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脱道论卷第十 内容: 解脱道论卷第十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五方便品第十一之一于是初坐禅人乐脱老死。 乐除生死因。 乐除无明闇。 乐断爱绳。 乐得圣慧。 于五处当起方便。 所谓阴方便。 入方便。 界方便。 因缘方便。 圣谛方便。 问云何阴方便。 答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问云何色阴。 答四大四大所造色。 云何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云何地界。 坚性坚相。 此谓地界。 云何水界。 水湿和合色。 此谓水界。 云何火界。 火煖熟色。 此谓火界。 云何风界。 风持色。 此谓风界。 初坐禅人以二行取诸盖。 以略以广如说观四大。 如是可知。 云何四大所造色。 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 色入声入香入味入。 女根男根命根。 身作口作。 虚空界色。 轻色软色。 堪受持色。 增长色。 相续色。 生色老色。 无常揣食处色。 眠色。 云何眼入。 以是见色有对。 依彼眼识起。 此谓眼入。 复次依眼睛肉揣白黑眼珠三圆。 于肉血风痰唾。 五重内住。 如半芥子。 大如虮子头。 初业所成。 四大所造火。 大最多。 此清净色。 谓为眼入。 如大德舍利弗所说。 以眼识清净见诸色。 或小或微。 如牖柯喻。 云何耳入。 以是闻声。 于是声有对。 依耳识起。 此谓耳入。 复次于二孔赤毛为边。 依膜住如青豆茎。 初业所造空大最多。 四大所造清净色。 此谓耳入云何鼻入。 以是闻香。 于是香有对。 依鼻识起。 此谓鼻入。 复次于鼻孔中三和合依细孔住。 如拘毗陀罗形。 初业所造。 风大最多。 四大所造清净色。 此谓鼻入。 云何舌入。 以是知味。 于是味有对。 依舌识起。 此谓舌入。 复次于舌肉上。 两指大住。 如郁波罗花形。 初业所造。 水大最多。 四大所造清净色。 此谓舌入。 云何身入。 以是觉触。 于是触有对。 依身识起。 此谓身入。 复次除毛发爪齿。 所余不受。 于一切受身。 初业所造。 地大最多。 四大所造清净色。 此谓身入。 是可见色。 此谓色入。 是有对声。 是谓声入。 是有对香。 此谓香入。 是有对味。 此谓味入。 是女性是女根。 是男性是男根。 是随守护业所成色。 此谓命根。 是以身令现诸行名行。 此谓身作。 是以口令现诸行名行。 此谓口作。 是色分别此谓虚空界。 是色轻性此谓色轻。 是色轻性此谓色软。 是色堪受持性此谓色堪受持。 此三种是身不懈怠性。 是诸入聚此谓色聚。 是色聚此谓色相续。 是色令起此谓色生。 是令色熟此谓色老。 是色败坏所谓色无常。 以气味众生得立。 此谓气味揣食。 色依界及意识界起。 此谓界处色。 是诸界懈怠。 此谓睡眠色。 此二十六所造色。 及四大。 成三十色。 问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云何差别。 答四大依四大共生。 四大所造色依四大生。 四大所造色非四大所依。 亦非四大所造色所依。 如三杖得倚。 如是四大可知。 如三杖影倚。 如是四大所造色可知。 此谓差别。 于是坐禅人此三十色。 以五行可知所胜。 如是以令起。 以聚以生以种种以一。 问云何以令起。 答九色业因缘所起。 所谓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 女根男根命根处色。 二色心因缘所起。 所谓身作口作。 一色时节心所起。 所谓声入。 四色时心食因缘所起。 所谓色轻色软色堪受持眠色。 十二色四因缘所起。 所谓色入香入味入。 虚空界色聚色相续色。 色生揣食四界。 二色无有所起。 所谓色老色无常。 复次生缘老老缘无常。 如是以令起。 所胜可知。 问云何以聚。 答九聚业所起。 九聚心所起。 六聚时节所起。 三聚食所起。 问云何九聚业所起。 答所谓眼十耳十鼻十舌十身十女根十男根十处十命根九。 问云何名眼十。 答眼清净四界是其处。 复依四界色香味触命根眼清净。 此十法共生不相离此谓聚。 是谓眼十。 此起是生此熟谓老。 此坏是无常。 此分别。 是虚空界。 此四法彼聚共起。 此眼依于十老时。 生第二眼十。 彼二种十聚此谓聚。 彼随逐此谓相续。 此六法彼共起。 彼复第二眼十依于老时。 生第三眼十。 是第二及第三眼十。 此谓聚。 唯彼法随逐。 此谓相续。 初十散坏。 第二十老。 第三十起。 彼成一刹那。 如是所起眼十。 彼间不可知。 刹那轻速故。 不现世间知。 有彼坐禅人见眼相续。 如江流如灯焰相续。 此谓眼十。 如是耳十鼻十舌十身十女根十男根十命根九。 以广可知。 问云何九聚心所起。 答清净八义。 清净身作九。 清净口作七。 清净轻九。 轻身作十轻口作十一。 清净眼九。 眼身作十。 眼口作十一。 问云何名清净八心所起。 答四界依界。 色香味触。 此八法共生不相离。 彼十是名清净八。 彼起是生。 彼熟是老。 彼坏是无常。 彼分别是虚空界。 此四法彼随起。 彼清净八。 于坏时与第二心共起。 第二清净八。 初清净坏。 第二清净起。 于一刹那起。 此非展转为聚。 以与三所起所聚。 如是清净轻九。 及清净眼九。 六作聚非初坏。 非第二起。 无一刹那。 何故不一心二作。 令起余如初说。 问云何六聚时节所起。 答清净八。 清净声九。 清净轻九。 轻声十。 清净眼九。 眼声十。 外聚成二清净。 八及声九。 问云何三聚食所起。 答清净八。 清净轻九。 清净眼九。 时节食所起聚相续业处。 相似可知。 余如初说。 命九天聚。 于欲界于业处所成。 八聚以寿命活。 鼻舌身男女根如。 是轻等三及眠。 此于色界。 无有命九。 天聚无想梵天。 于其身一切入。 以是得活。 如是以聚。 问云何以生。 答如男女入胎。 于刹那生三十色起。 所谓处十。 身十。 或女根十。 或男根十。 不男不女二十色起。 所谓处十身十。 于欲界化生。 满根入男女。 于生刹那七十色起。 所谓处十。 身十。 眼十。 耳十。 鼻十。 舌十。 或女根十。 或男根十。 或于恶趣化生生盲。 女人男人。 于其生刹那六十色起除眼十。 如是生聋人六十色起。 除耳十。 生盲聋人五十色起。 除眼十耳十。 恶趣化生满根入。 或非男或非女。 及劫初人。 于其生刹那六十色起除男女根。 于彼盲及非男非女。 五十色起除眼根十。 除非男非女根。 或聋非男非女。 亦五十色起除耳十及非男非女根。 或盲聋非男非女四十色起。 处十身十鼻十舌十梵。 天于其生刹那四十九色起。 处十眼十耳十身十命根九。 无想天众生于其生刹那九色起。 命根九。 如是以生可知。 问云何以种种。 答一切色成二种。 所谓大细。 于是十二色大内外色入。 以有对义。 余十八色细。 以无对义。 复二种色。 所谓内外。 于是五色成内眼等。 五入以有境界义。 余二十五外色以无境界义。 复有二种色。 命根不命根。 于是八色名根。 五内女根男根命根。 以依义。 余二十二非命根。 以无依义。 一切色成三种。 所谓受色非受色有坏色。 于是九色。 有受八根及处色。 以业报所成义。 九色不受声入。 身作口作色。 轻色软色堪受持色老色。 无常及眠。 非业报所成义。 余十二色有坏。 彼以二种义。 复有三种色。 所谓可见有对。 非可见。 有对。 不可见无对。 于是一色可见有对。 所谓色入。 以见义以触义。 十一色不可见有对。 除色入余大色以。 不见义以触义十。 八色不可见无对。 余细色不可见义。 不可触义。 一切色成四种。 所谓自性色形色相色分别色。 于是十九自性。 色余十二大色。 女根男根命根水界揣食处色眠色。 以毕竟义。 七形色。 所谓身作口作色。 轻色软色堪受持色受色相续自性色。 以变三相色。 色生色老色无常。 以有为相义。 一色分别色。 所谓虚空界。 以聚分别义。 于是自性色。 彼成分别。 余无分别。 如是以种种分别。 问云何以一种当分别。 答一切色非因非无因。 因不相应。 有缘有为。 世所摄。 有漏有缚。 有结有流。 有厄有盖。 所触有趣。 有烦恼无记无事。 非心数心不相应。 小欲界系不定非乘。 不与乐共起。 不与苦共起。 不苦不乐共起。 不令聚非不令聚非学非非学。 非见所断。 非思惟所断。 如是以一种所胜可知。 此谓色阴。 问云何受阴。 答以相一受。 以彼心受持成一。 由处二受。 所谓身受意受。 由自性三受。 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由法四受。 善受不善受报受事受。 由根五受。 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 由黑白六受。 有漏乐受。 无漏乐受。 有漏苦受。 无漏苦受。 有漏不苦不乐受。 无漏不苦不乐受。 由门七受从眼触生受。 从耳触生受。 从鼻触生受。 从舌触生受。 从身触生受。 从意界触生受。 从意识界触生受。 以广成。 一百八受。 六依爱起受。 六依出离起受。 六依爱忧起受。 六依出离忧起受。 六依爱舍起受。 六依出离舍起受。 此六六成三十六。 于三时三三十六。 此谓受阴。 问云何想阴。 答以想一相以心知事。 以黑白二相。 谓颠倒想。 不颠倒想。 以由不善三想。 谓欲想瞋恚想害想。 以由善三想。 谓出离想不瞋恚想不害想。 以不知义性处门四想。 谓不净净想。 于苦乐想。 于无常常想。 于无我我想。 以由知义性处四想。 不净想苦想无常想无我想。 以由毗尼五想。 于不净净想。 于不净不净想。 于净不净想。 于净净想。 疑想。 以由事六想。 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 想以由门七。 想从眼触生。 想从耳触生想。 从鼻触生想。 从舌触生想。 从身触生想。 从意界触生想。 从意识界触生想。 如是种种想可知。 此谓想阴。 问云何行阴。 答触思觉观。 喜心精进念。 定慧命根盖。 不贪不瞋惭愧。 猗欲解脱舍作意。 贪瞋恚无明慢。 见调戏疑懈怠无惭无愧。 除受想一切心数法行阴。 于是触者。 是心触事。 如日光触壁是其想处。 思者是心动如作宅足种法。 是其事门足处。 觉者是口行如以心诵经。 是彼想足处。 观者。 是心观事如随思义。 是其觉足处。 喜者是心欢喜如人得物。 是其踊跃足处。 心者是心清如咒令水清。 彼四须陀洹分足处。 精进者是心勇勐。 如壮牛堪重。 彼八事处足处。 念者是心守护如持油钵。 彼四念处足处。 定者是心专一如殿里灯。 彼四禅足处。 慧者是心见如人有眼。 彼四圣谛足处。 命根者是无色法是寿命。 如郁波罗水。 彼名色足处。 盖者是心恶止离。 如人乐命离毒。 彼四禅行足处。 不贪者是心舍着。 如得脱责。 彼离出足处。 不瞋者是心不瞋怒如猫皮。 彼四无量足处。 惭者是心羞耻。 于作恶如憎恶屎尿。 彼自身依足处。 愧者是心畏于作恶。 如畏官长。 彼世依足处。 猗者是心动摇灭。 如夏热人冷水洗浴。 彼喜足处。 欲者乐作善如有信檀越。 彼四如意足处。 解脱者是心屈曲。 如水流深处。 彼觉观足处。 舍者是心不去来。 如人执称。 彼精进等足处。 作意者是心令起法则。 如人执施。 彼善不善足处。 贪者是心摄受如我鸟。 彼可爱可乐色足处。 瞋恚者是心踊跃。 如瞋毒蛇。 彼十瞋恚处足处。 无明者是心无所见如盲人。 彼四颠倒足处。 慢者是心举如共相扑。 彼三种足处。 见者是心取执。 如盲人摸象。 彼从他闻声不正忆足处。 调者是心不寂寂。 犹如沸水。 彼速。 精进足处。 悔者是心退如爱不净。 彼以作恶善退足处。 疑者是心不一取执。 如人行远国或于二道。 彼不正作意足处。 懈怠者是心懒堕。 如蛇藏蛰。 彼八懒处足处。 无惭者是心于作恶无羞耻。 如栴陀罗人。 彼不恭敬足处。 无愧者是心于作恶无畏。 如恶王。 彼六不恭敬足处。 此谓行阴。 问云何识阴。 答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界意识界。 于是眼识者。 依眼缘色生识。 是谓眼识。 耳识者依耳缘声生识。 是谓耳识。 鼻识者依鼻缘香生识。 是谓鼻识。 舌识者依舌缘味生识。 是谓舌识身识者依身。 缘触生识。 是谓身识。 意界者依处五事依二事。 五识若前后次第生识。 此谓意界。 意识界者。 除此六识。 余心。 此谓意识界。 此七识以三行所胜可知。 如是以处事以事以法。 问云何以处事。 答五识种种处种种事。 意界及意识界。 一处意界五事意识界。 六事五识者。 内法内处外事意界。 内法外处外事意识界。 内法外处。 内事亦外事。 六识者。 初生处。 初生事意识界。 于入体刹那共生处。 初以生处。 于无色有无处一切事。 如是以处事可知。 问云何以事。 答五识一一受其境界。 非一一次第生。 不前不后生不散起。 以五识不知所有法。 除初起。 以意界不知所有法。 除意转。 以六识。 不安威仪。 以迅速安之。 以六识不受持身业口业。 以六识不受善不善法。 以迅速受之。 以六识不入定不安详起。 以迅速入定。 以后分安详。 以六识不终不生。 或以后分。 或以彼事终。 以果报意识界生。 以六识不眠不觉不见梦。 以后分眠。 以转意觉。 以迅速梦见。 如是以事可知。 问云何以法。 答五识有觉有观。 意界有觉有观。 意识界设有觉有观。 设无觉少观。 设无觉无观。 五识与舍共行。 身识设与乐共行。 设与苦共行。 意识界设与喜共行。 设与忧共行。 设与舍共行。 五识果报意界。 设果报设方便。 意识界设善设不善。 设果报设方便。 六识无因无起。 世间法有漏有结。 有缚有流有厄有盖。 所触有取有烦恼。 不以见所断。 不以思惟所断。 非为聚非非为聚。 非学非非学。 少欲界系。 不定非乘。 意识界一切坏。 如是以法胜可知。 此谓识阴。 此谓五阴。 复次此五阴。 以四行所胜可知。 如是以句义以相。 以分别以摄。 问云何以句义。 答色者现义。 受者可受义。 想者知义。 行者作义。 识者解义。 阴者种类集义。 如是以句义可知。 问云何以想。 答色者自色相如见刺。 彼四大足处。 受者彼受相。 如癞恶病。 彼触足处。 想者持相为相。 如作像貌。 彼触足处。 行者和合为相如转轮。 彼触足处。 识者谓知相如知味。 彼名色足处。 如是以相可知。 问云何以分别。 答三种阴分别。 五阴五受阴五法阴。 于是五阴者。 一切有为法。 五受阴者。 一切有漏法。 五法阴者。 戒阴定阴慧阴解脱阴解脱知见阴。 于此五受阴是可乐。 如是以分别可知。 问云何以摄。 答三种摄。 入摄界摄谛摄。 于是色阴十一入所摄。 三阴法入所摄。 识阴意入所摄。 色阴十一界所摄。 三阴法界所摄。 识阴七界所摄。 戒阴定阴慧阴解脱知见阴。 法入及法界所摄。 解脱阴法入及意入。 及法界意识界所摄。 五阴或谛所摄。 或非谛所摄。 五受阴苦谛及习谛所摄。 戒阴定阴慧阴道谛所摄。 解脱阴非谛所摄。 解脱知见阴苦谛所摄。 有法是阴所摄。 非谛所摄。 有法是谛所摄。 非阴所摄。 有法是阴所摄。 亦谛所摄。 有法非阴所摄。 亦非谛所摄。 于是非根所缚色。 及与道相应。 沙门果是阴所摄。 非谛所摄。 泥洹是谛所摄。 非阴所摄。 三谛是阴所摄。 亦谛所摄。 制者非阴所摄。 亦非谛所摄。 如是以行。 于阴知分别方便。 此谓阴方便(阴方便已竟)。 问云何入方便。 答十二入。 眼入色入。 耳入声入。 鼻入香入。 舌入味入。 身入触入。 意入法入。 于是眼入者。 是界清净以是见色。 色入者。 界色形摸是眼境界。 耳入者。 是界清净以是闻声。 声入者。 是界鸣耳境界。 鼻入者。 是界清净以是嗅香。 香入者。 界香鼻境界。 舌入者。 是界清净以是知味。 味入者。 是界气味舌境界。 身入者。 是界清净以是触细滑。 触入者。 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坚软冷煖身境界。 意入者。 是七识界。 法入者。 是三无色阴及十八细色及泥洹。 此谓十二入。 复次此十二入。 以五行所胜可知。 如是以句义。 以境界以缘。 以彼夹胜心起以摄。 问云何以句义。 答眼者见义。 色者现义。 耳者闻义。 声者鸣义。 鼻者嗅义。 香者芳义。 舌者甞义。 味者气味为义。 身者正持义。 触者可触义。 意者知义。 法者无命义。 入者无色法门义。 处义受持义。 如是以句义可知。 问云何以境界。 答眼耳不至境界。 鼻舌身至境界。 意俱境界。 复有说。 耳者至境界。 何故唯有近障不闻声。 如说咒术。 复说眼者于其自境界至境界。 何故壁外不见。 如是以境界可知。 问云何以缘。 答缘眼色光。 作意生眼识。 于是眼者为眼识。 以四缘成缘。 初生依根有缘色者。 以三缘成缘。 初生事有缘光者。 以三缘成缘。 初生依有缘作意者。 以二缘成缘。 次第非有缘。 缘耳声空作。 意得生耳识。 以此分别当分别。 缘鼻香风作意。 得生鼻识。 缘舌味水作意。 得生舌识。 缘身触作。 意得生身识。 缘意法解脱作意。 得生意识。 于是意者是后分心。 法者是法事。 此成四种。 六内入过去现在未来第一种。 五外入过去未来现在离除非入根。 是第二种。 法入第三种。 十一种制名者。 所谓众生方时犯罪。 头陀一切相。 无所有入定事灭禅定。 实思惟不实思惟。 是第四种。 此谓法事。 专心者心随如昱。 作意者于意门转意。 识者速心。 于是意者为意识以依缘成缘。 法者以事缘成缘。 解脱者以依缘成缘。 作意者以二缘成缘。 次第缘有缘。 如是以缘可知。 问云何以夹胜心起。 于眼门成三种。 除夹上中下。 于是上事。 以夹成七心。 无间生阿毗地狱。 从有分心。 转见心。 所受心。 分别心。 令起心。 速心。 彼事心。 于是有分心者。 是于此有根心如牵缕。 转心者。 于眼门色事夹缘故。 以缘展转诸界。 依处有分心成起。 有分心次第。 彼为见色事成转生转心。 转心次第依眼应转。 现得见生见心。 见心次第已见以心。 现受生受心。 受心次第以受义。 现分别生分别心。 分别心次第以分别义。 现令起生令起心。 令起心次第以令起义。 由业心速行。 速行心次第。 以速行义。 不以方便生彼事果报心。 从彼更度有分心。 问何譬喻。 答如王殿上闭城门卧。 伛女摩王足。 夫人坐。 大臣及直阁列在王前。 聋人守门依城门住。 时守园人取菴罗果打门。 王闻声觉王。 勅偻女。 汝当开门。 偻女即奉命。 以相貌语聋人言。 聋人解意。 即开城门。 见菴罗菓。 王捉刀。 女受菓将入现于大臣。 大臣授与夫人。 夫人洗净。 或熟或生。 各安一处。 然后奉王。 王得食之。 食已即说彼功德非功德。 还复更眠。 如是如王卧。 如有分心可知。 如守园人取菴罗菓打门。 如是于眼门色事夹可知。 如王闻彼声王觉。 教伛女开门。 如是以缘展转界。 依处有分心起可知。 如伛女以相貌教聋人开门。 如是转心可知。 如聋人开门见菴罗菓。 如是眼识可知。 如捉刀女受彼菓将现大臣。 如是受持心可知。 如大臣取菓授与夫人。 如是分别心可知。 如夫人洗净。 或熟或生各安一处然后与王。 如是令起心可知。 如王食彼菓。 如是速心可知。 如王食已说彼功德非功德利。 如是彼事果报心可知。 如王更眠。 如是有分心度可知。 于是眼门以中事夹。 速心无间度彼有心。 以夹下事。 令起心无间度有分心。 如是余于门可知。 于意门无事夹。 以作意缘以解脱行。 于意门成取事。 于是于上事三心生。 有分心转心速心。 彼事心于中及下事二心生。 转心及速心。 于是可爱不可爱中事。 以种种缘种种受可知。 以正作意非正作意。 缘种种善不善可知。 如是彼夹胜心起可知。 问云何以摄。 答三种摄。 阴摄界摄谛摄。 于是十入色阴所摄。 意入识阴所摄。 法入除泥洹四阴所摄。 十一入十一界所摄。 意入七界所摄。 五内入苦谛所摄。 五外入。 或苦谛所摄。 或非苦谛所摄。 意入或苦谛所摄。 或非苦谛所摄。 法入或四谛所摄。 或非苦谛所摄。 如是所摄可知。 如是以此行。 于入智令起方便。 此谓入方便(入方便已竟)。 问云何界方便。 答十八界。 眼界色界眼识界。 耳界声界耳识界。 鼻界香界鼻识界。 舌界味界舌识界。 身界触界身识界。 意界法界意识界。 于是眼清净眼界。 色形色界。 眼识眼识界。 如是余可知。 于五门转事。 意界受果报。 意界唯法入。 除法界六识界。 余心意识界。 余如入广说。 于是十界色阴所摄。 法界除泥洹四阴所摄。 七界识阴所摄。 十一界十一入所摄。 七界意入所摄。 十一界苦谛所摄。 五界或苦谛所摄。 或非谛所摄。 法界四谛所摄。 或非谛所摄。 意识界或苦谛所摄。 或非谛所摄。 问云何说化境界。 答唯此法阴入界为境界。 诸说法种类和合相为阴说门相为入。 说自性相为界。 复次世尊为利根人。 以阴门说苦谛。 为中根人以入门说苦谛。 为钝根人以界门说苦谛。 复次于名着相人。 以略说色。 以分别名说阴。 为着色相人。 以分别色以略说名说入。 于名色着相人。 以名色分别说界。 复次说自性处说阴说处事说入。 以处事说心起说界。 以如是等行界分别方便。 此谓界方便(界方便已竟)。 问云何因缘方便。 答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如是皆苦阴起。 唯以无明灭则行灭。 以行灭则识灭。 以识灭则名色灭。 以名色灭则六入灭。 以六入灭则触灭。 以触灭则受灭。 以受灭则爱灭。 以爱灭则取灭。 以取灭则有灭。 以有灭则生灭。 以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如是苦阴皆成灭。 于是无明者。 不知四谛。 行者身口意业。 识者入胎一念心名识。 名色者共相续心起心数法。 及迦罗逻色。 六入者六内入。 触者六触身。 受者六受身。 爱者六爱身。 取者四取。 有者是业能起欲色无色有。 生者于有阴起。 老者阴熟。 死者阴散坏。 问何故无明缘行。 何故生缘老死。 答于此无间凡夫。 于四谛不知故。 五受阴长夜乐着我物。 成彼所触。 此我物此我身如是有乐着乐。 和合为有思惟。 彼思惟使非智所处。 为得有成住于有。 如种在耕熟田。 无彼识为有灭。 此谓无明缘行。 彼无明所起行。 思入有着于有相事成为聚。 于转有起相续。 识于有随心非断。 是故行缘识。 如除日无光明。 住地增长。 如是除识无名色。 于无体住增长。 如荻相猗展转相依。 是故识缘名色。 依处余名共生起。 意入增长依名命四大。 及食时缘余五入起增长。 非余此缘。 是故名色缘六入。 余根境界识和合起触。 是故六入缘触。 以触受或苦或乐。 或不苦不乐。 非所触。 是故触缘受。 痴凡夫受乐成着。 复更觅受苦。 彼对治觅乐。 若受不苦不乐受舍。 是故受缘爱。 以渴爱急取爱处。 是故爱缘取。 彼有取作事为有种。 是故取缘有。 以如业所胜生于诸趣。 是故有生。 以生成老死。 是故生缘老死。 如穀为种缘。 如是无明缘行可知。 如种为牙缘。 如是行缘识可知。 如牙为叶缘。 如是识缘名色可知。 如叶为枝缘。 如是名色缘六入可知。 如枝为树缘。 如是六入缘触可知。 如树为花缘。 如是触缘受可知。 如花为汁缘。 如是受缘爱可知。 如汁为米缘。 如是爱缘取可知。 如米为种缘。 如是取缘有可知。 如种为牙缘。 有如是缘生可知。 如是起种种相续。 如是前际不可知。 后际亦不可知。 如是生无明为初因缘相续。 其前际不可知。 后际亦不可知。 问无明何缘。 答唯无明为无明缘。 使为缠缘缠为使缘。 初为初后为后。 复次一切诸烦恼。 成无明缘。 如佛所说。 从漏集起无明集。 复次如一心法。 以眼见色。 痴人起爱。 于此时净乐者心痴。 此谓无明。 思着是无明缘行。 心着此行缘识。 知相应心数法。 及彼所造色。 是识缘名色。 从受生喜。 缘喜故。 喜色缘故。 诸根清净。 是名色缘六入。 无明触是六入缘触。 喜触缘受欲。 受缘爱以着取净乐。 是爱缘取。 以着思是取缘有。 彼法起是有缘生。 住已是老念散坏是死。 如是于一刹那。 成十二因缘。 问彼十二因缘分几名烦恼几名业。 几果报几过去几未来几现在。 几因缘。 几已起。 云何因缘。 云何因缘法。 此二何差别。 何因缘染性。 答三烦恼。 无明爱。 取二业。 行有。 余七果报。 于是名烦恼者。 成因为有后生。 如画师色。 其事不自生。 如画师色事。 烦恼令起。 有缘得生。 如种种色。 二过去无明及行。 二未来生老死。 余八现在。 如是以取三时无始生死相续可知。 十二分因缘者不应说。 除十二因缘。 亦不应说。 尔时云何因缘。 此十二法如次第展转因故。 此谓因缘起。 十二因缘分已起法。 此二何差别者。 因缘者诸行异。 非成就不可说。 或有为或无为。 不应说。 以起因缘法行。 已成就有为。 此二法差别。 何因缘染性者。 以是行以是相。 成无明行。 缘彼行彼相彼性。 彼圣人不他缘。 以慧明通达。 如是一切此谓因缘染性。 复次此因缘。 以七行可知。 如是以三节以四略。 以二十行。 以轮以牵。 以分别以相摄。 云何以三节。 诸行及识。 其间第一节。 受及爱彼间第二节。 有及生。 彼间第三节。 于过去以业烦恼缘现在果报。 是第一节。 以现在果报。 缘现在烦恼。 第二节。 以现在烦恼。 缘未来果报。 第三节。 第一及第三因果节及有节。 第二节果因节非有节。 有节者何义。 答终无间未度阴入界。 以初业烦恼缘故。 于诸趣更有生。 此谓有生节。 问云何成。 答彼入无明爱。 相应以造功德。 恶业凡夫。 彼于此时谓死。 以死受苦。 卧置死人处。 不见此世。 不见彼世。 失念不得念。 是时受生苦。 意念智成退。 身勇勐成退。 诸根渐渐失。 从身或上或下。 命根失燥失。 如多罗叶燥。 于此时如眠梦。 以叶四法起。 业业相趣趣相。 云何业。 是其所造。 或功德或非功德。 或重或轻或多或少。 如近其初所造。 彼业即起。 业相者。 彼处所依造业。 彼处即起。 业伴侣业相起。 彼于时或如现作业。 趣者以功德缘善趣起。 以非功德缘恶趣起。 名趣相者。 入胎时三事和合得生。 化生者依处处生。 是其所生处起。 或宫殿或坐处。 或山或树或江。 随其趣及共取相起。 彼于此时往彼。 或倚或坐或卧。 见彼或取。 彼于此时。 初所造业及业相。 或趣及趣相。 作事以速心现起灭。 命终去速心无间。 共命根灭成终。 终心无间次第。 以速心起。 唯彼业或彼业相。 或趣或取相。 作事果报心处度于后有。 如灯燃灯。 如从火珠出火。 彼节心起故如伴侣。 于母腹依父母不净。 三十色业所成成起。 处身有十。 彼于老刹那无心过节。 四十六色成起。 业所造三十食节所成。 二色及八无心过节色。 于老刹那共第二心。 五十四色成起。 业所成三十食时所成。 三色及八如是起。 识缘名色。 名色缘识。 如是成有节。 于是成三节可知。 问云何以四略。 答无明行于过去业烦恼略。 识名色六入触受。 于现在果报略。 爱取有于现在业烦恼略。 生老死于未来果报略。 如是以四略可知。 问云何以二十行。 答以取无明过去爱及取。 以烦恼相成所取。 以取行过去有以业相成所取。 以取识名色六入触受。 现在以果报相生及老死成所取。 以取爱取现在以烦恼相成所取。 以取有现在行以业相成所取。 以取生老死未来识名色六入触受成所取。 此二十四法。 以取其成就成二十。 如阿毗昙所说。 于初业有痴是无明。 聚是行。 着是爱。 觅是取。 思是有。 此五法于此生有。 初所作业是其缘。 不了识入痴是无明。 聚是行。 着是爱。 觅是取。 思是有。 此五法于此业有。 为未来生时缘。 未来生时识度。 是名色清净。 是入所触是触取是受。 此二法于未来生有。 于此所作业是其缘。 如是以二十行可知。 云何以轮。 无明缘行行缘识。 乃至生缘老死。 如是皆苦阴起于此皆苦阴无知。 此谓无明。 无明缘行者。 复如是以轮可知。 云何以牵。 二牵。 所谓无明所初。 及老死所初。 于是。 问云何无明所初。 答是说次第。 云何老死所初。 是度次第。 复次无明所初。 是有边际面未来知道。 老死所初者。 初边际面过去知道。 如是以牵可知。 问云何以分别。 答二种因缘。 世间因缘。 及出世因缘。 于是无明所初。 是世因缘。 问云何出世因缘。 答苦依苦。 信依信。 喜依喜。 踊跃依踊跃。 倚依倚。 乐依乐。 定依定。 如实知见依如实知见。 厌患依厌患。 无欲依无欲。 解脱依解脱灭智。 此谓出世因缘。 复说四种因缘。 业烦恼为因。 种为因。 有作。 共业为因。 问云何业烦恼为因答无明所初。 云何种为因。 如种牙相续。 云何有作。 如化色。 云何共业为因。 如地雪山海日月。 复有说。 非此共业因。 是诸色心法。 时节为因。 无有共业。 如世尊说偈。 业不与他共是藏他不偷人所作功德其自得善报如是分别可知。 问云何以相摄。 答四种相摄。 阴相摄。 入相摄。 界相摄。 谛相摄。 于是无明行触爱取有行阴所摄。 识识阴所摄。 名色四阴所摄。 六入二阴所摄。 受受阴所摄。 生老死色阴所摄。 及行阴所摄。 无明行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法入所摄。 识意入所摄。 名色五内入所摄。 六入六内入所摄。 无明行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法界所摄。 识意识界所摄。 名色五界所摄。 六入十二谛所摄。 无明爱取十谛所摄。 余九苦谛所摄。 出世因缘道分道谛所摄。 因缘灭灭谛所摄。 如是以相摄可知。 如是以行因缘方便可知。 此谓因缘方便(因缘方便已竟)。 解脱道论卷第十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4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