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脱道论卷第八 内容: 解脱道论卷第八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行门品之五问云何慈。 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 云何修行。 答如父母唯有一子。 情所爱念见子起慈。 起饶益心。 如是于一切众生。 慈心饶益心。 此谓慈彼修住不乱此谓修。 令起饶益为相。 爱念为味。 无嗔恚为起。 若修行慈。 成得十一功德。 安眠。 安觉。 不见恶梦。 为人所爱念。 为非人所爱念。 诸天守护。 火毒刀杖不加其身。 使心得速定。 面色悦泽。 命终不乱。 若未得胜法生梵世。 云何修行。 初坐禅人。 乐修行慈。 初观忿恨过患及忍辱功德。 心应受持忍辱。 云何当观忿恨过患。 若人初起忿恨。 焚烧慈心。 令其心浊。 从此增长面目嚬蹙。 从此增长口说恶语。 从此增长观于四方。 从此增长手捉刀杖。 从此增长嗔忿吐血。 从此增长散掷财物。 从此增长打坏诸物。 从此增长或杀他或自杀。 复次若人恒忿恨。 或杀父母。 或杀阿罗汉。 或破僧。 或恶心出佛身血。 如是作可畏事。 如是当观。 复次如是当观。 我名声闻。 若不断忿恨成可羞惭。 我忆锯喻。 修多罗中所说。 我乐善法。 若我今忿恨增长。 成可憎恶。 如人乐浴还入不净。 我自多闻。 若未伏忿恨。 人所弃薄。 犹如医师还自霍乱。 我为世所为贵若我不除忿恨。 人所弃薄。 犹如画瓶内盛不净而不覆蔽。 若人有智慧而犹起忿恨。 如人故食杂毒。 何以故。 从此忿恨。 最可弃薄。 成苦果报。 如人为毒蛇所啮。 自有毒药而不肯服。 彼人可知乐苦不乐乐。 如是比丘。 若忿恨起不速制伏。 彼比丘可知乐苦不乐乐。 何故从此忿恨最为可畏。 复次当观忿恨。 忿恨者为怨家所笑。 为亲友惭愧。 虽有深德复被轻贱。 本所贵重翻成轻易。 若已得称誉。 咸被讥毁。 若求乐成苦。 若不动成令动。 若有眼成盲。 若聪明成无智。 如是当观忿恨过患。 问云何观忍辱功德。 答忍辱是力是铠。 能护身能除忿恨。 是称誉。 智人所叹。 是乐令不退。 是守护令护一切具足。 是晓了令观诸义。 是名为起惭愧。 复次当观。 我已剃头唯应忍辱。 是我所受我已受国施。 以忍辱心令彼施主有大果报。 我持圣形饰。 我此忍辱是作圣行。 我有瞋恚令无瞋恚。 我名声闻。 今实名声闻。 彼檀越施我杂物。 以此忍辱令彼施主得大果报。 我有信。 此忍辱是我信处。 我有智慧。 此忍辱是智慧处。 我有忿恨毒。 此忍辱是我却毒药。 如是观忿恨过患及忍辱功德。 令心受持。 我当向忍辱。 人有恶骂我当忍辱。 我当软无憍慢。 如是坐禅人向忍辱乐。 作自饶益。 入寂寂处。 不乱心。 从初其身令满。 我复乐乐心不耐苦。 云何我无怨家无瞋恚。 乐离诸烦閙。 成就一切功德。 彼坐禅人制伏其心。 作软心作堪受持心。 若心成软堪受持事。 从此应修行慈。 于一切众生如其自身若坐禅人修行慈。 于一切众生。 从初不能修慈。 于怨家中人恶人无功德人亡人处起慈。 彼坐禅人所贵重人。 为起惭愧。 不为轻贱。 不为所中。 为饶益故起慈。 于彼不起嫉不瞋恚。 是彼人处初当修慈。 初当念其饶益功德贵重功德。 如是以性成就。 以称誉成就。 以闻成就以戒成就。 以定成就。 以慧成就。 我所贵重。 如是以施以爱语以利益以同事成就。 是我饶益。 如是善念所重功德及饶益功德。 令起重想及亲友想。 于彼人处当修行慈。 当作饶益心常觉观。 愿无怨心。 愿无瞋恚。 成于安乐。 愿离一切閙。 愿成就一切功德。 愿得善利。 愿有称誉。 愿有信。 愿有乐。 愿有戒。 愿有闻慧。 愿有施。 愿有慧。 愿得安眠。 愿安觉。 愿不见恶梦。 愿人所爱敬。 愿非人所爱敬。 愿诸天守护。 愿火毒刀杖等不着身。 愿速得定心。 愿面色和悦。 愿生中国。 愿值善人。 愿自身具足。 愿无疾病。 愿得长寿。 愿恒得安乐。 复次如是应思惟。 于彼不善法。 若未生愿令不生。 若已生愿灭断。 彼善法未生愿生。 若已生愿增长。 复次彼不爱念法愿不生。 若已生愿灭。 彼可爱念法未生。 彼由慈心得信。 彼坐禅人以信自在取心。 以取自在令念住。 以念自在以取自在。 以信自在成不乱心。 彼现知不乱。 以此门以此行。 于彼人修慈心。 修已多修。 彼坐禅人现知不乱。 以此门以此行。 于彼人修已。 多修慈心。 以软心受持心。 次第于爱中人修慈想。 于所爱人已修慈想。 次第于中人当修慈想。 于中人已修慈想。 次第于怨家当修慈想。 如是于一切众生。 犹如自身。 令满作分别。 若如是修行慈。 若中人处彼慈不行。 若坐禅人暂不起慈。 当作厌患。 于我不善不可爱。 我乐得善法信心出家。 我复说言。 依大师故。 饶益众生起大慈悲。 于一中人不起慈心。 何况于怨家。 若如是厌患瞋恚不灭。 彼坐禅人为修慈。 不应精进。 以余方便应修行。 于彼人为除嗔恚。 问云何方便除瞋恚。 答与彼应作周旋。 应思惟其功德恩。 自业所作。 负债解脱亲族自身罪过。 不应作意。 自现苦诸根自性念灭。 知念应当观空。 应作摄受。 彼人虽生瞋恚若有所乞随宜施与。 若彼有所施。 亦随宜取与。 常共善语。 彼所作事亦当随从。 如是摄受因彼此瞋恚成灭。 于功德者。 若见其功德。 是功德应思惟。 不为非功德。 如水有草除草取水。 若彼无功德应起慈。 此人无功德。 当向恶趣。 恩者应思惟彼恩。 若人作不爱敬令起恩。 于彼若已作不爱敬。 应作功德。 复次已令灭不善是善趣。 彼怨成作恩可知。 自业所作者。 是人所作恶法。 是人所瞋处。 于彼恶业当生观。 负债解脱者。 若人骂我害我。 是初恶业。 彼负债解脱。 我今作证以观当作欢喜。 亲族者。 于生死众生相续。 是我亲族。 已忆应令起亲族想。 自身罪过者。 其作我相。 彼瞋恚从我生。 为彼得非功德。 我成相令起自罪过相。 不应作意者。 无嗔恚相。 不应作意。 如人不乐见色闭眼。 苦者为自苦无障碍。 应令起相。 何故如愚痴人。 以慈不正忆自作苦。 因得心苦如是观。 可知于有怨家处。 从彼应离其处。 使不见不闻。 于处当住诸根。 自性者。 取可爱非可爱境界。 诸根自性于此我瞋恚。 因是不正忆。 如是当观。 念灭者。 以彼生苦彼得苦。 此一切法于一心刹那得灭。 我何故与彼非瞋处。 我当作瞋。 如是当观。 和合者。 内外不一分和合故生苦。 我于一分处。 不堪作瞋恚心。 如是当观。 空者。 是人作苦是人受苦。 彼第一义不可得。 此身因缘所生。 无众生无我界聚草聚等。 如是当观。 是故世尊说偈。 于村林中住诸苦乐所触非从自他烧依烦恼得触若无烦恼心谁能触细滑彼坐禅人如是嗔恚灭。 方便明了。 于自亲友中人怨家。 已作分别。 已得自在。 心次第起慈想。 当修住处。 种类比丘从彼当修。 住处僧众从彼当修。 自住处诸天从彼当修。 自住处众生从彼当修。 自住处外村。 如是从村至村。 从国至国。 从彼当修一方。 彼坐禅人以慈心已令满一方。 从彼二方。 从彼三方。 从彼四方。 从彼四维上下。 于一切众生放慈悲。 一切世间以慈心最大无量。 无怨无嗔恚令满。 彼坐禅人如是修行慈。 以三种令安禅。 以总摄众生。 以总摄村田。 以总摄方。 以一众生令安慈禅。 如是二三众生。 乃至众多。 于一村田众生。 令安慈禅。 乃至多村。 于一方作一众生令安慈禅。 如是乃至四方。 于是若依一众生修行慈。 若其众生死其事成失。 以失事不堪起慈。 是故应广修慈心。 乃至广行。 是时成妙修行。 成大果成大功德。 问慈者何根何起何具足何非具足何事。 答不贪为根。 不嗔恚为根。 不痴为根。 欲为根。 正作意为根。 何起者。 是根令起。 何具足者。 若慈成就。 杀除瞋恚。 除不善爱。 令身口意业清净。 此谓具足。 何非具足者。 以二因失慈。 以自朋生怨。 以不善爱。 以对治生怨。 以起瞋恚。 此谓非具足。 何事者。 于众生为事。 问不然。 第一义众生不可得。 云何说众生为事。 答依诸根种于世假说众生。 尔时菩萨摩诃萨修慈流。 于一切众生遍满十波罗蜜。 问何故然。 答菩萨摩诃萨。 于一切众生行慈。 缘饶益成摄受众生。 施于无畏。 如是满檀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 于一切众生。 行慈依饶益于一切众生。 成无苦不失法用。 如父于子。 如是满戒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 于一切众生行慈。 依饶益一切众生。 成无贪意。 出离非饶益。 向禅向出家。 如是满出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 于一切众生行慈。 依饶益一切众生。 成多思惟饶益非饶益。 如义说方便明了。 为除恶为得善。 如是满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行慈。 依取饶益。 不舍精进。 一切时坚精进相应。 如是满精进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行慈。 于一切众生。 依饶益彼众生。 恶语骂詈。 成忍辱不忿恨。 如是满忍辱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 于一切众生行慈。 依饶益于一切众生。 说实语于实住受持实。 如是满实谛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 于一切众生行慈。 依饶益于一切众生。 乃至失命誓不舍。 愿成坚受持誓愿。 如是满受持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 于一切众生以自相饶益。 满慈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 于一切众生修慈。 于亲友中人怨家。 平等心离瞋恚爱。 如是满舍波罗蜜。 如是菩萨摩诃萨修行慈。 成满十波罗蜜。 明慈满四受持。 尔时菩萨摩诃萨。 修慈已满十波罗蜜。 成令满四受持。 所谓谛受持。 施受持。 寂寂受持。 慧受持。 于是谛波罗蜜受持波罗蜜精进波罗蜜。 令满谛波罗蜜。 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出离波罗蜜。 令满施受持。 忍辱波罗蜜慈波罗蜜舍波罗蜜。 令满寂寂受持。 慧波罗蜜令满慧受持。 如是菩萨摩诃萨。 已修慈遍满。 满十波罗蜜。 令满四受持。 令满二法。 所谓奢摩他毗婆舍那。 于是谛受持施受持寂寂受持。 令满奢摩他。 慧受持令满毗婆舍那。 已满奢摩他。 令满一切禅解脱定正受。 令起双变定及大悲定。 已满毗婆舍那。 令满一切神通辩力无畏。 已满令起自然智一切智。 如是菩萨摩诃萨修行慈。 次第令满佛地(慈已竟)。 问云何悲。 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 云何为修。 答如父母唯有一子心所爱念。 见子得苦心起悲恼。 苦哉如是。 于一切众生起慈怜愍。 此谓为悲。 悲住不乱此谓修。 不现非饶益为相。 乐为味。 不害为起。 与慈等功德。 云何修者。 初坐禅人入寂寂坐。 摄一切心。 以不乱心。 见彼得病得老得贫。 若见若闻如是作意。 彼众生得苦。 云何方便从苦当得解脱。 复次若见其颠倒。 为烦恼缠所缚入于无明。 或有功德人而不修学。 若见若闻如是作意。 众生得苦当生恶趣。 云何方便从苦得脱。 复次若见不善法相应善法不相应。 以不可爱法相应可爱法不相应。 若见若闻如是作意。 彼众生得苦。 当生恶趣。 云何方便从苦得脱。 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 于彼人修行悲。 心多修行。 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 于彼人已修悲心。 已多修悲心。 心成和软堪能受持。 彼次第修行于中人。 从彼修行于怨人。 余如初广说。 乃至满于四方。 问何悲具足。 何悲不具足。 答若悲成就。 除于杀害不起忧恼。 除不善爱。 以二因缘失悲。 以自亲生怨。 以忧恼行。 以对治生忿。 以起恐怖。 问苦者不于一切众生有。 不一切时有。 云何于一切众生修于悲。 答众生已得苦。 善取相故。 已取彼相。 成一切处修悲。 复次生死之苦。 一切众生共有。 由彼成一切处修行(悲已竟)。 问云何喜。 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 云何为修。 答犹如父母唯有一子心所爱念。 见子得乐心生欢喜。 善哉如是。 一切众生心生欢喜。 此谓为喜。 喜住不乱此谓为修。 欣悦为相。 无怖为味。 除无乐为喜。 与慈等功德。 云何为修者。 初坐禅人入寂寂坐。 摄一切心不乱心。 其人性所敬重。 见得安乐心生欢喜。 若见若闻如是作意。 善哉善哉。 愿彼众生长得欢喜。 复次若见与不善法不相应。 与善法相应与。 不可爱法不相应与可爱相应。 若见若闻如是作意。 善哉善哉。 愿彼众生长得欢喜。 彼坐禅人以此门。 以此行。 于彼人修喜心。 以多修行。 彼坐禅人。 以此门以此行。 于彼人已修喜心。 已多修行。 成和软心堪能受持。 从彼次第修行于中人。 从彼修行于怨人。 余如初广说。 乃至喜满四方。 喜何具足何不具足。 若喜成就除不乐。 不起不善爱除绮语。 以二因失喜。 以自亲生怨。 以戏笑起行。 以对治生怨。 以不乐起。 如初广说(喜已竟)。 问云何舍。 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 云何为修。 答犹如父母于一子。 非可念非不可念成舍。 于彼成中心如是于一切众生舍护中心。 此谓舍。 舍住不乱。 此谓修。 无所着为相。 平等为味。 伏恚爱为起。 与慈等功德。 问云何为修。 答坐禅人从初与慈俱起。 与悲俱起。 与喜俱起。 已起第三禅。 彼坐禅人已得第三禅。 自在见慈悲喜过患。 爱恚近故。 与戏俱起。 与踊跃欢喜共起。 以过患对治。 见舍功德。 彼坐禅人。 如是已见慈悲喜过患。 已见舍功德。 从初于非可爱念非不可爱念人。 已与舍俱起念。 令心满足。 舍心增长。 已修多修心成和软。 堪能受持。 彼次第于怨人修行。 从彼于亲友人修行。 余如初广说可知。 乃至满四方。 彼坐禅人。 如是修行。 与舍俱起。 第四禅以三种令安。 已总摄众生。 已总摄村田。 已总摄诸方。 问若坐禅人现修行舍。 于诸众生云何作意。 答作意所说。 于慈悲喜是当作意。 于诸众生除作欢喜。 行欢喜作意乐中。 如人亲友久远别离。 初见荣侍心生喜乐。 共住已后其心成中。 如是住慈悲喜。 久复成舍摄受。 如是作意修行于舍。 复有人说。 众生众生者如是作意。 云何舍具足舍不具足。 若舍成就杀除瞋爱。 不起无明。 以二因失舍。 以自亲生怨。 以起无明。 以对治生怨。 以嗔爱起(舍已竟)。 重明四无量义。 云何无量散句。 四无量以一众生事起。 依余处修行。 如母念儿随其时节。 如是于畜生。 于犯戒人。 于具戒人。 于厌欲人。 于声闻人。 于缘觉。 于正遍知。 归依胜处。 成胜无量可知。 问于慈悲喜。 何故三禅起。 非第四禅。 答众生忧恼所起。 瞋恚害不乐。 彼忧恼以对治。 与喜俱生心。 修行慈悲喜。 是故三禅生非第四禅。 复次舍地是第四禅。 以二舍成就故。 所谓受舍法中舍。 于舍地住。 于众生取饶益成舍。 由地故三无量三禅生非第四禅。 复说于四无量四禅生。 如世尊所说。 于四无量。 汝比丘当修。 此定有觉有观。 汝当修有觉无观。 汝当修无觉无观。 汝当修与喜俱生。 汝当修与乐俱生。 汝当修与舍俱生。 问此四无量何故说四。 非三非五。 答若然一切所疑。 复次为瞋恚害无乐。 瞋爱对治故成四无量。 复说此四唯慈。 由人多起瞋恚害恼。 为除故以四门成胜。 舍者慈悲喜清净。 瞋爱对治故。 四无量一性。 种种相可知。 如是过患对治故。 众生事故。 饶益意故。 成一相。 复说。 法胜故。 取事胜故。 取饶益胜故。 成种种相。 如世尊说。 于黄衣修多罗中。 于清净处慈为第一。 于虚空处悲为第一。 于识处喜为第一。 于无所有处舍为第一。 问云何得知。 答由依彼近故。 其义可知。 问何故。 答修慈心。 于一切众生。 随从其意。 以常随从。 于青黄一切入。 现令作意。 以小方便令心得安。 是众生种类事。 或色界清净。 一切入放意。 彼坐禅人。 是时色界得第四禅。 是故说慈于清净第一。 彼坐禅人依色界第四禅慈。 是时得越彼。 问此浅云何。 答以修慈故。 心知色界过患。 何故见众生苦。 彼为色因生慈。 从此以心知色界过患。 于色出离现令作意。 于虚空处以小方便。 其得心安。 以得依故。 是故说悲于虚空第一。 彼坐禅人。 依喜越虚空处。 问此义云何。 答已修喜故。 心无所着。 常取无边识事。 何故此喜于无所着无边识处安众生事。 从此心无所着。 常取无边识事。 离色着于虚空。 无边识现令起作意。 以小方便其心得安。 种类事故。 是故说识处为喜第一。 问彼坐禅人。 依舍越识处。 此义云何。 答已修舍故。 心成离着。 何故不以修舍得着。 此众生得乐得苦。 或由喜或由乐。 从彼以心离着。 离无所着无所有处。 现令心喜。 以小方便其心成安。 不着种种事。 何故于无所有处。 而不得着或识或无边。 是故说无所有处舍为第一(散句已竟)。 问云何观四大。 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 云何修。 答择智自相内四大。 此谓观四大。 彼心住不乱。 此谓修。 随观四大为相。 通达空为味。 除众生想为起。 何功德者。 成得八功德。 若修行观四大。 成能堪恐怖乐不乐。 于可爱非可爱成平等心。 除男女意思。 成大智慧。 向善趣向醍醐。 其所有明分法。 彼一切成满修行。 云何修彼者。 初坐禅人。 以二行取诸大。 以略以广。 问云何以略取诸大。 答彼坐禅人入寂寂坐。 摄一切心不乱心。 此身以四大可称。 于此身一切见界。 湿性是水界。 热性是火界。 持性是地界。 动性是风界。 如是此身唯有界。 无众生无命。 如是以略取诸界。 复有说。 彼坐禅人。 以略取诸界。 以身依膜分别。 或以色。 或以形。 或以处或以分别。 彼坐禅人已略取诸界。 依膜分别一切身性。 或以色。 或以形。 或以处。 或以分别。 依肉分别此身。 或以色。 或以形。 或以处。 或以分别。 彼坐禅人依肉已分别一切身。 或以色。 或以形。 或以处。 或以分别。 彼坐禅人依脉分别一切身。 或以色。 或以形。 或以处。 或以分别。 彼坐禅人依脉已分别一切身。 或以色。 或以形。 或以处。 或以分别。 从此复依骨分别一切身。 或以色。 或以形。 或以处。 或以分别。 彼坐禅人于此四行。 以此四行伏心。 令伏作软心。 令心受持。 彼坐禅人于此四行。 以四行伏心。 已作软已令受持。 于此四行有坚性是地界知之。 有湿性是水界知之。 有热性是火界知之。 有动性是风界知之。 彼坐禅人于此四行。 唯有界无众生无命。 以比余行成住。 如是以略取诸界。 云何以广取诸界。 以二十行广取地界。 于此身发毛爪齿皮肉筋脉骨髓肾心肝胇脾胃大肠小肠胞屎脑。 以十二行广取水界。 此身有于胆唾脓血汗脂泪肪水唾涕涎尿以四行广取火界。 以是热以是暖。 以是温以是平等消饮食噉甞。 此谓火界。 以六行广取风界。 向上风。 向下风。 依腹风。 依背风。 依身分风。 出入息风。 如是以四十二行见此身。 唯有界无众生无命。 如是已广取诸界。 复次先师说。 以十行当观四大。 所谓以语言义。 以事。 以聚。 以散。 以无所着。 以缘。 以相。 以种类非种类。 以一义种种义。 以界释第一。 以言语义章。 问云何以语言分别诸界。 答二界语言同。 所谓同言胜言。 于是四大此同言。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此谓胜言。 问此四大何义。 答大生名大。 有大非实义。 令现实义。 是故名大。 大者鬼等形名大。 云何大生名大。 诸界大生。 如世尊所说偈。 略说地相有二十万四那由他水四十万八那由他风住虚空乃九十万六那由他世界所住亦以火成世界之中有诸光焰上至梵世乃极七日如是大生是故名大问云何大非实义令现实义。 答名大界者。 非男非女以男女色可见。 界者非长非短。 以长短色可见。 界者非树非山。 以树山色可见。 如是大非实义令现为实义名大。 云何诸鬼等异形。 如鬼入人身成其身。 以鬼形成起四行。 或身强或尿热或轻动。 如是于身以火界和合成起四行。 以地界和合成坚。 以水界和合成流。 以火界和合成热。 以风界和合成轻动。 如是鬼形等名大。 大者是语言义问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者何义。 答广大名地义。 可饮守护是水义。 令光明是火义。 去来是风义。 界者何义。 持自相为义。 复次地自性是地界。 水自性是水界。 火自性是火界。 风自性是风界。 云何地自性。 是坚性强性厚性不动性安性持性。 此谓地性。 云何水性。 湿性泽性流性出性。 满性增长性喜性结着性。 此谓水性。 云何火性。 热性暖性蒸性熟性烧性取性。 此谓火性。 云何风性。 持性冷性去来性轻动性低性取性。 此谓风性。 此界义。 如是以语言义应观界。 问云何以事观界。 答地界持为事。 水界结着为事。 火界令熟为事。 风界遮为事。 复次地界立为事。 水界下入为事。 火界令上为事。 风界动转为事。 复次二界近故成举初步。 复次二界近故成举后步。 二界近故成初坐卧。 复次二界近故成后行立。 二界近故成初懈怠睡眠。 二界近故成后精进勇勐。 二界近故成初重。 二界近故成后轻。 如是以事观四大。 云何以聚观四大。 聚者。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依此界成色香味触。 此八法或多共生住不相离。 此合和名聚。 彼复成四种。 地聚水聚火聚风聚。 于是地聚地界成最多。 水界火界风界次第成最少。 于水聚水界成最多。 地界风界火界成最少。 于火聚火界成最多。 地界风界水界成最少。 于风聚风界成最多。 火界水界地界次第成最少。 如是以聚观诸界。 问云何以散观四大。 答观于地界从于最细隣空微尘生。 此地为水所和故不散。 为火所熟成不臭。 为风所持成转。 如是观。 复先师说。 中人身地界碎之为尘。 成一斛二升。 是时以水和合。 成六升五合。 以火令熟随风起回转。 如是以散观诸界。 问云何以不相离观四大。 答地界水所摄火所熟风所持。 如是三界和合。 水界者住于地处。 火所熟风所持。 如是三界所摄。 火界者住于地处。 水所摄风所持。 如是三界所熟。 风界住于地处。 水所摄火所熟。 如是三界所持。 于地住三界。 水所摄三界不散。 火所熟三界成不臭。 风所持三界得转直住不散。 如是此四界依展转成住不散。 如是以不离观诸界。 问云何以缘观诸界。 答四因四缘为起诸界。 云何四。 所谓业心时食。 云何业从业所生。 四界以二缘成缘。 以生缘以业缘。 余界以依缘成缘。 心者从心所生。 四界以六缘成缘。 以生缘。 以共生缘。 以依缘。 以食缘。 以根缘以有缘成其缘。 余界以缘以依缘以有缘。 于入胎时心。 诸色以七缘成缘。 共生缘展转缘依缘食缘根缘报缘有缘。 后生心为初生。 身以三缘成缘。 所谓后生缘依缘有缘。 此时为时所成。 四大以二缘成缘。 生缘有缘。 余界以二缘成缘。 依缘有缘。 此食从为食所成。 四大以三缘成缘。 生缘食缘有缘。 余界以二缘成缘。 所谓依缘有缘。 于是从业生四界共生界。 展转以四缘成缘。 所谓共生缘展转缘。 依缘有缘。 余界以缘成缘。 所谓依缘有缘。 如是从心生。 从时生。 从食生可知。 地界者为余界住处缘成缘。 水界者为余界作结着缘成缘。 火界者为余界作熟缘成缘。 风界者为余界作持缘成缘。 如是以缘观诸界。 问云何以相观诸界。 答坚相地界。 湿相水界。 热相火界。 冷相风界。 如是以相观诸界。 问云何以类非类观诸界。 答地界水界一种类。 以重故。 火界风界一种类。 以轻故。 水界火界非类。 水界能灭火界令燥。 是故非类。 地界风界展转非种类。 地界障风界行。 风界能灭地界。 是故非种类。 复次或四界展转种类。 以展转缘故。 或展转非种类。 以自相故。 如是以种类非种类观诸界。 问云何一性种种性观诸界。 答从业生四界。 以从业生。 所谓一性以相种种性。 如是从心生。 从时生。 从食生。 可知四因缘地界。 以相一性以因。 所谓种种相。 如是四因缘风界火界。 风界可知。 四界以界一性。 以大一性。 以法一性。 以无常一性。 以苦一性。 以无我一性。 以相种种性。 以事种种性。 以业种种性。 以心种种性。 成种种性。 以时种种性。 成种种性。 以食种种性。 成种种性。 以种种性。 成种种性。 以地种种性。 成种种性。 以生种种性。 成种种性。 以趣种种性。 成种种性。 如是。 以一性种种性观诸界。 问云何以观界隷。 答如巧隷师。 以材木作人。 一切身分具足。 随逐行走。 内绳所连。 外假泥饰。 形色如人。 宝衣庄严。 或男或女。 以人牵绳。 或行或舞或倚或坐。 如是此界隷名身。 以初烦恼为隷。 师所作身分具足为筋。 绳所连以肉为泥。 以皮为色。 虚空为孔。 宝衣庄严名为男女。 以其心事为风界所牵。 或行或住或去或来或申或缩或语或说。 此界隷人。 与识界共生。 以忧恼因缘。 成忧悲苦恼。 或笑或戏或相拍肩等。 食者支持界隷。 命根者受持界隷。 以命终界隷分散。 若有业烦恼。 复更起新界隷。 如是生界隷。 其初不可知。 其后不可知。 如是以界隷观诸界。 彼坐禅人。 如是以此门以此行。 唯观此身以界隷。 无众生无寿命。 是时观以界事。 以生心数法受想行识。 彼坐禅人已观名色。 从彼观名色。 是苦是贪爱是苦集。 观贪爱灭是苦灭。 观八正道。 是苦灭具足。 彼坐禅人已广观四谛。 是时见苦过患。 以无常以苦以无我。 常思惟不散。 以慧见苦灭功德。 以寂寂以妙离。 彼坐禅人。 如是现见苦过患见灭功德。 正安于根力觉分。 从行相心起。 证醍醐界(观四大已竟)。 问云何于食不耐想。 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起何功德。 云何为修。 答以所噉甞饮食。 彼作意悉不耐彼想。 知正知。 此谓不耐食想。 彼想住不乱。 此谓修。 于食取过患为相。 厌为味。 伏气味爱为起。 何功德者。 成得八功德。 若修不耐食想。 知揣食想。 知五欲具足。 知色阴。 知不净想。 在身念成修满。 从气味爱缩离彼心。 向善趣向醍醐。 云何修彼者。 初坐禅人入寂寂坐。 摄一切心不乱心。 以所噉甞饮食作不耐意。 如是种种百味经营。 清净人所贵重。 色香具足所堪大贵。 如此饮食入身。 变成不净。 成不耐成臭腐。 成可憎恶。 以五行修行不耐食想。 所谓以经营以散用以处以流以聚。 问云何以经营修行不耐食想。 此坐禅人。 见诸众生。 为经营饮食困。 行种种恶法。 或杀害或偷盗。 亦见彼众生受种种苦。 知彼所杀害所缚。 亦见众生造种种恶事。 或乞索或欺诳。 诈现精进。 见食如是令起厌患。 以不清净屎尿流溢。 饮食为因。 彼作恶业如是。 复见出家人。 住清净山林。 种种花香禽兽吟啸善人所造。 或于田野庄严具足。 树影林水取他人意。 平舒净妙无诸高下。 人见惊讶无诸喧杂。 是出家人修菩提处。 等梵天居。 如是住处心无贪着。 常行禅诵乐修善事。 或于寒热风尘泥雨诸山嶮处。 为经营食因于捉钵入家乞食。 彼见如是心起厌患。 饮食不净屎尿流出。 此经营食。 是彼因故。 如是当舍求第一乐。 复次见出家人修行为乞食。 或于马象恶兽中。 或狗野猪处。 或恶人所。 或不净处。 践踏泥屎。 于他家门。 少时默住。 以衣护身。 为得揣食生疑。 或见彼食。 犹如狗食。 于食起厌。 此经营食。 最可憎恶。 何用经营。 但从他乞。 如是以经营。 修行食不耐想。 云何。 散用修食不耐想。 彼坐禅人。 如是所得经营饮食。 于彼坐食。 以湿鲑相杂和软。 以手为簸。 以口为臼。 以脣收聚。 以齿为杵。 以舌翻转。 以涎唾澹血共相和合。 最可厌恶。 如狗呕吐不可见故。 如是以散用修行不耐食想。 问云何以处修行不耐食想。 答如是此食所吞入腹。 与不净和合住。 生熟藏以百虫种之所噉食。 以煖所熟成第一厌。 如人呕吐置不净器。 如是以处修行不耐食想。 问云何以流修行不耐食想。 答此食煖所熟。 与新故不净和合。 如酒置破杯器。 如是一切身流。 随流入于脉腠面目。 九孔九万九千毛孔。 皆悉流满。 此食如是流成五分。 一分诸虫所噉。 一分火所销。 一分支持身。 一分成尿。 一分成体。 如是修行不耐食想。 问云何以聚修行不耐食想。 答此流食成身发毛爪等。 令起百一身分。 若不成流。 令起百一病恼。 如是以聚修行不耐食想。 彼坐禅人。 以此门以此行。 如是修行不耐食想。 成住厌食。 以厌自在心成不乱若心不乱诸盖灭禅分起。 外行禅成住(不耐食想已竟)。 无所有处。 及非非想处。 如初地一切入门所说。 于是说偈。 坐禅人行处所说唯面形如人善示导波利弗多国略说得知广晓了其前后恒观如非如于此已广说如是具足相彼一切功德如法当分别解脱道行处(三十八行品已竟)。 解脱道论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4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