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五 内容: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五上天台智者大师说从「我始坐道场」下,第二十七行半,颂施方便化,就此为二:初有六行半,明念用大乘拟不得;次「寻念」下,第二十一行,明念同诸佛用三乘化,称宜可得。 就初念用大化,又为三:初,一行半,明用大拟宜;次「众生」下,第二,三行,明众生无机;次「我即」下,第三,二行,明念息大化也。 「始坐道场」者,至理无时,假时化物,为化之初故言始也。 事释者,初在此处修治得道故言道场,坐此树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树,感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道成赛泽之时,欲以大法拟宜众生也。 观心释者,树即十二因缘之大树也,深观缘起自成菩提,欲以无漏法林树荫益众生,故言「观树」。 「经行」者,大乘三十七品是行道法,自以道品履一切地得成佛道,欲以此法化度众生,是故起行。 树地无有分别,岂须报恩? 《未曾有经》云:「秖以通化传法,名报恩耳。」《过去因果经》云:「佛成道初一七日,思惟我法妙无能受者;二七日思众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谁应先闻法。 即至波罗柰,为五人说四谛,陈如得法眼净,頞髀拔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未得道,佛重说四谛,四人得法眼净。 佛又说五阴无常、苦、空、非我,五人得阿罗汉。 佛为佛宝,四谛为法宝,五人及佛是六阿罗汉,即是僧宝。」小云疏云:「初三七日时已是说《法华》。 下文宿王华智佛在七宝菩提树下说《法华经》,当知今佛在菩提树亦说《法华》,而钝根众生不堪,允同诸佛开三教化,后于王城说一乘耳。」若推智者意,是则先在菩提树下说于佛慧,后在余处说佛慧,例如今佛先说《华严》后说《法华》,故文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而今亦令入如来慧,与此义同也。 五比丘者,诸女听仙人说法,恶生王瞋割两臂、耳、鼻等血变为乳。 恶生王者拘邻是,仙人者佛是,佛誓令得甘露,令初闻法音也。 问:何故初为五人转法轮? 答:人先见谛故、人是现见故、人为证故、佛所行事业与人同故,诸天从人中得善利故、人中有四众故。 轮王出世声至他化自在,憍陈如得道声至梵天,佛得道声至首陀会,何故尔? 答:善业、名誉业、称赞父母师长业,有上中下故尔也。 若使有顶有耳识者,佛声亦至彼。 轮王行十善,善生欲天,欲天喜我眷属增多故;陈如离欲故彻梵;佛最胜至尼吒(云云)。 若依大乘,佛得道声遍至百亿尼吒,又遍十方无量无边世界尼吒(云云)。 初转法轮处、菩提树处、初忉利下处、大神变处,此四处诸佛皆定,余处不定。 又除转法轮一处,其三处决定。 「三七日」者,旧云「思理教等」,又云「劝诫等」。 瑶师云:「事之至深,至圣犹思而后行。 一七思佛智微妙,二七思众生根性不同,三七思法药万品,即举偈证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云何而可度?』」今明佛在法身之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览无遗,岂始至道场淹留三七方思此事? 言三七者,明有所表也,表佛初欲三周说法,故假言三七耳。 初七思法说,次七思譬说,后七思因缘说,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施小也,此偏就圆教大乘为释耳。 若通途约大乘释者,初七思惟欲说圆教大乘,次七思惟欲说别教,后七思惟欲说通教大乘,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说三藏三乘,为方便之化也。 观心释者,初欲观中道,中道妙难观不得;次欲观即假,即假观分别智难生不得;后欲观即空,即空巧度又不得,方观方便析法小观也。 从「众生诸根钝」下,第二,三行,明无机。 又为三:初,半行,明障重;次「如斯」下,第二,半行,明不堪闻;「尔时梵王」者下,第三,有二行,明诸梵虽请说,大佛知无机,所以不说。 「我即自思惟」下,第二,有二行,明念欲息化,又二:初,一行半,明无机强说,闻则有损;后,半行,正明息化。 从「寻念过去佛」下,第二,有十一行,颂上「于一佛乘方便说三」也。 就此为二:初,十行,正明化得;后,一行,释疑。 就前十行有四:初,一行,明三乘拟宜;次「作是思」下,第二,六行半,明有机;次「思惟是」下,第三,一行半,明施化;次「是名」下,第四,一行,明受行。 「寻念」者,念彼虽无大机,不容永舍,要以方便而诱济之,非都不知开三,欲引同诸佛,故云寻念也。 「作是思惟」下,第二,六行半,明有小机。 此又为二:初,四行半,明诸佛叹;后,二行,明释迦酬顺。 上欲大化,于彼无机,故诸佛不叹;今欲说小曲会根缘,则始终得度,所以佛叹也。 就初佛叹为五:初,三句,释迦自叙诸佛现。 「佛现」者,由念佛方便力故现,现由拟法、会机二义故佛现。 「善哉」下,第二,一行一句,明诸佛正叹释迦,能隐实设权,故云善哉。 为一施三引入佛慧,即是「第一导师」。 「得是无上法」者,即是得实智微妙第一也。 「而用方便力」者,随诸一切佛,隐实用权也。 「我等亦皆得」下,第三一行,明诸佛亦隐实用权,如文。 从「少智乐小法」下,第四,一行,双释二义,为众生少智不堪闻大所以隐实,而复乐小所以施权。 「虽复说三」下,第五,半行,双结二义,虽复说三,终为显实也。 「舍利弗当知」下,第二,有二行,明释迦酬顺。 既闻诸佛叹,对曰「南无」,「南无」此云敬从,又二:初,一行,发言酬顺;后,一行,念顺物机。 从「思惟是事」下,第三,一行半,正明施教也。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下,即是前说中道无性佛种之理,此理非数又不可说,今以方便作三乘说;又非生非灭,而以方便作生灭说;又偏真之理亦非示说,以方便故作四门说。 初为五人说无常,有门也。 「是名转法轮」下,第四,一行,明受行悟入也。 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 陈如初得见谛,即断见惑,分证灭谛,亦是分得有余涅槃,涅槃之音起自于此,由此得成无学,便有罗汉之名。 能说三乘法者名佛,所说三乘即法,见谛罗汉等名僧,三宝于是现世间。 「从久远劫来」下,第二,一行,是释疑。 疑师,云:「佛初未能鉴机,寻念诸佛始知根性?」即释云:「非我不知用于方便,特欲引同故念诸佛,非始念方知,从久远劫来见其乐小,已为赞示令尽众苦,所以闻小即得解脱也。」疑弟子,云:「云何众生一世暂闻即证罗汉?」即释云:「从久远劫来为其赞示,称于本习故速得道。」旧云:「此偈悬指寿量义,今明论秘密意,或当如此,明显露意。」是则不然,何者? 将明寿量,弥勒尚自不知,云何此中一偈悬指? 今以释疑消文。 从「我见佛子等」下,第三,有六行,颂上显实,文具四一:初「我见佛子」下,二行,颂人一,三乘行人皆是佛子,上文兼有其意也;「我即作是念」下,第二,一行,颂理一,为说佛慧,即是上一切种智佛知见也;「舍利弗当知」下,第三,二行,颂教一,「但说无上道」即教一也;「菩萨闻是法」下,第四,一行,颂行一,「悉亦当作佛」故,是行一也。 更就此文为四意:初,二行,明大乘机发,亦云索果;次,两行一句,明佛欢喜,众生得大乘益故;次,三句,正明显实;次,一行,受行悟入也。 明由机发故索果,索果由于机发,此应有四句:自有障除、机未发,如诸罗汉在三藏时,以乐小故浊障虽除,大根钝故妙机未发;自有大机发、障未除,如《法华》中诸凡夫人等虽未断结,以大根利故机发;自有障即除、机即发,如说无量义时证二乘果,即于此座大机即发;自有障未除、大机未发,即五千等是也。 「志求佛道者」,即是索大,非求小果也。 索有三意:一、大机有感果之义,机中论索;二、情中密求,为得为不得,即此意;三、发言索,即是殷勤三请也。 昔教之中已有二求,但未发言,至于今日具此三索。 问:昔出宅索三,是机、情索者,文云如先所许,此乃求三,何关求一? 答:出外不见,必有异途,将昔许三以求异意耳,亦得是索一也。 「咸以恭敬心,皆来至我所」者,一云:「耻小慕大,大机感佛故云至佛所。」今明非但机至佛所,亦乃身到,如无量义中四众围绕,合掌敬心,欲闻具足道也。 「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者,此中初味调伏,受行三藏、六度,通、别等三教方便,由此调熟故,使障除机发而求大也。 从「我即作是念」下,二行一句,明障除佛喜。 佛为佛慧故出,昔障重无机,不得即说佛慧;中间虽障除又未得说;今机发正是说时。 昔众生根钝智小,恐其谤法堕恶,故未是说时;今根利志大,闻必信解故佛欢喜。 「无畏」者,不畏执小谤大起罪堕恶,故言无畏。 「于菩萨中」下三句,正显实也。 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 「菩萨闻是法」下一行,明受行悟入,六度通二菩萨,初闻略说,动旧执致新疑,今悉已除;非独菩萨,二乘亦尔。 而云「声闻皆当作佛」者,昔教不说二乘作佛,今行与授记,授记岂独二乘? 除疑岂独菩萨? 互存则两备。 问:菩萨何疑? 答:三藏说三僧祇未断惑,一断即入真;通教说菩萨断正留习,习尽即成佛。 初闻略说悉云方便,昔真昔成,竟知安在? 又三乘同学一道,何意有别? 今闻《法华》扫荡诸疑无复遗芥。 从「如三世诸佛」下,第四,五行半,颂上叹法希有,非正为下不虚譬本。 就此为二:初,一行,颂上如是妙法,妙法者,权实也。 「如三世」者,引同诸佛用权,权是引物之仪式也。 「说无分别法」,引同诸佛显实,实则言语道断,岂存仪式? 又权实本无分别,为钝根小智分别权实,今还悟入一三不二,即知佛说三一无分别也。 诸佛皆尔,何独我耶? 「诸佛兴出世」下四行半,颂上时乃说之。 上亦举昙花,颂中还说「诸佛兴出世」两句。 久久悬远时有佛出,此举人难;「正使出于世」两句,此举法难,如今佛出世四十余年始显真实(云云)。 「无量无数劫」两句,此举闻法难,如五千之流,梵音盈耳越席而去,闻岂不难乎? 「能听是法者」两句,举信受者难,普众唯身子前达,中下虽听犹未能了。 举昙花譬上四难,但合闻者难,余例可解。 从「汝等勿有疑」下,第五,二行半,颂上不虚,又二:初,一行半,勿于可信人生疑;次「汝等舍利」下一行,勿于可信法起疑。 「法王」者,夫为人王言则不二,佛为法王岂容虚说? 夫方便可是权假,真实宁应是妄? 闻法王说法勿生疑也。 旧从「汝等舍利弗」下七行,不颂敦信,但是释迦章中劝信弘经之意耳。 其文为两:初,五行半,令弘经使其行因;次一行半,略为受记。 初一行令其慕果行因必须弘经,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名为秘,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言要也。 「以五浊恶世」下一行,释秘要,明障重之人终不能解,故使如来秘不妄宣。 「当来世」下二行,明弘经体,初一行,明不善人勿为说,后明善人当为说。 「舍利弗」去一行半,双结二义,初行结秘要,明此法如是,先以万亿方便,然后乃示真实;后半行结弘经体,其不习学不能晓了,此正结不善者勿为说也,兼对习学者则能晓了,此乃可为说也。 「汝等既已知」下一行半,略为授记,上明三句论其有解,中一句明其无惑,下半偈明其得记,既有解无惑,正应欢喜作佛。 此中受记,开下身子等得记作本;此中弘经,开下命身子流通作本也,旧意如此。 今明从五浊下,第六,六行,颂上拣众敦信,上幸有此文,近而不颂耶? 又二:初三行,颂拣众;次三行,颂敦信。 「五浊」者一行,颂上拣非佛弟子。 何者? 若乐诸欲,是行魔业,故须拣之。 上文着涅槃,尚非佛弟子;此文着生死,那是佛弟子? 互拣非耳。 「终不求佛道」者,颂上拣增上慢。 上慢者,未得上法谓得上法,是故其人不求佛道也。 「当来世恶人」一行,颂上如来灭后解义者,是人难得也。 「有惭愧清净」一行,颂上若遇余佛便得决了。 次三行,颂上敦信,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初一行半,敦信于权;次一行半,敦信于实。 实权无疑,自知作佛◎(云云)。 释譬喻品◎先总释,「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託此比彼,寄浅训深。 前广明五佛长行偈颂,上根利智圆闻获悟,中下之流抱迷未遣,大悲不已巧智无边,更动树训风、举扇喻月,使其悟解,故言譬喻。 别释者,以世法比出世法,因于曾有闻未曾有,踊跃欢喜,如经世间子父譬出世师弟。 又以世生法比出世生法,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如经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珍玩之具。 又以世灭比出世灭,虽得无漏,闻亦除忧恼,如经我为其父应拔其苦难令免烧煮。 又以世不生不灭比出世不生不灭,令其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如经乘是宝乘直至道场。 当知佛以一音说于譬喻,巧令中下得四悉檀益,故言「譬喻品」也。 约教解者,佛意本赞佛乘,为物不堪,寻念先佛大悲方便,趣于鹿苑称赞三车,二乘以下中自济恩不及人,菩萨驾牛运他出火,故名摩诃萨,此三藏教中譬喻也。 又三人同畏烧煮,声闻如麞直去不回,缘觉如鹿母并驰并顾,菩萨如大象,身扞刀箭全群而出。 《涅槃》云「兔马」,此通教中譬喻也。 又三乘发心近、缘理浅、智慧弱,断通惑不能尽边到底,非波罗蜜,菩萨发心久远,理深智彊,断别惑穷源尽性。 《大品》云:「二乘如萤火,菩萨如日光。」此别教中譬喻也。 又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如斯之人易可化度,不令如来生于疲苦,如《华严》中,即事而真不须譬喻。 为未入者,四十余年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今日王城决定说大乘,普令一切开示悟入佛之智慧,不令一人独得灭度,如今如始,如始如今,无二无异。 上根利智闻即能解,不令如来生于疲苦,亦不须譬喻,秖为中下动执生疑,踟蹰岐道,故须今日大车譬喻而得利益,是名圆教中譬喻也。 本迹、观心,例可解,不复记(云云)。 法说有五段经文,其一始竟四犹未了,此品应在诸天说偈之后,火宅譬喻之前,出经者,调卷置领解之初耳。 又人云:「发起中根,置第二卷初,如六瑞问答为法说作序,领解得记为譬说作序。」此人情耳,置法说之后,中根可不悟耶? 此领解段,领其所闻、述其所解,长行领与解合说,偈中领与解各陈,故言领解段也。 文有二:一、经家叙,二、身子自陈。 叙为二:谓内解、外仪,内解在心名喜,喜动于形名踊跃,从妙人闻妙法、得妙解,若值一幸尚复欣抃,况三喜具足宁不踊跃? 文云:「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内外和合致此欢喜,即世界释也。 又改小学大,弃贫事草庵,受富豪家业,文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是故欢喜,此为人释也。 又忧悔双遣疑难并除,内外妨障廓然大朗,文云:「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是故欢喜,此对治释也。 又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文云:「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此第一义释也。 约教者,夫欢喜喜于入位,而阿罗汉出三界笼樊,破四住子果,对害不戚、逢利不欣,今言欢喜决非世间喜也。 若苦忍明发、若究竟无学,先已得之,今不应重喜,若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析虽异证空一致,一致之喜久已得之,亦不重喜。 若二空观为方便道,假观荡二乘之隘陋,空观荡凡夫之喧湫,过二边恶得大欢喜,依圆悟初发心住名欢喜住,初行亦名欢喜行,初地亦名欢喜地。 身子既是上根利智,必是超入之欢喜,设不超入亦名欢喜,此皆约教释也。 本迹释者,身子久成佛,号金龙陀,迹助释迦为右面智慧弟子,始从外道拔邪归正,示乳味欢喜利益凡夫,次示酪味欢喜利益贤圣,次示生苏、熟苏欢喜利益菩萨,今作醍醐入佛知见,欢喜利益学佛道者,如此等欢喜,皆迹所为也。 观心解不复记(云云)。 叙外仪者,「即起合掌」名身领解,昔权实为二如掌不合,今解权即实如二掌合。 「向佛」者,昔权非佛因、实非佛果,今解权即实成大圆因,因必趣果故言「合掌向佛」。 「瞻仰尊颜」者,表其解实,实即佛境非方便法,瞻仰尊颜无余思念,表开佛知见,意解于实亦即解权,身领于权亦解于实,互举一边。 「白佛」下,口领解也,即是身子自陈,文为二:初长行、二偈颂。 初文为三:一、标三喜章;二、释;三、结成。 「今从世尊」,标我身见佛身故名身喜,「闻此法音」,依于佛口闻而欢喜故言口喜,「得未曾有」,是我意解佛意故名意喜,是为标章也。 次「所以者何」下,第二释者,提昔之失,显今之得。 从「所以者何」讫「无量知见」,明昔不见佛为失,昔佛为菩萨授记,我不豫斯事,见佛义远,既不见佛故无身喜。 「闻如是法」者,若日照高山时,密有闻义,显如聋如哑,不得道闻如是法也,秖是方等教中闻大乘实慧与今不殊,故言闻如是法也。 「受记」者,亦是方等中与菩萨记,二乘不豫斯事。 「甚自感伤」,《思益》、《净名》中闻褒大折小,内疑而外鄙,名为感伤。 「失一切知见」者,失佛眼之见,失佛智之知也。 从「世尊」讫「非世尊也」,明昔不闻法失,良以身处山林,心执小道,则不闻法故无口喜。 「我甞独处」者,思过之所也。 「同入法性」者,正出其过,执所入之一理,疑于三教之能门,一理既同而我失知见,三教既异而菩萨受莂,受莂则如来有偏所以成过,今述此失故言悔过。 「是我等咎」者,由我迷权,何关理教? 由我惑实,何关佛偏? 追述昔非仰谢如来,是为引过自归也。 从「所以者何」讫「每自剋责」,明意无解之失,良以不待说所因则无实解,又不识方便故无权解,解无故故无意喜,昔失既彰,今得自显。 不待说所因者,自责不解实也;不解方便者,自责不解权也。 所因二义:一、不受待对于前;二、不停待于后,初照高山明三谛之惠,是得佛因,以此待对于我,而我不受,失之于前;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我不停待,于此两楹间,怱怱取小不解实权,如文。 「而今从佛」下,结成三喜,先结、后成。 「从佛」是结身喜也,「闻法」结口喜也,「断诸疑悔」是结意喜,「乃知真是佛子」,近佛义成也。 「从佛口生」结口成也。 「从法化生」是结意成。 如此消文文尽,释理理彰也。 更用四悉檀消文,「今从世尊」下,是世界欢喜;从「所以者何」,提昔失显今得,是为人喜;从「世尊我从昔来」,对治喜也;从「今日乃知」下,是第一义喜也。 更约喜心明四悉,心喜动悦常未曾有,喜动觉观复动于形(云云)。 偈有二十五行半,为三:初一行,颂标三喜,举我闻兼得佛也。 从「昔来」下,第二、二十二行,颂释三喜,又为三:今初一行半,颂见佛喜,长行明失知见,颂中明不失大乘,上论失论远,颂论近论得,互现耳。 「我处于山谷」下,第二,十一行,颂上不闻法,又为二:初九行,颂上身远故不闻;次「我本着邪见」下,第二,两行,颂上入法性故不闻。 邪见是凡人着,入法性是二乘着,俱不闻法。 「我甞于日夜」者,生死为夜、涅槃为日,为生死中有涅槃,为生死外有耶? 若得悟时二疑双遣。 又生死涅槃俱为夜,此疑得除名为日,日出时二疑双遣。 又世人二种,一、草创学大;二、习小入大,桷其事相直入者劣,例如从《阿毗昙》中入者胜,菩萨亦应尔,于《华严》中入者,化道应弱,五味洮汏入者胜。 从「而今乃自觉」下,第三,有九行半,颂上心得妙解喜,上明不待所因不解方便,颂中明得所因又解方便,闻当作佛是所因,闻五佛道同解魔非魔,是解方便,互显一边五佛章,即是领文也;从「闻佛柔软音」下,第三,二行半,颂上结成,如文。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下,是第三,述成段。 上身子自陈得悟,今如来述解非虚,文有三:一、昔曾教大;二、中忘取小;三、还为说大。 所以引昔曾教,述其见佛之缘;若中忘取小,述其忧悔闻法之缘;还为说大,述其悟解不虚。 述成上三意也。 《十住毗婆沙》云:「身无上,谓相好;受持无上,谓自利利他;具足无上,谓命见戒;智慧无上,谓四无碍;不思议无上,谓六波罗蜜;解脱无上,能坏二障;行无上,谓圣行梵行。 又身无上名大丈夫,受持无上名大慈悲,具足无上名到彼岸,智无上名一切智,不思议无上名阿罗诃,解脱无上名大涅槃,行无上名三藐三佛陀。」《菩萨璎珞》十三云:「道当清净,秽浊非道;道当一心,多想非道;道当知足,多欲非道;道当恭敬,憍慢非道;道当检意,放逸非道;道当显曜,自隐非道;道当连属,无行非道;道当觉悟,愚惑非道;道当教化,矜悋非道;道近善友,习恶非道。」如是等种种明无上道,今经以圆通为无上道,若偏、若次皆他经所论。 「长夜随我受学」者,昔虽大化未破无明,惑闇心中随佛受学,了因虽远犹尚不灭,况今真悟宁虚? 故举曾教述见佛不谬也。 「我以方便生我法中」者,此义两牵,若昔以大化,今生大解,此属初意;若令免恶道权以小引,此是第二意。 从「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自有中途废大习小,名中途悉忘;若「而今便自谓已得灭度」,即是而今悉忘。 由汝忘大、愿即习小,致有忧悔,而得闻法不虚也。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即是述其得解不虚。 先施权教,成其中途小善,后显真实,遂其本愿大心也。 从「汝于未来」下,是大段第四,授记段。 前自陈佛印竟,是故与记,若得大解自知得佛,何俟须记? 记有四意:一、昔未记二乘而今须记;二、中下未悟,以记勉励之;三、令闻者结缘;四、满其本愿,是故记也。 有长行、偈颂,长行为十:一、时节;二、行因;三、得果,释十号甚多,且记一种,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为佛,坏波旬名婆伽婆;四、国土;五、说法;六、劫名;七、众数;八、寿量;九、补处;十、法住久近,悉如文。 《大论》四十八云:「舍利弗,正法三十二小劫者,三灾饥、病、刀灭众生者名小劫。」又直是时节名小劫,如说《法华经》六十小劫,亦是时节数耳,非三灾灭外物为小劫也。 偈有十一行半,为二:初十行,颂上九意,略不颂补处,长有供养舍利;后一行半,结叹。 初一行,超颂得果;次「供养」下,第二,一行,追颂行因;次「过无量」下,第三,半行,超颂劫名;次「世界名」下,第四,一行半,颂国净;次「彼国」下,第五,一行半,颂菩萨众数;次「如是等」下,第六,半行,颂说法;次「佛为王子」下,第七,二行,颂寿量;次「佛灭度之」下,第八,一行半,颂法住久近;次「舍利广」下,第九,半行,供养舍利;后「华光佛」下,第二,一行半,结叹。 「宜应自欣庆」者,成初入欢喜位之解也,初住能百佛世界作佛,行地倍是。 第五,四众领解,有长行、偈颂。 初经家叙众喜;次陈供养。 「作是言」下,正领解。 初领开权,今乃复转下,领显实也。 偈有六行半,为二:初二行,颂上开权显实;后四行半,自述得解随喜回向也。 「我等亦如是」者,如身子之领解,如身子被述成,如身子之得记也。 问:迦叶、善吉诸大声闻,尚未得解,四众何人而先获悟? 答:四众天人亦具三品,上根同身子,中下可知。 又解,身子、迦叶并是权行,中下未开故,迦叶、满愿示同不解,《净名》云:「众生未愈,菩萨亦未愈。」(云云)○从「尔时舍利弗白佛」下,第二大段,为中根譬说。 文有四品:此一品正是譬喻开三显一,〈信解〉明中根得解,〈药草〉如来述成,〈授记〉与决,此四番皆约譬说。 下四段皆约因缘,陈如明系珠缘而领解,阿难引空王缘而获记(云云)。 又例法说,应有中根四众欢喜,而今无者,一谓经家存略,二例前后可知,后文在〈法师品〉中(云云)。 譬说文为二:一请、二答。 请为三,一、自述无疑,二、述同辈有惑,三、普为四众。 自述如文。 同辈是同行,怀旧故须为请。 四众是化境,今新运大悲则普为请。 「佛常教化」下,执昔三教也。 「而今于世尊前」下,执昔一理也。 昔说三是究竟,今又说一为真实,矛盾致迷,故言「皆堕疑惑」。 有人云:「身子新旧两疑,千二百止有新疑。」今谓上根疑少,中下疑多,云何倒解? 「善哉世尊」下,为四众普请也。 因缘者,前三后一之因缘也。 「尔时佛告舍利」下,第二,佛答,文为三:一、发起;二、譬喻;三、劝信。 发起为二:一抑、二引,抑令愤勇,引令速进。 「我先不言」下,指上明权皆为菩提,指上显实皆为化菩萨者,若权若实,皆入佛道无住涅槃,上已明言,云何执教迷闇不解,如此责谓是抑文也。 「然舍利弗今当」下,是引接安慰。 前斥既切,恐鄙怼自沉,今许其譬喻更明此义,若能解者犹称智也。 二譬喻说长行偈颂,长行开譬合譬,开譬不同已如上说,今为二:一总、二别。 总譬譬释迦章中「今我亦如是」两行偈略颂开权显实也,别譬譬释迦章中「我以佛眼观见」四十一行半偈,广颂开权显实六意也。 总譬有六:一、长者;二、舍宅;三、一门;四、五百人;五、火起;六、三十子。 长者譬于我,我即释迦一化之主也;火宅譬上处所,安隐对上三界不安隐也;一门譬上宣示佛道门也;五百人譬上众生也;火起譬上对不安隐法五浊、八苦也;三十子譬上知众生性欲三乘行人也。 长者譬为三:一、名行;二、位号;三、德业。 名如宾、行如主,行有亲疎、名有近远,故举处所以显名行也。 封疆为国最远,宰治为邑居中,聚落是隣闾最近,长者名行遍此三处,近不见其细陋,远但挹其高风,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意无择法,名行相称真实大人,内合如来三业,随智慧行称机施化,名称普闻德周法界也。 旧以十方虚空慈悲所被处名国,三千为邑,一四天下为聚落;又大千为国,中千为邑,小千为聚落。 今皆不用,《大论》六十云:「柔顺忍为聚落,无生忍三菩提为城。」因果共为譬,今经直用果德为譬,实报土为国,有余土为邑,同居土为聚落,从本垂迹,摄迹反本,名行相称无宾主之异,彪炳洋溢遍三土也。 二、标位号。 为三:一、世长者;二、出世长者;三、观心长者。 世备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勐;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 姓则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衡,富则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威则严霜隆重不肃而成,智则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年则苍苍稜稜物仪所伏,行则白珪无点所行如言,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式瞻,上则一人所敬,下则四海所归,十德具焉名大长者。 出世长者,佛从三世真如实际中生,功成道着十号无极,法财万德悉皆具满,十力雄勐降魔制外,一心三智无不通达,早成正觉久远若斯,三业随智运动无失,具佛威仪心大如海,十方种觉所共称誉,七种方便而来依止,是名出世佛大长者。 三、观心者,观心之智从实相出,生在佛家种性真正,三惑不起,虽未发真,是着如来衣称寂灭忍,三谛含藏一切功德,正观之慧降伏爱见,中道双照权实并明,久积善根能修此观,此观出于七方便上,此观观心性名上定,则三业无过,历缘对境威仪无失,能如此观,是深信解相,诸佛皆欢喜。 叹美持法者,天龙四部恭敬供养,下文云:「佛子住是地,即是佛受用,经行及坐卧。」既称此人为佛,岂不名观心长者? 今以十德帖经义足,而阙一文,「国邑聚落有大长者」,三处称誉为大,岂非姓贵? 「长者」岂非位高? 「衰迈」岂非耆老? 「财富无量」岂非丰足? 「多有田宅」即分略周赡,岂非智深? 「多有僮僕」岂非势大? 「其家广大」,岂非德行师之? 「唯有一门」,岂非礼节训人一路? 「多诸人众」即下人所归。 但阙上人所敬一文,今以大字兼之,大人所知故称大也。 从「其年衰迈」下,三、叹德业。 德有内外,内则智略,外则赀财。 年高博达今古,譬佛智德;衰迈根志纯熟,譬佛断德。 「财富」譬外德,「无量」总譬万德也。 「田宅」别譬也,田能养命,譬禅定资般若;宅可栖身,譬实境为智所託,略则十八空门,广则无量空门。 若论福德,无行而不修;若论智慧,无境而不照,故云「多有田宅」也。 「僮僕」者,给侍使人,譬方便知见皆已具足,和光六道曲顺万机,即实智之僮僕也。 二、「其家广大」者,家宅譬上,安隐对不安隐。 不安隐譬三界也,众生穴穴皆宅三界,如来应化统而家之,故言「广大」也。 三、「唯有一门」者,譬上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道场观云:「实相理不异,慧亦宜一,出无异路故言一门。」光宅云曰:「三界虽旷、九十虽多,论于出要唯是佛教,故言一门。」今明若单理为门,理无通塞,何门之谓? 单教为门,得经者众,何意不出? 今取理为教所诠,文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得涅槃证」。 门又二:宅门、车门。 宅者生死也,门者出要路也,此方便教之诠也。 车者大乘法也,门者圆教之诠也。 若宅门是车门,初三车救子,亦应即是等赐大车;若所出门非所入门,验车宅异也。 四、「五百人」者,譬上众生,即五道也。 五、「堂阁」下,譬上安隐对不安隐法五浊也。 先出所烧之宅相,譬六道果报;次明能烧之火,譬八苦五浊。 「堂」譬欲界,「阁」譬色、无色界,「牆壁」譬四大,「颓落」譬减损,「倾危」譬迁变,「柱根」譬命,「梁栋」譬意识,「腐败」譬危殆不久。 欲令易解,作观释之。 堂譬身之下分,阁譬头等上分,牆壁譬皮肉,颓落譬老朽,柱根譬两足,腐败譬无常,梁栋譬嵴骨,倾危譬大期,周障屈曲譬大小肠,又云譬心(云云)。 「周匝」下,明能烧之火,八苦遍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匝」,并皆无常故云「俱时」,「炊然」譬本无今有,本无此苦,无明故有。 六、「长者诸子」下,三十子,譬上知众生性欲,曾习佛法天性相关则子义;性欲有异,若十是菩萨子,二十、三十是二乘子,此机俱得出宅故名为子,无此机是五百人。 或者,支佛出没不同,或小乘摄或中乘摄,皆言十者,悉有十智之性,故云内有智性,但无如实智性耳。 上三偈先颂实、后颂权,今总譬中先实后权(云云)。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五上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五下天台智者大师说◎从「长者见是大火」下,是第二,别譬也。 别更为四:初、长者见火譬,譬上佛见五浊,四行偈为本;二、舍机用车譬,譬上释迦为五浊寝大施小始坐道场,十七行半偈为本;三、等赐诸子大车譬,譬上释迦示真实相,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六行偈为本;四、长者无虚妄譬,譬上我为诸法王,二行半偈为本。 就初见火,其文有四,其意但三:一、明能见;二、明所见;三、明惊怖;四、广前所见。 但成三意,「长者见」标出能见,譬上我以佛眼观见也;「是大火从四面起」者,标出所见,譬上所见六道众生也;「即大惊怖」,譬上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也。 「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下,广第二所见之火也,还是释成惊怖之义。 身、受、心、法,即宅之四边,从此四边,起净、乐等四倒,八苦之火众苦皆集,若知身不净、苦、无常,即烦恼火灭。 旧有三解:一云四大为四面,六识并託其中;二即四生;三云四倒。 依下文,以生、老、病、死为四边也。 「即大惊怖」者,念其退大善故惊,忧其将起重恶故怖;惊即对慈,念其无乐;怖即对悲,忧其有苦。 「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者,即是释成惊怖慈悲之义,虽是未尽之辞,明佛以智慧力能寻正教见所诠谛,不为五浊、八苦所危故名「安」,四倒暴风所不能动故名「隐」,萧然累外故名「得出」。 而众生不尔,为火所烧,如来慈悲犹为忧火所炽,故言「虽」也。 经言所烧之门者,今问:「教为门者,此教为烧? 为不烧?」救云:「教门不烧,佛教为门,能通所烧之人,所通之人被烧,名能通门名烧,如门内人死,名门为衰,门实不衰。」又问:「若尔,教是常住,非有为法;若不尔,何故不烧?」今解:「不尔。 夫门有件有空,非件无以标门,非空无以通致,件可灰烬,空不可烧。 教有能诠、所诠,若非诠辩无以为教,若非所诠何以得出? 诠辩可是无常,所诠非复无常,得教下所诠故,名安隐得出;能诠磨灭故,言所烧之门。 不从所烧之门,何由安隐得出? 藉于言教契于所诠,《大经》云:『因无常故而果是常』,如此释者,如经于所烧之门也。 若小乘无常教门,此从所烧门出;若大乘常住教门,文字即解脱者,此教即理,体达烧无烧而安隐得出。 若就如来权智,即是从所烧门出;若就实智,体于所烧安隐得出,故先作衣裓几桉出之不得,后以无常出之,即此意也。」「乐着嬉戏」,着见名嬉,着爱名戏;又耽湎四见名嬉,唐丧其功名戏,着爱亦尔;耽湎五尘名嬉,空无所获名戏,空生徒死而无厌离,如彼儿戏。 「不觉不知」者,都不言有火名不觉,不解火是热法名不知,既不知火热,不畏伤身,名不惊,不虑断命故不怖,众生全不觉五阴、八苦,不知四倒、三毒,既不识惑云何忧虑? 惑侵法身伤于慧命,如是不觉于苦、不知于集、不惊伤道、不怖失灭,以不闻四谛教则无闻慧名不觉,不得思慧名不知;不得见解名不觉,不得思惟解名不知。 见谛即惊悟,思惟即厌怖。 又不觉现在苦,不知未来苦,故下文云「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等苦」即此义。 「逼身」者,五识也;心者,意识,心王也。 身为八苦所逼而心不厌恼也。 亦云曾种大乘功德,是法身智慧为体,体为四倒所逼,而不知不觉。 「心不厌患」者,不厌无常之苦,不患烦恼之集也。 「无求出意」者,不修道求灭也。 今谓火宅本譬五浊,嬉譬见浊,戏譬烦恼浊,不觉不知、不惊不怖譬众生浊,火来逼身苦痛切已譬命浊,心不厌患无求出意譬劫浊,此与五浊相当(云云)。 从「是长者作是思惟」下,是第二,舍几用车譬,譬上寝大施小,上六行半,明大拟不得;后十一行,用小拟得。 上不得有三:一、思大拟宜;二、无机;三、息化。 今譬为二:初、用劝门拟宜;二、用诫门拟宜。 就劝、诫各三:一、拟宜;二、不受;三、放舍。 劝门三者:一、从「长者作是思惟身手有力」下,譬上念用大化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此事;二、从「复更思惟」下,明子不受,譬上无机众生诸根钝云何而可度;三、从「或当堕落为火所烧」下,即是放舍善诱,譬上无机息化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也。 「长者作是思惟」下,譬上三七日思惟也。 「身手」等者,引下合譬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以释此譬,身譬神通荷负,手譬智慧提拔,依三昧断德则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则有说法,智断之力能成法身,此之智断还从劝、诫两门入,劝即为人悉檀,诫即对治悉檀,此二悉檀,为第一义悉檀而作方便。 如来初欲劝门拟宜众生令众善奉行成就十力无畏一切种智,而众生不堪;次欲以诫门拟宜令诸恶莫作证大涅槃,众生不堪无机息化,故知念用大乘,秖是劝、诫两悉檀,神通、智断耳,故上文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即其义也。 前叹长者,其年衰迈即譬智断,智断即是身手力也。 「衣裓几桉」者,三藏法师云,衣裓是外国盛花之器,贡上贵人用此贮之。 旧云:「衣襟譬大乘因,几桉譬大乘果,初拟大乘因果,是则无机也。」旧又云:「此物譬大乘戒、定、慧,初七思惟所得法,此如用衣裓;二七思惟众生根缘,如用几;三七思惟树地恩,如用桉。」云此义出《阿含经》。 今取合譬文,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此得度。 神力即是身,慧力即是手,如前说,知见譬衣裓,无畏譬几,十力譬桉,如来以神通,发动此三法,以智慧宣说此三法无机息化。 衣裓几桉等,略、中、广之异耳。 略说名如来知见,知即一切种智,见即佛眼,名略义玄,譬如衣裓一足而多含。 处中说,即名四无所畏,用对四谛如几,于法小广,于物小安隐。 或作广说名为十力,横竖该括,如桉多足则无倾覆也,于法则广物则大安,于三七日中思惟,欲作如此广略佛法,而众生不堪,故言衣裓几桉也。 「复更思惟」下,第二,明子不受,譬上无机。 「惟有一门而复狭小」,门义如上说。 今更明通别。 别者,「一」谓一理,一道清净;「门」谓正教,通于所通;「小」谓不容断常七方便等。 教理宽博则非狭小,众生不能以此理教自通,将谈无机,故言狭小耳。 通者,理纯无杂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门」,微妙难知故言「狭小」。 教者,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能通故言「门」,此教微妙凡夫不知出处,是不知权,不知入处,是不知实;二乘因闻少知出要,永不知入;菩萨虽自知出,亦不知入,夺七方便皆不知入出,上文云:「若我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以教自通,将谈无机故言「狭小」。 行者圆因自行,行大直道无留难故,故名为「一」,善行菩萨道,直至道场故名为「门」,妙行难行方便无机,故言「狭小」耳。 旧解:人天小善故云「幼稚」,无大乘善名「未有所识」。 今明二万佛所教无上道,大乘善根微弱名「幼稚」,若闻大乘能生谤毁,名「未有所识」也。 「恋着戏处」者,前明善弱,此明恶强,即是因时深着见爱,果时深着依正,欲界着六尘,色界着禅味,无色界着定,上文云:「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不堪闻大乘也。 「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指此二句名放舍善诱也。 堕落有二:一者、幼稚,忆本戏处故堕落,二都无识,执物不坚故堕落,譬着五欲堕在三途;二者、善弱无识,谤毁大乘堕落三途也。 从「为说怖畏」下,第二对治门三者:一、拟宜对治。 诫怖令出,对治之相如《大品》中说,四念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异于小乘也;既着戏处故说怖事,令得免五浊火烧。 五阴舍宜应舍离,若久住着必断善根,故云「无令为火之所烧害」。 从「父虽怜愍」下,即是子不受诫也。 「不惊不畏」者,不生闻思如上说,不识八苦、五浊能烧善根,如不知火;不识阴界入法是诸苦器,如不识舍;不知丧失法身之由,如不知何者为失。 从「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指此二句为放舍苦言也,皆背明向闇如「东西」,生死往还速疾如「驰走」,于中起见爱如「戏」也,虽用大拟不从大教,故言「视父而已」。 从「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下,即是第二用车譬,譬上「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十一行偈。 上文有四,今譬亦四:一者、拟宜三车譬,譬上「寻念过去佛亦作三乘化」也;二者、父知先心所好譬,譬上「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三者、叹三车譬,譬上「正施三乘,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柰」也;四者、适子所愿譬,譬上「受行悟入是名转法轮」也。 大乘化功为父命,众生大善为子命,大善若尽即子命断,子命断则化功亦废即父命断。 前言「苦痛切已」犹是未死,今云「必为所焚」即有死义也。 上文于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今云「若不时出必为所烧」,此义云何? 前得出者,即是法身出;今言若不时出,即是应身同疾,众生有善与应身时出,众生善断不与应身时出,即是俱为所焚也。 今欲应身拟宜,令其时出也。 从「我今当设方便」,欲设权也。 从「知子先心」下,第二,明有得度之机也。 其昔曾习小,是知先心性欲不同,是知各有所好;又知众生昔曾习大,习大未浓是为大弱,厌老病死故以小接,是为小强,如身子六心中退,本曾习大名知先心,中厌老死名「各有所好」。 从「而告之言」下,第三,是叹三车希有譬,譬上正转法轮也。 此即为三:谓劝、示、证。 「玩好希有」下,即是劝转;「如此种种」下,即是示转;「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皆当与汝」,即是证转也。 从「尔时诸子闻父所说」下,第四,适子所愿譬,譬上受行悟入。 前偈本略,今譬事广,广明修因至果。 依六句解释:一、「适愿」者,机教相称,此即闻慧也。 「勇锐」者即是思慧,思心动虑,思慧方便也。 「互相推排」者,推四真理排伏见惑,邪正未决名为互相,此入修慧属煖顶位也。 「竞」者,竞取胜理也,此是忍法位竞取胜理,初观三十二谛竞趣真道,后缩观趣苦法忍也。 「共」者,是世第一法位,同观一谛,与苦法忍四观不别也。 「驰走」者,入见道十五心,速疾见理,譬上「便有涅槃音」,见道之中分得涅槃也。 「争出」者,思惟道也,争出三界成无学果,断思惟尽方出火宅,即譬上偈「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也。 观心解者,中道正观直观实相,心法相称名适所愿。 境无边故,观亦无边名勇。 境研心利名锐。 心境相研,名互相推排。 心王心数缘境速疾,名竞共驰走。 遍历一切阴界入等无非实相,名为出火宅也(云云)。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下,是别譬中第三等赐诸子大车譬,譬上显真实相。 此文为四:一、父见子免难欢喜譬,譬上「我即作是念所以出于世」至「今我喜无畏」两行一句偈为本;二、诸子索车譬,譬上大乘机发,「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咸以恭敬心皆来至我所」两行偈为本;三、等赐诸子大车譬,譬上「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三句为本;四、诸子得车欢喜譬,譬上「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一偈为本。 上法说中先明机发,次说障除佛喜无畏,今譬中先明免难,后明索车。 若具足论应作四句:有先障除后机发,如四大声闻等于三藏中障除,《大品》末《法华》初大机始发;二、障未除大乘机发,如《华严》中及《法华》中诸凡夫众得入佛慧者,余两句如上说。 若大机先动后障除,如〈方便品〉所说,若先除障后机动,如今所说,机动障除互现,共成一意也。 又〈方便品〉明佛喜无畏,此中诸子欢喜,以子喜故其父亦喜,此亦互现,共成一意也。 就免难中具二义:谓免难、欢喜。 若子未免难,父则忧念,若得离火,心即泰然,故免难欢喜得为一譬。 以子欢喜其父亦喜,得譬佛喜也。 「四衢道中」者,旧云:四浊障除如四达路,更得一浊除,如露地坐。 今不尔,五浊直明垢障之法,未论治道,不应譬衢道。 衢道正譬四谛,四谛观异名为四衢,四谛同会见谛,如交路头,见惑虽除,思惟犹在,不名露地。 三界思尽名「露地」,住果不进故云「而坐」,不为见思所局,故云「泰然」,生灭度,安隐想,故言「欢喜」也。 「各白父言」下,第二,是索车譬。 文云:「愿赐我等三种宝车」,文无索字义者,依此请辞明索车耳。 有人云:「二乘索车,菩萨不索。 作十难难之,一云:二乘出三界外,至许车处索果车;菩萨未至许处,那忽索车? 二云:大乘经无菩萨索小乘果,故知不索。 三云:所化菩萨从初发心终至补处,皆是凡夫不出三界,义则无索;能化菩萨三十三心,见倾思未尽,三十四心便是佛,佛从谁索? 四、二乘果在正使门外,佛果在习气无知门外,二乘断正使尽不见车,是故索;菩萨未断习与无知,那忽索? 五、明二是方便可言索,文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以此推之但二索、一不索。 六、从《大品》已来,至《法华》已前,佛因佛果皆是方便者,付穷子财此之珍宝,皆应是方便,若付财是真实,则《大品》等明佛乘,已是真实,那忽更索? 七、〈方便品〉偈,叙昔说小是方便,不叙大是方便,当知佛子大乘非方便,那忽有索? 八、若三人索者何? 无领解,领解无故,故知不索也。 九、合赐车,文云『见诸众生出三界苦、得涅槃乐,故赐以大乘』,菩萨不证涅槃,那忽索? 十、诸子安坐故就父索,二乘果满不修行,故安坐可得有索;菩萨行未息,无安坐义,那忽索?」私以总别驳之。 索是求请之别名,在意名求索,在口名请索,在身名乞索,如矇者求知,如饥者请食,如迷者问道,凡居不达之地,何有不索之理? 由索故许与,许与故欢喜,今文具有请与欢喜,法说中千二百人,身子为首,殷勤三请;菩萨众中弥勒为首,佛口所生子,大数有八万,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譬说之初,身子为中根人请,又总为四众请,傍为下根请,文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法说许云:「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譬说许云:「当以譬喻更明此义。」因缘许云:「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法说竟,身子欢喜;譬说竟,迦叶等欢喜;宿世说竟,楼那欢喜。 又合譬文云:「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乘是宝乘直至道场。」以喜故知与,与故知请,三周三义明文炳然,何故偏言二索、一不索? 别驳,其一,齐三藏明菩萨不断惑,依《法华》有四句,谓障除大机动,障未除大机动,机动则知索。 其二云:大乘经无菩萨索小乘果,《大品》云:「三乘之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入涅槃」,断烦恼入涅槃同,何故不索? 其三云:三十三心名菩萨,三十四断思尽即成佛,佛从谁索? 此犹三藏义,见障未除大机尚动,况三十三心而当不动,动即知索。 其四,菩萨未断习气无知不应索,断尽成佛,佛从谁索? 此三乘通教义,具缚障存尚大机动,况残习无知耶? 其五,唯此一事实,实即是真,那忽复索? 被会绝待之唯一,一外更无法,昔待二之唯一,一外更有法,一名同而体异,闇执瓦砾鱼目,谓夜光月形,愚岂而智愍(云云)。 其六,《般若》已来《法华》已上,与付财法同,不应有索。 汝不闻共不共般若,不共不须索,共者不应不索(云云)。 其七,〈方便品〉初,昔说小是方便,不叙昔说大是方便,大非方便,是故不索者。 汝不闻〈寿量品〉中,我少出家得三菩提,乃至中间若小若大若己若他皆我方便,诸佛亦然,宁得不索? 其八,若菩萨索,菩萨应领解,领解既无,故知不索。 汝不闻法说竟,天龙四众皆领解,其非菩萨谓是何耶? 又〈法师品〉中,三乘皆与记,若不领解,那忽与记? 其九,出三界苦得安隐乐,乃赐乃索,菩萨未出未证,是故不索,犹是三藏义耳。 其十,诸子安坐尔乃赐车,二乘行息名安坐,菩萨行不息非安坐,那忽索车? 犹是前义耳。 自有行息索、行未息索,又菩萨行行,即是乘乘,乘由索得,何谓不索? 观其诡累三藏,故设此十难,管见一斑都非大体,今当为尔分别说之。 自有不断惑不索车,三藏菩萨是;自有断惑索车,通教菩萨是;自有亦断惑亦不断惑亦索亦不索,别教菩萨是;自有非断惑非不断惑非索非不索,圆教菩萨是。 又历五味:乳味两意:一、亦断亦不断,亦索亦不索,二、非断非不断,非索非不索;酪味一意不断不索;生酥备四意;熟酥但三意;醍醐一意。 宏纲大统其义如此。 于一一句一一意,复各四句:谓障除机动,障未除机动,障亦除亦未除机动,障非除非不除机动。 斯宗不见执一非三,深可悲愍。 世人执车数不同,说车体不同,或言初说三车,后会二归一;或言初说有三,后会三归一;或言初说有四,后会三归一。 所以出经勿信人语,此文引昔佛为声闻说应四谛法,为缘觉人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菩萨人说应六波罗蜜法,今佛说三,数亦如此。 《华严》第八云:「下劣厌没者,为示声闻道;根钝乐因缘,为说缘觉道;根利有慈悲,为说菩萨道;无上乐大事,说无量佛法。」三十六又云:「三解脱法出声闻乘,无诤法出缘觉乘,六度四摄出大乘,知一切法出佛乘。」又第九地说声闻乘相、支佛乘相、菩萨乘相、如来乘相。 《地论》释第二地,观十不善集坠三途,十善集生天。 上十善与四谛观智合成声闻,又上十善与不从他闻观智合成缘觉,又上十善与具足清净观智合,成菩萨地,又上上十善与一切种一切佛法合成佛。 《璎珞》第十三云:「十方佛说三乘,一乘中又开三合九乘,九乘悉会入平等大慧。」圣说如此,不能融通,互相是非,非法毁人,过莫大焉。 今约教分别之。 若说三乘法门异而真谛同者,三藏教也;若说三乘法门同、真谛皆同者通教也;若说三乘三三九乘,若说四乘浅深阶级各各不同而同入平等大慧者,别教也;若说三乘九乘四乘一一皆与平等大慧相应无二无异者,圆教也。 又历五味分别;乳味但明菩萨乘、佛乘;酪味但明异三乘;生酥味备明三乘四乘九乘各各分齐不相滥;熟酥味唯除异三乘,余如生酥也;醍醐中纯说佛乘,无复余乘也。 若识此意异说无妨,若不知者秖增诤论耳。 世人明佛乘乘体有异,光宅取佛果究竟尽无生二智为车体,远出五百由旬之外对昔为高,具含万德对昔为广。 庄严取因总万行为体,上求为高下化为广。 旧不取功德,功德与凡夫共,唯取智慧为体。 旧又取福慧共为体。 文云「乘是三车」,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而自娱乐,岂但智慧耶? 又一师但取有解为体,空解无动故不取,尽无生智即有解也。 又一小乘取空慧为车体,文云「我等长夜修习空法」(云云)。 大乘亦以实慧方便为车体,车体譬有,有有运动故也。 私谓诸师释佛乘之体,而竞指具度,何异众盲触象诤其尾牙。 依天台智者,明诸法实相正是车体,一切众宝庄校皆庄严具耳,至赐车文中当点出。 旧解:小车者小果也,果有有为、无为功德,正取有为以譬车运,运入无余也。 有为果中具有福慧,以慧为正、福属具度,其慧有十,而八智通因果,尽无生智唯是果位,乃取二智以譬车果,以是义故车在门外。 若依《大品》云:「是乘从三界出,到萨婆若中住。」若未出时,已乘是乘争出火宅,何故复言车在门外? 若先在外,乘何而出? 然但乘通因果,三十七品断见思惑,皆是因乘,尽无生智皆名果乘,要因因乘断除惑尽,方得果乘尽无生智,故言车在门外。 但果正因傍,就果为言车在门外;若内因断结运义名乘,外果不运何得名乘? 然果无断惑之运,要以尽无生智入无余涅槃,方是好运也;若乘因到果,何意方更索车? 旧云:机索、情索。 机索者可解;情索者,佛说尽无生教,罗汉证此果,已用神通天眼试观未来,犹见变易生死浩然,自疑所得尽无生证,若实无生云何见有? 如其浩然昔非究竟情中从佛索先所许是为情索,若寻经文文无此语,若推索义义不应然,文无可解。 推者,下文云:「自于所得生灭度想」,既以天眼见有生死,何故复起灭度之想? 此则自相矛盾。 又佛灭后罗汉,不值余佛不能决了,既自以天眼照见生死,何须见佛而决了耶? 又初禅天眼,尚不见二禅,况见变易? 亦与《摄大乘》乖也。 又罗汉得无漏业,用天眼见变易未来生死果报者,即时人修五戒十善,应自见其未来果报;当知界外果报,岂是天眼所见耶? 不用此判情索也。 今言情索者,昔日依教谓尽无生能入无余,而于方等中,见菩萨不思议,闻净名弹斥,若我所得是实,大士不应折挫;若我非实,佛不应说真。 故云茫然不知所云。 至《大品》中领知大法,闻此乐大心起,方欲进修大乘,而不能知得与不得,此等皆是情中已索大乘之义。 故身子领解,提昔疑情:「见诸菩萨授记作佛,不豫斯事,呜呼自责,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即是指昔方等已有情索也。 今加口索者,因闻〈方便品〉初偈略闻佛说并是方便,即复执今方便疑昔未极,故云:「我今不知是义所趣」,动宿疑情故发言三请,索求昔日所说之实,机在大乘、情求昔实。 又情求大乘、口问昔实,六度通教例尔。 从「舍利弗尔时」下,三,等赐大车,有两章、两广、两释:一、等子,二、等车。 以子等故则心等,譬一切众生等有佛性,佛性同故等是子也。 第二车等者,以法等故无非佛法,譬一切法皆摩诃衍,摩诃衍同故等是大车。 而言「各赐」者,各随本习四谛六度无量诸法,各于旧习开示真实,旧习不同故言「各」,皆摩诃衍故言「大车」。 「其车高」下,广车为二,一广叙车体,次释有车之由。 叙车体中先叙高广,次明白牛,后明傧从。 假名车有高广相,譬如来知见深远,横周法界之边际,竖彻三谛之源底,故言「高广」也。 「众宝庄校」者,譬万行修饰也。 「周匝栏楯」者,譬总持,持万善、遮众恶。 「四面悬铃」者,譬四辩下化也。 「张设幰盖」者,譬四无量,众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也。 「珍琦杂宝而严饰之」者,真实万善严此慈悲,《大经》云:「慈若具足十力无畏,名如来慈,慈中行布施等」(云云)。 「宝绳交络」者,譬四弘誓坚固大慈心也。 「垂诸花缨」者,譬四摄神通等悦动众生也,亦譬七觉妙鬘也。 「重敷綩綖」者,譬观练熏修一切诸禅,重沓柔软也。 「安置丹枕」者,车若驾运随所到处须此支昂,譬即动而静、即静而动。 若车内枕者,休息身首,譬一行三昧息一切智、一切行也。 「丹」即赤光,譬无分别法也。 「驾以白牛」者,譬无漏般若能导谛缘度一切万行到萨婆若。 白是色本,即与本净无漏相应,体具万德如「肤充」,烦恼不染如「色洁」。 又四念处为白牛,四正勤中二世善满如肤充,二世恶尽如色洁。 四如意足称行者心,如「形体姝好」。 「筋」譬五根住立,能生义也。 「力」譬五力摧伏,干用义也。 「行步平正」以譬定慧均等,又譬七觉调平。 「其疾如风」者,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萨婆若。 「僕从」者,譬方便波罗蜜能屈曲随人给侍使令,众魔外道二乘小行,皆随方便智用,故《净名》云:「皆吾侍也」;又果地神通运役随意,即僕从也。 次「所以者何」下,释有车之由者,由财富藏溢,譬果地福慧圆满,名财富无量。 库藏充溢,行藏理藏,一切法趣檀尸忍等。 是趣不过者,是约行为如来藏,一切法趣阴入界根尘等。 是趣不过,即是约理明如来藏。 自行此行理名「充」,化他名「溢」,实智满名「充」,权智用名「溢」,入中道名「充」,双照故名「溢」。 非但藏多又皆充溢,何法不是摩诃衍? 故大乘无量也。 「而作是念」下,即是广明心等,文为二:一广心等,二释。 广心等者,财富无量是子无偏,是故心等;若富而非子,是子而贫,则不得等。 今「七宝大车其数无量」,若教若行皆摩诃衍,即财多也。 「各各与之不宜差别」者,不移本习而示真实,如身子,于智慧开佛知见,具一切佛法;目连于禅定开佛知见,具一切佛法,余人例尔。 又《方等》、《般若》,念处、正勤、根力觉道,种种异名皆开示实相,历一切法亦复如是,故言无量也。 「所以者何? 以我」下,是释两等。 初释财多。 「尚周一国况复诸子」,譬大圆因遍该善恶,况佛知见耶? 次释子等者,非子尚充况是子耶? 譬佛无缘者尚度,况有缘子耶? 寻文可解。 从「是时诸子各乘大车」下,第四,适愿欢喜,譬上受行悟入,本求羊鹿水牛期出分段,今得白牛尽于变易,过本所望,岂不欢喜? 从「于意云何」下,第四,不虚譬,譬法王不妄:一问、二答、三述叹。 问如文。 「舍利弗言」下,第二,答,为二:一、免难不虚,亦名以重夺轻不虚;二、不乖本心不虚,亦云过本望不虚。 各为三,谓标章、解释、况结。 标免难,如文。 「何以故」下,第二,释者,命重身轻全身免火,已得大宝济于重命,岂应有虚? 结,免八苦之火、全五分之身,已是大宝,况二万佛所大乘慧命圆因,成就佛知见开,宁是虚妄? 次「世尊若是」下,第二,不乖本心,初标不乖本心章,本知无三,意令不谤,不谤者已不乖本心。 释云,本知无小,意令不毁堕恶,既无毁因不堕恶果,不与小车不乖本意。 结云,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其子,与一大车过本所望,是故不虚。 结前章云方便救济,似譬断德神通之力;结后章云财富无量,似譬智德辩说之力。 前是子等故不虚,后是财等故不虚。 「佛告舍利」下,第三,叹述,有二「善哉」者,述其二不虚也。 问:佛何不自说不虚? 答:佛许三与一,自说为难;身子说不虚,取信为易。 「舍利弗如来亦复」下,第二,合譬。 光宅开十譬,但合七不合三,七中正合五,兼第五第八,不合第七第九,故知十譬繁而不会。 今合总、别二譬,总中有六,今文皆合,小不次第。 今初第一合上第一,上长者名行位号德业,合云如来亦复如是,先合位号,如来无量德号,略举十义如上说。 「一切世间」,将处所以定名行,上云国邑聚落,合直云一切世间,通指同居、有余自体,皆是妙色妙心果报之处,如来遍应三处,即一切世间合上国邑聚落也。 「于诸怖畏」下,合上叹内外德,内是年高衰迈,识达则多,譬如来智断,于诸怖畏无明永尽,合上衰迈显断德也。 「成就无量知见」,合其年高显智德也;「力无畏」等,合上外德财富无量也。 「神力」者,深修禅定能得神通,合上田也。 「智慧力」,智必照境,如身之託处,合上宅也。 「具足方便波罗蜜」,合上诸僕从也。 从「大慈大悲」下,第二,合上第四,慈悲是施化之本,「一切」是五道,恒为慈悲所被,合上五百人也。 「而生三界火宅」下,第三,合上第二,其家也。 「为度众生」下,第四,合上第六,众生有缘。 亲者前度,合上三十子也。 「生老病死」等下,第五,合上第五,炊然火起譬也。 「教化令得三菩提」下,第六,合上第三,教能诠理寻理起行即得菩提,故知教理共用,合上唯有一门譬也。 若讲说令前后可解,一一须提〈方便品〉譬本来勘捒之,后去例尔。 从「见诸众生」下,第二,合别譬。 别譬有四,今合第一见火譬。 譬有三意,其文有四;合亦四,但譬中惊怖在前,诸子恋着戏处在后,合中不觉不惊在前,拔苦与乐在后,互现辨其不定耳。 今以一见字,第一,合上第一能见之眼,即是如来寂照智眼能见也。 「诸众生为生老」下,第二,合上第二,所见之火从四面起。 此中明八苦为火,四苦如文;「贪着追求」,求不得苦;「后受地狱天上人间」,是五阴苦;爱离怨会如文。 此之八苦,从四倒四面起也。 从「众生没在其中」下,第三,合上第四所见火譬。 诸子不觉不知等也,不观苦集故「不厌」,不观道灭故「不求解脱」。 「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合上心不厌患,无求出意也。 从「佛见此已便作是念」下,第四,合上第三起惊怖,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意也。 「应拔其苦难」者,即大悲之力;「与无量乐」者,即大慈之力也。 从「如来复作是念」下,合第二舍几用车譬,上譬有劝诫,今但合劝不合诫,法说中亦劝善不明诫恶,故劝修为正,诫恶是傍,亦是劝善即诫恶、诫恶即劝善;今合劝善,即知合诫恶也。 上劝文有三,谓拟宜无机息化,拟宜有身、手、衣裓等。 「但以神力」者,合上身力。 「及智慧力」者,合上手力也。 「赞如来知见」,合衣裓也。 「力无所畏」,合几桉也。 若佛初出即用此拟众生,不能以此得度也。 「所以者何」下,释不得度,合上第二子不受劝譬。 正由五浊障重未免生死等火,大乘微妙不能得入,故言「何由能解佛之智慧」,此一句即合上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小故不能解智,不解智慧者,即是行为门意也。 「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合上第三放舍善诱无机息化,或当堕落为火所烧也。 此文无放舍语譬及譬本,息化意甚分明也。 息化文为二:先牒前后三譬,次正合息化。 牒前一譬正帖合息化,牒后两譬傍成息化也。 「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此牒前身手救子不得譬,以合息化,如来亦寝大化也。 「但以殷勤」下,牒施三之譬也。 就「然后各与」下,牒第三等赐大车譬也。 「如来亦复如是」下十六字,正合第三息化也。 从「但以智慧方便」下,合用车救得譬,上文有四,此中亦四。 「但以智慧」下,合第一拟宜三车也。 「为说三乘」下,合上第二知子先心也。 「而作是言」下,合上第三叹三车希有,上有劝、示、证,今亦具合,但不次第,第一合上第二。 「汝等莫得乐住三界」下,是示其尽无生处也。 「三界」是示苦谛;「勿贪麁弊」乃至「生爱」等,示其集谛;「速出三界」示其灭、道,灭、道即是示其三界外有智断三乘之果,故令速出三界当得三乘,三乘正取道灭为体也。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者,是第二,合上第三必与,证得不虚也。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下,第三,合上第一叹希有,如此三乘是诸佛方便,引物仪式,故众圣所称。 得无生智为「自在」,得尽智为「无系」,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名「无所依」,所作已办梵行已立,名「无所求」也。 从「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下,合第四适子所愿譬,上有真似等四位,今合亦四,但上总今别,三乘各为四,皆引上譬来帖合也。 「内有智性」者,宿习三乘乐欲,成三乘智性,故佛施三乘之教也。 「内有智」乃至「从佛闻法信受」,合上闻父所说玩好之物适其愿故,合上闻慧也。 「殷勤」合上心各勇锐,思慧也。 「精进」合上第二推排,推是推理、排是排恶,恶去故精、理明故进,合上修慧也。 「欲速出」下,合上第三竞共驰走也。 「是名声闻乘」,合上第四争出火宅。 三乘修行,皆有此四。 而辟支佛求自然慧者,辟支是法行人,从他闻法少,自推义多,故取譬鹿,鹿不依人。 「自然」者,从十二缘门入,此门本自有之,非佛天人所作,名自然慧;不从他闻,复名自然慧也。 菩萨称一切智者,不同二乘,乃是佛智,菩萨望此修因,即是大乘兼运之意也。 「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下,合第三等赐大车譬,上文有四:一免难,二索车,三等赐,四欢喜,今略不合第二第四也,但合免难义兼索车,合等赐义兼欢喜。 今双牒免难、赐车二譬,然后双合二譬。 「如彼长者」下,牒免难。 「自惟财富」下,牒等赐。 「如来亦复如是」下,合免难。 门有三义:入义,出义,别义。 若三界为宅、五阴为舍,由迷色心而入色心,即是入宅,生死之门。 若作出者,是乘从三界出,即是禀佛通教下所诠为门。 若别义者,即是禀别教下所诠为门也。 今言佛教门者,正是藏、通二教,教下之理共为门,得出三界而免难也。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下,合等赐也。 上等赐,先列二章门、二广说、三释出,今合阙略,文小不次第。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智慧力」下,第一,合上第四释有车之由,上云财富无量库藏充溢也。 「是诸众生皆是我子」下,第二,合上第五广等心,上云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也。 「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岂非合等心义? 「是诸众生脱三界」下,第三,合上第一等心章门,上云各赐诸子等也。 「诸佛禅定解脱等」下,第四,合上第二标车章门。 「皆是一相一种」下,第五,合上第三正广大车,通合上高广乃至僕从等。 「一相」是实相,即法身;「一种」是种智。 般若能生净妙之乐,乐即无苦,名为解脱。 三德高广,具足庄严收罗众德,名摩诃衍,合上大车譬也。 「如彼长者以三车」下,合第四不虚譬。 上答有二:一全身命,二不乖本心,各有三别;今但合不乖本心兼得全身。 何者? 佛意本为除其五浊,五浊既尽大善自全。 上不乖心有三:一标,次释,三况;今但合释合况也。 初牒三车诱引,后与大车譬,次合如来初说三乘诱导,然后但以大乘,此合解释不乖本心,上云「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也。 「何以故」下,合上第三况出不虚,即是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故许三与一,非是虚也。 此释小异于前,前意为令诸子得出意不在三,既出不与亦非虚妄。 今明如来出世,本欲说大,但为小智乐着三界,故以方便诱引既已,得出还与大乘,即称本心,故言能与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也。 若《华严》中能受,即为与大,不俟开一为三;不能受者,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由众生,非佛本意,故用此释成不乖本心不虚也。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五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3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