标题:成实论卷第十一 内容: 成实论卷第十一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杂问品第一百三十八论者言一切烦恼多十使所摄。 是故当因十使而造论。 十使者。 贪恚慢无明疑及五见。 问曰。 十烦恼大地法。 所谓不信懈怠忘忆散心无明邪方便邪念邪解戏调放逸。 是法常与一切烦恼心俱。 此事云何。 答曰。 先已破。 相应但心法一一生。 是故不然。 又此非道理。 何以知之。 或有不善心与不善信俱。 或有不善心而无信。 精进等亦如是。 故知非一切烦恼心中有此十法。 又汝说睡掉在一切烦恼心中。 是亦不然。 若心迷没尔时应有睡。 不应在调戏心中。 有如是等过。 问曰。 欲界中具十烦恼。 色无色界除瞋。 余残一切。 是事云何。 答曰。 彼中亦有嫉妬等。 何以知之。 经中说。 有梵王语诸梵言。 汝等勿诣瞿昙沙门。 汝但住此自得尽老死边。 是名嫉妬。 有嫉妬故亦应有瞋。 又经说。 梵王捉一比丘手牵令出众。 谓言比丘我亦不知。 四大何处无余尽灭。 如是以谄曲心诳诸梵众。 是名谄曲。 若言我是尊贵造万物者。 是名憍逸。 如是等彼间亦有。 有如是等恶烦恼故。 当知亦有不善。 有论师言。 若贪父母及和尚阿阇梨等。 是名善贪。 贪他物等名不善贪。 不为损益他人。 名无记贪。 瞋不善法及恶知识等。 是名善瞋。 若瞋善法及瞋众生。 名不善瞋。 若瞋非众生物名无记瞋。 若依慢断慢是名善慢。 轻他众生名不善慢。 无明等亦如是。 又论师言。 若善不名烦恼。 问曰。 欲界身见说名无记所以者何。 若身见是不善。 一切凡夫皆生我心。 不可令尽堕地狱故说无记。 是事云何。 答曰。 身见是一切烦恼根本。 云何名无记耶。 又此人堕为他人说有神我。 尔时云何当名无记。 边见亦如是。 问曰。 若转人邪见令堕疑中。 此人是不善耶。 答曰。 此人非是不善。 所以者何。 宁堕疑中不入邪定。 问曰。 有人言。 欲界系烦恼一切能使欲有相续。 色无色界系亦如是。 是事云何。 答曰。 但爱能令诸有相续。 以先喜后生故。 又说爱为苦集。 亦说爱乐饮食贪欲等故随处受生。 邪见等中无如是义。 经中虽说慢因缘生。 亦先慢后爱故生。 瞋亦如是。 故知皆以爱故诸有相续。 问曰。 诸烦恼中几见谛断几思惟断。 答曰。 贪恚慢无明二种。 见谛断思惟断。 余六但见谛断。 问曰。 学人亦有我心。 故知不示相身见分学人未断。 答曰。 是慢非见。 见名示相。 问曰。 有人言。 悭嫉悔谄曲等。 但思惟断。 是事云何。 答曰。 是皆二种。 亦见谛断亦思惟断。 何以知之。 如尼延子等见佛弟子得供养。 故生嫉妬心。 是嫉妬见道则灭。 故知见谛所断。 有人先于佛弟子悭惜不施。 得见道故便能施与。 是悭则见谛断。 如苏那刹多罗等悔亦见谛断。 如须陀洹堕地狱等因缘。 及第八世受身谄曲等。 亦见谛断。 问曰。 诸烦恼几见苦断。 几见集灭道断。 几思惟断。 答曰。 先说见谛所断六使四种。 见苦断见集灭道断。 余四使五种。 问曰。 身见边见但见苦断。 戒取二种。 见苦见道断。 是事云何。 答曰。 诸烦恼实见灭谛时断。 是故身见等不应但见苦断。 又身见于四谛中谬。 五阴无常从因缘生。 我非无常不从因生。 五阴有灭而我无灭。 道与我见相违。 是故身见四种所断。 边见亦四种断。 所以者何。 行者见苦从集生则灭断见。 见由道得灭则灭常见戒取亦四种。 有因有果是故见苦时。 知戒是苦不以此得净。 是见苦断。 知戒是苦因不以此得净。 是见集断。 以邪见谤泥洹谓以此见得净。 是见灭断。 以此谤道是见道断如见取依邪见故四种。 戒取亦应如是。 问曰。 若尔者不名九十八使。 答曰。 诸使随地断。 不随界故不限九十八也。 问曰。 贪慢及除邪见。 余四见皆三根相应。 除苦根忧根。 瞋恚亦三根相应。 除乐根喜根。 无明五根相应。 邪见疑四根相应除苦根。 瞋覆罪悭嫉但忧根相应。 是事云何。 答曰。 先已破无相应。 故后当说五识中无烦恼故。 又汝法中贪喜根相应悭则不尔。 是无因缘悭是贪分故。 如是憍慢不与忧根相应。 亦无因缘。 故知汝等所说皆自忆想分别。 问曰。 有人言见苦所断五见疑及贪恚慢。 不相应无明。 及集谛所断邪见见取疑及贪恚慢。 不相应无明。 是名遍使余非遍。 此事云何。 答曰。 一切是遍。 所以者何。 一切皆共相因相缘故。 又于己邪见中生贪。 所谓无苦乃至无道。 贪着此见而以自高。 若闻说苦则生憎恚。 又此贪能缘灭谛。 瞋亦能憎恚泥洹。 亦以泥洹生自高心。 道亦如是。 当知余使亦有能遍。 又欲界系烦恼能缘色界。 如以贪喜乐以瞋憎恶。 以彼法自高亦以之为胜非欲界也。 如欲界烦恼能缘色界色界见等烦恼亦能缘欲界果。 无色界亦如是。 又此烦恼皆能总相别相。 所以者何。 贪亦能总相染四天下。 又长爪经说。 一切忍是贪。 一切不忍是瞋。 一切不忍是贪。 一切忍是瞋。 亦以此烦恼自高。 是烦恼皆能起身口业。 所以者何。 经中说。 生如是见说如是事。 谓有神等。 又此一切烦恼皆在第六识中。 五识中无。 所以者何。 想行第六识。 故一切烦恼皆从想生。 若不尔身见等亦应在五识中。 所以者何。 以眼见色谓我能见。 疑慢等亦如是。 问曰。 经中说六爱众。 云何言五识中无烦恼耶。 答曰。 如六意行皆在意识中。 但以眼等开导。 故名六意行。 是事亦尔。 又意识中所有分别因缘五识中无。 故知五识中无烦恼也。 断过品第一百三十九问曰。 有人言。 诸烦恼九种。 下中上。 下下下中下上。 中下中中中上。 上下上中上上。 智亦九种。 是烦恼先断上上。 后断下下。 以下下智断上上烦恼。 乃至以上上智断下下烦恼。 是事云何。 答曰。 以无量心断诸烦恼。 所以者何。 经中佛说。 譬如巧匠手执斧柯。 眼见指处。 虽不能分别日日所尽若干分数。 但见尽已乃能知其尽。 比丘亦尔。 修行道时。 虽不分别知今日所尽若干诸漏。 昨日所尽若干分数。 但尽已乃知漏尽。 故知以无量智。 尽诸烦恼。 非八非九问曰。 依止何定断何烦恼。 答曰。 因七依处能断烦恼。 如经中佛说。 因初禅漏尽。 乃至因无所有处漏尽。 又离此七依亦能尽漏。 如须尸摩经中说。 离七依处亦得漏尽。 故知依欲界定亦得尽漏。 问曰。 见谛所断烦恼。 不应依无色定断。 以此行者坏色相故。 答曰。 是事先答。 谓无色定能缘于色。 问曰。 为先从初禅次第离欲至二禅等为一时耶。 答曰。 应当次第。 以离初禅欲生二禅等故。 问曰。 欲界中亦有次第耶。 答曰。 诸烦恼念念灭。 故亦应次第。 又如炎摩天抱则成欲。 兜率陀天执手成欲。 化乐天以口说成欲。 他化自在天相视成欲。 当知欲界烦恼亦渐次尽。 有人言。 以福德因缘于彼中生。 不以断烦恼故。 以所欲妙故成有差别。 又根钝故抱乃成欲。 根转利故视则成欲。 问曰。 有人言。 思惟所断烦恼渐次断。 先欲界系后色无色界系。 见谛所断则一时断。 是事云何。 答曰。 随谛所断而实一切烦恼见灭谛断。 是事先说。 所谓见谛所断身见等烦恼。 皆见灭谛断。 从煖法来。 以无常等行观五阴相。 始断烦恼见灭乃尽。 问曰。 观欲界系苦能断欲界结。 集亦如是。 如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亦如是。 观欲界灭能断三界结。 道亦如是。 是事云何。 答曰。 灭智能断烦恼。 是故汝说不然。 问曰。 经中说。 观五阴无常等故得须陀洹果。 乃至阿罗汉果。 汝云何言但观灭谛断烦恼耶。 答曰。 是观五阴智生灭合观。 故能断结使。 如经中说比丘观是色是色集是色灭。 又当说见法识法则烦恼断。 可知见灭谛故诸烦恼尽。 又五阴是苦于中生诸烦恼。 若见五阴灭以为寂灭安隐。 如是则苦想具足。 故知见诸阴灭则烦恼尽。 如说因诸法无体性依一舍心断。 无体性即是灭。 若行者见色无体性乃至识无体性。 则深得离。 又三解脱门皆缘泥洹。 以此解脱门能断烦恼。 无余方便。 故知但无为缘道能断烦恼。 是故汝所说断烦恼法。 是事不然。 论者言。 诸烦恼有如是等无量分别门。 以求解脱者应当知。 所以者何。 以知是缚过故得解脱。 如人识怨故能远离。 如知嶮道故能得避。 烦恼亦如是。 又烦恼缚甚为微细过。 于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缚。 乃至有顶众生常为恼缚。 是故应知其过。 又众生乃至有顶犹还退堕。 皆以不能见知烦恼过故。 又不断结故生增上慢。 自谓已断。 后则疑悔。 是故应知诸烦恼过。 勿为所诳。 又若众生舍离净妙泥洹之乐。 反贪鄙弊欲乐有乐。 皆是诸烦恼过。 若断烦恼则得大利。 故应知见诸烦恼过有障解脱法所谓烦恼。 若不断烦恼终无解脱因缘。 所以者何。 诸烦恼是身因缘。 随烦恼有身随身有苦。 是故求离苦者。 应勤精进断诸烦恼。 明因品第一百四十问曰。 烦恼为身因缘是事应明。 所以者何。 有诸外道不信此事。 或言是身无因无缘。 犹如草木自然而生。 或言万物是大自在等诸天所生。 或言万物从世性生。 或言微尘和合故生。 说如是等。 是故应明。 答曰。 从业有身是事先成。 是业从烦恼生。 故以烦恼为身因缘。 问曰。 云何知因烦恼有业。 答曰。 随假名心名为无明。 假名心者能集诸业。 故知烦恼因缘有业。 又阿罗汉诸业不集不成。 故知诸业由烦恼成。 如经中佛说。 若人得明舍离无明。 是人能起福业罪业无动业不。 不也世尊。 又无无漏业。 故知但随假名者能起诸业。 无漏心不随假名故不起业。 又学人无行如经说。 学人还而不行。 灭而不作。 作相是行。 行名为业。 又无漏心非行相故。 无无漏业。 是故一切诸受身业。 皆因烦恼生。 又断烦恼者不复受生。 故知有身皆因烦恼。 问曰。 一切众生皆以无烦恼。 生后时乃起。 如人生时无齿其后乃生。 答曰不然。 有烦恼者随所有相。 谓啼哭等生时现有。 故知皆与烦恼共生。 又现见众生多生厕等中。 不生槃石等中。 当知贪着香味等故。 于是中生。 故知由烦恼生。 问曰。 地狱等中不应得生。 所以者何。 无人贪乐地狱等故。 答曰。 众生以痴力故于颠倒心生。 将命终时遥见地狱。 谓是华池以贪着故则于中生。 如经中说。 若人迮閙中死欲得宽处于鸟中生。 若渴死者生为水虫。 若冻死者生热地狱中。 热渴死者。 生寒氷地狱中。 若贪着淫欲生鸟雀中。 若贪饮食则生为死尸中虫。 又因所贪着故造诸恶。 诸恶因缘强受果报。 又贪着身故诸业能生果报。 所以者何。 贪着己身愚痴力故。 憍慢等诸烦恼生。 从此能集成业。 以业力故生诸道中。 问曰。 若以烦恼因缘有身。 断烦恼者五阴不应复得相续。 答曰。 是身本由烦恼故生。 烦恼虽尽以势力故身犹不断。 如以杖转轮虽暂废杖轮犹不止。 问曰。 若以先业烦恼势故有身。 断烦恼者以先业烦恼势故。 亦应受身。 答曰。 要以取相故识能住。 是人先业势尽。 今善修无相解脱门。 故不受后身。 又如热石上诸种不生。 如是以智慧火热诸识处。 则识种不生。 后相续断。 又诸行因缘不具足。 故不复相续。 如经中佛说。 识为种子业行为田。 贪爱为水无明覆蔽。 以此因缘则受后身。 阿罗汉是缘不具故无后身。 当知烦恼因缘受生。 又无烦恼者。 有知苦等心。 今受生者不见有此等心。 故知无烦恼者不能受生。 问曰。 须陀洹等有苦等心而生时亦不见有。 答曰。 诸阿罗汉智慧力强。 一切烦恼不能胜。 故将命终时能障受生。 须陀洹等智力不尔。 故不应为喻。 又汝说如齿后渐渐生。 烦恼亦尔。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阿罗汉无漏智慧烧烦恼。 故不应复生。 如焦种子不能复生。 又现见今世从烦恼生身。 如从贪欲身色变异。 瞋恚亦尔。 故知后世五阴亦从烦恼生。 问曰。 亦见从饮食等因缘有五阴生。 而不名饮食为受身因缘。 答曰。 饮食假心能生色等。 烦恼不尔。 更无所假而生色等。 故知烦恼为身因缘。 又现见鸟雀等多欲。 毒蛇等多瞋。 猪等多痴。 当知此诸众生必当修集此淫欲等诸烦恼。 故于是中生。 问曰。 生处法尔。 非先修集烦恼因缘。 答曰。 若尔则淫欲等无因是事不可。 当知从先修集因缘故有。 又贪恚等烦恼炽盛。 则为杀等诸罪。 以此罪故现受鞭杖系缚等苦。 烦恼若薄则得持戒修善等利。 因此戒善现得名闻利养等乐。 如现世衰利皆因烦恼。 故知来世亦当如是。 问曰。 若因烦恼有身则断生死往来。 所以者何。 以烦恼盛故堕恶道中。 既受罪身。 烦恼更增永无脱因。 如是不应得生善处。 若受福身。 为福转增则亦不应复生恶处。 如是则无生死往来。 答曰。 是人虽堕恶处或得善心。 虽生善处或起恶心。 是故生死往来不断。 又随贪等烦恼减少。 随生好处。 随贪等多。 随生恶处。 如猪犬等。 随减烦恼生善处者。 如以烦恼薄故能行布施。 持戒等福生六欲天。 断淫欲故得胜禅乐。 断色染故得胜定乐。 一切结尽则得无比泥洹乐。 故知此身因烦恼有。 又现见众生乐弊国土及诸恶人弊止住处。 皆由贪着。 故知生死中众生所住亦由贪着。 如蛾贪明色故为灯所焚。 是贪着不从智生。 所以者何。 此蛾不知火是苦触故投其中。 如是众生坠后身苦。 皆以无明因缘贪爱故生。 如鱼吞钩麞鹿逐声。 皆以贪着故致死。 又如人以贪着故。 远到异方而不能返。 当知皆以烦恼故生。 又如树根不拔其树犹生。 如是贪根不拔苦树常在。 如佛说。 树根不拔虽断犹生。 贪使不拔数数受苦。 又是身不净无常苦空无我。 自非无明何有智者贪受此苦。 犹如盲人可以垢衣诳为宝饰。 如是为无明所盲。 则能受多过患不净五阴。 又以我心故受身。 虽苦而不能舍。 若无我心则能远离。 如舍利弗说。 清净持戒得道者死时欢喜。 犹破毒器。 故知烦恼因缘有身。 又有以无智故贪着此身。 如以画箧盛满不净。 随未开时则可爱乐。 开则臭秽。 又如毒蛇满闇室中。 灯未照时即生乐着见则舍离。 众生亦尔。 堕有无明则乐世间。 若生明时心则厌离。 如是贪爱为身根本。 所以者何。 以贪爱故求。 求有二种。 欲求有求。 求现在诸欲是名欲求。 更求后身是名有求。 故知贪爱是身之本。 又若着五阴则生身见。 谓言是我名我语取。 因此取故生余三取。 取因缘有。 有因缘生。 当知烦恼是身根本。 又是身皆苦。 于此苦身生乐想倒。 以此乐倒则生倒爱。 以此倒爱能受后身。 故知贪爱因缘有身。 又此身以食因缘故住。 着揣食故不过欲界。 如业品中说。 贪香味故厕等中生。 以着触故胞胎中生。 着温凉触故卵生湿生。 俱不过欲界。 因三种触生三种受。 故说触因缘受。 意思食亦如是。 发后身愿我当作此。 无见知识为贪爱本。 能致后身。 如是四食皆由贪爱。 一切众生皆以食存。 故知爱因缘生。 又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以爱淫欲故卵生。 胎生贪香味等故受湿生。 随其所爱故起殷重业。 则受化生。 故知四生差别皆由贪爱。 又四种受身。 有能自杀他不能杀。 如是等四皆以贪爱差别故有。 故知贪爱因缘有身。 又四识处随色识住依色缘色以喜为润。 受想行亦如是。 而不说识是识处。 以识时无烦恼故。 故知烦恼因缘有身。 又十二因缘皆由无明。 所以者何。 随假名心名为无明。 因此无明起福行罪行及不动行。 欲安乐众生是名福行。 苦恼众生是名罪行摄心慈悲等名为不动行。 随此诸业识住后身。 依识生名色六入触受。 此四是先世业烦恼果报。 复因此爱生爱取有。 是业烦恼能生后世生老死等。 如是十二有分相续。 皆以无明为本。 故知烦恼因缘有身。 又生死无始。 何以知之。 经中说。 从业因缘有眼等根。 因爱有业因无明有爱。 无明因邪忆念。 邪忆念还因眼缘色从痴故生。 故知生死轮转无始。 若说因自在天等。 则非无始是事不可。 故知烦恼因缘有身。 又灭尽烦恼则得解脱。 又众生身种种杂类。 若因自在等则不应杂。 以烦恼业有多种故。 身亦不一。 又二十二根因六根生六识。 是中有男女根。 是诸法相续不断故名为命。 是命以何为根。 所谓业也。 是业因于烦恼。 烦恼依受故以五受为根。 如是展转生死相续。 依信等根能断相续。 如是二十二根往来生死。 故知皆以烦恼有身。 又求解脱者。 生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品。 此何所用皆为灭诸烦恼。 知者见其利故依此诸品。 故知烦恼因缘有身。 又诸烦恼次第灭尽。 断三结得须陀洹果。 贪欲等薄得斯陀含果。 欲界结尽得阿那含果。 诸禅定中亦如是。 次第一切都尽得阿罗汉果。 如是随诸烦恼次第灭故身亦渐灭。 若因自在天等则不应渐灭。 故知烦恼因缘有身。 又贪等烦恼诸善人皆求断灭。 必当见贪等因缘。 今世后世得衰恼事。 是故求断。 若不尔则不求断。 若人说身因自在等。 是人亦求断贪欲等。 故知贪欲等因缘有身。 又智者知以智慧而得解脱。 可知以无智故缚。 故知烦恼因缘有身。 又佛处处经中说。 贪喜尽故得正解脱。 所以者何。 眼色等不名为缚。 贪喜为缚。 破贪喜故心得正解脱。 正解脱心能入泥洹。 故知烦恼因缘有身。 又以空无相无作而得解脱。 故知烦恼因缘有身。 所以者何。 观诸法空即无相可得。 以灭相故不愿后身。 是故以空名解脱门。 相违则缚。 以此等故由烦恼有身。 是事已明。 集谛聚竟。 灭谛聚初立假名品第一百四十一论者言。 灭三种心名为灭谛。 谓假名心法心空心。 问曰。 云何灭此三心。 答曰。 假名心或以多闻因缘智灭。 或以思惟因缘智灭。 法心在煖等法中以空智灭。 空心入灭尽定灭。 若入无余泥洹断相续时灭。 问曰。 何谓假名。 答曰。 因诸阴所有分别。 如因五阴说有人。 因色香味触说有瓶等。 问曰。 何故以此为假名耶。 答曰。 经中佛说。 如轮轴和合故名为车。 诸阴和合故名为人。 又如佛语诸比丘。 诸法无常苦空无我。 从众缘生无决定性。 但有名字但有忆念但有用故。 因此五阴生种种名。 谓众生人天等。 此经中遮实有法。 故言但有名。 又佛说二谛真谛俗谛。 真谛谓色等法及泥洹。 俗谛谓但假名无有自体。 如色等因缘成瓶。 五阴因缘成人。 问曰。 若第一谛中无此世谛。 何用说耶。 答曰。 世间众生受用世谛。 何以知之如说画火人亦信受。 诸佛贤圣欲令世间离假名。 故以世谛说。 如经中佛说。 我不与世间诤。 世间与我诤。 以智者无所诤故。 有上古时人欲用物故万物生时为立名字。 所谓瓶等若直是法。 则不可得用。 故说世谛。 又若说二谛则佛法清净。 以第一义故智者不胜。 以世谛故愚者不诤。 又若说二谛则不堕断常。 不堕邪见及苦边乐边。 业果报等是皆可成。 又世谛者是诸佛教化根本。 谓布施持戒报生善处。 若以此法调柔其心。 堪受道教。 然后为说第一义谛。 如是佛法初不顿深。 犹如大海渐渐转深故说世谛。 又若能成就得道智慧。 乃可为说实法。 如佛念言。 罗睺罗比丘今能成就得道智慧。 当为说实法。 譬如熟痈坏之则易生则难破。 如是以世谛智令心调柔。 然后当以第一智坏。 又经中说。 先知分别诸法。 然后当知泥洹。 行者先知诸法是假名有是真实有。 然后能证灭谛。 又诸烦恼先麁后细。 次第灭尽。 如以发毛等相灭男女等相。 以色等相灭发毛相。 后以空相灭色等相。 如以榍出榍故说世谛。 又以世谛故得成中道。 所以者何。 五阴相续生故不断。 念念灭故不常。 离此断常名为中道。 如经中说。 见世间集则灭无见。 见世间灭则灭有见。 以有世谛则可见集见灭故说世谛。 又以世谛故佛法皆实。 谓有我无我等门。 若世谛故有我无咎。 以第一义故说无我亦实。 又以世谛故有置答难。 若就实法则皆可答。 又若见实有众生。 是大痴冥。 若言实无亦堕痴冥。 所以者何。 此有无见则为断常。 令诸行者得出有边。 复堕无边。 若无世谛何由得出。 又若人未得真空智慧。 说无众生。 是名邪见。 以无众生受生死故故名邪见。 若得空智说无众生。 是则无咎。 如经中说阿罗汉比丘尼语恶魔言。 汝以何为众生。 但空五阴聚实无众生。 又说。 是身五阴相续空无所有。 如化如幻诳凡夫。 目为怨为贼如箭如疮。 苦空无我但是生灭坏败之相。 问曰。 俱是无所有心。 何故或名邪见。 或名第一义耶。 答曰。 若人未生真空智慧。 有我心故闻说无我即生恐惧。 如佛言若凡夫人闻空无我更不复作。 则大惊怖。 故知未得空智。 有我心故怖畏泥洹则为邪见。 得真空智知本来无则无所畏。 又此人未得真空。 见无所有则堕恶见谓断见邪见。 若是人先以世谛故知有我。 信业果报后观诸法无常生灭相。 渐渐证灭无我心。 即灭贪心。 若闻说无所有则无过咎故说世谛。 又有外道谤佛。 瞿昙沙门破真实神。 是故佛言。 我以世谛说有众生。 我解正见中。 说有众生往来生死。 是名正见。 但凡夫以邪念故。 于实无众生中说言实有。 破此邪念不破众生。 如瓶等物以假名说。 是中非色等是瓶。 非离色等别有瓶。 如是非色等诸阴是众生。 亦不离色等阴别有众生。 如因色等过假名。 如是以灭相过色等。 以譬喻故令义易解。 犹如画灯亦名为灯。 而实无灯用。 如是虽说有瓶。 非真实有。 虽说五阴非第一义。 假名相品第一百四十二问曰。 云何知瓶等物假名故有非真实耶。 答曰。 假名中示相。 真实中无示相。 如言此色是瓶色不得言是色色。 亦不得言是受等色。 又灯以色具能照触具能烧。 实法不见如是。 所以者何。 识不以异具识。 受亦不以异具受。 故知有具是假名有。 又因异法成名假名有。 如因色等成瓶实法不因异成。 所以者何。 如受不因异法成。 又假名多有所能。 如灯能照能烧。 实法不见如是。 所以者何。 如受不能亦受亦识。 又车名字在轮轴等中。 色等名字不在物中。 有如是差别。 又轮轴等是成车因缘。 是中无车名字。 然则车因缘中无车法。 而因此成车。 故知车是假名。 又如以色等名得说色等。 以瓶等名不得说瓶等。 故知瓶等是假名。 又有假名中心动不定。 如人见马或言见马尾。 或言见马身。 或言见皮。 或言见毛。 或言闻筝声。 或言闻弦声。 或言嗅华。 或言嗅华香。 或言甞酪。 或言甞酪味。 或言触人。 或言触人身。 或言触人臂。 或言触人手。 或言触人手指。 或言触指节。 意识于众生等中动。 谓身是众生。 心是众生。 色等是瓶离色有瓶。 如是等实法中心定不动。 不得言我见色亦见声等。 又可知等中不可说亦名为有。 是为假名如瓶等故。 知瓶等是假名有。 所以者何。 色等法不名可知等中不可说。 又如色等法自相可说。 瓶等自相不可说。 故知是假名有。 或有说假名相。 是相在余处不在假名中。 如经中说业是智者不智者相。 若身口意能起善业是名智者。 身口意起不善业名不智者。 身业口业依止四大。 意业依心。 此三事云何名智者不智者相。 故知假名无有自相。 又假名相虽在余处亦复不一。 如说人受苦恼如矟入心恼坏。 是色相。 又受是受相。 亦于人中说。 如佛说。 智者愚者俱受苦乐。 而智者于苦乐中。 不生贪恚取多少等。 相是想相。 亦于人中说。 如说我见光明见色作。 起是行相。 亦于人中说。 如说是人起作福行亦起罪行及不动行。 识是识相。 亦于人中说。 如说智者识法如舌甞味。 是故若在余处说亦说多相。 是假名相。 色等相不在余处亦无多相。 又若法为一切使使。 是假名有。 实法不为使使。 以诸使使人故。 又假名中无知生。 先于色等中生知。 然后以邪想分别。 言我见瓶等。 又瓶中知要待色等。 所以者何。 因色香味触谓言是瓶。 实法中知更无所待。 又假名中生疑。 如杌耶人耶。 色等中不生疑为色为声。 问曰。 色等中亦有疑有色耶无色耶。 答曰。 不然。 若见色终不疑是声。 更以余因缘故。 疑有色无色。 如闻说色空而复见色则生疑。 言为有为无。 若见灭谛此疑则断。 问曰。 灭谛中亦有疑。 为有灭耶无灭耶。 答曰。 于所执中生疑。 非灭谛中。 若闻执有灭亦执无灭。 于中生疑为有为无。 是人尔时不见灭谛。 所以者何。 见灭谛者无复有疑。 故知生疑处是假名有。 又于一物中得生多识。 是假名有如瓶等。 实法中不尔。 所以者何。 色中不生耳等诸识。 又多入所摄是假名有。 如瓶等。 是故有人说假名有四入所摄。 实法不得多入所摄。 又若无自体而能有作。 是假名有。 如说人作而人体业体实不可得。 又所有分别是怨亲等。 皆是假名非实法有。 所以者何。 若直于色等法中。 不生怨亲等想。 又来去等断坏等烧烂等所有作事。 皆是假名非实法有。 所以者何。 实法不烧不坏故。 又罪福等业皆假名有。 所以者何。 杀生等罪离杀等福。 皆非实有又假名有。 相待故成。 如此彼轻重长短大小。 师徒父子及贵贱等。 实法无所待成。 所以者何。 色不待余物更成声等。 又不假空破。 是假名有。 如依树破林依根茎破树。 依色等破根茎。 若以空破是实法。 有如色等要以空破。 又随空行处是假名有。 随无我行处是实法有。 又有四论。 一者一。 二者异。 三者不可说。 四者无。 是四种论皆有过咎。 故知瓶等是假名有。 一者色味香触即是瓶。 异者离色等别有瓶。 不可说者。 不可说色等是瓶。 离色等有瓶。 无者谓无此瓶。 是四论皆不然。 故知瓶是假名。 破一品第一百四十三问曰。 此一等四论有何过耶。 答曰。 一论过者。 谓色等法相各差别。 若为一瓶是则不可。 又色等一一不名为地。 和合云何有地。 所以者何。 若一一马不名为牛。 云何和合为牛。 问曰。 如一一麻不能成聚和合能成。 如是色等一一不能成地。 和合能成。 答曰不然。 所以者何。 麻聚是假名有。 一等是实法中论。 云何为喻。 又色香味触是四法。 地是一法。 四不应为一。 若四为一一亦应为四。 是事不可。 故知色等不即是地。 又世间皆说地色地香地味地触。 不见有言是色色。 要以异法相示。 如某人舍等。 问曰。 此不以异法相示。 即以自法自示。 如石人手足。 所以者何。 离手足更无石人。 如是虽不离色等是地。 亦以自体自示。 有何咎耶。 答曰。 若说地以色等自示。 无有此理。 汝虽说石人喻。 是喻不然。 所以者何。 若示石人手时。 以余身为石人。 又空中亦可有说。 如说石人身时。 尔时石人更无有余。 而亦得说。 如佛说是身中有发毛血肉等。 离此发等更无有身。 是发等所依止处。 虽无别依处而亦可说。 故知说石人者亦是妄说。 汝若以石人成地。 亦无地也。 汝经中说。 有色香味触是地。 是地即无如身故。 知色香味触。 非即是地又诸求那中不得相示不得言色有香。 但得言地有色味香触。 故知非一。 又色等心地心各异。 故知色等非地。 又色等名异地名亦异。 问曰。 心异名异皆和合中有异。 答曰。 若心与名但和合故有。 和合但是名字。 然则地但有名字。 无一论也。 又地可以一切根知。 何以知之。 人作是念。 我见地嗅地尝地触地。 若色香味触是地。 不应但色中生地想谓我见地。 香等亦如是。 而实但色中生地想。 故知非色等是地。 假名字因缘。 一分中亦可说假名名字。 如人伐树亦言伐树。 亦言伐林。 又诸求那边陀罗骠异是中所有因缘。 以是因缘不成一论。 又僧佉人说。 五求那是地。 是亦不然。 所以者何。 如先说。 声离色等念念灭相续更生。 非成四大因。 故知非一切四大尽有声。 破异品第一百四十四问曰。 异论中有何等过。 答曰。 离色等法更无地也。 何以知之。 不离色香味触生地心。 但于色等法中生心。 所以者何。 如色异声等异不待声等而生色心。 若离色等别有地者。 亦应不待色等生地心。 而实非不待。 是故无别有地。 问曰。 非不待余法。 要待色相而生色心。 答曰。 破总相品中当说。 离色无别色相。 是故不然。 又异地等法无根能知。 故知无别地等。 问曰。 地等以二根可取。 谓身根眼根何以知之。 眼见知是瓶。 以身根触亦知是瓶。 是故汝言无根取地。 是事不然。 答曰。 若尔是瓶则四根取。 亦以鼻根嗅泥。 舌根尝泥。 问曰。 鼻根舌根不能取瓶。 所以者何。 闇中不能分别。 若嗅瓶若嗅瓫。 若尝瓶若尝瓫。 答曰。 虽不能分别瓶瓫。 而于泥中生知。 谓嗅泥尝泥。 又若埋瓶出口。 若见若触不能定知是瓶是釜为是破瓦。 故知眼根身根亦不应取瓶。 又于闇中虽生瓶心。 不能分别金瓶银瓶。 故知眼根身根亦不能取瓶。 又鼻根舌根能取花果乳酪等法。 眼根身根则不能取。 如虽见华等不能分别香臭美恶及甘酢等。 是故若谓眼根身根知陀罗骠。 而鼻根舌根不知无有是事。 如鼻根舌根不得异陀罗骠。 而亦有分别。 眼根身根亦如是。 虽无异陀罗骠而亦得分别。 又五根中无有取假名知。 故知假名非眼身鼻舌诸根所得。 第六根中有。 知能知假名。 所以者何。 意识能缘一切法故。 又眼若能见色见非色者。 亦应能见声等。 若尔则不复须耳等诸根。 是事不可。 是故不以眼根身根取陀罗骠。 问曰。 以色了陀罗骠则眼能见。 非一切异色法皆可见。 答曰。 以色了瓶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谁作瓶色但是和合。 是故非色了瓶。 又若以可见法了余法。 令可见者以瓶等不可见法了色。 色亦应是不可见。 又瓶应二种。 亦可见亦不可见。 以为可见不可见法所了故。 又若要以色等法了故。 眼等根可知者。 色相不应是眼根所知。 所以者何。 汝法因色相故。 色可见是色相更无有相。 然则色相应不可见。 是故不然。 又若以色了故可见者。 一切诸根尽应知陀罗骠。 耳根亦应知虚空。 以声了故。 又应以身根知风。 以触了故。 而汝法不然。 是故无此了法。 问曰。 余法不能为了。 但色能作了。 答曰不然。 是中无有因缘但色能为了。 而余法不能。 如汝说大多陀罗骠。 是中色可见。 如是则因色故得色。 应当以色相了色。 然后可得。 不但色能为了。 若如是说犹不离先过。 又异时生色心。 异时生瓶心。 是故纵色能了。 于瓶何益。 又如盲人习瓶量故。 虽失眼根触亦如瓶。 是故非但色能为见因。 又盲人身根亦能知风。 是故非但色了故能生知。 又汝经中亦说。 触来触身非地水火。 当知不可见相是风。 此亦不然。 所以者何。 盲人知此风时。 亦不知此触为可见为非可见。 又人眼见数量等法。 是中无有色了。 有闻香亦得知非香法。 甞味亦能知非味法。 是故要以色了陀罗骠。 然后可知。 是事不然。 问曰。 若色了于见中非因者。 若数量等法。 在不可见陀罗骠中及风亦应可见。 答曰。 我法离色更无余法可见。 故知随法中有色生。 则眼能见。 眼见色已即生瓶想。 若法中无色生。 是中虽有眼不生异瓶想。 是故若离色等别有瓶者。 无此理也。 破不可说品第一百四十五问曰。 不可说论中有何等过。 答曰。 实法无有于一异中不可说者。 所以者何。 无有因缘譬喻以此知不可说。 色等法实有故。 非不可说也。 又诸法各有自相。 如恼坏是色相更无异相。 云何名不可说。 又随识差别故法有差别。 如以眼识知色不知声等。 是故此中无不可说。 又色是色入所摄。 非声等摄。 若汝欲令有不可说者。 色是色是可说。 色是非色是不可说。 声等亦如是。 又诸法有次第数。 若不可说则诸法无数。 所以者何。 第一第二不相异故。 故知实无不可说法。 但于假名中为一异故说不可说。 破无品第一百四十六问曰。 无论中有何等过。 答曰。 若无则无罪福等报缚解等一切诸法。 又若执无所有是执亦无。 以无说者听者故。 又有无等论皆以信故说。 若信见知若信比知。 若随经书若说无所有。 则不在此三中。 汝意或谓我随经书。 是事不然。 经书意亦难解。 或时说有或时说无。 云何取信。 若信比知要先现见。 然后比知。 又瓶等法今现见有。 以能生心故。 随能生心则有此法故。 非无也。 又今瓶瓫等现有差别。 若一切无何有差别。 汝意或谓以邪想故有分别者。 何故不于空中分别瓶等。 又汝若谓以痴故生物心者。 若一切无。 此痴亦无。 何由而起。 又汝意谓一切法无。 是知何缘得生。 诸知不以无缘而生。 以知物故名知。 是知不应言无。 又若都无者。 今一切人应随意所为。 而诸善人皆乐布施持戒忍等善法。 远离不善法。 故知非无。 又瓶等法今现可知。 而汝言现在皆无。 以无法故。 亦不应信经书。 然则何因缘故。 说一切无故。 一切无是事应明。 若不能以因缘明者。 他人所执自然应成。 他论成故。 汝法则坏。 若有因缘可成则不名为无。 立无品第一百四十七说无者言。 汝虽以言说破空。 然诸法实无。 以诸根尘皆不可得故。 所以者何。 诸法中无有有分可取。 是故一切法不可取。 不可取故无。 汝若谓有分虽不可取诸分可取者。 是事不然。 诸分中不生心。 所以者何。 麁瓶等物可取故。 又分不作有分。 所以者何。 因有分故说分。 有分无故分亦无。 又无陀罗骠求那无分。 是故无分。 又若见细分则应常生分心不生瓶心。 所以者何。 若常念分终不应生瓶心。 又若先忆分后生瓶心则瓶心应久乃生。 而实不久生故不念分。 又若见瓶不生分别分心。 即生瓶心。 又无一切分。 所以者何。 一切分皆可分析坏裂乃至微尘。 以方破尘终归都无。 又一切诸法究竟必生空智。 是故第一义中诸分皆无。 又若说分者。 则破二谛。 所以者何。 若人说无有分但有诸分。 则无去来见断等诸业。 如是则无世谛。 汝以第一义为空。 第一义中亦无诸分。 故知但说诸分则不入二谛。 不入二谛故无。 又若法可过即为是无。 如因分过有分。 亦更因余分过先分。 以可过故。 无此分论。 又色等亦无。 所以者何。 眼不能见细色。 意不能取现在色。 是故色不可取。 又眼识不能分别是色。 意识在过去不在色中。 故无有能分别色者。 无分别故。 色不可取。 又初识不能分别色。 第二识等亦复如是。 故无有能分别色者。 问曰。 眼识取色已后以意识忆念。 是故非无分别。 答曰。 眼识见色已即灭次生意识。 是意识不见色。 不见云何能忆。 若不见而能忆者。 盲人亦应忆色而实不忆。 是故意识不能忆也。 问曰。 从眼识生意识。 是故能忆念。 答曰不然。 所以者何。 一切后心皆因眼识生。 皆应能忆。 又终不应忘。 以从彼生故而实不然。 故知意识亦不能忆。 如忆虚妄。 取色瓶等万物。 亦皆虚诳。 无而妄取。 是故无一切物。 又若说眼见为到色见。 为不到能见。 若到则不能见。 眼无去相。 是事先明。 若不到而见。 应见一切处色。 而实不见。 故知非不到能见。 问曰。 色在知境则眼能见。 答曰。 何名知境。 问曰。 随眼能见时名为知境。 答曰。 若眼不到亦名知境者。 一切处色应尽是知境。 是故到与不到俱不能见。 故知色不可见。 又若先有眼色。 后眼识生。 是眼识则无依无缘。 若一时则不名眼色因缘生识。 一时无相因故。 又眼是四大若眼能见。 耳等亦应能见。 同四大故。 色亦如是。 又是眼识应若有处若无处二俱有过。 所以者何。 若眼识依眼是则有处。 若物无处则不得依止。 若汝谓识于眼少分处生若遍生若二眼中一时生识则有处。 有处则有分。 如是则以众识而成一识。 有如是过。 亦有多识一时生过。 又一一识分不能识有分者。 应识而实无有有分。 有如是过。 若无处则不应依眼。 破声品第一百四十八说无者言。 一语尚无。 所以者何。 心念念灭声亦念念灭。 如说富楼沙。 是语不可闻。 所以者何。 随闻富识不闻楼。 闻楼识不闻沙。 无有一识能取三言。 是故无识能取一语。 故知声不可闻。 又散心闻声。 定心则不能闻。 定心所知是实。 是故声不可闻。 又是声若到不到俱不可闻。 不可闻故无声。 又有人说。 耳是虚空性。 以其无物故名虚空。 是故无耳无耳故无声。 又声因缘无。 是故无声。 声因缘者。 谓诸大和合。 是和合法不可得。 所以者何。 若诸法体异则无和合。 若无异体云何自合。 设在一处亦念念灭。 是故不得和合。 破香味触品第一百四十九香不可取。 所以者何。 以鼻识不能分别是瞻卜香是诸余香。 意识不能闻香。 是故意识亦不能分别是瞻卜香。 问曰。 虽不能分别是瞻卜香。 但能取香。 答曰。 不然。 如人不得瞻卜树以愚痴故生瞻卜树心。 如是不得香体。 以愚痴故而生香心。 又如先说。 香若到不到而取二俱有过。 是故无香味亦如是。 触亦无。 所以者何。 微尘等分中尚不生触知。 如先说是故无触。 破意识品第一百五十意识亦不能取法。 所以者何。 意识不能取现在色香味触。 先已说。 过去未来则无。 是故意识不取色等。 问曰。 若意识不知色等法应知自体。 答曰。 法不自知。 所以者何。 现在不可自知。 如刀不能自割。 过去未来无法故。 亦无余心。 是故意识不能自知。 问曰。 若人知他心时。 则意识能知心法。 答曰。 如人心不自知。 亦作是念言。 我有心于他心中亦复如是。 又若未来法无亦能生知他心。 若如是有何咎。 又意能缘法则有多过。 如意到缘及意识不到缘。 不应忆色等。 以此过故意识不知法。 破因果品第一百五十一说无者言。 若有果应因中先有求那而生。 先无求那而生。 二俱有过。 如两手中先无声而能有声。 酒因中先无酒亦能生酒。 车因中先无车而能成车。 故非因中先有求那而生果也。 汝若谓因中先无求那而生果者。 则如无色风之微尘。 应能生色。 若尔风则有色。 金刚等中亦应有香。 又现见。 白缕则成白叠。 黑缕还成黑叠。 若因中先无求那。 而生果者。 何故白缕但能成白不成黑耶。 故非因中先无求那而成果也。 理极此二而俱有过。 是故无果。 又若因中有果则不应更生。 有云何生。 若无亦不应生。 无云何生。 问曰。 现见作瓶云何无果。 答曰。 是瓶若先不作。 云何可作。 以其无故。 若先已作云何可作。 以其有故。 问曰。 作时名作。 答曰。 无有作时。 所以者何。 所有作分已堕作中。 所未作分堕未作中。 故无作时。 又若瓶有作。 应若过去未来现在。 过去不作已失灭故。 未来不作以未有故。 现在不作以是有故。 有因作者故有作业成。 是中作者实不可得。 所以者何。 头等身分于作无事故无作者。 无作者故作事亦无。 又因于果若先若后若一时皆不然。 所以者何。 若先因后果因已灭尽。 以何生果。 如无父云何生子。 若后因先果。 因自未生云何生果。 如父未生何能生子。 若因果一时则无此理。 如二角并出。 不得言左右相因。 理极此三而皆不然。 是故无果。 又此因果若一若异二俱有过。 所以者何。 若异则应离缕有叠。 若一则缕叠无差。 又世间不见有法因果无别。 又若有果应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 是皆不然。 所以者何。 无有法能作自体。 若有自体何须自作。 若无自体何能自作。 又不见有法能作自体。 故不自作。 他作亦不然。 所以者何。 眼色于生识无事故。 不他作。 又无作相。 故一切诸法无有作者。 如种不作是念我应生牙。 眼色亦不作是念。 我等应共生识。 是故诸法无有作想。 共作亦不然。 有自他过故。 无因作亦不然。 若无因亦无果名。 若四种皆无。 云何有果。 若有应说。 又此果应若先有心作若先无心作。 若先有心作。 胎中小儿眼等身分谁有心作。 自在天等亦不能作。 先已说业亦无心。 于作是业。 在过去中云何当有心作。 是故业亦无心。 若先无心作。 云何苦他者得苦。 乐他者得乐。 有现作业中亦以心分别。 应如是作。 不应如是作。 若无心作云何有此差别。 是故先有心无心。 是皆不然。 如是等一切根尘皆不可得。 是故无法。 世谛品第一百五十二答曰。 汝虽种种因缘说法皆空。 是义不然。 所以者何。 我先说。 若一切无是论亦无。 亦不在诸法中。 如是等破空汝竟不答。 犹故立空是故非无一切诸法。 又汝所说无根无缘等。 是事非我等所明。 所以者何。 佛经中自遮此事。 谓五事不可思议。 世间事.众生事.业因缘事.坐禅人事.诸佛事。 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思量决断。 但诸佛有能分别法智。 声闻辟支佛。 但有通达泥洹智慧。 于分别诸法智中。 但得少分。 诸佛于一切法一切种本末体性总相别相。 皆能通达如人舍宅等物易坏难成。 如是空智易得。 正分别诸法智慧难生。 问曰。 如佛坐道场所得诸法相。 如佛所说当如是说。 答曰。 佛虽说一切法。 不说一切种。 以不为解脱故。 如佛说诸法从因缘生。 不说一一所从因缘。 但说要用能灭苦者。 彩画等诸色。 伎乐等诸音。 诸香味触无量差别不可尽说。 若说亦无大利。 故佛不说如是等事。 不得言无。 又如人不知分别彩画等法。 便言其无。 汝亦如是。 所不能成事而便说无是事。 于智者则有。 不知者为无。 如生盲人言无黑白。 我不见故不可。 以不见故便无。 诸色如是。 若不能以自缘成。 故便言无一切法。 又诸佛世尊一切智人我等所信。 佛说有五阴。 故知色等一切法有。 如瓶等以世谛故有。 成实论卷第十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4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