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严游意 内容: 华严游意慧日道场沙门胡吉藏撰且话阎浮得有此经录虽不载相承云。 龙树有佞弟子劝其师令与释迦并化。 师智德如此。 宜作新佛。 岂为释迦弟子即。 然其所言剋日月。 别制新戒新衣使大同小异。 坐水精房中思惟斯事。 时有大龙菩萨伤而愍之便接还龙宫。 示三世诸佛无量经。 复示过去七佛经。 于龙宫九旬读十倍阎浮。 所余题目不可周遍。 龙树从龙宫出。 龙王以此一部经送龙树出。 为此因缘故阎浮提得有此经也。 江南讲此经者亦须知其原首。 前三大法师不讲此经。 晚建初彭城亦不讲。 建初晚讲。 就长干法师借义疏。 彭城晚讲不听人问未讲之文。 前三大法师。 后二名德。 多不讲此经。 讲此经者起自摄山。 时有胜法师为檀越教化。 得三千余解未凡经七处。 徒八过设会。 始自慧庄严终归止观。 一会则讲一会经文。 尔时实为隆盛。 后兴皇继其遗踪大弘斯典。 讲因缘如此也。 然此经义正开二佛两教门净土三十心十地等。 今略明净土义。 净土凡有四条。 一化主。 二化处。 三教门。 四徒众。 此之四种束为两双。 化主化处即如来依正两果。 化主即是正果。 化处即是依果。 即依正一双。 教门徒众即缘教一双教门即缘教。 徒众即教缘故。 是缘教一双。 虽有四条束为两意也。 然非但净土有此四条。 三世十方诸佛土一一土中皆具此四条。 三世十方土虽复无量不出十种土。 十种土者。 一净。 二秽。 三杂。 四本净末不净。 本是净土。 后薄福众生本净反为秽。 此名本净今秽也。 五者本不净末净。 变向可知。 此是释迦土。 有五应现。 复有五种合成十种土。 十种土皆具上四条。 据此十种两双。 摄一切土尽也。 十种之中略明净土一种。 四条之内且辨化主一条也。 问此经为是释迦所说耶为是舍那所说耶。 兴皇大师开发初即作此问然答此之问。 便有南北二解。 南方解云。 佛教凡有三种。 谓顿渐无方不定也。 言顿教者。 即教无不圆理。 无不满。 为大根者说。 所以经云。 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故言顿教。 言渐教者。 始自鹿园终至鹄林所说。 经教初浅后深。 渐渐而说。 故称渐教。 就渐教中有五时不同也。 言无方不定者。 进不及顿。 退非是渐。 随缘不定。 故言不定教。 问。 此是大乘。 为是小乘耶。 解云。 是大乘教。 金光明胜鬘等经也。 用此三经者欲释此经是释迦所说。 何者此之三教是佛教。 是何佛教。 解云。 是释迦佛一期出世始终有此三教。 若使如此故知华严是释迦佛说也。 释迦虽说此三教复不同。 何者若是渐教无方教此是现前说。 若是顿教遥说彼土人华。 类如无量寿经释迦遥说彼西方净人华。 今此国三辈往生。 今此经亦尔。 是释迦遥说莲华藏国土净人华也。 次北方论师解。 彼有三佛。 一法。 二报。 三化。 华严是报佛说。 涅槃般若等是化佛说。 法佛则不说。 彼判舍那是报佛。 释迦是化佛。 舍那为释迦之报。 释迦为舍那之化。 华严经是舍那佛说。 此则是南北两师释如此也。 今次难此两师解。 委悉述大师之言。 前难南土解。 释迦与舍那不异。 今还用前四种责故不得一。 一者化主异。 涅槃般若是释迦佛说。 七处八会是舍那佛说。 舍那是本佛释迦是迹佛故。 菩萨戒经云。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示现千释迦。 故舍那是本释迦是迹。 若使如此本迹不同那得为一。 二者化处异。 释迦在娑婆世界。 舍那在莲华藏国。 娑婆是杂恶国土。 莲华藏界是纯净土。 二处不同岂得为一。 又娑婆国动则六种动。 莲华藏动则十八种动。 又台叶二处不同。 舍那在台释迦在叶。 二处如此之殊。 何得为一耶。 三者教门异。 释迦则杂说三一。 杂说半满。 杂说但不但。 舍那纯说一大。 纯满纯不但。 释迦赴杂缘说杂教。 赴三一缘说三一教。 乃至赴但不但缘说但不但教。 舍那唯赴一大缘说一大教。 乃至赴满不但缘说满不但教。 若尔故不得为一也。 四者徒众异。 释迦具有三一杂缘但不但缘。 如千二百声闻弥勒等菩萨则是杂缘也。 舍那唯一大缘满缘。 普贤菩萨等则是大缘。 教既其异缘亦不同。 缘既不同故。 二佛不得为一。 将此四条异弹南人解二佛不得是一也。 次更前难何者彼云。 释迦遥说莲华藏国。 如释迦在此说无量寿国。 然此解不知是谁解。 山中师及兴皇师并述此释实不成释。 好体不烦须难。 何者汝既云舍那即释迦。 何得言释迦遥说耶。 但别有难。 今更述之。 何者释迦说无量寿凡有二种经。 一者无量寿观经。 二者无量寿经。 无量寿观经为世王母韦提希夫人说。 夫人在狱。 令其观佛三昧。 若是无量寿经为比丘十六正士说彼国土净人华。 令此间五痛五烧三辈往生。 若尔说无量寿国既有所为缘。 释迦遥说莲华藏国。 为何物缘。 不见有解故不应言是遥说。 好体不须难。 大师既有斯言略而述了。 此即是借北人异弹南人一竟。 次借南人一弹北人异亦有两难。 彼云。 如此二佛有此四殊岂得为一。 所以北讲华严。 胜于南土。 今次难之还用前四条。 难一者。 化主不得异。 凡举三处文。 难一者此经名号品是第二会。 文殊菩萨说文云。 或名卢舍那。 或名释迦文。 或名悉达多。 既称或名何得言异。 若使或名舍那或名释迦。 而言异。 或名眼或名目。 亦应异。 反诘云。 第二像法决疑经云。 或有见我为舍那。 或有见释迦。 此是缘见不同佛为何异。 如有见佛身三尺。 或有见佛身无边。 如瞿师罗长者见佛短。 大梵天王不见佛顶。 只是一佛缘见异耳。 若缘见舍那释迦则言二佛异者。 缘见长短亦应为异。 反诘云。 若尔故不应言异也。 次第三此经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宫说十地法门。 释迦放眉间白毫相光加金刚藏说。 既是释迦劝金刚藏说十地。 何得言是舍那说。 若是舍那说应舍那放光劝。 而今是释迦放劝。 故不应言二佛调然逈异也。 二者处所不得为异。 说此经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 摩竭提还是摩伽陀。 此乃是梵音之切缓。 何关两所有异。 若尔还是娑婆国说此经也。 何以得知。 涅槃经云。 并及摩竭提阿阇世大王不久须臾至。 阿阇世王即是摩伽陀国主。 以此而言故知二处不异也。 三者教门不得异。 何者释迦说杂教。 释迦说纯净教。 释迦说半满教。 释迦说纯满教。 若为是释迦说纯净教耶。 解云。 释迦劝金刚藏说十地法门。 是此经之中。 故知释迦说纯净大教也。 四者徒众亦不异。 第八会具列大小乘众。 列五百声闻身子须菩提等。 若尔二佛徒众亦不异。 若使言舍那唯为一大缘则应唯列一大乘众。 何则具列大小众。 为则具大小缘。 又列既杂列。 缘即是杂缘。 教是杂教。 又释迦大缘文殊弥勒等。 更无别文殊弥勒。 何异舍那。 小缘身子须菩提等。 无别身子须菩提等。 若使如此故知。 二佛徒众亦复不异。 四种既其不异。 何得释两佛调然有殊。 第二别难者。 彼云。 舍那是报佛。 释迦是化佛。 舍那是释迦之报。 释迦为舍那之化。 师难云。 此则回互二佛。 翻覆世界。 溷乱教门。 言回互二佛者。 谓舍那自有报应。 舍那自有本迹。 释迦亦自有报应。 自为本迹。 何得指彼佛为此报。 此佛为彼化。 彼佛为此本。 此佛为彼迹。 若指彼佛为此报。 此佛为彼化。 即有二佛回互之失。 言翻覆世界者。 释迦自出华叶上。 舍那自在华台上。 二世界各自不同。 何得指彼佛为此报。 此佛为彼化耶。 言溷乱教门者。 释迦赴大小缘说大小教。 舍那为大缘说大教不同。 何得以舍那为释迦本。 释迦为舍那迹耶。 前开借异以破一。 此开就异以弹异。 大而为言。 前借北异弹南一。 今借南一破北异。 此则互借两家。 弹彼二解竟。 既斥南北一异两家皆非。 彼即反问。 汝既弹一异皆非。 汝作若为别释耶。 建初法师曾以此问兴皇一大学士云。 舍那释迦为一为异耶。 答云。 舍那释迦释迦舍那。 建初即云。 我已解。 若为解。 既云舍那释迦释迦舍那。 岂是一岂是异。 作此一答彼即便解也。 然何但非一异四句皆非。 何者释迦是舍那。 释迦岂得是异。 乃至非异亦尔。 又释迦舍那岂得是一。 释迦舍那岂得是异。 释迦舍那岂得是亦一亦异非一非异耶。 虽非一异四句欲言一异四句亦不失因缘四句。 何者释迦舍那岂一。 不一而不失一。 释迦舍那岂是异。 不异而不失异。 余两句亦尔。 故非四句而不失四句。 因缘无碍也。 非一异四句而一异四句。 并有其文义。 何者文云。 或名释迦。 或名舍那。 故不得其异。 而台叶本迹不同故。 不得为一。 或为缘见是释迦。 或有缘见是舍那。 故得是亦一亦异。 或有缘见非是释迦非是舍那。 故得是非一非异。 所以因缘无碍。 无往不得也。 然要须弹他四句乃得明今因缘四句。 何者他语是亦须弹语非故。 宜须弹语既是何须弹语耶。 解云。 语虽是而不得因缘无碍意。 既其失意不成语故。 若是若非皆悉须弹。 以弹彼净。 然后始得明今因缘无碍也。 用此语者为对他家了非是。 今时明因缘义但为对彼定义。 南方定云一。 北方定异。 为破彼定一定异明今因缘一异。 此语既答前之一异问也。 次更别明一异四句。 或成前意。 此四句为异从来四句。 言四句者。 一则二佛说一教。 二则一佛说二教。 三则一佛说一教。 四则二佛说二教。 二佛说一教者。 舍那释迦二佛。 舍那是本。 释迦是迹。 本迹台叶不同故。 是二佛一教者。 涅槃华严一教。 涅槃即华严。 华严即是涅槃。 故是一教也。 一佛二教者。 一佛即舍那释迦一佛。 舍那即释迦。 释迦即舍那。 本即是迹。 迹即本故。 言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故。 是一佛言二教者。 涅槃华严二故云二教也。 二佛二教者。 舍那释迦二佛。 涅槃华严二故。 一佛一教者。 释迦即舍那。 涅槃即华严也。 此是何物四句。 解云。 合离四句。 二佛一教此则离人合教。 离舍那释迦为二。 合涅槃华严为一。 一佛二教者。 即合人离教。 合释迦舍那为一佛。 离涅槃华严为二教。 二佛二教离人离教。 一佛一教合人合教。 斯四句作如此用也。 所以用四句者欲答前问。 前问云。 二佛为一为异。 今望此四句答。 自有二佛说一教。 自有一佛说二教。 二佛说一教。 舍那说华严即是说涅槃。 释迦说涅槃即是说华严。 一佛二教者。 释迦说涅槃即是舍那佛说。 舍那佛说华严即是释迦佛说。 余二句可知。 为是故不同他释也。 前作舍那释迦释迦舍那语。 此为对他家故作此说。 然此语复别有义。 何者为欲读经。 经云。 舍那在台上。 释迦在叶上。 此台是叶台。 此叶是台叶。 台叶岂是一岂是异。 不得是一不得是异。 詺作何物耶。 詺作台叶。 叶台也。 台叶既尔。 舍那释迦亦尔。 问。 台叶叶台成华。 舍那释迦成一佛不。 解云。 得。 难。 得称是何物佛。 台叶成一华华名莲华。 舍那释迦成一佛佛名何物。 解云。 台叶成一莲华。 舍那释迦为一应佛。 台叶成莲华。 莲华共一根。 舍那释迦成一应。 应佛同一本。 本即是法身佛故。 经云。 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界故。 二佛同一本。 台叶共一根也。 为是两义故。 云舍那释迦释迦舍那也。 次明二佛相开不相开义。 言相开不相开者。 二佛异。 二土异。 二教门。 二徒众。 言二佛异者。 舍那释迦各开本迹。 舍那开本迹者。 舍那以法身为本。 只舍那为迹。 释迦开本迹亦尔。 以法身为本。 只释迦为迹。 释迦法身为本。 释迦为迹。 然此迹中更开本迹。 释迦是迹中本。 此身更起他佛。 即迹中迹。 如大经受纯陀及大众供。 受纯陀供迹中本身。 受大众供即迹中迹。 此一条既尔。 类余亦然。 释迦既有两重本迹。 舍那亦有此两重本迹。 法身为本。 舍那为迹。 然此迹中更开本迹。 不起寂灭道场即迹中本。 现身六天宫殿即迹中迹。 故二佛有两重本迹。 斯则二佛相开不相开义。 恒须因缘语不得单道也。 次明不相开相开者。 法身为本。 舍那为迹。 好体只应有一重本迹。 何者十方三世佛出世。 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世。 如法华为大事故出。 谓开佛知见等。 又如大品云。 般若为大事故起。 不可思议事故起。 为无等等事故起。 今舍那出世唯为一大事故出。 唯为大根性者说一大因缘。 故唯应有此本迹。 十方三世诸佛正意只应如此。 而今于迹中更开本迹者。 但秽土中众生。 罪重钝根不堪舍那大化。 所以方便于迹中更开本迹。 本则为净土大根性者说大因大果。 迹即为秽土钝根者初说三乘教门。 次说般若等。 然后始得说法华涅槃等大乘之义。 如火宅穷子等譬。 初大乘化不得。 方便说三乘。 然后得说大乘。 二佛亦尔。 秽众生不堪舍那大化。 更起迹佛方便初说三乘。 后说大乘。 为此义故。 所以舍那迹中更开本迹。 舍那为本释迦为迹。 斯即是二佛不相开相开义。 然十方三世诸佛本迹虽复无量。 以相开不相开。 不相开相开二句摄。 则无所不尽。 为是故明此二种也。 次开四句成前义。 四句者。 一唯本而不迹。 二唯迹而不本。 三亦迹亦本。 四非本非迹。 用此四句安何处。 用此四句安不相开相开义。 不得漫用用须得处也。 问。 若为是唯本不迹乃至非本非迹耶。 释云。 但本不迹者即是法身故。 经云。 佛真法身犹如虚空也。 言唯迹不本者即是释迦但是应身。 亦迹亦本者是舍那。 舍那望法身即是迹。 望释迦即是本故。 舍那亦本亦迹也。 非本非迹者此则卷前三句。 何者前。 虽有三句只是本迹二句。 法身是本。 舍那释迦并是迹。 此本是迹本。 此迹是本迹。 此本是迹本。 非本无以垂迹。 此迹是本迹。 非迹无以显本。 非本无以垂迹。 由本故迹。 非迹无以显本。 由迹故本。 由本故迹。 迹是本迹。 由迹故本。 本是迹本。 迹本则非本。 本迹则非迹。 斯即非本非迹清净。 即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舒则遍盈法界。 卷即泯无踪迹也。 前略明化主竟。 今次辨化处。 化处者亦有二处。 一者舍那莲华藏处。 二者释迦娑婆国处。 亦得将前二佛类今二处。 将正以类依。 何者前。 云舍那释迦释迦舍那。 不得言一不得称异。 不得言一亦得因缘一。 不得称异亦得因缘异。 故非一非异亦得因缘一异。 今处亦尔。 莲华藏娑婆娑婆莲华藏。 不得言一不得称异。 不得言一亦得因缘一。 不得称异亦得因缘异。 故二处非一非异亦得因缘一异。 此则将正类依。 在此依是正。 依正既然类依亦尔。 何者此正是依正。 依正既然。 正依岂当不尔。 故二佛类二处亦非一异。 而不失因缘一异也。 次更将前两本迹类今化处亦有两条。 一者二土各有本迹土。 二者二处共论本迹土。 二处各论本迹土者。 前云舍那有舍那法身为本舍那为迹。 舍那迹中更开本迹。 今土亦尔。 舍那法身即有舍那法身土。 舍那迹则有舍那迹土。 舍那迹中开本迹即迹中开本迹土。 舍那既然释迦亦尔。 问若为作耶。 解云。 舍那有舍那法身土也。 问法身何须土。 解云。 法身土始是好土。 何者以正法为法身即以正法为土。 此之身土更无有异。 正法为身即名法身。 正法所拪託即名为土故。 法身始有清净净土也。 所以仁王经云。 三贤十圣住果报。 唯佛一人居净土。 此则唯法身佛居清净第一义土也。 言舍那为迹有舍那迹土者。 故此经初会普贤菩萨说云。 佛子。 莲华藏是舍那过去誓愿力之所感故。 此土是舍那迹土也。 舍那迹土者。 前云不起寂灭道场为本。 现身六天宫殿为迹。 余事无量寄此一条明耳。 今还约此判本迹土。 亦得但此义小局。 今明舍那迹中本迹土者。 莲华藏界即迹中本土。 舍那既王十佛世界海即是迹中迹土也。 释迦亦有此两重者。 释迦有法身佛即有法身土。 如舍那法身土无异。 何者十方如来同共法身。 法身既同。 法身土亦无异。 正法为法身。 正法拪託为土也。 释迦迹土即此娑婆世界是也。 释迦迹中迹土者。 约前迹中本迹亦得。 何者受纯陀食为迹中本佛即为迹中本土。 受大众供为迹中迹佛即为迹中迹土。 但此事非一。 如法华释迦佛及分身诸佛。 释迦佛土为迹中本土。 分身诸佛土为迹中迹土故。 二佛土皆有此两重也。 次明二佛共论本迹土。 如法身为本舍那为迹。 唯有一本一迹佛。 亦以法身土舍那土唯是一本一迹土。 十方三世佛唯为一大事故出现于世亦唯舍那正直之心成清净之土。 但为薄福罪重钝根众生故。 迹土中开本迹土。 故为娑婆秽土。 舍那莲华藏为迹中本土。 释迦娑婆。 为迹中迹土。 故菩萨戒经云。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示现千释迦。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如是百亿国有千百亿释迦。 华有千叶一叶一释迦故有千释迦。 一华有百亿国一国一释迦故有千百亿释迦也。 次将本迹四句类本迹土亦有四句。 一者唯本非迹土即是法身土。 二者唯迹非本土即是释迦土。 三者亦本亦迹土即是舍那土。 望法身土为迹。 望释迦土为本也。 四者非本非迹土。 还卷前三句。 前虽有三句不出本迹二句。 法身本舍那释迦二佛为迹。 此是本迹迹本。 本迹非本无以明迹。 迹本非迹无以明本。 非本无以明迹即由本故迹。 非迹无以明本即由迹故本。 由本故迹。 迹是本迹。 由迹故本本是迹本。 本迹非迹。 迹本非本。 非本非迹清净。 二佛既然两土类此可知。 斯则卷三句成无句无。 句成无句毕竟清净。 虽复无句无句而句。 则有依正句本迹句者。 则三句为二句。 二句为无句。 今无句而句。 一句而无量句。 为量句而一句。 无量句即一句。 无量中解一。 一句即无量句。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此是无量一。 一中解无量。 此是一无量。 无量一即非一。 一无量即非无量。 非一非无量而不失一无量。 此言玄妙不易可闻也。 次明二土相开不相开义。 然土凡有五种。 一净二秽三不净净四净不净五杂土。 此之五土是僧睿法师所辨。 斯之五土横摄一切土尽。 何者只一净土中有无量净土故。 华严经云。 有百亿阿僧祇品净土。 西方阿弥陀下品净土。 圣服撞世界上品净土。 净土既其如此。 故知余四土亦复无量。 所以云。 此五种土横摄一切土尽。 横既然竪即不定也。 五种土中且明净秽二土。 此有无量四句。 且辨一种四句。 四句者谓。 一质一处。 异质异处。 异质一处。 一质异处。 此四句极自难解。 今当影生师净土义。 及关中法师所辨者而明之。 然一质一处异质异处。 此二句易解。 余二句难明。 且问。 何者为质若为称处。 解云。 质即是净秽等。 处即是方处之处。 如净质在西方处。 秽质在东方处也。 所言一质一处者。 一净质一秽质。 一净质在西方安养处。 一秽质在东方娑婆处。 故言一质一处。 言异质异处者。 净秽互望。 净质异秽质。 秽质异净质故。 言异质。 净质处异秽质处。 秽质处异净质处。 故言异处也。 言异质一处者。 此句难解。 异质一义亦名异质同义。 异同在一处也。 且明异质同处。 若为是异质而同处耶。 解云。 净秽异质。 同在一娑婆处。 如此经莲华藏国。 在娑婆处。 净名经妙庄严国。 在娑婆处。 法华云。 余众见烧尽。 吾净土不毁。 此并是净质在秽处。 此略明净质同在秽土如此。 次问。 若为净质得在秽土耶。 解此有数义。 一者所以净质得在秽土者。 净秽无[得-彳]。 净无碍秽故。 净得在秽处。 秽无碍净故。 秽得在净处。 以不相碍故。 净秽得同一处。 旧举首天子为证。 首天子是色界净天。 来欲界秽处不相碍。 首天子是三界中净三界。 尚不碍三界秽。 今莲华藏宝庄严国等。 非三界非三界岂当碍于三界。 吾净土不烧者。 火是颠倒三界火。 亦能烧颠倒三界。 净土非是三界。 三界火岂能烧不三界。 火是秽火还烧秽。 秽火岂能烧净。 故吾净土不毁天人常充满也。 又宝庄严国。 只在一娑婆土中。 掘凿娑婆。 不掘凿宝庄严国。 何者凿。 是三界凿。 只能凿三界。 宝庄严国非三界。 三界凿岂能掘非三界。 色还凿色。 色岂能凿妙则。 此是什法师所解。 从来弹此解。 是他何处得此解。 解是什法师解。 什法师是三论师。 即三论义应须云夺取他。 是故净质得在秽处也。 二者所以净土得在秽处且反问同处。 汝言。 那得此净土耶。 今释言。 此净土是如来净业所起。 如来身既无碍所感之土。 亦无碍身即依正土。 即正依无碍依。 感得无碍正依亦无碍。 斯则正无碍故土无碍。 以无碍故得在秽也。 次问。 何意净在秽处耶。 前两义释净土得在秽处竟。 今释净土在秽之意。 问。 何意净土在秽处耶。 解此亦有二义。 一者看华严净名等意。 为欲教化众生故。 明净土在秽处。 只净土在此何意不见。 汝薄福钝根断常居心不见耳。 若道秽土在东方净土在西方不得化缘。 何者净在西方秽土东方。 两世界遥隔此不得为化。 今道净土即在此。 汝颠倒断常心故不见。 谓弃妄存真舍无常取常乐。 如此等居心心不净。 心既不净故。 不见净土。 若见净土者。 当须净心。 除如此真妄常无常异。 意清净乃名正观。 以正观故则佛土净。 为化此众生故。 明净土在秽处也。 二者所以净土在秽处者。 为适缘所见。 如来用净土。 何为不如富人畜宝物安置屋里。 如来用多许净土作底今明。 如来以此净土。 为欲适缘。 故肇师云。 圣人空同无像。 岂国土之有垣。 圣身尚未曾有。 亦复未曾无。 岂复有土与不土。 圣人未曾像不像。 亦复未曾心不心。 未曾心不心。 心生于有心。 未曾像不像。 像出于有像。 未曾像不像。 像不像适缘。 缘出于有像。 未曾土不土。 土不土适缘。 未曾净不净。 净不净适缘。 缘若应以秽得度者。 示之以土沙。 若应以净得道者。 现之以宝玉。 为此义故。 所以净土在于秽处也。 从来直云异质一处。 不知何因缘故。 净秽异质在一处。 今释有如此义故也。 次明一质异处。 然前三句犹可解。 此之一句最难一。 何物质而在异处耶。 解云。 他举一质。 如一净质在西土东土二处。 一秽质在北南两处。 为有此句为无耶。 若无则不成四句。 若有何者是其事耶。 今就数义。 明此一句。 今且就净名经辨。 只一妙喜净质。 经东西二处。 何者妙喜。 一世界本在东方无动处。 净名断取来西方娑婆处。 若尔只一妙喜净质经游东西二处。 如净土既然。 类秽土等亦尔。 故是一质二处也。 向前异质一处。 净秽二质。 当在一处。 今一质异处。 亦应一净质。 当在二处。 今更据净名经释。 彼经云。 不可思议菩萨。 以娑婆世界掷置他方国土。 不动本处只捧娑婆。 掷置西方安乐。 而娑婆宛然不动。 可谓。 到而不动。 不动而至。 若尔只此秽质经东西二处。 故是一质二处也。 如秽质既然。 类余四土亦尔也。 次明只秽质在净秽二处。 前明掷秽质往净处。 秽质经二处。 今明只一秽质在净秽二处。 如莲华藏娑婆世界。 只娑婆一秽质。 在娑婆处。 在莲华藏处。 何者莲华。 不但以台为莲华。 叶共为一莲华故。 涅槃云。 台叶须等合为莲华。 叶不离华。 叶在华中。 娑婆既居叶上。 故知娑婆即在莲华藏中。 所以菩萨戒经云。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示现千释迦。 故知裟婆世界在华叶上。 叶不离华故。 娑婆不离莲华藏。 若使如此娑婆秽土。 非但在娑婆处。 亦在莲华藏处。 故知是一质在二处。 问华藏自在台。 娑婆自在叶。 何得是一质在二处耶。 解云。 具二义。 有时明娑婆与莲华藏异。 娑婆界在莲华藏外。 而复台叶共成。 共成一叶。 娑婆则不离莲华藏。 何故如此。 解云。 欲明娑婆与华藏。 不可言异。 不可言一。 二处异故。 不可言一。 不相离故。 不可言异。 不可言一而一。 不可言异而异。 斯则非一非异。 而一而异。 略明一种四句。 如此今更通简此四句义。 问云。 他亦明此四句。 与他何异。 不得道他无此四句。 经等具有此义故。 他亦明此四句。 今亦辨此四。 何异。 解他不得明此四句义。 今时始得明此四句耳。 何者虽有四句不出一异二句。 他有一可一。 不得由异故一。 有异可异。 不得由一故异。 不由异故一。 一自性一。 不由一故异。 异自性异。 自性一一则碍异。 自性异异则碍一。 异既碍一。 异岂得同处。 异不得同一处则无一。 既无一何得有异。 既无一异。 故四句不成也。 纵之如此耳。 夺则都无。 何者有一可一。 不由异起一。 有异可异。 不由一起异。 不由异故一。 一不成一。 不由一故异。 异不成异。 一不成一则无一。 异不成异则无异。 此则无一异论。 何物四句有一异可有四句。 既无一异则无四句。 故他不得明四句义。 今时所明者。 无四句而四句。 要须前弹他有碍性义。 始明今因缘无碍义。 何者今无一可一。 由异故一。 无异可异。 由一故异。 由异故一则由一故一。 一由一故异即由异故异。 异可谓。 无句而句。 一句而二句。 二句而四句。 故大品经云。 无句义是菩萨句义。 今亦尔。 无句而句。 一句而四。 四而无句。 四句即一句。 一句还无句。 无句而句则非句。 句而无句则非无句。 非句非无句而句。 始是菩萨无碍句。 以无碍句故得一质在二处。 二质在一处等。 故今时明四句与他异也。 他所以不得有此四句。 他一异碍故。 异不得在一处。 一不得在异处。 如两柱相碍故。 不得容柱。 何者柱是色。 如释色是质碍义。 柱是色。 柱不容柱。 土亦是色土不得容土。 今时即无碍无碍故。 所以一异互得相在。 为是故他不得明此四句。 今时始得辨此四句也。 然此四句约事犹易解。 后去四句转难也。 次更明一种四句。 前地架明一种四句竟。 今更明一种四句。 渐深转妙。 然前之四句众意不同他论。 或同不同。 若是今之四句非但意不同论然逈越。 言四句者谓。 异质一处。 一质异处。 一质一处。 异质异处。 言异质一处者。 净秽质异故言异质。 此净秽是因缘净秽。 因缘净秽。 非净无以明秽。 非秽无以明净。 非净无以明秽。 秽是净秽。 非秽无以明净。 净是秽净。 秽净则非净。 净秽则非秽。 非秽非净。 净秽不二名为一处。 斯则净秽二为异。 非净非秽不二为一处也。 言一质异处者。 前二不二今名不二二。 前净秽非净秽。 今名非净秽净秽。 非净非秽名净名秽。 斯则非净非秽不二为一质。 净秽二为异处反前也。 言一质一处者。 非净非秽质。 非净非秽处不二为一质。 不二为一处也。 言异质异处者。 净秽异质。 净秽异处故。 言异质异处也。 大师正意在此四句也。 问。 此四句与前四句何异。 解云。 前四句约事而辨。 今虽有四句只是非净非秽净秽净秽非净秽一句。 开此一句以为四句。 故与前异也。 问。 前亦言质言处。 今亦言质言处。 与前质处何异。 解云。 前以净秽为质。 东西方为处。 今言异质一处者。 以净秽为异质。 非净非秽为一处。 只净秽宛然不非净秽。 净秽宛然不而得动心。 只二而不二。 故二质在一处也。 一质异处者。 以非净非秽不二为一质。 净秽二为二处。 一质一处者。 不二为一质。 不二为一处。 异质异处者。 净秽二为质。 净秽二为处。 虽有四句后二句质处同前质处。 意虽同而转为异。 此复是一种四句也。 次更明一种秽四句。 四句者谓。 一质二见。 二质一见。 一质一见。 二质二见。 此之四句初一句难解。 后三句易明。 且辨一质二见。 何者是其事且举净名华严两经。 净名经云。 螺髻见金玉身子瞩土砂。 此经第八会祇洹精舍诸大菩萨。 见祇洹七宝所成。 五百声闻见须达泥木所起。 只是一质两缘见不同故。 言一质二见也。 今问。 一质一何物质为一。 秽质为一。 净质为一。 非净非秽质为一。 此之三责便有三家解释。 第一旧成实论师解云。 一净质一秽质。 只一净质。 身子自见木。 只一秽质。 梵王自见金。 祇洹亦尔也。 次地论解云。 一质是非金非木质。 只如林树。 有想心取则成有漏树。 无想心取则成无漏林树。 树未曾有漏无漏。 随两心故有漏无漏。 今亦尔。 未曾净秽。 净缘见净秽缘见秽耳。 复有三论师。 不精得一家意义者。 监于此解。 一非金非木质缘见金见木。 此质未曾金木身子自见木。 梵王自见金。 名一质异见。 今且难之。 不难成论地论。 难三论师解。 三论既坏。 所余自崩。 何者汝非金非木一质。 身子梵王见木金者。 为当身子木非木非金。 身子见木。 梵王见金。 为当梵王金非金非木。 身子见木。 梵王见金。 为当离身子木梵王金别有非金非木。 所以身子见木。 梵王见金耶。 且开此三关责。 次第设难。 若只使一身子木非金非木故。 身子见木梵王见金者。 身子之木既被烧。 梵王金为被烧为不被烧。 更开两关责此一句。 若身子木被烧梵王金烧者则破业果。 何者身子恶业感见木。 梵王善业感见金。 两业各感一果。 身子业坏木自被烧。 梵王不坏何得金亦被烧。 又身子恶业可坏。 梵王善业那应坏。 恶业坏善业亦坏。 地狱坏天堂亦坏而不尔故。 身子木坏梵王金不应坏也。 又且善业制不得坏。 既共一木。 恶业善业制那得坏耶。 故不得同坏。 若使身子木自坏。 梵王金不坏则便二质。 何谓一质二见耶。 前关得一质则坏业义。 后关得业义则坏一质义也。 身子木非金非木见金木既尔。 梵王金非金非木亦然。 类前可知。 次金木别有非金非木一质。 二缘见二者。 汝非金非木为当非此金木。 为当不非此金木耶。 若非金非木还非此金非此木。 则金木共成非金非木。 若尔还着前被烧难。 何者既共一质烧木既烧金也。 又若共成一非金非木质。 两人见金木则皆颠倒。 此质非是金。 梵王见金既非颠倒。 此木非是木。 身子见木亦非倒。 非是木。 身子见木既倒。 非是金。 梵王见金亦倒。 同皆非金非木。 而言身子倒梵王不倒者同皆非金木。 岂非梵王倒身子不倒。 何以故同是非金木故也。 若非金木非不金木者。 则离金木别有非金非木者。 既离金木何得别有非金木耶。 又若离金木别有非金木。 则成三体金木二体非金非木。 复是一体故成三体。 师云。 如此一梨时两盛子。 为非金非木一体时金木二体故不成义也。 四句义此一句。 且难未得解。 今当解后三句。 第二句云。 二质一见者。 此有三义。 言二质者。 净秽二质。 言一见者。 净秽是因缘净秽。 非净无以明秽。 非秽无以辨净。 由净故言秽。 由秽故称净。 净是秽净秽是净秽。 净秽不秽。 秽净不净。 只净秽不净秽。 见二不二故。 涅槃经云。 明与无明愚者谓二。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黑法白法净不净法亦尔。 故是二质一见也。 二者口净秽二质。 深行菩萨并见是净。 故大经云。 一切世谛。 若于如来成第一义谛。 若俗若真于如来皆真。 亦若净若秽。 菩萨皆见净。 亦如法华法师功德品云。 若甘若苦等味至菩萨口皆成甘露。 大品云。 菩萨见产业之事。 无非般若也。 三者恶业众生。 若净若秽。 皆见秽。 如饿鬼非但见彼处火。 见恒河水亦是火。 亦如狮子国採珠。 福德人得珠。 薄福人见珠成蛇。 非但见蛇成蛇。 见珠亦成蛇。 以是故二质一见也。 第三句言一质一见者。 非净非秽质非净非秽见。 斯则中道正土也。 此之正土即是法身。 波若涅槃此中道正土。 本不曾净。 今亦不曾秽。 先不有今亦不无。 非净非秽不有不无名为正法身。 只此正法可拪託。 名为正法土也。 此正土何人所见。 还以非净非秽正人所见故。 言一质一见也。 又言一质一见者。 非净非秽方便秽质即有非净非秽方便秽见。 秽既然净亦尔。 非净非秽方便净质。 即有非净非秽方便净见。 故云一质一见。 斯则前明方便实一质一见。 今明实方便一质一见也。 第四句二质二见者。 非净非秽。 净秽双游。 净秽双现。 如华台示现千释迦。 华台舍那为本。 释迦为迹。 非本非迹。 本迹双游。 亦非净非秽。 净秽俱现。 即既双现双见故。 云二质二见也。 虽然语并相监。 何者前第二句亦不二为一见。 第三亦不二为一见何异。 解前第二句见二不二为二质一见。 第三句本不二见不二为一质一见。 故与前异也。 次明土有四种。 一秽净土。 二净秽土。 三秽秽土。 四净净土。 言秽净土者。 此是因缘净秽也。 何者一往舍那释迦开净秽二舍那为净释迦为秽。 此净秽是因缘净秽。 非净无以明秽。 非秽无以明净。 故净是秽净。 秽是净秽。 故舍那是秽净。 释迦是净秽。 依果既然。 正果亦尔。 舍那是本释迦是迹此因缘本迹。 非本无以明迹。 非迹无以辨本。 本是迹本。 迹是本迹也。 言秽秽土净净土者。 此即众生颠倒业所感。 以众生颠倒秽秽业故。 感得秽秽土。 颠倒净净业故。 感得净净土。 前之二句是众生颠倒所感也。 问。 秽秽土是颠倒业所感。 净净土云何亦为颠倒业所感。 颠倒业何得感净耶。 解云。 虽同颠倒颠倒中有重有轻。 颠倒重故感秽秽土。 颠倒轻故感净净土。 虽同颠倒倒有重轻。 虽同土土不同土有秽净也。 今所化众生。 虽同颠倒颠倒不同。 有颠倒净净颠倒秽秽。 前能化诸佛虽同方便方便不同。 有净秽方便。 有秽净方便。 然土有此四。 见亦有四。 因缘净秽土。 因缘秽净土。 即诸佛菩萨因缘秽净见。 因缘净秽见。 众生秽秽土。 净净土。 则众生颠倒秽秽见净净见。 故土有四见亦有四也。 明见净秽土义未竟。 更辨一秽四句者。 一见秽不见净。 二见净不见秽。 三亦见净亦见秽。 四不见秽不见净。 此之四句约两处辨之。 见秽不见净。 见净不见秽。 此两约何处辨耶。 解云。 且约祇洹而辨之。 只是一祇洹。 五百声闻唯见须达所起祇洹。 不见法界祇洹。 以其罪重薄福断常之心故。 见秽祇洹丘陵坑坎。 良由心有断常高下故。 见祇洹丘墟高下之土。 不见法界祇洹清净之土。 既其如此余三亦然。 唯见须达祇洹不见法界祇洹。 唯见释迦受用不见舍那受用。 唯见三乘徒众不见纯诸菩萨众。 唯见三乘教不见纯一大教门。 故言见秽不见净也。 见净不见秽反前。 如法界中普贤文殊等诸菩萨。 则见法界祇洹不见须达祇洹。 所以然者以诸菩萨心无断常故。 不见丘墟之土。 唯见法界祇洹不见须达祇洹。 唯见舍那受用不见释迦受用。 唯见大菩萨众不见三乘众。 唯见大乘教不见三乘教。 故言见净不见秽也。 言亦见净亦见秽。 不见净不见秽。 此二句复约何处明耶。 释云。 此约华台辨好也。 故经云。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示现千释迦。 舍那是迹。 本释迦是本迹。 台是秽净叶是净秽。 诸大行菩萨非但见舍那释迦本迹亦见释迦舍那迹本。 非但见台叶净秽亦见叶台秽净。 此则净秽双见。 所以双见者师云。 因中二慧果地二身。 良由菩萨有二慧故。 见诸佛二身。 非但见迹亦见本。 非但见本迹复见迹中无量迹。 正既然依亦尔。 故云亦见净亦见秽也。 不见净不见秽者。 即是二乘异常之人非但不见释迦舍那迹本。 亦不见舍那释迦本迹。 非但不见叶台秽净亦不见台叶净秽。 所以不见二身两土者彼无二慧故。 菩萨有二慧故见二身。 既无二慧岂得见二身。 非但不见本亦不见迹。 非但不见本迹亦不见迹中无量迹。 身既然土亦尔。 故云不见净不见秽也。 次更因前二句问后二句。 何者前既言诸菩萨见净不见秽。 复何意云诸菩萨亦见净亦见秽。 前既言二乘见秽不见净。 复何意云双不见耶。 今更开一四句答此两四句者。 一知而不见。 二见而不知。 三亦见亦知。 四不知不见。 言知而不见者。 此句正取前菩萨见净不见秽义。 所以言菩萨知而不见。 菩萨知声闻以颠倒断常业感得丘墟不净土。 知彼见此土而菩萨土。 而菩萨净业净心而不见彼所见土。 如佛知饿鬼恶业故见火。 而佛不见彼所见火。 故云知不见。 释菩萨见净不见秽义也。 言见而不知者。 还是诸声闻。 唯见释迦秽土。 不知释迦是舍那释迦。 不知秽是净秽。 故云见而不知也。 言亦知亦见者。 菩萨知舍那是释迦舍那。 知释迦是舍那释迦。 知本是迹本。 知迹是本迹。 知本是迹本。 见本即见迹。 知迹是本迹。 见迹即见本。 本迹既然净秽亦尔。 知净是秽净。 知秽是净秽。 既识净秽即见净秽也。 既知本是迹本。 知迹是本迹。 知台是叶台。 知叶是台叶。 台一而叶多则知本一而迹多。 知一是多一。 知多是一多。 知一是多一。 无量中解一。 知多是一多。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不碍一。 无量中解一。 一不碍无量。 虽无量而一。 虽一而无量。 无量一一无量。 无量一非一。 一无量非无量。 非一非无量方便一无量。 问若使本迹多一一多无碍。 既本一而迹多。 何不迹一而本多。 解云。 例如前所明。 而今一往开本迹。 本一迹多者。 本是体故一。 迹是随缘故无量。 又本为一大缘故一。 迹为缘不同故无量。 本迹佛既然本迹土亦尔。 知此本迹土见此本迹也。 言不知不见者。 凡有三意。 一者约前明知本是迹本。 知迹是本迹。 见本是迹本。 见迹是本迹。 本迹既然净秽亦尔。 今知无所知见无所见。 知净秽宛然而未曾知净秽。 见净秽宛然而未曾见净秽。 只见净秽宛然而未曾净秽。 如石室佛影譬。 遥望相好宛然。 至边一无所见。 故言不知不见也。 次意言不知不见者。 二乘不知本是迹本。 不知迹是本迹。 不知净是秽净。 不知秽是净秽。 不见本不见迹。 不见净不见秽。 斯则[穴/俱]然不知不见。 所以经中举譬云。 如二人并眠一人上忉利天。 见林苑婇女等事。 一人[穴/俱]然不知不觉。 菩萨与二乘亦尔。 知见本迹净秽等事即彼二乘[穴/俱]然不知不见。 所以作此释者经中有此言。 今为释经故作此语。 非是今时有义故作此释也。 第三意言不知不见者。 颠倒凡夫不知本。 不见释迦迹身。 亦不见释迦土也。 虽有四句约三人。 前知而不见菩萨望声闻。 见而不见当声闻辨。 亦知亦见当菩萨。 不知不见是众生不知净秽亦不见净秽。 此复是一节义意也。 前明一质异见四句释三句竟。 一句难而未解。 即是一质异见句。 今追解之。 然成论地论释一质异见。 所以着前种种责种种难者。 良由彼有一质可一质。 以有一质可一质故。 所以着诸难。 今明何曾此一质在中耶。 若有此一质在中。 则有他所投得为他所难。 今明未曾一质。 不一质而言一质异见者。 明不莲华藏莲华藏不娑婆娑婆。 不净净不秽秽。 此则如来正土。 非净非秽土净秽土出自两缘。 如来正土未曾有未曾无。 未曾净未曾秽。 斯则非有非无非秽非净。 不知何以目之。 强名中道正土。 即第一义土故。 云一质二见者。 如来正土非净非秽。 净缘见净秽缘见秽。 正土非净非秽。 身子秽业故见秽。 正土非净非秽。 诸菩萨净业故见净。 亦如祇洹非净非秽。 身子见须达多所记祇桓。 见娑婆丘陵。 见释迦所用。 若诸菩萨见法界祇洹。 见莲华藏界。 见舍那所用。 故只若祇洹未曾净未曾秽。 净缘见净秽缘见秽也。 问正土未曾净秽净秽缘见净秽。 净秽并是倒不。 解云。 并是倒。 正土非净非秽。 颠倒秽业故见秽。 正土非净非秽。 颠倒净业故见净。 故净秽并是倒。 虽同倒倒有轻重。 重倒非净秽见秽。 轻倒非净秽见净。 故正土非净非秽两缘见净秽。 名为一质二见也。 问何意作此语。 何意云正土非净非秽缘见净秽为一质二见耶解云。 为释经。 经何意作此语。 释云。 为对缘。 何者明如来正土非净非。 秽见净见秽并是颠倒。 净名经一往云。 不依佛惠见秽土。 亦应云。 不依佛正慧见净土。 问。 见秽不依佛慧。 见净何亦不依佛慧耶。 解云。 正土非秽。 见秽既不依佛慧。 正土非净。 见净亦不依佛慧。 又土非秽见秽则秽见。 土非净见净则净见。 若使如此净秽皆不依佛慧。 净秽皆是见皆是倒。 为对此缘故。 云如来正土非净非秽缘见秽见净也。 又所以明正土非净非秽缘见净秽者。 为对由来人。 由来人无有非净非秽土义。 若是净土亦有亦无。 成论小乘义无有大乘义有。 问。 既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可得有净土秽土不净不秽土不。 彼释云。 受有三受土无三土。 唯有净土秽土。 无有不净不秽土。 为对如此人明有不净不秽土。 如来第一义土不净不秽。 缘见净土缘见秽土。 为对此所以明一质二见也。 义必须有原始。 若不得其由致则不成义。 今明为读经为对他故作此语。 若无此意则不须明此。 故一家无有义也。 问一质二见二质一见。 若为对判迷悟得失。 解云。 若是二质一见则是悟。 所以前释云。 明与无明愚者为二。 智者了达性无二。 净秽亦尔。 智者了净秽不净秽故是悟也。 若是一质二见即是迷。 正土非净秽缘见净秽故。 不净秽缘见净秽是迷。 见二不二为悟。 见不二二为迷。 见二不二为悟。 只见此二为不二。 见不二二为迷。 只见不二为二故。 迷悟事同反掌。 迷者见二悟者见一。 有迷有悟。 悟不见二亦不见一。 既圣不迷亦复不悟。 斯则不一不二不迷不悟清净也。 问。 土非净非秽缘见净秽为一质异见时可得一净质。 见净见秽为一质异见。 不秽亦作此问。 解云。 具有三义。 非净非秽质缘见净秽。 此义已如前明。 亦得一净质缘见净复见秽。 一秽质缘见秽复见净。 名为一质异见。 责何者是解言。 如释摩南经。 摩南城七宝所造。 摩南见金柱。 余人则见木柱。 只于一金柱复见木柱。 此则是一净质缘见净秽。 名一质异见。 一净质既然。 一秽质类尔可知。 问。 摩界金柱摩南见金柱。 余人见木柱。 摩南藏金柱。 余人犹见木柱为不见。 解云。 具有见不见。 何者于摩界金上见木。 摩界既藏金则不见木。 亦如于珠上见蛇形。 既藏珠则无蛇可见。 问。 若藏金余人不复见木则着坏业果义。 彼何故见木。 由彼恶业所以见木。 见木是业果。 今既无金不复见木则坏业果义也。 解云。 颠倒之物并有所属。 摩界金属摩界。 于摩界边强故。 摩界藏金余人不复见木也。 言见者明摩界虽藏金彼犹见木。 问若无金犹见木则成两质义。 若是一质无金即不见木。 若见则两质。 又且木于金上见木。 既无金见何有木耶。 解云。 虽犹见木而是一质。 虽是一质而犹见木。 大师于此各举神蛇为喻。 有人行见一蛇即斩之。 蛇腹中有酒肉。 蛇何处得酒肉。 此蛇是神蛇。 人酒肉祭神故。 蛇得酒肉。 此酒肉是人酒肉。 蛇将人酒肉去。 人犹见酒肉。 在人唯见酒肉而非两酒肉。 只是一酒肉。 蛇将去人犹见。 人将去蛇腹有业行。 不可思议如此。 故金虽无而犹见木。 虽见木而非两质也。 次更举一事。 只是一金质。 福德人见金薄福人则见蛇。 只是一金质两人见异。 虽见异只是一质也。 问。 只是一质断蛇即断金断金即断蛇不。 直作此问。 不知何答。 今明虽得断蛇则断金不得断金即断蛇。 言得断蛇即断金者。 此是大师所言语。 何者如二人同从共行。 见一挺金两人相让遂不取便弃之。 后复一人来见此挺金成一蛇。 即断之两断即去。 故云二人同心其类断金故。 断蛇即断金也。 不得断金即断蛇者。 彼本不见金故。 不得断金即断蛇也。 问断蛇即断金者。 亦应烧秽则烧净。 解云。 复为此义说。 断蛇即断金。 亦烧秽即烧净也。 次将正果类例前依果诸四句。 何者前云。 土有二质一处。 一质二处。 一质一处。 二质二处。 又云。 二质一见。 一质二见。 一质一见。 二质二见。 可得类正果二佛一处一佛二处等四句。 二佛一见一佛二见等四句。 不解云。 依果既有此二种四句。 类正果亦有此两种四句。 此两种四句。 前四句大师作。 后四句学士明。 言二佛一见者。 开本迹二。 此是本迹此是迹本因缘本迹。 若因缘本迹则非本迹。 本迹二为二质。 非本迹为一处。 故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不思议一是何物绍。 隆哲法师竪义。 有人问。 不思议一一名何物。 则解云。 一名正性。 大师云非解。 正性是五性。 是五性中。 则因与因因。 果与果果。 四性是缘性非果为正性。 不思议一不得道是正性。 师云。 本迹二处舍那释迦非本非迹名正法身。 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为二佛一处也。 一佛二处。 正法非本迹为一佛。 非本迹为本迹为二处。 此则本迹虽一不思议殊。 前虽殊不思议一。 一是不思议一。 今虽一不思议殊。 殊是不思议殊。 故云一佛二处也。 一佛一处者。 非本迹佛在非本迹处也。 二佛二处。 本迹二佛在本迹二处也。 次明二佛一见等四句。 且辨二佛一见者。 本迹是因缘本迹。 因缘本迹则不本迹。 故前云明无明因缘。 智者即了不二。 故二佛一见也。 一佛二见者。 正法身非本非迹不二。 何故二缘见本迹二。 法身未曾二缘见本迹。 法身未曾本迹。 故是一佛二见也。 一佛一见者。 法身佛非本非迹。 缘如法身而见。 故是一佛一见也。 二佛二见者。 法身非本迹本迹赴缘。 既本迹赴缘缘则见本迹。 本迹若不赴缘缘无由见本迹。 良由本迹赴缘故。 缘得见本迹故。 二佛二见。 所以正果亦得有两四句。 次更两种四句合明依正二果。 且明一种四句。 何者谓一佛多处。 多佛一处。 一佛一处。 多佛多处。 一佛一处者。 如涅槃经德王品中明。 释迦有净土。 在西方名曰无胜。 此则一释迦在净秽等处。 大智论云。 释迦有秽土亦有净土。 释迦秽土既有净土。 弥陀净土亦有秽土。 故云一佛在多处也。 多佛在一处者。 如法华明。 十方佛同在娑婆。 亦如五佛共现信相之室也。 一佛一处。 释迦有东方。 弥陀居西土也。 多佛多处者。 十方诸佛在十方土处也。 次复有四句者。 谓一佛二处。 二佛一处。 一佛一处。 二佛二处。 一佛二处者。 释迦即舍那舍那即释迦为一佛。 祇洹净秽不同为二处。 二佛一处者。 释迦舍那二佛。 祇洹虽净秽只是一祇洹为一处。 一佛一处。 本迹一佛。 净秽祇桓为一处。 二佛二处。 本迹二佛净秽二处也。 然此四句难解。 且作章门如此。 至后第八会中更当委释。 略明土义如此。 今通问前四句。 何者一家明因缘义。 若非因缘明不成义弹他自性。 明今因缘既皆因缘。 一二二一可因缘。 一一二二若为是因缘耶。 如初弹他有无。 他有是自有。 无是自无。 自有则有故有。 自无则无故无。 有有无无非因缘。 汝今一一二二若为是因缘耶。 且释明四句。 因缘因缘四句。 因缘四句。 不四句四句。 四句不四句。 此四句皆是因缘。 此是总释。 次别释前总则竪而密。 今别则横而疎。 别明四句皆因缘者。 由一二故二一。 由二一故一二。 一二二一因缘若为一一二二因缘耶。 解云。 由二一故一二得起。 何得有一一。 由一二故二一则由二一故一一。 既由二一故一一。 亦由一一故二一则一一因二二。 一一因一一由一二有二二。 亦由二二故一二则二二因一二。 一二因二二。 此则四句皆因缘四句。 因缘因缘四句则非四句。 非非四句非非不四句。 毕竟清净。 上虽明如此四句未曾有一家所说。 大品云。 须菩提告诸天子。 我无所说无字可说。 此则论无所论。 说无所说。 今亦尔。 无量四句而未曾有四句而无量四句。 无量一虽一而无量。 一无量虽无量而一。 虽无所说而说。 虽说而无所说。 舒则遍盈法界。 合则泯无所有。 虽卷而无所不有。 只历我如此。 不得历历不得漫浑。 历历则成有得。 得漫浑则不可解。 今且历历而漫浑。 漫浑而历历也。 略明净土义如此也。 然四条义两条义略竟。 今第三次明教门。 前明化主化处则是依正能所。 有能化即有所化。 有所化即有能化。 斯则依正具足能所因缘。 明此化主化处作何为。 为欲化缘设教所以今第三明教门。 就教门中凡有三句。 一者能所。 二者因果。 三者半满常无常。 师虽明此三种并绸格辨商略存大意耳。 大师云。 能所义最长。 因果处中。 半满常无常义最局。 然中且明能所义。 就此中更开四句。 一者能而不所。 常无常半满义。 涅槃经初别当广释。 今提纲振领辨其大要也。 三句之而不所。 二者所而不能。 三者亦能亦所。 四者非能非所。 言能而不所者。 加来设教无有得悟之缘。 名为能而不所。 所而不能者。 或有众生见叶落而悟道。 观华彫而成圣。 如来不被其教名为所而不能也。 亦能亦所者。 有能被之教有所被之缘。 教是缘教缘是教缘。 缘教相称教称缘。 缘称教缘教和会众生得道。 故名亦能亦所。 不能不所者。 无如来能被教。 无众生所被缘。 故称不能不所也。 问何故明此四句。 解云。 虽明此四句今辨教门。 正约亦能亦所句以辨之。 何故明教明教为欲被缘。 所以今约亦能亦所第二句辨。 虽亦能亦所且明能被教。 后第四即是明所被缘。 今即明能被教也。 问。 释迦舍那二佛施教若为同为异。 解云。 二佛施教是同。 问二佛既异那得教同。 解云。 二师虽异施教并为显道。 显道不异故施教义同。 何以故。 道是所显。 教是能表。 所显之道既无异。 能表之教是同也。 二佛既然。 类十方诸佛亦尔。 十方诸佛施教何所为。 并显道既同。 为显道故教义是同也。 次明二佛教同者。 同明因果法门。 二佛教虽无量不出因果法门。 因果法门。 十方诸佛教亦尔。 不出因果法门。 十方诸佛教不出因果法门。 今因果法门摄十方诸佛教尽。 既明因果法门是同故二佛教不异也。 然此因果非是数人六因五果之因果。 论师同时因果。 异时因果。 四缘三因因果。 此等因果并非因果义。 大师前将中论因果品来弹此因果。 明非此因非此果。 捡此因不得非因。 求此果不得非果。 弹如此因果竟。 始得明今时因缘因缘因果。 因果则无碍亦得同时亦得异时。 因缘同时因缘异时。 因缘同时不同时因缘异时不异时。 虽不同时而同时。 虽不异时而异时。 如空谷之嚮明镜之像。 恒须此意要须此前弹他因果。 始得明今时因缘因果。 因缘因果因果义始成。 故二佛同明因果也。 问。 若为二佛同明因果耶。 解云。 二佛同明因果。 各有差别无差别无差别差别义。 释迦差别无差别者。 一般若因一萨婆若果。 一佛性因一涅槃果也。 释迦无差别差别者。 开一般若因为无量因。 谓三乘共十地因。 开萨婆若果为无量果。 谓萨婆若果菩提果涅槃果也。 舍那亦有差别无差别无差别差别义者。 行一离世间因得一法界果。 即是无差别义也。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因。 十世界海正果。 大少相海。 及现本迹等身。 即是无差别差别义。 此即二佛各有差别无差别义。 故二佛明因果是同也。 言异者释迦多明差别无差别义。 束散明义明一般若因一萨婆若果。 不作十十明义。 若是舍那多明无差别差别义。 散束明义十十明义。 十信十地等。 乃至普慧菩萨二百句问。 普贤菩萨二千句答。 一句作十句答。 乃至十佛世界海大小相海等故。 是无差别差别义。 此则二佛教门同异义。 如此明二佛教门虽多不出因果。 故二佛同明因果。 大师从来云。 二佛同明因果。 明因果不同。 言二佛同明因果者。 释迦能化过去行不生灭因今得不断常果。 释迦能化既然。 舍那能化亦尔。 舍那能化过去行不生灭因今得不断常果也。 释迦所化现在行不生灭因未来得不断常果。 释迦所化既然。 舍那所化亦尔。 现在行不生灭因。 未来得不断常果也。 故二佛明因果。 义同而不同者。 释迦能化具明因果。 舍那能化俱明果不明因。 舍那所化具明因果。 释迦所化但明因不明果。 言释迦能化具明因果者。 释迦教明现是凡夫。 行因得果凡明两世因。 明过去行六度等因。 现在踰城学道六年苦行。 具明两世因果故。 是明因辨果者。 菩提树下得成正觉即是辨果。 故言释迦能化具明因果也。 舍那能化但果不因者。 舍那教不明舍那能化行因。 何者不明过去行因。 不明现在行因。 直舍那始成种觉明依正两果。 依果则十国土正果。 十佛名号海。 故舍那能化但明果不明因也。 舍那所化具明因果者。 舍那所化修行十信十地等因。 得不思议大小相海果。 行离世间因得法界果。 故云舍那所化具明行因得果也。 释迦所化但明行因不辨得果者。 故大品云。 菩萨以不住法住般若中具足万行。 此即但明行般若等因不明得萨婆若果。 所以释迦所化但因不果也。 然此四句从山中师来已有此语。 是一家旧义极自难。 后人虽诵得语实不得其意。 今且作数问之。 何者既言。 舍那所化行十信十地等因得不思议大小相海果。 行离世间因得法界果。 何以得知。 此何以得知。 十住十地等是舍那所化因。 大小相海是舍那所化果。 后一周因果亦作此责之。 此经七处八会经文。 何处道十信十地是舍那所化因。 大小相海是舍那所化果。 后一周因果亦作此责。 此经七处八会经文。 何处道离世间是所化因。 法界是所化果。 又安知十信十住非是舍那能化因。 大小相海非是舍那能化果。 安知离世间非是舍那能化因。 法界非是能化果耶。 又一句责。 若言十信十地等是舍那所化因。 大小相海是舍那所化果者。 舍那所化为当现得大小相海果以不。 若使言舍那所化不得大小相海果。 乃是舍那为诸菩萨说今诸菩萨修因取果者。 此与释迦所化更复何殊。 释迦亦为诸菩萨说涅槃萨婆若等果。 今诸菩萨明因取此果。 若尔两佛所化无异。 何得判释迦所化但因不果。 舍那所化具因果耶。 若使言舍那所化已得大小相海果者则诸菩萨皆悉是佛。 何以故。 大小相海果是如来大小相海果。 诸菩萨既得此果则诸菩萨即既成佛。 那复更行离世间因得法界。 纷纭作义此两句责不可解。 所以不可解者。 由来师作此语故难解。 不具他事。 然二佛因果义相是极自难见。 前云。 释迦能具因果所但因不果。 舍那能但果不因所。 其因果何意明此因果不同耶。 明此作义大师奋云。 所以明此四句因果者。 欲辨二佛能所相兼义者。 释迦能化具明因果。 舍那所化具明因果。 此则能所相对。 非能无成所非所无成能。 能是所能。 所是能所。 此之能所皆具因果。 虽皆具因果只一因一果义。 故释迦能具明因果。 舍那所具明因果。 第二句相兼者。 舍那能化但果不因。 释迦所化但因不果者。 此亦是能所义。 非能无以明所非所无以明能。 以所能果兼能所因。 能所因兼所能因。 此之能所亦是一因一果义。 故舍那能但果不因。 释迦所但因不果也。 第三句相兼者。 释迦能对舍那能。 释迦能一二义。 舍那能二一义。 此二是一二。 此一是二一。 此本是迹本。 此迹是本迹。 以本迹故一二。 以迹本故二一。 一二兼二一。 二一兼一二。 以本迹兼迹本。 迹本兼本迹故。 释迦能具明因果。 舍那能但因不果也。 大师只作此语。 今更问。 何意明此四句因果相兼耶。 解云。 有二义。 一者明二佛能所互通。 释迦能化既具明因果显舍那能化亦尔。 舍那能化但果不因显释迦能化亦尔。 二佛是二句但各显一义。 故一二不同也。 能化既然所化亦尔。 斯义易知也。 二者欲泯能所因果本迹义。 释迦本迹一二。 舍那迹本二一。 本迹非迹。 迹本非本。 一二非二。 二一非一。 能所非所。 所能非能。 斯则非一非二非本非迹毕竟清净。 此则名大方广义也。 更释前一句义。 何者云前舍那能化但果不因。 所化具因果者。 明此经发初但说舍那依正二果。 十佛国土即依果。 十佛世界海即正果。 而不明舍那能化之因。 若是舍那所化前明十信十地等五位是所化因。 大小相海是所化果。 此是一周明所化因果义也。 次复一周明所化因果。 谓离世间因法界果。 此二周因果中间。 性起品结前生后。 结前者前明五位因。 次明大小相海果。 性起品即收此因果。 还归不因不果一正性义。 生后者由不因不果始得明因果。 从体出用义。 由非因始得明离世间因。 由非果始得辨法界果。 故性起品结前生后也。 今问。 何以得知。 此十信十地等因大小相海是舍那所化因果。 安知是所化因果非能化因果耶。 解云。 所以得知十信十地等是所化因者。 明如来以如此等因劝所化众生。 令行此因。 明汝若能行此因必当得佛。 故知此因果是舍那所化因果也。 大师云。 此则所化长有兼义。 何者以舍那所化兼能化因。 不得能兼所化。 言所化因兼能化因者。 明所化行此等因得果。 当知舍那能化行此等因令得果也。 难。 所化因兼能化因。 亦应所化果兼能化果。 所化因兼能化因。 亦应能化果兼所化果。 解。 不得能化果兼所化果。 何者欲叹舍那所化现在行因别得果故。 所以不得能化果兼所化果。 难。 显所化别得果。 不得能化果兼所化果。 亦应能化别有因。 不得所化因兼能化因。 解云。 若併兼则成一义。 今各举一义故不同也。 问。 何意所因兼能果。 不得所果兼所因耶。 解云。 有兼不兼。 不得一例所未了处。 复更释。 次更问。 何故释迦所化但因不果。 舍那所化具因果耶。 解云。 净秽利钝。 所以释迦所化秽土中。 钝根故行因未即得果。 舍那所化净土中。 利根故行因即得果。 大判如此耳。 细论释迦所化因不得果。 非无具因果。 舍那所化因具因果。 非无但因不果义。 何者大论云。 释迦转法轮有二种。 秘密法轮中。 有得无生有现身成佛。 仁王经云。 闻说般若现成正觉。 释迦所化因不果。 既有因果类舍那所化具因果亦有因而不果。 问。 既尔何故作此释。 解云。 大判如此耳。 华严游意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1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