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世主妙严品第一(从第二经尽第五经)自下大文第七称扬赞德分。 亦是发起序。 文中有三。 第一总结威仪住。 第二此诸众下。 总显德行因缘。 第三所谓下。 别明得法赞佛。 前中有三。 初结众集。 次明相异。 后显意同。 今初。 数广德深故名众海。 起于自地集空道场。 多数大身重重无碍云之象也。 又浮云无心龙吟则起。 菩萨无住佛现爰来。 二无边下相异也。 不唯上列。 故云品类无边。 旋环不空故云周匝遍满。 大小等形妍媸等色。 部主徒从各有区分。 故云差别。 三随所下意同也。 随所来方参而不杂。 皆得见佛各对目前。 其犹百川各全覩月。 同无异念。 故曰一心。 谛瞩钦承瞻而且仰。 不唯直覩丈六。 乃彻见法界身云。 第二总显德行因缘者。 以上列中随宜别叹。 今方总显德行齐均。 又与下。 别得法门以为总故。 前同生众中共集善根亦是别故。 又前共集明主伴所由。 今曾摄受显眷属所以。 影略其文。 此文多势且分为三。 初明离障见净。 二如是下受化根深。 三种无量下德行圆备。 初后是因中一是缘。 以因夺缘。 大众自见以缘夺因。 佛力令见因缘和合。 无定亲疎故因缘间说。 又初段德行现深。 后二因缘宿着久摄。 今见即缘成因。 感应道交故常居佛会。 今初离障见净者。 烦恼即烦恼障也。 心垢即所知障也。 此障翳心迷所知故。 言一切者谓分别俱生。 若种若现。 言余习者。 二障气分麁重。 麁重如毕陵上慢迦叶不安。 今皆位极菩萨智现情亡。 证理达事心镜莹净。 故云已离。 若诸位圆融。 一断一切断。 亦通初位。 言摧重障山者。 通以喻显。 以能摧道摧二障山。 障体坚厚崇耸如山。 又别则智障菩提惑障圆寂。 通则俱障及一切佛法。 故名为重。 言见佛无碍者。 断障果也。 然有二义。 一就能见以明无碍。 由断二碍智明理显。 理显故见法性身。 智明故见佛智身。 理智冥一见无碍身。 无碍亦即涅槃。 二约所见明无碍者。 具十无碍已如上说。 第二如是下。 受化根深。 于中初总后别。 初中如是者。 指前断障之众。 劫海者。 明摄时旷远。 言四摄者。 即摄化之方。 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是摄缘与彼资持故。 爱语是摄体。 正示损益故。 利行是摄处。 安住善处故。 同事谓释疑。 令彼决定故。 后一一下别示摄相。 于中向言劫海曾摄。 何所摄耶。 谓一一佛所。 何时摄耶。 种善根时。 将何法摄。 谓种种方便。 摄相云何。 谓教化成熟。 教化约始成熟。 就终摄意云何。 令其安立一切智道。 道者因也。 谓唯为佛果修佛因耳。 第三种无量下。 德行圆备。 前摄何益。 令德圆故。 于中先辩因圆。 后入果海。 今初文有五句。 一种无量善。 已超七地殊胜善根故。 二悉已下。 已超八地大愿满故。 三所行下。 已超十地行满障净故。 四于出离下。 前明德圆。 此具出道一道无量道。 已超生死不住涅槃。 故云善出。 五常见下。 结成见佛。 谓德高十地是以常见。 非比量见故曰分明。 不取色相名为照了。 又尘毛刹海佛遍重重。 有德斯覩名分明照了。 二以胜解力下。 入果海也。 此一段文望前是别。 总具德中别入果故。 望后是总。 四十众中解脱标故。 今且属前。 于中二。 初乘因入果。 是比智知。 如见鸾翔知太虚可冲。 瞩龙跃知宏海可汎也。 谓以胜解力印可佛言知福慧之深远。 以信解力赡仰佛化。 知慈悲之广大。 是入如来功德大海。 亦是胜解印持果德。 二得于下。 明分得果用。 言解脱门者。 佛果障寂大用无碍。 故称解脱。 真解脱者。 即是如来通智。 游入故号门也。 众各证契故名为得。 此解脱即门。 佛得其总众海得别。 又佛解脱但名解脱。 众所得法称之为门。 以能通入彼果用故。 此解脱之门。 又众所得法。 离障自在名为解脱。 智所入处亦名为门。 以因解脱入果解脱。 亦称为门。 此解脱即门。 然总别圆融因果交彻。 重重无碍方为真解脱门。 故下或叹佛果德。 或叹因行。 或约天等所得欲影显。 故次游戏神通。 正明入相。 游戏者出入自在。 神通者难测无壅故。 约观心者。 心境无碍称为解脱。 由此入理故号为门。 若以门为门非能通矣。 门即如实。 何所通耶。 正入双亡为真门矣。 如此入者。 则本觉湛然名穷果海。 真非妄外则因果圆融。 心境无涯则解脱无际矣。 第三所谓下。 别明得法赞佛。 四十众中。 各先长行得法。 即经家序列。 后说偈赞即当时所陈。 然众集偈赞并在一时。 文不累书故编之作次。 而各得一者。 显佛德无尽故。 乘别入总。 尽众不能及故。 故海慧云。 如来境界无有边。 各随解脱能观见。 而普贤得十者。 显等佛无尽故。 文中先异生众。 后同生众。 前中三。 初诸天。 次八部。 后诸神。 今初分二。 先色天后欲天。 前中有五。 今初自在天。 长行十法第一法界等者。 即法身解脱也。 法界虚空界即用。 所遍处空即事空。 法界之言义兼事理。 谓非但遍空。 亦遍空内色心等事。 及空有称真之理。 又但言空则一重遍。 今云法界则重重皆遍。 何者。 谓空界容一一尘处及彼事物一一尘中。 皆称真故。 各有无边刹海。 佛身大用皆悉充满故。 下颂云无穷尽也。 言寂静者体也。 然有二义。 一明前大用。 用无用相不碍常寂。 二由此智用即寂同真。 是故随一一用遍一切处也。 言方便者用也。 亦有二义。 一明前寂无寂相不碍大用。 二内同真性不碍外应群机。 故云方便寂用无碍。 所以称力。 二普观一切法悉自在者。 智身解脱也。 此有三义。 一以普眼于一切法。 无不能观。 二观一切法不坏事而全理。 三于一法中见一切而无碍。 并名自在。 三知一切法不生等者。 自共相解脱也。 亦有二义。 一知不生等内证真理。 二无功用行外应群机。 然不生等佛法之体。 释有多门略申一两。 一别释。 以不生灭约境。 不来去约行。 初不生灭略有五义。 一就遍计。 由是妄执无法可生灭也。 又情有即是理无。 故不生也。 理无即是情有。 故不灭也。 不灭不生是一法也。 又求遍计相。 不可得故。 不生能显无相性故不灭。 不灭即不生。 亦一法也。 二就缘起性。 谓法无自体揽缘而起。 即生无生。 既本不生故。 无可灭也。 又缘起无性故不生。 无性缘起故不灭。 中论云。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是故不生即不灭。 不灭即不生。 为一物也。 又推缘无起故不生。 能显无生性故不灭。 三约圆成性。 谓非是有为。 故无彼生灭相也。 又非妄心境故不生。 圣智所证故不灭。 又体非迁变故不生。 随缘令法起故不灭。 不灭即不生。 为一物也。 四通就三性溷融。 于一法上。 就遍计故不生。 就圆成故不灭。 就依他故。 亦不生亦不灭。 就三无性故非不生非不灭。 五然此四句合为一聚。 圆融无碍顿思可见。 二不来不去者。 约行谓正智背舍妄执而无去。 向证真理而不来。 又依体起用而不去。 应机现前而不来。 又往应群机而不去。 恒归寂灭而不来。 不来即是不去无二为一味也。 由此大智无念应机。 如摩尼天鼓无思成事。 故云无功用行也。 二通释者。 不生不灭亦可约行。 不来不去亦可约境。 谓妄念斯寂犹若虚空。 何生何灭。 又虽起大用见心无生。 用谢归寂了本无灭。 又常称真理寂照居怀。 于此心中有何生灭。 此约行释不生灭也。 约境释不来去者。 犹如空华无可去来。 又缘会即来。 来无所从故无来。 缘谢而去。 去无所至故无去。 又诸法即如如岂来去。 三展转释又何以不生灭。 由无来去故。 何以不来去。 由无生灭故。 又既无来去。 则非一非异。 不生不灭则无断无常。 智契前理故无功用。 不碍生等故云行也。 是则不生之生。 生之不生。 无功用故常寂行故。 常用寂用无二。 是于功用得解脱也。 斯为正法之要。 义味难尽无厌繁文。 四现见一切法等者。 观义解脱也。 现见之言拣比知故。 真实相言。 略有三义。 一以智观事实事不虚故。 故下经文。 观有为法如实相故。 二以慧观理实。 所谓无相。 无相不相名为实相。 三以无碍智知无二实。 穷实故深尽边故广。 称智慧海。 不为相缚是解脱门。 五与众生等者。 慈障解脱也。 离诸危怖曰安。 适悦身心为乐。 见佛则获二利故安乐也。 烦恼不生故得定也。 佛德难思故乐。 定无边斯为大方便也。 六令观等者。 悲障解脱也。 众生痴故造业。 造业故受苦。 闇故不见未来。 不见未来即颠堕。 故大怖之极莫越愚痴。 令观本寂则痴相本空。 尚不造善。 岂当为恶。 七善入等者。 业障解脱也。 佛现十方是无边境。 了无依性称为善入。 尚不依佛宁造业思。 八普往十方等者。 即无相解脱门也。 虽身应十方寂然不动。 智宣诸法怕尔无依不取于相。 如如不动故。 九入佛等者。 即名相解脱也。 佛智契如名入寂境。 寂而能应故。 普遍十方身智发光。 又令物入无相故静。 无名故寂。 十中此天王名。 与前列中少倒。 前名极精进名称光。 上下诸文多有此例。 或义存名异。 或广略参差。 皆译者不善会耳。 法门名住自等者。 此离二取相能益自他解脱门。 自悟处者。 即离觉所觉。 自觉圣智常现前也。 而以无边等者。 谓缘无边法界。 度无边众生。 得广大菩提也。 二上首说偈中二。 先彰说仪。 后明正说。 今初。 焰海是当众上首。 仰承佛力为众申心。 十地论云。 承佛力者显无我慢。 普观十方示无偏心。 今观己众通局小异耳。 然颂总有四种。 一名阿耨窣覩婆颂。 此不问长行与偈。 但数字满三十二。 即为一偈。 二名伽陀。 此云讽颂。 或名不颂颂。 不颂长行故。 或名直颂。 谓直以偈说法故。 三名祇夜。 此云应颂。 四名嗢驮南。 此云集施颂。 谓以少言摄集多义。 施他诵持故。 今此即伽陀颂也。 下皆准之。 为何意故经多立颂。 略有八义。 一少字摄多义故。 二诸赞叹者多以偈颂故。 三为钝根重说故。 四为后来之徒故。 五随意乐故。 六易受持故。 七增明前说故。 八长行未说故。 今此正唯前二。 义兼五六。 二正说中。 十偈次第。 各一法门结集。 取此以为长行。 非此颂前也。 然此中长行。 与偈有多不同。 谓偈字则定长行多少不同。 而长行则约天得法。 偈中即是叹佛。 此必然也。 若二文互望。 或因果之殊。 或体用有别。 或互相影略。 或难易更陈。 或法喻不同。 或能所递举故。 传授者善消息之。 二文相映于义易了。 今初天中初二句。 即前所遍法界虚空。 兼明能遍。 佛身。 则十身皆遍。 无穷尽者。 一出现无尽。 若高山之出云。 二非灭尽法。 犹虚空之常住。 次句寂静也由无性故。 不可取为一异俱不俱等。 后句方便合二为力。 此偈是说者自法故不结天名。 下并准知。 二中初句是上自在佛为法王。 于法自在故。 次句观也第三句普也。 后句结法属人为他说故。 然其结名义同法门。 恐繁不配。 他皆倣此。 三中初句无功用也。 不思议是标。 离分别是释。 次句即不生等。 相即生等无即不义。 第三句即行也。 长行约要先知法无生。 方得成无功用。 偈则要无分别。 方能见法无生。 内证与外用同时。 所以二文前后。 四中初句明广。 次句明深。 即上智慧海也。 第三句自见法实。 故能令物不迷事理。 五中初句方便定也。 次二句与安乐也。 六中初句即前痴闇。 谓长迷妄境镇覆真心也。 次句即令观寂静。 次句因灭无明。 则得炽然三菩提明。 是前灭义。 七中初二句。 即善入无边境。 无边境即所应处也。 无有比善也。 次句无性者感而应故。 无依者思念寂故。 由此能令物不造业八中初二句即普往十方说法。 次一句即不动无依。 九中初句。 即入寂静境。 次二句即普现光明。 十中初十一字。 即无边境为所缘。 求菩提即自所悟处。 次句既缘其境。 必起通化。 前文略耳。 第二明第四禅广果天。 长行十法中。 一普观等者。 此应根授法。 明于不知根说法无果障中得解脱也。 断疑生信是说法果故。 谓观机识病称根说法。 药病无谬故疑除疾愈。 二中随忆念言。 略有二意。 一随念何佛如名应之。 二随念有浅深。 令见佛有麁妙。 此于现身得解脱也。 三中法性平等者。 唯一味也。 无所依者。 离能所也。 庄严身者。 证真庄严即非庄严。 故虽现世间还如法性。 不依诸有。 此于有依得解脱也。 四中知世间法者。 谓众生世间心法各异。 知已随宜现通说法。 故云安立。 一念速安。 非人天外道所能思议。 以此庄严如来教海。 此于安立教法迟钝障得解脱也。 五一毛等者。 约偈不思议解脱力也。 无碍有二义。 一唯就所现。 则毛中多刹自互无碍。 二双就能所。 一毛不大而多刹不小。 一多大小皆无碍也。 又由无大小相故。 此于取着障得解脱也。 六普门者。 一门摄一切门。 名为普门。 随一一门。 各全收法界故。 于其中观察法界。 深智契达故名为入。 此于随相中得解脱。 七中众生无边根器各异。 应形说法种种不同。 既根熟不休故穷劫长现。 此于畏苦不化生障得解脱。 八中观一切等者。 谓观事入理理超情表。 云不思议。 此于诸业报得解脱。 九中法门无边出者。 为要根器万品故。 出要难思。 此于着相得解脱。 十中种种方便。 但随所应终成种智。 名入佛法。 以大悲出现皆等雨故。 此于不欲利生得解脱。 上云出要令离妄苦。 今云入法令得真乐也。 颂中观己众内三类天者。 上五净居非所被故。 十偈次第一如长行。 初中前二句。 即所疑境界。 境界之言。 通分齐所观。 普令者观根为说故。 生信解者断疑也。 信佛大用分齐难测故。 断佛上疑生其正解。 信佛所观之境。 则断法上疑。 亦生正解。 谓如有疑云。 为存因果非真空耶。 为是空故无因果耶。 今明只由真空能立因果。 因果立故乃是真空也。 第四句释一切之言。 佛以利生为意乐故。 既该一切故广大无尽。 二中初句即忆念。 次二句令见佛。 三中初句。 则法性平等无依。 次二句即庄严身。 谓如法性为严。 故无依处。 四中初一句。 即了一切世间。 次二句。 即一念安立不思议庄严海。 五中初二句。 即毛孔现刹。 上云不思议佛刹。 但以横多。 今云过去。 乃竖穷前际。 皆示现者。 如镜现像。 次一句是无障碍。 令应度者见即佛神通。 依佛镜智而观。 乃法性恒尔。 六中初二句即普门。 次一句即法界。 末句义兼于入。 七中初二句。 即为一切众生种种出现。 次句即无边劫常现前。 谓约机隐显佛无去来。 故常现也。 八中初句。 即观一切世间也。 次二句。 即入不思议法也。 若约理论深。 是深非甚。 今不坏事而即理。 故曰甚深。 全揽理以成事。 名为幽奥处。 兼上二法常寂然。 释上义也。 以诸法即寂故。 不可以理事思也。 九中初二句。 示一切众生。 次一句显出要法。 十中初二句。 即观应化众生。 次句令入佛法。 第三明三禅长行十法。 第一门即寂普现名为方便。 说即是道。 由说入佛解脱海故。 此于体用有碍得解脱也。 又方便言。 亦通入解脱之方便也。 第二门随一切等者。 谓不能普现得解脱也。 光影之言。 略有二释。 一谓因光发影。 影但似质而不似光。 依智现形形随众乐。 不随自智。 随乐即应名普示现。 二水中之月亦名光影。 谓佛月不来影现心水。 影多似月少似于水。 谓水动则流光荡瀁。 水浊则似晦魄。 临池若止而且清。 则圆璧皎皎。 此亦随自他意也。 此就天王且随天众所乐。 偈就于佛无不应也。 第三门佛境界有二。 一如如法性是佛证境。 二十方国土是佛化境。 严净亦二。 离相息妄则严如境万行回向则严化境。 此二无碍大方便也。 此于无巧庄严得解脱也。 第四随诸等者。 谓大悲深厚故。 随入生死众生无边故。 永流转而示导也。 此于无大悲舍众生障得解脱也。 第五门佛调众生。 或折或摄或兼二行。 虽悲愿多门。 皆令趣无上道。 若忆念此。 居然受化不滞于权。 此于胜所缘有忘念障得解脱也。 第六得普门等者佛以称法性之总持。 包摄一切总持故。 云普门。 复能流演无尽故。 得称海。 此于闻思有忘失障得解脱也。 第七门。 谓佛出难值引之令值。 信心难生劝之令生。 信含众德。 所以名藏。 下经云。 信为宝藏第一财故。 此于嫉妬邪见障得解脱也。 第八能令等者。 上令信佛此令信法。 仰依即信领解便喜信可趣入喜则奉行。 因得解脱名而出离。 此于迷覆众生障出离道。 得解脱也。 第九门。 谓众生界法界。 调伏界虚空界。 皆无边无尽。 菩萨悲智以方便界。 开示法界。 行调伏界等虚空界。 于有限碍障中得解脱故。 第十观众生等者。 由悲故怜愍。 由智故观察。 观察烦恼知病行。 已化而度之。 此于无悲无方便障。 得解脱也。 颂中十一颂。 初十次第如前长行。 依梵本列名中。 此长行阙第十一天。 彼名星宿音妙庄严天王。 下言妙音者略而未回。 第一颂中初二句。 是了达方便。 依法性而现故。 后二句说即是道。 说不思议解脱。 令众同归。 二中初二句。 明光影普现无依故如影。 第三句成上二义。 以无生故如影无依。 略不明随天所乐。 三中初句标方便。 无量劫修兼显大义。 次二句。 正明方便严佛境界。 四中初二句。 即众生永流转。 谓无明所盲覆本净心。 造业受身故恒居生死。 次句即随而示之。 五中总相颂佛调生行。 初句高次句深后句广。 六中初二句即普门陀罗尼。 次一句即所流出。 示教者示其善恶教。 使修行称性无偏。 故遍而无尽。 七中初二句值佛。 次句生信藏。 不信则佛难值。 正信唯佛能生。 既值佛生信。 反覆相成今之一遇。 何得不信。 八中初二句。 即所闻之法。 以无性为法之真性。 次句即令众生信喜。 出离净则出不信浊。 成无漏故。 九中初句能调伏人。 前因此果耳。 化众生界即调伏行。 无边无尽为不思议。 思惟悦生是名为入。 十中初二句。 即众生无量烦恼。 谓利钝二使。 爱见罗刹皆甚可怖也。 次一句。 以悲愍之以智令离。 十一中既阙长行。 对名略显。 初二句星宿庄严义也。 谓佛光流于法界。 粲若星罗。 次句即妙音庄严化众生事。 不出三轮。 上云妙音。 举一立称耳。 若长行立名。 应云得放光现佛三轮摄化解脱门。 第四二禅长行十法。 初中二义。 一内证真乐。 经论共说乐。 有五种。 谓一因。 二果。 三苦对除。 四断受。 五无恼害。 无恼害乐更有四种。 谓出家远离乐。 禅定适悦乐。 菩提觉法乐。 涅槃寂静乐。 今当第四。 若通取受字兼禅定菩提则含因果。 言恒受者。 以无所受受诸受故。 若待境界即非恒也。 二而能降下。 外建大义。 降神现相除苦因果。 此于涅槃体用障。 得解脱也。 第二门。 谓无缘大悲与性海相应。 拔世忧患故出生喜乐。 无尽名藏。 此于恼害心得解脱。 三一念等者。 修福德因。 感依正果福之力也。 虽多人多劫所感念劫融之顿现。 此于时劫得解脱也。 第四门。 谓以佛力不动成住坏三皆如空劫。 常清净也。 此于迁变得解脱也。 五爱乐等者。 谓信乐佛菩萨法。 敬奉修行。 则二障得解脱也。 第六门。 地谓地智义。 谓证净。 即离念超心地也。 方便者。 教导及入地之由。 入住出等也。 以无尽辩演无尽法。 故能经劫。 七一切等者。 通有二义。 一现多身兴多供供多佛。 皆称真故名大方便。 即长行意。 二一念八相遍法界。 故名大方便。 即偈中意。 于上自在名为解脱。 八于定慧障得解脱。 九果满应机。 是于现身化生。 无堪任性得解脱。 十见佛大愿云爱乐随学。 此于自轻障得解脱。 二颂中十偈次第依前。 今初前三句。 明寂静乐。 通举因乐以显果乐。 后句降现之用。 二中初句即所相应海。 次句即能应大悲。 大悲荷物故名为地。 次句即生喜藏。 忧除故。 喜患除故乐。 三中初句能现。 次二所现。 四中初二句。 即普使成住等。 次一句颂如虚空清净。 以三灾弥纶。 而净土不毁故。 然三四二偈似如前却。 且顺文释耳。 五中初二句。 咸敬奉是爱乐。 余是圣人。 次一句。 即上法及信受也。 六中初句经劫住。 次二句即地义。 方便无边。 是一切也。 七中通颂八相普周。 略无供养。 八中初句是前智慧。 次句神通。 次句无尽及海。 以随根令净是深广故。 九中初二句。 即德海满足。 次句出现世间。 十中三句。 通明前昔誓愿力。 第四句。 结中便显深信爱乐藏。 以文云大欢喜故。 第五初禅长行十法中。 一普住等者。 大用应机故普遍说法。 用而常寂故行净无染。 得心无行故行净。 了境无相故无染。 二佛为定境。 住定则所见深故。 三普入等者。 法海难量名不思议。 一言演尽名为普入。 四圆音随类名音声海要无分别方入佛声。 五能忆等者。 化生即是趣菩提行故。 以宿住智明记。 六众生报异随业有差。 佛示现受令生正信。 七于法自在方能随类调生。 八佛身无相。 等法性之清净。 现而同化。 为寂灭之行矣。 九不着诸有故。 能常现三业。 无边更无可依。 十观性无相犹如虚空。 何有可尽。 察用随宜。 如击水文随击随生。 复何可尽。 偈中先上首观众。 开成四天合则梵身。 即众亦有。 经云梵众梵身梵辅。 梵眷属身即是众。 辅即眷属。 十偈。 初中初句。 法身普遍道场。 次句智光说法。 次句行净无染。 境相智行既亡。 则大用影像亦寂。 后句通以喻显。 云不离空空不碍云。 以况寂用。 二中初二句。 入禅之境。 如来法身即是心性。 若能观之为上定故。 次句示入方便。 虽多同入一寂。 三中初句即不思议法。 次二句明普入义。 以一言说尽故。 一言说尽之辩。 劫海亦不能穷。 显法无尽也。 约能包则一言说尽。 约能久则劫海莫穷。 然一言但说刹尘。 未是无尽。 设欲一言尽者。 则二三两句相违。 一言说尽。 劫海更何所演而得无穷。 更有所演前则不尽。 又不可重说。 若欲通者。 总望则可说尽。 隐映重重则不可尽。 如击水文小击大击遍击。 各随文生。 尽未来际击尽未来文生。 为难思法也。 四中圆音之义。 文略有三义。 一广无边。 二别诠表。 三无分别。 如次三句。 余如出现品辩。 五中初二句。 即教化众生方便行。 三世诸佛皆以利他为向菩提。 自清净业故。 次句前就梵王。 故云忆念。 今据如来故身现耳。 一毛尚现何况全身。 六中初句业相差别。 次句报相差别。 次句现同世间。 七中前二句。 即随类调生。 调法自在故。 能随类广遍。 次句显明前义无思成事故。 八中初二句。 明佛体性。 即前清净寂灭。 不可尽下略显四义如空。 次句佛用应现为行。 既皆如化不失寂灭。 九中初二句。 所现无有边。 次句勤现无依着。 十中初二句。 常思大用无尽。 谓安住大悲宫。 能现大事故。 次句常观法体无尽。 自下第二欲界诸天。 文有七段。 第一他化天王。 长行十法中。 一谓现众生前自在调伏。 使其成熟化法无尽。 故名为藏。 二观世乐相。 皆苦故应舍。 观世乐性即入圣乐。 三随乐断疑令起正行。 四一言普摄诸义。 遍于时处为物而说。 五倣佛修慈。 六示现等者。 大悲十力摧彼慢高。 而无摧心。 故云示现。 七以智慧光照诸世间。 令离三毒之闇。 则无恶趣之果。 瞋痴障重故。 与偈互陈。 八十方等者。 为念佛三昧纯熟故。 随念何佛即能得见。 如休舍解脱等。 九应念现成。 十普入等者。 寂用自在现世调生。 总名威力。 偈中亦十。 初中初句体遍。 次句用周故能现前。 次句教藏能成。 后句所成自在。 开于法藏悟深法门。 即成熟也。 二中初二句二乐。 次句令入。 三四可知。 五中三句。 共显如来大慈。 初二句举劣显胜。 次句以喻正显。 谓世慈有相。 若须弥之高大海之广。 终可倾尽。 佛慈称性。 若芥子之空投刃之地。 即不可尽。 又如空有普覆常摄。 广容无碍难坏无尽。 略举一无尽耳。 六七与八文亦可知。 九中初二句。 明佛体普遍无成不成。 次句随众生心现成正觉。 十中普现十方。 即普入一切世间。 余皆威力自在。 第二化乐天长行十一法中。 一为物开示诸业。 如化化虽体虚而有作用为力。 业亦从缘无性而报不亡。 二舍离等者。 攀取缘虑是惑病之本。 若心。 境无得则舍攀缘。 三闇灭智生如月盈缺。 四示现等者。 梵声微妙故云悦意。 应遍十方故云无边。 五知一切等者。 此有三义。 一福德之相。 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 故无有尽。 二谓清净慈门等无限因所生故。 一一因果皆称真故。 一一即无有尽。 皆同虚空。 三大慈悲行是福德相。 使盲聋视听等。 皆慈善根力故。 涅槃经中。 有闻赞佛为大福德。 怒云。 生经七日母便命终。 岂谓大福德相。 赞者云。 年志俱盛而不卒暴。 打之不瞋骂之不报。 是故我言大福德相。 怒者闻而心伏。 故慈为无尽福相。 然与前义相成。 六三达圆智了三世劫。 此就天王且言宿住耳。 七开悟等者。 此门阙偈。 上下文中屡有开悟。 即同法华开示悟入。 以开摄示以悟摄入。 谓开示约能化。 悟入约所化。 彼论云。 开者无上义。 谓除一切智智更无余事。 即双开菩提涅槃。 谓以知见之性为涅槃。 知见之相为菩提。 众生本有障翳不现佛为开除。 则本智显故。 示者同义。 三乘同法身故。 悟者不知义。 不知唯一实事故。 今令知成报身菩提故。 入者令证不退转地故。 即是因义。 为证初地已上为菩提涅槃因故。 广如彼释。 八称性之光有阿难遍。 九一切等者。 谓契理具修长劫无倦。 故众魔外道所不能摧。 十善恶等殊苦乐等异。 皆知性相。 十一示现等者。 无边品类一毛顿现。 更无来去尤显难思。 偈中脱于第七。 唯有十偈。 初中初句总。 次句开示。 后二句显如化力。 差别业者果不亡故。 二中初句所攀缘。 后二无得。 然缘境有二。 一真二妄。 真佛有缘亦成妄惑。 况于妄耶。 种种观者五求不得故。 谓佛有耶常见为惑。 谓佛无耶邪见深厚。 四句百非所不能加。 故无所有。 非唯一佛十方亦然。 应化示现非真实。 故求实无得即见真身。 真即无缘佛尚应舍。 何况余境。 三四可知。 五中初二句福德相。 次句无尽相。 相好者经云。 尽人中福不及一天。 乃至云尽世间福不及如来一相等。 六中约天之智普知。 约佛一毛能现。 七中初二句。 明毛孔过空。 谓灵智证理非如虚空。 真理超事故亦非比。 无限理智不可分析。 随其少分即融摄重重。 故一毛之量便越虚空。 次句别示越相。 谓毛孔不大而无涯。 即广陕无碍故。 杜绝思议之境。 前即一光外展。 今即一毛内广。 文绮互耳。 一毛本自遍空十方。 岂得难满。 八中初句长时修。 次句无余修。 次句无间修。 具此三修故进力难坏。 而言广大波罗蜜者。 至第五经释。 九中初句。 总显业之性相即缘生。 果报之不亡。 便是无性之非有故。 不可有无思也。 次句。 佛如是说天如是知。 次句以法性示业性。 十中初二句。 小一现大多为一难思。 次句现时不来不现不去。 又难思也。 第三知足天长行十法中。 第一天得总相法门。 诸佛将兴皆生彼天。 下生之时普应法界。 顿阐华严为圆满法。 二尽虚空等者。 光明色身皆遍空界。 了不可取故云清净。 三以净愿力灭惑业苦。 四五可知。 六普化等者。 普即无偏。 常即无间。 示其真乐即如来藏。 七自觉智境佛已入之。 故示物同悟。 八以净福坚菩提心。 九谓仰观下化。 十即照现迅疾也。 偈中。 初偈前半即出世义。 上句体智俱遍。 下句悲用皆普。 后半即圆满教轮。 前句即实之权为妙门。 后句会权入实为圆满。 二中可知。 三中初二句。 以行净愿。 次句杂染本空故。 前令灭佛法本具故。 今令满妄尽真显。 二言相成。 四初中二句。 依体普现。 若月入百川。 寻影之月月体不分。 即体之用用弥法界。 体用交彻故不思议。 次句称根说法。 五中前半。 即所净之众生。 具三杂染故。 于中上句标。 下句略示惑相。 慢是根本憍逸随惑。 憍谓染自盛事。 慢谓恃己陵他。 放逸即是纵荡。 憍谓染法所依。 慢能长沦生死。 放逸众惑之本。 故偏举此三。 荡者动也。 谓境风鼓击飘荡驰散。 次句能净法门。 谓不取于相当体寂故。 六七及八文并可知。 九中通显上既亲近必当敬养闻法以闻调他。 为真供养。 列名中云星宿幢。 今故庄严与长行互出。 十中前半。 所知众生心。 上句标深广。 下句显相。 念虑不住多于草。 故广也。 深者有三义。 一恒转如流故不住。 二本体寂然故不动。 三从缘妄起无别所依。 次句即一念悉知。 第四时分天十法。 一善根若发忧恼自除。 二以无限方便。 普证法身之境。 三悲摧惑苦故名为轮。 四以三达智知机授法。 五陀罗尼等者。 总持入理故名为门。 以慧为体。 故云光明。 若取助伴则兼念定。 念即明记故能忆持。 定乃心一常无忘失。 四无碍等。 一切诸法。 皆是所持。 六可知。 七转法等者。 转法示菩提之道。 即是成熟众生之方便。 八十眼圆见随宜往调。 九超出等者。 超出业障使离恶因。 不随魔作舍恶缘也。 十等雨法雨诱令进善。 使彼受行。 诲令断恶得心清净。 此就于天偈通一切。 偈中亦十。 初偈通显。 前半彰己已离。 后半开发能离善根。 二三四五文并可知。 六中初句即业性。 言广大者。 一念造一切故。 无穷尽者。 未得对治无能止故。 有多门故。 次句善入智了。 自入开示令他入。 次句入门多种。 七八亦可知。 九中初句见佛为缘。 次二见佛二益。 一正智生必内超业障。 二佛为真导岂外逐魔缘。 既不随魔安造魔业。 十魔并离故致诸言。 十亦可知。 第五三十三天众长行。 有十一法。 初中承力故忆念。 念过去佛者。 曾入此天故。 三世有二。 一亦念未来。 二过去。 自互相望亦有三世。 生大喜者境殊胜故。 庆自福故。 二能令等者。 然佛身无染净大小。 亦无胜劣犹若虚空。 云屯即闇日朗即明。 色昏即劣物隔言小。 今妄云尽而智光照。 故清净。 性空现故。 广大妙色显故无比。 皆解脱力故曰能令。 三大慈不拣怨亲。 若云无心而普覆。 四恒见等者。 人天世主多恃威德。 故佛现超之令其敬喜。 五知其因果差别。 使物勤修。 因果并得名福。 六开示等者。 示佛调生令菩萨倣习。 七初成后坏住时转变。 乃至毛孔细刹。 皆悉知之。 言转变者。 福人出世则琳琅现矣。 薄福者出则荆棘生焉。 八忆念等者。 佛毛现因调行。 天忆则能思齐。 九一切诸乐以佛为因。 具胜德故。 就乐增胜说诸天耳。 十开示等者。 受生善根即念佛力。 开示令不迷惑。 则去放逸而进修。 十一疑自疑他疑理疑事。 有多种种。 如闻空疑断闻有疑常。 闻双是则疑其两分。 闻双非疑无所据。 又闻空疑有闻有疑空等。 互相疑也。 今开之使悟。 偈中亦有十一。 初中云平等者。 化仪同故。 又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 非谓如来有去来今。 二中初句广大。 次句无比。 次句清净。 然古德明通有六义。 一广谓总法界为身故。 二遍全遍一尘至十方故。 三妙色即无色。 无色之色故。 四胜无有比故。 五益利物无涯故。 六用光破闇故。 三中前半即慈云。 上句果大。 下句因深。 一切佛法依慈悲。 慈悲又依方便立。 俱称深广故致海言。 次句即普覆也。 次后六偈文并可知。 十中初二句。 即前善根少功德者。 以少况多彰因为胜。 次句即人天受生。 故离三恶怖。 十一中初句。 即能开之法是寂灭智通。 次二句由普应故。 疑皆断也。 第六日天长行十一法。 既为日天多辩光益。 初一名及法门。 皆是总也。 谓佛身智光。 犹如彼日无私而照。 是曰净光此光体也。 次辩光用略有四义。 一约心高下齐明。 故名普照。 二约处则穷十方界。 三约时尽于未来。 四约功用常无间断。 如斯利益即大智之功。 二以一切等者。 众生本有佛智。 如海潜流。 今佛以随彼彼类身设种种方便。 务在开悟令其证入。 三众生爱染漂泊无依。 佛德无碍应为其主。 随修绝染名净功德。 一行契理即曰无边。 况其具修耶。 四修一切等者。 以智导悲为物受苦。 故深欢喜。 五谓体离障惑用而遂通。 故云无碍。 若身若智俱得称光。 周而不偏故云普照。 身心明利是益精爽。 爽明也。 大集经云。 国王护法。 增长三种精气。 一地精气。 谓五穀丰熟。 二众生精气。 谓形貌端严无诸疾疫。 三善法精气。 谓修施戒信等。 今文正在第三。 益其福智义兼前二。 法力远资故。 六净光等者。 身智二光净物身心。 信解深广于何不喜。 七昼则勤心修善业故。 八大悲海等者。 谓无缘大悲坐于道树。 出多奇宝故。 色相宝者。 应言宝色相圆明可贵故。 以宝为体。 宝庄严故具十莲华藏。 故云种种。 一一色相用周法界。 名现无边境。 如是皆从大悲海流。 悲海包纳不拣贤愚故。 九慧除痴翳法眼则净。 净见法界法界即藏。 藏如前说。 十发生等者。 谓于佛所发生清净心。 曾一供养能令其福续至菩提故。 如出现品食金刚喻。 况相续耶。 十一使物居业莫越日光。 令人进德宁过法义。 偈中亦有十一。 初中前半净光普照。 后半常为利益灭恶生善。 破愚为智等为多方便。 二三可知。 四中前半即一切苦行。 此有四难。 一背己利世难。 二行相唯苦难。 三处经诸有难。 四时劫无量难。 于此具行故云一切。 次句明深心欢喜。 亦有四义。 一为物苦行满本愿故。 义在初句。 二智照苦性本空寂故。 即光明照空。 三遍净无染非杂毒故。 即遍净如空。 四自他有果非无利故。 即第三句全。 五六可知。 光网之义如贤首品。 七中通明举劣显胜。 以辩难思。 故能成办诸妙功德。 言世不及者。 世虽多光益非究竟。 佛光虽少必彻真源。 不可尽故以一况诸。 八九与十文亦可知。 十一中初句。 即能照法门。 犹一日宫千光并照。 随举一法有无量门。 然有二义。 一约相类。 如一无常门有生老病死聚散合离。 得失成坏三灾四相。 外器内身刹那一期。 生灭转变染净隐显。 皆无常门余亦如是。 二就性融不可尽也。 次二句普运照义。 一日周天则日日无尽。 一门历事则劫劫难穷。 方便多门终归一极。 广者无边。 大者无上。 第七月天长行十法。 初名法亦总。 谓光有身智二殊。 法界亦事理两别。 事即机之身心及所依刹。 身光照身令觉照刹令净。 智光照心破痴照理令显。 身智二光相即。 则所照四法亦融。 以之称普。 并除惑障俱得净名。 二观察等者。 悲心普观授以多法。 令入无边法界。 三众生藏识皆名心海。 前七转识名攀缘转。 转谓转生。 亦流转也。 缘境非一立种种名。 故经云。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喻云。 洪波鼓溟壑。 无有断绝期。 既知机殊随应授法。 四与一切众生等者。 谓示物圣乐令得初地。 此乐本有染而不染。 为不思议。 五谓以菩提心为家。 二利为作业。 并以身口为牛利智为犁。 耕于心地下闻熏种。 生信解芽起正行茎。 开诸觉华获菩提果。 自利则以不放逸随时守护。 利他则以能化大愿守护。 不令魔惑禽兽侵犯。 从因至果得成就也。 六慈悲等者。 谓慈护现乐悲救其苦。 令见因果断恶修善。 名真救护。 七以佛智风持大悲月。 使明见正觉离苦清凉。 八开示等者。 一切法有二种。 一足所迷。 谓缘起不实故如幻。 缘成故无性。 二是能迷。 谓遍计无物故如空。 妄计故无相。 又缘起法有二义。 一无相如空。 则荡尽无所有。 是相空也。 二无自性如幻。 则业果恒不失。 即性空也。 此二不二为一缘起。 是故两喻共显一法。 既不迷能所则悟真如。 成正智火。 九悲愿为物现相好形。 是大业也。 十普断等者。 毛光普演何疑不断。 偈中亦十。 初二可知。 三中初句。 即心海攀缘转。 若以生灭八识。 即彼第八亦名为转。 以恒转故云念念殊。 恒故非断转故非常。 新新而生。 念念而灭。 念念殊故体恒不即。 彼如来藏功德常具义亦不离。 如彼瀑流。 离水无流离流无水。 又如海波涛有漂溺故。 多畜养故。 法合思之。 次句明了知谓此识深细唯佛智知故。 次句示心海性。 即是佛智不令外求称机故喜。 四中初二句。 明失圣乐。 圣安乐者。 即圣智涅槃。 本有今无故沉迷妄苦。 次句明与示其性有。 乐非苦外名不思议。 见性得乐性即是门。 五中但是法说。 如来即田主也。 悲佃物田为利入有。 是所作业。 为利同于求果入有似于耕犁。 说法即是下种。 劝善正当守护令熟可知。 六中前悲救护。 语其本心。 此明智光彰其所用。 悲智相导能真救也。 七中初句。 佛为福依月为凉本。 次句应言大风持宫。 而今云尔即是转喻。 大地如佛宫室如福。 次句即照现义。 亦清凉义。 八中可知。 九中初句。 佛如虚空。 大业性也。 次句大业体也。 不利众生非大业故。 次句大业相依光有影。 可以知动静。 依镜有像可以辩妍媸。 然彼影像无自性相。 如来相好当知亦尔。 十亦可知天众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2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