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一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一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世界成就品第四初来意者。 前说缘既具。 此下正陈所说。 总明果相别答法界安立海问。 故此品来。 二释名者。 世谓三世。 堕去来今故。 界谓方分有彼此故。 又世谓隐覆界亦分齐。 谓诸有为可破坏。 世即隐覆无为不可坏。 法从真性起同无为法即隐覆有为可破坏。 世各不相杂。 是其分齐。 是故感娑婆者。 对华藏而见娑婆。 感华藏者对娑婆而见华藏。 成就者。 即能成之缘。 谓十缘等。 能所合目。 若以世界之成就。 即依主释也。 准梵本中。 云世界海成就。 下文辩海译人略也。 意云。 佛果依正闻修方起。 众生业报本自有之。 故但标世界耳。 三宗趣者。 标列无边胜德。 广释所知世界海为宗。 然其意趣乃有多种。 一令诸菩萨发大信解悟入为趣。 谓令知佛及菩萨大悲行海广覆无边尽众生界。 倣而行故。 世界无边悉严净故。 众生无边悉化度故。 刹由心异。 当净自心及他心故。 世界重重无尽无尽。 以大行愿悉充满故。 佛界生界非一非异。 能正了知成大智故。 未能了者。 熏成种故。 皆意趣也。 亦为显此深意故此品来。 故下颂云。 离诸谄诳心清净。 常乐慈悲性欢喜。 志欲广大深信人。 彼闻此法生欣悦。 若不闻此无边无尽无二之境。 滞于权小。 普贤行愿何由可成。 故普贤自说为令众生等文。 皆是此品之意趣也。 四释文者。 三品正陈法海。 于中分二。 初二品明果。 后一品辩因。 然有二意。 一约兼明则前二品。 通答前三十句果问。 后一品答前十句因问。 说因为欲成果。 从多而说分明举果。 二将前二品。 望前品末三问。 通答依正。 若望下广文。 正明于依傍显于正。 留其正报后分广故。 于中初品通辩诸佛及诸众生所有刹海。 后品别明本师之所严净。 又此品明成刹之缘。 后品别辩果相故。 此品答安立之问。 其中虽明形等亦是缘故。 今初分二。 先总标纲要。 即为本分。 后正陈本义。 即是说分。 前中亦二。 先承力遍观。 后牒问许说。 今初。 上入三昧内契其源。 今云遍观外审其相。 十海之义已如问释。 但小不次耳。 但观于十已含余三十佛海之中具身等故。 大愿之中含因等故。 第二如是观察已下。 牒问许说。 于中分四。 一牒问略叹。 二许说分齐。 三说所成益。 四赞胜诫听。 今初分二。 先结前生后。 后佛子下正牒称叹。 即从后向前。 牒上果问三十句也。 初十句。 牒上世界海等十问。 观乃观海叹乃叹智者。 智之与海反覆相成。 谓前自智观海微细难知。 知唯佛智方能究尽。 海难思故佛智难思。 佛智难思故海为深广。 若尔何不说智。 而但说海。 智离海境安知其相。 又表唯所证知故但说海。 十智望海与问开合小异。 名或小差。 谓一中前问及观。 但云世界海。 今加成坏望前与智中亦有成坏之言。 此乃广略之异耳。 言清净智者。 离所知障决断分明故。 初句贯下置清净言。 余皆略也。 然皆以多故。 广故深故细故。 重叠难知。 逈超言念皆云不思议也。 二知众生业海者。 众生即报类差别。 业即善恶等殊。 从此别义观中开为二句。 而因果虽殊。 同是所化众生故。 此及问并与智中。 并合为一。 三即世界都称。 或化众生法。 谓安立施设方便轨则等也。 四能化诸佛数量无边。 五即所化根欲差别难知。 而问中合在后之五海。 五海皆须知根欲故。 六即所应之时。 前就所观但云三世。 今就佛智故云一念能知其问及与智。 皆云佛解脱海者。 以一念普知三世。 是佛不思议解脱故。 七称性大愿为现身说法。 遍化之因故。 前问是名号海及寿量海。 与智之中名普入法界。 一切世界海智。 皆由愿力故也。 八应机作用神变无方。 九转称性大法轮海。 若据问中。 摄法轮海在演说中。 若约向观。 摄演说海在法轮中。 今此开二演说。 第十谓随方施设言音差别。 及法轮随机故。 与智中亦开名佛音声智。 二清净下十句。 牒上六根三业十问。 向十约智明不思议。 此下直就法体为不思议。 又望前问开合影略。 显无尽故。 以总收别。 但广身光等。 一应机之身修短难测。 二现金银等色类无边。 三十莲华藏刹尘数相好过于此。 四圆光大小随机无尽。 五随缘放光色类非一。 六常光如焰具众宝色。 七圆音无尽深广难测。 八三轮摄化。 谓神足等。 九调令成益得果不空然。 其调伏曲有三种。 一者始终软语应将摄者而将摄故。 二者始终麁语。 应折伏者而折伏故。 三者有时软语。 有时麁语。 应成熟者而成熟故。 由具此三故无空过。 三安住佛地下。 十句牒上最初德用圆备十问。 前问中。 略无变化及自在二句。 以摄在无能摄取句中。 义如前会亦以前文十海有故。 神变属身自在属智。 余并可知。 第二如是等下。 许说分齐。 谓具足说故。 承佛力者当会佛也。 若言具者。 何以下文唯说安立及世界海耶。 经来不尽故。 又虽说二世界海。 亦已通具三十句问。 谓界必有生而依住故。 有佛现故。 安立异故。 行业感故。 余可意求。 第三为令下。 说所成益。 十句摄为五对。 一证智成福对。 二严刹绍种对。 亦即时处对。 三显义演教对。 四生善灭恶对。 五净业普愿对。 文并可知。 此亦通为一经教起之所因也。 此十亦对前十海十智。 恐繁不会。 第四是时普贤下。 赞胜劝听中文二。 初长行辩意。 后偈颂正显。 今初十一句。 初一总标。 谓令闻法必生喜故。 余十别显喜义。 亦为五对。 初二乐法生信对。 二证性立愿对。 三了真入俗对。 四持法示佛对。 五开法增智对。 如文并显。 二正颂中。 十颂分二。 初八赞后二劝。 前中亦二。 初二明佛出现意。 后六辩定法器。 于中初一拣非器。 次四示法器。 后一结归佛力。 及后二劝文并可知。 然通此十偈。 亦是牒问以赞。 前长行总显难思。 此下略示难思之相。 而三十句间列不次。 含义并足。 欲委配释。 恐厌繁文。 第二广陈本义分中分二。 初结集生起。 二诸佛子下。 普贤显说。 于三十句果问中。 广释世界安立海问。 余并摄之。 文分为二。 初标举章门。 后依章别释。 今初分三。 一立数显同。 二徵数列异。 三结略显广。 今初。 先告佛子者。 使时情注其耳目也。 世界广深目之为海。 谓积刹成种积种成海。 海无别体世界都名。 然事类。 广多略举其十。 以表无尽。 三世同说彰其要胜。 又显说决定无改易也。 二微列中。 一明揽缘成立。 二成已依住。 三外状区分。 四内体差别。 五宝等庄校。 六垢秽不生。 七佛出差殊。 八劫住修短。 九随业改变。 十包容必均。 此十亦摄十八圆满。 后品当会。 三诸佛子下。 结略显广。 言世界海尘者。 智犹难测。 言岂具陈。 非证法云安受兹说然上十事。 于一一刹多少不定。 具缘一种。 或一或二或三或多。 或成四句。 谓一成一。 一成一切等。 清净一种或一或多。 或亦无之。 以有纯秽刹故。 其次七事各各唯一。 谓依空住者。 非依光等故。 余准思之。 其无差别一切皆具。 以约体性平等。 佛力融摄故说无差。 所以染净皆具也。 有云。 一切世界相望。 互同名无差者。 则违下经文。 经云。 一一世界海。 有世界海尘数。 无差别故。 若依相望互同。 则无有差别之事。 若将此十望刹种者。 具缘一种多少不定。 不得云一。 以其种中含有多类刹故。 清净一事不得定言有无。 以其种中必含净秽故。 其无差别多少亦均。 佛出劫住随业转变。 不得云一。 依形体严不得云多。 以其刹种别有体等故。 若以此十。 独望刹海形体依住庄严等四。 许其唯一。 余必兼多故。 经云。 一一世界海有种种形故。 今言。 有世界海尘数者。 约融摄无尽之说也。 有云。 约一一刹海中所有诸刹。 各各一因等故。 有刹海尘数者。 孟浪之甚。 何者。 且如刹海中刹虽多。 岂如刹海尽末为尘之多。 若欲相同。 即一尘一缘方得相似。 何得以一刹一缘。 充一刹多尘之数。 况积具缘等十。 有刹海之尘。 其一具缘。 自有刹海尘数。 是则通有刹海微尘数箇刹海微尘数矣。 一刹一缘一依一体。 安得充耶。 亦不得言通一切世界海说。 以下依住云一一世界海。 有世界海尘数。 所依住故。 第二依章。 别释者。 十事不同则为十段。 一一皆有长行与偈。 长行中各三。 谓标释结。 今初。 起具因缘。 标中略举十种通成三世一切佛刹。 二何者下释。 然佛土之义。 虽有多种不出其三。 一法性土。 二受用土。 二变化土。 若开受用有自有他则成四土。 统为二种。 谓净及秽。 或性及相。 融而为一。 有异余宗。 又此净土一质不成。 净秽亏盈。 异质不成。 一理齐平。 有质不成。 搜源则冥。 无质不成。 缘起万形故。 形夺圆融无有障碍。 土既不等因缘亦殊。 今文十中。 初三通显。 次四别明。 后三则融摄转变。 言初三者。 一如来神力者。 谓一切净秽等土。 皆是如来通慧力成。 为物而取。 拟将普应。 佛应统之。 皆称佛土故。 莲华藏海佛所严净。 而内含净秽。 然就佛言之。 故无国而不净也。 既即秽而净故不思议。 二法如是者。 梵云达磨多。 此云法尔。 或曰法性。 若是法性。 即以本识如来藏身。 为所依持。 恒顿变起外诸器界。 若云法尔者。 谓有问言。 何以诸佛众生起于刹土。 答云。 法应如是不可致诘。 若会此二。 谓法应如是藏识变起。 三众生业力者。 业有善恶国有净秽。 故净名以万行为因。 又云。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谓法性虽一随业成异。 佛随异类取土摄生。 涅槃微善。 观经三心等其类非一。 上三。 初因二缘三因。 次四别明者。 有因有缘。 初一自受用土因。 大圆镜智之所成故。 二变化土因。 谓众生菩萨共构一缘。 各随行业来生其国。 凡圣同居。 三四二种他受用土因。 然初即初地以上。 如十大愿中修净土愿是也。 后即八地已上功用。 不退行之所成故。 八地中有净土分。 后三融摄者。 通于因缘。 初一即八地已上。 搅大海为酥酪。 变大地为黄金。 以染为净以净为染。 自在摄生故。 十自在中有刹自在。 穷其因者。 清净胜解。 胜解印持随心变故。 次一谓成正觉时。 其身充满十方世界微尘刹土。 念劫圆融一时成立。 由二种因。 一善根所流语因中也。 二成道势力。 明果用也。 此一受用变化相融也。 即如经初。 即摩竭陀地坚固等。 后一无问。 成与不成常能融摄。 又前是妙觉。 此是等觉。 其法性土。 通为诸土之体。 穷其因者。 有正有助。 谓法尔为其正因。 以一切智。 及总以诸因而为缘因故。 其后三亦融前土。 非有别体。 又此十事展转生起。 谓诸佛土总由佛力。 何以由之。 法如是故法尔云何而有异耶。 业不同故。 众生由业。 佛复由何成。 一切智之所变故。 生佛有异。 何以凡圣同居同构一缘故。 何以复有纯菩萨国。 菩萨愿行力故。 既由行业何可转变。 胜解自在故。 云何复得融摄重重。 佛及普贤自在力故。 结略显广如前已释。 第二偈颂。 多以果显因。 文有九偈束为八段。 第一偈颂佛神力。 据此无边刹海。 皆遮那严净。 则下严华藏犹是分明。 理实而言愿周法界。 次一超。 颂众生菩萨同集善根。 三一颂。 颂第四成一切智自受用土因。 前半因后半果。 成唯识云。 大圆镜智相应净识。 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 从初成佛尽未来际。 相续变为纯净佛土。 周圆无际众宝庄严。 配经可见。 四一颂。 颂第六严净愿力。 及第七不退行愿。 修诸行海无有边者。 论云。 谓平等性智。 大慈悲力。 由昔所修利他无漏。 纯净佛土因缘成熟。 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 或小或大。 或劣或胜。 前后改变。 上经。 虽云愿力非无有行。 为分功用有无。 长行成其二句。 皆他受用故。 偈为一。 初句颂第六。 次句颂第七。 以八地已上念念入法流。 心心趣佛境故。 后之半偈。 通其二文。 五一偈。 却颂第三众生行业。 加造业因烦恼所扰。 造于秽刹。 欲乐非一感土有殊。 前与菩萨同修。 必多善业故。 此明于烦恼。 六一颂颂菩萨胜解。 七一颂。 超颂普贤愿力。 以普贤有三。 一位前普贤。 但发普贤心。 即是非今所用。 二位中普贤。 即等觉位故。 此居佛前。 三位后普贤。 谓得果不舍因行故。 长行居后。 八有二偈。 却颂如来自在。 前偈颂果用。 后偈颂善流。 略不颂法尔。 法尔即是法性通故略之。 又第七偈依中有依。 第八偈正中有依。 第九偈融于三世故。 三共显融摄无碍。 然其无碍通有十种。 诸教说土。 或谓但是无常。 或云心变。 理事悬隔。 多一不融故。 今经宗要辩无碍。 一理事无碍。 谓全同真性而刹相宛然。 经云。 华藏世界海。 法界无差别。 庄严悉清净故。 二成坏无碍。 谓成即坏坏即成等。 三广陕无碍。 不坏相而普周故。 经云。 体相如本无差别。 无量国土悉周遍等。 四相入无碍。 下文云。 以一刹种入一切。 一切入一亦无余。 及此文云。 身包一切等。 其文非一亦是一多无碍。 五相即无碍文云。 无量世界即一界故。 六微细无碍经云。 清净珠玉布若云。 炳然显现诸佛影等。 七隐显无碍。 谓染净异类隐显等殊见不同故。 八重现无碍。 谓于尘中见一切刹。 刹内尘中见刹亦然。 重重无尽如帝网故。 九主伴无碍。 凡一世界必有一切。 以为眷属。 下经云。 毗卢遮那。 昔所行种种刹海。 皆清净。 种种刹即眷属也。 十时处无碍。 谓或于一刹现三世劫。 或于一念现无量刹。 如今第九偈文。 又下文云。 三世所有诸庄严。 摩尼果中皆显现。 此十无碍同时具足。 自在难知散在诸文。 可以六相融之。 第二段。 所依住通染净也。 长行释中。 十事文并可知。 然依异者。 由于心乐有差别故。 谓一依庄严住者。 乐饰好故。 二乐无碍故。 三乐即质光故。 四怖众苦故。 五爱离质光故。 光作宝色非宝发光。 六奉圣教故。 七求神护故。 八求天护故。 九菩萨愿力所任持故。 十普安众生故。 如何广大世界。 依有情等小类而住。 此有二义。 一外由内感故说依身。 此复有二。 一宿因力。 颂云。 业力之所持故。 二现在转变力。 即世主菩萨神力。 任持摄属己故。 二由无漏体事。 大小无碍得相依住故二颂有二十二文分两别。 初一总显一切世界。 依佛神力而住故。 梵本云。 一切依佛神通现。 长行不列者。 若列则余九非佛神通故。 偈以此文该于前十皆佛神力。 后二十一偈。 别颂前文。 分之为九。 初一颂依庄严住。 举能显所。 庄严之具皆宝成故。 二半偈颂依空。 三半偈颂依宝光明。 四一偈。 颂佛光。 禀佛教光成世界故。 五一偈。 颂宝色光明住。 以严及覆影显依住。 六二偈。 颂佛音声。 谓妙善所感。 音声有威神故。 七一偈。 颂七八二住。 兼显说法。 八有六偈。 颂依菩萨身住。 若树若水皆菩萨身菩萨现故。 长行但云菩萨。 此中兼依佛身。 此中虽有愿力。 是上宿善所持。 非普贤愿。 九余八颂。 皆颂普贤愿所生住。 于中三。 初二偈明广大国土。 周法界故。 前偈明净识所生。 心外无体故如影像。 后偈难思业起起不离空。 次四偈。 明微细国土调生自在。 然佛力现。 此亦普贤愿收故。 二段文皆兼佛力。 末后二偈。 彰刹体性结归有在。 初偈明刹依性有。 有即非有。 次半成坏更起。 犹若寻环。 后半结归普愿。 兼显广业。 第三形相亦通染净。 长行释中。 非圆方者。 三维八隅皆非圆方。 故云无量差别。 山焰形者。 如山似焰皆取上尖。 对上方圆等故。 余并可知。 三结颂中。 十偈分二。 初一总赞劝观。 余皆正颂前义。 兼举因显果。 于中初二颂前十段。 后七颂前无量差别。 今初。 摩尼轮者。 即水旋之类。 净焰庄严。 颂上山焰门闼竞开义兼宫殿。 后七中分二。 前三彰刹由因异。 后四明自在由佛。 一毛孔内难思刹者。 更有一理。 谓修行者。 居自报土各各不同。 佛摄众生所现国土。 以彼报故。 重重而现不离一毛。 第四刹体。 唯约净刹。 长行略辩二十种体。 然其刹体诸教不同。 或以八微为体。 或以唯心为体。 或法性为体。 或一切法为体。 今皆具之。 谓众宝等即是八微。 加之佛音声。 即九微也。 一念心现是唯识顿变。 佛变化者或通果色。 或一切法。 令三世间亘相作故。 又融上诸说为无碍刹体。 言日摩尼轮即日轮也。 香通质气。 佛言为体者。 无碍体事故。 又依如来说力起故。 颂中十偈。 初偈颂三谓初二及第六不可坏金刚。 次一偈。 颂第三第四。 三有一偈。 颂第五一切庄严光明。 四有一偈。 颂二种体。 愿力生者。 颂佛力持。 如影像现。 颂妙宝相。 若兼二事颂佛变化。 五有一偈。 颂二种体。 上半颂日轮。 下半颂微细宝。 第六偈颂宝焰殊妙之言亦兼香也。 第七偈颂宝冠。 宝冠亦佛变化。 非正颂佛化也。 第八偈。 颂一念普现境界。 第九偈。 颂一切宝庄严示现。 及颂后三体。 摩尼光者。 颂菩萨形宝及宝华蘂。 佛光明者。 颂佛音声。 声光成刹故。 第十偈结归普贤。 第五段刹庄严中。 唯明净刹。 其中或宝为严。 或人或法。 或说法修行示现融摄。 皆为严刹。 以人法为宝故。 又由说法因等得庄严果。 以果名因为庄严也。 十颂分二。 初一总显刹严。 后九别颂上文。 于中初一偈。 颂初妙云。 次一偈颂第二菩萨功德。 及第四菩萨愿海。 次一偈。 却颂说众生业报。 后六偈。 如次颂后六事。 第六段明刹清净方便者。 唯约净也。 若约随宜摄物。 佛应。 统之则净秽皆称佛土。 若就行致唯净非秽。 然净有二种。 一世间净离欲秽故。 以六行为方便。 上二界为净土。 二出世间净。 此复二种。 一者出世。 所谓二乘以缘谛为方便。 权教说之无别净土。 约实言者。 出三界外别有净土。 二乘所居。 智论有文。 二出世间上上净。 此谓菩萨即以万行而为方便。 以实报七珍无量庄严。 而为其土。 今此正明菩萨。 兼显二乘。 然出世上上净中。 复有二种。 一者真极佛自受用。 相累兼亡而为方便。 二者未极。 等觉已还。 故仁王云。 三贤十圣住果报。 唯佛一人居净土。 未极之中复有二种。 一八地已上一向清净。 以永绝色累照体独立。 神无方所故。 其净土色相难名。 二七地已还。 未出三界。 无漏观智有间断故。 非一向净。 若依瑜伽入初地去。 方为净土。 三贤所居皆秽非净。 此分受用变化别故。 约此经宗。 十信菩萨即有净土故。 今此文始自近友终成佛力。 皆净方便。 故通万行。 然净方便即是净因。 长行亦可为等流果。 如云久近善友。 得生有善友之刹中故。 即十事皆净相也。 然望庄严有同约门别故。 望具因缘当知亦尔。 又起具因缘通于染净。 此则唯净。 庄严多约其果。 清净多约其因。 又前多修善此多治恶。 故于世界。 此如洗涤彼如粉绘。 别释中。 一近善友。 同善根者。 如善财夜神处广说。 二智导慈云大弥法界。 三法门胜解。 皆已净治。 约位地前也。 四即初地证遍行如故。 云观察一切境界。 生如来家。 故云安住。 五修治等者。 见道之后修道位故。 余虽未满一切皆修。 若约圆融亦得称满。 六初地胜进遍学十地行法。 后后但是依法行故。 上三皆初地。 七初地发愿顺行。 至第八地。 一切皆成故名出生一切愿海。 而言净者。 纯无漏故。 八即九地。 二乘出要唯止与观。 菩萨出要唯无碍辩。 令众出故。 九一切庄严者。 十地二严皆成满故。 十净方便力。 即是普贤佛功德也。 十中前三变化净因。 后七受用净因。 上欲总收诸土故。 依次竖配。 若约横修。 初心即可圆具其十。 颂中。 九偈分二。 初一总明能所净。 前半方便。 后半清净。 皆上句果下句因。 后八别颂前文。 于中初四。 如次颂上四净。 初地慈悲为首。 故云为生修行。 遍满真如故云广大。 第五偈。 颂修治净。 及超颂第七愿净。 以愿通初地八地。 此据初地故超颂也。 第六偈。 颂前第八出要。 第七偈。 颂第九。 及却颂观菩萨地。 地义通前后故。 第八偈颂方便力。 上来且配长行。 其间亦兼余义。 第七段。 佛出差别者十事五对。 于海及种有此差别。 五中初二随彼类故。 次一缘广陕故。 次一随机宜故。 五熟未熟故。 十颂分三。 初一颂总标。 次五偈别释。 如次颂前五对。 后四颂总结。 既随心总遍故。 刹海尘数未足为多。 第八段劫住不同。 谓刹住经停时分也。 随能感因有长短故。 长行略列有十大数更有多少不同。 如标结中及颂所显。 并通诸刹不谓净长。 如大地狱其寿更长。 人趣却促故。 极恶极善受时即多。 更约异门亦不可定也。 十中唯九者欠不可说不可说也。 并如阿僧祇品。 偈中十颂。 然劫但时分无别义理。 故此偈文转势颂之。 略分为三。 初二总标许说。 颂上标也。 次有一偈。 通颂上列。 兼显修短之因。 以愿力故。 余七颂总结。 偈各一义。 一明修短通于染净。 结以心想。 二净劫住久释以因深。 三列诸劫名。 染净相摄。 四佛兴愿异故。 入劫不同。 五一多互融齐摄双现。 六时法相摄普入无边。 七结由想心示以方便。 一方便者。 即了唯心也。 一念与劫并由想心。 心想不生长短安在。 非长非短是谓清净。 不坏于相则劫海无边。 第九段劫转变故差别者。 此有二种。 一者但约感成住坏。 劫皆名转变。 二唯约住劫之中居人善恶。 令染净转变。 释中具二初一即是前义。 故云无量成坏劫转变。 言法尔者。 法尔随业转也。 若尔何异起具因缘。 因缘意在于因。 转变意彰于果。 又因缘通有唯成不坏。 如自受用因是也。 余九释后义。 一遇恶缘故净变为染。 下文云。 泉池皆枯涸等。 二修人天大福。 令世界多染少净。 故先云染。 如下文云。 粳米自然生等。 三即地前。 以未断障故非纯净。 以净多故。 故先云净。 经多云染净与前何别。 或译人之失。 或传写之误。 四即证发心居受用土故。 但云纯净。 五各各游者。 即二地至十地诸菩萨。 游戏神通以多庄严而严一刹。 或以一严而严多刹。 所至染刹则能庄严也。 六大庄严者。 即普贤位。 严于微尘内刹。 如上口光召众等。 是七庄严灭者。 此明失善缘而恶现。 谓如来示灭。 能事随灭。 佛灭百年乳不及水。 况今之世。 况于减极。 稗为上味铁为上严。 八如弥勒来也。 九以佛神通于何不净。 净名足指桉地。 法华三变净土即其类也。 上之十事初总余别。 不出业故。 又初二属凡。 次四菩萨后三属佛。 又约佛菩萨。 即染令净。 约于凡夫即净成染。 十颂如次颂前可知。 第十无差别者。 谓前九辩诸世界。 约相不同随业染净。 由于众生有差别故。 今云无差性无二故。 故偈云业性起也。 又约权设则种种差别。 今约实说则一切无差。 如教法中或说三乘。 即是差别。 说华严时一切无差。 又皆是诸佛之所用故。 一一融摄等无异故。 故前九差别。 是此无差之差。 今此无差。 即是前九差之无差也。 故法华云。 众生见烧净土不毁。 二皆相即。 由依此义说净土中十八圆满一一称真皆周遍故二释中十事。 一海中包数同。 则尽海之尘。 一尘一刹。 已是含摄之义。 二佛示威力同。 三道场同同真性故。 四众会同常随众故。 五光明。 六名号。 七音声。 八法轮方便。 上七皆约不动一而普遍无差。 九尘含刹海。 十尘容佛境。 此二约不坏相而广容无差。 颂中十颂如次。 颂上十义。 但第六约身与前名体异耳。 而前但约平漫无差。 今显尘内重叠融摄无差之义。 若云约共同事者。 何以不言染同业苦同。 岂世界海中都无此耶。 华藏世界品第五(已下入第八经)初来意者。 前品通明诸佛刹海。 今此别明本师所严依果。 答世界海问。 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 准梵本。 具云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之遍清净功德海光明品。 译者嫌繁。 乃成太略。 处中应云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品。 谓莲华含子之处。 目之曰藏。 今刹种及刹。 为大莲华之所含藏。 故云华藏。 其中一一境界。 皆有刹海尘数清净功德。 故曰庄严。 世界深广故名为海。 有云。 世界依海故。 立海名者恐非文意。 以下云华藏庄严世界海住在华中故。 其梵云严具即是能严。 其遍清净功德海光明。 即显严之相用。 依体有用故致之言。 今文举体摄用。 但云华藏。 约事可尔何因刹海相状如斯。 略举二因。 一约众生如来藏识即是香海亦法性海。 依无住本是谓风轮。 亦妄想风。 于此海中。 有因果相恒沙性德。 即是正因之华世出世间未来果法。 皆悉含摄故。 名为藏。 若以法性为海。 心即是华。 含藏亦尔。 然此藏识相分之中。 半为外器不执受故。 半为内身执为自性。 生觉受故。 如来藏识何缘如此。 法如是故。 行业引故。 二约诸佛。 谓以大愿风持大悲海生无边行华含藏二利。 染净果法。 重叠无碍故所感刹相状如之。 是以出现品中。 多将世界以喻佛德。 细寻文意。 乃由佛德世界如之。 三宗趣者。 别显本师依报。 具三世间。 融摄无尽为宗。 令诸菩萨发生信解。 成就行愿为趣。 余如前品。 但总别异耳。 融摄之相亦见前文。 贤首立华藏观。 复有十德大同小异。 如彼文说。 第四释文。 一品分三。 初明华藏因果自体。 二明藏海安布庄严。 三明所持刹网差别。 三段如次。 释华藏庄严世界之名。 今初分二。 先长行后偈颂。 长行亦二。 初举果属人显因深广。 二彰果体相辩其宽容。 今初也。 谓指此刹海是我本师修因所净。 然因深广有三胜相。 一长时修刹海尘劫故。 不唯三祇。 二于多劫。 一一遇多胜缘。 不唯胜观释迦等佛。 三于多胜缘。 一一净多大愿。 愿净国等不唯净一无生等。 由上三重。 故云深广。 然瑜伽起信等。 约三乘教。 一方化宜一类世界。 定说三祇。 今约一乘该通十方及树形等界。 故云刹海尘数。 是以宝云经言。 我为浅识众生。 说三僧祇劫修行。 然我实经无量阿僧祇劫修行。 又时无别体。 依法上立。 法既无尽。 时亦无穷。 况念劫圆融不应剋执。 第二诸佛子下。 彰果体相者。 植因既深果必繁奥。 然所依刹量诸教不同小乘但一娑婆。 三乘有大小之化。 或色究竟为实。 或他方别有净邦。 今一乘十佛之境。 大小无碍。 净秽相融。 且依一相说有边表。 实则一重横寻无边。 况复重重尘含法界。 然准下别显。 应有十事。 一所依风轮。 二风持香海。 三海出莲华。 四华持刹海。 五绕台轮山。 六台面宝地。 七地有香海。 八海间香河。 九河间树等。 十总结多严。 今文之中唯阙一河。 文且分四。 第一能持风轮。 第二所持香海。 第三海出莲华。 第四华持刹海。 然其刹因有其总别。 已见上文。 为显别义。 且明一因成于一果。 今初风轮之因。 即大愿等亦如前释。 于中文三。 初总标数。 二略列名。 三别举最上。 列中名平等住者。 一遍持诸位故。 二称实性故。 余文可知。 风并在下宝在台面。 以力遥持。 三举最上者。 胜力能持香海。 故立其名。 第二能持下。 所持香海。 以摩尼发光。 普照一切严海底岸。 及宝色香水故立此名。 又藏识名海。 具德深广故。 流注名水刹那性故。 又佛性名水。 远熏名香闻未证故。 涅槃亦云。 有人闻香。 第三此香水下。 所出莲华蘂放异光。 又发胜香高出降伏故。 立此名。 又所发万行。 一一觉性故曰光明。 皆能普熏即香义也。 第四华藏下。 所持刹海四方均平。 总显形相。 清净坚固彰其体性。 金刚围等别明所有。 即下别显此为其本。 一山二地。 三海四树。 各别区分即总显多严。 但阙一河。 以下有别显故。 此略明下亦略颂。 第二偈中。 然长行偈颂。 有十例五对。 谓有无广略离合。 先后为八九。 或超间十。 或颂已重颂。 故释颂文不可一例。 上下准之。 此文略有四例。 一宿因现缘。 经离颂合。 二所成果相。 经略颂广。 三现缘风轮。 经广颂略。 四山地海树。 经有颂无。 十偈分二。 初二颂上因相。 即辩因招果。 余颂果相。 于中分四。 初一偈半颂风轮。 皆上句所持。 下句能持。 初半偈以果持果。 后偈兼明能成之因。 前半离障愿令清净故。 后半无碍。 愿依空住故。 二有一偈。 颂香海寻此了名。 三有三颂半。 颂莲华。 初一偈半。 释种种光明蘂。 则显此华以宝为体。 次一偈释香义。 就法以明宝中出佛。 佛出世主如从质发香远熏之义。 后一释幢义。 演佛是高出义。 调生是摧伏义。 四有二颂明刹自在。 总颂上所持刹海。 初偈自在。 一一称性故。 即同时具足相应门也。 心尘准思。 宝光现佛者。 依正互融故。 后偈结归普因。 故能含摄。 第二别显安布庄严。 文分为六。 第一四周轮山。 二宝地。 三香海。 四香河。 五树林。 六总结。 各别有偈。 今初。 轮山则清净戒德。 内摄外防之所成也。 长行中三。 初总举所依。 二栴檀下别显体相。 三如是下结德无尽。 今初山所依处即地面四周。 日珠王者。 所依处地故。 旧经云依莲华日宝王地住。 亦有言大华之上别有此莲。 为山所依义。 似不顺。 所以地受此名者。 前华名种种光明蘂。 偈中云光焰成轮。 又云。 一切宝中放净光明。 知此华以宝为体。 是则如日轮之珠王为莲华也。 斯即总华之称。 二别显中。 前取坚利且云金刚今明具德略有十相。 前四自体圆满。 后六外相庄严。 一身为总形。 摩尼圆明栴檀芬郁。 皆戒之德也。 二山峯。 谓秀出孤绝威伏诸恶。 三山轮。 古有二义。 一山弯曲之处。 二山腹跳出如师子座。 半月为轮。 准下偈文轮居山下。 为山所依四成山之缘。 上举三事各别有体。 今显金刚内含光焰遍成其体。 如世土石杂而成山。 金刚遍故得金轮名。 余六文显并在山间。 应颂有十文分为二。 前六明山体相庄严。 颂前别显。 后四辩山妙用自在。 亦显依正无碍。 即颂前结文。 前中五。 初一总颂围山。 初句所围。 次二句能围。 后句出因。 言无边者有其二义。 一但总相显多故云无边。 实有边表。 二说有围山外者。 是无边之边。 不碍理而即事故。 今云无边者。 是边之无边。 不坏相而即理故。 二有一颂颂前山轮。 三一颂山体四。 一颂成山之缘。 五六二偈颂前水等诸严及加衣等。 后四妙用自在。 并显可知。 第二台面。 宝地即体心性定之所成也。 长行文三。 初标所在。 二一切下。 别显体相庄严。 三总结。 二中十句。 初一地体标以金刚。 释以坚固不坏。 遍华藏地尽是金刚。 故上菩提场地彻华藏也。 二地相平净。 余八皆庄严。 谓三饰以宝轮。 四畜以宝藏。 五间以异宝。 六散以宝末。 七布以莲华。 八分置香摩尼。 九充以庄严具。 但云诸严严有多少。 三世佛国之严。 而为严者。 显无尽之严具也。 十覆以宝网隐映庄严。 网有何用普现佛影。 此网何相。 如天帝网而布列也。 又此帝网重现无尽。 成上普现如来境界。 及上一一境界皆无尽也。 偈有十颂分二。 前七颂前别显。 后三颂总结。 前中三。 初四颂前八段。 而小不次者。 显前无优劣故。 或重或广者显义无方也。 恐繁不配。 可以意得。 次二颂严具如云。 后一偈颂如天帝网。 谓一宝既收一切。 则彼刹诸尘复摄一切即重重也。 后三偈颂总结者。 结其所属。 初偈结属道场。 次属佛力。 后结能知之人。 第三地面香海者。 上之大海既是藏识。 今明心华之内摄诸种子。 一一种子不离藏识海故。 有多香海。 然一一具于性德故。 皆有庄严。 长行分二。 初总举数。 准下刹种及梵本中。 皆有十不可说。 今阙十字。 或是译人之漏。 或是传写之失。 下标种处亦然。 二一切下。 别显庄严。 准后总结。 应云一一香海各有若干庄严。 今文略无。 若桉文取义。 一切之言即一切海。 总以妙宝而为其底等。 文有二十句。 前十明海体状。 一底二岸。 三网四水。 五华六垽。 七声八光。 九人卫现通。 十结广无尽。 后十宝下。 十句摄异庄严。 唯白莲华当于水中。 余皆在岸。 言十宝者。 有云。 金银瑠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真珠玫瑰瑟瑟为十。 十中前七即是七宝。 芬陀利者即白莲华。 亦是正敷荣时。 尸罗幢者应云试罗。 此云美玉。 若言尸罗此云清净二义俱通。 余并可知。 以法门合之。 可以意得。 颂中菩萨持盖。 经有颂无。 日焰光轮经无颂有。 且分为二。 初三颂初十句。 一颂底。 二颂岸及网。 缨即网类。 三颂余七细寻可见。 余七偈。 颂后十句而小不次。 谓一颂阶陛栏楯。 二颂树林。 三颂华敷。 四颂幢相。 五颂城珠。 六颂牆阁。 缭者缠也。 七颂结严属佛。 一昔因二现力。 第四海间香河。 即随一一心。 同时相应功德流注也。 长行亦三。 初举数。 二一切下辩严。 三若广下结广。 严中严事并无差别。 故云一切皆以。 谓并用宝体宝严圣灵游集。 光云相映万象浮辉。 十句可知。 三结广中。 既绕小海之小河。 已有刹海尘数之严。 弥显诸标。 结文非唯约事皆是一多无碍耳。 偈中初半偈颂岸体金刚。 次一偈半。 颂摩尼严岸。 三一颂光云言音。 次三皆颂漩澓出影。 七颂网铎垂覆。 及总现诸严。 前现事严。 此说道行。 八颂现佛依正。 九颂浪出妙音。 十颂水出光云。 更有影略可以意得。 第五河间华林。 长行有三。 初总标。 次一一下别显。 后其香水下总结。 别显二事。 谓华及树。 水陆各一实有多事。 然此一段文势少异。 不列十事以显无尽。 而但举二展转明多。 谓初一。 白莲后一宝树。 于此一树出五业用。 一出庄严云。 二宝王照耀。 三华香盈满。 四出音演法。 五雨宝遍地。 于中文有总别及结。 别有八事通三世间。 初六现器。 次一现正觉。 后一现众生世间。 初剑叶林等。 现恶业报。 天意树等即善业报。 男女林中朝生暮落。 皆业报海。 如是等下。 且结树之雨宝已有刹海尘数。 例上出云等四。 一一皆然。 一树之中已有多刹海之严矣。 次例芬陀利华。 亦同于树。 其华与树各有四天下尘。 一一皆尔。 如华树等类。 复应有刹海尘数之物。 故为无尽之严也。 后应颂不次。 文分为三。 初六颂宝树。 次一颂白莲华。 后三结严所因。 谓由佛等力。 明体用无碍现而常如。 然此三偈有多意趣。 一者初一偈则器世间。 次一智正觉。 后一众生。 欲明一一事中皆现三世间严。 影略其文耳。 又初明一果能现。 次例一切庄严。 后明尘尘皆尔。 从略至广从麁至细。 又初明佛力。 次彰愿力后随乐力。 又初果后因愿通因果。 又初自后他愿通自他。 又初明即性无性体本不生。 次明即相无相现无来去。 后明不坏于相各见不同。 方显华藏之严。 皆言亡虑绝非可情求也。 第六辩总结庄严。 上来诸段。 虽说庄严犹未能尽。 故今总显一一之境。 若说不说。 皆具刹海尘数功德庄严。 是以文云一切境界。 长行文二。 先标庄严难测。 二何以下。 徵释所由。 清净功德文含二义。 一谓众多果严。 即是清净功德。 二谓一一果严。 从多清净功德因生。 以因望果应成四句。 谓多因一果。 一因多果等故。 随一一事即曰难思。 是以颂云。 但由如来昔所行神通愿力而出生。 斯即因也。 若语果严略有五相。 一者令多周给一切。 二者令常永无乏绝。 三者令妙悦可众心。 四者称性无生无相。 五者自在鎔融无碍。 偈文具之总斯五义。 故曰难思。 况因果相即。 偈文有十大分为二。 前六果严用胜。 后四对因辩果。 前中分三。 初四别明严用。 次一结属现缘。 后一总结多类。 后四对因辩果中。 一由行愿神通为因故。 获变化如镜像果。 二以普行胜智为因。 故得一尘净众刹果。 三由长时近友为因。 故得刹那顿现之果。 四彰净国之意使倣而行之。 前半智境严即无严。 谓自受用土周遍无等。 法性之土体性无生。 二皆无相。 后半悲应无严之严。 严遍法界。 无住之住常住刹中。 上释庄严竟。 第三明所持刹网。 释品目世界之言。 又前明本刹今辩末界。 故兼染净。 文分三别。 第一告众许说。 二诸佛子此不可说下。 双标二章。 三诸佛子彼诸世界种下。 广释二章。 标二章者。 谓种及刹。 然刹种依刹海。 诸刹依刹种。 则宽陕可知。 名从何得。 欲明世界无边方便显多。 故立此名。 谓积多世界共在一处。 摄诸流类故名为种。 如是种类复有众多。 深广无边故名为海。 如积多鱼以成一种鱼龙龟鼈山泉岛屿。 乃有多种并悉摄在一大海中。 而言世界无边者海外有海海海无穷也。 若尔种无别体揽界以成。 何以下文说有形体。 虽依种类以立种名。 何妨此种别有其体。 如多蠭孔共成一窠。 岂妨此窠别有其体。 上举鱼龙盖分喻耳。 即依后义。 亦得名为种性。 依于此种能生世界。 如依一禾有多穀粒。 旧经云。 性多取此义。 恐滥体性故。 改为种。 言有不可说者。 若准下文香海及种。 皆有十不可说。 梵本亦有今脱十字。 多是传写之漏耳。 三广释二章中。 文分为二。 初通明刹种不同。 释刹种章。 二别明刹种香海。 双释二章二段各有长行与偈。 今初长行文二。 初列十门。 后随门广释。 今初也。 然此十门刹种之异。 并悉不离所依华藏。 故云于世界海中。 所列十事。 与成就品都望全异。 彼通一切海。 此明一海中种故。 若别别相望。 互有互无。 起具因缘。 清净佛出劫住转变。 彼有此无。 方所分齐行列趣入力持等五。 彼无此有。 依住形体庄严无别。 彼此名同。 前后互出都有十五。 皆显十者俱表无尽。 而或异者彰义多端。 复有同者恐滥全别。 何以起具前有此无。 前段总明成立因果。 此中正辩何等世界住故。 余可思准。 然与前同已如前释不同。 五事今当说之。 各各方所者。 若圆满方所周满法界。 无处不有。 不即三界不离三界。 若随宜方所随十方中。 向背各别各各趣入者。 依门趣入。 约法门者谓三解脱。 又互相现入而无来去等。 各各分齐者。 约事随宜广陕异。 故约佛分齐则十方无际。 各各行列即是道。 路约事可知。 约法。 谓大念慧行以为游路。 各各力加持者。 即约食能令住。 约法广大法味喜乐所持。 又此互出显佛净土十八圆满十五摄故。 言十八者。 显色形色分量方所因果。 及主辅翼眷属任持事业摄益无畏住处路乘门及依持。 云何摄耶。 此具因缘即因圆满。 依住即是依持。 形状即当形色。 体摄二种。 一摄显色。 七宝光明为体性故。 二摄果满。 随类之果可知。 约佛大圆镜智相应净识之所变故。 故上偈云。 或一念心普示现。 为体庄严摄三。 谓一摄住处如来庄严为住处故。 二摄辅翼菩萨严故。 三摄眷属有余众故。 清净摄三。 一摄事业。 谓作有情之义利故。 二摄摄益。 谓现证解脱灭彼烦恼及灾横故。 三摄无畏。 谓内无灾横外无怖畏故。 此中佛住摄二圆满。 一摄主二摄乘。 或说一乘等故方所分齐二名全同。 行列即路趣入即门。 力持为任持。 劫住转变十八中无。 义同于果及事业。 摄亦可成二十圆满。 于理无违。 谓劫住。 穷未来故。 转变即如来神通变化。 世界海普清净转变即圆满义。 其无差别彼文虽无。 即由此故方显圆满。 余皆随宜故云各各。 无差既同。 云何各各所无差事有多种故。 若将此十对成就品。 十亦得相摄。 恐厌繁文。 又上诸文。 一一段中具多圆满。 一一融摄故异余宗。 二随门广释。 但释其三。 谓依住形体。 余七虽略义上已说。 今初依住中。 初列后结文并可知。 二形状中。 初列二十种后结尘数不同。 今初回转形者。 襵亵往来之形也。 坛墠形者。 筑土为坛除地为墠。 佉勒迦者。 梵音此云竹篅也。 三明体中先别后结列中亦二十种。 前十色相。 后十是声。 会释如前。 应颂有十分为六段。 初一颂依住。 次一形状及布列安住。 次三体性。 次三颂于五事谓初偈初二句。 颂所入门。 次句方所。 第四句庄严。 余二偈中。 广大刹之本相。 即是分齐广陕。 此彼相入亦颂趣入。 初偈以多入一。 后偈一多互入。 皆入而无入。 入则坏缘起。 不入坏性用。 又要由不入方能入耳。 又约体本空故。 无来无入约相不坏故。 如本无差以性融相。 故得互入。 次一颂无差。 谓尘容佛海等无差故。 后一颂力持。 主伴皆是神力任持。 普化之言兼于法味。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2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