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二门论疏 内容: 十二门论序疏大业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疏一时讲语。 此序理深事博。 言约义周。 略晓六条方乃可读。 一须深见论意。 二精通法华。 三妙识般若。 四善鉴老庄。 五博寻儒典。 六巧制文章。 余昔已着三论文玄正言。 序是人制不我释之。 但师每讲常读此序。 而浅识之流意多纷谬故略陈纲要以赐门人也。 序为六分。 一标大宗。 二释题目。 三叙造论意。 四赞论功能。 五赞论利益。 六作者谦让。 实相之折中下第一标大宗。 折中者折物令齐。 谓之折中。 书云。 片言可以折玉斯论明生死涅槃万化之法即是实相。 故云实相之折中也。 所以作此语者凡有二意。 一者欲秤叹斯论。 二者指斥余人。 余人凡有四人。 皆明实相并折而不中。 一者世俗之道。 皆是安家全国不净之法。 非实相之折中也。 二者九十六术。 欲明己道为真。 并是虚妄非是实相。 故折而不中。 三者五百小乘论师。 各执诸法相有决定相不信毕竟空法。 亦是明实相而不折中。 四者有所得大乘学人方广之例。 虽信毕竟空钝根自害。 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为空见所害。 亦是折而不中。 故指斥余人也。 今秤叹龙树此论明实相而是折中。 故言实相之折中也。 问云何为实相。 答睿师后释之凡有十不。 谓不内。 不外。 不人。 不法。 非缘。 非观。 不实不虚。 非得。 非失。 故名实相。 道场之要轨者。 实相谓所观之境。 道场即能照之慧。 非实相无以生实观。 非实观无以照实相。 虽境智宛然而实缘观俱寂也。 此之二句无理不该无言不摄。 十二门与中论名部虽异。 斥病显道其义大同。 实相即是中道也。 道场谓正观也。 宣之于口谓之论也。 又实相即实相波若。 道场之照观照般若。 宣此二义谓文字般若也。 又实相即境界佛性。 道场谓观智及菩提果性。 在观既明累无不寂。 即果果性。 说四为开非境非观不智不断即中道正性也。 故坐道场见佛性方得成佛。 宜作此释之。 问何故明道场复云要轨。 答中论法品云。 得实相有三种。 谓三乘人。 涅槃云。 见中道者有其四品。 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 乃至上上智观故得诸佛菩提。 今欲简彼二乘。 二乘未穷实相之原。 大士方尽其理。 故偏言道场也。 要轨者明实相之轨。 凡有三论。 一无畏之广。 二中论处中。 三此论之略。 在言虽略而为入道场之要故也。 有诸大乘论言广难寻。 斯论辞略显诣。 故云要也。 睿师复明悟实相故则凡得二益。 一六道回宗三乘改辙。 谓累无不尽。 次整归驾于道场毕趣心于佛地。 谓德无不圆即其事也。 又实相即如如异名。 谓如如境。 道场即如如智。 斯二即是二法身。 宣此二种名为应化。 现金光明三身品。 摄论实相即法身。 道场之照谓内应身。 说斯二义谓外应身化。 又实相即本有涅槃。 道场之照即始有之义。 并是无名相中假强名相说。 随处立名。 今示此论深博。 故略叙众义。 又此论通释大乘教。 则无义不摄故修含一切也。 问序者依何文作此说。 答后云。 大分深义所谓空也。 即是实相。 通达是义具六波罗蜜无所障碍。 谓之道场。 十二下第二释题目三字即三也。 十二是一方大数治病通经。 枝谓支别即十二不同也。 一科法也。 更有余义文疏已述。 门者开通无滞之秤也。 藉十二言教开实相之妙理。 通行人之观心也。 余义文疏既陈。 论之者释论也。 穷其原者穷三乘之原也。 原唯有一。 昔权说有三。 而封异者未寻其本故谓有三耳。 若考而穷之唯一原也。 故无量义云。 从于一法生无量义。 其一法者即无相也。 如是无相不相名为实相。 法华云。 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涅槃云。 是一味药随其流处有六种味乃至亦有三乘之味。 皆是明一原也。 尽其理者上令二乘徙辙。 今令六道回宗。 此论既正释一乘。 令九道众生同成佛也。 问破三何故云穷原。 洗六而云尽理。 答原理名殊体一。 从一原而有三流。 三乘诸子未穷其源故谓三异。 若从流以寻原则知原唯一。 则便舍流以还原。 六道既其失道。 故是乖理之义。 所以须明尽理也。 又穷其原斥圣惑也。 尽其理破凡迷。 即令悟不凡不圣不生死不涅槃等也。 又穷其原斥内迷也。 尽其理破外执也。 诸论义师未寻其本有五百部异。 若穷原者知理唯一也。 九十六术自谓得理。 故异道纷然。 若尽理者则众异息矣。 又穷其原破学大乘人成有所得执也。 尽其理者斥学小乘之流也。 以未尽理故有小耳。 如其尽理理既无二。 何有大小耶。 然本对异流故言一耳。 若舍异而存一乃至五百皆是未穷其原未尽其理。 宜深照斯意方见作序人心。 若一理之不尽者上二句标两门。 今双释也。 以不尽理故有六道。 惑趣之乖。 惑者迷也趣者理也。 谓迷一道故成六道。 一原之不穷则众途扶疎者。 众谓多也途即道。 以不穷原故有三乘异道乃至五百部也。 扶疎谓开广增盛之义耳。 殊致之迹者。 殊者异也。 致理也。 迹谓足迹。 即三乘足迹而不泯寂。 何犹得成佛耶。 问何故作此释论字耶。 答若直释者应云交言曰论。 然今睿师释三字三意明之。 若释十二取其数之大意而释。 谓此十二无病不除无教不显。 无理不申无观不发。 故一方数圆。 故云十二也。 次释门训名依字释之。 今释论取论意及论功能以释论。 非训名而释。 何以知之。 文云。 论之者欲以穷其原尽其理。 故知就意及功能释也。 殊致之不夷下第三叙造论大意也。 又开三别。 初辨造论缘由。 二正明造论。 三明造论利益。 大士初建弘誓令九道众生皆归一极。 今遂保着三乘封执六道。 岂不忧哉。 是以龙树菩萨开出者之由路者。 上是悲心今是悲事。 又上是大悲内充。 今方便外救。 即吐言作论也。 有二。 前总唱十二。 次正言造论。 今即初也。 出谓令六道出分段三乘离变易。 同勉二种火宅所烧故云出也。 出必有所因。 故以十二门为出者之由路。 假斯路而出也。 作十二门以正之者。 前总标由路今叙由路事。 六道三乘并皆失道。 是故秤邪。 荡彼邪迷故作十二以正之。 三乘六道并是邪路。 今十二门是正路也。 问云何令六道回宗。 答有三毕竟空。 如百论述之。 一者六道本来寂灭。 故毕竟无六。 二者虚妄故无六谓六道。 亦无六趣。 如渴人见灾内六处水流。 实无六趣。 三者诸佛菩萨随六说六亦无六趣。 如随见水人说有六水。 实无有六。 以悟六本不生故六道回宗也。 三乘徙辙者。 二乘折法未悟本空。 大士虽知本空照犹未尽。 今此论显毕竟空诸佛行处。 令三乘人究竟了达故。 门门之中皆秤毕竟空。 智度论云。 毕竟空是诸佛所行故也问云何为开路塞路。 答有二种塞。 一六道旧迷。 二学教封着。 今除此两梗敞十二之路。 从一一路皆入实相也。 正之以十二则有无兼畅事无不尽者。 第二正明造论。 凡有五转十不。 谓不内不外。 不法不人。 不缘不观。 不虚不真。 不得不失。 其言巧其义深。 其文约其理富。 无病不破无教不申。 无理不通无缘不益矣。 今初破内病。 病乃万端有无为本。 又是障中道之根。 又如来常依二谛说法。 以不达因缘有无二谛故。 成性有无二病。 二谛既无教不该。 二谛之迷亦无迷不摄。 又小乘多着有病。 学大者多滞无病。 又凡夫着有二乘滞空。 又爱多者着有见多者着空。 是以斯论破此二也。 问但破有无亦申有无。 答具二义。 要先破有无方申有无。 故下文云有二谛。 即其事也。 又云。 但解释空申第一义也。 通达空则通大乘。 具足六度谓世谛也。 问云何为兼畅。 答有三种义。 一破有后破无故云兼。 二申世谛复申第一义故云兼。 三病无不破教无不申畅大士之怀。 故云兼也。 畅亦三。 一有无病除为畅。 二者二谛教通为畅。 三畅佛菩萨心为畅也。 事尽于有无则亡功于造化者。 上破内迷今斥外执。 斯论正破于内。 故先斥内傍破于外。 故后除外。 造化者庄周云。 魍魉因影。 影由形。 形因造化。 造化不知所因。 今寄斥震旦庄周以破天竺外道。 良由此土无别外道。 又一言之内彼此双尽。 故斥此呵彼也。 问此论何处破造化耶。 答作者门破自在天。 即是其事。 以自在天能造化万化故名造化。 问何故破自在即。 答有无是内迷之本。 造化为外执之根。 故伐其本而柯条自坏也。 问何故事尽有无则亡功造化。 答破有无非但内病得除外造化亦坏。 而秤亡功者惑者执自在天造化万化故为大功。 令破除之自在不能造化。 故云亡也。 理极于虚位明法无我。 丧我于二际者。 破人令得人无我。 前除内外两法今次破内外二人。 即生人法二空。 所以先破法后破人者论文尔也。 故下文有为无为法空故。 何况我耶。 又前诸门多除法。 至作者门方正破人。 所以先法后人者。 法本人末。 法难人易。 法内人外。 外道计人内多执法。 正破内傍破外故也。 又若观门次第则先明人空后辨法空。 今就说门也。 又小乘已知无人犹执有法故。 不得回小入大。 今欲令回小入大故。 先破法后除人也。 虚位者实相。 真如法位异名也。 今明。 有为无为法毕竟空。 明理极在于此空。 故云理极虚位也。 内道外道二我皆除故丧我于二际。 又前破有为无为法既空。 则有为我无为我亦空。 故云丧我于二际。 又即阴离阴皆是二际。 又我与我所名为二际也。 丧我在乎落筌者第三节。 上虽内外两除人法俱破。 但是破立犹未破破。 但是缘尽观犹未观尽缘。 今欲破立两冥缘观俱寂。 故有此一对。 问睿师取何文作此意。 答后三时门正明破破。 尔前明除立。 故序斯意也。 落筌者落是除亡之异名。 故亦云亡筌除筌等也。 夫欲除所破之我。 必须亡能破之筌。 若能破不亡则所破不尽。 故云丧我在乎落筌也。 网鱼物为筌。 网[少/兔]物为蹄。 问何故以能破为筌。 答论主所以作十二门能破之言教者。 为欲破众生我人等病耳。 故以能破之教为筌也。 如得鱼不用筌。 病破即除教也。 筌亡存乎遗寄者。 释忘能破之所以也。 能破之筌所以得除。 要须遗其所寄。 本寄能破之筌除所破之病。 岂可存能寄耶。 必须忘此能寄所破方净耳。 遗即忘之异名。 此用庄周要其会归遗其所寄之言也。 筌我兼忘始可几乎实矣者。 破立并忘缘观俱寂者。 始可近诸法实相。 可几即近也。 几乎实矣则虚实两冥者第四对。 意上除能破所破之虚。 今复泯非能破非所破之实也。 得失无际者第五对。 意惑者谓能破所破为虚缘观俱寂为实。 则二存为失两忘为得。 虚实之病除舍。 得失之念寻生。 故复泯之也。 冥而无际者。 上来叙龙树五转破病开道造论意。 今第三明得益。 得益有二。 初明所离益。 次明所得益。 所离则累无不寂。 所得则德无不圆。 累无不寂不可为有。 德无不圆不可为无。 即中道法身为益大矣。 问睿师依何文作赞。 答下云。 又能除大苦与大利事。 故名为大。 即得离文。 离益中有二离。 得益中有两得。 二离者。 一离六道二离三乘。 一一中皆用玄儒两书语以显佛法义。 造次即儒书语。 两玄谓老子语。 忘造次于两玄者论语云。 造次弗如也。 语默失度动止乖仪。 故云造次。 寄此明六道回宗也。 两玄者即老子云。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借此语以目前五转。 始自内外两除终竟得失无际谓重玄也。 泯颠沛于一致三乘徙辙。 谓圣人益也。 一致者老子有得一之言。 故言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又法华一道清净也。 颠沛者亦出论语。 即儒书。 犹是无三谓三。 颠倒义耳。 即是三乘徒辙。 整归驾第二得益。 前离中皆借外书语。 今得中并用内教事。 初明大乘果益。 乘是宝乘直至。 道场者证也。 五乘即至非是乘因至果。 故云诸佛大人之所乘故。 故名为大。 后句辨大乘因益。 下论云。 文殊弥勒等大士所乘。 谓因益文也。 恢恢焉下第四叹论功能。 又二。 初赞当时蒙利。 次叹后代得益。 亦初是盛行天竺。 次辨化流震旦。 即前后二时得益彼此两处蒙利也。 初又二。 前叹论主智谛。 次明群生得益。 恢恢焉者借庄周解牛喻二智也。 庖丁解牛不伤皮完。 而全牛体解散牛体便空。 故外篇云。 庖丁十二年不见全牛。 即牛体空也。 龙树方便波若不坏假名。 明一切法即毕竟空也。 如不伤皮割完也。 二乘折法明空。 即伤皮割完也。 而言虚刃者即般若空慧观一切法皆毕竟空也。 又书中云。 虚刃者刀游牛空虚之间为虚刃。 即实慧观一切法空也。 又虚动于刃似如割完伤皮。 故名虚刃。 无间谓虚无间之间也。 恢恢者大也。 故书云。 天网恢恢疎而不漏。 用此事者余人见牛体实有。 丁覩其空之义。 其义甚大。 故云恢恢也。 问此叹何物耶。 答牛喻世谛牛空为第一义。 不伤牛而空。 不坏假名而明实相。 故具明二谛正明第一义。 刃正喻般若实慧也。 奏希声于宇内者。 借老子听之不闻曰希声也。 即是二谛教也。 言满大千实无所说。 岂可有心而听可得闻乎。 故其说法者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也。 像法决疑经云。 如来从初得道夜乃至涅槃不说一句。 岂非二夜常言无一字之可说哉。 前明第一义今叹世谛。 前叹实慧今美方便。 故具二智二谛四义。 此非但叹龙树智谛。 通叙十方三世佛智谛如此也。 天地上下为宇。 往古来今称宙。 谓大教弥布十方耳。 济弱丧于玄津者第二得益。 初得益次离益。 庄周云。 少失乡土名弱丧。 丧失也。 弱少也。 即六道与三乘皆是失中道本乡之人也。 别正取二乘为弱丧。 即穷子是也。 故云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舍父逃逝久住他国也。 玄津即是斯论。 入此论之津归中道本乡也。 出有无于域外明离益也。 前归中道为得。 今离有无为离。 又前令三乘得益。 今六道回宗。 亦前是外事。 今是内事。 玄儒等书无非有无。 而言非有无者同盗牛之论也。 老子云。 域中有四大。 谓天大.地大.道大.王大。 今云域者是限域之域。 谓有无为众见之根障道之本。 与道相隔。 故云域也。 遇哉下第二后代蒙利。 亦是第五造论利益。 就文又二。 初叙遇法。 次明蒙利。 蒙利亦二。 初明值教。 次辨得益。 值教亦四。 一夷路坦。 二幽关开。 三震和鸾。 四驰白牛。 前外国既四叹。 故此土亦复四也。 睿师净名经序云。 自慧风东扇讲肆流咏已来。 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 中百二论文未及此。 又无通鉴谁与正之。 前匠惙章遐慨思决言于弥勒者良在于此。 前大宗明。 四论未来玄义多谬。 又于理犹疑。 待见弥勒决耳。 今论既来决疑正理。 深为幸遇也。 夷者平也。 坦者坦荡也。 今开二乘等幽隐关故云幽关既开。 真得震和鸾于北冥驰白牛以南逈。 和鸾者即天子之大驾。 五露中鸾露。 有鸾鸟吐于和音。 又云。 鸾者铃。 即和铃也。 喻大乘也。 庄周云。 北冥有鱼。 今不用斯事耶。 大品云。 是般若从南方转至北方。 肇云。 北天之运数其然也。 即释后代幸遇之所由也。 和鸾借外事。 白牛引法华内事。 又大乘有二。 一总叙乘体。 即万德是也。 故以和鸾为喻。 二别明乘宗。 即平等大慧。 故喻之白牛。 又前是大乘后明一乘。 又上车今牛。 上外事今内事。 悟大觉于梦境第二蒙利。 蒙利为二。 初明始益次明终利。 二种生死长夜为梦。 悟此梦非梦。 即梦为觉也。 即百化以安归谓终益也。 百化万化犹万物之异名耳。 达此百化即是实相。 而实相是安稳道。 故得还源反本秤为安归。 又前明梦喻以明觉。 今举觉事以辨悟。 文正尔也。 夫如是者。 上明得悟此叙无复余疑。 如大阳既出无复暗地。 既覩斯论疑滞永除焉。 复者出庄周发语之辞也。 耀灵者日也。 方正也。 玄者黑也。 陆者处也地也。 未晞者出毛诗。 东方未晞也。 未晞即未明也。 既覩此论于大乘无复暗惑矣。 下作者自谦。 可知也。 如日正盛盲人谓之未明。 斯论盛行愚人谓之未解。 鄙则鄙恶。 倍是倍戾。 庶者望也。 日用者书云。 用日不知。 今谓用日时日日有宜益。 岁计谓一日二日乃至一岁二岁。 计者是计岁耳。 况才之美者。 上是自谦今明推德。 景者敬也。 十二门论序疏(毕)十二门论疏卷上沙门释吉藏撰观因缘门第一有玄义已入大科。 余未尽者五意释之。 一释名门。 二次第门。 三根本门。 四有无门。 五同异门。 第一释名门者论名有三。 一者十二。 二者门。 三者论。 问何故不多不小但明十二。 答意乃无穷。 略明五义。 一者此之十二无理不通无累不寂。 随病设药。 一方事圆。 故但明十二。 二者虽复八万法藏。 略摄但有十二部经。 今通释十二部经故论亦十二。 问何以知然。 答十二部经但为显于一理。 此十二门亦但为通理。 以通理故则识一切教。 是故当知释十二部经明于十二。 三者众生回流生死有十二因缘。 此论亦观十二因缘毕竟空寂。 则十二缘河倾佛性河满。 故但明十二。 问何以知此论明十二河倾佛性河满。 答涅槃经云。 佛性者名第一义空。 此论观察因缘明甚深空义。 故云大分深义所谓空也。 若通达此义即通达大乘。 则良证也。 问河有几种。 答略明其二。 一者十二缘河。 二佛性河。 生死深旷回流不息。 悉能漂没六道众生。 故名为河。 佛性亦尔。 深而无底旷而无边。 五十二位大乘贤圣皆在其中。 故名为河。 但二河倾满凡有四句。 一者因缘河满佛性河倾。 二佛性河满因缘河倾。 三二河俱倾。 四两河俱满。 妄想若生正观便灭。 谓生死河满佛性河倾。 正观若生颠倒则灭。 谓生死河倾佛性河满。 本对邪心故称正观。 邪想若息正亦不留。 故二河俱倾。 为众生故示现生死方便涅槃。 故二河俱满。 四句之中初对所破。 余为所申。 四者十二是一数之极。 如净名经天女答身子云。 吾止此室十有二年。 求于女相竟不可得。 龙树亦尔。 就十二门求生死戏论本来皆空。 故但明十二。 五者不应致问。 若问是事则一切难生。 但应忘指取月。 宁复求诠多小。 次释门然自有。 经为论门论为经门。 经为论门者即是经资于论。 由禀佛经发生二智。 然后造论故经为论门。 论为经门者谓论申于经。 以禀教生迷邪言覆教。 破除邪言佛教申明。 故论为经门。 问一切诸论悉是经门以不。 答有所得大小诸论非但不能通经。 翻为翳障。 故非经门。 四依所作无所得论能通佛经。 乃名为门耳。 问诸大乘论悉能通经。 皆是经门。 何故此论偏受门名。 答诸大乘论悉明中道而中论受名。 今亦然也。 虽并通经而以能通受称。 但门具二义。 一者开通无滞。 二者遮闭众非。 故法华经云。 唯有一门而复狭小。 一门序其开通狭小明乎遮闭。 以九十六术不能出苦。 唯有一理可以超累。 故云一门。 又乘无有五。 故称为一。 虚通无碍所以称门。 在家起爱外道着见所不能入故称狭也。 断常二见有所得菩萨。 亦未得游目之为小。 又不容人天机故狭。 不受二乘机故小。 又言语道断故名为狭。 念想观除称之为小。 横绝百非故名为狭。 竪超四句目之为小。 问今释十二云何乃引法华。 答斯论正解大乘。 法华唯明一极。 经论符会宜应引之。 问为用理为门以教为门。 答具含二义。 理为门者凡有三义。 一至理虚通当体称门。 二理能通生观智。 则境为智门。 三理能通教。 则体为用门。 教称为门亦具三义。 一者无碍之教当体虚通。 故名为门。 二教能通理教为理门。 三因教发观。 则境为智门。 问悟理发观云何从教生耶。 答慧有三种。 闻慧则藉教而生。 思修因理而发。 是故教理俱发观。 问十二称门为是理门为是教门。 答有人言。 用理为门。 今谓不然。 后文云。 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 理无十二云何名十二门。 又既称。 从十二门入于空义。 云何从理更入理耶。 又就能化之义从理出教。 可以理为教门。 今正令所化悟入云何用理为门。 今所释者。 以教为门凡有二义。 一者教有十二名十二门。 二者因教入理。 故为理门。 问教具几义能为理门。 答略明三义。 一者破除迷倒。 谓遮闭众非。 二能显于正理。 则开通无滞。 三发生观解。 此之三义由事言教。 是故称门。 问今言。 观因缘门因缘为是门为非门。 因缘若是门。 观有果无果等亦是门。 若尔云何破其有果无果。 因缘若非门云何论云初是因缘门。 答此十二门可具四义。 一者所破义。 如有果无果等。 此是门之遮闭义。 二者所申义。 谓假名因缘。 三者通理义。 谓因缘无自性即是寂灭故。 以空因缘为因缘空门。 故论云。 十二入于空义。 四者由此空因缘显于因缘空能通生二智。 故因缘名门。 问以空因缘为因缘空门者。 为空因缘生二智。 为因缘空生二智。 答由空因缘生实慧方便。 悟因缘空生方便实慧。 即是二谛发生二智。 二智是三世佛之父母。 二谛为祖父母。 是故此论明众圣之根本也。 问前云十二种言教为门。 今复言因缘为门。 为因缘与言教为异不异。 答由言教识因缘由因缘通实相。 故离因缘无别教。 离教无别因缘。 亦不得即因缘是教。 亦非教即是因缘。 但得名因缘教教因缘耳。 问今正以何为门。 答十二门论师但谓以教为门。 今检论文具以因缘与教为门。 但要由因缘教方识教因缘然后悟入实相。 是故二种合为门。 问此论辨门与净名入不二法门有何异耶。 答理无二辙。 但约教不同略有三异。 一者此论正以教为门。 净名以理为门。 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真极可轨所以云。 法至妙虚通。 因之为门。 问何以知净名用理为门。 答彼称入不二法门。 盖是悟入理。 故目理为门。 问既以理为门何由悟理。 答藉不二之教通不二之理。 故教为理门。 问若尔具以理教为门。 云何但言以理为门。 答义有傍正如前释之。 品题入不二法门。 非是入不二之教。 正是入不二之理。 故理是正入。 而非不由教复教为理门。 二者此论总以一极之教用教为理门。 则门无阶级。 彼净名乃就浅深次第凡有三阶。 一者诸大士等寄言明不二之理。 未辨不二之理无言。 所谓浅也。 二者文殊明不二之理无言。 而由言于无言以为次也。 三者净名鉴不二无言。 而能无言于不二以为极也。 三者经明因缘二即是不二。 非破二明不二。 论具二种。 一者破有所得因缘。 二者申假名正因缘义。 故与经不同。 所以然者。 佛在世利根闻因缘二。 即悟二无二故不须破。 末法钝根学正因缘成邪因缘。 要须破邪因缘。 方得申正因缘故经论为异。 问破邪因缘是门不。 答由破邪因缘得申正因缘。 故破邪因缘是门家之门也。 次明观义。 所言观者正观也。 是照达之名。 略有三义。 一者检有所得邪因缘不可得。 故名观因缘。 此是所破义也。 二者照达假名正因缘故名观因缘。 此明所申义。 三者观因缘无自性即是实相故名观。 前二义即是实慧方便。 后一是方便实慧。 故所观即二谛。 能观名二智。 问此应是论因缘。 云何名观因缘耶。 答观辨于心。 论宣于口。 故称论为观。 此是吐论主观心以示于物名观也。 又论主不欲直口言说诸法是空。 若口说空者此是口为说空行在有中今观悟因缘空故言观因缘耳。 又此是正观审谛了达因缘毕竟空。 简异邪见阐提拨于因果故言观因缘也。 第三释论。 通而言之。 佛及弟子有所作述并得称经。 亦俱名为论。 故地持云。 佛大小乘经称为内论。 以有所言说皆是论辨法实故皆名论也。 又以尽言秤论。 佛之所说穷法源底名为真论。 付法藏云。 提婆菩萨造百偈故。 百论文皆称经本。 智度论云。 迦旃延子造发智经。 外国称修多罗。 此间正翻为綖綖能持物物则得成。 以教诠理理方得显。 但綖语非便。 故用此间至圣所说经字拟之。 而有。 涌泉显示出生绳墨及以结鬘。 此皆是经之义用非正相翻。 今欲示师资不同故师说名经资言称论。 以师所说可则可常能显至道故称为经。 资之所作但论佛语更无异製。 故称为论。 问经论何异。 答略明五种。 一者佛多随缘次第。 论多随义诠绪。 二佛经散说。 论则集之。 三佛经广明。 论则略说。 四佛经略说。 论则广之。 五佛经直说。 闻便得解。 论则前破邪迷后申释佛教。 问云何名论。 答直语秤说。 交言曰论。 但论有二种。 一者尽言二者不尽言。 如小乘论等。 虽复破邪邪犹未穷。 虽复显正正犹未极。 言既有余不能以尽言释论。 若随分称尽者义亦可然。 至如方等诸论无邪不穷无正不显。 言既畅尽故以尽言释论。 又小乘之论虽显至理无言未知言则寂灭。 故不得以尽言释论。 大乘之论非但妙显无言。 而即言寂灭。 故是尽言为论。 具此二种尽言故云尽言释论。 次第门第二问门有十二何故初辨因缘。 答关中旧释云。 因缘者盖是万动之统号造极之所由。 所由既彰则虚宗可阶。 统号既显则起作易泯。 是以作者标为题首演而破之。 演而破之非唯断常斯寂。 亦乃教无不通。 敢是希宗对教无不兼通。 通由此法所以为门。 然此释言巧意深。 难可加也。 今更数义以显成之。 一者因缘义总为佛法大宗。 迷因缘一切皆迷。 悟因缘则无法不悟。 是以因缘在十二之初。 自后诸门皆从因缘内而离出之。 二者从因缘入于实相。 其言易显。 是故初明因缘。 又因缘具上四义。 谓所破义。 所申义。 通理义。 发观义。 破因缘病则无病不破。 是破义周。 问云何无病不破。 答申因缘则破性义。 复破因缘则破假义。 破性名破世谛病。 破因缘名破假病。 一切病不出性假。 故无病不破也。 无教不申者。 佛法正是因缘故无教不申。 通理发观前已明之。 如有无等门无所申义。 故不在论初也。 次观有果无果门者。 前品穷法于缘。 缘无生果之能。 纵今缘能生果。 为先有而生先无而生。 为亦有亦无而生。 有不须生。 无不可生。 半有同有。 半无同无。 以此三关求果无生。 因悟实相故以为门。 观缘门者初门穷检无生。 次门纵求不得。 惑者复谓。 经辨四缘能生万物不应都空。 是故以略广二关求果无从。 故以为门。 又初门总明因缘空。 次门别检因不可得。 次门别求缘义无踪。 观相门者对教之徒虽闻。 总别求果无踪。 复谓万像各有相貌。 是故今云。 有为无为并皆无相。 故以为门。 观有相无相门者。 前门明无通相。 此门辨无别相。 故以为门。 观一异门者重开一异捡通别二相无踪。 故以为门。 有无门者重就有无求通相无踪。 故以为门。 观性门者万法有二。 一相二性。 上求相无踪。 今检性不得。 故以为门。 观因果门者。 自上八门破因不能生果。 今此一门明无因不能生。 故以为门。 观作者门者。 自上来九门检无所作之法。 今此一章求人无踪。 故以为门。 观三时门者自上已来求人法无踪。 但破前因后果及因果一时未说前果后因。 今明三时都无。 故以为门。 观生门者论首以来捡异法之生。 今此一门捡即法有生。 异之与即生义无踪。 为令菩萨得无生忍。 是故最后辨观生门。 此略示一途生起次第。 至后当委述之。 门虽十二不出三空。 初有三门。 求有法不得。 名为空门。 次有六门。 求相无踪。 谓无相门。 后有三门。 求起作无踪。 即无作门。 有人疑。 不应用二空释论。 盖是顺人背论有此疑心。 若谛寻文旨显在论文。 论云。 大分深义所谓空也。 此空是实相之异名。 般若之别称。 又智度论云。 涅槃城有三门。 谓空无相无作。 故游三门入于涅槃。 此论从十二门以入于空。 空即涅槃。 中论云。 诸法实相名为涅槃。 又般若云。 诸法甚深者谓空无相无颠。 今欲明甚深义故辨三门。 问三空浅深不。 答具二义。 一无浅深。 求一切有不得名为空门。 捡万化相貌无踪名为无相门。 求一切起作不得名无作门。 是以十二门一一皆云。 一切法空。 二约缘浅深。 求有不得名为空门。 或者乃不执有遂取空相。 次求空相无踪。 名无相门。 空门除有无相破无。 此二泯竟犹有作意则观犹未泯。 故次泯于观。 则外内并[穴/俱]。 缘观俱寂。 义乃圆备。 根本门第三问万行为因乘。 众德为果乘。 此论但明空义。 云何释大乘耶。 答此论明于乘本。 乘本若成乘义则立。 言乘本者所谓诸法实相。 契斯实相则发生般若。 由般若故导成万行。 皆无所得能动能出。 故名为乘。 又今明实相则具万德。 对虚妄故名之为实。 用之为身目为法身。 诸佛以此为性称为佛性。 远离二边名为中道。 照无不净目为般若。 累无不寂称为涅槃。 故但明实相即万义皆圆。 问云何悟此实相。 答以十二种门通于实相。 令诸众生从一一门得悟实相。 又乘有三种。 一乘因。 二乘缘。 三乘果。 乘因者所谓实相。 乘缘者即是万行。 乘果者谓如来法身。 问何故但明此三。 答由实相故万行成。 万行成故果德立。 要须辨三。 问何处有此三文。 答摄大乘论明。 乘有三。 一者性乘谓真如。 二随乘即万行。 三得乘谓佛果。 此三犹一体。 但约时故分三。 即是三种佛性义。 性乘谓自性住佛性。 随乘谓引出佛性。 修于万行引出因中佛性。 三果乘则果德佛性。 此三佛性释涅槃经甚精。 是故涅槃经。 或时明佛性是果。 或时明是因。 或明佛性是空。 此论正释于空。 则是释根本佛性。 故涅槃云。 佛性者名为一乘。 今既释一乘即释佛性。 问三论但明空义。 正可释于大品。 云何解佛性一乘。 答三论通申大小二教。 则大乘之义悉在其中。 岂不明一乘佛性。 问何处有明一乘佛性文耶。 答中论四谛品云。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 是故不欲说。 此即法华之文。 法华还序初成道时华严之事。 明知华严法华显在中论之内。 又偈云。 虽复勤精进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终不得成佛。 长行释云。 如铁无金性。 虽复锻鍊终不得成金。 即佛性文也。 观如来品明法身绝四句超百非。 与涅槃经金刚身品更无有异。 即法身文也。 有无门第四龙树自有三论。 初造无畏论。 十万偈。 次从无畏论撰其要义。 五百偈。 名为中论。 十二门有二释。 一云同中论。 从无畏出。 二云就中论内择其精玄为十二门。 所以有此三部者。 一者示说法有其三门。 一广说。 二略说。 三不广不略处中说。 二者众生根性有上中下。 是故说法有广略中。 三者广略从情丰约异。 悟不必广配上根略据下品。 问何以知此三部有前后耶。 答龙树传及付法藏经并云。 无畏十万偈中论十二出在其中。 十二既指如中论说。 则知在中论后也。 问此二十六偈与中论云何同异。 答初门二偈。 前偈中论所说。 似因缘品释八不第二偈。 次偈引七十论偈。 第二门一偈。 同中论别破四缘初偈。 第三门三偈。 初是结破四缘偈。 次是立四缘偈。 后举非缘决破四缘偈。 第四门十一偈。 初偈中论所无。 余十偈全同三相品。 第五门一偈。 同六种品第三一偈。 第六门一偈。 第七门一偈。 中论无。 意同三相品聚散门破。 第八门一偈。 同中论行品第二偈。 第九门一偈。 中论无。 意同释八不初偈。 第十门二偈。 初同破苦品初偈。 次偈同因缘品释八不第二偈。 第十一门一偈。 中论无。 採中论因果品十家中破三家意作之。 第十二门一偈。 同中论三相品三时门破。 今总以三类明之。 一者全用中论。 二者引七十论。 三二论所无。 或同无畏论。 同异门第五此论与中论同显正道。 俱息戏论至理不殊。 就其文义略明十异。 一者名有理教之异。 二宗有二谛境智不同。 三中论[雨/隻]申大小。 十二但显大乘。 此三玄义内以具论之。 四申破有傍正异。 中论正破傍申。 此论正申傍破。 所以然者。 中论初牒八不。 即云略说八事总破一切法。 故知以破为正。 此论命初云略解摩诃衍义。 不称为破故以申义为正。 五辞有爱见之异。 爱见者此是纲柔之名。 比论观行因循。 文旨宛约名为爱论。 中论多杭拆内外。 弹谢大小称为见论。 故名爱见论异。 六品有观破异。 中论多题破名。 十二但称为观。 关中亦云。 中论祛内以流滞十二门观之精诣。 所以有观破不同者。 一同上爱见。 二者中论正破傍申。 此论正申傍破。 故有观破不同也。 七偈有合离异。 中论合是因缘一品。 此论离为三门。 八文有广略异。 九出有前后异。 此二如前释之。 十有长行无长行异。 问云何正申傍破正破傍申。 答不言此论正意申而傍破。 亦不言中论正意破而傍申。 但此论申于佛教邪执自破。 中论若破邪执而佛教自申耳。 问此论长行谁之所作。 答中论长行青目所作。 百论长行天亲所製。 有人言。 十二门论偈是龙树所造。 长行还是青目所注。 而偈又有青目所引如初门。 七十论偈第三门二偈。 作者门一偈令四偈。 是后人所引。 又释。 偈及长行皆龙树自作。 略引三证。 一者中论五百偈其文既广。 故有后人所注。 百论亦然。 此论止有二十六偈不成卷轴。 又似中论。 宜自释之。 二者青目注中论云。 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 而十二云。 我愍此等欲令开悟。 又云。 是故我今解释空。 既称为我。 则知是龙树自言。 百论则修妬路别之。 故知则子本为异。 而此论不尔。 故知是龙树自作。 三者龙树作论示有多体。 作中论既纯是偈。 作十二门长行间之。 今明。 此事难知。 若必有明证云。 长行是后人所作者不敢违之。 此论文裁一卷义有三章。 初总序造论意。 次别明十二门以为论体。 三总结论之旨归。 就初有五。 一标略解大乘。 二明造论利益。 三释得造论意。 四正明造论解于大乘。 五结所释旨归。 初有五句。 一标说曰。 二明当说。 三辨略解。 四辨能解。 五序所解。 说曰者发论不同。 中论初标八不序其所论。 百论首敬三宝欲明请护。 此论直标说曰。 盖是製作不同。 适时而用。 又标说曰者交言曰论直语名说。 今简异。 文言故言说曰。 所以直说者龙树出世。 其犹如佛。 示无人敢问。 故自标说曰。 又示所解大乘甚深无人能问。 故自标说曰。 又示要略简除外问故标说曰。 今当者第二句明许说也。 说之在后。 今略标许义。 故称今当。 略者第三明其略义。 一对无畏之广故以斯论为略。 二对中论之广故以今文为略。 又无畏之广正观处中。 今是略说。 又于大乘有二分。 一者有分。 二者空分。 今略释空不释于有。 故名为略。 又示大乘甚深作者谦让。 故称为略。 如金刚藏说十地义十地甚深。 今但略说。 又欲示广虽八万。 所诠者一道今但论道。 故称为略。 又示略能摄广显广略无二。 故称为略。 又示像末钝根不堪多闻。 是故略说。 如智度论云。 崑勒三百二十万言。 后世人意浅力小寿命短促。 诸得道人略撰为三十二万言。 解者第四次明解也。 智度论释无作品。 明十门说般若。 谓解释开示分别法句浅易等。 龙树具用十门以释大乘。 今略标一解。 所言解者。 破一切迷申释佛教。 故称为解。 摩诃衍者第五标所解。 标所解者一简异小乘论。 如成实云。 我欲正论三藏中实义。 此但释小乘。 今简异之故标大乘也。 二简通申大小乘论。 今论独申大乘。 故偏标之也。 问中论何故不标解大乘。 答八不即是大乘。 故不须标大。 又中论正申于大傍申于小。 此论但申大乘不兼申小。 故独标大也。 又中论初明能所义。 此论初明所能义。 能所者八不是所申。 故名能所义。 今明所能者略解之言此是能申之论。 摩诃衍谓所申之经。 又中论初标八不。 是经资于论。 今前明略解。 谓论申于经也。 又一切论有四。 一者前深后浅。 即中论。 初明大乘为深。 后辨小教为浅。 此明十方三世诸佛出世意有傍正。 正为大乘故兴。 傍为小缘故出。 中论申此意也。 二者前浅后深。 即百论。 前明舍罪后明舍福。 前明生空后明法空。 此示三世佛出世令物修行。 自浅至深百论申此意也。 三者始终俱深。 即十二门。 此示三世佛为诸菩萨显说甚深之法。 十二门申此意也。 四初后俱浅。 如小乘之论也。 又释大乘者三世佛出世意。 本为一大事因缘事不获已。 故说小。 说小终为明大。 今欲申三世佛本意故偏释大。 又大是真实小是方便。 大是根本小是枝末。 得本实即得未权。 故偏释大。 问下第二明略解利益。 前之五句皆是总标。 此下四章称为别释。 今前明略解之利。 所以前明略解之利者。 示菩萨造论以济物为怀故也。 又造论多端。 或为显他之短明己之长。 或招引名利徒众势力。 或自畏忘漏。 是故造论。 今悉不同之。 但为益物故明于利。 又智度论云。 菩萨得无生忍后更无余事。 唯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龙树诧迹海宫逮无生忍。 唯欲弘道利人故前明于利。 又大品云。 菩萨为于大事故起。 大事者所谓救度一切众生。 今龙树是行般若人。 亦为成大事。 是故今明利益。 又前明略解大乘。 谓上弘大道。 今辨下利众生。 菩萨运怀唯此二事。 又华严云。 金刚但从金性出不从余宝生。 菩提心唯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 故菩萨以大悲为本。 是故造论但为益物。 就文为二。 前问次答。 此亦得是问。 亦得是难。 所言问者。 如来说经已有大益。 解释大乘有何利耶。 所言难者。 佛三达照鉴五眼洞明。 所应利者皆已利竟。 余未利者已作。 得利因缘今解大乘复有何利。 又佛说经为有利耶为无利耶。 若说经有利何用论耶。 若说经无利何用经耶。 答中有二。 一明所申之经。 二辨造论利益。 所以前明所申之经者。 一欲叹所申之经甚深。 即显能申之论第一。 令物于论起信故前序佛经。 二前明佛经者叙众生所迷也。 以佛经甚深利根能解。 末世钝根不能了悟。 故前序所迷后序能迷。 三欲引经为例。 如来说经既有大利。 我今造论宁无益耶。 若答上难者。 佛为益利根人。 是故说经。 我为益钝根人。 是故造论。 佛为与佛结缘之人。 所以说经。 我为与我结缘之人。 是故造论。 事同阿难化于须跋。 亦如罗云度城东老人。 就序佛说经为二。 一明教二辨缘。 缘是教缘。 教是缘教。 故教称于缘缘称于教。 教称于缘应病授药。 缘称于教如法服行。 故感应相应即便悟道。 初又三。 初牒摩诃衍。 二明能说之人。 三辨所说之教。 十方三世佛者明能说之人也。 所以标多佛者恐一方化偏非尽理之说故标多佛也。 又简三藏教主但有三世佛说无十方佛说故标多佛也。 又诸佛出世或说小乘或说大乘。 毕竟而言无不说大。 故标多佛也。 如法华云。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也。 又简论虽略即是遍申十方三世诸佛教尽故标多佛也。 又显迷教即是遍迷十方三世诸佛大教故标多佛也。 甚深法藏者明所说之法也。 横绝百非竪超四句。 故称为深。 深中之深。 故言甚也。 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名为甚深。 又九道众生不能测知。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故名甚深。 然于佛本甞有深。 但约众生不知故言深耳。 为三乘六道模轨。 故称为法。 累无不寂德无不圆。 故称为藏。 为大功德利根者说第二明教所被缘。 久习五度名大功德。 早修般若是故利根。 又习前三度名大功德。 修于后三称为利根。 前明所说法大。 今明所为人大。 又初能说人大。 甚深法藏所说法大。 今明受法人大。 故云大功德利根也。 末世众生下第二明造论利益。 又有三别。 初明下利众生。 次明上弘大道。 第三总结有斯二益。 是故造论。 就初又二。 第一明众生禀教起迷。 第二明论主破迷作论。 前有四句。 末世者起迷时也。 佛法灭分三时。 一正法五百年。 二像法一千年。 三末法一万年。 今言末世者非是第三时也。 但正法为本故以像法为末。 末是微末之义。 像是似末故是一义。 若分像末亦得分三。 众生者第二明迷教之人。 薄福钝根第三明迷教所由。 以不久修福慧故名薄福钝根。 又修有所得福慧亦是薄福钝根。 虽寻经文不能通了第四正明起迷。 有四种众生并皆失道。 一在家起爱任运而失。 二出家外道名自树失。 三小乘人失不知说小为通于大。 而执小拒大。 四大乘人失学无所得大成有所得大。 但就大乘中又有二失。 一弃本寻末。 二求本多谬也。 又佛法有二。 一小二大。 此二种各有二种。 一但二不但。 所言但不但者凡有二种。 一缘但不但。 二教但不但。 缘但不但者。 佛教是因缘不但义。 而禀佛因缘不但教故成有所得但也。 二教但不但者。 佛赴但不但缘说但不但二教也。 问但不但出何文。 答智度论云。 二乘空名但空菩萨空名不但空。 问大乘但不但云何。 答大品云。 为新学人说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不如化。 此则但生灭是化。 故名但也。 末世不识缘教但不但。 故云虽寻经文不能通了也。 我愍此等下第二作论申经。 天魔为爱火所烧。 外道诸见所害。 执小拒大谤法毁人造无间业。 偏执大乘断空拨无罪福。 亦现在断善后入无间。 菩萨可哀愍也。 欲令开悟者为此钝根人就大乘中略解十二事开悟。 然众生同菩萨不须造论。 若众生实异菩萨亦不须造论。 正言同菩萨于缘成异。 故造论也。 大品云。 众生际即是实际。 菩萨不建立众生于实际。 以众生不异实际。 实际于众生成众生际。 故菩萨建立众生于实际。 然众生际既非际。 宁复有实际。 故知未曾虚实也。 又欲光阐如来无上大法下。 第二明上弘大道。 众生迷教邪义覆于正经。 今欲上报佛恩略明大意。 今文约而易显。 久传于遐代。 故摩耶经云。 龙树菩萨燃正法炬灭邪见幢。 什法师云。 龙树菩萨令如来大法三启阎浮。 龙树传云。 智慧日已颓。 斯人令再耀。 世昏寝已久。 斯人悟令觉。 并是下愍上弘之意也。 是故略解摩诃衍义第三结造论意。 问曰下第三释成上略义。 前问次答。 问意云。 摩诃衍文字章句尚不可数。 况欲一一解释其义。 此乃翻成为广。 何名略耶。 智度论云。 摩诃波若即十万偈。 三百二十万言。 与四阿含等。 其余云经大云经诸经无量。 如大海中宝。 又云。 诸天龙阿修罗问经千万亿偈。 又于填国龙树传云。 华严大本有一四天下微尘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 一部经文字尚不可数。 况都集诸大乘经总名摩诃衍。 云何可知。 文尚不可知。 况复欲释其义。 又此言亦得遮于造论。 摩诃衍经文理已圆。 何须更释。 如其更释则佛经文理未圆。 又众生寻读佛语尚不能遍。 更复解释何由可用。 必欲令物学论则隐废佛经。 寻末弃本理所不应。 诸意具如中论已说。 答曰下明我亦不一一随佛语而广解。 但就佛语中释其精玄略解十二事耳。 又佛经无量意在明道。 我今但略释道则众教自通。 又众生迷虽万端以障道为本。 今但破道迷则众迷自破。 又答上问者。 正为佛经无量难可寻究我今略释令取悟为易。 又诸佛有广略说法。 我今依略而说。 又诸佛摄广为略。 我今释略则便通广。 问曰下第四释成所解。 即是解前标章中摩诃衍义。 又是解大乘之意也。 前问次答。 问意云。 已知略解之意。 今既欲解释。 云何名摩诃衍耶。 此总问大乘名义。 答曰下为二。 一者正答。 二者总结。 正答为二。 一者略以六义释大。 二指经广说。 六义即为六答。 今第一待二乘之小故名为大。 然诸佛所行之道实非大小。 但对二乘小。 是故名大。 问大乘之大与涅槃大此有何异。 答一往无异。 问若尔涅槃云。 不因小涅槃名大涅槃。 今云何因小乘名大乘耶。 答诸论师多云。 不因小涅槃名大涅槃。 是绝待大。 今文是对小乘明大乘。 是相待大。 今谓不尔。 二文俱绝待大。 亦俱是相待大。 俱是绝待大者涅槃云。 不因者此明非是体不自大待他方大。 乃言。 体自是大不因待他方名为大。 今大乘亦尔。 故俱是绝待也。 俱相待者。 今待于小乘名之为大。 此非是体不自大待他名大。 乃辨诸佛所行之道不可说其大小。 但对二乘小强称为大。 问若尔涅槃体自是大则非是绝待。 今对小之大翻是绝耶。 答涅槃体是自大未绝大小之名。 翻是相待大。 今若云非大非小则大小双绝。 不知何以目之对于小乘强称为大。 此方是绝大也。 问非大非小可是绝待。 既犹称对小名大。 云何是绝。 答亦如所问。 据其非大非小言穷虑绝。 此是绝待。 今非大非小犹称为大。 此犹是待。 问若尔一切大名皆是相待。 云何旧云有二种大一相待大二绝待大耶。 答旧语有义。 若一往直言对小名大。 此是相待。 若非大非小大小双绝。 不知何以美之。 强称云大此名绝待。 盖是对前相待故云绝待。 若望一切名言未绝悉是待也。 问若涅槃体是自大非绝待大者。 此言应非究竟。 答如前问也。 低罗波夷实不食油强名食油。 涅槃亦尔无名相强名相说。 故一切名言皆是相待。 若言究虑绝方是究竟。 诸佛最大下第二义。 从所至处受名。 所至之处为大能至之乘亦名为大。 诸佛大人下第三从能乘人受名。 有人言乘体是因。 从果受名故称为大。 今明。 盖是以义判文生此谬耳。 前句是因乘。 从果受名。 今是果乘。 当体为目。 如法华云。 佛自住大乘。 如涅槃云。 乘涅槃船。 皆是果地之乘也。 而文意所以名大者。 果法从人受名。 于九道中最大。 大人所乘法故名大。 又能灭除下第四就用明大。 乘有二用。 一者所除用。 谓灭二生死苦及五住因。 二能与用。 谓涅槃因及大涅槃示果。 故名为大。 又观世音下第五从因中之人立名。 故名为大。 然乘是诸佛至道未曾因果。 亦非人法。 故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为众生故强称。 人法及与因果故。 因人所乘故名为因。 果人所乘则名为果。 在法名法在人名人。 故智度论云。 若如法观。 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即一相。 其实无有异。 故知人法更无二也。 此中举四菩萨者。 前二他方后二此土。 则总摄一切。 又以此乘下第六就功用立名。 明般若正观能究源尽理照无不周故。 称尽法边底。 般若一度既尔。 一一诸度皆尽理究源。 故名大也。 既得六义释大。 即六义释妙。 初对二乘之麁名妙。 次能至妙处名妙。 三妙人所乘名妙。 四妙用名妙。 五因中妙人所乘名妙。 六能穷尽诸法平等大慧。 故名为妙。 释法华有五种妙。 亦得是五种大。 一小前大。 谓初成正觉菩提树下。 未趣鹿薗说小故名小前大。 二小中大。 从趣鹿薗说小乘。 此中即明佛乘谓小中大。 三小后大。 从说三藏竟次说大乘道。 是小后大。 四摄小大。 从说法华会小归大。 五无小大。 即净土中但有大名无有小称。 如香积佛土云。 我土无二乘名。 但有大菩萨众也。 此五大但约时约处明之。 大判佛经一途而说也。 妙亦有此五。 复有绝待妙绝待大。 如上释。 是为六也。 如般若中下第二指经广说。 上略明六义。 余未尽者如经说之。 又论主上虽自释。 恐物疑之今引经为证。 问一切诸经皆释大乘。 何故偏引般若。 答趣引其一。 又龙树云。 云经大云经十种大经。 此摩诃衍于中最大。 是故偏引。 又般若正明实相。 此论亦明实相义。 既相应是故偏引。 问龙树释摩诃衍有多.胜.大。 何故偏释大耶。 答略举其一。 余二可知。 又举一即摄余二。 故但释于大。 问一乘大乘此有何异。 答具有一异。 言其一者大体无二。 故称为一。 一乘包含故名为大。 故法华云。 为诸声闻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 故知法华名为大乘。 言其异者大乘之名通于今昔。 三乘教中亦有大乘。 一乘教中亦有大乘。 但三乘教中犹未明。 唯有此大无有于小。 是故大乘未得称一。 问三乘中大复为得称一义以不。 答亦有斯义。 如云一乘二乘三乘。 以佛乘为一乘缘觉为二乘声闻为三乘。 作此论之亦得称一。 具出法华。 问地持论中七义释大。 与今何异。 答彼论就无阶级中辨于阶级。 竪论大义。 言七种者。 一谓方等经菩萨藏。 此是教大。 所以前明教大者要根本由教然后方得发心修行。 二发心大。 谓发大道心。 三解行大。 至道种性解行纯熟名解行大。 四净心大。 初地菩萨得无生忍其心清净名净心大。 五众具大。 谓大福大智通为佛道资粮名为众具大。 六时大。 谓三大僧祇劫修行。 七果大。 谓大菩提果。 此七义中第七义而上诸佛大人所乘义同。 余之五义与前五义大略相似。 而初义与引般若经略同。 以是因缘故名为大第二总结。 大分深义所谓空也下。 第五结所解旨归。 前虽唱解摩诃衍义。 然摩诃衍有无量义。 未知正释何义。 是故今出所解旨归。 故有此一章来也。 就文为四。 一标空体。 二明空用。 三结解释。 四明解释之方。 所言大分者有人言。 如大品大数五千分或增或减。 故名大数。 此非释也。 有人言。 大乘中般若空为一分。 复以中道空理为一分。 以此二分合名大乘。 今二分之中以般若空为深义。 故云大分深义所谓空也所以作此释者。 此是成实人义。 谓般若空为乘智。 空理是乘境非乘智。 故作此释耳。 论直言大分深义所谓空也不以空主于慧。 故亦不同之。 今所释者。 上以六义释大乘。 然此论但解于大不释于小。 今就大乘中更复简之。 所言大者即上摩诃衍也。 所言分者大乘具含万德。 而用正观为乘主。 正观由实相而生。 则实相为本。 正观及万行为末。 末即是有。 本即是空。 故大乘具含空有。 今但释空之一分故名大分。 问约二谛是何谛耶。 答二谛者大乘具含真俗。 故为二分。 今明空即是第一义也。 深义者前虽释一分。 或可为末世钝根释浅近之分。 是故次明深义于深义中有无量门。 未知释何深义。 是故次云所谓空也。 智度论释深奥品云。 深奥者空是其义。 无生灭是其义。 问是何等空耶。 答一解云。 是空三昧空。 得此空观故令诸法空。 又解云。 是外所缘法空。 故名空三昧。 前解是智空。 后释是境空。 论主皆破之。 离是二边说于中道。 谓诸法因缘生无有一定法故为空。 何以故。 因缘生法无自性。 无自性故即毕竟空。 毕竟空从本以来空。 非佛作亦非余人作。 诸佛为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 是空相是一切法实体。 故名为深。 详论此意非境非智不观不缘不因不果。 百是不能是。 百非不能非。 非但是是不能是。 非是亦不是。 非但非非不能非。 是非亦不能非。 总而言之。 横绝万法竪超四句。 故名甚深也。 问即得以空为第一义。 第一义是甚深者有是世谛。 世谛应是浅耶。 答义正尔也。 故中论四谛品云。 世谛者一切诸法本性空。 而世间谓有。 于世人是实。 故名谛。 则知以凡夫所见有是浅圣人所知空为深也。 问自佛法西域而度谁前得此意耶。 答睿师净名序云。 格义迂而背本。 六家偏而不即。 安和上凿荒途以开辙。 标玄旨于性空。 又云。 以炉冶之功验之。 唯性空之宗最得其实。 其后影。 肇。 融。 睿。 皆游其门。 故肇公涅槃论云。 圣人无数宋外无心于内。 彼已寂灭。 浩然大均乃曰涅槃。 涅槃若此图度绝失。 以图度不至名之为空。 影公中论序云。 内外并[穴/俱]缘观俱寂。 岂容名数于其间哉。 问何故云非名数耶。 答二谛是数。 真俗境智等为名。 今以不可说二不二故云非数。 绝真俗等一切名故云非名。 睿师此论序云。 虚实两[穴/俱]得失无际。 四师语异意犹一也。 问此空既非因果境智。 亦得有多名耶。 答智度论云。 是空有种种名。 谓无相无作寂灭离相法性涅槃等。 故法华云。 皆是一相一味。 所谓离相解脱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即法华名此空为一乘涅槃。 无量义云。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 其一法谓无相也。 如是无相不相无相。 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即以空为无量义处三昧。 涅槃经以空释成圣人义。 以何义故名为圣人。 常观诸法性空寂故。 问此空若非因果境智。 何得智度论云实相生般若。 即实相为境般若为智。 般若是果实相是因。 答此是非因非果强说因果。 非境非智强称境智。 故下论云。 缘是一边观是一边因是一边乃至中是一边偏是一边。 离是一边名为中道。 即其证也。 若通达是义者。 上释空体今第二辨空用。 若能解悟此空则生般若。 般若生则导万行运出生死。 故云通达大乘六度皆备。 此不二二分境智为二。 故说实相为所通达。 般若为能通达。 然实未曾能所亦非境智。 问通达大乘与具足六度何异。 答大乘据果六度为因。 以通达于空因果皆备。 又故睿师序云。 整归驾于道场必毕趣心于佛地。 正用今文意也。 又通达大乘为总具足六度为别。 是故我今但解释空第三结解释。 有此利益须但释之。 解释空者。 下第四明解释之方。 此十二言教有四种功用。 一能显理以理为门。 二能发观与观为门。 三遮塞非道。 如涅槃云。 断塞诸道。 谓四句百非。 四障闭邪观。 谓凡夫二乘有所得生心动念皆不得入也。 问云何言十二门入空耶。 答明我今以十二事显明于空令物悟入。 初是因缘门论有三分。 初分竟前。 今是第二正明十二门入于空义。 以为论体。 问中百二论并皆开之。 此十二门为开不开。 答一师相承多不开之。 凡有二义。 一者此十二门因备婉转始终相成故不须开。 二者一一门皆无法不穷无言不尽。 故诸门后皆云。 有为空故无为亦空。 有为无为尚空。 何况我耶。 此即门门皆说诸法空故故不须开。 今亦得云开者凡有二义。 一者此论既秤但解释空。 宜就三空分之。 初三门明于空门。 次四门明于无相门。 后五门明无作门。 论文实有此意。 二者此论既明诸法实相。 为令众生悟无生忍。 宜就无生分之。 可为六双。 初十一门破异法生不得。 最后一门求即法生无从。 即法异法生不可得。 则一切无生令众生悟无生忍。 此一双也。 就异法中又二。 初十门明前因后果及因果一时生义无从。 第十一门明前果后因亦不可得三时无生则生义尽矣。 此第二双也。 初又二。 九门明法无生。 第十门明人无生。 人法无生谓第三双也。 初又二。 初八门求一切法相不可得。 次一门捡诸法性义无从。 即内性外相一切空为第四双也。 初又二。 前三门求所相法无从。 次四门捡能相不可得。 则能相所相俱空第五双也。 前又二。 初门总求因缘生不可得。 次两门别求因缘生。 不可得谓总别一双。 此皆一途大格其不尽者至门门初当委述之。 一一门为三。 初长行发起。 二偈本正明门体。 三总结。 此三即是标释结也。 长行发起如前释之。 众缘所生法第二正明门体。 就文为二。 初偈次长行。 此偈文约义包非是一意能尽。 今略述之。 一者就破病为解释。 上半破外道义。 外道执诸法有自性。 如僧佉。 五尘和合别有瓶体性。 无尘为一。 世师别有瓶法。 与尘为异。 勒娑婆别有瓶法。 与尘亦一亦异。 若提子别即瓶法。 与尘非一非异。 外瓶既尔内总身亦然。 今明瓶为众缘所成。 即无自性。 若有自性不假众缘。 故上半破一切外道。 令一切外道藉因缘知外瓶内身悉皆是空故。 从因缘门以入空下半破内道义。 内学之人乃不言众缘和合别有实瓶。 而有无性假瓶。 是故今明若无有自性云何有是法。 故亦无假瓶。 令内学人从因缘门悟假瓶空。 二者上半破萨婆多义。 萨婆多云。 未来有自性法假缘即生。 如木有火性。 假缘成于事火。 是故破云。 名有自性即不假缘。 今既假缘即无自性。 令萨婆多从因缘门悟法性空。 下半破成实。 成实师云。 虽无自性之法而世谛有于三假。 是故今明若无自性则无有法。 令悟此三假即是四绝。 三上半破犊子部义。 犊子部云。 四大和合有眼法。 五阴和合有人法。 今明眼从大生则无自性。 人由阴有义亦同之。 为令犊子从因缘门悟无人法。 下半破譬喻佛陀。 既无自性则无有法。 不应别计有于假人。 四者上半破假有体义。 明由于微阴众缘故有人柱。 则人柱无有自性。 自性即是自体。 既无自性即无自体。 下半破假无自体义。 仍无体故虽无自体而有假用。 今明既无自性即无有人。 令谁用耶。 五者什师未至长安有三种义。 一者心无义。 二即色义。 三本无义。 心无者。 明心体是无而不无万法。 肇公评之云。 此得在于神静。 而而失在于物虚。 今此一偈破心无义。 明心及万法皆众缘生则无自性。 若无自性则心境俱空。 云何心空境不空耶。 次即色义云。 明色无自性故言色空。 而因缘假色此即不空。 肇师评云。 此乃悟色不自色。 未领色之非色。 今偈破云。 因缘生色即无自性。 若无自性即是无色。 云何言有无性色不可空耶。 本本无义者。 未有诸法先有于空。 空为其本有为其末。 此偈破云。 因缘生法性本自空。 非是先空后方是有。 故此一偈定佛法得失。 故作十二以正之。 六者此偈俱破内外空有二见。 因缘所生法此破内外无见。 外云。 无黑白业无黑白报。 故无能生所生。 今明黑白果报从黑白业众缘所生。 云何言无耶。 方广云。 有分无故诸分亦无。 如柱无故微无人无故阴无。 今明微阴因缘成于人柱。 何得无耶。 故上句破于无见。 下三句破于有见。 着有见者有见者决定谓有人法。 是故今明众缘所生无有自性。 若无自性而毕竟空。 云何诸法决定有耶。 自上已来虽有六条略就破十家义以释此文。 今次为不学问人但过去久习善根直令端坐观察内外即悟入空以释之。 众缘者四支百体语其因也。 所生法者七尺之身言其果也。 是即无自性者。 以果从缘缘会而成。 成由会者岂有体耶。 若无有自性云何有是法者。 法即是果法也。 既无自性既无身果。 故藉头足因缘即悟此身空。 故云观身实相。 观佛亦然。 内身既尔外舍亦然。 次直就理教释者。 今以空因缘是门为能通。 以因缘空为理是所通。 此即从因缘所悟入不所。 故前序云。 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 然能既不有所亦不无。 如是五句皆不可得。 此即从因缘所悟入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心行断言语灭亦名波若。 故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 亦名佛性中道。 故涅槃云。 见缘起为见法。 见法即见中道。 见中道即见佛亦见佛性。 即其事也。 然只因缘所毕竟无踪迹处所。 勿令失因缘所。 虽毕竟无而踪迹因缘所宛然。 故肇公云。 欲言其有有非真性。 欲言其无事缘既形。 如此了悟即发生二慧。 因缘所宛然。 而毕竟空即方便实慧。 虽毕竟空而因缘所宛然。 即实慧方便即发生二慧。 即是境智义。 取因缘所能通义故名为门。 取其能生义目之为境。 既发生二慧则具足六度万行。 便名大乘。 故大品云。 见燃灯佛得无生则万行具足。 既得无生二慧。 故出断常生灭。 名出三界得萨般若。 故前云。 通达是义则通达大乘无障碍。 又就二空释此偈。 因缘所生法是则无自性。 辨性空门破于性病。 若无有自性云何有是法。 明因缘空破于假病。 一切诸病唯有性假。 故今备破之。 次一师约四重二谛释之。 初重因缘所生法为俗谛。 是师即无自性为真谛。 此以因缘空有为世谛。 因缘有空为真谛。 亦是空因缘为世谛。 因缘空为真谛。 今从空因缘入因缘空。 因世谛悟第一义。 他因缘空异空因缘。 今只空因缘是因缘空。 勿起二见也。 次重因缘所生法此明若空若有皆是因缘。 如因空故有因有故空。 空由有成有由空成。 故此空有并名世谛也。 是即无自性明。 由空故有。 有无自性。 是即非有。 由有故空。 空无自性。 是则非空。 非空非有名为真谛。 令从空有二悟入非空有不二。 即以二为不二门。 第三重二不二皆是因缘。 由不二故二。 由二故不二。 故二不二并是因缘名为世谛。 是则无自性者明。 由不二有二。 二无自性。 是即非二。 由二有不二。 无二无自性。 故非不二非二不二名为真谛。 故从二不二门入非二不二理。 第四重二不二非二非不二并是因缘悉名世谛。 因缘无自性则无二不二亦无非二不二。 言断虑穷乃名真谛。 诸意中以后门为究竟。 可适时而用之。 问云何适时而用。 答师作此意为对二病。 一对成实师有是世谛空是真谛。 故明空有皆是世谛非有非空方是第一义。 汝之真俗皆是乘之俗耳。 既不得真亦不成俗。 今乃具足。 为对十地及摄论师有法界体用以中道为体。 空有为用。 空有为二谛。 非空有为非安立谛故。 今明此皆是我之第三重世谛耳。 既未得真。 何由有俗。 又初重二谛为凡夫。 次重为二乘。 后二为菩萨。 又为渐舍破众生病故作此四重。 又为释诸方等至种种异说。 或云空为真有为俗。 或云空有皆是世谛。 非空有第一义。 之第二重意。 又云不着不二法。 以无一二故。 即第三重文。 又云谛可分别诸法时无有自性。 假名说悉欲分别世谛义。 菩萨因此初发心。 一切诸法言语断。 无有自性如虚空。 悉欲分别真谛义。 菩萨因此初发心。 第四重文。 今欲遍释诸方等经异文故作此四重二谛。 即四重文理也。 问何故前就破义释后就二谛释耶。 答要前须破诸病。 然后始得申明二谛。 以有所得障佛二谛故也。 问偈下句明云何有是法无何等法耶。 答观偈文正是明无果法。 所以明无果法者。 以一切有为皆是果故。 果法既空则有为皆空。 又缘皆无性由缘故果。 果无自性。 由果故缘。 缘无自性。 皆无自性俱无果因。 众缘生有二种下第二长行解释又开五别。 一总列内外缘果。 二略破内外二法。 三广破外法无生。 四广破内法无生。 五总结。 初又二。 一总列内外缘果。 二别释内外缘果。 初又二。 前列内外二果。 内谓众生数外谓非众生数。 欲明内外俱空故双列二种也。 众缘亦有二种下第二列内外二缘。 偈文前列众缘后列所生。 此是因果次第。 今前果后因者。 一就文逐近释。 以接果释果。 二果显因昧故前果后因。 三偈正明果空。 欲显此意故前果后因。 外因缘者下第二别释内外缘果即成二别。 释外缘果为二。 初总标。 如泥下次别释。 此下凡列五事。 前三据缘成。 后二约因生。 此皆大判为言耳。 然泥生瓶亦是因生义者一考而言之。 前一后二。 是因生次两是缘成。 但瓶中不举泥。 故但是缘成耳。 所以历举五事者。 一为根性不同受悟非一。 如金师浣衣之子。 又泥洹法宝入有多门。 又欲历法观行故举此五条。 此一一中皆前明能生之缘后辨所生之果。 即是释偈众缘所生法。 当知外缘等法下第三例余外法。 内因缘者第二释内缘果亦三。 初总标。 谓诸无明下第二别释内因果义。 各各前因而后果第三总结因果。 十二相望皆前因后果。 三世论之二因五果三因二果。 二分论之七支为前分因果五支后分因果。 如是内外下第二略破内外二果。 自上已来总释偈第一句。 今总释偈第二句二谛分之。 自上已来释于世谛。 今释第一义谛。 论主更不别破。 直明若有自性不应假缘。 既假缘生则知无性。 又论主直列外人因缘即是破其自性。 此是借众缘以破性也。 又此论正申傍破。 直申佛假名因缘而有。 所谓性义自坏。 如外人若执性义则佛因缘义自坏。 若法自性无下第三广破外缘生法。 就文又三。 一标三无二释三无三例诸法。 初标三无者。 一自性无二他性无三共性无。 所以标三无者。 一欲明无自即无他共。 自于自是自于他是他。 自他合论则名为共。 当知一自含于三种。 以自无故三种即无。 二相待可解。 三类例无。 汝计自既无。 他共亦尔。 问何故明此三无。 答举自无释偈第二句。 他共两无释于下半云何有是法。 以外人虽闻无自。 犹谓自他共有则非是无法。 是故今明求自他无从即无有法。 何以故下第二释三种无。 文但解二。 以共无别体故不释之。 初释自无。 借他破自。 以因他故所以无自。 若谓下第二次释他无。 就破他中又开二别。 一者破果二者破因。 初中又二。 前就疎他门破。 次就亲他门破。 疎他门破非所因之他。 亲他门破所因之他。 非所因他他而不生。 所因之他生而非他。 破疎他中有四。 一取外意二正破。 三广类余法。 四总结非。 今是初。 文而祥。 若谓者前借他破自。 外便谓乃无自性因他而有。 今取此意故云若谓。 则牛以马性有下第二正破。 举牛马破内法他。 据梨[木*奈]破外法他。 一一中皆具四难。 一者牛望牛为牛。 他望马亦他。 既俱是他。 应当俱生。 二俱应不生。 三马不生牛牛生牛者。 亦应马生于牛。 牛不生牛。 四者马不生牛牛生牛者。 马是牛。 他牛非牛他。 余皆应尔。 第二广类万宝而实不尔。 第四总结非。 若谓下第二次破亲他。 就文有三。 一取外意二总非三释非。 外云不以他性故有者明他有二种。 一相因他二不相因他。 梨[木*奈]不相因他蒲席相因他。 不相因他即不相生相因之他。 是故相生以通论主上四难也。 是亦不然。 第二总非。 以后决前亦有四难。 汝亲疎俱他则俱生。 二俱并不生。 三亲生疎不生亦应疎生亲不生也。 四者有生则有他非他。 何以故下第三释非。 凡有二难。 初明因蒲有席。 即是相因不名为他。 前得他失因。 今得因失他。 而言蒲席一体者。 外谓蒲外别有自性之席而异于蒲。 即是假别有体家及犊子卫世三家之义。 故今破云。 汝未有蒲时即无席。 因有蒲是故有席。 席揽蒲成蒲席一体。 何名他耶。 此是借一破异。 非论主用总别一体因果一体以破外也。 又蒲有即席有蒲无则席无。 岂不一耶。 若汝不一应蒲有席无席有而蒲无。 又如中论。 若法所因出是法不异因。 又汝既言用蒲作席。 岂不一耶。 若不一则不作。 若一则作。 若谓蒲于席为他者第二重取外意破之。 汝必言蒲于席为他不受蒲席一体者。 若尔蒲于席既是他。 则不应言因蒲有席。 前句得因非他。 今得他非因。 就亲他中有此进退二破。 又蒲亦无自性下自上已来破果。 今第二次破因。 亦是举因以破于果。 蒲从缘生则无自性。 无自性则无蒲。 以何为席。 毗昙明蒲微所成无别有蒲。 不着此破。 但有八微。 今明八微犹如蒲也。 故杂心云。 乃至一极微尘亦从二因生。 当知即是无无性(二因者所作因共有因)无故空。 成实明别有假蒲体用者正为今文所破是故席不应以蒲为体者。 上破假别有体。 今破假无分别体也。 如人以五阴为体。 柱以四微为体。 故今明五蕴四微尚无自体。 云何假为体耶。 余瓶苏下第三类破余法。 内因缘生法下第四次别破内法。 就文为三。 初举内类外。 二引论偈破。 三长行解释。 一欲以内例外。 既三门求外无从。 内亦如是。 二明无外可待。 是故无内。 三以内类外。 外既妄计。 内亦如是。 四外大死身为内。 内大散坏为外。 外内不二。 外无则内无也。 所以就内外作观者。 无始不值诸佛菩萨。 于内外起爱见。 故回流生死。 今龙树还就内外令悟入道门。 以论主得无生之悟。 还如行而说令末世众生如说而行。 以见实相反生正观烦恼便息。 肇公云。 道远乎哉。 体悟内外则是正道。 故知未值善师以道为非道。 今值正论悟非道为道。 经云。 菩萨未得菩提。 菩提为生死。 得菩提生死为菩提也。 七十论者今所未详。 偈则为三。 初标。 缘法实无生第二取外意。 第三开二关破之。 今是初。 然十二因缘本自无生。 故涅槃云。 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乃至不因不果。 金光明云。 无明体性本自不有。 无所有故假名无明。 问若十二因缘实无生者。 下文不应破于无生云。 生法不成故无生法不成。 答今言实无生者。 实无外人所见生。 此是言其无生者明其无有生。 非谓有无生。 若有无生如下所破。 又菩萨所行未曾生无生。 深奥品云。 佛问善吉。 菩萨何处行。 答云。 菩萨无所行处。 故知不行生无生。 但对破凡夫二乘生灭故云无生耳。 生既去无生亦尽。 如雹摧草草死则雹消。 若谓为有生者第二取外人意。 凡夫外道二乘不信十二因缘本自无生。 故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 故牒外义也。 下半第三开二关啧之。 又初句是夺破。 今纵关以二门啧之。 又初句以大乘无生破凡夫二乘有生。 是对缘假破。 今以二门啧之。 是就缘假破。 显在长行。 长行释三门。 即三释。 二门如文。 释第三门又三。 一牒偈本即是定关。 二解释谓作难。 三总结。 初如文。 若一心中有者第二作难。 然成实明十二因缘必前后相生。 毗昙具有二种。 自有一刹那有十二。 自有十二时具于十二。 今此中总破二义。 今前明。 若一心中有是一刹那中有义。 毗昙不以为过。 如四相一时并起心数一时共生。 今明凡有三义。 若一时俱有。 唯是能生无有所生。 如其俱无唯是所生无有能生。 若一有一无则能所不并。 云何得一时共生。 又因果一时有者第二重破。 既名因果相生。 必前因后果。 云何一时。 若一时如牛二角。 非因果义。 若众心中有者破第二义。 前分是无明也。 前无明分共心灭已则断灭。 后行分与心俱。 则无因。 无因即不得生。 故言后分谁为因。 问云何名共心灭耶。 答正是摄论明。 烦恼业种子依阿梨耶识。 阿梨耶识即是心也。 前烦恼与种子共梨耶灭。 后五果谁为因耶。 若望成实开善义。 烦恼与业附行阴成就来现在。 虽来现在复有实法灭义。 则行阴心灭。 谁为五果作因耶。 灭法无所有何得为因者。 此兼取意破也。 恐外人云。 前分碍后故不得生。 要须前分灭无后方得生。 故次第缘名为与处义即其事也。 故今破云。 灭法无所有。 无所有则无有因。 云何为因。 十二因缘下第三总结。 是故众缘皆空下第五总结齐法。 就文别明三空。 即为三别。 一明有空。 二辨人空。 三明无为空。 问何故但明此三空。 答此三空摄一切有为无为空。 即是法空。 次是人空。 故生法二空摄一切空也。 问何故前辨法空。 后明人空耶。 答法为人本。 故前明本空后辨末空。 又此论多破内学。 内学多计于法小计于人。 是故前明法空。 又法空难得人空易得。 今欲举难况易。 又观行次第前人空后法空。 今是说门。 据深为言。 故前明法空后辨人空。 法空中三句。 一明缘空。 二则果空。 是故下总结。 缘果皆空。 有为法尚空下第二次明我空。 问有为无为此并是法空。 我是生空。 何故不以法空为一类而前说法空。 次明我空后方明无为空耶。 答此论破小乘内学。 内学人多计。 人是有为。 是故破有为法即便破我。 二者欲明一切诸我并因五阴有为故。 破于有为即便破我。 文有三句。 一举法况我。 二明本空故末空。 三引经。 今是初也。 举法况我者举本况末以难况易。 又以有况无。 然法是有求尚无踪。 横计之我云何有耶。 因五阴下第二释。 上举法况我前明相因而有。 次辨二种俱无。 相因有中前法次譬。 若阴入界空下第二明二种俱无。 前明法说无。 次明譬说无。 又法空故。 我空者此明有为之我。 有为既空故我亦空。 若无为之我本因有为。 有为既空。 我无所因。 故我亦空。 大品佛母品云。 神常无常等十四句皆因五阴。 涅槃云。 是诸外道虽复说我。 终不离于阴界入也。 问犊子计。 我非为无为。 应不被破。 答此文正破犊子。 俱舍论破我品明犊子义。 云犊子别有我体。 故不即阴。 而因于阴故不离阴。 如别有火体故不即薪。 而因于薪故不离薪。 是故今破云。 汝本因阴。 是故有我。 在阴既无。 何所因耶。 又我不可说。 若因于说说无故不可说即无。 若不因说何由有此不可说耶。 又依中论涅槃品。 若涅槃是有为即是有为。 我若是有亦是有为。 今亦尔。 我若是有亦是有为。 如经说下第三引经。 前虽破我而犊子不信。 故引经证之问此引经与前何异。 答前明我所空故我空。 今引经以我空故我所空。 互借破也。 非如成实论以实过假以空过实也。 今明。 我之与法皆出妄情。 但借妄止妄。 故人法互释弹。 前借法妄破人妄。 今借妄人止妄法。 又若不破法则我心不净。 如灰炭犹在树想还生。 是故破法为成净我。 破我亦为成破法。 是故今文互借破之。 如是有为法空故下第三次破无为法空。 无为有三种。 今但破涅槃者。 若依毗昙义涅槃是善。 余二无记。 不足破之。 依成实义三无为一体。 既破涅槃余二即破。 又大小乘人保着涅槃为最究竟。 余法不尔。 故偏破之。 此中破二种涅槃。 一者破灭五阴名涅槃。 二破无生名涅槃。 初中又二。 前就法破涅槃。 次就人破涅槃。 初中又二。 第一总破。 第二释。 破初句如文。 何以故下第二释破。 此通大小乘义。 小乘人灭分段五阴名小涅槃。 大乘人灭二生死果五住惑因名大涅槃。 今明。 五阴本空。 何所灭故名小涅槃。 二死五住亦本非有。 何所灭故名大涅槃。 又我亦复空下第二举我破涅槃。 既无能得之人。 何有所得之法。 又上破无所得法。 今破无能得人。 复次下第二破无生涅槃。 有此文来凡有二义。 一者上破灭五阴名涅槃多是小乘。 大乘人明五阴本来无生名为涅槃故。 今破大乘义也。 二者大小乘人闻论主上云五阴本来自空。 便谓本来无生即是涅槃。 是故今次须破无生。 就文为二。 初牒如文。 若生法成者第二正破。 文显易知。 是故有为无为下。 门中第三总结三空释涅槃义。 问若如此文大小涅槃皆破。 即无涅槃。 云何经云说二涅槃三涅槃四涅槃耶。 答依论主云。 此中破始得明涅槃耳。 如此中明生死涅槃毕竟空。 显道未曾生死亦非涅槃。 不知何以字之强为立名名为涅槃。 故涅槃经云。 涅槃无名。 强为立名名为涅槃。 如不食油强名食油。 问云何言无名耶。 答无名者不可名涅槃不涅槃。 强为作名名为涅槃。 诸大乘皆尔。 故华严云。 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生死非杂乱。 涅槃非寂静也。 问何故强为立名名涅槃耶。 答为对众生生死故立涅槃名。 问对何等生死立涅槃名。 答对有五住惑业生灭此生名有余灭。 对有二生死果生灭此二死生名无余灭。 故立二也。 金光明三身品立三涅槃。 明法身究竟是无余。 对余二身非究竟是有余。 法身不住生死灭生死之着。 应化身不住涅槃灭涅槃之着。 灭此二着名无住处涅槃。 言四涅槃者三如上。 第四本来清净即是佛性本有名为涅槃。 四出摄论。 十二门论疏卷上之本十二门论疏卷上之末观有果无果门第二若于因缘得悟者则因缘是门。 若不悟者因缘于其人即非门。 智度论释三三昧门义正尔。 如治病差者□是药不差者于其非其药。 又于悟因缘因缘是门。 不悟即非门。 当知此因缘未曾门非门。 如涅槃迦叶作定相难。 四无量应一二三不应有四。 佛就无定相答。 乃至或说道为非道。 非道为道。 今亦尔。 或说门为非门。 非门为门。 不如他定有二谛理有教通之决定。 是门迷者自非门耳。 今次因缘明有果无果门者。 上门有四。 一无病不破。 二无教不申。 三无理不显。 四无利不获。 谓六道回宗三乘徙辙。 整归驾于道场毕趣心于佛地。 故不须余门。 则一一门皆具四义。 但众生惑病不同根性各异。 自有从因缘门入。 自有从有果无果门入。 故有此门来也。 二者就义次第。 因缘门总就因缘求果不得。 以悟入无生。 故名为门。 今二品别就因缘求果无生。 以之为门。 自总至别是观门次第。 三者前就因缘求果不可得。 今此门更开三关以纵破之。 若必言因缘能生果者不出此三。 此三既无。 则毕竟无生。 有纵夺不同故有此门来也。 四者上直申假名正因缘生即是无生故以之为门。 今破惑者执因缘中决定有果无果生不可得故以之为门。 故前门是申正因缘而邪义自坏。 今正破邪迷而因缘自申。 二门相对申破傍正不同故相次也。 问有无与因缘例不。 答有例不例。 言其例者病因缘假因缘病有无假有无此义例也。 言不例者破病因缘申假因缘。 破病有无不申假有无。 所以然者。 因缘因果未曾有无。 而惑者计因缘中决定有无。 此则但破不收。 故因缘望有无有于二句。 因缘亦破亦收。 有无但破不收。 故涅槃经云。 若言因中定有果无果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名谤佛法僧。 又执有无四句为爱人。 系属于魔。 故知决定有无但破不收。 今言观有无门者。 观有无亦有亦无此三病毕竟不可得悟入实相。 故名为门。 若见有无亦有亦无即是三见。 便塞实相故非门也。 问若尔破此三病以何为门。 答藉此破之言教能通实相。 故名为门。 问因缘亦以教为门。 今亦以教为门有何异耶。 答因缘门有二义。 一者藉因缘之教悟入实相。 二者藉教识因缘。 因缘能通实相。 故因缘是门。 今但取破有无之教。 则用破为教门。 不用有无为门也。 问云何以破为门。 答立义者直明能生果不言缘中有果无果。 论主开张此三穷于能生果故以破之言教名为门。 然因果宛然而毕竟净。 无纵迹处所众生如此了悟不须论主破之。 良由众生不能如斯了悟。 遂见有见无见亦有亦无。 今就实相如此有无毕竟无纵。 故名为破。 何时有此有无等诸见可破耶。 又今破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诸见既息。 故爱见息。 爱见息故恩息。 因息故生死果息。 生死果息故涅槃亦息。 竟无所息故生死去涅槃去。 此去无所去豁然了悟。 是故此破名之为门。 计因果有无有内道外道不同。 然道不曾内外随人行道自成。 内耳外道计有无有其四句。 僧佉因中有。 世师因中无。 勒沙婆亦有亦无。 若提子非有非无。 萨卫二世有。 僧祇二世无。 天亲俱舍论双异二家。 亦有亦无。 现在作因则未来有果。 现在不作因即未来无果。 成实师立中道义。 明有果理故非无无果事故非有。 今具破此内外四句。 问中百二论亦破有无。 与今何异。 答百论两品正破二外道有无。 中论品品破内道有无。 若望此门彼二论并是略破。 今有三十余门破于有无。 故名广破。 又彼二论散破有无。 今束破之。 又彼二论寄余法破有无。 如五阴三相等中亦破有无。 今此门但就因果破。 于有无门又为三。 一长行发起。 二偈本破。 三长行释。 就偈为二。 三句总非。 第四句呵啧。 又第四句亦名摄法。 以三句求生无踪。 离此三外谁有生耶。 又龙树明照无生。 敢九十六术言有生耶。 五百论师言有生耶。 问此偈与前品两偈何异。 答前品初偈总明内外无生。 次偈别明内法无生。 但前偈直明果从缘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是即无果。 今偈重就因缘中啧果。 故云因缘中若前有果。 若前无果亦有亦有亦无并不生果。 是即两门始终并是破果。 但上门举缘破果。 今回啧果所以为果。 所以两门并破果者。 至第三门方乃破缘故也。 又二门并破果。 果通有为。 有为既无无为亦无。 故有为无为一切空。 又二门求果无踪。 则知无缘。 故借缘有破果有。 借果无破缘有。 问何故破亦有亦无不破非有非无。 答第四犹是第三。 故不破第四。 问若尔第三犹是前二。 亦应不破第三。 答既显第三犹是前二。 即显第四犹是第三。 故须破第三也。 就长行为二。 第一前释偈三句。 第二次释第四句。 以齐万法。 就释三句又二。 初总唱三句不生。 第二别释三句不生。 初如文。 所以三句并不生者。 若令三种生成即无第一义谛。 若无第一义谛亦无世谛。 何以故下第二别释三句不生。 即为三别。 就释因中前有果不生。 就破救论之问答凡有八番。 第一牒有。 第二破有。 第三救。 第四重破。 第五重救。 第六重破。 第七重救。 第八重破。 即成四立四破。 故有八番。 若就能破门论之凡有五门。 初章就生不生门(有七破)第二据变不变门(有四破)第三就果麁细门(有四破)第四就啧果不成门(有五破)第五啧异果门(有四破)都有二十四门若因中先有果生者第一立也。 是即无穷第二破也。 就生不生门凡有七破。 一俱生破。 二俱不生破。 三以同啧异破。 四将异并同破。 五无异破。 六无用破。 七啧用破。 今略释之。 然后附文可见。 俱生破者未生是有。 既其得生生已亦有。 亦应更生。 令已未俱生名俱生破。 俱不生破者若已生是有。 既其不生未生是有亦应不生。 名俱不生破。 以同徵异破者既同是有。 云何有。 一生一不生异故名以同徵异破。 将异并同破者未生既有。 生已应无。 将已未之异并有同义名将异并同破。 无异破者有义既同。 则已未既无异。 无用破者纵果已有何用更生。 啧用破者异既已有。 应有可见之用。 此七门因循次第而来。 就俱生破又四。 一标无穷。 二显无穷。 三释无穷。 四结无穷。 是即无穷第一标无穷也。 如果前未生下第二显无穷。 无穷有五种。 如中论所说。 今正就已生物明更生故名无穷。 故名显无穷也。 问为此是一物无穷生为生无穷物。 答是一物无穷生也。 何以故下第三释无穷。 言因中常有故者已生之果不异彼未生。 故是因中之常有也。 从是有边复应更生者有人言。 有无二边。 汝今着有故言从是有边。 今谓不尔。 已生之果谓之有边。 将欲作难。 先牒外人有义边也。 问此就何义难也。 答此就未生微其已生。 未生亦有生已亦有。 未生是有既其得生。 生已亦有亦应得生。 故言从是有边复应更生。 又未生是有。 既在因内已生是有。 亦在因内。 所以作此难者恐外人云果在因中。 是故得生。 果在因外不复更生。 是故今明。 因外之有不异因内之有。 故是因中常有。 内有既生。 则外有亦生。 又只因内之有生言。 此则是生已更生。 汝因内已是有竟复不应生。 遂言生者当知即是生已更生。 若因内之有生已更生。 则因外之有亦生已更生。 如是一物无穷过生。 是则无穷。 下第四总结。 若谓下第二俱不生破。 前是纵生门。 令未生已生一切皆生。 又生已更生有无穷生。 今是夺生破。 则未生已生一切不生。 就文为三。 一取外意。 二正破。 三牒宗呵啧。 取外意者救无穷之过也。 外云。 因中果名未生。 因外果名已生。 未生可得有生。 已生云何更生。 故无无穷过也。 是中无有生理第二正破。 此将生已徵之未生。 未生是有。 生已亦有。 生已是有既其不生。 未生是有亦应不生。 已未二门毕竟无生。 故云无有生理。 是故前有下第三牒而呵之。 复次下第三以同啧异破。 又开二别。 初牒外义。 先第一将未徵已。 未生是有既其得生。 生已亦有亦应得生。 则二俱应生。 第二将已徵未。 生已是有未生亦有。 生已是有既其不生。 未生是有亦应不生。 故此二门理应俱生。 俱应不生。 今外人云。 虽俱是有而未生者生生已不生。 不应作俱生俱不生难也。 是二俱有下第二破也。 外人义自相违。 以有是同而生未生异故。 论主投其有同以徵。 不应生不生异。 所以然者。 汝有义既同。 则应同生。 不尔同应不生。 若有是同而一生一不生无有是处。 复次下第四捉异并同破。 提外人生未生异以徵果体不应始终有同。 汝已未相违。 亦应有无相违。 未生既有。 生已则无也。 又汝反世情言未生是有者。 亦反世情已生便应是无。 又此亦得是并。 若必言生未生异亦应有无异也。 已未相违故。 是二作相亦亦应相违者。 正作有无相违难也。 二所作果体之相亦应相违。 则未生之果既其是有。 已生之果即应是无。 问何故名作相。 答果是起作相。 故名作相。 复次下第五无异破。 前正难次释难。 正难中前牒。 世间未生是无生已是有。 故言有与无相违。 无与有相违也。 若生已亦有下正难外也。 汝若避前第四生已无难便当果体始终都有。 是故今明。 若生未生二俱有生者。 生已未生有何异耶。 又此亦得并。 若生未生同是有者。 亦应生未生同皆是已也。 生未生俱已。 若以未生为未生已为已。 亦应已生为未未生为已。 又若有未有已则有有有无。 具四难也。 释难亦中二。 初何以故正释之。 次传破其无异。 复次下第六无用破。 自上已来难并纵横。 今并停之直逈啧其有义。 汝既已有何用更生。 直作斯啧辞理则穷无言可对。 又夫论义之方有难有并有啧。 上已明并难。 今次啧也。 此啧僧佉及二世有义。 若言有果理者亦作斯啧。 既已有理。 理已出空已入有竟。 何须更出空更入有耶。 若更出空入有即堕更生。 如是无穷。 还堕前五破。 故此一破与前进退相成也。 复次下第七啧用破。 更复纵之。 若不改有宗必言有者。 汝因中有瓶。 则具色香味触。 若尔则应可见。 若不可见则应非有。 又泥中有瓶则应为六根作境能发六识用。 亦应云若尔可闻等也。 又若不能作境而言有者。 石女儿等亦不能作境亦应有也。 又不作境者而有。 亦应作境者不有。 问曰下第三外人救义。 上破僧佉及二世有部并有果理家义。 今众家共兴此一救也。 此一问据别而言正通第七啧用破。 因中虽有果以未变故不可见。 不应闻有便谓可见。 亦不应言不可见。 故谓不有。 未变者但有果性及理力等。 未有事果相貌名为未变。 亦得备通七难。 第一俱生难云。 未生是有生已亦有。 未生既生。 生已亦生。 是则无穷者此事不然。 我因中乃前有果而未变故。 须变而生。 已生之果已变故不须更生。 何得言未生既生生已亦生耶。 通第二俱不生难者。 前难云。 已生是有既其不生。 未生是有亦应不生者此事不然。 我已生之有此是已变故不须更生。 未生之果此即未变。 是故得生。 不应作俱不生难也。 通第三以同啧异难者。 上难云。 未生是有。 已生亦有。 既同是有。 而有一生一未生无有是处者不然。 我未生未变故须变而生。 已生已变故不须更生。 虽同是有而得一生一不生也。 通第四将异并同难者。 上难云。 既有生未生异则有无亦异。 未生既是有。 已生则应无者不然。 我未生是未变之有。 生已是已变之有。 云何作一有一无难耶。 通第五无异难者。 上难云。 生已亦有未生亦有。 既同是有。 生未生便应无异者不然。 我未生是未变之有。 已生是已变之有。 既有变未变异。 则生未生亦异。 何得言无异。 通第六无用难者。 上难云。 因中既已有竟。 何用更生者不然。 未生未变。 是故须变此即有用。 云何作无用难耶。 通第七如前。 答曰下第四破救。 有此一救。 内频兴四破。 一徵相破。 二啧变在因中破。 亦云。 安变在因中破。 三穷变在因外破。 亦云抽变因破。 四不定破。 初难有三。 第一牒。 第二从以何相下正啧相。 此啧其未变之前相貌也。 言埿中瓶果既未变故自体不可见者。 必应假相知有。 夫相有二。 一者自相二者他相。 自相是非众生相。 他相是众生相。 埿中俱无此二相。 何以知有瓶耶。 又俱无。 二相俱则不可用二相证瓶。 又俱无。 二相俱应生二相。 又埿出牛马不应生瓶。 若有生不生则有有有无。 亦四难也。 是故汝说下第三牒呵。 复次下第二捉变在因内破。 上啧相今啧体。 亦三。 一破二释三结啧。 若变法即是果者牒外义也。 问外前云。 因中有果而未变。 则变与果异。 今云何言变法即是果耶。 答论主欲开二关引敌定变同果。 知其悬言即也。 所以然者。 论主知其必不受变即是果。 便堕无果之难。 故今且云。 即是也又欲遍破一切故具开二关应定云。 汝变为是果为非果。 若是果者因中有果。 即应有变。 若有变即可见。 若变非果则因中无变。 则应无果。 今且开一关故偏云即也。 何以故下第二释破。 释破有二。 初明既前有果即是前有变。 二明既前有变则应可见。 上何得言未变故不可见。 略据可见耳。 还复宗具七难。 因中之果可见。 已生之果亦可见。 俱可见则俱生。 是即无穷。 成第二难已生可见应既不生未生可见亦不生。 成第三难同可见。 一生一不生无有是处。 成第四难者。 未生既可见生已应不可见。 成第五难者同是可见。 生与未生有何异。 成第六难未生已可见。 何用更生。 是故下第三结呵。 若谓未变下第三捉变在因外破。 亦三谓难释结。 难中二。 初取外意。 明本立因中有果而未变则变与果异。 云何作即难耶。 是故云未变不名为果也。 言不名为果者。 若此变非是果。 则果毕竟不可得者第二破也。 因内无变后时又无。 即毕竟无果。 乃免可见之啧覆堕无果之过也。 何以故下第二释破。 汝明因中无果则果不生。 今因中先无变云何生变。 故瓶等果下第三结破也。 若谓变已是果者第四不定破。 所以有此一破来者。 重破其因外之果即是变。 因内果未变。 此义是众家统本宗故重破之。 破亦三。 前取外意。 次作因中无果难。 三结成不定难。 今是初纵彼变在因外。 又纵变法是果。 具二纵也。 则因中前无下第二破也。 汝既言变是果而在因外。 则知因内无变果。 故云因中前无。 是即不定下第三结成不定过。 问云何不定。 答若言因中有果性是因有果。 因内无变为无果。 此之不定不名为过。 以数论及外道立义正尔。 今就文明者汝本宗立因中有果。 今复谓。 变已是果。 则知未变时因中无果。 二言相违故言不定。 问曰下第五重救。 立因中前有变以通上四难。 问外先云。 因中果未变。 今云何回宗立有变耶。 答不违宗也。 前云未变者但有果性未变成事。 故不可见。 今言。 有变者已有变性。 若无变性则堕无果。 故不相违。 问何以知立变性耶。 答外云有变。 但八因缘不可知。 故知有性耳。 今先作外人二义。 一立宗二防难。 立宗者因中有变即是因中有果。 若因中无变便堕因中无果过也。 次防难者引八缘也。 难云。 因中既有变应当可见。 若不可见则不应有。 外通云。 有二种不可知。 一有不可知。 二无不可知。 有不可知如八缘。 无不可知如[少/兔]角。 汝不可闻有便谓可知。 不可闻不可知便谓无也。 次别通四难者。 第一啧相难云。 若因中有果应有相。 若无相便非有。 答云。 因中虽有以同八缘不可知。 不应啧求相也。 第二难云。 因中既有变应可见。 若不可见便应非有。 答云。 虽有但同八缘故不可见也。 答第三难者。 我变在因内。 云何乃作变在因外难耶。 通第四难者。 因中先已有变。 此即定有。 岂堕第四不定难耶。 就文有三。 一总标二义。 二别释二义。 第三结成二义。 以非论主。 初文二义者。 一明先有变以立义宗。 二明不可得以防论主可见之啧。 合此二言通前四难。 如向释。 凡物下第二文也。 如是诸法下第三文也。 答曰下第六重破。 就文为二。 第一夺破。 明因内变果不同八缘。 则着上未变之前可见之过。 第二纵同第八。 则始终常细。 则堕生后不可得之失。 初又二。 前总明不同八缘。 以不同八缘故还滞前四难。 正堕可见之失也。 次何以故下第二别释不同八缘。 文相可知。 若瓶细故不可得者。 第二纵同第八。 则始终常细。 亦二。 初正难。 次何以故下释难。 释难云。 未生常细不可见者生已亦细亦不可见也。 生已未生俱定有者。 此举有定释成细定。 汝有义既定不可改有令无。 细义亦定。 不可转细令麁。 不可见义亦定。 不应可见。 问曰下第七此重救。 救上二难。 未生时细。 则同于八缘无不同之过。 初细后转成麁故由细成麁。 岂可令始终常细。 故免第二失。 先细后麁数论等同有此义。 问此立未生时细。 与上第一救未变故不可见。 有何异耶。 答前明未变都未有瓶之相貌。 今言。 细者已有相貌。 但相貌微细故与上不同。 答曰下第八破。 此一答中有十一难。 一关正破麁细。 初有二难。 总破因中有果。 初二难者第一作因中无果难。 第二相违难。 今是初。 上明始细终亦细。 今啧本无麁果末亦应无。 末遂生麁即是本无今有。 岂非因中无果耶。 故进退成破。 又反并。 若无麁遂生麁者有细应不生细。 又因中前无麁下第二作相违难。 此中前双牒有无。 因中前无麁者牒其无麁。 显堕因中无果过也。 又欲发成有麁之难也。 若因中前有麁第二纵牒因中有麁。 则免因中无果之过。 不应言细故不可得者乃免无果之失。 复堕遗言之过。 今果是麁者此复作非果难之果是麁。 汝言细故不可得是麁即非果也。 今果毕竟不应可得者。 因内无麁因外之麁复非是果。 竟何处有果耶。 是故不以细故不可得者。 牒外义总结呵之。 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者。 若就麁细门分之。 上来四难就麁细门破竟。 今第四啧因果不成。 若就破救十一难论之。 今是第三明因用废。 问何故作此二义目之。 答上来并是问答接次。 今此一章直就因中有果别生诸破。 不同上来三章。 是故具作二义目之。 初难有二。 前牒外义。 是即因因相坏者第二破也。 初正破。 次释破。 初正破云。 若立因中有果者则因果俱坏。 而重称因因者盖是发语之辞。 又一因是外人所立之因。 今牒彼立因故言因也。 次汝所立因此因不成。 故复言因也。 果亦尔。 问此破与上来破何异耶。 答上但明因中不得有果未明因果俱坏。 故与上异也。 何以故下第二释。 偏释因相坏。 缕器非叠果因故者。 此之二事正举譬破之。 若因坏果亦坏者。 此乘无因之势以明无果。 何以故下传释因无故果亦无。 复次下第四明果相坏。 又开三别。 一正难。 二释难。 三总结。 言若不作不名果者。 因中前有果则果非因所作。 因不能作果故云不作不名果。 何以故下第二释难。 明叠寄缕中住叠非缕果缕非叠因。 若以奇住便是果者。 果寄器住应是器果。 此即一切皆果。 不尔一切非果。 若言叠是缕果果非器果者。 亦应果是器果而叠非缕果也。 如是即无因无果下第三总结。 问此中但应啧有云何亦啧无耶。 答上来破有略折稍欲入无。 故逆呵元也。 复次下第五啧标相。 与前第四破中啧相异者。 前啧体相今啧标相。 是故异也。 今云因中有果而不可得者。 序论主上来觅果体及果体相不可得也。 应有相现者正啧果标相也。 如闻香知有华者列此五物皆有标相也。 如是因中若先有果应有相现者正啧果标相。 令同上五物也。 今果体亦不可得者序上来破体也。 相亦不可得者序今求相不可得也。 如是当知下总结因中无果也。 问闻声见鸟。 声是鸟标相。 今见轮绳即知有瓶。 轮绳是瓶标相。 何言瓶无标相。 答二义不可。 一者绳轮犹是瓶因。 上已就因内求果无踪。 今不应更举。 二者声为鸟相。 寻声见鸟。 绳为瓶相寻绳不见瓶相。 非例也。 复次下第六遍检果。 遍检果者就若自若他若因若果一切处求果无踪名遍检果。 凡有五句。 初是因中无果。 若因不作下明他因无果。 若缕不作下明无因不得有果。 若果无因亦无者乘无果势破因也。 是故下结非因中有果。 复次下第七有常过。 从上遍检果生。 上明因不作非因不作复不得自然而作。 而言有此果。 是故此果名之为常。 文亦五句。 初明果常。 若果是常下第二句明一切皆常。 若一切皆常下第三句明常无常俱无。 是故常无常下第四呵啧其俱无。 是故不得言因中前有果下第五结非本宗。 复次下若就五种破门自上已来四门已竟。 今是第五啧异果。 所以别开此门者。 以上来皆是义势相接。 今更别开章破之。 所以复是一门破也。 此门亦有四破。 一重过。 二作为果。 三正二因。 四二作坏。 合前七为十一也。 今是初。 若因中先有果生牒外义也。 所以牒者凡有二义。 一者义势不接前。 更别开破门故重牒也。 二重牒因中前有果为显成有重果过。 良由因中前有故成重果。 所以重牒。 即果更与果异果作因者。 正作重果破也。 明缕中已有叠。 叠是既缕家果。 既已有叠即应可着。 着复是叠家之果故是重果。 而言异果者着果异叠果。 故名异果。 而言果更与异果作因者。 此缕既有于叠。 即为叠作因。 此缕中之叠则堪着之。 是故此叠复与着作因。 故云果更与异果作因。 问此与初章无穷过有何异耶。 答上明已生果之更复应生。 此是前后无穷。 今就一时中而顿啧之。 今缕中有叠叠则堪着。 叠复为着作因。 如母肠中有子此复应有子。 如是七世皆在母肠中一时顿有。 故与上为异。 破本有佛性义。 汝言众生中本有佛性。 为异众生为不异。 若不异犹是众生。 众生既无常佛性亦尔。 佛性既常众生亦尔。 若众生无常佛性常。 亦应佛性无常众生常。 若有常无常则不应一也。 若众生与佛性异则已有佛。 此佛已应放光动地。 已应化众生。 所化众生复本有佛性。 亦应放光动地。 如是无穷。 若谓如地前有香者第二作为果。 作为果者若缕中之叠未堪着。 缕缘合始堪着者。 此叠非缕中先有。 缘合始有。 为缘所作非是本有。 违本宗义。 故名作为果。 又进退皆屈。 若本有即为异果作因。 若未有待缘作方有即堕因中本无果。 就文为三。 一取外意。 二正破。 三结。 非前有取意中前譬后法。 所以取意者上以重果过外。 外不受此难。 明缕中虽有叠叠未堪着。 故不得与着作因。 如地虽前有香不以水洒此香未有发鼻识之用。 缕中虽有叠缘若未会不能与着为因。 故无重果之过。 是事不然下第二论主破。 前总非。 次何以故下释非也。 今云不然者不然其法。 非是不然其譬。 所以不然其法者。 若假缘合方有则果成始有。 非因中本有。 故云不然也。 何以故下第二释不然也。 前正释次传释。 正释云。 如汝所说可了时名果此是缘合时始名果也。 瓶等物非果者明若缘合时始名果则瓶等本有应非果也。 此是本始相对缘合方始名果。 瓶本有应非果也。 何以故下第二传释。 可了是作瓶等前有非作者。 可了是缘合始有。 为缘所作。 瓶等本有非缘所作。 是即以作为果者。 依汝义缘合始有为缘所作。 此即果也。 则应云瓶等本有非缘所作应非是果。 此即乖汝本有之宗故。 次结云因中有果是事不然。 问何故作可了之言耶。 答可了者犹是可生。 但为外人言地中有香因水故发则生因堕于了因。 故作可了之言。 又欲发下正二因破故作可了之言也。 复次了因下第三正二因。 所以有此破来者。 重为释成上香譬故来也。 恐外人云如香本有果亦本有。 非始造作方有。 是故今明。 若尔水是香之了因。 非是生因。 埿应瓶了因非是生因。 此文与上进退成难。 上得生因则失本有。 今得本有则失生因。 故有此文来也。 言正二因者为外人周正生了二因。 则彼义自坏。 了因二义。 一但能显物不能生物。 二能兼了余物。 生因异此二义。 一能生物。 二但能生瓶。 是故不同。 何得言果本有耶。 果若本有则生因成于了因。 了因既有多用。 生因亦作多用也。 复次若因中先有果下第四明二作坏。 因中既其有果。 则皆成已作。 无复二作。 若谓因中先无果下第二次破因中无果。 所以破无者。 前破执有家今破执无家。 如僧佉卫世及二世有无。 又犹是一人改于有宗而执无义。 又论主上借无破有。 谓论主破有用无。 是故执无。 又破无为成。 破有以无见不息有执还生。 是故破无令有心都净。 文为三别。 一破二救三破救。 今是初。 应有第二头生者四大中无一头亦无二头。 既生一头亦应生二也。 又无二不生二。 无一亦应不生一。 又无二而不生二。 无一而生一者。 亦应生二而不生一。 又有生不生则有有不有。 问曰下第二救。 救意云。 四大是一头因缘。 故能生一头。 四大非二头因缘。 故不生二头。 以因缘不因缘故有生无生。 无四难也。 答曰下第三破救凡有七破。 一多因过。 二多果咎。 三俱无啧。 四生相坏。 五同疑因。 六三作癈。 七悬搆啧。 今第一多因过也。 问此破与第一何异。 答上捉一因以对二果。 今捉一果以对二因。 所以异也。 如石中无瓶埿中亦无瓶。 既从埿亦应从石。 埿是瓶因石亦是因。 故名多因。 然犹得重破上义。 埿中无瓶是瓶缘者。 亦无二头应是二头缘。 无二头非二头缘者。 无瓶亦非瓶缘。 此则俱缘俱非缘俱生不生。 又颠倒过。 埿是瓶缘非二头缘者亦应是二头缘非是瓶缘。 又若有缘非缘则有有不有。 复次下第二多果过。 埿中无一果而生一果。 无一切果应生一切果。 故名多果过也。 若因中先无果下。 第三俱无啧。 沙之与麻二俱无油。 则俱不生。 俱无则俱生。 不尔沙生麻不生。 颠倒过也。 若麻生沙不生。 则麻有而沙无也。 若谓曾见下。 第四生相坏。 先取外意。 外人云。 我曾见人取麻不取沙。 是故麻生油沙不生。 是故取麻不取沙。 以曾见之言答四难。 以上破不可用言通故。 但取眼曾见救。 是事不然下总非。 何以故下释非。 问此与前第三俱无破何异。 答上句以沙无类麻无。 今纵有而生相不成。 是故异也。 生相不成如初门。 油不自不他不共也。 又汝引曾见救。 我亦引曾破。 汝生相不可得。 又汝引曾见救。 何不引曾闻救耶。 汝已曾闻。 初门求生相不成。 今何故救耶。 是故下结呵外人。 复次下第五同疑因。 同疑因者因名生疑之所以。 若了一事则万途可明。 何故近舍于今麻远引曾见。 今义既惑。 曾见亦谬。 俱惑所以名同疑因。 又我今非但破其现麻。 一切三世所有麻悉皆破之。 纵汝远引曾见不出所破。 汝已于此现麻生疑。 虽引曾见亦怀疑耳。 今麻昔麻同不能生。 于同生疑。 故名同疑。 此即指三世麻为因。 同疑此因名同疑因。 又依文释者。 因中有果无果亦有亦无。 此之三种名之为因。 汝今不解因中无果。 与上不解因中有果及半有半无无异。 同不了此三种。 故名同疑因。 文具有此三种意。 问云何得破曾见耶。 答外人舌不能通故引曾见为证。 但曾见之义符内外大小人情。 此事难破故以三门啧之者。 但啧其见麻生油故也。 则汝为曾见麻中有油。 为见其无。 为见半有半无生油耶。 以此三门啧眼见即眼见便坏。 所以然者无有人眼见。 麻内有油故生。 乳内有酪。 童儿已有儿。 食已有粪也。 故知麻中无油眼无所见。 半有同有。 半无同无。 故以三门啧之。 复次下第六三作废。 就文为四。 一牒外义。 诸因相不成下第二标因不成。 何以故下释因不成。 所以因不成者夫物得生事在于因。 因若前无即造功无用。 故云无作无成。 作据其始成约其终。 既无成作之功。 则无因也。 如是作者不得有所作下。 第四结无三作。 作者名人。 使作者名他人。 作是现前作是果。 因中若无果既无此三事。 若谓因中前有果下第七悬搆啧。 所以名悬搆啧者。 论主悬搆取外人意以难于内与外同过。 故名悬搆啧。 就文为二。 一者假作外难内。 二明内通外难。 外难内中凡有二难。 一者难论主因中有果。 二者难内同无三作。 若谓因中先有果者。 此第一反质。 论主执有果也。 所以谓内执有果者。 以见内借有破无故谓内破无执有。 是故云。 若谓因中先有果。 上破有中亦应有此难。 但以后例前。 举一可知。 又二世有无及僧佉卫世计因果不出有无。 若破有必立无。 若破无必立有。 前见论主破有谓论主执无。 今见论主破无必应立有。 是故作此难。 又一切破有二门。 一内破外。 二外破外。 上来明内破外意今明外破外。 所以内外并破外者。 欲明因中有果毕竟不可得。 毕竟是障道及坏因果义故也。 破因中有果既有内外二破。 破因中无果亦有二破也。 即不应有作作者作法别异第二齐过难。 我执因中无果既无有三作。 汝执因中有果亦无三作也。 是故汝说下第二论主通其二难。 就文为二。 一总非。 二别答。 总非中有三。 初句牒外无三作难也。 因中无果下第二叙外难意。 汝作此二难以难于我欲成汝因中无果者。 故是牒外意也。 是亦不然下。 第三论主非其破有立无也。 何以故下第二别答二难。 前遂近答第二齐难。 论主明。 若我执有难无可受汝难。 我不执有难无。 云何受汝难耶。 又我有无俱破。 汝今破我有者乃助我破。 非破我也。 又有无并出汝谓情。 今还难汝有汝自通之。 非开我也。 又汝不立有我亦不立有。 汝今破有。 此是虚说。 竟不开二家。 是故因中无果者呵外人立无也。 所以呵立无者。 外前质有为欲成无在难既非。 则无义便坏。 故呵无也。 复次下答其初难。 意同前难。 但前据无三作。 今明因中非前有果。 亦不受因中先无果者。 外见论主破有便谓执无故。 复明不受于无也。 若谓因中先有果下。 第三段次破亦有亦无。 凡有二难。 一相违破。 二指前破。 相违破者就因中一果体不得亦是有亦是无。 以有无相害故不言因中有性。 为有无事为无。 此不名通。 只问其性之有无为相违耳。 复次下第二纵是亦有亦无。 同上二门所破。 是故下前明因中有果无果等三句竟。 此下第二释偈第四句谁当有生者。 并齐万法即为二别。 初结果空。 有为空故下第二结归三空也。 十二门论疏卷上之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4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