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华玄论卷第八 内容: 法华玄论卷第八胡吉藏撰论曰。 转法轮具四义。 一轮二转三方四降敌。 轮者大乘以无生灭观为体。 小乘以生灭观为体。 大乘无生观为轮。 略具十义。 一唯圣王有余人则无。 唯无所得圣王有此无生灭观。 有所得人则无。 二自然成就不由工匠。 佛菩萨了诸法本自不生今亦无灭。 得无生观非破生灭故有无生也。 方便品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三辐辋具足。 无生观圆则众行皆备。 四自在王前导。 以无生观常居众行之首。 五余人不能坏。 天魔外道不能坏。 六能摧怨敌。 得无生观能破一切生心动念。 七停空不堕。 得无生观常在实相虚空不复退转。 八圆而无际。 得无生观离断常诸边。 九上下回转。 得无生观能于生无生不相妨碍。 如法身无生无处不生。 以无生故诸趣门闭。 即是上回无处不生而生五道。 谓下转也。 十速疾得无生观心无所碍。 一念遍知。 所言轮者转轮为义。 前佛得如实悟授于后佛。 众生不尽轮无息时。 故云轮转也。 又轮者谓具足义。 此无生观无德不含。 如波若说一念具万行。 又轮者圆正义。 无生实观圆正不偏也。 问。 何故名法轮复名梵轮耶。 答。 可轨名法清净名梵。 十住论云此轮能除众生三毒使得清净。 故云梵轮。 婆娑云梵音说故名为梵轮。 释论文已具足。 次论位但一无生中道正观。 约明昧不同开为四位。 初地至三地名信无生。 四地至六地名顺无生。 七地至九地谓真无生。 十地至佛地谓寂灭无生。 即喻四转轮王也。 又地前亦具四位。 外凡十信信无生。 次十住谓解无生。 十行因无生起行。 十回向明解行具足顺无生流。 后四名似轮。 前四名真轮。 似中内外凡。 真中竝不竝如一乘中释。 问。 何故地前至佛皆无生观。 答。 般若云菩萨初发心皆学无所得。 以无所得故能从一位至一位耳。 有所得是魔眷属无道无果。 是故皆学无生。 问。 云何名无生观。 答。 于一切生死涅槃缘之与观不生心动念。 故名无生。 是故经云。 动心是魔网。 不动为法印也。 次释转义。 既以无生为轮即以无转为转也。 净名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像法决疑经云。 鹿薗不说鹄树无言。 善吉云我无所论乃至不说一字。 大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则名为具足多闻。 此皆无转而转。 故言无所言。 但转有二种。 一者他转二者自转。 此二种开三种成佛。 一者法身成佛。 谓坐无生观道场将满不二念。 若假诸佛为作因缘故。 无生观轮于心中转名为他转。 二者应身成佛。 谓十地行满坐于道场无师自悟名为自转也。 此二皆是大乘。 三藏所无。 次明三僧祇劫行满三十四心成佛。 亦无师自悟得眼智明觉此三藏成佛。 成佛虽多不出此三。 若以本迹而言初一为本。 后二为迹。 大小为论初二大乘后一三藏。 权实而言三藏辨权大乘有权有实。 法身为实成迹身为权成也。 次就应身成佛复有自他。 婆娑云佛在菩提树下转自身法轮。 谓自得无漏慧行四谛境。 于鹿薗为他身转法轮。 谓陈如等有应发之慧须佛言教为其扣发名为他转。 但自转之义就初成道。 此义则短。 从尔已后皆属他转。 故他转时长。 小乘既尔大乘亦同也。 次明方义。 转必有方所即是转境义。 若尔小乘生灭观照四谛境。 故轮于四方转。 大乘明无生灭观于一实谛方转也。 问。 云何尔耶。 答。 小乘以苦集为相生。 灭道为还灭。 境即生灭观亦复然。 故生灭境发生灭观。 生灭观照生灭境。 所以言生灭之轮四方转也。 大乘则明不苦不集故不生。 不道不灭故无灭。 故名一谛。 以无生灭一谛发不生灭一观。 无生灭一观照无生灭一境。 故云无生灭轮于一谛方转也。 然转轮既是无转而转。 境生亦无生而生。 无转而转虽转不照。 无生而生虽生不发也。 次明小乘之轮于四方转。 大乘亦尔。 但小乘于有量四方转。 大乘于无量四方转。 问。 小乘有量故有生灭。 大乘无量亦有生灭。 量无量乃异。 生灭观应同耶。 答。 亦不同也。 大乘明苦者如大经云。 解苦无苦为苦谛。 又云五阴洞达空无所起。 是苦义法本不生。 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岂同小乘逼恼为苦。 已有还无称为灭耶。 次明降怨即辨轮用。 小乘于四谛方转降四谛下怨。 正观之轮于一实谛方转降生灭断常怨也。 又小乘轮于有量四谛转降有量四谛下惑。 大乘轮于无量四谛方转降无量四谛下惑也。 次明权实。 以内照四谛为实智。 外说教为权智者。 佛自转法轮则转之与轮皆是实智。 若为众生转法轮者则所转之轮为实智。 能转之教为权智也。 次明教智两轮。 问。 大经云诸佛世尊凡有所说皆悉为转法轮也。 此用何物为转云何为轮耶。 答。 可具二义。 一者佛教为能转。 众生智为所转之轮。 以诸佛说法皆能生物智慧故。 以佛教为能转。 众生之智为所转之轮也。 二者以教为所转之轮。 以佛智为能转也。 所以然者佛二智能说二谛。 二谛之教为所转之轮也。 问。 前云教为能转。 众生二智为所转之轮。 与后相违云何会通耶。 答。 佛为众生转法轮要须具二种能所。 一者以二智说二轮。 则二智为能转。 二谛教为所转之轮。 二者二谛教复能发生众生二智。 则二谛教为能转。 众生二智为所转之轮也。 初则智能谛所。 次则谛能智所也。 问。 就佛自转亦有能所不耶。 答。 佛二谛能发生佛二智。 则二谛为能转佛智为所转之轮。 合前则有三种能所也。 问。 教云何名轮。 答。 教有摧邪显正之能亦名轮也。 以智为轮通自他。 以教为轮但为他也。 问。 智教为轮出何文耶。 答。 大经云。 凡有所说皆名为转法轮此教也。 净名云得无生忍转不退轮。 以智为轮也。 十住论具出二解。 一云十二种行为轮。 十二种行谓眼智明觉此用智为轮。 二云分别三乘之法名转法轮。 用教为轮也。 次明三轮义。 一为声闻转四谛此则三转谓示劝证也。 为缘觉明再转。 谓十二因缘相生及以还灭也。 为菩萨说六度轮。 但明一转。 不三说六度。 亦不言有生灭二也。 问。 何以知然耶。 答。 法华经文自作此判。 四谛则言三转。 十二因缘则言生灭。 六度直说而已也。 问。 何故尔耶。 答。 示声闻根钝故三转。 示缘觉中根故再转。 示菩萨上根故一转也。 次明通方义者。 声闻既三转。 余二亦然互例也。 又通者三乘人同观十二因缘。 故得通为三乘人转十二因缘法轮。 但就十二因缘教可分二位。 为二乘人说生灭十二因缘故名为二转。 为菩萨说无生灭一中道正观名为一转。 故中论云。 前于声闻法中说生灭十二因缘。 次为菩萨说无生灭十二因缘。 生灭十二者即是相生及还灭也。 为菩萨说无生灭十二者。 十二本不生今亦不灭也。 次明四谛通别者。 为二乘人说有量圣谛。 为菩萨说无量圣谛。 问。 何文明为缘觉人说四谛耶。 答。 十二相生即苦集。 还灭即灭道。 义可知。 又释论往生品云。 菩萨若证四谛成辟支佛。 即共文也。 次明六度通别者。 通得为三乘人说六度。 大品发趣品云。 阿罗汉辟支佛诸佛因六波罗蜜到彼岸。 摄大乘论云。 凡夫二乘皆有六。 但六不同菩萨耳。 问。 若三乘皆六者。 亦应但名波罗蜜不。 答。 二乘人行此行到涅槃彼岸。 亦称波罗蜜。 但不能到佛道彼岸故。 比菩萨非波罗蜜耳。 又释论明小乘人具有六度。 以佛毗昙即是波若。 定即禅戒为尸罗。 道品中精进即毗梨耶。 能忍呵骂即忍。 有布施即是檀也。 问。 六度即是四谛不。 答。 六弊相生为苦集。 六行能灭即道谛。 所灭之无谓灭谛。 亦得具四谛也。 次明别释声闻三转义。 问。 何故明三转耶。 答。 三世十方诸佛法语不过三。 鹿薗之时此是初转法轮。 示诸佛法所以三说也。 二者为众生有三根故三说。 释论第百卷云。 受法者有三种利根一闻即悟。 中根二闻方解钝根三说始悟。 婆娑亦作此判也。 问。 为五比丘三说四谛。 此中云何有三根耶。 答。 此中有八万天及五人。 何故无三根耶。 三者发生三慧。 是故三转初转生闻慧。 次转生思慧。 三转生修慧四者初转生未知欲知根。 次转生知根。 三说生知已根。 五者初说生见道。 次说生修道。 后说生无学道。 问。 鹿薗三说生何物耶。 答。 但生未知欲知根。 但生见道而具生三慧。 至见道时是修慧位也。 问。 何以然耶。 答。 以五人及八万天皆得初道故也。 又第一说利根人生见道。 中下未悟。 皆在见道前。 第二说利根人至修道。 中根人在见道。 下根人未入见谛。 第三说上根人得无学道。 中根人得修道。 下根人得见道也。 三慧亦尔。 利根人闻一说得闻慧。 则二人未得。 第二说利根人得思慧。 中根人得闻慧。 第三说利根人得修慧。 中根人得思慧。 下根人得闻慧也。 问。 何以知然耶。 答。 婆娑云。 陈如一人得初道。 时四人住四善根也。 但三转有二种。 一者四谛三转如前。 二者一谛三转。 谓是苦。 苦应知苦我已知。 集等亦尔也。 次明十二行义。 开为二意一就四谛法轮明十二。 次约十六谛法轮明之转四谛法轮明十二者。 有教十二有行十二。 教十二者即示劝证。 四谛成十二教。 十二行者三转皆生眼智明觉。 若教十二为能转。 行十二为所转。 十二行是轮。 十二教非轮也。 若明二轮义者。 十二谛是教法轮。 十二行是行法轮。 若是教法轮则能转。 唯是一权智。 所转则有十二教也。 若是行法轮。 能转之教有十二。 所转之行亦十二也。 问。 此教行为就一人为就多人。 答。 教通一人多人。 自有一人具禀示劝证三。 自有三根人禀三各得悟。 若就见谛道论十二行者。 要是三人。 利根人闻示转即生眼智明觉。 故得见谛。 中下亦尔。 以三人合举故言十二行也。 问。 何故约见谛明十二行耶。 答。 此就鹿薗。 明陈如及八万诸天得法眼净故作此说也。 又约小乘义。 见谛道正是法轮。 小乘旧义云。 牟尼说见道疾。 故名法轮。 瞿沙亦尔。 故云或复说八支转至于他心。 八支犹是八正道。 八正道即是见道。 然瞿沙解转与杂心不异。 但杂心明转与轮皆是见谛解。 就两义分之。 取见谛无漏解。 有摧破义故名为轮。 此解速疾说之为转。 瞿沙明佛自悟八正至五人心中故名转也。 问。 何以知三转生三道耶。 答。 释迦初转但明得见谛解。 故就见谛道。 大通智胜初转时皆得罗汉。 罗汉必经三道。 故知就三道明三转也。 萨波多明唯见道名法轮。 僧祇部明诸佛凡有所说皆名转法轮。 释论云。 但初说名转法轮。 后去因初亦名转法轮也。 次明四十八法轮者。 如一人得眼智明觉。 开此四心则成十六心。 谓苦法忍为眼。 苦法智为智。 比忍为明。 比智为觉。 与三谛皆尔。 故成十六。 三根人各得十六故成四十八行也。 次明转十六谛法轮。 亦应有示劝证。 则成四十八教法轮。 三根人各得十六心。 故是四十八行法轮也。 此非是苦忍十六心。 乃是苦无常十六心也。 一人三人具得四十八教。 若是行轮四十八者但约三人也。 问。 四谛十六谛何异耶。 答。 略广为异耳。 又为利根人但略说四谛。 为钝根人广开十六。 又四谛为章门。 十六为解义。 又广说为十六。 为易持故但说四也。 问。 前明四十八行。 后复明四十八行。 云何异耶。 答。 若转四谛法明四十八行。 必是约见谛也。 何者以见谛十六心约三根各得十六故。 故成四十八。 思惟不必备观四谛。 又作九无碍九解脱断惑。 不明十六心故不得作四十八也。 若转十六谛法轮者。 此通见思。 以见思皆得作十六谛观。 故成十六行。 但前十六唯就见谛故别。 后十六即通也。 次明以四句束之。 一开教开行。 谓十六谛十六行也。 二合教合行。 谓十二教十二行。 三合教开行三转十二教为合教约三根四十八开行也。 四合行开教。 约一人具闻三转十二教。 故名开教。 但生一眼智明觉为合行也。 问。 今明小乘与数论明小乘何异耶。 答。 存言虽同其心则异。 如净名序小乘法轮云三转法轮于大千。 其轮本来常清净。 若尔者虽复开之与合境之与行皆是因缘。 假名之转。 因缘转此是无转而转无所转。 故云其轮本来常清净。 乃至境无所境开无所开。 如此乃得名转法轮。 亦乃得名法眼净也。 若有所转此是转颠倒。 不名转法轮。 若有所见乃名颠倒见耳。 不名得法眼净也。 华严性起品序。 小乘法轮无所转无所还名转法轮。 问。 无转而转。 为是大乘中说。 为是小乘中说耶。 答。 大乘中序佛说小乘转法轮意如此也。 若不如此悟者是人不得大乘意。 亦不得三藏意也。 次别明大乘转法轮有四句。 初转四谛轮。 次转二谛轮。 次一谛轮。 次无谛法轮。 小乘但有三转而大乘具有四转。 此四转皆是舒卷明义。 舒之从无谛为一谛。 一谛为二谛。 二谛为四谛卷之则合四为二谛。 二谛归一谛。 一谛归无谛。 四转法轮者。 一中道佛性。 法华亦然。 约此开四谛。 迷之则成苦集。 悟之则成灭道。 迷之成苦集者。 如随其流处六味不同。 一切诸业烦恼即集谛。 生死苦恼即苦谛。 悟之即有十信乃至等觉地名为道谛。 如来地一谛一依寂灭涅槃名灭谛也。 次合此四谛唯成二谛。 三谛入有为相。 灭谛入无为相。 唯有常无常二谛。 亦是空不空二谛。 无常即是可空。 涅槃名为不空。 故云空不空二谛也。 次合二谛唯成一谛。 有为虚妄不名为谛。 常住真实故名为谛。 如大经七义释之。 次泯一谛以归无谛。 如经云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 不见空者不见有为生死空也。 不见不空者亦不见涅槃不空。 又生死是空。 而今通言不见空不空者。 涅槃为不空。 亦不见有不有。 若尔即不见生死空不空。 亦不见涅槃有不有。 故非空非有非生死非涅槃。 即是无谛。 又大经十三卷云。 鹿薗唱小而无言。 双林大音而不说。 呵文殊谓转斥时会有闻。 即如此相始名转大法轮。 故前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 是名菩萨具足多闻。 次双泯大小。 以生灭为小轮。 以无生灭为大轮。 此是无生灭生灭生灭无生灭故。 非生灭非无生灭。 非大非小不转不还。 故云其轮本来常清净也。 佛如斯而转竟无所转。 缘如斯而悟竟无所悟。 无所转始为妙转。 无所悟始名妙悟。 故肇公云。 玄道在乎绝域。 故不得而得之。 大音匿于希声故不闻而闻之矣。 五百由旬义。 论曰。 佛法虽复深旷而大要不出生死涅槃迷悟二[跳-兆+(辙-车)]也。 诸师盛引五百由旬广证诸义。 故须评其得失。 此义若成众证皆立。 斯义若坏众证皆谬矣。 有人言生死有四种。 一流来生死。 二变易生死。 三中间生死。 四分段生死。 今但明三种生死以譬五百不说流来。 流来是有识之初。 今明反原之始故不说也。 三百谓分段生死。 四百是七地。 中间生死五百是。 八地已上变易生死也。 评曰。 此释五义为失。 一者四种生死经论无据。 胜鬘云因五果二。 果二者一分段二变易。 因五者谓五住地。 离二生死别立流来生死及中间生死。 应离五住外别立烦恼。 离漏无漏业别更立业也。 二者法华明五百。 而不增为六百减成四百者。 经明二种生死亦不可增减。 若二生死遂有增减则五百义亦同然。 三者释论云。 菩萨有二种身一肉身二法性生身。 肉身则分段生死。 法身谓变易生死。 若二生死外别有生死。 应离二身外别更有身也。 四者论又云阿罗汉舍三界肉身受法性生身。 故罗汉唯有二身。 则但有二生死。 离二之外无别生死也。 五者若以四百为七地则三百为六地。 若尔二乘断惑便与六地齐功。 若二乘断惑齐六地者无有是处。 二乘极久唯六十劫或百劫。 菩萨至六地时二十二大僧祇劫。 略据一文详之则菩萨求佛道而迂回。 二乘望大觉为直路。 而众经呵斥二乘便成妄说。 又大智论云。 二乘去佛道迂回。 不如直往菩萨。 以经论详之不应作此说也。 此义至有声闻无声闻中当广论之。 有人言但有二种生死。 如胜鬘所说。 但此中三百喻三界。 四百喻七地。 二国中间难可过度。 五百喻八地已上。 评曰。 经明七地难可过度。 就菩萨法中自论难易。 云何用此以化二乘人耶。 又若以四百喻七地。 则应三百喻六地。 则二乘还与六地齐功。 有人言断见谛惑为一百。 断五下分结为二百。 断五上分结为三百。 断恒沙烦恼为四百。 断无明为五百。 评曰。 不然。 初果倾三界见谛。 已度三百一半。 不应言一百。 又未断欲界思惟。 未度一百。 若过若不及也。 又经说三界为火宅。 二乘出火宅。 即是度三百。 不应有此解也。 四百为恒沙。 五百为无明。 还配地位者同前评也。 有人言。 三界为三百。 七住及二乘为四百。 七地已上为五百。 评曰。 三界为三百则如前判也。 后二还以配地过同于前。 有人言如大经云。 须陀洹八万劫到乃至辟支佛人十千劫到。 到者至于菩提心处。 如三根人领解。 即是发菩提心。 以五种人来至菩提心处故言广五百也。 此取极钝根人故云八万劫到耳。 若利根人不必须多劫。 释迦一期出世得四果者。 闻法华皆发心即名至也。 评曰。 是义不然。 经明度三百由旬立二乘地。 岂是度五人耶。 问。 五人并发菩提心名度五百。 如初果经八万劫发菩提心。 是超二乘地名度五百。 评曰。 此乃是大经明五人发心离于五位。 今非此中意。 所以然者上来皆明权实之义。 今譬亦明权实。 度三百立化城此是权。 度五百至宝所名为实。 故废化城进宝所。 若明度五人者皆是进宝所譬。 失立化城譬意故此非解也。 次总评。 上来诸释皆非经意。 所以然者。 此经三周说权实。 有法譬有合譬。 此五百由旬亦有合譬。 诸经师不观合譬文不解合譬意。 故引余处经意以释此文。 故皆僻谬也。 次出今譬意今所释者。 三界为三百。 声闻地为四百。 缘觉地为五百也。 问。 以何义故作此释耶。 答。 今以二义作如此判。 一者三百为凡夫地。 二百为二乘地。 此二障于佛道。 欲求佛道须免斯二障。 故释论云。 菩萨退有二事。 一贪三界二乐二乘。 今免二退故得入菩萨位进至宝所。 又三界名有见地。 二乘名空见地。 空有二见伤菩萨中道正观。 今欲修菩萨行求于佛道。 应离此二地也。 又三百以生死为障。 二百以涅槃为障。 地论云。 菩萨度五道复净涅槃。 以五道与涅槃皆是障故。 又华严云。 大药树王不生二处。 一者深水二者火坑。 火坑深水即是二乘及邪见凡夫。 此二不能生菩提心大药树王根。 是故菩萨须离此二地也。 又三界是二乘牢狱。 二乘地是菩萨牢狱。 故二乘欲出三界。 菩萨欲出二乘地也。 又三界凡夫多修福德而无智慧。 二乘之人多有智慧而无福德。 以二轮不具无由至佛。 故须离之方登大觉也。 又行有三种。 一者凡夫不能自行。 亦不能化他行。 二者二乘但能自行。 而不能化他行。 则行不具足。 菩萨修自行故出凡夫地。 修化他行故离二乘地也。 又摄大乘及地持论明障。 有二种。 一惑障。 二智障。 脱三界烦恼但离惑障。 未离智障。 若出二百便离二障也。 又生死有二种一分段二变易。 若凡夫受分段。 二乘受变易。 离凡夫故不受分段。 离二乘故不受变易。 又生死因缘凡有二种。 一有漏业因四取为缘。 二无漏业因无明为缘。 凡夫有有漏业及四住烦恼。 二乘有无漏业有无明烦恼。 今度此五百则断此因缘故生死永尽也。 问。 若如后三义还同旧释耶。 答。 旧不数二乘为二百。 岂同旧耶。 次引证。 问。 此释出何处文耶。 答。 释论解大品闻持品云。 菩萨度四百由旬则去佛道不远。 论云三百喻三界。 四百喻二乘地。 菩萨度此二地知必作佛。 但大品合二乘为一百。 法华开为二百。 虽开合不同意无异也。 问。 大品已明此譬者与法华何异耶。 答。 大品但明菩萨度凡圣二地。 未明二乘为权。 犹阙化城之意也。 问。 既未辨化城亦应未明宝所耶。 答。 大品已明显实相。 故辨宝所。 犹未开权故不明化城也。 问。 大品可用此喻法华何必同耶。 答。 下合化城譬中佛自作此说也。 如经云佛知是心怯弱下劣。 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此合度三百由旬譬也。 若众生住于二地。 如来尔时即便为说。 汝所住地近于佛慧。 此合度二百由旬譬也。 文既分明无劳惑也。 而经师都不见此文。 横引余事以释故失经旨也。 又不以二地为二百。 复以何文合二百耶。 又责旧经师曰。 譬说之中明一化城今合譬文何故乃明二地。 不应一二相违。 今明开合皆有其旨。 所以合者略明六义。 一同出三界。 二同得尽无生智。 三同断正使尽。 四同得余无余二涅槃。 五望波若三慧品同得一切智。 六同名小乘。 以六义同故合二乘为一化城也。 而开为二地者略明十义。 一行因久近如百劫六十劫等。 二者根有利钝。 三从师与独悟。 四声闻无大悲。 缘觉有小悲。 如鹿犀之喻。 现释论也。 五声闻不必有相好。 缘觉必有。 但小多不定。 六声闻观法略谓四谛。 缘觉观法广谓十二因缘。 七声闻说法则令人悟于圣道。 缘觉不能令至燸法。 及得贤圣事。 出大经。 八罗汉必在佛世。 缘觉不定也。 九声闻或顿证四果或复渐证。 缘觉必顿证如三藏佛。 十缘觉现通多说法少。 声闻不定。 以具十义故开为二地。 是故三百譬三界二百喻二地也。 问。 譬喻品何故合三界为一宅。 开教门为三乘。 今何故开一宅为三百。 合三乘为二百耶。 答。 前明同为苦火所烧。 故合为一宅。 求出者有三根人不同。 故教门开为三乘也。 今明佛道长远。 三界及二乘地是大恶之道要。 须度之然后得佛。 是故开一宅为三界。 三乘中但二乘地是障佛乘非障。 故但明二百也。 问。 何故以凡夫地为三百。 小乘地为二百耶。 答。 盖引进之言。 明汝所度已多。 汝所住地近于佛慧。 唯二百在耳。 当怒力精进。 宝所不遥也。 以理言之则所度犹少未度犹多。 二乘发心始入十信。 方经五十二位三十三僧祇劫方至佛耳。 尔前极长百劫修行故所度犹少也。 问。 若所度已多是引进之。 言则此经未成了义耶。 答。 深有旨也。 明佛道虽长。 若能度凡夫地及离二乘地者后进修行不复为难。 故名为近佛。 如万里之行唯五百里多难。 若过此道则前进为易也。 次论恶道。 问。 何故说五百由旬皆是恶道耶。 答。 上诸义即明恶道竟。 贪着三界及深二乘。 能害菩萨法身惠命故言恶道。 二者佛及弟子已四处开权显实呵责二乘。 钝根闻之犹未领悟。 方便品云。 小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次身子章云。 我昔于空法得证。 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 譬喻品云。 唯有一大车。 唐捐门。 外实无三车。 信解品云。 佛乘如大豪富长者小乘之人如。 眇目痤陋无威德者。 乃至贫穷下贱除粪之人四处。 虽种种呵斥二乘称叹大道。 钝根声闻犹故保执。 是以今说恶道譬喻明三界二乘皆是恶道。 汝今云何欲乐住耶。 又昔于大通佛所已欲度五百由旬。 今积行弥劫云何退住恶道。 譬如父母呵子云乃不长进何为退缩。 又凡夫以三途为地狱。 二乘以三界为地狱。 菩萨以二乘为地狱。 故大经云。 今我怖畏二乘道果。 如惜命者怖畏舍身。 汝今云何乐住地狱。 又本畏生老病死。 求涅槃乐。 三界及二乘地未免生死之苦。 故名恶道云何欲住。 又此凡圣二地未免四魔。 故名恶道。 三界具四魔二乘具三魔。 烦恼未断故有烦恼魔。 方便受身故有阴魔。 无常所切即是死魔。 明此二地未免四魔。 但前进不可住也。 又华严性起品明即事而言四乘皆苦。 为三途苦说人天乘。 为三界苦说声闻乘。 为声闻根钝少福有徒师之苦。 说缘觉乘为缘觉福慧未圆结习不断之苦。 故说佛乘以有四苦名为恶道。 本欲厌苦今未脱之云何欲住耶。 问。 若二乘地是恶道者何故文云度三百由旬。 说二种涅槃耶。 答。 此则是开权显实义。 昔说恶道为涅槃。 欲引出三界。 今指涅槃为恶道令离二乘不相违也。 又有三句。 一恶而非善。 谓三百也。 二善而非恶。 谓度五百也。 三亦恶亦善。 中间二百能度三界故为善。 以是佛道巨患故名为恶。 故经云。 求二乘者名为不善。 既称不善岂非恶道耶。 问。 会二行皆为菩萨。 云何名恶道耶。 故不应以二乘地喻二百也。 答。 亦会人天善入一乘。 云何以三界为恶道耶。 问。 三界烦恼可得为恶道。 善是清昇云何为恶耶。 答。 三界烦恼心所起善。 皆是不动不出非是乘义。 二乘心所起善亦不动不出。 亦非乘义。 问。 云何凡圣二善俱不动不出耶。 答。 凡夫善不能出分段。 二乘善不能动出变易。 又有二种阐提。 一凡夫阐提。 二圣人阐提。 凡夫不信出三界者名凡夫阐提。 二乘不信一乘名圣人阐提。 破凡夫阐提始生小信。 破二乘阐提始生菩萨十信也。 因此转悟方入菩萨道。 次论至宝所义。 问。 若以三界及二乘为五百者。 度三界及二乘地应至佛道。 此譬以宝所喻佛道故也。 答。 三界及二乘是佛道巨难。 若能度之必至佛道。 故大经有三处文。 明二乘至义。 一云至菩提心。 二云至菩提。 三云至大涅槃。 然二乘经尔所劫。 但应至菩提心耳。 而言至大涅槃及菩提。 以至菩提心必至佛道及涅槃故也。 问。 五人云何至菩提心必至佛道耶。 答。 五人发菩提心时必是双厌之。 人既登圣位故必不作凡夫。 今复发菩提心则厌二乘道。 是故此人不起凡夫行。 亦不起二乘行。 所以至佛道也。 问。 大经何故举三文耶。 答。 要须三文义乃圆足。 至菩提心谓至因。 至菩提及涅槃名至果。 果中有菩提智果及涅槃断果。 所以说二。 今欲具说始终总摄因果故有三文也。 又度五百由旬至佛者譬意具三。 一恶道二好路三宝所。 合譬亦三。 一发菩提心谓度恶道。 二行菩萨行如平坦好路。 三得佛道如至宝所也。 问。 譬无此意云何穿凿耶。 答。 理数应然岂可度二乘地便得佛耶。 又下偈中具足明之。 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 此明度五百恶道也。 为佛一切智。 当发大精进谓行菩萨行。 即好路也。 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谓得佛道也。 又度五百即至佛者。 三百为分段生死。 二百属变易生死。 度于二种生死必得至佛也。 次论多少。 问。 何故度五百不多不少耶。 答。 如前十义及恶道中说。 又唯有五乘故但度五百。 人天乘是三百。 二乘是二百。 故佛乘度此五百。 以声闻乘度三百缘觉乘度四百佛乘度五百故。 不得多少。 此明一人始终度五百。 亦得五人度五百。 如大经一人具七。 七人具七也。 问。 释迦舍那教门明度云何耶。 答。 舍那直说一乘明顿度法门。 直令菩萨度于五百也。 释迦初三后一具渐顿义。 昔已令诸子度三百。 今复令度二百谓渐度。 若为始发心菩萨说法华经即令顿度也。 问。 昔亦明顿度不耶。 答。 昔为菩萨亦令顿度五百。 如大品四百之喻。 但未明三百为化城耳。 问。 昔未明三百为化城。 亦应未明五百恶道。 答。 二乘是佛道大患。 是故已说是恶道。 但二乘根缘未熟故。 不得明化城也。 问。 昔度今度何异。 答。 昔但令菩萨度五百。 令二乘度三百。 今教令菩萨度五百。 明二乘人已度三百。 但令更度二百耳。 问。 法华叵有菩萨不度五百而修行耶。 答。 亦有此义。 如位不退菩萨已过凡夫行及二乘行。 此人已度五百恶道但修菩萨行。 入平坦好路进至佛果宝所也。 若就二生死为五百者。 唯佛度五百耳。 问。 若尔无有菩萨得离二乘地者耶。 答。 胜鬘经云。 声闻缘觉大力菩萨皆共在不可思议变易生死中。 就此而论菩萨与二乘。 共在生死中不得相离也。 问。 叵有菩萨与二乘不共在生死以不耶。 答。 摄大乘论明七种生死。 界内通名分段即三种生死。 界外有四种生死。 谓方便生死即变易是也。 二因缘生死。 三有有生死。 四无有生死。 后三生死唯菩萨受生。 二乘在变易生死内。 故菩萨与二乘有共生死义。 复有不共义如彼论广说也。 安乐行义八重第一来意。 然此品虽是法华之一章。 实通辨菩萨之要行。 夫欲自行化人弘道利物者皆须依之。 问。 何因缘故说四行耶。 答。 上品末菩萨声闻皆云弘经多难。 弘经多难或生退没妨自行化他。 故说四行。 身心安乐自行化人则无所废。 又大判位行略有三种。 一发菩提心。 二行菩萨行。 三得佛果。 上三周说法即是发菩提心。 今此一品即明行菩萨行。 宝塔已去明佛果也。 又上三周明开三显一之义。 谓智慧门。 次叹法美人明流通。 谓功德门。 物情便谓有三有一有福有慧。 是故此品泯寂斯念。 劝菩萨观诸法如实相。 不有不无不二不一。 而不失三一方便。 自行化他虽有三一。 三一只是无三无一。 为是因缘故说此四行。 如说经大意释也第二明四行名不同。 光宅云。 一空慧行。 二说法行。 三离过行。 四慈悲行。 但初行中辨空慧。 后三不明。 故初名空慧行也。 第二行中广明说法。 第三行中亦有说法。 说法义略故第二名说法行。 第三行中广明离过。 余行文少故第三名离过行。 第四广辨慈悲故名慈悲行。 第三亦有慈悲。 慈悲文略不名慈悲行也。 生公及注经列四行名。 第一空寂行。 第二离憍慢行。 三离嫉妬行。 四者慈悲行。 生公不以说法别为一行者。 下偈云。 安住四法然后说法华经。 此明内住四法外说法华。 故不以说法为一行也。 今用生公所说也。 问。 观第二行文实是明说法。 不应言离憍慢行也。 答。 由初行有解。 次行无慢。 内具此二故外无是非。 方能说法耳。 次明四行体。 光宅以假实二空为初行体。 评曰。 假实二慧此犹小乘论意耳。 正可通彼阿含不应用释。 方等如前评之。 有人言假实二空似解为体。 评曰。 二空失已如前义。 似解义又不可。 下位高人皆通用四行。 偏据似解而弃真明非可用也。 有人言初行以忍辱为体也。 评曰。 不然初文具明空有解行。 忍辱是有行之一枝亦非所用也。 今所明者初行正是二慧为体。 何以知然。 夫欲说法要须正解二慧。 是菩萨妙悟不同凡夫二乘。 故以二慧为体。 故文云观诸法如实相空无所有。 谓实慧也。 但从颠倒因缘生谓方便慧也。 第二行体者光宅云。 说法行用言辩为体。 有人言用权智为体。 今依生公及注经用离慢为体。 上明二慧已有能说之功。 但恐内恃明解外相是非。 故明离慢为体也。 第三光宅云离过行即以离过为体。 龙公云。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 印师云离七支恶。 复有人言离慢为体。 今依生公以离嫉妬为体。 憍慢则贵已卑人。 嫉妬则恶人胜已。 斯二是弘法之大患。 伤菩萨之本怀。 故说离之也。 第四慈悲行。 经有明文。 众师更无异说。 但慈悲有三。 一众生缘见有众生。 二法缘不见有众生而见有法。 三无缘。 此三异者亦得三人具三一人具三三人具三者。 外道有众生缘。 二乘法缘。 菩萨无缘也。 一人具三者。 始行为众生缘。 中行为法缘。 上行为无缘。 今品所明者既发趾标生法二空。 则以无缘为正宗也。 问。 既言无缘则应不缘众生。 何名为慈悲耶。 答。 缘众生如实相故名无缘。 无缘者不复起众生见及法见。 如实相而识众生故名无缘也。 第四释四行名。 初行处近处。 此二种是所行之处。 举所目能从境为称也。 中间二行离过受名。 第四慈悲当体为目。 通称安乐者。 安住四行故身心乐也。 又行此四行身安心乐。 又外缘不动为安。 内心适悦为乐。 又安为离苦乐名得乐也。 又身安心安身乐心乐也。 初义为正也。 第五明开合。 龙师云初一是身业。 次一口业。 后二为意业。 此皆大判耳。 有人言初二主智慧。 初一为空智。 次一为有智。 后二主功德。 初一为止善。 后一为行善也。 今所明可为四双。 一者初一为解。 后三为行。 解中具空有二解。 行中有离得二行。 中二为离行。 后一为得行也。 又初一为智慧智慧中有空智有智。 后三为功德。 功德中有止有行。 中二为止。 后一为行也。 又初一后一为得。 中二为离。 又前三为自行。 后一为化他。 化他拔苦与乐。 自行中初一为生解。 后二为灭惑也。 第六明次第。 夫有苦者皆由乖理。 若具二慧则是得理。 得理者无复苦恼身心安乐。 是以第一先明二慧。 虽复有解恐恃解[怡-台+夌]他。 或忌人胜己。 故明不憍不嫉。 初具二慧又具两行。 则自德成立。 然后以慈悲被人故次第也。 第七明位。 始自发心终于十地皆行四行。 但地前似而未真。 登地唯真不似。 真位之中有竝不竝。 就竝之中有功用无功用。 如前释也。 但四行就一大体论之必是齐品。 但习学不同。 或功德已深智慧犹浅。 或自行已胜化他犹劣。 不定也。 第八明同异。 问。 法师品明三事。 入慈悲室着忍辱衣坐于空座。 与今何异。 答。 彼前明于有行以有资空。 今前辨于空解以空导有。 以空导有空宛然而有。 以有资空有宛然而空。 但字不累书故前后说耳。 又前明化他后辨自行。 今前明自行后辨化他。 以菩萨先人后己故。 前化他而后自行。 然要须自免方能济人。 故前自行后化他也。 次释法师义。 法师义者已如弘经方法中释竟。 未尽今当略说。 依此有五种法师。 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 释论解灭诤品云。 以信力故受。 念力故持。 或看文或口受故言为读。 常得不忘故为诵。 宣传未闻故言为他说。 圣人经书直说难解故解义。 此即有六种法师。 望今文互有广略。 今文合受持为一。 为他说与解义复为一。 足书写为一也。 释论解无作品。 明说波若有十种。 十种皆是就说法中开耳。 通称法师者。 法是可轨义。 五人上弘此法。 下为人作师。 故云法师。 通自行化他也。 又法师者此五人以法为师。 此自行法师。 又法师者法乃尊妙。 要由人弘。 人有弘法之功名人为法师。 如云当作心师不师于心。 今亦如此。 以弘法故为法作师。 此化他法师也。 次明位。 若例四依应起自内凡通乎十地。 是其人位。 但于初依自有师资之别。 此自明依止之位。 今就弘化分之。 外凡已上皆法师位也。 次约阶品。 如涅槃四依品明有九人。 初人于熙连河沙佛所发心。 亦得不谤未能信乐。 次一恒河沙佛所发心。 得信乐而未能受持读诵。 二恒河沙佛所发心。 能受持读诵未能为人说。 三恒河沙佛所发心能为人说而不解义。 四恒河沙人十六分中解一分义。 五恒沙人十六分中解八分义。 六恒沙人十六分中解十二分义。 七恒沙人解十四分义。 八恒河沙人具解十六分义。 此九品人前四人既无解。 是弟子位非师也。 后五品人既有解义属法师位也。 此五人合为四依人。 即初依人。 又通而为论三十心位俱皆是法师也。 十地菩萨念念化人皆是法师。 自有优劣。 如九地得十种四无碍为大法师也。 问。 三业云何摄五种法师耶。 答。 论云信力故受。 念力故持。 此是意业。 然初非不藉身口业也。 书写是身业。 而要假意业。 亦得有口业也。 余三皆具三业也。 问。 此五得相离以不。 答。 受持是意业。 得离读诵等四。 若是读诵等四要须受持。 所以然者由信心故方有读诵等耳。 问。 亦有无信而读诵。 此应离受持也。 答。 今不论此也。 问。 经中何故先明受持。 读诵解说书写以为次第耶。 答。 信为初门故前说受持。 以信力故能读诵故。 能读诵竟方解义。 解义故为他说使法流通故书之也。 问。 此五几是功德几是智慧耶。 答。 皆通福慧。 但余四属功德。 强解说正是智慧也。 问。 受持具信念二力。 余四具几力耶。 答。 解说是慧力。 亦是精进力定力也。 读诵正是精进力亦是慧力。 但遂强弱耳。 问。 此五几自行化他耶。 答。 解说通自他。 但化他强自行弱。 四通自他自行强化他弱也。 问。 何故但明此五耶。 答。 略举五耳。 大品及此经劝发品复有正忆念及修集。 皆摄入今三业中故也。 问。 受持意业可得化他人不。 答。 由意业信故能化他人亦有化他义也。 问。 此五云何深浅耶。 答。 依经次第明深浅者。 直信之则易故在前。 以有信故能读。 读故能诵。 诵故能解说。 解说故云书写即是从浅至深也。 次论佛道近远义释高原求水譬。 论曰此虽一句经文但寻味之者喜生。 抑扬涅槃以四重五逆谤法阐提皆一类而科之。 波若云不谛读诵受持故成魔事。 今具述异闻详其得失。 敢希生善庶望免咎。 有人言初教如高原乾土。 大品如湿土。 法华譬泥。 佛果如水。 有人言维摩思益如乾土。 无量义经如湿土。 法华如泥土。 佛果如水。 有人言大品如乾土。 无量义经如湿土。 法华如泥。 佛果如水。 此三皆执五时说者也。 生公云。 渴乏求水者。 受持法华求悟佛道。 欲得之如至渴乏须水也。 于彼高原穿凿求之者。 一乘于三乘为难得。 故于法华求解如求高原水也。 受持读诵为穿凿。 未能如闻而解犹为未闻。 如见乾土。 若能解者方乃为闻。 如遂至泥知去水不远也。 注经云。 生死渴乏须寂灭之水也。 高原水者一乘理妙。 求理于法华如求水也。 犹见乾土者。 受持书写以穿凿之初为未闻。 未解去道尚远如见乾土也。 次读诵以譬施功不已。 闻已解故曰见湿土与泥。 注经犹採生公意。 但小加修饰耳。 评曰。 此譬唯有二意。 一譬去佛道远。 二譬去佛道近。 不应纭纭有余释也。 又初三师明法华之前诸教去佛道远。 法华教去佛道近。 后二释但就法华中自论远近。 未能如闻解为远。 能如闻解为近。 今捡经始终皆失旨也。 寻长行合譬及偈文具有二义。 一举余经对法华以明近远。 二就法华自论近远。 偈云如是等诸人不闻法华经去佛道甚远。 若闻是深经近于佛智慧。 此举余经对法华以明近远也。 长行云。 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去佛道远。 与此相违去佛道近。 此文具二义。 若据未闻为去佛道远。 此举余经以对法华。 若就未解为远能解为近。 此据法华自论近远。 是以众师偏用一文俱失经旨也。 问。 举余经对法华明近远相云何耶。 答。 法华之前未开三为方便一乘为真实。 遂使求佛之人犹有踌躇。 大小之望取佛之心未决定。 故去佛道远也。 法华明有一无三永息退心求佛意决。 故去佛道近也。 问。 何以知就开权显实义明近远耶。 答。 下偈云。 若闻是深经决了声闻法。 决了声闻法者知其是三权一乘为实也。 又长行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即释近远之意故知尔也。 问。 法华之前即是波若。 可云波若去佛道远耶。 答。 前已释此义竟。 今重论之。 一者据波若未开权义边。 即始行菩萨犹有进退之望。 或言进为菩萨。 或谓退作二乘永不成佛。 故波若于其人去佛道远。 若闻法华无三有一。 直进不回。 则法华于其人去佛道近也。 二者声闻不觉。 波若密化二乘令趣佛道。 如不觉付财。 犹言波若有三乘教。 故保执二乘。 波若于其人去佛道远。 闻法华开权明有一无三。 改二乘执信受一乘。 则法华于其人去佛道近也。 问。 约大小二人判二经近远。 以理言之波若法华云何优劣耶。 答。 波若正明实慧方便慧。 此二是十方三世诸佛法身父母。 求佛者要修学波若如前已说。 又求佛道者皆具烦恼。 如老病人寝卧床席不能起居。 波若方便二健人各扶一掖能至佛道。 故求佛之人须学波若。 又三界二乘是佛道巨患。 以实慧故不着三界。 以方便故不证二乘。 离此大恶能至佛道。 故求佛之人要学波若。 又波若显诸实相。 实相是大乘本。 由实相故有波若。 以波若心修万行。 万行皆是无所得。 如此万行能动能出名为大乘。 若尔波若经乃明一乘之本。 故波若最胜。 此即是本中之本。 所以然者。 一乘为三乘本。 实相复为一乘本。 波若常明实相。 即波若经为本中本也。 问。 实相亦是三乘本。 云何言是一乘本。 答。 二乘人不能知本性空。 故诸法本性空唯是大乘根本。 非二乘本也。 问。 波若未开权。 则波若为劣。 法华为胜不耶。 答。 法华但明开权之义异波若耳。 若显实之义终归波若。 所以然者。 开权即改二乘心。 改二乘心即发菩提心。 若发菩提心竟即修行学菩萨道。 要须詑二慧之胎方成如来法身之子耳。 故知波若为胜。 又佛始终常用波若化物。 初显教菩萨波若。 密教二乘波若。 此从大品至法华前也。 次至法华显教二乘波若。 亦显教菩萨波若。 以显教二乘波若故波若亦名法华耳。 非波若外别有法华也。 至涅槃明波若即是四种佛性。 大品云。 因名波若果名萨婆若。 涅槃云。 因名观智果谓菩提。 菩提无累即是果果。 观智与境界更无别体。 所观义即境。 能观义即智。 发观义为境。 能照义为智。 故波若即是四性。 当知唯一波若。 是故最大。 又地前四十心名相似波若。 登地去至佛名真波若。 故知波若竪通于五十二位。 即波若最大也。 问。 波若是何物法如此最大耶。 答。 波若是诸佛菩萨观心。 是故一切教皆明此法。 一切佛菩萨无不修行。 又波若有三种。 一所行即实相境。 谓实相波若。 二能行之观。 名观照波若。 三为众生说即文字波若。 所行境即佛菩萨所行处。 能行之心即佛菩萨观。 此二为自德。 文字波若即是教门化他德。 此三摄一切佛菩萨能行所行自行化他义无不尽。 虽有千经万论终显此法。 以一切教皆入波若中故波若最大。 龙树岂是虚言者哉。 问。 若尔法华应劣耶。 答。 法华是波若异名。 但明上来诸义不及波若。 故名为劣。 非但法华不及一切大乘经。 皆不及波若。 如论列十种大经而波若最大。 问。 此语难信。 今重请释。 为波若明义已了。 余大乘经明义未了。 故判胜劣以不耶。 答曰。 不也。 但波若专明上来诸义。 余经不尔。 据此义故称波若最胜耳。 问。 前言就法华中自论去佛道远近义云何。 答。 大意如生公。 注经释云。 今更须领此意。 若闻法华生三慧者即去佛道近。 虽闻不生三慧则去佛道远。 故文云。 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去佛道近。 闻解谓闻慧。 思惟谓思慧。 修习谓修慧也。 就三慧中自论近远。 闻慧为远余二为近。 如是可知也。 问。 但应如生公及注经释之。 所以然者。 唯一高原就中求水有近有远。 唯一法华教中求佛生三慧为近。 不生三慧为远。 若以法华前教为远法华为近者。 乃是异原何名一原耶。 答。 法华波若同是一大乘藏。 亦得同为一原。 又依生公解有前诸妨故可得两而存之也。 法华玄论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2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