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二 内容: 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二 光宅沙门法云撰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此下尽偈,是第四发问序。 亦有两段:第一,经家叙弥勒自欲问之意;第二,从「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下竟偈,是正问也。 又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经家叙欲问中有二者,第一,言「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经家叙弥勒自欲问意也。 第二,「又观四众」竟「众会之心」,此明经家叙弥勒有兼他之意,兼他之意者,欲腾大众疑念以问文殊也。 「而问文殊师利言」此下尽偈,是第二正问段也。 就此亦有二者:第一,从「而问」以下尽五十四行偈以来,詺为正问也。 第二,从「佛放一光」下有八行偈,詺为请答也。 又此二段各开为二。 正问二者:第一是长行,略问;第二五十四行偈重颂,广问也。 第二八行请答二者:第一,「佛放一光」下有三行偈,先举所见之事正请答也。 第二,从「四众欣仰」有五行偈,即释伏难结请也。 所以长行称略说、偈中言广问者,若据理为义,则长行是广、偈中是略。 何以知然? 长行之中各总问彼此二六种瑞相尽故,及至偈中各别颂不尽故。 今就文为义,则偈中是广、长行为略。 何以故? 偈中文多,长行文少故也。 今且就略广二说之中又各开二。 长行二者:第一「而问」以下竟「神通之相」,总问此间六种瑞相也。 第二「放大光明」以下竟「国界庄严」,总问何故使我见他土六种瑞相也。 就问他土瑞相中有二:初「放大光明」以下,明瑞相之由;第二「悉见彼佛国土」以下,是正问也。 今广问之中虽有五十四行偈,又分有二:第一有四行偈,广颂上问见此间瑞相也;第二从「眉间光明」以下有五十行偈,广颂上问见他土瑞相也。 今者四偈唯颂四种瑞相,不颂第一第二瑞相也。 初一偈颂第六放光,次一偈半颂第三天雨四华,次半偈颂第四地动,次一偈颂第五四众欢喜也。 今者初偈问放光,詺佛为导师也。 但初「何故」句,是通冠诸瑞相也。 「雨鬘陀罗」此一行半,今颂上雨华,上有四华,今者唯颂二华,唯小白华、小赤华,但半行颂也。 「栴檀香风」一行义出,故摄属雨华也。 「而此世界」半偈颂上地动也。 「时四部众」一偈,今颂上四众欢喜也。 上总问中含有六种,今者偈中的颂四种也。 然略不颂说《无量义经》,亦略不颂入定也。 所以略者有二意也:一者文略也,二者事中不便。 何以知然? 如来在世未曾不说法度人,今日云何忽尔更问言:「何故说《无量义经》耶? 」诸佛世尊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土,不以二相,忽尔重问:「何故入定? 」此即事中不便,是故略不颂也。 「眉间光明」,此下有五十行偈,是第二广颂上长行中略问见他土瑞相也。 判此五十偈凡有二种,今且依长行初判为两段也。 第一「眉间光明」一偈半,颂上第一见瑞相所由,此光明乃非他土瑞相,但由此光明见他土瑞相也。 第二余四十八行半,颂第二正问见他土瑞相也。 唯颂五种瑞相,略不颂第四瑞相也。 今就四十八行半中大分为三段:第一从「诸世界中」下八行半,先略颂见他方三种瑞相也。 仍道第三「我见彼土恒沙菩萨」下三十八行半广颂问二瑞相,即是他方大士修行及他方佛般涅槃,乃至起塔供养也。 退道第二从「文殊师利我住于此」下有一行半偈,詺为结前略、开后广也。 初八行半略颂三瑞相者,初有一行半,颂第一见六道众生;第二半行,颂第二见东方诸佛也;第三有六行半,颂第三闻他方佛说法也。 又就初一行半自有二阶:初一行一句,正颂所见也;第二言「于此悉见」一句,则明能见也。 就所见中凡有四意:初「诸世界中」下半偈,正明六道;「生死所趣」一句,明詺是生死;「善恶业缘」一句,明因;「受报好丑」一句,明果报也。 「善恶业缘」者,此即是六道之因也。 善恶两字是别,善即三善道因也,恶即是三恶道因也。 业缘两字即通于善恶也。 「受报好丑」者,受报两字即总举六道果,三善道亦是受报,三恶道亦是受报也。 好丑两字别名得六道果报。 何以知然? 好即是三善道果报也,丑即是三恶道果报也。 「又覩诸佛圣主师子」此半行,是第二,即颂见东方诸佛也。 「演说经典」此下有六行半偈,是第三,即颂闻他方佛说法也。 就六行半中自有五阶:第一言「演说经典微妙第一」,半偈,问言:「何故令我闻佛说法出胜天魔外道表耶? 」第二「其声清净」一偈,问言:「何故令我闻佛说法出群圣之外耶? 」第三「梵音深妙」一偈,问言:「何故令我闻佛说法称悦时众之心耶? 」第四「种种因缘」一偈,问言:「何故令我闻佛说法,能上弘佛道下济众生耶? 」初三句,明上弘佛道;「开悟众生」一句,明下济苍生。 第五「若人遭苦」下三行,问言:「何故令我闻佛说法,称可三乘人根性耶? 」三行即道三乘,初偈为声闻,「若人有福」一偈为缘觉,「若有佛子」一偈为菩萨也。 「文殊师利我住于此」,此下一行半偈是第二,詺为结前略复开后广也。 就中自有二意:初三句,先结前略也。 第二「及千亿事」下复有三句,复开后广也。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此下有三十八行半偈,是第三,偏广颂第五问见他方菩萨大士修行,及第六他方佛般涅槃及起塔供养也。 略不颂第四三乘人修行。 文句虽略,义中得兼。 何以知然? 只颂闻佛说法,既有说法必有受行之者,故义兼第四三乘人受行也。 就三十八行半又分为二:第一三十一行半,颂第五问他方大士修行;第二「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下七行,颂第六他方佛般涅槃后事也。 就三十一行半中自有三段:初一偈,先总举菩萨行大乘行作问也;第二「或有行施」下有十三行偈,举菩萨要行作问,要行者即是六度也;第三从「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下有十七行半,广举见菩萨遍行杂行作问也。 今就第二十三行明要行中,明六波罗蜜即为六段,「或有行施」下六行明檀,两行明戒,一行明忍,一行明精进,两行明禅,一行明波若也。 「或有行施」以下有六行,先明见菩萨行檀波罗蜜也。 次「文殊师利我见诸王」以下两行明戒波罗蜜,初一行明得戒方便,后一行正明得戒。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一偈,明忍波罗蜜也。 他人不能独处而伊能独处,岂非忍也? 夫忍有两种:一者打骂不瞋、加恶不报;二者弃亲爱眷属住空闲之处,亦是难忍能忍,忍今据此为义也。 次「又见菩萨勇勐精进」一行,即明精进波罗蜜也。 次「又见离欲」两偈,明禅波罗蜜,初偈明定与定果,五通即是禅定果,后偈明禅定用也。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一偈,明波若波罗蜜也。 「又见佛子定慧具足」,此下有十七行半偈,是第三,举见菩萨行杂行作问。 就问杂行中凡有五种杂行:第一「又见佛子」一行半,明见菩萨说法作佛事也。 第二「破魔兵众而击法鼓」半行,明见菩萨降魔作佛事也。 第三「又见菩萨寂然宴默」一行偈,明见菩萨寂寞作佛事。 第四「又见菩萨处林放光」下一偈,明见菩萨光明作佛事也。 上来四种作佛事皆不开也。 第五从「又见佛子未尝睡眠」下有十三行半偈,明见菩萨乱行六度作佛事。 此中初一偈明精进也,次一偈明戒,一偈半明忍,两偈明定,五偈明檀,三偈明波若也。 何者? 「又见菩萨未尝睡眠」一偈,明精进也。 「又见具戒」下一偈,明戒也。 次「又见佛子住忍辱力」一行半,明忍也。 若被恶骂始似誉扬,若加刀杖则如华雨,真可谓忍也。 次「又见菩萨离诸戏笑下」有两行,明定也。 「或见菩萨餚饍饮食」下五行,明檀也。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下有三行,明波若;就中自有三意:初偈明智慧说法之相,明化他人之能也。 次一偈明照空也。 次一行明照有也。 然空有皆是自行要用,空解在前,有解在后也。 「文殊师利又有菩萨佛灭度后供养舍利」,自此下有七行,是第二,颂第六问他方佛般涅槃后起塔供养。 就此七行中自有三段:初一偈未暇得起塔,且明尊重供养舍利也;第二从「又见佛子造诸塔庙」下有四行偈,正明起塔供养也;第三从「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下两偈,释疑结供养之义。 只就第二四偈起塔供养中即成四阶:初一偈正明造诸塔庙,第二偈叙塔之度量,第三偈叙严饰之具,第四偈叙时众设事供养塔也。 何者? 初「又见佛子造诸塔庙」下一偈,正明为舍利故起塔也。 「宝塔高妙」一偈,是第二,叙塔之度量广狭长短之相。 高五千由旬者,一由旬四十里,四五二十便有二十万里也。 复言此塔纵广二千由旬,四二而八便是八万里。 从「一一塔庙各千幢幡」此下一行,是第三,叙严饰之具也。 「诸天龙神」一偈,是第四,明时众设事供养塔也。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此下两行,是第三,释疑结供养之意。 时众疑言:「汝上言造诸塔庙严饰国界,若如此者只为严饰国界,此则无有供养之意。 」今两偈释疑,言:「国界自然殊特妙好非我本心,本不为严饰国界,但造塔庙之后荫映国土。 」「自然而好」一偈半法说,下半偈即作譬说,言「如天树王其华开敷」,故如波利质多罗树,但种此树本为得果资身,不为觅花严树,但华敷之时树自然好,无异国界中有塔,此国界自然好也。 佛放一光就弥勒,第二正发问中本有二:一者正问中本有二,一者正问即是长行,而偈此下有八行偈,是第二请文殊答。 又就此请答中本有二:第一,有三行偈,先举所见之事正请答;第二,从「四众欣仰」下有五行偈,释文殊伏难以结请。 又就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 正请答中有二者:第一,「佛放一光」有两行偈,先举所见彼此两种瑞相以为请端,第三偈正请答。 就请答端中,初偈总举见此间瑞相;「诸佛神力」下一偈,举见他土瑞相也。 初偈所以举光明者,此意犹如前释,瑞相之中光明最显,是故举光明余者可知。 「诸佛神力」下一偈,举见他土瑞相。 「此是释迦力,何故言诸佛神力耶? 」解释者言:「释迦是诸佛之数,此则明诸佛道同之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此是他方瑞相。 何故举光明? 此义亦如前释,言此光明乃非他方瑞相,但见他方瑞相要由光明,是故举其所由也。 」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前两行偈既举所见事竟,此一偈是第二正请答也。 「四众欣仰」,此下有五行,是第二释伏难结请。 亦有二者:第一,有四行,先释四种伏难,若不释伏难,结请之义终不成也。 第二,余一行,正结请也。 四种伏难者,弥勒上言「佛子文殊愿决众疑」,文殊仍作第一伏难言,汝自道四众有疑,四众何曾有疑? 若有疑者自当发问,何劳汝说耶? 是故弥勒即用初偈释此伏难言,「四众欣仰瞻仁及我」,故知四众实有疑,瞻仁欲令仁者答,及我欲令我问,那得言四众无疑耶? 文殊仍复起第二伏难言,汝今若言四众果有疑者,但神通瑞相此事微细,我今云何专尔相答,汝但待佛出定自应问佛也。 是故弥勒即用第二偈释此伏难言,佛既入定何时当出? 但大众即今怀疑抱惑,心意不安;仁者既是智士,曾见久远,应即时见答,令疑惑得除,云何方复令我待佛出定? 我知如来何时当出定耶? 是故言「佛子时答决疑令喜」,有何所以放光动地耶? 文殊仍复起第三伏难言,汝若欲令我答者,夫瑞相所为实难定判,汝既是补处菩萨,微微下意共释众疑,那得专令我答? 此则于理不可。 是故弥勒仍用第三偈复释此伏难言,仁者欲令我下意者,亦可微微厝心下意,正言我今不知如来现此瑞相,为当欲为大众说此释迦所得妙法? 为当欲为大众受记将来妙果? 微心下意正自如此。 文殊仍复起第四伏难言,若如此者自可得决,大众心疑何用我答耶? 是故弥勒仍用第四偈复释此伏难言,祇我此意非是决断之意,但瑞相所表难可定判,云何用我犹预之心答大众? 是故言「示诸佛土众宝严净」,此间瑞相及见诸佛,明他方瑞相此非小缘,若是小缘可令我决,既非小缘仁者应答也。 (然此伏难是光宅法师传谢寺次法师,次法师又传江北招法师。 解既名匠所传,后生学士实宜遵奉也) 「文殊当知」下一偈,是第二正结请也。 问者言:「前言四众龙神瞻仁及我,今言瞻察仁者,何故不言及我? 」解释者言:「前欲使我问,所以及我;今我问已竟,所以唯瞻仁者也。 」 「欲说何等」者有两解:一解言:「正听仁答,如来出定定说何等。 」第二解言:「四众瞻察仁者定说何等。 」用后解。 「是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言」,此下竟品是第五答问序。 亦有两段者:第一,竟四十三行偈以来,正答也。 第二,从「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下有两行偈,詺为开奖物心结答。 又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 正答中有二者,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也。 开奖结答中有二者,初偈明好事应来,即是显一与显远;第二偈明恶事当去,即是开三与开近也。 不可不专心澍仰,冀闻妙说也。 今且就长行中大判为四段:第一竟「演大法义」,一往髣髴思惟忖度以答弥勒也。 第二从「诸善男子我于过去曾见此瑞」竟「故现斯瑞」,略引古证今,小复分明略答也。 第三从「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以下,广出曾见之事,引古证今,事同广答弥勒也。 第四从「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讫长行,分明结答也。 所以有此四重说法者,若实论文殊则是往古诸佛龙种如来,今既迹居释迦弟子,那得灼然分别决判,应须次第阶渐,先一往思惟忖度。 虽复一往思惟忖度,但此思惟忖度非是空然,是故第二言我于过去曾见此事。 此事未足可以相训,是故第三广出曾见之事。 但昔日有瑞相与今日瑞相事同,只昔日佛现瑞相竟仍出禅定后便说《法华》,以此事同,验知今日如来必应说《法华》,广引既竟,时众可以寄意,是故有第四分明结答也。 又解为三段,第一思惟忖度,第二广略两重引证,第三总结上两段也。 今且依前解。 就此四段之中,各开为二也。 第一思惟忖度中有二者:第一言「是时文殊师利」竟「如我惟忖此正是时」,能思惟忖度也。 第二从「今佛世尊欲说大法」下有五句,即出所忖之事,非是空然思惟,然此思惟必有其事故也。 曾见中有二者:第一从「诸善男子」竟「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正明曾见也。 第二从「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以下,明文殊深得曾见之意也。 第三广引事同中有二者:第一从「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以下讫「欲知此光所为因缘」,明已见事与曾见事同。 第二从时有菩萨名曰妙光以下,明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 第四分明结答中有二者:第一言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此结已见事同。 第二从「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此下结当见事应同也。 今者第一明思惟忖度自有二:第一「是时文殊师利」以下,正明能思惟忖度,从「欲说大法」以下,第二出所忖之法。 虽有五句,且作三段。 第一句法说,中间三句譬说,后一句亦法说,便成三段也。 三句譬说者,则为前「欲说大法」一句作譬,亦为后「演大法义」一句作譬也。 今第一句所以言「欲说大法」者,此明文殊思惟忖度一因一果大法也。 今此一欲字通冠下四句也。 所以言欲说者,文殊言我思惟忖度之时,如来出定之后,必当略说一因一果大法,是故如来下明因之中,先略说开三显一,即与此欲说大法句相应。 下明果之中,先略说开近显远之义,亦与此欲说大法句相应。 故言欲说大法也。 仍道第三段显大法义者,此明文殊思惟忖度如来出定之后,非唯略说因果大法而已,亦当广说一因一果大法之义。 是故如来下明因中有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之义,则与此演大法义句相应;下明果中复有广说寿命长远断疑生信,亦与此显大法义句相应。 故言显大法义。 思惟之义,意在乎此也。 「雨大法雨」者,此下中间三句为前后两句作譬,自分为两意:第一句通为开三显一、开近显远作譬;第二两句各别作譬,吹螺一句为开三与开近作譬,击鼓为显一与显远作譬也。 所以名作雨大法雨者,但昔三乘人执三因决定别异,无有得佛之义;且又昔日二乘小心狭劣,不能广化众生沾被万物;又执三果,究竟无有进求之心,此是枯旱之义。 如我今日思惟忖度,如来出定之后必说大乘因,明三乘人皆成菩提受记得佛,明佛果更有,复倍为期,此则是雨大法雨,沾润之义也。 「吹大法螺」者,外国言吹螺改号,但昔日三乘人执昔日三因三果,自言决定不可移改,明今日如来出定之后,必说无有三乘之别、三果之殊,此则改昔日三乘号令,立今日一因一果之号,是故下经文言开方便门,即是改三乘之号。 何以知之? 昔日不言三乘是方便,如来下既言开方便门,此则改昔日号令也。 「击大法鼓」者,前吹螺改号,今严鼓诫兵。 夫诫兵之法,便万心同契齐卛物情,将欲有所为作,表明今日如来应说一因一果,是故下言示真实相,时众不可不欣心澍渴仰欣,形异心同齐竪意志欣闻异唱也。 又言前吹螺一句,正明改昔三因三果号令,作今一因一果之号令。 严鼓诫兵者,将欲前进破阵,内合昔日止言断四住地烦恼,今日犹有无明住地烦恼,时应断此无明住地烦恼,故言严鼓诫兵也。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曾见此瑞」,此下第二自言曾见瑞相之事,然此意小复分明略答。 就此曾见中亦有二者:第一正叙曾见,第二从「欲令众生咸得闻知」竟「故现斯瑞」以来,此明文殊非唯直曾见而已,亦复深得曾见之意,欲明如来必应说同归之理、莫二之教,然则深得佛心、妙知圣意也。 又释前明引古,后明证今也。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自此下是第三出曾见之事广引事同。 此中亦有两段者,第一「诸善男子」竟「欲知此光所为因缘」,广明曾见事,显已见事同于此曾见事。 第二从「时有菩萨名曰妙光」以下,亦广明曾见事,显当见事应同此曾见事也。 故第一段名为已见事与曾见事同,第二段名为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也。 又就此两段之中,前明已见事同中自有七种,后明当见事应同中自有四也。 已见事与曾见事同虽有七种,而分文不成七段,宜分为三,或分为四者,今不用之后者,第一先明过远最初一佛有二事同;第二将欲取最后一佛更有五事同,故先明比次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佛亦同有二事;第三其最后佛以下,取最后佛明更有五事同。 然好解之事前列诸佛悉具五同,其最后佛亦有七善及三乘教同,但文句平等出耳! 然分文虽三,终成七同三,言最初佛二事同、最后佛有五事同,合七事同。 七事同者,第一「演说正法」以下明七善义同,第二明三乘教同,第三明今佛与昔佛在俗有王子义同,第四明王子出家义同,第五明现瑞相于此土义同也,第六明现瑞于他土同,第七明疑众同也。 今先明第一段初佛中有三:初明劫数时节,第二明通别二号,「演说正法」以下,第三正明二事同。 初明七善中有二,「演说正法」一句是总明七善,第二别明七善中,初善、中善、后善,此三种合为一善,名为时节善。 初善者,序说即是初善也;正说即是中善也;流通说即是后善也。 教能生人善故言善,此是缘中说果也。 「其义深远」,此是第二善,此是理善也。 望之杳然目之为深、行因久到詺之为远,此则是言下之理妙也。 「其语巧妙」,此第三善,此即是理上言巧。 「纯一无杂」是第四善,下四善通于理教也。 文理真正,故言「无杂」也。 「具足」者,是第五善,文理无不圆,即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故言具足。 「清白」者,此是第六善,文理映彻,目之为清,此理无染,目之为白也。 「梵行之相」者,此是第七善,梵名涅槃;行者是涅槃家因也,此即是道谛也;相即是标相也。 犹如见烟知火,见鹤知池,执揽此经知有梵行之因果,此经则为因果作相,故言梵行之相也。 「为求声闻者」,此下是第二明说三乘教同。 昔日月灯明佛说三乘教,今日释迦亦说三乘教也。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此下第二比次取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佛,亦有二事同。 「其最后佛」,此下是第三明最后佛五事同:一者有子同、二者王子出家同、三者现瑞相于此土中同、四者现瑞相于他土同、五者疑众同。 何者? 初昔日佛在俗有王子,今释迦如来复有罗睺罗,但子数虽不等,然则有子义同。 「是诸王子闻父出家」,此下是第二明王子出家义同。 昔日王子出家,今日罗睺罗亦出家也。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此下是第三明现瑞相于此土义同,上有六种瑞相说无量义同,入无量义定同也,天雨四花同也,地六种动同也,四众欢喜义同也,佛放光义同也。 「如今所见是诸佛土」,此一句是第四明现瑞相于他土同,文句虽略,义亦总含有六种瑞相也。 「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下竟「欲知此光所为因缘」,是第五明疑众亦同,日月灯明佛亦有疑众,今日大众亦有疑也。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自此是广引事同之中,第二明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 就此中自有四种义同,即成四段:初明所因人同,二说经名同,三说经经劫数同,四因人流通同也。 昔日月灯明佛因妙光说《法华》,今释迦亦应有因人说《法华》,是故下明因中对舍利弗说,辨果中对弥勒说也。 第二说经名同者,昔日月灯明佛从定出,所说经名妙法华,今释迦出定后亦应必说《法华经》也。 第三明说经经劫数同者,昔日日月灯明佛说经经六十劫,今释迦说法亦应同劫数,故下经文言如是之间经五十小劫也。 第四明因人流通同者,妙光昔日于八十小劫流通《法华》,今释迦弟子亦应有流通经人,下果有药王等流通此经也。 问者言:「日月灯明佛本因妙光说经,是大乘人因其正说经,今药王等乃因其流通经,何关因其说经事? 今释迦出定,乃因舍利弗及与弥勒,此岂成同耶? 」解释者言:「当深得其意,此因非对说之因,此乃是凭附之因,因附此人得明此理,故言同也。 」 问者又言:「何以得知非是对说之因,而是凭附因耶? 」解者又言:「若如来虽说此经,无有药王等大士传说此自行化人之时,如来则不得说此经,故知是凭附之因也。 」 问者又言:「若尔,应过去诸佛亦不对妙光以说经。 」解者又言:「此事故宜不对妙光。 」 问者又言:「何以得知耶? 」解者又言:「以现检往,其理明矣。 」 又就此四段之中各开为三。 第一段中有三者:第一言「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此先出所因人名字也。 第二有八百弟子叹妙光之德,既有眷属,显其是可因之人也。 第三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此正明因人也。 「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此下是第二明说经名字应同。 就此自有三阶者:第一言「说大乘经」一句,出经下理;第二名「妙法莲华」,此一句正明经名字同,昔日如来出定即说《法华》,今日如来出定亦应说《法华》也;第三言「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此出所为之意,意为大乘人,即说第一句也。 「六十小劫」,此下是第三明于时经劫数同。 就中有三阶者:第一「言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此两句正明经劫数同,于时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也;第二从「时会听者」,此下明昔日劫数实久、时众谓近也;第三「是时众中」以下,明时众不生懈倦也。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此经已」,自此下是第四明因人流通经同。 就中有三者:第一先明日月灯明佛灭度也;第二从「佛灭度后妙光菩萨」以下,正明因妙光持经流通也;第三从「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此下名为赞叹妙光之德,显其能流通之意。 又就此三段之中,各复有三也。 明佛灭度中有三者:第一从「日月灯明佛说此经已」竟「当入无余涅槃」,此先唱欲入涅槃也;第二从「时有菩萨名曰德藏」以下,为补处大士授记;第三从「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正明佛灭度。 第二正明因人通经中有三重者:第一从「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詺为自行也;第二言「满八十小劫」,此一句妙光流通经时经劫数也;第三言「为人显说」,此一句名为化他行也。 第三赞叹妙光德中有三者:第一从「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此下正叹妙光道高,以八子已成佛,故言道高,数少故不言广也;第二「八百弟子中」下,叹妙光德广,寄数多故言德广,不道已成佛,故不言高也;第三从「弥勒当知妙光菩萨岂异人乎」以下,会通古今也。 所以言举八子八百弟子赞叹妙光道高德广者,自有义。 前举八子正叹妙光道高者,明文殊应答,昔日妙光即今是文殊故也。 后举八百弟子中最劣人叹妙光德广者,明弥勒应问,昔日最劣弟子即今是弥勒故。 何以知然? 大众疑言:弥勒已补处大士正应答,文殊非补处大士故正应问;而今云何弥勒反问文殊? 文殊虽然以答弥勒,时众既有如此疑,故今者释言:昔日日月灯明佛在俗有八子,此八子昔日是文殊弟子,文殊教化八子皆成佛道,八子之中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燃灯佛即是定光,定光佛即是释迦之师,释迦复是弥勒之师,然则文殊即是释迦祖师;若据弥勒,曾祖师也。 是故文殊应答、弥勒应问也。 所以复据八百弟子中最下者叹妙光德广,明弥勒应问文殊者,但此八百人皆是文殊往日弟子,但弥勒亲自是八百之中最下劣者,今作补处菩萨,弥勒往日复是文殊弟子,弟子问师,正得其宜也。 问者言:「何意不得先举八子赞叹妙光德广明弥勒应问,后举八百弟子赞叹妙光道高明文殊应答耶? 」解释者言:「不得如此,所以出八百弟子。 此八百弟子只是文殊昔日时弟子,但此昔日八百弟子中最懈怠下劣者只是今日弥勒,是故言弥勒应问文殊也。 所以举八子不得明弥勒应问者,此八王子自是日月灯明佛在俗之时王子,日月灯明佛既灭度之后,此八子皆谘禀妙光,是故文殊应答弥勒也。 」 问者又言:「汝云昔日月灯明佛未说《法华》时先现瑞相,于时时众既见瑞相亦复怀疑,于时应有腾疑作问者,亦应有引古证今答者;汝今既云昔日妙光是弘经之人,何不出昔日有问答者耶? 」解者言:「昔日实自应有发问之人、答问之人,今日所以不出此人者,意即是如来教化道中所宜。 若有出古事于今日有益者即便出之,若于今日无益者便不出之,不得一类;且自若使昔日答问人是妙光,妙光只是文殊,亦应言今日弥勒只是昔日德藏。 何以故? 今日既言补处大士弥勒作问,昔日亦应是补处大士德藏作问,而今日弥勒非是昔德藏,故知不出昔日发问人。 若尔,文殊何必是昔日答问者也? 」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自此下竟长行,是第四分明结答。 有二者:第一言「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此结已见事同也。 上曾见事中有七事同,今唯结第五第六彼此二六十二瑞,余者悉不结也。 第二从「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此结上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也。 上当见事中有四事同,今唯结第二说经名应同,余者悉不结也。 若依后三段,此是第三总结上二段,「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者,先结第二引古证今也。 「是故惟忖」下,追结第一髣髴思惟忖度也。 从「尔时文殊师利而说偈言」,就第一正答中有二,第一长行,第二偈颂,自此下正是第二偈颂也。 但上长行中本有四段,今略不颂,第一思惟忖度亦略不颂,第二略引曾见小复分明略答,唯颂第三广引古证今,亦颂第四分明结答。 自此下有四十三行偈,亦分为二:初有四十一行偈,正颂上第三广引事同;第二从「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下,有两行偈,颂上长行中第四分明结答。 但上广引事同中复有二:一者明已见事与曾见事同,二者明当见事与曾见事应同。 今此四十一偈亦分为二:初有十八行半偈,颂已见事同;第二从「天人所奉尊」下有二十二行半偈,颂上当见事应同。 但上已见事同中凡有七事同,而分文成三段,今颂之为略,犹唯颂第一与第三,不颂第二。 今十八行半偈且分为二:初有二行,颂第一段;「佛未出家时」下,有十六行半,颂上第三段也。 上第一段中本有三,今两行偈具足颂,上半行颂第一时节劫数,下半行颂第二通别二号中,唯颂别号、略不颂通号也。 后一行颂第三二事同,初一句颂七善同,次三句颂第二三乘教同。 上明七善同中,有总有别,今「世尊演说法」一句,颂上总句演说正法,略不颂别明也。 「度无量众生」下三句偈,略颂上第二三乘教同。 「度无量众生」此一句,得合颂上声闻、辟支佛乘也。 「无数亿菩萨」下两句,颂上菩萨乘也。 「佛未出家时」此下十六行半,颂上长行中第三段有五事同。 就中有五:初半偈颂上第一有子同,次半偈颂第二王子出家同,次四行偈颂第三现此间瑞相同,次十行偈颂第四现他方瑞相同,次一行半颂第五疑众同也。 今云「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此半偈颂上第一有子同,上言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也。 「见大圣出家」,此半偈颂上第二王子出家同,上言悉舍王位亦随出家也。 「时佛说大乘」,此下有四行偈,颂上第三现此间瑞相同。 本有六段今皆颂之,此四行之中,初一行颂说《无量义经》同也。 次一行颂入定同也。 次半行颂雨华同也。 有人解言:「下诸天龙鬼神犹属雨华。 」今一家所习不尔,此花本非诸天所雨,直是如来神力雨花,亦是如来神力动地,然地动既非地神所作,所雨之花宁关诸天所降耶? 今言「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此半偈超颂第五四众欢喜同也。 次半偈追颂第四地动同也。 「佛放眉间光」,此半偈颂第六放光同也。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此下十行偈颂上第四现瑞相于他土同。 上言「如今所见是诸佛土」,唯有两句,文句虽少义含六种。 今此十行偈宜分为二,第一半行先颂瑞相所由,所由是光明;第二九行半正颂瑞相,不颂第六,唯颂前五种瑞相也。 第一半行颂见六道众生也。 次有三行颂见诸佛,次有一行颂闻诸佛说法,次有一行颂见二乘人修行也,次有四行颂见菩萨大乘人修行也。 今言「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此半行颂见他方六道众生也。 「又见诸佛土」,此下三行偈颂见他土诸佛。 就此三行偈中则有四义:初一行先叙见他土严具之相,长行所无,此中义出也。 第二言「及见诸天人」,此下一行明见他方四众供养他方佛,此亦是长行所无,偈中义出也。 第三从「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有半行偈,正颂上见他方诸佛。 第四「身色如金山」下半行誉佛譬,此亦上长行所无也。 「如净瑠璃中」下一偈,颂上见他方诸佛说法,自有二,上半行开譬,下半合譬也。 「一一诸佛土」,此下一行偈,颂见他方二乘人修行也。 「或有诸比丘」,此下有四偈,颂见他方大乘菩萨修行,比丘是出家菩萨,菩萨要行不过六度,此中即明六度。 初一偈先明精进与戒二波罗密,次有一行即明檀、忍二种也,行施即是檀波罗密,忍辱此则是忍波罗密,次一偈即是禅波罗密,次一偈即是波若波罗密也。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此下一行半偈颂上第五疑众同。 上疑众者,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也。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此下有二十二行半偈,颂上第二明曾见事,显当见事应同。 上当见事同中本有四:一者明因人说经同,二者言说经名同,三者言经劫数同,四者明因人流通经同。 今此二十二行半偈亦备颂四种:初两行半,颂上第一明因人说经应同;次有一句,颂上经名应同;次有一行一句,颂上经劫数应同;次有十八行半,颂上因人流通经应同也。 今先有两行半颂上因人说经同,但上长行中本有三重,今者唯颂第三重正明所因人,上言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不颂出名字与八百弟子也。 「说是法华经」,此一句颂上第二说经名同。 上本有三,今唯颂第二正出经名,名妙法莲华,略不颂第一说大乘经、第三教菩萨法也。 「满六十小劫」,此下一行一句偈颂上第三经劫数同,上本有三,今但二句正颂第一正明经劫数同,余三句偈义出,略不颂第二时众实久谓近,亦不颂第三时众无懈倦。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此下十八行半偈颂上第四因人流通经同。 上长行中本有三段:一者先明佛灭度、二者正明因人流通经同、三者如来叹妙光德。 今此十八行半偈,委悉颂此三段:初有八行半偈,正颂上第一佛灭度;次有一行,颂上第二正明因人流通经同;次有九行,颂上第三赞妙光德也。 上佛灭度中本有三段:一者明佛唱灭度、二者为德藏受记、三者正入灭度。 今具足颂,初从「佛说是法华」下有五行偈,正颂佛唱灭度;上言日月灯佛说此经已当入无余涅槃,次一行半颂第二为德藏受记;次两行颂第三正明灭度。 但就前五行中凡五重义,第一从「佛说是法华」竟「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下一行半,此明欲入涅槃之意,只由实相义已彰,所以唱欲入涅槃也。 第二「我今于中夜」下半行,正颂唱欲入涅槃。 第三言「汝一心精进」下一偈,诫勅时众。 第四言「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下一偈,明时众被诫勅故悲哀恋慕也。 第五言「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下一偈,向者时众既悲哀恋慕妨乱行道,是以如来止割悲恋也。 「是德藏菩萨」,此下有一行半,偈颂上第二为德藏授记。 上言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正颂此也。 「佛此夜灭度」下两行,颂上第三正明灭度。 上言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 但此两行偈即有二意,前半偈正颂佛灭度,下余有一行半明起塔供养,是长行所无也。 「是妙光法师」,此下一偈颂上第二正明因人流通经同。 上言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法华经》,但上长行中本有三阶,今具颂之。 今言「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此半偈明自行,正颂上第一言妙光法师先受持《法华》,即是自行也。 「八十小劫中」,此一句正颂上第二劫数。 上言满八十小劫也。 「广宣法华经」,此一句颂上第三正流通经化他之行,上言为人演说也。 「是诸八王子」,自此下有九偈,颂上第三赞叹妙光德。 但上长行中本有三阶,今亦具颂。 三行颂第一,五行颂第二,一行颂第三也。 今第一「是诸八王子」下三偈,颂上第一举八子赞叹妙光道高。 上言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也。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此下有五行偈,颂上第二举八百弟子以赞妙光德广。 上言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语道八百,此中略不道八百者,但八百皆是妙光弟子,此中唯出一懈怠者,正明其是弥勒也。 「彼佛灭度后」,此一行偈颂上第三会通古今。 上长行中先会妙光、后会弥勒,今此偈中先会弥勒、后会妙光也。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此下两行偈,偈中之第二,颂长行中第四分明结答。 但上长行中本有二,一者结已见事同、二者结当见事应同。 此两行偈亦颂上二段,但此两偈齐取上半颂结已见事同,上长行中言今见此瑞与本无异,取两偈各下半颂上第二当见事应同。 就上两半中则有二意,初偈上半偈言「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此詺为以古同今。 后偈上半行言「今相如本瑞」,此则以今同古义也。 「是诸佛方便」者,所以放光现十二相者,诸佛为正说作前方便也。 「以是知今佛」下两偈各下半行,颂上结第二当见事应同。 上长行言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就此两半行中亦成二意,第一言「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此詺理上名应同。 应同昔日《法华》,如来后出定说经果名法华。 第二言「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此詺为名下理应同。 所以言「助发实相义」者,如来现此相,正欲助众生发大乘机;众生大乘机已发,如来出定,仍言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真实者即是理也。 「诸人今当知」,此下两行偈答。 问序中本有二,此下是第二詺为开奖物心结答。 就此中亦有二者,初偈明好事当来,即是显一与显远也。 后一偈是第二意明恶事当去。 疑之与悔,第二卷初当解。 方便品第二 自此以下即是经之正宗。 上来序说既竟,次辨正宗。 凡制品目,是出经者意,亦可是传佛圣旨述而不作也。 若从理立名者,应言实相品,不应言方便品,只今日此经正显昔日三乘教是方便。 方便但三乘教,当乎昔日之时,本是实教不名方便,既说今日一乘实相之理,此则形显昔三乘是方便。 是故下经文言「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则说今日因果真实之相,则显昔日因果非是真实。 今此品从所显受名名为方便,方便义者是善巧之能,此如来方便智所说教詺教为门。 实相者则是如来实智所说之理,因理为实相,为未说今日真实之理,方便门则有闭义,既说今日实相之理,则有开昔日方便门义,此品则有两义,一则明今真实、二则显昔是方便。 问者言:「今日应是闭方便门时。 何以知之? 今日会三归一皆是真实,云何言有方便门可闭耶? 」解释者言:「此则不然,不然之意就外譬显义故,如有此板门,于时板门闭而不开,人但知有此板门,竟自不知此门内有好金像。 若使此人用手开此门,门既开时,人皆见真金之像,是则开门之手则有两能,一能开门、二能示人真像。 今此法华经教如手有二能:一则说昔日三乘教是方便,故下经文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如手能开门;二则说今日长远之理,故下经文言『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明同归之理寿命长远,此则如手指示金像。 门者是通人出入为能,昔日三乘教远通行人,得今日一乘之解则是从门入义,只由有昔日教是方便,得显出今日是真实,此则是从门出义,故知此品从所显得名,故名方便品也。 」 然此品初正明因叹二智髣髴开宗,故今且略述二智,凡有五重解释名义:第一覆明体相;第二明名有通别;第三明用有兴废;第四释会五时经,故辨二智不同;第五释名义。 第一二智名义者,实智、方便智也。 然实智有二名:一言实智、二言智慧。 方便智亦有二名:一言方便智、二言权智。 方便者,有人解言:「方者言是方所之称,便者言巧即时。 」所习不然,正言此两字只是一句语也,方便者是善巧之能也。 此明圣人智有善巧之用,故言方便也。 又云:「方者言正,便者言巧也。 权者是权假暂时之谓,非是久长之义。 」但此方便智及权智受名不同,今言方便智者此是当体受名,则明圣人智有善巧之能也。 权智者此从境得名。 何以知之? 正明前境权,借昔三乘等境,须臾转成一乘,是故权假不实,然智照此权假之境,今举境目智,故名为权也。 又此方便智及权智,义势之中互得相成,若举权境即得显圣有善巧之能,若举善巧之智即显成权假之境也。 然只是一智,但经论所出遂有两名也。 智慧者心用鉴照之称,实智者是无有虚假之名也。 又智慧与实智亦受名不同,智慧者此即当体受名也。 实智者此则从境得名。 所言智慧当体得名者,则原此心用根本性是鉴照,且又因果通有。 何以知之? 故如金刚心时,此智慧照境已周,若使金刚转成佛果智慧,然化智慧亦是鉴照之义,故知智慧之名根本当体得名也。 又言实智从境受名者,前境是实。 何以知之? 今一乘因果之理是天下真实定境,六心以还虽复退为二乘,非为永退,会三归一乘故云实也。 如来智慧照此实境,今举境目智,仍呼为实智,故知实智从境受名也。 又此智慧及实智二名亦得相成。 何以知之? 若举实智即得显智慧之名,正由境是真实,即得显智慧是鉴照之名也。 若举智慧之名又得显实智之名,只由我能鉴照故得显真实之境,故知此二名互得相成也。 又此四名皆前后相对。 何者? 前言方便智当体受名,今者智慧亦当体受名也;前言权智从境受名,今此实智亦从境受名;前方便智权智二义相成,今此智慧与实智二名亦复相成。 虽复四名相对,则双显二智也。 覆明二智体相第二,若论二智体者,果报神虑上有照境之用为体,若欲知体相,但用境检取二智体。 方便智所照之境凡有三三之境:一者三教、二者是三机、三者三人。 照此三三之境,当知此智是权智体,昔日有三人,人有三人,人有三机,三机感三,是故如来之权智既照此三三之境,即说三教。 应三机化三人,是故将此三三之境检取此智。 当知照此三三之境,是方便智体也。 又实智体亦用前境检也。 实智所照之境凡有四种:一者是教一,二者是理一,三者是机一,四者是人一。 明如来之智照此四一之境,此即是实智。 所言教一、理一者,今日唱明因无异趣、果无别从,然真实之义其理莫二;然所诠之理既一,能诠之教何容是二也? 复言机一者,法华座席时众者有感一果之机一也。 人一者明昔日声闻、缘觉等人,今日皆改心成菩萨,下经文言「但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 亦言一人有一机感一教一理,如来用一教说一理,应一机化一人也。 是故如来智慧照此四一之境,即是实智体也。 问者言:「实智所照之境乃有四一,则长有理一;说权智所照之境便应有四三,今者何故无有三理,只有三三也? 」解释者言:「昔日若有三理者,便应是实有三,何谓于一佛乘方便说三? 故知昔日教下无有三理。 下经文言『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若言三教下实有三理者,便应言以实名字引导众生,何谓言但以假名字乎? 」 问者又言:「三教本诠于理,若三教下无有三理者,此教竟何所诠? 若无所诠三理,亦应无有能诠三教。 」解云:「应众生实有三机,故昔日实有三教、实无三理,但昔三教为诠一理,昔日既未得说一实之理,是故假三乘言教远诠今日一实之理,但昔说一因作三因其实是一因。 下经文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故知无有三理,但有三种言教。 前明权智即是开方便门,后明实智即是示真实相也。 」 次明二智名义有通有别。 第三方便智即有智慧义,此方便智即实智义,实智即有方便智义。 何以知之? 智慧本以鉴照为义,然方便智若不洞鉴三乘人根性者,云何得说法化物? 故知方便智举体是鉴照,即是智慧之义。 此方便智亦即是实智义者,实智本以无虚审谛之义,我此方便智亦即是实有,既是实有,方便智即是实义。 复言实智即是方便智者,然方便者以善巧为义,此实智说一因一果之理,言天下深妙幽微难知之理。 下经文叹实智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此一因一果是实智所照之境,此境纵望无底,即是甚深;横论无际,即是无量。 然深广难知之理而实智能照,此即是善巧之义,即方便。 问:「若尔者,虽有二智即今使浑然无分耶? 」解释者言:「今逐强立名、取别于通且明方便与智慧别者,夫正理易知、曲义难照,故如巧匠之师运斤斧于一木,若使此木圆直易作,运斤斧绳墨得成一器,未觉此人巧术之能;若使一木卷曲难作,而此人遂能成妙器,于时方觉此人有巧术之能。 今方便智亦如是,前境权曲非天下真正道理,而此方便智能曲照物机巧说三教应彼曲情,始见此智善巧之能,此善巧义彰、智慧义隐也。 又实智义强、权智义弱者,今一教一理一机一人,此四一之境既真实之理,如来智称此实理而照无有曲从之义,此则实智义显、善巧义隐。 又且实智所照理实、教亦是实,然权智所照只有三乘教、无有三乘理,是则权智所照唯有一实,实智义不彰也。 然实智所照有教实、又有理实,是故实智义显。 此皆互没一所短、互出一所长也。 」 次明二智用有兴废,第四权智昔兴今废,实智今兴昔废。 何以知之? 昔日鹿苑说三乘别教,于时唯是权智用事、实智则废,今日王城之说明一因一果实相之理,此则实智兴于今日、权智废今日。 然则互有废兴,此是涉用化物有此兴废也。 问者言:「如来种觉万德常湛,今言二智有兴有废者,非唯种觉不明,亦阙常湛之照。 」解释者言:「万德常湛有如来谈,而今言有兴废者,此据涉用化物为论。 众生昔日小心狭劣,不堪闻实相之唱,于时权智说彼三教应彼三机,实智当乎尔时无有施化之功,即义称为废;今日时众即堪闻实相之理,实智说此一理称彼一机,然权智于今日无施化之功,义称为废也。 若就如来三达之智,即天眼照未来有大乘机,此即是实智之用。 又宿命智照过去世有三乘之机,此即是权智之用。 若尔有何兴废也? 又就如来分身十方说法度人,若使王城实智说法化物,亦可十方权智度人,亦可此间权智度人,十方实智说法,是纵论三达、横语十方,权实二智即无兴废。 今据一应始终为义,有兴废也。 」 次明众经所明二智不同,第五众经不同凡有五种:一者十二年前有相教所明二智,若照生老病死分段无常境者名为权智,若照刹那无常名为实智也。 二者《大品经》所明二智,若照因缘假有即是权智也,照此假有即空是实智也。 三者即是《维摩经》所明二智者,若知病识药静照物机,此则是实智;若使能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此则是方便智。 四者是《涅槃经》所明二智者,若照金刚已还生死无常苦空之法,此则是方便智也;若照涅槃常乐我净真实之法,此即是实智也。 五者就此《法华》所明二智,若照三三之境即方便,若照四一之境即实智也。 是则十二年前有相二智,据亲疏为论;《大品经》所明二智,横照二谛以为二智;《涅槃》中二智,此据纵为论也;《维摩》明智,此据本末为二智,知病识药是本,应病与药是末;今《法华经》所明二智,此据始终为义,始则权智说三,终则实智说一也。 经有三段,第一明通别两序已竟。 从此以下竟分别功德品中,弥勒说偈颂佛长行以来凡有十四品半,是第二正说段,但正说中本有二段,一者明因、二者辩果。 从此下竟〈安乐行品〉有十二品经,是第一,詺为开三显一正明因义,第二从〈踊出品〉竟弥勒说偈颂佛长行以来有两品半经,名开近显远以明果义。 前已解言因果两段各有四种,且置果中四种,今更明因中四种者,第一从此品初说一长行与偈来,詺为略说开三显一动执生疑;第二「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下去,詺为时众怀疑致请,然则疑心既生,请情又至,是故第三「如来从汝已殷勤三请」下讫〈授学无学人记品〉有七品半经,正广说开三显一断疑生信;然则大众疑心已遣、于三一悟解已生,便应以此一乘之义流传未闻,是故第四从〈法师品〉、〈见宝塔品〉、〈持品〉、〈安乐行品〉此四品经,明别流通因义。 今又就此四段之中第一第二各有二重,第三第四各有三别。 第一就动执生疑中有二者,第一结经家叙起定说法之相,第二正叹权实二智开三显一,后三段至时当道也。 诸佛如来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今所以言「从三昧安祥而起」者,为物轨则,但凡夫无智吐一言陈一声之时,率尔轻心散乱而说,今者如来将欲说法先示入定观理者,为令凡夫有所言说先静心虑,然后兴意曲辩,为此义故言从定而起也。 就第二正叹权实二智中自有二,第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以下讫十七行半偈以来,詺为因叹二智髣髴开宗。 第二「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以下有三行半偈,詺为分别略说开三显一之义。 所以言因叹二智髣髴开宗者,今日之说反常之教,昔言三乘别行各有所趣,言声闻乘异、缘觉乘异、菩萨乘异,言三家不得互通;而今明三乘之行,同是一因、等是菩萨,皆同得佛果。 若使顿明无三之教一实之理,执三之徒容生诽谤,是故不得顿明,须渐渐稍说生动执之端,是故有髣髴开宗。 直漫言如来有方便智难解之说,复有真实智甚深之说,时众既闻有实智甚深、方便智难解,相与生疑,言佛昔日说道三乘之教皆是真实,而今言犹有实有方便。 时众于时执心渐动,是故第二三行半偈分明略说,言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复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既分明略说三一之义,时众疑真实之意生、执三之情动,为此义故,故言髣髴开宗。 又就两段之中各开为二,髣髴开宗中有二者,即是长行与偈颂为二也。 最后三行半偈分明略说中有二者,第一一行半寄诸佛以显一,第二两行偈就释迦以开三。 且置偈,只就长行中自有二段,第一从品初竟「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以来,詺为寄言以叹二智,第二从「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下竟长行,詺为寄绝言叹二智,非是绝四句,故名为绝言。 下不及上,故名绝言。 又名止言叹。 又就此二段之中各有二,寄言叹二智有二者,第一将欲叹释迦二智,先寄言叹诸佛二智;第二正寄言叹释迦二智。 所以尔者,为欲况释故。 诸佛亦有实智方便智先三后一,何况释迦亦有实智方便智先三后一,谈方便智即说三乘教,语实智即是说一乘教。 此两段中各有三文,今就叹诸佛二智有三重:一者正双叹二智、二者总释二智、三者双结也。 所以明因之中对声闻,辩果之内对大士,不告声闻也。 所以偏对二人者,皆逐缘作论,声闻之中,舍利弗聪明第一,菩萨之中,弥勒是补处大士,故偏对二人显诸下流也。 就正双叹二智中,先叹实智后叹方便智也。 只就叹实智中自有二句,「诸佛智慧」一句将欲叹,故先举实智。 「甚深无量」此一句是第二正叹实智。 所以言「甚深无量」者,纵则论甚深、横则言无量。 三世诸佛皆有此实智,故言甚深;横论十方诸佛实智,故言无量。 望之杳然,故言甚深;际不可知,故言无量。 此是正叹实智也。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此是叹方便智,就中有三,「其智慧门」一句先举权智体,「难解难入」一句第二正叹也。 「一切声闻」以下第三出不知人也。 方便智是实智家门,由方便智说三乘教,故实智得通。 何以知之? 先说三教然后一教得宜故,如即时立门通佛出入,仍呼为佛门无异,由方便智故实智得通,是故詺方便智持作实智家门也。 今言其者,只其实智则言其家门,谁是? 则言只方便智是,而复言「难解难入」者,第二正叹方便智,言难解难入二乘人不能测此方便智,故言难解难入。 所以不詺作不可解不可入者,若言不可解不可入者,然佛即是能解能入,非是不可解;然此理深妙难可得解,唯佛能解入,阿谁不能解不能入者,故第三则出其人,一切声闻、辟支佛,只此二乘人等是不能解不能入者也。 「所以者何」,此下是第二总释诸佛二智,此詺举昔诸佛行释二智所以,诸佛实智甚深无量者何? 复言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者何? 以佛曾亲近百千万亿尽行昔日诸佛之行故,得此二智深妙也。 只就此释中自有三:第一「佛曾亲近」以下明行本,第二「尽行诸佛」以下正明行行,第三「名称普闻」一句结显。 第三双结诸佛二智中有二:第一「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此则结上实智,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也。 第二「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此结上方便智,言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也。 所以言随宜者,此方便智能随物所宜,随声闻人所宜说苦集灭道,亦随缘觉人所宜说十二因缘,亦随菩萨人所宜说六波罗密,故言随宜也。 「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此下是寄言叹二智之中第二,詺为寄言叹释迦权实二智,就中亦有三重:一者单叹释迦方便智,二者单叹实智,三者单结实智也。 就第一有二:初正叹方便智、第二「所以者何」以下,释也。 就正叹中有三:第一「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明权智时节;第二「种种因缘」以下正叹权智;第三「引导众生」以下结显。 今者第二正叹权智者,即是权智所作。 「种种因缘」者,此名释迦权智所说之法。 声闻观四谛为因缘,缘觉观十二因缘为因缘,菩萨之人观六度为因缘,故言种种因缘。 复言「种种譬喻」者,譬三乘行因时,声闻如兔、缘觉如马、菩萨如象;譬三乘得果时,声闻以譬羊车、缘觉以譬鹿车、菩萨以譬牛车,故言种种譬喻也。 「广演言教无数方便」者,不但说法而已,待处待时种种不同,故言广演言教无数方便也。 「所以者何」以下,是第二单叹释迦方便智。 言所以释迦有此方便智,能作是种种因缘譬喻说法者何? 正由如来方便知见波罗密皆已具足故。 外国言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义。 如来智慧洞鉴物机到彼岸,故有此巧便之智也。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此是第二单叹释迦实智,自有二:第一广大深远作二章门,广大一也,深远二也。 无所不包目之为广,超出小圣目之为大,底不可尽目之为深,行因久到目之为远。 第二言「无量无碍」此下,即释上二章门,先释广大章门有六句,后释深远章门有一句也。 今者第一无量无碍,昔日言如来只有四无碍,今者无量无碍;昔日言如来只有十力,今者有无量力;昔日言如来只有四无畏,今者有无量无畏;昔日言如来只有八禅定,今者有无量禅定;昔日言如来只有八解脱,今者言如来有无量解脱;昔日言如来只有三三昧,今者言如来有无量三昧。 前一无量目总冠六种法上,若准前之时亦应有。 所以者何? 言所以如来有实智广大深远者,何有无量无碍乃至三三昧等,但此六种法释上实智中广大句也。 「深入无际」此一句,释上实智中深远句也。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此是第三单结释迦实智,正结上如来知见广大深远句也。 料简诸佛与释迦二智交互,凡有四种不同。 何者? 上诸佛中双叹二智、释迦中隻叹二智,一不同;上诸佛先叹实智后叹方便智、释迦中先叹方便后叹实智,二不同也;上诸佛举往因释二智、释迦中举果地诸功德以释二智,三不同;上诸佛双结二智、释迦中单结实智,四不同。 解释者言:「非是都无所以。 所以诸佛双叹二智,释迦不双叹者,欲显体一故。 双叹诸佛二智,将明体虽是一功用异故;隻叹释迦二智,此是互举一边也。 复言诸佛先叹实智后叹方便智、释迦中先叹方便后叹实智者,诸佛先叹实智后叹方便智者,此明本末次第。 何以故,只以有本故有末。 释迦先叹方便后叹实智者,此明教化次第。 所以有本末互有前后者,此则彼此各举一边双明一理。 又言诸佛举往因释二智、释迦举果头诸功德者,诸佛举往因释二智者,此明胜因必感圆果。 释迦举果头诸功德释二智者,此明圆果必酬胜因,此亦互举一边也。 复言诸佛双结二智、释迦单结实智者,欲明兴废义故,谈诸佛二智兴时,故双结二智。 今日释迦正废权显实之时,即为废权义故,故不结权智为显实义故,故单结实智也。 」 又解:「上诸佛双结二智,为欲明此二智只是一体照三三之境。 今言释迦单结实智者,此逐功用有胜负,且欲明圣人怀抱之内二智之解竟有何胜负? 但是逐事故尔。 」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此下是第二寄绝言叹二智。 问言:「虽复寄言叹二智,明此二智非是近情所测、拙言可及,且止此唱,故下文言『唯有诸佛乃能知之』,非小圣所及。 寄绝言中亦得生大众疑、动执之端,时众言如来何故从定出自叹二智甚深? 仍罢有何所以? 是故言叹方便智为动执之端,叹实智为生疑之端。 」问者言:「汝既言绝言,何故由道叹耶? 」解释者言:「若默住不道绝言时,时众那得知此二智应绝言耶? 」 就此绝言叹中有三种:第一先出所绝之法,即是二智;第二正明绝言叹;第三从「所以者何」释所以绝言之意。 今者第一先出权智后出实智,从「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下四句,于三三境中偏就故明权智所作,明如来能说声闻教因缘、缘觉教因缘、菩萨教因缘,故言种种分别也。 「巧说诸法」者,此明如来方便智巧说一乘法持作三乘诸法,故下经文言「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言巧说也。 只说此三乘教称昔日物机,故言辞柔软悦可众心也。 「舍利弗取要言之」此下竟「佛悉成就」,此于四一境中偏就理一境,出实智。 若取要言者而论之,实智于今日是要。 何以知之? 今日是显实废权之时也。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此一句是第二正明绝言叹也。 所以者何? 自此下竟长行,是第三释所以绝言之意,只由说二智人高境深故绝言也。 故此第三释绝言中自有二:一者举人高即是得智之人,二者所缘境深。 今言「所以者何」竟「乃能究尽」,詺为举人高释绝言所以。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权实二智者何? 唯有诸佛能知权实二智,那得不止也。 就举人高中此有二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先据二智,「唯佛与佛」以下正明人高。 「诸法实相」此下是释绝言中第二举境深所以绝言,非唯人高故二智微妙不可说,亦二智所照境深故绝言。 又就此二智所照境中有三:第一双开两章门、第二双释两章门、第三者双结两章门。 双开两章门者,「诸法」此两字,即是方便智所照境章门也。 「实相」此两字,即是实智所照章门。 但权智所照境凡有三三之境,今唯取照三教也。 实智所照境有四一之境,今唯取照一理。 解释者言:「权智所照三三境中要者是三教,进行之徒要须藉言教方得入道,故言诸法。 三乘教不一,故言诸法也。 实相者四一之中是理一,等是四一理一最要,是故的照也。 但的照三教即是开方便门义也,的照理一即示真实相义也。 何以知之? 下释中举因果释之,当知因果只是理一也。 」 「所谓诸法」,此下是第二双释上两章门,凡有九句,初有五句释上诸法章门,次「如是因如是缘」下有四句释上实相章门。 「如是相者」表异为义,览观三乘教皆有异相,声闻乘教异、缘觉乘教异、菩萨乘教异,故言如是相也。 「如是性」,性是不改为义也。 但昔日声闻教不可改作缘觉教、缘觉教不可改作菩萨教,故言如是性。 「如是体」,体体别为义,声闻行自以四谛声教为体,即是遭苦生厌老病死义,缘觉之人即是十二因缘教为体,菩萨即以六度经教为体,故言如是体。 「如是力」,声闻教作缘断正使力,缘觉教作缘侵断习气之力,菩萨教作缘断习气尽成佛之力,故言如是力也。 「如是作」者,论主言起作是行相,故知作只是行义也。 明此三乘教有行义,声闻之行有所为作,乃至菩萨行行有所为作,此五句都是释上诸法章门,詺为权智境也。 「如是因」此下有四句释上实相章门,詺为实智所照之境。 所以知是实智所照之境者,下偈颂言如是大果报故也。 「如是因」者,以感果为义。 「如是缘」,缘者由义,万善能感果即因义,此果由万善得即是缘义。 「如是果」,果以对因为义,报以酬答为义,只是一果宜对因,詺为果。 此果有酬因力义,即成报义,此四句正是释上实相章门也。 「如是本末」此下是第三双结两章门,今言「如是本末」此结权智境章门,本则举最初如是相,末则举最后如是作也。 「究竟等」者一因一果,究竟等者此结实智境章门。 且更解因缘之义者,有人解言:「因亲缘疎。 所以言因亲者,此果是本无而今有,是亲义。 何以故? 能令本无今有故。 复詺作疎者,只同此果,二头三手者不可生,道理中有可生义。 」汝若言道理中不可生而因力能令生者,二头三手不可生,因力何故不令其生? 若因力不能令不可生而得生者,乃可詺因为亲。 果既有可生义,因于果成疎义,此果本无今有,此因于果是亲义;果有可生之理,此因于果则成缘义。 今光宅法师解不作亲疎之义,正言言因者对果为义,缘者只是由藉为义。 若据万行望果,有对果之义,詺之为因;若据果望万行,此果则由万行而得,于果即是缘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3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