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论玄义 内容: 三论玄义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总序宗要。 开为二门。 一通序大归。 二别释众品。 初门有二。 一破邪。 二显正。 夫适化无方。 陶诱非一。 考圣心。 以息患为主。 统教意。 以通理为宗。 但九十六术栖火宅为净道。 五百异部萦见网为泥洹。 遂使鹿苑坵墟。 鹫山荆蕀。 善逝以之流恸。 萨埵所以大悲。 四依为此而兴。 三论由斯而作。 但论虽有三。 义唯二辙。 一曰显正。 二曰破邪。 破邪则下拯沉沦。 显正则上弘大法。 故振领提纲。 理唯斯二也。 但邪谬纷纶。 难可备序。 三论所斥略辨四宗。 一摧外道。 二折毗昙。 三排成实。 四呵大执。 问以何义故遍斥众师。 答论主究其原。 尽其理也。 一源不究。 则戏论不灭。 毫理不尽。 则至道不彰。 以无源不究。 群异乃息。 无理不尽。 玄道始通。 是以斯文遍排众计。 问既无法不究。 无言不尽应遍排群异。 何故但斥四宗耶。 答初一为外。 后三为内。 内外并收。 毗昙明有。 成实辨空。 空有俱摄。 斯二为小。 方等称大。 大小该罗。 略洗四迷。 则纷累都尽耳。 问此之四执优降云何。 答外道不达二空。 横存人法。 毗昙已得无我。 而执法有性。 跋摩具辨二空。 而照犹未尽。 大乘乃言究竟。 但封执成迷。 自浅至深。 四宗阶级。 问外道邪言可得称破。 余为内教。 何得亦破。 答总谈破显。 凡有四门。 一破不收。 二收不破。 三亦破亦收。 四不破不收。 言不会道。 破而不收。 说必契理。 收而不破学教起迷。 亦破亦收。 破其能迷之情。 收取所惑之教。 诸法实相言忘虑绝。 实无可破亦无可收。 泯上三门归乎一相。 照斯四句破立皎然(自此以来总明申破。 从此已去别斥四宗)。 所言摧外道者。 夫至妙虚通目之为道。 心游道外故名外道。 外道多端。 略陈其二。 一天竺异执。 二震旦众师。 总论西域九十六术。 别序宗要则四执盛行。 一计邪因邪果。 二执无因有果。 三立有因无果。 四辨无因无果。 问云何名为邪因邪果。 答有外道云。 大自在天能生万物。 万物若灭。 还归本天。 故云自在。 天若瞋。 四生皆苦。 自在若喜。 则六道咸乐。 然天非物因。 物非天果。 盖是邪心所画。 故名邪因邪果(自在既尔。 七计例然)。 难曰。 夫善招乐报。 恶感苦果。 盖是交谢之宅报应之场。 以不达义理故生斯谬。 又夫人类生人。 物类生物。 人类生人则人还似人。 物类生物物还似物。 盖是相生之道也。 而谓一天之因产万类之报。 岂不谬哉。 问云何名为无因有果。 答复有外道穷推万物。 无所由籍。 故谓无因。 而现覩诸法。 当知有果。 例如庄周魍魉问影。 影由形有。 形因造化。 造化则无所由。 本既自有。 即末不因他。 是故无因而有果也。 问无因自然此有何异。 答无因据其因无。 自然明乎果有。 约义不同。 犹是一执。 难曰。 夫因果相生犹长短相形。 既其有果。 何得无因。 如其无因。 何独有果。 若必无因而有果者。 则善招地狱。 恶感天堂。 问曰。 有人言。 自然有因。 自然无因。 万化不同。 皆自然有。 故无同前过。 答曰。 盖未审察之。 故生斯谬。 如其精究。 理必不然。 夫论自者。 谓非他为义。 必是因。 他则非自矣。 故自则不因。 因则不自。 遂言因而复自。 则义成桙楯。 问云何名为有因无果。 答断见之流唯有现在更无后世。 类如草木尽在一期。 难曰。 夫神道幽玄。 惑人多昧。 义经丘而未晓。 理涉旦而犹昏。 唯有佛宗乃尽其致。 经云如雀在瓶中。 罗縠覆其口。 縠穿雀飞去。 形坏而神走。 匡山慧远释曰。 火之传于薪。 犹神之传于形。 火之传异薪。 犹神之传异形。 前薪非后薪。 则知指穷之术妙。 前形非后形。 则悟情数之感深。 不得见形朽于一生。 便谓识神俱丧。 火穷于一木。 乃曰终期都尽矣。 后学称黄帝之言曰。 形虽糜而神不化。 乘化至变无穷。 虽未彰言三世。 意已明未来不断。 问曰。 云何名为无因无果。 答既拨无后世受果。 亦无现在之因故。 六师云。 无有黑业。 无有黑业报。 无有白业。 无有白业报。 四邪之问最为尤弊。 现在断善。 后生恶趣。 问斯之纷谬起自何时。 答释迦未兴盛行天竺。 能仁既出殄斯谬计。 佛灭度后柯条更繁。 龙树后兴重加剪伐。 次排震旦众师。 一研法。 二覈人。 问曰。 天竺四术既是外言。 震旦三玄应为内教。 答释僧肇云。 每读老子庄周之书。 因而叹曰。 美即美矣。 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也。 后见净名经。 欣然顶戴谓亲友曰。 吾知所归极矣。 遂弃俗出家。 罗什昔闻三玄与九部同极。 伯阳与牟尼抗行。 乃喟然叹曰。 老庄入玄故。 应易惑耳目。 凡夫之智。 孟浪之言。 言之似极。 而未始诣也。 推之似尽。 而未谁至也。 略陈六义明其优劣。 外但辨乎一形。 内则朗鉴三世。 外则五情未达。 内则说六通穷微。 外未即万有而为太虚。 内说不坏假名而演实相。 外未能即无为而游万有。 内说不动真际建立诸法。 外存得失之门。 内冥二际于绝句之理。 外未境智两泯。 内则缘观俱寂。 以此详之。 短羽之于鹏翼。 坎井之于天池。 未足喻其悬矣。 秦人疑其极。 吾复何言哉。 问伯阳之道道曰太虚。 牟尼之道道称无相。 理源既一则万流并同。 什肇抑扬乃谄于佛(此王弼旧疏以无为为道体)。 答伯阳之道道指虚无。 牟尼之道道超四句。 浅深既悬。 体何由一。 盖是子佞于道。 非余谄佛。 问牟尼之道道为真谛。 而体绝百非。 伯阳之道道曰杳冥。 理超四句。 弥验体一。 奚有浅深(此梁武帝新义。 用佛经以真空为道体)。 答九流统摄。 七略该含。 唯辨有无。 未明绝四。 若言老教亦辨双非。 盖以砂糅金。 同盗牛之论(周弘政张机并斥老有双非之义也)。 覈人第二。 问佛名大觉。 老曰天尊。 人同上圣。 法俱妙极。 苟欲存异。 将非杜不二之玄门伤得一之渊府哉(盖是道士用三洞灵宝等经立义)。 答悉达处宫方绍金轮圣帝。 能仁出俗遂为三界法王。 老为周朝之柱史。 清虚是九流之派。 子若欲令人一法同。 何异堆阜共安明等高。 萤烛与日月齐照。 问同人者之五情。 异人者之神明。 迹为柱史。 本实天尊。 据实而谈。 齐之一贯。 答汉书亦显品类。 以伯阳为贤。 何晏王弼称老未及圣。 设令孔是儒童。 老为迦叶。 虽同圣迹。 圣迹不同。 若圆应十方八相成佛。 人称大觉。 法名出世。 小利即生人天福善。 大益即有三乘贤圣。 如斯之流为上迹也。 至如孔称素王说有名儒。 老居柱史谈无曰道。 辨益即无人得圣。 明利即止在世间。 如此之类为次迹矣。 折毗昙第二。 一立宗。 二破斥。 有萨卫门人。 序其宗曰。 阿毗昙者名无比法。 无漏慧根会理隔凡。 其功冠绝。 故云无比。 超四执之外。 越三界之表。 群圣之所赞叹。 六道之所归崇。 敢有抗言。 当屈之以理。 问夫欲立理。 先须序宗源。 未知毗昙凡有几种。 答部类甚多。 略明其六。 一者如来自说法相毗昙。 盛行天竺不传震旦。 二者隣极亚圣名舍利弗。 解佛语故造阿毗昙。 凡二十卷。 传来此土。 三者佛灭度后三百余年。 有三明六通大阿罗汉。 姓迦旃延。 造八犍度。 凡二十卷。 传来此土。 所言八者。 一杂。 二使。 三智。 四业。 五大。 六根。 七定。 八见。 言犍度者。 翻之为聚。 以其八义各有部类。 因之为聚也。 四者六百年间有五百罗汉。 是旃延弟子。 于北天竺共造毗婆沙释八犍度。 毗婆沙者。 此云广解。 于西凉州译出。 凡有百卷。 值兵火烧之。 唯六十卷现在。 止解三犍度也。 五者七百余年有法胜罗汉。 嫌婆沙太博。 略撰要义作二百五十偈。 名阿毗昙心。 凡有四卷。 亦传此土。 六者千年之间有达磨多罗。 以婆沙太博四卷极略。 更撰三百五十偈。 足四卷合六百偈。 名为杂心也。 其间复有六分毗昙。 释论云。 目连和须密及余论师共造。 并不传此土。 唯众事分毗昙是六内之一。 此土有之。 复有甘露味毗昙二卷。 未详作者。 并传此土。 毗昙虽部类不同。 大宗明见有得道也。 破斥第二凡有十门。 一乖至道。 二扶众见。 三违大教。 四守小筌。 五迷自宗。 六无本信。 七有偏执。 八非学本。 九弊真言。 十丧圆旨。 盖无比之名有余。 所明之理不足。 非但远乖方等。 亦近迷三藏。 略举十门显其虚实。 乖至道者。 夫道之为状也。 体绝百非。 理超四句。 言之者失其真。 知之者反其愚。 有之者乖其性。 无之者伤其体。 故七辨辍音。 五眼冥照。 释迦掩室。 净名杜口。 岂可以有而为道哉。 第二扶众见。 然道实非有。 遂言见有得道。 乃是见有。 非见道也。 故净名云。 法名无染。 若染于法。 乃是染着。 非求法也。 又夫见有者名为有见。 非见道矣。 故法华云。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问若执有无。 此有何失。 答正观论云。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等。 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 于彼有大过矣。 第三违大教。 思益经云。 于未来世有恶比丘。 说有相法得成圣道。 佛垂此勅悬诫将来。 既曰恶人。 理是邪说。 违背大教。 宜须破之。 第四守小筌。 夫为未识源者。 示之以流。 令寻流以得源。 未见月者。 示之以指。 令因指以得月。 穷流则唯是一源。 亡指则但是一月。 盖是如来说小之意也。 而毗昙之徒执固小宗不趣大道。 守筌丧实。 故造论破之。 第五迷自宗。 诸圣弟子有所述作。 本为通经。 而阿含之文亲说无相。 故善吉观法空而悟道。 身子入空定而佛叹。 阿毗昙人但明见有。 故自迷本宗。 第六无本信。 文殊问经云。 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 无是亦无非。 我说未来起。 十八者。 谓十八部异执也。 及本二者。 根本唯二部。 一大众部。 二上座部。 而阿毗昙是十八部内萨婆多部。 从大乘出。 即大为小本。 而执小之流闻大乘不信。 是以破之。 问何以知执小之人不信大法耶。 答智度论云。 旃延弟子答龙树云。 我闻大乘心不都信。 故外国执小乘者与学大乘人分河饮水。 第七有偏执。 大集经云。 虽有五部。 并不妨如来法界及大涅槃。 而阿毗昙人保执自宗排斥他说。 便违法界拒大涅槃。 累障既深。 宜须伤叹。 第八非学本。 大品经云。 欲知四缘。 当学般若。 外人问龙树云。 欲学四缘。 应学毗昙。 云何乃学般若。 论主答曰。 初学毗昙似如可解。 转久推求则成邪见。 问曰学毗昙云何乃成邪见。 答若言四缘生诸法者。 谁复生于四缘。 若四缘更从他生。 则他复从他。 如是无穷。 若其四缘自然而有不从他生者。 万物亦应不由四缘。 当堕无因。 故从则无穷。 穷则无因。 由此二门则不信因果。 故久学毗昙成于邪见。 第九弊真言。 大集经云。 甚深之义不可说。 第一义谛无声字。 陈如比丘于诸法获得真实之知见。 本起经云。 頞鞞沙门即五人之一。 为身子说偈云。 一切诸法本。 因缘空无主。 息心达本源。 故号为沙门。 身子闻之即得初果。 寻大小二经。 皆明见空成圣。 而阿毗昙谓观有得道。 故隐覆真言。 第十丧圆旨。 涅槃经云。 欲令众生深识真谛。 是故如来宣说于俗。 若使众生不因俗谛而识真者。 诸佛如来终不说俗。 毗昙之流虽知俗有。 不悟真空。 既惑真空。 亦迷俗有。 是故真俗二俱并丧。 排成实第三。 一立义。 二破斥。 有诃梨跋摩高足弟子。 序其宗曰。 成实论者。 佛灭度后九百年内有诃梨跋摩。 此云师子铠之所造也。 其人本是萨婆多部鸠摩罗陀弟子。 慨其所释近在名相。 遂徙辙僧祇大小兼学。 鑽仰九经。 澄汰五部。 再卷邪雾。 重舒慧日。 于是道振罽宾。 声流赤县。 成是能成之文。 实谓所成之理。 二百二品十六卷文。 四谛建章。 五聚明义。 说既精巧。 归众若林。 问跋摩既排斥八犍。 陶汰五部。 成实之宗正依何义。 答有人言。 择善而从。 有能必录。 弃众师之短。 取诸部之长。 有人言。 虽复斥排群异。 正用昙无德部。 有人言。 偏斥毗昙。 专同譬喻。 真谛三藏云。 用经部义也。 检俱舍论。 经部之义多同成实。 破斥第二。 问成实为是小乘之论。 为是大乘。 为含大小。 答有人言。 是大乘也。 有人言。 是小乘。 有人言。 探大乘意以释小乘。 具含大小。 夫珉玉精麁。 盖是耳目所覩。 尚有昏明殊镜。 况妙道真伪言亡虑绝。 岂易识哉。 今以十义证。 则明是小乘非大乘矣。 一旧序证。 二依论徵。 三无大文。 四有条例。 五迷本宗。 六分大小。 七格优降。 八无相即。 九伤解行。 十检世人。 旧序证第一。 昔罗什法师翻成实论竟。 命僧睿讲之。 什师没后。 睿公录其遗言。 製论序云。 成实论者。 佛灭度后八百九十年。 罽宾小乘学者之匠鸠摩罗陀上足弟子诃梨跋摩之所造也。 其论云。 色香味触实也。 地水火风假也。 精巧有余。 明实不足。 推而究之。 小乘内之实耳。 比于大乘。 虽复龙烛之于萤耀。 未足喻其悬矣。 或有人言。 此论明于灭谛。 与大乘均致。 罗什闻而叹曰。 秦人之无深识。 何乃至此乎。 吾每疑其普信大乘者。 当知悟不由中。 而迷可识矣。 成实是罗什所翻。 僧睿为讲论之始。 后学不应孤负前匠。 依论徵第二。 成实文云。 诸比丘异论种种。 佛皆听故。 我欲正论三藏内实义。 诃梨自云正论三藏。 故知成实理是小乘。 若言斯论亦明大者。 过在门人。 非跋摩之咎。 问何以知三藏是小乘耶。 答法华云。 亦不亲近小乘三藏学者。 恐大照未圆小法容染故。 智形宜隔。 行止勿共。 诫于大士。 勿亲近小人。 则知三藏非大乘矣。 智度论云。 迦叶阿难结集三藏。 文殊弥勒集大乘藏。 外人问云。 何故不于三藏内集大乘耶。 论主答云。 小乘不受大。 不应小内而集大。 以此推之。 但是小乘耳。 无大文第三。 原夫作论皆引佛言。 如龙树释大。 而还引大经。 诃梨解小经。 唯将小证。 二百二品并探四阿含。 十六卷文竟无方等。 以此详之。 即可知矣。 有条例第四。 问若成实释小不许兼明于大。 亦应三论解大不应兼明于小。 答义有条例。 不应相滥。 佛经有二。 一者小乘。 二者方等。 若明大乘必兼辨小。 若辨小乘不兼明大。 故大乘经初有小乘众。 小乘经首无菩萨僧。 示大能包小。 小不含大。 佛经既尔。 在论例然。 大乘之论兼明小乘。 小乘之论不兼明大。 若弟子之论探大释小。 如来之经义亦应然。 则巨细互兼。 何名大小。 迷本宗第五。 问成实论文盛辨生法二空。 与大品明四谛平等。 义既无异。 故知应是探大释小。 答四阿含教内有二空。 论明二空。 则还释三藏。 云何乃言探大解小。 又身子毗昙亦辨二空。 而是小非大。 诃梨之论义亦应同。 问身子毗昙亦探大释小。 与成实。 例同。 彼既探大。 则此非专小。 答身子所造还释佛毗昙。 佛说既是小乘。 彼论宁言探大。 分大小第六。 问小明一空。 大辨二空。 可有差别。 既同其二空。 大小何异。 答虽同辨二空。 二空不同。 略明四种。 一者小乘拆法明空。 大乘本性空寂。 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 空义即短。 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 空义即长。 三者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 大乘明空亦辨不空。 故涅槃云。 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 智者见空及以不空。 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谓大涅槃。 四者小乘名为但空。 谓但住于空。 菩萨名不可得空。 空亦不可得也。 故知虽明二空。 空义有异。 故分大小。 格优降第七。 龙树释般若累教品云。 善吉观生法二空。 欲比菩萨二空。 譬如毛孔之空比十方空。 即小空为浅。 大空为深。 成实所明但是声闻空。 非大士所得耳。 无相即第八。 法华信解品云。 四大声闻自述所得空云。 我等长夜修习空法。 无生无灭。 无小无大。 无漏无为。 于佛智慧不生贪着。 成实所辨与此全同。 故知非大也。 问何以知然。 答法华之文辨声闻证空不能即空观有即有观空。 故无相即。 成实所说亦无相即。 若明相即。 应空有并观。 若空有并观。 与大乘何别。 问何以知小乘义无相即耶。 答释论云。 小乘内不明生死即毕竟空。 唯大乘乃说。 故知尔也。 伤解行第九。 涅槃经云。 若以声闻辟支佛心言无布施。 是即名为破戒邪见。 小乘人入于空观不见布施。 破大乘行。 故云破戒。 破大乘解。 故云邪见。 而成实明不见布施是实法空。 以为宗极。 欲为大乘。 勿起小心也。 检世人第十。 秦弘始七年。 天竺有刹利。 浮海至长安。 闻罗什作大乘学。 以正观论等谘而验之。 什公为其敷折。 为顶受绝叹不能已。 已白什公曰。 当以此明震晖天竺。 何由蕴此摩尼乃在边地。 我在天竺。 闻诸论师深怪罽宾小乘学者鸠摩罗陀自称朗月之照。 偏智小才非此喻也。 而诃梨惜其师。 以才自伤。 以智自病。 故作此论。 以辨有法之实。 明其依实之假。 故以成实为名。 用天竺刹利之言验之。 跋摩师资皆小乘学也。 爰至齐司徒文宣王。 诚信三宝每感嘉瑞。 以齐永明十年十月。 延请名德五百余人。 于普弘寺敷讲。 文宣王每以大乘经论。 为履道之津涯正法之枢键。 而后生弃本崇末。 即请诸法师抄此成实以为九卷。 命周顒作序。 恐专弘小论废大乘业。 自尔已后。 爰至梁武。 盛弘大乘排拆成实众师。 不可具记。 问若以十义证成实为小乘者。 与毗昙优劣云何。 答求那跋摩遗文偈云。 诸论各异端。 修行理无二。 偏执有是非。 达者无违诤。 又释论云。 有四种门。 一者阿毗昙门。 二者空门。 三者昆勒门。 此云箧藏。 四者非空非有门。 不得般若方便学毗昙门。 则堕有见。 学于空门。 则堕空见。 学昆勒门。 则堕亦空亦有见学非空非有门。 则堕愚痴论。 若得般若心无染着。 随机适化。 通道利人。 无相违背。 而成实毗昙各执空有。 互相排斥。 障道增见。 皆失佛旨也。 问会空断结方得道耳。 鉴有之心何能隔凡。 故知毗昙乖宗。 成实得理。 答若言见空成圣。 有不隔凡。 三藏教门应无得道。 释迦小乘一化徒然虚设。 待成实后兴方有大利。 岂可然乎。 问毗昙但明人空。 成实具明二空。 云何两论无有优劣。 答于小乘内分三品。 一者俱不得二空。 如犊子部云。 四大和合有于眼法。 五阴和合别有人法。 此下根人也。 二者萨卫之流。 但得人空不得法空。 为次根人也。 三者譬喻诃梨之流。 具得二空。 为上根人也。 约空义浅深。 则毗昙为小乘之劣。 成实为小内之胜也。 问释论云。 佛灭度后分为二分。 一但信人空不信法空。 二俱信人法二空。 但应有二。 何得分三。 答犊子入真观故则见我空。 出于俗谛别有人体。 龙树约其入观义边。 故但分二也。 问三论斥外道毗昙。 斯事可尔。 而龙树前兴。 诃梨后出。 时节遥隔。 何由相破。 答俱令执着即便被破。 何论前后。 若前论不破后迷。 亦应古方不治今病。 扁鹊之术末世无益矣。 问若法胜诃梨着小论以通三藏。 马鸣龙树作大教以弘方等。 巨细分流。 何俟相破。 答佛说小乘。 本为诠大。 保冥之徒守指忘月。 经自斥之。 故论主依佛。 问有人言。 成实论探大释小。 此有何过。 答上已明之。 必有此迷。 今当更述。 探大释小。 则小大不收。 进不驰于白牛。 退失驾于羊鹿。 骡论之言验之久矣。 呵大执第四。 初立宗。 次破斥。 有大乘师曰。 四术三玄并为外教。 毗昙成实盖是小乘。 明理不周。 在文不足。 既障大乘。 理宜须破。 自方等紘宗众圣轨辙。 教称满字。 理曰无余。 信之则获福无边。 毁谤招莫大之罪。 但须伏膺甘露顶戴法桥。 不应破矣。 问必是夜光。 宜应顶受止恐多杂伪宝。 须陶汰之。 若谓无瑕。 可陈其要。 答大乘博奥。 不可具明。 统其枢键。 略标二意。 一者辨教莫出五时。 二者隔凡宗归二谛。 言五时者。 昔涅槃初度江左。 宋道场寺沙门慧观仍製经序。 略判佛教凡有二科。 一者顿教。 即华严之流。 但为菩萨具足显理。 二者始从鹿苑终竟鹄林。 自浅至深。 谓之渐教。 于渐教内开为五时。 一者三乘别教。 为声闻人说于四谛。 为辟支佛演说十二因缘。 为大乘人明于六度。 行因各别得果不同。 谓三乘别教。 二者般若通化三机。 谓三乘通教。 三者净名思益赞扬菩萨抑挫声闻。 谓抑扬教。 四者法华会彼三乘同归一极。 谓同归教。 五者涅槃名常住教。 自五时已后。 虽复改易。 属在其间。 教虽五时。 不出二谛。 三假为俗。 四忘为真。 会彼四忘故有三乘贤圣。 破执第二。 前责五时次难二谛。 问既有五时。 云何分于大小。 答初一为小。 后四为大。 问道理为有大乘。 为无大耶。 如其有大则是有见。 若言无大何所立耶。 又若谓有大异小则有小异大。 名为二见。 大品云。 诸有二者无道无果涅槃云。 明与无明愚者谓二。 又若实有大乘者。 名有所得。 有所得者为魔眷属。 非佛弟子。 又有所得者不动不出无有乘义。 不名为乘。 又大乘之宗永断生死。 名为断见。 涅槃是常。 即是常见。 乃为断常。 何大之有。 次难五时。 前总难。 次别责。 难曰。 但应立大小二教。 不应制于五时。 略引三经三论证之。 大品经云。 诸天子叹曰。 我于阎浮见第二法轮转。 龙树释云。 鹿苑已转小轮。 今复转大法轮。 法华经云。 昔于波罗捺转于四谛。 今在灵鹫山说于一乘。 涅槃经云。 昔于鹿林转小。 今于双树说大。 故知教唯二门无五时也。 智度论云。 佛法有二。 一者三藏。 二者大乘藏。 地持论云。 十一部经名声闻藏。 方等大乘名菩萨藏。 正观论云。 前为声闻说生灭法。 次为菩萨说无生灭法。 以经论验之。 唯有二藏无五时矣。 问若乃皆是菩萨藏者。 华严般若法华涅槃。 此四何异。 答须识四句。 众经焕然。 一但教菩萨不化声闻。 谓华严经也。 二但化声闻不教菩萨。 谓三藏教也。 三显教菩萨密化二乘。 大品以上法华之前诸大乘教也。 命小乘人说于大法。 谓显教菩萨。 密示此法。 以为己任。 如付穷子财。 谓密化声闻也。 四显教声闻显教菩萨。 法华教也。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 化菩萨也。 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化二乘也。 四句之中。 三义属菩萨藏内开之。 但化二乘为三藏教矣。 次别难五时。 问若立五时有何过耶。 答五时之说非但无文。 亦复害理。 若言第一名三乘别教。 是义不然。 依毗昙宗。 三乘则同见四谛。 然后得道。 就成实义。 但会一灭方乃成圣。 据大乘宗。 同契无生。 然后隔凡。 是则初教亦通。 何以言别。 次云大品是三乘通教。 是亦不然。 释论云。 般若不属二乘。 但属菩萨。 若大品是三乘通教。 则应通属。 何故不属二乘。 问若依释论明般若但属菩萨。 在经何故劝三乘同学般若。 答般若有二种。 一者摩诃般若。 此云大慧。 盖是菩萨所得。 故不属二乘若以实相之境名为般若。 则三乘同观。 故劝三乘令并学之。 经师不体二种之说。 便谓般若是三乘通教。 次云净名是抑扬教者。 是亦不然。 大品呵二乘为痴狗。 净名贬声闻为败根。 挫小既齐。 扬大不二。 何得以大品为通教。 净名为抑扬。 次法华为同归应无所疑。 但在五时之说。 虽辨同归。 未明常住。 而天亲之论释法华初分。 有七处佛性之文。 解后段寿量品。 辨三身之说。 斯乃究竟无余。 不应谓为不了之教。 次涅槃为常住教者。 然常与无常皆是对治用门。 若论涅槃。 体绝百非。 理超四句。 旧宗但得用门未识其体。 故亦失旨也。 次难二谛。 迷失二谛凡有三人。 一者毗昙。 执定性之有迷于假有。 故失世谛。 亦不知假有宛然而无所有。 复失一真空。 二者学大乘者。 名方广道人。 执于邪空不知假有。 故失世谛。 既执邪空迷于正空。 亦丧真矣。 三者即世所行。 虽具知二谛。 或言一体。 或言二体。 立二不成。 复丧真俗也。 问真俗一体。 此有何过。 答若俗与真一真。 真俗亦真。 若真与俗一俗。 俗真亦俗。 若真真俗不真。 则俗与真异。 若俗俗真不俗。 则真与俗异。 故二途并塞一体不成。 问一既有过。 异应无咎。 答经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若言各体。 相即便坏。 若有双即。 便二体不成。 故进退无通。 异义亦屈。 然五时不立。 真俗又倾。 大乘之宗言将何寄。 显正第二。 自上已来破外道毗昙成实大乘。 从此已后序前四宗斥于三论。 故通其邪难显明正理。 上既遍斥四宗。 于时群难竞起咸疑。 龙树非是正师。 所造之论应为邪法。 是故此章次明显正义。 正义虽多略标二种。 一明人正。 次显法正。 言人正者。 楞伽经大慧菩萨问。 世尊灭度后。 是法何人持。 佛说偈答。 于我灭度后。 南天大国中。 有大德比丘。 名龙树菩萨。 住初欢喜地。 为人说大乘。 能破有无见。 往生安养国。 次摩耶经云。 摩耶问阿难曰。 佛灭度后。 何人持法。 阿难答曰。 如来正法五百年。 第一百年优婆掘多说法教化住持正法。 次二百年尸罗难陀比丘于阎浮提度十亿人。 次三百年青莲华眼比丘说法教化度半亿人。 次四百年间牛口比丘演说法要度一万人。 第五百年宝天比丘度二万人。 八万众生发菩提心正法便灭。 六百年间九十六种邪见竞兴破灭佛法。 马鸣比丘摧此外道。 七百年间有一比丘。 名曰龙树。 善巧说法。 燃正法炬灭邪见幢。 寻大小乘经。 亲记龙树破邪显正。 今内外并呵。 大小俱斥。 何所疑哉。 又马鸣龙树佛有诚记。 尚复生疑。 法胜诃梨无经所印。 云何辄受。 问法胜乃未见诚文。 诃梨亦有明据。 阿含经云。 实名四谛。 是故比丘当成四谛。 佛垂此勅。 悬鉴有在。 逮兹像末。 允属诃梨。 为成是法。 故造斯论。 紘宗若斯。 岂虚搆哉。 答盖是通指像末。 岂别主诃梨。 故非所据也。 显法正第二。 问龙树着述部类甚多。 三论偏空似非究竟。 答僧睿昔在什公门下为翻译之宗。 其论序云。 夫百梁之搆兴则鄙茅茨之仄陋。 覩斯论之紘博则知偏悟之鄙倍。 故偏主小乘。 正归此论。 又如前云。 天竺十六大国方八千里。 有向化之缘。 并为委诚龙树为无相佛。 敢预学者之徒无不翫味斯论以为喉衿。 若是偏空。 岂为诸国所重。 又罗什本执小乘。 因此论而回辙正观。 厥后众师藉斯文而晓迷。 以此详之。 盖是究竟无余之说。 问若内外并呵大小俱斥。 此论宗旨何所依据耶。 答若心存内外情寄大小。 则堕在偏邪失于正理。 既失正理则正观不生。 若正观不生则断常不灭。 若断常不灭则苦轮常运。 以内外并冥大小俱寂。 始名正理。 悟斯正理则发生正观。 正观若生则戏论斯灭。 戏论斯灭则苦轮便坏。 三论大宗其意若此。 盖乃总众教之旨归。 统群圣之灵府。 味道之流岂不栖凭斯趣耶。 问若内外并除大小俱斥。 乃为断见。 何名正宗。 答既内外并冥。 则断常斯寂。 二边既舍。 宁非正宗耶。 难曰。 夫有断有常故名之为有。 无断无常目之为无。 既其是无。 何由离断。 答既断常斯寂。 则有无等皆离。 不应更复谓染于无。 难曰。 虽有此通。 终不免难。 夫有有有无名之为有。 无有无无始是大无。 既其堕无。 何由离断。 答本对有病。 是故说无。 有病若消。 空药亦废则知圣道未曾有无。 何所滞耶。 难曰。 是有是无名为两是。 非有非无名为两非。 既堕是非。 还同儒墨。 答本非二是。 故有双非。 二是既亡。 双非亦息。 故知非是亦复非非。 难曰。 非是非非还堕二非。 何由免非。 答二是生乎梦虎。 两非还见空华。 则知本无所是。 今亦无非。 难曰。 若无是无非。 亦不邪不正。 何故建篇章称破邪显正。 答夫有非有是此则为邪。 无是无非乃名为正。 所以命篇辨破邪显正。 难曰。 既有邪可破。 有正可显。 则心有取舍何谓无依。 答为息于邪强名为正。 在邪既息则正亦不留。 故心无所着。 难曰。 若邪正并冥。 岂非空见。 答正观论云。 大圣说空法。 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 诸佛所不化。 如水能灭火。 今水还出火。 当用何灭。 断常为火。 空能灭之。 若复着空。 即无药可灭也。 难曰。 既着空病。 何故不服有药而言息化。 答若以有化。 还复滞有。 乃至亡言便复着断。 如此之流何由可化。 问心有所着。 有何过耶。 答若有所着便有所缚。 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故法华云。 我以无数方便引道众生令离诸着。 净名云。 不着世间如莲华。 常善入于空寂行。 达诸法相无罣碍。 稽首如空无所依。 三世诸佛为六道众生心有所着故出世说经。 四依开士为大小学人心有所依故出世造论。 故有依有得为生死之本。 无住无着为经论大宗。 难曰。 若内外并冥。 佛经何故说大小两教。 答法华云。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如来于无名相中强名相说。 故有大小教门。 欲令众生因此名相悟无名相。 而封教之徒闻说大小更生染着。 是故造论破斯执情。 还令了悟本来寂灭。 故四依出世为如佛也。 问此论名为正观。 正有几种。 答天无两日。 土无二王。 教有多门理唯一正。 是故上来破斥四宗。 华严云。 文殊法常尔。 法王唯一法。 一切无畏人。 一道出生死。 但欲出处众生。 于无名相法强名相说。 令禀学之徒因而得悟。 故开二正。 一者体正。 二者用正。 非真非俗名为体正。 真之与俗目为用正。 所以然者。 诸法实相言亡虑绝。 未曾真俗。 故名之为体。 绝诸偏邪目之为正。 故言体正。 所言用正者。 体绝名言物无由悟。 虽非有无强说真俗。 故名为用。 此真之与俗亦不偏邪。 目之为正。 故名用正也。 问既云真俗则是二边。 何名为正。 答如因缘假有目之为俗。 然假有不可言其定有。 假有不可言其定无。 此之假有远离二边。 故名为正。 俗有既尔。 真无亦尔。 假无不可定无。 假无不可定有。 远离二边故目之为正。 问何故辨体用二正耶。 答像末钝根多堕偏邪。 四依出世匡正佛法。 故明用正。 既识正教便悟正理则有体正。 但正有三种。 一对偏病目之为正。 名对偏正。 二尽净于偏名之为正。 谓尽偏正也。 三偏病既去正亦不留。 非偏非正。 不知何以美之。 强叹为正。 谓绝待正也。 在正既然。 观论亦尔。 因于体正发生正观名为体观。 藉二谛用生二谛观名为用观。 故观具二也。 观辨于心。 为众生故如实说体。 名为体论。 若说于用。 名之为用论。 故论具二也。 正既有对偏尽偏绝待。 观论亦然。 类前可知。 次明经论相资。 大品经云。 虽生死道长众生性多。 菩萨应如是正忆念。 生死边如虚空。 众生性边亦如虚空。 此中无生死往来亦无解脱者。 然既无生死亦无涅槃。 则知亦无众生及以于佛。 宁有经之与论耶。 故内外并冥缘观俱寂。 然虽非生死涅槃。 而于众生成生死。 故大品云。 诸法无所有如是有。 既有众生故有诸佛。 既有诸佛便有教门。 既有诸佛教门则有菩萨之论。 诸佛为众生失道。 是故说经。 菩萨为众生迷经。 是故造论。 然经有通别。 在论亦尔。 所言经通者。 通为息众生颠倒。 通为开显道门。 所言论通者。 诸圣弟子造一切论。 亦通为息迷教之病申明正道。 所言经别者。 赴大小二缘说大小两教。 所言论别者。 为破大小两迷申大小两教。 故有大小二论也。 然就经论之中具有能所之义。 经以二智为能说。 二谛为所说。 论以二慧为能说。 言教为所说。 斯则经论各有能所也。 次明经论能所绞络。 有四句不同。 一者经能为论所。 二者经所为论能。 三者论能为经所。 四者论所为经能。 经能为论所者。 如来二智即是论主所悟。 故法华明。 今昔两教为直往菩萨及回小向大之人。 并令悟入佛慧。 故涌出品云。 是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 即便信受入如来慧。 此明昔教为直往菩萨入佛慧也。 次云。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 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此明今教回小之人入于佛慧。 故今昔两教同明为入佛慧。 则知佛慧是所悟也。 次明经所为论能者。 经所即是二谛。 能发生论主二慧故。 佛之二谛为能生。 论主二慧为所生也。 次明论能为经所者。 论主二慧由经发生也。 次明论所为经能者。 论主言教能申佛二谛也。 次会四句为二句。 经若能若所并是能资。 论若能若所皆是所资。 又论若能若所悉为能申。 经若能若所悉是为所申。 故合成一能一所也。 次泯一句以归无句。 以能而为所则能非定能。 以所而为能则所非定所。 以能非定能。 是则非能。 所非定所。 是则非所。 故非能非所。 非经非论。 非佛非菩萨。 不知何以目之。 故称正法强名中实也。 问能非定能是则非能所非定所是则非所。 出何文耶。 答中论然可然品云。 若法因待成。 是法还成待。 今则无因待。 亦无所成法。 即其证也。 次别明造论缘起。 然所以造论者。 如上所明。 如来为失道故说经。 论主为迷经故造论。 为失道故说经。 此是根本失。 论主为迷经故造论。 此是枝末失。 又佛为失道者说经。 此失谓一往失。 论主为迷经故造论。 此失即失中更起失。 所以然者。 以其迷道此是一失。 如来说经为令入道。 而复迷经故是失中失也一往之失谓利根人。 闻经即悟。 失中之失谓钝根人也。 问何等是迷经之人。 答即是诸部异执。 言诸部异执者。 或二部或五部。 或十八部。 或二十部。 或五百部。 言二部者。 如来二月十五日入涅槃。 诸圣弟子四月十五日于王舍城祇阇崛山中结集三藏。 尔时即有二部名字。 一上座部。 谓迦叶为上座。 迦叶上陈如一夏。 为佛以法付属迦叶名上座部也。 迦叶所领但有五百人。 依智度论则有千人。 二大众部。 即界外大众。 乃有万数。 婆师波罗汉为主。 此云泪出。 常悲苦众生而泪堕也。 即五比丘中之一人而年大迦叶。 教授界外大众。 所以有二众。 迦叶有五百罗汉。 前入界内结集三藏。 后多人来结集三藏。 迦叶并不许之。 有二因缘。 一者五百皆聪明人故。 二者已羯磨竟故。 依智度论。 阿阇世王但设千人食。 故余人来不得。 从是以来至佛灭度后百一十六年。 但有二部名字未有异执。 百一十六年外有舶主儿名摩诃提婆。 端正聪明作三逆罪。 后入佛法。 凡有二事。 一者取诸大乘经内三藏中释之。 诸阿罗汉结集法藏时。 已简除此义。 而大众部用此义。 上座部不用之。 因尔起诤遂成二部。 二者摩诃提婆自作偈言。 余人染污衣。 无明疑他度。 圣道言所显。 是诸佛正教。 以此一偈安置戒后。 布萨诵戒竟亦诵此一偈。 此偈有五事。 一余人染污衣者。 提婆不净出污衣。 而诳弟子言。 我是阿罗汉。 实无不净。 但是天魔女以不净污罗汉衣。 故云余人染污衣。 然此一语有虚有实。 其实是凡夫。 诳弟子说如上事。 是故为虚。 魔女实能以不净污罗汉衣。 是故为实。 其众诤其所说。 或虚或实。 故分二部。 二云无明者。 然罗汉乃无三界受生无明。 而有无知习气无明。 故云无明。 时众或言罗汉有无明。 或言无无明。 因此起诤故分二部。 三云疑者。 须陀洹果乃于三解脱门无疑。 而于外事有疑。 故云疑也。 四他度者。 钝根初果而不自知得初果。 问善知识。 善知识为说。 于三宝四谛无疑。 是初果相。 其自观察方知得初果。 故云他度。 五圣道言所显者。 然得圣道时。 亦有言所显。 如身子当口诵偈时即得初果。 故云言所显。 时众诤此五义。 或是或非。 故成二部也。 问此二部执何义异耶。 答义异乃多。 今略明其一。 大众部执生死涅槃皆是假名。 上座部执生死涅槃皆是真实。 至二百年中。 从大众部又出三部。 于时大众部因摩诃提婆私度住央崛多罗国。 此国在王舍城北。 此部将华严般若等大乘经杂三藏中说之。 时人有信者。 有不信者。 故成二部。 不信者唯言阿难等三师所诵三藏此则可信。 自三藏外诸大乘经皆不可信。 复有信大乘者有三因缘。 一者尔时犹有亲闻佛说大乘法者。 是故可信。 二者自思量道理应有大乘。 是故可信。 三者信其师故。 是故可信。 言三部者。 一一说部。 此部执生死涅槃皆是假名。 故云一说。 二出世说部。 此部言。 世间法从颠倒生业。 业生果。 故是不实。 出世法不从颠倒生。 故是真实。 三灰山住部。 前二从执义受名。 此因住处为目(此山有石。 堪作灰。 此部住彼山中修道。 故以为名)。 其执毗昙是实教。 经律为权说故。 彼引经偈云。 随宜覆身。 随宜饮食。 随宜住处。 疾断烦恼。 随宜覆身者。 有三衣佛亦许。 无三衣佛亦许。 随宜饮食者。 时食佛亦许。 非时食亦许。 随宜住处者。 结界住亦许。 不结界亦许。 疾断烦恼者。 佛意但令疾断烦恼。 此部甚精进过余人也。 至二百年中。 从大众部内又出一部。 名多闻部。 大众部唯弘浅义弃于深义。 佛在世时有仙人。 值佛得罗汉。 恒随佛往他方及天上听法。 佛涅槃时其人不见。 在雪山坐禅。 至佛灭度后二百年中。 从雪山出觅诸同行。 见大众部唯弘浅义不知深法。 其人具足诵浅深义。 深义中有大乘义。 成实论即从此部出。 时人有信其所说者。 故别成一部。 名多闻部。 于二百年中。 从大众部更出一部。 名多闻分别部。 佛在世时。 大迦旃延造论解佛阿含经。 至二百年。 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出。 更分别前多闻部中义。 时人有信其所说者。 故云多闻分别部。 于二百年满有一外道。 名大天。 尔时摩伽陀国有优婆塞。 大弘佛法。 诸外道为利养故。 皆剃头出家。 便有贼住比丘。 大天为贼住主。 大天身自出家。 所度弟子依大天众出家受戒。 尔时众人共诤斯事。 上座部云。 和上无戒及破戒。 阇梨有戒。 大众亦有戒。 受戒则得。 戒从大众得。 大众知和上无戒。 而与共受戒者。 大众得突吉罗罪。 问戒既不从和上得。 何故称和上名。 答欲令受戒后和上摄录教诲弟子耳。 萨婆多用此解。 余部言。 和上无戒及破戒。 大众有戒则不得戒。 戒从和上得故。 因此诤论遂不容大天。 徒众因尔别住山间。 于此山间执义又异。 故有支提山部及北山部。 佛得道及转法轮处。 大众处名支提。 此处有山。 名支提山。 于彼山北别有山。 名北山部也。 大众部合别数。 或五或七或八。 言五部者。 初一说部。 二出世说部。 三灰山住部。 此初破成三也。 次多闻部。 次多闻分别部。 故成五部。 言七部者。 因外道分成二部。 谓支提山部及北山部。 前五因内执起。 后二因外道起。 故成七部。 言八部者。 则数根本大众部也。 次上座弟子部者。 佛灭度后。 迦叶以三藏付三师。 以修多罗付阿难。 以毗昙付富楼那。 以律付优婆离。 阿难去世。 以修多罗付末田地。 末田地付舍那婆斯。 舍那婆斯付。 优婆掘多。 优婆掘多付富楼那富楼那付寐者柯。 寐者柯付迦旃延尼子。 从迦叶至寐者柯二百年已来无异部。 至三百年初。 迦旃延尼子去世。 便分成两部。 一上座弟子部。 二萨婆多部。 所以分成二部者。 上座弟子但弘经。 以经为正。 律开遮不定。 毗昙但释经。 或过本或减本。 故不正弘之。 亦不弃舍二藏也。 而萨婆多谓毗昙最胜。 故偏弘之。 从迦叶至掘多。 正弘经。 从富楼那稍弃本弘末。 故正弘毗昙。 至迦旃延大兴毗昙。 上座弟子部见其弃本弘末。 四过宣令遣其改宗。 遂守宗不改。 而上座弟子部移往雪山避之。 因名雪山住部。 三百年从萨婆多出一部。 名可住子弟子部。 即是旧犊子部也。 言可住子弟子部者。 有仙人名可住。 有女人。 是此仙人种。 故名可住子。 有阿罗汉。 是可住女人之子。 故名可住子。 此部是此罗汉之弟子。 故名可住子弟子也。 舍利弗是罗睺罗和上。 罗睺罗是可住子和上。 此部复是可住子之弟子。 舍利弗释佛九分毗昙名法相毗昙。 罗睺罗弘舍利弗毗昙。 可住子弘罗睺罗所说。 此部复弘可住子所说也。 次三百年中从可住子部复出四部。 以嫌舍利弗毗昙不足。 更各各造论取经中义足之。 所执异故。 故成四部。 一法尚部。 即旧昙无德部也。 二贤乘部。 三正量弟子部。 有大正量罗汉。 其是弟子。 故名正量弟子部。 此三从人作名。 四名密林部。 从住处作名也。 三百年从萨婆多部复出一部。 名正地部。 有婆罗门。 是国师名。 正地部善解四韦陀。 出家得罗汉。 取四韦陀好语庄严佛经。 执义又异。 时人有信其所说。 故别为一部。 三百年中从正地部又出一部。 名法护部。 其本是目连弟子。 得罗汉恒随目连往色界中。 有所说法皆能诵持。 自撰为五藏。 三藏如常。 四咒藏。 五菩萨藏。 有信其所说者。 故别成一部也。 三百年中从萨婆多部又出一部。 名善岁部。 迦留陀夷是其父。 及多比丘尼是母。 七岁得罗汉。 值佛闻法皆能诵持。 撰集佛语次第相对。 破外道为一类。 对治众生烦恼复为一类。 时人有信其所说者。 故别为一部也。 三百年中从萨婆多部又出一部。 名说度部。 谓五阴从此世度至后世。 得治道乃灭。 亦名说经部。 谓唯经藏为正。 余二皆成经耳。 从上座部都合有十一部。 大众部有七部。 合成十八部。 足根本二部为二十部。 而罗婆多传有异世五师。 有同世五师。 异世五师者。 一迦叶。 二阿难。 三末田地。 四舍那婆斯。 五优婆掘多。 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余年更相付属。 名异世也。 同世五师者。 于优婆掘多世即分成五部。 一时并起。 名同世五师。 一昙无德。 二摩诃僧祇。 三弥沙塞。 四迦叶维。 五犊子部。 又大集经亦明五部。 而文殊师利经部执论及罗什分别部论。 此三皆明二十部。 所以有五部复有二十部不同者。 取其始终异执故有二十。 取其当世盛行故但说五部。 而言五部一时起者。 则与上二十部义相违。 或可见闻各异故也。 所言五百部者。 智度论释般若信毁品云。 佛灭度后五百岁后。 有五百部。 不知佛意为解脱故。 执诸法有决定相。 闻毕竟空如刀伤心。 龙树提婆为诸部异执失佛教意故。 造论破迷也。 问论主为并破诸部。 亦有不破耶。 答凡有四句。 一破而不取。 若是诸部所说乖大小乘经自立义者。 则破而不取。 故智度论呵迦旃延弟子云。 三藏无此说。 摩诃衍中亦无此说。 盖是诸论义师自作是说。 即是其事。 二取而不破。 如文殊问经云。 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 无是亦无非。 我说未来起。 三亦破亦取。 破诸部能迷执情。 收取诸部所迷之教。 四不破不取。 就正道门。 未曾有破。 亦无所取也。 次明诸部通别义。 论有二种。 一者通论。 二者别论。 若通破大小二迷。 通申大小两教。 名为通论。 即中论是也。 故前二十五品破大迷申大教。 后两品破小迷申小教。 二者别论。 别破大小迷。 别申大小教。 名为别论。 如摄大乘论地持论等。 谓大乘通论。 十地论智度论等。 大乘别论。 如成实论等。 通申三藏。 谓小乘通论。 马鸣菩萨师名脇比丘。 造四阿含优婆提舍。 别释修多罗藏。 善见毗婆沙别释毗尼藏。 智度论云。 八十部律八十部毗婆沙释之。 善见律别释师子国要。 用十诵律。 舍利弗别释佛九分毗昙。 如此别释三藏故。 是小乘别论。 就三藏中复有通别。 若具释一藏名为通论。 别释一藏中一部名为别论也。 问中论既通释大小。 应名大小通论。 不得名为大乘论也。 答虽释大小。 但为显大故是大乘论。 所以然者。 以初分明大乘。 中分明小乘。 后分还明大乘故。 以是义故名大乘论耳。 问十二门论是何论耶。 答是大乘通论。 以始终破于大迷。 通申大教。 无破小迷别申于小教故。 是大乘通论也。 问百论复云何。 答百论通破障大小之邪。 通申如来大小两正。 故是大小通论。 但始终为明大乘故。 属大乘通论耳。 次明众论立名不同门。 众论立名凡有三种。 一从法为名。 如成实论等。 实谓四谛之理。 成谓能成之文。 故云为成是法故造斯论。 谓从法立名也。 二从人立名。 如舍利弗阿毗昙等。 智度论云。 犊子道人受持此毗昙。 亦名犊子毗昙也。 三从喻立名。 如甘露味毗昙等。 亦如诃梨跋摩师鸠摩罗陀造日出论等也。 四论立名。 并是从法。 非人非喻。 就中自开四种。 大智度论从所释之经立名。 大谓摩诃。 智谓般若。 度谓波罗蜜。 论释经题。 故从所释为名。 中论从理实立名。 十二门从言教为目。 百论从偈句为称也。 若通而为言。 四论通显中道理实。 并得就理立名。 四论同有言教开通理实。 并得以教为称。 同有偈句。 通得从偈立名。 今欲互相开避。 故有四部差别。 所以立名不同也。 次明众论旨归门。 通论大小乘经。 同明一道。 故以无得正观为宗。 但小乘教者正观犹远。 故就四谛教为宗。 大乘正明正观。 故诸大乘经同以不二正观为宗。 但约方便用异故有诸部差别。 如明应说不应说。 今昔开会名为法华。 破斥八倒辨常无常用名为涅槃。 至论不二正道更无别异。 在经既尔。 在论亦然。 虽诸部有异。 同用不二正观为宗。 又经论同宗。 佛说正观为经。 论申正观为论。 经论用异正观无别。 故无量义经云。 如水洗秽义同。 约井池为异。 自昔及今。 一切诸教。 同治断常之病。 同开正道。 但约今昔教用异耳。 今四论约用不同故辨四宗差别。 智度论正释大品。 而龙树开大品为二道。 前明般若道。 次明方便道。 此之二道即是法身父母。 故大品以实慧方便慧为宗。 论申经二慧。 还以二慧为宗。 如中论申二谛。 还以二谛为宗也。 问大品何故前明般若。 后明方便耶。 答般若方便实无前后。 而作前后说者般若为体。 方便为用。 故智度论云。 譬如金为体。 金上精巧为用。 故前明其体。 后辨其用也。 又非凡夫行。 非贤圣行。 是菩萨行。 般若超凡。 方便越圣。 要前超凡后方越圣。 故前明般若后辨方便。 又众生起见凡有二种。 一者有见。 二者无见。 般若破其有见。 方便斥其无见。 故前明般若后辨方便。 若明次第者。 三藏多说有教以破外道。 而封执三藏之有故。 般若次说空。 惑者着般若之空故。 次说方便令其离空。 故智度论序云。 知邪病之自起故。 阿含为之作。 以滞有之为患故。 般若为之照。 即斯意也。 若约位而言。 般若配于六地。 故前明之。 方便在于七地。 故后说也。 问旧亦明大品二慧为宗。 与今何异。 答今明。 圣心未曾二。 为众生故无二说二。 欲令因二悟于不二。 故与旧不同。 又虽明二慧。 与旧亦异。 旧义实慧但照空不达有。 沤和但照有不达空。 盖是限局圣心便成二见。 今明。 至人体无碍之道故有无碍之用。 般若既照空即能鉴有。 方便既涉有即能鉴空。 具如二智中说。 次明中论以二谛为宗。 所以用二谛为宗者。 二谛是佛法根本。 如来自行化他皆由二谛。 自行由二谛者。 如璎珞经佛母品。 明二谛能生佛故。 二谛是佛母。 盖取二智为佛。 二谛能生二智。 故以二谛为母。 即是如来自德圆满由于二谛。 化他德由二谛者。 如来有所说法教化众生常依二谛。 故中论云。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 说法也。 问何以知自他两德并由二谛耶。 答十二门论云。 以识二谛故。 即得自利他利及以共利。 即其事也。 以二谛是自行化他之本故。 申明二谛以为论宗。 即令一切众生具得自他二利也。 问何人迷二谛。 论主破迷申二谛耶。 答有三种人迷于二谛。 一者小乘五百部。 各执诸法有决定性。 闻毕竟空如刀伤心。 此人失第一义谛。 然既失第一义谛亦失世谛。 所以然者。 空宛然而有。 故有名空有。 方是世谛。 彼既失空。 亦是迷有。 故失世谛。 故五百部执出如来二谛之外。 二者方广道人。 谓一切诸法如龟毛兔角。 无罪福报应。 此人失于世谛。 然有宛然而空。 故空名有空。 既失空有。 亦失有空。 如斯之人亦失二谛。 又诸外道亦失二谛。 如有见外道迷于真谛。 空见外道迷于世谛。 又凡夫着有故迷真谛。 二乘滞空迷世谛也。 第三人得二谛名而失二谛旨。 斯执甚多。 今略出二种。 或言二谛一体。 或言二谛异体。 并不成二谛之义。 具如疏初序之。 今破此之失申明二谛。 故用二谛为宗也。 问何以得知此论用二谛为宗耶。 答略有三种。 一者璎珞经佛母品明二谛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 今论正明八不。 故知即是辨于二谛。 故以二谛为宗。 二者青目序论意。 明外人失二谛。 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 即知破外迷失申明二谛。 故以二谛为宗也。 三者关内昙影中论序云。 此论虽无理不穷。 无言不尽。 统其要归。 会通二谛。 今还述旧释。 故知二谛为宗也。 问既名中论。 何故不用中道为宗。 乃以二谛为宗耶。 答即二谛是中道。 既以二谛为宗。 即是中道为宗。 所以然者。 还就二谛以明中道故。 有世谛中道。 真谛中道。 非真非俗中道。 但今欲名宗两举故。 中谛互说。 故宗举其谛名题其中。 若以中道为名。 复以中道为宗者。 但得不二义失其二义故也。 问经何故立二谛耶。 答此有两义。 一者欲示佛法是中道故。 以有世谛。 是故不断。 以第一义。 是故不常。 所以立于二谛。 又二慧是三世佛法身父母。 以有第一义故生般若。 以有世谛故生方便。 具实慧方便慧。 有十方三世佛。 是故立二谛。 又知第一义是自利。 知世谛故能利他。 具知二谛即得共利。 故立二谛。 又有二谛故佛语皆实。 以世谛故说有是实。 第一义故说空是实。 又佛法渐深。 先说世谛因果教化。 后为说第一义。 又成就得道智者说第一义。 无有说世谛。 又若不先说世谛因果。 直说第一义。 则生断见。 是故具明二谛也。 次明百论宗者。 百论破邪申明二谛。 具如空品末说。 亦应以二谛为宗。 但今欲与中论互相开避。 中论以二谛为宗。 百论用二智为宗。 即欲明谛智互相成也。 问百论何故用二智为宗耶。 答提婆与外道对面击扬斗。 一时权巧智慧。 但提婆权智巧能破邪巧能显正。 而实无所破亦无所显。 故名实智。 一论始终明此二智。 故以二智为宗。 中论不与内诤一时权巧。 但共同学二谛之人诤二谛得失。 故以二谛为宗。 则中论用所申为宗。 百论用能申为宗。 欲明佛与菩萨能所共相成也。 次明十二门论宗者。 此论亦破内迷申明二谛。 亦以二谛为宗。 但今欲示三论不同。 宜以境智为宗。 所言境智者。 论云。 大分深义所谓空也。 若通达是义即通达大乘。 具足六波罗蜜无所障碍。 大分深义谓实相之境。 由实相境发生般若。 由般若故万行得成。 即是境智之义。 故用境智为宗也。 次明四论破申不同门。 所言破申者。 凡有三义。 一者破外人迷教之病故名为破。 申佛二谛教门故名为申。 二者申佛正教而邪迷自破。 故名为申破耳。 三者论主申明佛破故名申破。 诸大乘经破众生虚妄以显一道。 但末代钝根不了如来破病显道之意。 四依菩萨还申明佛破故名申破。 非是经中自立义。 论中自明破也。 问何以知龙树申佛破耶。 答最后邪见品云。 瞿昙大圣主。 怜愍说是法。 悉断一切见。 我今稽首礼。 故知论主申明佛破。 非自有破也。 问经中有立有破。 论主何故一向破耶。 答末世钝根迷佛立破。 并皆成病。 是以论主须并破之。 然后具得申如来立破。 问论主申佛破得称论主破。 论主申佛立应名论主立耶。 答亦得尔也。 问四论破申云何同异。 答三论通破众迷。 通申众教。 智度论别破般若之迷。 别申般若之教。 就三论中自开二类。 百论正破外傍破内。 余二论正破内傍破外。 所以三论破内外者。 一切众病不出二种。 一外道邪画起迷。 二内人禀教失旨。 若破斯二则众病皆除。 问百论破外可有明文。 何处有破内文耶。 答破尘品中。 外人以内义为证。 论主即破其所引。 具如彼明。 问何故得破内耶。 答有三种义。 一者如向释之。 外人立义不成。 引内为证。 故须破内。 二者内人立义与外道同。 如立虚空常遍。 乃至立涅槃身智俱无。 并与外道同。 故须破内。 三者外道立义与内人同。 故须破之。 如破因中无果品说。 外道立于三相前后相生。 与譬喻部同。 立三相展转一时生。 与萨婆多部同。 故须破内。 故肇法师云。 邪辨逼真殆乱正道。 问中论何故傍破外耶。 答凡有四义。 一者欲显中观无法不穷。 无言不说。 若一法不穷。 一言不尽。 则戏论不灭。 中观不生。 是故内外并皆破之。 二者内人立义与外道同。 故须破外。 三者外道立义与内人同。 故须破外。 四者欲显中实非内非外不正不邪。 故须破外。 问百论破外亦有收取义不。 答亦有四句。 一者破而不取。 即是外道邪言。 障中迷观。 于缘无益有损。 二者取而不破。 外道偷窃如来遗余善法。 今并收之。 如贼盗牛。 即其证也。 又外道各邪心推尽。 冥智与内同。 如虫食木偶得成字。 亦取而不破。 三者亦破亦取。 外道偷窃佛教不识旨归。 今破其迷教之情。 收取所迷之教。 四者不破不取。 即显道门未曾内外也。 次明别释三论。 问既有四论。 何故常称三论耶。 答略有八义。 一者一一论各具三义。 一破邪。 二显正。 三言教。 以同具此三义故。 合名三论。 二者三论具合方备三义。 中论明所显之理。 百论破于邪执。 十二门名为言教。 以三义相成故名为三论。 三者中论为广论。 百论为次论。 十二门为略论。 三部具上中下三品故名三论。 四者一切经论凡有三种。 一但偈论。 即是中论。 二但长行论。 所谓百论。 三亦长行亦偈论。 即十二门论。 以三部互相开避而共相成。 五者此之三部同是大乘通论。 故名三论。 六者此三部同显不二实相。 故名三论。 七者同是四依菩萨所造。 八者同是像末所作。 但欲纲维大法也。 次论三论通别门。 以智度论对三论。 则智度论为别论。 三论为通论。 就三论中自有三别即为三例。 百论为通论之广。 中论为通论之次。 十二门为通论之略。 所以然者。 百论通破障世出世一切邪。 通申世出世一切正。 故名通论之广。 中论但破大小二迷。 通申大小两教。 不破世间迷申世间教。 故为通论之次。 十二门但破执大之迷。 申大乘之教。 为通论之略。 问何故尔耶。 答外道邪兴。 遍障世出世大小一切教。 故提婆遍破众邪备申众教。 是以论明。 始自三归终竟二谛。 无教不申。 无邪不破。 中论为对大小学人封执二教故。 但破二迷但申二教。 是以论文有大小二章之说。 十二门论辨观行之精要。 明方等之宗本。 故正破大迷独申大教。 是以论文命宗。 但说略解摩诃衍义。 问十二门亦备破小乘外道。 云何言但破大迷但申大教也。 答虽备破众病。 而正意为申大乘。 故论文前明略解大乘。 而后则言末世众生薄福钝根。 虽寻经文不能通了。 即知寻大乘失旨。 但小乘外道障彼大乘。 故须破之耳。 又欲令小乘外道同入大乘故须破之。 问百论申大小两教。 与中论何异。 答百论总申大小。 然中论别申二教。 又百论从浅至深。 中论从深至浅。 问何故尔耶。 答百论为回邪入正。 始行之人故。 始自三归终入方等。 故从浅至深。 中论示诸佛本末之义。 大乘为本小乘为末。 故从深至浅也。 次明四论用假不同门。 一切诸法虽并是假。 领其要用凡有四门。 一因缘假。 二随缘假。 三对缘假。 四就缘假也。 一因缘假者。 如空有二谛。 有不自有。 因空故有。 空不自空。 因有故空。 故空有是因缘假义也。 二随缘假者。 如随三乘根性说三乘教门也。 三对缘假者。 如对治常说于无常。 对治无常是故说常。 四就缘假者。 外人执有诸法。 诸佛菩萨就彼推求检竟不得。 名就缘假。 此四假总收十二部经八万法藏。 然四论具用四假。 但智度论多用因缘假。 以释经立义门故。 中论十二门多用就缘假。 百论多用对缘假。 次明四论对缘不同门。 着于四论略明二种。 提婆菩萨震论鼓于王庭。 九十六师一时云集。 各建名理立无方论。 提婆面拆邪师。 后还闲林。 撰集当时之言。 以为百论。 龙树菩萨潜帷着笔。 探取外情破病申经。 故造中论。 问何故尔耶。 答龙树声闻天下。 外道小乘不敢与交言。 故潜帷着笔以造论也。 提婆既为弟子。 物情所不畏惮。 故与之交言。 故后集以为论。 次明三论所破之缘有利钝不同门。 今略举中百二论明众生得悟不同。 凡有四种。 一自有一种根缘。 闻百论始舍罪福终破空有。 当此言下得悟无生。 二有诸外道。 虽闻提婆当时所破言理俱屈。 犹未得悟。 后出家竟禀受佛经方乃得悟。 此中根人也。 三有诸外道。 闻提婆之言。 不了寻经。 翻更起迷。 为中论所破方得悟。 此下根人也。 四有诸外道。 初禀提婆之言。 乃至寻中论亦未得解。 后因十二门观玄略方乃得悟也。 次别释中论名题门。 此论立名有广有略。 所言略者。 但称中论。 故睿法师序云。 中论有五百偈。 龙树菩萨之所造。 而后但释中论两字。 故名为略。 问何故但称中论不题观耶。 答中是所论之理实。 论是能论之教门。 若明理教故义无不周也。 所言广者。 加之以观。 故影法师中论序云。 寂此诸边名之为中。 问答拆徵称之为论。 又云。 观者直。 以观辨于心论宣于口耳。 问何故具题三字耶。 答因中发观。 由观宣论。 要备三法义乃圆足也。 次第门。 问此三字有何次第耶。 答有二种次第。 一者能化次第。 二者所化次第。 能化次第者。 中谓三世十方诸佛菩萨所行之道。 故前明中。 由此道故发生诸佛菩萨正观。 故次明观。 由内有正观故。 佛宣之于口。 名之为经。 四依菩萨宣之于口。 目之为论也。 约所化悟入次第者。 禀教之徒因论识中。 因中发观。 若望于佛。 因教识理。 因理发观也。 次制立门。 所以但明三字不多不少者。 略有三义。 一者诸佛菩萨凡有二德。 一者自行。 二者化他。 中之与观谓自行也。 论之一字即是化他。 自行化他义无不摄。 故但标三字。 二者化于众生要必具三。 一者有所悟之理。 二者因理发观。 三者由观宣论。 故但明三也。 三者以中对观。 是境智之名。 以观对论。 为行说之称。 因中发观故。 以中为境。 以观为智。 如说而行为观。 如行而说为论。 以义唯此四故。 名字但有三名也。 次论通别门。 通而为言。 三字皆中皆观皆论。 所言皆中者。 理实不偏故理名为中。 因中理发观。 观非偏观。 观亦名中。 因中观宣论。 论非偏论。 论亦名中。 三字皆观者。 中是义相观。 观是心行观。 论是名字观。 亦如三种般若。 中是实相般若。 观是观照般若。 论是文字般若。 三种皆论者。 论是能论故名为论。 余二所论亦名为论也。 就别而言。 理实不偏。 与其中名。 智是达照。 当其观称。 论是言教。 故目之为论。 次明互发尽门。 就中有中发观。 观发中。 缘尽观。 观尽缘。 所言中发观者。 如涅槃经云。 十二因缘不生不灭能生观智。 譬如胡瓜能发热病也。 观发中者。 众生本谓因缘是生是灭。 不知是中。 以正观检生灭不得。 方悟因缘是中。 此则因观发中。 缘尽于观观尽于缘者。 凡夫二乘及有所得偏邪之缘。 尽菩萨正观之内。 故名缘尽于观。 观尽于缘者。 邪缘既尽正观亦息。 故名观尽于缘。 缘尽于观故非缘。 观尽于缘故非观。 非缘非观。 不知何以美之。 强名正观也。 问既得缘尽观观尽缘。 亦得中尽观亲尽中不。 答亦得尔也。 中是智境。 观是境智。 境不自境。 因智故境。 智不自智。 由境故智。 由智故境。 境不自境。 由境故智。 智不自智。 不自智则非智。 不自境则非境。 故是境尽于智。 智尽于境。 问亦得缘发于观。 观发于缘不。 答由邪缘故得显正观。 即是缘发于观。 由正观故显缘是邪。 谓观发于缘耳。 次明别释三字门。 总论释义凡有四种。 一依名释义。 二就理教释义。 三就互相释义。 四无方释义也。 依名释义者。 中以实为义。 中以正为义。 中以实为义者。 如涅槃释本有今无偈云。 我昔本无中道实义。 是故现在有无量烦恼。 睿师中论序云。 以中为名者。 照其实也。 照谓显也。 立于中名。 为欲显诸法实故。 云照其实也。 所言正者。 华严云。 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 悉皆寂灭相。 此之正法即是中道。 离偏曰中。 对邪名正。 肇公物不迁论云。 正观论曰。 观方知彼去。 去者不至方。 故知中以正为义也。 理教释义者。 中以不中为义。 所以然者。 诸法实相非中非不中。 无名相法为众生故强名相说。 欲令因此名以悟无名。 是故说中为显不中。 问中以不中为义。 出何文耶。 答华严云。 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 若尔。 一切中偏法了达非中偏。 即其事也。 所言互相释义者。 中以偏为义。 偏以中为义。 所以然者。 中偏是因缘之义。 故说偏令悟中。 说中令识偏。 如经云。 说世谛令识第一义谛。 说第一义谛令识世谛也。 四无方释义者。 中以色为义。 中以心为义。 是故华严经云。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故一法得以一切法为义一切法得以一法为义。 问中有几种。 答既称为中。 则非多非一。 随义对缘得说多一。 所言一中者。 一道清净更无二道。 一道者即一中道也。 所言二中者。 则约二谛辨中。 谓世谛中真谛中。 以世谛不偏故名为中。 真谛不偏名为真谛中。 所言三中者。 二谛中及非真非俗中。 所言四中者。 谓对偏中。 尽偏中。 绝待中。 成假中也。 对偏中者。 对大小学人断常偏病。 是故说对偏中也。 尽偏中者。 大小学人有于断常偏病则不成中。 偏病若尽则名为中。 是故经云。 众生起见凡有二种。 一断二常。 如是二见不名中道。 无常无断乃名中道。 故名尽偏中也。 绝待中者。 本对偏病是故有中。 偏病既除中亦不立。 非中非偏。 为出处众生强名为中。 谓绝待中。 故此论云。 若无有始终。 中当云何有。 经亦云。 远离二边不着中道。 即其事也。 成假中者。 有无为假。 非有非无为中。 由非有非无故说有无。 如此之中为成于假。 谓成假中也。 所以然者。 良由正道未曾有无。 为化众生假说有无故。 以非有无为中。 有无为假也。 就成假中有单複疎密横竪等义。 具如中假义说。 如说有为单假。 非有为单中。 无义亦尔。 有无为複假。 非有非无为複中。 有无为疎假。 非有非无为疎中。 不有有为密假。 有不有为密中。 疎即是横。 密即是竪也。 次释中不同得有四种。 一外道明中。 二毗昙明中。 三成实明中。 四大乘人明中也。 外道说中者。 僧佉人言。 泥团非瓶非非瓶。 即是中义也。 卫世师云。 声不名大不名小。 勒沙婆云。 光非闇非明。 此之三师并以两非为中。 而未知所以为中耳。 毗昙人释中者。 有事有理。 事中者。 无漏大王不在边地。 谓不在欲界及非想也。 理中者。 谓苦集之理不断不常也。 成实人明中道者。 论文直言离有离无名圣中道。 而论师云。 中道有三。 一世谛中道。 二真谛中道。 三非真非俗中道。 四大乘人明中者。 如摄大乘论师明。 非安立谛不着生死不住涅槃。 名之为中也。 义本者。 以无住为体中。 此是合门。 于体中。 开为两用。 谓真俗。 此是用中。 即是开门也。 又中假师云。 非有非无为中。 而有而无为假也。 三论玄义为弘破邪显正宗新遂开板彫文功早耀八不正观月速拂三界迷伦雾于时建长八年(丁巳)三月七日沙门圣守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3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