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成实论卷第十四 内容: 成实论卷第十四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食厌想品第一百七十六一切苦生皆由贪食。 亦以食故助发淫欲。 于欲界中所有诸苦皆因饮食淫欲故生。 断食贪故应修厌想。 又如劫初众生。 从天上来化生此间。 身有光明飞行自在。 始食地味。 食之多者即失威光。 如是渐渐有老病死。 至今百岁多诸苦恼。 皆由贪着食故失此等利。 是故应正观食。 又贪着饮食故生淫欲。 从淫欲故生余烦恼。 从余烦恼造不善业。 从不善业增三恶趣。 损天人众。 是故一切衰恼皆由贪食。 又老病死相皆由饮食。 又食是深贪着处。 淫欲虽重不能恼人。 如为食者。 若少壮老年在家出家。 无不为食之所恼也。 又应食此食而心不着。 未离欲者是最为难。 如受刀法如服毒药如养毒蛇。 是故佛说。 当修习心。 以此而食不为贪食苦之所恼。 有诸外道行断食法。 是故佛言。 此食不以断故得离。 当思而食。 若但断食烦恼不尽则唐死无益。 是故佛说。 于此食中应生厌离想。 则无上过。 问曰。 云何于食应生厌想。 答曰。 此食体性不净极上味食果皆不净。 是故应厌。 又如净洁香美饮食不即净时能利益身。 以齿咀嚼涎唾浸渍状如呕吐。 堕生藏中能利益身。 故知不净。 又此饮食不知故乐。 若人虽得美食还吐出已更不能食。 当知以不知力故以之为美。 又以饮食因缘受田作役使积聚守护如是等苦。 由此因缘起无量罪。 又所有不净皆因饮食。 若无饮食何由而有皮骨血肉及粪秽等诸不净物。 又所有恶道诸厕虫等。 皆以贪着香味故生其中。 如业品中说。 渴死众生生为水虫。 愦閙处死则生鸟中。 贪淫欲死生胞胎中。 如是等。 又若离此食得大乐。 如生色界及泥洹中。 又随以食故有稼穑等苦。 如是观食不净苦。 故应修厌想。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品第一百七十七行者见诸世间一切皆苦心无所乐。 又此行者修离喜定。 如无常想苦想无我想食厌想死想等。 则心不乐一切世间。 又此人见所爱者则增贪欲。 见所恶者则增瞋恚。 故俱不乐。 又见富贵人有守护等苦。 见贫穷人有短乏苦。 又见好处者将堕恶处。 见恶处者现受诸苦。 又现在富贵知必将堕。 亦是贪等烦恼住处。 现在贫穷知无因缘可以得出。 故不贪乐一切世间。 又少有众生得生好处。 多坠恶道。 如经中说。 少生好处多生恶处。 见此过已但求泥洹。 又此人见贪等过。 烦恼常随众生如怨伺人得便便杀。 此怨贼中云何可乐。 又见从烦恼生不善业。 常追随逐不善业果终不可脱。 如经中说。 若汝作恶业。 今作已作当作。 乃至飞空中。 终不能得解脱。 是故不乐。 又生等八苦尚随福人。 况无福者。 如是云何当乐世间。 又如毒蛇箧五拔刀贼空聚落贼。 此岸诸苦常随众生。 云何可乐。 又如醎辛爱河所漂。 五欲毒刺无明黑闇火坑中苦。 常随众生。 云何当乐。 又行者知安隐乐少衰恼苦多。 所以者何。 见诸世间吉日嘉会华林敷荣果实繁茂国土安乐无得久者。 欢乐者少受苦者多。 是故不乐一切世间。 问曰。 修习此想得何等利。 答曰。 能于世间种种相中。 心不贪着。 又修此想故速得解脱。 于生死中不复久住。 又此行者得利智慧。 常习一切过患相故。 又此人心不生烦恼。 若生速灭。 如一渧水堕热铁上。 行者以不乐世间故能深乐寂灭。 若不厌世间。 则于寂灭不能深乐。 是故应习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不净想品第一百七十八问曰。 云何修不净想。 答曰。 行者见身种子不净。 谓从父母不净道生赤白和合。 又此身为不净所成。 谓烂坏饮食汁流润渍。 又生处不净。 谓母胎中不净充满。 又粪秽等诸不净物合而为身。 于九孔中常流不净。 又身所置处。 是处即为不吉不净。 又饮食衣服来着人身。 皆为不净。 为他所恶。 又为此身物皆是不净。 如澡浴水若澡槃等。 又从身所出爪发垢腻及涕唾等。 皆是不净。 又见死尸以为不净。 此身死时更有何异。 当知本来常是不净。 生时但以我心覆故。 谓之为净。 又触死人者名为不净。 而发爪等常是死物。 无量死虫亦常触身。 故知此身本来不净。 又不净虱及蝇蚋等。 诸不净虫常来触身。 故知不净。 又此身如厕不净常满。 因是厕中生千种虫。 此身亦尔。 又此身如塚。 所以者何。 以死尸处故名为塚。 此身亦多死虫在其中住。 又此身能造不净。 若净处好华衣服璎珞等由此身故皆为不净。 又诸婆罗门于死家产家不从受食。 以不净故。 而此身中千万种虫常生常死。 则无可从受饮食者。 故知不净。 又世间中狱为不净。 此身即是千种虫狱。 故名不净。 又此身常须澡浴。 若是净者何须澡浴耶。 又以妙好华香璎珞庄严此身。 当知此身体性不净。 假外净物以为庄严。 又此人身最为不净。 以余众生皮毛爪齿筋骨肌肉。 或有任用于人身中。 无一可取。 以最不净故。 又如忧钵罗钵头摩诸莲花等从不净中生。 故名不净。 是身不尔。 不以余物故令不净。 性是不净。 又此身若净。 则不应以衣裳覆蔽。 如人以衣覆屎尿聚欺诳他人。 女人如是以服饰覆身诳惑男子。 男子亦尔。 当知不净。 又周遍此身常出不净。 谓九孔不净门。 及诸毛孔无一净者。 故知不净。 问曰。 修不净想为得何利。 答曰。 以取男女净想。 故起贪欲。 从此贪欲开诸罪门。 修不净想则能制伏贪欲。 所以者何。 此身皆是臭秽不净。 但薄皮覆故不可知。 似如以衣覆不净聚。 好净洁者则应远离。 又此行者以青瘀等想坏一切身。 以坏身故不生贪欲。 又亦现见青瘀等色。 问曰。 若实未青何故见青。 答曰。 行者以信解力取此青相。 见一切色皆为青瘀。 问曰。 此观云何非是颠倒。 答曰。 此身有青瘀分。 如经中说。 木中有净性。 又常修习青瘀相。 故能胜余色。 如青珠光能映白色。 如是久习青瘀等相。 则不净具足。 不净具足则不起淫欲。 不起淫欲则诸罪门闭随顺泥洹。 修不净想获如是利。 死想品第一百七十九行者以死想于寿命中心不决定。 故应修习。 又此人常深乐善法。 除断不善。 所以者何。 众生多以忘死故起不善业。 若忆念死则能除断。 又常念死故。 于父母兄弟姊妹亲里知识等中贪爱则薄。 又修习死想则为自利。 谓能一心集诸善法。 世间众生多乐他利自舍己利。 又此人能速得解脱。 所以者何。 随往来世间常有此死。 是人厌死故求解脱。 问曰。 应云何修死想。 答曰。 先总说一切无常。 今但观身无常。 阴相续断名曰死。 想此身无常甚于外物。 犹如坏瓶无坚牢相。 行者观身又过于此。 所以者何。 此坏瓶。 若加防护或可久住。 此身极久不过百岁。 以无牢故。 当念死想。 又此身多违害法。 谓刀杖锋刃怨贼坑岸。 饮食不消。 冷热风病。 取要观之。 一切众生非众生物。 皆是违害身法。 是故应修死想。 又行者见身。 于念念中常是坏相。 无一念可保。 故修死想。 又行者现见少壮老年有病无病。 无有能却死者。 自念己身亦当如是。 故修死想。 又行者见有不定报业。 非一切业尽受百岁。 业不定故死亦不定。 故应念死。 又无始生死中有无量业有业能妨余业。 我亦应有非时死业。 云何当信此命耶。 又行者见死有大力势不可以软言诱诳财物追逐斗讼得脱。 如大石山从四方来无逃避处。 问曰。 若人能令阎王欢喜则得脱死。 答曰。 是愚痴语。 阎王无自在力能为生杀。 但能考检行善恶事。 若受报尽反得害身因缘故死。 是故行者见身无依无救住死道中。 故念死想。 又行者常见此身为老病所恼无牢固性。 以念念生灭相续识系故修死想。 又此行者见死是定命。 则不定定胜不定故修死想。 问曰。 何故不说老病等想。 而但说死想。 答曰。 老病夺人不能令尽。 病夺强健老夺少壮。 亲里财物余身犹在。 死则夺尽。 又老病等是死因缘。 故不别说。 又经中说。 死名大黑闇。 无有光明无救护者。 亦无伴党无所恃怙。 是最怖处故应念死。 又众生以死因缘怖畏后世。 又三界中一切有死。 老病不尔。 问曰。 若不离众生有死相者。 众生即是假名。 行者何故修习此想。 答曰。 不坏众生相者。 怖畏于死。 若修死想则不生怖畏。 故应修习。 又无常想等名为近道。 不净食厌及死想等是名远道。 未得道者。 以此等想故能制伏心。 后三想品第一百八十断想者。 如四正勤中说。 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故勤精进。 此诸恶不善法。 是地狱等苦恼因缘。 亦是诸恶名闻及心悔等众苦之本。 是故应断。 问曰。 当云何断。 答曰。 得不作法尔时则断。 又邪忆念是贪欲等诸烦恼因。 断此念故是法则断。 问曰。 修此断想得何等利。 答曰。 修此想者。 常不随恶法为所应作。 又此离八难。 人身利者。 谓断烦恼。 又乐断烦恼。 是法服毁形。 出家人利。 若不尔者。 唐自辱身。 又若行者乐修断相。 则为以法供养于佛离欲想灭想者。 若欲尽不生是名离欲。 念此离欲故名离想。 问曰。 若说断想即是离想。 何故更说。 答曰。 从断得离。 断谓除灭贪欲。 如经中说断贪欲故五阴则断。 又断想是离欲想。 所以者何。 若于此法无贪名断此法是故若得离欲则苦恼灭。 如经中说离欲者得解脱。 得解脱即名为断。 若入无余是名为灭。 又经中说。 有三性断性离欲性灭性。 若说断性离欲性即是阿罗汉。 断一切烦恼离三界欲。 住有余泥洹。 若说灭性即是命终舍寿。 断阴相续入无余泥洹。 又有二种解脱慧解脱心解脱。 若说断即是离无明。 故慧得解脱。 若说离欲即是离爱心得解脱。 二解脱果是名为灭。 又若说断想即说断无明漏。 若说离欲想即说断欲漏有漏。 若说灭想是此二果。 又如经说断一切诸行故名断。 离一切诸行故名离。 灭一切诸行故名灭。 然则此三义一而名异。 若修无常想乃至灭想。 则一切事讫。 灭诸烦恼断阴结相续入无余泥洹。 定具中初五定具品第一百八十一问曰。 汝先说道谛。 所谓定具及定以说定。 定具今应当说。 所以者何。 若有定具则定可成。 无则不成。 答曰。 定具者。 谓十一法。 一清净持戒。 二得善知识。 三守护根门。 四饮食知量。 五初夜后夜损于睡眠。 六具足善觉。 七具善信解。 八具行者分。 九具解脱处。 十无障碍。 十一不着净持戒者。 离不善业名为持戒不善业者。 所谓杀盗邪淫是身三业。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口四业。 远离此罪是名持戒。 又礼敬迎送及供养等修行善法。 亦名为戒。 以戒能为定因。 是故受持。 所以者何。 犹如治金先除麁垢。 如是先以持戒除破戒麁过。 后以定等除余细过。 所以者何。 若无持戒则无禅定。 以持戒因缘禅定易得。 如经中说。 戒为道根亦为妙梯。 又说戒为初车。 若不上初车云何得上第二车等。 又说戒为平地。 立此平地能观四谛。 又说二力。 思力修力。 思力即是持戒。 修力是道。 先思惟筹量破戒罪过持戒利益。 故能持戒后得道已自然离恶。 又说戒为菩提树根。 无根则无树故须净戒。 又法应尔。 若无持戒则无禅定。 犹如治病药法。 所须如是治烦恼病。 若无持戒则法药不具。 又说净持戒者则心不悔。 乃至离欲心得解脱。 是诸功德皆由持戒。 故名定具。 又有业障烦恼障。 是二障果名为报障。 若净持戒则无此三障。 若心无障则能成定。 又净持戒者不败坏故必至泥洹。 如恒水中材。 又净持戒故能安立。 持戒能遮不善身口业。 禅定能遮不善意业。 如是遮诸烦恼。 得真实智则毕竟断。 又道品楼观以戒为柱。 禅定心城以戒为郭。 度生死河以戒为桥樑。 入善人众以戒为印。 八直圣田戒为壃畔。 如田无畔水则不住。 如是若无净戒则定水不住。 问曰。 云何名净持戒。 答曰。 若行者深心不乐为恶。 非畏后世及恶名等。 名净持戒。 又行者以心净故持戒清净。 如七淫欲经中说。 身虽不犯心不净故戒亦不净。 又破戒因缘是诸烦恼。 若能制伏为净持戒。 又声闻持戒但为泥洹。 求佛道者以大悲心为一切众生不取戒相。 能令此戒如菩提性。 如是持戒名曰清净。 善知识者经中说。 以二因缘能生正见。 一从他闻法。 二自正忆念。 所从闻法名善知识。 问曰。 若尔何故但说善知识耶。 答曰。 经中说。 阿难问佛。 我宴坐一处作如是念。 遇善知识则为得道半因缘也。 佛言莫作是语。 善知识者。 则为得道具足因缘。 所以者何。 生老病死众生得我为善知识。 则于生老病死皆得解脱。 又众生因善知识。 则能增长戒等五法。 如裟罗树。 因雪山故五事增长。 又佛尚自乐善知识。 如初得道时。 作如是念。 若人无师则无所怖畏。 无恭敬心常为恶法所覆。 无安隐行。 我当以谁为师依谁而住。 作是念已遍观一切无胜己者。 即生念言。 我所得法因此成佛。 当还依此法。 梵等诸天亦赞言。 尔无胜佛者。 一切诸佛皆以法为师。 又善知识犹如明灯。 有目无灯则不能见。 如是行者虽有福德利根因缘。 无善知识则无所益。 问曰。 何者是善知识。 答曰。 随能令人增长善法名善知识。 又一切善人住正法者。 皆是天人世间善知识也。 守护根门者。 谓正忆念。 行者不可闭目不视。 但应一心正念现前。 又名正慧。 以此正慧能坏前缘。 坏前缘故能不取相。 不受相故不随假名。 若不守诸根以取相故。 诸烦恼生。 流于五根即破戒等善法。 若能守根门则戒等坚固。 饮食知量者。 不为色力淫欲贪味故食。 为济身故。 问曰。 行者何故为济身耶。 答曰。 为修善法故。 若离善法则无道。 无道则无离苦。 若人不为修善故食。 则唐养怨贼亦坏施主福。 损人供养。 如是不应食人之食。 问曰。 饮食以何为量。 答曰。 随能济身是名为量。 问曰。 应食何食。 答曰。 若食不增冷热等身病贪恚等心病。 是则应食。 是食亦应随时。 若知此食于此时能增冷热贪恚等病。 则不应食。 问曰。 诸外道言。 若食净食则能得净福。 谓随意所嗜色香味触。 水洒咒愿然后乃食。 是名为净。 此事云何。 答曰。 饮食无有决定净者。 所以者何。 若以残食为不净者。 一切饮食无非残者。 如乳为犊残。 蜜为蜂残。 水为虫残花为蜂残。 果为鸟残如是等。 又此身从不净生。 体性不净不净充满。 饮食先是不净。 后入身中无一净者。 但以倒惑妄谓为净。 问曰。 若都无净则与旃陀罗等有何差别。 答曰。 又以不杀不盗不邪命等。 如法得食以观食过。 智慧水洒然后乃食。 非但水洒便名为净。 初夜后夜损睡眠者。 行者知事由勤成故不睡眠。 又见睡眠空无所得。 若汝以睡眠为乐。 此乐少弊不足言也。 又行者不乐烦恼同处。 如人不乐与怨贼住世。 岂有人于贼阵中而当睡寐。 故不睡眠。 问曰。 睡眠强来云何除遣。 答曰。 是人得佛法味。 深心欢喜故能除遣。 又念生死中老病死过。 心则怖畏故不睡眠。 又行者见得人身诸根具足得值佛法能别好丑是为甚难。 今不求度何时当得解脱。 故勤精进以除睡眠。 恶觉品第一百八十二具足善觉者。 若人虽不睡眠而起不善觉。 所谓欲觉瞋觉恼觉。 若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利他觉轻他觉等。 宁当睡眠勿起此等诸不善觉。 应当正念出等善觉。 所谓出觉不瞋恼觉。 八大人觉。 欲觉者谓依欲生觉。 于五欲中见有利乐。 是名欲觉。 为衰恼众生是名瞋觉恼觉。 行者不应念此三觉。 所以者何。 念此三觉则得重罪。 又先已说贪等过患。 以此过患故不应念。 问曰。 何故不说痴等觉耶。 答曰。 是三恶觉次第而生。 余烦恼不如是。 行者或念五欲故生贪觉。 不得所贪故生瞋恚。 瞋成名恼。 是故不说痴等。 又痴所成果所谓贪恚。 若从贪恚生不善业。 此三觉名不善业因。 如经中说。 如有土封夜则烟出昼则火然。 烟则是觉火名为业。 亲里觉者。 由亲里故起诸忆念。 欲令亲里得安隐乐。 若念衰恼则生愁忧。 若念与亲里种种同事。 名亲里觉。 行者不应忆念此觉。 所以者何。 本出家时。 已舍亲里。 今依此觉则非所宜。 又若出家人还念亲里。 则唐舍家属空无所成。 以爱亲里故生贪着。 贪着故守护。 守护因缘鞭杖等业次第而起。 是故不应生亲里觉。 又与亲里和合则不能增长善法。 又行者当念一切众生生死流转无非亲里何故偏着。 又生死中为亲里故忧悲啼哭泪成大海。 今复贪着则苦无穷已。 又众生以利益因缘便相亲爱。 无有决定。 又念亲里者是愚痴相。 世间愚人未有自利。 而欲利他。 若念亲里则少自利。 以此等故行者不应起亲里觉。 国土觉者。 行者生念。 某处国土丰乐安隐。 当往到彼可得安乐。 又心轻躁欲遍游观。 行者不应起如是觉。 所以者何。 一切国土皆有过恶。 有国大寒有国大热。 有国多险有国多病。 有国多盗贼。 有如是等种种诸过故不应念。 又轻躁者则失禅定。 随所乐处能增善法则名为好。 何用遍观诸国土耶。 一切国土但可远闻。 到不必称。 以世间人多过言故。 有游诸国者受种种苦。 又身是苦因。 持此苦因随所至处则受诸苦。 又受苦乐皆由业因。 虽复远去亦无所益。 是故不应起国土觉。 不死觉者。 行者作如是念。 我徐当修道。 先当读诵修多罗比尼阿毗昙杂藏菩萨藏。 广综外典多畜弟子。 牵引善人供养四塔。 劝化众生令大布施。 后当修道名不死觉。 行者不应起如是念。 所以者何。 死时不定不可豫知。 若营余事中则命尽不得修道。 后将死时心悔忧恼。 我唐养此身空无所得。 与畜生同死。 如经中说。 凡夫应二十种自折伏心。 谓如是念。 我但形服异俗空无所得。 乃至当以不调至死。 又智者不作所不应作。 如法句中说。 不应作不作。 应作则常作。 忆念安慧心诸漏则得尽。 又经中说。 未得四谛者方便为欲得。 当勤加精进甚于救头然。 是故不应起不死觉。 又不死觉是愚痴气。 何有智者知命无常如条上露而能保一念。 又经中说。 佛问诸比丘。 汝等云何修习死想。 有答佛言。 我不保七岁。 或言六岁。 如是转减乃至须臾。 佛言。 汝等皆是放逸修死想也。 有一比丘偏袒白佛言。 我于出息不保还入。 入息不保还出。 佛言。 善哉善哉。 汝真修死想。 是故不应起不死觉。 利他觉者。 于非亲里中欲令得利。 若作是念。 令某富贵安乐能行布施。 某则不及。 行者不应起如是觉。 所以者何。 不以念故便能令他得苦乐也。 但自以此坏乱定心。 问曰。 欲令他利非慈心耶。 答曰。 行者求道应念第一义。 利谓无常等。 是中虽少有福。 以能妨道利少过多。 乱定心故。 若以散心念利他人。 则不能见贪着过患。 故不应念。 轻他觉者。 行者若念此人种姓形色富贵伎能。 及持戒利根禅定智慧等皆不如我。 行者不应起如是觉。 所以者何。 一切万物皆无常故。 若上中下有何差别。 又此人身发毛爪齿皆名不净。 等无有异。 又老病死等衰恼亦同。 又一切众生内外苦恼皆等无异。 又凡夫富贵是罪因缘。 又富贵不久还为贫贱。 是故不应起轻他觉。 又此憍慢是无明分。 智者云何当起此觉。 善觉品第一百八十三出觉者。 心乐远离。 若离五欲。 及色无色界。 乐此远离故名出觉。 此远离乐。 无诸苦故。 随贪着有苦。 无贪着则乐。 于诸觉中二觉名乐。 谓无瞋觉。 无恼觉。 所以者何。 此二觉名安隐觉。 如如来品中说。 如来常有二觉现前。 谓安隐觉。 及远离觉。 安隐觉者。 即是不瞋恼觉。 远离觉者。 即是出觉。 又念此三觉则福增长。 亦能成心定。 又心得清净。 又念此三觉能障诸缠。 诸缠断故速能证断。 又行者以乐远离多集善法。 故能速得解脱。 八大人觉者。 佛法中若少欲者能得利益。 非多欲者。 知足者远离者精进者正忆者定心者智慧者无戏论者能得利益。 非戏论者是名为八。 少欲行者为修道故必欲所须。 但不多求余无用物。 是名少欲。 知足者。 有人若以因缘若为持戒若令他人心得清净。 是故少取而心不以为足。 若人少取心以为足。 是名知足。 有人虽取少物而求好者。 是名少欲非知足也。 若趣得少物是名知足。 问曰。 若取所须名少欲者。 一切众生皆名少欲。 以其各有所须故。 答曰。 行者以不着心取但为用故。 故不多取。 不如世人为严饰名闻长取多物。 问曰。 行者何故少欲知足。 答曰。 于守护等中见有过患。 又畜无用物是愚痴相。 又出家人不应积聚与白衣同。 以此过故少欲知足。 又行者若不少欲知足。 则贪心渐增。 为财利故求不应求。 为贪乐财利终无安隐。 以深着故。 又是人出家为远离乐。 以贪利故忘其所为。 又亦不能舍诸烦恼。 所以者何。 外物尚不能舍。 况内法耶。 又见利养是衰恼因如雹害禾。 是故常习少欲知足。 又见施物难偿。 如负债不偿。 后受苦恼。 又见利养是诸佛等善人所弃。 如佛说。 我不近利养。 利养勿近我。 又此行者善法充足。 故舍利养。 如佛说。 诸天尚不能得出乐离乐寂灭乐真智乐如我所得。 故舍利养。 又如舍利弗说。 我善修无相。 持空三昧观一切外万物。 视之如涕唾。 又行者不见受欲有厌足者。 如饮醎水不能除渴。 是故勤求智慧为足。 又见多欲者。 常发愿求多得少。 故常有苦。 又见乞求者人所轻贱。 不加敬仰如少欲者。 又出家多求非其所应。 人与不取则是所宜。 是故应行少欲知足。 远离者。 若于在家出家人中行身远离。 于诸烦恼行心远离。 是名远离。 问曰。 行者何故远离。 答曰。 诸出家人。 虽未得道以远离为乐。 诸白衣等处在女色愦閙之中。 终无安乐。 又若远离则心易寂灭。 如水不扰自然澄清。 故行远离。 又此远离法为恒沙等诸佛所赞。 何以知之。 佛见比丘近聚落宴坐。 心则不悦。 又见比丘空处睡卧佛则心喜。 所以者何。 近聚宴坐多诸因缘散乱定心。 令应得不得应证不证。 空处睡卧虽小懈怠。 若起求定则散心能摄。 摄心能得解脱。 又因取相故起贪等烦恼。 空处无色等相烦恼易断。 如火无薪则自然灭。 又经中说。 若比丘乐于众住乐杂言说。 不离众故尚不能得爱缘解脱。 何况能得不坏解脱。 远离行者。 必能俱证。 又如灯离风则能明照。 行者如是。 远离行故能逮真智。 精进者行者若行正勤。 断不善法修集善法。 是中勤行故名精进。 如是则能得佛法利。 所以者何。 以集善法日日增长。 如忧钵罗钵头摩等随水增长。 懈怠行者。 犹如木杵从初成来日日减尽。 又精进者。 以得利故心常欢乐。 懈怠行者。 恶法覆心恒怀苦恼。 又精进者。 于念念中善法常增长无有减损。 又深行精进得最胜处。 谓诸佛道。 如经中佛语阿难。 深修精进能至佛道。 又精进者定心易得。 又钝根精进尚于生死速得解脱。 利根懈怠则不能得。 又所有今世后世世间出世间利。 皆因精进。 一切世间所有衰恼皆因懈怠。 如是见懈怠过精进利益。 故念精进。 正忆者常于身受心法修正安慧。 问曰。 念此四法得何等利。 答曰。 恶不善法不来入心。 如善守备则恶人不入。 又如瓶满更不受水。 此人如是善法充满不容诸恶。 又若修此正忆。 则摄解脱分一切善法。 如饮海水则饮众流。 以一切水在大海故。 又修此正忆名住自在行处。 烦恼魔民所不能坏。 如鹰鵽喻。 又此人心安住难动。 如圆瓶入制。 又此人不久当得利益。 如比丘尼经中说。 诸比丘尼问阿难言。 大德。 我等善修念处觉异于本。 阿难言。 善此法应尔定心者若习定心得微妙利。 如经中说。 修定心者能如实知。 又以此人身得过人法。 谓身出水火飞行自在等。 又此人得乐。 乃至诸天及梵王等所不能及。 又此人名为所应为不应为者则不为也。 又善修习定。 则善法常增。 又修习定者后心不悔。 是人名为得出家果。 亦名顺佛教者。 不如余人空受供养。 是人能报施福。 余人不能。 又此定心法诸佛贤圣皆所亲近。 又能堪受一切善法。 又若定能成则得圣道。 若不能成则生净天。 谓色无色界。 所以者何。 以布施等不能得如是事。 谓能究竟不造诸恶。 如经中说。 若小儿从生习慈能起恶心思恶事不。 不也世尊。 此皆是定力。 又定心名真智慧因。 真智慧能尽诸行。 诸行尽故诸苦恼灭。 又行者于一切世间出世间事。 应念即办不劳加功。 余人尚不能发心量其所得。 故说定心能获利益。 智慧者智者心中不生烦恼。 若生即灭。 如一渧水堕热铁上。 又智者心不起诸想。 若起即灭。 如条上露见日则晞。 又若有智眼能观佛法。 如有目者日能为用。 又智者名得佛法分。 如所生子得父财分。 又智慧者名曰有命。 余则名死。 又智慧者名真道人。 能知道故。 又智者知佛法味。 如舌根不坏能别五味。 又智慧者。 于佛法中心定不动。 犹若石山风不能动。 又智慧者名信。 以得四信不随他故。 又得圣慧根名佛弟子。 余人名外凡夫。 故说智者能得利益。 无戏论者。 若一异论名为戏论。 如阿难问舍利弗。 若六触入离欲灭尽更有余耶。 舍利弗言。 六触入离欲尽灭已若有余是不可论。 而汝论耶。 若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问答亦尔。 问曰。 是事何故不可论耶。 答曰。 此问实我法若一若异。 是故不答。 我无决定。 但五阴中假名字说。 若以有无等答。 即堕断常。 若以因缘说我。 即非戏论。 又若人见众生空法空则无戏论。 故说无戏论者得佛法利。 是名具足善觉。 后五定具品第一百八十四具善信解者。 行者若能好乐泥洹。 憎恶生死名善信解。 如是信解速得解脱。 又乐泥洹者心无所着。 有乐泥洹则无怖畏。 所以者何。 若凡夫心念泥洹。 即生惊怖。 我当永失。 问曰。 何因缘故信解泥洹。 答曰。 行者见世间无常苦空无我。 则于泥洹生寂灭想。 又此人本性烦恼轻微。 闻说泥洹则心信乐。 又若从善师若读经书。 闻生死过患。 如无始经及五天使等诸经中说。 则厌离生死信乐泥洹。 具行者分者。 如经中说。 五行者分。 一谓有信。 二谓心不谄曲。 三谓少病。 四曰精进。 五名智慧。 有信名于三宝四谛心无疑悔。 无疑悔故能速成定。 又有信者心多喜。 故能速成定。 又信者心调易摄。 故疾得定。 问曰。 若由定生慧。 后能断疑。 今云何先定已说无疑。 答曰。 以多闻故能断所疑。 非得定故。 又生深信家。 与信者同事常修信心。 虽未得定而能不疑如是等。 不谄曲者。 以质直心无所隐藏。 是则易度。 如人向医具说病状则易救疗。 少病者。 能初夜后夜精进不息。 若多疾病则妨行道。 精进者。 为求道故常勤精进。 如攒燧不息则疾得火。 智慧者。 以有智故四事得果。 所谓圣道。 问曰。 念处等法亦名行者分。 何故但说此五法耶。 答曰。 虽俱是分此法最胜。 是行者所须。 是以独说。 亦离一切恶集一切善。 名行者分。 如瞿尼沙经中说。 具解脱处者。 谓五解脱处。 一者若佛及尊胜比丘。 为之说法。 随其所闻则能通达语言义趣。 以通达故心生欢喜。 欢喜则身猗。 身猗则受乐。 受乐则心摄。 是初解脱处。 行者住此解脱处。 故忆念坚强心则摄定。 诸漏尽皆灭必得泥洹。 二者善讽诵经。 三者为他说法。 四者独处思量诸法。 五者善取定相。 谓九相等。 皆如上说。 问曰。 佛及尊胜比丘。 何故为此行者说法。 答曰。 以堪受法能获大利。 是故为说。 又此比丘因佛出家。 诸根纯熟故为说法。 尊胜比丘以同所业故为说法。 又此行者必须闻法。 是故为说。 又此人有净戒等功德成熟。 犹如完器堪任受盛。 故为说法。 此名三慧。 通达语言是多闻慧。 通达义趣是思惟慧。 从此二慧能生心喜。 乃至摄心生如实智。 是名修慧。 此三慧有三种果。 谓厌离解脱。 又闻法读诵为人说法。 是多闻慧。 思量诸法名思惟慧。 善取定相是名修慧。 问曰。 心解脱漏尽是二有何差别。 答曰。 以定遮烦恼故说心解脱。 永断烦恼故说漏尽。 问曰。 若持戒等法亦是解脱处。 如说持戒则心不悔。 心不悔则欢喜等。 或因施等亦得解脱。 何故但说此五法耶。 答曰。 以胜故独说。 又问。 此法有何胜耶。 答曰。 是解脱近因。 戒等以远故不说。 又问。 云何知是近因。 答曰。 行者闻法。 知阴界入等但众法和合中无我。 故则破假名。 破假名即是解脱。 故名近因。 又经中说。 多闻功德谓不随他教。 心易摄等。 亦以此故知是近因。 又佛法有大功德。 能灭烦恼至泥洹等。 于此寂灭法中。 若听若诵若自思量则速解脱。 故名近因。 又施得大富。 持戒尊贵多闻得智。 以智慧故得尽诸漏。 不以富贵故知近因。 又舍利弗等称大智者。 皆由多闻。 问曰。 若以多闻心易摄者。 阿难何故初中后夜不得解脱。 答曰。 阿难头未到枕。 即得解脱。 是故数在希有法中何故不速。 又阿难于此夜中精进小过。 以疲极故不得解脱。 又阿难自誓。 我于今夜必得漏尽。 亦如菩萨于道场自誓。 谁有此力。 如阿难者皆是多闻之力。 无障碍者。 所谓三障。 业障报障烦恼障。 若人无此三障则不堕难处。 若离诸难则堪受道。 又此人名具足四轮。 谓好国土依止善人自发正愿。 先世福德。 又能成就四须陀洹分。 谓亲近善人喜听正法。 自正忆念能随法行。 又能弃舍贪等三法。 如经中说。 不断三法则不能度老病死。 不着者不着此岸。 不着彼岸不没中流。 不出陆地不为人取及非人取。 不入洄澓不自腐烂。 此岸谓内六入。 彼岸谓外六入。 中流谓贪喜。 陆地谓我慢。 人取谓与在家出家和合。 非人取谓持戒为生天上。 洄澓谓返戒。 腐烂谓破重禁。 若人于内入计我。 即于外入生我所心。 从内外入生贪喜。 故即于中没。 从此则生我慢。 所以者何。 若人着身受有乐故。 人来轻毁则生憍慢。 如是以我我所贪喜我慢乱其心。 故能成余事。 问曰。 此喻中以何为水。 若以八直圣道为水。 则不应以内外六入为岸。 贪喜等为中流。 亦不应有洄澓腐烂。 若以贪爱为水。 云何随此得至泥洹。 答曰。 以八直圣道为水。 譬喻不必令尽相似。 如此木若离八难必至大海。 比丘如是离诸流难则随八圣道水流入泥洹。 如言乳如贝。 但取其色不取坚软。 言面如月但取盛满不取形也。 又行者出圣道已着内外入。 不如此木即于水中着此彼岸腐烂等也。 有论师言。 如恒河水必至大海。 如是八圣道必至泥洹。 故以为喻。 如是略说十一定具。 若有此法自然得定。 出入息品第一百八十五阿那波那十六行。 谓念出入息若长若短。 念息遍身除诸身行。 觉喜觉乐觉心行。 除心行念出入息。 觉心令心喜令心摄。 令心解脱。 念出入息随无常。 观随断离灭观。 念出入息若长若短。 问曰。 云何名息长短。 答曰。 如人上山。 若担重疲乏故息短。 行者亦尔。 在麁心中尔时则短。 麁心者所谓躁疾散乱心也。 息长者。 行者在细心中则息长。 所以者何。 随心细故息亦随细。 如即此人疲极止故息则随细。 尔时则长息。 遍身者行者信解身虚。 则见一切毛孔风行出入。 除身行者。 行者得境界力心安隐故。 麁息则灭。 尔时行者具身忆处。 觉喜者是人从此定法心生大喜。 本虽有喜不能如是。 尔时名为觉喜。 觉乐者从喜生乐。 所以者何。 若心得喜身则调适。 身调适则得猗乐。 如经中说。 心喜故身猗。 身猗则受乐。 觉心行者。 见喜过患以能生贪故。 贪是心行从心起故。 以受中生贪故。 见受是心行。 除心行者。 行者见从受生贪过。 除灭故心则安隐。 亦灭除麁受。 故说除心行。 觉心者行者除受味故。 见心寂灭不没不掉。 是心或时还没。 尔时令喜。 若心还掉尔时令摄。 若离二法尔时应舍。 故说令心解脱。 行者如是心寂定故生无常行。 以无常行断诸烦恼。 是名断行。 烦恼断故心则厌离。 是名离行。 以心离故得一切灭。 是名灭行。 如是次第得解脱。 故名十六行念出入息。 问曰。 何故念出入息名为圣行天行梵行学行无学行耶。 答曰。 风行虚中虚相能速开导坏相。 坏相即是空。 空即是圣行。 故名圣行。 为生净天故名天行。 为到寂灭故名梵行。 为得学法故名学行。 为无学故名无学行。 问曰。 若观不净深厌离身。 速得解脱。 何用修此十六行耶。 答曰。 不净观未得离欲自恶厌。 身心则迷闷。 如服药过则还为病。 如是不净喜生恶厌。 如跋求沫河边诸比丘不净观故深生恶厌。 饮毒坠高等种种自杀。 此行不尔。 能得离欲而不生恶厌。 故名为胜。 又此行易得。 自缘身故不净易失。 又此行细微。 以能自坏身故。 不净行麁坏骨相难。 又此行能破一切烦恼。 不净但破淫欲。 所以者何。 一切烦恼皆因觉生。 念出入息为断诸觉故。 问曰。 出入息为属身。 为属心耶。 答曰。 亦属身亦属心。 所以者何。 处胎中无。 故知由身。 若第四禅等及无心者。 无故知由心。 问曰。 息不故起不应由心。 所以者何。 是息不由意起。 如心念余事息常出入。 如食自消如影自转。 非人为也。 答曰。 息不故起不由忆念。 但以众缘和合故起。 若有心则有。 无心便无。 故知由心。 有随心差别。 麁心则短细心则长。 又出入息由地由心。 若在出入息地。 亦有出入息地心。 尔时则有出入息地。 所谓欲界及三禅。 若在出入息地而无出入息地心。 及在无心尔时则无。 若在无出入息地。 尔时亦无。 问曰。 息起时先出耶先入耶。 答曰。 生时先出死时后入。 出入第四禅亦如是。 问曰。 是念出入息云何名具足。 答曰。 行者若得此十六行。 尔时名具足。 有论师言。 以六因缘故名具足。 所谓数随止观转缘清净。 数名数出入息从一至十。 数有三种。 若等若过若减。 等谓十数为十。 过谓十一数名为十。 减名数九为十。 随名行者心随息出入。 观名行者见息系身如珠中缕。 止名令心住出入息。 转谓转身缘心令受缘心。 现前心法亦尔。 清净名行者离一切烦恼诸难心得清净。 此不必定。 所以者何。 是诸行中不必要用数随二法。 行者但令心住息中断诸觉。 故若能行十六种名为具足。 又此具足相不决定。 钝根所行。 于利根者则非具足。 问曰。 是出入息经中何故说名为食。 答曰。 若息出入停等。 身得快乐。 如得美食。 益身调适。 故名为食。 问曰。 此十六行中尽念出入息耶。 答曰。 是人名坏裂五阴方便。 若坏裂五阴除假名已。 更复何用念出入息。 是名身忆。 四种忆身故名身忆。 问曰。 忆缘过去息是现在。 何故名忆。 答曰。 是破假名智以忆名说。 诸心数法更相为名。 如十想等。 亦忆先后所行故名为忆。 问曰。 长短等中不说圣行。 云何无行名忆处耶。 经中说。 若行者学出入息。 若长若短若遍身。 若除身行。 尔时名身忆处。 答曰。 是名初方便道。 为心清净故后名断道。 又此中有无常等行。 但此经不说。 余经中说。 行者于出入息中观身生相灭相及生灭相。 又说观身无常等。 但第四中无常等行具足故说。 定难品第一百八十六是定若离障碍诸难。 能成大利。 定难者。 所谓麁喜。 如经中说。 我生麁喜心难法。 行者不应生此麁喜。 以有贪着等过乱定心故。 问曰。 从法生喜云何能令不生。 答曰。 行者念空则不生喜。 以有众生想故生喜。 五阴空无众生。 云何当喜。 又行者应作是念。 以因缘故种种法生。 谓光明等。 是中何所喜耶。 又行者见所喜法寻皆败坏。 麁喜则灭。 又行者更求大事。 不以光明等法。 为是故不生喜。 又行者见灭相利故。 不以光明等相为喜。 又此行者修习寂灭欲尽烦恼。 故不生喜以此等缘能灭麁喜。 又有怖畏定难。 行者见可怖缘故生怖畏。 世间所有可怖畏处行者悉见。 于此事中皆应谛观无常败坏不应随也。 所以者何。 坐禅法中有此因缘见可畏事。 不可以此而生怖畏。 是事虚妄皆空。 如幻能诳凡人非真实也。 如是思惟则离怖畏。 又依空法则无怖畏。 又作是念。 我行力故感此异相不应怖畏。 又自念。 身有戒闻等功德具足。 无可加害因缘故不怖畏。 又此行者乐道深故。 不惜身命何所怖畏。 又此人心常处正念。 是故怖畏不能得便。 又念勇悍相故不怖畏。 怖畏是怯弱相。 以如是等灭除怖畏。 又有不适定难。 谓行者有冷热等病。 若疲极失睡。 谓因缘故令身不适。 有贪忧嫉垢等诸烦恼。 令心不适则失禅定。 是故行者应自将护身心令其调适。 又有异相定难。 所谓垢相亦有非垢相能乱禅定。 如布施等相。 又有不等定难。 所谓精进若迟若疾。 疾则身心疲极。 迟则不取定相。 俱退失定。 如捉鸟子急则疲极缓则飞去。 又如调弦若急若缓俱不成音。 又精进若速则难究竟。 如佛语阿那律。 汝精进过。 后当懈怠。 所以者何。 若精进过则事不成。 还堕懈怠。 精进若迟事亦不办。 是故不等名为定难。 又有无念定难。 谓不念善法。 设念善法则非所受。 又不念定相而念外色。 是名不念。 行者应一心精进念所受法如擎油钵。 又有颠倒定难。 谓多欲人受行慈心。 多瞋恚人修习不净。 上二种人观十二因缘。 又没心中修止。 踔心中行精进。 是二心中行舍。 是名颠倒。 又有多语定难。 谓多觉观觉观是语言因故。 又心不乐住。 强系在缘。 又有不取相定难。 相有三种。 所谓止相进相舍相。 又有三相谓入定相住相起相。 行者不善分别如是等相。 故失禅定。 又有慢定难若谓我能入定彼不能入。 是名憍慢。 若谓彼能而我不能。 是不如慢。 若未得定自谓为得。 是增上慢。 于不妙定而生妙想。 是名邪慢。 又贪等法亦名定难。 如经中说。 若行者一法成就。 则不能观眼无常。 所谓贪也。 问曰。 一切未离欲人皆不能观眼无常耶。 答曰。 此言少失。 应说现在起贪不能观眼无常。 有成就中亦有差别。 有人贪等厚重常来在心则能障定。 若薄而不常。 则不能为难。 又经中说十三恶法皆名定难。 十三白法皆是顺定。 所谓佛言若不断三法则不能度老病死。 谓贪恚痴。 若不断三法则不能断贪恚痴。 谓身见戒取疑。 次有三法谓邪念邪行没心。 次有三法谓妄忆不安慧乱心。 次有三法谓调戏不守诸根破戒。 次有三法谓不信邪戒懈怠。 次有三法。 谓不喜善人恶闻正法。 喜出他过。 次有三法。 谓不恭敬难可与语。 习恶知识。 若不断三法则不能断不恭敬难与语恶知识。 谓无惭无愧放逸。 若能断无惭无愧放逸。 则断不恭敬难与语恶知识。 乃至能断身见戒取疑。 则能断贪恚痴度老病死。 是中度老病死。 谓无余涅槃断贪恚痴。 谓阿罗汉果。 有余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谓三沙门果。 断邪念邪行没心。 谓在煖等达分善根。 断妄忆念不安慧乱心。 谓修四忆念处。 断调戏不守诸根破戒。 谓受出家戒。 断不喜善人。 恶闻正法喜出他过。 不信邪戒懈怠不恭敬难可与语习恶知识无惭无愧放逸。 谓在家清净。 所以者何。 若人独处为恶不羞。 是名无惭。 此人于后恶心转增。 众中为恶亦无所耻。 是名无愧。 失善法本二白法故。 常随恶法是名放逸。 以成就此三恶法故。 不受所尊师长教悔。 名无恭敬。 反悷师教名难与语。 如是则远离师长亲近恶人名习恶知识。 于此中从无惭生无恭敬。 从无愧生难与语。 从放逸生习恶知识。 故为不信。 受邪戒法常为懈怠。 习近恶人教令不信。 言为恶无报。 或闻行恶得报。 即便受行鸡狗等法。 望速毕罪。 受行此法不觉有利故生懈怠。 以懈怠故不喜善人。 谓无真实行正行者。 亦恶闻正法。 谓行正法皆如邪法无所利益。 以心浊故喜出他过。 谓他行法皆如自己都无所得。 如是不能制烦恼。 故心则戏调。 以戏调故不摄诸根则能破戒。 以破戒故妄生忆念。 行不安慧心志散乱便生邪念。 生邪念故便行邪道。 行邪道时不得利。 故心则迷没。 心不明故不断三结。 不断三结故。 不能断贪等烦恼病等诸衰。 与此相违名为白法。 又有愁忧定难。 行者生念。 我于尔所年月岁数。 不能得定故生愁忧。 又贪着喜味亦是定难。 又有不乐定难。 虽得好处善师等缘心亦不乐。 又贪等诸盖皆名定难。 取要言之。 乃至衣服饮食等法。 减损善根增长不善皆名定难。 应当觉知勤求舍离。 成实论卷第十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4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