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五 内容: 妙法莲华经义记卷第五 光宅沙门法云撰 譬喻品之余 「见诸众生」此下是第二,即合上第二长者见火譬,明如来见众生为五浊所惛也。 譬中本有三段:第一是能见,第二是所见,第三起悲愍之心。 今合此三段,「见诸众生」此一句,即合上第一能见,上言「长者见」。 「为生老病死」此下即合第二所见,上言「是大火从四面起」,但〈方便品〉法说中备明五浊,上开譬中止言「大火从四面起」,此语是总;今此合譬中备明八苦,然五浊八苦等皆是烦累之法。 今合譬中备明八苦者,「生老病死」即是四苦,「五欲财利」即是爱别离苦。 何以知之? 正由五欲财货离必生苦也。 「贪着追求」即是求不得苦,凡有二种,一者物昔属我,今日忽失为追求,亦是求不得苦;二者昔来未有,今求不得,亦是求不得苦也。 「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此是怨憎会苦。 「若生天上」此下,更举前苦明五盛阴苦也。 「众生没在其中」下,是第三即合上起悲愍之心,上言「即大惊怖」乃至「无求出意」,今此中言「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若以苦为患便求出苦,既不以苦为患,故知无求出意。 此中言「东西」者非上东西,但南北为纵,东西为横,一切众生皆横理用心,喻若东西也。 终日自劳,然失避苦之方,故言「驰走」也。 「舍利弗佛见此已」,此下是第三,即合上第三长者救子不得譬,明用大乘化众生不得也。 上法说中有三:第一拟宜,第二无机,第三息化也。 但上开譬中有两段:第一据劝教作三重,第二据诫教作三重。 今此中合譬还作三段,但方法不同,第一併叠合诫劝两家拟宜,第二叠合诫劝两家无机,第三併合诫劝两家息化也。 今言「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者,牒合拟宜有二,此是第一;然拔苦是大悲之力,此即先合第二诫教拟宜,上言「我当为说怖畏之事」乃至「具告诸子」也。 第二「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此是追合劝教拟宜。 上言「身手有力」此明不见劝教,今不合也。 「当以衣裓若以机桉从舍出之」,此明正拟宜,今正合也。 但上言衣裓明大乘因,机桉譬大乘果,今此合中正合机桉也、合衣裓也,亦远拟〈方便品〉中「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明如来总用大乘因果拟宜众生也。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此下是第二,即合上诫劝两家无机,亦有二:第一合言「若我但以神力」先合诫家无机,上言「父虽怜愍善言诱喻」也。 第二「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以下追合劝家无机,就中自有二,此句正合无机,第二「所以者何」下释无机之意,上言「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也。 又见一家解有二重:第一「若我但以神力」以下竟「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正併合诫劝两家无机;第二「所以者何」下併释两家无机之意也。 「何由能解佛之智慧」,但此一句即是第三併合诫劝中两家息化,上劝息化言「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上诫息化言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此下是第四段,即合上第四长者以三车救子得譬,明用三乘化得众生也。 今就此合譬中大分为三段:第一先牒三种外譬来,第二帖合第三譬,第三正合第四譬也。 今者第一牒三种譬者,初言「身手有力而不用之」,此即牒上第三外譬;次「但以殷勤方便」下,正牒上第四外譬;次「然后各与珍宝大车」此下,牒上第八外譬。 言「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此即第二,帖合上第三外譬也。 「但以智慧方便」下,第三正合第四譬也。 今四重料简将欲合第四,所以牒第三譬来者,为欲示圣人出世之意,意在大乘,所以复牒第四譬来者,为示如来施权道意。 但众生无有堪受大乘之机,然事不获已用三乘化,是故牒第四譬意在于此。 所以复牒第八外譬来者,为示善始令终之意,虽复中间施小,意存于大,是故牒第八来显与大之意。 所以帖合第三者,上已合竟,既被牒持,是故帖合第三令属上也。 所以不帖合第八者,下文自合,何须帖合也。 今第三段正合第四救子得譬,但上譬中本有四种:一者用三车拟宜,二者见子有宿好之心,三者为说三车,四者诸子受行。 此中亦具合四段,今言「但以智慧方便」一句,此即合第一长者用三车拟宜。 上言「是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火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也」。 「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此一句是第二,合上第二见子有宿好之心。 上言「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奇异之物情必乐着」。 「为说三乘」,此下是第三,即合上第三为说三车。 但上说三车中有四阶:一者赞叹三车,二者示三车处,三者劝取三车,四者保与不虚。 今者亦具足此合四阶,但不次第,先合第二示三车处,第二仍超合第四保与不虚,还合第三劝取三车,第四追合第一赞叹三车也。 今言「为说三乘」此下四行半,先合上第二示三车处,即是示三乘人尽智、无生智在三界外。 上言「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也。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一句,此即超合上第四保与三车不虚,即保与三乘人尽智、无生智,上言「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也。 从「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此二句,退还合第三劝取三车。 上言「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即是劝三乘人修行取三乘果也。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此下三行半,即追合上第一赞叹三车,即是赞叹三乘。 上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 罗汉断三界结尽,不复为惑所制,故言「自在」也。 若有烦恼可系三界,烦恼既亡,故言「无系」也。 昔日未得无学之时有依有求,既证无学德之极果,故言「无所依求」也。 「乘是三乘」者,罗汉于时尽智、无生智此二智为果,所以言乘者,然入无余涅槃之时,因尽、无生智自运入无余涅槃,是故有果乘之义,「便得无量安稳快乐」者,即无余涅槃乐也。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此下即合上第四段诸子受行。 上言「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具适其愿故」。 但上诸子受行中本有四阶,今具足合上四阶,但法用不同,上譬中直总就三乘人作四阶,今此中历别就三乘人各作四阶正合,后举外譬帖合,即作三重四阶,正合后帖合也。 今先就声闻乘作四阶正合者,初言「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此则合上第一「心各勇锐」生外凡夫善根也。 「殷勤精进」此一句,即合上第二「互相推排」生内凡夫善根也。 「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第三阶,即合上第三「竞共驰走」,声闻乘人闻佛说法进入无相行,见谛思惟治道断结也。 「是名声闻乘」,是第四阶,即合上第四阶「诤出火宅」得罗汉果也。 「如彼诸子」下,即举外譬帖合也。 「若有众生」此下是第二,就辟支佛乘又作四阶正合之。 初言「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此即合第一「心各勇锐」,缘觉乘人闻佛说法生外凡夫善根也。 「殷勤精进」此即合第二「互相推排」,生内凡夫善根也。 「求自然慧」此下即合上第三「竞共驰走」,明中乘人闻佛说法,进入无相行见谛思惟治道断结也。 所以言自然者,二谛境是自然,今慧从境受名,呼慧为自然也。 是名辟支佛乘,此即合第四「诤出火宅」,证无学果也。 「如彼诸子」下,即举外譬帖合之也。 「若有众生」此下是第三菩萨乘人,又作四阶正合之。 初言「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此即合第一阶「心各勇锐」,生外凡夫善根也。 「殷勤精进」,此是第二,即合「互相推排」,明菩萨闻佛说法,生内凡夫善根也。 「求一切智」此下第三,即合上「竞共驰走」,菩萨闻佛说法,进入无相行见谛思惟断结也。 「佛智」者,即是三乘中佛果也。 「自然智」犹如前释也。 「无师智」者,正明断习气尽成无学果,呼无学智为无师智也。 「是名大乘」,此是第四,即合上「诤出火宅」证无学果。 「如彼诸子」下,即举外譬帖合也。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此下是第五段,即併叠第五第八两譬。 所以併合两譬者,既不合第六第七,故两譬相并。 正由见大乘机发,即为说大乘也。 今就此中自分为两段,第一先牒两家外譬来,第二正合两譬也。 初先牒第五外譬,次从「自惟财富」下即牒第八外譬也。 「如来亦复如是」下,第二正合两譬,今先合第五见子出难譬,明大乘机发也。 上开譬中本有二:第一先明断惑出三界外登无学果,二者正明大乘机发。 今具合两重。 「如来亦复如是」竟「出三界苦怖畏嶮道」,即合上第一「见诸子等安稳得出」句也。 「得涅槃乐」此即合第二正明大乘机发。 上言「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今言「得涅槃乐」,此涅槃乐是大乘善机家果,今举果目因,亦可因中说果也。 若使理中为论,既度二种生死,应是常住涅槃,而今此教未明此理,故名复倍上数以为涅槃。 「如来尔时」此下是正合第八长者赐子大车譬,明为说《法华经》。 但上开譬中本有两段:第一双开两章门,第二双广释两章门。 但上开譬中逐文句起尽宜合为两段,今此合譬之中,有合不合有不次第,宜追开为六段。 何者? 心平等章门,一也。 一大车章门,二也。 广一大车,三也。 释广大车,四也。 广心平等,五也。 释广心平等,六也。 今此中唯不合第六释广心平等。 上言「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今不合此也。 虽合余五阶又不次第,第一先合第四仍势合第五,然后追还合第一第二第三也。 今言「如来尔时便作是念」竟「诸佛法藏」,即合第四释广一大车,上言「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也」,此义具如上释也。 「是诸众生皆是我子」此下竟「而灭度之」,即是合上第五广心平等,上言「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也。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此即追还合第一心平等章门,上言「各赐诸子等」,今言「悉与」,悉与只是平等之义也。 「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此即合第二所赐物章门,上言「一大车」也。 「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此即合第三广一大车,上言「其车高广」等句也。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此下是第六段,即合上第十不虚妄譬。 但上开譬中本有三段:第一明如来作不虚譬问舍利弗,今不合也。 第三明如来述成舍利弗,今亦不合也。 唯名第二舍利弗答佛正明不虚,今合此譬。 中宜分为四,第一先更牒上三种譬来,第二正合,第三释合,第四结合也。 第一先牒上三种譬者,「舍利弗如彼长者」牒第一譬,「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牒第四譬,「然后但与大车」以下牒第八譬也。 「如来亦复如是」此下是第二正合,上身子仰答佛明不虚,但上答中本有二,初总答明不虚,第二别答明不虚。 今言「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此即合上「不也世尊」总明不虚也。 「初说三乘」此下即合上别明不虚,就中本有三种,今次第合之。 「初说三乘」此即合上第一以与重夺轻不虚也。 次言「引导众生」即合第二称本心不虚也。 「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此即合第三与过望不虚也。 「何以故」此下是第三释合也。 「舍利弗以是因缘」此下是第四结合也。 「而说偈言」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本有四段,但第一正譬说中有两段,第一先明舍利弗请,第二是如来答前言。 此两段各有三,佛答中有三,具如前述。 第一是缘起,第二从「若国邑聚落」竟百行偈是正譬说,第三「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下六十五行偈奖劝受行也。 前又解云:此三段中各开为二,缘起有二者,一呵、二许也。 正譬说中有二者,第一是长行、二者偈颂,自此以下有百行偈是第二重颂也。 但上长行中本有二,第一开譬,第二是合譬也。 今就百行偈中亦分为二:第一有六十五行半偈颂上开譬,第二「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下有三十四行半偈,颂合譬也。 上开譬中本有十譬,今唯颂九譬,略不颂第十不虚妄譬。 何以故然? 旧解言:「所以不颂第十者,上不虚妄譬本是舍利弗作此不虚妄譬,今者是佛说偈,云何用佛说偈颂舍利弗语耶? 」今一家所习不用此解,凡如此处亦复何限,故如〈寿量品〉中佛作医师不虚譬问弥勒。 弥勒答佛明不虚,及至下佛还舍弥勒不虚譬。 又如〈分别功德品〉中佛说长行,弥勒偈颂如此,比例实为不少。 今所以不颂者,明不虚之意本令物得实解,时众既得信心不虚妄义,其意自显,是故略不颂第十不虚譬也。 今六十五行半正颂九譬亦开为九段:第一有三十三行偈,颂第一宅主譬亦名总譬者。 第二从「是时宅主在门外立」下有两行偈,颂第二长者见火譬。 第三「长者闻已惊入火宅」有六行偈,颂第三长者救子不得譬。 第四「尔时长者而作是念,诸子如此益我愁恼」下有七行半,颂第四长者救子得譬。 第五「长者见子得出火宅」下有三句偈,颂第五见子出难譬。 第六「坐师子座而自庆言」下有四行一句,颂第六长者欢喜譬。 第七「尔时诸子知父安坐」下有三行偈,颂第七诸子索车譬。 第八「长者大富库藏众多」下有七行半偈,颂第八赐大车譬。 第九「诸子是时欢喜踊跃」下有一行半偈,颂第九诸子得车故欢喜譬也。 三十三行偈颂第一,两行偈颂第二,六行偈颂第三,七行半偈颂第四,三句偈颂第五,四行一句颂第六,三行偈颂第七,七行半颂第八,一行半颂第九。 上宅主总譬中本有六义,今者唯颂四义,略不颂第三一门、第六三十子也。 今三十三行分为四段,初一句颂第一长者,第二有三行一句颂第二一大宅,第三有半行颂第四五百人,第四余有二十九行偈颂第五宅中火起也。 上明长者中有三:初「若国邑聚落」者,名位之处;第二「有大长者」正明长者;第三「其年衰迈」下叹德也。 今言「譬如长者」此一句唯颂「有大长者」也。 名位处及叹德,略不颂也。 「有一大宅」此下三行一句颂大宅,人多用此偈颂国邑聚落,此则不然也,正颂「其家广大」,但譬中直言「其家广大」,今此第二广叙大宅之相,然文句与上第五叙火相相类,虽类而非,下自别有文句颂火起也。 既以三界为宅,故大也。 三界念念无常故「顿弊」,色无色界如堂,欲界如舍,然三界无安,故言「高危」也。 命如柱根亦念念无常,故言「摧朽」。 心识如梁栋亦念念生灭,故言「倾斜」也。 业为基陛既是无明相惑虚搆横造,故言「颓毁」也。 四大如牆壁皆为无常所坏,故言「圮坼」也。 色香味触皆念念无常,故言「泥涂褫落」也。 四威仪不周正,故言「覆苫乱坠」也,又言头发牙抓庄严身者也。 五识取缘不复相应,亦即体念念生灭,故见「椽梠差脱」也,又言五根也。 圣人捷疾智观,观此无常之境,故言「周障屈曲」。 屈曲者,委悉也。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此半行是第三颂上五百人也。 「鵄枭凋鹫」此下有二十九行,是第四颂第五火起也,上言「堂阁朽故牆壁颓落」乃至「周匝俱时欻然火起」也。 但上长行不的道三界,今偈中委悉,是故别明三界火起。 今二十九行偈分为四,初有二十二行偈,明宅中火起,即是欲界火起。 第二从「恶兽毒虫」下有三行半偈,明窟穴中火起,即是色界火起。 第三从「蜈蚣蚰蜒」下有两行半偈,明虚空中火起,即是无色界火起。 第四「其宅如是甚可怖畏」下一行,总结火起也。 就前三段中各有四阶明义,第四止一不开也。 今且就前二十二行明欲界火起中有四阶者:第一有十七行半偈,先叙列所烧众生;第二「是朽故宅属于一人」下一偈,明欲界火起所由;第三「于后宅舍忽然火起」有两行偈,正明火起;第四「诸鬼神等扬声大叫」有一行半偈,总结被烧之相也。 又就前十七行半偈中自有三段,初有六行偈,先别出五钝使众生。 第二从「处处皆有」下十行偈,又别出五利使众生也。 第三从「夜叉饿鬼」下一行半偈,总结被烧众生也。 就前二阶中各有二,第三不开也。 就六行中自有二者,初有五行半偈别出五钝使众生,第二有半行总结五钝使众生也。 今五行半明五钝使众生即成五阶:初半行明慢使,二一行半明瞋使,三一行明痴使,四两行明贪使,五二句明疑使也。 初「鵄枭凋鹫」下半行,先明慢使众生也。 次「蚖蛇蝮蝎」下有一行半,明瞋使众生也。 次「屎尿臰处」下一行,明痴使众生,屎尿等以譬五尘,然众生贪着五尘,如蜣蜋等贪屎尿也。 「狐狼野干」此下两行,明贪使众生,然死尸等且譬五尘,众生竞取五尘色声香味触,故言「咀齚」也。 更相劫夺横取无道,故言「践蹋」也。 「斗争龃掣啀喍吠嘷」此二句明疑使众生,思因果之理为有为无,未判见心如两狗未决也。 「其舍恐怖变状如是」此下半行,是第二总结五钝使众生也。 「处处皆有魑魅魍魉」此下十行,第二别出五利使众生,亦有二者,初此半行偈先总明五利使众生,第二有九行半别出五利使众生。 然前明钝使众生,初别、后总明;五利使众生,初总、后别也。 「夜叉恶鬼」此下九行半,是第二别出五利使众生,既明五利使即成五阶,初三行明邪见,次两行半明戒取,次一行半明我见,次半行明见取,次两行明断常二见,是边见也。 「夜叉恶鬼」下三行先明邪见众生者,谤无因果,然因果即是四谛,谤无灭道因果,如「食噉人肉」也。 「毒虫之属」以下明无苦集,就中先一行列出苦集,次一行半正明谤也。 「孚乳」为因即是集谛,「产生」为果即是苦谛,皆有苦集各不相关,故言「各自藏护」也。 「夜叉竞来」此下一行半,是第二正明邪见众生谤无苦集因果也。 邪见缚成上品,故言「恶心转炽」也。 缘邪论僻义,故言「斗诤之声」也。 此必招三涂之苦,故言「甚可怖畏」也。 「鸠槃荼鬼」此下两行半偈,是第二阶明戒取众生,即是持鸡狗鹿戒也。 平地小高称为土埵,欲明戒取众生伏三涂因,生人天之中,如土埵也。 有时厌欲界之苦,伏欲界结暂生色界,如离地一尺也。 有时厌色界之苦,即伏色界结暂生无色界,如离地二尺也。 伏结生色无色界如往然,暂时折伏非是永伏,还复退三途,故言反也。 此戒取众生非是如理用心,故言纵逸。 劳而无功,故言嬉戏也。 「捉狗两足扑令失声」者,有人解言:色界众生谤无色无因无果,如捉狗两足。 又谤欲界无因无果,如以脚加颈。 一往乃类覈实不然。 今明欲界有十使众生,下自别有文明色界,那得言是色界耶? 今「捉狗两足扑令失声」者,谤无苦集,令因果理绝而不通,故言失声也。 「以脚加颈怖狗自乐」者,谤无灭道二谛也。 又解谤无业烦恼为集,故言捉狗两足等也。 复谤无苦为果,故言以脚加颈等也。 「有诸鬼其身长大」此下一行半明我见众生。 我大色小,故言长大也。 既无惭愧,故言裸形也。 「复有诸鬼其咽如针」,此半行明见取众生,不能自计证成他见是事实余妄语也。 「复有诸鬼首如牛头」此下两行明断常二见众生,牛首有两角,譬断常二见必相随也。 从「夜叉饿鬼诸恶鸟兽」下一行半,是第三总结被烧众生,不开也。 色无色界,如窓牖窥看上界之明也。 「是朽故宅属于一人」,此一行是第二明欲界火起所由。 祇由长者暂行不在,致令宅中火起,内合明如来昔日已曾化此众生,于时暂得折伏烦恼不起,无异长者在时有火未起。 感缘既尽如来更历他方,然此众生遂复更广起烦恼郁然火盛,故云火起所由也。 「于后舍宅欻然火起」此下两行,是第三正明欲界火起,即是正颂欻然火起句也。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此下一行半偈,是第四总结欲界众生被烧之相也。 「恶兽毒虫」此下三行半偈,是第二明色界火起。 就中亦有四阶者,初一行先明欲界众生为烦恼八苦所恼,故仍伏欲界结生色界,为「藏窜孔穴」也。 第二言「薄福德故」一句,明火起所由也。 第三言「为火所烧」一句,正明色界火起也。 第四余有两行,明色界众生被烧之相也。 「蜈蚣蚰蜒」此下两行偈,第三明无色界火起,亦有四阶者,初一行先明色界众生伏色界结,生无色界也。 第二言「鸠槃荼鬼随取而食」,此半行明火起所由,由彼处邪见人教化而取,故言随取而食也。 第三言「又诸饿鬼头上火燃」,此半行正明无色界火起也。 第四「饥渴热恼周障闷走」,此半行明被烧之相也。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此下一行,是大段第四总结三界火起,不开也。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此下两行偈,颂上第二长者见火譬,譬中本有三段:一者能见,二者所见,三者起悲哀之心。 今此中不颂起悲愍之心,虽不颂悲愍之心,犹成三段。 上直言长者见火然,不出见处,今此中长出见处,以长补所阙终成三段也。 三段者,第一半行先出见火之处,第二一句颂能见,第三一行一句颂所见也。 今者第一言「是时宅主在门外立」,先出见火之处。 然立是欲行之相,如来在法身地将欲应来三界接化众生,犹如长者欲入门也。 「闻有人言」,此一句是第二即颂上能见,上言「长者见」,今此中言闻,此则以闻代见。 上譬道见,此明如来有照机之智,此中道闻即谈感圣人之机,然感佛出世之机来关圣智,如闻有人言也。 「汝诸子等」此下一句是第三,即颂上第二所见,上言「是大火从四面起」,向言闻有人言,闻何所道? 正言「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 有人解言:「从三界外流来入三界中,故言入此宅。 」今所习不然,昔二万亿佛所已曾受大乘化,即是父子义,故言「汝诸子等」。 「先因游戏来入此宅」者,故如《遗教》所明,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昔有大乘解之时,于时位心皆作出生死意,后起烦恼失大乘解,即便成入生死义。 来入之义其意如此。 「稚小」者,于时大乘解弱,故言稚小,只由解弱故失解起烦恼,故言「无知」也。 「长者闻已」此下有六行偈,颂第三救子不得譬。 上譬中本有诫、劝两段,两段之中各有三阶,即是拟宜、无机、息化。 今此中亦备颂上两段各三阶者,但方法不同。 法不同者,就此六行中分为三段,初言「长者闻已」已下五行颂两家拟宜,次有二句颂两家无机,次有二句颂两家息化也。 「长者闻已」下,此三段各有二,第一一偈先颂劝家拟宜,即是「身手有力」下是也。 二「告喻诸子」下有四行偈,即颂诫家拟宜,即是「我当为说怖畏之事」下是也。 「诸子无知」下二句是第二,即併颂两家无机。 有二者,初言「诸子无知」一句即劝家无机,上无机中本有二,今不颂第一大乘教于其无用,即是「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唯颂有小无大,今此「诸子无知」一句总颂上有小无大,即是「诸子幼稚未有所识」也。 二「虽闻父诲」一句即颂诫家无机,即是「父虽怜愍善言诱喻」也。 第三两句颂两家息化,自有二者,初句即颂劝家息化,即是「恋着戏处」也。 二「嬉戏不已」一句即颂诫家息化,上言「东西走戏视父而已」也。 又解言:不颂劝家三段唯颂诫家二段,前五行颂拟宜,后一行颂无机,不颂息化。 上拟宜中有二,第一思惟救子方法,第二正拟宜。 此中亦分为二,初一行颂思惟方法,第二「告喻诸子」下四行正颂拟宜。 「是时长者而作是念」此下有七行半偈,颂上第四长者以三车救子得譬。 但上譬中本有四段,第一以三车拟宜,二者见子有宿好之心,三者为说三车,四者诸子受行。 今此中略不颂第二见子宿好,上言「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奇异之物情必乐着」也。 今七行半中分为三段,颂上三段。 初三行先颂第一三车拟宜,次三行超颂第三为说三车,次一行半颂第四诸子受行也。 今「尔时长者而作是念」下三行颂第一三车拟宜,即是「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下是也。 「告诸子等」此下三行即是超颂第三为说三车,上说三车中本有四阶,今三行具足颂之:一行颂第一,三句颂第二,又三句颂第三,半行颂第四也。 今「告诸子等」一行即颂第一赞叹三车,上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也。 次「羊车鹿车」此下三句即颂第二阶示三车处,上言「如此种种羊鹿牛车今在门外」也。 「汝等出来」又有三句,即颂上第三劝取三车,上言「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也。 次「随意所乐可以游戏」,此半行即颂上第四保与不虚,上言「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也。 「诸子闻说如此诸车」此下一行半,颂第四诸子受行,上受行中本有四阶,今唯颂三阶,略不颂第二互相推排也。 初「诸子闻说如此诸车」此半行,先颂「心各勇锐」外凡夫行也。 「即时奔竞驰走」此六字,即颂「竞共驰走」见谛思惟修道行也。 「而出」下半行二字,即颂「诤出火宅」得无学果也。 又解云:略不颂前二,唯颂后二也。 「长者见子得出火宅」此下有三句,即颂第五见子出难譬也。 上譬中有二,一者先明断惑出三界得无学果,二者正明大乘机发。 初二句先颂无学果也,「住于四衢」一句正颂大乘机发也。 「坐师子座」此下有四行一句,颂上第六长者欢喜。 今就此四行一句中自有三段,初三句正颂「欢喜踊跃」也。 「此诸子等」此下三行,释致喜所由,由脱难故所以欢喜也。 「是故诸人我今快乐」此半行是第三结欢喜也。 「尔时诸子知父安坐」此下有三行偈,颂第七诸子索车明三乘人索果也。 就此三行中自有四阶,半行明索车时,一行正颂索车,一行明颂如来于时许车之辞,半行即结颂索车也。 今者「尔时诸子知父安坐」下此半行,是第一先明索车时。 祇是知父安坐之时,内合明如来见众生大乘机发称如来本意,故言安坐也。 「皆诣父所」此下一行是第二正颂上索车也。 「如前所许」一行是第三,即颂如来于时许车之辞也。 「今正是时」下半行是第四即结颂索车也。 「长者大富」此下有七行半,颂第八赐大车譬,即是说《法华》。 上譬中本有两段,第一先双开两章门,第二双广释两章门。 今七行半亦分为二,初有七行先颂上第二广章门,第二余半行追颂开两章门。 又此颂广之中唯颂广一大车,不颂广心平等。 但广大车本有二,一者正广,二者释广。 今初有一行半颂先颂释广大车,即是「所以者何,是长者财富无量」也。 「庄校严饰」此下五行半,即追颂上正广大车,上言「其车高广众宝庄校」也。 「以是妙车」此下半行是第二,即追颂上开两章门,此一句先颂一大车章门也。 次「等赐诸子」一句,即追颂心平等章门也。 「诸子是时欢喜踊跃」此下有一行半偈,即颂第九诸子得大车故欢喜譬。 上言「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也。 略不颂第十不虚也。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此下有三十四行半偈,是第二,即颂长行中第二合譬段也。 又上合譬中唯合七譬,不合第六第七第九也。 虽合七譬,併合第五与第八譬,故文句成六段。 今此中亦颂合七譬,文便成七段,但七名虽同,意致有异。 上长行不合第六第七,今亦不颂;上合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十譬,今亦颂之。 上併合第五第八譬,今偏颂第八譬;上合第五不合第九,今此中义颂合第九,略不颂第五也。 今就三十四行半中,亦分为七段:第一有四行颂,合第一宅主总譬;第二「如来已离三界火宅」下有两行颂,合第二见火譬;第三「而今此处多诸患难」下亦有两行颂,合第三救子不得譬;第四「是以方便为说三乘」下有四行颂,合第四救子得譬;第五「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下亦有四行颂,合第八赐大车譬;第六「得如是乘令诸子等」下有三行义颂,合第九诸子得车欢喜譬;第七「告舍利弗汝诸人等」下有十五行半颂,合第十不虚妄譬也。 四行偈颂合第一,两行偈颂合第二,两行偈颂合第三,四行偈颂合第四,四行偈颂合第八,三行偈义颂合第九,十五行半偈颂合第十。 上合第一宅主总譬中唯正合一长者义,义中复得兼合余五义;今此四行偈得颂兼合五义,唯略不颂合一门也。 今言「我亦如是」一行先颂合长者,上言「如来亦复如是」也。 「世间之父」一句即颂合「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也。 「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此一切即得颂合两义,初言「一切众生」即得颂合五百人也;「皆是吾子」下三句,即得颂合三十子也。 「三界无安」下一句偈,即得颂合有一大宅义也。 「常有生老」下此一行,即是颂合宅中有火义也。 「如来已离」此下两行,即颂合第二见火譬,上言「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 但上合譬中且合三种,一者合能见,二者合所见,三者合起悲愍之心。 今此两行唯得颂合能见、所见,不颂合悲愍之心也。 虽然,犹成三段。 何以知然? 正犹长出如来见众生之处故也。 今言「如来已离三界火宅」下一行,先出见众生之处,次半行颂合第一能见,次半行颂合第二所见也。 今第一一行明见众生之处,如来久绝三界之累,故言「已离」也。 怕然在法身之地,言「寂然间居」也。 林者,无漏法林也。 栖神在法身之地,纵任居累碍之表,故言「安处林野」也。 然《法华经》所明法身者,不同常住也。 解有二种,一云延金刚心久住世者以为法身,又云正明总十方诸佛更互相望,故知无量寿即时在西方教化未来此间,此间望彼,彼即是法身。 然应身本有形有像,法身本无形像,佛既未来此间,于此间即无形无像,即是法身。 若来应此间,即于应此间是应身,他方望此间,即持此间作法身也。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此半行是此中第二,即颂合上第一能见也。 「其中众生悉是吾子」此半行是此中第三,即颂合上第二所见也。 「而今此处」此下有两行,即颂合上第三救子不得譬。 但上开譬中本有诫、劝两段,亦各有三,及至合譬之中分为三段,即叠合诫劝拟宜,叠合两家无机,又叠合两家息化。 今此两偈唯颂合诫边,但诫中本有三,今此中略不颂合诫息化,唯颂合诫拟宜与无机。 今言「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此一行正颂合诫拟宜,上言「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也。 「虽复教诏而不信受」此一行即颂合上诫无机,上言「若我但以神力」下是,今言「虽复教诏而不信受」显无机,若以神力通之无有信受,下即释言「于诸欲染贪着深故」也。 「是以方便」此下有四行,即颂合第四救子得譬。 上合第四譬中本有三段,第一先牒举三种外譬,今者不颂也。 第二「言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即帖合第三外譬,今者亦不颂也。 唯颂第三段正合第四譬。 但上合第四譬中本有四段,今此中略不颂合第二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见机之义,今此四行中有二重,第一三行正颂上合三段,第二一行合三以为一结成上义,此是义出不颂上也。 今就三行中初一句颂合第一以三乘拟宜,次一行一句颂合第三为说三乘,次一行半颂合第四诸子受行也。 今言「以是方便」一句,是颂合第一用三乘拟宜,上言「但以智慧方便」也。 「为说三乘」此下一行一句是偈中之第二,即颂合上第三为说三乘。 上说三乘中本有四阶,今此一行一句唯得颂合一阶,即是示三果处。 上言「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示三乘人果处也。 自余三阶略不颂合也。 「是诸子等若心决定」此下一行半是偈中之第三,即颂合上第四诸子受行,但上合譬中历别,就三乘人各作四阶,今者亦就三乘颂合,但不尽合四阶,唯各得颂合三人第四阶。 今一行半自有二,初总、后别。 今言「是诸子等若心决定」,此半行总明三乘人皆得无学果,并是决定之义也。 下一行别明三乘人得无学果,初言「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此半行即是声闻决定果,正颂合上是名声闻乘,即是开譬中「诤出火宅」也。 「有得缘觉」一句,即是颂合上是名辟支佛乘,缘觉无学果即是开譬中「诤出火宅」也。 不退菩萨一句即是颂合上是名菩萨乘,即是得无学果,亦是开譬中「诤出火宅」也。 「汝舍利弗我为众生」下一行,第二,合三以为一结成上义也。 此一行是义出,不颂上,今犹属上也。 「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一切皆当成得佛道」,此下有四行,即颂合第八赐大车譬。 但上正合第八譬中追开作六阶,唯合五阶不合第六阶也。 今此四行分作两段,第一此一行偈中得颂合两阶,即是上「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即是心平等及所赐物等之义也。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下三行,颂合上广大车,上言「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也。 故此四行唯得颂三阶也。 「得如是乘令诸佛子」下三行,即义颂合第九诸子得大车故欢喜譬。 上长行中本不合此第九,今者义颂合也。 然此三行中,初二行正义颂上明行一因得一果,故定喜也。 第二「以是因缘」下一行明无异因也。 今第一「乘是宝乘直至道场」者,明如来既为三乘人受记未来得佛,于时时众相与标心买当来佛果之上修习进行,即是乘是宝乘,是境界乘也。 「直至道场」者,万行皆是至道场,但其金刚心时剩得佛最近修行至金刚,此是直至道场之义也。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此下有十五行半偈,併颂合第十不虚妄譬。 上合譬中本有四段,第一先牒上三种外譬来,第二正合,第三释合,第四结合也。 今唯颂第二正合,余者悉不颂也。 上第二正合不虚妄中自有二,初言「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此则总明不虚,今者亦不颂合也。 今唯颂合三种别明不虚:以重夺轻不虚,称本心不虚,与过望不虚。 今就此十五行半偈中大分为三段,初有一行偈是第一,先明父子相关以开不虚之端,内合明如来昔日已曾二万亿佛所化此众生,于时众生生大乘解,即是子义;然解不孤生,生由于佛,如来有生物解之能,即是父义也。 第二有十三行半,正颂合上三种不虚也。 第三余一行,即举法王结明不虚之意也。 又此三段前一后一并皆不开,中间一段自有三段别也。 初有两行半,先略颂合三种不虚,第二有二行,将欲广颂合先引证劝信也。 第三有九行,正广颂上第一略颂合不虚也。 今言两行半略颂合者,初一行颂第一,次一行颂第二,次半行颂第三也。 今者第一「汝等累劫」一行,即颂合以重夺轻不虚,上合譬言「初说三乘」只一句也。 「我虽先说」此一行,即颂合称本心不虚,上合譬言「引导众生」亦只一句也。 「但尽生死」者,但生死有二种,然分段中苦恼深重,是故三乘方便引汝令离炎灼之苦,唯尽分段生死,未尽变易生死,故言但也。 复应进断变易成无上道,岂应止此灰身灭智,故言「而实不灭」也。 「今所应作唯佛智慧」此半行,即颂合与过望不虚。 上合譬言「然后但以大乘而脱度之」也。 「若有菩萨」此下两行,是第二引胜人证如来不虚劝信。 此两行即成二意,初偈正引证,后即出证人之语也。 「若人小智」此下有九行偈是第三,即广上第一略颂合三种不虚也。 今此九行自分为三段,初有六行即广上,「汝等累劫」下一行略明以重夺轻不虚,就此六行中初二行明苦谛,二行明集谛,一行明灭谛,一行明道谛也。 第二从「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下有一行半即广上「我虽先说」一偈,称本心不虚也。 第三从「佛说是人未实灭度」下有一行半,即广上「今所应作唯佛智慧」半行,明与过所望不虚也。 「我意不欲令至灭度」者,此则取上语,其义可求。 斯人若未得无上道之时,我意终不祇令至昔日灭度也。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向言十五行半大分为三段,此下一行是第三举法王结明不虚,然不自在人出言多虚,佛是法中之王实不虚也。 从「汝舍利弗我此法印」又前判云正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中本有两段,第一是舍利弗请,其中自有三段,已讫也。 第二是如来答,亦有三段,第一是譬说缘起,其中有二:初呵、后许也。 第二正譬说开三显一,其中有二:即是长行与偈,亦已讫也。 中根之人既解同归之理、先三后一之意,故自此下尽品有六十五行偈,是第三即奖劝中根人受行。 然奖劝之意祗明弘经益物、自行化他,种同归之因、感圆极妙果也。 菩萨万行乃备、众德皆修,若的明要者不出自行化他,自行则如说修行,化他则弘经益物兼除老病,菩萨之谓也。 但慕果之心易生,行因之意难立,是故此中单劝慕果。 既愿行因,贫福自显,此意已具如前述,不复细解。 又解所以不劝慕果者,与〈授记品〉相近,故不劝慕果也。 此中祗以弘经益人以为行因,亦有两段。 两段之者,第一一行偈先出所弘之经,第二从「在所游方」下有六十四行偈,正示其弘经益物之方也。 今第一言「我法印」者,即是所弘之经,印者故如此人名字印此函书送与所与之人,莫与所不与之人。 然《法华经》犹如函书,但经中所明因果,犹如书中所表之事也。 如来言教题此经名字犹如印也。 弘经菩萨如送书人也。 法印深意其义如此。 从「在所游方勿妄宣传」此下六十四行是第二,正示其弘经益物之方,奖劝行因之意。 此中自有三段,初有半行,据总略劝弘经益物;第二「若有闻者」下有十行偈,据别略劝弘经之方;第三「若有不信毁谤此经」下有五十三行半偈,广示弘经方法,表行行因之相。 今言「在所游方勿妄宣传」者是第一,然勿妄之言其意难了,今且作四句明之。 一言恶人莫为说,此亦是勿妄;二者恶人亦为说,善人亦为说,此亦是勿妄;三者恶人应为说,善人莫为说;四者善人应为说,恶者莫为说。 今不同前三句,何故? 前三句太甚通漫,故的取第四句,正恶人莫为说,善人应为说。 问者言:「如来慈父,等视如子,且又放光普照,有识皆蒙。 今复言善人应为说,恶人莫为说。 非唯生分别之心,亦违慈父之意。 」解者言:「放光普照表慈悲平等,今明善人应为说,恶人莫为说,此则示身子弘经益物之方。 善人应为说即是劝善,恶人莫为说即是诫恶。 且又强为恶人说者,非唯直生不信之心,亦复增长诽谤之罪,是故《涅槃》言:诸佛圣人不为众生作烦恼因缘。 又欲斥彼恶人令改恶行善也。 」 「若有闻者」此下十行偈是第二据别略劝弘经之方,此第二段望上总则成别,望下广故称略也。 今就此十行偈中自有两段,第一有四行,先劝善人应为说,第二「斯法华经」下有六行偈,诫令莫为恶人说也。 此两段中各有三,今且就前四行善人应为说中,自有三种善人,初一行先明不退转人应为说。 阿者言无,鞞跋致言退,无退之人应为说也。 第二「若有信受」下一行半,明过去久种善根之人,应为此人说也。 第三「若人有能」下有一行半偈,则明未来世中常值善知识人,应为此人说也。 此三种人即成三世,初明不退之人,即是现在;次明久种善根人,即是过去;后明常值善知识人,即明过去久种善根人,即此人未来世中当得相值,但互举一边为义也。 「斯法华经」此下有六行,是第二诫令莫为恶人说。 此六行中亦有三种者,初一行先明浅识之人莫为说,第二「一切声闻」下三行,举有信之人况出不信之人,及取即得不信之人也。 第三「又舍利弗」下两行,更出恶人总结莫为说。 初偈明我见之人不应说,后偈多爱染之人勿为说。 问者言:「上言宿习强者虽有三种,五浊不能为障,今何故言莫为此人说耶? 」解释者言:「此有二意,一者正为劝奖中根人弘经方法,二者亦为斥即时众中有懈怠之者也。 」 「若人不信毁谤」此下五十三行半偈,是第三广示弘经益物行因之方。 今就此五十三行半偈中大分为两段,第一有三十四行半,广示恶人莫为说,此即广上第二六行,略明恶人莫为说;第二从「若有利根」以下尽品有十九行偈,广明善人应为说,此则广上第一四行,略明善人应为说。 为广之意,其意如此。 今且前明恶人中自有三,第一有四行半偈,据行恶因明恶人;第二从「其人命终」下有二十八行偈,据得恶果明恶人;第三「佛告舍利弗谤斯经者」下二行,第三总结恶人之相也。 今且就前四行半明行恶因中自有三种恶因,初一行偈先明谤法之人莫为说,第二一行有疑惑人莫为说,第三两行半谤弘经人莫为说也。 今第一一行偈明谤法人,既谤毁此经云何可说? 「即断一切世间佛种」者,今此经说众生有佛种,然诸听法之人既毁谤此经不得宣说,故言断佛种也。 「或复频蹙」一行,是第二明疑惑之人莫为说也。 「若佛在世」下有两行半,第三明谤弘经之人者亦不应为说也。 「其人命终」此下二十八行,是第二据得恶果明恶人,即是向者三种行恶因之人得此恶果。 就中有二重:初二十二行偈正明恶果报,第二「常处地狱」下六行偈,总结恶果之相也。 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二别,今且就正明恶果中有二者,初有十二行据正报明恶果,第二「若得为人」下十行偈,据余残报明恶果也。 「死被瓦石」者此是世流布语,正言祗此人死后斩截之相,亦可是此人死后得宿命智见,人取其死尸屠割,于时缘此即生苦受,即自知由谤经之罪也。 又释此人死时终不好死,死必为刀杖所加也。 「若得为人」此下有十行,是第二据余残报明得恶果,即是向者是正报者今得残报也。 「常处地狱」此下六行,是第二总结恶果之相,亦有二者,即结上两段,初有两行总结上第一据正报明得恶果也;第二从「若得为人」下有四行,总结上第二据余报名得恶果也。 「告舍利弗谤斯经者」向言三十四行半广示恶人莫为说中本有三,初有四行偈据行恶因明恶人,第二二十八行据得恶果明恶人也,已竟此下两行是第三总结恶人之相也。 「若有利根」此下有十九行,是第二广明善人应为说,广上第一四行略明善人应为说也。 就中有二,第一有十七行偈正明善人应为说,第二「又舍利弗我说是相」下有两行,总结劝善人应为说也。 就前十七行偈中凡有十种乃可为说,今以义相对以为五双:第一双明现在明聪明利智,过去则深种功德,此是功德智慧相对也。 第二双言俯则慈愍下流,仰则恭敬尊长,此是俯仰相对也。 第三双言外则舍远恶缘,内则奉戒清净,此是内外相对也。 第四双言自行则质直柔和,化他则清净说法,此是自行化他相对也。 第五双言始得专念求经,终则纯心顶戴,此是始终相对也。 「告舍利弗我说是相」此下两行,是第二总结劝善人应为说。 信解品第四 但解有两种,一者自以智慧明见法相,此则法行人,呼为见解,二者不自见理凭师谓尔,此则是信行人,名为信解也。 今此品中明四大声闻领开三显一之义,信同归莫二之理,从信得解仍詺为信解品。 问:「只有此四人领,更有余人? 」解释者言:「但使是中根之徒,得解者亦无量,但略举四人为端首耳。 」 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本有四品即为四段,此一品是第二明中根人领解。 又言四段之中各开为二,今此领解中有二者,第一是经家序中根人得解之相,第二从「而白佛言」以下竟品,正是中根人领解之辞。 又就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 经家序中有二者,第一从「尔时慧命须菩提」下讫「欢喜踊跃」,是经家序中根人内心欢喜;第二列外形恭敬也。 就第一明内心欢喜中有三:初列出欢喜人名须菩提等四人;二者明欢喜所由,由闻未曾有法故;三者正明欢喜也。 第一所以言慧命须菩提者,凡有二种解,一者言昔日未解开三显一同归之理,愚痴之人心相续为命,今日既得解权实之宗,慧心相续为命,若尔亦应言慧命迦旃延乃至慧命目犍连,所以单道须菩提者,此则互举为论。 二者须菩提解空第一,空慧为命,《大品》座席之时已为诸菩萨转说般若,以此呼为慧命须菩提,此即从本受名。 问者言:「从解空得名,亦应言论义迦旃延乃至言神通目连耶? 」解释者言:「此亦互举。 若必也相兼时,亦应言摩诃须菩提。 何以故下三人皆有摩诃之名,而须菩提独无? 故知此互举两义双明。 」 就第二明欢喜所由中有二:初明闻未曾有法者,正由闻譬说开三显一解一义故,二者明得解之资,由为上根人法说开三显一,与舍利弗授记故也。 从「发希有心」下第三正明欢喜也。 「即从座起」讫「瞻仰尊颜」是第二,经家列外形恭敬。 第二正领之辞中有二:第一从「而白佛言」以下尽七十三行半偈,正领解上火宅乃至〈方便品〉中开三显一之义。 第二从「世尊大恩」以下有十三行偈,明此解由佛来,是故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 又就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且置叹佛恩深难报,至彼更分。 今就第一正领解中有二,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 今就长行之中自有三段:第一先略领解;第二将欲广领解,先谘审如来;第三从「譬若有人」讫长行,广领解。 又就第一第三各开为二,中间谘审止一不开。 略领解中有二者,第一法说领解,第二言「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此明譬说。 广领解中有二者,第一是开譬,第二是合譬。 今就略领解两段中各有二:第一是开譬,第二是合譬。 今就略领解两段中各有二:第一法说中二者,第一先明昔日不求,第二从「我等今于佛前」下明今日自得。 譬说亦尔。 何者? 昔日《大品》座席之时,我亲为诸菩萨转教说般若,明大乘因如彼、说大乘果如此,而我于时于此大乘因亦不求,于大乘果亦不求,而我于时自知大乘因果是好法,只是不求,何以故口言? 若佛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菩提心,而今日值《法华》座席即会三成一,明声闻小行皆成佛果,此则是自得之义。 只就第一明昔日不求中自有二,第一列三种不求章门,第二从「无所堪任」以下释上三章门。 三章门者,一言「居僧之首」故不求,二者言「年朽迈」故不求,三者言「自谓已得涅槃」故不求;此皆道昔日《大品》座席时事。 所言居僧之首不求者,须菩提等昔日既是上座,作小乘学,执教定宗位阶次第。 何故尔? 若学菩萨,不问道俗先受戒者便为大故,我等于时有弟子皆随于我学小乘之法,我忽移心改造,非谓众首之人,为此义故于大乘因果不生求心。 第二上云年朽迈故不求者,菩萨之怀不惜身命无方益物,我等年时已谢,何能为之? 前言居僧首者明法腊已大,后复言年已朽迈者明俗年复高;但俗年虽高法腊未必大,今者法腊既大俗年又高。 第三自谓已得涅槃不求者,佛昔语道有声闻、缘觉、菩萨,我于时既得声闻、缘觉涅槃以为究竟。 又闻佛言:「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菩提心。 」即是高原陆地不生莲华之义。 有此三义,是故不求也。 「无所堪任」此下是第二,释上三种不求章门,先释第三自谓已得涅槃章门也。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此下释上第一居僧之首故不求也。 「说法既久」者,不言佛坐已久,只立指波若坐席故言久。 于大乘因果中不作心,故言「疲懈」。 于小乘三三时中,故是「精进」也。 「又今我等年已朽迈」此下,释上第二年并朽迈故不求章门也。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菩提记」此下是第二,明今日自得义也。 「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此下是第二譬说。 就此譬说中亦有二,即为上两段作譬。 今言「无量珍宝不求」,此六字即为上第一昔日三种不求作譬也。 次「自得」此两字,即为上第三明今日自得作譬也。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者,长行正领解中本有三,一者略领解竟,此是第二将欲广领解,故先谘审如来也。 「譬若有人」自此下讫长行,是第三广领解,就此广领解之中亦有二:第一开譬,第二合譬。 就开譬之中凡作九譬,领上火宅十譬,亦远领〈方便品〉中十譬之本,不尽领十譬。 上火宅中本有十譬,此中唯领七譬不领三譬,不领第六父欢喜,亦不领第七诸子索车,亦不领第十不虚也。 所以不领第六者,只解第五免难譬,第六父欢喜之义自彰。 所以不领第七者,上诸子索车,此即是迷惑之心,是故隐而不领。 所以不领第十者,上第十是不虚妄,今日既得解,何假领上不虚妄? 若使领者如似言不解之时,昔日有虚妄,今日既无虚妄,是故不领也。 上既有十譬,今唯领七譬只应有七,所以有九譬者,此中第四第五两譬共领上火宅中第四长者救子得譬,此中第六付财物譬,不领上开三显一之意,此乃远领《大品》座席时意。 但穷子今日深取佛意,则言昔日《大品》时佛已令我为菩萨转教说般若,但佛于时众中,令我说此大乘因果,则始终会令汝得此因果。 须菩提今日既得解,是故深取此意也。 九譬者,第一明父子相失譬,第二明父子相见譬,第三明呼子不得譬,第四明呼子得譬,第五明教作人譬,第六明付财物譬,第七明见子长大譬,第八明付家业譬,第九明得家业故欢喜譬也。 今者第一譬,「若有人」下讫「无复忧虑」,詺为父子相失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一宅主譬,亦名总譬,亦远领〈方便品〉中「今我亦如是」下明释迦同诸佛先三后一化五浊众生之主。 第二从「佣赁展转」下讫「我虽年朽犹故贪惜」,是名父子相见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三长者见火譬,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二「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下,明佛见众生为五浊所惛也。 第三从「即遣傍人急追将还」以下讫「往至贫里以求衣食」,詺为呼子不得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三长者救子不得譬,亦远领〈方便品〉中「我始坐道场」下,明佛用大乘化众生不得也。 第四从「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下讫「愍而怪之」,名呼子得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四长者救子得譬,譬本有四阶,今此第四譬先领前两阶,三车拟宜见子宿好,亦远领〈方便品〉中第四言「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下,明佛用三乘化得众生亦有四阶,今亦先领前两阶以三乘拟宜及见三乘人机也。 第五从「又以他日于窓牖中」以下讫「然其所止犹在本处」,詺为教作人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四救子得譬中后两阶为说三车及诸子受行,亦远领〈方便品〉中化得众生中后两阶为说三乘、三乘人受行,是故言第四、第五共领上一譬。 所以尔者,法说之中偏就应身上明,故合而不离;今明四大声闻领解深取佛意,就真应二身上明之,故宜分为二也。 第六「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竟「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名为付财物譬,是则不领上开三显一之意,此远领昔日《大品》座席之时,佛命须菩提为诸菩萨转教说波若之意也。 第七从「复经少时父知子心渐已通泰」以下,名为见子长大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五见诸子等安稳得出下明见子出难譬,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五「舍利弗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一偈,明如来见三乘人有大乘机发。 第八从「临欲终时而命其子」以下,名付家业譬,则领上火宅中第八长者赐大车譬,亦远领上〈方便品〉中第八「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下,明佛为时众说《法华》授记得佛。 第九从「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名为子得家业故欢喜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九诸子得大车欢喜譬,亦远领〈方便品〉中第九言「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明于时时众闻说《法华》皆授记作佛故得欢喜,三乘人受行也。 就第一父子相失譬,领上宅主譬亦名总譬。 譬中本有六义,今唯领二义,领第一「有大长者」化主之义,复领第六三十子义,此二义是要者,亦是〈方便品〉释迦同诸佛先三后一化众生之主。 今就父子相失譬领上二义,不得作二段,父子相简为四重,第一明子背父而去,第二明父觅子不得,第三明子还近父,第四明父失子忧念转深。 内合四重者,第一先明众生昔日二万亿佛时曾禀大乘,自尔之后失解舍如来流转六道。 第二明如来从众生失大乘解之后,恒觅可化之机不得。 第三内合众生从失大乘以来,在五戒十善教中学,则有机感佛出世,此则是渐近父义。 第四众生既为五浊所惛,如来慈恻弥深,是父忧念转深义也。 又就此四重之中各有两阶。 子离父中有二者,一者明子背父而去,二者明子向国而还。 今言「譬若有人」者,只明四大弟子自譬,故言若有人。 「年既幼稚」者,内合明众生昔日二万亿佛所于时已曾禀受如来大乘化,但于时禀大乘化不久,故言幼稚。 不道大乘解小。 若言解小是幼稚者,下言年既长大便应是解大,故知不名解小是幼稚。 后解言只是解小故幼稚。 何以知之? 只是幼稚故舍父,若不幼稚云何舍父? 内明为论众生于二万佛所禀如来大乘化,于时只得外凡夫解,而此解怯弱,故言幼稚。 「舍父逃逝」者,隐密而去,非公灼故言逃也。 逝者言去,内合众生即失大乘解,理中密有背佛之义也。 问者言:「佛明知众生必失此大乘解,于时何故用此大乘化之? 」解释者言:「佛于时实知众生得解之后必失,但于时大乘机感佛,佛仍为说大乘,若有感不应,则有差机之失。 既得此解,如来更化他方众生,遂起烦恼失此大乘解也。 」 问者言:「若佛更复教化他方众生,于后复起烦恼失解者,此则是父自离子,何关子舍父也? 若是众生远佛,然后起烦恼者,乃可是子离父;父自往他方,众生自失解,故是父离子义也。 」解释者言:「取事即然,理则不然。 何以知之? 若是众生有机感佛,佛则住世,可化之机亦尽,故佛舍此化彼,正由众生感机尽故佛去,不得言佛去故感机尽。 既是众生感机先尽,此即是子离父义也。 」 问者又言:「如来既知必失解者,昔日不应用大乘化之。 」解释者言:「实知必失解,犹用大乘化者,此则为后化之资,后亦有大乘机发之时,佛言我昔日已曾为汝说此大乘,汝等于时不能坚固受持,广起烦恼遂失此解。 今复为汝说而尚不坚固受持。 时众既闻曾得遂失,仍发决定之心。 故言前失得为后资,既有资力是故如来为说。 」 问者又言:「若言失者,今云何还生耶? 」解释者言:「此失非是永断善根成一阐提,只言烦恼五浊既多,于时解心不现前,名之为失。 夫善生必以信心为本,于时虽失大解,由有信心,于五戒十善教中修行,能令大乘智愿善根不断,是故『我昔教汝志愿佛道。 汝今悉忘。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 』故若言永断者,云何言忆也? 」 问者又言:「若言信心犹存者,不应名作失。 」解释者言:「乃无大乘之解,何妨有小乘之信也。 」 「久住他国」者,大乘教己国,五戒十善经教为他国,失解之后久在五戒十善教中修行,故久住他国也。 失解之后备在五道,故言「至五十岁」也。 此则释成上久住他国之义。 所以言「若十二十」者,此意明未必尽备经五道,亦可失大乘解之后经人道,仍更值如来得大乘解者,故言若十。 亦可失大乘之后,经畜生道或经人道,仍更值佛得大乘解者,故言二十。 亦可备经五道,然后得大乘解者,故言至五十岁也。 「年既长大」者,不道解心大,只道失解来久,故言长大也。 「加复穷困」者,殆尽曰穷,复为寒苦所逼,故言困。 外譬为论,此人年既长大复穷亦困,故如即时人,昔日幼小之时,率尔一丈一尺以为衣裳,一斗一升可为饮食,今日人身既长大,正须多衣、足多食之时,云何犹用昔日幼小之时衣食,充今日长大之躯,理自不足。 内合为义,众生既离经五道,应须多功德智愿善根自资,犹用昔日微解自资者,又盖无所利益,故言穷困。 备经卵胎湿化受生,故言「四方」。 虽然恒位心不无觅理,故言「求衣食」也。 又解五戒十善教宣辨人天因果以为「四方」。 「渐渐游行」此下是第二阶明子向国而还。 「渐渐游行遇向本国」者,此人于时不作心言是向本国之行,理数尔然故云遇。 但背诸国未必远、向国未必近,故如始出南刹北道一步此亦是背国,若使涉北万里亦是背国,而归未必近者,故如涉北万里,始回南向作意还向,始举一步此亦是向国而归,故知背国未必远,向国未必近。 但背国虽近有日远义,向国虽远有日近义,内合为义,假设过去佛为众生说法,过去佛既灭后,中间且作经一劫,释迦方出教化众生,于时背过去佛已经半劫,此是背国日远。 若使后半劫去释迦出转近,此则是向国而还义,故言「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此下是第二明父觅子不得,亦有二阶,第一正明觅子不得,第二明虽失一子之苦,不废家业大事。 今言其父先来求子不得,此是第一阶,正明觅子不得,内合明佛从二万亿佛所大乘化众,失解之后,恒觅众生大乘根机都不得矣。 「中止一城」此下是第二阶,明父虽失一子之苦,不废家业大事,内合如来于此一方众生无机感可为说法,余方教化终自不废。 「中止一城」,城者防非拒难为义,如来教法为城,若言教一坐能使正理恒存,外道即隐,故詺教法为城。 教明佛果备有众德,故言财宝无量等。 「其诸仓库」,仓者养命,库者养身,明如来法身慧命养育众生之义也。 「多有僮僕」者,内外凡夫受学弟子如僮僕,八地以上菩萨如臣,七地以下初地以上菩萨如佐,缘觉如吏,声闻如民,大乘如象,自余三乘等如马牛羊。 「出入息利」者,教从佛宣名出,化功归己如入息利也。 「商估贾客」者,商估之徒本买贱求贵,此明诸菩萨从佛受教广利益众生。 「时贫穷子」此下是第三明子渐还近父,亦有二阶者,第一明近父缘由,第二正明近父也。 「时贫穷子」下乃至「经历国邑」以来,第一明子得近父之缘由,由游行不已遂得近父;内合为义,由众生在五戒十善经教国邑中修行不已,有感佛出世之机也。 「遂到其父所止之城」,此是第二阶正明子近父,内合众生正有感佛说法之机也。 「父每念子」此下第四,明父既失子来久忧念转深,但众生失解广起烦恼,如来慈悲愍伤其义弥至。 就中亦有二阶者,第一明念子之苦,第二明假设作念得子之乐也。 从「父每念子」下竟「是以殷勤每忆其子」此是第一,明父念失子之苦,失解之子违离如来备经六道,故言「别离」。 「五十余年」,所以言余年者,解有二种,一解云:「实只自有五道无别有阿修罗道,阿修罗道只摄入鬼神道,鬼神道中最胜者离出,詺作阿修罗道,既被出,故言余也。 」一家所习不然,善有三品,下品感阿修罗,其多谄曲求道甚难,故贬之在鬼神道也。 此一段众生既失大乘解,唯如来自知一应以来,不向声闻辟支佛等说,故言「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也。 「心怀悔恨」者,悔在于我,恨在于子。 何以知之? 只悔我不坚偿此儿遂令失去也。 恨在于子者,汝不孤,然而要有父母,云何都不寻求? 天性存父子之义。 内合为论,悔我昔日二万亿佛所时用大乘化,不能得令登内凡夫信首得立使不退堕,恨者汝众生神解本异乎木石,云何不堪忆我昔大乘之化而流浪生死耶? 故言悔恨也。 「自念老朽」者,废大乘来久,故言老朽也。 「财物」,如前解。 「无有子息」者,无有委付以弘法绍继之人,故言无有子息也。 「一旦终没财物散失」者,此明众生既无机缘,如来便舍化他方,故言终没。 大乘经教于众生无用,故义言散失无所委付也。 「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下是第二阶,假设作念得子之乐,内合明得众生有大机发、有可化之缘,便称如来大慈悲之意,故言无复忧虑也。 「尔时穷子佣赁展转」此下是第二父子相见譬,此则领上火宅中第二长者见火譬,亦远领〈方便品〉中「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等」也。 但上譬中唯明长者见子义,不道子见父义,内合上单明佛见五浊众生有人天等小机,今此譬中委悉,先明人天小机感佛,即是子见父义,后明佛见此机,即是父见子义。 然感应之义,只感时应、应时是感,然逐义为便有感故有应,不得先应后感。 是故此譬中有两段,第一子见父,第二「于师子座见子便识」以下明父见子。 就此两段中各有四阶。 子见父中有四者,第一明见父缘由,第二明见父之处,第三正明见父,第四明子见父生怀畏避之心。 言「佣赁展转」此是见父之缘由,若不佣赁何容得与长者相见? 内合众生修五戒十善相资,远得助一乘机发之义也。 「遇到父舍住立门侧」此是第二明见父之处,内合众生五戒十善小机感佛不正,如立门侧也。 「遥见其父踞师子床」此下是第三正明见父尊严,五戒十善机来闚佛,故言见父也。 「遥」者,此机远闚法身地,故言遥也。 如来处在无畏之座如师子床也。 「宝机承足」者,有二种解,一解戒定为脚足,二谛境为宝机。 一家言权实二智为脚足,二谛境为宝机,如来二智常照二谛境,如宝机承足也。 外国言婆罗门者,高良大姓。 八地以上如婆罗门,七地以还如刹利也,大乘内凡夫如居士也。 问者言:「既言佛在法身地,云何言有内凡夫等围绕? 」解释者言:「此经明法身,不同常住经所明法身,今此经言法身者,指他方应身为法身,故如佛在无量寿国,此间众生机感无量寿来应,仍詺无量寿佛为法身也。 」 「真珠璎珞」者,解有二种:一云明诸菩萨备有功德智慧,一云佛果具有功德智慧如真珠璎珞。 在辟支如吏,声闻如民,外凡夫如僮僕。 「手执白拂」者,三乘人用智慧手执无生之理拂烦恼尘,此乃是三乘人自拂。 何故言侍佛左右即成佛? 解释者言:「此乃是自拂则由佛教,故义言拂佛也。 且《净名》云:『众生病故我病,众生病愈我病亦愈。 』故义言拂佛。 」「覆以宝帐」者,明如来大慈大悲最高而能覆下如宝帐也。 「垂诸华幡」者,华幡本招致看者,此譬如来有四摄之德摄化众生也。 「香水洒地」者,云法师言:「以禅定水洒净戒地,淹烦恼尘,正以禅定资戒令止恶义强也。 然佛地乃无恶可止,但有定故,恒无恶可生,故义言淹之也。 」「散众名华」者,七净为华也。 「罗列宝物」者,如来说一乘因果万善同归,明诸功德,故言罗列宝物也。 教从佛出故言「出」,化功归佛故言「内」,前人受教为「取」,拂授记为「与」也。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此下是子见父中第四阶,明穷子既见长者尊贵,生畏避之心,内合众生唯有五戒十善之机感佛,此小机拟一乘圆教永无堪受之理,则有怖畏之心。 五戒十善小机不应一乘大教,从拟无益,故言「悔来」也。 「窃作是念」此是理中为论,非公灼发言,故言窃也。 「若是王王等」者,说一乘教佛是王,说三乘教佛为王等也。 若是一乘教佛者,亦非是五戒十善机相应,只纵复说三乘教佛,亦非是五戒十善机所宜,故言「非我佣夫作力得物之处」也。 「不如徃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者,人天教为贫里,于此人天教中修行,即肆力者卖也。 五戒十善为因感人天果报,如衣食易得也。 「若久住此或见逼迫」者,内合人天小机扣佛大教,佛或能用大乘教逼小令行,故言「逼迫」也。 非我所为欲令为,故言「强」也。 欲背大向小,故言「疾走」。 「欲去」,犹未去也。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此下是第二父见子,此中亦有四阶,第一明见子之处,第二正明见子,第三明见子故欢喜,第四明长者生开畅之心念也。 今「于狮子座」者,是第一明见子之处,内合如来在法身无畏之座也。 「见子便识」,此是第二阶正明见子,内合明如来见众生便识,是我昔日以大乘所化之人,即是领上火宅中云「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也,亦是〈方便品〉中「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也。 「心大欢喜」者,此是第三阶,明长者既知是儿故欢喜,内合明佛既见此众生小机发,用此善根资益得昔大乘之解,称大慈之意,故言欢喜也。 「即作是念」下是第四阶,明长者生开畅之念,内合明如来见众生善根机发,必可以委付法化。 「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者,从二亿佛所众生失大乘解,恒觅众生善机不得,故云无由见之。 今者始见,无机发,故言「适我愿」也。 「我虽年朽」者,癈大乘化来久,故言年朽也。 「犹故贪惜」者,虽癈化久犹欲用大乘与众生,故言贪惜。 此四法中第二第四正领上能见,第一第三非正领上也。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以下是第三呼子不得譬,即领火宅中言「我身手有力」,明长者救子不得譬,远领〈方便品〉中「我始坐道场」下,明以大乘化众生不得也。 上火宅譬中本有劝、诫两段,各分为三别,今此中即併领之,既併领时开为三段。 第一讫「何为见捉」名一唤不来,即领上劝拟宜与无机。 第二从「使者执之逾急」下讫「闷绝躄地」,此名为再唤不来,即领上诫拟宜与无机。 第三从「父遥见之」下,名为父置儿譬,即併领诫、劝两家息化也。 是则领开譬中不相应,领合譬中言相应也。 又就此三段中各开为二。 初段中二者,第一领上劝教拟宜,第二「穷子惊愕」以下明无机。 就两段中各自有二重,领劝教拟宜有二者,第一言「即遣傍人急追将还」,此领上思惟作劝教,即是「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所以言傍人者,此就经教为义也。 理是正,大乘言教是傍,教乃诠于理,然教非即是理,故言傍人也。 法华经疏卷第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3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