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华玄论卷第三 内容: 法华玄论卷第三胡吉藏撰问。 释论解问乘品云。 列十种大经所谓云经大云经华手经法华经等。 是摩诃波若经于中最为深大。 又论第百卷云。 法华是秘密法明阿罗汉受记作佛。 波若非秘密法不明二乘作佛。 又论释毕定品云。 须菩提闻法华经明一切众生皆作佛。 又闻波若经中有退。 是故今问佛。 是菩萨为毕定为不毕定。 又释论大明品云。 诸余善法入波若中。 论云诸余善法谓法华经。 又云法华是波若果名。 是五处论文有三相违。 初文列般若胜而法华等劣。 第二文般若浅法华深。 余三不别浅深。 此三相违云何会通耶。 答。 依五时之说四宗之论。 言此相害鉾楯不可会通。 问。 云何尔耶。 答。 众师并云般若浅而法华深。 决定无有言般若胜而法华劣。 故知不可通也。 问。 既与旧说相违今云何融会耶。 答。 须广详旧论意乃明所以然者。 此虽数句之文乃网罗佛教。 不可轻言宜谛详究。 问。 旧说云何。 答。 宋道场寺惠观法师着涅槃序明教有二种。 一顿教即华严之流。 二渐教谓五时之说。 后人更加其一复有无方教也。 三大法师并皆用之。 爰至北土还影五教製于四宗。 今依大乘经论详其得失。 释论云佛法有二种一者大乘藏二者小乘三藏。 又云佛法有二道一者声闻道二菩提萨埵道。 前约法分两后就人开二。 又释论云佛灭后迦叶与阿难结集三藏。 文殊弥勒亦与阿难结集摩诃衍藏。 大经云字有二种。 一半字二满字。 为声闻说半字为菩萨说满字。 又云诸大众凡有二种。 一求小乘二求大乘。 昔于波罗捺为声闻转小法轮。 今始于此拘尸那城为诸菩萨转大法轮。 又法华云昔于波罗捺转生灭小轮。 今至鹫山转无生灭大轮。 又法华明二种教。 一教声闻二教菩萨。 教声闻者如雇之除粪。 教菩萨者如付穷子财。 从付财已去皆是教菩萨。 又唯有草菴及以大宅。 唯有中道化城及以宝所。 又摄大乘论明声闻法菩萨法。 声闻法但断惑障。 菩萨法断惑智二障。 又地论明二藏与释论同。 又净名云菩萨法藏所摄。 则知有声闻法藏所摄。 又中论云声闻法入第一义道。 摩诃衍入第一义道。 又一切经初皆列二众。 一小乘众二大乘众。 如是等处处经论但明大小二乘。 故唯有二种法轮不应立三教也。 又以理推之众生根有二种。 一堪受佛道二不堪受大道。 堪受大道为说佛乘名为大乘。 不堪受者为说小乘。 故知但应有二不应立三也。 又三教之言无的明据不可用也。 次明亦无渐教。 旧云波若是三乘通教凡引四文。 初云欲得声闻地者。 当学波若乃至欲得菩萨地者。 当学般若。 又云是波若中广说三乘之教。 又云二乘智断是菩萨无生法忍。 又云欲住须陀洹者亦不应离是忍。 故知波若是三乘通教。 评曰。 论序说波若因缘意云。 于三藏中但为声闻说法未说菩萨行。 今欲为弥勒等广说菩萨行故说波若。 不言今欲通说三乘人行故说波若。 即知波若非三乘通教。 又论云波若不属二乘但属菩萨。 若波若是三乘通教者则应通属三乘。 不应但属菩萨。 又论云在菩萨心中名波若。 在声闻心中名道品。 又云在菩萨心中名陀罗尼。 在二乘心中名为道品。 若波若是三乘通教则在三乘心通名波若。 不应有别名也。 又难曰。 若三乘通学波若波若是三乘通教者。 涅槃经云三乘之人同观中道。 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 乃至上智观故得诸佛菩提。 亦应是三乘通教。 若言盖是涅槃一枝之义不足以证大宗者。 劝学品劝三乘学波若亦是一句之言。 不足以证其通致。 又云波若出生三乘。 故是三乘通教者。 大经云即是声闻藏出生诸声闻。 即是因缘藏出生缘觉。 应是三乘通教。 又胜鬘经明大地出四宝藏。 摄受正法能生五乘。 亦应是三乘通教。 问。 此非难也。 涅槃胜鬘明一乘佛性。 波若不然。 故不得为例。 答。 若涅槃正明佛性。 复有同明三乘观中道者。 波若正明教菩萨法亦劝三乘同学波若。 此义应齐云何非例。 又引释论辨十种大经明波若最胜。 既胜法华岂浅涅槃等耶。 问。 波若未明常故知浅也。 答。 经题中以引文竟今当更说。 摄大乘论引波若云。 乘有三种因乘缘乘果乘。 果乘者谓常乐我净。 若尔波若以明四德云何非常。 但人不解经意谓言无常耳。 问。 龙树何故不依此释耶。 答。 论主亦明无为波若。 又云常住波若非无此意。 问。 波若非三乘通教者何故劝三乘人通学波若耶。 答。 今当为子述之。 从波若至涅槃皆是教菩萨法。 但教菩萨法凡有二种。 一显教二亦显亦密。 如法华涅槃显教菩萨。 故明三乘人皆是菩萨波若亦显亦密显教菩萨密教二乘。 显教菩萨者令菩萨修学波若成佛道也。 密教二乘者劝二乘学波若。 亦令二乘成佛道也。 如付财中说密示大法以为己任。 故付穷子财。 穷子根钝不知不觉。 谓学波若得证三乘。 若言学波若成三乘者。 犹穷子之气类耳。 问。 经及释论亲明学波若成二乘。 云何作此释耶。 答。 学波若成二乘者此终是不识波若是菩萨法证二乘耳。 若必识波若是菩萨法即学波若不证二乘。 问。 何以知然。 答。 若学波若证二乘者即在二乘心应名真波若。 何故论云在二乘心不名波若。 又何得初劝二乘学于波若。 后证二乘果而不名波若耶。 希求味之贤留心此意也。 又学波若成二乘者。 此是波若少许气分耳。 何以知之。 释论云二乘证空比菩萨空。 譬如毛孔空比十方空。 又摄大乘论云。 二乘但得人空不得法空。 故知二乘但得波若少许气分。 问。 若如后意者即以此言证波若。 是三乘通教既得少许气分。 岂非通耶。 答。 若得少分便说波若是三乘通教者。 大经云如人得食亦名涅槃。 二乘断三界惑岂不得涅槃少分耶。 故不应以少分之言证三乘通教。 又小波若云。 此经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 故知波若不通教三乘。 问。 前言波若密教二乘。 又何所据耶。 答。 法华信解品云。 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 然佛实以大乘教化。 故知波若密说一乘。 此亦得即是显说一乘。 但穷子钝根不觉知耳。 以此推之不应言波若是三乘通教。 又摄大乘论云。 波若密说一乘。 所以然者。 一切法皆是真如。 三乘不离真如。 即说一乘义。 但二乘人不觉知耳。 又说一切处求人不可得。 若无有人云何分别此是声闻人此缘觉人此菩萨人耶。 以无我同故当知即是密说一乘也。 又三乘人同断惑障。 以断惑障。 故即是同一乘也。 又古旧义云。 波若已会法但未会人。 会法者一切法皆入诸法实相中。 皆入摩诃衍中亦皆入波若中。 故云若有实语摄一切善法者。 当知波若是也。 故知波若已会诸行。 诸行皆入大乘。 但二乘根缘未熟未堪开会。 故言未会人耳。 以密会法竟。 当知已是说一乘但未会人。 故二乘人不觉知也。 次言净名是抑扬法轮。 叹凡夫有反覆。 毁声闻为败根。 评曰。 是亦不然。 论主释波若魔事品云。 譬如痴犬不从大家求食。 从作务者索。 犬者声闻人也。 大家者云大乘教也。 作务者小乘经也。 净名虽挫之以败根。 未及波若抑之以痴犬。 抑扬之言亦为谬说也。 又法华云。 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 然佛实以大乘教化。 此即指波若为抑扬。 非以净名为褒贬也。 又净名具呵大小何故言抑小扬大。 问曰。 虽具呵大小而终叹大乘。 故是抑小扬大。 难曰。 终为扬大何故呵大小。 既云大则非专扬大。 此义如释名中广说。 第四法华为一乘教乃应无疑而义亦未善。 论解波若毕定品须菩提闻法华经明一切作佛。 又闻波若有退。 是故今问为毕定为不毕定。 若尔不应法华偏明一乘。 波若都无此说。 又论云法华是波若异名。 不应法华明一乘教波若未明也。 问。 若无五时者宁有五味相生譬耶。 答。 五味与五时义不相应。 乃欲证成反为自害。 五时中以波若为第二时。 五味中波若为第四。 虽欲曲会云波若即是法华平等大慧。 此乃回文就义非所以也。 大经云如我前于摩诃波若中说我无我无有二相。 可是平等大慧引法华耶。 此出人情深非文义也。 又摄大乘论明乘有三。 初二乘次大乘三一乘。 一乘最胜何不言三时耶。 又五相略经明教有三种。 第一鹿野为声闻说四谛。 第二为大根说诸法离自性不生不灭。 此亦有上有余不了义说起诤论处。 第三为求一切乘者。 说诸法离自性不生不灭。 无上无余非诤论处。 此经一卷与摄大乘论相应。 何故不依经说三时耶。 又无量义经且明三时。 初为声闻说四谛。 而八亿诸天来下听法发菩提心。 次说甚深十二因缘。 为求辟支佛人。 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住声闻地。 次说方等十二部摩诃波若华严海空。 宣说菩萨历劫修行。 依此则有三时。 今复说无量义亦是四时。 复说法华则为五时。 涅槃为六时。 初说人天乘应为七时。 何不立七时。 不应偏立四宗定执五教也。 又释论云佛于鹿园说法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 无量菩萨得一生补处现身作佛。 岂可言鹿园但小乘耶。 又大经云我初成道亦有菩萨已曾问我是甚深义。 即初后皆说涅槃不应言涅槃是渐而华严是顿。 又像法决疑经云或有见我入于涅槃。 或有我是报佛为百千释迦之所围绕。 若尔不应言华严是初成道时顿说至涅槃时不说。 是故渐顿不成也。 又释论有二种法轮。 一显示法轮二秘密法轮。 显示者如鹿薗说小法五人及八万天得道是也。 秘密法轮者于鹿薗说大法。 无量人发菩提心。 乃至现身成佛如向所引也。 如鹿薗有此二事。 以判显密者。 一切处皆例然。 如在祇洹身子等见释迦说法。 诸菩萨见祇洹舍那说法徒众充满法界说法界法门。 二乘不闻不见皆其类也。 又以四句总贯众经。 一始说小终说大。 如鹿薗先说小后明大乘。 二初大后小。 初成道说华严教。 鹿薗已去说小教。 三始终俱大。 如初后皆说涅槃。 四始终俱小。 如释论云从初转法轮至大涅槃集作阿含。 以显密二教及四句不同。 岂可局在五时限以三教。 但知如来随缘说法教无定也。 问。 如是等经皆属无方教摄故无过也。 答。 无方之言经论无据不应立之。 又不应立无方教。 所以然者。 如以大品为第二时。 诸余波若皆属第二时者。 以涅槃为第五时。 诸余常经皆属第五时。 但应以类摄经。 不应以无方收教。 若言相生者为次第。 不相生者为无方者。 安知八部波若并皆相生耶。 又五时是相生之言捡既不成。 况有不相成为无方教。 又龙树天亲俱以类而分大小。 呵梨法胜以例而开三藏。 不应立无方教也。 问。 北地诸地论师明四宗五宗等说。 是事云何。 答。 此皆影四五时教故作是说耳。 五时既不成四宗自废。 又菩提留支此云道希。 其亲翻地论但明半满。 留支是地论之宗。 即知半满有本。 而依四宗无根。 而辄信深不测其所以也。 问。 子虽广弹三教及斥五时。 引前论五文云何会通。 龙树传云。 智慧日已颓。 斯人令再耀。 世昏寝已久。 斯人悟令觉。 外国为之立庙宗之如佛。 楞伽经云。 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住初欢喜地。 为人说大乘。 摩耶经云七百年中有一比丘名曰龙树。 灭邪见幢燃正法炬。 以经传而推之理非谬说。 若斯言可领则如白日朗其胸衿。 甘露流其四体。 如其未晓即寄心靡託。 冥若夜游。 请为通之使无毫滞。 答。 文异常规义乖旧格。 虽欲会通正恐未可即心。 今当为子粗陈纲要。 第一文云波若于十种经中最大者。 然捡众经之极以实相为宗。 统群圣之心用妙惠为主。 夫万化非无宗而宗之者。 无相虚宗非无契而契之者无心。 故圣人以无心之妙惠契彼无相之虚宗。 内外并冥缘智俱寂。 岂容名数于其间哉。 斯二穷得一之原尽重玄之妙。 理无不统教无不摄。 如空之含万像若海之纳百川。 波若盛明斯意论称最大岂虚构哉。 问。 子明大之有以今用何文证之。 答。 四悉檀摄十二部经八万法藏。 前三悉檀犹可破可坏。 第一义悉檀不可破不可坏。 最上无过者此经正明第一义悉檀故。 云故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是经。 即知波若盛明实相证初境大义也。 又云前三悉檀皆归第一义。 即知八万法藏为显第一义。 波若既正明第一义。 即摄八万法藏。 故知最大也。 二者龙树开九十章以明二惠。 六十六品明实惠。 从无尽品竟经辨方便惠此二惠是十方三世诸佛法身父母。 如净名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此证第二智大义也。 以此二义即于一切经中最大。 岂但十经耶。 盖是论主略言十耳。 问。 众经且明斯二。 岂独波若将非论主一时揄扬耶。 答。 波若专明此二余经不尔。 又众经明此二者皆摄入波若中。 故前云诸余善法者谓法华皆入波若中也。 盖是论主理实言之非随情称叹。 问。 余经明此二摄属波若者。 亦应波若明此二摄属余经。 即余经为大非独波若。 答。 已如前判波若专明此二。 又波若初说此二余经无此两义。 故不得称波若也。 古有大品师谓波若为得道经。 此言符论最大之旨。 以一切得道皆由波若故波若最大。 此通上第一文也。 第二文明法华是秘密法明二乘作佛。 波若非秘密法不明二乘作佛。 故波若浅而法华深者。 诸讲论师虽诵此言多不体其意旨。 故异释纷然。 或赞杨波若抑破法华。 或悬信师说不详文意。 今断如是种种异说以龙树论文为正。 论云波若非秘密法不明二乘受记作佛故也。 而法华是秘密法明阿罗汉受记作佛故也。 正据二乘作佛不作佛故辨秘密非秘密也。 问。 波若不明二乘作佛。 何故是显示教。 法华明二乘作佛。 何故是秘密教耶。 答。 前已释竟。 今当广述。 波若但明菩萨是佛因故作佛。 二乘非佛因故不作佛。 此义于昔易解故名显示。 法华经明二乘作佛与昔教相违。 于昔难解故名秘密。 论主云如用药为药其事即易。 用毒为药其事即难。 波若明菩萨作佛如用药为药。 不明二乘作佛如不用毒为药。 法华经明二乘作佛如用毒为药。 其义即难解所以为秘也。 问。 秘密与显示为深为浅为大为小。 答。 总论此二义即有两途。 一者小乘为显示大乘为秘密。 如论第四卷云。 佛法有二种一显示二秘密。 显示教中明阿罗汉断烦恼清净。 诸菩萨未断烦恼未清净。 即菩萨不及阿罗汉。 故烈罗汉在前而菩萨居后。 秘密法中明诸菩萨得六神通断一切烦恼。 智慧清净超出二乘之上。 此文正约小乘浅易为显示。 大乘甚深为秘密。 若尔者则波若之与法华皆明菩萨得无生忍具六神通。 并属秘密甚深教摄。 即指三藏教为显示也。 二者以明义犹浅为显示。 明义甚深为秘密。 如第百卷说。 波若但明菩萨作佛者。 波若已明佛乘是实未明二乘作佛者。 未开二乘是方便。 约此一义有劣法华。 故名波若为浅。 法华即明佛乘是实复开二乘为权。 故法华为深也。 此同就大乘中自有浅深。 故分显秘二教。 问。 波若未开权显实应是秘密。 法华已开权显实应属显示。 何故不尔耶。 答。 若以未了为秘以了为显者则如所问。 但今以浅易为显示甚深为秘密。 故以波若为显示。 法华为秘密。 说经因缘中已明此义竟。 问。 若波若明义未了故称显示者。 前何故言波若于一切大乘经最为深大耶。 答。 各有其义。 所言深大者据前二义也。 后云未了者就未明二乘作佛也。 问。 若法华胜明义已了波若劣明义未了者。 何初言波若胜明义已了。 法华劣明义未了耶。 答。 不例也。 初辨波若广明实相等二义故胜。 法华不专明二义故法华劣耳。 不言波若明义已了法华明义未了。 以判胜劣。 若是法华胜波若劣者正就了不了判也。 问。 汝为自作此判。 为义有所求耶。 答。 理数自然何繁今问。 作此释竟复见关中僧睿小品经序。 盛判二经优劣将余意同。 睿公言波若照也法华实也。 论其穷理尽性夷明万行则实不如照。 取其大明真化解本无三则照不如实。 是故叹照则波若之功重。 美实即法华之用高。 考关中此文深见论意妙得经旨也。 第三毕定品云。 须菩提闻法华经辨不退。 复闻波若中有退。 是故问佛。 是菩萨为毕定为不毕定。 佛答皆毕定。 毕定者初心后心一切菩萨皆不退。 是故毕定也。 此论意明波若与法华无有优劣。 以波若法华同明一切众生毕定作佛。 是故二经无优劣。 既无优劣则二经同名秘密也。 问。 此文与第二文相违云何会通。 答。 论主云波若非一时一会说。 以此言推者则前分明退者在法华之前。 后分不退者在法华之后也。 故两言不相违也。 又五不思议中佛最不可思议。 如大经云。 或见佛今夜入灭。 或十五日后方始问讯。 或一年后方取涅槃。 像法决疑经云。 或见今日双树泥洹。 或见应生出家。 或见为舍那处莲华藏。 或见佛身满于虚空。 若尔者不可定波若前而法华后法华前而波若后。 故适时而闻随机而见也。 第五法华是波若异名者。 论云波若不属二乘但属菩萨。 即波若是教菩萨法法华明一乘。 亦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是故波若法华异名也。 又要从二慧父母乃生诸佛。 波若既明此二者则法华明作佛亦同波若。 即波若法华不异但开权一边异波若耳。 问。 以波若望法华既具三义。 可得将波若望涅槃亦具三义以不。 答。 亦具三义。 例此可知。 一者波若正明境智二义涅槃不正明此义。 例法华可知。 以二义故波若胜而涅槃劣也。 问。 何以知然。 答。 论列十种大经云波若最大。 十种经中有大云经。 大云经明佛性常住等。 故知波若胜涅槃劣也。 二者波若未明众生有佛性。 例如未明二乘作佛。 故波若劣而涅槃胜也。 三者二经无异。 波若既与法华同明二乘作佛亦同明佛性。 故二经齐也。 又波若唯教菩萨则涅槃亦然是故无异。 问。 波若后分明义与法华同。 明不退何处有同明佛性与涅槃齐耶。 答。 波若文既明一切菩萨不退。 即知皆有佛性。 又既与法华齐。 法华经中说佛性即是波若明有佛性也。 此略举三文以论同异耳不可以局余义。 问。 波若与净名法华同异云何。 答。 净名及波若初分并已显佛乘是实。 但未开二乘是权此处无异。 今略明四义不同也。 一者波若广说菩萨行如释论云。 今欲为弥勒等广说菩萨行也。 净名略明菩萨二种要行。 一净佛国土二成就众生。 如佛国土品说净土行。 从方便品去破三种人明成就众生。 方便品破凡夫见。 故说生死过患也。 叹法身功德令凡夫人入菩萨法门。 次破二乘见明菩萨法门如弟子品说。 三破菩萨大乘见如菩萨品说。 凡夫着生死。 生死是凡夫烦恼。 二乘滞涅槃。 涅槃是二乘烦恼。 菩萨着佛道。 佛道是大乘烦恼。 故破此三种人皆悟不凡不圣不小不大不二法门。 然后以权实二智适化。 无方随缘益物。 净名大致为如此也。 问。 净名经何故明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耶。 答。 释论云。 菩萨得无生忍已后无有余事。 唯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净名既得无生故今行斯二事。 又适化不同不须问也。 净名破三种人令入菩萨法门。 此三种人即是五乘人。 破凡夫谓人天乘也。 次破声闻即二乘人。 破菩萨即大乘人。 破五乘人令入菩萨法门。 与法华会五乘归一何异答显实与法华同未开权与法华异。 问。 云何显实同。 云何未开权异。 答。 破三种人显菩萨法门甚深微妙无碍无方。 法华亦明菩萨法门甚深微妙究竟真实。 是故同也。 但虽破三种人明其是有所得。 未明五乘皆是方便。 是故异法华也。 又三异一同。 三异者一者未开三是方便。 二未会三归一。 三未废三立一也。 一同者净名呵大小乘法华亦破三乘异执故言同也。 问。 二种破义有异不应言同。 净名破其有所得义。 法华破其执五乘异义。 何得言同。 答。 此义即两经有异。 但法华破执。 破执必是有所得。 今取同是有所得。 是故被破。 所以言同也。 问。 但净名显实与法华同。 波若显实亦与法华同。 答。 一切大乘经明道无异。 即显实皆同。 但波若净名之时二乘根缘未熟故未得开权。 至法华时二乘根缘始熟故方得开权耳。 不可言未开权故亦未显实。 波若净名辨菩萨无碍之道究竟无余。 法华辨菩萨行复何能过此耶。 问。 以何文波若净名已显实耶。 答。 法华信解品云一切诸佛所有秘藏。 但为菩萨演其实事。 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岂非指波若为秘藏真实法耶。 问。 净名波若未明三界外事。 如未辨五百由旬。 显实云何无异。 答。 若以五百由旬为界外者。 大品明四百由旬宁非界外耶。 又华严涅槃诸大乘经无有分明文辨三界内外事。 但胜鬘分明说耳。 可言华严涅槃未明界外事耶。 问。 法华明罗汉受记作佛。 即是明界外事。 净名大品亦尔耶。 答。 释论解大品往生品。 云菩萨从一佛土至一佛土。 至一佛土者此是出三界外净土。 云何言不明界外事耶。 又明菩萨舍肉身受法性生身。 二乘亦尔。 岂非明界外事耶。 又大品净名未明界外事者。 为未得开权故。 若分明说界外事。 则辨罗汉生处。 便是开权。 此时根缘未堪故不说。 但直明三界外净土菩萨往生。 则菩萨利根悬得领解。 二乘根钝故不知界外更受生身。 又难若言净名大品未明二乘作佛亦未显实者。 华严云大药王树根不生二处。 谓深水火坑。 既言二乘不生菩提心。 若尔华严应未显实也。 又华严法界品明二乘未入法界。 法华已明入一乘。 然一乘法界是异名耳。 岂可言华严未明二乘作佛。 故显实亦未足耶。 问。 何故华严未明二乘作佛耶。 答。 华严多是初成道时。 二乘根缘未熟故说其未得成佛。 如净名大品之时二乘根缘未熟故未开权。 诸菩萨道缘已熟故已显实也。 不可言未开权故亦不显实矣。 二者大品令二乘人口自说菩萨行密教二乘。 净名经令菩萨人说菩萨行密教二乘。 密教二乘不出自他两门。 故二经为异。 三者密教二乘复有二门。 一佛自密教即大品付财也。 二菩萨密教谓净名等也。 四者密教二乘者。 二乘有二病。 一者住着空有。 故大经云二乘人名有所得。 波若多破其住着之心。 辨无住无得。 睿师释论序云。 知滞有之为患故波若为之照即其事也。 二者二乘人不能知无方无碍之用。 净名等经正辨菩萨无方无碍之用。 菩萨体无碍法。 故心有无碍慧身有无碍通。 口具无碍辩以密斥二乘。 令悄鄙小心欣慕大智。 此皆大判耳。 问。 大品法华涅槃华严四经同明因果。 因果何异。 答。 大品因果者释论云。 佛于三藏中为诸声闻说种种法未说菩萨行。 今欲为诸菩萨说菩萨行故说波若。 中论云先于声闻法中说生灭十二因缘。 次为菩萨说无生灭十二因缘。 以二论详之。 三藏望波若即是开生灭无生灭二种义。 以菩萨行无生灭因故得不断不常果。 无生灭因即是波若。 不断不常果即是萨婆若。 故经云以不住法住波若中。 以无所舍行檀等六度。 不生故具足三十七品等。 所以睿师云。 启彰玄门以不住为始。 妙归三慧无得为终。 不住为始谓行不住因。 无得为终即是得无所得果。 适化当时即便取悟也。 波若因果大宗若斯。 法华因果者此经正开权显实。 故辨因明果。 可谓融会今昔结束始终。 总序释迦一化之大意也。 一期出世教门虽多不出权实二智真应两身。 初则开权显实。 明三乘为方便一乘为真实。 故破昔三因三果。 明今日一因一果。 以因无别感唯有一因。 果无异酬唯有一果。 时众虽知唯有一因无有异因。 唯有一果无有异果。 未知一果为同昔果。 为异昔果。 是故次辨开近显远。 近谓如来应迹。 远即常住法身。 但昔方便说近以覆远。 今开近显远。 近远既彰则本迹义显。 本迹义显故成一果义。 果义既成一因始立。 是故此经正明一因一果。 法华之会闻便领悟也。 次明涅槃辨因果者。 依寿量品明诸子有二种。 一不失心二失心。 不失心子闻波若法华皆得领解。 余失心子不肯服药。 保执昔无常教。 是以如来唱灭。 因此广破无常病逗以常药。 正以佛性为因涅槃为果。 问。 此经正明常无常今昔开覆。 何故以佛性为因涅槃为果耶。 答。 为释成常无常意故明佛性为因涅槃为果。 如来之身所以常者良由本有佛性。 见佛性故。 所以为常故纯陀品云。 未见佛性名为无常。 见佛性故常恒无变。 故佛性之因涅槃之果更无有异。 隐名佛性显名涅槃。 亦隐名如来藏显则成法身。 又隐则为因显则为果。 然佛性未曾隐显。 约众生不了故名为隐。 若得了悟自为显也。 问。 佛性为因涅槃为果为释成常无常义。 三宝一体异体复释何义耶。 答。 亦释成常无常义及因果义。 昔三宝异体。 是故无常。 今三宝一体。 所以常住。 故长寿品末云。 如汝父母各各异。 故知是故无常。 以三宝不异所以常住也。 以三宝一体故果义则成。 果义既成因义便显。 所以复是释成因果。 问。 然作此释者与旧何异。 答。 涅槃明常者此是对治悉且。 非究竟说。 大经云诸优婆塞常乐观察诸对治门。 谓常无常乃至我无我。 昔破邪常故说无常。 今斥无常是故说常。 然如来身未曾常与无常。 常无常方便用具足。 三宝未曾一体异体。 一体异体方便具足。 涅槃正宗大意如此。 其中一化教门有未了者并皆融会。 故涅槃亦名开秘密藏经也。 问。 法华中三根声闻皆得领悟。 何故三修沙门至涅槃时犹执苦无常耶。 答。 以是义故开失心子不失心子。 不失心是利根人。 闻初段开三显一后章开近显远。 皆得领悟。 余失心子闻而不解。 故至涅槃方得悟也。 问。 身子等昔有二执。 一执三乘异二执佛无常。 闻法华教二执皆除即便领悟。 失心子至涅槃时犹具二执。 则涅槃教起应破三乘异执复破无常执也。 答。 事如所问。 明佛常住即破无常执。 明同一佛性破三乘异执。 二病既消即便领解。 问。 法华破二执有二段经文。 涅槃破二执复云何耶。 答。 法华离破故开二门。 涅槃合破但有一段。 何以知之。 开宗即辨常便说佛性。 故知合破也。 以根性不同取悟非一。 法华离破未解至涅槃合说便解。 又法华广明一乘广破异执。 略明常义略破无常执。 涅槃广破无常执略破异执。 以取悟不同故广略互显。 华严明因果者前已释竟。 此经但为菩萨广开舍那能化所化二种因果法门。 皆是无方无碍。 任道平正无所斥夺究竟圆满。 望前诸教谓根本法轮。 所以明根本法轮者。 三世诸佛出世唯应为菩萨直说。 究竟之因圆满之果。 菩萨行此因故直趣佛果。 故名根本法轮。 但为众生薄福钝根不堪受此法。 是故方便息于大化种种杂说。 或前小后大或始三终一或先无常后常。 皆是释迦屈曲为缘。 故深隐说法。 若任道而言唯应有华严教也。 问。 四经同明因果。 何故涅槃具明缘正两因缘正两果。 缘因即因与因因。 缘果即果与果果等五性之义。 而余经不明此耶。 答。 受悟不同故圣教非一。 如华严开世心十地等因及依正二果。 而余教不作此说。 故知逗缘不同也。 问。 何故余经不逗缘说此法耶。 答。 大品法华是合明义。 涅槃是开明义。 所以合明义者。 大品直明无所住因无所得果。 破众生有所得心即便了悟。 不须别开缘正因果也。 法华直破异因异果明一因一果。 众生即得了悟。 亦不开缘正因果。 大经为钝根众生闻上合说未悟故。 广开缘正两因两果始得领解也。 以根缘宜。 闻合以取悟则为之合。 应闻开以受道故为之开也。 问。 就大品法华华严亦有缘正文以不。 答。 傍有此义。 释论解方便品云。 波若为种子是正因。 五度等为水是缘因。 能生菩提菓树。 又大品已有明佛性义。 亦有缘正因义也。 法华中明众生有佛性即正因。 万行等是缘因。 华严中正法性起文云。 微尘中有一经卷。 经卷中广说一切事。 此即是众生身中有佛性。 破微尘出经卷。 即是除烦恼见佛性也。 佛性既是正因。 诸菩萨修行三十心十地等即是缘因也。 问。 若皆有缘正二因者。 云何有四经之异。 答。 但众经皆有傍正二义。 波若广破有所得明无依无得为正宗。 佛性一乘为其傍义。 法华广明一因一果为其正宗。 无所得及佛性为其傍义。 涅槃广明佛性常住。 为斥无常之病为其正宗。 一乘及无所得为其傍义。 又众经逗缘不同互相开避。 波若已广明无所得实相故法华不明之。 未广说一乘因果。 故广明之。 法华已明一乘因果故涅槃不广明之。 未广明佛性常住。 故广说之。 又唯是一道三义说之。 无境不照义故名波若。 真极无二义称为妙法华。 常恒不变义目为涅槃。 又在菩萨心故名波若。 在佛心故名萨波若。 具在佛菩萨心故名一乘又须领。 众经显道无异而作异名说之。 如大品作波若之名。 不作一乘及佛性之目。 法华作一乘之名。 不作波若佛性之称。 乃至涅槃亦然。 问。 何以知然。 答。 法华无佛性文。 而天亲释法华论有七处明佛性。 故知一乘是佛性异名。 谓论主知名虽异而体是同。 故就法华中明有佛性义浅识之流迷名丧实。 闻名异故谓实亦异。 便言一乘非是佛性。 又释论云若如法观佛波若及涅槃。 是三即一相其实无有异。 故知波若是涅槃异名佛性别称。 但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 如将息病人以一种食作诸异味。 又随义说譬喻之一金作诸异器。 以此推之不得局以五时限之四教也。 譬喻义后当广说之也。 法华玄论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2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