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疏。 今承理教之力略启四门。 下第三。 开章别释也。 于中先标。 后释。 今初也。 应有难云。 既极位方知。 何以凡情辄窥大教。 故此云耳依凭教理。 圣教许故。 故涅槃云。 具缚凡夫。 能知如来秘密之藏。 毗卢遮那品云。 如因日光照。 还见于日轮。 我以佛智光。 见佛所行道。 即因佛教能了教也。 即仰推之智。 信解而知耳。 疏。 今初西域下。 释第一门。 于中三。 初双标开合。 次且不分下。 双释开合。 后以斯多义下。 双结开合。 今初也。 西域开合者。 如龙树之释大品。 无着之解金刚等。 皆合而不分也。 而智光戒贤。 各分三时。 皆开而不合也。 东夏开不开者。 如僧肇之解净名。 僧睿之释思益等。 皆合而不分也。 生公之立四轮。 智者之立四教等。 皆开而不合也。 故诸德见开有失则合。 见合有失则开。 不应局执也。 疏。 殊途同归者。 周易云。 天下殊途而同归。 百虑而一致。 谓若千迳九逵王城不二。 九流百氏大道宁差。 今疏借用。 乃通三义。 一约教。 始随机异故殊途。 终归显实故一致。 二约机则异。 就理常一。 三体外无权。 权即是实故。 殊途同致也。 疏二。 一音普应一雨普滋者。 一音即是净名。 一雨即法华药草喻品。 谓三草二木不同。 同承一雨之润。 五性三乘不一。 法雨一味无差故。 彼经云。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 所谓解脱相。 离相。 灭相。 究竟涅槃。 常寂灭相。 终归于空等。 疏。 三原圣本意为一事故者。 亦是法华中意。 故彼经云。 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 种种因缘譬喻言词。 而为众生演说诸法。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一佛乘者即华严矣。 又云。 我此九部法。 随顺众生说。 入大乘为本。 以故说是经。 皆为一事也。 疏。 四随一一文众解不同者。 此通明诸经。 如经说一无常。 或有解者以生灭代谢故云无常。 或云无彼常故名为无常。 或云。 不生不灭名为无常。 或即无法可常也。 或云。 真如一法随染净缘。 转变不常故名无常。 或闻无常便知对常。 以说无常。 非常非无常。 以为中道等。 明知随人解不同也。 又苦集灭道四名。 则同随机解殊。 乃有四种。 又涅槃云。 十二因缘下。 智观者。 得声闻菩提。 中智观者。 得缘觉菩提。 上智观者。 得菩萨菩提。 上上智观者。 得佛菩提。 又如一乘五教机解不同三谛差别。 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是中道义。 即有多人解不同也。 或云。 既言因缘所生。 那得即空。 要须析因缘尽。 方乃会空。 呼十方空为即空。 亦名为假名者。 有为虚弱。 势不独立。 假众缘成。 从缘故假。 非施权之假。 亦是中道义者。 离断常故名为中道。 非佛性中道。 若作此解者。 虽三句皆空。 尚不成即空。 况即假即中。 此生灭四谛中义也。 或云。 因缘所生法。 不须破灭。 体即是空。 而不得即假即中。 设作假中。 皆顺入空。 何者诸法皆即空。 无主宰故。 假亦即空。 假施设故。 中亦即空。 离断常二边故。 此三番语异。 俱顺入空。 退非二乘析法。 进非别圆。 乃是三兽度河之意耳。 或谓即空即假即中。 三种逦迤。 各各有异。 三种皆空者。 无主故空。 虚设故空。 无边故空。 三种皆假者。 同有名字故假。 三种皆中者。 中真中机中实故。 谓空名中者。 约真谛故。 假名中者。 就机设化。 不住化不。 化故。 中名中者。 约一实谛之中道故。 此得别失圆。 或谓即空即假即中。 虽三而一。 虽一而三。 不相妨碍。 三种皆空者。 言思道断故。 三种皆假者。 但有名字故。 三种皆中者。 即是实相故。 但以空为名。 即具假中。 悟空即悟假中。 余亦如是。 是知随闻一法起种种解。 圆机受教无教不圆。 偏机受教圆亦偏矣。 既随一文异解。 何须分判不同。 疏。 五多种说法成枝流者。 上义亦傍该诸经。 今正引当经立理。 法界品云。 法欲灭时有千部异千种说法等。 何不寻条以得根。 便欲派本而为末。 浑纯源之一味。 成浇薄之枝流。 疏。 以斯五义下。 三总结也。 夫子云。 攻乎异端斯害也矣。 何得执异迷同是非竞作。 疏。 其分教者下。 释分教中乃有十意。 前五对前五义。 后五显过于前。 疏。 一理虽一味等者。 谓今欲分教非欲分理。 迷于权实。 宁契佛心。 二中一音但是教本。 非即是教。 教乃在机。 随机不同。 今分彼教故。 净名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各各随所解。 今分随所解耳。 其犹长风是一。 百窍异吹。 岂以一风不殊。 便谓百窍齐响。 一雨亦就佛说。 三草即就机殊。 今分三草教殊。 非析一雨令异故。 经云。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 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以一音一雨义相不异故。 但说一音。 三中本意未申者。 如佛本。 为一大事出现于世。 四十余年。 未显真实。 今分一代时教。 岂妨判有浅深。 言随他意语者。 佛有三语。 一随自意语。 说自所证一实等故。 二随他意语。 一向方便引众生故。 三随自他意语。 半称自证。 半随机故。 今分后之二语。 不分初一随自意也。 四中言有通别者。 如前所引。 此通随闻异解有不通者。 就此分之。 如说人空法有。 斯即小乘。 不可名大。 若说二空。 此可名大。 不得名小。 说有五性非是一性。 说一性处非是说五。 如是等文。 无容异解故须分之。 五中有二义故。 虽分权实不成枝派。 一善会佛意。 所说权教乃是随宜。 所说实者称理究竟。 二有开显者。 说彼权教是方便门。 说于实教是真实相。 不谓方便为真实。 则方便门开知实理之普周。 则真实相显故。 法华经云。 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今能开显故。 不滞枝派。 约佛施张故。 须分权实。 疏。 又王之密语所为别故下。 有五意。 显过于前不分。 此一初也。 涅槃第九。 说先陀婆一名四实。 一者盐。 二者器。 三者水。 四者马。 释中。 一水二盐三器四马故。 彼文云。 如是四法皆同此名。 有智之臣善知此名。 若王洗时索先陀婆。 即便奉水。 若王食时索先陀婆。 即便奉盐。 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 即便奉器。 若王欲游索先陀婆。 即便奉马。 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 是大乘经亦复如是。 有四无常大乘智臣应当善知。 若佛出世为众生说如来涅槃。 智臣当知。 此是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 欲令比丘修无常想。 或复说言。 正法当灭。 智臣应知。 此是如来为计乐者。 说于苦相。 欲令比丘多修苦想。 又复说言。 我今病苦。 众僧破坏。 智臣当知。 此是如来为计我者。 说无我相。 欲令比丘修无我想。 或复说言。 所谓空者是正解脱。 智臣当知。 此是如来说正解脱无二十五有。 欲令比丘修学空想。 以是义故是正解脱。 则名为空。 亦名不动。 谓不动者。 是解脱中无有苦故。 是故不动。 是正解脱亦为无相。 谓无相者。 无有色声香味触等。 故名无相。 是正解脱常不变易。 是解脱中无有无常热恼变易。 是故解脱名曰常住不变清凉。 或复说言。 一切众生有如来性。 智臣当知。 此是如来说于常法。 欲令比丘修正常法。 是诸比丘。 若能如是随顺学者。 当知是人真我弟子。 然彼经疏。 不释不次所以但桉次配释而已。 前四彰权隐实。 后一彰实隐权。 今谓前别喻中。 即无常苦空无我。 而为其次。 以水方圆任器。 是无常故。 盐是苦故。 器当其空。 有器之用故。 马由人策。 不自在故。 合中无常苦无我。 是三修法。 属生死故。 四合空者。 是正解脱。 而解脱中空无我苦不净及无常。 即是常故。 故一空中明有四义。 并以器喻。 而最后佛性彰其妙有。 即合前马。 然空中四义。 遮无常等。 佛性一义。 显是真常。 亦应具说我乐净等。 含在正解脱中。 不动是乐。 无相是净。 无变热恼即是常义。 马又我义。 是则此中具彰八行。 由于生死无常等中。 密显常等故为密语。 又初标中盐在初者。 亦是苦空无常无我。 而为其次。 如常所明。 故此释不同古师之义。 然引此文意。 令随所说言。 须善得意。 岂可浑然不分权实。 疏。 不识权实以深为浅等者。 第二意也。 如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而谓但是如来方便说者。 是以深为浅也。 不能正修。 高推圣境。 即不能速证无上菩提。 故云失于大利。 离世间品云。 修此法者。 少作功力疾得菩提等。 言以浅为深虚其功者。 犹如世尊为止乱想。 令数息看心。 为厌苦者令出三界。 众生不了耽味为真。 勤苦不已。 多用功力所获至微。 不得涅槃一日之价。 故云虚其功故。 即虚废功力也。 疏。 庄严圣教令深广故者。 第三意也。 谓分析权实空有。 取舍偏圆迟速。 方知佛法微妙深玄。 无不包摄。 譬犹不泛大海岂识边涯。 不识土石安知真宝。 故智论释法施云。 依随经论广作义理。 为立名字皆名法施。 又若不分权实。 则谓三教大同。 今明大乘尚有权实。 何况小耶。 小乘比大。 由若萤光方于日照。 小是佛教尚被斥诃。 况于儒道比之佛法。 则天地悬隔矣。 以此重重拣之。 方知佛法深奥。 疏。 诸圣教中自有分故者。 第四意也。 如解深密。 立三时不同解节。 金光明立三轮之异。 涅槃自分半满。 又约五味之差。 皆佛自分也。 疏。 诸大菩萨亦开教故者。 第五意也。 若无着之扶五性及与三时。 龙树之判四门共与不共。 皆拣权实有取舍也。 疏。 以斯多义下。 第三双结离合。 而舍合从离。 第二古今违顺中。 先叙此方。 后明西域。 前中先总标。 后别释。 一一师中多分为二。 先叙昔义。 后辩顺违。 一音中疏上之下辩顺违。 先出彼意。 言各得圆音一义者。 言含纵夺。 纵之则顺下出现品。 明如来圆音有其十义。 十义之后。 复六句融通。 今但得十义中之一耳。 初师则顺善口天女一声之中。 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 则佛一音之中有多音也。 后师则顺如水一味随器成异。 则如来本无多音。 故云各得一义耳。 又此二义。 若不会释。 敌体相违。 互不相许。 则齐楚俱失。 并应夺之。 若取各自所宗故。 各得一义而与之耳。 然并为教本下。 又都夺耳。 疏。 二立二种教。 隋远法师亦同此立者。 彼涅槃疏。 初云。 圣教虽众。 略有二种。 一声闻藏。 二菩萨藏是也。 疏。 斯则文下。 二辩顺违。 先明其顺。 顺于至教。 涅槃半满。 前已广引。 疏。 盖是对小下。 辩违。 上云顺者。 但顺通相之意。 未知佛之深旨。 半满之言。 显在小大密意而说。 复有以权为半以实为满。 则大乘中有半满矣。 亦犹缘觉声闻开之有异。 则成二乘。 合之有同。 总称为小。 权实亦尔。 开之有异。 权可称半。 合之大同。 故并称满。 是则实教唯满。 小教唯半。 权大乘者。 亦半亦满也。 疏。 此虽约机下。 辩顺违。 直出其立意不离半满。 半满顺违。 即此顺违也。 言不出半满者。 顿即前满。 渐具半满。 以具有三乘。 二乘是半。 大乘是满。 故以机就教有直有曲。 故分渐顿耳。 疏。 三唐初印法师下。 第三师先叙昔义。 中有三。 初总标。 二屈曲下。 正立。 三又此下。 拣异。 疏。 此约化仪以判下。 辩顺违。 先顺后违。 顺中三。 初一句总出立意。 第二遮破释成。 第三结成昔义。 今初。 第一半满。 约所说法立。 第二渐顿约机以立。 今此一师约化仪立。 谓佛以法化生。 有曲直故。 即化法仪式不同耳。 疏。 然华严下。 第二遮破释成。 谓刊定记不许此师立义。 先破总名。 后破四异。 今为昔通。 则遮其破耳。 文即分二。 先救总名。 后救四异。 今初。 至故云屈曲。 是救其破于总名。 彼疏破中。 先牒义竟云。 若尔涅槃法华维摩楞伽密严胜鬘佛藏经等。 皆释迦说。 应不明于如来藏性实相法界等(此破屈曲以有平道故)华严梵网。 既舍那说。 何故华严说于四谛。 普贤行等品中。 皆云随诸众生所应调伏。 作如是说。 又问。 明净行梵行三贤十地。 离世间入法界等。 诸品之中。 不应皆说对治行法等(此破平道以有屈曲故也)今疏云虽有随诸众生各别调伏者。 此牒其破平道教中屈曲之文。 疏。 皆是称性一时顿演者。 释成是其平道之义以称性之巧。 无边差别皆是平道。 又一时顿演不同屈曲说权之时不说实。 说实之时不说权。 说四谛唯为小乘。 说六度唯被菩萨。 故一切并陈尤显平道。 又说随众生者。 说于世尊余处随机。 非此经中是随机说。 疏。 涅槃等虽说一极者。 此牒其破屈曲教中有平道之文。 疏。 或对权实下。 释成是屈曲之义。 言屈曲者。 非是有真如法性。 即非屈曲。 但取随机隐显为屈曲耳。 此上二句是约法华。 明是屈曲。 昔权今实。 破三显一。 明权则未说实。 说实必废于权。 不同华严权实齐彰一时顿用。 故名屈曲。 疏。 或会异归同下。 约涅槃经以明屈曲。 涅槃会昔有余之义同归一味涅槃。 先异后同。 亦成屈曲。 不同华严若同若异。 空不空等一时顿演。 又云一切如来或说不说者。 古德共云。 日月灯明佛。 晨旦说法华。 中夜便灭度。 则法华之外。 非是别时更说涅槃。 谓人根利故闻法华竟。 不复须说涅槃。 则涅槃或说不说。 谓或有国土。 唯说三乘究竟不破。 或有国土唯说一乘无三可破。 则知法华亦有说不说。 不同华严云我不见有一佛国土。 其中如来不说此法。 明是平道。 疏。 约释迦为主下。 第二救破四异。 彼疏破云。 又四异中。 众处两异皆违经说。 七处并是娑婆界故(上破处异)又云。 出现品云。 十方诸佛赞普贤言。 能说此法。 今此会中有佛刹微尘众生。 发菩提心故。 发心品中云。 亦同此说。 准此故知有地前器。 (此上破众异)是故此师所立。 多违教理。 甚难依也(此结破也)。 彼破二异。 今疏通二异。 后一是救刊定破处异。 初一是遮有余师破其主异。 谓恐有破云下。 经既云。 或名释迦牟尼。 或名毗卢遮那。 明知二主不异。 何言主异。 故今通云。 释迦为主。 但是三身中化身。 遮那为主。 则十身具显。 化身乃是十身之一。 故云必具释迦。 是则总别异也。 何言不异。 疏。 娑婆之处未融华藏。 华藏之处必融娑婆者。 此通刊定破处异也。 余处王城舍卫。 未言即是华藏娑婆。 今云七处自有二义。 故同华藏一。 约本末分岐故。 七处亦是华藏界中。 第十三重之内。 二约净秽该彻。 则摩竭提国其地金刚。 说初品时。 华藏世界六种震动。 彼疏序云。 刹该净秽。 娑婆震而华藏动。 岂不华藏之处融耶。 故知破其处异。 自违己说也。 所以不救破众异者。 由刊定破最不当故。 彼众异中但云。 释迦经中通被三乘。 遮那经中唯被菩萨。 则通局之殊而破彼义。 乃引凡夫发心。 岂非菩萨之器。 况此经发心。 又甚深故。 其说异一种。 他人不破故此不救。 疏。 略云四异下第三结成昔义。 言异实有多者。 更举十条。 一教门仪式异。 于中复有多义。 谓全依海印曾无出入。 一时顿演与前后次第不同。 放光集众一多通局。 请答言念现相等殊。 道场庄严胜劣不等。 故云教门仪式异也。 二所诠理致异。 圆融历别多义不同。 十十法门有多差别。 如义分齐中。 三成佛迟速异。 谓或唯一念或无量劫。 念劫圆融长短自在。 不局三祇及应化故。 四见佛通局异。 无论凡圣。 许见十身。 不局地前地上之别故。 五说教时分异。 始成即说时有十重。 念劫圆融不局三七等故。 六见境宽狭异。 地狱天子。 六千比丘。 肉眼远彻周法界见。 不局三千有分限故。 七因果行位异。 具足圆融行布。 性相交彻故。 八立乘多少异。 或说一乘或无量乘。 不局三乘五乘定故。 九利益胜劣异。 地狱天子三重顿圆。 尘尘刹刹无尽利益故。 十流通付嘱异。 尽未来际长流不断。 诸佛亲护非小乘故。 历别细求过此更有。 故云异实有多。 诚如所判者。 结成昔义也。 疏。 但以下。 第二辩违。 既不判屈曲之浅深。 便令多法浑同无别。 不能令人善识权实故不依之。 疏。 四齐朝隐士等者。 于正立中。 约于化仪及时。 以立渐说顿说。 即是化仪顿。 在始成。 渐有五时即约时说。 疏。 然此经下。 二辩顺违。 先顺后违。 顺中由依化仪故成顺理。 便引当经为其证成。 所引二喻并出现品文。 前来已引。 疏。 然渐约下。 辩违也。 以约时局教有诸妨难故成违理。 指在后破。 第三立三种教中先总标。 后一南中下。 别说三师。 初即诸师同立。 于叙昔中二。 先总明。 后别明渐义。 前中分三。 初正立。 次由渐中先小下。 立三之意。 后谓别有下。 出不定相。 言偏方者。 谓大体而言。 渐中先小后大。 而不妨说小之时亦有说大。 如人十年弘律不妨私房时说大乘。 故曰偏方不定。 指经云如胜鬘金光明者。 胜鬘经初云。 波斯匿王末利夫人。 信法未久。 既言未久明是初说。 金光明经既非第一顿教。 又非第二渐教。 末后而明常住。 明是不定。 言佛性常住者。 胜鬘经说二种如来藏。 即佛性也。 又叹佛三身。 即今梵音之文云。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归依。 即常住义也。 金光明经三身品中。 广说法身常住故。 疏。 渐中开合下。 第二别明渐义。 开渐成别自有四种。 从二至五。 于分三中。 初自有三师。 初有师正立。 后二师指同。 即唐三藏及真谛三藏。 初云武丘。 即苏州山寺。 于第三师中二先指同初师。 后而时节下。 指异别立。 疏文稍略。 彼云。 谓佛二月八日成道。 四月八日于波罗柰国鹿野苑中。 为声闻众转四谛法轮。 后于成道第七年中在舍卫国。 去祇园五里智慧河边。 为诸菩萨及二乘众说般若等经。 此时具二。 谓转照法轮。 又于成道三十年后。 未涅槃前。 在毗舍离国鬼王法堂中。 为真常菩萨说解节等经。 此时具有转照及持三种法轮也。 疏。 即宋朝岌法师下。 第三分四于中文二。 初双标。 后双显。 疏家不欲繁文故。 但于前师之外。 加其异名应具列之。 疏。 道场慧观者。 即上元道场寺僧。 言五教者。 一有相教。 二无相教。 三抑扬教。 四同归教。 五常住教。 言抑扬者。 谓抑挫声闻褒扬菩萨故。 刘公五者。 一人天教。 二有相教。 三无相教。 四同归教。 五常住教。 疏。 上来诸师下。 第二辩顺违。 于中三。 第一总明顺违。 第二别破违理。 第三结成违顺。 初中以上来诸师从二至五。 皆先小后大故。 不加不定。 招初有大乘之难。 虽加不定犹有妨者。 加不定免初有大乘之难。 而于所立名义之中。 皆有难也。 言略显五时之妨者。 从后破之。 既破五时。 四三二时皆已破竟。 故云余可例知。 疏。 初明十二年等者。 第二别破。 别破二家五时。 即为二别。 今初破道场五时。 即分为五。 疏。 成实论云。 我今正明三藏中实义。 实义即空者。 破第一时。 引其三文。 此即第一引小乘论。 以成实论意云我今成立小乘中实义。 故云成实。 以三藏即小乘教故。 既言实义即空。 明小乘已说空竟。 何言见有得道。 不可不见实义而得道也。 疏。 又阿含中云下。 第二引小乘经。 然经文相续云无是老死无谁老死。 此即明十二因缘人法空义。 是老死者。 指老死法体。 谁者即人也。 故无是老死。 即老死法空。 无谁老死。 即我人空也。 然诸经论多明小乘。 但有人空未明法空者。 有二义故。 一从少分说小乘。 多分但明人空。 二从显了不显了说。 虽说法空未全显了。 故言不说法空耳。 若从不显了说及少分说。 则亦明法空。 今从此义。 疏。 三藏中明法空为大空者。 第三引大乘论。 彼释十八空。 拣二宗大空之异。 今但取三藏明法空之言。 三藏亦即小乘教耳。 皆显已下。 四结上三文。 疏。 若云第二时中下。 破第二时。 于中三。 一破说空。 二破不相常住。 三结立正义。 初中又二。 第一引制戒。 明十二年后说有。 故戒经云。 善护于口言。 自净其志意。 身莫作诸恶。 此三业道净。 能得如是行。 是大仙人道。 此是释迦如来于十二年中。 为无事僧说是戒经。 从是已后广分别说。 明知十二年后。 始制广戒。 广戒即是明有。 疏。 又智论云。 从得道夜下。 第二引论通说般若。 明十二年前已说于空。 非局十二年后。 般若明性空之智故。 疏。 若云第二时中未显常住者下。 第二破不明常住。 于中四。 初反质破。 实相即常住故。 疏。 涅槃亦说佛性亦名般若者。 第二显正破。 上即现量。 此即圣言量。 般若既即佛性。 佛性是常。 般若常矣。 疏。 是知实相般若下。 第三会义破。 谓会释二经。 使第二时同第五时。 以义同故。 谓二种般若。 即二佛性。 在名则异。 在义不殊。 言实相为正因者。 即第一义空。 名为佛性。 第一义空。 即实相异名。 观照为了因。 如灯了物。 疏。 又般若离四句下。 第四纵夺破。 先夺则拂迹入玄理绝百非。 言亡四句。 若但以空为般若者。 非真般若也。 故经云。 般若非有相非无相。 亦非有无相。 亦非非有无相。 离一切诸相何得存空。 故智论云。 诸佛说空法。 为离于有见。 若复见有空。 诸佛所不化。 疏。 般若不坏四句岂无妙有者。 此即纵也。 纵其是空。 亦须是有空。 尚是四句。 何况有耶。 故般若经云。 般若不坏色。 不坏受想行识。 即不坏有也。 余文可知。 故智论云。 一切实。 非实。 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佛法。 则四句皆实。 又因缘所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 有遮有表。 即下二句。 是知失意则四句便成四谤。 得旨则四句便成四德。 下说正义。 蹑此而起。 疏。 是知小大各有四门下。 第三结立正义也。 此则纵而夺之。 纵其初有次空。 则各得一门之意。 夺其不识四门之意。 则初有次空之旨全乖。 言四门者。 小乘以阿毗昙为有门。 毗昙即今俱舍。 遵一切有部故。 成实即是空门。 实义是空故。 以昆勒论即亦有亦空门。 其非有非空门。 未见论文。 即是恶性车匿见此入道。 有云。 犊子部亦计我非有非无。 恐未指定。 大乘四门者。 如涅槃云。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如乳有酪性等。 斯即有门也。 又云。 石无金性。 乳无酪性。 众生佛性犹若虚空。 迦毗罗城空。 大涅槃空。 即空门也。 又云。 众生佛性亦有亦无。 何以为有。 一切众生悉同有故。 何以为无。 为从善方便而得见故。 即亦有亦无门。 又云。 众生佛性即是中道。 非有如虚空。 非无如兔角。 百非斯遣。 此即非有非无门也。 若取经论。 唯识多明有门。 掌珍多辩空门。 辩中边论多辩亦有亦空门。 中百论多辩非有非空门。 疏。 若云第三时中但名抑扬等者。 破第三时。 文二。 先双标。 后净名云下双破。 先破第三时中不明常义可知。 后般若亦云下。 破独得抑扬之名。 以第二时中亦抑扬故。 二乘萤光抑也。 菩萨如日扬也。 疏。 若云第四时下。 第四时但破不明常住。 不破同归之义。 疏。 五以涅槃为常下。 破第五时。 许其涅槃是常住义。 责其涅槃无有小乘。 以至涅槃皆有大小故。 阿含说如来涅槃之相者。 彼说如来于纯陀家乞食。 因食栴檀木耳羹。 得患背痛。 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 逆顺出入。 超越三昧。 于第四禅中入火光三昧。 烧身灭度。 唯留舍利为人天福田。 身智俱灭。 入无余涅槃是也。 疏。 若以人天为初下破第二家。 即刘公之义。 言提胃虽说戒善等者。 彼说如来在树王下成道。 于七日中。 无人知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唯提胃波利此二居士。 明究阴阳知佛成道。 名为树神。 提胃献麨。 四天王奉钵。 如来受已。 始为提胃说世间因果。 此约小乘相不妨为大。 谓彼经又云。 五百贾人得受五戒。 先自忏悔五逆十恶谤法等罪。 得四大本净。 五蕴本净。 六尘本净。 五根本净。 提胃长者得不起法忍。 三百贾人得柔顺忍。 二百贾人得须陀洹果。 四天王得柔顺忍。 三百龙王得不起法忍。 自余天等无量众生。 发无上菩提心。 又普曜经云。 第二七日。 提胃等五百贾人。 施佛麨蜜。 佛与授记。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皆同一字名曰齐成。 明非独人天也。 然提胃塔现在土火罗国。 上所引经。 皆明初时已说大也。 疏又违密迹经中第二七日说三乘故者。 既第二七日。 已说三乘。 那言最初唯人天之教。 此经即大宝积密迹力士。 第三会卷当第八。 是初竺法护译。 疏。 然上五时等。 皆以约时剋定。 则有所乖等者。 第三结成违顺也。 上结前违而言等者。 等取四三二时。 疏。 拣去不定从多分说。 亦有理在者。 结成顺也。 有二义故。 故得顺理。 一拣去不定。 则无剋定之失。 不违密迹等经。 二从多分说。 不违自所立义。 故有理在。 疏。 二后魏光统等者。 第二师先正立中二。 先明所承。 后显立义。 今初。 言承习佛陀三藏者。 佛陀是西域人。 同学五人。 四人皆得道。 其欲亡身求之。 友曰。 道须缘会。 不可强也。 汝与东土有缘。 彼有二弟子。 汝若度得必当得道。 佛陀初至于此。 当后魏孝文。 始在云州投之见重。 初至一康家供养。 夜见火光满室。 及孝文移都洛阳。 佛陀亦随之。 彼为立少林寺。 知后为则天所取。 遂指水令西山透陇而流。 其二弟子。 一是稠禅师得道。 二是光统。 故云。 稠公解虎于东谷。 佛陀指水而西流。 疏。 亦立三教下。 显立义也。 于中渐约不具。 顿约具说。 不同远公大小相望成渐顿也。 言具说者。 即如涅槃说。 空者所谓生死。 不空者所谓大涅槃等。 又云。 若空不空若常无常等。 皆令广闻。 即时顿也。 三圆教者即是华严。 疏。 此亦约化仪说有前后下。 辩顺违。 此师所立义。 多顺理故不辩违。 于中先出立义。 后解妨难。 今初。 是约化仪说。 有前后者。 顿中化法无异渐中。 别说空不空。 即名为渐。 同时说空不空。 即名为顿。 故是化仪。 其第三亦约化法。 拣异前二。 从多分说。 故云此亦约化仪。 疏。 意明今时下。 二解妨难。 中谓刊定记主。 有其二难。 一合难渐顿。 二别难于圆。 第一难云。 若渐根生熟俱渐。 顿根生熟俱顿。 则渐顿可分。 既云未熟名渐。 已熟名顿。 此则于一渐根。 但生熟为异。 无别顿义。 或应彼一有渐顿二根。 生必至熟。 熟必从生故。 或应一切时皆是渐根。 无有不从生至熟故。 释曰。 此第一难其渐顿自有三难。 第一渐顿不分难。 第二一根具二难。 第三无有顿根难。 初一是总。 后二是别。 今初。 为此一通。 三难皆遣。 如第一难。 刊定以根定于渐。 顿则有此难。 今不以根定于渐顿。 何有此难。 谓为其根生。 渐说法门。 名之为渐。 为于根熟。 顿说法门。 则以为顿耳。 何得以生熟俱顿难耶。 则第一难遣矣。 既不约根。 何得以生必至熟熟必从生等难耶。 则第二第三难遣矣。 又为此难遣下自所立教。 彼立四教云。 第三教当初心菩萨。 第四教义当终心识如来藏者。 又自通云。 初心者约机胜劣。 名其初终。 非约修行初终时位。 汝既以根胜劣为初终。 何妨此师亦以根胜劣为生熟耶。 故为此难。 失古意也。 疏。 上达之言义兼地前等者。 通彼第二难于圆教。 彼难云。 既云分阶佛境。 则地前无有堪闻此经。 则违出现品佛刹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 释曰。 彼以上达分阶佛境。 合为一义故为此难。 今为此通。 则上达为地前。 分阶佛境为地上。 故不违出现品文。 亦不失于大理。 况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岂非分阶佛境之人。 疏。 隋末唐初下。 第三师先正立中。 皆依法华经第五。 即从地涌出品。 以彼中涌出菩萨问讯云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 所应度者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故佛答云。 如是如是。 诸善男子。 如来安乐少病少恼。 诸众生等易可化度。 无有疲劳。 所以者何。 是诸众生世世已来。 常受我化。 亦于过去诸佛。 供养尊重。 种诸善根。 此诸众生。 始见我身闻我所说。 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 如是之人。 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今疏引经。 便以义隔成于三轮。 此师以根本法轮。 是华严经。 始成正觉顿宣说故。 其枝末法轮。 是以根本化之不得。 便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为枝末者。 即指华严已后法华已前。 并为枝末。 三即法华。 以为摄末。 疏。 此判全约化仪等者。 第二辩顺违。 于中此句。 出彼立教所依。 依化仪立。 非是约法及约根等。 而言全者。 对前光统。 光统三教。 一约化仪。 二约化法。 三约对根。 今此师立唯约化仪。 疏。 据法但有大小下。 正辩顺违。 唯有大小则无殊半满。 亦摄义不周。 疏。 然法华为于一类开显本末者。 此段通经意。 以释妨难。 恐有难言。 依于法华立义。 乃是一极之说。 如何不依。 故今释云。 自是立教之人。 不得法华之意。 法华别为一类滞小之人。 故为此说。 谓执三疑一。 执小疑大故。 为开方便门显真实相。 真实相者。 唯是佛慧。 执小乘者。 是方便门。 非欲会通一代圣教。 若以法华之前。 皆为枝末法轮。 则般若净名胜鬘等经。 皆在法华之前。 前为枝末则抑诸大乘。 又经但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 明知经意。 不指般若等为枝末也。 疏。 又无量义下。 上引法华破之。 今引他经破之。 既云一切时中皆有大小。 则先后非独大乘。 中间非独小乘也。 此皆直破。 而不收之者下。 开宗立教之中收于此义。 故此略无。 又前出经意。 已是收竟。 第四立四教有四。 第一光宅中二。 先叙昔。 后顺违。 前中三。 初正立。 二出所以。 三结成。 初中四衢即四谛。 余可知。 疏。 以临门牛车下。 二出所以。 有三所以。 故三乘是权。 而义势连环。 一亦同。 羊鹿俱不得故者。 羊鹿是虚指。 出门不上车。 牛车若是实。 出门合上车。 又并羊鹿是虚指。 出门不上车。 牛车亦虚指。 同彼羊鹿。 不上车。 上明三皆虚指。 约法说者。 昔指三乘三界门外。 二乘出三界。 无有真实证。 菩萨出三界。 岂有真实证。 俱无实证。 名不上车。 明知三乘皆是权设。 二并无体者。 既不得车。 明皆无体。 以无可得故。 长者虚指。 三车实无。 界外三乘。 明是方便尽无生智是二乘车体。 丈六浅智。 是牛车体。 二乘之智既非真实。 丈六浅智岂有实耶。 然上不得约人就法。 今明无体直就法明。 三诸子皆索故者。 复成上义。 向若有体。 即不合索。 诸子皆索。 明皆无体。 不见羊鹿故索羊鹿。 今索牛车。 明无牛可见。 故彼经云。 尔时诸子各白父言。 父先所许玩好之具。 羊车鹿车大牛之车。 愿时赐与。 既索牛车。 明同无体。 故牒索耳。 索车是喻。 约法云何。 古有多释。 略要有二。 一者机索。 二者口索。 言机索者。 三乘之人。 以佛教门出三界苦。 谓为究竟不解索三乘。 已被淘练。 一乘机熟。 冥机叩圣。 义言索耳。 佛知机熟。 灵山集会。 为说法华一极之旨。 即是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二口索者。 已集灵山。 三乘三根皆悉启言。 求法求记。 即是索车。 为说与记令其修证。 即是等赐。 弥勒序品陈四众疑。 徵佛定因。 已是索义。 文殊云。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 已许等赐。 方便品初云。 告诸声闻众。 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着。 引之令得出。 已是开权。 又云。 舍利弗当知。 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即是显实。 开权显实。 已是等赐。 亦是许与。 身子三请法说。 索车。 譬喻品初腾疑白佛。 说诸喻车。 踊出品中弥勒陈疑。 请说果车。 开示知见。 说佛寿量等。 即是等赐。 三根求记即是索车。 佛皆与记即是等赐。 菩萨闻是法。 疑网皆已除。 即时大欢喜。 千二百罗汉。 悉亦当作佛。 皆是赐义。 故合喻云。 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 与诸菩萨及声闻众。 乘是宝乘直至道场。 由是故知。 三乘皆索。 三乘皆赐。 疏。 是知三皆虚指以为方便者。 三结成上义也。 由上三段展转相成。 以证三乘皆是方便无有实体。 故古人云。 虚指三车而群子竞驰。 火难既夷。 乃无有二。 岂合有三实以为一。 又非殊途而异获哉。 故经云。 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 然后但与大车。 宝物庄严安隐第一。 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如来亦复如是。 无有虚妄。 初说三乘引导众生。 然后但与大乘而度脱之。 何以故。 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畏等诸法之藏。 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 但不尽能受。 以是因缘。 当知诸佛方便力故。 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明。 三皆虚指也。 由皆虚指即无体故。 后得大车。 并非本望。 若昔大是实。 今得牛车何非望耶。 疏。 此则前三是三乘下。 辩顺违。 于中有四。 一总辩顺理。 二明其有违。 三会通教旨。 显违顺之由。 四结成昔义。 四乘无失。 今初可知。 疏。 若唯说法华下。 第二明其有违。 所以违者。 以抑昔大乘了义之经皆成权故。 疏。 是知下。 会通教旨。 于中又三。 一明会不会之意。 二明会二会三之意。 三明取昔废昔之意。 上三段展转通难。 谓初有难云。 既许昔三皆权。 何言抑诸圣教。 故今释云。 非不许其四乘但昔大不分权实故。 成抑诸实教耳。 疏。 若约会权下。 第二会二会三之意。 谓有问言。 若尔为是会三。 为是会二。 设尔何失。 二俱有过。 若会三归一。 昔应无实。 若会二归一。 昔应无权。 无权则四乘之义不成。 无实乃不抑昔时圣教。 此是光宅之意。 若作北宗难者。 应云昔既有实。 会二归一义则明矣。 故为释云。 会二会三。 二俱有理。 昔之权实二义亦存。 故云尔耶。 疏。 若开权显实下。 第三明取昔废昔之意。 谓有问言。 若会三归一者。 为会昔三而为一耶。 为会昔三归今一耶。 故今释云。 明俱上二义。 先明会三为一。 则会取昔三。 后明会于昔三归今之一。 以废昔三立今之一故。 约会取则昔小亦取。 况昔大耶。 以其理不可分行是佛因故。 若约废昔。 则昔大亦废。 况于小耶。 以其约教虚设。 果亦虚指。 故并废也。 然开废等言。 有通有局。 若约局者。 约教则废三立一。 三教虚设故。 约理则开三显一。 言有三理覆于一极。 开元无三理一极自彰。 约行则会三为一。 三乘之行皆佛因故。 约果则会三归一。 三乘之因同归一果故。 三乘之果非究竟故。 若约通者。 唯废一种。 则约于教。 开会等言并通四种。 今疏。 从此言约开三显一。 则三即是一者。 若约理者。 昔说三理谓各别证。 今会法身是同更无异味。 昔言有三是方便门。 则闭于一实。 今云无三。 则一理自显。 故云。 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若约行者。 昔说三乘之行。 行各不同。 谛缘度等随修各异。 今并得为佛因。 谓三行别。 则方便之门闭于一实。 今会为一。 则方便门开。 一实显矣。 故云。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若约果者。 昔说三果不同。 是方便门闭于一实。 今云三果虚设。 唯有极果无上菩提。 心生欢喜自知作佛。 则实相显矣。 今疏。 先明会三为一。 于中二。 先正明。 后故彼经云下。 引证。 引二文证。 一引药草喻品。 证小行即是佛因。 二引信解品。 证大行是其所有。 良以小乘昔有二种下劣之心。 一谓自行不成佛。 故法华云。 我等同入法性。 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 又云。 金色三十二。 十力诸解脱。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皆名小行不得佛也。 故今引药草以会之。 二谓大行非己分故。 故净名云。 一切菩萨闻此法者应大欣庆。 一切声闻皆应号泣声振三千。 又云。 我等何为永绝其根。 于此大乘已如败种皆明大行非己分也。 故今引信解以示之。 今初。 引药草喻中文云。 迦叶当知。 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 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 今为汝等说最实事。 诸声闻众皆非灭度。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释曰。 诸声闻等皆非灭度者。 是废小果。 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是归实义。 今但引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会行之言者。 欲明三即是一之义。 若约果者。 三果皆成佛因。 而非佛果。 不得云三即是一。 又皆非灭度。 是下废权之意耳。 疏。 先所出内是子所知者。 即第二引信解品文。 文云。 复于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 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临欲终时而命其子。 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 皆悉已集。 即自宣言。 诸君当知此是我子。 我之所生。 于某城中舍吾逃走。 伶俜辛苦五十余年。 其本字某。 我名某甲。 昔在本城怀忧推觅。 忽于此间遇会得之。 此实我子。 我实其父。 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 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释曰。 此上即委付家业。 当说法华经也。 一切财物。 即万行万德。 先所出内者。 指于前文。 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 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 此即是喻慧命须菩提说般若。 取与即是出内。 以法外化。 名之为出。 化功归己故称为内。 即自利利他之行。 皆如般若等中。 今法华中。 但示如来知见是其所有不广诸行。 今疏。 欲会三因同为一因。 故引二文皆明会行。 余略不引。 疏。 若废权立实义说为四下。 第二明会于昔三归今之一。 于中二。 先会昔成今。 二彰今异昔。 前中有法喻合。 法云。 义说为四者。 以但废昔三教。 言三是权。 一实便显。 三外无别一实之法。 云义说为四。 但三为别。 一为总耳。 如揽三点下喻。 斯借涅槃第二三点成伊。 彼喻三德。 以成涅槃。 阙一不可故。 彼经云摩诃般若亦非涅槃。 解脱之法亦非涅槃。 如来法身亦非涅槃。 三法若异亦非涅槃。 如世伊字。 此喻至出现品。 当广分别。 今借其喻不取其法。 谓以三点喻于三乘。 以成一伊喻为一乘。 别说三乘三皆是权。 合三为一故得称实。 非三点外更有一点。 合云。 昔三既别。 实不兼权。 此合上点别非伊。 纵昔日有实实亦不兼于权。 今一全兼者。 合上伊具三点。 成四无爽者结成正义。 三别有三。 总合为一。 故成四也。 岂差通途三虚既废故成一实。 故经云。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又云。 吾从成佛已来。 种种因缘种种譬喻。 广演言教无数方便。 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明昔皆方便也。 疏。 若依昔未显说下。 第二彰今异昔。 前但合三为一。 一无别法。 已成四乘。 今辩一乘别有法门。 则四义昭着。 是为昔所未说。 而今说之。 闻所未闻未曾有法也。 谓昔日虽有大乘亦说如来藏性涅槃法身真常之理。 未曾显说一切众生皆悉具有如来知见。 唯为一事出现于世不为于余。 则一乘三乘。 昔权今实。 于理昭着。 故睿公云。 至如般若诸经。 深无不极。 故道者以之而归。 大无不包。 故乘者以之而运。 然其大略皆以适化为本。 应劝之门不得不以善权为用。 权之为化悟物虽弘。 于实体不足。 皆属法华固其宜矣。 疏。 根败之种今并说成者。 引净名经证。 大迦叶自责云。 譬如根败之士。 其于五欲不能复利。 如是声闻诸结断者。 于佛法中无所复益。 斯则二乘自知不成佛也。 岂非不兼权耶。 又云。 我等何为永绝其根。 于此大乘已如败种。 此显烦恼已断不能生也。 佛名经云。 我等今者犹如败种。 虽逢春阳无希秋实。 并是声闻不作佛义。 今法华三根声闻。 皆与受记。 一切声闻不在此会。 令转宣说。 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则唯实非权。 故言今并说成。 明今昔有异。 上云根败之种。 乃有二意。 一即根败两字。 收净名根败之士。 二即败种二字。 双收净名及佛名二经败种之义。 疏。 于文有据下。 第四结归昔义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2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