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华严经论卷第五 内容: 新华严经论卷第五长者李通玄撰十方佛所以同名为此十住法证圣位法流已入法界大海。 同佛圣位智慧故。 是以佛与法慧菩萨名同。 为表法同故。 又明十住法门因果齐故。 佛位果德菩萨为因。 因与果体不异。 是故同名。 说此十住法时昇须弥山顶上。 有六品经。 共成十住法门之行相。 一昇须弥山顶品。 二偈赞品。 三十住品。 四梵行品。 五初发心功德品。 六明法品。 且依此六品经中解行法门。 修学悟入。 必能成就十住法门。 住佛种性。 生如来家。 为真佛子。 不同权教初地菩萨始生佛家或说三贤菩萨以誓愿成佛。 此华严经直论实证位不论誓愿。 为此教门总一时一际法界无异念。 前后情绝。 凡圣一性。 不论情系。 应以无念无作法界门。 照之可见。 若立情见不可信也。 设生信者。 玄信佛语故非是自见。 若自见者唯情绝想亡。 心与理合。 智与境冥。 方知万境性相通收。 若不如斯。 心常彼此。 是非竞作。 垢净何休。 若也称性情亡。 法界重玄之门自达。 一多纯杂自在含容。 总别之门圆融自在。 于利生之法善达诸根。 随所堪能悉皆成益。 敬承亲近者。 皆能友之。 如昇夜摩天宫说十行品。 及如来于两足上放百千妙色光明。 为表依空建行始可理事自在。 明十住之位证法身本智。 十行之位以法身根本智无碍。 方行万行行亦无碍。 若不见法身本智。 所行万行皆属人天因果。 皆为有漏生灭之福。 以法身自智慧用治诸惑。 以万行悲济众生。 法身智身任无作大悲一时顿用。 虽寄七地悲增八地智增之行相。 此华严法界门。 十住初位总该诸位在十住初门。 位同佛果。 为一法界体用故。 以一位中具十波罗蜜诸十法故。 以诸法重玄门。 照之可见。 此乃总是如来藏身普贤菩萨世界海漩法门。 此乃如日月照临。 盲者不见。 非日月咎。 应自责躬修德。 可以顶敬以定慧观之。 如来藏身者。 则法身也。 诸福智海莫不居中。 故称为藏。 若不见法身。 一切福智大慈大悲。 悉皆不办。 总属生灭。 世界海漩者。 悲智观根屈曲彻俗。 身土及业。 重重众生。 重重诸业。 各别大悲普救。 根无不尽故。 名之曰海漩。 漩者。 甚深漩澓义也。 像此佛果位中菩萨。 一入法界之门。 摄重重众生根业尽。 故无出世心。 永没生死大海漩流。 无出没故。 此十行门同普贤行。 前十住门同文殊师利。 法身根本无相智慧。 二人齐体互为主伴。 中间无作智。 即为佛果。 三人体一。 寄安五位。 用接凡迷。 若有凡夫信满发心。 十住之初三身同德。 文殊是佛法身。 普贤是佛行身。 无作之智果是佛报身。 常以文殊法身无相妙慧。 以为先导。 说时先后证则三身一时。 法合如是。 废一不可。 若废文殊存普贤。 所有行门属有漏。 若废普贤存文殊所证寂定是二乘。 若废佛存文殊普贤。 佛是觉义。 无觉者故。 以是义故。 三人不可废一。 若废一三不成故。 是故三乘权教中。 无此三人始终不相去离。 以教门未实总是化身。 权逐小根且略权施。 待其熟故方迁就实。 如法华涅槃总是渐渐。 迁向实教。 如此经十住中初位即是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 总得其初及得其终。 互相贯通。 一位中得五十法门。 以互相彻故。 一一位中二千五百总别之义齐现。 乃至无尽诸位地等进修行相层级。 不废渐渐而是一时。 不废一时中渐渐。 此十行位中随其十方。 各有一大菩萨来至佛所。 各将十佛刹微尘数菩萨而来集会。 十箇上首菩萨下名悉同名之为林。 本从来国下名悉同名之为慧。 本所事佛下名悉同名之为眼。 十箇上首菩萨下名悉同名之为林。 林者有五德。 一建立德。 二身干枝条缘互相生无生德。 三华叶果实成益德。 四能障炎暑得清凉德。 五人龙鸟兽鬼神所归德。 一何谓建立德。 谓如大林。 内有龙神所居。 外无大风所折。 若不如是不得建立高显成林为明此位菩萨。 内有大智之龙。 常以大慈悲神而自守护。 了境内寂。 外无色尘境风所折。 异道邪论。 以智摧之无能所伐。 而建万行。 与一切众生皆共同之。 常为利益故为建立德。 二何谓身干枝条缘互相生无生德。 为明树身干枝条上各各求能生所生性了不可得。 但为缘生缘生之法缘缘无所生。 本来不生生本来生不生。 为明此位菩萨所行行无尽门故。 为以法身本智为先导故。 常行万行。 于身于境求能行所行了不可得。 但以法如是行故。 三何谓华叶果实成益德。 谓如树林华敷可观令人爱乐叶能映障炎热令得清凉果实资养众生饥渴者皆充足。 为明此位菩萨常行万行。 令人天乐见广布大慈悲之叶。 令人亲而不舍施大智之果充足法界众生。 皆令满足本愿方终。 四何谓能除炎障得清凉德。 谓如林随所归者皆得离暑。 获清凉乐。 其林都无有心。 为明此位菩萨所归依者。 随其根性皆得清凉。 本性无心利与不利。 五何谓人龙鸟兽鬼神所归德。 谓如茂林人多所採龙多所居众鸟所都。 为明此位菩萨亦复如是。 以建万行之林。 众人所归採其众德。 龙鬼所居常恭敬。 鸟兽所归离怖。 又林为多义。 以此位菩萨建行众多故。 又以行多故。 功德亦多。 言以法身悲智行诸行功德如林故。 是故菩萨下名悉同名之曰林。 何故本从来国下名悉同名之为慧。 凡夫人以土地所居名之为国。 此位菩萨以定慧解脱安养自他平等。 皆令离苦。 名之为国。 地水火风所居之国是众生业之影像。 非是实故。 法身智慧解脱是诸常住本体之国。 非业幻生之国。 是故菩萨以慧为国。 又此位菩萨以建万行行解利生。 行能同事。 慧能设教。 利乐人天名所居之国。 何故本所事佛下名悉同名之为眼。 此华严经以事表法。 以其佛名。 同己所证。 所证法处。 名之为佛。 此位菩萨以行益生。 善能观根。 称根说法不失时度。 名之为眼。 经云。 尔时功德林菩萨。 承佛神力入菩萨善思惟三昧。 入是三昧已。 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 有万佛刹微尘数诸佛。 皆号功德林。 而现其前。 还如前十三种加加功德林菩萨。 只如佛果位内菩萨。 法身悲智常现在前。 定慧法门常当具足。 何须入定诸佛来加。 为诸菩萨设教度生。 要成轨则言佛神力。 推德于尊。 虽法界体齐平等。 平等为化仪故须存师弟。 为化仪故入定观法出定方说。 三昧者。 名为等引。 引生正解名善思惟。 十住之内过千佛世界。 十行之内过万佛世界者。 表位增广化仪轨则。 行相眉目法合如是。 然其真性皆满十方他方所来诸佛与入定菩萨同名功德林者。 明因果俱齐法智一种。 以此所来诸佛与入定菩萨同名。 十三种加者。 一语加。 二手加摩顶。 三与十种智及此土如来光照其身。 以语加者。 表法不谬。 以手摩顶者。 法身智身悲智知见解脱相及故。 又摩顶者。 安慰之相。 与十智者。 明菩萨智与佛果齐故。 名之为与。 又推德于尊。 谦和离慢故。 名之佛与。 于经中。 皆云法如是故。 自善根故。 皆是化仪轨则故有此言。 此十行位总有四品经。 共成此位法则之门。 一昇夜摩天宫品。 二夜摩天宫偈赞品。 三十行品。 四十无尽藏品。 十行门中所有法门。 当依此四品经修行理事悉皆具足。 如说十回向品时。 何故昇兜率天。 何故如来两膝之上而放光明。 何故上首菩萨下名悉同名之为幢。 所从来国下名悉同名之为妙。 为兜率天于欲界中上下处中故。 如四天王天总是帝释所摄。 连妙高顶。 总是一天之界所收。 夜摩天名第二天。 四天王天帝释妙高。 俱连地界。 夜摩天已上方是空居。 以兜率天。 上下居中。 向上即化乐他化二天。 以此天于欲界中处中故。 故于此天。 和会理事。 会于中道。 回理向事。 回事向理理事无碍。 成理事无碍智慈妙用之门。 故名回向夫十住初心理事无碍自会中道非在后位始有回向。 为化众生故。 名目法则须存。 从初发心住已后五位之内理事本自回向。 今此第三位中回向前十住前十行二法位无碍。 说名回向之位。 不在第三普和诸位名为回向。 託事表法故。 于此天说十回向。 如来膝上放光者。 为膝回旋屈申之所自在莫过于膝。 故膝上放百千亿那由他光明。 用表理事涅槃生死无碍卷舒自在。 亦是以事表法。 此之一部之典。 名言境界身相名目及放光明。 总是所表自证法门。 此位中上首菩萨名之为幢。 为明十回向菩萨智悲自在能坏自他惑业于生死中能建众德。 名之为幢。 幢者建德不倾动义。 降怨义。 摧坏义。 坚固义。 胜智立法幢坚。 建大慈心坚固。 摧慢山游宝路。 籍莲台成妙悟。 是故此位菩萨名之为幢。 为以不动无作智悲能破自他生死故。 此华严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位位有佛果故。 又此位菩萨能建胜德常处生死。 誓度一切无尽众生。 而智无怯惧名之曰幢。 以了无明为智智故。 有忻厌者不可为。 又行施波罗蜜时。 若有乞者乞诸财宝。 尽所有及身若命。 尽世所有皆悉欢喜。 心不倾动。 名之曰幢。 幢者不倾动义。 施有二种。 一者以法施。 二者事施。 以法施者。 以施人无我所故。 一切无念名为法施。 事施者。 以物与众生。 于身命财所求无悋。 此位菩萨行二种施寻常无懈。 广如此十向位中说。 何为所从来国名之为妙。 明此位菩萨智慧妙用。 以妙用自在。 不滞有无及诸见量限碍等过。 名之为国。 何为本所事佛同名为幢与己同号。 明此位菩萨既成妙用。 与佛妙用理事因果当位体齐。 还同前十住十行当位与所事佛因果体齐。 位位如是。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智光三昧。 入是三昧已。 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 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 皆同一号。 号金刚幢而现其前。 还如前十三种加金刚幢菩萨。 承佛神力。 推德于尊。 师弟之敬。 入智光三昧。 三昧者。 名之等引。 入是三昧。 引生无量教光。 以根本智为光体。 差别智为教光。 随根与益。 智能破闇。 光者是教。 为教能破迷惑故。 发生明解。 开一切众生智日故。 令其众生密云昏夜不迷乱故。 能决盲聋开耳目故。 能令邪慢之山悉倾倒故。 教光如是不可思议。 前十行位功德林菩萨入善思惟三昧。 此十回向位金刚幢菩萨入智光三昧。 以明五位层级次第增广眉目行相。 前位明始善思惟。 此位明妙用自在放光遐照。 前位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 有万佛刹微尘数佛来。 此位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 有十万佛刹微尘数佛来。 亦明五位次第增广进修之门皆亡情。 以定慧门入重玄理事。 照之方可悉解。 不可玄头斟酌生增上慢。 十三加者。 以言赞善。 以手摩顶。 十方诸佛与金刚幢菩萨十种智。 此土如来光照其身。 以言赞叹者为明所说法及法不谬故。 手摩其顶者。 表说法者与佛智相及故。 与智慧者。 明说法者与佛智同故。 此土如来光照其身者。 明与佛教光合故。 又以光觉触许令说法故。 十三加者。 欲令后世断疑成法令生信故。 论其实体总是诸佛。 随诸位位行门。 依本位法而立其名。 而现其身。 与众生作法轨则。 令其倣学。 使令悟入。 佛既立教。 学者必得不虚。 所以同名者也。 十住十行中已释讫。 此位之内有昇兜率天宫品兜率天宫偈赞品十回向品。 此三品经成斯一位十向法门。 法用轨则。 学之者依之成则。 如说十地品时。 何故不从兜率天次第而昇化乐。 何故越化乐天而昇他化自在天。 为明十地菩萨法门功德广博摄境超前不依次第。 又明十地妙用无方蕴功自在说处亦须自在。 同彼天称名为自在。 又明十地菩萨以称理体性自体无心自无心化。 皆因众生起大悲智。 因他起化。 故以彼天表德。 是故于他化自在天而说十地。 一明功高胜前故。 须超次第。 二表自在而化众生故。 于此天处而说十地。 如普贤等觉位。 在第三禅。 集八禅天众。 入佛华三昧。 说百万亿偈。 此之一会文广不可于世传持。 如是超间位倍倍于前。 佛华者。 佛行也。 入佛行三昧者。 是普贤法界行也。 何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位之中菩萨。 但举十箇上首菩萨同名。 此十地位中何故举三十七箇菩萨同名为藏。 解脱月菩萨何故独名为月。 此一部之教。 各各菩萨与佛果功齐。 皆十方来佛与入定菩萨同名者。 为表当位之内菩萨证入与佛位齐因果相似。 以成龟镜。 然六位五位中。 层级非无次第同别之义。 影互参差能纯能杂能同能别能成能坏。 以六相总别同异成坏门。 准之可见。 六相者。 一总门。 二别门。 三同门。 四异门。 五成门。 六坏门。 此六门义。 一门中具六互为纯杂。 不可废一也。 十重玄义亦然。 此之文繁。 出于别本。 但且影响参之。 然十地法且于别门中立层级处说其行相。 此十地位为中道果终之教。 是故前位膝上放光。 此位如来眉间出清净光明。 名菩萨力焰明。 以百千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 眉间光者。 表中道果终之义。 此眉间光从初会中如来现相品中。 如来于眉间。 放果德光明。 入足下轮中。 明以果成因。 使令普贤菩萨。 示佛果德令其信乐。 既信乐已便说信门即于光明觉品中。 还从两足下轮中放出初眉间放入果德光明。 用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 以成信位。 以次欲说十住品时。 昇须弥山顶。 于偈赞品中于如来两足指端放光。 以次欲说十行品时。 于偈赞品中于如来两足上放光。 以次欲说十回向品时。 于如来膝上放光。 如今说十地法门。 还于初会之中眉间放中道佛果光。 际而复始。 至果极际。 三乘中十地不同于此。 行相全别。 十地菩萨见道未能明了。 初会中如来眉间放佛果光明。 名一切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 此光使令菩萨入佛果德门故。 还放果光。 使令入果。 以因果欣修相似故。 经云。 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得于如来无边境界神通力故。 放眉间光明。 名一切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 其状犹如宝色灯云。 其光明名为普照曜十方藏者。 即照此十地之藏一一地内皆遍法界虚空界福智大悲之藏。 今此十地即是初会之内如来。 使令菩萨所成之门终而复始。 以放眉间光明相似故。 放光处相似故。 前初会放光。 其状犹如宝色灯云。 此十地放光名菩萨力焰明。 此前后光明因果相似故。 灯与焰相似故。 前之放光名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者。 即明如来开悟菩萨智令诸菩萨至此十地故。 此十地品中如来所放光明名菩萨力焰明者。 即明菩萨自力功极而蹬十地。 前光开发。 后明自力。 以自力故。 至于如来初开发处。 称佛本心。 始终相似。 是故明此十地中道果终之门。 后彻初故。 前光举果劝修。 后十地放光明自修至果。 是故光明名菩萨力。 以菩萨修自精勤力。 无退转力。 不懈怠力。 而能修习至此十地如来法界藏故。 是故菩萨悉名为藏。 藏者含藏蕴德不遗失义。 此法界自体清净无漏法门。 体该法界。 含藏一切大智大慈诸功德故。 兴万行云。 普雨法雨。 润众生故。 此位菩萨称如斯故。 名之为藏。 此位中有三十七箇菩萨。 同名为藏者。 为明此十地法门果终。 意欲辨知正道助道故。 故立三十七菩萨。 成三十七助道法门。 非正果故。 十住以来菩萨所行皆是助道。 非是正位故。 意欲明行所行者是为助道。 无住无行任真自体名之为正果故。 若以初发心住。 以法性无相根本智不离无作用之体行诸万行。 菩萨与佛因果本来体齐。 若简佛果无作无修。 菩萨正加行已来总名助道。 以动寂无碍正助元来不异一法门也。 眉目不可不简。 体用圆寂正助全同。 此即全别全同门。 还以重玄门思之可解。 闻所未闻之法。 闻之不疑。 全别全同境界难解。 佛及凡夫各自别有。 是全别义故。 二见恒存。 若全同故便成滞寂圆融道理事理不碍。 若也法门全分两向。 是凡夫法。 全合一体。 是二乘法。 但以理事自在。 其道在中留心灭之此亦不可。 以心存之。 此亦不可。 此助道行门与正智果德无作之门。 体合无二。 事中轨则不可不分。 以其体用不可一向全别全同。 以全同作全别。 以全别作全同。 不可全别无全同。 不可全同无全别。 如迷此同别二门。 即智不自在如三十七箇同名为藏。 三十七菩萨外独自一箇名解脱月。 何故同名为藏者。 总明十地法中正助之内为同法众三十七即为其主。 唯解脱月一箇菩萨独是其伴。 明非同法众故立别名。 以为宾主须有启请击难十地之法。 令现在及后世得闻正法无疑。 经意如是。 应如是知。 是故此十地法门。 即是解脱月为众请法首。 金刚藏菩萨为众说法首。 已上可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大昔慧光明三昧者。 十向位中金刚幢菩萨入菩萨智光三昧。 今此十地金刚藏菩萨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 此位菩萨智明增故。 妙用决择增明更加其慧。 此乃明位位层级法门渐增胜故。 然诸余位非无慧用。 入是三昧已。 即时十方各过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 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诸佛。 同名金刚藏。 而现其前。 即以十三种法加金刚藏菩萨。 一以言赞谕二十方诸佛与无能映夺身。 三与无碍乐说辩四与善。 分别清净智五与善。 忆念不忘力六与善。 决定明了慧七与至。 一切处开悟众生智。 八与成道自在力。 九与如来无所畏。 十与一切智人观察分别诸法门辩才智。 十一与一切如来上妙身语意具足庄严。 十二十方诸佛手摩其顶。 十三与意加者。 欲令后世断疑成法令生信故。 一如经说。 以言赞谕。 许说无疑。 以手摩其顶。 安慰许智相及。 何以同名者。 明金刚藏菩萨证法因果与佛所证相似。 如五位菩萨。 与佛因果俱齐。 皆以同名佛印之成法。 令现在众及后世无疑。 并此土如来光照其身为十三种加。 如等觉位中普贤境界。 准菩萨本业璎珞经。 在第三禅说。 来文不备。 不可和会。 本业经是说华严经竟。 化三乘众。 于后重于菩提场中。 更略说彼经。 自有明文。 此五位教门依品次第。 今且略说。 后法界品内。 善财童子求五位菩萨善知识。 一一行之。 师弟轨则行相。 利益众生后当更明。 地地法门一一别相随文释义方解。 略会三乘十地门差别。 三乘十地教行印信全别。 上下披读思之可见。 三乘十地无似此华严法界佛所乘门法门次第。 经中五位六位行门。 皆以菩萨自证果德为己躬之号。 则如十信位中文殊与觉首等十首菩萨十住位中法慧等十慧菩萨十行位中功德林等十林菩萨是也。 如前所述。 皆以当位之内自证本法名之。 所从来国皆以根本智导利众生。 观根灭惑之智。 号之为本所事佛。 当位之内有十方同名诸佛。 来现其前。 十三种加成其印信。 表因果体齐。 以现同名。 总别通彻时劫互融。 无尽重玄一多相彻。 一切诸法。 皆如帝网同别重重无障碍。 三乘之中三贤十地无此印信行相全别。 有修真者。 须知权实。 勿滞其功。 滞权迷实。 虚烦多劫也。 第六重令善财证法别者。 如经中从第二会光明觉品。 于如来两足轮下放光明遍照百千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如是无量无数无边无等不可称不可量不可说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世界。 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蒙光照。 及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文殊师利。 乃至十色世界中觉首目首等十首菩萨。 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同时发来。 各说一法。 如是十法共成信位法门。 如善财童子于觉城东是文殊师利。 说种种法而生信心。 还倣前信位之中文殊觉首等十首菩萨所成信位。 第三会昇须弥山顶。 法慧等十慧菩萨各说一法门。 共成十住。 如善财童子南行至妙峰山顶见德云比丘。 及已下十善知识。 还如前经中。 昇须弥山顶。 法慧等十慧菩萨说十住法门。 第四会昇夜摩天宫功德林等十林菩萨。 各说一法共成十行法门。 如善财童子南行至三眼国见善住比丘。 及已下十善知识。 还如前经中。 功德林说十行法门。 一一以行行之。 第五会昇兜率天宫金刚幢等十幢菩萨。 各说一法共成十回向法门。 如善财童子南行至广大国青莲华长者。 及已下十善知识还如前经中。 金刚幢等十幢菩萨所说十回向法门善财一一询友以行行之。 第六会昇他化自在天宫。 金刚藏等菩萨说十地法门。 如善财童子至此阎浮提迦毗罗城婆珊婆演底夜天。 及已下十善知识。 还如前经中。 他化自在天宫金刚藏菩萨说十地法门。 善财询友一一以行行之。 第七会昇第三禅为八禅众。 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三昧所有法门十一地等觉位中普贤境界。 如善财童子至摩耶夫人。 及已下十善知识。 还如前璎珞经中重说华严次第。 十一地法门普贤境界。 善财询友一一以行倣而行之令成后则。 第八会佛地法门于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时说。 如善财童子至海岸国大庄严园林毗卢遮那庄严藏广大楼阁弥勒菩萨所。 以为善财佛果圆满善知识也。 还如前经中如来于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及三十七如来出现品。 如经中如来出现品前。 普贤行品。 出现品后离世间品。 还是普贤菩萨说。 善财童子一一倣之。 还从前五位摩耶夫人十一地等觉位中。 乘普贤行。 而自成正觉。 出现世间。 还以普贤行导利众生令离世间。 善财童子还以倣之。 从弥勒菩萨后自见其身。 入普贤身中。 即明自乘普贤行自成正觉于世常以普贤行导引众生令离世间。 自见其身入普贤身者。 明行满同普贤故。 法相似。 同一体故。 如出现品。 即是经中如来自放眉间光灌文殊顶。 放口中光灌普贤口。 令此二人共相问答。 明因果理事交彻相入故。 以此二人理事体用二门成佛果故。 出现世间。 如善财童子至于弥勒所。 弥勒菩萨令善财还见初善知识文殊师利。 善财闻已。 忆念之间便闻普贤菩萨名。 乃入无量三昧门。 便见其身入普贤身。 及于弥勒楼阁中会三世事在于今时。 即是善财童子功穷极果。 弥勒菩萨而与会之令成法则令使后学信解证入无疑。 经中但有法门。 未有人求学者故。 令善财询友一一以行行之。 一如前经之法则。 若也空施法则还恐在行犹迷。 故令善财以行行之。 令使后学无滞。 弥勒令善财劫见文殊。 明从法身理体根本智为因见弥勒菩萨是善财乘法身本智为因。 及诸善知识所行普贤行。 以成自己佛果。 见弥勒之后入普门法界。 自见其身入普贤身者。 虽成正觉常以普贤行利益众生。 即明文殊普贤弥勒佛果三人始终一处。 表通因彻果。 此三人之道。 是古佛之大都。 是源始之法际。 若速解者即本来全得。 处迷者自没轮回。 为古佛道法本来常如是故。 非生灭法。 无作为也。 修之者及以放逸者。 皆有作者故。 欣寂不当。 放逸还非。 以自情缠乖其圣性。 是故道者。 以定慧力善自观之勿滞其事。 第七明六位菩萨来众别者。 且如权教之内所说菩萨诸地位次。 但说假真如为因果。 仍地前三贤未能正证。 初地之中。 一地证一真如。 十地证十真如之后。 方能始见佛性。 前证真如。 复言有十真如障。 真如既能成障。 明知权教之中既施设假真如非本真也。 所说地位三乘同闻声闻人天共会此经不尔。 总是果位菩萨六位之中一位具十。 又当位之内十箇菩萨下名悉同。 各从十方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至佛所。 信位之内初名觉首。 次名目首。 有十首菩萨也。 创初起信。 即有一切处文殊师利。 所从来国金色世界。 本所事佛皆号不动智。 华严经即事表法。 无一事不表法门。 金色世界者。 白法也。 金为白色。 明法身本体也。 不动智佛明法身之内无作性智是根本智也。 文殊师利即是能证之因。 不动智佛即是所证之果。 今举此因果同体无二。 用成十信之初门。 还令诸信者。 信果成因。 还修果法。 以成因位。 十住初心初心之上便成正觉。 为从证果本智为因也。 是故此经下云。 以少方便疾得菩提。 不同权教菩提同有为故立能证所证也。 一念之间无有能所。 能所尽处名为正觉。 亦不同小乘灭能所也。 了能所本无动故。 此乃任法性故。 动寂皆平。 为本智非动寂故。 妄谓为动。 愚夫不了。 弃动而求寂为大苦也。 故维摩经云。 五受阴洞达空为苦义。 为小乘有欣厌故。 为苦生也。 以此文殊等十首菩萨。 还兴果德示悟众生。 法华经云。 以佛智慧示悟众生。 使得清净故。 以此义故。 觉首等十首菩萨。 皆从本所事佛下名皆同名之为智。 所谓不动智佛。 无碍智佛。 解脱智佛。 如是十智如来所来。 皆表所从本智。 所来来处是己身之智。 所来者。 是因也。 即明因从本智果来。 犹如全将金体以成环钏。 全将佛体以成菩萨。 全将佛果以作自身。 今还以自佛本智成初证也。 一切众生总皆如是。 今从佛所来者。 即表初发心时顿证本智。 佛体用以成初觉。 以此正觉初证。 之因。 是彼十首菩萨以因从果来。 次十住位中十慧菩萨。 所谓法慧菩萨。 一切慧菩萨。 胜慧菩萨。 如是等十慧菩萨。 各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至佛所。 所从来国。 本所事佛。 所谓殊特月佛。 无尽月佛。 不动月佛。 如是等十箇月佛所表是果。 法慧等十慧菩萨所表是因。 还表因从果来。 佛皆为月者。 表此十住之内创证果德无明热除性清凉故。 以此义故。 表果德清凉故。 佛名为月。 像此位初证者故。 还同体清凉也。 经云。 法慧菩萨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以三昧力故。 十方各过千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千佛刹微尘数诸佛。 皆同一号。 名曰法慧。 普现法慧菩萨前。 慰叹善哉。 如此言千者。 为一一佛皆满十方故。 不同权教有限量彼此国土也。 此即明此位之中创发心时因果相成无差别体故。 是故菩萨与佛号同名。 法慧为印因果为一体故。 佛名与己同名。 表一切证道者皆然。 前十信中不动智佛。 是根本智此。 十住中佛果名号月者。 是随位进修获益之果。 因果者。 即是非因果之因果。 但以无依止处名之因果。 亦不同外道以情拨无因果。 不同人天凡夫系成因果。 不同此二名为佛因果也。 如此位中十住初首证。 此非因果之因果也。 是故初发心时即是佛故。 如此位中无上慧菩萨颂云。 凡夫无觉解。 佛令住正法。 诸法无所住。 悟此见自身。 非身而说身。 非起而现起。 无身亦无见。 是佛无上身。 问曰。 何故前信位之中十首菩萨不入三昧即便说法。 又无同名觉首佛而称叹。 何故此十住位中法慧菩萨入三昧始说法。 又千佛世界微尘数佛与法慧同名皆号之为法慧。 来慰叹。 何故前十信无此等相者何为也。 答曰。 为信位示果法。 因果同举但令生信。 未有实证故。 不入三昧。 以十住之位入真实证故。 以此义故。 须入三昧。 方能真证为与众生成证法则故。 为正证果德同号佛来印成因果一味故。 前信位中但且成信未正证故。 以此不入三昧。 无同号佛来。 印成因果。 当如是知。 如是信解。 如是千佛已次万佛者。 明进修行相故。 如十行品中功德林菩萨。 入菩萨善思惟三昧。 入是三昧已。 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 有万佛刹微尘数佛。 皆同一号。 号曰功德林。 而现其前。 叹慰功德林。 还如前位。 因果同故。 其佛名号与菩萨名同。 还以菩萨为因。 佛为果德。 二体同故。 是故同名。 十林菩萨本所来国。 皆名为慧。 功德林菩萨等十林菩萨。 各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从十万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来。 其国名亲慧世界幢慧世界宝慧世界。 如是十慧世界。 本所事佛。 所谓常住眼佛。 胜眼佛。 无住眼佛。 如是等十眼佛。 问曰。 何故前十住位中同名法慧佛。 只举千佛刹微尘为数。 所有菩萨来亦过千世界外所来世界名同皆名为华。 本所事佛同名为月。 何故此十行位中本从来国皆同名为慧。 本所事佛同名为眼。 何意如是。 答曰。 为十住位中从凡创证果德始从凡夫来故。 国土名同皆名为华。 为创住佛所住自佛智慧开敷故。 证佛慧初生诸佛。 家故佛号皆同为月。 以表得法清凉如月。 此十行位中始终总佛内外俱真。 国亦以法为名。 佛亦以法为号。 前位始证以表如月清凉。 此位已真纯名之为眼者法眼也。 为此行中明法眼圆明应机照俗以成德故。 以次千及万数渐渐增广者。 明法界圆明不增不减。 但以佛果位菩萨引生方便。 引接凡庸令增胜故。 皆为如来密意方便故。 如佛名经无量声如来日月光明如来世尊。 偏增致敬重加三礼。 云灭罪多者。 如来方便引凡心生令策志故。 岂谓诸佛体同一味功德有差别耶。 今时佛果中诸菩萨安立地位境界增广。 如是渐次言千佛世界万佛世界。 乃至数终一一数体缘起相彻。 一一数中始终相入无前后际。 是诸佛密意方便故。 犹如十钱去一钱十总无着一钱十全成。 为诸数如响应声同时缘起故。 得初即得终。 还以性齐时齐缘起同时故。 今此中安立境界法门。 新华严经论卷第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2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