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华义疏卷第九 内容: 法华义疏卷第九胡吉藏撰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宿世因缘说中有二段,第一、正为说法,此文已竟。 今是第二,次、为授记,以闻法悟解、行与佛应,故授佛记。 文凡有二:初、授五百弟子记为一品;次、授学无学人记为一品。 所以开二品者,上〈授记品〉标其总名,今欲异上故以人别品,故总别两题立名相避也。 所以约人分二品者,凡有十义五双:一者、五百弟子愿行是同,现在同时得记,未来相继成佛;后学无学人愿行亦同,现在同时得记,未来一时成佛,为此因缘故开二品。 二者、即欲以此二义摄授记义周。 夫论授记不出二种:一者、前后相继成佛;二者、一时成佛也。 三者、前五百人谓高名显德众,后二千人藏名密行众,以部类显密不同故开为两品。 四者、即欲以显密二人摄授记义尽。 五者、前五百人同是无学位,后二千人是学无学位,以部类不同故分二品。 六者、即欲以此二义摄授记义周。 七者、前五百人同有领解,后学无学人同无领解,以部类不同故分两品。 八者、即欲以此二义摄授记义周。 九者、前五百人亦有发迹亦无发迹,如满愿则发迹,余人不发迹,故为一类;后学无学人亦有发迹亦无发迹,如阿难、罗云则发迹,余无发迹,复为一类,所以分为两品。 十者、即以有发迹无发迹摄授记义周也。 问:此品实授千二百人记,何故题五百也? 答:五百即千二百数,所以别题者凡有四义:一者、佛在世时有高名显威德五百罗汉常随侍佛,故偏题之。 二者、此五百人愿行是同,现在俱时得记、未来相继成佛。 三者、此五百人同有自能领解说系珠之功,故偏举之。 四者、佛初成道,前度五人、次度迦叶师徒,即成五百,今从初立名,故偏举也。 品开为二:一者、别授满愿记;二者、总授余声闻记。 别授满愿记者,满愿有发迹、余人无发迹,满愿无自能领解、余人有自能领解,以部类不同故开二段也。 问:发迹何故无自叙领解,不发迹有自能领解? 答:夫论领解,必是昔迷今悟,既其发迹则昔不实迷、今非真悟,故发迹之人不自能领解;不发迹人既实昔迷今悟,故有自领解。 问:上中二人皆无发迹,何故至下根人有发迹耶? 答:可具五义:一者、文互有隐显,若并发迹则无实悟之人,若不并发迹则隐菩萨德,是以经文出没不同。 二者、下根发迹则显菩萨不可思议,现为声闻已是隐德,于声闻中复为下根,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三者、示作声闻本为化物,今三根皆悟则化物事毕方得发迹,上章化事未周故不明发迹也。 四者、下根人尚发迹,中上根岂是实行耶? 故《摄大乘论》云「舍利弗等皆是化人」。 故有经云「须菩提者是东方世界青龙陀佛」,则知皆是权行人也。 五者、显示菩萨有发迹、不发迹二种方便也。 问:发迹有何利益? 答:开一为三凡有二种:一者、开一法为三法;二者、开一人为三人。 上来虽明一法为三法、三法归一法,未辨一人为三人、三人为一人。 今发诸菩萨迹始得明一人为三人、三人为一人,以具约人法明于开会,义始圆也。 授满愿记为二:第一、闻法为领解之缘;二、如来授记。 初文又二:前、明得解所由;二、正明得解。 初有四句:第一、闻法为领解之缘。 「智慧」者,实慧也。 「方便」者,权慧也。 总牒法譬二周中权实二慧法也。 「又闻授诸大弟子记」者,总牒二周中授人记为领解缘也。 「复闻宿世因缘之事」者,牒第三周化城事为领解缘也。 「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者,即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及现瑞等事也。 又解即是释迦能知过去久远之事为自在神通之力。 所以但明四事者,初事谓教,次事是得益之人,宿世因缘叙教益所由,后明能化之主;摄义既周,宜辨四事也。 「得未曾有」下,第二、正明领解。 亦开为四:初、明内心欢喜,得无生忍,无有所得垢,故言心净。 「即从座起」下,第二、明外形致敬。 「而作是念」下,第三、默念领解。 「拔出众生处处贪着」者,如前文「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也。 言贪着者,非谓但是贪使,及说一切有所得心也。 「唯佛世尊」下,第四、祈请授记。 所以祈请授记者,凡有二义:一、为现摄下根之流,二、为有缘众生发愿往生,是故请记。 「深心」者,无生法忍即是菩萨行,故名深也。 「本愿」者,无所得菩提心也。 「尔时佛告」下,第二、正为授记。 文开为二:初长行、次偈。 长行为二:前明行因、后辨得果。 行因之中明三世行因:第一、叹现德,谓现在行因;第二、明过去行因;第三、明未来行因。 现德显彰是故前叹现在之德;由过去修行,故次叹过去;二世行因犹未圆满,故次叹未来。 初文四句:第一句,告众问之。 问:满愿在坐,云何问众言见不耶? 答:众但覩形、未见其德,今欲显其德令众仰恭,故告众问之。 「我常称其」下,第二句,叹其有上弘之功。 「能于四众」下,第三句,叹其下利之德。 「自舍如来」下,第四句,出满愿之位,即十地人也。 「汝等勿谓」下,第二、叹满愿过去德。 时众但谓现在有上弘下利之功,未知过去亦有此德,故今叹之。 就文为三:一、明过去九十亿佛所有上弘下利之功;第二、于七佛所有上弘下利之能;第三、于释迦佛所说法人中最为善巧。 此即从多佛以至少佛也。 初文为三:第一、叹满愿智慧;第二、叹其神通;第三、以具智慧神通故广能益物。 初开又三:前、叹有慧,即实方便也。 「又于诸佛所说空法」,第二、叹空慧,谓方便实也。 「得四无碍智」下,第三、合叹空有二慧,以具了空有方能无碍说法,不尔则成有所得也。 「具足菩萨神通之力」,第二,次叹神通也。 「彼佛世人」下,第三,明以具通慧广能益物。 就文又二:初、叹成就众生。 「为净佛土故」下,第二、叹净佛国土。 前又二句:一、通益四乘众生。 「又化无量」以下,别益求佛人也。 「诸比丘」下,第二、叹于七佛法中上弘下利之德。 「今于我所」下,第三、叹于释迦佛所说法中第一。 「于贤劫中」下,第三、叹未来修因。 亦开三别:初、叹于一劫中佛所修行。 「亦于未来」下,第二、多劫佛所修行。 「渐渐具足」下,第三、叹修因圆满也。 「过无量」下,第二、明得果。 凡有六果:一、化主果。 「其佛以恒河沙」下,第二、明国土果。 「地平如掌」者,释有二:一云佛手掌平,指事为言;二云海底有石方四千里平如镜面,名为掌石也。 「诸天宫殿」下,第三、明眷属果。 凡有四句:一、明人天眷属;二、明菩萨眷属;三、辨声闻眷属;四、总结。 「劫名宝明」下,第四、时节果。 「国名善净」下,上出土体、今辨土名。 「其佛寿命」下,第五、明寿命果。 「法住甚久」下,第六、明住持果。 偈文为二:初颂行因,次颂得果。 颂三世行因即为三别:初、七行,总叹诸菩萨,即显叹满愿现在行德;第二、五行,颂过去行因;第三、二行半,颂未来行因。 初七行为三:初偈,标叹;五行,释叹;一行,结叹,明不可具叹也。 五行为二:初四行,叹菩萨作二乘方便,次一偈,叹菩萨示凡夫方便。 初四偈又二:前三偈,叹菩萨作二乘方便能成就众生,次一偈,明二乘方便能净佛国土。 初三偈为三双:第一,上半辨知机,下半示小乘威仪,谓机教一双。 第二偈,上半巧化他,下半自说是小道,谓自他一双。 第三偈,上半明度物,下半辨说教意,谓教理一双。 「虽小欲懈怠」者,虽现小乘威仪说于小教,似如于菩萨法懈怠,而实非懈怠。 「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者,上现圣方便,作声闻缘觉两圣;今示凡方便亦作二凡:一、现为在家三毒众生,二、现出家邪见外道也。 又上现二乘方便,即是无烦恼人,今示两凡方便,谓有烦恼人,今大士体悟烦恼未曾有无,故方便示现有无。 如《净名经》云「菩萨不断烦恼亦不与俱,而能示现俱断二事」。 「今此富楼那」下,颂第二、过去行因也。 「未来亦供养」下,颂未来行因。 「其后得成佛」下,颂得果为二:初、别颂得果;次、总结。 别颂中半行颂化主果,半行颂国土果,一句颂时节果,四行一句颂眷属果,五句颂菩萨,一偈颂声闻,两偈颂天人,从胜至劣以为次第。 「法喜禅悦食」者,则定慧能资养法身,故名食也。 又外从佛闻法欢喜为法喜,内如说修行为禅悦。 又圣说法名法喜,圣默然名禅悦,佛勅弟子常行二事,故唯有二食。 余经说有九种食,世间四食、出世五食。 世间四食者,揣、触、思、识四食也。 出世五食者,一禅、二愿、三念、四八解脱、五喜。 「富楼那比丘」下,第二,一行半,总结净土也。 「尔时千二百」下,第二、授余声闻记。 为二:一、授记;二、领解。 就授记中为二:初、请记;二、授记。 问:千二百五十人常随佛,此经前后何故但言千二百耶? 答:或可出经人语其全数,或可本有千二百五十,至法华时五十已亡,故但言千二百耳。 「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者,闻上来说法及以总记故欢喜也。 「不亦快乎」者,千二百罗汉见诸人得别记,谓己不得别记故来请之,若得别记,成佛事定故称为快。 「佛知此等」下,第二、佛与授记。 就文为三:初、总许;二、别授记;三、命迦叶令其宣记。 今是初也。 「于此众中」下,第二、别授记。 前长行、后偈颂。 前长行二:前、别授陈如;次、别授五百。 须知五百及千二百皆是千二百中之数也。 千二百是得三乘道之初数,此千二百中五百为标领,故云五百耳。 设举五百,亦是千二百中之数,如十七群及六群之名也。 「其五百罗汉」下,第二、授五百人记。 「迦留陀夷」者,迦留此翻时,陀夷名之为起。 《十八部疏》云迦留者。 「黑陀夷」者,上谓悉达太子在宫时师也。 「周陀」者,翻为不乐,又云小路。 「莎伽陀」翻为善来,本名恶来,外国亦云沙竭陀亦云沙伽陀。 「优陀夷」亦云乌陀夷,此云出也。 偈文亦二:前六行,颂陈如得记;次三行半,颂五百人得记。 「迦叶汝已知」下,第三段,命迦叶令宣记。 以无有二乘唯有一乘,一切声闻皆当作佛,命之宣记意在于此。 「尔时五百」下,第二、自叙领解。 就文为二:一长行,二偈颂。 长行为四:一、法;二、譬;三、合;四、结欢喜。 初法说又四:一、标领解之缘,得记即是领解缘也。 「欢喜踊跃」下,第二、内心欢喜。 「即从坐起」下,第三、外形致敬。 「悔过自责」下,第四、发言自叙领解。 又开为四:一、悔过自责;二、述于昔迷;三、叙今悟;四者、解释。 悔过自责者,忏悔小乘有所得罪,令未改二乘执者因此而改,已发大乘心者牢固不退。 然此经始终寄千二百人破十方三世一切诸小乘人,令其舍有所得悟入平等正观,乃至寄三根人破斥十方三世封执大小乘二见菩萨,亦令悟入非大非小不一不三无依无得妙悟,是以此经始终皆用千二百人为言端耳。 寄此人执迷以显大小有所得迷,託此人悟引一切有所得大小迷心悉令得悟也。 问:若尔,此经三周并是方便人,无实悟道耶? 答:寄此三根述于迷悟,令实行小乘人于《法华经》得信心,是故前云「诸余声闻信佛语故随顺此经」,即其证也。 问:何故得知三根声闻皆是方便耶? 答:无有实行之人闻《法华经》即能领解助佛扬化,所以此经佛有三周说,弟子亦三周说。 若师若弟子皆是显发密教调伏众生,然寂灭正观未曾师弟子,为众生故方便师弟子,欲令受化之徒悟入平等。 故《涅槃经》云「说法非师亦非弟子是名中道」,师弟子既是方便,迷悟亦然。 平等正观未曾迷悟,为众生故方便迷悟。 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不能破结,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是名中道」,恒须此意读《法华经》。 若执昔开今会一有三无及始终迷悟者则成有所得,有所得者即无明,非平等大慧,有所得者无道无果不能行于佛因得佛果也。 有所得者名之为麁非是妙法,有所得者即是染着,不名莲华。 所言悔过者,佛过去令我发无所得不二菩提心,而我颠倒厚重背大取小,是我罪之一也。 从经初已来两周为我说平等大慧,而疑悔不解,是我罪之二也。 已于二世劳扰如来,是故忏悔过于佛。 又执小疑大障法之深,故对法忏悔有所得罪也。 「自责」者,背大取小、执小疑大,皆是己之钝根,故自责也。 问:何故下根独有此辞耶? 答:三闻始了则有各累之深,故偏说也。 又三根声闻皆应悔过自责,但欲转势彰过,故三种不同也。 「世尊我等」下,第二、述昔迷也。 「今乃知之如无智者」下,第三、明今悟。 「所以者何」下,第四、解释。 明应得大而保小自足,故是无智之人,即释上如无智者也。 「譬如有人」下,第二、譬说广述领解。 此经佛有三周说,初周法说,次周譬说,后周亦譬亦法。 弟子三领解亦有三阶:舍利弗闻上法说还作法说领解;迦叶悟前譬说还作譬说而领;今双了法譬双作法譬而领,故前明法说领解,今明譬说领解也。 就譬始终凡有八句:一、贫人至亲友家;二、亲友设以酒饍;三、醉酒而卧;四、系以宝珠;五、都不觉知;六、起已游行求索衣食;七、会遇亲友示以宝珠;八、贫人得珠欢喜。 亲友始终欲相利益,要具八事,以类相从义意唯三:初、系宝珠譬;二、中途相失譬;三、会遇示珠譬。 所以立此三譬者,还领上三义:初、领昔禀大乘,即大通佛时;次、领忘大取小,从过去退菩提心竟今灵山前也;三、领还得悟大,即灵山之会也。 二者、领化城三譬,前领初说大乘譬,次领中途说小譬,次领后还说大譬。 三者、领如来三种法轮,初领根本法轮,次领枝末法轮,后领摄末归本法轮也。 「譬如有人」者,即下根之流也。 「至亲友家」者,昔有大乘之机,感说大乘教,故称为至。 同有佛性又曾受化为出世法亲,同志菩提共出生死故名为友。 〈譬喻品〉作父子之譬,〈信解品〉还作父子,而领〈化城品〉作导师伴侣譬,今还作兄弟而领,以十六沙弥过去前悟故称为兄,兄即友也;禀教之人后学,即是弟义也。 「家」者,说大乘教处也。 「醉酒而卧」者,光宅等云:「贫人本醉,往亲友家遂卧,譬众生为五浊所昏,情滞生死为醉,无明惑心得解不久而忘解,后遂不行如卧也。」今谓不尔。 下偈云「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设诸餚饍」,既醉来而卧,云何得设? 又既设餚饍,宁无酒也? 此则譬事不成。 今明此中可有二义:一者、亲友设于酒饍,但长行略故不说,偈则具足。 二者、即此长行自含有之。 文云「醉酒而卧」,酒者亲友所设也,醉者贫人饮酒而醉也。 昔说《法华》,即大宗中道无相教为酒,滞教为醉,迷理为卧,故经云「持空三昧瓶以盛无相酒」。 问:何以酒喻教耶? 答:酒有欢适义,喻闻教欢喜自知作佛;二、酒有昏迷义,喻其因教起迷。 今喻大乘,正欲明三根声闻中途迷教义,故正借酒为喻,是以命初即云醉酒而卧。 问:因酒故醉卧,设教应起迷? 答:亲友共会本为怡神,不使昏醉;如来说教意在悟理,不使缘迷,但失旨故惑耳。 「是时亲友官事当行」者,菩萨化物自在如官事。 又大士益物非己如官事。 又此土感尽他方缘至,不得不去,如官事当行也。 「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者,此正明系珠譬也。 《法华论》云「有散乱增上慢人心实无有定,过去虽有大乘善根而不觉知,不觉知故不求大乘,于狭劣心生虚妄解以为第一乘,如是倒取,为对治此故说系宝珠譬,即是示其过去善根令忆念已,然后教令入三昧故也」。 《论》又云「示现解无上,故说系宝珠喻也」。 大乘中道之解譬之宝珠,理中之极故称无价。 又由此不二之解感佛大果,以多有所堪故称无价,解由佛授故称为系,解隐微惑心中如衣里也。 问:授解本由众生领悟,既云醉酒而卧都不觉知,云何于不觉知时而授解耶? 答:系珠者,本说大乘之旨不令暂受而已,乃为染神历劫不朽,故借醉不觉知时以明系珠耳,实非是不觉知时系。 二者、夫解之珠喻菩提心,不失正在后时,今欲显后时不朽之解由于佛授,故在后时说耳。 又所以知系宝珠非是不觉知时者,珠喻菩提心,若都不觉知,云何发菩提心也。 但今据后时废忘,故云不觉知耳。 问:系珠既是觉知时,饮酒亦有不醉耶? 答:初未醉后方醉,如初禀教时未迷后方迷耳。 问:亲友何故设以酒饍复系珠耶? 答:亲友惠益可有始终二事:初则设以酒饍,终则惠之重宝。 重宝是后时富贵之因,酒饍是当时会遇乐。 初禀大乘亦具二事:一者、当时得益,如饮酒怡情;次、解染神历劫不朽,譬同系宝珠也。 问:既是始终一解,何故不举一譬? 答:酒饍但有当时之益而无后时不失之义,系珠但有后时不失而无交益之理,故举两譬以喻始终一解也。 问曰:若唯是授于一解,则初见亲友便是系珠,云何至醉卧时方始系也? 答:两譬实是一时,而前后说者取其二义:饮酒取其初有微解后则昏迷,虽复后迷而解隐迷内终不朽灭故如系珠,故酒譬显其解后起迷,珠譬彰其解虽复起迷解不朽灭。 问:经自辨前后,云何言一时耶? 答:后偈中明设酒饍即系宝珠,故知一时,但欲显始终二义,如前释也。 问:酒珠但譬解亦喻教耶? 答:通皆得喻,中道之教圆正如珠,陶神养性事同于酒,教既具两,解亦例然。 但珠正譬解谓菩提心,故下合云「一切智愿犹在不失」。 酒譬二义,一者喻教,二者饮酒益身喻禀教生解,故知具二义也。 但酒正喻教也。 「与之而去」者,即时未可化,不得不舍之也。 又初设酒喻说教,以系珠譬授解,授解既竟此土感息,是故去也。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者,第二、中途忘大取小譬。 既滞教起惑,经历生死不觉曾有大乘之解也。 「起已游行」者,前句明忘于大解如都不觉知,此句辨习行小乘故云起已游行。 又前句辨都不觉知忘失本解流浪五趣,此句辨起求二乘出世法也。 小乘机发为起,修行小乘法为行。 「到于他国」者,乃谓涅槃可证,所存非本故云他国;即大乘为本国,二乘教为他国也。 信解譬中以大乘理为自国、生死为他国;今以大乘为自、小为他。 「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者,二乘少乐义比衣食,伏惑不懈为勤力,空有涉虑为艰难。 又非是顺理故称艰难。 又菩萨如乐道、声闻如苦道,故如艰难。 「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者,上辨行因、今明得果,保少为究竟故云自足也。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第三、会遇示珠譬。 问:今始见亲友,前已见也? 答:起已游行中已见亲友,但说小乘教未称昔日友,故不说见耳;今既示珠,还如昔友,方乃称见也。 「于后」者,即说小教之后,大机潜发名为会遇,为佛智所照称为见之也。 「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者,向明见机、今辨说教,昔发大心行于大行,志力雄干故称丈夫,今遂弃大学小,此可伤叹也。 「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者,昔欲令众生得于佛乐也。 「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者,大通智胜佛时为年日月,为说《法华》授一乘之解为系珠,昔因不朽为犹故现在。 「而汝不知」者,明不知有大解也。 「勤苦忧恼以求自活」者,明其取小也。 「甚为痴也」者,忘大取小盖是无明烦恼,故称痴也。 「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者,以菩提心宝贸易,必感佛道圆德也。 以因感果即是贸易之义也。 「佛亦如是」下,第三、合三譬。 即三。 「为菩萨时」者,合上亲友也。 「教化」者,合上设酒也。 「令发一切智心」者,合上系宝珠也。 「而寻废忘」下,第二、合弃大取小譬,即兼合上醉酒而卧也。 废忘正是合上都不觉知也。 「既得罗汉」者,上合忘大、此合取小也。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者,合第三、亲友示珠譬也。 「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下,合上咄哉丈夫乃至如是之言也。 「我久令汝等」下,合上我昔欲令汝得安乐至系珠文也。 「而汝谓为」下,合上而汝不知甚为痴也。 「世尊我今乃知」下,第四段,结悟解欢喜。 偈有十二行半,颂上四段,即为四,两行半颂法说,六行颂喻说,三行颂合喻,一行颂结欢喜。 上法说有四:初半行,颂第一领解之缘;一句,颂第二内心欢喜;一句,颂第三外形致敬;一行半,颂第四悔过。 悔过自责有四,今但颂两:初半行颂悔过,次一行颂昔迷,即是释悔过之事。 次六行颂三譬,即为三别:一行三句,颂第一系珠譬也。 「具设诸餚饍」者,长行举酒,偈举餚饍,酒譬说菩提心,设餚饍譬说菩萨行;亦得转譬,上以酒譬法华教,今以餚饍譬教也。 言具设者,佛略说于前,沙弥广说于后也。 「默与而舍去」者,解之不朽既显在后时,则后时之解非是言教所授,故称默与。 有人云:尔时不噵此一发之善历劫不朽,更相值遇故称默与。 有人言:当时虽为说教,钝根不解与默无异,故称默与也。 又酒饍譬教名之为言,系珠授解故称默与,此释为正。 问:偈中何故辨设餚饍则辨系珠也? 答:为说大乘时即授菩提心解,实无异时,故知相次说也。 「而舍去」者,说教授解在益已圆故舍之而去。 「时卧不觉知」下两偈一句,颂上中途忘失大譬。 「与珠之亲友」下两偈,颂上会遇示珠譬。 「我等亦如是」下三行,颂上合譬。 初偈颂合第一譬;次偈颂合第二;后偈颂合第三;「我今从佛闻」一偈,颂第四结欢喜也。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学无学有大小乘不同,小乘学无学者,《成论》云「学法者,学人在第一义心也。 无学者,无学人在第一义心也。 若缘真之心更有增进义,是名为学。 缘真之心已满不复进求,是名无学。 若出世俗心非学非无学」。 依《毗昙》云「会理进求名之为学,会理息求名为无学,缘事之心名非学非无学」。 然今品都不论此义,学无学既在观心,不可得记亦不可得受,今但就位判耳。 三果名学,罗汉名无学,而言人者,《智度论》云「须陀洹者人也。 须陀洹道者十五心也。 须陀洹果者第十六心也」。 今正标其人以目品也。 大乘学无学者,佛名无学,登地以上称之为学。 就因地中,七地已还是功用道名之为学,八地已上无功用道名为无学,故《大品》云「菩萨有学无学地」。 问:大乘有果地学无学,复有因中学无学,小乘何故无因中学无学耶? 答:小乘因中无有功用无功用义,故不开二也;但有功用故但有学道也。 今明此中诸人多是佛之同行,则是大乘学无学也。 今授显名及密行二种学无学人记,故以目品名也。 品开为二:初、请记;二、授记。 请记为二:初、阿难罗云二人请记;次、二千人请记。 问:〈序品〉列众,阿难皆在无学众摄,今何故入学无学人众摄耶? 答:凡有三义:一者、上品明阿难之德,预是佛法第二师,虽非无学而在无学众摄;今据其位分,既是初果故不入无学众摄。 问:若尔,罗睺既是无学,何故不入前品摄也? 答:要授阿难记方得授罗睺记,阿难既入今品摄,罗云亦入今品摄。 二者、阿难、罗云与上五百弟子愿行不同,故别入今品摄。 三者、上明无学人有权有实,如满愿为权、余人为实;今欲明学无学人亦有权实,阿难、罗云有发迹故所以为权,二千人不发迹故目之为实。 然发迹不发迹皆是权人,如上释也。 初文有三:一、内心思惟;二、外形致敬;三、发言请记,则三业次第也。 「我等于此亦应有分」者,有二推、二结。 二推者:一、举自推应得记。 明我等于此亦应有分者,叙己得悟解也。 「唯有如来我等所归」者,请佛证明验其有解。 又迹居声闻、宗归佛道,故设此言也。 「又我等」下,第二、举他推必应得记。 此二人最为亲近,若遂不得记凡有二失:一、乖于物望;二、违其本愿。 「若佛见授」,第二、明二结。 「我愿既满」结上自推,「众望亦足」结上他推。 又「唯有如来我等所归」,同余声闻故应得记。 「又我等为一切世间」,明异余声闻故应得记,「我愿既满」结同余声闻,「众望亦足」结异余声闻。 「尔时学无学」下,第二、二千人请记。 「尔时佛告阿难」下,第二、授记。 前授二人记,次授二千人记。 前授二人记中,初、授阿难记;次、授罗云记。 初授阿难记有四:一、授记;二、新学生疑;三、释疑;四、结喜。 初授记中,前长行、次偈。 长行,前行因、次得果。 得果之中偏明寿长者,欲显阿难护法因缘故得长寿果也。 「尔时会中」下,第二、新学生疑。 所以疑者,佛加其神力欲发阿难之迹,故兴此疑念也。 「尔时世尊」下,第三、释疑。 「空王佛」者,毕竟空是诸空中之王,故《智度论》云「性空菩萨所行,毕竟空是佛所行」,释迦、阿难同以毕竟空为本,故言俱于空王佛所发菩提心。 释迦发心已后勤习毕竟空故自成佛,阿难多闻故以为侍者,师及弟子同起毕竟空,记与不记何所疑耶? 问:勤习毕竟空何故成佛? 阿难多闻何故为弟子? 答:寄迹而言,多闻是众行中一行,勤进遍策众行,故有成与未成。 「阿难面于佛前」下,第四、领解称叹。 次、授罗睺记如文。 「尔时世尊」下,第二、授学无学人记。 初、授记;次、领解称叹也。 「寂然清净」者,显二千人知诸法先来寂灭本性清净,故堪与无生记也。 余文易知也。 法师品第十今以四门释之:一、来意门;二、释名门;三、体相门;四、阶位门。 来意门者略明十义:一者、上乘权乘实凡有四章:第一、略开权显实动执生疑;第二、执动疑生申疑致请;第三、广开权显实断疑生信,此三已竟;今是第四次明流通。 所以明流通者,上但一处一时利益一会,然群生不穷大悲无限,今欲一切处一切时利益一切人,是故明流通也。 二者、依《智度论》云「释般若有二门:一、直说门;二、称叹门」,今亦两也。 上来直说《法华》,此下称叹门说,故有下诸品也。 三者、又有二门:一、智慧门;二、福德门。 上来三周说权实二智谓智慧门,此下明受持读诵功德无边谓功德门。 四者、复有二门:一者、体门;二者、用门。 上来三周广说平等大慧不二正观谓法华体,今明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能生福慧谓法华用门。 五者、约人又为二门:一者、福德深厚众生现在值佛面受《法华》,二者、福德浅薄但值经卷不覩如来三周说法。 上来为福德深厚人,自此以下为福德浅薄人。 故《智度论》云「福德厚者亲从法尚面受波若,福德薄者但值金牒文字」。 六者、众生有二:一者、与佛结重因缘;二、与菩萨为善知识。 自上以来为佛结缘众生说《法华》竟;今为与菩萨结缘众生说于《法华》,是故如来三周说竟付嘱四依,令有缘众异世同益也。 七者、有二门:一者、燃灯;二者、传灯。 释迦自说平等大慧谓燃灯也;今劝一切众生展转弘宣,明众生不尽、法灯常照,谓传灯也。 八者、演说正法凡有二门:一、正说门;二、证说门。 自上已来明正说竟;从此以下辨证说门,故〈宝塔〉、〈涌现〉证说不虚,令未信者信、已生信者不退。 九者、如来出世演说正法凡有二门:一者、正说;二者、诫劝。 所言劝者,令物受持乃至如说修行。 所言诫者,一言毁法及弘经人,其罪祸无边。 自上已来明正说门,从此以下辨诫劝门。 十者、接上受记文相生者,如来授记凡有二种:一者、别记;二者、通记。 上来但明别记、未辨通记,则授记义未尽。 今欲辨通记之义故有此品。 言通别记者凡有三种:一者、世通别。 上但别明佛在世人得记,今通明二世人得记。 二者、人通别。 上别明三根声闻人得记,今通明幽显凡圣预闻经生信者皆与授记。 三者、时通别。 上别明劫数有限之得记,今通明得记不论劫数期限。 所以然者,劫数有限必是深悟,今通浅深故不明期限也。 问:何故具授通别两记耶? 答:此经明唯有一乘无有余乘,一切众生并皆成佛故悉与佛记,亦是悉与佛记则显唯有一乘,故举授记释成一乘也。 第二、释名门。 言「法师」者,法谓妙法,平等正观可为心轨故称为法;以人能上弘大法、下为物师,故云法师。 如世药师以药治人病名为药师,不言为药作师;法师亦尔,不言为法作师名为法师。 然复有以法为师故云法师,是以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下文亦有此意,故示弘经模轨,则是以法为师。 然虽有二事,合成一旨,上既师于法,然后方能为人作师也。 第三、体相门者,旧云:五种法师合受持为一。 龙树解受持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则受为其初、持为其后,久久不失方是持义。 则分受持为二故成六种,故成六种法师;若加正忆念者则为七种法师,然多小适时无定数也。 问:五种法师具几业义耶? 答:受持谓意业也,书写谓身业,读诵说谓口业,此大判为言耳。 然书写具二业,运手必经意地,读诵等具三业也。 约福慧者,说法多是智慧,自余四种可两通之也。 第四、明阶位门。 然通而言之,十信已上皆能弘法为物作师;别而言之,依《涅槃经》,十六分中解一分义堪为物师也。 旧云:流通凡有五品,开为三章:第一、三品命觅弘经之人;第二、〈持品〉受命弘经;第三、〈安乐行品〉示弘经方法。 所以有此三者,一周说法既竟,必须弘通,是以叹法美人令人欣慕弘宣于法,故有第一命觅弘经人也;如来有命大众顺旨,故有第二受命弘经;但既于恶世欲弘善道必多留难,令安住四法则身心快乐乃可弘道利人,故有第三示弘经方法。 初又两:前品正命觅弘经之人,第二两品证说。 今谓不无此意,但〈法师〉一品正是流通;〈见宝塔〉已下别属大段,后当具足说。 就此品中两长行、两偈颂,开为二别:第一、一长行一偈,叹持经人德,令其心悦以劝弘经;第二、一长行一偈叹法,示弘经模轨以劝弘经。 初文又二:前长行、次偈。 长行为二:第一、前叹二时弟子;第二、次叹两世法师。 叹二时弟子即二:前叹佛在世闻法弟子,次叹佛灭后闻法弟子也。 「因药王告八万大士」者,问:《智度论》云「说智慧门对出家人,说功德门对在家人」,今何故说智慧对声闻,说功德对菩萨? 答:两经各异,彼经明出家人好智慧、在家人好功德。 此经明声闻有执三之病故说平等大慧以斥之,所以对声闻也;菩萨无有此执故不对之。 大士本欲弘道利人,今流通正是其事故对菩萨。 又上来开三显一其义已周,则皆成菩萨无复声闻,故宜对菩萨也。 又依龙树云:「此经是秘密法,不可付嘱声闻,故付菩萨」。 于菩萨中别告药王者,其人亲闻《法华》得悟,以舍身命财弘通斯法,今欲令余人学之故别命之。 所以因药王菩萨复告八万大士者,此八万人末世有于重缘,今欲令八万大士上学药王下利末世,故因药王而告之也。 「药王汝见是大众中」者,凡有二义:一者、欲使药王八万大士流通此经令其善根成就,故列二世弟子闻经得记令师识之,故云汝见之不? 汝若弘经化之行则成就,若不弘经化之行则不成就,是以告之问言见不? 二者、欲以二世弟子付嘱药王及八万人,如《金刚波若论》云「以根未熟菩萨付根熟菩萨」,故列众问之也。 「一念随喜则与记」者,闻法一念随顺至理则与理会,与理会故而生欢喜,便行与佛应故得佛记。 又一念随喜则知唯一无二,必当作佛、不退为二乘,故得佛记。 《注经》云「能现在闻法一念随喜,譬如松栢始萌便有陵云之势,今闻法虽浅,已树菩提之根故与记也」。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后」下,第二、明佛灭后弟子闻经得记。 所以有此文来者,凡有二义:一者、前令八万大士于佛在世十方佛土弘经,今于佛灭后弘经也。 二者、有人疑云:佛在世时众生福德利根闻法随喜可得记耳;佛灭度后薄福钝根虽复随喜应不得记。 是故释云:但使闻经信解功德一等,皆与授记也。 「若复有人」下,第二、叹两世法师功德。 所以前明弟子功德,今明法师功德者,凡有三义:一、从浅至深,前叹弟子浅功德;今叹师深功德。 二者、前明弟子出所化之相,谓闻经随喜即与受记,谓所化之相也;今明法师功德出能化之人相貌,有此相貌故是法师。 三者、上告药王列二世弟子令师识弟子;今出法师相貌令弟子识师,以师弟子相知则弘法化人义成也。 就文为二:第一、别明二世法师功德;第二、通明信毁。 初又二:前明佛在世二种法师,次辨佛灭后二种法师。 初明二种法师即为二别:一者下品,二者上品。 法师品位既多,今略明上下二品。 约位而言,初依之人为下品,余之三依为上品也。 所以分此二者,初依具烦恼性既是凡位,是故为下品;后三同是圣位,故合为上品。 然位义难知,聊寄一门以为次第也。 初人又四:一、明现德则出法师相貌,谓有此相貌即是法师也。 「药王当知」下,第二、出成法师往因,即是明法师过去德也。 「成就大愿」者,明寻此人既供养多佛应生净土,但成就大愿故来生人间耳。 「药王若有人问」下,第三、明此法师未来世果。 此人既现在弘宣大乘,过去殖因久积故必定成佛也。 「何以故」下,举现因释当果也。 「是人一切世间」下,第四、劝物供养。 以具出法师三世功德,则是无上福田初心之佛,故应以佛供养而供养之。 又弘于佛道,宜设以佛供。 「何况尽能受持」下,第二、明上品法师。 此人文理俱备故称尽能受持也。 「若是善男子」下,明佛灭度后二种法师,亦前明下品次辨上品。 此二品与前二品异者,前约弘法广略以分二品;今约为人少多以分二品。 「则如来使」者,宣转教命为使义也。 「如来所遣」者,流通得其旨趣,必可委之以理,为所遣也。 「行如来事」者,佛以益物为事,弘说有益为行如来事也。 「何况于大众中」,下第二、明上品法师也。 「药王若有恶人」下,第二、通明信毁。 就文为二:初、明毁之得大罪;后、明信之得大福。 所以明信毁者凡有二义:一者、如来出世欲示众生罪福二门,故《大品》云「若不说魔事魔罪则是众生恶知识」也。 二者、上明二种法师宣通正法之时,不应轻毁宜须供养。 毁持经人罪重佛者,汎论罪福凡有二种:一者、约心;二者、约境。 约心者,重心则罪重、轻心即罪轻。 若尔重心毁佛则罪重,轻心毁佛则罪轻。 持经人亦尔,不应言毁佛罪轻、毁持经人罪重。 二者、约境,若骂胜境则罪重,毁劣境则罪轻,亦不应言骂佛罪轻、骂持经人罪重。 既不约心就境,云何释此文耶? 有人言:骂佛不作断法意故罪轻,毁弘经人作断法意故罪重。 所以然者,由此人弘法是故被骂,此则骂人复毁于法,罪兼二种所以重也。 竺道生云:「法出于佛,若闻说骂佛,是则骂人非骂法,是故罪轻;今受持有我,若毁呰之则是毁人有法乃毁法也」。 今明佛以离八风无复忧喜,虽复得毁不妨正化;今弘经之人犹是凡夫未免八风,若逢毁呰心则退悔不能弘法,法既不弘便无行法之人,既无行法之人谁复得佛? 以断三宝种故罪重也。 又弘经人闻毁则妨自行,自不得成佛,亦妨化他,他又不成佛,则罪之大矣;佛闻俱不妨自行化他,故罪轻也。 「药王其有」下,第二、叹弘经人福重也。 「以佛庄严而自庄严」者,佛以正观之法庄严于人,通经之人亦入正观故以法严人。 又佛住大乘用万德而自庄严,弘经之人行与佛应,亦随分具佛万德也。 「则为如来肩所荷担」者,如来荷担于法,持经之人既其弘法,佛以恭敬于法,既担所弘之法亦担能弘之人也。 就偈颂为三:初二偈,颂第一、二世弟子劝供养两种法师兼自受持;次十三偈,颂上二种法师;后一偈,叹法释成美人。 就初两偈又开二别:第一偈上半,明欲成就自然智者,此是无功用智也。 第二偈,明一切种智慧者,此明二种智:一切种智照有智也,慧者一切智照空慧也。 「若有能受持」下,第二,十三偈,又开两别:初七偈,颂两世法师;次六偈,颂前信毁。 就前又二:初四偈,颂佛在世二种法师;次三行,颂佛灭后二种法师。 就前又二:一行颂下品,三行颂上品。 佛灭后亦二:二行颂上品,一行颂下品。 次颂信毁亦六行:二行颂毁之得罪,四行颂敬之得福也。 供养持经人胜佛者,亦不就福田及心,但得供养称叹则增进自行化他,佛则不尔,故过佛也。 而《智度论》云供养十方补处菩萨,不及佛者,此约福田优劣判也。 「尔时佛复告药王」下,第二段。 所以有此文来者,凡有四义:一者、上来叹人、今则美法,以叹人美法成流通之义也。 二者、上叹人,明人为法师;今美法,以法为法师,欲释成〈法师品〉有二种法师义,故有是文来也。 三者、上叹人弘经得无量福,今美法则生无边慧,以福慧具足流通义成。 四者、上正叹人弘经,今示弘经方法,释成上弘经之义也。 亦有长行与偈。 长行有三:一、叹所弘之法;二、明弘法之方;三、明弘经利益。 此三即是次第。 初门有五:一、约法叹;二、就人叹;三、约处叹;四、约行叹;五、明得失显成叹义也。 「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亿」者,谓《华严》已后、灵山之前诸教非一也。 「已说今说当说」者,略举三说摄一切教也。 已说者,《法华》之前一切大小教也。 今说者,谓《法华》也。 当说者,谓《法华》已后《涅槃》之流也。 「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者,《法华》之前大小分流其言易信,《法华》之后三一已会亦非难解,此经开方便门显真实义,反三之始归一之初,于昔执异之人故成难信难解也。 始不受为难信,终不悟为难解。 又破三归一斥短明长名为难信,非三非一不短不长目为难解也。 「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者,此经明二权二实,言约理周故称为要,昔来隐而不传目之为秘,如人妙宝蕴在于内故名为藏,既称秘要之藏故不可妄授与人也。 「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乃至未曾显说」者,释上秘要之藏也。 所言守护者,然法相寂然不须守护,非器妄传则便破法,以防于破法之情故言守护。 「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者,释上不可分布妄授与人也。 一切群生处处染着,大乘处处破之,与世相违故称怨也。 「况灭度后」者,佛在世时众生烦恼犹薄尚不信受,况灭度后颠倒厚重而能解也。 「药王当知」下,第二、寄人叹。 凡有五叹:一者、为佛衣所覆。 《注经》云「以一极为衿带,无断常之飘落」,解从佛所来,故曰以佛衣覆之。 「又为他方」下,第二、佛护念叹。 以弘经人行与佛应故为佛护念,令外恶不侵为护,内善得生为念也。 「是人有大信力」下,第三、内善成就叹。 信于三乘名为小信,今信一乘称为大信。 初有信力、次起大愿,则菩提心名志愿力,次修菩萨行谓诸善根力,此三则次第也。 「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第四叹。 共宿有二种:一者、自行论共宿,一乘之理是佛栖止,弘经之人亦住其中,故言共宿。 二者、化他共宿,佛以生死为长夜,应迹居生死中为物说经为宿止,此人能入理弘经参乎应迹谓共宿也。 「则为如来手摩其头」者,第五叹。 父母念子故手摩其头,持经之人既是佛子,理应重爱。 《注经》云「手摩表弘法人得宿止也。 头表其行高也」。 又释佛以一乘智手摩其心顶劝其受持,故言手摩其头也。 「药王在在处处」下,第三、寄处叹。 前明在人则人尊,今辨在处则处贵也。 「不须复安舍利」者,《法华论》云「此经具说三种佛菩提,故十七名中一名坚固舍利,如来真如法身于此经中常不坏,故不须更安碎身舍利也」。 「药王多有人」下,第四、约行叹。 就文为四:一、法;二、譬;三、合;四、释。 法说二对:初、明善行不善行一对者,若未闻《法华》开权显实,未精识道之权实,则行菩萨道犹自回惶,或谓进成佛道,或可退住二乘,故不善行;以得闻此经有一无三,直进不退,故名善行也。 又未闻此经开权显实,则未识二慧、不能化物,不名善行;与此相违名善行也。 又不闻此经明身权身实,则不深厌生死、欣乐佛身,亦是未善行义;与此相违名善行也。 「其有众生」下,第二对、明近菩提不近菩提。 梵本具足,今翻译者略,故但有于近也。 「药王譬如有人」下,第二、譬说。 此譬但有二意:一、明去佛远;二、明去佛近也。 「譬如有人」者,求佛道人也。 「渴乏」者,求佛之志其心勐决如渴思水也。 「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乾土去水尚远」者,今须进退论此义:一者、就《法华》之前明去佛道远义;二、就《法华》自论远义。 就《法华》前论远义有二:一者、于二乘教中求佛去道远也。 故《大品》云「以声闻经求菩提者名为不黠」也。 二者、三藏后诸大乘经未废二乘者,于此教中求佛道亦有远义,以此教中明大乘,乃与法华不异,但未废二乘,则始行菩萨犹未精识权实;又犹有回遑之望,则求佛之心不决定,约此一边则有求佛远也。 「施功不已」者,闻《法华经》生闻慧也。 「转见湿土」者,于此经生思慧也。 「遂渐至泥」者,于此经生修慧也。 「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者,既生三慧,知佛性水必定近也。 问:《法华论》何故水譬佛性耶? 答:正言水隐地下,如佛性之不显,故水譬佛性也。 竺道生及《注法华经》云「此对小乘教求佛,故知去佛远,就法华教求佛,故去佛近也」。 二者、就《法华经》自明近远。 若禀《法华》未生三慧则去佛为远,若生三慧此则为近也。 问:何故就法华教论近远耶? 答:但明一高原求水有近远,只是一法华教求佛有近远也。 「高原」者,譬法华教也。 法华教于二乘为难信,故称高原。 又取佛道难得为譬,所以言于高原求水也。 「穿凿求之」者,谓书写受持如穿凿也。 「犹见乾土去水尚远」者,未生三慧故去佛远也。 「施功不已」者,读诵解释如说修行深求法华,发生三慧故去水近也。 「菩萨亦复如是」下,第三、合譬。 亦得就二义释之:一者、未闻《法华》不生三慧故去佛远;若闻《法华》发生三慧去佛则近。 二者、虽闻《法华》未生闻慧犹名未闻故去佛远;若闻《法华》发生三慧故去佛近也。 「所以者何」下,第四、解释也。 「三菩提皆属此经」者,此经明三佛菩提,故三佛菩提皆属此经。 又三佛菩提皆从此经出,故皆属此经也。 「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者,开二种方便、示二种真实。 昔不言二种是方便,故名方便门闭,方便门闭则不得示两种真实;今说二种是方便则方便门开,方便门开故得示二种是真实也。 「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者,二权二实蕴在此经名之为藏,渊渊难测为深,古今不改为固也,求之芒然为幽,探赜所不及为远,十住未明名无人能到也。 「今佛教化」者,为释疑。 疑者云:若无人能到,众生云何得解? 是故释云:为教化菩萨,故开示之令得信解也。 「药王若有菩萨」下,第五、寄得失以称叹也。 「惊疑怖畏」者,非处生惧为惊,以一往闻无三乖其本情为惊,讵是佛说耶故疑,若无三即谓谤法故怖,一向不敢决为畏,心有所惧名怖,畏者面怖也。 菩萨名新学、二乘称增上慢者,声闻谓已满足,是故名增上慢;菩萨直已昔不闻今忽闻之,不谓已足,是故称新。 又有此文来者,未来有如此相者莫为说《法华经》,当为说三乘教也。 「药王若有善男子」下,第二、示弘经方法。 文有四句:一者、请说方。 「是善男子」下,示说方。 「如来室者」下,释说方。 「安住是中」下,结说方。 慈悲有覆荫之功,喻之如室;忍辱止于瞋恚恶容,如衣之蔽丑;空是安神之所,如坐是安身之处。 此之三门即是次第。 大悲拔苦、大慈与乐,盖是种觉之洪基、弘道之本意,欲说妙法宜前建此心,是故第一明入如来室;此诫菩萨莫为利养名闻势力徒众,但起慈悲心为物说法也。 既于恶世欲弘善道必多留难,宜应忍之,故次明着忍辱衣。 慈悲外荫、和忍内安,若无空观虚明则二行不成、无由悟物,是故次说毕竟空坐也。 「不懈怠说法」者,上谓意业,今身口业也。 问:《净名经》云「慈悲心为女,毕竟空寂为舍,四禅为床坐」,与今何故不同? 答:二经各有一义,彼明慈悲有养育之能、化适之用,故喻之如女;今取其拔苦与乐之功在荫盖,故譬之如舍。 彼明毕竟空至虚无累,能障非法风雨,故喻之如舍;今明重玄憺怕可以栖卧于神,故目之为坐也。 「药王我于余国」下,第三、明利益。 以识所弘之教,复达弘教之方,便感嘉瑞,则是利益。 所以举灵瑞者,奖劝弘经人故也。 凡有四事:一、遣化众;二、遣实众;三、见佛身;四、还得忆法。 遣化众者,供养法师故、引导实人故、权护法师故。 遣实众者亦具三义,复令实众得利益故。 时时见佛身者,弘经之人若常在正观则常见佛身。 故《华严》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但行人不能常在正观,故时时得见佛身。 偈为三:初、一行,总标奖劝;第二、十五行半偈,正颂长行;第三、两偈,结叹说法之人。 就第二中颂上长行三段即为三:初四行,颂叹法。 上叹法有五,今但颂第四寄行称叹。 上长行寄行叹有四:法、譬、合、释;今但颂譬、合二事也。 「决了声闻法」者,昔未开权显实则未知声闻非是究竟,今开权显实定知声闻非是至极,乃是入大乘之方便耳。 言经王者,此经于今昔权实开合自在故称为王;又独一无二亦是王义也。 「若人说此经」下,第二、四行半,颂弘经方法。 「若我灭度后」下七偈,颂第三、感于灵瑞。 上文有四,今开为五,但不次第。 初三行颂第一遣化众,次一行半颂第三见佛身,次半行颂第四还得忆法,次一行重颂第三得见佛身,次一行颂第二遣实众也。 见宝塔品第十一释此品不同,凡有三说:第一、河西道朗等云:「从此文去是第二大段明一乘果」。 次、光宅法师云:「此品犹属前章,为证上所说不虚故来」。 次、印法师,明此品具兼二义:一者、证上所说不虚,二、为开后寿量之义。 今同第三证前开后,而以开后为正。 所言证前者,证上开权显实不虚义也。 所以须证者:一、为断疑心,众中犹有疑心,如闻大通智胜佛说时亦有生疑者,是故今须证说断彼疑心。 二者:为已信之人增长善根令不退转,如《华严》中七处八会说法既竟,十方菩萨来为作证,彼以菩萨说故菩萨来证,今以佛说故佛来证也。 言开后者,此经初后二分略有十事不同:一者、化主不同。 说初分经但以释迦一佛为化主,说后分经则有多佛,谓十方分身及过去多宝。 所以然者,说初分经但明所乘之法、未论能乘之人,故不须多佛;说后分经正论能乘之人,故须明多佛。 集十方分身欲显本一迹多,开于宝塔示真实应灭,是故初分经但明一佛,后分经辨多佛也。 二者、说处净秽异。 说初分经在秽土中,明后分经居净土中说。 故《法华论》云「示现国土无上故现多宝塔」。 所以然者,说初分经未集分身故不变净;说后分经普集分身所以变净。 又说前分经虽开乘权乘实犹覆身权身实,众生心垢一半犹自未净,故土犹秽也;至后分经俱弊二权、双开两实,则心垢悉除,故国土清净也。 三者、说处空有异。 说初分经在于灵山有处,说后分经能化所化并昇虚空。 所以然者,说初分经宝塔未现故在地说法,后分经宝塔昇空故处空说法。 又说初分经未辨佛身无生灭,由明有生灭故在有处;说后分经显法身如虚空、方便有生灭,故昇空说法也。 四者、徒众异。 说初分经菩萨众少,说后分经受道众多。 所以然者,说初分经但为三根声闻、未正为菩萨,故菩萨众少;说后分经欲显释迦成佛已久,故明涌出菩萨众多,显释迦成佛已久。 又明法身果德,令菩萨修习取证,故辨菩萨众多。 又说初分经有三乘杂众,说后分经但有菩萨众。 所以然者,说初分经正会三归一故列三乘众;说后分经会三已竟,故但令菩萨修因证于佛果,故但有菩萨众也。 五者、时节异,说初分经时节即短,说后分经时节即长。 所以然者,说初分经未明涌出菩萨问讯于佛故时节即短,后分经明涌出众多故问讯时久。 又明问讯时久显涌出众多,以涌出众多显释迦成佛来久,初分未辨斯义,故不辨时长也。 六者、请主异。 说初分经声闻为请主,说后分经弥勒为请主。 所以然者,说乘权乘实正会三归一,令声闻人回小入大,故声闻为请主;说后分经明身权身实,使穷学菩萨得证如来无生法身,故弥勒为请主也。 七者、说法异。 上说所乘之法,今说能乘之人。 说所乘之法,但明释迦一期始终教门,说法则略;能乘之人,自从过去得道之初乃至穷未来劫一切诸教,故说法则广。 八者、利益异。 说乘权乘实但令声闻回小趣大入于十信,谓浅益也,又得益则少;说身权身实令无数菩萨得十二种甚深之利,又得益则多。 所以然者,说初分经但开乘权乘实犹覆身权身实,故利益则少;说后分经俱废二权、双显两实,故教不纤隐、理无毫翳,故应得道者皆并领悟,是故得益者多也。 九者、瑞相异。 是前分略明三瑞,但至万八千土;后分广明八瑞,现瑞处广,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 十者、功德异。 前略叹持经之善,后广辨格量之福也。 言「见宝塔品」者,凡有二义:一者、据事而言,宝塔从地涌出,大众覩见,因事立名。 二者、宝塔涌现,显法身无生灭、方便有生灭,欲令大众因此悟解,故称见宝塔。 品开五段:第一、明宝塔涌现;第二、释现塔意;第三、次明开塔;第四、二佛分座共坐;第五、命觅持经之人。 此五即是次第。 初文大明形声二事,细分十句不同:一者、明宝塔出时,二、明宝塔现方,三、辨名字,四、明形量,五、明出处,六、辨住空,七、明庄严,八、明至处,九、叙供养,十、明出声也。 「尔时」者,明塔现时也。 有人言:宝塔来意为欲证经,非今始涌出,应在广说之前。 何以知然? 前放光动地召集有缘,若当一人不集,众生受道缘则不具,是以得知应在略说之后、广说之前、三请中央,乃至普贤、妙音亦并前来,以略说一周如来则止,若列其事则隔绝经文、义势不次,是故待詶请广说,乃至流通竟方得列之。 今谓此事难知,若在前列则有二过:一者、夫论证说要待说经竟,是故《华严》及《普贤观》等经皆在后证说;若在前者不成证义。 二者、宝塔涌现为开身权身实,前但辨乘权乘实故不应涌现,故知在后出也。 设令前出亦未得发声印证,以未说《法华》平等大慧,何由得唱如是之言耶? 又依《普贤观》亦最后出,为证行者罪灭故来,则知证说不在初也。 今言「尔时」者,一、开法身时,二、证说时也。 「佛前」者,第二、明塔现方。 欲证佛说故现佛前,欲开佛二身故在佛前也。 「有七宝塔」者,第三、列塔名字。 所以明塔涌现者,凡有三义:一者、依《法华论》云「所以明塔者,示现如来舍利住持故」。 二者、多宝誓愿为证说不虚。 三者、小乘之流谓佛毕竟无常,是故起塔。 今塔涌现佛遂不灭,则知生灭是方便、不生灭为真实,为此因缘故明现塔;余经但辨证说不虚,不欲开身权身实,故不以塔为证也。 问:何故十方分身佛集但有一塔现之? 答:《法华论》云「存略故也」。 略者,多宝如来身一体,示现摄取一切佛法身故也。 「高五百」下,第四、叙塔形量。 五百表法身无生灭,二百五十表应迹有生灭,以实胜权故相挍一倍。 「从地涌出」下,第五、明塔出处。 昔以权覆实故权教如地,今废权显实如从地涌出。 又昔执迹迷本,以迷执为地,此执将倾故如地裂塔现也。 「住在空中」者,第六、住处。 明佛法身住于实相虚空,如《普贤观经》云「法身住常寂光土也」。 「种种宝物」下,第七、明塔庄严,表法身众德所成也。 「五千栏楯」譬总持众多,「龛室千万」谓种种法门度人无量也。 「无数幢幡」谓六神通也。 「垂宝璎珞」,四摄法也。 「宝铃万亿」,四辨八音也。 「四面出香」者,戒香普勳四生也。 「其诸幡盖七宝合成」者,明一一诸德皆为众德所成也。 「高至四天王宫」者,第八、明塔至处。 旧云:表说四谛理尽也。 「三十三天」下,第九、明供养塔。 表三十心十地内外凡圣等崇仰法身也。 「尔时宝塔」下,第十、明出声。 向现灵塔容谓意识不存,今大音既发者则知法身不灭也;又欲证上所说不虚故发声也。 「平等大慧」者,如来之慧不一不三绝缘绝观,离一切高下取舍断常诸边,故云平等,此是体平等也。 而说因果权实皆是法华妙用,诸用之中正明果用,唯有一果故果慧平等。 所以然者,题称「妙法」,唯佛果为妙、因行未妙,故正以果慧为平等大慧也。 因中随分有妙,亦随分有平等也。 再称如是者,明开权显实二事俱不虚也。 「尔时四众」下,第二、明现塔意。 又开两别:初、疑问;次、佛答。 疑问为二:初、大众疑;二、大乐说问。 大众有二疑:一、疑有塔;二、疑出声。 问亦二也,文处易知。 「尔时佛告」下,第二、答。 就文为三:一、明多宝因中誓愿时,以詶其二问。 二、从「彼佛成道灭度时」下,即显有塔因缘,詶其二问。 第三、从「今多宝」下,明今日涌现时,正答其二问也。 佛答云多宝有大誓愿乃至为证明者,《释论》第七卷云「解请佛云:诸佛无人请者便入涅槃,如《法华经》中多宝世尊无人请故便入涅槃,后化佛身及七宝塔,证说《法华》一时出现,亦如须扇多佛,弟子本行未熟便舍入涅槃,留化佛一劫以度众生」。 相传云:多宝成道时,无大机感,不得说此经而取灭度,故说此经处皆出证明。 《释论》对此意也。 而经云菩萨时有誓愿者,无妨因地缘事发愿,或一化众生无大机、不闻此经,故发斯愿,则因果及经论俱不相违,具二义也。 「是时大乐说」下,第三、次明开塔。 所以须开塔者,向虽亲承音旨,未若覩形生信,故须开塔现形成信弥笃,则是开方便门示法身真实。 就文为二:第一、普集分身为开塔之缘;第二、正明开塔。 所以普集分身者,欲辨本一迹多也。 所以然者,释迦与诸佛互指为分身,即知彼此皆非实佛,别有统一之本为妙极法身,故垂净秽等迹,则知法身不二、迹身不一也。 问:释迦何故指净土佛为分身耶? 答:净土佛妙尚是应而非真,则显释迦秽身弥是迹而非本,所以俱集净土分身之佛有其深旨也。 问:何以得知二佛俱非真实以显法身非净非秽虚空之身乃为真佛耶? 答:睿师传罗什解云:「分身明其不实,则知二佛非真,不二为实」;又理数应尔,但应直开宝塔,何因普集分身? 故知託多宝之愿,欲显不二之本、不一之迹,所以集分身耳。 《法华论》云「示现无量佛者,示现彼此佛所作业无差别,故说集分身佛」。 又开为二:初、明集分身佛之缘;二、正明分身佛集。 二章各四。 初四者:一者、神力发引令大乐说问;二、佛答;三、重问;四、如来放光召集也。 初、以神力故问者,将说法身大事,故受大乐说之名,及以神力加之然后问也。 「佛告」下,第二、佛答也。 「大乐说白佛」下,第三、重请,前欲见多宝,即欲识法身无生灭、应身有生灭也。 今欲见分身佛者,欲了本一迹多故也。 本迹之义无穷,略而论之,不出法身无生灭、应身有生灭及本一迹多,故此品始末但显斯两义。 「尔时佛放白毫一光」下,第四、正明召集分身。 前四章是皆远缘由,今是近缘由也。 就文亦四:一者、放光遍照十方;二者、叙十方诸佛来意;三者、变秽为净;四者、十方佛集开宝塔。 初文有二:前、明光照一方;次、例余九方。 所以放白毫光者,上显乘权乘实、今显身权身实,昔二权覆两实喻同垢暗,今俱废二权双开两实,义既明显故以白毫表之,故但放白毫光也。 上明所乘之法不二,今辨能乘法身唯一,故但放一光,法与人俱是中道,故俱放眉间光也。 既是中道即俱妙,故有妙法、妙人也。 次、例余九方,如文。 「尔时十方诸佛」下,第二、明十方佛欲来之意。 而言「欲见释迦及多宝」者,由十方佛集得开二义:一、开释迦本一迹多;二、开多宝真常应灭。 「时娑婆世界」下,第三、明变净。 所以变净者,此是世界悉檀,为待宾故庄严土也。 《释论》第十卷云「如人请贵客则庄严处所,家主则庄严一家,国主则庄严一国,转轮圣王则庄严四天下,梵王则庄严三千土,佛是法王则庄严十方也」。 二者、表众生执迹迷本之心应净,故明土净。 三者、欲以依果显于正果,诸佛依果本是秽土今还清净,则知秽是权土、净是实土,欲显正果生灭是权身、不生灭是实身也。 《法华论》云「云现一切佛土清净者,示现出世间无漏善根所生也,非世间有漏善根所生」。 问:何故三变土耶? 答:若一变者时众则不觉土旷佛多,今欲显土旷佛多令起信敬,故三变也。 二、欲表三根之秽而得净悟也。 又表三乘之秽皆除、显一乘之净如净土也。 又表彼此无量土同为一佛土、彼此无量身同一法身也。 问:亦得分身佛表三乘为一乘不? 答:亦得也。 本是一佛分为多佛,本是一乘开为三乘,今既集分身之佛皆是一佛,亦会三乘以归一乘也。 就文明三变土即为三别,初文为二:一、明变土;二、辨佛集也。 「无大海山林」者,欲辨同成一法座客受佛菩萨也。 《法华论》云「所以无秽者,示现一切佛国土平等清净故。 言多宝者,示现一切佛土同体实性故」。 《十地论》云「一佛土摄一切佛土者,以诸佛土同体故也」。 「移诸天人」者,无缘众生不得闻也。 「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者,第二、明佛集。 但将一菩萨来者,凡有二义:一、法身之果无二;法身之因亦一也。 又将一侍者来,为欲遣信开塔之用,即表诸佛云集欲开一法身用,故但将一人来也。 「各到宝树下」者,欲树立法身义也。 「皆坐师子座」者,今显法身不畏众生起于疑怖,同上今我喜无畏也。 次、两变土,如文易知。 「尔时东方」下,第四,十方佛集欲同开塔也。 就文为二:初、说结佛集;次、诸佛欲同开塔也。 「是时诸佛」下,第二文也。 彼某申佛与欲开此塔者,此明诸佛同欲开宝塔,现多宝身示于大众,令知法身不灭,不必如僧中羯磨与欲也。 又《大集经》二十一卷云「南方金刚藏佛答彼菩萨云:北方释迦牟尼欲为大众说法,为破大慢,遣使从我索欲,我今与之。 次西方东方皆亦尔。」似僧事与欲,十方佛虽各为化主,一时共为佛事,亦得少分同僧,但不恒尔,故异僧事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下,第二、正明开塔。 就文为四:一、释迦昇空;二、大众起立;三、正明开塔;四、大众覩见赞叹供养。 初、二,如文也。 「于是释迦以右指」者,第三正明开塔。 右指谓手之便,即是方便智用,说教化物事便,《华严.法界品》云「安住长者开栴檀塔,见过去佛皆不灭度」,即是显法身无生灭也。 《法华论》云「破三种无烦恼人染慢颠倒,一者信种种乘,二者信世间涅槃异,三者信彼此身异」。 为对此三种染,故说三种平等:一者、乘平等,与声闻授记唯有大乘无二乘故。 二者、世间涅槃平等,以多宝如来入于涅槃,世间、涅槃彼此平等无差别故。 三者、身平等,多宝如来已入涅槃复示现身,自身他身法身平等无差别故也。 「尔时四众」下,第四,大众覩见称叹供养也。 「尔时多宝佛」下,第四、明二佛共坐。 就文又四:一、多宝要释迦就坐;二、释迦坐其半座;三、大众覩见念欲昇空;第四、释迦接在虚空。 此四文处易知。 所以二佛同坐者,正欲以多宝显释迦也。 多宝灭既不灭、不灭示灭,释迦双林唱灭义亦同然。 又多宝灭既不灭、不灭示灭,即显释迦不生而生、生而不生,以多宝出现欲显释迦实无生灭、方便生灭,故要释迦共坐也。 所以多宝欲显释迦者,正为禀释迦教人执释迦实有生灭,故举多宝以显释迦,破执释迦生灭病也。 分身佛亦尔,以禀释迦教人正谓释迦是实佛,故集分身以显释迦,明净土佛尚是迹而非本,则知释迦是应而非真。 《法华论》云「二佛共坐者,为显化佛、报佛、法佛皆为成大事故也」。 此欲明诸佛同心共显大事故共坐也。 大事即是法身。 「以大音声」下,第五,命觅弘经人。 就文为二:一者长行、二者偈颂。 偈文为二:一者、颂诸佛来意;二、颂命觅弘经人。 所以颂诸佛来意,有二种义:一者、时众虽覩多宝涌现、分身佛集,并未达来意,故今释之。 二者、将欲命觅弘经人,故前叙二佛来意以高励下,释成命持经意。 初文为二:一、释多宝来意;二、释分身集意。 二佛各为三义故来。 释多宝来意有三:初一行半,以高励下故来;次一行偈,显法难遇故来;次一行偈,举佛本愿故来,释成上二义。 「又我分身」下,第二、释分身集亦有三意:初一行,明为听法故来;次半行,欲开宝塔显真常应灭故来;「各舍妙土」下,第三、令法久住故来。 就文又三:初一行半,标为法久住故来;次五行,释为法久住故来;后半行,结法久住故来也。 「告诸大众」下,第二、颂命觅弘经人。 颂多宝佛,明过去世佛弘《法华》;颂分身佛,明现在世佛弘《法华经》;今命诸菩萨弘经,即辨未来佛弘经,此即三世诸佛共弘此经。 问:何故现在十方佛集,过去但多宝一佛耶? 答:《法华论》云「以略摄广故但明一佛,即略摄一切佛也」。 又颂二佛来即辨所弘之法,今命弘经即辨能弘之人,以二佛来辨真应二身,故有所弘之法。 次、明能弘之人,凡有四命四释:初一行半正命,次两行释命意。 言「当知此意」者,有二种意:一、欲显诸佛流通法故来;二、欲显真常应灭、本一迹多。 意在于此,故言当知此意。 「诸佛子等」下,第二一命一释,初一行命,次四行释。 「诸善男子」下,第三一命一释,初一行命,次十九行举六种难事解释。 开为七别:初五行,明广说难,次二,行明书难;次两行,明读难;次两行,明为一人说难;次三行,明问难;次三行,明持难;后两偈,叹教释成六难。 问:现见世间持《法华经》者无量,何故有此六种难也? 答:有六种人不信法华:一者、贪着五欲,见小乐而忘大乐,故不信《法华》。 二、外道人执着诸见,不受离见之法。 三、小乘人执权迷实不信一乘,故《智度论》云「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况闻有一无三也。 四、执此经是无常教人,闻《法华》常不生信受。 五、执此经是覆相常,闻说显了常不生信受。 六、有所得人执着此经决定是常,闻说非常非无常、不三不一、无依无得不生信受。 若然者古今南北信解者少,经唱六难言不虚也。 「诸善男子」下,第四一命一释,初一行半命,次六行叹持经利益释命也。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所以有此品来者,〈见塔品〉既证前开后具于二义,今亦然矣。 言成前者,凡有二义:一者、远来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开一切方便、示一切真实。 但方便有二种:一、顺方便,谓诸佛菩萨,二、违方便,如调达、善星。 自上以来开顺方便其义已竟。 如满愿实是菩萨,方便示为小乘,释迦是果德方便示有生灭。 今次开违方便用,亦有二人:一、调达,谓人为违方便;二、龙女,谓畜生为违方便用。 故顺方便真实有因果两人,违方便用有人畜二种也。 二者、上品明过去多宝自来证明《法华》,今此品释迦引调达为证明,由调达过去世为我说《法华经》今得成佛,是故法华功力深重宜须信持。 故上是引他证,今引自证,是以两品相次来也。 又上四番命持经,今叹经三力释成四命。 三力者,引提婆达多证有成佛力,龙宫众集证经有广大力,龙女成佛证有速疾力,以经亲有三力故宜应信持,是故引三力释成四劝,所以有此品来也。 次、生后者,凡有四义:一者、上以多宝不灭示灭,显释迦方便生灭实无生灭;今复举调达例显释迦,调达非恶示恶,故恶是方便、善为真实,类显释迦不生灭示生灭,故生灭是方便、不生灭为真实。 故上以他佛显于释迦,今引他菩萨显于释迦,是以两品相次来也。 二者、为成信义故来,如《涅槃.师子吼品》说「云何为信? 信如来毕竟不生灭,信提婆达多终不破僧」,涅槃既两事相次,今亦然也。 故说此品以违顺相对,故二品相次也。 三者、然流通劝信皆是为始学耳,若深行人无劳劝也。 今为接恶人自轻己身不敢学大法,是故今说调达虽是恶人,得闻大乘受记成佛,故应须学之。 四者、根缘不同适时而说,以众中应闻此品得悟、故应机说之。 提婆达多是斛饭王子,提婆此翻为天,达多言热,以其生时诸天心热故名天热。 所以然者,诸天知其造三逆罪破坏佛法,见其初生心生热恼故因以为名。 此品叹经三力即为三段:一、成佛力;二、广大力;三、速疾力。 由提婆达多说经遂致作佛,故经有成佛之力。 由文殊说《法华经》,无量无边众生并得悟道,故叹《法华》有广大力。 龙女闻经现身成佛,故叹此经有速疾力。 所以叹此三力者,为成命觅弘经人故也。 今从初作名,故云提婆品。 初章有四:一、明提婆过去世事;二、结会古今,明现在世事;第三、为提婆授记,明未来世事;第四、称叹此品利益。 初文二:前长行,次偈颂。 长行又三:一、明释迦积劫求经;二、辨仙人施法;三、明释迦报恩供养。 初又三句:第一、明过去受种种身常求《法华》。 「于多劫中」下,第二、别作国王求无上道。 此中,前明求果,「为欲满足」下,次明修因。 修因之中,初、总明欲满六度,「勤行布施」下,略辨檀度。 檀度之中初明外施,「头目」已下,次辨内施。 「时世人民」下,第三、正明求《法华经》时。 「时有仙人」下,第二、仙人授法。 「王闻其言」下,第三、为法勤苦报恩供养。 七偈半颂上三章,即有三别:初两偈,颂王求法;次二偈,颂仙人授法;次三偈半,颂王报恩。 「佛告诸比丘」下,第二、结会古今,明现在世事。 「告诸四众」下,第三、为提婆达多授记,明未来世事。 提婆为释迦本师,今翻为授记,则知师弟子方便无定,违顺等用亦适时为物。 小乘经明提婆堕无间狱竟后成辟支佛,然今大乘中明未来成佛,然既随缘违顺,亦适时大小也。 「二十中劫」者,然大劫有三、小劫亦有三,《杂心》文但说小劫以为中劫,《善星经》云十八小劫为一中劫也。 「佛告诸比丘」下,第四、明说此品利益。 所以偏言闻此品不生疑惑者,小乘经中明调达教世王杀父,汝若杀父我杀瞿昙,便有新王、新佛,不亦快乎! 调达自造三逆,复教他造逆,则是极恶之人。 今遂言是过去善友、未来成佛,学小乘者莫不惊疑,是故偏云不生疑惑。 又外国诸小乘人不信方等,皆言是调达所作、非释迦说;今劝信调达,即是劝信大乘也。 「不堕地狱」者,依《成实论》明四轮治于八难,今明一念信《法华经》不疑此品,具离八难,「不堕地狱」,离三涂难;「生十方佛前」,离佛前佛后难也;常闻此经,离世智难;「若生人天中」,离聋音难;「若在佛前莲华化生」,离边地、长寿天难。 「于时下方」,第二、叹经广大力。 又有七句:一、智积请多宝还本土,发起论端。 「佛告智积」下,第二、释迦止请也。 「尔时文殊」下,第三、明文殊来。 〈序品〉文殊在座,今品称从海宫来者,据事而言,例如《涅槃》,文殊初虽在席,寻与纯陀相随而去,至〈大众问品〉与纯陀共来,今亦然也。 初分开经既竟,或可往海宫化道;今欲赞经功能及问安乐行,故复来也。 据理而谈者,文殊本停鹫岭,而忽在龙宫,可谓虽去而住、不往而来也。 「智积问文殊」下,第四、正问也。 「文殊师利」下,第五、答。 初明文殊化直往菩萨;「本声闻人」下,明化回小入大菩萨。 「尔时智积」下,第六、智积称叹也。 「文殊师利言」下,第七、推功归于《法华》,即是赞叹经力。 「智积问」下,第三、明龙女成佛,叹经速疾力。 亦有七章:一、问;二、答;三、设难;四、龙女来;五、身子难;六、龙女举譬答;七、明时众悟道。 「文殊师利言」下,第二文也。 「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成佛」者,《伽耶山顶经》明有四种发心:一、初发心,谓入初地;二、行发心,二地至七地;三、不退发心,谓八九地;四、一生补处发心,谓第十地。 龙女发心成佛,是第四义也。 然十信菩萨亦能八相成道,位不可知也。 又适化无方,可有四句:一、迟方便,如十劫坐道场;二、速方便,龙女刹那成佛;三、亦迟亦速,如释迦六年,形此二种是也;四、非迟非速,如净土中成佛。 不论迟速又四句:一、男身成道,则释迦之流。 二、女身成佛,别有经云佛出女国作女身成佛。 三、亦男亦女,则龙女是也,本是女变为男。 四、非男非女非天非人,如净土成佛。 又三句:一、出家成佛,如释迦。 二、在家成佛,如《智度论》云「天王佛是,故不须钵及袈裟」,则调达成佛号天王佛是也。 三者、俱非,谓净土佛。 又三句:一、童真成佛,龙女是也。 二、非童真成佛,释迦是也。 三、俱非,净土中佛。 所以如斯不同者,良由体无碍之道故有无碍之用,适无方之缘、应无穷之益,若然者不应疑云此品非佛说,盖是有限之情局无方之化耳。 「智积菩萨言」下,第三、作难也。 「言论未讫」下,第四、龙女来。 「尔时舍利弗」下,第五、身子作难也。 「尔时龙女」下,第六、龙女举喻总答二人难也。 「尔时娑婆世界」下,第七、明时众悟道得益。 持品第十三此品来亦具二义:一者、成前;二者、开后。 言成前者,〈宝塔品〉偈文四番命持,〈提婆达品〉叹经三力,亦是劝持。 今菩萨声闻应命持经,故有此品。 言开后寿量者,以菩萨声闻各明住于忍力者,恐闻远寿心生惊疑,故逆遮之也。 所以应命者有四:一、欲上报佛恩;二、欲增进自行;三、欲将劝余未弘宣亦令传化;四、既是菩萨欲利益众生,故有此品来也。 为秉持此经以化物,故名「持品」也。 品开为五:第一、二万菩萨发誓弘经;第二、五百声闻发誓弘经;三者、学无学八千人发誓弘经;四者、诸比丘尼发誓弘经;五者、重命菩萨发誓弘经。 就此五人可为二例:初四人是应佛前命自誓弘经,后一人佛重命弘经。 就初四人中,初一是直往菩萨自誓持经;后比丘、比丘尼是回小入大菩萨自誓弘经。 又为三类:初、明诸菩萨慈悲深厚忍辱力大,能于秽土弘经;二者、自余三众迹示劣弱,净土弘经;第三、诸菩萨住不退地,通于净秽二土弘经。 初偏举二人者,药王既流通所寄,乐说能发辉涌塔,故为宣持之首。 药王流通所寄者,流通乘权乘实也。 乐说发辉涌塔者,开发身权身实之端也。 「尔时众中」下,第二文也。 回小入大菩萨又分二别:初、比丘自誓弘经;次、比丘尼自誓弘经。 初又二:前明无学人自誓弘经,次明学无学人自誓弘经。 「复有学无学」,第三文。 《涅槃》云「八十」,今云「八千」,或可「千」字少点,故误成「十」耳。 或可别有八十也。 然经既会三归一皆成菩萨,而犹言声闻者,凡有三义:一者、仍本为名。 二者、虽复悟一不失于三。 所以然者,本破三病是故说一,三病既除一药亦息,非三非一故能一能三也。 三者、即詺菩萨以为声闻,如前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声闻于异土弘经者:一者、迹示钝根,如前释之。 二、斥此土难化。 三者、《注经》云「菩萨于此土、声闻于他土者,欲明一乘既显万流可一,国无彼此、悟无少大,在誓虽异所畅弥同也」。 「尔时佛夷母」下,第四、比丘尼弘经。 就文为二:前、授记;次、辨弘经。 授两尼记即为二别:初、前请记;二、授记。 此经始终授记有二:一、不请而授;二、请而授。 请而授中自有三种:一、发言请,如目连等。 二、心念请,如千二百等。 三、现相请,如大爱道等。 「于时世尊」下,次、授记。 授比丘尼记最在后者:一、依上列众次第,最在后故;二、示女人罪垢深重;三、欲息世讥嫌故最后授之。 「憍昙弥」者,憍昙是姓,翻为埿土,弥者女也。 次授耶输记亦两:初、请;次、授也。 「尔时摩诃」下,第二、发誓弘经,亦开为二:前、领解欢喜;次、发誓弘经。 「尔时世尊」下,第五、重命菩萨弘经。 就文为二:初、明眼视;二、诸菩萨发誓弘经。 初眼视者,显诸菩萨智慧利根,悬得佛意及悬得经旨趣,令物信之。 如庄周云「目击道存」故也。 「是诸菩萨」下,第二、发誓弘经。 就文为二:前长行,次偈颂。 「佛今默然不见告勅」者,佛虽叹菩萨悬得佛意,而菩萨住谦让门,故言佛不告勅。 师弟叹让合论,各据一义也。 「时诸菩萨」下,明菩萨重自思惟:佛虽无言,我为菩萨,法应上弘下利,满愿报恩也。 「遥见守护」者,久知寿量常恒,双林非永灭也。 偈文为三:初一行,总标发誓弘经;次十七行,别明发誓弘经;后两行,结发誓弘经。 第二段中又开二别:第一、明菩萨忍恶;第二、明忍恶故为物弘经。 忍恶中有二:第一、明大士忍恶;二、释起恶所以。 初又二:第一、一偈,忍三业恶,如害提婆外道是也。 「恶世中比丘」下,第二、忍口业恶。 又开为二:第一、起恶之人;第二、正明起恶。 各有二段。 人中二者,「是增上慢人」即出人,「或有阿练若」下,第二、明处。 出处摄一切人尽也。 「而作是言」下,第二、明起恶,亦两:第一、明恶言谤;第二、作善言谤,皆明菩萨能忍。 恶言谤者,谓毁法谤人,毁法谓是外道论,谤人谓是邪见之人。 就文又三:初两行是私处毁法谤人;「常在大众中」下,第二两偈,向公处毁法谤人;第三、半行,明菩萨能忍。 问:初既云说外道论义,复何得云自作此经典? 答:初云说外道,而外道十八大经复无此说,故是自作,但既非内教,理同外道也。 「为斯所轻言」下,第二、作善言谤。 故人中唯有,出处谤中不出善恶也。 又二:初半行,明起谤;次半行,明能忍。 「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者,小乘人谓学大乘人明诸法本性寂灭无有二相,便作是言。 「若众生与佛无二相者,汝应是佛」,如世人云汝作此学便是佛也。 此言重意轻也,以轻心出此言,故名轻言也。 「浊劫恶世中」下五行半,第二、释毁谤意。 恶人所以毁谤者凡有二义:一者、外魔来入身中令其毁谤,三行文是也。 二者、内愚痴故不知小乘是方便执以谤大,二行半文是也。 「诸城邑聚落」下,第二、一偈,释菩萨忍恶故处处为物弘经。 后两偈,结誓,如文也。 法华义疏卷第九时永仁三年交钟七日,中原氏女等勠力同志也,凋一卷《义疏》,祷工亲得脱夫恩山叠叠碧罗八万之巅、德海洋洋苍溟三千之底,故会稽曹[女*戒]投衣裳于江水、吴郡女子晒屏风于堂床,以畴孝行,知今志然,则翫直至妙乘于江北,为即往安乐之指南耳。 都干缘沙门 素庆谨志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2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