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二门论宗致义记 内容: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上京西大原寺沙门释法藏述夫以玄纲绝待。 真俗所以俱融。 素范超情。 空有以兹双泯。 但以性空未尝不有。 即有以辨于空。 幻有未始不空。 即空以明于有。 有空有故不有。 空有空故不空。 边执既亡。 闻见随丧。 竭邪源之有寄。 则四执云销。 挺正法之无亏。 则二谛斯在。 是故如来在世。 曜般若于昏衢。 上品之流。 契玄津于累外。 大师没后。 异执纷纶。 或趣邪途或犇小径。 于是九十五种竞扇邪风。 一十八部争挥爝火。 遂使真空慧日。 匿耀昏云。 般若玄珠。 惑兹鱼目。 爰有大士。 厥称龙勐。 位登极喜。 应兆金言。 慨此颓纲。 悼斯沦溺。 将欲然正法炬。 覆邪见幢。 故使製作繁多。 溢于天竺。 然则要妙之述。 此论为先。 标十二之宏纲。 坦幽途而显实。 令即相还源。 融神妙寂。 开情焕理。 故号为门。 往复折徵。 复称为论。 门有十二。 因以为名。 余义下当别释。 将释此论。 略作十门。 一明教起所因。 二藏部所摄。 三显教分齐。 四教所被机。 五能诠教体。 六所诠宗趣。 七造论时代。 八传译缘起。 九释论题目。 十随文解释。 第一教起所因者。 略有十因。 造此等论。 一为是论主本愿力故。 以此龙树住于初地。 理应以誓愿力。 于佛灭后。 弘法摄生。 是其所作。 况论主见楞伽等经。 佛既记我当来。 然正法炬。 灭邪见幢。 是故理应广造诸论。 以扶嘉唱。 二为佛灭后。 外道竞兴。 邪说纷纶。 讪谤佛法。 为破彼等。 令归正故。 三为诸二乘不信于大。 破彼异执。 令向大故。 四为于大乘。 谬解真空。 滞于情执。 令彼破情。 见正理故。 五为显示大乘真实究竟。 令彼信受。 不疑惑故。 六为欲略显大乘般若真空最为要妙。 依之方得成万行故。 七为欲解释大乘经中深妙之义。 令显现故。 八为令一类依论解释得开悟者。 因此而得入正法故。 九为欲于佛灭后。 助佛扬化。 护大乘法令久住故。 十为以美辞妙颂。 广宣流布此大乘法。 成法供养。 报佛恩故。 第二藏部摄者。 声闻菩萨二藏之中。 菩萨藏摄。 修多罗等三藏之内。 对法藏收。 十二部中。 论议经摄。 问。 既非佛说。 何得然耶。 答。 由二义故。 一由是彼类。 是故彼摄。 二但诸佛说法。 有其三种。 一佛自说。 二加他说。 三悬许说。 此论则当悬许之类。 以入楞伽经。 及摩耶经中。 佛记龙树然正法炬。 故知悬记许可说也。 是故亦入至教量收。 达磨藏摄。 第三定教分齐者。 此方南北诸师。 异说纷纭。 无劳叙记。 且辨西国诸德所传。 亲问大原寺翻经。 中天竺三藏法师。 地婆诃罗。 唐言日照。 说云。 近代中天竺那烂陀寺。 同时有二大德论师。 一名戒贤。 一名智光。 并神解超伦。 声高五印。 六师稽颡。 异部归依。 大乘学人。 仰之日月如。 天竺独步。 轨范成规。 遂各守一宗互为矛盾。 谓戒贤。 则远承弥勒无着。 近踵护法难陀。 依深密等经。 瑜伽等论。 明法相大乘。 广分名数。 用三教开宗。 显自所依为真了义。 谓佛初鹿园转于四谛小乘法轮。 虽说人空。 翻诸外道。 然于缘生定说实有。 第二时中。 虽依遍计所执。 而说诸法自性皆空。 翻彼小乘然于依他圆成犹未说有。 第三时中。 就大乘正理。 具说三性三无性等。 方为尽理。 是故于因缘生法。 初时唯说有。 则堕有边。 次说于空。 则堕空边。 既各堕边。 俱非了义。 后时具说所执性空。 余二为有。 契会中道。 方为了义。 是故依此所说。 判般若等。 经多说空宗。 是第二教摄。 非为了义。 此依解深密经判也。 二智光论师。 远承文殊龙树。 近禀青目清辨。 依般若等经。 中观等论。 显无相大乘。 广辨真空。 亦以三教开宗。 显自所依真为了义。 谓佛初鹿园。 为诸小根转于四谛小乘法轮。 说心境俱有。 次于第二时。 为中根说法相大乘。 境空心有。 则唯识义等。 以根犹劣。 故未能全入平等真空。 故作是说。 于第三时。 方为上根。 说此无相大乘。 显心境俱空。 平等一味。 为真了义。 又初则为破外道自性等。 故说因缘生法决定是有。 次则为破小乘实有。 说此缘生但是假有。 以恐彼怖畏此真空。 故犹存有而接引之。 第三方就究竟大乘。 说此缘生即是性空。 平等一相。 此亦是入法之渐次也。 则依此说。 判法相大乘有所得等。 为第二教。 非了义也。 此三教次第。 智光法师般若灯论释中。 引大乘妙智经所说。 是故依此教理。 般若等经。 是真了义。 余法相名数。 是方便说耳。 问。 如前二师所说。 何得何失。 答。 若以机会教。 二说俱得。 以各依圣教为定量故。 何者。 谓此二说三教次第。 俱不可以三时前后定限而取。 何以知之。 如密迹力士经说。 佛初鹿园。 转四谛法轮。 无量众生得初果二果。 乃至阿罗汉果。 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 住初地二地等。 乃至广说。 大品经中亦同此说。 是故不可定说前后。 但知如来施设教则了不了义。 有其二门。 一约摄机宽狭。 言教具阙。 以明了不了。 二约摄机入法。 显理增微。 以明了不了。 初是戒贤所得。 何者。 谓如解深密经中。 初施鹿园。 唯为发趣声闻乘者。 以四谛相转正法轮等。 第二时唯为发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无自性。 乃至以隐密相转正法轮。 第三时普为发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无自性。 乃至无自性性。 以显了相转正法轮。 解云。 准此经文。 初则唯摄声闻。 次则唯摄菩萨。 摄机狭故。 名非了义。 后具摄小大。 故云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也。 又初唯说小教。 次唯大乘。 此二言教各互阙。 故名非了。 后具说二教。 用摄二机。 此则教具。 故名了义。 非是理有浅深。 又准此文。 亦不可定判般若等为第二时教。 以大品经云。 若人欲得须陀洹果者。 当学般若波罗密。 乃至欲得阿罗汉果。 及无上菩提等。 皆云当学般若波罗密。 故知般若经等。 亦具摄大小。 亦是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 智论亦云。 此摩诃衍中。 具摄菩萨声闻二众故也。 解云。 既具二谛。 俱摄两机。 岂得定判为第二教。 是故若定判般若。 则违此所引。 若定执前后。 则违力士经文。 是故但约摄机有宽狭。 言教有具阙。 判此三教有了不了者。 理教无也。 二约摄机入法。 显理增微门者。 智光所承立也。 谓初说心境俱有。 不达性空。 次显境空心有。 已显一分性空。 后心境俱空。 平等具显。 方为了义。 又于缘生。 初说实有。 次说似有。 后方说空。 此文并是入法有渐次。 显理有增微。 以明三教了不了义。 若定执前后。 定判经文。 亦有违害。 准可知耳。 又戒贤约教判。 以教具为了义。 智光约理判。 以理玄为了义。 是故二说。 所据各异。 分齐显然。 优劣浅深。 于斯可见。 第四教所被机者。 于大乘中。 自分两教。 若依大乘始教。 一切众生五性差别。 于中但是菩萨种性。 及不定性。 是此所为。 余非正为。 兼为无违。 以此论宗同诸般若。 兼益二乘及人天故。 若依大乘终教。 则一切众生皆此所为。 以近说五性虽有差别。 远论皆当得菩提故。 以悉有心皆有佛性。 佛性论中。 约谤大乘人。 于无量时不能发心等故。 说名无佛性。 非谓究竟无清净性。 以皆得无上菩提故。 依宝性论无上依经等。 设令二乘入寂已后。 受变易身。 受佛教化。 向大菩提。 是故依前始教。 约五性不同。 说三乘差别。 依此终教。 约并有佛性。 悉当得佛。 是故依此说唯一乘。 此论宗意。 通前二说。 准可知耳。 第五辨能诠教体者。 以名句文。 及所依声。 而为自性。 或说五法为性。 一名。 二句。 三唱。 四字。 五声。 然通论此体。 总有四重。 一约事。 具假实二法如上辨。 二约实。 以假归实。 唯以声为性。 三约似。 谓唯识所现似声等为性。 四约性。 谓此声等即空无性。 无名无声。 无无名无无声。 为自性。 谓离性之性也。 第六所诠宗趣者。 谓语之所表曰宗。 宗之所归曰趣。 则以十二种门破执为宗。 显理成行入法为趣。 谓回二乘等令入大乘。 是其意也。 总说虽然。 于中分别。 略作四门。 一汎明立破仪轨。 二别拣此中所破。 三总申三论义意。 四会诸异说。 初汎明经论立破仪轨者。 佛法大纲。 有其二种。 一为上品纯机。 直示教义。 不立不破。 二为中下杂机。 方便显示。 有立有破。 佛在世时。 多明初义。 兼明后义。 如诸经中所辨。 佛灭度后。 多明后义。 兼明初义。 如诸论中所辨。 就此有立破中。 略以三句显其分齐。 一明破。 二明立。 三双辨无碍。 初者。 圣以大悲。 假诸言论。 破除见执。 务祛其病。 言无定准。 今约相有五。 一讥徵破。 谓如佛破长爪梵志云。 汝若一切不受。 亦受此不受不。 如此等是已熟之根。 故生愧得果也。 二随宜破。 谓如佛见彼众生根宜。 若以此势而得入法。 则当以彼而破其计。 令其悟道。 未必要具诸量理例。 此为上根少生于前。 待佛多言方为信伏。 如破先尼外道等。 此上二种约破外道。 若约破二乘。 如法华等中。 汝等所得涅槃非真灭度等。 则为破也。 如破三归一等亦是准之。 三随执破。 谓如龙树圣天等所造三论。 对彼外道及小乘等。 随其所执。 以种种理例。 徵破其计。 务令执心无寄。 顺入真空。 则为成益。 何必要具三支五分比量道理。 以根犹胜。 易受入故。 不假势也。 四标量破。 谓如龙树所造方便心论及回诤论。 世亲所造如实论等。 并各略标世间因明。 三支五分比量道理。 校量破计。 要显正法。 而亦不存此比量法。 是故论中后自破之。 此所为根。 稍劣于前。 故用功多也。 五定量破。 谓如陈那所造因明等论。 清辩所造般若灯论及掌珍论等。 并依决择宗因喻等定量道理。 出他宗过无违失者。 方可得为是真能破。 若于宗等不善出过。 名似能破。 不成破也。 此所对根。 最下劣故。 执见深重。 难受入故。 广以世间五明之中因明理例。 校量是非。 方始信伏。 若至此位犹不信伏。 彼愚之甚不可言故。 更不至第六门也。 第二立义者。 法本离言。 机缘罕悟。 圣悲巧引。 务令被益。 致使随缘立义。 势变多端。 大略而言。 亦有其五。 一应机立。 如涅槃中。 外道见佛金色身等。 而言。 瞿昙虽是好人。 枉理说空。 而是断见。 佛则告言。 我不言空。 一切众生有佛性故。 有常乐我净等。 闻已入法。 后悟道迹。 而实文中佛性名第一义空。 如是等。 楞伽中。 为恐怖空者。 说如来藏有三十二相等。 文意亦同。 具如经说。 二斥破立。 谓此龙树于三论等中。 随破彼执尽灭之处。 心无寄故。 真空便显。 则为是立。 谓无立立也。 三随时立。 谓如圣天菩萨。 于一时中。 有外道论议。 便立二蕴。 以对担人为证义故。 如人两肩有荷担故。 义已极成。 后于大众之中。 便立五蕴。 其本外道则问。 若尔。 何故先立二耶。 答。 前为对担人。 更无智者。 今对智众。 方具足说。 如是等。 四翻邪立。 谓如圣天菩萨。 对八方外道。 立三宝义。 若有见屈。 当斩首谢。 众敌虽攻。 而义理无堕。 遂令外道归信入法。 此等所立。 未必有三支五分比量道理。 但以胜辩随时显说。 令义坚固。 使其信伏。 亦言无所在故也。 五定量立。 谓要依彼世间因明。 于宗因喻无诸过类。 义理极成。 名真能立。 若于宗等有过堕者。 名似能立。 不成立也。 又如以八种比量道理。 证大乘经真是佛语等。 是故当知如上所说立破等义。 并悉方便。 务令前机归伏生信。 未必得具佛法深旨。 且如真如无同法喻。 故不得立者。 岂可真如为非法也。 是故要当离此立破之诤论等。 方为顺实究竟义也。 第三立破无碍者。 以情执非理。 当体即空。 致使无破之破。 破即无破。 若执有破。 还同所破。 是故非破。 今既非所破。 是故以无破为破。 则能所俱绝。 心无所寄。 为究竟破。 取意思之。 勿着于言。 又以法既超情。 何容得立。 约情假立。 立即无立。 若能了此立即无立。 无立之立。 为究竟立。 若如言取立。 则是情计。 非所立故。 则无立也。 是故情中亦无立。 以非是法故。 情外亦无立。 以无缘对故。 但可会情入法。 立即无立。 无立即立。 取意思之。 其致可见。 是谓立破纷然。 未曾有说。 伏机入法。 何尝对敌。 又以遣情无不契理。 故破无不立。 立法无不销情。 故立无不破。 是以破即立。 故无破。 立即破。 故无立。 无立无破。 不碍立破。 是故立破。 一而恒二。 二而常一。 有不碍空。 空不碍有。 是谓立破无碍大意也。 第二定其所破者。 有师说云。 此三论宗。 但破小乘及外道等。 遍计所执实我实法。 不破大乘依他起性。 以是幻有。 非过失故。 若此亦破。 则是断灭恶取空摄。 非正法故。 有说三论一切皆破。 设使大乘瑜伽等论所立依他。 此中亦破。 以诸缘生无不空故。 若此不破。 见不亡故。 理非尽故。 问。 如此二说有和会不。 答。 有师说不可和会。 亦不须强会。 以此则是大乘之中。 诸部不同。 致有违诤。 如小乘中诸罗汉等。 异部不通。 菩萨异部。 当知亦尔。 故不可怪。 良以佛法极甚深故。 通其异诤。 各有教理。 义自极成。 故不可会。 今更重释无不可会。 以理自通故。 何者。 谓若不破依他幻有令至不有。 彼遍计执不永尽故。 以此幻有是不有有故。 若不受不有。 即是所执。 是故破执欲令荡尽。 必至幻有不有之际。 要破幻有令其永尽。 方至所执不有之际。 是故二说义不相违。 又彼小乘是半字教。 理义不尽。 容有异诤。 大乘满教。 义理周备。 岂亦同彼而有分部。 又诸罗汉。 不得诸法一味法界。 法执相应。 起见造论。 故有相违。 如入地菩萨。 通达诸法中道实相。 岂亦同彼执见相违。 是故龙勐及无着等。 诸大论主不相违者。 是良证也。 第三总申宗意者。 通辨三论。 总以二谛中道为宗趣。 今释此义。 略作三门。 一示义理。 二约成观。 三显德用。 初门内复作三义。 一约依他起性。 明二谛中道。 二约余二性。 三通约三性。 初义者。 谓诸法起。 无不从缘。 从缘有故。 必无自性。 由无自性。 所以从缘。 缘有性无。 更无二法。 但约缘有万差。 名为俗谛。 约无性一味。 名为真谛。 是故于一缘起。 二理不杂。 名为二谛。 缘起无二。 双离两边。 名为中道。 总说如是。 若更别释。 略作三门。 一约开合。 二约一异。 三约有无。 初中先开后合。 开者。 于一缘起。 开为二义。 一缘起幻有义。 二无性真空义。 初义中亦二义。 一非有义。 谓举体全空。 无所有故。 二非不有义。 谓不待坏彼差别相故。 大品云。 诸法无所有。 如是有。 是故非有非不有。 名为幻有。 二真空中亦二义。 一非空义。 谓以空无空相故。 二非不空义。 谓余一切相无不尽故。 是故非空非不空。 名为真空。 经云。 空不空不可得。 名为真空。 中论云。 无性法亦无。 一切法空故。 合者。 此有五重。 一谓彼非有。 则是非不有。 以此无二。 为幻有故。 是故庄严论云。 无体非无体。 非无体即体。 无体体无二。 是故说是幻。 此文意以无体为幻体。 故说无二也。 由此无二不堕一边。 故名中道。 此是俗谛中道。 二真中非空。 则是非不空。 以此无二为真空。 双离二边。 名为中道。 此是真谛中道。 三幻中非有。 则真中非不空义。 幻中非不有。 则是真中非空义。 以并无二故。 由此无二。 与前无二复无二故。 是故二谛俱融。 不堕一边。 名为中道。 此是二谛中道。 四幻中非有。 与真中非空。 融无二故。 名为中道。 此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经云。 非有非无。 名为中道。 五幻中非不有。 则是真中非不空。 此非非有非非无之中道。 谓绝中之中也。 是故二谛鎔融。 妙绝中边。 是其意也。 二约一异门者。 有四句。 一不异义者。 以若不缘生。 不无性故。 谓缘有者。 显不自有。 不自有者。 则是无性。 又无自性者。 显非自有。 非自有者。 则是缘有。 是故经云。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论云。 智障极盲闇。 谓真俗别执。 此之谓也。 亦不得以性空故。 而不许缘生。 以无缘生。 空不立故。 论云。 有为法空。 以从缘生故。 又此是真空。 非断空故。 若待灭缘生方为空者。 是则情中恶取空也。 又亦不得许缘有故。 违害真空。 以若不空。 非是缘有。 自若有者。 非缘生故。 又不异有之空。 方为真空。 不异空之有。 方是幻有。 是故此二不二。 故无异也。 经云。 色色空为二。 色即是空。 非色灭空。 色性自空。 于其中而通达者。 是为入不二法门。 又大品云。 非以空色。 故名色空。 但以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又大般若经三百八十九云。 善现。 以因缘不异本性空。 本性空不异因缘。 因缘即本性空。 本性空即因缘。 又云。 善现。 以从缘所生诸法不异本性空。 本性空不异从缘所生诸法。 从缘所生诸法即本性空。 本性空即从缘所生诸法。 如是等文。 明此不异门也。 问。 若尔。 应坏二谛。 以因果即空故。 失幻有。 坏俗谛。 空即因果故。 失真空。 坏真谛。 答。 正由不异。 二谛得存。 若不尔者。 则失二谛。 何者。 谓异空之因果。 非幻法故。 失于俗谛。 异因果之空。 非真空故。 失于真谛。 是故二谛得存。 由于不异。 不异则是中道平等。 是则由中道而有二谛。 则是中道二谛也。 二不一门者。 此缘起法由性空故。 令彼幻有亦不得有。 是故一切唯是真空。 经云。 诸法毕竟空。 无有毫末相。 空无有分别。 同若如虚空。 又经云。 一切法空。 如劫尽烧等。 大般若云。 色等空故。 空中无色。 如是等。 依彼幻有非有之门。 及依真空非不空门。 说彼真空永害幻有。 是故遂令俗相永尽而为真谛。 又此缘起法由幻有相故。 令彼真空亦成不空。 唯是缘起幻有差别。 是故楞伽云。 非遮灭复生。 相续因缘起等。 又摄论瑜伽等中。 明依他起法。 永不是无等。 如是并依真空非空门。 及依幻有非不有门。 说彼缘有永非是空。 永非空故。 方为俗谛。 如是二谛极相形夺。 方成本性。 如璎珞云。 世谛有故不空。 真谛空故不有。 此等皆依非一门辨。 问。 若据前门。 以真空灭幻有令不有者。 此则断灭俗谛。 坏业果故。 是恶取空。 又此性空既由幻有。 若令幻有亦不有者。 幻有无故。 依何得立彼性空宗。 是则亦失自真空义。 又前非异门中明不坏幻有。 此门复坏。 岂不二说自相违耶。 又若据后义。 以有夺空令空不空者。 此则实有非是幻有。 乖真空故。 是情执有。 又此缘有既由性空。 若此亦无。 缘有亦坏。 则失缘有义。 又前非异门中明不损真空。 此门复坏。 岂不相违。 答。 释此诸难。 明真俗空有与夺存坏。 有二门四句。 一唯真空有四义。 一由此空故不坏缘有。 以性若有者。 非从缘有故。 二由是空故坏尽缘有。 以空必害缘有故。 有若不尽。 非真空故。 三由空故亦坏真空。 以此性空既由缘有。 缘有存故。 则无真空。 无真空者。 由真空也。 四由空故不坏真空。 以坏于缘有。 尽彼空相。 方是真空故。 二唯幻有亦有四义。 一由缘有故不害性空。 以从缘之有。 必是性空。 定无性故。 二由缘有故必乖性空。 以缘有不无故。 三由缘有故则坏缘有。 以从缘之有必是性空。 性空现故。 必害缘有。 害缘有者。 由缘有也。 四由缘有故不坏缘有。 以从缘之有。 必害空尽。 有方为缘有也。 非是无故。 如是缘有性空。 或相夺全尽。 或相与全存。 或自坏自存。 无有障碍。 是故若就相与门。 则不坏有之空。 与彼不坏空之有。 理不杂故。 是非一门也。 二若就相夺门。 则此坏有之空。 与尽空之有。 全夺。 故非一也。 三若就各自存门。 则不相是。 故非一也。 四若就各自坏门。 则无一可一。 故非一也。 以存坏无碍。 二理不杂。 不堕边故。 不失中道。 是谓二谛中道也。 三者。 此非一与前非异。 复无有异。 以缘起无二故。 谓坏有之空。 即是尽空之有。 如是空有无障碍故。 极相违反。 还极相顺。 是故相夺相与。 复无有二。 缘起鎔融。 义理无碍故也。 由非一即非异。 故即二谛为中道。 由非异即非一。 故即中道为二谛。 四者。 此非一与非异。 亦非一。 是故即非一之非异。 与即非异之非一。 义不杂故。 而非一也。 谓不异中之二。 不异二之中。 虽义融通。 理不杂故。 非中非二。 具足中二。 是谓中边无障无碍。 思之可见。 第三约有无者有二门。 先约表。 后约遮。 前中二。 初总。 后别。 总者。 于一缘起。 融成四句。 各不堕边。 谓不碍空之有。 虽尽空单有。 而不堕有边。 二不碍有之空。 虽尽有唯空。 而不堕空边。 三无异之空有。 虽极相违。 而俱辨不堕于二边。 四极反之空有。 虽无二双泯。 而俱非不堕于边。 是故四句历然。 而不堕四边。 又亦可得依上义门。 四句俱得说边。 是故或非中非边。 具足中边。 可知。 二别者。 或以幻有为有。 无性为空。 或无性为有。 以理实故。 幻有为空。 以不实故。 皆俱融双泯。 各不堕边。 是名有无中道。 故涅槃云。 亦有亦无。 名为中道。 并准上思之。 二约遮者。 亦先总后别。 总中。 问。 依他是有耶。 答。 不也。 以无自性故。 是空耶。 不也。 不坏缘相故。 是亦有亦无耶。 不也。 无二法故。 不相违故。 是非有非无耶。 不也以有无既离。 无所待故。 不碍二义故。 是故由前三句。 离有离无。 故不着边。 由第四句。 离非有非无。 亦不着中。 如此不着中。 不着边。 方为无寄中道。 二别者。 先约幻有。 问。 幻有是有耶。 答。 不也。 是幻有必不有故。 是无耶。 不也。 以有既不有。 无可无故。 又不碍幻事。 非断灭故。 是亦有亦无耶。 不也。 以二义形夺。 俱不存故。 非有非无耶不也。 以无有无。 无所待故。 具此二义。 是幻有故。 是故单就幻有。 四句皆绝。 亦无寄中道也。 二约真空者。 问。 真空是空耶。 答。 不也。 以是真空。 非断空故。 是有耶。 不也。 相无不尽故。 是俱耶。 不也。 无二法故。 不相违故。 是俱非耶。 不也。 以绝待故。 具实义故。 是故真空。 亦绝四句。 具显中道故也。 上来总约依他起性。 明二谛中道竟。 第二约余二性者。 先别。 后总。 别中先约遍计所执。 此有二义。 故瑜伽云。 遍计所执。 情有理无。 此中约妄情谓有。 如空华于病眼。 是凡愚所取以为俗。 约理中实无。 如空华于净眼。 是圣智所知为真。 此无彼有。 交彻无碍。 融为一性。 故百论中。 犹如一柰。 于瓜为小。 于枣为大。 大小无碍。 名为一柰。 当知此中有无亦尔。 如是无二。 名为中道。 故论云。 无二有此无。 是二名中道。 论自释云。 无二者。 无能取所取有也。 有此无者。 有此能取所取无也。 此有彼无。 无二为中道。 此中有此无者。 只是无彼有故也。 此是情理相望说。 若单就情。 一切皆是情谓虚妄。 若唯约理。 一切有无等虚无所有。 无所有亦无所有。 一切皆绝。 亦无中无边。 二约圆成实者。 此有三重。 一约言就诠。 亦得为俗。 离言舍诠。 非安立故。 方乃为真。 俱融无碍。 以为中道。 二约绝诸相故。 是空义。 约真德实故。 是不空义。 此空不空无二为中。 如经中空不空如来藏等是也。 三约此真如当体无碍。 则无所有。 为空。 则此真体不可坏故。 名不空。 此空不空不二为中。 第二总辨者亦二重。 一约迷真起妄为俗。 会妄归实为真。 真妄俱融。 交彻无碍。 以为中道。 是真该妄末。 妄彻真源。 真俗溷融。 以为中道也。 二摄真从妄。 则俗有真无。 摄妄从真。 则俗无真有。 如是真俗有无无碍。 以为中道。 第三通约三性辨者。 先开。 后合。 开者。 所执有二义。 谓情有理无。 依他亦二义。 谓幻有性空。 圆成亦二义。 谓体有相无。 合者。 以所执情有。 依他幻有。 圆成种无。 如是有无无二。 为俗谛中道。 所执理无。 依他性空。 圆成体有。 如是有无无二。 名真谛中道。 如是真俗。 合而恒离。 离而恒合。 离合无碍。 是二谛中道。 此上二门。 亦有一异遮表等。 各有句数。 并准初门应知。 上来示义理竟。 第二约成观者。 此真空法平等二谛。 三世诸佛之所同依。 一切菩萨离此无路。 是故若欲于真大乘求出要者。 于此深空。 偏攻作意。 观察既久。 遂能照理伏惑。 今略明此真空之观。 以作三门。 一识病。 此有二。 一麁。 谓有修行。 为求名闻求利养等。 巧伪不真。 为令他知。 及不护戒行。 如是等类。 不能得入此真空观。 二细。 谓纵有质直趣理之心。 不识自心执见过患。 是故无心翻情入理。 故亦不能入此观也。 是故行者欲入此观。 于上麁细之患。 极须善识。 求远离之。 二拣境者。 亦二。 一倒境。 谓闻空谓断无。 闻有谓实有等。 并如情所取。 非是法境。 二真境。 如上说空有俱融无碍之法难名目者是也。 极须拣之。 若不尔者。 则入魔网故也。 三定智者。 亦二。 一解。 谓于前真空。 善分析拣择。 不与三种空乱意相应。 又亦解知此解。 与行不同。 若不尔者。 于此法上堕不生解。 则谓此解便是行心。 非正理故。 不名解也。 二行。 谓以行心观正理时。 决定不如前之所解。 以解不能至故。 行心顺法。 亡情念故。 谓于真境。 不作空解。 不作有解。 不作俱解。 亦不作俱非解。 于一念间。 一切解心动念总绝。 亦无不动之解。 所解亦绝。 此绝亦绝。 境智俱融。 于一念间。 此谓情开理现难可宣说。 至者当知。 龙树说空。 意在于此。 第三显德用者。 中论云。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又云。 以一切法空故。 得有三宝四谛等。 大品云。 若一切法不空。 则无道无果。 又云。 若诸法如毫釐许有者。 则诸佛不出世。 如是等文。 皆明以有真空故。 方有诸法也。 又由观真空。 方成诸行。 是故十度等行。 皆由空成。 菩提等果。 皆由空立。 是故从此真空无住。 建立诸法。 又令诸法得相即相入无障无碍等。 并是此门之大用也。 第四会异说者。 于中有二。 先叙异说。 后会无违。 前中。 此大乘内。 于缘生法二宗盛诤。 一执为有。 二说为空。 且执有者。 说此缘生决定不空。 以有因缘之所生故。 犹如幻事。 不可言无。 若言空者。 应非缘生。 如兔角等。 若尔。 则便断灭因果。 破坏二谛。 以若无心心法。 何断何证。 何修何益。 故唯识论云。 若一切空。 何有智者为除幻敌。 求石女儿以为军旅。 如是等。 设有处说缘生空者。 应知此就遍计所执。 说缘生法无二我故。 密意言空。 非谓彼法举体全无。 若此无者。 则是断无恶取空见。 甚为可畏经云。 宁起有见如须弥山。 不起空见如芥子许。 中论云。 若复见于空。 诸佛所不化。 如是空见既是深过。 明知缘生必定不无。 摄论瑜伽深密经等决定说有。 不可违故。 二执空者。 言此缘生法。 决定是空。 以从缘生。 必无自性故。 犹如幻事。 不可言有。 若言有者。 则不从缘。 不从缘故。 则非缘起之法也。 设有处说缘生法体是有者。 应知但是随俗假说。 非谓彼体实是不空。 以若有体则不从缘。 不从缘故。 则无知断证修。 亦坏于二谛。 大品云。 若诸法不空。 则无道无果。 中论云。 若一切不空。 则无三宝四谛。 成大邪见。 智论云。 观一切法从因缘生。 从因缘生。 则无自性。 无自性故。 毕竟皆空。 又若言此幻事不空者。 今且问如幻巾为兔。 此兔为在巾内。 为在巾外。 为即是巾。 为离巾有。 为有皮毛。 为有骨肉。 既并绝无。 依何执有。 当知此兔。 不待灭而自亡。 本不生而虚现。 是故要由性空。 得有二谛。 又汝以我宗为空见者。 此过属汝。 何者。 若汝执有。 则不藉缘。 不藉缘故。 则断因果。 岂非空见。 横执有法。 岂非有见。 有无二见。 双负汝宗。 何不生畏。 又汝不了我所说空离有无见。 执为空见而生怖者。 此是汝自空见。 非关我宗又汝横怖自见而执情有。 复成有见。 俱失佛法。 于颠倒情而恒流转。 虽染法衣。 常在法外。 是汝之失。 又汝云何有智者为除幻敌等者。 诸大乘经。 何处不说诸法如化。 菩萨修幻智。 断幻惑。 成幻行。 得幻果等。 如是圣教。 岂不违害。 何不生怖。 又汝意谓有断证故非如幻者。 非如幻故。 非从缘生。 非缘生故。 何有断证。 是故反是大邪见也。 又汝无着菩萨。 顺中论内。 尊承龙树。 称阿阇黎。 师其所说。 释彼余论。 况护法等而辄毁谤。 入楞伽中。 佛记龙树。 住初欢喜地。 能破有无见。 住生安乐国。 既是破有无见。 何曾是空。 若言龙树是空见者。 深成诽谤。 此既佛所赞叹。 余人毁谤。 与佛违诤。 非释种矣。 第二会无违者。 诸缘起法。 未尝有体。 未曾损坏。 无体无坏。 无二无碍。 为缘起法。 是故龙树等。 虽说尽有之空。 而不待灭有。 既不损有。 即是不违有之空也。 故龙树说空。 离有离无。 为真空也。 无着等。 虽说尽空之有。 而不损真空。 既不损空。 即是不违空之有也。 故亦离有无之幻有。 何相违耶。 当知二说。 全体相与。 际限无遗。 虽各述一义。 而举体圆具。 故无违也。 如其不尔。 恐堕空无。 励意立有。 不达此有是不异空之有故。 是故不受彼空。 反失自有。 失自有者。 良由取有。 又若恐堕有所得故。 勐励立空。 不达此空是不异有之空故。 是故不受缘有。 反失真空。 失真空者。 良由取空。 是故举体全空之有。 无着等说。 举体全有之空。 龙树等说。 非直二说互不相违。 亦乃二义相由全摄。 故无二也。 问。 若尔。 何故清辩护法。 后代论师。 互相破耶。 答。 此乃相成。 非是相破。 何者。 为末代有情。 根器渐钝。 闻说幻有。 谓为定有。 故清辩等破有令尽。 至毕竟空。 方乃得彼缘起幻有。 若不至此毕竟性空。 则不成彼缘起幻有。 是故为成有故破于有也。 又彼闻说缘生性空。 谓为断无。 故护法等破空存有。 幻有存故。 方乃得彼不异有之空。 以若不全体至此幻有。 则不是彼真性之空。 是故为成空故。 破于空也。 若无如此后代论师。 以二理交彻全体相夺。 无由得显缘起甚深。 是故相破反是相成。 由缘起法幻有真空有二义故。 一极相顺。 谓冥合一相。 举体全摄。 二极相违。 谓各互相害。 全夺永尽。 若不相夺永尽。 无以举体全收。 是故极违即极顺也。 龙树无着。 就极顺门。 故无相破。 清辩护法。 据极违门。 故须相破。 违顺无碍故。 方是缘起。 是故前后不相违也。 余义准上思之。 诸诤无不和会耳。 第七造论时代者。 有说龙树。 佛灭度后八百年出。 依摩诃摩耶经。 佛灭后七百年出近问三藏云。 西国有传龙树。 从佛灭后。 三百年出南天竺。 共一国王。 以药自持。 拟待弥勒。 至八百年。 彼王诸子。 并皆老死。 无嗣位者。 后一太子恨无得位。 母氏教云。 汝父不死。 是龙树所持。 汝乞彼首。 父则随丧。 子便依言往乞。 菩萨剔颈与之。 于是而卒。 既五百年在世。 是故诸说皆会。 然其所造虽复广多。 唯于此论。 自造本颂。 还自造释。 既不杂余言。 亦将为甚妙也。 第八传译缘起者。 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此云童寿。 齎梵本至此。 以大秦弘始年。 于逍遥园中。 与生肇融睿等诸德。 共译兹论。 睿公笔受。 与中百及智论等同译。 故肇公披阅四论。 若日月之入怀。 彼评云。 百论广破外道。 门论广破小乘。 中论具破内外。 智论解释大乘。 文势如此也。 是故三论玄旨。 派流于九坏。 龙树宗传。 实什公之方也。 虽复译在关河。 然盛传于江表。 则兴皇朗之功也。 第九释论题目者。 然此三论。 得名不同。 或就所显为名。 如中观论。 以中道是所显故。 或约所遣及所託为目。 如此论。 以十二门法为所遣託故。 或约数为名。 如百论。 以论有百偈故。 此中十二者。 有人解云。 此是随语中一大数也。 如一日十二时。 一年十二月。 又表十二。 入十二缘等。 此恐不然。 今释十二有三义。 一约所遣。 谓所执万端。 别祛难尽。 故今总摄。 十二统收。 无别表也。 二约所託。 谓津悟多方。 数穷八万。 要略所仗。 十二为号。 如下文云。 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 此是入真空之胜方便也。 三合此二义。 谓非遣执无以入空。 遣即託也。 非入空无以遣执。 託即遣也。 门者。 亦有三义。 一是收摄义。 谓此十二。 以一一统收诸余所遣无量诸法。 故以为门。 如章门等。 二是开示义。 谓于此十二。 开示显现真空理故。 以此为门。 如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等。 三是通入义。 谓令依此游履。 通入彼真空故。 此中十二即门。 带数释也。 亦有本。 作观十二门。 观者鉴照义。 且鉴照有二。 一照俗。 谓观照此十二类法。 二观真。 谓即于此十二法上。 破相开示。 照达真空。 令心无寄。 故云观也。 此中据后义说。 观则是智。 十二门是境。 境智合目。 如此境智。 是所诠义。 论者。 是能诠教。 谓以理穷覈。 使诸相永尽。 故云论也。 又以巧辩徵责。 令执心无寄。 亦云论也。 观因缘门者。 当别目。 谓亲辨法体为因。 疏而助发为缘。 推求无性为观。 开悟真空曰门。 十二之初。 故云第一。 (观因缘门第一六字古本连在论题之下故于此处释之)龙树菩萨造者。 梵语名作那伽阿顺那。 那伽。 此云龙。 阿顺那者。 罗什翻为树。 慈恩三藏翻为勐。 并非敌对正翻。 所以知者。 近问大原三藏云。 西国俗尽说。 前代有勐壮之人。 名阿顺那。 翻为勐者。 但指彼人。 非正译其名。 又西国有一色树。 亦名阿顺那。 此菩萨在树下生。 因名阿顺那。 是故翻为树者。 亦指彼树。 非正翻名。 阿顺那虽俱无正翻。 就义指事。 树得人失。 以于树下而生。 龙宫悟道。 故云龙树。 菩萨者。 若具应云菩提萨埵。 诸论通释。 总有三义。 一菩提。 此云觉。 则所求也。 萨埵。 此云生。 则所度也。 此二俱是所缘境。 则从境为名。 如白骨观等。 二菩提同前。 是所求境。 萨埵。 是能求行者。 则能所合目。 境智为名。 三萨埵。 此云勇勐。 谓于大菩提。 勇勐求故。 以菩下略提。 萨下略埵。 故云菩萨也。 造者。 是製作也。 第十随文解释者。 诸论之首。 皆有归敬等颂。 此论无者。 为存略也。 以此论是略论故。 亦是作者随意。 有无无在。 就此论中。 文别有二。 初标宗辨意。 二从释空者下。 开宗解释。 前中三。 先标宗。 二问曰下。 辨意。 三大分下。 会意归宗。 前中说曰者。 问答称论。 直言曰说。 又成教传通曰论。 曲授门人曰说。 曰者。 语辞也。 略解者。 略有四义。 一约人。 谓对佛果圆音大无碍辩。 广说般若二十万颂。 今此龙树。 位居不足。 证法未圆。 所说非广。 故云略也。 二约教。 谓龙树所造大无畏论十万颂。 对彼说此以为略也。 三约义。 谓空为法本。 有为末相。 若演本从末。 随俗万差。 以为广说。 若摄末归本。 就理要妙。 以为略说。 则要略之略也。 故文云但解空义。 此之谓也。 四约机。 谓佛在世。 为利根大士所说为广。 佛灭度后。 菩萨为彼末世钝根所说为略。 今此文中。 具斯四释。 故云略也。 言解者。 辨释也。 但佛经所说。 义理多门。 未知今者解释何义。 为拣彼小乘非此所释。 故云摩诃衍义。 摩诃。 此云大。 衍者。 此云乘。 此大乘名。 后论自释。 义者。 是所以也。 则是所诠义理。 谓真空也。 第二辨意中。 有三番问答。 以辨其意。 初一明法义利。 次一彰略非广。 后一显法名义。 初中先问后答。 答中二。 先叹本法甚深。 后明作论之意。 前中有二种甚深。 初叹证甚深。 谓诸佛所有故。 二叹阿含甚深。 为大功德利根者说故。 又初则主胜故法深。 后则机胜故法深。 以若非诸佛大人无以能说。 若非菩萨大士无以堪受。 是故此法。 玄轨妙则。 无不甚深。 故名为法。 则法含摄蕴积。 包容诸胜德故。 名之为藏。 大功德是福胜。 利根是智深。 者是人。 谓具胜福深智之者。 方堪为器。 显法深也。 后明作论意。 于中二。 先答利。 后光阐下。 答义。 何故此中先利后义者。 谓表菩萨大士宜以接物为先故也。 又释。 初是饶益有情。 后是成就佛法。 依瑜伽等论。 然诸菩萨从初发心。 常修如此二种正行。 亦是二利行也。 前中二。 先明所被劣根。 后明论主设教。 前中末世者。 时劣也。 此有二义。 一从佛灭后。 总名末世。 二谓正法五百年已后。 总名末世。 众生薄福等者。 人劣也。 谓六大五蕴积成众生。 故云众生。 薄福。 翻上大功德。 钝根显智劣。 翻上利根也。 寻经不达者。 谓虽寻文。 而不达其义。 闻说有无。 皆随言定解。 故是迷谬失也。 我愍此下。 明论主起悲设教。 论兴由致。 答利益也。 第二答义中。 谓此菩萨光扬开阐无上大法。 令久住世报佛恩故。 是瑜伽论菩萨造论六意之中。 为令失没种种义门重开显故。 此之谓也。 第二问答显略说中。 先问后答可知。 第三显名义中。 先问后答中。 大有七义。 一对小超过故。 二能至大处故。 三大人所乘故。 亦是曾运大。 四利用广大故。 五多所乘故。 亦是现运大。 六广大甚深故。 谓广尽其边。 则是无边之边。 量智境也。 深穷其底。 则是无底之底。 理智境也。 七摄功德大故佛经自说。 又如集论。 乘有七义。 起信论中三义。 皆有运转义。 是乘以无分别智为性等。 广如别说。 第三会意归宗中亦三。 先标举法体。 大分者。 是大都之言耳。 谓诸法万差。 大都总相。 无非是空故。 不碍诸法。 未甞不空。 故说真空。 名为深义。 二明其胜用者。 若通达如此真空。 则万行皆悉圆备。 略举六度以为行本。 无障碍者。 此有三义。 一约境。 谓真空不碍万行。 万行不碍真空。 故云无碍。 亦乃即真空为万行。 万行未曾不空。 即万行为真空。 真空未甞不行。 故云无碍也。 二约智。 谓照空之智。 则具万行。 万行即智。 无有障碍。 故云若通达。 通达则是智也。 三约俱融。 谓智有二义。 一从缘虚故。 虚无不尽。 智同境也。 二虚尽唯空。 未甞失照。 境即智也。 以即空之妙智。 还照即智之真空。 是故终日照而无照。 终日境而无境。 无境无智。 而境智宛然。 故名通达。 亦云无障碍也。 是故下。 第三结意归宗可知。 第二大段开宗解释。 于中二。 先标数开门。 后初是下。 随门别释中。 十二门则为十二段。 观因缘门第一初门中三。 初标起章门。 二立颂略示。 后释颂广显。 颂中上半举法。 下半徵情。 又上半明缘生故无性。 下半显无性故即空。 若具言此中有两重比量。 以初成后。 何者。 上半明一切有为法皆无自性。 宗。 以从缘生故。 因。 喻可知。 下半明有为法定空。 宗。 以无自性故。 因。 喻亦可知。 三释颂广显中二。 初明有为空。 后类显我及无为一切皆空。 前中三。 一牒举果。 二如是下。 破显无性。 三是故下。 结有为空。 初中三。 先开果有内外。 二开缘亦内外。 三释显内外缘果此中先辨外事。 有五事。 各有因缘及所生法。 并可知。 后显内报。 谓十二因缘。 依小乘宗。 皆前支为因生后支故。 具有因缘及所生法。 亦可知。 亦是释颂中初句竟。 二破显无性中二。 先总显。 谓内外法既各如是揽缘而成。 岂非即是无自性耶。 若有自体。 岂更缘故。 涅槃经云。 譬如青黄合成绿色。 当知是二。 本无绿性。 若本有者。 何须合成。 二若法自性无下。 别显无性。 于中先外后内。 外中二。 先正破。 后类结。 前中初标。 列自他共。 三章俱无。 二何以故下。 徵释。 于中先徵后释。 释中先释自性无。 后释他性无。 不释第三共生。 以自他若破。 无别共故。 就释初中。 谓自性若有。 则不因他。 以因他故。 自性无也。 二若谓下。 释他性无中有三。 初他成别体故非因。 二若谓下。 因同果体故非他。 三又蒲下。 因复无性失自他。 又释此三。 初约疏。 二约亲。 三俱非。 初中二。 先约情纵破。 谓若他生者。 牛应生马。 种梨生柰等也。 后而实不然者。 就理夺破也。 二若谓下。 就亲破。 亦是明因同果体故非他。 于中三。 初牒救总非。 谓外计云。 他有二种。 一非因之他。 如牛于马可不相生。 二是因之他。 如蒲于席何得不生。 前文但云他不言因。 此中说因而不言他故也。 此救非理。 故云不然。 二徵不然所以。 三正释破。 于中初存因失他。 故非因是夺破也。 若谓是因而非他者。 因既于果而非他。 则蒲席一体体既是一。 则失于因。 因既失矣。 他生之义安在。 二存他失因。 是缘破也。 谓若是他。 因非因故。 前则以因为他不成。 后则以他为因。 又前由一故不成生。 后由异故亦不生。 是故他不生也。 亦可前中量云。 因定不生果。 以与果法不别故。 犹如果法。 后义量云。 因定不生果。 以与果异故。 犹如非因法。 三推因无性失他。 于中遮外救云。 上来或异同非因。 或一同果法。 俱不得生。 而实生理非一非异。 故得相生。 今破意云。 若有此因。 可与果非一异。 而能生于果。 今推求此因亦无自性。 以从众缘成故。 犹如果法。 是故无体可能生也。 文中有四。 初标。 二徵。 三释。 四结。 释中先释蒲无自体。 后辨无力成席。 谓自体尚无。 何有力用。 是故下结可知。 二余缾下。 类余一切外因缘法皆不可得。 第二释破内法缘果之中有二。 初略指同前破。 亦是悬标后文破。 二引颂广显破。 此中二。 初引颂。 相传此七十论。 亦是龙树所造。 有七十颂。 故名也。 颂中初句显正理。 次句牒执。 下二句徵破。 又可初句夺破。 后三句纵破。 又可初句标无生。 后三句释无生。 二释颂中。 先释文显宗。 后结因果俱空。 释中先立正义。 亦是释颂初句。 就理夺破。 二若谓下。 破外情计。 亦释下三句纵破。 此中三。 先开两关定。 二次第别破。 三双结俱非。 第二别破中二。 先约一心破俱。 纵其所立。 谓正无明上心时。 行等亦应同时。 又因果下。 夺其因果。 文中。 先标举。 后释成。 二约多心破有三。 初因果别异破。 以不相搆及。 故非缘生法也。 二后果无因破。 谓先分无明。 与前心俱谢。 后分行等。 谁为其因。 三遮救重破。 谓外救云。 我前念无明虽灭。 能引后行支故为因。 如等无间缘。 本识中种子。 前灭后生等。 今破云。 汝前心。 为已灭。 为未灭。 若已灭。 灭是无物。 以何为因。 若未灭。 则果不得生。 以前心破故。 三十二因缘下。 双结可知。 第三是故下。 结缘果皆空可知。 二类破中四。 初结有为法空可知。 二有为尚空下。 以法空故。 显我无依。 故亦空也。 论说法执为因。 人执为果。 本因既亡。 末果随丧也。 以此论明人法二空故。 先辨法空者。 以正破二乘。 兼破外道故。 此中三。 一标况破。 二释法破。 三引证破。 释中二。 先顺释。 谓因三科有为法积聚故。 假说为我。 有为既空。 假我安在。 可然是薪。 然是火。 反释可知。 引证中。 如经说。 因我故有我所。 如因法有我相似。 又释前法空故我空。 此明我空故所空。 以所是我之用故。 此乃从本向末以说空也。 三类显无为空中。 先标类。 谓涅槃名寂灭也。 二何以故下。 释成。 释成中三。 初无法可灭故无灭。 二无能得灭故无灭。 三复次下。 明阙生待对故无灭。 四是故下。 结三空可知。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上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下京西大寺沙门释法藏述观有果无果门第二释此门略作四句。 一释名者。 诸门名皆有三义。 一举观智为能观。 二举所遣託为门。 则所观有果无果是也。 三入门见真。 则下文真空是。 皆从初二义题章。 二来意者有二义。 一前品总破因缘及果皆空。 今此别剋因中有无。 以显无生。 故次来也。 二前以因缘及果自他形夺。 以显无生。 今则以因中有无。 徵辨无生。 令前真空转极明了故。 令执有无者心转无寄故。 是故来也。 三宗趣者。 先叙所破。 一外道。 谓僧佉计因中有果。 卫世计因中无果。 尼揵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 若提计因中非有果非无果。 二小乘。 萨婆多计因中有果性。 经部计因中无果体。 又大众部计过未是无。 则是中无果也。 犊子部计亦有亦无。 以无事而有性故。 义准。 法相大乘说非有非无。 以待缘故不有。 为因故不无。 如是等文。 皆是所破。 二所显宗。 谓只由此四句为所由故。 俱不得生。 不待生处。 是所入宗也。 四释文中四。 一总标。 二别释。 三结宗。 四类遣。 初中二。 先标宗生起。 后举颂立宗。 此可知。 二别释中二。 初举颂立三章门。 二何以故下释。 释中三。 先释因中有果不生。 次释无。 后释俱。 释有不成生中。 有十五番。 初一恒生不生破。 于中四。 初出过。 二牒计破。 三遮救破。 四结成破。 前二纵破。 谓将已生同未生。 则应恒生。 后二夺破。 将未生同已生。 则应恒不生。 前中第二牒计破中。 量云。 因应生果已更生。 以因中常有果故。 如未生果因。 以未生与生因位不改故。 又以已生之果不异未生时故。 是故因中恒有常生也。 从是有边复应更生者。 谓此果法在因出因俱是有故。 在因既生。 出因何得不生。 是故生已更生。 是则无穷。 此是重生无穷。 三遮救破。 亦是恒不生破。 于中先牒外救云。 已生是事成。 事成不须生。 未生是性有。 性有故须生。 后正破云。 无生理者。 既已生是有。 而不更生。 未生亦有。 应亦不生。 故云终无生理。 亦有量云。 未生因应不生果。 以因中有果无生理故。 如已生果因。 此是常不生过。 若以已同未。 则应常生。 若以未同已。 则应常不生。 由具斯失。 是故第四总结无生。 第二俱有不齐破。 破意云。 若已未俱有。 遂得一生一不生。 亦可已生与未生。 一有一不有。 若言未是性有故有生。 已是事有故不生。 亦可生亦有二生。 一是性生故。 二是事生故。 不生文中。 初牒执。 后正破。 可知。 第三已未相违破。 此中先正破。 后释成。 初者。 生与未生既是相违。 未生是有。 生已应无。 以相违故。 如明闇等。 释中二作亦相违者。 未生以有作相。 生已亦以有作相。 已未既其相反。 作相那不相违。 故令不齐也。 亦可此是易位失体破。 谓未生既是有后作。 生已应失自体。 以失未生位故。 第四已未无别破。 谓汝若不受相违之患。 则堕无差之咎。 量云。 未生应即是已生。 以体俱有无别故。 犹如已生前。 以已未徵自体。 自体不得一。 今以自体徵已未。 已未不得殊。 文中三。 谓标释结可知。 第五先成无用破。 谓果已先有。 因无生用。 如果在器。 器无生果之用。 故云作已不作等也。 文中三。 初正破。 二举例。 三结非。 可知。 第六已有应见破。 先正破。 谓果若有而不见者。 更以何法知此有耶。 量云。 有是不有。 以不见故。 犹如无物。 二破救。 救以未变无相。 是故不见。 破意泥中既未变而无缾相者。 与泥中亦无马相。 是二有何别。 泥中无马相。 亦则无马体。 泥中无缾相。 岂得有缾体。 量可知。 结可知。 又泥中无马相。 无由知有马。 泥中亦无缾相。 以何知有缾。 亦有量可知。 此后亦是徵果以相破。 第七穷变失果破。 于中二。 先正破。 后破救。 前中三。 初以变同果破。 果有变亦有者。 今应可见。 此纵破也。 而实下。 就理结非。 则夺破也。 二若谓未变下。 以果同变破。 变无果亦无。 则失于果法。 以变初无。 后毕不有。 以彼宗中果若先无后终不生故。 是故变终不得有。 变终不得有故。 果则永无也。 三有无不定破。 乖本计故。 违自言故。 文可见。 二破救中四。 一外救。 二正破。 三重救四重破。 初外救意。 引世八缘。 证变是有而无示现。 是故上来诸难无不雪也。 文中三。 初一句标自宗。 二凡物下引自类。 三汝说因中下结破非。 引类中四。 一标。 二列。 三释。 四结。 并可知。 外意取第八为量耳。 二正破中三。 初总拣不同。 二次第别拣。 三别破第八。 谓始终一故。 俱定有故。 不得改也。 比量可知。 三重救可知。 四重破中三。 一以果同麁失果破。 谓汝言未生时细。 则麁果先无。 乖汝自宗。 二又因中下。 以细夺麁失果破。 谓汝若言生已转麁。 则细非果。 不得言果细故。 不可得也。 麁细并捡。 果体本无。 三如是下结呵情计。 第八自坏因果破中。 初牒计标坏。 二何以故下释显坏相。 此中先释因坏。 以因无因。 但是果法所寄住处故。 如器中果。 器非果因故。 缕等是法。 器等为喻。 比量可知。 二若因坏下释果坏。 初相待破。 次释破可知。 第九失法虚求破。 于中三。 先标不作故坏于果。 谓果若先有。 先有故。 则非所作。 非所作故。 不得名果。 则失果也。 二何以故下。 释不作故坏于因。 谓终不以果于中住故。 说因有能作。 是故无能作故。 则无因也。 三如是下结虚求。 谓因果既俱无。 何须妄求于有无。 又前门则因坏故果坏。 此门果坏又失因。 因以生果为能作。 果以从生为所作。 果既先有。 则因失能作之功。 果坏从生之义。 是故俱失也。 第十相无体失破。 此与前责泥中缾相何别者。 前徵体相。 此责标相。 故异也。 文中三。 初纵有徵相。 二举例指事。 三如是下正夺情执。 并可知。 第十一责果无从破。 于中三。 先牒果不从因。 二若因不下捡果正无从。 三若果无下结俱无。 可知。 第十二自坏二聚破。 于中四。 初标执示过。 量云。 果应是常。 以无从作故。 如涅槃性。 二若果下坏失有为。 三若一切下坏失无为。 四结非呵止。 并可知。 第十三因因无穷破。 于中二。 先正破。 后破救。 初中三。 先牒执示过。 二如[叠*毛]下引类。 亦是约情纵有。 谓因中有果。 此果复为余因。 于中复有余果。 如是则无穷。 依涅槃经。 如牛中先有乳。 此乳有酪。 乃至醍醐。 是故牛中五味已具。 又云。 明当服酥。 今已患嗅。 乃至食中应有等。 又卖草马应取驹中复有驹。 如是一马应则是一群。 此之谓也。 三而实下就理夺无。 谓既因中果内异果是无。 不与作因。 因中之果是则不有也。 二破救中四。 初牒执总非。 二何以故下释非显破。 破意云。 若如地香要待缘发者。 未发之时不名为果。 汝以可了为果故。 水是能了。 香是可了。 了是作故可名果。 缾等既先有。 非是作故。 不是果也。 三重释。 四结非。 并可知。 第十四同了失生破。 谓汝以水发地香但是了因。 缾等尔者。 应兼成余。 如灯照缾。 亦照余故。 又汝为以作为果。 为以了为果。 果若是作。 缾等先有。 非作不名果。 果若是了泥等了缾。 何不亦兼生余物耶。 文中四。 初法二喻三合四结。 并可知。 第十五二作不成破。 谓以果先有故。 何者今作。 何者当作。 彼宗计有二作异故。 失自执也。 文中先责后结。 可知。 上来释先有不生章讫。 第二大段。 释先无亦不生。 于中有五番。 一因同非因破。 于中二。 先正破。 后破救。 破救中。 先救后破。 破中二。 先等无生异果。 后齐无为异因。 比量并可知。 第二一因多果破。 于中先正破。 后破救。 前中约纵破。 谓一因应生一切物等。 以是无故。 后若因中下夺破。 谓若无者。 不应诸因于诸果各各有力能生果。 今既诸因各各于自果有力。 故知非无。 如须油下举事晓示。 二破救中。 先牒计总非。 二释显非义。 谓从麻出油是生。 此世人虚妄谓生。 而实不生。 与沙无别。 是故徵责则不成生。 更以何法知有生也。 三是故下结非呵执。 第三犹豫同疑破。 于中三。 初标自意。 谓恐外人虽无执因中无果。 见论主以沙例麻麻中无义不成。 则谓论主许其是有。 意欲移无执有。 是故论主还遮云。 我非直破汝计无。 有等亦破。 故云破一切因果也。 二若因中下释一切不成。 谓三因俱不成生。 三是故下结同疑。 谓汝但言见麻出油。 而不知麻中为是有。 为是无。 为俱有无。 是则汝于自因同疑不了。 何得成生。 第四因相不成破。 于中二。 先牒执不成因。 二释显不成相。 于中先释因不成。 谓亲疏非一故云诸因。 于中无果法故云无法也。 若一种俱无果法。 不知何者是亲因故能作。 何者是疏因故能成。 又若无果法。 何作何成。 无作成故。 则非因也。 此文倒。 应云。 若无果法此因能作何等。 能成何等。 以无成作故亦无因。 二释果不成。 如是因不成故亲因名作者。 不得有所作果也。 使作者是疏因。 亦不得有果也。 又有论本使字作所字。 则作者是匠人。 无果法可作。 故不得有所作。 所作是泥因。 亦不得有所作。 以泥是人功所用作故。 第五反难乖宗破。 于中三。 初外人反难论主。 二论主显彼乖宗之失。 三结非呵止。 初中外人反难内有二难。 一反质难。 云汝破我。 以因中无果故则无作者。 无作者故是则无因。 若尔者。 汝则因中有果故有作作者。 为诸法因耶。 二齐过难。 谓若我因中无果故则无作非因者。 汝因中先有果。 亦无作作者。 以先有不须作故。 此中难作及难有也。 作者是人。 作是业用。 作法是所作果。 文中标是初难。 释是后难。 可知。 二论主反答破中二。 初牒执总非。 二别释二难。 于中二。 初答齐过难云。 今破彼作者作法。 此非我立。 故不成难。 若能破彼弥顺我空宗。 亦不成难。 文二可知。 是故下结可知。 二答反质难中二。 初正答。 谓彼有果本非我宗。 汝自唐劳助成我义。 二遮难。 谓恐彼难云。 汝既不受有果。 则同我无计。 故云亦不受无果也。 上来破无讫。 第三大段破亦有亦无俱执者何故来者。 谓彼外人先计有不成。 则移执于无。 又见论主破已不成。 则谓由我偏计有无故不成。 因双取二义。 应顺道理。 是故破门来。 又根有三品。 上根于初门便悟。 中根至二。 下根至此。 故有此来。 文中两番。 第一性自相违破。 于中四。 初举执总非。 二释显相违。 三引例指事。 四总结不生。 又可一宗二因三喻四结。 第二指同前二破。 文可见。 大段第三结宗本中二。 先结上三门不生。 二于一切下结归无生。 第四类遣中有三。 初类遣有为。 二遣无为。 三遣我。 并可知。 观缘门第三释此门四义同前。 初辨名者。 发果为缘。 观缘无性。 故以为门。 二来意者。 前于因中求生不得。 今于缘中求亦无生。 故次来也。 又以多门遣执尽故。 又显触途皆无生故。 三明品中所明者。 谓推求四缘。 皆无生理。 是所宗也。 四释文中五。 初标宗。 二破有。 三破无。 四破缘。 五类遣。 初中诸法是果及缘皆不成故也。 二破有中三。 初举颂略标。 二出彼缘相。 三徵破明空。 初中先立颂后略释。 颂中上半夺破。 下半结呵。 又上半显理。 下半徵情。 略释中。 一一缘是广。 和合是略。 此二门中求有生不可得也。 二辨缘相中二。 先问后答。 答中先颂。 后释。 颂中上半桉定。 下半列名。 以外道立神我为第五缘。 故此无也。 释中二。 先列名后释相。 释相中。 释四缘则为四。 此中各有三义。 谓标释结。 初中因缘者。 以因为缘故云因。 此则因即缘故名因缘。 非是亲疏并举。 名为因缘。 谓所从生者。 显亲生义也。 又此从生是果法体是有为故。 三世摄耳。 二中法已灭者。 前心法谢灭也。 次第生者。 由前心心法虽谢灭。 然有开避引导之力。 令后心法无间而生。 故云次第生。 与次第法为缘故名也。 新翻名等无间缘也。 此唯心法有。 余皆无也。 三中缘者所缘也。 以所缘法缘起能缘心心法等故名缘。 则所缘为缘故云缘缘。 新名所缘缘。 释中所念则是所缘。 理实但起心心法。 为身语二业依止。 思法上立故。 亦通举三业耳。 四中。 以此法于彼法有增上胜力故云增上。 增上即缘故云增上缘。 此有二种。 一不相碍增上。 二胜力助成增上。 此文通二。 据后而说。 第三徵破明空。 于中五。 初总标。 二别徵。 三双责。 四结无。 五结宗。 别中。 初以缘夺因明因中无。 二以因夺缘明缘中无。 三若于下双徵责。 四是故下结无。 五如是一一下结正徵情。 一一是别责故广也。 和合是总徵故略也。 三破无中三。 先立颂。 颂中上半牒外计。 下半以非缘并破。 后释显。 谓外意云。 缘中略广求虽不得。 何妨此果从四缘生。 破意云。 既缘与非缘同是无果。 而得从缘出。 何得不从非缘出耶。 立量等可知。 三是故下结无生。 四破缘中二。 先标宗。 谓生果故名缘。 果既不生。 何得有缘。 后释先缘后果者。 此是桉情求理破。 谓若先缘无果。 是谁缘。 故非也。 第五类遣中三。 先类结有为空。 二无为空。 三我空。 是故三空除二我也。 观相门第四释此门四句同前。 一释名者。 观破能相及所相法尽以至真空故云也。 二来意者。 前破所相。 次破能相。 义次第故是故来。 又执见之者闻前门缘不生果。 或谓相能生法。 为破彼故而兴此门。 又以多门显理。 使明净故也。 三品所明者。 破尽三相。 令见心无寄。 以成正观故也。 四释文中四。 初标宗。 二立颂。 三释破。 四类遣。 颂中初句举法体。 次一句辨相空。 下半依相空遣法体。 三释中二。 先释标中有为相空。 后释标中无为相空。 初中亦二。 初有五颂破萨婆多师大小相相生成共有因义。 后五破大众部师以有为相自生生他义。 前中亦二。 先正破。 后破救。 初中先一句立宗。 谓有为法不由于相而成彼法故云也。 二正显中。 先一问答举相桉定。 后一问答以理正破。 初中。 先问后答。 答中。 先辨诸法各自有体状。 如牛缾等。 不须法外别能相。 汝此三相若是有为之相者。 未知此三相当体为是有为。 为是无为。 若毗昙成实同云。 三相是有法。 毗婆阇提云。 有为之体不能自固。 何能相他。 当知三相是无为法。 昙无崛人云。 生住二相是有为法。 灭相是无为法。 是故三相是亦有为亦无为。 二以理正破中二。 先外问受是有为。 后内答正破。 以无为及俱不待破故。 是以文中唯破有为。 文中二。 先立颂。 上半破三相是有为。 与出无穷过。 下半破三相是无为。 与出失相过。 又释。 下半破救。 言有为法体须相。 须相更不须者。 是则法体须相。 相法体是有为。 相既不须相。 相应是无为。 相若是无为。 云何为有为法作相。 故言何名有为相。 释中顺此。 二释中二。 先释颂。 后类遣。 前中。 先释上半颂。 后释下半颂。 前中。 先释生。 谓一无穷过。 如文显。 二若生中有灭则相违。 无灭非有为。 是故有灭亦不成。 无灭亦不成。 故生空也。 二类住灭亦尔也。 二若生是无为下释下半颂。 亦初释生有三义。 一二聚乖违破。 谓灭此有为方是无为。 极相反故。 犹如明闇。 岂可明与闇为相。 二责相失体破。 谓若是无为则无生住灭。 离此三相。 谁知此有为法之生耶。 三复下次无分别破。 谓是无为一际无二。 何处有生得异住灭。 是故无生下例于住灭。 故云亦尔也。 二类遣中三。 一以相无遣法体。 二遣无为。 三通结一切。 第二破救中。 先外救。 后正破。 初中二。 先牒前过。 二立理救。 于中。 先颂后释。 颂中救前二难。 谓上半救无为难。 以生生之本生故本生既从生生生。 是故非无为法。 下半救无穷过。 以本生之生生故生生既还从本生生。 是故无无穷过。 于中初句举生生体。 以是本生家之所生故云之所生也。 次句辨生生之用。 下二句反准此知。 二释中三。 先开法。 二救过。 三结离。 就救过中。 本生除自体生六法者。 以亲生本有为法体。 故名本生。 则本之生故。 又以生此本名为生生。 则生之生故。 亦名大生小生。 此大生与六法为生相。 唯不与自作相。 以自大生用小生为相故。 大住灭亦尔。 是故大相通能相大小。 然唯不自相。 小相不通相大小。 然唯相一大。 以小无力生法少故名为小。 大相有力生法多故名为大。 如大生中以小生为生相。 大住灭为住灭相。 大住以小住为住相。 大生灭为生灭相。 大灭以小灭为灭相。 大生住为生住相。 若小生中具有三大相。 小住灭亦尔。 是故无彼无穷过。 此则六因之中。 共有因。 谓俱时起故共有。 更互託故名因。 此中有共有共有因。 有共有而非因。 若将法体望六相。 得作共有共有因。 若将大生望六法。 亦是共有共有因。 大住大灭亦尔。 若将小生望大生。 共有共有因。 小住望大住。 小灭望大灭。 亦共有共有因。 小生望五法。 共有而非因。 小住小灭望五法亦然。 然大小二生彼宗以刹那顷共相赖起。 住灭亦尔。 故无前失也。 三是故下结离过。 下例住灭二。 答曰下正斥破。 于中二。 初有二颂。 明是所无能破。 后一颂未能无所破。 又释。 初二是前后不生破。 后一是同时不生破。 前中二颂。 一小不生大。 二大不生小。 初则小生在先大生在后。 小生不生大生。 后则大生在先。 小生在后。 大生不生小生。 后释颂中二。 先牒计总非。 二释非所以。 二同时破中三。 先牒计总非。 二立颂正破。 谓上半约情纵。 下半就理夺。 三释破。 破意云。 夫相生之道必有体能生无体从生。 今言同时。 为是俱有。 为是俱无。 若是俱有。 何须相生。 若是俱无。 阿谁相生。 若一有一无何得同时。 又岂得互生。 第二破大众部师计有为相自生生他。 于中二。 初牒计总非。 二以理斥破。 此中二。 先有四颂破喻。 后一颂破法。 前中四。 初一颂明已然不到破。 第二颂明然时不到破。 第三颂明近远互从破。 第四灯闇反并破。 初中三。 先颂中。 上半明由无自他所照闇故。 下半遂无能照灯也。 二释。 三是故下结非呵止。 并可知。 第二然时不到破者。 先问。 问意云。 灯初生时体未足故。 焰内有闇。 明未盛故。 室中犹昏。 灯体渐圆昏闇斯尽。 当知破闇是初生灯。 故云然时能破闇。 谓自照照彼也。 二答中。 先颂。 上半徵计。 下半正破。 谓即此初生灯时闇已谢灭。 是故终无初生之灯与未谢闇俱。 以不俱故亦不及闇。 不及闇故不名破。 若及闇亦不破。 长行释可知。 第三近远互从破中。 初颂。 上半牒计。 下半正破。 后释中。 以俱不到为因有四难。 一以近同远。 应俱不破。 二以远同近。 则应俱破。 三既俱不到闇故。 破近不破远。 亦应俱不到故。 破远不破近。 四既有破不破。 应有到不到。 文中三。 初牒计。 二正破。 先纵后夺。 三结呵。 第四相违反并破。 于中二。 先颂后释。 颂中。 上半牒计。 下半以闇例破。 谓明闇正违。 明既有照闇之功。 闇亦应有障明之力。 有此力故。 灯不能破闇也。 又若灯既自照亦照闇。 闇亦应自蔽亦蔽灯。 灯若为闇蔽。 岂可能破闇。 设彼救云。 明是胜故。 照他还自照。 闇是劣故。 蔽自不蔽他。 则还难云。 明是胜故能违闇。 闇是劣故不违明。 若使俱相违。 何不须相破。 通论以俱相违为因。 亦有四难。 一以灯从闇破。 灯应不破闇。 以俱相违故。 如闇不蔽灯。 二以闇从灯破。 闇定能障灯。 亦以相违故。 如灯能破闇。 三灯既违于闇。 而灯则能破闇。 闇不能蔽于灯。 亦可闇亦违于灯。 而闇则能蔽灯。 灯不能破于闇。 四若一破一不破。 应一违一不违。 若闇不违灯。 灯中应有闇。 闇中应有灯。 并可知。 文中释结可知。 破喻竟。 第二破法中二。 先牒计后斥破。 破中。 先颂后释。 颂中略举自不成生。 上半约举未生破。 下半举已生破。 释中二。 先释一颂。 后总结一门。 前中二。 先释生。 后例住灭。 前中三。 初释破自生。 二释破生彼。 三双结呵非。 初中三。 先桉定。 二若未生下正破。 先约未生破。 既未有自。 谁能自生。 若谓生已下举已生破。 既已生。 何须更自生。 三是故下结。 二若不自生下破生彼。 自尚不生。 况能生彼。 三汝说下双结呵非。 二例住灭可知。 二是故下总结一门。 第二破无为中二。 先牒前起后。 谓以相空例所相亦空。 此有为空故。 起后无为亦空。 二正破中。 先正破后破救。 前中。 初标后释。 释中二。 初破无为体。 谓明灭却有为。 是则无物。 更有何法名作无为。 是故无此无为法体。 又有为既空。 无可灭故。 无无为也。 二复次下破无为相。 谓无表相故无体也。 三相既是有为。 无三即是无法。 岂以无法为相。 是故无也。 二若谓下破救。 于中二。 初破当体表相。 二破反对显相。 前中二。 初牒计总非。 二正破。 正破中三。 初总徵知相。 二别就有相徵。 三别就无相徵。 谓若有则乖宗。 若无则失表故。 并可知。 二若谓下破反对显相。 于中四。 先牒计总非。 谓先喻后法。 外意如众衣皆有别记验之相。 唯一衣无记验相。 则名此衣名无相衣。 非谓无此衣法。 但以对众衣有相。 说此为无。 无为亦尔。 故非是无法。 二释破。 三是故下结非。 四悬指后破。 谓此后门中破有相无相者是。 四类遣一切无不归空。 可知。 观有相无相门第五四句同前。 一释名者。 于有无二门徵遣其相。 从是所遣故以为名。 二来意者。 前门破相。 恐犹未悟故更责。 可相法中。 有相故相。 无相故相。 为俱故相。 是故来也。 三所明者。 有无都尽。 无寄观空是也。 四释文有四。 一标。 二释三结四类。 初中。 一切法者。 是有为无为等一切皆空也。 二释中二。 初徵标略破。 后释颂广破。 前中。 先何以故。 徵标。 谓何以得知一切法空。 后立颂略释。 于中初句破有相。 二破无相。 三破俱。 四结空。 二广释中三。 先释破有。 二破无。 三破俱。 初中三。 先夺令失相破有。 标释可知。 二纵则二相破。 谓新旧二相故。 三是故下结非。 二破无中。 初标。 后举事释显。 前破有中。 以执有故无能相。 能相无故亦无所相。 此中以执无故无所相。 所相无故亦无能相。 是文意也。 三如是下释破俱句。 以离二无第三故空也。 三是故下第三总结非。 四类遣中六。 一以相类遣法有标释可知。 二以一类遣多亦有标释。 三以有类遣无。 四以物类遣有为。 五类遣无为。 六类遣我。 是故成上标宗一切法空也。 观一异门第六初释名者。 以一异是所遣故。 又说。 遣一异以造真空故以为门。 二来异者。 前以有无破相可相已尽。 但以更有一异门重破使执心永尽正理坚固。 是故结相可相一异及俱而重破也。 三所明者。 以破相可相一异俱尽。 令观心照理故也。 四释文中二。 先一句标宗。 后释破。 破中二。 先正破。 后破救。 初中三。 先颂。 上半破一异。 下半破相可相。 亦是结无。 二释。 谓若一则相无能表。 同所相故。 若异不成表。 不相因故。 同余法故。 故云一异不可得者。 一异不可得下释下半可知。 三是故下类遣结宗。 二破救中二。 先外救。 后释破。 救中以闻相法俱空执情靡据。 故将形似之事类救二关。 又向释颂遣事无不周。 但人情多惑。 故须假设外救广破所迷。 于中三。 初牒破惊呵。 二立相救法。 三结破不然。 第二立相救中二。 先开三章。 则翻上三句。 后释三事。 则为三段。 初释一中二。 初举识受二例。 如识以了别为相。 亦以了别为体。 受亦如是。 二如是下结宗。 二释异中亦二。 初举灭信二例。 后是名下结。 前中。 初外谓爱灭异于涅槃。 后以三事在身口属色蕴。 信是心法属识蕴。 外见有此三。 知内有信心。 是故色与心作相。 故知异。 三释亦一亦异中二。 初举二例。 后结。 初中。 先举正见例。 谓如正见是道体故少分是可相。 复是八正中道支故少分是能相。 又正见是慧。 正是道谛通体。 然是八中一数故云少分。 是通故是能相。 是别故为可相。 二举三相例。 谓约小乘七十五法。 分为二聚。 前七十二是有为。 后三是无为。 就有为聚中。 生住灭三通与一切有为法作相。 自体复是有为法中数内少分。 是故若与所相有为不是异者。 不应于此有为法中开说此三。 若与有为不是一者。 自应非是有为法摄。 是故当知亦一亦异。 后如是下结。 三是故或相下总结非破。 可知。 第二释破中破上三计。 文则为三。 初破一中亦三。 初法无自表破。 于中三。 先牒执总非。 二释非所以。 三是故下结非呵止。 就释中。 谓所相必以相而知故名为可相。 所用表示者名为相也。 是故相所相是非一。 若一自能表示者。 指应自触等。 反诘责也。 二复次下相失能所破。 若是一者。 谓不应分别。 此是相此是可相。 若泯分别者。 汝应是颠倒。 有言无义故。 三复次下因果杂乱破。 于中先标次释后结。 并可知。 二破异中二。 先正破。 后破救。 初中二。 先牒计总非。 后别破释非。 于中初别破二例。 后总示无穷。 前中先破初例。 谓爱灭则无相。 爱有复非涅槃相。 二破信者相有二。 初无异破。 谓有诈善之人实无信心而亦诈现有此三相。 岂亦有信以与信者不殊。 故云俱不异信。 又此论意似将三事与信不殊故云不异以破其异(云云勘)二不定破。 谓汝以三事知有信。 则信是可相。 三是能相。 今更以理推。 乃由有信故始能作此三事。 是故三事反是可相。 故云无信无三事。 又责云。 汝未施等前有此信心不。 若有以何相而知。 若无后依何起施。 故云也。 二示无穷破中。 可相定有为。 别有能相法。 能相是有为。 应亦别有能相法。 如是则无穷。 二破救中。 先救后破。 破中二。 先指同前破。 后自语相违破。 又亦可先破喻后破法。 可知。 三破俱句中。 初标非。 后释破。 谓指同上二门破。 以不离一异故。 三如是下结非。 四是故下类遣。 可知。 观有无门第七一释名者。 生住是有。 灭相是无。 求此有无理不成故以为门也。 二来意者。 以一异门重显令理坚故。 除尽执见故。 此通来也。 别者。 前约相可相破。 此就所相中相违破。 故来也。 三所明者。 谓就四相中有无自相违。 不得同一念。 则失有为法以辨真空。 令成正观故也。 四释文中四。 一标二释三结四类。 初中二。 先长行生起有标释。 后立颂略辨。 以萨婆多宗立四相体同时具。 以成有为故。 用先后发。 以离相违故。 破意云。 先后非有为。 同体相违失。 又成唯识中。 前三同一念。 后念方至灭。 尔者坏有为。 一一念中以相不具故。 颂中。 初句破同时。 次句破先后。 谓离灭相之无令生住之有亦不得有。 故云离无有亦无也。 以非有为故下二句释初句颂。 以生住之有不离灭相之无故。 则有当为无所害。 故恒是无也。 又亦应云。 不离有有无。 无则应常有。 又亦应有释上第二句先后计云。 若离无有有。 有则非有为。 但为颂迮故也。 二释中二。 初正破。 后破救。 前中四。 一释初句颂。 如中论成坏品云。 离成及共成。 是中无有坏。 离坏及共坏。 是中亦无成。 二若谓下释第二句颂。 于中二。 先牒执总非。 二释非中。 七法内灭相是无。 余皆是有。 又有是法体。 共无常相生。 无常中既具灭。 明知离此无有不得生。 三若不离下释下二句颂。 于中三。 初举失。 后转释。 转释中。 以不离灭无故此有常是无。 以初生即坏灭不能得至住。 故云初无等也。 又不曾暂有住。 故云也。 三结非可知。 四若离下释颂中所应有文。 以离无常灭相等而有有为法生等者。 皆不可也。 第二破救中二。 先外救。 后释破。 救中三。 初立体同时。 故无上不生之过。 二如是下释五事。 明用前后故。 谓势用有时。 岂容有常无之责。 又生制灭不令断。 住能制生不令增。 灭制住不令分。 异通前后。 谓变生至住等。 又彼计一刹那中刹那初是生相用。 刹那次是住相用。 刹那后是灭相用。 故用有前后也。 言得者。 是此四通名不相应行。 法前得等。 如绳系物等。 谓大小相得令四相常成就。 三是故下结非。 二正破中。 先破体同时具。 后破用前后发。 初中先破生灭。 后破住老。 前中二。 先易夺互失破。 二复次下明相违俱失破。 有标释可知。 二破住老中。 先标后释。 亦有易夺相违破。 三是故下总结错乱。 有标释可知。 二如能识下破用前后发。 于中三。 初举事例破。 谓彼外计云。 生时虽已有坏体而未发。 灭时方发者。 破云。 如不能识则不名识。 余六亦尔。 如是不能坏生不名有灭。 二举法示过。 于中初举法。 二若生住下示过。 谓先无用后失无过。 三是故下结非。 第三如是下总结成。 第四类遣。 并可知。 观性门第八初释名者。 性是体性。 徵责非有。 洞契真空。 故为门也。 所遣所託为名。 二来意者。 通意如前。 别者。 初三品破法。 次四门破能相。 今更破体性。 故来也。 又外人执义有二种。 一是事。 二是性。 性据未成。 事据现在。 前有无门破现在事不立。 但执情难祛。 谓诸法未成先有体性。 藉现因缘起性成事。 若尔诸法还立。 何得云一切法空。 此门破彼故次来也。 又上来破相。 外人云。 谓外相虽亡内性犹实。 为破此计故有此门来也。 三所明者。 破性明空。 观心无寄以成正故也。 四释文四。 一标二释三结四类。 就释中三。 初生起。 二立颂。 三释颂。 颂中。 上半破有性。 下半破无性。 三释中二。 先释破有性。 后破无性。 前中三。 先破自。 二破他。 三双结。 初中二。 先正破。 后破救。 初中三。 先变异乖性破。 破意汝若未成先有性者。 夫性是不改为义。 汝许变异。 性义安在。 故云也。 二缘作失性破。 初顺释。 谓性有天真。 岂假缘成。 今既缘作。 明非性有。 二不作下反释。 谓不作名性。 故知作则非也。 三是故下结宗。 二破救中二。 先外人牒破示过难。 后论主开章还过答。 初中。 外人闻现在事法已被责破未成体性又被破尽。 则起智见以过论主为大邪见。 文中二。 初牒破示过。 外以生灭无常为苦谛故。 余文可解。 二是事下结非呵止。 答中五。 初举二谛法。 先列名。 后依俗得真。 谓圣说俗谛因缘之法。 拟于此法上令会无性以得真空。 故说俗谛。 非谓存此俗谛而不入真。 故云也。 二若人下明知法之益。 于中初知谛成二利。 谓依俗说真为利他。 照真得果为自利。 又二利一行成者是共也。 二明二谛相资。 以不二而二故。 此明正知法益。 三汝今下明迷法之失。 谓汝闻说蕴界等法。 不知但是世谛虚假。 谬取谓为第一义谛。 是故闻破谓欲自堕失处。 反此则无咎矣。 四释显法义。 于中先标法甚深。 就佛所说因缘法为深。 非汝二乘所说之者。 又约佛智论因缘法。 方得称彼因缘之法。 故云诸佛因缘法名甚深也。 二是因缘下释成甚深所以。 又此因缘法。 宜应正是俗谛。 何故乃云是第一义。 释云。 以无自性故无性而说因缘。 是故深也。 问前语外人。 汝闻世谛谓是第一义。 今论主亦云因缘则是第一义。 而与彼何异。 答外人谓因缘之事是第一义。 论主以因缘之理为真谛。 又论主意凡佛说因缘世谛法。 意欲令知无性以悟真谛。 非谓存此因缘之法。 故上云因世谛知第一义。 故地论中。 随顺观世谛则入第一义谛。 此之谓也。 五若诸法下正还过于彼。 谓若有性则不从缘。 不从缘故则无诸法。 是故中论云。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法不成。 又应知有多诸过患。 汝自不知。 反来咎我。 故中论云。 汝今自有过。 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马者。 自忘其所乘。 今此坏六事。 还是汝之过。 就中六。 一坏四谛。 二若无四圣谛下明坏四行。 三坏八贤圣。 四坏三宝。 五坏世俗。 六坏因果。 并可知。 二破他性中二。 先牒计总徵。 后正破。 破中初形自夺他破。 谓对自名他。 自既无矣。 对谁名他。 二同自无他破。 谓望自还是自。 是故自无他亦无。 有标释可知。 三若自性他性下双结俱非。 第三若有不成下总结成宗。 第四类遣。 可知。 观因果门第九初释名者有二义。 一借因生果。 破果从余处自然而来。 二复观因缘中亦无果。 无果故无因。 是故因果俱破。 约初义从能破为名。 约后义从所破为名。 二来意者。 前来虽复广显从缘因果无性。 而狂惑之徒复谓自然而有。 为破此执故有此门来。 三品所明者。 此明果法内外俱空。 因等皆尔。 以成空观。 四释文中三。 一标宗。 二释显。 三类遣。 释中三。 先生起。 二立颂。 上半破内生。 下半破外来。 又上半牒前诸门缘不生果义。 下半正明此门体。 但依前起后故须说也。 三释显中二。 先释后结。 释中二。 先释上半破缘内有生同前。 二释下半颂。 破余处自然来等。 谓有计微尘世性时方自在天等所造。 今破若尔则不从缘生。 缘亦无和合功力。 是故不从外来。 二若果众缘中无下总结性空。 三类遣。 并可知。 观作者门第十初释名者。 于自他四处求作之者不得故以为名。 二来意者。 前略以内外求。 今广于四处求。 故来也。 又一说。 上来九品已一遍破因果。 自下三品是第二遍破因果。 与前何异者。 前广此略故也。 初二品破能生。 后一破所生。 故来也。 三品所明者。 破此四作有二门。 一显所破亦二。 初约外道就人。 一我作。 二自在天作。 三如劫初一男一女共生众生是共作。 四如无因外道等执自然生等。 是无因作。 如乌鸟非染等。 二约小乘就法。 一自分因生。 二报因。 因是善恶。 果是无记。 故是他也。 三如共有因。 谓七法共生。 四无因作。 或云。 经部师无明支前託空而起。 故亦无因(云云)。 二能破中亦二。 初唯遮破。 如中论及此文。 二亦遮亦表。 如地论云。 因不生。 缘生故。 缘不生。 自因生故。 不共生。 无知者故。 作时不住故。 不无因生。 随顺有故。 又对法论云。 自种有故不从他。 待众缘故非自作。 无作用故不共生。 有功能故非无因。 凡诸缘起亡双句者。 已为甚深。 况总亡四句。 是故缘起最极甚深。 解云。 此二论意以因为自。 用缘为他。 此因与缘相待故各有二义。 一有力义。 二无力义。 以因无为缘有故不自生。 以缘无为因有故不他生。 一有一无无二故不共生。 二有二无不俱故亦不共生。 则由此无性方得起此不起之果。 故不无因。 不无如此不自不他不共之因故也。 若约显法性缘起融通无碍门说者。 四门俱有作。 何者。 谓因缘各有三义。 一有。 二无。 三亦有亦无。 各别开初义故自作亦他作。 合第三义故共作。 合第二义故无因作。 以各无力故。 此同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思之可见。 此后论说非三论意。 但同流类故引说之耳。 四释文中三。 初标二释三类。 释中三。 初徵标开章。 二立颂略破。 上半牒四门。 下半显俱非。 三依章广释中二。 先释颂正破。 后引教证成。 初中释四章门则为四。 就初释破自作中。 初牒非。 二释破。 三喻破。 四结非。 亦是立宗出因举喻结宗。 并可知。 二释破他作中二。 先正破。 后破救。 初中先标非。 二释破。 言他何能作者。 谓自尚不能。 他何能作。 又自既未有。 说谁为他。 又离自无别他。 故自无他亦无。 故云何能作也。 二破救中。 先救后破。 救意我以因望果为他。 非是余法之他。 破中二。 先正破。 后如是苦下结非。 破中二。 初同果非他破。 于中先法次喻后合。 谓若合众缘以成果。 岂得缘果为他也。 二他无自在破中。 初正破。 后引中论颂。 谓此众缘既还藉缘成。 是则无自性之有。 故不得自在。 不自在故不能生果。 二结文可知。 三破共作中三。 一牒非。 二正破。 谓双具前二失故。 是故指同前。 三是故下结。 四破无因作。 于中二。 先牒执总非。 有无量过者。 以彼小乘宗亦同不许故。 又诸法乱生等故有多过也。 二引证中四。 初举教。 二会意。 三外救。 四会破。 初中外以四句存生。 不达苦之实性。 故佛置而不答。 二如是下会意明空有二种所由。 一从缘生故空。 二佛不答故空。 此中以苦体本无。 何处得苦从自他等生。 如问兔角为从自他等生耶。 若答则堕负。 何者。 谓若答言不自生等者。 彼则谓兔角是有。 不从自他生等。 若答无此兔角者。 他本问从生。 不问有无。 问异答故亦不然。 是故经中问佛。 若如来不能答十四难者。 何名一切智。 佛言。 若如来答十四难则非一切智。 是故当知不答意者为明彼法空无故也。 三外救中三。 初非内会意。 二释经显意。 三结非成证。 初中外谓论主都不得佛意。 佛何曾言由不答故说苦是空。 但佛不答自有别意。 别意有二。 一但彼众生宜应不答而得入法。 故须不答。 何必以明空耶。 二为破外道四邪说故。 是故须尔。 文中破四执则为四。 初举执会经。 二苦实非下以理正破。 正破中二。 初我同无常破。 于中二。 先标后释。 释中二。 先失能作破。 谓若无常则失我体无能作也。 二若我无常下失所作破。 谓以无所依故也。 二苦无解脱破。 于中二。 初标。 二何以故下释。 谓若言我作苦者。 能须在先。 而实离所作苦之前无能作苦之我。 何以故。 以未有所依阴身故。 我何处住。 若无此阴身而我独能作苦者。 得解脱者亦是无身。 有我亦应常是苦。 此是前际无身而作苦。 后际亦无身。 亦应恒是苦。 以无异因故。 结文可见。 二破他作中二。 初破后结。 破中有十五番。 初一同体非他破。 何有他人造苦授与此人。 故云也。 二因果不相似破。 此是邪因不平等因。 于中先举执会经。 后而实下以理正破。 标释可知。 三苦乐相违破。 谓是父应与乐。 何乃与苦耶。 亦是乖失父子破。 于中。 先正破。 后显救。 谓若不能生子知恩之心。 何名自在能生万物。 又若实能生而故不生者。 则是无恩。 何所识耶。 又愚类供天。 则是识恩。 何不免苦。 犹有贫穷等苦。 故知不然也。 文中初约情纵破。 二而实下就理夺破。 可知。 四不应所所破。 谓彼自在更何所须而作众生等耶。 若有所须而作者。 是则非自在。 若无所须作者。 则同小儿戏也。 五逆穷作者破。 谓自在若自作。 众生亦应尔。 自在若他作。 则不自在如众生。 二种比量可知。 六业乖自在破。 于中三。 先以正徵。 二引邪教。 三破邪教。 以待苦行方能作物。 明知不自在。 又一种苦行何不一种受果。 然乃初作毒虫等。 当知由业不关邪苦行也。 初则以苦行夺自在。 后则以正业夺苦行。 可知。 七徵处失作破。 于中三。 先桉定作处。 二以两关责。 三释二作失。 初自作不成破。 谓处处无穷耳。 二他作乖宗破。 处谓器世界等。 八求他无力破。 准此应彼经中说自在处有所求故非自在。 又此文应倒。 应云若是自在何故有人苦行供养从求所愿。 显喜与愿既受求等。 明不自在也。 九所作不定破。 谓如人作车成已。 后时不可变作船。 自在初作人。 此人后时时应作畜等。 而实随业种种转变。 故非自在作也。 十举果验因破。 于中初纵破。 谓若自在作皆应一种不应有好丑等异。 又罪福应俱无。 二夺破中。 而实有罪福者。 以彼此俱许有故。 以理夺破也。 十一憎爱违宗破。 谓皆应爱。 何得有憎。 又以有憎爱惑所缚。 故不自在。 何能作万物。 十二以事验惑破。 谓何以知彼有憎爱耶。 以作苦乐二人非但作乐故也。 又为不能作一类。 明不自在。 十三方便失作破。 谓若自在作者。 众生不应更作衣食等事又作诸善恶业。 十四无因失果破。 于中初纵破。 谓初果无从因得。 后因无益果能。 后以理夺破可知。 十五有无业齐破。 于中三。 先齐有。 二齐无。 三无穷。 无穷则无始。 无始则无因。 上皆有比量。 并可知。 第二如是等下结非。 二如是邪见下会经意。 三破共作中。 具前二失故。 如二盲共不成一见故。 四破无因中。 以苦从众缘生故非无因也。 三是故下外人结非论主为证不成。 四答曰下论主会经显意。 何者。 谓佛说苦从缘生有二意。 一为破邪见如前说。 二为明苦是空。 以苦从缘必无性故。 汝但知一而不知二。 又破邪见是浅意。 显真空是深意。 汝但得浅不得深。 又明法空是正。 破邪见是兼。 汝知兼不知正。 文中三。 初印浅显深。 二说苦从众缘下标起空宗。 三何以故下释显空义。 第三类遣可知。 观三时门第十一初释名者。 于现已未三时求法及时。 俱不可得。 故以为门。 二来意者。 通意如前。 别意。 前以四句求。 今以三时责。 故来也。 三所明者。 破法及时以显真空。 成观无寄故也。 四释文中三。 初标宗。 二释因。 三结类。 就第二释中三。 初徵标开章。 二立颂略显。 三释颂广陈。 初中有因法者是果法。 为欲密显因不先于果。 要由果故方说为因。 是故说果名为有因。 以令因成有是果法故。 二颂中。 上半举正理。 下半徵情有。 谓因果先后共现既不成者。 从因生法云何得成。 三释中二。 先正破。 后破救。 初中释破三时因果。 文则为三。 萨婆多说因先果后。 又如来藏中先有果法体。 后时待缘扶起亦是果先因后。 又如共有因及成实宗润生烦恼与果俱时亦是因果同时。 又如成唯识等本识中种前灭即生后应死。 鸟能鸣等比量可知。 又先有种子因。 后方生现行果。 亦是先后。 又如种子望种子等是先后。 又义理望是同时。 如俱有义等。 今细剋三时。 并俱不成。 纵欲安立。 终竟无路。 是故因果等法毕竟是空。 文并可见。 二破救中有四。 一外人举宗例破难。 二论主反破成宗答。 三外人举现因事难。 四徵现无因答。 初中外意以论主因果三时不成生。 例论主破可破三时不成破。 谓若汝三时得相破。 我因果三时还得相生。 若汝破可破三时不成。 破复亦不得。 破我义。 我义还则立。 外意如此。 二答中有三。 先反示过。 汝今此难亦负此责。 故云汝亦有是过。 二助成宗。 谓汝若以三时责我能破令无破。 我今受汝责不执有能破。 我能破若坏。 汝生义宁存。 是故无三时生。 无三时破。 明知是空。 是空故助成我宗。 何得成难。 又汝若以三时破我破。 汝已受三时不得生竟。 已成我义讫。 我更无所说。 又百论云。 破如所破等。 又涅槃云。 以我不平破汝不平。 若平则是我平。 皆同此例。 故云若诸法空等也。 三拣非例。 谓若我如汝定执三时生。 可得如我责破汝。 我今但为汝妄执。 是故破汝。 于我实无破。 是故不例。 汝不应难。 故云若我说等也。 三外人举现因事难。 谓前据言说不立。 今以眼见为真。 于中二。 先证有三因。 后结非论主。 前中三。 初中外意以先有陶师为因。 后作缾为果。 二中。 以师为果。 弟子为因。 因作弟子得师名。 则持此证有果先因后。 三中。 如灯明虽一时起然要因灯有明。 是知同时而具有因果。 二结非论主可知。 四论主徵现无因答。 于中释破前三。 文则为三。 初中先牒计总非。 二释非正破。 三如陶师下例破余法。 二中标释结可知。 三中同疑因者。 既灯明一时有。 则必知为因灯有明。 为因明有灯。 由此不定故曰同疑因。 又云灯明一时有。 仍以灯为明因。 不得明为灯因。 反责灯明一时有。 明既不能作灯因。 灯亦不能作明因。 彼竟不能决。 故曰同疑因。 又品初已破因果一时不立。 汝已疑不成。 今处引灯明一时为证。 还同前疑。 故云也。 言灯明等者。 决俱非因也。 三类遣可知。 观生门第十二初释名者。 徵破法生以至无生。 故以为门。 二来意者。 前二门偏破能生。 此门别破所生。 故来也。 三所明者。 无生正观是此所说。 四释文者四。 初标二释三结四类。 第二释中三。 先徵宗开章。 二立颂略标。 三释颂广辨。 广辨中二。 初释显三时。 后以理正破。 于中三。 先释已生不生。 于中初正破。 后破救。 前中三。 初标。 二何以故下释破。 谓作无穷破。 以前生生已复生后生。 如是乃至第四。 显无穷过也。 三是故下结不生。 二复次下破救。 于中先牒救总非。 谓彼外人救前无穷过故。 言我虽生已生。 然所用生生是不生而生。 非是已生之生故。 故但一生无无穷失。 二正破中。 初破次例后结。 初中。 初生不生而生者。 此是所用生性是未生生也。 以有二生故。 前言但有已生生者。 是则不定。 若救可还堕前失。 故云作已不作等。 二释破不生亦不生中二。 先正破。 后破救。 初中四。 初就夺失相破。 谓若与生法合不名不生生。 若不与生法合则是无生法。 云何名生。 故云也。 二约纵依无为破。 谓若不生法有生者。 涅槃是无生法。 亦应作生。 虚空等亦尔。 三坏有为破。 亦是乖位失法破。 可知。 四无因生法破。 不坏法阿罗汉是不动种性。 拣去退相罗汉等。 以彼宗许退起烦恼非此因故。 又凡夫菩提是应生不生。 作应生责。 罗汉烦恼是不应生而生。 作应生责也。 二破救中。 先外救。 救意前论主作不应生而生难。 外人不受。 故云非一切不生而生。 有因缘和合本无今有名生。 何得言一向无。 我宗中无。 有二种。 一是可有无。 二是毕竟无。 此二中我说可有无。 何得将毕竟无为难。 如上凡夫菩提未生而生。 谓有因缘遇善友等则生也。 二正破。 破中三。 先牒救。 二徵责。 三结非。 就责中。 若言不同毕竟无而是可有无者。 此等缘中为有故生。 为无故生。 俱及非等皆不成生。 如前诸门说。 三破生时生中四。 一离已未破。 标释可知。 二离法无时破。 谓若离生有时。 可有生法之能。 离生既无时。 何有生时生。 三时法二生破。 谓既有生时复有生法。 是则有二生。 前句以时无法亦无。 此句以法有时亦有。 四生无行处破。 谓彼生行处是名生时。 既未有时生无生也。 三如是下总结无生。 四类遣中五。 一类生遣住灭。 二遣有为。 三遣无为。 四遣众生。 五总结一切都空。 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4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