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第三扶昔大义不欲掩人者。 谓晋译微言。 幽旨包博。 玄义全盛。 贤首方周。 故讲得五云凝空六种震地。 而刊定记主师承在兹。 虽入先生之门。 不晓亡羊之路。 徒过善友之舍。 犹迷衣内之珠。 故大义屡乖。 微言将隐。 破五教而立四教。 杂以邪宗。 使权实不分。 渐顿安辨。 析十玄之妙旨。 分成两重。 徒益繁多。 别无异辙。 使德相而无相即相入即用之体。 不成德相不通染门交彻之旨宁就。 出玄门之所以。 但就如明。 却令相用二门无由成异。 以缘起相由之玄旨。 同理性融通之一门。 遂令法界大缘起之法门一多交彻而微隐。 如斯等类其途实繁。 非是重古轻今。 不欲欺诬亡殁。 今申上古之义。 新疏翻多。 有同刊定之文。 皆是古义今同用耳。 第四剪截浮词直论至理者。 且文华尚犹翳理。 繁言岂不乱心。 科文过碎已杂尘飞。 重叠经句但盈纸墨。 等闲会于梵语。 无益经文。 次第数于经文。 更无理观。 如烟郁火云翳长空。 今并剪而削之。 若长风卷雾。 然经多十句。 若过半已上。 难者则具而释之。 难则曲尽而非繁。 易则略陈而不阙。 若五六句已下难者。 则摘句而释之。 易则不释。 若文义全易者。 大科而已。 若文易意难者。 总相收束。 文难意易者。 但细消文。 若文义俱难者。 先出意而后释。 使质而不野。 简而必诣。 是本心也。 第五善自他宗不妄破斥者。 谓昔人所引经论及破他义。 无问性相多不穷于始末。 辄引辄破。 或多用法相。 而复尽呼为权。 引权释实。 又不分通局。 疑误后学。 或以昔正为非。 或复以权为实。 今亦反此。 若破若引。 先示彼义。 使性相无亏。 尽其意态。 后申此理。 对决分明。 使学者不滞迹迷宗。 不谬非古义。 亦无劳周览。 更复傍求。 第六辨析今古新旧义殊者。 谓探玄本记但释晋经。 大旨虽同在言有异。 但引彼疏须观所释。 如发心品晋经云。 以是发心即得佛故。 唐经云。 以是发心当得佛故。 即当既别。 岂得将昔之即。 释今之当。 其类皆尔。 然昔人十行已前。 多依贤首新修略疏。 回向已下并用探玄。 三地已下多唯古录。 二经小异舛互相参。 文亦非一。 第七明示法相显经包含者。 然性之与相。 若天之日月易之乾坤。 东夏西方。 分宗开教。 学兼两辙。 方曰通人。 是以释经。 事须明示。 然此经法相。 名义兼广。 或有名无义。 或有义无名。 昔人苟见一名。 广引论释。 随名解义。 义乃无穷。 如释净行品百四十一愿。 以诸门料拣。 释梵行品四果。 广引婆沙。 问明品。 贪瞋全抄唯识。 十行品三倒广据诸宗。 虽则皆是法门。 而甚深观行翳于名相。 今皆略陈而已。 古人若有义无名。 则莫知所以。 今则引诸经论。 以名管之。 使经中法相昭彰于众论。 至如兜率品二十一种功德。 则有义无名。 离世间品初则有名无义。 今于兜率品。 广引经论而释之。 至离世间品略陈而已。 又如离世间品具舍诸位。 一一位内摄义无遗。 或名异义同。 或前后广略。 然于四十二位次第无差。 今并具引六会经文。 对前释之昭然可见。 使七卷之经句句有据。 翻验昔解臆说尤多。 然性相二宗。 法相有同有异。 如五眼十眼六通十通等。 并各示之使无余惑。 如初卷叹德。 释以十身。 则法性宗之法相也。 释智入三世广引四智。 即法相宗之法相也。 以众海解脱之门。 释众海之名目。 法性宗之法相也。 以九门之六度释经十度。 即法相宗之法相也。 如十通十忍会六通五忍。 十身十智融三身三智。 十门涅槃。 以会通四种涅槃。 十种佛智。 而一智融于四智。 即性相二宗无违之法相也。 触类非一。 又诸经疏所明法相。 多是傍来。 如法华经。 但云如来知见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 斯乃通赞佛智深远。 逢力一字立十力章。 无所畏字立四无畏章。 禅立四禅。 定立八定。 解脱三昧并立章门。 若此之流千章万章。 释一卷经亦不得尽。 若为成种智之境。 应须更学多门。 取法华玄宗。 但示众生等有知见。 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非是十章五章能尽斯妙。 若华严经有异于此。 如十度十力。 一经数十处明故。 须总撮一章顿晓玄旨。 如十地品内以法相为观门不了三聚。 岂知离垢之名。 不晓八禅宁知发光之行。 四地道品。 成无生之慧光。 五地诸谛。 穷真俗以化物。 六地般若要观缘生。 星罗十门月满三观。 研穷性相般若现前。 七地穷一切菩提分法。 权实双行。 八地七劝该罗。 方见无功之道。 九地居法师之位。 药病须知。 不得四十辩才。 何以广能化物。 得第十地方尽种智之深玄。 四十二位之昭彰并称观行。 九会五周之因果。 佛道方圆故。 若相。 若性。 若因。 若果。 无不成观。 无不契真。 依经修行并是圣意。 若不了法相。 岂唯不知圣旨。 亦非弘阐之人。 寻文自知。 第八广演玄言令悟心要者。 谓经多有玄言妙旨。 昔不广明。 或指在别章。 或略陈不具。 今应具者毕在疏文。 文易意深。 广申体势。 如始成正觉。 以诸宗始成而会之。 智入三世。 以二智三智四智而释之。 如幻喻中引兔章以尽之。 如影之喻。 分三影以别之。 第七回向刹平等出诸句以拣之。 第八回向历境起愿。 以横竪位次而彰之。 三天偈赞离相回向。 以般若等深经中百等论玄妙而通之。 九会五周皆以性相而广之。 普贤三昧。 穷妙中之妙。 出现一品尽玄中之玄。 至如法界华藏之深观旨归关脉之妙章。 尽关键之幽微。 穷义理之分齐。 如关中系表三玄格言。 有美斯经必尽其奥。 亦有指别章者。 皆非正要。 知与不知无乖弘赞耳。 第九泯绝是非不妄破斥者。 昔人胜负气高是非情厚。 上古妙义用而不言。 先贤小瑕广申破斥。 如娑婆形如虚空。 便云良由译人不闲经论。 谬预译场。 误累圣教。 一朝至此。 先师在其译内。 斧凿太深。 纤芥在于珠中。 何须击破。 又如十行品内释不住中流。 广申异释。 晋经失旨致古释枝辞今文分明何须叙昔。 若斯之类。 其事颇多。 终日是非。 岂合大道。 凡破义者。 其犹毒蛇螫手不得不斩。 毒树生庭不得不伐。 若邪解乱辙。 事须决之。 若易知其非。 略而不述。 若似正不正。 则并决分明。 如欲识真金须明鍮石。 盖不获已情忘是非。 设有破斥须存礼乐。 不得自尊己德。 下视先贤。 须知草剏者难。 因循者易。 纵有举非显是。 不是自衒自媒。 故今疏文是非全少。 第十均融始末首尾可观者。 然造疏大体。 皆初重后轻。 若更广开门庭。 消文疏略。 至于弘阐。 圣旨多沉。 今以大经九会始末深玄。 逢义即明不拣初后。 但初已释。 后不重明。 故义科章门落落星布。 使初中后善始末可观也。 略述製疏有斯十意。 故忘躯灵境。 仰述玄猷。 本意皆为众生得同普贤诸佛耳。 第三二句回向众生者。 前之二句作疏所为。 为于众生。 此段通回归依之益。 及所成德。 製疏之功。 傥一句冥合圣心。 尽为众生得大觉圆明涅槃常乐也。 将释下。 第三开章释文。 十门之内。 前八义门。 后二正释以经题目即是文故亦可。 九门皆义。 题目通于一部文故。 十门生起。 如是次第者。 夫圣人设教。 言不虚发。 动必有由。 非大因缘莫宣斯典。 故受之以教起因缘。 二者。 因缘既兴有所起教。 佛教虽广不出三藏十二分教。 未委此经三藏教中何藏教摄。 故举藏教之总名。 含摄华严之别教。 故受之以藏教所摄。 三已知此经修多罗摄。 具十二分。 然其藏教皆通权实。 拣权取实唯圆教收。 未知圆义浅深宽狭。 故受之以义理分齐。 四既知圆教包博冲深。 未审此经被何根器。 故受之以教所被机。 五知甚深义理正被圆机。 未知其诠何为体性。 故受之以教体浅深。 六能所文义已知该罗。 未审所宗尊崇何义。 故受之以宗趣通局。 七既知旨趣冲深。 未委能诠文言广狭。 故受之以部类品会。 八既知部类广则无尽略乃百千。 未知传译何年有何感应。 使宗承有绪。 知胜益可归。 故受之以传译感通。 九大旨既陈随文解释。 先明总目包尽难思。 故受之以总释名题。 十总意虽知在文难晓。 使沉隐之义彰乎翰墨。 宗通之理见乎百千。 故受之以别解文义。 疏。 因缘者下。 疏文有二。 一生起大意。 二先因后缘下。 开章别释。 前中有三。 一正释。 二引证。 三解妨。 今初。 先法。 次若须弥下喻。 后今摇如来下合。 如来合山。 智慧合海。 此文意出智论。 今转势用之。 智论中问曰。 佛以何因缘说般若波罗蜜经。 诸佛不以无事及小事因缘而自发言。 譬如须弥山王。 不以无事及小事因缘故动。 今以何等大因缘故。 说般若波罗蜜经。 此中论意。 即以说般若为动须弥。 今开须弥。 约能说人。 智海通能所说。 动能说之佛智。 说如来之智海。 并即不共般若。 又于经中广说佛身及与佛智。 故佛身及智并通所说。 疏故下经下。 二引证也。 疏。 出现本为下。 三解妨也。 有伏难云。 非一缘等。 乃明出现之缘。 今将证说。 岂为惬当。 故今通云。 出现本为一大事因缘。 一大事因缘。 即华严佛智。 明知出现之缘。 即华严缘也。 疏。 先因后缘各开十义者。 此下第二开章别释。 于中二。 初双标。 二双释。 双标可知。 疏。 因十义下双释先因中亦三。 初列。 次释后因。 上十义下。 结属会释。 疏。 言法尔者下释也。 即为十段。 今初。 法尔。 疏文分四。 一正释。 二引证。 三结释。 四解妨。 初文可知。 疏。 故不思下。 引证。 此即第四十七经。 第五大那罗延幢勇健法云。 佛子一切诸佛能于一身等。 乃至已下中间。 应云法界众生靡不皆闻一一音声演尔所修多罗藏。 一一修多罗演尔所法。 一一法有尔所文字句义。 如是演说尽尔所劫。 尽是劫已复更演说尽尔所劫。 如是次第乃至尽于一切世界微尘数劫。 尽一切众生心念数量。 未来际劫犹可穷尽。 如来化身所转法轮无有穷尽。 所谓智慧演说法轮。 断诸疑惑法轮。 照一切法法轮。 开无碍藏法轮。 令无量众生欢喜调伏法轮。 开示一切诸菩萨行法轮。 高昇圆满大智慧日法轮。 普然照世智慧明灯法轮。 辩才无畏种种庄严法轮。 如一佛身以神通力转如是等差别法轮。 一切世法无能为喻。 如是尽虚空界。 一一毛端分量之处。 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 一一世界中念念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化身。 一一化身皆亦如是。 所说音声文字句义。 一一充满一切法界。 其中众生皆得解了。 而佛言音无变无改无有穷尽。 是为第五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今疏略引耳。 上钞中尔所字。 经中皆是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字。 疏。 斯则处以毛端下。 三结释也。 结释经文。 成初正说。 于中初二句正结。 后处则下。 覆释。 法界齐起为顿。 如月入百川。 非从东向西等。 故长时不断曰常。 无间断故。 既常既遍故不待别因。 疏。 但随见闻下。 四解妨。 有伏难云。 既横竪该罗。 说穷时处。 何有初成之始九会之终。 故为此通。 于中二。 先正解妨可知。 后令寻于此下。 重通再难。 难云。 略本至少。 安穷无尽之理。 故为此通。 以见理圆融故。 少见能穷无尽。 有法喻合。 以一处下。 释成上义。 时处既一多相即法。 岂一不含多。 疏。 二酬宿因等者。 疏文分五。 一标举章门二何以下。 蹑前起后。 三夫根深下。 摽因深广。 四深大云何下。 释成深广。 五宿因虽多下。 开章别释。 于中先标章。 后别释可知。 疏。 三顺机感者。 文中分六。 一标章。 二蹑前起后。 三其犹下。 约喻显相。 四故兜率下。 引经证成。 五广显下。 指略在广。 六然此下。 拣定于机。 言今之闻者是未来机者。 望说经时是未来故。 故发菩提心品中。 十方法慧同白佛言。 我等悉当护持此法。 令未来世一切菩萨未曾闻者皆悉得闻。 亦是未来机也。 疏。 四为教本者。 文三。 初标章。 次总彰大意。 然后亦有二下。 开章别释。 大意中。 初二句立理。 故出现品云。 譬如大海潜流四天下地。 有穿凿者无不得水。 彼喻佛智普入一切众生身中。 今借用之。 斯即喻也。 非本无以垂末者。 法说。 如无海本不能流末。 无其本月。 则无月影入于百川。 无有法身。 岂能垂于应化。 故无有根本之法。 何有随宜之谈。 后将欲下。 两句正释。 为本之义。 故天台指为乳教。 乳是酪等诸味本故。 疏。 出现品云。 如日初出先照高山者。 彼文云。 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诸大山王。 次照黑山次照高原。 然后普照一切大地。 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后照于彼。 但以山地有高下故。 照有先后。 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 成就无边法界智轮。 常放无碍大智光明。 先照菩萨摩诃萨等诸大山王。 次照缘觉次照声闻。 次照决定善根众生。 随其心器示广大智。 然后普照一切众生。 乃至邪定亦皆普及。 为作未来利益因缘。 令成熟故。 而彼如来大智日光。 不作是念。 我当先照菩萨大行。 乃至后照邪定众生。 但放光明平等普照。 无碍无障。 无所分别。 释曰。 始成便说华严。 是照菩萨山王。 此明是先大后小。 疏。 二为摄末之本者。 于中二。 初标名也。 为华严未有未之可摄。 以法华摄末归本归华严故。 故为本也。 疏。 如日没时还照高山故者。 二义取出现经意以证。 而无此文。 即是法华所明。 先小后大及三时五时之教。 后后胜于前前。 法华涅槃唯闻一极。 为照菩萨。 疏。 无不从此法界流下。 二双证上二。 先引摄论。 后引法华。 初引摄论。 无不从法界流。 即证开渐之本。 无不还归此法界故。 即证摄末之本。 此乃义证教。 谓论所明。 报化身等。 皆从法身生。 还归于法身。 法身等即义。 今以法身类于华严故。 云以义证教也。 疏。 法华亦云下引法华证。 故下。 吉藏引此立三种法轮。 第一名根本法轮。 第二名枝末法轮。 第三名摄末归本法轮。 文中便引便释。 三节具也。 疏。 斯则法华亦指此经以为本矣者。 结成本义。 若自立为本。 恐义未明。 法华指此为本。 本义方显。 始见我身入于佛慧。 即华严。 亦令得闻法华入于佛慧。 岂非指初为本。 又法华第一云。 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亦是从本流末。 即指华严为一乘。 分别说昔之三。 三即鹿野四谛等。 若也。 不指华严为本。 鹿野之前。 以何为一乘耶。 疏。 五显果德者。 疏文分二。 初总明大意。 有法喻合可知。 后然果德有二下。 开章别释。 于中亦二。 先正释可知。 后然依正无碍下。 融通于中三。 初约用互在。 以明六句。 次约体相即。 以明四句。 后随举一门下。 双结体用。 疏。 然依正无碍。 通有六句。 至其文非一者。 初二指事令晓。 余但列名。 然相即相入相在之义。 义分齐中即当广明。 而相入各有分圆。 若约圆说。 应言刹中有刹。 今欲显胜。 举尘毛之分。 以摄刹身之总也。 言其文非一者。 谓第六经。 法界普明慧菩萨偈云。 佛刹微尘数。 如是诸刹土。 能于一念中。 一一尘中现。 第一句也。 成就品云。 一一尘中难思刹。 随众生心普现前。 一切刹海靡不周。 如是方便无差别。 亦第一句也。 现相品云。 如来一一毛孔中。 一切刹尘诸佛坐。 菩萨众会共围绕。 演说普贤之胜行。 回向品云。 一毛孔中悉明。 见不思议数无量佛。 一切毛孔皆如是。 普礼一切世间灯。 僧祇品云。 于一微细毛端处。 有不可说诸普贤。 如一毛端。 一切尔。 如是乃至遍法界。 皆第二句也。 又云。 于一微细毛孔中。 不可说刹次第入。 毛孔能受彼诸刹。 诸刹不能遍毛孔。 现相品云。 如来安坐菩提座。 一毛示现多刹海。 一一毛现悉亦然。 如是普周于法界。 亦第三句也。 普贤偈云。 如于此会见佛坐。 一切尘中亦复然。 佛身无去亦无来。 所有国土皆明现。 现相品云。 一切刹土微尘数。 常现身云悉充满。 普为众生放大光。 各雨法雨称其心。 亦第四句也。 又云。 一一尘中无量身。 复现种种庄严刹。 一念殁生普令见。 获无碍意庄严者。 即第五依内现依正也。 僧祇品云。 一微尘中悉能有不可言说莲华界。 一一莲华世界中。 贤首如来不可说。 亦第五句也。 世界成就品云。 一毛孔内难思刹。 等微尘数种种住。 一一皆有遍照尊。 在众会中宣妙法。 即第六正中现正依。 现相品云。 一切诸佛土。 一一诸菩萨。 普入于佛身。 无边亦无量。 成就品云。 一切刹土入我身。 所住诸佛亦复然。 汝应观我诸毛孔。 我今示汝佛境界。 皆第六句也。 疏。 又有四句等者。 第二约体相。 相即明四句也。 相即互亡。 故无有二。 一佛即刹者。 佛体即是法性土故。 废己从他。 佛体虚故土外无佛。 法性无二故。 二刹即佛身者。 刹体即是法性身故。 废他从己。 刹体虚故佛外无刹。 法性无二故。 由性无二故。 以性融相故。 身刹相即三俱者。 谓有身有土不坏相故。 若无身无土无可相即故。 四泯者。 谓佛即刹故非佛。 刹即佛故非刹。 以互夺故。 疏。 随举一门即摄一切者。 三双结体用。 以即入二门无二体故。 体外无用。 唯相即故。 用外无体。 唯相入故。 无有镜外之明明外之镜故。 言并如下说者。 即指义分齐中。 疏。 六章地位者。 疏文二。 初总彰大意。 后开章别释。 前中二。 先顺明来意。 后夫圣人下。 立理反成。 圣人之大宝曰位者。 即周易下系辞云。 夫天地之大德因生。 圣人之大宝曰位。 注曰。 夫无用则无所宝。 有用则有所宝也。 无用而常足者莫妙乎道。 有用而弘道者莫大乎位。 故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也。 疏。 若无此位行无成者。 即反成须位也。 疏。 此亦二种下。 二开章别释也。 于中三。 一正释。 二会融。 三引证。 初中先释行布。 言行布者。 行位分布。 阶降浅深。 如第二会明信。 三明住。 四明行。 五明向。 六明地。 七明等妙。 前非是后。 后非是前。 故言行布。 后释圆融。 言圆融者。 圆满融通。 疏释有二。 初正释。 二引证。 前中自有二义。 一者疏云。 一位即摄一切位故者。 此总辩相摄。 谓四十二位之中。 随举一位。 即摄一切。 如初发心住即摄余九住及摄行向地等。 二者疏云。 一一位满即至佛故者。 此别明五位互摄。 如初住摄于初行初回向初地。 第二住摄第二行第二回向第二地等故。 第十住满。 则十行满十向满十地满故。 十住满称灌顶位。 第十地满时。 亦称灌顶。 而成佛故。 十行智度圆。 十地智度满。 海幢比丘顶出诸佛说法。 灌顶住后。 即明佛者。 即其事也。 前唯约理行圆融。 此兼明行证相似。 疏。 初地云下。 二引证也。 文即为三。 一云。 一地之中具摄一切诸地功德者。 此约当地之中。 自互相摄。 一地摄十地。 以一例诸位位皆然。 上正引文。 二云。 信该果海者。 此明五位互摄。 贤首品中。 乃至则得灌顶而昇位等。 此即义引为证。 三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者。 正明以初摄后。 通于二义。 若住满成佛。 即是当位。 以初摄后。 若究竟成佛。 即异位相望。 以初摄后。 如四十二字门。 初阿字门具后荼字也。 上来总有三义。 一举一位。 总摄五十二位。 二举一位摄五位。 三举初摄后。 复应有后摄初。 初后摄中。 中摄初后。 一摄一切。 一切摄一。 一摄一。 一切摄一切。 如理思之。 上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即是正引经文。 梵行品云。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于诸法中不生二解。 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初发心时。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今略引耳。 疏。 然此二无碍下。 会融也。 于中二。 初辩定其相。 二正明会融。 前中有二对。 行布圆融。 以教对理。 以相对性。 下正圆融。 但融相性。 初对。 谓约能诠教道。 则行布不同。 约所诠之理。 则圆融无碍。 第二对。 就所诠中。 约相则深浅不同。 约性则融通无二。 言德用者。 即德相业用也。 疏。 相是性之相故下。 正明融会。 文有三番。 第一番。 直明无碍。 第二番。 则互相成。 谓无量本是约相行布。 圆融本是一理平等。 今圆融既不碍行布。 故成无量之德。 下句反此可知。 第三番。 从无量为一故。 融通隐隐下。 明相成而不失本相。 无量为一故。 融通而不失本相故。 隐隐然似有二。 一为无量故能重重。 不失一相故能涉入。 疏。 故世亲。 以六相圆融下。 第三引证。 此引论证。 即总别同异成坏。 由此故得举一全收。 至下广明。 次云上下之文非一者。 双引经疏。 若望经则唯是下文。 若望疏文。 通指一经上下耳。 疏。 七说胜行者。 疏文亦二。 先明大意。 后开章解释。 前中初二句依教正释。 后二句引外事证。 即论语第二。 彼下二句云。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包氏注曰。 求善道而学行之则人知己。 今引证此。 求为可知。 及所能立。 皆是行也。 上两句行成得位。 下两句行成得名。 今为证位故。 但引前耳。 疏。 行亦二种下。 开章释也。 先释后融。 前中明顿成中。 先正明。 后引证。 言一断一切断等者。 等取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故。 普贤行品。 初说十句。 若成此十。 则顿成五十二种胜行。 一念瞋心起。 百万障门开。 故偈中云。 不可说诸劫。 即是须臾顷。 莫见修与短。 究竟刹那法。 皆以圆融也。 故妙严品云。 一法门中无量门。 无量千劫如是说。 所演法门广大义。 普运光天之所了。 疏。 二遍成诸行下。 释行布从始迄终。 故云乃至。 则五位所行。 皆此摄也。 菩提心为始。 体即三心。 谓一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即是大智无所执着。 二深心。 乐修一切诸善行故即是大愿。 谓四弘等。 三大悲心。 救护一切苦众生故。 七十八云。 菩提心灯。 大悲为油。 大愿为炷。 光照法界。 光即直心。 炷即深心。 油即大悲心。 多以三心为体。 上求下化。 照理起行。 不出此故。 言相者。 即无相为相。 同法界相。 无分量相。 无齐限相也。 言功德者。 无德不收故。 发心品十种大喻。 百门较量。 亦不及少分。 七十八卷。 广以喻叹。 亦不能尽。 贤首品云。 若有菩萨初发心。 誓求当证佛菩提。 彼诸功德无边际。 不可称量。 无与等。 发心品云。 发心功德不可量。 众智共说无能尽。 又云。 菩萨发心功德量。 亿劫称扬不可尽。 以出一切诸如来。 独觉声闻安乐故等。 皆发心功德也。 又云。 欲见十方一切佛。 欲施无量功德藏。 欲灭众生诸苦恼。 宜应速发菩提心。 此上三事。 皆是发菩提心。 为万行之本。 故首明之。 即此发心。 便名为行。 疏。 此二无碍下。 第二融通可知。 疏。 八示真故下。 文亦有二。 先总明。 后别释。 文含多义。 不异分齐中教因总该故。 此略举义深理要。 故别为一门。 疏。 九开因性者。 文亦先总后别。 总中先蹑前起后。 良以下。 总相解释。 于中有三。 初明因义。 本有恒沙性德。 本觉佛智无二体故。 以此为因。 二但相变下。 覆彼因义。 是以须开。 所以相变体殊者。 迷真如以成名相故。 情生智隔者。 失正智而成妄想故。 上对约境。 下对约心。 五法具矣。 三今令下。 正明开义。 知心空寂。 则名相泯而真体合。 达本无住。 则妄想亡而正智生。 真本不可以功成。 要亡功而本就。 深源不可以行得。 必行尽而源成。 若寂照双流。 则因性开矣。 性即知见。 知见性相并皆显现。 故谈已下结成开义。 疏。 亦有二下。 别释。 以言显示令其知有者。 唯明示义。 如示贫女宅中宝藏。 未见未得。 二使其修行者。 义通开示。 不知令知。 名之为悟。 未证能证。 称之为入。 显现之言。 对于开义。 如下破尘下。 引经证成。 经云。 如有大经卷。 量等三千界。 在于一尘内。 一切尘亦然。 有一聪慧人。 净眼悉明见。 破尘出经卷。 广饶益众生。 佛智亦如是。 遍在众生心。 妄想之所缠。 不觉亦不知。 诸佛大慈悲。 令其除妄想。 如是乃出现。 饶益诸菩萨等。 即其义也。 疏。 唯以一大事因缘故者。 即引他经。 大乘法师。 但云事物体事事义。 道理随应皆得。 今略释之。 无二无三故名为一。 佛因佛果故称为大。 因果干能。 令物解脱。 并称为事。 言因缘者。 如来因此缘此。 故出现耳。 又因缘者。 属于大事。 正因佛性为因。 缘因佛性为缘。 了因所了为因。 生因所生为缘。 斯则大事。 通因通果。 因缘但语于因。 因即种性之义故。 彼经云。 佛种从缘起。 万行为缘起。 斯佛种成菩提故。 疏。 所谓开示下。 义引彼经。 具云舍利弗。 云何名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无上义)佛知见使得清净故。 出现于世。 欲示(同义)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悟(不知义)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因义)佛知见道故。 出现于世。 广释如别。 略释如下。 疏。 众生等有故言唯一者。 随难而解。 唯解一字耳。 疏。 十利今后者。 文中亦二。 先蹑前总辩。 后此亦下。 开章别明。 又分为三。 初约时分二。 可知。 次此益复二下。 约行分二。 后又此利益下。 对前成异。 二中。 疏云。 终竟不销等者。 等取余句。 余句云。 要穿其身出在于外。 何以故。 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住故。 于如来所。 种少善根。 亦复如是。 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 过到于无为究竟智处。 何以故。 此少善根。 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 疏。 二令起行成证入故下文二初证释后。 良以有作下。 释成。 今初。 疏云。 乃至深入如来等者。 中间经云。 随顺一切如来境界。 具足一切诸菩萨法。 安住一切种智境界。 远离一切诸世间法。 出生一切如来所行。 通达一切菩萨法性。 于佛自在心无疑惑。 住无师法。 深入如来无量境界。 故云乃至。 疏。 又此利益下。 先对前辩异。 所以辩异者。 亦为拣滥故。 利今后义似顺机感。 机感亦有二世机故。 故上文明约行分二。 已是异。 前但约时故。 又顺机多约于所。 利益多约于能。 又顺机但是别义。 利益通于十义。 即总别之异故。 对前九别。 成斯十益也。 于中二。 先别对前。 后亦可已下。 通申本义。 今初。 文中。 此十种益出于指归。 但次第不同耳。 彼次第云。 一见闻益。 二发心益。 三起行益。 四摄位益。 五速证益。 六灭障益。 七转利益。 八造修益。 九顿得益。 十称性益。 此依从浅至深。 自利利他等。 而为其次。 今疏顺前九门。 展转相生。 后能成前。 以为次第耳。 然见闻等。 实通十因。 欲显别义。 随便逐胜。 以别配耳。 一以法尔常说遍说。 便能触目对境。 一切时中常如法见。 所引经文如前总中。 又出现品云。 佛子。 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 若有见者眼得清净。 若有闻者耳得清净等。 佛子。 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 能作一切饶益众生。 若有得见如来色身。 眼得清净。 若有得闻如来音声。 耳得清净等。 又云佛子。 我今告汝。 设有众生。 见闻于佛。 业障缠覆不生信乐。 亦种善根。 无空过者。 乃至究竟。 入于涅槃。 上虽明见佛。 佛是华严佛。 故舌根尝法味。 故贤首品云。 此法希有。 甚奇特。 若人闻已能忍可。 能信能受能赞说。 如是所作甚为难等。 兜率偈赞品云。 设于念念中。 供养无量佛。 未知真实法。 不名为供养。 若闻如是法。 诸佛从此生。 虽经无量苦。 不舍菩提行。 一闻大智慧诸佛所入法。 普于法界中。 成三世导师。 明知。 见闻其益深矣。 疏。 发心益者。 若不闻此。 不能发心。 设有发心不得尊胜。 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故。 义如前引。 疏。 造修益者。 谓闻此普法。 便能造修一行一切行故。 如前引出现品云。 多劫修行。 不闻此法非真修故。 疏。 顿得益者。 如下六千比丘。 言下获于十眼。 善财童子一生便能顿圆诸位。 法界品初。 菩萨顿证等。 并如教迹中引。 疏。 灭障益者。 即一断一切断。 如随好品天鼓教云。 汝等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以等法界三业悔过。 结云。 若如是知。 是真实忏悔。 一切罪恶悉得清净。 说此法时。 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中。 兜率陀天诸天子。 得无生法忍。 又诸天子以香华等供佛而成大益。 又云。 其诸香云。 普雨无量佛刹微尘数世界。 若有众生。 身蒙香者。 其身安乐。 譬如比丘入第四禅。 一切业障皆得销灭。 若有闻者。 彼诸众生于色声香味触。 其内具有五百烦恼。 其外亦有五百烦恼。 贪行多者二万一千。 瞋痴等分亦然。 了知如是悉是虚妄。 如是知已。 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等。 皆灭障益也。 疏。 摄位益者。 如前位中具明。 疏。 起行益者。 如普贤行品云。 菩萨摩诃萨。 得闻此法少作方便。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一行一切行故。 如前行中具引。 疏。 称性益者。 谓依此普法。 一切众生无不皆悉称其本性。 佛果海中旧来益竟。 故出现品云。 如来成正觉时。 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 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 皆同一性。 所谓无性。 若不称性。 岂得然也。 疏。 转利益者。 如第一重地狱天子得益竟。 展转成三重之益。 后二即转利益也。 如上灭障即第二重。 亦是转利益。 所望处别。 故为灭障。 第三重云。 若有众生见其盖者。 种清净金辋转轮王位一恒河沙善根。 佛子菩萨住此转轮王位。 于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教化众生。 乃至云。 若有暂得遇斯光明。 必获菩萨第十地位。 以先修行善根力故。 皆转利益。 疏。 速证益者。 如前教迹中辩。 一生圆旷劫之果中说。 疏。 故前九因皆为今益者。 结也。 疏。 亦可一一门皆成十益者。 此第二意却是正意。 上但随宜耳。 疏。 因上十义故。 此教兴下。 第三结属。 会释也。 此上结属。 下会释经文。 彼经具云其说法者。 同名法慧。 悉以佛神力故。 世尊本愿力故。 为欲显示佛法故。 为以智光普照故。 为欲开阐奥义故。 为令证得法性故。 为令众会悉欢喜故。 为欲开示佛法因故。 为得一切佛平等故。 为了法界无有二故。 说如是法。 十因举二。 故有等言。 疏。 因缘相参者。 神力是缘。 余皆是因。 故。 云相参。 今略举二。 即有因缘。 以疏对彼。 因缘易知。 故云可以意得。 疏。 第二明说经缘等者。 疏文分二。 先引例总明。 后今有十缘下。 开章别释。 前中谓六成就中。 信闻二种属于阿难。 在佛灭后结集时安。 不为经缘。 余四成就。 为经缘起。 说必依时。 要有方处。 人通说听。 即佛及众四义足矣。 问智论云。 说时方人令生信故。 何以今言为缘起耶。 答六中初二。 唯属证信。 后四义有两兼。 阿难引之为生物信。 当时无此教不得兴。 故为缘起。 今十缘中具有此四。 疏。 今有十缘下。 开章解释中。 先列后释。 疏。 今初。 依时依文分四。 一大意。 二开释。 三融会。 四广如旨归。 一句出法源。 今初二。 先拂迹显实。 后就德显圆。 前中疏。 夫心冥至道。 则浑一古今者。 此约人显实。 心与理冥契。 则无今古之相。 故肇公云。 古今通始终。 同穷本极末。 浩然大均。 生公法华疏云。 古亦今也。 今亦古矣。 疏。 法界无生等者。 就法显实也。 有生则属三世。 便即有时。 无生则无三世刹那。 安有时分。 故出现品云。 真如离妄恒寂静。 无生无灭。 普周遍等。 疏。 下经偈云。 下引经证。 略举人证耳。 即兜率宝幢偈也。 彼具云。 众生如是说。 某日佛成道。 如来得菩提。 实不计于日。 法界品云。 菩萨智慧妙法轮。 远离一切分别网。 超越一切障碍山。 不可以生死长短。 染净劫数显示等。 其文非一。 疏。 况无涯之说等者。 二就德显圆。 无涯之说。 竖约长时。 故旨归云。 常恒之说。 前后际而无涯。 念劫圆融者。 约一念即不可尽。 一念即无量劫。 无量劫即一念等。 故云尔也。 念即多劫。 何定时之长短哉。 疏。 今以无时之时。 略显十重时别者。 此下第二开章解释也。 就中三。 初上二句标。 次初唯下释。 后于下结。 二释中初唯一念者。 谓于一刹那顷。 遍无尽之处说无边法。 二尽七日者。 谓初成道一七日中。 自受大法乐。 大法乐者。 所谓智慧寂静乐。 第二七日。 顿说此经。 何以初成便说此经。 此经胜故。 若以初成表胜。 初七最初何故不说。 论云。 思惟行因缘行故。 因者能说之智。 缘者所化之机。 将欲说所得妙法以逗物机。 故云思惟行行。 疏。 三遍三际者。 谓尽前后际各无边劫。 常恒周遍。 演说此经。 初无暂息上三易故。 疏。 但列名而已。 疏。 四摄同类劫下。 以义稍隐故并加字。 旨归但云。 四摄同类。 五收异类劫。 六以念摄劫。 七劫念重收。 八异类界时。 九彼此相入。 十以本收末。 今加一字。 义则易见。 故并不释。 唯释第十耳。 言摄同类者。 于前无边劫各摄同类。 如长劫唯摄长劫。 短劫唯摄短劫等。 疏。 五收异类劫者。 谓长劫摄短劫等。 疏。 六以念摄劫者。 于一念中即摄无边同异类劫。 念念皆尔。 疏。 七劫念重收者。 此上念所摄劫中。 各以念成劫。 一一念亦各摄诸劫。 是则念念既其不尽。 劫劫亦复不穷。 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也。 疏。 八异类界时者。 上之七重。 且约一类世界。 如今娑婆一类。 今辩树形江河形等。 无边异类之刹。 刹既同处。 而有不同时亦同时。 而各别分齐。 尽彼时分常说此经。 疏。 九彼此相入者。 即彼异类界。 所有时劫。 亦各别相收。 或同异类界时。 互相摄入。 若念。 若劫。 重重无尽。 同前四五六七。 于彼诸时。 常说此经。 疏。 谓以非劫为劫者。 第十难见故。 以此句释之。 以非劫为本。 劫即为末。 言非劫者。 离分限故。 如华藏世界。 以非劫为劫。 劫即非劫。 念等亦尔。 以时无长短离分限故。 以离时分说彼劫故。 以时无别体依法上立。 法既融通时亦随尔故。 离世间品云。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劫即是非劫。 而真实说一切劫数。 是为第六无碍住。 故云非劫为劫。 于前无量时劫。 常说华严。 疏。 又此十种随一圆收者。 此下。 第三融会也。 于中三。 初此上二句。 正融会。 二依此说时则无始终下。 通妨难。 此上牒疑情。 既无始终。 何有初成之始九会之终。 亦随见闻下。 会释也。 故疏指前通。 又此一部。 即是无边法海。 以下皆结通无分齐故。 一部即是一切说故。 疏。 若依此时下。 三显胜能。 于中又三。 初拣他显胜。 次而余教下。 会他显胜故。 或说下。 再通妨难。 难云。 彼有三七六七等殊。 云何不出于此。 故今通云。 皆是此经之时。 随见闻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2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