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二谛义 内容: 补刻二谛章叙嘉祥藏大师所撰二谛义章三卷。 传流吾国已来。 仅一千年奇矣。 宠藏之古名蓝之间。 而不以广其传者也久矣。 向者龙宝与公。 偶得上下两通。 辄刻木以布海内。 譬诸宝鼎之阙一足。 不亦恨乎。 近有书林某者。 幸得古本之全者而来。 请余重施国字而传于千岁之下矣。 于是两本对捡。 则与公之本。 非但阙中卷。 亦于上卷中。 脱二十余纸。 况且豕亥凤风比比有之。 余慨然喟言。 曾闻其名未得其书。 如渴者闻梅。 然而虽偶得传之。 阙而未完全者几许年所。 今也幸得见其全书。 前之所谓渴云者顿息矣。 余既然则人谁不尔乎。 今将广行于天下。 此举岂辞劳乎。 是余之所以忘固陋而不敢辞其请也。 而今上下两卷。 直用与公之所刻者。 不复改彫。 其中或文字写误者。 或两本相异者。 或疑而未决者。 或恐此处必脱某字者。 则皆标之卷眉。 而一处未尝以私意改易之。 务在存古耳。 于是乎可谓。 宝鼎再得为完器也。 何其快哉。 其既然则安知。 章主大师之不熙怡微咲于那伽定中也。 又安知。 与公之不忻跃于地下也。 是为序。 宝永七年岁次庚寅孟春日洛西五智山沙门慧旭寂谨书于忘虑亭镌二谛章叙夫不了二谛。 则契实之境。 照俗之智。 不可融彻。 境智不融彻。 而入萨波若海者。 未有之也。 宜哉。 诸佛说法。 常依二谛矣。 支桑道学之士。 亦恢张真俗。 垂统于后昆者不少。 且夫二谛二十家往复之族。 虽各述其所见。 关键紧要之处。 未甞着工夫。 岂非肤立持门户皮相矜影响之谓乎。 吉藏上人。 间出隋世。 而禀朗公之学。 灵知难思。 无不克擢其髓。 遂廼製诸经玄疏。 翼赞教乘者。 不知其几千万言。 就中至如今章辨非有非无而二不二鼠娄栗桉苽等。 启沃旧师之未了。 发特见之明也。 如此其可忽。 诸噫嘻中世以隆。 其学不传。 其书将泯。 余属日名寺藏中得此之锦本。 欣戴捧读不堪雀跃。 率加点挍授书林。 于时岁次丁丑元禄十年腊月穀日杀青斯竟。 东奥仙台龙宝实养题于洛之陀峯下二谛义卷上胡吉藏撰睿师中论序云。 百论治外以闲邪。 斯文祛内以流滞。 大智释论之渊博。 十二门观之精诣。 寻斯四论者。 真若日月在怀无不朗然鉴彻矣。 若通此四论。 则佛法可明也。 师云。 此四论虽复名部不同。 统其大归。 竝为申乎二谛显不二之道。 若了于二谛。 四论则焕然可领。 若于二谛不了。 四论则便不明。 为是因缘。 须识二谛也。 若解二谛。 非但四论可明。 亦众经皆了。 何以知然。 故论云。 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既十方诸佛。 常依二谛说法。 故众经莫出二谛。 众经既不出二谛。 二谛若明故众经皆了也。 然四论皆有二谛之言。 今且依中论文以辨之。 论文云。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也。 然师临去世之时。 登高座付属门人。 我出山以来。 以二谛为正道。 说二谛凡二十余种势。 或散或束。 或分章段或不分分时。 或开为三段。 乍作十重。 所以为十重者。 正为对开善法师二谛义。 彼明二谛义有十重。 对彼十重故明十重。 一一重以辨正之。 师唯噵此义有重数。 所余诸义。 普皆不开。 若有重数者。 非兴皇者说也。 十重者。 初则二谛大意。 最后二谛同异。 今第一明二谛大意也。 然师噵二谛义。 多依二处。 一依大品经。 二依中论。 今且依中论明二谛义。 所以依中论噵二谛者。 中论以二谛为宗。 若了二谛。 中论即便可明。 为是义故。 依中论说二谛也。 中论四谛品云。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此语即难解。 若为依二谛说法耶。 解云。 二谛是本。 说法是末。 二谛是所依。 说法是能依。 然此语惊耳。 非从来所知也。 问何以得知诸佛依二谛说法二谛是所依耶。 解云出论。 不假人解。 故云。 经有论故义即易解。 今依论释之。 论四谛品。 前释二谛。 次释依二谛说法。 前释二谛云。 世俗谛者。 一切诸法性空。 而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间是实。 名为世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于圣人是实。 名第一义谛。 次云。 诸佛依是二谛。 为众生说法。 此则前释二谛竟。 然后明诸佛依是二谛为众生说法。 故知。 二谛是本。 说法是末。 二谛是所依。 说法是能依。 依此二谛。 为众生说法也。 问从来云诸佛依二谛说法者。 为凡说俗。 为圣说真。 为凡缘说有。 为圣缘说空。 名为依二谛说法。 既云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何得言为凡说有为圣说空为依二谛说法耶。 今明。 如上有于凡为实名俗谛。 空于圣是实名第一义谛。 依此二谛。 为众生说法也。 又且问。 诸佛何意依二谛说法耶。 解云。 欲明十方诸佛所说皆实故。 依二谛说法。 何者。 谛是实义。 有于凡实。 空于圣实。 是二皆实。 诸佛依此二实说法。 是故诸佛所说皆实也。 外道九十六种所说。 何意虚假不实。 以其不依二谛故。 所以虚假不实诸佛依二谛说法故。 凡所说法皆实。 以诸佛所说皆实故。 所以诸佛。 依二谛说法也。 又问。 若为依二谛说法。 说法皆实耶。 解云。 诸贤圣。 如实悟诸法性空。 如来依彼如实悟而说故。 诸佛所说亦实。 此则依第一义谛说法是实。 世人于瓶衣等是实。 诸佛随俗说瓶衣故。 所说亦实。 如百论云。 佛入舍卫城。 随俗语故无过。 此则依世谛说法是实。 依彼二实而说故。 诸佛说法皆实也。 前云依凡谛说名依世谛说法。 依圣谛说名依第一义谛说法。 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此语不可失也。 今问。 依二谛说法。 所依于谛。 为是得为是失。 为亦得亦失。 教谛亦作此问。 然大师云。 于谛是失。 教谛是得。 何者言于谛失者。 有于凡是实有。 空于圣是实空。 此空有于凡圣各实。 是故为失也。 言教谛得者。 如来诚谛之言。 依凡有说有。 有不住有。 有表不有。 依圣无说无。 无不住无。 无表不无。 此则有无二。 表非有非无不二。 二不二不二二。 不二二则是理教。 二不二则教理。 教理应教。 理教表理。 理教二不二因缘。 是为得也。 然教谛如此。 虽如此而复未可解。 何者。 汝依二谛说法。 依二谛与说法。 皆是教谛不。 若皆是教谛。 则违论文。 论云。 诸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为世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为第一义谛。 诸佛依此二谛说法。 那忽併是教谛耶。 今正此一句。 明依二谛说法。 所依是于谛说法是教谛也。 问所依二谛为得为失者。 论自判。 论云。 诸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于凡是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无生。 于圣是谛。 此则开凡圣二谛异。 凡圣虽复不二。 不二而二。 有凡谛圣谛。 凡谛即是失。 圣谛即是得。 何者。 既云诸法性空颠倒谓有。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故知。 凡谛失圣谛得。 何以故。 凡谛是颠倒故是失。 圣谛是不颠倒故是得。 此即开凡谛圣谛倒谛不倒谛也。 问若所依二谛有倒不倒者不可解。 何者。 佛可依不倒说。 云何依颠倒为众生说耶。 若言二于谛皆不颠倒。 则乖论文。 论文云。 世间颠倒谓有为世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为第一义谛。 依是二谛。 为众生说法。 故知。 依倒不倒说。 若顺论文。 诸佛菩萨。 岂得依颠倒说法耶。 进退难解未释云云。 问前云所依于二谛有得有失。 将不乖师所说耶。 师云二于谛是失。 今何得判二于谛有得有失耶。 解云。 汝言于谛竝是失。 是何处语耶。 今明。 于谛皆失者。 非是所依于谛皆失。 乃是禀教成于。 此于谛皆失。 何者。 如来说有为表不有。 说无为表不无。 说二为表不二。 彼闻有作有解。 闻无作无解。 闻有作有解有。 于凡实名俗谛。 闻无作无解无。 于圣实名第一义谛。 此之二谛皆失。 问若为失耶。 解云。 如来说有为表不有。 说无为表不无。 说二令识不二。 举指令得月。 而众生闻有住有。 闻无住无。 守指忘月。 住教遗理。 岂非是失耶。 若尔此则有二种于谛。 一者所依于谛。 二者迷教于谛。 所依于谛。 有得有失。 迷教于谛。 二皆是失。 所依于谛是本。 迷教于谛是末。 所依于谛是本者。 且约释迦一化为论。 释迦未出之前已有此二于谛。 释迦依此二谛为众生说法。 何者。 诸佛说法无不依二谛。 故发趾即依二谛而说。 当知。 所依于谛是本也。 迷教于谛是末者。 众生禀如来有无二谛教。 作有无解成于故。 此于谛在后也。 又有三异。 谓前后能所通别。 从后释之。 言通别者。 所依于谛则通。 迷教于谛则别。 所依于谛通者。 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间是实为世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为第一义谛。 此之二谛通一切凡圣。 如涅槃经。 涅槃经云文殊问云。 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 第一义中有世谛不。 如其有者。 即是一谛。 如其无者。 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佛答云。 世谛即第一义谛。 随众生故分别说二。 世人知者名世谛。 出世圣人知者名第一义谛。 此即世出世两人判于二谛。 中论文正尔。 世间颠倒谓有为世谛。 此诸贤圣。 真知颠倒性空为第一义谛。 故此二于谛通也。 言迷教于谛别者。 如来说有无二谛。 为表不二之道。 有方便者。 闻二悟不二。 识理悟教名教谛。 无方便者。 闻二住二。 不识理迷教名于谛。 于谛但是无方便者。 所以是别也。 言能所者。 所依于谛则是能化。 迷教于谛则是所化。 此一往偏约第一义谛边说耳。 何者。 论云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故是能化。 此如涅槃经。 经云。 一切世谛。 若于如来是第一义谛。 只世谛于如来是第一义故。 此第一义谛是能化。 论正尔。 凡夫颠倒谓有。 诸贤圣唯知此颠倒性空不生不灭。 于圣人是第一义谛。 若尔当知。 此第一义谛是能化谛也。 迷教于谛是所化者。 禀教成于。 虽复是圣。 终是禀教。 以禀教故是所化也。 言前后者。 与本末不异。 所依于谛是本是前。 迷教于谛是末是后。 发趾依于谛说。 然后众生禀教。 有方便悟理成教谛。 无方便不识理成于谛。 故前后为异也。 次更简一句。 前云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于圣人名第一义谛。 如涅槃经。 一切世谛。 若于如来是第一义谛。 问既云一切世谛于如来是第一义谛者。 亦得言一切第一义谛若于凡夫是世谛不。 解云。 如此只出论文。 论云。 世谛者一切法性空。 而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人为实。 名之为谛。 解世谛。 前举一切法性空以释之。 明一切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人是实名为谛。 当知。 一切第一义谛。 于凡是世谛也。 如大品云。 诸法无所有如是有。 如是有无所有。 如是有于圣人无所有。 即世谛为第一义谛。 无所有于凡如是有。 第一义谛为世谛也。 问何意开凡圣二谛耶。 解云。 今开凡圣得失二谛者。 示圣得凡失令转悟。 明此是凡谛此是圣谛此是倒谛此是不倒谛。 示是凡圣。 令舍凡学圣弃倒从不倒。 为是义故开凡圣得失二谛也。 何以知然。 具出经论。 大经云。 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谛。 是故如来宣说世谛。 众生若不因世谛悟第一义谛。 如来终不说于世谛。 说世谛令识第一义谛也。 又中论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说世谛令得说第一义。 说第一义令得涅槃。 故开二谛也。 又大品云。 般若波罗蜜。 为大事故起。 所谓示是道是非道。 非道即是倒。 是道即非倒。 示是道是非道。 令举非道从道。 亦示倒示不倒。 令举倒从不倒。 为是义故。 开二谛示得失。 令改悟也。 然二谛大判有三节。 一者凡圣就倒不倒判二谛。 二者就圣中自判二谛。 三者就凡中自判二谛。 就凡圣判二谛者。 凡所解为世谛。 圣所解为第一义谛。 此判凡圣者。 就知性空不知性空判凡圣。 未知性空为凡。 若知性空为圣人。 就此判二谛也。 就圣中自判二谛者。 圣人了有是空有空是有空。 此之二谛。 皆是圣二谛也。 何者。 如四谛者。 苦集灭道皆名圣谛。 二谛亦尔。 真俗两种。 皆是圣谛也。 问何处作此说耶。 解云。 如般若四摄品末所明。 自有时情转千开。 有时须文义明据。 今宜须文义分明也。 彼文云。 凡夫若知世谛。 应是须陀洹乃至于佛。 若尔凡夫不知世谛第一义谛。 唯是圣人知此二谛。 故此二谛皆是圣谛也。 大判如此。 就圣中复有无量种。 如大经云。 我一时与弥勒在耆阇崛山。 共论世谛。 五百声闻不觉不知。 何况甚深第一义谛。 约此而论。 二乘不知二谛。 唯菩萨知于二谛也。 此则从来义坏。 何者从来云。 三乘皆会真谛。 竝解二谛。 圣则真解二谛。 贤则似解二谛。 小乘七方便。 大乘三十心相似解。 小乘苦忍以上。 大乘初地已上。 真解二谛。 解世谛通缘似理。 解真谛四绝百非。 三乘竝解二谛。 若是涅槃经。 明五百声闻不知二谛。 尚不知世谛。 况甚深第一义谛。 故从来义不成也。 今时得有此义。 何者。 二乘生灭断常心。 不行中道。 不见佛性。 中道是本。 既不识本。 岂能知末。 既不见理。 岂能识教。 何者。 彼有不得无。 无不得有。 有不能无用。 无不能有用。 二不能不二用。 不二不能二用。 横竪皆碍。 若是菩萨。 有为空用。 空为有用。 二为不二用。 不二为二用。 横竪无碍故也。 就凡中自判二谛者。 一切皆是。 只从来所释二谛是也。 彼云。 三假七实为世谛。 四绝百非为第一义谛。 三假不得四绝。 四绝不得三假。 亡不得有。 有不得亡。 绝不得不绝。 不绝不得绝。 如此二谛。 皆是凡夫二谛也。 何以知尔。 大经云众生起见凡有二种。 一者常见二者断见。 具有有无断常二见也。 又有于凡实为谛。 亦空于凡实为谛。 实有此空故空为谛。 所以凡亦有二谛也。 此则皆开三种二谛。 从来人二谛。 任运堕凡夫二谛中。 何者。 我有三种二谛。 一凡圣判二谛。 二就圣中自判二谛。 三就凡中判二谛。 凡二谛者。 三假为凡俗谛。 四绝为凡真谛。 汝义若为耶。 汝义三假是俗谛。 四绝是真谛。 自堕我凡二谛中。 非故安处也。 如一家理内外义。 汝作义自落我理外中也。 论文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前来略释依二谛竟。 次释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问既云依二谛说法。 为何人说何物法耶。 诸人领大师语云。 为凡说有法。 为圣说空法。 为凡圣两人说空有二法。 名依二谛说法。 问师有此语不。 答然师实有此语。 但用此语有处。 人唯得此语不解此意。 何者。 为凡说有。 为圣说空。 名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此成何物语。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何得言为凡说有为圣说空。 名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耶。 又且岂依凡说有还为凡说有。 依圣说空还为圣说空耶。 论文云。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既知诸法本性空。 云何更为说空耶。 今所明者如论释。 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亲噵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何时噵为圣说法耶。 为凡夫众生说法。 不为圣人说法也。 问此就何义判为众生说二谛耶。 解云。 此就迷悟能所。 判为说不为说。 明众生迷有无未悟有无故。 为众生说有说无。 明此是有此是无此是凡此是圣此是倒此是非倒。 令众生从有入无舍凡取圣。 为此义故说二谛。 若是圣人已悟。 何须为说。 以凡未悟故。 须为说二谛。 凡未悟故禀教。 圣已悟故不禀教也。 言能所者。 一切世谛。 若于如来皆是第一义谛。 既于如来是第一义谛故是能化。 岂能化为能化说法耶。 一切第一义谛。 若于众生则是世谛。 以众生是所化所以。 须为众生说法也。 次将中论观法品及大论释往生品二处文。 释成此义。 中论观法品云。 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 长行中释。 为凡夫说我说无我。 又为得道圣人说我说无我。 我无我即是二谛。 故大论初品云。 人等世谛故有。 第一义谛即无。 当知。 我是世谛。 无我是第一义谛。 既为凡说我无我。 为圣说我无我。 则为凡说二谛。 为圣说二谛也。 大论释往生品云。 问云。 前习应品。 明无菩萨则无去来。 今何故说有菩萨有去来耶。 释云。 不相违。 为凡说无去来。 为圣说有去来。 为圣说无去来。 为凡说有去来。 然去来无去来还是二谛。 则为凡说二谛。 为圣说二谛。 大意与中论同也。 然师复明为凡说有为圣说空为凡圣说空有。 此都三节说二谛义。 前为凡夫说二谛。 不为圣人说二谛。 亦就迷悟能所判如前也。 次释法品。 问法品何意为凡说二谛。 为圣说二谛耶。 解云。 为凡说我无我。 如前为凡说有无令转悟不有无。 我无我亦尔。 众生迷我无我。 为其说我说无我。 令离我无我。 离我即离常。 离无我即离断。 令其离断常悟中道故。 为凡说我无我也。 为圣人说我无我者。 圣人解我无我。 是故为圣人说我无我。 前为凡说我无我。 凡迷我无我。 为圣人说我无我。 非是圣迷我无我故为说我无我。 但圣人闻我无我。 即解我无我故。 为说我无我。 大论引天问经中说。 罗汉最后边身能说我无我不。 解云。 能说故圣人解我无我也。 又云。 如军防密号唯防人解余不解。 说我无我。 唯圣人解。 余人不解。 以圣人能解我无我故。 为圣人说我无我也。 中论既然。 往生品类尔可知也。 问凡夫迷我无我。 为凡说我无我。 令悟我无我。 可有益。 圣人解我无我。 为圣人说何益耶。 解云。 此不就利益为说。 直明凡不解我无我圣解我无我。 以圣解我无我故。 为圣说我无我。 此为益凡。 利他不自利。 如阿难称我闻。 为益众生也。 次大师云。 为凡说有为圣说空者。 此之凡圣是所化缘。 禀教凡圣。 有于凡实。 为凡说有令悟不有。 空于圣实。 为圣说空令悟不空。 令凡圣说有无悟不有无。 亦令凡悟不凡。 令圣悟不圣。 不凡不圣中道正法。 故云。 非凡夫行。 非贤圣行。 是菩萨行也。 又为凡说有为圣说空者。 明随凡说有随圣说无如一色。 于凡有于圣无。 随凡说色有。 随圣说色无。 色未曾有无也。 此正为对由来人义。 彼云。 三假为世谛理。 四亡为真谛理。 有二谛道理。 今明。 随凡说有。 随圣说无。 乃是随凡随圣说有无。 何处有二谛道理耶。 为是义故。 云为凡圣说有无也。 此则释为众生竟。 次释说法。 然说法凡有三种。 或具说二谛。 或但说第一义谛不说世谛。 或但说世谛不说第一义谛。 此三种竝出经论。 大智论释往生品云。 问曰。 前习应品。 明菩萨习应波若。 不见菩萨。 不见波若。 无菩萨无波若。 今何意复说有菩萨往生来生耶。 答曰。 前明无菩萨无波若者。 就第一义谛门说波若。 今说菩萨往生者。 就世谛门说波若。 此就二谛说波若也。 又涅槃经云。 善男子莫入甚深空定。 何以故。 大众钝故。 当以世谛而解说之。 此亦就二谛说涅槃不闻闻义。 前云莫入甚深空定大众钝故。 即是就第一义谛门说。 当以世谛而解说之。 此即是就世谛门说也。 大智论云欲说第一义悉檀故。 说波若波罗蜜经。 此即但说第一义谛。 又大经云与弥勒共论世谛五百声闻不觉不知。 此。 即但说世谛。 虽复三种不同。 如来所说。 不出二谛也。 问何意如来说法不出二谛耶。 解云。 二谛即是四悉檀。 三悉檀即是世谛。 第一义悉檀即是第一义谛。 四悉檀摄十二部经。 摄八万四千法藏。 摄法既尽。 二谛摄法亦尽。 此就不尽尽明义也。 以二谛摄法尽故。 如来就二谛说法也。 问曰。 二谛与四悉檀摄法皆尽。 何意诸佛依二谛说法。 不依四悉檀说耶。 解云。 通皆得。 既依二谛说。 亦依四悉檀说。 别即不例何者此有义。 欲明诸佛所说皆实。 金刚波若云。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 是故依二谛说。 四悉檀名。 不的主实。 是故不依四悉檀说也。 问不依四悉檀说法。 用四悉檀何为。 解云。 二谛是所依。 依二谛说四悉檀法。 此亦两种。 各取一义明。 实而说义名四悉檀。 说而实义称二谛。 此即依于二谛。 方便属缘不同。 是故有四种悉檀也。 问若为依二谛说四悉檀耶。 解云。 依第一义谛说第一义悉檀。 依世谛说三悉檀。 依第一义谛说。 合而不开。 依世谛说。 开而不合。 以依第一义谛还说第一义悉檀故。 合而不开。 依世谛说三悉檀故。 开而不合也。 问何意依第一义谛合而不开。 依世谛开而不合耶。 解云。 既有二谛。 那怱併合开。 真俗因缘。 开合因缘也。 问等是二谛因缘。 何故第一义谛合而不开。 世谛开而不合耶。 解云。 世谛是空有。 第一义谛是有空。 第一义谛。 差别无差别。 世谛无差别差别。 第一义谛二不二。 世谛不二二。 为是故。 世谛开而不合。 第一义谛合而不开也。 问依第一义谛说第一义悉檀者。 诸贤圣真知诸法性空。 还依彼所悟性空。 而说诸法本来无生寂灭。 此可解。 若为依一世谛说三悉檀耶。 解云。 三悉檀竝依世谛故说。 瓶衣车乘等法。 于世间为实。 名之为世谛。 依世谛说世界悉檀。 如说轮轴辐辋和合为车。 五阴和合为人。 如此说者。 即世界悉檀。 故大论云。 人等世界故有。 第一义即无。 此即依世谛说世界悉檀也。 依世谛说对治悉檀者。 众生略有三毒之病。 广即八万四千尘劳之病。 有三法药八万四千波罗蜜。 对治此病。 名对治悉檀。 何故名对治。 以药拨病。 以药治病。 名对治悉檀。 如此药病相治。 即依世谛说对治悉檀。 故论云。 对治故有。 实性即无。 当知。 是依世谛说对治悉檀也。 依世谛说各各为人者。 前明三法药八万四千波罗密。 治三毒八万四千尘劳。 即明一切法尽。 更何所论耶。 解云。 于各各为人中。 更榄之。 何故诸佛经中。 或说我或说无我。 适说常。 斯须说无常。 何故或说是舍那或说是释迦。 或说净或说不净。 何故前后更相违反耶。 是故次明各各为人悉檀。 昔为邪常故说无常。 明诸佛缘觉尚舍无常身。 今为三修封执故说常。 昔为钝根故说三。 今为着三故说一。 为大根缘故说是舍那。 为小乘人故说是释迦。 如此等竝是为缘不同。 无相违也。 此即依世谛说三悉檀也。 依第一义谛说第一义悉檀者。 卷前三种。 明不生不灭不动不倚。 何处有人有车有药有病有人有法有常有无常有三有一。 如是毕竟清净名第一义悉檀。 为是义故。 云依二谛说四悉檀法也。 此即依二谛说四悉檀法竟。 今次明依二谛就二谛门说法。 然四悉檀唯是二谛。 但合离为异。 离二谛为四悉檀。 合四悉檀为二谛。 四悉檀实义名二谛。 二谛究竟义名四悉檀。 就二谛门说法者。 大有三意。 一者说世谛说第一义谛。 令众生悟第一义谛。 二者说二谛令离有无二见。 三者说有无令悟非有非无。 说二悟不二也。 说二谛令悟第一义谛者。 如最初所辨。 世间颠倒谓诸法有。 于世间是实。 名之为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于圣人是实。 名之为谛。 此则开凡圣得失二谛。 令众生悟第一义谛。 明凡夫世人颠倒谓有。 圣人真知颠倒性空。 令舍有入空改凡悟圣举失从得。 众生改凡成圣者。 悟第一义故也。 若不悟第一义谛。 则不能改凡成圣舍失从得。 良由悟第一义谛。 乃能改凡成圣舍失从得。 为是义故。 开真俗凡圣得失二谛。 令悟第一义谛也。 说二谛令离有无二见者。 故大品经云。 菩萨住二谛。 为众生说法。 论释云。 为着有见众生。 说第一义谛。 为着无见众生故说世谛。 为着有无二见众生故。 菩萨住二谛说法也。 肇师论亦尔。 借有以出无。 借无以出有。 借有以出无。 住世谛破无见。 借无以出有。 住第一义破有见。 故说二谛破二见也。 说二谛令悟不二者。 如华严明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非无。 此即说有无悟非有非无。 说二悟不二。 此即理教义也。 一切经论。 凡有所说者。 不出此三种也。 然前说二谛令悟第一义谛。 此二谛即有得有失。 诸法性空。 颠倒谓有名谛。 即是失谛。 诸贤圣真知性空。 即是得谛。 故此二谛有得有失也。 次说二谛令离二见者。 此二谛竝是失。 何者。 为着有众生说第一义。 为着空众生说世谛。 此有无竝是众生所着。 是故皆失也。 次说二悟不二。 此二谛竝得。 何者。 因二悟不二。 二即是理教。 不二即是教理。 二即中假。 不二即假中。 二即体用。 不二即用体。 故此二谛是得也。 次詺前二谛凡谛圣谛。 世谛是凡谛。 性空即圣谛。 第二二谛。 竝是凡谛。 为着有众生说空。 为着空说有。 借有破无。 借无破有。 此之有无竝是凡夫谛也。 然复有圣谛义。 何者。 所借有无是病皆凡。 能借有无竝药皆圣也。 第三二谛。 二悟不二假中义。 此二谛竝圣。 何者如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从来明。 此是三是义。 一因缘即是空。 二是假。 三是中。 此之二谛。 岂凡夫所知。 唯圣能了。 又非二乘所及。 但菩萨境界也。 问何故就二谛说法。 说二谛有何利益耶。 解云。 略出两论文。 一者中论四谛品云。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即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明。 若不解二谛。 于深佛法不知真实。 若了二谛。 于深佛法即知真实义。 故知。 说二谛有大利益。 二者十二门论观性门云。 若人不知二谛。 则不得自利他利共利。 若知二谛则得三利。 此之二论互出耳。 然此二益摄一切益尽。 中论明知深佛法益。 十二门明利众生益。 上求下化。 不出二益也。 问若为人不知二谛无利益耶。 解云。 佛法中即萨卫方广不知二谛。 大损佛法。 何者。 萨卫等计一切法皆有。 则不识如来第一义谛。 由识第一义谛所以成圣。 既不识第一义谛。 则破诸贤圣。 论文云诸贤圣真知性空名第一义谛。 汝既不识第一义谛故破圣人。 斯有大损也。 次方广道人。 计一切法空如龟毛菟角无因果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此人不识如来世谛。 若不识世谛。 此有何过。 失世谛则失第一义谛。 失第一义谛则不得涅槃。 中论云。 若不因世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故此人过失极大也。 此二人摄一切尽。 若内外大小一切计有者。 同萨卫有失。 一切大小内外计无者。 同方广无失也。 又如中论初云。 佛灭度后五百岁。 人根转钝。 求十二因缘五阴等决定相。 此即不识第一义谛。 闻大乘法说毕竟空。 不知何因缘故空。 若都毕竟空。 则无罪福报应等。 此即不知世谛。 此有无二见众生。 龙树菩萨。 为此等故造此中论。 即是住二谛破众生二见。 大品云。 菩萨住二谛。 为众生说法。 是何物菩萨。 今龙树即其人也。 以众生求十二因缘五阴决定相。 次闻大乘毕竟空便言无罪福。 如此等失于二谛故。 龙树菩萨。 为破此二人造中论也。 从初至后。 求一切法毕竟不可得。 即住第一义谛破有见。 次复云。 虽空不断。 虽有不常。 有二谛教门。 何时无三宝四谛因果罪福耶。 此即住世谛破无见也。 又前来借空以破有。 后四谛品借有以破空。 如百论借一以破异。 借异以破一。 中论亦尔也。 此之二种。 各示一势。 前申破后逈破。 前申破。 住如来因缘世谛破空见。 住如来因缘第一义破有见。 带申破。 后逈破者。 借有破无。 借无破有。 此有无并是众生有无。 皆须破洗。 一无所留。 借无破有。 有去无亦除。 故是逈破。 此即说于二谛破众生二见。 故有大利益也。 次更明前两人失二谛义。 前明。 萨卫谓诸法有。 不识第一义谛。 方广计。 有分无故诸分无。 柱无故四微无。 人无故五阴无。 计一切诸法无。 不识世谛。 一往如此耳。 再往二人俱失二谛。 萨卫既不知诸法性空者。 亦不识诸法于颠倒因缘有。 既失第一义即失世谛。 故中论云。 汝破一切诸法因缘空义。 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 此即破空义。 即破一切有法也。 又云。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即不成故。 萨卫不识空义。 二谛皆失也。 次方广明诸法空失于世谛。 既失世谛。 即失第一义谛。 故中论初云。 闻大乘说毕竟空。 不知何因缘故空。 若都空则无罪福报应等。 如是则失世谛第一义谛。 故方广不知有具失二谛也。 何故尔。 空是有空。 既其失有。 是即失空。 又且有即是空。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既即是空。 失有即失空。 空既然。 有亦尔。 为是义故。 此二人皆失二谛。 以皆失二谛故。 破失令识如来二谛也。 问何人失二谛耶。 解云。 大而为言。 有两种人失二谛。 一者不学二谛失二谛。 二者学二谛失二谛。 凡失二谛不出此二种也。 若是百论。 即对不学二谛失二谛缘。 何者。 百论正对破外道。 外道不知诸法性空。 不识第一义谛。 既不知诸法性空。 亦不知诸法于颠倒因缘有。 不识世谛。 所以提婆菩萨。 从初破诸法性有。 毕竟无所有。 次破空品破性空。 破外道性有性空竟。 然后示如来因缘二谛。 明诸法性空为真谛。 随俗说故无过。 即世谛。 破彼空有示其二谛。 百论作此用也。 次明中论者。 具破两种失。 百论但破不学二谛失二谛缘。 中论具破不学二谛失二谛及学二谛失二谛缘。 何者。 中论正破内傍破外。 正破内。 则正破学二谛失二谛缘。 傍破外。 即破不学二谛失二谛缘。 破不学二谛失二谛。 如百论也。 破学二谛失二谛者。 复有两种。 一者正破大乘。 二者傍破小乘。 大乘学二谛失二谛。 小乘不识二谛失二谛。 小乘不识二谛失二谛者。 即是前方广萨卫两人。 竝不识二谛。 萨卫明诸法性有。 不知诸法性空。 既不知性空。 即不识诸法颠倒有。 不知性空。 不识第一义谛。 不知颠倒有。 即不识世谛也。 次方广不识二谛者。 未知此人何学。 彼若小乘学。 则推画起邪见。 明有分既无诸分亦无。 于有起邪见。 彼若大乘学。 则闻大乘说起邪见。 闻大乘说毕竟空。 不知何因缘故空。 若都毕竟空。 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 若有罪福则不应空。 推画空便起邪见也。 既起空见即不识世谛。 既不识世谛。 即不识第一义谛。 又此空是邪见空故。 二谛皆失也。 问三藏明诸法有。 云何于三藏起邪见耶。 解云。 于外道中。 尚得起邪见。 如六师中云。 无黑业无黑业报等。 于外道中。 尚得起邪见。 况于三藏中不得起邪见耶。 此即小乘不识二谛失二谛也。 次大乘失二谛者。 大乘学二谛失二谛。 龙树正为此人出世。 造此中论及十二门大智论。 竝为学二谛失二谛也。 然大乘失二谛。 复有二种。 一者学二谛成性二谛。 二者学二谛成一谛。 前小乘有两失。 一性有失二谛。 二邪空失二谛。 今大乘亦两失。 如前佛法中都有四种失二谛。 学二谛失二谛。 成性二谛者。 闻有住有。 闻空住无。 如从来初章。 他有有可有。 有无可无。 有有可有。 不由无故有。 有无可无。 不由有故无。 不由无故有。 此有是自有。 不由有故无。 此无是自无。 自有即有故有。 自无即无故无。 斯即失因缘二成性二。 失不二二成二故二也。 言学二谛失二谛成一谛者有二种。 一者学二谛成空谛。 二者学二谛成有谛。 学二谛成一空谛者。 诸法于颠倒有名世谛。 诸贤圣真知性空名第一义谛。 明颠倒有为非诸法性空为是。 何以故。 诸贤圣真知诸法性空。 故知。 诸法性空定是也。 此人闻空故空。 闻有亦是空。 学二谛唯成一空谛也。 学二谛成一有谛者。 有二义。 一者即鼠喽栗二谛。 二者心无义。 鼠喽栗二谛者。 经中明色色性空。 彼云。 色性空者。 明色无定性。 非色都无。 如鼠喽栗中肉尽栗犹有皮[穀-禾+卵]形容宛然。 栗中无肉故言栗空。 非都无栗故言栗空也。 即空有併成有也。 言心无义者。 然此义从来太久。 什师之前。 道安竺法护之时。 已有此义。 言心无义者。 亦引经云。 色色性空者。 明色不可空。 但空于心。 以得空观故言色空。 色终不可空也。 肇师破此义明。 得在于神静。 失在于物虚。 得在神静者明心空。 此言为得。 色不可空。 此义为失也。 然此之两释。 竝是学二谛失二谛。 失世谛不识第一义。 不识第一义即不识世谛。 何者。 此是空有。 失有即失空。 又设得一有。 此有是有见有。 故二谛皆失。 空边亦尔。 故皆失二谛。 失二谛即失假。 失假即失中。 中假理教皆失也。 学二谛成性二谛。 亦一切失。 闻二住二不识不二。 不识不二即失中。 失中即失假。 此非相待失。 失中即失假。 何以故。 假即中故也。 学二谛失二谛。 既併失不识二谛。 失二谛理然。 皆失大有三节。 一者学二谛成一谛。 失二谛一切失。 二者学二谛成性二谛。 失二谛一切失。 三者不识二谛失二谛一切失。 如此等人既一切失。 詺作何物人耶。 此乃是狂愚人耳。 为是人故。 四依出世破之。 有两菩萨出世。 提婆菩萨出世。 破不识二谛失二谛。 龙树菩萨出世。 破学二谛失二谛。 此二菩萨。 破病具足也。 非但释迦佛须此二菩萨。 十方三世诸佛。 竝须此二菩萨。 何以故。 此二菩萨摄一切菩萨。 两失摄一切失。 破此两失。 则申一切教。 何者。 此二失障二谛。 破此二失。 则二谛通。 二谛通则一切经申。 若尔故知。 三论不可思议。 所以关中叹云。 中百两论文未及此。 人又无通鉴。 谁与正之。 及至之后叹云。 后谈道之人。 始可与论实矣。 实理如此。 何者。 失不出此二。 中百两论既破此二失。 二谛即通。 二谛通一切教申故。 三论有大利益也。 通意如此。 次对当路数论者。 数人则不识二谛。 彼不知诸法性空。 但明诸法性有。 一切皆有。 不识第一义。 既不识诸法性空。 则不知诸法因缘有。 二谛皆不识故。 失二谛也。 成论者。 依彼论宗则同三藏。 何者彼序云。 故我欲正论三藏中实义。 则同萨卫不识二谛。 若就彼义中有二谛义。 彼明人法二空。 但是声闻空。 终不识性空。 何者。 大智论云。 佛于声闻法中。 不说自性空自相空。 以不说自性空故。 不识第一义。 不识第一义。 即不识世谛。 若尔数论皆失二谛。 以如此等人竝失二谛。 所以诸佛说二谛。 菩萨申二谛教。 令众生识二谛。 识二谛即识一切中假等。 所以说二谛有大利益。 前明失二谛有二种。 一者不识二谛失二谛者。 当世即数论二人。 数人不知诸法性空。 但明诸法性有。 此人不识性空。 无第一义谛也。 论人虽明诸法空。 是声闻法空。 非今第一义空。 今以诸法本性空为第一义谛故。 论云。 诸贤圣真知性空名第一义。 成论无此空。 何以知尔。 成论正明三藏法。 龙树判云。 佛于声闻法中。 不说诸法自相空自性空。 既无自性空故。 彼无第一义谛。 于彼不无人法二空故。 彼引罗陀祇喻经。 明人法二空。 但此空折法明空。 不明本性空也。 此则据毗昙一节。 毗昙不明空。 成论则明空。 若尔望毗昙则有二谛。 望摩诃衍则无二谛。 但是世谛。 何者。 今摩诃衍。 正以诸法本性空为第一义谛。 彼但折法明空。 所以无第一义谛也。 问用此语为何耶。 解云。 欲释十二门论中一句语。 彼论云。 汝今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 今将数论等释此语。 问若为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也。 解云。 毗昙亦明二谛义。 谓十六谛理苦无常等为第一义谛。 刀杖逼迫等事苦为世谛。 彼就事理判二谛也。 今明。 此判二谛倒。 何者。 理之与事竝是世谛。 诸法性空。 乃是第一义谛。 无常等是世谛。 谓是第一义谛。 故云。 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 是故堕在失处也。 二谛既倒。 则一切皆倒。 何者。 诸佛依二谛说法。 二谛既倒。 故一切皆倒。 所以堕在失处也。 次成论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者。 明诸法有为世谛拆法空为第一义谛。 今明。 诸法有拆法空。 竝是世谛。 何者。 今就性空非性空以判二谛。 性空为第一义谛。 非性空为世谛。 汝拆法空非性空故。 是世谛。 汝谓是第一义故堕在失处。 何者。 汝论宗云正明三藏。 龙树云。 佛以三藏中不说性空故。 无第一义。 若有第一义。 则乖汝论宗。 且应云故我欲正论摩诃衍实义。 而传格噵正论三藏义。 故无性空。 无性空故。 无第一义谛。 进退皆屈。 此非横破。 道理如此也。 次明学二谛失二谛者。 大师云。 此如失瑠璃珠。 譬在大池浴失瑠璃珠。 诸人求珠不得珠。 各提瓦石欢喜持出。 乃知非真。 实是唤鱼目谓为夜光。 此即学二谛不识二谛也。 问此人得是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不。 解云。 亦得。 此有二义。 一者就破明。 二者就立辨。 就破明者。 论中横破万法。 竪洗五句。 一切毕竟无所有。 彼便谓是第一义。 此是真谛遣故一切空也。 拙讲三论者。 亦作此谓。 言此等破洗是第一义谛。 今明。 此是世谛谓是第一义谛。 何以知之。 且举譬如十六知见我空。 无十六知见我。 为是世谛为是第一义谛耶。 彼云。 十六知见我空。 此是世谛空。 何者。 实无十六知见我。 外道颠倒谓有。 破十六知见我。 十六知见我空者。 此是世谛空。 今亦尔。 实无此等诸法。 特是颠倒谓有。 今破横谓明诸法空故。 是世谛空。 亦非是世谛。 此乃是世谛所离。 离如此等诸法。 始是世谛。 为是故。 破一切诸法。 无所有。 是世谛。 以彼不了。 谓是第一义。 是故堕在失处。 故是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也。 言立义者。 因缘无碍二谛。 如中论所说。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即是假名。 即是中道。 横竪皆无碍。 假即中即竪无碍。 二不碍不二。 不二不碍二。 二为不二用。 不二为二用。 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即横无碍。 有不碍空。 空不碍有。 有为空用。 空为有用。 何但空有无碍。 唯就有中一切法无碍。 如华严所辨。 三世无碍净秽长短佛刹无碍。 如此无碍名曰圣谛。 菩萨得无碍者。 非是诸法是有碍。 菩萨得无碍观。 令诸法无碍。 得无碍通使诸法无碍。 良由诸法无碍故。 菩萨体法无碍故。 菩萨得无碍观。 得无碍观故。 得无碍辨。 得无碍通。 若诸法有碍。 菩萨得无碍通。 使令无碍者。 菩萨则有过罪。 以诸法自无碍故。 菩萨得无碍观。 得无碍通。 得无碍辨也。 如此无碍故。 名第一义也。 若是由来人二谛即有碍。 三假为世谛。 四忘为第一义谛。 三假不得为第一义。 四忘不得为世谛。 第一义不得有名相。 世谛不得无名相。 所以大师云。 彼作两橙解义。 闻说诸法空。 即内置真谛橙中。 闻说诸法有。 即内置世谛橙中。 世谛不得空。 真谛不得有。 如此有无皆碍。 碍故悉是世谛。 彼即云。 我有真俗二谛。 云何併是世谛耶。 解云。 有无碍皆是世谛。 汝自为是第一义故。 是闻世谛为是第一义谛也。 如此等。 竝失如来二谛。 不能知佛法深义。 若能知二谛。 则知佛法深义。 何者。 识知毗昙二谛是毗昙二谛。 知此二谛竝是世谛。 终不学如此二谛。 识成论二谛是成实论折法二谛。 非是诸法性空二谛。 识从来有得大乘是有碍二谛。 识诸佛菩萨无碍二谛。 识如此等二谛故。 知深佛法义。 偈云。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若反此。 应云若人能了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得知真实义。 为是故。 说二谛有大利益也。 前就中论明得失二谛如此。 次就十二门论以辨得失二谛。 论文云。 若人知二谛。 则得自利他利共利。 若不知二谛。 则不得三利。 此之二论互明得失也。 言自利他利共利者。 了世谛第一义谛。 发生方便实智名自利。 了第一义谛世谛。 发生实方便智名他利。 具了真俗二谛。 具生二智名共利也。 二者菩萨自了真俗二谛。 发生权实二智名自利。 菩萨如实而悟。 今还如实而说。 令众生亦了真俗二谛发生权实二智名为他利。 自他皆了二谛。 皆生二智名为共利也。 问此两种二智何异耶。 解云。 初则就真俗判二智。 后就自他内外判二智。 前真俗判二智者。 了世谛第一义谛。 名方便实智。 了第一义谛世谛。 名实方便智。 了二谛判二智也。 后就自他内外判者。 内自悟二谛名实智。 外为他说二谛名方便智。 此即就实智中开二谛。 就方便智中开二谛。 此即就内外自悟化他以判二智也。 得此二智利益者。 明此二智是十方三世诸佛父母故。 净名经云。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 无不由此生故。 此二智是诸佛父母。 若了二谛。 则有二智。 有二智故。 有十方三世诸佛。 若不了二谛。 则无二智。 无二智则无十方三世诸佛。 故知。 说二谛有大利益也。 又利益者。 了世谛第一义谛。 离凡夫地。 了第一义谛世谛。 离二乘地。 离凡夫地。 离二乘地。 是菩萨地。 若不了第一义谛世谛。 不离二乘地。 不了世谛第一义谛。 不离凡夫地。 不离此二地。 即在五百由旬嶮道之内。 若了二谛。 即出五百由旬外。 入菩萨位。 生在佛家。 种姓尊贵。 为是故了知二谛有大利益也。 又利益者。 离断常二见。 了世谛第一义谛。 离常见。 了第一义谛世谛离断见。 离断常二见。 行于圣中道。 见于佛性。 若不了二谛。 即不行中道。 不见佛性。 不见佛性。 即无性佛等。 若了二谛。 即离断常。 行于中道。 见佛性。 即有性佛等。 为是故当知。 识二谛有大利益也。 略明得失利益如此。 次明悟教生智义。 此义难解。 若为生智耶。 大师旧语云。 禀教得悟。 发生二智。 教转名境。 若不悟即不生智。 言不悟者。 闻有作有解。 有即住有。 有不表不有。 闻无作无解。 无即住无。 无不表不无。 名为不悟。 言悟者。 闻有不住有。 有表不有。 闻无不住无。 无表不无。 名之为悟。 作若为悟耶。 为当悟非有非无不二。 为悟有无二耶。 若因有无二。 悟非有非无不二。 应生不二智。 云何生二智耶。 若言悟有无二者。 此乃是悟教不应悟理。 既不悟理。 那得名悟耶。 进退难明。 未释云云。 次明二谛是教义。 摄岭兴皇已来。 竝明二谛是教。 所以山中师手本二谛疏云。 二谛者乃是表中道之妙教。 穷文言之极说。 道非有无。 寄有无以显道。 理非一二。 因一二以明理。 故知。 二谛是教也。 所以明二谛是教者有二义。 一者为对他。 二者为释经论。 为对他明二谛是境。 彼有四种法宝。 言教法宝。 境界法宝。 无为果法宝。 善业法宝。 二谛即境界法宝。 有佛无佛常有此境。 迷之即有六道纷然。 悟之即有三乘十地故。 二谛是迷悟之境。 今对彼明二谛是教也。 言释经论者。 中论云。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百论亦尔。 诸佛常依二谛。 是二皆实不妄语也。 大品经云。 菩萨住二谛中。 为众生说法。 又涅槃经云。 世谛即第一义谛。 随顺众生故说有二谛。 以经明二谛是教故。 今一家明二谛是教也。 诵得师语。 复知其意竟。 何者。 知为对他。 知为释经论。 但此义未可解。 何者。 汝言二谛是教。 说二谛有二谛。 未说二谛应无二谛。 若已有二谛。 即同他家。 若不同他家。 说二谛始有二谛。 未说二谛即应无二谛也。 又难。 说二谛始有二谛。 未说二谛未有二谛者。 说色空始有色空。 未说色空应无色空。 未说之前。 自有色有空。 若尔未说二谛。 已有二谛。 已有即同他云云。 然二谛是教义。 若可了二谛义即可解。 三论文亦可解。 若不了此义。 二谛义即不可解。 三论文则不可解。 何者。 他明二谛是境。 汝今明二谛是教。 说法是教。 二谛亦是教不。 若二谛是教。 即违论文。 论文云。 诸佛依二谛说法。 那忽言二谛是教耶。 解云。 有两种二谛。 一于谛二教谛。 于谛者如论文。 诸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人为实。 名之为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 性空于圣人是实。 名之为谛。 此即二于谛。 诸佛依此而说。 名为教谛也。 问教若为名谛耶。 解有数意。 一者依实而说故。 所说亦实。 是故名谛。 二者如来诚谛之言。 是故名谛。 三者说有无教。 实能表道。 是故名谛。 外道所说。 何故不名谛。 外道所说。 不能表道。 所以不得名谛。 诸佛所说。 实能表道。 是故名谛也。 四者说法实能利缘。 是故名谛。 外道说法。 不能实利于缘。 不得名谛。 诸佛菩萨。 实能利缘。 所以名谛。 五者说不颠倒。 是故名谛。 如涅槃经释一实谛义。 如来所说。 无有颠倒。 名一实谛。 今亦尔。 所说不颠倒故。 所以名谛。 外道所说。 皆悉颠倒。 不得名谛。 诸佛菩萨说。 无有颠倒。 是故名谛。 六者得如实悟。 如实而说。 是故名谛。 故经云如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 此即如来诚谛不虚故。 教名谛也。 次明于谛。 何因缘名谛耶。 为从谓情为名。 为从境为称。 为从解为目耶。 解云。 于谛从两情解为名。 但此义有两种。 一者得失判二于谛。 有于凡实。 名为世谛。 空于圣实。 名第一义谛。 此有谓情有。 此空真解空。 谓情有为失。 真解空为得。 此就谓情真解判二谛也。 何以知尔。 故论云。 诸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名世谛。 诸贤圣。 真知性空名第一义谛。 既云真知性空故是真解。 前云颠倒谓有故是谓情。 若尔故知。 此即谓情真解得失。 以判二于谛也。 二者就两谓判二于谛者。 如色未曾空有。 凡谓色有。 于凡是实名谛。 圣谓色空。 于圣是实名谛。 此之有无。 皆是谓情故。 竝皆是失。 既凡谓有。 圣谓空。 此之空有。 悉须洗破。 无如此有。 无如此空。 毕竟洗净。 始得明因缘空有。 因缘空有。 即非空有空有。 既识非空有空有。 即悟空有非空有也。 前之空有。 竝是所治之病。 故皆失也。 以如此义名教谛。 以如此义名于谛。 此是师语不。 然此实是师语也。 次作一疑难安中。 何者。 依于谛说法。 于谛是境不。 若非境即乖论文。 论文云。 诸贤圣真知诸法性空。 真知即是智。 智必有境。 性空即是境。 真知即是智。 若尔二谛是境。 依二谛境。 为众生说法。 生得附论文即成他义。 他亦云。 二谛是境。 说二谛名教。 故有言教法宝境界法宝。 四谛二谛。 是境界法宝。 说四谛二谛。 即是言教法宝。 今亦尔。 与他何异。 若言我不如此。 即乖论文。 论文云。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那得言二谛是教耶。 进退不可。 扶论文即同他。 不同他即乖论文也。 又作一掩答难。 有于谛有教谛。 于谛有真俗。 教谛有真俗不。 若言教谛亦有真俗者。 成论死三论未知若为成论死者。 今且问汝。 说俗说是俗。 说真说是真不。 汝若言说是真。 即乖汝义。 何者。 汝义教谛是言语唯是俗故。 不得言教谛具真俗。 若畏改语言。 若说非真者。 那得言教谛有真俗耶。 若是成论家解义者。 即云。 真俗二谛是境。 境有真俗。 说真说俗。 此两说竝俗谛。 真不可说。 寄俗谛说也。 今问三论师。 他家真俗是境。 境中有真有俗。 汝今明二谛是教门。 教谛亦有真俗不。 不解义者。 必云教谛亦有真俗。 何者有两谛。 有于谛有教谛。 于谛有真俗。 教谛亦有真俗也。 问若为教谛有真俗耶。 解云。 说俗名俗教谛。 说真名真教谛。 问说俗名俗教。 教是俗。 说真教教是真不。 说真之说。 此是言教。 那忽是真。 若说俗之说说是俗谛。 说真之说说亦是俗谛者。 即成他义。 他亦明。 真不可说。 寄俗说真。 说真之说。 还属俗谛。 今亦尔。 故同旧义。 三论之义。 还是我义也。 所以成论暄正读中论。 中论云。 言说是俗谛。 第一义谛不可言说。 若尔言说皆是俗谛。 何得言二谛竝是教耶。 若又二谛是教。 教唯是俗谛者。 即学二谛成一俗谛。 前来诸人。 学二谛成一谛既失。 汝今学二谛成一谛。 失之甚也。 又难。 他家明二谛是境境中有真俗。 汝明二谛是教。 教为但俗。 为具真俗。 若但俗即失真谛。 便同他家。 若具二谛乖论文。 义复不可。 论云。 言说是俗谛。 真不可言说。 又难。 言说若为是真谛。 今为取言说空名真谛。 为取空言说为真谛耶。 若取言说为真者。 言说是有。 那是真谛。 若云言说空为真谛者。 空言说为是何物。 汝只应云空说为世谛说空为真谛。 若云只说空为真谛者。 说空之说是真不。 若说空之说是真即竝难。 若说空与空说皆为真谛者。 色空与空色皆真谛。 反诘云云。 前来至此。 都有四难未解。 后当释之。 今更简得失义。 前得失凡有四种。 今简最后学二谛失二谛者。 若是小乘。 不足可简。 但正为学二谛失二谛人也。 明他家辨二谛义。 今时亦辨二谛义。 何异。 解此凡有十句异。 一者明理教义。 他二谛即无理教。 今明。 二谛有理教他无理教者。 彼明二谛是理。 三假是世谛理。 四绝是真谛理。 今明二谛是教不二是理故。 经云。 文殊法常尔。 法王唯一法。 一切无畏人。 一道出生死。 又云。 一切有无法。 了达非有无。 故知。 有无二是教。 非有无不二是理。 具有理教也。 唯他有二无不二。 则唯有教无理。 可谓世閒法者有字无义。 一往如此。 再往夺併无。 何者字本诠义。 既无有义。 字何所诠。 故理教皆失。 今明。 有无是教。 表不有无理。 此则有理有教。 理教具足也。 作如此说者。 为对他为释经云云。 次明禀二谛教发生二智教转名境。 何故作此语耶。 亦为对由来。 由来云。 真俗是天然之境。 三假是俗境。 四忘是真谛境。 迷之即六道纷然。 悟之即有三乘贤圣。 常有此境。 若是智从修习生。 境即常有。 智即始生。 未有智时前已有境。 境智非因缘义。 今对此明真俗是教。 悟教生智。 教转名境。 由智故境。 由境故智。 境能为智所。 智能为境所。 境所为智能。 智所为境能。 境智因缘不二而二也。 问诸有二者无道无果。 何故明二耶。 解云。 为对他无智有境。 今明。 由智故境。 由境故智。 境智因缘不二二也。 然今明。 二谛是教门者。 正为拔二理之见。 彼埋二理见深。 有此二理终不可改。 为是故今明。 唯有一理无有二理。 何者。 如来说有说无。 为表一道。 此之有无乃是道门。 非是理。 为是故明。 二谛是教非是理也。 二者有相无相义。 从来云。 山门得无相义。 他家明有相。 何故他是有相。 山门明无相耶。 解云。 他有有有相。 无有无相。 有若无相。 即无有有。 无若无相。 即无有无。 便无二谛。 既道理有二谛。 即有有有相。 无有无相。 名为有相义。 今明。 有无有相有表不有。 无无无相无表不无。 有无表不有不无故。 名无相义。 以无相故。 故名教门也。 三者得无得义。 他有得义。 今明无得义。 他有有可得。 有无可得。 若无有可得无无可得。 即无二谛。 既有二谛。 故有有无可得名为有得。 今明。 有不住有。 有表不有。 无有可得。 无不住无。 无表不无。 无无可得故。 名无得义。 以无得有无。 有无名为教也。 四者明理内外义亦尔。 他真俗理外。 今真俗理内。 以理内故。 名之为教也。 五者明开覆。 他二谛是理即覆。 今明二谛是教即开。 何者。 他有住有无住无。 此有无覆如来因缘有无也。 今明二谛是教。 有表不有无表不无。 有无表不有无。 如来教即开。 无有壅滞。 故经云。 譬如秋月处空显露。 今亦尔。 故有无名教也。 六者明满半义。 他家二谛是半。 今明。 二谛是满。 何者。 他唯有二无不二故。 唯教无理。 名为半字。 今明。 具足理教。 名为满字。 一往如此。 他既无满。 是即无半。 何者半是满半。 既无满。 何得有半。 安师云。 减满为半。 足半为满。 既无满何所减为半。 故无满即无半也。 七者明他二谛愚者今是智者。 何者。 涅槃经云。 明无明愚者谓二。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明无明既然。 真俗亦尔。 真俗二即愚者。 不二即智者。 不二之性即是实性。 故知。 不二是理二是教也。 八者今明体用。 彼但有用无体。 无体即无用。 今则具有体有用也。 九者明本末。 不二是本。 二是末。 他既无本。 何有末。 今具有二不二。 具有本末。 故云二谛是教不二是理也。 十者明了义不了义。 由来释了义不了义者。 明小乘教为不了义。 摩诃衍教为了义。 就大乘教中复有二。 般若法华等为不了义。 第五涅槃常住教为了义。 此就五时教中。 有了义不了义。 如此二谛义。 为有了义不了义别耶。 解云。 彼明。 若以三假为世谛理。 四忘为真谛理。 此之二谛唯是了义。 无不了义也。 今明。 如此二谛皆是不了。 何者。 我二谛说有。 欲显不有。 说无欲显不无。 说有无显不有不无名为了义。 汝有住有不表不有。 无住无不表不无。 有无不表非有非无。 二不表不二。 即不能显道故非了义。 今明。 因缘有无。 有表不有。 无表不无。 有无二为显清净不二之道。 故名了义。 所以大经云。 如是二语。 为了一语也。 今亦尔。 因缘二为显不二。 此因缘二。 悟不二故。 二为教门也。 不取两语为教门也。 然今家非但有了义。 亦有不了义。 具有了不了义。 何者。 只是一二谛教门。 有方便。 即闻二不住二。 因二悟不二名了义。 无方便。 即闻二住二。 不悟不二名不了义。 故今时具有了不了义也。 略明十种。 判学二谛有得有失义如此。 更撮十种者。 一者理教义。 二者相无相。 三者得无得。 四者理内外。 五者开覆。 六者半满。 七者愚智。 八者体用。 九者本末。 十者了不了云云。 次都总料简。 前云他但有教无理。 今具足理教。 此事不然。 何者开善云。 二谛者。 法性之旨归一真不二之极理。 又云。 不二而二中道即二谛。 二而不二二谛即中道。 若尔彼有理教有二不二。 何以言无耶。 责云。 汝二谛。 为是道理。 为是方便。 彼明。 二谛是道理也。 难若二是理。 即无不二理。 若有不二理。 即成三理。 汝唯有二理无有三理。 故无中道不二理也。 今明。 二谛非理。 乃是方便教门。 如三车门外。 门外实无三车。 方便说三。 令悟不三。 今亦尔。 实无二谛。 方便说二令悟不二。 故二谛是教门也。 又责。 汝明不二是中道。 中道为在二谛外。 为二谛摄耶。 汝明。 二谛摄一切法尽。 真谛上超涅槃下绝生死。 四句斯忘。 百非洞遣。 一切无即是真谛。 诸法有是世谛。 外无处有法。 若尔唯有二谛理。 何处有中耶。 又且汝非有非无是何物耶。 非有还是无。 非无还是有。 还是有无断常。 何说中道耶。 为是故今明。 二谛是教门。 不二是中道也。 又他无不有无有有无。 今有不有无无有无。 反之也。 他唯有有无二理。 无不二之道。 今即唯有不二之道无有无也。 问既无有无应无二谛。 解云。 实无有无。 但方便故假言有无。 假言有无。 为悟不有无。 以是义故。 明二谛是教门也。 然二谛更无有二。 只同学一二谛。 有得有失。 成性成假云云。 大师从来举譬如甘露。 有方便者服即长存。 无方便者服即夭寿。 甘露未曾修夭。 修夭出自两缘。 今亦尔。 只是一二谛。 有方便学即成假。 无方便学即成性。 有方便故为得。 无方便故为失。 二谛未曾性假得失。 性假得失。 出自两缘也。 然只自性因缘。 亦复无有二。 有方便者。 学自性成因缘。 无方便者。 学因缘成自性。 如无方便者服甘露成毒药。 有方便者服向毒药成甘露。 学二谛人亦尔。 无方便学因缘成自性。 有方便学自性成因缘。 为是故。 学二谛有得有失。 有自性有因缘也。 问彼学因缘成自性天然之理。 为当取此理不取此理耶。 解云。 具有取不取。 言取者。 今时亦有此二理。 何者。 于凡有凡理。 于圣有圣理。 有于凡有理。 空于圣有理。 然理实未曾有二。 于二缘故有二理。 故论云。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 是即不能见灭见安稳法。 非有非无名安稳法。 见有无相。 即不见安稳之法。 好言为浅智。 恶詺则是愚人。 见有无相。 理实非有无。 理实非有无。 于彼有有无二理也。 若翻此谓即云。 深智见诸法非有非无相。 是则皆得见灭见安稳法也。 言不取者。 都无此有无之理。 何者。 谓有有理谓有无理。 有无是谓情。 既有是谓情有。 岂有此有理。 无是谓情无。 岂有此无理。 都无此有无也。 既毕竟知无如此有无。 有何物法。 唯有四倒八倒。 实无有常。 倒谓有常。 实无无常。 倒谓无常。 实无有倒谓有。 实无无倒谓无也。 彼即云。 我有有无二谛道理。 云何言无耶。 今现见有有无法非是妄。 那忽言不见。 又有三世法。 过未无现在有。 诸法从未来为生。 谢过去为灭。 有生有灭。 有有有无。 何得言无耶。 为是故。 龙树出世求捡此执。 汝言有有理。 若箇是有理。 汝言有无理。 若箇是无理。 求有不可得。 云何言有有理。 求无不可得。 云何言有无理。 如此有无生灭。 特是汝颠倒。 横谓为是耳。 故中论云。 若谓以现见而有生灭者。 是即为痴。 妄而见有生灭。 若尔痴妄故见有无生灭。 实无汝所见有无生灭也。 前取即于二缘有二理。 今破谓有实无有也。 问前明二谛是教门时。 为当如来说因缘有无为教。 为当即眼见耳闻有无为教耶。 然师答此语开合不同。 今还作开合两意释之。 言开者。 即是理内外义。 明理外亦有二谛。 理内亦有二谛。 理外二谛。 即闻有住有不表不有。 闻无住无不表不无。 有无不能表理。 不名为教。 此即理外无理无教。 理内二谛因缘有无。 因缘有不有。 因缘无不无。 有无表非有无故。 有无名教门。 此即理内有教有理也。 此如初章两节语也。 初章前节。 即理外义。 后节即理内义。 前节者。 他有有可有。 有无可无。 有有可有。 不由无故有。 有无可无。 不由有故无。 不由无故有。 有是自有。 不由有故无。 无是自无。 自有即有故有。 自无即无故无。 此之有无。 不能表不有无。 此有无非是教门。 故理外无理教也。 今对他明二谛是教门。 无有可有。 无无可无。 无有可有。 由无故有。 无无可无。 由有故无。 由无故有。 有不自有。 由有故无无不自无。 不自有有。 是无有。 不自无无。 是有无。 无有不有。 有无不无。 此有无表不有无。 故名为教门。 所以理内有理教也。 一家初章言方如此。 学三论者。 必须前得此语。 何意名初章。 初章者。 学者章门之初故云初章。 此语出十地经第一卷。 明一切文字皆初章所摄。 今亦尔。 初章通一切法。 何者。 有无作既然。 一切法亦例此作。 故知。 初章通一切法也。 此即开理内外二谛是教非教也。 次合释者。 明有无何曾有二。 只是此有无。 有方便者学即成教门。 无方便者学即成自性。 有方便学自性成因缘。 无方便学因缘成自性。 有方便学初章前节成后节。 无方便学后节成前节。 如前甘露譬。 甘露未曾有两。 拙服甘露成毒药。 巧服毒药成甘露。 今亦尔。 无方便学因缘成自性。 有方便学自性成因缘。 犹如一色。 不了者。 言定有不知不有。 了者知色有不有故。 只是此有无。 两人学教非教异也。 问何故前开理内外异。 后复合明之耶。 解云。 开合竝为对缘。 前开理内外。 正为对由来人。 由来人。 唯知有一种有无二谛。 不知有两有无二谛。 唯知有一三假四忘。 不知有两三假四忘。 今明。 有两有无。 有两三假。 有两四忘。 他有有故有。 有无故无。 有三假故三假。 有四忘故四忘。 此竝是理外二谛。 今明。 因缘有无。 因缘三假四忘。 是理内二谛。 开理内外得失。 令彼识理内外得失舍失学得从外入内也。 所以合明者。 此为三论学者。 三论学者。 闻说理内外。 便谓。 有理内外异。 更成理内外二见。 为此人故明。 二谛何曾有二。 特是无方便不了者。 詺为理外。 有方便了者。 即名理内。 然二谛实无异。 为是故。 明开合两种也。 问何故明此开合两种耶。 解云。 此之两种。 竝为开道令众生悟入也。 前开理内外令悟者。 明有所得理外有无。 不能表道。 明无所得有无。 有是无有。 无是有无。 有无表不有不无。 因教悟理。 从假入中。 故师云。 圣人开真俗以表道。 说有无以化物也。 次合明令悟者。 明有无未曾二。 不了者成自性。 了者成因缘。 只了自性有无成因缘。 因缘有无有无即不有无。 悟于正道故。 此二种竝令悟于一道。 经文皆尔。 故法华云。 唯有一大事因缘故。 出现于世。 又云。 说种种乘皆为一乘也。 次问。 既皆为显道者。 何不发初即为说非有非无令悟正道。 而忽诸法。 非有非无说有无表不有无。 然后令悟非有非无。 何乃迂回者耶。 解云。 此可有两意。 今且作一种释之。 明若直说瓶衣等有是世谛。 此贤圣真知诸法毕竟空名真谛。 此已恦潜不受。 明诸法实录是有。 那得言究竟无耶。 此尚不受。 何况说诸法非是有非是无。 岂当信之。 为此人故。 以方便。 于无名相中。 假名相说。 说有是凡谛。 说空是圣谛。 令其改凡学圣。 如法华所明。 众生诸根钝。 着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 若直说世谛有真谛无。 何事言不可说耶。 只为诸法非有非无。 所以不可作有无说。 为此故。 方便说三。 脱珍御服。 得近其子。 不得正门见。 于窓牖中窥之耳。 若不脱珍御服。 不得化子。 今亦尔。 若即说非有非无即不受。 所以方便前说有无。 令悟不有无也。 若尔斯乃物自迂回。 非关佛故曲巧也。 广洲大高释二谛义。 亦辨二谛是教门也。 彼举指为喻。 为人不识月。 举指令得月。 彼云。 不识月故。 寻指得月。 虽寻指知所指。 所指竟非指。 所指竟非指。 指月未尝同。 寻指知所指。 所指因指通。 所指所指通。 通之由神会。 指月未尝同。 所指恒指外。 又云。 真谛以本无受秤。 俗谛以假有得名。 假有表有不有。 为息断见。 非谓有也。 本无表无不无。 为除常见。 非谓无也。 言有不毕有。 言无不毕无。 名相未始一。 所表未始殊。 此意明。 因二谛教悟不二。 不二是所表。 如因指得月月是所表也。 古人释与今意同也。 今明。 二谛如指。 为小儿不识月。 此为小儿。 不为大老子。 大老子知月。 何须为。 为小儿不识月故。 举指令识月。 凡夫众生亦尔。 不识理故。 须二谛教。 故经云。 众生痴如小儿。 亦名着者。 故不得前说不二之法也。 前已作一种释明。 如须依二谛说法。 不得发始即说诸法非有非无。 何者。 说有是世谛。 说空是真谛。 已惊潜不受。 况为说非有非无耶。 如脱珍御服也。 今更作一种释。 明依二谛说不得说非有非无也。 然前须作一问然后乃得释之。 问云。 经中具有说有说无。 及说非有非无非真非俗非色非空。 如涅槃经云。 即于波罗奈转正法轮。 宣说中道。 一切众生。 不破诸结。 非不能破。 非破非不破。 是名中道。 说法非师非弟子。 非得利非不得利。 名为中道。 若尔此即。 具有说二说不二。 何得言唯依二谛说不得说不二耶。 又且长者初脱珍御服。 后还着珍御服。 有脱有着不常脱。 那言常依二谛说不说非有无不二耶。 解云。 说有说无。 说非有非无。 竝是教非是理。 一往开理教者。 教有言说。 理不可说。 理既不可说。 云何得悟。 所以得悟理者。 必假言说。 为是故。 说有无说非有无。 竝是教皆令悟理也。 问说有无可是二谛教。 说非有无不二。 云何亦是二谛教耶。 答为是义故。 所以山门相承兴皇。 祖述明三种二谛。 第一明。 说有为世谛。 于无为真谛。 第二明。 说有说无。 二竝世谛。 说非有非无不二为真谛。 汝所问者。 只着我家第二节二是世谛不二是真谛。 我今更。 为汝说第三节二谛义。 此二谛者。 有无二。 非有无不二。 说二说不二为世谛。 说非二非不二为真谛。 以二谛有此三种。 是故说法必依二谛。 凡所发言。 不出此三种也。 又此二节二谛。 竝出经论。 有为世谛。 空为真谛。 如论所明。 故论云。 有为世谛。 此贤圣真知空为真谛也。 二为世谛。 不二为真谛。 亦出论。 论云。 有无竝世谛。 故说第一义谛即无也。 又净名云。 我无我不二。 是无我义。 反即我无我二为我义。 真俗亦尔也。 二不二为世谛。 非二非不二为真谛者。 华严云。 不着不二法。 以无一二故。 又大论云。 破二不着一。 若尔故知。 非二非不二。 名为第一义谛也。 次明。 所以大师明此三种二谛者。 有数意。 两意已如前说。 一者为释诸佛所说常依二谛。 亦是明诸佛所发言不出三种二谛也。 二者为释经论。 经论复有此三种二谛。 文如前所引云云。 然经中所以有此三种说者。 竝是赴缘不同。 即是各各为人悉檀。 或有闻说有无二谛悟。 即为说之。 乃至闻说二不二为世谛。 非二非不二为第一义谛故说之也。 又所以明三重二谛者。 此三种二谛。 竝是渐舍义。 如从地架而起。 何者。 凡夫之人。 谓诸法实录是有。 不知无所有。 是故诸佛。 为说诸法毕竟空无所有。 言诸法有者。 凡夫谓有。 此是俗谛。 此是凡谛。 贤圣真知诸法性空。 此是真谛。 此是圣谛。 令其从俗入真舍凡取圣。 为是义故。 明初节二谛义也。 次第二重。 明有无为世谛不二为真谛者。 明有无是二边。 有是一边无是一边。 乃至常无常生死涅槃。 竝是二边。 以真俗生死涅槃是二边故。 所以为世谛。 非真非俗非生死非涅槃不二中道。 为第一义谛也。 次第三重。 二与不二为世谛。 非二非不二为第一义谛者。 前明真俗生死涅槃二边。 是偏故为世谛。 非真非俗非生死非涅槃不二中道。 为第一义。 此亦是二边。 何者。 二是偏不二是中。 偏是一边中是一边。 偏之与中。 还是二边。 二边故名世谛。 非偏非中乃是中道第一义谛也。 然诸佛说法。 治众生病。 不出此意。 为是故明此三种二谛也。 此之三种。 只得为一缘。 亦得为三缘者。 初节为凡夫。 凡夫谓诸法是有。 所以说诸法有为俗谛。 空为真谛。 正为破凡夫有见故。 说有为俗空为真谛也。 第二重。 为破二乘人。 二乘谓诸法空。 沉空见坑故。 法华云。 我尔时但念空无相无愿之法。 于菩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 永无愿乐。 若尔。 凡夫着有二乘滞空。 此之空有。 竝是世谛。 若非空非有非凡非圣。 乃是第一义。 故经云。 非凡夫行。 非圣人行。 是菩萨行。 亦非有行非空行。 是菩萨行。 为是故明第二重二谛也。 第三重为破有得菩萨。 有得菩萨云。 凡夫见有。 二乘着空。 凡夫沉生死。 二乘着涅槃。 我解诸法非有非无非生死非涅槃。 为是故。 明有无二非有无不二。 生死涅槃二非生死非涅槃不二。 竝是世谛。 若非真俗非生死涅槃。 非非真俗非非生死涅槃。 乃是第一义谛也。 此即摄五乘为三缘。 开三种二谛。 赴此三缘。 皆令悟一乘一道。 若悟此三即究竟。 悟此三即非凡非圣非大非小。 若尔始是悟也。 是故经云。 我今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得清净眼。 以得如此悟故。 所以如来便入涅槃也。 又所以明三种二谛者。 为对由来人。 由来人明三假是世谛四忘是真谛。 今明。 此之二谛。 是我家初节二谛。 我家有三重二谛义。 汝二谛是初重二谛。 今过汝有两重二谛也。 第二节二谛。 若真若俗为世谛。 若非真若非俗为第一义谛。 若尔。 汝二谛是我家世谛也。 又第三节。 摄彼若二谛若中道。 竝是今世谛。 何者。 前第二节。 明二为世谛不二为真谛。 汝二谛但是我家世谛也。 彼即云。 我亦有非真非俗中道义。 为是故。 第三节明二不二为世谛。 汝若二谛若中道。 悉是我家世谛。 为是故明此三种二谛义也。 问从来明有三谛义。 一世谛二真谛三非真非俗谛。 故经云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 若尔。 云何言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耶。 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此即时长佛广。 常依故时长。 诸佛故佛广。 此即十方三世诸佛。 常依二谛说法。 那得有三谛。 既有三谛。 何得复言常依二谛耶。 解云。 常依二谛说法。 不妨三谛。 虽有三谛。 不乖常依二谛说法。 何者。 今真俗是二谛。 摄真俗二为世谛。 不真俗为第一义。 若尔。 唯是二谛故。 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也。 次时明二谛废立义。 问有无表不有无。 悟不有无时。 为废有无为不废耶。 次结二难。 若悟不有无废有无。 如得月忘指者。 不然。 何者。 本了有无得不有无。 若废有无即无有无。 无有无宁有不有无。 涅槃经云。 菩萨具二庄严。 即能解知一种二种。 若言无一二者。 是义不然。 何以故。 若无一二。 云何得说无一无二。 要由一二得有无一二。 若尔。 要由有无得悟不有无。 何得废耶。 若便不废有无者亦不然。 若不废有无者。 何得从来云得月忘指会理忘筌耶。 师解云。 具有废不废义。 所言废者。 约谓情边。 即须废之。 何者。 明汝所见有者。 竝颠倒所感。 如瓶衣等。 皆是众生颠倒所感。 妄想见有。 故中论云。 若谓以现见而有生灭者。 即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 颠倒感得此眼。 求此眼不可得。 诸法亦不可得。 特痴妄见有。 是故须废也。 此则用空废有。 若更着空。 亦复须废。 何者。 本由有故有空。 既无有。 何得有空。 故中论云。 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 又云。 若有不空法。 可有于空法。 不空法尚无。 何得有空法。 此之空有。 皆是情谓。 故皆须废。 乃至第三节。 谓情言有。 亦皆须废。 何者竝是谓情。 皆须废之也。 问若此三种二谛皆废。 用何物为二谛教耶。 解云。 约缘边即是谓情。 佛为说边即是教门。 今明。 此等皆谓情。 皆须废之也。 何以故。 谓情所见皆是虚妄。 故废之也。 又非但废妄。 亦无有实。 本有虚故有实。 既无虚即无实。 显清净正道。 此亦名法身。 亦名正道。 亦名实相也。 然此已拔从来也。 何者从来云。 取相烦恼感六道果报。 此须废。 废六道生死。 得如来涅槃。 今明。 有生死可有涅槃。 既无生死即无涅槃。 无生死无涅槃。 生死涅槃皆是虚妄。 非生死非涅槃乃名实相。 一往对虚辨实。 若无彼虚即无有实也。 若就三重二谛义辨者。 即由来人废立在初节二谛义中。 何者彼废世谛立真谛。 何者取相烦恼感得六道果报名为世谛。 断取相烦恼。 六道果报谢。 此即废世谛而有真谛之境。 由真谛境生佛妙智。 此即废世谛立真谛。 今明。 此之二谛。 竝是谓情。 皆悉须废。 何但初节二谛须废。 乃至第三重皆须废。 何以故。 此皆谓情故须废之也。 此即一往废三。 不废不三也。 次就三种二谛中论废不废。 明无方便三即废。 有方便三即不废。 无方便三废者。 明此三倒谓有三。 实无此三。 是故须废。 如阳炎谓是水实无水也。 然亦无有废。 何者有水可废。 既无水。 何所废。 而言废者。 约彼谓有故言废也。 有方便三不废者。 即不坏假名。 说诸法实相。 不动等觉建立诸法。 既云不坏假名说诸法实相。 岂当得不二废二。 若得不二废二。 即坏假名说诸法实相。 动等觉建立诸法。 唯假名即实相。 岂须废之。 如中论云。 是假即中。 废假名即废中。 既不废中。 岂当废假。 斯即空有有空。 二不二不二二。 横竪无碍。 故肇师云。 欲言其有。 有非真生。 欲言其无。 事像既形。 又云。 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 幻化人非真人也。 此唯幻化人非人。 非人不无幻化人。 幻化人非人。 非人人。 诸法亦尔。 故不废也。 此就有方便无方便因缘不因缘。 论废不废如此。 次更就谓情生灭无生灭二观。 明废不废。 何者由来云。 小乘即断二轮烦恼。 得见思两解。 大乘断五住地惑。 得十地解。 此即见思伐二惑。 十地解断五住地惑。 此废惑立解。 废凡立圣。 若不断二惑。 见思无由成。 不伐五住。 佛果即不立。 故大小乘皆断惑成圣也。 今依法华经望。 併除粪人。 何故谓为除粪人。 欲鄙之耳。 故经云。 念子愚劣乐为鄙事。 二乘断惑既是除粪。 菩萨断惑亦是除粪。 齐而过甚。 何者同断故是齐。 断少多故过甚。 二乘除粪。 盖是不足言。 菩萨时长除粪广故。 过之甚也。 今明。 菩萨知惑本不生今不灭。 何所断。 斯即生在佛家。 种姓尊贵。 如转轮圣王皇太子也。 唯见客作贱人除粪。 何曾闻长者之儿担屎。 故今明。 菩萨不断惑。 何者菩萨知惑本不生今不灭故。 无所断也。 所以净名经云。 法本不生。 今则无灭。 法华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从来云。 菩萨无生灭观。 何故明无生灭耶。 如向所辨。 知本不生今无所灭故。 言菩萨不生不灭观也。 问他断二惑得小圣。 断五住惑得大果。 汝今不断。 云何得言小圣大果耶。 解云。 汝断惑得有圣。 我本无惑。 岂无圣耶。 又反之。 汝见惑生今断不得圣。 若知惑本不生不灭乃得圣。 何者不生不灭是本。 知本可得成圣。 汝不知本。 岂得成圣。 故法华云。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 得清净眼。 今日得道当知。 前来未得道。 又涅槃经云。 汝诸比丘。 未为大乘除诸结使。 为是故。 从来断不断。 今始是断也。 从前来。 略明二谛大意如此也。 二谛义卷上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3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