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疏。 广大即入于无间尘毛包纳而无外者。 第二广狭自在无碍门。 上句大能入小。 下句小能容大。 虽有即入意取广狭。 无间谓小。 小之则无内。 以无内故无有中间。 无外谓大。 大之则无外。 无外即是广大之身刹。 即入无内之尘毛。 故名广狭无碍。 若即若入。 皆得广狭无碍。 经云。 金刚围山数无量。 悉能安置一毛端。 欲知至大有小相。 菩萨以是初发心。 至大有小相。 即广狭无碍也。 又云。 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 大世界作小世界等。 疏。 炳然齐现犹彼芥瓶者。 即第三微细相容安立门。 一能含多即曰相容。 一多不杂故云安立。 炳者明也。 微细有三。 一所含微细。 如瑠璃瓶盛多芥子。 炳然齐现。 不相妨碍非前非后。 此即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 然有两本。 一本云白芥子。 一本即但云芥子。 今依此本。 谓一法称性。 含容皆尽故。 一切法随所含理。 现在一中亦是缘起。 实德无碍自在。 致使相容。 非天人所作。 乃得安立。 如八相中一一相内即具八相。 名为微细。 二约能含微细。 三约难知微细。 疏。 具足同时方之海滴者。 第四同时具足相应门。 如大海一滴。 即具百川之味十种之德。 故随一法摄无尽法。 及下九门以此一门为其总故。 同时明无先后。 具足所摄无遗。 言十德者。 十地经云。 一次第渐深。 二不宿死尸。 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 四普同一味。 五具无量珍宝。 六深难得底。 七广大无量。 八大身所居。 九潮不过限。 十普受大雨。 涅槃经云。 如人入大海。 浴则为己用诸河之水。 称此而修。 一行之内德不可尽。 疏。 一多无碍等虚室之千灯者。 第五一多相容不同门。 由一与多互为缘起。 力用交彻故。 得互相涉入。 是曰相容。 不坏其相故云不同。 如一室内千灯并照。 灯随盏异。 一一不同。 灯随光遍。 光光涉入。 常别常入。 经云。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了彼互生起。 当成无所畏。 此之灯喻亦可喻于相即。 直就光看。 不见别相唯一光故。 疏。 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者。 第六秘密隐显俱成门。 如八九夜月半隐半显。 正显即隐。 正隐即显。 不同晦月隐时无显。 不同望月显时无隐。 以一摄多。 则一显多隐。 以多摄一。 则多显一隐。 一毛摄法界。 则余毛法界皆隐。 余一一毛互相摄入。 隐显亦然。 然其半月。 非但明与暗俱。 而亦明下有暗。 暗下有明。 如东方入正定。 为一半明。 西方从定起。 为一半暗。 而东方入处。 即于东起。 如明下有暗。 西方起处即于西入。 如暗下有明。 故称秘密隐显俱成门。 疏。 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者。 第七因陀罗网。 境界门。 如天帝殿珠网覆上。 一明珠内万像。 俱现诸珠尽。 然又互相现。 影影复现。 影重重无尽故。 千光万色虽重重交映。 而历历区分。 亦如两镜互照。 重重涉入。 传曜相写。 递出无穷。 疏。 念念圆融类夕梦之经世者。 第八十世隔法异成门。 即离世间品。 菩萨有十种说三世。 谓过去说过去。 过去说现在。 过去说未来。 现在说过去现在说平等。 现在说未来。 未来说过去。 未来说现在。 未来说无尽。 三世说一念。 前九为别。 一念为总。 故名十世。 以三世相因互相摄故。 一念具十。 以显无尽故。 一念即无量劫。 无量劫即一念。 普贤行品云。 无量无数劫。 解之即一念。 知念亦无念。 如是见世间。 如一夕之梦经于数世。 摄论云。 处梦谓经年。 觉乃须臾顷。 故时虽无量。 摄在一刹那。 离世间品云。 如人睡梦中。 造作种种事。 虽经亿千岁。 一夜未终尽。 故庄生梦蝴蝶假寐百年。 事类广矣。 疏。 法门重叠若云起长空者。 第九託事显法生解门。 言重叠者。 意显一多不相碍故。 随一一事有多法门。 以随一事即是无尽法界。 法界无尽故事亦无尽。 回向品云。 此华即从无生法忍之所生起等。 意明一切因生一果。 一果即具一切因故。 非是託此别有所表也。 疏。 万行纷披比华开锦上者。 第十诸藏纯杂具德门。 至相十玄中。 有此名也。 然有二意。 故贤首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 一者若以契理为纯。 万行为杂即是事理无碍。 非事事无碍。 设如菩萨大悲为纯。 尽未来际唯见行悲。 余行如虚空。 若约杂门即万行俱修者此二门异。 亦不成事事无碍。 二者。 如一施门。 一切万法皆悉名施。 所以名纯。 而此施门。 即具诸度之行。 故名为杂。 如是纯之与杂不相障碍故名具德。 则事事无碍义成。 而复一中具诸度。 诸度存即名相入门。 若诸度泯。 复似相即门。 故不存之。 改为广狭。 今以至相但约行为小异。 此段略无主伴故。 复出之以成十义耳。 言比华开锦上者。 意取五綵之线。 华色虽异一一之线。 皆悉通过。 通喻于纯。 异喻于杂。 故常通常异。 名为无碍。 不同绣画但异。 不通上之十玄略陈大格。 广如向下义分齐中。 疏。 若夫高不可仰。 则积行菩萨曝鳃鳞于龙门下。 第七成益顿超。 文有十义。 初有二义。 总显高深。 明权小莫测。 后八正明成益顿圆。 又前二高深。 反显成益。 明权小不测。 由昔无因反劝众生令信仰故。 后八顺显成益。 谓能顿能圆令必受故。 今初即第一明高远。 若泰华倚天岷峨拂汉。 难仰其顶故。 论语云。 仰之弥高。 鑽之弥坚。 积行菩萨者。 出现品云。 设有菩萨。 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 修行六波罗蜜。 修习种种菩提分法。 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 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 不得名为真实菩萨。 以不能生如来家故。 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 闻已信解随顺悟入。 当知此人生如来家等。 如鱼登龙门。 若得登者即化为龙。 如入华严之机也。 若登不过者。 曝鳃鳞于龙门之下。 如假名菩萨。 即权教次第修者。 疏。 深不可窥则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者。 第二彰深妙也即法界品。 初舍利弗等五百声闻。 彼叹德云。 悉觉真谛皆证实际。 深入法性永出有海。 依佛功德离结使缚。 住无碍处。 其心寂静犹如虚空。 于诸佛所永断疑惑。 于佛智海深信趣入。 释曰即上德也。 在逝多林如来嘉会而不见闻。 名杜视听。 杜犹塞也。 在目曰视。 在耳曰听。 虽在会下如聋如盲。 故云杜视听也。 故经云。 尔时上首诸大声闻舍利弗。 大目犍连。 摩诃迦叶。 离波多。 须菩提。 阿[少/兔]楼驮。 难陀。 劫宾那。 迦旃延。 富楼那等。 诸大声闻在逝多林。 皆悉不见如来神力。 如来严好。 如来境界。 如来游戏。 如来神变。 如来尊胜。 如来妙行。 如来威德。 如来住持。 如来净刹。 亦复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界。 菩萨大会。 菩萨普入。 菩萨普至。 菩萨普诣。 菩萨神变。 菩萨游戏。 菩萨眷属。 菩萨方所。 菩萨庄严师子之座。 菩萨宫殿。 菩萨住处。 菩萨所入三昧自在。 菩萨观察。 菩萨频申。 菩萨勇勐。 菩萨供养。 菩萨受记。 菩萨成熟。 菩萨勇健。 菩萨法身清净。 菩萨智身圆满。 菩萨愿身示现。 菩萨色身成就。 菩萨诸相具足清净。 菩萨常光众色庄严。 菩萨放大光明宝网。 菩萨起变化云。 菩萨身遍十方。 菩萨诸行圆满。 如是等事悉皆不见。 何以故善根不同故。 本不修习见佛自在诸善根故。 本不赞说十方世界一切佛刹清净功德故。 本不称叹诸佛世尊种种神变故。 本不于生死流转之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 本不令他住菩提心故。 本不能令如来种性不断绝故等。 上来先列人。 即是上德声闻。 次明不见等。 即杜视听也。 何以故下。 释不见因劣者。 不见犹未为深。 上德不知方为玄妙。 疏。 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下。 文有八段。 正显成益圆遍之相。 此第一段明见闻益。 亦名为种益。 即随好品。 地狱天子三重顿圆及初地云。 虽住海水劫火中。 堪受此法必得闻。 其有生疑不信者。 永不得闻如是义。 不信不闻翻显信。 闻则成利益。 海水是龙。 畜生趣摄。 劫火是天。 火灾及初禅生在二禅光音等天。 长寿天难。 于此得闻。 兼上地狱天子。 已有三难。 佛会神鬼亦闻三涂足矣。 火灾之时兼佛前佛后。 人天道异已兼办聪。 亦不拣北州聋者目视。 盲者耳闻故。 八难具矣。 皆容闻经为种之义。 超十地之阶。 正在地狱天子。 举重摄轻。 阿鼻地狱尚得顿圆。 忝在人伦岂不留听。 故随好光明功德品。 佛告宝手菩萨言。 佛子。 菩萨足下有千辐轮相。 名光明普照王。 此有随好。 名圆满王。 常放四十种光明。 中有一光。 名清净功德。 能照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 随诸众生种种业行欲乐皆令成熟。 阿鼻地狱极苦众生遇斯光者。 皆悉命终生兜率天。 既生天已天鼓发声。 广为说法。 乃至云。 尔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得十地故。 获诸力庄严三昧故。 以众生数等清净三业。 悔除一切诸重障故。 即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七宝莲华。 一一华上。 皆有菩萨。 结跏趺坐。 放大光明等。 乃至以华散菩萨上。 又云。 其诸香云普雨无量佛刹微尘数世界。 若有众生身蒙香者。 其身安乐乃至云灭八万四千诸烦恼。 结云。 如是知已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 释曰。 此即一重得十地。 次云。 若有众生见其盖者。 种清净金辋转轮王一恒河沙善根。 释曰。 此即第二重得十地也。 后文云。 是菩萨摩诃萨住清净金辋转轮王位。 放摩尼髻清净光明。 若有众生遇斯光者。 皆得菩萨第十地位。 成就无量智慧光明。 得十种清净眼乃至十种清净意。 具足无量甚深三昧。 释曰。 此即第三重得十地也。 疏。 解行在躬一生圆旷劫之果者。 第二解行益。 七十八经。 慈氏赞善财云。 余诸菩萨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乃能满足菩萨愿行。 乃能亲近诸佛菩萨。 此长者子。 于一生内则能净佛刹。 则能化众生。 则能以智慧深入法界。 则能成就诸波罗蜜。 则能增广一切诸行。 则能圆满一切大愿。 则能超出一切魔业。 则能承事一切善友。 则能清净诸菩萨道。 则能具足普贤诸行。 及大威光太子。 亦是一生圆多劫之果。 上二皆明证速。 又此经宗。 明三生圆满。 一见闻生。 二解行生。 即上二句。 三证入生。 即下二句。 疏。 师子奋迅众海顿证于林中者。 第三顿证益也。 第六十经初云。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 大悲为身。 大悲为门。 大悲为首。 以大悲法而为方便。 充遍虚空。 入师子频申三昧。 旧经云奋迅。 奋迅之义。 就师子说。 其义便故。 至第六十一经。 初普贤开发后。 如来眉间放光照故。 时逝多林菩萨大众。 悉见一切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刹。 一一微尘中各有一切佛刹微尘数诸佛国土。 种种名。 种种色。 种种清净。 种种住处。 种种形相。 如是一切诸国土中。 皆有大菩萨。 坐于道场师子座上成等正觉。 菩萨大众前后围绕。 诸世间主而为供养等。 乃至云。 是故皆得入于如来不可思议甚深三昧。 尽法界虚空界大神通力。 或入法身。 或入色身。 或入往昔所成就行。 或入圆满诸波罗蜜。 或入庄严清净行轮。 或入菩萨诸地。 或入成正觉力。 或入佛所住三昧无差别大神变。 或入如来力无畏智。 或入佛无碍辩才海。 即顿证林中。 广说以十能入入此所入。 疏。 象王回旋六千道成于言下。 即第四超权益。 即六十一经。 末会之初。 六千比丘会。 身子令六千比丘观文殊十德。 六千请往欲见文殊。 身子令见。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 无量自在菩萨围绕。 并其大众。 如象王回观诸比丘。 故云象王回旋。 言六千道成于言下者。 比丘兴愿。 文殊令发十种无疲厌心。 时诸比丘闻此法已。 则得三昧。 名无碍眼见一切佛境界。 得此三昧故。 悉见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及其所有道场众会。 皆悉见彼十方世界一切诸趣所有众生。 亦悉见彼十方世界种种差别。 亦悉见彼一切世界所有微尘。 亦悉见彼诸世界中一切众生。 所住宫殿以种种宝而为庄严。 及亦闻彼诸佛如来种种言音演说诸法。 文词训释悉皆解了。 亦能观察彼世界中一切众生诸根心欲。 亦能忆念彼世界中一切众生前后十生。 亦能忆念彼世界中过去未来各十劫事。 亦悉见彼诸佛如来十本生事。 十成正觉。 十转法轮。 十种神通。 十种说法。 十种教诫。 十种辩才。 又即成就十千菩提心。 十千三昧。 十千波罗蜜。 悉皆清净。 得大智慧圆满光明。 得菩萨十种神通柔软微妙。 住菩提心坚固不动。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 劝诸比丘住普贤行。 住普贤行已入大愿海。 入大愿海。 已成就大愿海。 以成就大愿海。 故心清净。 心清净故身清净。 身清净故身轻利。 身轻利故得大神通无有退转。 得此神通故不离文殊足下。 普于十方一切佛所悉现其身。 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释曰。 此即道成也。 一三昧中有十通用。 皆圆益也。 疏。 启明东庙智满不异于初心者。 第五成智益。 启明东庙者。 即第六十二经云。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 渐次南行经历人间至福城东。 住庄严幢娑罗林中。 往昔诸佛教化众生大塔庙处。 释曰。 此即东庙。 时福城人闻文殊师利童子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 无量大众从其城出来诣其所。 下别列中。 有五百优婆塞。 五百优婆夷。 五百童男。 五百童女。 善财是一。 下文殊师利独观善财。 既观察已安慰开喻。 而为演说一切佛法。 乃至云说此法已。 殷勤劝喻增长势力。 令其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又令忆念过去善根。 作是事已。 复于其处为诸众生随宜说法。 然后而去。 尔时善财童子。 从文殊师利所闻佛如是种种功德。 一心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随文殊师利而说偈言等。 即启明东庙也。 言智满不异于初心者。 即第八十经初。 智照无二相。 经云。 是时文殊师利。 遥申右手。 过一百一十由旬。 按善财顶。 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若离信根心劣忧悔。 功行不具退失精勤。 于一善根心生住着。 于少功德便已为足。 不能善巧发起行愿。 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 不为如来之所忆念。 不能了知如是法性。 如是理趣。 如是法门。 如是所行。 如是境界。 若周遍知。 若种种知。 若尽源底。 若解了。 若趣入。 若解说。 若分别。 若证知。 若获得。 皆悉不能。 释曰。 了知法性下。 即是智满。 若离信心则不能得。 反显前义由信心故。 则得不离初发之心。 则信智无二。 若约不动智为初。 即前后二智无二也。 疏。 寄位南求因圆不踰于毛孔者。 第六成位益。 谓其善财初见文殊。 寄十信位。 德云至瞿波寄三贤十圣位。 摩耶已下并寄等觉。 后见普贤便得因圆不踰毛孔。 文云。 时善财童子。 又见自身在普贤身内。 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教化众生。 又云。 是善财童子。 从初发心乃至得见普贤菩萨。 于其中间所入一切诸佛刹海。 今于普贤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诸佛刹海。 过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倍。 如一毛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 又云。 善财童子。 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 或于一刹经于一劫。 如是而行。 乃至或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 如是而行。 亦不于此刹殁于彼刹现。 念念周遍无边刹海。 教化众生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是之时善财童子。 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与普贤等。 与诸佛等。 一身充满一切世界刹等。 行等。 正觉等。 神通等。 法轮等。 言辞等。 音声等。 力无畏等。 佛所住等。 大慈悲等。 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 释曰。 此即毛孔中因圆也。 疏。 剖微尘之经卷则念念果成者。 第七显因成果益。 即出现品大经潜尘喻。 经偈云。 如有大经卷。 量等三千界。 在于一尘内。 一切尘亦然。 有一聪慧人。 净眼悉明见。 破尘出经卷。 普饶益众生。 佛智亦如是。 遍在众生心。 妄想之所缠。 不觉亦不知。 诸佛大慈悲。 令其除妄想。 如是乃出现。 饶益诸菩萨。 又经云。 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何以故。 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念念相应则念念成矣。 疏。 尽众生之愿门则尘尘行满者。 第八成就行愿益。 谓菩萨发心化尽生界。 生界若尽大愿方终。 生界无穷大愿无尽。 故十地品云。 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 而众生界不可尽故。 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 今众生界虽无有尽。 而等有经卷故。 普贤开之。 要令尽无尽之众生为大愿矣。 言尘尘行满者。 菩萨大悲不可尽故心量难思。 为一众生于一尘中经无量劫。 修行万行心不疲倦。 尘尘皆尔。 生生尽然。 方显愿行无穷尽也。 文殊菩萨赞善财云。 汝遍一切刹微尘等诸劫。 修行普贤行成就菩提道。 疏。 第八真可谓常恒之妙说下。 结叹宏远。 于中分二。 先当相显胜。 后对他显胜。 今初四句。 初句。 佛说明常恒之说。 前后际而无涯故。 二通方之洪规者。 明其普遍。 无有一国不说此法故。 明是通方不同随宜之教有说不说。 三称性之极谈者。 显其深也。 一一称理故。 一文一句不可尽故。 普贤大士语善财云。 我法海中未有一文一句非是舍施无量转轮王位而求得者。 四一乘之要轨者。 明其要妙。 谓于一乘之中是别教一乘。 不共之旨。 圆因之门。 成佛之妙故。 疏。 寻斯玄旨却览余经下。 二对他显胜。 先法后喻。 初法可知。 后喻之中文有二喻。 初其犹之日丽天夺众景之曜者。 即智明映夺喻。 初昇谓日。 谓之杲日。 丽者着也。 此经犹如杲日。 杲日既昇。 众景夺曜。 景犹明也。 即大明流空。 繁星夺曜。 斯经大阐。 众典无辉。 后须弥横海落群峯之高者。 即高胜难齐喻。 须弥即是此经。 群峯即是余经。 设七金铁围。 方余高广比妙高之出海。 并落其高。 以俯望群峯如培塿故。 疏。 第九是以菩萨搜秘于龙宫下。 感庆逢遇。 于中二。 一明弘阐源由。 二正明感遇。 今初。 谓龙树菩萨五百年外。 方入龙宫搜求得斯玄奥之典。 事如别传及纂灵记。 言大贤阐扬于东夏者。 正取觉贤兼余大德。 谓智严。 法业。 日照。 实叉等。 阐扬斯典。 言于东夏者。 谓葱岭之东。 地方数千里。 谓之神州大夏。 而上云是以者。 由上深妙故。 搜以阐之。 故龙树入于龙宫广见。 无数偏诵此经者。 以玄妙故。 故智论詺。 为大不思议经。 而诸大德皆见此经。 一文一句竭海墨而莫书。 一偈一光破地狱之剧苦。 是以诸师尽命弘传耳。 疏。 顾唯正法之代尚匿清辉幸哉像季之时偶斯玄化等者。 二正明感遇。 于中亦二。 先对昔自庆。 后对今自庆。 今即初也。 谓五百年前即当正法。 斯经清辉。 隐匿龙宫之内。 时人不闻。 何幸像法垂末之年。 遇斯玄微之化。 生居像末应合悲伤。 反顾前不闻经。 未惭正法之代。 故自庆也。 此依不灭正法一千年故。 今为像末。 以今去大师涅槃一千八百六十年故。 又按。 大集月藏分。 第一五百年解脱牢固。 第二五百年禅定牢固。 第三五百年多闻牢固。 第四五百年塔寺牢固。 第五五百年斗诤牢固。 今居塔寺之末。 将隣斗诤之时。 翻闻难思之经。 碎身莫酬其庆。 疏。 况逢圣主得在灵山竭思幽宗岂无庆跃者。 第二对今自庆。 此庆有三。 一庆时。 二庆处。 三庆所修。 初即况逢圣主。 谓明时难遇。 今值圣明天子。 敷陈五教高阐一乘。 列刹相望锺梵交响。 故得闲居学肆探赜玄门。 斯一幸也。 二得在灵山者。 庆处也。 清凉灵山三千之最。 文殊大圣诸佛祖师。 金色虽在东方。 住处即为金色。 大圣虽周法界。 摄机长在此山。 感应普周。 若百川影落。 清凉长在。 犹素月澄空。 万圣幽赞于五峯。 百祇传庆于千古。 况大孚灵鹫标乎圣寺之名。 一介微僧得在居人之数。 此之庆幸爰媿多生。 斯再幸也。 三竭思幽宗者。 庆所修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 即毗卢遮那之渊府。 普贤菩萨之心髓。 一切诸佛之所证。 一切菩萨之所持。 包性相之无遗。 圆理智而特出。 不入余人之手。 何幸捧而持之。 积行菩萨犹迷。 何幸探乎幽邃。 亡躯得其死。 所竭思有其所归。 幸之三也。 岂无庆跃结上三也。 其犹溺巨海而遇芳舟。 坠长空而乘灵鹤。 庆跃之至手舞何阶。 是故感之庆之。 唯圣贤之知我也。 疏。 第十题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者。 即无尽修多罗之总名。 下略释名题。 以下第九门中广释。 故此云略。 于中有三。 先双标经品二目。 二双释二目。 后双结上二。 今初。 先标经目。 谓若从略至广。 展演无穷。 难思教海不离七字。 故云无尽修多罗之总名。 标经题也。 后世主妙严品第一者。 即众篇义类之别目者。 标品目也。 众篇即三十九品。 品者。 义类不同。 今当其一故云别目。 疏。 大以旷兼下。 二双释二目。 先释总题。 后释品目。 今初。 下有十门。 释其七字。 字各十义。 今但略举。 当字释之。 然此七字略有六对一经字是教。 上六字是义。 即教义一对。 二严字是总。 上五是别。 即总别一对。 三华为能严。 上四皆所严。 即能所一对。 四佛是所严所成之人。 上三皆所严之法。 即人法一对。 五广者是用。 上二皆体。 即体用一对。 六方者是相。 大者是性。 即性相一对。 故此七字即七大性。 大者体大。 方者相大。 广者用大。 佛者果大。 华者因大。 严者智大。 经者教大。 则七字皆大。 七字皆相等。 今各以二义释之。 大以旷兼无际者。 旷兼明其包含。 约广遍释大故。 涅槃云。 所言大者。 其性广博犹如虚空。 故下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 一切众生及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余。 亦无形相而可得也。 二无际者。 约其竪论则常故名大。 涅槃云。 所言大者。 名之为常。 故下经云法性无作无变易。 犹如虚空本清净。 诸佛境界亦如是。 体性非性离有无。 然渊府不可以拟其深妙故。 寄大以目之。 实则言思斯绝。 故下经云。 法性不在于言论。 无说离说恒寂灭。 诸佛境界不可量。 为悟众生今略说。 疏。 方以正法自持亦二义者。 一方者正也。 二方者法也。 并持自性。 通上二义。 谓恒沙性德即是相大。 并无偏伪。 故称为正。 皆可轨持。 目之为法。 故下经云。 凡夫无觉解。 佛令住正法。 诸法无所住。 悟此见自身。 疏。 广则称体而周者。 此即用大。 用如体故无不周遍。 然亦二义。 由体有二义故。 一者能包。 二者能遍。 犹如虚空包含万象遍至一切处今用称体之包。 则一尘受世界之无边。 二称体之遍。 则刹那弥法界而无尽。 上之三字。 即体相用无有障碍。 为所证之法界也。 疏。 佛谓觉斯玄妙者。 亦有二义。 一者能觉。 佛陀梵言。 此云觉者故。 二者所觉。 即上大方广。 斯为玄妙之境故。 云觉斯玄妙。 斯即此也。 即此上大方广耳。 若别说者。 觉上用者。 觉世谛也。 觉上体者。 觉真谛也。 觉上相者。 觉中道也。 三谛相融三觉无碍。 为妙觉也。 疏。 华喻功德万行者。 此亦二义。 一感果华。 喻万行。 因成佛果故。 或与果俱。 或不与俱。 俱如莲华表因果交彻故。 不俱如姚李。 不坏先因后果故。 二严身华喻诸位功德。 必与位位果俱故。 故下经云。 若见华开。 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若见树华。 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 疏。 严谓饰法成人者。 严亦二义。 一以万行饰其本体。 即严上大方广。 如莹明镜。 镜虽本净非莹不明。 二以万行功德。 成佛果之人。 若琢玉成器。 又饰本体。 似铸金成像。 以行成人。 如巧匠成像。 疏。 经乃注无竭之涌泉下。 唯经举四义。 然亦唯二。 谓贯与摄。 涌泉即是所摄义味。 常乃通于上三。 一注无竭之涌泉者。 此言犹通诸教。 二贯玄凝之妙义。 以总就别。 别贯华严玄妙义故。 凝谓凝湛。 严整之貌也。 三摄无边之海会者。 即是摄义。 无边海会局此经众。 拣余众故。 四作终古之常规者。 即是常义。 余处释云。 常乃道轨百王。 今亦以通就别。 别属此经。 法眼常全无缺减故。 常恒之说非随宜故。 终古无忒可得称常。 释题竟。 疏。 佛及诸王并称世主下。 释品名。 此释世主。 世谓世间。 即三世间。 一谓众生世间。 二器世间。 三智正觉世间。 主谓君主。 即佛及诸王。 地神水神林神山神。 即器世间主。 天王龙王夜叉王等。 即众生世间主。 如来即智正觉世间主。 亦总化上二。 遍统前三。 故云并称世主。 疏。 法门依正俱曰妙严者。 此严亦说三种世间法门为能严。 唯局于主。 依正所严通三世间。 众生及佛俱通正故。 谓诸世间主。 各得法门自严己众。 即众生世间严并用。 严佛亦智正觉严。 佛成正觉是自法门。 是故能令其身充满一切世间。 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菩萨众中。 威光赫奕等。 即智正觉世间严。 其地坚固金刚所成。 上妙宝轮及众妙华。 清净摩尼以为严饰等。 即器世间严。 器世间严通二法门。 一佛力令严。 是佛自严。 二能感者观见。 即是众海法门严。 是故总云法门依正俱曰妙严。 三世间严并胜余教。 故标妙严以为品目。 后斯经下。 双结二目。 上文明不释。 已上用当同诸经之序分。 余如下说。 ◎自下第二。 归敬三宝。 请威加护。 有十六句。 大分为三。 初有八句。 正归敬三宝。 次有六句。 请威加护。 后有二句。 回施众生。 初中分二。 初句总明。 余皆别显。 今初。 归命二字。 显能归相。 三业普周。 归向依託无尽三宝。 但云命者。 以人所宝重莫过身命。 今将仰投。 十方已下所归分齐。 十方横遍。 三际竪穷。 极通横竪。 就别显中三宝即为三别。 初三句归佛。 次二句归法。 后二句归僧。 初中又二。 前之二句总归诸佛。 后之一句别归本师。 初中尘刹有其二义。 一所依处。 谓一一尘中诸刹土故。 佛所严刹等尘数故。 又尘约微细。 刹通麁细。 二即尘数如来。 圆谓圆寂。 明谓智明。 即菩提涅槃。 亦无德不圆。 无法不照故。 上二字自利。 调御师者。 通利自他。 十号之一。 巧摄有情号。 法界亦二义。 一成上依处。 上云尘刹。 似当约事。 今云法界义兼事理。 佛身充满于法界故。 又充满法界无穷尽故。 二者该后称。 法界之功德大悲云故。 功德者。 亦圆明中别义。 即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百四十种无尽之德。 大悲普覆。 无心含润。 故喻于云。 毗卢一句别归本师。 乘恩重故。 四字标名。 三字赞德。 上云功德。 总该无尽。 今云大智。 别语最胜。 顺于光明遍照义故。 大智深广故喻于海。 又诸佛举悲。 本师语智。 影略以明。 悲智深广故。 悲亦称海。 大悲深广故。 智亦如云。 含润法雨故。 又前云功德。 此云大智。 成二严故。 无尽功德不出二故。 所住下二句归法。 言所住者。 蹑前起后。 所以蹑者。 显同体故。 但归别相不会理故。 然三宝有三相。 一同相。 二别相。 三住持相。 今通依之。 初同相者。 此有三义。 一约以事就义门。 则别相之上。 各有三宝。 一佛体之上。 有觉照义。 名为佛宝。 轨则义边。 名为法宝。 违诤过尽。 是名僧宝。 即以无漏法界功德为体。 二法上有三者。 法有觉性即是佛宝。 轨持即是法宝。 法体无违即是僧宝。 三僧上三者。 观智为觉为佛宝。 轨则为法宝。 在众无违。 无违众生故名为僧。 今举佛所住以明法者。 即约佛上论同体也。 理是佛所住。 教从佛所流。 两重相依。 二约会事从理门。 三宝皆依真故。 今举佛法皆归真性。 略不言僧。 三约以理融现门。 心性本觉。 即是佛宝。 恒沙性德。 皆可轨持。 即是法宝。 此恒沙性德。 性相不二。 和合名僧宝。 由此一门故。 令如来住真法性。 若无此者何所住也。 三门虽异并称同体。 故净名云。 佛即是法。 法即是众。 是名三宝。 皆无为相与虚空等。 是故若就觉义并称佛宝。 轨则而言无非法宝。 冥符和合莫不皆僧。 义说有三。 不可为一。 然无别体。 岂为异耶。 故云同相。 二别相者。 即如前科。 佛则横该一切竪彻十身。 法则通四。 略举理教。 上句是理。 下句是教。 僧虽该摄偏语大乘。 是故但举文殊普贤。 三住持三宝者。 十身之中有力持身即住持佛。 其修多罗即住持法。 住持之僧含菩萨中。 然三三宝。 通于诸乘有其胜劣。 以义料拣。 归胜非劣。 一理统之。 三三无异。 故并皆归敬。 显敬无遗。 三一一。 下二句归僧。 初句明处。 一一微尘中。 有一切诸佛。 菩萨众围绕故。 况一一佛所难思。 普贤住普贤位。 莫不皆尔。 下句举人。 偏举二者。 以是海会之上首故。 表理智故。 诸言不一则无所不该。 第二我今下。 请威加护。 六句分三。 初二句请归之意。 意欲释经故。 然通显归意。 乃有众多总相而言者。 三宝吉祥。 一切众生最胜良缘。 有归依者。 能办大事。 生诸善根。 离生死苦。 得涅槃乐故。 又一切经。 初有六成就。 令物信故。 佛灭度后。 凡诸弟子所有着述。 皆归三宝示学有宗。 不自专己。 离过失故。 请威加护令契合故。 上句自谦智劣。 等彼一毛。 下句赞法广深。 同真法界。 一毛度空。 乍可知量。 凡智测法何能穷尽也。 次愿承下。 二句愿加护相。 上句明加。 下句明益。 今初。 未能深入三昧。 外感佛加。 但请同体之慈。 希霑胜益。 下句益中句句冥符。 愿始末无违。 而言冥者。 亦谦辞也。 末得显加。 且希冥契。 使凡心凡笔暗合圣心。 三俾令下。 二句着述所为。 使令法眼圆满化尽含生故。 贤首品云。 彼诸大士威神力。 法眼常全。 无缺减也。 第九回向不愿成佛。 唯愿等于普贤者。 良以普贤该因彻果。 佛前佛后皆悉有故。 普贤即是诸佛根本故。 法界体故。 故金刚顶经。 十方诸佛礼普贤者。 亦斯义矣。 然着述所为。 但愿大法弘通众生利乐。 即悲智大意。 曲论别为。 乃有多缘。 以斯经乃诸佛所证。 根本法轮。 诸教标准。 此方西域无不仰遵。 而圣后所翻文词富博。 贤首将解。 大愿不终。 方至第十九经。 奄然归寂。 苑公言续于前疏。 亦刊削之。 笔格文词不继先古。 致令后学轻夫大经。 使遮那心源道流莫挹。 普贤行海后进望涯。 将欲弘扬。 遂发慨然之叹。 若有过不说。 是非浑和。 岂唯掩传者之明。 实乃拥学人之路。 若指其瑕类出彼乖差。 岂唯益是非之情。 实乃黩心智之境。 余故抚心五顶。 仰託三尊。 不获已而为之也。 以斯别意略有十焉。 一圣旨深远。 各申见解故。 二显乎心观。 不俟参禅故。 三扶昔大义。 不欲掩人故。 四剪截浮词。 直论至理故。 五善自他宗。 不妄破斥故。 六辨析今古。 新旧义殊故。 七明示法相。 显经包含故。 八广演玄言。 令悟心要故。 九泯绝是非。 不妄破斥故。 十均融始末。 首尾可观故。 初一为总意。 后九为别意。 指昔瑕疵。 疏中欲掩是非。 传者须知得失。 诸徒诚请。 难以违之。 长时弘宣。 不繁数述。 恐迷宗滞迹。 竞作是非耳。 第一圣旨深远各申见解者。 此为总意。 谓佛法冲深。 随人智慧有深浅故。 斯亦为遮外难。 恐有难言。 世路以多岐亡羊。 学者以多途丧志。 纯源莫二。 枝派转多。 旧疏新章。 益汩真性。 何以屋上枷屋。 床上安床。 昔已有之何要改作。 故下十意皆通此疑。 今之初意正答斯难。 特由圣旨深远随见不同。 各呈其能以光法施。 昔可尚也。 安更有词。 故五百比丘各说身因。 佛许无非正说。 三十二菩萨共谈不二。 异见同归。 故下经云。 无边海会。 各入解脱之门。 境界万差。 同趣如来智海。 故海慧菩萨云。 如来境界无有边。 各随解脱能观见。 是以西域东。 夏释论解经。 经有多家论文。 论有诸师解释。 如析金杖。 金体不殊总收百川。 溟渤弥大。 故或登地菩萨。 或加行贤人。 或当代时英。 或如来悬记。 皆思拔群伍。 智出众情。 而所见不同。 并传于世。 各申其美。 共赞大猷。 依之修行无不获益。 今亦仰攀胜德。 以尽专精。 握管窥天。 滴流足海。 复何怪焉。 第二显示心观不俟参禅者。 以经虽通诠三学。 正诠于定。 皆是如来定心所演。 故经云。 汝所说者。 文语非义。 我所说者。 义语非文。 况华严性海不离觉场。 说佛所证海印三昧亲所发挥。 诸大菩萨定心所受。 昔人不详至理。 不参善友。 但尚寻文。 不贵宗通。 唯攻言说。 不能以圣教为明镜。 照见自心。 不能以自心为智灯。 照经幽旨。 玄言理说。 并谓雷同。 虚己求宗。 詺为臆断。 不知万行令了自心。 一生驱驱。 但数他宝。 或年事衰迈。 方欲废教求禅。 岂唯抑乎佛心。 实乃翻误后学。 今皆反此。 故製兹疏。 使造解成观即事即行。 口谈其言。 心诣其理。 用以心传心之旨。 开示诸佛所证之门。 会南北二宗之禅门。 撮台衡三观之玄趣。 使教合亡言之旨。 心同诸佛之心。 无违教理之规。 暗蹈忘心之域。 不假更看他面。 谓别有忘机之门。 使彰乎大理之言。 疏文悬解。 更无所隐。 难可具陈。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3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