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天台菩萨戒疏 内容: 天台菩萨戒疏上天台沙门明旷删补(草书灭法传者须真)佛性常住教起从缘缘宜不同故义有广略。 或引众释以显异。 或破今古验非圆。 或以绮饰引文才。 或存肤质成深致。 莫非为彰教旨四悉适时也。 今随所欲直笔销文取舍有凭不违先见。 则以天台为宗骨。 用天宫之具缘。 补阙销释贵在扶文。 则诸家参取但自虑遗失。 岂敢呈露他人。 忽漏视听之缘。 幸知源意矣。 菩萨戒者运善之初章。 却恶之前阵。 声闻小行尚自珍敬木叉。 大士兼怀宁不精持戒品。 故得莲华藏界悬日月以照临。 菩提树王开甘露而济乏。 千华千百亿卢舍那为本身。 十重四十八轻释迦文为末化。 不可说法启心地于毛端。 不思议光举身华于色顶。 于是别圆大士之所同修。 八万威仪圣贤以之齐致。 况乃恒沙戒品圆三聚而统收。 具六位而该摄。 既如因陀罗网同而不同。 似萨婆若海异而非异。 等摩尼之雨宝普洽黎元。 譬璎珞以严身功成妙觉。 于是五位菩萨莫不赖此因圆。 三世如来无不由斯果满。 既为道场之直路。 只是正觉之良规大矣。 盛哉难得而言者也。 题云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十重四十八轻戒品第十者。 梵则从人当体离染为名。 网就喻彰功能立号。 意明诸佛对机设教。 药病多端如大梵王因陀罗网。 故云梵网。 经谓经教。 诠量分别常住佛性故名为经。 卢舍那等者宝梁经翻称为净满。 三惑顿尽故名为净。 万德俱圆故称为满。 满净之智自觉觉他故名为佛。 八音宣吐名之为说。 菩萨等者谓此戒法轨范妙觉之前因位大士。 故标菩萨。 菩萨律仪遍防三业心意为主。 举一摄诸。 譬如大地含摄万物故言心地。 十重等者简法异人。 禁法虽多不出轻重两类。 故云十重四十八轻戒品。 第十者桉罗什法师所述法相出自梵网经律藏品。 梵网大本一百五十二卷六十一品。 唯第九品竟明菩萨心地轻重律仪阶位差别。 一品两卷。 是彼之一故云第十。 总而言之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十重四十八轻戒品第十。 将释此文七门分别。 初明名体。 二明宗用。 三明教摄。 四明受法。 五明传译。 六略料简。 七随文解释。 初又二。 初释名次出体。 初释名者戒之一字也。 梵言尸罗亦云毗尼波罗提木叉等此云清凉。 灭三惑之过保得解脱也。 今言戒者能防三业止三惑非故得名也。 大而言之不出四弘三聚成道知法即摄善法。 誓断烦恼即摄律仪。 愿度众生即摄众生。 况一一誓三聚具足。 况一一戒备此三心。 如持不杀止恶不生遍体离染即摄律仪。 法身因也。 制行善等知法证真感报自存即摄善法。 报身因也。 止恶行善慈悲为本。 四悉利物即摄众生。 应身因也。 此三聚戒依大智度论义通十种。 一不缺。 谓持十善性戒乃至十重。 若毁缺者无堪受用。 二不破。 三不穿即四十八轻。 若毁犯者如器破裂及穿漏也。 四不杂念。 即欲念不起也。 五随道。 六无着。 谓见真谛理离三界内见思惑也。 七智所赞。 八自在。 此约菩萨利他为智人所赞。 九随定。 十具足。 约证中道首楞严禅。 不起灭定现威仪。 示十界身随形化物也。 此之十种禁防三业通得名戒。 轨运身心至涅槃岸又总名乘。 故有人天等五乘差别。 今之所持约事达理。 一刹那心十戒具足。 事持前四因缘为境。 理持后六了境佛性中道常住。 体唯一心。 具含凡圣依正因果。 虽具而空。 无非法界。 名之为观。 即一心三观。 空即空观观性真谛。 持于道共无着两戒。 具即假观观性俗谛。 持于智赞自在两戒。 法界佛性即是中观观性中道第一义谛。 持于随定具足两戒。 故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境智俱心能所冥一。 一而不一四六宛然。 即约名字观行位初。 俱持十戒名为菩萨。 次出体者。 初发圆心从师请受。 身口剋诚名为作戒。 色心为体。 三羯磨竟纳法居怀。 作休谢往讫乎未来名无作戒。 唯实相心以之为体。 故璎珞经云。 一切凡圣戒尽以心为体。 心无尽故戒亦无尽。 诸大乘经无第三聚。 不同声闻律仪非色非心以为戒体。 二明宗用者先宗次用。 所言宗者要也。 趣也。 从始至末依体护持。 趣期圆果名为宗也。 次明用者身佩圣法美德外彰。 威仪行成清严轨范肃然可畏。 制御三惑使物归信故名为用。 三明教摄者释尊一化示身说法有始有终。 四种差别。 谓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三藏具如俱舍婆沙。 声闻阶位七贤七圣等殊。 缘觉则有值佛不值佛等差别。 菩萨则三祇百劫修相好因。 并同一毗尼毗昙修多罗三藏之学。 乃至菩提树下一念相应。 三十四心断界内见思。 正习俱尽名之为佛。 同僧布萨。 无别菩萨律仪。 故法华经云。 不亲近小乘三藏学者而得三藏之名。 即劣应身鹿苑示成丈六金容。 乃至方等会中小机所。 老比丘像是其佛也。 三通教者如方等般若明三乘人共行十地。 一乾慧地(外凡)。 二性地(内凡)。 三八人地。 四见地(不出观共断见惑与三藏初果齐)。 五薄地(三人同断欲界六品思惑与三藏二果齐)。 六离欲地(断欲界九品思惑与三藏三果齐)。 七已办地(断三界见思尽与三藏罗汉齐)。 八支佛地(福德深利能侵习也)。 九菩萨地(从空出假侵小习气及界内无知学佛十力等法)。 十佛地(一念相应习气永尽与三藏佛齐也)。 此等十地前无住行向名。 后无等觉妙觉位。 三人因果大同名为通教。 示胜应身魏魏堂堂如星中月。 即通佛相也。 菩萨亦同声闻律仪。 三别教者如璎珞仁王等经明五十二位。 地前属凡名贤。 登地属圣。 或云七地入无功用。 十信数进数退名为外凡。 十住入空而断见思及断界外上品尘沙。 十行出假断中品尘沙。 遍知四教十界药病。 十回向位断下品尘沙。 向后修中伏外界无明。 一分才落即入初地。 八相成道。 因果迢遰劫数叵量。 观行历别别前别后。 故名为别。 示成报身即其相也。 四圆教者圆信三障即是三德。 报障即法身。 烦恼即般若。 结业即解脱。 依信起行。 三观圆修刹那无间名初随喜品。 第二受持读诵。 第三解说书写。 第四兼行六度。 第五具行六度委如法华。 此五品弟子圆伏无明。 即外凡位。 十信之位见思先落。 故仁王经云。 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即内凡位。 与别教十住及藏通佛齐。 十信后心破于界外一品无明入初住位圆成八相。 如华严所辨。 与别初地功用一齐。 始终总破四十二品界外无明方成妙觉。 别而不别妙理无二。 故名为圆。 上根一生有入初住之义。 此之四教约于五时有多有少。 华严圆教兼别。 鹿苑但一三藏。 方等对半明满。 四教具足。 诸部般若带半明满。 通别圆三。 今此戒经结华严会。 即别圆教轻重顿制菩萨律仪。 法华正明佛意。 卷权归实唯一圆乘。 人法俱开依正无二。 故云我常在此娑婆世界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五佛咸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涅槃虽明四教为息权机扶律显常。 一一莫不皆闻佛性。 故二经同味故并譬醍醐。 今从佛意圆教消释。 四明受法者。 谨依璎珞地持高昌等文总作一十二门分别。 第一开悟。 第二三归。 第三请师。 第四忏悔。 第五发心。 第六示相问遮。 第七授戒。 第八证明。 第九现相。 第十陈持犯。 第十一明广愿。 第十二教持戒。 第一开悟者夫戒德难量功高万像。 为九乘之轨筏运三宝之舟航。 是故经云。 一切众生因戒而有。 故萨遮经云。 若不持戒者尚不得野干之身。 况功德之身。 又华严云戒是无上菩提本。 应当具足持禁戒。 涅槃经云。 若持是经而不持戒名魔眷属。 非我弟子。 我亦不听受持是经。 又月灯三昧经云。 虽有色族及多闻若无戒智犹禽兽。 虽处卑下少闻见能持净戒名胜士。 且戒有多途。 五八十具。 剋论功报随受者心。 今菩萨戒报圆佛果相好无边。 三达五眼十力无畏一切功德。 既发大心即上品心受菩萨戒。 菩萨戒者则五十一位圆菩萨乘之律仪也。 所以经云。 边方中国若人非人。 解法师语尽皆得受。 须人人正信发志诚心。 诸佛究竟证圆四德居常寂光。 于法身地起无缘慈。 等念群生犹如赤子。 我等愚冥日用莫知。 三界轮环四生沉溺。 唯圆妙觉究尽无明。 故发圆心而希圆行。 知因感果惊觉常情。 故名开悟。 已开悟竟。 第二归依三宝。 略明三种三宝为所归依。 一住持。 二别相。 三一体。 一住持三宝者人能弘道万代之所流传。 道藉人弘三宝于斯常住。 则剃发染衣为僧宝。 黄卷赤轴为法宝。 泥木素像为佛宝。 二明别相三宝者十方三世法报应化为佛宝。 所说法门为法宝。 除妙觉外菩萨二乘为僧宝。 三一体三宝者实相圆理名为一体。 即一而三无非秘藏。 如世珍奇故通名宝。 何者心体觉知名佛。 性体离念名法。 心体无诤名僧。 凡圣始终此三具足。 佛已修已证应物现形。 别相住持功由一体。 我等理是。 如氷在水。 若欲融氷善须方便。 拟趣佛果非修不成。 今始觉知正向此三为归依处。 教言弟子某甲等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 归依法离欲尊。 归依僧众中尊(三说)。 弟子某甲等愿从今身尽未来际归依佛竟。 归依法竟。 归依僧竟(三说)。 从今已往称佛为师更不归依余邪魔外道。 唯愿三宝慈悲摄受。 哀愍故(礼三宝)。 受三归竟。 第三请师。 凡为师者应具五德。 一坚持净戒。 二年满十腊。 三善解律藏。 四师师相授。 五定慧穷玄。 师应教言。 弟子某甲等今从大德求受菩萨戒。 唯愿大德于我不惮劳苦慈愍故(三反)。 次请和上。 弟子某甲等奉请释迦如来应正等觉为和上。 我依和上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礼一拜)。 文殊师利为羯磨阿阇梨。 弥勒菩萨为教授师。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尊证。 一切菩萨摩诃萨为同学等侣(词句同前)。 次应教乞戒。 云大德今正是时。 愿与我授菩萨戒。 次戒师应起为白诸佛。 唱言。 仰稽首十方一切诸佛及大地诸菩萨僧。 此诸菩萨求我。 某甲欲从诸佛菩萨僧乞受菩萨戒。 此诸菩萨已是真实能生深信成菩提愿。 唯愿诸佛怜愍故施与菩萨戒(三说)。 请圣为师为证明竟。 十方诸佛神通道眼皆见闻我如对目前。 向之忏悔。 第四忏悔者夫戒是白净之法。 身器清净乃可堪受。 故先教忏悔洗涤身心。 如浣故衣方受染色。 然如来示灭向二千年。 正法沉沦邪风广扇。 众生等薄福生遇此时。 纵有听闻莫能信受。 良由惑障深重见执坚强。 若不改往从来罪无由灭。 若罪不灭戒不发。 故解脱难期。 然忏悔法有其三品。 上品忏者举身投地如大山崩毛孔流血。 中品忏者自露所犯悲泣流泪。 下品忏者随师口言陈前罪咎。 今请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而作证明。 诸佛菩萨大悲弘誓欲令众生如佛无异。 然须行者三业清净方可得戒。 如请大王先须庄严舍宅。 亦如浊水日轮不现。 三世诸佛皆因此戒而得菩提。 故须先运逆顺十心为忏悔本。 师应教言。 弟子某甲等与法界众生仰稽首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释迦牟尼当来弥勒十二分教真如藏海诸大菩萨缘觉声闻证明弟子披心忏悔。 从无始来至于今日纵身口意。 内计人我外加恶友具造十恶五逆四重。 毁谤正法一阐提罪。 杀害父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约佛在世别行五法布萨羯磨)。 出佛身血坏和合僧焚烧经像。 身四威仪损伤含识。 盗三宝物及余趣财。 颠倒邪淫污染梵行。 诳惑三宝欺诈一切食噉血肉无慈愍心。 或食五辛薰秽三宝。 饮酒狂乱破坏善法。 侵僧鬘物打詈呵责出家在家持戒破戒。 或夺袈裟逼令还俗策役驱使。 或断命根不随喜他一毫之善。 唯遍三业广造众罪。 事虽不普恶心遍布。 昼夜相续无有间断。 覆讳过失不欲人知。 鲁扈底突不怖恶道。 无惭无愧拨无因果作一阐提。 故于今日对十方佛深信因果。 生重惭愧生重怖畏。 发露忏悔断相续心。 发菩提心断恶修善。 勤策三业翻昔重过随喜凡圣一毫之善。 念十方佛有大福慧。 知一切法本性空寂。 能拔我等一切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 唯愿三宝慈悲证明(一说)。 忏悔既竟身器清净堪盛法食。 第五发心。 言发心者发菩提心。 菩提梵音此翻为道。 道心语通。 今依圆佛发圆道心。 圆道心者我心佛心及众生心三无差别。 理虽无别事证天殊。 故学佛慈悲发佛弘誓。 灭恶生善功唯菩提。 如师子筋絃遍闻一切生于众善。 如那罗延箭贯彻铁围遍灭众恶。 故密藏经云。 灭重重十恶发权道心毕竟无余。 况发圆心诸发之最。 无发而发遍法界发名圆发。 一者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十界众生故。 二者烦恼无数誓愿断断十界三惑故。 三者法门无尽誓愿知即惑成智故。 四者佛道无上誓愿成即生成灭故。 此之四心诸佛之种绍三宝位。 一切诸佛等证三身无不因此。 一发之后讫至涅槃誓无退转。 又有四心菩萨须发。 一观众生如佛。 二如国王。 三如父母。 四如大众。 汝等能发此心不(答能)。 既已发心。 次问遮相。 相即三聚遮谓七遮。 言三聚者璎珞经云。 摄律仪戒谓十波罗蜜即止恶也。 摄善法戒谓八万四千法门即行善也。 饶益有情戒谓慈悲喜舍利乐有情。 已知戒相复发道心忏除罪垢堪得受戒。 若有七遮不在受限忏亦不灭。 我今问汝当随实答。 汝不出佛身血不(答无)。 二不杀父不。 三不杀母不。 四不杀和上不。 五不杀阿阇梨不。 六不破羯磨转法轮僧不。 七不杀圣人不(谓证四果等并答无)。 若无七遮堪得受戒。 起深重心专注谛听莫生异缘。 今正是得戒之时必须剋心倾仰于师。 如完器承物莫余思想。 已问遮相。 第七授戒。 汝等谛听。 汝今于我所求受一切菩萨净戒。 求受一切菩萨学处。 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此等净戒此诸学处过去一切菩萨已受解已行成。 未来一切菩萨当受当解当行当成。 现在一切菩萨今受今学今解今行当来作佛。 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不(三说三问三答)。 第一遍竟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注于汝等身心。 第二遍时此妙戒法测塞虚空云集顶上(次说第二遍)。 第二遍竟更说一遍。 即入仁等身心清净满足。 勿余思虑。 然此戒法无有形色流注仁等身心不觉不知。 向有形色犹如天崩地裂之声(次说第二遍)。 三羯磨竟已具戒法即是菩萨。 大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前心难(云云)。 已得戒竟。 第八证明相。 弟子众等仰稽首十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 此娑婆世界南赡部洲人主地大唐国某州县某寺僧伽蓝佛像前有众多佛子。 今于我所受菩萨戒竟。 我已作证明。 唯愿诸佛诸大菩萨慈悲亦为作证明(三说)。 已证明竟。 第九现相。 若上品心受得戒时。 十方佛前有种种相。 凉风异香异声光明。 彼彼菩萨问彼彼佛。 何因缘故有此相。 彼佛答言。 此相现去某方某处有众多菩萨。 于某师所三说受菩萨戒竟。 今请证明有此相现。 彼彼菩萨咸生欢喜各各皆言。 如是等极恶之处具足烦恼。 恶业众生能发如此极胜之心受菩萨戒甚为希有深生怜愍。 于汝等所起坚固梵行之心宜应志心护持。 不惜身命勿使毁犯。 第十广陈持犯如下消释。 旦示十重。 若诸菩萨已于戒师所三说受菩萨戒竟。 若自杀人若教他杀人非真菩萨。 假名菩萨。 无惭无愧犯波罗夷报堕地狱不如意处。 汝等从今身尽未来际于其中间不得犯。 能持不(答能)。 盗钱满五。 淫大妄语酤酒与人。 说于菩萨声闻四众名德之过。 自赞己功毁他高胜。 骂辱乞者悭法悭财瞋上中境不受忏悔对众谤毁大乘三宝。 若自谤若教人谤(词句同前)。 已明持犯。 第十一教发广愿。 上明发心四弘总愿受律仪戒名为起行。 今更总别重发愿。 回因向果回己与他成菩萨之德。 弟子某甲等愿以己受戒所生功德回施法界众生。 未离苦者愿令离苦。 未得乐者愿令得乐。 未发菩提心者愿令发菩提心。 未断恶修善者愿断恶修善。 未成佛者愿早成佛。 又以如是忏悔受戒所生功德愿共一切众生舍此身已。 生极乐世界弥陀佛前悟无生忍得大神通。 游历十方奉事诸佛。 恒闻无上大乘正法。 诸佛行愿圆满具足。 又以此受戒忏悔所生功德愿共一切众生。 从今身已往永离三恶身永离下贱身永离不自在身。 常于佛法中清净出家精修梵行为一切众生作大善知识。 又愿一切众生闻我名者发菩提心。 见我形者断恶修善。 闻我说者得大智慧。 知我心者早得成佛。 发愿已礼三宝。 已发愿竟。 第十二教持戒令诵戒本有所不戒解一一销通。 念佛诵经思惟修集。 具如下文随戒消释。 五明传译时代者。 即大秦弘始三年。 有西国三藏鸠摩罗什此云童寿。 来达汉境光显大乘匡维圣教。 于逍遥园(或云于草堂寺)。 传译经论三百余卷五十余部。 梵纳一本第十心地最后诵出两卷成文。 上卷明菩萨阶位下卷明菩萨律仪。 才翻译讫于时。 沙门慧融道祥等八百余人请从受戒。 融等笔授咸同诵持。 仍于下卷偈颂之后独为一轴。 自云此等戒相出自梵网经律藏品内。 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及王千子授菩萨戒法。 第六料简者问无作戒体唯实相心。 缘体护持。 因果宗趣亦唯实相。 如何差别。 答体是宗教之宗。 不即不离。 譬如屋空与梁柱等。 空譬于体梁等譬宗。 不即不离思之可见。 应知体是能持能领之心。 相宗是所持所领之戒法。 问涅槃篇聚并是别教菩萨律仪。 云何而言此菩萨戒别圆菩萨同禀。 答别教菩萨行布而修。 四教法门无不行学。 故涅槃次第五行轨范别教之人。 初心厌世出家白四羯磨先禀藏通律仪禁防三业。 故先明篇聚乃至十戒五支名戒圣行。 岂非渐具十重四十八轻。 故知此二义通别圆菩萨毗尼之藏。 问若尔教利根有入别圆之义。 亦应有此律仪之分。 答且约当教钝根。 未禀佛性之戒同依三藏律仪。 利根被接入于别圆。 还从能接名别圆人。 或有接入之义。 故四教外别立位名。 问声闻制于身口。 菩萨唯制于心。 云何三藏三乘同禀五篇七聚。 答大小律仪俱制三业。 自行化他之异故得大小乘名。 小戒若不制心方便兰吉从何而立。 菩萨虽云刹那造罪殃坠无间。 但云刹那为无间因。 十重四十八轻莫不皆从身口具缘而结。 况三藏菩萨是彼小中之大。 对此料简殊不相应。 问如前十戒乘戒互通。 如何取别。 答制教所明从禁恶边而得戒名。 化教所明从修禅学慧而立乘称。 此则别也。 若其通者三学相须如目足并能运载所趣之处通得名乘。 并有断恶之能十总名戒。 今菩萨戒三义互通。 从制止恶名之为戒。 从制起行常住慈悲则是乘也。 故一一戒乘戒具足。 戒即法身乘即般若。 乘戒不二慈悲应化即是解脱。 解脱德假观为因应身为果。 般若德空观为因报身为果。 法身德中观为因法身为果。 故知戒戒三聚互融。 三观三身相即。 三聚三身既无优劣。 四十八轻十重等持心性宁有浅深。 假分乘戒两名。 一一无非实相。 方是圆融菩萨戒也。 故序中云。 一切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言可验矣。 不别而别轻重宛然。 止恶为正文广。 起观是傍语略。 从多从正律仪防禁三业义边名菩萨戒。 第七随事依文销释。 梵网大本彼文销释。 梵网大本彼之一品但是正说。 今乃义开以为三段。 从偈初讫长行清净者为序。 次从佛告下讫现在诸菩萨今诵为正说。 此下尽卷即第三劝说流通。 就初序为二。 初偈颂明舍那发起。 次长行明释迦劝发。 初文又四戒三劝。 四戒者一舍那二释迦三菩萨四众生。 三劝者一劝受二劝持三劝诵。 此之四戒得之有由。 根本传授得记成佛。 所以劝受受已须持持已须诵使佛种不断。 初十一行半偈为三。 初三行三句明舍那说戒传授释迦。 次是时下三行三句明释迦迹佛授诸菩萨菩萨授诸众生。 三从谛听下尽偈明劝信受持。 此之三序悉是释迦所说。 杂有经家之辞。 初为二。 初二行半明本迹。 次一行一句明人法。 初又三初半行明舍那本身。 次一行半明释迦迹化。 三半行总结本迹。 初文者上句明舍那本身。 下句明舍那本土。 此即依正两报。 初言我今等者常乐我净四德之我也。 经云无我法中有真我。 谓报身如来智断俱圆四德究竟名为净满。 举一摄三故云我今等。 摄论明报身有二。 一自受用报。 谓称法界实成依正无碍。 唯佛独居妙觉同类自能相见。 二他受用报。 为地上菩萨于实报土现身说法令彼见之。 此自他报身逗行布教历别之机。 胜劣两应逗藏通机。 报应二身以法身为本。 言法身者毗卢遮那。 此云遍一切处。 机应咸圆犹如虚空无择时处。 一三相即。 举一具三言不累舒。 随机别显故标报身及明主伴。 下句明依报。 言方坐等者。 方者正也。 安住正法处在莲华台故云坐也。 言莲华者如来所感莲华世界。 世界之下莲华为台名莲华台。 故华严经云。 华擎十世界。 所表有二。 一表舍那处秽不染。 二表因能感果。 莲华四类。 人中莲华十叶已上。 天上莲华百叶已上。 菩萨莲华千叶已上。 妙觉莲华量等法界。 一一互融可谓依正二报圆满。 又云华藏者体能包含十方法界。 十方法界现一尘中。 犹如帝网重重无尽。 不横不竪出过思议之表故名华藏。 次周匝下明释迦迹化。 望千百亿国释迦则千释迦为本。 千百亿为迹。 成两重本迹。 若望法华并迹中本迹。 于中又三。 初明迹中之本。 二明迹中之迹。 三明本之与迹皆成佛道。 初言千华上者亦言千叶现千释迦。 一华一佛三千大千世界故有千佛净土。 此即二住明分身也。 初住分身百佛世界。 二住十倍。 华严二住已去多明别义。 故于二住辨圆成相。 后后之位身土叵量。 次明迹中之迹。 初句举一华一佛生百亿国。 国者是一四天下之名也。 所以一三千大千世界小千有一千四天下。 中千具千千。 千千即十亿。 大千千倍即有万亿四天下等。 经云百亿即小数万万亿。 亿有百百。 大数百百为百。 故云百亿。 于万亿国万亿南洲各一释迦。 故云一国一释迦。 第三文者万亿南洲菩提树下一释迦与一华一释迦同时成佛。 千佛世界总有一千箇万亿释迦与千释迦放光互照。 华台名舍那华叶名释迦。 释迦为伴舍那为主。 主伴相关受法王职。 同时成佛故云各坐等。 如是下第三结。 初句结迹身。 次句结本身。 明千释迦及千箇百亿释迦并以舍那为本故云如是等。 千百亿下第二明人法于中又二。 初明人次约法。 初文三句。 初明能化之主。 次明所化之机。 第三明能化所化俱诣本佛。 故云至我所。 我所即舍那也。 听我下第二约法为二。 初句诫听。 此戒是十方三世诸佛之法。 只得称诵不云说也。 甘露门者第二叹戒功能。 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 譬因此戒得至涅槃四德之理。 甘露家门名甘露门。 门以能通为义。 教能通理故也。 是时下第二释迦迹佛传授菩萨。 菩萨授诸众生。 于中又三。 初明经家叙释迦传授之缘。 次明释迦传授诸菩萨。 三劝菩萨授诸众生。 初文三。 初出戒相重轻之数。 次戒如下叹戒功用。 三微尘下劝菩萨受持。 初文前三句叙千百亿各还本位。 次两句叙诵本戒。 谓此戒法诸佛所师。 故云本师戒也。 次叹戒用中律仪戒能圆止三惑之恶。 譬日月破暗。 善法戒能圆修三观之善。 譬日月照明。 饶益有情戒止观兼具能严法身。 如璎珞珠。 是故经云老少中年服常好故。 第三劝菩萨受持为二。 初两句总举功能。 次两句正劝。 余二如文。 谛听下劝信受持为三。 初明所诵之法。 次大众下劝信受持。 三大众下结劝。 初言戒藏者此戒多含三聚万善故名为藏。 别别解脱从果立称云波罗提木叉。 木叉解脱此彼音异也。 次劝人信受又三。 初劝信次一切下劝受。 摄即受也。 三众生举位释结劝之意。 言即入佛位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依性发心受三聚戒。 禀佛戒法名入佛位。 故大经云。 学大乘者虽是肉眼名为佛眼。 初二句用同方便位。 次二句明同证真位。 佛位名通有真有似。 始终名字观行相似。 一念证中得法身本。 初阿后荼分证大觉名真佛子。 故身子得记。 入圆初住乃云真子。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故云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尔时下第二释迦序为二。 初经家叙次释迦自说。 初又三。 初叙佛欲结戒。 次叙放光表瑞。 三大众愿闻。 初又四。 初举时标出化主。 尔时者当尔之时也。 谓是迹佛从本佛舍那受旨回时。 故云尔时。 释迦姓也此云能仁。 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 身口意满故得名也。 初坐下第二标处即菩提树。 亦云道树。 树下成道。 道与菩提彼此音异。 在摩竭国于此树下有金刚座。 贤劫千佛皆坐此座而得菩提。 今释迦主伴迹示新证故云初坐等。 成无上觉者第三明得道。 谓华严会示现初成为大根性结菩萨戒。 故华严云于菩提场始成正觉。 名号品云。 舍那迹名释迦牟尼。 若小机所见鹿苑初成。 后乃因事制于篇聚。 释迦名同初成见别。 今辨异彼故下文云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 初结下第四出所结之法。 于中为四。 初标名次孝顺下明能成胜因。 三孝顺至道下明能成胜果。 四孝名下结异名。 初文言初结者。 十地论云佛成道后第二七日也。 次文言孝顺等。 孝谓志心敬养。 顺谓随从尊命。 从谁孝顺略举三境。 一父母生育恩。 二师僧训道恩。 三三宝救护恩。 言父母者过现曾生养育于我。 轮回六道并是父母。 为是义故起无缘慈悲。 竭诚敬养令发道心拔苦与乐。 二师僧恩者。 和上阇梨并名师僧。 和上名力生道力由成故。 阇梨名正行糺正我行故。 故书云。 非父母以无生。 非师长无以成。 非君王无以荣。 民生在三事之如一。 今阇梨和上三学训诲。 三身由此生。 近导始末三德由是而成。 自行化他光显圣旨。 住持佛日名称普闻。 入位证极功归师友。 如此荣益遍于法界体等虚空。 岂同世荣一界一国而已。 故知师僧能生能成能荣三事具足。 自非缘理持戒三聚为心以法供养为上为最。 余焉能报一句之泽。 三三宝者三世如来自证常乐垂形十界俯遂机缘。 夙夜惟念破惑授记宣五味法极济无边。 张八教网为种熟脱。 流通永劫由菩萨僧。 或实或权本迹难测。 为大为小匡辅法王。 像末边方感遇遗风。 一经于耳千劫不朽。 况思惟修习解脱良因。 岂非三宝之力。 故须学佛慈悲行菩萨行名孝顺三宝。 问僧宝与前师僧何别。 答师僧名宽体狭局我所承。 僧宝名体俱宽该通三世(云云)。 第三能成胜果中。 孝顺至道等谓顺极道之法也。 第四会异名。 谓行此孝即顺教无违名为持戒。 故言孝名为戒。 戒能制御三业止灭诸恶故云亦名制止。 佛即下第二放光表瑞。 将说此戒放金光以为表兆。 惊觉常情令众集故。 是时下第三叙众集愿闻为三。 初总标。 次诸菩萨下列名。 三合掌下总结愿闻。 初如文。 次列名中初菩萨者道心众生也。 次色天。 三六欲天。 四人王。 初言十八梵者色界四禅总十八天。 初禅三天。 一梵众(谓梵民)。 二梵辅(谓梵臣)。 三梵王(谓梵主)。 二禅三天。 一少光(身光少故)。 二无量光(光量多故)。 三极光(光体遍故)。 第三禅三天。 一少净二无量净三遍净(例上释之)。 第四禅九天。 一无云(下地有云上地无云名无云)。 二福生(胜福往生也)。 三广果(胜福感果故名广果)。 四无想(修无心定因生彼天故名外道天)。 次五净居天。 离欲烦惑名净净身所止曰居。 一无繁(初离繁杂故名无繁)。 二无热(离于下地热故烦恼)。 三善现(果德易显故)。 四善见(渐见清彻故)。 五色究竟亦名大自在(五净之极故)。 正理云。 过此净居有天名大自在。 初地菩萨而化于彼。 六欲天者一四天王天。 二忉利天(亦云三十三天)。 三夜摩天(此云时分)。 四兜率陀天(此云知足)。 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 十六大国王者。 一央伽。 二摩竭。 三迦尸。 四尼萨罗。 五跋祇。 六末罗。 七支提。 八跋沙。 九楼居。 十槃阇。 十一阿湿波。 十二婆蹉。 十三苏罗婆。 十四乾陀罗。 十五剑浮沙。 十六阿梨提。 西土诸国甚多略列十六大国王也。 问诸经集众或有来不此议云何。 答闻法由乘急。 人天持戒资。 乘戒俱急以人天身值佛闻法。 乘急戒缓为余趣身值佛闻法。 戒急乘缓虽生人天不见佛不闻法。 乘戒俱缓报生余趣又不闻法。 乘有大小信法不同。 戒有三品受报优劣。 故使诸经明同闻众多少差别(云云)。 合掌下第四总结时众愿闻可见。 佛告下第二释迦自说又三。 初明自诵二释放光三劝受学。 此三各二。 初文二者。 初举自诵。 汝等下第二劝化。 言一切发心者通举博地。 初发圆心禀受此戒即须诵持。 外凡之初名字位中。 故言一切发心。 越却外凡五品弟子及十信位超取十住已上诸位。 故云乃至。 十住初闻妙理故云发趣。 次入十行增修善根名为长养。 十回向位坚修善根名为金刚。 金刚后心所依转胜故名十地。 文从真位不云十信。 今略列名令知圆乘诸位始末。 言十信者十心之中以信为本故言十信。 一信二念三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护法九戒十愿。 始从名字外凡五品无不具十。 三惑全在未得十名。 此之十心一一皆十。 故璎珞经云。 一信有十十信有百百法为本。 故一一位皆言十也。 乃至妙觉名异义同。 十法皆大转名十大。 即是位位用于十法成一圆教菩萨大乘。 此即法华大车之义。 一其车高广譬观妙理三德佛性为不思议境。 即入信心。 二张设幰盖譬无缘慈悲拔苦与乐。 即入念心。 三安置丹枕譬止恶行善安心定慧。 即入进心。 四其疾如风譬明达之慧圆破三惑。 即入慧心。 五车外枕譬识持犯通塞。 即入定心。 六有大白牛譬道品调适正语正见。 入不退心。 七又多僕从譬于起誓对治助开。 入回向心。 八游于四方譬知次位十发趣等。 入护法心。 九自在无碍譬安忍外凡违顺名利。 即入戒心。 十直至道场譬离十信法爱令至发趣。 即入愿心。 一信有十信一法有十法。 一信既尔余九准知。 次明十住位中。 十发趣心依梵网列名。 一舍谓三因开发证平等理。 即是第一观不思议境。 二起大慈悲持三聚戒。 三忍即第三巧安止观自利利他。 四进即第四破法遍。 五定即第五知通塞。 六慧即第六道品调适。 七愿即。 第七对治助开皆由愿力。 八护法即第八识次位使法不滥。 九喜即第九安忍违顺由法界喜故。 十顶即第十离中道法爱居九心之顶。 十行位中十长养者慈悲喜舍施好语利益同及定慧。 善观妙境入无缘慈。 发无作弘誓入大悲心。 善巧安心而称法界喜名为喜心。 缘性破法三惑俱遍名为舍心。 于苦集等事达道灭等理名识通塞。 即入施心。 无作道品善能调停正语业命名好语心。 以偏助圆名利益心。 八知次位不同而同。 圆理无二名为同心。 安忍违顺称称楞严定。 不着法爱名中道慧。 十回向位十金刚者。 一信二念三回向四达五圆直六不退七大乘八无相九慧十不坏。 圆智观境名为信心。 坚固慈悲名为念心。 法界故名回向。 圆体三惑名为达心。 于塞得通名圆直心。 道品趣前名不退心。 正助合行皆摩诃衍名大乘心。 缘理辨位名无想心。 坚固安忍名为慧心。 法爱无着名不坏心。 言十地者一体性平等地。 境智不二也。 二体性善慧地。 缘理发心也。 三体性光明地。 巧用止观名光明也。 四体性尔焰地。 圆破法遍如焰燋炷。 五体性慧照地。 善知通塞也。 六体性华光地。 因中道品名为华光。 七体性满足地。 正助无阙也。 八体性佛孔地。 决定分别次位无滥。 九体性华严地。 安忍违顺身心端美如华庄严也。 十体性入佛境界地。 离真法爱心更一转入等妙觉名佛境界。 故佛十法而得大名。 一观不思议境名为理大。 二发慈悲心名誓愿大。 三巧安定慧名庄严大。 四破法遍名智断大。 五识通塞名遍知大。 六道品调适名为道大。 七对治助开名为用大。 八识次位名权实大。 九能定忍名利益大。 十无法爱名无住大。 故知圆乘十法始终自他具足。 御车达到犹名为车。 是故诸位菩萨皆诵。 问上释十法对名不同者何。 答一法具十法法互融随义转释无得定执。 问华严经云。 初住菩萨得法身本。 分身百界像供佛。 利生诸位功德无不具足。 后后之位何所以耶。 答言具足者分具足也。 如灯照暗。 暗多灯多。 初灯虽明宁及后后。 是故下第二释光明。 二者。 初直标次有缘下列因缘之相。 初言戒光者戒能破惑故声光为表。 次文又二。 初叹体德次举宗趣。 初言有缘等者缘因即圣应。 机应相关致戒光缘理而诵。 实理无作故非青等。 故妙经云。 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戒体无尽故云光光。 此之戒体凡圣一如。 故劝大众受持诵学。 问上释戒体云实相心。 今言非心如何得同。 答实相之心不同顽碍故云非色。 不同受等妄情分别故云非心。 不同六道之有。 不同二乘之无。 故云非有非无。 理亘始终故云非因非果。 从迷辨异。 是故云非。 从悟本同心等俱是。 不即不离妙在其中。 妙心实相双非一切以为戒体。 双照一切名宗名用(云云)。 次诸佛子下举宗趣中。 言诸佛子等者。 诸佛举极果菩萨约真因。 即初住已上等觉已还。 大众者总该内外凡也。 略举此三。 修之与极分分定慧而成立者由戒为本。 本亘初后即宗趣也。 是故下第三劝学二者。 初劝受持诵学。 佛子下第二释出劝意。 初言受持等者受谓受戒。 三业领纳名受。 顺受防护名持。 对文宣唱名读。 背文通利名诵。 修集义理名学。 次文先诫听。 若受等者列受等众。 举一摄诸故但云受。 具足应云若受持读诵善学佛戒者等。 国王者小曰邦大曰国。 三阳并列像乾道以成三。 一气中表圣人之得一。 故易云。 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一能三所。 所谓三才即天地人。 以一贯三云国王也。 王之所生故云王子。 百官者总举诸官全数是故云百。 如云百姓。 非即百人而已。 宰相者辅王论道经纬国事协理阴阳。 宰主之相故名宰相。 比丘者此云勤事男。 比丘尼此云勤事女。 从小入大。 二众通须。 无色无身但列欲色。 非前后类并名庶民。 民者人也。 生等五种皇家掌门名为黄门。 欲界男女通有贪淫。 此举最多乃至衒卖云淫男女。 古因犯罪身属于人以为贱役名为奴婢。 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摩睺罗伽头上有角余分同人。 非人鬼道之中变通胜者曰神。 中下之类名鬼。 善神之类金刚密迹名金刚神。 虽是大权菩萨示为亦须引实受三聚净戒。 诸天龙等现身为人受菩萨戒名变化人。 利根畜生解人语者亦得受戒。 杂类犹多略列如上故云乃至。 戒为伏断之因故云第一清净者(序文竟)。 佛告下第二正说为二。 初明十重次明四十八轻。 初为三。 初举数劝持。 次别释。 三结劝。 初文又四。 初举数。 次若受下诫劝诵文。 初明不诵有损阙于慈悲弘誓云非菩萨。 身口离文识心疎野。 思修佛性觉悟情乖。 但缘六道为怀故云非佛种子。 我亦如是等者举果劝因也。 三一切下举例劝学。 三四已略下结说劝持。 第二别释十重为十。 初杀人戒菩萨万行慈悲为本。 视众生犹如父母。 六道轮转互不相知。 故下文云。 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 伤慈之甚。 是故先制。 所言杀者断彼命也。 从识初託讫于老死断彼连持相续之命并名为杀。 通缘有二。 一禀菩萨律仪。 二住自性非颠狂等。 此通诸戒故名通缘。 下不复出。 别缘具四。 一是人二人想三有杀心四命断便犯。 阙缘结轻。 一一戒中通具三意。 初制止恶。 次制行善。 三举过结犯。 初文又三。 初标人列于杀事。 次因下列成杀业。 三乃至下举轻况重。 初言若佛子者通指之辞。 谓发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从佛法生通名佛子。 若自杀下列杀事五句不同。 初自杀有二。 一杀自身二杀他身。 杀自身有三义。 一恶心自杀。 二厌身自杀。 并违圣教俱结轻垢。 故经云。 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也。 三为生为道亡身济物。 如萨埵王子等。 是故下文令舍自命等则得福无犯。 二自杀他具缘犯夷。 次教他杀者。 教他杀人彼人未死能教前死亦犯重罪。 何以故戒无尽故不同小乘顺权文说命终戒失结方便兰。 三方便赞叹杀者。 见他正杀叹其德也。 一赞能杀之人。 二赞所杀之法。 如律中云用此恶活为等名方便赞叹杀。 四见作随喜者约于已杀随喜之也。 若见若闻皆随喜故。 五乃至咒杀者杀相犹多。 刀杖坑穽药毒等类。 咒杀希故越却多种而云乃至。 如咒咀人令其命断等。 次列成杀业中四句不同。 自有杀心为因。 刀杖等为缘。 造趣方便为法。 以杀为务名业。 三举轻况重故云乃至有命者。 故知除人之外并犯轻垢。 下文虽无别条义推应尔。 如制春夏放火非护生草木。 及护损伤物命。 但结轻。 次是菩萨下制令行善。 言常住慈悲心者无缘慈悲。 与理相称。 体同法界实相故名为常住。 三而反下举过结犯。 言波罗夷者此云他胜处。 缘理持戒当感圣果名为佛事。 即自胜处。 毁禁堕狱名为魔事。 即他胜处第二不与取戒。 非理侵夺失命损道莫不因兹。 此之一条实德人之未免故次制也。 别具四缘。 一盗有主五钱已上之物。 若盗己物不成重也。 二有主想。 三有盗心。 四举离本处便犯。 阙缘犯轻。 就文亦三。 初制令止恶。 次而菩萨下制令行善。 三而反下举过结犯。 初文为三。 初标名列于盗事。 次列成盗业。 三乃至下举轻况重。 初文言自盗者自盗人五钱已上物也。 教人盗者设不润身损境过深并结重也。 方便盗者或因寄附或因市易以短换长以麁易细。 但有盗心损五钱已上并结重也。 咒术取物名为咒盗。 次文盗因者自心为因。 外助为缘。 施功造趣为盗法。 常思盗事为务名盗业。 第三举轻况重。 鬼神为主不掷筹。 从乞劫贼之物此心未断。 一针一草五钱已下并犯轻垢。 故举为况。 次制令行善中。 佛性等者缘佛性理顺佛教法。 同体慈悲以之为本。 助成随喜。 一切之人令生五度之福智慧之乐故云应生等。 三举过结犯如文。 第三行非梵行戒。 大论云。 淫欲虽不恼他众生心心系缚。 私情逸荡因果轮回。 漂溺爱河流转五道莫不由此。 故次制重。 别具四缘。 一是有情男女。 二有淫心。 三与方便。 四与境合便犯。 阙缘犯轻就文亦三。 初标名制令止恶。 次制令行善。 三而反下举过结犯。 初又三。 初明所犯之事。 次明成业。 三乃至下举人女等。 为况。 初言自淫者一自淫自如软嵴者亦犯重也。 二自淫他具缘犯重。 教人淫者乐不及身但得轻垢与声闻同。 一切女人等者除狂迷也。 次文言因缘等者染心思惟为因。 邪想严饰为缘。 姿则轨仪为法。 念念趣成前事为业。 第三非人女等况中言鬼神女者。 了自心中请彼现身行非梵行。 及男二女二名为非道。 并得重罪。 自余故漏等皆结轻垢。 次而菩萨下制令行善。 言净法者起佛性观体离三惑。 自行化他故云净法与人。 三举过结犯中言六亲者六人之亲也。 一父之亲谓祖父母及姑叔等。 二母之亲即姨[女*舅]等。 三己之亲即父母兄弟及本时妻子等。 四妻之亲即妻姊妹等。 五男女之亲谓新妇等。 六兄弟之亲所谓嫂等。 此有二义。 一染心于彼一境即生他一切人染心不择六亲等故云反起。 起即生也。 二自于一切起非梵行不择畜生六亲等境为他起恶之因故云反起一切等。 此即秽法与人令他起秽。 乖上净法与人令他断恶故云反更。 而结过也。 第四大妄语戒。 未得谓得誷圣诳凡。 惑动时俗抂招名利故得重罪。 别具五缘。 一是众生。 二对有情想。 三起欺诳心。 四说过人法。 五前人领解便犯。 关缘结轻。 就文为三。 初标名制令止恶。 次制令行善。 三举过结犯。 初文亦三。 初明犯事。 次明成业。 三举轻况重。 初言自妄语者。 若言得四果八人见地已上乃至六根清净初住已上次位得重。 若说得五停念处煖顶忍世第一乾慧地诸方便位。 既是凡法但犯轻垢。 二教人者教人说得圣之法名利属他但犯轻垢。 若教他说已为圣犯重。 方便妄语者假詑异事令他生于圣人之解。 如云我今日不入初地定等故云方。 次文中内起诳心为因。 外希名利为缘。 巧设方便为法。 常怀此事为业。 三乃至下举轻况重即小妄语。 如云谁得不净观于众中起名身妄语。 暗问不声名身妄语。 明问无对名心妄语。 不说得圣并结轻垢。 次制令行善中。 言正语正见者以中道心如事如想知言见。 自行劝他故云常生及亦生等。 三举过结犯。 非正名邪通于大小妄语。 今从大妄大邪故结犯也。 第五酤酒戒。 酤是货卖之名。 酒是昏醉之药。 酒有三十六失。 放逸之门故制重也。 别具四缘。 一是真酒。 二真酒想。 三作酤意。 四授与前人便犯。 阙缘犯轻。 就文亦三。 初标名制令止恶。 次制令行善。 三举过结犯。 初文亦三。 初明犯事。 二明成业。 三举轻况重。 初自酤可知。 教人者教人为已酤犯重。 教人自酤犯轻。 次成业中。 自营米麵等为因。 外具度等为缘。 调停方便名法。 常酤为事名业。 三一切下举轻况重。 穀药草木和合所成非真麵米。 但似于酒酤得轻垢。 尚不得酤况真酒耶。 次而菩萨下制令行善。 明达慧者实相般若也。 三而反下举过结犯可知。 第六说四众名德犯过戒。 菩萨运怀弘护三宝掩恶扬善。 何容说过尘黩信心。 乖利他行故制犯重。 别具七缘。 一说菩萨声闻四众中上名德重罪。 二作彼想。 三以恶心作说过意。 四对外人。 五作外人想。 六言章了了。 七前人领解便犯。 阙缘犯轻。 就文亦三。 初标名制令止恶。 次而菩萨下制令行善。 三而菩萨下举过结犯。 初又二。 初明犯事。 二明成业。 初文自说教他并结重罪。 损境同故十轮经云。 占卜华虽萎犹胜诸余华。 破戒诸比丘犹胜于外道。 故璎珞经云。 有犯者名菩萨。 无犯者名外道。 所以纵犯犹不可轻。 次文内心为因。 说彼罪境为缘。 施设轨则为法。 务在说人为业。 次制令行善中言外道者除七众外并名外道。 外道即恶人也。 二乘恶人者厌苦集谛而修道灭。 独出生死名声闻乘。 观十二因缘若逆若顺意求出苦。 利他心劣名缘觉乘。 此心即恶名为恶人。 不信大乘言非法律必当堕苦。 故令悲心说大生信。 悲能拔苦故也。 三结如文。 第七自赞毁他戒。 自赞己功抑他盛德。 损物之甚故制重罪。 别具五缘。 一是受戒有德之境同上初缘。 二作彼想。 三赞毁双具。 四恶心对人赞毁。 五前人领解便犯。 阙缘犯轻。 就文亦三。 初标名制令止恶。 二制令行善。 三举过结犯。 初又二。 初明犯事自作教他俱得重罪。 次明成业内心贪慢为因。 嫉他为利名缘。 巧设方便为法。 以此为务名业。 而菩萨下制令行善。 三若自下结犯并如文。 第八故悭加毁戒。 菩萨摄生施为万行之首。 岂更鄙悋加复毁辱。 故制重罪。 别具六缘。 一是上中之境。 二自有财法。 三有二想。 四广加恶心毁辱打骂。 五前人领解。 六令他空反便犯。 阙缘犯轻。 就文为三。 初标名制令止恶。 二制令行善。 三举过结犯。 初又二。 初明犯事。 自悭教他并具上缘方结重罪。 次明成业中悭心为因。 财法为缘。 藏护封缄为法。 务在鄙悋为业。 次而菩萨下制令行善。 乏于财法俱为贫。 我行未深何能倾舍。 随心所与善言慰谢即不犯也。 三而菩萨下举过结犯。 言句偈者句举能诠之少分偈据教中之义全。 如如来妙色身乃至是故我归依。 叹佛三身具足。 一微尘法者举一善言以为况也。 第九嗔心不受忏谢戒。 夫为菩萨忍辱为怀。 而反嗔毒蕴积内心伤慈损道。 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今生微恨当为大怨故制重罪。 别具六缘。 一有所对上中之境。 二生所对想。 三嗔心不息。 四前人忏谢。 五示不受想。 六前人领解便犯。 阙缘犯轻。 就文亦三。 初标名制令止恶。 次制令行善。 三举过结犯。 初亦二。 初明犯事自嗔教他具缘俱重。 次明成业中。 内心为因。 前境为缘。 蕴结轨仪为法。 以嗔为务名业。 次而菩萨下制令行善。 如文三。 而反下举过结犯。 乃至于非众生者谓嗔无情也。 如人嗔心扑打生活乃至木石打着脚手于彼起嗔。 并非众生。 此举轻垢为况。 以恶口等者正结过也。 第十助谤三宝戒。 胜德可珍名之为宝。 非理尘黩故称为谤。 别具六缘。 一对众助谤。 二是大乘一体及别相三宝。 三起上二想。 四有谤心。 五言说了了。 六前人领解便犯。 阙缘犯轻。 就文亦三。 初标名令止恶。 次令行善。 三况口下举过结犯。 初文亦二。 初明犯事。 自谤教人俱结重罪。 次明成业。 内心因。 邪见等为缘。 巧设虚假为法。 此心为法务名业。 次而菩萨下制令行善。 中言外道者游心圆理之外乃至外外三宗并名外道。 一言谤佛常应痛念故喻鉾刺。 鉾者兵器也。 长于二丈用建兵车。 三结犯如文。 善学下第三结劝又三。 初举所持之法。 二诫劝。 三指广三文各二。 初文二者初总举人。 言善学者叹美之辞也。 次是菩萨下举法。 因中说果故云木叉。 木叉者解脱也。 次应当下诫劝二者。 初劝学持。 次若有下举失显持。 初言微尘者如俗中云臣于国无尘露之功。 涅槃经如护浮囊微尘不犯。 此举极小以之为况。 次举失中又二。 初明现失十利。 次明当报三途。 初文者违本弘誓不悔不失法菩提心息。 故言不得现前发菩提心。 粟散国王及转轮王由戒为因。 因失果亡故云亦失等。 比丘及尼等既失于戒报入三恶。 岂得为人证于次位。 故云亦失比丘比丘尼等。 十发趣等者列失次位。 前四是因。 佛性常住妙果者妙觉之果也。 佛性常住亘于始终。 今对极位谓。 佛性常住家果故云妙果。 亦如仁王不明等觉。 次明堕三恶中。 毁禁不同故报入三恶。 闻法奢促也。 父母慈育恩深。 三宝救护之极可恃可怙。 既不闻名恃怙无地故偏举也。 劫者时也。 成住坏空各二十增减。 一箇增减为一小劫。 二十增减为一中劫。 八十增减为一大劫(云云)。 以是等者结劝三等下指广。 二者初劝学。 次指广本。 此经广本有八万威仪品也。 天台菩萨戒疏中天台沙门明旷删补次明四十八轻。 简异十重故得轻名。 非无过累故名为垢。 于中为三。 初结前生后。 次别释。 三总结。 初如文。 次释为五。 初三十为三。 次二九为二。 初十又二。 初释。 次结劝指广。 初释为十。 初不敬师长戒。 菩萨理应谦卑敬养一切有情。 况于师长轻慢违行之甚。 故制居首。 别具四缘。 一是师长。 二知是。 三故起轻慢。 四身心不敬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名劝受。 次既得。 下示行令持。 三而菩萨下止作结犯。 初文国王即人中粟散王也。 转轮即铁铜等圣王也。 铁轮王一天下。 铜轮王二天下。 银轮王三天下。 金轮王四天下。 文武百官此等贵位若不受戒鬼神不护。 何以统御苍生。 故劝应先受等。 言诸佛欢喜者顺诸佛律仪义当咸欢喜。 次文言上座等者。 僧中上首善御大众亦当师义。 和上阿阇梨略如前释。 同学上座名大同学。 同一正见名为同见。 同一行者当名为同行。 而菩萨下止作结犯。 言憍心等者自高为憍轻他曰慢。 二名痴由止孝顺故憍慢也。 以自等者举重况轻。 应卖身以酬近成之泽。 况生轻慢。 故结犯也。 七宝者一金二银三瑠璃四颇梨五赤珠六车璩七玛碯。 百物者通举所有也。 若不尔者若不孝顺恭敬供养等耳。 第二不饮酒戒。 酒是惛狂之药。 重过由此而生故制罪也。 别具四缘。 一是真酒。 二真酒想。 三无重病缘。 四入口便犯。 律中不通误饮。 此文乃制故。 就文为又二。 初标名举过制令止恶。 次若故下遗制结犯。 初言酒器者盛酒空器也。 空器尚犯况劝酒耶。 狱出报生杂类乃至蛐蟮。 故云无手。 教人等令饮尚乃不应何况自饮。 故并结犯。 结犯可知。 第三食肉戒。 菩萨理忘身济物。 何容反食众生身分故制罪也。 别具三缘。 一是有情之肉。 二起肉想。 三入口便犯。 就文为二。 初标名彰过制令止恶。 次若故食下遣制结犯。 第四食五辛戒。 菩萨所居身口香洁。 反食薰秽贤圣远之。 是故制犯。 别具四缘。 一是五辛。 二五辛想。 三无重病缘。 四食便犯。 就文为二。 初标人列名制令止恶。 次若故下违制结犯。 初文一大[卄/秝](俗云葫是)。 二革葱(即韮薤等)。 三薤(只是葱等)。 四兰葱([卄/秝]野[卄/秝]等)。 五兴渠(荖蒠[卄/孝]蒺)。 次结犯如文。 第五不教忏悔戒。 菩萨愍物应举过示人令其改往务存清洁用先正道。 下救黎元上维圣法以报佛恩为益甚。 故制令慎。 别具五缘。 一是犯戒之境。 二知彼所犯。 三无别违缘(谓恶律多等)。 四作覆藏心。 五共同法事便犯。 就文为二。 初标名列事制作。 次而菩萨下止作结犯。 五戒者一不杀二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食肉终身制五名为五戒。 八戒者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五同上六不坐卧高广大床七不着花香璎珞及油涂身八不自作乐及故往观听(过中食为本也)。 此八戒随受长短。 若全若分并皆得也。 加捉钱宝及过中食即十戒也。 毁禁者犯二百五十等。 七逆如下释。 八难者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州五长寿天六世智辨聪七诸根不具八佛前佛后。 此八是果。 果由因剋见所犯因可令忏悔。 其因者何。 谓毁戒堕狱因。 悭贪饿鬼因。 无惭畜生因。 为求人间长寿持三归五戒即北州因。 为求天乐持八戒等即长寿天因。 不为解脱集学世俗防护三业即世智辨聪因。 折损有情身分毁谤正法诸根不具因。 不思惟修习大小观法生佛前佛后因。 应学佛慈悲示令改往。 万行宗趣三德为依。 若自若他标心五悔。 忏悔居其首举一摄诸故云应教忏悔。 次文同住者同处也。 贪利等同名同僧利养。 布萨者此云净住。 余文可见。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诸佛所师所谓法。 尊人重法进道卑心。 而反踞傲轻慢人法。 失道之本莫不因兹。 故制犯也。 别具四缘。 一见大乘解行之人。 二知是。 三故起慢心。 四不供养请法便犯。 就文为二。 初标名叙事劝作。 次止作结犯。 初文邑者村也。 故管仲相齐三十家为一邑。 三时者小食中食及非时浆等。 日食三两金等者举重咒轻。 末代知法替补佛处。 波崙启髓于无竭。 善财忘疲于法界。 况舍金等意令重法情深举为况耳。 三时者一日之中分初中后。 若不下止作结犯如文。 第七懈怠不肯听法戒。 初心菩萨触事面牆。 理须四方寻师学道。 而反住处有讲不聪。 日夜抱迷身心越逸空纳信施。 当报非他故制犯也。 别具四缘。 一自不解法。 二有讲大乘处。 三自知有。 四故不听受便犯。 就文为二。 初标人法列处而劝听受。 即制作成持。 次若不下止作结犯。 前后例知。 初文云有讲法者通标戒定慧法。 毗尼下别列。 毗尼即律。 多诠戒学。 经诠定慧即大三学。 次文可知。 第八背正向邪戒。 菩萨大士佛性为心。 背大乘习学邪小罪逾七逆。 外道为俦故制犯也。 别具四缘。 一是大乘戒定慧法。 二作彼想。 三言乖心背。 四舍圆学偏便犯。 就文为二。 初标心口背正。 次而受持下举过结犯。 初文言常住经律等者俱是大乘。 诠实相理名常住也。 文言恶见者二乘空边之恶。 外道有边之恶。 并名为恶。 故涅槃经迦叶自叙。 未闻圆常四德之前名邪见人。 邪岂非恶。 而受持三字冠下诸句。 受持一切禁戒者非正律仪。 鸡狗等戒不为解脱并名邪见。 邪见多含故云一切等。 第九不瞻病苦戒。 菩萨之人大悲为体。 见病不救彼此伤慈。 退失菩提。 良由于此。 别具四缘。 一是病苦。 二病苦想。 三自无病等之缘。 四嫌心舍去便犯。 就文为二。 初标名叙事制作。 次而菩萨下止作结犯。 初言八福田者。 三宝为三父母为五六病人七旷路穿井八津济造桥。 圣人四果及和上等并僧宝摄。 故大乘经中菩萨二乘并名僧也。 此从所济尤要不从福田浓澹。 亦如法华。 骂佛罪轻毁人罪重。 有待之身对赞毁缘心易转故。 次文可见。 第十畜诸杀具戒。 害生之器名为杀具。 藏举收摄故名为畜。 菩萨常应舍诸所有。 反畜杀具拟损众生。 日夜增罪名恶无作。 是故制也。 别具四缘。 一是杀具。 二知是。 三无开缘(律中开畜。 为诳贼故)。 四故畜经日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名列事制止。 次举重况轻。 三违制结犯。 初言刀杖等者本为害生作者是也。 但是杀器皆不得畜故云一切。 次而菩萨下举重况轻。 律云以怨除怨怨终不除。 唯有解怨怨乃息耳。 怨若未害诚心敬养。 若已被害自达宿缘。 怨怨相报酬之反。 故杀父母制不加报。 若故下违制结犯。 如是下结劝。 指广言六品者。 梵网大本有六六品恐是品名。 以彼品中明六根等六六法故名六六品。 彼犹广释是故指之。 第二二十为二。 初释次结劝指广初文自十。 初通国使命戒。 第十一传信往还名通国使命。 命即使也。 [卫-韦+含]上人之命故名为使。 菩萨理应静缘进业善和诤讼慈救为怀。 今乃通致四方使命交战。 既成邪命殊乖道仪是故制也。 别具四缘。 一二国二军。 二为利养等。 三传言彼此。 四二国交战便犯。 就文为二。 初标人列过。 兴师者(所类反)。 谓将师也。 次而菩萨下举况结犯。 言国贼者合会相杀。 义之如贼。 第十二伤慈贩卖戒。 菩萨资身理须如法不违慈救。 今贩卖人畜市易棺材招世讥嫌。 深乖道望故制犯也。 别具四缘。 一是非法之物。 二知是。 三兴易。 四事成便犯。 就文为二。 初标名显过。 次举过结犯。 初言良人奴婢者二类不同。 他人劫来传传兴贩。 若劫者盗戒所收。 六畜者牛马猪羊鸡犬。 且据家养者为言。 次若故下结犯如文。 第十三无根重罪谤他戒。 阙见闻疑名为无根。 重罪加诬称之为谤。 菩萨运怀互相赞美。 使法门光显胜德外彰。 今反加诬尘黩贤善外招讥丑。 恼境非轻故制犯也。 别具八缘。 一前人无所犯事。 二知无犯。 三无见闻疑。 四知无见闻疑。 五起恶心。 六心加诬重罪。 七有所对境。 八言章了了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名显过。 次教起对治三举过结犯。 初言恶心者妬贤嫉能非为利益并名为恶。 良人等者外相无恶曰良。 内心调柔为善。 大乘戒定智慧之法自轨轨他。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并名法师。 曾蒙训诲。 三尊七证依止上经。 并师僧摄。 末代佛法付嘱国王大臣官长贵势之人。 外护之恩常须顶荷。 愿行相资及晷无忘宁容谤说。 次于父母下教起对治。 孝顺于尊慈悲于下。 既禀佛戒于师僧等。 类若六亲故云父母等。 谓和上同父母阇梨如伯叔兄弟等。 三而反下举过结犯。 堕不如意处者地狱别名也。 说谤于他令意减损名不如意。 此即因也。 当报三途自意不如即是果也。 第十四放火烧戒。 火性焚荡损物非轻也。 既已非时宁容故放。 所以制犯。 别具五缘。 一是山林。 二知是。 三起恶心罪。 四非开时。 五故放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名列过。 次不得下正制止恶。 三若故烧下违制结犯。 初又二。 初列无主物。 初言恶心者报酬嫉财畋猎等也。 为护生命。 有情无情此时兴盛故制时也。 次若烧下列有主物。 约损财边不论时节。 二三如文。 第十五化法违宗戒。 授人轨范名为化法。 乖本所学故曰违宗。 大士弘愿须授大乘使群生反源。 三宝无赞今反教邪小。 陷溺前人情过不轻是故圣制。 故净名云。 以大悲心赞于大乘。 念报佛恩不断三宝。 然后说法。 别具四缘。 一对前缘。 二起恶心。 三教邪小法。 四前人领受便犯。 就文为二。 初标名叙事制教大乘。 次而菩萨下举过结犯。 初言自者从也。 始从佛弟子终至一切也。 使发菩提心者通初心也。 次列三位略十地等。 并应令知故云一一等。 次文可见。 第十六规利倒说戒。 因法求财名为规利。 前后不次名为倒说。 虚己济物菩萨本怀。 顺教宣愓无违圣旨。 今乃反规财利倒说真乘。 出自胸矜妄称佛教。 既招罪衅自陷陷他故制犯也。 别具四缘。 一有求法之人。 二自解大法。 三为利养。 四倒正法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名制学。 次见后下教用化方。 三而菩萨下举过结犯。 初言好心者缘理发心自他兼济名为好心。 先制集学菩萨律仪故云大乘等。 次令敷演训物故云广开解义味。 所诠之旨为义义理适神名味。 次教用化法中。 先令为说苦行意在使其重法轻生。 非谓即舍身命烧身臂指。 若即舍身法为谁说。 次然后下教令为其说法仪式。 言次第者圆乘阶位行解宛然。 不同暗者言无修证。 既迷真俗三学失仪。 犯说非犯非犯说犯。 以空为有现有言空。 顺物乖圣意在苟求即非次第。 非次名倒故结犯也。 言谤三宝者说三宝空背鱠经屏皆因于此。 谤岂过之。 第十七恃势求财戒。 託附官威名为恃势。 乞索取物名曰求财。 菩萨理应给济群有不惜身命无悋纤毫。 今反依附胜人强乞财物。 逼恼前境不顾所宜。 是故圣制。 别具六缘。 一自为名利。 二亲近王等。 三恃势。 四逼恼求财。 五前人强与。 六领受便犯。 就文为二。 初标名列过。 次都无下举过结犯。 初言自为等者求名利拥己也。 恶求者邪命自活并名为恶求。 无厌足故曰多求。 次文言无慈心者于境生恼名无慈心。 不从佛教少欲知足名无孝顺。 第十八无知为师戒。 索非所解名曰无知。 妄称物轨故云师也。 菩萨理应藏名隐德庶事推仁。 今反不学无知。 诈为师范自累累人故圣制也。 别具四缘。 一性非暗钝。 二故不习学。 三隐愚诈智。 四自为他师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名制学。 次而菩萨下示其过非。 三一一下举过结犯。 初文通制三学故云十二部经。 次日夜下别制诵戒。 十二部经者新名十二分教。 谓大小教各有其分开权显实无非一圆十二分也。 一修多罗。 此云法本。 即长行直说也。 二伽陀。 此云不重颂。 即孤起偈。 如深达罪福相等是也。 三本事。 梵云伊帝目多伽。 即说他因缘事也。 四本生者。 梵云阇陀伽。 即佛自说因时生事。 五未曾有者梵云阿浮陀达磨。 即佛现神变众生惊骇而得此名。 六因缘者梵云尼陀那。 因事制戒因问而为说也。 七譬喻者梵云阿波陀那。 八祇夜此云重颂。 颂长行也。 九优婆提舍。 此云论议。 问答往复也。 十方广者梵云毗佛略(来夜反)。 即广平之理也。 十一无问自说。 梵云优陀那。 十二授记梵云和伽罗那。 故知此戒结华严经通具十二。 思之可知。 佛性之性者。 解理即佛性。 佛性即我性故云也。 戒之本源故偏举耳。 次文言偈者如前略释。 因缘者如十重等各有因缘。 三举过结犯如文。 离间贤善戒。 第十九。 禀性柔和名为贤善。 乖隔彼此故云间。 善和诤说讼菩萨所宜。 今反离间欺谤妨癈正修故圣制也。 别具四缘。 一是贤善。 二起两舌离间之心。 三传言往来。 四前人领解便犯。 言比丘者乞士破烦恼怖魔始终名比丘也。 第二十不行救生戒。 别具四缘。 一见杀生。 二无慈心。 三有死亡衰厄。 四有如法法师不请讲解便犯。 就文为二。 初标名叙事。 次若不下止作结犯。 初又二。 初明非亲慈救。 次若父母下明慈济六亲。 初言一切地水等者。 谓众生身皆禀四大。 过现虽殊所禀无别。 故杀彼今之四大即是杀我过去之故身也。 余二如文。 次如是下结劝指广如文。 第三三十为二。 初别释。 次结劝指广。 初文自十。 第二十一无慈报酬戒。 行乖与乐名曰无慈。 故心复怨名称报酬也。 菩萨理应怨亲平等常怀忍辱无舍慈悲。 今乃复酬以畅嗔恚。 沉沦苦海累劫怨酬何名出家入道之士故圣制也。 别具四缘。 一是怨境。 二起嗔心。 三兴方便。 四酬竟便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名举过制止。 次尚不下举轻况重。 三而出家下举过结犯。 初言杀生报生者杀命长生永乖乖佛教旨。 怨息无由故云不顺孝道。 次文言尚不等者出家制不得畜。 在家开畜。 不得非理打骂起业。 况故等者正况复酬。 既一切男女是我父母及我故身。 今乃以杀相酬义当于迹故通云七。 重外加一轻垢也。 三结犯中有本无出家字。 天宫云。 据梵网大本合有。 凡发大心禀菩萨戒并名出家菩萨。 故净名云。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等(云云)。 第二十二轻慢法师戒。 训诲有轨名为法师。 故不虔恭名为轻慢。 菩萨理应轻生重法。 雪山从鬼请。 天帝拜畜为师。 慢如高山雨水不停早如江海万流归集。 今弃其所知观其种姓失大法利故圣制也。 别具四缘。 一新学无知。 二他卑有德。 三自恃生慢。 四不往谘受便犯。 前明现讲不听此制不别谘受。 就文为三。 初标名举过。 次其法师下出所慢之境。 三而新学下举过结犯。 初言有智等者解知世法。 文无再览故云聪明。 曾有职任而云高贵。 当世圣族名为大姓。 了达经史称之大解。 招世财食名为大福。 饶财下释大福义。 以此下总结慢意以犹用也。 用此聪明乃至大福而生憍慢。 次文可见。 三结犯中。 言第一义谛者圆常之理为教行本。 故偏举之。 教行无依非好师也。 第二十三轻人僻说戒。 菩萨理应谦虚摄物不惮劬劳。 今乃依倚胜人恃势轻物故制犯也。 别具四缘。 一自称大乘。 二新学请问。 三恃势轻慢。 四不好为答便犯。 就文为三。 初明求法之人。 次若法师下明自恃之相。 三而新学下举非结犯。 初文中初明时节故云佛灭度后。 发圆三聚四弘之心是以言好。 言于诸等者示其胜境。 故经云。 敬像如真佛得福亦复然。 于佛像前自制要期领纳戒品名为自誓。 好相者如下明之。 便得受戒者得好相竟。 即自受三归自宣忏悔自受十戒自牒羯磨。 但出自口与师为异。 言若现前等者明从师身有戒故不须好相。 余二如文。 第二十四舍真集伪戒。 菩萨理应依于了义弃凡小之瓦砾取如意之宝珠。 今反背真集伪障道尤故制犯也。 别具三缘。 一有大乘。 二不修学。 三集邪小便犯。 就文为三。 初总标名列出不集之法。 次而舍下举譬显于舍正学邪。 三是断下举非结犯。 初言正见等者。 正见能知之智。 正性即所缘之境。 正法身者境智不二。 应物现形无非正法。 故经云。 吾今此身即法身也。 大乘所诠宗极于此。 从因至果无出三身。 故举不学劝令修习。 次文者无作道品七科法门譬于七宝。 自此之外非圆实道并名邪见。 由不体权。 是故结犯。 达权即实顺佛化仪。 四悉适时正助合行。 邪正理一则非犯限。 经云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三结犯中言断佛性者。 理性体遍于偏圆。 由心隔异舍此学彼。 行三因性而不现行故为断。 性德天然常住不变何断之有。 今从修得结非成犯。 第二十五不善和众戒。 制御法侣行藏得名所名为和众。 统领乖戒而云不善。 既为众生须合轨仪守护资财善和诤讼。 今反训诱非法乖各僧徒。 是故圣制。 别具三缘。 一身为众主。 二无慈护心。 三令众不和及损三宝物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列众主。 次应生下制令依法。 而反下违制结犯。 初出时节。 即如来灭后遗法住持要藉众主故偏举之。 一传教之人谓说法主。 二住持人谓行法主。 三纲维处众谓僧房主。 四引导内外修治塔寺谓教化主。 五传授禅要谓坐禅主。 六领众游方谓行来主。 次文二意。 一制令和众。 二制守财物。 三结犯中由无法训众乃令自他不用而用名为无度。 自无盗心但结轻垢。 若其润己及三宝溷和亦同声门互用得重。 第二十六待宾乖式戒。 凡是释侣方外之宾衣钵自随己。 法界为主之法接待有方。 庶得解其疲劳资给阙乏。 今乃知事越僧法众利不均。 同师之义永乖。 十方僧次徒设。 损财失法是故圣制。 具四缘。 一先住僧房等。 二有出家菩萨僧。 三知是。 四不供给独受利养便犯。 就文为三。 初举同类人处。 次先住下制令供给依次差请。 三而先住下举非结过。 初文五处。 一僧坊中即出家菩萨所住之处。 二舍宅城邑即在家菩萨所住之处。 亦是俗家有僧居处。 三国王宅者即王家中。 四乃至者谓非常居处一夏同住。 住处既多不可遍说故云乃至。 五大会中谓设会处见后来菩萨皆须接待。 次文中初制迎送供给。 初明有物事事给与。 次明无物割肉卖身。 谓佣力资给等卖身通在家出家二众。 卖于男女多局在家。 若有等者制同利养。 故言有利养分等。 三结犯中违教不仁故喻畜生。 非求圣果之徒云非沙门。 沙门桑门西国出家之通号也。 四姓出家同称释种。 既乖法式释门不收故云非释种姓。 第二十七别受他请戒。 佛性平等僧贵和同。 财利无偏如水乳合。 今别受请令施不均自获侵夺之愆。 施主失平等之福。 彼此俱损是故圣制。 故应供行经云。 受别请者定失四果。 七劫不见佛。 五百大鬼遮其前五百大鬼随其后。 为僧宝中有佛化僧四道果僧菩萨之僧七贤僧凡夫僧。 欲令四方施主得如是。 制不得受别请也。 别具四缘。 一身在众二施主别请。 三受。 四取物便犯。 就文为二。 初明不应之意。 次自己用下举过结犯。 初言属十方现前僧也。 言八福田者圣人即四果等并及师僧宝摄。 僧虽是八中之一义含多种之人。 佛亦示在僧中故云诸佛僧。 即父母十方病僧通有物分。 不出法及桥并三福田者。 十方僧物义不该彼但通于五。 故云及八福田中乃至父母病人物。 次结犯者十方人多。 又无盗心犯轻垢耳。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 凡求胜福须託僧次良田情无曲私施有平等。 今乃别请知己简弃余人。 非唯阙法供之通心。 盖是俗中之曲廗。 彼此我招过是以制之。 别具六缘。 一自是施主。 二设众会。 三有僧众。 四故别请。 五行亲。 六取物便犯。 若僧次外及他力所逼要令别请无犯。 就文为三。 初列请僧之人应求示导。 次知事下正明请法。 三若别下违制结犯。 初文举其三类犯局二众。 一切檀越不受戒。 人顺教得福违则无罪。 次文言即得十方贤圣僧者。 心普理通一摄一切。 言而世人等者故优婆塞戒经云。 鹿子母别请五百罗汉。 鹿子令阿难送食与佛。 佛问阿难。 鹿子僧次请一人不。 阿难言。 痴人虽请五百罗汉不如佛次一人。 第三结犯中言是外道法者。 佛法之外名外道法。 非外外也。 律约声闻开受别请。 故知七佛并约闻菩萨无别请法。 七佛者皆在此土应化示迹。 百劫之内长寿诸天咸所曾见多引为证。 欲使信者有所凭故。 谓过去九十劫初一佛名毗婆尸。 亦名维卫。 中间诸劫无佛。 至第三十一劫有二佛出。 一名尸弃亦名式。 二名毗舍浮亦名堕叶。 此第九十一贤劫千佛应出。 四佛已过。 一拘留孙。 二拘那含牟尼。 三迦叶。 四释迦。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邪法活命故云邪命。 有四种。 一方邪谓通国使命。 二维邪谓医方卜相。 三仰邪仰观星宿。 四下邪谓种植根栽五穀等类。 菩萨理应慈心愍物。 诸有所作福不唐捐如何为利。 邪求兼行恶术不净活命无慈损生。 下信心上乖圣旨所以制犯。 别具三缘。 一为利养。 二习恶妓术。 三所为事讫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邪命之心。 二反卖下列邪命之事。 三都无下举非结犯。 初如文。 次文初列邪命方法。 坐居店肆眩惑于人名贩卖男女。 亦有卖男色与于女也。 自手作食者恶触非法。 自磨自舂者坏生兼恶触。 此并下邪随类净之则通自手避讥谦故。 占相等者占色相声判释禄命因。 舍正归邪求官护职。 或自染习损坏道仪。 或为人解梦说凶噵吉。 令其邪倒求神祷鬼。 或占胎内是男是女。 咒谓咒咀左道为利损物殡命。 术即邪术符书厌祷禁断胜缘。 或动道俗并是维邪及仰邪摄。 术通星像故。 言功巧者书画彫剋泥素竹木缘务妨道故。 调鹰下次列恶伎。 缝合鹰眼令喫毡毛等使其调顺以拟畋猎。 和合百种等毒药非一言百。 损命害物通得毒名。 蛇毒者取于蛇毒以伤物命。 生金银毒者药名也。 谓生金银即是毒也。 蛊毒者世相传云。 取百种虫蛇置一瓮中相食强者即名为蛊。 故有猫等不同并损物命亦下邪摄。 三结犯如文。 第三十时月媒嫁戒。 持戒如护明珠。 今反谤说空媒嫁男女。 致令年三月六行杀盗非违法慢时长自他恶。 是故圣制。 别具四缘。 一恶说空。 二通致男女。 三是年三月六之时也。 四自他行杀盗等便犯。 自行双结二罪。 为他之因但结轻垢。 就文为三。 初总标犯境。 次于六斋日下出所犯之时。 三作杀生下违制结犯。 初言恶心者说无三宝也。 内无信心执空行恶委博养生。 故云诈现亲附。 次出行在有中之相。 故云为白衣等。 次文中言六斋日者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 智论问曰何故六斋日制受八戒。 答是恶鬼夺命不吉之日故。 劫初圣人相教令持斋受戒避八凶衰。 四天王经中说。 此之六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 若持斋戒孝顺父母上白帝释。 诸天心悦增益天众。 减损修罗鬼神远去住处安稳。 若不尔者诸天不悦。 言减损诸天修罗盛。 天地本起经说。 劫初有异梵子修外道行。 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着火中。 过十二岁为天王所责愿生恶子。 当时火中有八鬼出身黑眼赤有大光明。 一切鬼神皆从此生。 故劫初圣人制此六日持斋受戒。 善生经云。 是外道祠祀之日也。 年三长斋月者正月是众生现生之初。 五月是兴盛之中。 九月是欲藏之始。 又世传云。 天帝分月判四天下。 正月南天二月西天三月北天四月东天五月南天。 乃至九月还至南天。 虽未见正教深有其理。 三结犯如文。 次如是下结劝指广。 言制戒品者大本之中有此品也。 次明二二九为二。 初九又二。 初正释。 次结劝指广。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菩萨发心慈救为本。 况见尊危轻心弃舍。 内阙孝心外乖慈愍故制犯也。 别具四缘。 一见三宝等在危。 二生知见想。 三无慈愍心。 四不救赎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名约时列危难事。 言父母者诸佛菩萨能生法身。 故彼形像即父母形像。 而菩萨下制作成持。 三若不下违制结犯并如文。 第三十二畜造非灭戒。 菩萨畜造须合轨仪内有仁慈外无侵害。 今反畜造非法之物贩卖与人。 自他增过故制犯也。 别具四缘。 一是非法物。 二恃势。 三恶心。 四故畜贩卖便犯。 就文为二。 初标名列不应之事。 次若故下违制结犯。 初有六。 一贩卖杀具。 二畜轻秤小斗。 三因势取财。 四害心系缚人畜。 五破坏成功。 六长养猫狗。 此之六物并能损害故制畜用。 财物入手属前盗戒。 今从不应故结轻垢。 结犯如文。 三十三观听恶作戒。 菩萨理应静处思微执持圣典。 今反观听非法身行恶作乖法招讥故制犯也。 别具三缘。 一有所对事。 二恶心视听。 三见闻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能犯之心。 二观一切下举过防禁。 三若故下违制结犯。 初言恶心者不为和解庆快无明名恶心也。 次文多意。 初观斗者斗谓斗打俱通身口。 军阵兵将即王者军劫贼等。 斗即贼等军。 若自若教若试若戏并不得观故云等也。 亦不得下止听音乐。 若他为供养顺世观听无染不犯。 不得下止杂戏也。 樗蒲四数围碁可知。 波罗塞戏者西国兵戏。 二人各使二十玉象。 此方亦有画板为道。 以牙为子诤得要路即为胜也。 弹碁者以指弹碁子得远为胜。 六博者只双六也。 拍毬者趯(他曆反跳貌也)。 毬打毬也。 亦云拍毬其义一也掷石者时云掷石者时云掷扦(堕和反)。 投壶者投钱杖等于彼孔中入者为筹。 牵道者时云围直。 二人相对各十二子。 直三则败故名牵道。 八道行成者八道交络行当如城也。 爪镜等者止邪术也。 西国术师以药涂爪中现吉凶也。 芝草等者此等三事以咒咒之知吉凶故。 髑髅者西国外道打人头骨决知死生因缘等。 此方亦有事髑髅神说世休否。 卜筮者决疑也。 并是邪术诳惑人心世世染习无益自他故制犯也。 盗贼使命者为贼所使助成盗事。 从助缘边故结轻垢。 若成盗业理在重收。 三违制结犯如文。 三十四系念小乘戒。 菩萨之心四弘无间。 是非污杂大道难期故制犯也。 别具三缘。 一不勤护大。 二缘念小宗。 三舍大忻小一念便犯。 就文为二。 初标名立制。 次若起下违制结犯。 初言护持等者护即守护持谓念持。 持有二种由止恶故戒体无缺名为止持。 顺教而修令戒光洁名为作持。 二持名戒皆由护成。 故三业俱运名护持禁戒。 故约四仪制身心。 六时读诵以禁口。 法雨外资心缘理性。 坚固难动故喻金刚。 大小等持如浮囊也。 涅槃经云。 譬如有人带持浮囊欲度大海。 尔时海中有一罗刹来乞浮囊。 初则全乞乃至微尘悉皆不与。 此譬大小等持之相。 分段变易二死深广譬如大海。 证三德果犹如彼岸。 戒浮囊无缺彼岸有期。 损如针孔爱见之水渐入身心。 因小致大。 六道轮回丧失慧命名没海而死。 如草系比丘者显成上义。 为护轻遮殉命不毁故。 庄严论中贼盗王物遇见比丘恐露其事。 自商议云。 我闻比丘不坏生草牵向路傍以草缚之。 王出游猎说偈问云。 我观此比丘肥壮而多力以何因缘故草系不转侧。 比丘答言。 我观此草时此草甚微脆。 我若转侧时恐违如来制。 王乃解放。 发愿护法。 念念不去心者舍也。 心心相续不舍刹那。 缘一体三宝发四弘誓愿故云常生等。 次结犯中言外道者二乘即外道也。 圆道之外故名外道。 三十五不发十愿戒。 菩萨发愿使心不退行有旨归。 故不发愿而制犯也。 别具二缘。 一不发愿。 二发而癈忘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名总举大数故云一切。 次孝顺下别列十愿。 三若一切下违制结犯如文。 次别列中孝顺父母师僧为二。 三愿得好师友。 四愿常教我大乘。 五愿常教我十住。 六愿常教我十回向。 八愿常教我十地。 九愿使我开解如法修行。 十愿坚持佛戒。 坚持佛戒通于初后。 故知十愿因果具足。 妙觉是所期之极修证究竟故略不列。 既备自行因果自利利他即具化他能所。 开解修行何法不具。 一期化法咸摄其中。 是故诫劝刹那不舍故云念念不去。 结犯如文。 天台菩萨戒疏下天台沙门明旷删补三十六对境无誓戒。 前之十愿劝令通发。 今对境起行。 要制身心举能作难事。 而显持令识毁禁之陋。 故别别于境对治楚毒之言遂得此事。 知非持心相续人情多怠无誓结犯。 别具三缘。 一对治起过信施等境。 二不兴别誓。 三虽发速忘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名结前生后。 次作是下列出别誓。 三而菩萨下违制结犯。 初结前。 持佛禁戒者生后。 次文自有一十三文。 初对色境立勐火刀山誓制于身业。 次五对信心供养境誓制身口业。 次一对信心礼敬珍宝境铁鎚破身誓重制于身业。 次五对五尘制言于意业。 后一总身口咸愿成佛道如文。 次五对四事者。 衣服为一。 饮食汤药为二。 房舍为三。 卧具为四。 一对施卧具卧热铁地誓。 四对施汤药百鉾刺身誓。 五对施房舍投热铁镬誓。 次一如文。 次五对五尘中对见色心刀鉾挑目誓。 二对闻声心千锥搀耳誓。 三对嗅香心千刃割鼻誓。 四对尝味心千刀断舌誓。 五对触细滑心利斧斩身誓。 故觉意三昧内约六根对于六尘外约六作。 谓行住坐卧语默作作于此等心达即法界。 六度具足。 法界无着即布施。 不伤空有即持戒。 忍于二边不辱中道即忍辱。 不杂有无名精。 念念趣中名进即精进。 法界体寂即禅定。 寂常照即智慧。 六度互融即三十六。 一念具足名曰持心。 即是今文不破戒义。 次愿一切皆成佛道。 即四弘之一一须三资即摄于四。 何者不断烦恼焉能度他。 经云若自有缚能解彼缚。 无有是处不学法门暗于药病不愿成佛度生不尽。 余三互具准此作之。 此是大士本怀对治之最。 故列居后冠前。 三十七故入难处戒。 身为道本藉以进修。 既有难缘故入妨道招世讥谤是以制犯。 此有五行。 一二时头陀。 二游方缘。 三坐禅。 四安居。 五布萨。 一一别具四缘成犯。 一是难处。 二知有难。 三为修行。 四故入便犯。 就文为四。 初明游止所应。 二若行下列出难处。 三一切下制不应入。 四若见违制结犯。 初文又二。 初略举三行时节道具。 不列说戒游方。 次而菩萨下别释五行夏居摄坐禅也。 初言二时头陀者。 二时不寒不热头陀游方无有妨损。 冬寒夏热但可坐禅。 头陀西音此云抖薮。 抖薮十二种过令成三德。 四分律中具列十二。 衣二表成解脱德遮成恶故。 食四表成般若德资慧命故。 住处六表成法身德。 是所依故。 衣二者一但三衣二粪扫衣。 食四者常乞食不作余食法一坐食一抟食。 处六者一兰若此云寂静。 二塚间。 三树下坐。 四露地坐。 五随坐。 六常坐并缘佛性之性。 三观圆修等破三惑。 空观破见思即般若德成报身。 假观破尘沙即解脱德成应身。 中观破无明即法身德成法身。 虽三而一即一而三。 十二头陀理无异辙。 言结夏安居者要期此住也。 多制出家菩萨。 在家菩萨必无他缘安居亦善。 应云。 菩萨大士一心念(女言大姉)。 我假名菩萨某甲今依僧伽蓝乃至某甲宅前三月夏安居。 四月十六日已后应云后三月夏安居。 房舍破坏修治故(三说若在俗宅除此句也)。 对首人报言。 依谁持律者。 答言(某甲)。 和上此见滥用法界安居者。 既乖真教。 人法俱非。 以法界为所安何须用结。 今文令安乃成徒设坏乱圣法。 非魔何谓。 火燧者出火物也。 古因燧人出火故名出火之物为火燧也。 故论云攒燧改火。 次别释中言十八种物者。 三衣为一。 经律各为一。 佛菩萨像各为一。 余名可见。 经律者得法华意开权显实妙理无殊。 今从能开即大乘经律。 言布萨者此云净住。 不限多少故下至一人。 不同声闻众法[户@句]四。 若对首心念亦同此文。 闻锺入堂等说偈并同声闻无乞欢喜。 维那浴筹时改罗汉为菩萨(浴筹竟打一下云云)。 敬白诸佛子等合掌志心听。 此南阎浮提大唐国某州某县某寺僧伽蓝所。 我本师释迦牟尼佛遗法弟子出家在家菩萨二众等。 自惟生死长劫乃由不遇无上慈尊。 今生若不发出离之心恐还流浪。 故于是日同崇三宝渴仰大乘共宣传菩萨戒藏。 以此功德资益天龙八部。 唯愿威光自在皇帝圣化无穷。 大子诸王福延万叶。 师僧父母常保安乐见闻随喜宿障云消。 恶道三途灾殃自殄。 回此功德誓出娑婆。 上品上生阿弥陀佛国(打一下)。 诸佛子等谛听。 此菩萨戒藏三世诸佛同说三世菩萨同学。 众中有未发菩提心未受诸佛大乘戒者出(三说打一下)。 诸佛子等谛听。 众中未发菩提心未受诸佛大乘戒者已出。 汝等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 能舍邪归正发菩提心断恶修善持菩萨戒行菩萨行不(答能打一下)。 诸佛子等谛听。 众中谁小小者收护(三说打一下)。 诸佛子等谛听。 外有清净大菩萨摩诃萨入(三说一下)。 诸佛子等谛听众中小者已收护。 外有清净大菩萨摩诃萨已入。 内外寂静无诸难事堪可行筹。 广为布萨。 我假名菩萨比丘某甲为众行筹作布萨事。 众当一心念作布萨。 唯愿上中下座各次第如法受筹(三说行筹竟打一下)。 诸佛子等谛听。 次行在家菩萨筹(三说打一下)。 诸佛子等谛听。 此一住处一布萨。 出家菩萨若干人在家菩萨若干人。 各于佛法中清净出家和合布萨。 上顺佛教中报四恩下为含识各念阿弥陀佛一切普诵(次请上座说戒同声闻法请)。 敬白大众众请比丘某甲为众诵戒。 某甲比丘梵音戒师昇高座(诵戒人具仪礼三拜已互跪云)。 我假名菩萨比丘某甲(词同声闻行香说偈)。 诵戒毕各说自庆偈云。 诸佛出世第一快闻法奉行欢喜快。 大众和合寂灭快。 众生离苦安乐快。 戒师礼谢云。 我假名菩萨比丘某甲稽首和南敬谢大众。 众差诵戒多不如法恼乱大众。 愿众知慈施以欢喜。 言各各披九条等(去声呼)。 制令出家菩萨设不曾受声闻律仪。 若受菩萨戒亦异辨三衣。 加法受持非制重着。 三衣条品受法同声闻。 但云菩萨一心念我假名菩萨比丘某甲为异(云云)。 言一一如法者总结五行故云一一如法。 谓住处无细虫无梵命等难也。 次列出难处中总有十二。 初恶国界者二国交战也。 二国王者不信三宝也。 三土地高下者出入危险也。 四草木深邃者为虫兽所依也。 五师子六虎七狼八水九火十风十一劫贼十二毒蛇。 三制不应入中言一切者略列如上广不可尽。 凡能损害并名为难故云一切。 言乃至者不言游方布萨坐禅。 初举头陀越取夏坐故云乃至。 结犯如文。 三十八众坐乖法戒。 入道清众时异邪徒不以俗年为尊卑。 但用戒法为前后。 崇释文之义轨摧世流之慢幢。 以受戒为真生。 故先受为长。 别具三缘。 一身在众中。 二知受时节。 三坐不依次便犯。 就文为四。 初标名总列。 次莫如下举外人为诫。 三我佛法中下重示所制之法。 四而菩萨下违制结犯。 初言次第等者若先小后大一切俱开。 若先大后小在大则大在小则小。 又此方大小无分亦宜顺于时处。 比丘等者此等不同。 若其出家则内二众自分先后。 故云王子出家与庶人同类。 若其在家于外二众而为次第。 王家男女在家亦然。 不分即真而俗。 非谓男女依戒杂坐。 余三如文。 三十九不劝修福讲解利生戒。 大乘威力难可思议。 非唯资益冥途。 固能救现危难。 不为讲解幽显无闻。 失利处深。 是故圣制。 别具五缘。 一解讲大法。 二无诸难缘。 三遇安危境。 四无慈救心。 五不为讲解便犯。 就文为三。 初制劝自他修于福业。 次而菩萨下制利生修于智业。 三而新学下违制结犯。 初文先列四事。 一建立僧房。 二山林园田。 三立作佛塔。 塔谓藏圣身骨之处。 供者福多同不殿堂形貌安处。 故阿含经明。 梵尼尸比丘毗婆尸佛时以欢喜心执火照塔。 后值释迦身体光明二十八天身光不及。 又十二因缘经云。 八人应起塔谓佛菩萨支佛四果轮王。 佛塔八层已下渐减。 乃至初果二层。 后分云。 轮王无级四果四级支佛五级佛十三级。 亦云支提即无舍利者也。 今从最胜藏佛舍利故云佛塔。 四立安居坐禅处所。 一切等者总结示立处也。 凡是一切可行道处。 皆应如上立僧房等四以为道缘。 是故制之。 次制讲利生中又二。 初标名总劝所见有情皆须利乐。 故云应为一切等。 经诠定慧二学律即戒学。 菩萨律仪既是通途利生故举三学令说三身三德。 戒学即法身定学即解脱慧学即般若。 若疾病下别列所讲之境。 于中为三。 初对报障劝讲所犹通。 通皆有故亦总举经律。 谓报身疾病王国干弋寇贼竞兴。 生缘丧死师长亡化。 忌晨七七若自若他皆应讲说大乘。 令观报阴即法身德。 则用法身而为对治。 次齐会下于利衰境即对烦恼障劝讲。 凡是齐会永福之处行人远归亲宾相遇。 治生经求及遭水火恶风黑色所吹船舫无有的瘼。 或在江河大海值罗刹鬼。 烦闷逼切唯专佛性之戒。 开解义理令观烦恼即般若德。 故云此经律也。 即用报身而为对治。 乃至下第三对业障劝讲。 烦恼既多不可说尽略列三五。 续举业障故云乃至。 一切等者总举也。 三业之因杀盗等别故云一切。 三报者一切之业并有三报。 此身造业即此身报名为现报。 此身造业次生受报名为生报。 此世造业二三生后方受其报名为后报。 身在八难名八难业。 犯于七逆名七逆业。 或在牢狱为他拘系手足故云杻械等。 三业毒并多。 若单若双或约一人或约七人。 若疾病者即杀业也。 此等不同并是业报无逃避处。 亦局讲戒令观结业即解脱德。 故大乘三藏并诠三身对治从别。 故文所列有别有通。 若能顺教利乐有情感圣冥加解脱众难。 设未感圣但害肉身。 自他临终闻薰成种。 当当值佛莫不因兹。 故制菩萨常令讲说大乘经律三德之义。 而新觉下结犯行解未具并名新。 次如是下第二结劝。 指广中梵怛梵坛声相近此云默摈。 恶口恼僧故加此罚。 彼品之中广明斯是故指之。 自下大段第五明斯义。 是故中又二。 初正释次结劝。 第四十为师简择戒。 菩萨利生有缘便应。 何容千里求请反起嗔恶之心弘誓有乖。 故制犯也。 别具五缘。 一自解戒法。 二前人求受。 三彼无七遮。 四反起恶心五不即为受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名立制列出不应简择之人。 二应教下制应简择业报衣服。 三但解下举是显非违制结犯。 初如文。 次文又三。 初简示衣色。 青谓空青石青等黄即黄褐赤谓乾陀色黑谓屋尘黑色等紫土色。 此等五色互相参染名不正色。 凡是所着皆令染坏故云一切。 次若欲下令简业障。 言七逆者于五逆上加杀和上及阿阇梨。 出佛身血者今末代虽无此事。 若毁塔坏寺焚烧经像亦是其类。 破羯磨转法轮僧者。 佛灭度后虽无别邪羯磨破正羯磨及破初转四谛之理。 而为遮碍。 亦此流类耳。 圣人者四果僧也。 三出家下示于正法。 大小律仪并同斯制。 若净名经中时二比丘礼维摩诘足乃是闻法致敬。 法华经中不轻菩萨礼拜四众盖是观性平等表示法身。 忘犯利物非佛所制。 此中乃是菩萨恒式不得妄引他文言佛制礼俗。 三举是显非违制结犯如文。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自行若立方可化人。 今乃无所知诈言能解。 志希名利不为益他自坠陷他。 是故制犯。 别具四缘。 一内实无知。 二外求他境。 三为贪名利。 四授菩萨戒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名示其正解。 次若不下出无知相。 三而菩萨下违制结犯。 初犯。 初言七遮者七逆障戒故名为遮。 言犯十戒等者教忏悔法。 十戒即十重也。 言三世千佛者谓礼过未及现在千佛。 过去庄严劫中始自华光如来终至毗婆尸佛。 未来星宿劫中始自日光如来终至须弥相佛。 现在贤劫之中始自俱留孙佛终至楼至如来。 言种种异相者或闻空中声言毗尼藏。 或得印臂作灭罪字等。 便得灭罪者遮性俱灭。 若依小乘作法忏悔性罪不灭。 如淫盗杀妄等性本是恶名为性罪。 如饮酒等佛制令持违制故犯名为遮罪。 凡是性罪受与不受犯即获罪持即得福。 若其遮戒不受犯无罪。 故受戒之人于性戒上各加一遮遮犯性罪。 故遮戒上唯护一遮。 持则德遍虚空犯则遮性双结。 忏乃违制复本。 清净负财负命果地仍酬。 故知小乘性罪不灭。 问遮戒不受持得福不。 答随对一境持得一福。 不同于受起增上心羯磨言下遍法界发。 故经云宁可一时发一切戒(由羯磨故)。 不可一时犯一切戒(无羯磨故)。 又璎珞云有犯者名菩萨无犯者名外道。 今从大果观相改往双遣故令忏灭。 言若无好相乃至亦不得灭者。 明曾受后退菩提心及造增上十恶犯于十重。 此二失戒之人并中下心而犯十重。 不失戒人忏不见相罪亦不灭名为无益。 既非七遮并许重受。 故云而得增受。 天宫云捡梵网下卷云亦不得灭。 戒字误耳。 是故菩萨得重重受而无舍法。 言失戒者善戒经云有二因缘失菩萨戒如上列。 除此二缘乃至他世流转四趣戒体恒在(云云)。 言对首等者对菩萨僧可灭恶者请为忏主云。 菩萨专志我某甲今请菩萨为犯轻垢忏悔主。 愿菩萨为我作忏悔慈愍故(三说)。 次正忏悔([跍*月]跪合掌)。 菩萨专志。 我某甲为故不听大乘法等犯轻垢罪。 今向菩萨发露忏悔。 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 忆念发露知而不敢覆藏。 愿长老忆我清净戒身具足清净布萨(三说忏悔主云)。 自责汝心应生厌离(答云今此依唐三藏羯磨出之)。 言一一好解者于前七遮十重四十八轻分别解释。 故云一一等。 若不下次示无知相。 暗教相大乘经律三学并昧故云不解大乘等。 暗于圆理故云不解第一义谛。 不解二字通冠于下。 暗于大乘次位故云不解习种性等。 言习种性者习以成性即是发趣十住位也。 二长养性者分别药病长养化导。 梵网下卷有性种性。 因前习性以成此性云性种性。 并十行位。 三不可坏性及道种性即十回向位。 此位深极故喻金刚而不可坏。 能见中道种性。 四正法性亦名圣种性。 即十地中圣道现前故名为正。 此约行布历别名目。 若圆教位具如华严。 初发心住八相成道得法身本。 名虽同别义。 并圆融四十二位皆破界外障理微细无明。 具如法华玄等解释(云云)。 言其中多少等者暗于观法行相也。 若别若圆智断不同。 传为多少。 十住空观为入十行假观为出故云出入。 十禅支者根本四禅。 三乘通修偏圆无隔故须善解婆娑问云。 禅支十八实体有几。 答云但十。 余名同故。 初禅五支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麁心名觉细心分别名观。 悦心名喜悦身名乐。 能令心王专一名一心。 初二是对治喜乐是利益。 一心支者为二所依。 二禅四支。 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 无前觉观之根净名内净。 是对治支余三名同准倒初禅。 三禅五支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 离喜不悔名舍。 爱念三禅名念。 解知之心名慧。 此二对治。 余二名同例前可知。 四禅四支。 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四一心。 舍心相应内心中容。 异于三禅名不苦不乐。 此一利益。 余三名同例前可见。 今略标宝体故云十支。 谓初禅五支二禅一支三禅三支四禅一支。 观法既多故云一切行法。 此结行相也。 一一等者总结不解教理位行也。 三违制结犯。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菩萨律仪戒。 戒律名秘藏不妄授人。 将恐邪外之徒见文昧旨。 暗于通塞谬生谤说无益自他。 是故制犯。 别具四缘。 一对邪恶人。 二知是。 三为利养。 四随说一戒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名立制。 次是恶人下明不肯受戒之过。 三而菩萨下违制结犯。 初言于未受等者。 问既言未受菩萨戒者并不得说。 若俗其类盖多今时诵说咸无甄简斯犯者众。 此义如何。 答佛意多含今应从义。 地持既云欲受戒者先为说相。 令预观察能持不能持。 即是通为信心未受者说。 又出家二众初禀四分律仪。 若人若教咸皆劝发上品之心。 为无上菩提求三聚净戒。 三聚净戒何法不摄。 小乘既无三聚义。 咸已发圆菩提心法乃随人。 五篇通于大小。 涅槃菩萨圣行广列十戒五支。 故知此土僧尼四分律仪并是菩萨之戒。 法华开显人法咸圆。 殊途同归何小之有。 但无谤说诵说俱开。 若尔不须互受。 答互受乃增其条品。 心体义无重发。 形俱无作约世现行彼彼业体。 道共之戒横竪一也。 遍法界发为横。 他世他不亡名竪。 言千佛大戒者总举贤劫之数也。 邪见者外道恶人之外平常不信名为邪。 除国王者王设邪见亦乃开之。 恐疑诬说于法损害也。 次明不肯受戒之过。 通举邪外等名恶人。 不信不受无惭无愧如畜生也。 虽有心而无识义同无心。 故譬木石。 内法无分故名外道。 无圆正见名为邪人。 三违制结犯。 言七佛者一切诸佛同禀此戒。 从近略举故言七佛。 第四十三故毁禁法戒。 菩萨律仪乘戒两具。 二死舟楫彼岸津梁。 今反自犯加复毁之。 或云恶说空无持无犯。 或云诸佛方便怖入。 不信冥扶戒神潜卫。 此良田稊稗。 戒海死尸。 谤方等收。 愆逾七逆。 随所犯外别制斯戒。 别具四缘。 一信心受戒。 二有所对境。 三故起毁心。 四随毁一戒便犯。 就文为二。 初标名呵责。 次若毁下违制结犯。 初又三。 明不消世利。 次五千下明鬼神呵责。 三一切世人下明举世嫌骂。 初文二失。 一失现信施。 二盗王水土。 为过去国土所舍地水与持戒者。 无戒输税不得盗名。 今戒税俱盗行盗饮。 故诸鬼神呼为大贼。 次鬼神呵责者戒全利物神护鬼敬。 今既毁犯神去鬼欺。 故有五千遮前而骂贼。 恶其行来扫后而灭踪殄其所止。 三举世嫌骂。 次违制结犯并如文。 第四十四不敬经律戒。 解不孤然依教而得。 法身父母诸佛所师经卷所在之三宝具矣。 身有微解责彼私恭解从教生。 于教轻忽自他失敬。 功福沉沦故制罪也。 别罪也别具四缘。 一有佛经律。 二不写传持。 三不生尊重。 四安处卑微便犯。 就文为四。 初标名劝持。 次剥皮下示书写法。 三常以下劝盛持供养。 四若不违制结犯。 初如文。 剥皮等者先举难行而诫心。 如大论云。 乐法梵志于十二年遍阎浮提求知圣法而不能得。 时世无佛法佛法亦尽。 有婆罗门言我有佛偈。 若实乐者当以与汝。 答言实乐。 婆罗门言若实乐者。 当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髓为水以血为墨。 即如其言书得佛偈。 偈云如法应修行非法不应行。 今世及后世行法者安稳。 木皮下次举易行以劝写。 三劝盛持中言七宝者或七中之一或具于七为经函等。 无价香华者唯贵为珍乃言无价。 故法华云。 此香六铢价直娑婆世界等。 四结犯如文。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菩萨弘愿誓度无边随所见闻劝发道意。 故经云不说菩提名为杀者。 道牙损灭莫不因兹故制犯也。 别具三缘。 一对所化境。 二不起慈悲。 三舍不劝导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能化之心。 遍拔众苦故云大悲。 次入下对境立誓。 三是菩萨下违制结犯。 初如文。 次文又三。 初示见人令受归戒。 次若见下示见杂类令发道心。 三而菩萨下示令总劝凡是有情咸发道意。 初言三归者佛法僧宝为世良田。 若不归之无由得脱。 故法句经。 如佛在世时天帝释知命将终应受驴报归依于佛。 礼拜之顷其命便终。 託彼驴阴母驴鞚断。 踏破坏器被陶师打胎落。 即还入天帝身。 未逾食顷天帝便活。 殡命之而起归依尚脱斯报况复长时。 故先劝示令授三归次授十戒。 三归是十戒之体故也。 余三如文。 第四十六说法乖式戒。 说法利人意在弘益。 尊卑有轨彼此虔诚。 今乃趣尔宣扬威仪失绪。 自他轻忽法水难停故制犯也。 别具三缘。 一对听者。 二非床座。 三随说结犯。 就文为三。 初标能说之心具如法华。 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为衣诸法空为座。 举一摄三故云大慈悲。 若入下示说仪式。 如希孝顺父母者示令劝他尊重说教之人。 敬顺师教者示令劝他恭顺师所说教。 西国外道多事火神专注礼敬念念相续。 故举此事比敬人法。 三其说法下违制结犯。 第四十七立制灭法戒。 有力之人受佛付嘱。 既能禀戒应护三宝。 庶得佛法长存为五乘之轨导。 今乃恃势立制非法违佛付嘱。 乖受本心致令日隐舟沉苍生眼灭。 是故制犯。 别具四缘。 一信心受戒。 二自恃高威。 三立非法制。 四损灭佛法便犯。 就文为三。 初标有戒之人。 言四部者比丘等四皆有力能灭法者。 次自恃下出非法制。 制于如法比丘四拘系帐籍。 阙于剃发出家。 已出家者不得习学决疑修福。 但为营理俗务故云不听出家乃至非法非律。 三而菩萨下违制结犯。 第四十八自破内法戒。 菩萨理应依于正法诸有所作动合圣怀。 今乃附傍胜人。 苟求名利妄说佛法。 应制云听所损尤甚故得罪也。 别具二缘。 一自为名利。 二于王等前妄说佛法戒便犯。 就文为三。 初明能破人法。 次若受下举是况非。 三若故下违制结犯。 初言横与等者。 于王等前妄说佛戒曲顺王心。 云佛听许枷禁打缚僧尼故云横与作系缚事等。 如师子等者如师子莲华面经云。 佛告阿难。 譬如师子命终之后若空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食彼师子肉。 唯师子身自生诸虫自食师子之肉。 阿难我之佛法非余能坏。 是我法中诸恶比丘之所破坏。 外道天魔虽破佛法人多□信是故云非。 内众毁破人多生信。 譬如自食。 次举是况非中。 言如念一子者如母念子。 以命从之如事父母使无讥谤。 父母能生生身佛戒能生法身。 恶谤伤心。 痛之何及。 是故举于三百鉾刺及入地狱百劫受苦。 而比闻毁一言。 而况等者。 自作教他他因破法。 以他望自自因他缘故云因缘。 逆佛教法云无孝顺。 结犯如文。 次如是下第二结劝如文。 诸佛子下第三总结为三。 初标数。 汝等下等第二劝持。 过去下第二劝学。 诸佛子下第三大段流通为二。 初流通一经。 次流通一品。 初又四。 初劝诵。 次正流通。 三明利益。 四各三。 初劝诵三者。 初标名数。 三世下第二举三世诸佛皆诵。 我今下第三举释迦自诵。 举此二文为劝之由。 汝等次正流通三文者。 初劝流通之人应受持下次明流通之相。 流通下第三约时对机明流通事。 得见下第三利益中三文者。 初明值圣。 次世世下明离苦。 三当生下明得乐。 我今下第四大众奉持三文者。 初举自劝他。 次如无相下指广言无相者。 应是天王名为相从天目品也。 此等诸文连前九戒。 是故至此方指广耳。 三三千下大众受持。 言三千学者。 谓三千界所学之者有本言士天宫云。 人误改之。 捡梵网者字为正。 略举一化故云三千时坐听者举此南洲。 亦有戒本无此一段。 文不周足。 前劝奉后受持故。 尔时下第二流通一品四。 初结说心地。 二总结十处。 三明所明所说之法。 四大众奉持。 四文各二。 初文二者初明此土释迦说竟。 次举千百亿释迦为例。 从摩醯下第二总结十处。 二者初此释迦所说十处。 次千百亿下明千百亿所说十处。 略举三种通收十也。 言十处者初坐金刚座说十世界海。 二至帝释宫说十住。 三至焰天说十行。 四至兜率说十向。 五至化乐说十定。 六至他化说十地。 七至初禅说十金刚。 八至二禅说十忍。 九至三禅说十愿。 十至四禅中说我本源莲华藏世界心地法门品。 一切下第三明所说之法。 二者初别列五藏。 次如如下总结。 初言一切佛心藏者戒法即心。 心众生三无差别名为佛心。 佛心遍摄具如法华实相之心具百界千如故名心藏。 心喻如地能持万物故云地藏。 此心即戒。 戒具定慧含藏三德名为戒藏。 依圆菩提四弘十愿于轻重戒。 一一修行愿愿互融戒戒相摄一切行愿无不归之。 故大论云。 能以少施小戒出过声闻辟支佛上故名无量行愿藏也。 因果等者谓因中佛性常住藏也。 果上佛性常住藏也。 所言因者因于戒法入十发趣乃至等觉名之为因。 妙觉为果。 若因若果佛性常住行愿无减名因果佛性常住藏也。 何者缘理持戒佛性为心。 依正一如色香中道。 中道法界不变名常。 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岂非藏耶。 法性僧性一体无殊并可言藏。 何者觉心名佛离染名法无诤名僧。 故净名云。 佛即是法法即是众。 故涅槃云。 言佛性者犹如虚空。 非内非外。 若内外者云何得名一切处有其义。 若是不得妄引大论佛法二性分张有无。 误将涅槃权对迦叶除牆壁瓦砾以之为难。 具如金錍论中委述。 次总结中言如如者总结上文。 咸归一理理无差异故曰如如。 如如者结上之法。 一切结能说之人即释迦及千百亿释迦也。 问上列诸藏有五藏何差别。 答前三属性德三因后二属修得三因。 理性觉智名佛心藏。 即是了因。 如木中火能照用之性。 理性正因法身之体遍而不动犹如大地。 如木中火天然热性。 理性戒藏从断惑边即解脱德。 对于缘因如木中火熟食之性。 无量等者愿即了因。 愿由智发故。 行即缘因万行之缘。 断惑自在故。 佛性常住常即是正因。 法体遍故。 应知以修了性以性发修。 修性不二如木出火。 内外无殊。 对修未修不分。 而分各分三性。 分而不分咸通初后。 应约六位方免滥疑。 一切有性具理三因。 解三不昧名字三因。 观三无间入五品位。 观行三因。 获净六根入圆十信。 相似三因。 破界外惑入圆初住乃至等觉四十一位。 分证三因。 妙觉无上究竟三因。 理如故通事异故六。 初心理是而无疑。 究竟妙觉而无滥。 千百亿下第四大众奉行二者。 初明千百亿世界机缘受行。 次若广下指广。 叙曰。 明旷生地洲属天台。 县隣章安。 洲毗括务。 天台五叶继踵三洲。 岂无宿曾见闻。 今方忻遇者自幸。 髯之岁问道东南。 弱冠之年名住剡邑。 圆具才毕北面于国清海冠。 凭从师常闰。 既逾一纪施途故园。 人处荒芜悲伤属因。 唯经唯戒答乎地恩。 故以书之被当时也。 诸有阙略他疏委寻。 同声见闻推功有本。 愿大师道眼遥鉴丹心。 值佛闻经以为杖託耳。 大曆十二年二月初一日。 于台洲黄严县三章寺记之。 略释十如义。 相以据外。 性以据内。 主质为体。 功能为力。 造作为作。 习因为因。 助因为缘。 习果为果。 报果为报。 初相为本。 后报为末。 初后相在为究竟等。 天光王品者从菩萨名以目品也。 问序列十处多重者何。 答初重总叙台叶共列十处。 次尔时下至亦复如是示第一生八相十处。 入天宫即是昇兜率。 十处所说即转法轮。 入胎住胎出胎并下生摄。 出家成道即七相耳。 略无涅槃。 次吾今下至清净略列余生十处。 正明此世化方。 故知番番示成正觉。 并历十处摄诸有缘。 至舍那所受菩萨藏。 及为他上说佛心地。 乃至涅槃方名反。 顿部在初故略四味。 问此结华严处会不等何耶。 答经度不尽广略有殊。 是以今文长彼化乐及初二三四禅五处。 华严云。 不离本座。 此云起说圣化难测。 随机见述(云云)。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5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