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成实论卷第十六 内容: 成实论卷第十六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圣行品第一百九十二有二行。 空行无我行。 于五阴中不见众生是名空行。 见五阴亦无。 是无我行。 何以知之。 经中说。 见色无体性。 见受想行识无体性。 又经中说。 因无性得解脱。 故知色性非真实有。 受想行识性非真实有。 又经中说。 五阴皆空如幻。 不可说幻为真实。 幻若真实有不名为幻。 亦不可言无。 但以无实能为诳惑。 又此行者观一切空。 故知五阴非真实有。 如破一相故不见壁等一法。 五阴亦尔。 无一实法。 问曰。 若色等法亦非真实。 今应唯一世谛。 答曰。 灭是第一义谛故有。 如经中说。 妄谓虚诳谛名如实。 灭即是如实决定。 故名第一义有。 又行者生真实智。 一切有为皆悉空无。 故知灭是第一义有。 问曰。 汝说见五阴中无众生。 因何五阴说名众生。 为有漏为无漏。 答曰。 亦有漏亦无漏。 问曰。 经中说。 若见众生皆是见五受阴。 答曰。 无漏法亦在众生数。 不在非众生数木石等中。 故知亦因无漏诸阴名为众生。 又若圣人在无漏心。 尔时亦名有心众生。 故无漏心亦名众生。 一切诸阴皆名受阴。 从受生故。 问曰。 云何知皆从受生。 答曰。 无漏法皆从布施持戒修定等业心中生。 无则不生。 如经中说。 为无明所覆爱结所系。 故愚夫得此身智者亦如是。 身即受阴。 问曰。 若一切阴皆名受阴。 漏无漏阴有何差别。 答曰。 一切诸阴从受生。 故皆名受阴。 但不受后身故名无漏。 是名差别。 阴与受阴俱从受生。 故曰受阴。 是故此经不相违背。 是二行皆缘无所有。 若色等法空及体性灭。 皆是无所有。 问曰。 此二皆缘五阴。 经中说。 见色空无我见受想行识空无我。 答曰。 因诸阴见空无我。 所以者何。 于众生因缘中见众生空。 亦见色等法灭。 问曰。 是则俱缘。 若行者念诸阴及空。 即名缘阴及无所有。 答曰。 行者于众生因缘中不见众生。 故即生空心。 然后见空。 又于五阴灭中。 不见色体性受想行识体性。 故知此二皆无所有缘。 见智品第一百九十三问曰。 正见正智有何差别。 答曰。 即是一体无有差别。 正见二种。 世间出世间。 世间者。 谓有罪福等。 出世间者。 谓能通达苦等诸谛。 正智亦尔。 问曰。 汝说见智相不如是。 所以者何。 诸忍但见非智。 尽智无生智及五识相应慧。 但智非见。 答曰。 何故诸忍非智。 问曰。 以未知欲知故名未知根。 若苦法忍是智。 苦法忍知已。 苦法智应名知根。 不名未知根。 是故忍非智也。 又经中说。 若行者于是诸法少能以慧观。 忍名未讫竟。 讫竟名智。 若忍名观未讫。 又初无漏慧始见名忍。 不应以初见为智。 又忍时不了。 智时决了。 又忍生时疑犹随逐。 故忍非智。 答曰。 忍即是智。 所以者何。 欲乐忍皆是一义。 行者先知苦已。 然后忍乐。 若先不知何所忍乐。 又少语中但说观忍。 而不说智。 然则应受行果者无智。 若汝意谓行者有智而名为忍。 今亦应受忍即是智。 又经中说。 行者知时见时即得漏尽。 又说。 知见得是一义。 又佛说苦智集灭道智。 不说有忍。 故知智即是忍。 又佛解智义中说。 如实知故名智。 忍亦如实知。 故不应有异。 若汝以未知根故名为忍者。 是事不然。 我等不说先忍后智。 于一心中即名忍智。 是义不成。 汝云何以不成相成。 汝言忍名未讫。 我已先答。 谓先知后忍。 当知忍即为讫。 若不知讫云何能忍。 汝言忍时未了。 汝法中以忍断结。 如其不了何能断结。 汝言忍时疑犹随逐。 若尔见谛道中皆有疑随。 是中智生皆应非智。 又无有分别是忍是智。 如世间观随顺四谛。 亦名为忍亦名为智。 无漏忍智亦应如是。 问曰。 尽智无生智但智非见。 答曰。 有何因缘。 问曰。 经中别说正见正智。 故智非见。 答曰。 若尔则正见不名正智。 若汝谓正见是正智。 正智亦应是正见。 又五分法身从慧品中别说解脱知见。 应当非慧。 然则尽智无生智亦非是慧。 今即正见以异相故说名正智。 谓尽一切烦恼于阿罗汉心中生。 故说名正智。 问曰。 若正智即是正见。 则阿罗汉不名十分成就。 答曰。 体一而异名。 如法智苦智。 又说阿罗汉名八功德福田成就。 是故正智即是正见。 又六和敬中第六和敬说名同见。 若如汝说则尽无生智不名和敬。 又正观故名正见。 尽无生智以正观故亦名正见。 问曰。 五识相应慧但智非见。 答曰。 何故非见。 问曰。 五识皆无分别。 以初在缘故见名思惟观察。 又五识但缘现在。 是故非见。 答曰。 是中无觉观故不能分别。 若言初在缘故非见。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汝法眼识有相续缘。 如意识故。 不应言初在缘。 若尔意识亦不应有见。 又汝说缘现在故非见。 是亦不然。 他心智亦缘现在。 是亦应非见。 五识中无真实知以无行故亦常随假名。 故见智慧等一切皆无。 况但无见。 问曰。 有人言眼根名见。 是事云何。 答曰。 眼根非见。 眼识能缘随俗言说。 故曰眼见。 问曰。 有人言有八见。 谓五邪见世间正见学见无学见。 除此八见余慧不名为见。 是事云何。 答曰。 若见智得解了通证皆是一义。 若言此见此非见。 皆自忆想分别说。 问曰。 经中说知者见者则得漏尽有何差别。 答曰。 若智初破假名名为知。 入法位已则名为见。 始观名知达了名见。 有如是法深浅等别。 三慧品第一百九十四三慧。 闻慧思慧修慧。 从修多罗等十二部经中生名为闻慧。 以此能生无漏圣慧。 故名为慧。 如经中说。 罗睺罗比丘今能成就得解脱慧。 虽闻违陀等世俗经典以不能生无漏慧故不名闻慧。 若能思量诸经中义是名思慧。 如说行者闻法思惟义趣。 又说。 行者闻法思惟义已。 当随顺行。 若能现前知见是名修慧。 如说行者于定心中见五阴生灭。 如诸经中说汝等比丘修习禅定当得如实现前知见。 又七正智经中说。 若比丘知法名闻慧。 知义名思慧。 知时等名修慧。 又如罗睺罗读诵五受阴部等名闻慧。 独处思义名思慧。 后得道时名修慧。 又经中说三种器杖。 闻杖离杖慧杖。 闻杖名闻慧。 离杖名思慧。 慧杖名修慧。 又经中说闻法五利。 未闻则闻已闻明了。 断疑正见以慧通达甚深义趣。 未闻则闻已闻明了是名闻慧。 断疑正见是名思慧。 以慧通达是名修慧。 又闻法利中说。 行者以耳听法以口诵习是名闻慧。 以意思量是名思慧。 以见通达是名修慧。 又四须陀洹分中闻正法名闻慧。 正忆念名思慧。 随法行名修慧。 又五解脱门中。 从所尊闻法是名闻慧。 通达语义是名思慧。 生欢喜等名为修慧。 又经中言。 佛所说法三时善等。 善男子若长若幼闻法生念。 在家愦闹出家闲静。 若不出家则不能净修善法。 即舍所有亲属财物。 出家持戒守护诸根。 威仪详审独处思惟。 远离五盖得初禅等乃至漏尽。 于此中长幼闻法是名闻慧。 念在家愦闹出家闲静是名思慧。 远离五盖乃至漏尽是名修慧。 又经中说。 二因缘故能生正见。 从他闻法自正忆念。 从他闻法名闻慧。 自正忆念名思慧。 能生正见名修慧。 又偈中说。 当习近善人听受正法。 乐于独处调伏其心。 是中习近善人听受正法是名闻慧。 乐于独处是名思慧。 调伏其心是名修慧。 又佛教诸比丘。 汝所说时当说四谛。 所思惟时当思四谛。 是中若说四谛名闻慧。 思惟四谛名思慧。 得四谛名修慧。 如是等处处经中佛说三慧。 问曰。 是三慧几欲界几色界几无色界。 答曰。 欲色界一切。 如手居士生无热天彼中说法。 若人说法必思其义。 故知色界亦有思慧。 无色界中唯有修慧。 问曰。 有人言。 欲界无修慧色界无思慧。 是事云何。 答曰。 何因缘故欲界无修慧。 问曰。 以欲界道不能断诸盖障诸缠令欲界缠不现在前。 答曰。 佛法中无有此语。 以欲界道不能断诸盖障诸缠令欲界缠不现在前。 又说以欲界道能破烦恼。 何者欲界有不净观等。 如经中说善修不净观能破贪欲。 慈等亦尔。 问曰。 是欲界不净观等不能永断烦恼。 答曰。 色界不净观等。 亦不能毕竟断诸烦恼。 问曰。 以麁重不适等行能断烦恼非不净等。 答曰。 无有经说麁等能断烦恼不净等不能。 经中说。 以不净等能断烦恼。 又麁等有何势力能断烦恼。 而不净等不能。 又若欲界有麁等行。 应以此行断诸烦恼。 若无应说因缘。 何故有不净等而无麁等。 若有而不断烦恼。 色界虽有亦不应能断。 是亦应说因缘。 何故欲界不能而色界能。 问曰。 欲界虽有麁等而不能断诸烦恼。 以是散乱界故。 散乱心者无所能断。 如经中说。 摄心是道散乱心非道。 答曰。 应说因缘何故欲界名散乱界耶。 是中有不净观等。 若是散乱界云何能观骨等异相。 又色界摄心有何异相而欲界无。 问曰。 以色界道能得离欲。 于此间死生色界中如榍出榍。 答曰。 何名离欲。 问曰。 断烦恼名离欲。 以色界道能断烦恼非欲界也。 答曰。 诸外道断结还起还生欲界。 是故凡夫不名断结。 若断已更生。 则无漏断结亦应更生。 是事不可。 又经中说。 断三结已能断三毒。 凡夫不能断三结。 故无得离欲。 又凡夫常有我等心。 故无有能断身见等。 若凡夫能离欲者。 一切烦恼皆不应有。 所以者何。 一切烦恼皆众缘成。 如经中说。 从众缘成我。 若此凡夫于欲界五阴不起身见。 复未得上界诸阴。 然则应无身见有如此过。 如是烦恼应当永尽。 此凡夫应是罗汉。 而实不得烦恼都尽。 如经中说。 闻大雷音二人不怖。 转轮圣王及阿罗汉。 今此凡夫亦应不怖。 又阿罗汉不欣生恶死。 如优波斯那阿罗汉。 为毒蛇所螫将命终时。 诸根不异颜色不变。 是人亦应如是。 又阿罗汉世间八法不能覆心。 此人亦应如是。 以离欲故。 而实凡夫虽说离欲皆无此相。 故知不断烦恼。 问曰。 凡夫能断烦恼。 此间命终往生色界。 若不断结云何生彼。 经中亦说。 有离欲外道。 又说阿罗汉迦罗摩郁头蓝弗舍离欲色生无色中。 又说。 以色离欲以无色离欲。 以灭离起思念。 是故汝言凡夫虽断烦恼以还生故不名为断。 是事不然。 汝亦说凡夫诸有所断实皆是遮。 但名为断离其实不断说名为断。 实不离欲说名离欲。 如偈中说。 若念我我所。 死来则能断。 小儿弄土戏。 随爱时则悋护若心厌离时即坏而舍去。 此亦名离欲。 而外道断与死断异。 死断不生色无色界。 小儿舍土虽供养之。 无大果报。 若供养离欲外道得大果报。 语言虽同其义则异。 故知凡夫实有断离。 答曰。 遮中有差别。 若能深遮烦恼则生色无色界。 又若能遮身见先已说过。 若不能遮欲界身见。 云何能生色无色界。 但遮贪恚故生色界。 非遮身见等。 故知凡夫实不断结。 亦有欲界善法。 能遮烦恼。 故知欲界亦有修慧。 又经中说。 除七依处亦许得道。 故知依欲界定能生真智。 问曰。 是人依初禅近地得阿罗汉道。 非欲界定。 答曰。 不然。 言除七依则除初禅及近地已。 又此中无有因缘能依近地非欲界定。 若此行者能入近地。 何故不能入初禅耶。 是事亦无因缘。 又须尸摩经中说。 先法住智后泥洹智。 是义不必先得禅定。 而后漏尽。 但必以法住智为先。 然后漏尽。 故知除诸禅定。 除禅定故说须尸摩经。 若受近地即过同诸禅。 又无有经中说近地名。 是汝自忆想分别。 问曰。 我先说榍喻。 故知以异地道能断异地结。 如以细榍能出麁榍。 如是以色界道能断欲界。 行者若先断欲及恶不善法。 然后能入初禅。 故知必有近地以之断欲。 又说因色出欲。 若无近地云何因色。 又经中说。 行者若得净喜则能舍不净喜犹如难陀因天女爱能舍本欲。 又若不得初禅寂灭味者。 不能于五欲中生麁弊心。 故知先得初禅近地能舍欲界。 答曰。 得欲界净善能断不善。 如说五出性。 若圣弟子或念五欲不生喜乐。 心不通畅如烧筋羽。 若念出法心则通畅。 又说。 行者随生不善觉观。 则以善觉观灭。 是故汝说榍喻亦可欲界。 汝言因色离欲是末后事。 行者以欲界道断诸烦恼。 随次渐断乃至能得色界善法。 尔时欲界名毕竟断。 得色界法汝名得灭尽定阿罗汉亦得诸定。 但说其味。 汝言得净妙喜及寂灭味。 皆已总答。 又若欲界无定。 云何能以散心证色界善。 问曰。 慧解脱阿罗汉无定亦但有慧。 答曰。 此中但遮禅定。 必当应有少时摄心乃至一念。 如经中佛说比丘取衣时有三毒着衣已则灭。 无有经说散乱心中能生真智。 皆说摄心生如实智。 四无碍品第一百九十五问曰。 有近法位世智。 何者是耶。 答曰。 是煖等法中能破假名智。 是智以世俗见谛故曰世智。 近圣道故名近法位。 问曰。 见谛道中未来修等智。 答曰。 无未来修等智后当说。 所以者何。 破法相中无假名心。 是故见谛道中不修世智。 问曰。 经中说四无碍智。 何者是耶。 答曰名字中无碍智名法无碍。 言音中无碍智名辞无碍。 谓殊方异俗言音差别。 如经中说。 行者不应贪着国土言辞。 若言音不便义亦难解。 若无名字则义不可明。 即此言辞不留不尽名乐说无碍。 如经中说。 有四种说法。 或说有义趣不能无尽。 有能无尽而无义趣。 有二俱能有二俱不能。 此三种智名言辞方便。 知名语中义无碍智名义无碍。 如说有四种说法。 有义方便无语方便。 有语方便无义方便。 有俱方便有俱无方便。 若人能得四无碍智是名具足方便。 难詶难近说法中上乐说无尽。 亦有义趣智慧无穷言辞无滞。 问曰。 此无碍智云何当得。 答曰。 以先世业因缘故得。 若能世世善修因缘智慧及阴等方便。 以修习力故。 今世虽不学习文字读诵经典。 亦能得知如天眼通等。 问曰。 何人能得。 答曰。 唯圣人得。 又人言但阿罗汉得非诸学人。 此不必尔。 学人亦能得八解脱。 何故不能得此智耶。 问曰。 此四无碍在何界中。 答曰。 欲色界一切。 无色界中唯义无碍。 无碍二种。 有漏无漏。 学人具二种无学唯无漏。 若得则一时尽得。 女人亦得。 如昙摩尘那比丘尼等。 五智品第一百九十六五智。 法住智泥洹智无诤智愿智边际智。 知诸法生起名法住智。 如生缘老死乃至无明缘行。 以有佛无佛此性常住故曰法住智。 此法灭名泥洹智。 如生灭故老死灭。 乃至无明灭故诸行灭。 问曰。 若尔者泥洹智亦名法住智。 所以者何。 若有佛无佛是性亦常住故。 答曰。 诸法尽灭名为泥洹。 是尽灭中有何法住。 问曰。 泥洹非实有耶。 答曰。 阴灭无余故称泥洹。 是中何所有耶。 问曰。 实有泥洹何以知之。 灭谛名泥洹。 苦等诸谛实有。 故泥洹亦应实有。 又泥洹中智名灭智。 若无法云何生智。 又经中佛为诸比丘说。 有生起作有为法。 有不生起作无为法。 又经中说。 唯有二法有为法无为法。 有为法有生灭住异。 无为法无生灭住异。 又经中说。 诸所有法若有为若无为灭尽泥洹。 唯此为上。 又说色是无常灭色故泥洹是常。 乃至识亦如是。 又经中说。 灭应证若无法何所证。 又佛于多性经中说。 智者如实知有为性及无为性。 无为性即是泥洹。 以真智知云何言无。 又诸经中无有定说泥洹无法。 故知汝自忆想分别谓无泥洹。 答曰。 若离诸阴更有异法名泥洹者。 则不应名诸阴尽灭以为泥洹。 又若有泥洹。 应说其体。 何者是耶。 又缘泥洹。 定名曰无相。 若法相犹存者何名无相。 如经中说。 行者见色相断乃至见法相断。 又经中处处说。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泥洹。 是中我名诸法体性。 若不见诸法体性名见无我者。 若泥洹是法则无体性不可得见。 以此法不灭故。 如随有瓶时无瓶坏法。 若瓶坏时得说瓶坏。 断树等亦如是。 如是若诸行犹在尔时不名泥洹。 诸行灭故有泥洹名。 又苦灭不名更有别法。 如经中说。 诸比丘若此苦灭余苦不生。 更无相续。 是处第一寂灭安隐。 所谓舍离一切身心贪爱永尽离灭。 泥洹是中言此苦灭余苦不生。 更有何法名泥洹耶。 又亦更无别有尽法。 但已生爱灭未生不生。 尔时名尽。 更有何法说名尽耶。 实不可说。 复次有是法之异名。 五阴法无名为泥洹。 是中无有而名为有。 此则不可。 以尽灭故说名泥洹。 犹如衣尽更无别法。 若不尔者亦应别有衣尽等法。 汝言有灭智者亦无所妨。 如于断树等中智生亦无别有断法。 又由诸行故是中智生。 谓随诸行无名为泥洹。 如随无此物知此物空。 问曰。 今无泥洹耶。 答曰。 非无泥洹。 但无实法。 若无泥洹则常处生死永无脱期。 如有瓶坏树断。 但非实有别法。 言余谛等皆已通答。 所以者何。 有苦灭故说有不生不起不作无为法等。 悉无所害。 无诤智者。 随以何智不与他诤此名无诤。 有人言慈心是也。 以慈心故不恼众生。 复有人言。 空行是也。 以此空行不与物诤。 又有人言乐泥洹心是。 以乐泥洹故无所诤。 有人言。 在第四禅此不必尔。 是阿罗汉以此智修心皆无所诤。 愿智者。 于诸法中无障碍智名为愿智。 问曰。 若尔者唯佛世尊独有此智。 答曰。 如是。 唯佛世尊具足此智。 余人随力所及得无障碍。 边际智者。 随行者得最上智。 以一切禅定勳修增长。 若于增损寿命等中得自在力。 名边际智。 六通智品第一百九十七有六通智。 六通者。 身通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漏尽。 身通名行者身出水火。 飞腾隐显摩扪日月。 至梵自在及种种变化。 如是等业名为身通。 问曰。 此事云何当成。 答曰。 行者深修禅定故得。 如经中说禅定者力不可思议。 有人言。 变化心是无记。 此事不然。 若此行者为利他故种种现变。 何故名无记耶。 有人言。 以欲界心作欲界变化。 色界心作色界变化。 此亦不然。 眼等亦应如是。 可以欲界识见欲界色耶。 如是等若色界心作欲界变化有何咎。 又人言。 初禅神通能至梵世。 乃至四禅神通能到色究竟是亦不然。 随根力所及。 若利根者以初禅神通能到四禅。 钝根者以二禅神通不能用初禅。 如大梵王到禅中间。 是中无神通以初禅力能到诸余梵天。 即以初禅不能知梵王住处。 又佛以宿命忆念无色。 如经中说。 若色无色中先所生处佛悉知之。 是故不定又人言。 天眼是慧性。 此事不然。 天眼由光明成慧不如是。 问曰。 经中说。 修光明相能成知见。 知见即是天眼。 答曰。 不然。 亦说天耳不以慧性名之为耳故非慧也。 又天眼缘现在色。 意识不尔。 有解天眼中说知众生业报。 眼识无有此力。 但意识中知用眼识时生故。 知从禅定生色名为天眼。 问曰。 天眼形处大小。 答曰。 如童子量。 又问。 盲人云何。 答曰。 亦齐眼处。 又问。 天眼为一为二。 答曰。 是二。 又问。 随见所向方耶。 答曰。 遍见诸方。 又问。 化人有耶。 答曰无。 造化者有天耳论亦如是。 行者若知他心名他心智。 问曰。 何故不说知他心数。 答曰。 以此因缘故无别有心数知他受想等亦名他心智。 又人言。 此智同性缘。 如以有漏。 知有漏无漏知无漏。 是事不然。 此人不说决定因缘。 以此因缘知同性缘。 有人言。 但缘现在此亦不然。 或缘未来如人入无觉定。 知从此定起。 当觉如是如是事。 有人言。 此智不知见谛道。 是事不然。 若知何咎耶。 有说辟支佛欲知见谛道中第三心。 即见第七心。 声闻欲知第三心。 即见第十六心。 此不名知见谛道耶。 又人言。 此智不知上地上人上根。 是亦不定。 诸天亦知佛心。 如佛一时深摈众僧还念欲取梵王悉知。 又于一时心念。 为王如法化世。 魔王即知而来劝请。 又诸天亦知此是罗汉乃至此是行须陀洹。 又诸比丘亦知佛心。 如佛将泥洹时阿那律次第知佛所入诸禅定。 又人言。 此智不知无色。 是亦不然。 佛以宿命能知无色。 他心智亦如是。 知有何咎耶。 问曰。 云何知他心。 答曰。 于缘中知。 若心行色名缘色心如是等。 问曰。 若尔则他心智缘一切法。 答曰。 如是若不知缘。 云何知心。 如经中说。 我知汝心如是如是即是缘色等知他心。 三种。 一相知。 二报得。 三修得。 相知者。 知以鸯伽咒等故知。 报得者。 如鬼神等。 修得者。 谓禅定力得他心智。 此六通中说。 修得者若忆过去世中诸阴名宿命智。 问曰。 为忆何阴。 答曰。 忆自阴他阴及非众生阴。 唯不能忆胜者诸阴。 能忆胜者戒等诸法。 何以知之。 如舍利弗答世尊言。 我虽不知去来佛心能知其法。 又净居天知佛心故来白佛言。 如是世尊过去诸佛威仪亦尔。 问曰。 解宿命中何故说共相共性。 答曰。 忆念明了故如是说相名字。 如某人等。 又以识事故名为相性名种族。 如言此是汝家此是汝性。 相性合说。 故知见明了。 问曰。 何故为明了忆。 答曰。 过去法尽灭无相而能得知。 此为奇特。 有人以思量相知。 不能明了。 谓佛弟子亦复如是。 是故性相合说。 有人用宿命智。 或以有道思慧知过去世。 如行缘识。 此二种中思慧为胜。 所以者何。 是人虽知八万大劫。 无此思慧故生邪见。 谓从此来名为生死。 过此更无有道思慧。 终无此心。 有人言。 此智次第忆念过去是事不然。 若念念次第忆。 一劫中事尚难知尽。 况无量劫。 问曰。 经中何故说。 我于九十一劫已来。 未见布施损而无报。 答曰。 佛于此中以七佛为证。 亦有长寿净居与佛同见。 又佛得真智故功德清净。 若人供养得二世福。 故齐此说。 有人言此智不知上地。 是事不然。 上身通等中已答。 问曰。 若是忆性何故名智。 答曰。 忆随相生。 过去无相而能忆念。 当知胜慧名之为忆。 忆宿命有三种。 一用宿命智。 二报得。 三生便自忆宿命智。 名修得报得者如鬼神等。 生便自忆谓人道中。 问曰。 以何业故生便自忆。 答曰。 以不恼众生此业能得。 所以者何。 死时生时苦切逼故忘失忆念。 此中难得不失故须善业。 又人言。 此忆过去极至七世。 是事不定。 有人世世深修不恼法。 故能忆念久远。 证漏尽智通者金刚三昧是也。 金刚三昧是漏尽。 无碍道漏尽智名无学智。 以金刚三昧灭尽诸漏。 名证漏尽智通。 问曰。 余神通亦应说以何法证。 答曰。 先已说深修禅定证神足通。 又随所用证及所证事皆名神通。 有人言。 一切圣道皆是漏尽方便。 如经中说。 若佛出世若人闻法出家。 奉戒除舍五盖修定见谛。 此等皆名漏尽方便。 又人言。 施等善法亦名漏尽因缘。 如经中说。 行者布施助成漏尽空无我智。 是名真证漏尽智通。 此法别名金刚三昧。 能破诸相故曰金刚。 诸外道人但名五通。 皆以不得此真智故。 问曰。 以无我智应破我见。 云何以此断贪恚等。 答曰。 无我智能灭诸相。 以无相故诸烦恼灭。 问曰。 以初无我智能坏诸相。 第二智等更何所用。 答曰。 诸相虽灭还生。 是故须第二等。 问曰。 若灭已还生相则无边。 然则无阿罗汉道。 答曰。 有边如今现见乳灭还生。 有时乳灭。 酪生是则为边相亦如是又如烧铁黑相灭还更生至赤相生。 尔时名边。 迦罗逻等诸喻亦如是。 随于何时诸相灭尽更无相生。 尔时名得阿罗汉道。 问曰。 阿罗汉都无诸相耶。 答曰。 若在不定心中尔时亦有色等诸相。 但不生过。 若人眼见色以邪心邪分别。 尔时相能生过。 问曰。 何者是。 空无我智。 答曰。 若行者于五阴中不见假名众生。 以法空故见色体灭乃至识灭。 是名空无我智。 问曰。 假令诸法常在。 爱等烦恼亦可除尽。 如说万物常在而精进者能除贪爱。 何须灭相。 答曰。 经中说。 所有生相皆知灭相。 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若以灭断名毕竟断。 有行者离诸色欲遮灭贪恚。 佛为此故说如是偈。 又说诸行性空如幻。 凡夫无智谓之实有。 学人了知虚诳如幻。 阿罗汉亦不见幻。 故知随以何慧证诸法灭。 是名证漏尽智通。 忍智品第一百九十八问曰。 经中说。 若行者有七方便三种观义。 于此法中速得漏尽。 是何智耶。 答曰。 七方便名闻慧思慧。 所以者何。 心未定者作如是观。 谓此是色色集色灭。 及色灭道色味过出。 问曰。 若是闻思慧者。 何故言速得漏尽。 答曰虽是闻慧思慧。 如是分别五阴。 能破我心。 故说速得漏尽。 三种观智。 谓观有为法无常苦无我。 若以阴界入门观有为法则无义利。 问曰。 若尔者前过中已说无常苦。 出中已说无我。 何故复说此三种观耶。 答曰。 习学三种。 先闻思慧然后修慧。 先于闻思慧中说七种。 后修慧中说三种。 所以者何。 若无常苦坏相名坏无常。 非行无常。 虽说除欲染不说云何除。 后乃说三种观义。 问曰。 何谓八忍。 答曰。 若智能破假名是名为忍。 是忍在煖顶忍世间第一法中。 问曰。 行者亦于佛法僧及戒等中忍。 何故但说八耶。 答曰。 以胜故说。 胜名近道。 此慧为智。 故名为忍。 如为苦法智名苦法忍。 如是等。 所以者何。 先用顺道思慧。 后得现智。 如牧象人先观象迹。 以比智知在此中。 后则现见。 行者亦尔。 先以忍比知思量泥洹。 然后以智现见。 故经中说。 知者见者能得漏尽。 九智品第一百九十九问曰。 有论师言。 阿罗汉证尽智时得世俗九智。 谓欲界系善无记。 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善无记。 是事云何。 答曰。 非一切阿罗汉尽得诸禅定。 云何当得九智。 问曰。 一切阿罗汉皆得禅定。 但非一切皆能现入。 答曰。 若不能现入。 云何名得。 如人言知书而不识一字。 是事亦尔。 问曰。 若人离欲而未能现入初禅。 是人命终不生彼耶。 答曰。 经中说先此间入后当生彼。 今云何此间不入而能生彼。 问曰。 若离欲时过去未来诸禅皆本得。 得以此报生。 答曰。 未来业无作无起不应得报。 过去诸禅曾于心生。 若与果报则无所害。 又不应得未来诸业。 若可得者。 一切未来皆应可得。 以何障故有得不得。 问曰。 若未来法不可得者。 学人不应八分成就。 无学不应十分成就。 所以者何。 若依第二禅等入正法位。 是人未来得正思惟。 又若行者尽智现前。 尔时未来得世正见。 又人依无色定得罗汉果。 是人未来得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 又若人依第三禅等得圣道得未来喜。 如是等法则应皆无故。 知有未来法。 又若无未来修者。 云何当得诸果诸禅定等。 行者若在道比智中。 悉得初果所摄诸智诸定。 若不尔果等应数数得。 所以者何。 诸果皆应现前时得。 是事不可。 故知应有未来中修。 答曰。 汝说无诸分者。 此无所妨。 所以者何。 我说戒等诸分以次第得非一时得。 故非难也。 汝言诸得得其种类。 行者得苦智时余苦智种皆名为得。 如得人种故名得人相。 亦不名于念念中渐得人相。 是事亦尔。 问曰。 行者所有苦等诸智次第得者。 皆已舍离。 更一时得须陀洹果所摄诸智。 答曰。 无漏诸智。 得则不失。 问曰。 若先得不失。 则得行无别。 所以者何。 得果者即是行者。 有此等过。 答曰。 若无差别有何咎耶。 如成就果者亦名行者。 此亦如是。 又是人更得胜法故有差别。 是故无过。 如受五戒者更得出家律仪亦不失本戒。 又得果者。 不以见道故有差别。 如人虽知初事更以胜事故有差别。 此事亦尔。 故知无未来得。 又行者住空无我智。 尔时云何得世间法。 故知得尽智时不得世智。 问曰此诸世智共尽智。 得与阿罗汉作入出定心。 答曰。 阿罗汉心相续生。 念念皆净。 若更得九智眼等皆应更得。 若不尔不应但得九智。 又说。 未来修者。 皆无因缘。 所以者何。 此等说见谛道中。 但修相似智。 思惟道中亦修相似及不相似。 见谛道中不修上地。 思惟道中修。 道比智中不修世俗善。 余智中修。 无碍道中不修他心智。 信解脱转为见到时。 一切无碍解脱道中不修世俗道。 时解脱转为不坏解脱时。 九无碍八解脱道中不修世俗道。 第九解脱道中修。 微细心中不修一切无漏。 如是等皆无因缘。 是故汝今若说正因。 若应信受。 若以学习为修。 在煖等中时。 上诸善根一切皆修。 以悉增益故。 如诵习经书则皆明利。 是故在煖等法时乃至尽智一切皆修。 若不尔当说正因。 十智品第二百十智。 法智比智他心智名字智四谛智尽智无生智。 知现在法是名法智。 如经中说。 佛告阿难。 汝于此法如是见知如是通达。 过去未来亦如是知。 应言现法智。 今不说现故但说法智。 如经中说。 愚者贵现在法智者贵未来。 又说。 现在诸欲未来诸欲。 皆是魔网魔系魔缚。 如是等中皆说现语。 略现语故但说法智。 知余残法名曰比智。 余谓过去未来诸法。 次现法后知故名比智。 所以者何。 先现知已然后比知。 法智名现智。 随此法智思量比知名为比智。 问曰。 此智是无漏智。 无漏智云何名比智。 答曰。 世间亦有比智。 所以者何。 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皆有有漏无漏。 是诸智在煖等法中是有漏。 入法位中所得名无漏问曰。 有人言。 知欲界诸行诸行集诸行灭诸行灭道名为法智。 知色无色界诸行四种名为比智。 是事云何。 答曰。 经中说。 佛告阿难。 过去未来世中亦如是知。 无有经说色无色界诸行中知名为比智。 又经中说。 行者应念。 我今为现色之所侵食。 过去亦曾为色之所侵食。 未来中色亦当侵食。 又经中说。 生缘老死去来世中亦复如是。 如马鸣菩萨说偈。 如现在火热去来火亦热。 现在五阴苦去来阴亦苦。 如是等苦。 诸大论师亦如是说。 又知过去未来世法名为比智。 亦有道理。 所以者何。 行者于去来现在苦中厌离。 厌离名于此法中生真智慧。 如现在行苦。 去来诸行亦如是苦。 今以何智知去来法。 若是法智色无色界诸行亦有去来。 于彼中知亦应名法智。 然则唯是法智无比智也。 若色无色界去来行中别有智者。 欲界去来行中亦应别更有智。 以此义故诸论师言。 有得未得故次第见谛。 欲界苦名得。 色无色界苦名未得。 是故不可一时并知。 若未得苦以比智知。 今欲界中所未得苦。 亦应以比智知。 问曰。 以何智为断结道。 答曰。 但用法智比智在方便道中。 问曰。 用何法智。 答曰。 用苦法智灭法智。 所以者何行者观无常苦时见空无我。 尔时证诸行灭。 余智皆是方便。 问曰。 观何苦灭。 答曰。 观诸受苦。 此中能生我心。 亦于此中见灭。 如说。 内解脱故诸爱尽灭自说得阿罗汉。 问曰。 经中不说一切行断名断性耶。 答曰。 此行者证内灭故一切厌离。 又行者必当应证内灭余不必定。 问曰。 于诸谛中。 云何生智。 答曰。 知生苦等。 问曰。 此非定心何能生智。 答曰。 有如是观亦有见阴无常等过生苦无我想。 如经中说。 若法无常即是无我。 所以者何。 眼等诸根有生有灭。 若是我者我即生灭。 故知非我。 是眼等生时无所从来。 以有所作故名为我。 而经中说无有作者。 故知若法无常即是无我。 如是行者善修无常及无我。 故身心寂灭所有行生。 皆觉其恼则生苦想。 如无皮牛小触觉痛。 行者如是。 以无我想故。 成上苦想。 愚者以我想故。 虽有大苦不觉其恼。 是名苦智。 见诸行生是名集智。 见诸行灭是名灭智。 念道始终是名道智。 问曰。 何谓尽智。 答曰。 尽一切相故名尽智。 所以者何。 学人相断还生。 此毕竟断故名尽智。 如经中说。 若知妄想唯是妄想诸苦则尽学人智但妄想是我。 此心永断名为尽智。 如经中说。 阿罗汉于佛前自记世尊所说诸结我无此也。 我于是结不复生疑。 我常一心摄念正行。 贪等不善不漏于心。 是中取相故生诸结。 诸相断故诸结则灭。 学人行于相无相。 故我心时发。 如见杌树疑谓是人。 故阿罗汉独得无疑。 以心常行无相中故先以生空。 于五阴中不见神我。 后以法空不见色性乃至识性。 故知一切相尽名为尽智。 知诸相不生名无生智。 学人断相尽已更生。 无学相尽更不复生。 若能令诸相尽灭更不复生。 尔时名无生智。 问曰。 学人亦知有尽智无生智。 如念我三结尽更不复生。 何故不说十分成就。 答曰。 学人不能断一切相。 故不说有尽智无生智。 如人处处系缚虽一处解不名得脱。 亦有此义。 舍利弗说给孤独氏十分成就。 又阿罗汉得自在力故。 自知结尽更不复生。 学人不尔。 又阿罗汉得无学道时。 自知一切生尽名为尽智。 梵行成者。 谓舍诸学行。 所作办者。 谓诸所应作皆已作讫。 知从此身更无相续。 故知但阿罗汉于一切所作。 应得自在成就尽智及无生智。 非诸学人。 如人疟病虽不发时亦不名为差。 如经中说。 离一切处喜灭一切处忧。 证一切法灭常行无漏心。 他心智如六通中说。 五阴和合假名众生。 此等中智名名字智。 无漏智名真实智。 此似无漏得名为智。 故曰名字智。 问曰。 又人言。 一切众生成就等智。 是事云何。 答曰。 若佛弟子能知诸法从众缘生。 是人能得非余众生。 以得智名故。 一切众生但用想识。 若得此智名内凡夫。 四十四智品第二百一问曰。 经中说四十四智。 谓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灭智老死灭道智。 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亦如是。 何故说此。 答曰。 泥洹是真法宝。 以种种门入。 有以五阴门入。 或观界入因缘诸谛如是等门。 皆至泥洹。 何以知之。 如经中说。 王处城中有双使来。 从一门入到已向王说其事实。 语已还去。 诸门亦尔。 此中王喻行者。 诸门谓观阴界入等。 双使如止观。 说其事实谓通达空。 是诸使虽从诸门。 入皆到一处。 如是虽观阴界入等诸门方便。 皆入泥洹。 如罗睺罗说。 于独屏处思惟法时。 知如是法皆随顺趣向称赞泥洹。 又佛于赞法中说。 是法能灭诸烦恼火故名为灭。 能令行者心得安隐故名安隐。 能令行者到正遍知故名为至。 如是等义皆赞泥洹。 又梵行名八圣道。 八圣道中正智为上。 是正智果所谓泥洹。 又佛所说教皆为泥洹。 故知五阴等门皆至泥洹。 问曰。 有论师言。 老死智名苦智。 是事云何。 答曰。 非也。 所以者何。 是中不说苦行故非苦智。 问曰。 为是何智。 答曰。 此名老死性智。 问曰。 亦说知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 故知应是苦智。 答曰。 此是因缘门非真谛门。 是故此中不应说苦行。 应说集等以相顺故。 问曰。 此中何故不说味过出等诸智耶。 答曰。 此义皆摄。 但集经者略而不说。 七十七智品第二百二问曰。 经中说七十七智。 谓生缘老死不离生有老死。 过去未来世中亦如是。 是法住智观无常有为作起从众缘生。 尽相坏相离相灭相亦如是观。 乃至无明缘行亦如是。 是中何故不说老死性及灭道等耶。 答曰。 为利智者故如是说。 但开其门可知。 余亦如是。 又外道多于因缘中谬说世间万物因世性等。 故佛于此但说因缘。 问曰。 已说生缘老死。 何故更说不离。 答曰。 为必定故诸法中有不定因。 如施为福因亦以持戒得福。 如说持戒得生天上。 或有生念老死因生或不因生故须定说。 问曰。 何故去来世中复须定说。 答曰。 现在与过去世或有异相。 谓过去众生寿命无量势同诸天。 如是等。 恐人谓寿命等异老死因缘亦当有异。 故须定说。 未来亦尔。 此六种名法住智。 余名泥洹智。 能令老死相续。 故说无常有为作起从众缘生。 尽相坏相即是无常行。 离相即是苦行。 灭相即是空无我行。 所以者何。 此中色性灭受想行识性灭。 是名三种观义。 如经中说比丘有七处方便三种观义速得漏尽皆是为泥洹智。 如是等因缘智有百千无量。 谓眼智等如经中说。 眼缘业业缘爱。 爱缘无明无明缘邪念。 邪念缘眼色诸漏缘邪念。 诸食缘爱五欲缘揣食等。 地狱短命缘杀生等。 若今苦先苦皆缘妄想。 妄想缘身心憎爱。 憎爱缘贪欲。 贪欲缘邪思惟。 如是等诸因缘智无量无边。 自应当知。 成实论卷第十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4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