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疏。 二陈隋下。 天台四教中二。 先叙昔。 后顺违。 前中亦二。 先师宗。 后立教。 师宗言陈隋者。 故天台传云。 陈隋二代。 三帝门师。 谓陈朝一帝。 即是后主。 隋有二帝。 即文帝炀帝。 炀帝为晋王时。 即请为菩萨戒师。 终于炀帝之时。 故云陈隋二代。 天台山名。 举处辩人。 僧名智顗。 而言智者。 帝为立号。 美其德也。 承南岳者。 故韦虚舟传云。 自佛教东流。 秘密斯阐。 思大师之所证。 智者大师之所弘。 故思大师一见。 便云。 昔日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又入道场澄心云。 非汝不证。 非我不知。 师资传芳。 故并序耳。 疏。 立四教云下。 正立中二。 先正立四教。 后通相料拣。 前中四教。 即为四别。 每教皆有三节。 一立名。 二所证。 三所被。 其四教所诠。 即四种四谛。 一生灭四谛。 二无生四谛。 三无量四谛。 四无作四谛。 广如四谛品。 今初。 一三藏教者立名。 至下当释。 疏。 此教明因缘下。 辩所诠理。 其因缘之言。 通于四教。 因缘故生灭。 因缘故即空。 因缘故假名。 因缘故中道。 因缘为主故。 四教皆带之。 言生灭四真谛理者。 苦以逼迫为义。 集以增长生死为事。 道以除患为功。 灭以累尽为名。 有苦可知。 有集可断。 有灭可证。 有道可修。 迷则苦集生。 而真道灭。 悟则苦集灭。 而正道生。 有可生灭。 故云生灭四谛。 苦定是苦等。 故得名真。 疏。 正教下明所被。 鹿苑初转法轮。 俱隣五人见谛成道等。 但有小乘得道。 未有大乘得道。 故言傍化为菩萨。 智度论云。 佛于阿含中虽为弥勒授记。 亦不说种种菩萨行。 故菩萨为傍也。 疏。 二者通教等者。 文分为三。 初正立。 二引证三解妨。 初中亦有三段。 初名即以同释通。 故法华云。 我等同入法性。 肇公云。 三乘同观性空而得道也。 即三兽度河。 一水无二耳。 疏。 此教下。 辩所诠。 从缘生法。 无性即空。 非色败空。 不要析破。 故云即空。 若约中论偈明四句。 初教即因缘所生法。 此教即我说即是空。 第三亦名为假名。 第四亦是中道义。 故此云因缘即空。 言无生四真谛者。 第二种四谛也。 谓解苦无苦。 名为苦谛。 解集无和合。 名为集谛。 解灭无灭。 解道无道。 四谛性空本无生灭。 不同初教有可生灭。 疏。 是摩诃衍初门者。 拣非深极。 言初门者。 以空遣有。 未彰妙有中道义故。 疏。 正为菩萨下。 所被机。 双明二空。 故云正为菩萨。 言傍为二乘者。 初以空门遣荡小乘执心。 令渐通泰。 故云傍通。 疏大品下。 二引证。 此双正名及所被机。 既三乘当学故。 是通教三同禀也。 二乘既学即傍为也。 云何欲得三乘。 当学般若。 如云了法无生名般若者。 当声闻学无生。 便云一切诸法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 便于严土利他不生喜乐。 但欲趣寂故成声闻乘。 若闻无生。 知从缘生故无生。 从缘灭故无灭。 无生无灭因缘之理。 如是学者成缘觉乘。 若闻无生。 便知一切诸法。 本自不生今则无灭。 即生灭而无生灭故。 不碍于生灭。 灭恶生善。 悲智兼济。 成菩萨乘。 同学一无生而成三乘故。 若欲成自乘。 当学无生般若。 又如无所得是般若。 罗汉得之。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缘觉得之不得缘相。 菩萨得之心无罣碍。 以无所得能得菩提。 故言三乘同禀般若。 以此义推。 则二乘人同学二空也。 而云等者。 具云欲得缘觉乘。 当学般若波罗蜜。 欲得菩萨乘。 当学般若波罗蜜。 此明般若能成一切道果也。 疏。 然教理智断下。 解妨难。 谓有难云。 此通别教名。 皆智论中。 共般若不共般若。 以立。 何不二名共教。 三名不共教。 而云通别耶。 故今释云。 通则上通别圆。 下通二乘。 远近俱通。 共但共小。 得近无远。 故名通耳。 别有二义。 不名不共。 次下当释。 又言皆通者。 上之八字。 字各一义。 一教通。 二理通等。 一教通者。 三乘同禀因缘即空之教。 二理通者。 同见偏真之理。 三智通者。 同得巧度一切智。 四断通者。 菩萨界内惑断见思同也。 五行通者见修无漏行同也。 六位通者。 从乾慧地乃至辟支佛地。 位法同也。 七因通者。 九无间同也。 八果通者。 九解脱二种涅槃界同也。 通义虽八。 因教方知。 故名通教。 余教例知。 疏三别教者下。 文中分二。 先正释。 后不名下。 通妨难。 初中亦三。 立名可知。 此教下。 二明所诠。 因缘假名当中论第三句。 无量四真谛理。 即第三四谛。 言无量者。 苦有无量相。 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集灭道各有无量相等。 疏。 的化菩萨下。 三明所被机。 即华严法界品意。 疏。 不名不共下。 二通妨难。 初牒疑情。 谓有难言。 既言别即不共。 便是智论不共般若。 何不名为不共教耶。 疏。 兼欲下。 解释以别有二义。 一不共二乘义。 如上说。 二历别不融。 故名为别。 若云不共不兼后义。 故云兼欲拣非圆故。 疏。 以一因下。 出非圆之相。 一因逈出者。 对他显别。 不同通教。 三乘通修。 今一道出离。 逈超二乘。 亦离二边。 以显中道故。 一果不融下。 当法明别。 一果不融者。 果别谓三德。 三身各不融故。 不能一德一切德等故。 历别而修者。 当体以明因别。 修布施时。 非戒等故。 初地不知二地功德等故。 疏。 不德因果圆融者。 因果互望不融。 不能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故。 疏。 四圆教下。 文中亦二。 先正立。 后对前结成。 前中又二。 先释义。 后引证。 前中亦三节。 释名可知。 疏。 此教下辩所诠。 略无无作四谛之言。 言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者。 即论第四句。 亦是中道义。 而言不思议者。 佛性中道故。 又因缘即空故。 不可作因缘思。 即假故不可作空思即中道故不可作二思。 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为不思议。 因缘二谛。 即真俗二谛。 中道即第一义谛。 三谛义也。 又融二谛即是中道。 不似通教多约真谛。 别教多约俗谛。 言事理具足者。 通多约理。 别多约事。 圆中举事乃是即理之事。 举理乃是即事之理。 无理不明无事不具。 言不偏不别者。 不偏。 谓非偏真。 不滞一边故。 不别者。 谓不历别。 必须融摄故。 余如大意合离中辩。 疏。 但化下。 三所被根也。 最上利根。 即圆融之机也。 疏。 华严经云下。 引证。 即晋经。 今当七十三。 经云。 佛为说修多罗。 名圆满因轮。 偈中云。 彼佛知众根将熟。 而来此会化群生。 显现神变大庄严靡不亲近而恭敬。 佛以一音方便说法灯普照修多罗。 无量众生意柔软。 悉蒙与授菩提记。 义则大同。 名有小异耳。 疏。 别则教理等下。 对前结成。 谓别圆各有教等八事。 别教八者。 一教别。 谓恒沙佛法。 别教菩萨不通二乘。 二理别者。 藏识有恒沙俗谛之理也。 三智别者。 道种智也。 四断别者。 尘沙无知界外见修无明断也。 五行别者。 历劫修诸波罗蜜。 自行化他之行也。 六位别者。 谓三十心伏无明。 是贤位。 十地发真断无明。 是圣位。 是谓别也。 七因别者。 无碍金刚之因别也。 八果别者。 解脱涅槃四德。 异二乘也。 圆教八义者。 一教圆。 正说中道。 言教不偏也。 二理圆。 中道即一切佛法也。 三智圆。 一切种智也。 四断圆。 不断而断。 无明惑断也。 五行圆。 一行一切行也。 六位圆。 从初住一地具足诸地功德也。 七因圆。 双照二谛。 自然流入也。 八果圆。 妙觉不思议三德之果。 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也。 故云圆则教等皆圆。 疏。 又此四教下。 第二通相料拣。 于中三段。 一立教所因。 然依中论三观之偈。 而用此偈。 有三重不同。 一则一教之中各成三观。 如前大意合离中辩。 二四句各配一教。 如向立教中明三离合。 用之。 以成四教。 如今文是。 如云从假入空。 义同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从空入假者。 义同亦为是假名。 以连第二空句故。 从假入中者。 义同亦是中道义。 以连上假名句故。 今合初二句。 成初二教。 通用四句。 为别圆两教。 从假入空析体异者。 谓观因缘假有之法皆悉空寂。 云何知空。 若云色者唯五根五境及无表色。 此十一色合成色蕴。 色蕴故空。 又于此中一一推徵。 谓一眼色。 从八微生。 假合成色。 析至极微。 都无实色。 故曰色空。 此名析法成藏教也。 若云因缘所生。 即无自性。 举体即空。 不须析破。 如净名云。 色性自空。 非色灭空。 体达此色。 有来即空。 故云体法明空通教起也。 从空入假等者。 即三观逦迤故成别教。 谓先观真谛本来空寂。 出观入俗涉有化生。 净佛国土等。 故云从空入假。 由入俗。 故又多流散。 次观中道动寂无二。 远离空有动寂二边。 三观不在一时。 故名别教。 三观一心等者。 即空即假即中。 即一而三。 则三而一。 非先非后。 非一非三。 亦如前大意合离中第四义辩。 疏。 又此四教下。 第二辩其所释。 拣异余师。 余师或云。 般若是空教。 法华是中道教。 涅槃是常住教。 此是圆教。 此是偏教。 局定一经。 今则不尔。 故云一部之中容有多故。 而言容有者。 不必具多。 或一或二或三或四。 故彼师云。 三藏但。 谓明小故。 方等对。 谓呼净名等为方等教。 对小说大。 般若带。 谓带小说大。 华严兼。 兼别说圆。 法华无复兼但对带。 唯说圆教。 但者唯一教。 对则具四。 如净名云。 诸仁者。 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 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等。 即藏教也。 迦延章云。 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等。 即通教也。 富楼章云。 无以秽食置于宝器。 无以瑠璃同彼水精。 大非小分。 即别教也。 如须菩提章云。 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 不坏于身而起一相。 不灭痴爱起于明脱等。 皆即圆教。 故具四也。 般若部中唯有三教。 无前藏教。 已被诃破。 不为彼故。 华严兼者。 以寄位修行。 行布罗列。 兼斯一分故。 法华唯此一事实故更无余教。 而涅槃十仙果证罗汉者。 具于四教。 若尔宁异方等。 虽有四教而皆知常住。 故得异前。 垂入涅槃。 意欲普收。 故得具四。 如文有之。 疏。 又更以四种下。 第三用四仪式。 复成八教。 谓一顿教。 二渐教。 三不定教。 四秘密教。 初即华严经。 初成顿说故。 二即始从鹿苑终至鹤林三乘一乘。 并称为渐。 若约化法顿教摄二。 谓圆及别。 渐教具四。 谓藏通别圆。 然此二教。 本是刘虯初立。 以南中诸师加于不定。 三教渐中初开有三。 即是岌公。 故云渐顿如岌公。 后二即于不定教中开出。 而与前不定不同。 谓从一音异解中分成此二。 净名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 斯则神力不共法。 释曰。 各闻不同。 即所说不定。 谓闻大者知彼闻小。 闻小者知彼闻大。 即名不定。 故云若互相知名为不定。 若闻小乘。 不知彼人闻大。 闻大乘者。 不知此人闻小。 即名秘密。 故云互不相知。 谓闻大不知彼闻小。 小即于闻大者为秘密。 闻小不知彼闻大。 大即于闻小者为秘密。 此之二教所说化法。 俱通藏通别圆故。 顿中唯二化法。 余三具四教法。 是故以化仪取法。 华严之圆。 是顿中之圆。 法华之圆。 是渐中之圆。 渐顿之仪。 二经则异。 圆教化法。 二经不殊。 大师本意判教如是。 又詺圆教亦名为顿。 故云圆顿止观。 由此。 亦谓华严名为顿顿。 法华名为渐顿。 以是顿仪中圆顿渐仪中圆顿故。 疏。 此师立义下。 第二辩顺违。 复二。 初聪明顺违。 初顺。 后但三藏教下。 辩违。 以名滥故。 故静法与作四种过。 一滥涉大乘失。 以大乘亦有三藏。 应名三藏教故。 二大无三藏失。 以彼不名三藏故。 三特违至教失。 彼云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 有小乘言拣异大乘故。 明知三藏不唯属小。 四有不定失。 以小乘诸部有不立三故。 如经量部。 但立经律二藏故。 有立五藏。 成实三外立于杂藏及菩萨藏故。 以有此四失故。 总许其破。 云名似小滥。 正许初失。 然下皆为通。 疏。 所以尔者下。 别为会释。 于中三段。 初别释藏教难。 文有四节。 以通五难。 谓上四失之外。 第五云何不立小乘。 难言四节者。 一出三藏名之所据。 通违至教之失。 及滥涉大乘失。 谓大小乘论同立此名故。 滥涉之失不在于己。 若有难言。 智论之内小乘之名随自宗语。 三藏之称随他宗言。 非共名也。 故今释云。 智论是随他名。 成论小乘。 云何亦名三藏。 岂随他宗耶。 即由上义不违至教。 以罗什译经多依智论。 小乘三藏为欲成文。 二言双举。 小乘之过不在三藏。 但责其心小耳。 故诃小乘。 不责所诠三藏。 疏。 初对旧医者。 第二明立三藏所以。 四教之初。 敌对旧医之三故。 须特立三藏。 三又条然不同故。 无滥涉大乘。 所以偏从立号。 亦犹五尘皆色。 而色独得总名。 故三藏虽通标总名。 便为小乘别称。 言旧医者。 即涅槃第二。 新旧二医之喻。 旧医即喻外道。 戒定慧者。 然各有二。 一邪。 二正。 旧邪戒者。 谓鸡狗等。 正戒者。 谓十善道。 旧邪定者。 九十五种所说鬼神之法。 或能知世吉凶现神变相也。 正者。 即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发五通是也旧邪慧者。 因身边见。 发诸邪智拨无因果。 食粪裸形等也。 正者。 即因身边见发诸世智。 说有因果诸善法也。 今佛说三藏教。 所明戒定慧。 即是新医从远方来。 晓八种术。 如来所说。 一戒者。 即五种得戒。 发一切律仪无作有作。 如五部毗尼是也。 二定者。 即依八背舍入九次第定等。 发六神通是也。 三慧者。 即是生灭四谛。 破身边二见六十二见。 发真无漏。 成十一智三无漏根是也。 此戒定慧。 一切外道尚不闻名。 况有其分。 故云初对旧医等。 言三事条然不同者。 上对旧医下对通别圆教。 由不同故立三藏名。 即由此义诸部多明三藏。 从多立名。 非不定失。 疏。 通教融三故下。 第三明后三不称三藏所以。 即正通大无三藏失。 谓大乘虽有三藏。 各有融拂等义。 故不立名。 非无其体。 言通教意融三者。 融至空寂故。 故法句经云。 若说诸持戒。 无善无威仪。 戒相如虚空。 持者欲迷倒。 若学诸三昧。 是动非坐禅。 心随境界流。 云何名为定。 无智无得方。 名真智般若。 无知如智双寂等。 皆是意融三也。 疏。 别教依一法性而显三者。 以一法性统之。 亦不得迢然有别。 一一法门不离法性。 故云。 以知法性离五欲过故。 随顺修行尸波罗蜜。 以知法性无乱想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 以知法性本有智慧光明无痴暗故。 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等。 疏。 圆教三一无障碍者。 即三而一。 即一而三。 非唯一体统之。 一学之中摄三。 皆尽。 一行尚具一切。 何况三耶。 疏。 所以不名小乘下。 第四明不名小乘所以。 通第五难。 谓有难言。 何以不名小乘。 强立三藏而招多失。 故今通云。 以有大乘故。 不得名小。 彼教之中亦有菩萨。 谓是大乘。 大乘之中望之。 皆称三藏小教。 言六度菩萨者。 谓三僧祇耶别修六度。 各有满时。 皆是有漏未入见道。 以无常狼伏贪爱羊。 令烦恼脂消功德身肥。 直至菩提树下。 三十四心一时断结。 以见谛十六心八忍八智。 及非想一地修惑分为九品。 各有九无间九解脱。 成其十八。 故有三十四耳。 广如俱舍涅槃等说。 言成真佛者。 大乘说此断惑成佛。 乃是八相化身。 小乘谓为实成故。 属小教。 故涅槃中詺此执实。 以为二乘曲见。 疏。 故藏通别圆之义下。 第二总释四教难。 谓有难言。 三藏教亦有通别圆义。 乃至圆教亦有藏通别义。 何以不得互名而局定耶。 故今答云。 四教虽皆四义互有余三义。 傍不成本义。 如三学大德禅师。 虽有戒定慧但成禅义。 以禅长故余但兼故。 不尽妙故不名律法。 余二亦然。 言互有者。 三藏教中亦通有无。 常三乘同禀。 亦别为菩萨说四弘六度。 亦为菩萨说一切种智故。 故藏教有三矣。 通教有三者。 亦说三藏故。 应名三藏。 亦说道种智故。 应名别教。 亦说一切种智。 应名为圆教别教具三者。 亦说三藏故。 亦说无生空理故。 亦说中道一切种智故。 圆教亦说三藏故。 亦说真空之理故。 亦说历劫阶位修行故。 亦应得有余三名。 故总答云。 虽则四教各傍兼有。 覈定不成。 云何不成。 初藏教通等不成者。 虽有同禀无常。 二乘一生得发真断结。 菩萨三祇不证。 故通义不成。 虽为菩萨别说四弘六度。 不诠别理不断别惑。 由约生灭四谛而起于见。 岂得称别。 虽说一切种智者。 菩萨因中不得即具种智。 又此种智唯照二谛。 不照中道。 岂得称圆。 是则覈后三义不成。 但成当教三藏义耳。 通教三不成者。 虽说三藏。 一相无相故。 又云。 已得故虽说道种智。 秖照界内俗。 非如来藏恒沙功德故。 虽说一切种智。 秖照二谛。 非照中道不思议二谛故。 故覈三教之义不成。 但成通教义耳。 别教三不成者。 虽说三藏恒沙佛法。 无量戒定慧。 异生灭三故。 虽说无生空理。 是不可得空。 非但是空二乘同见故。 虽说中道一切种智。 非初住发心即具一切种智故。 故藏通圆三义皆不成。 但成别义耳。 圆教三不成者。 虽说三藏。 皆约真如实相佛性涅槃故。 虽有真空之理。 即佛性真空。 二乘不知。 何况得入。 虽说历别阶位法门。 无不与实相相应。 一摄一切故。 是则藏通别三义皆不成。 但圆教义耳。 故云覈其定实。 余三不成。 但成当教中义耳。 疏。 但判华严下。 第三重通圆别二教。 定其去取。 以彼判诸经。 云华严兼。 谓兼别教。 是则迷其行布。 谓为别教。 但取圆融。 以为圆教。 离成二教各失一边。 合而融通方成了义。 顺华严宗。 由行布圆融二互相摄故。 如前行位中辩。 若与之者。 则名异义同。 故无大过。 若夺之者。 则失华严本意。 故今不取。 是故此段名定其去取。 余义广在四教。 要略已备。 疏。 三唐初海东中。 先正立。 后顺违。 前中二。 先正立。 然后三乘共学下。 解释。 是则未明法空成别。 非四谛十二因缘等别。 具明二空为通不取三乘共学故。 前二依天台而有小异。 以不共释一乘。 非合三为一。 疏。 然此下。 辩顺违。 先出义本。 自言下。 正辩顺违。 良以自谦非摄一切故得无失。 若有别理推在摄不尽中故。 疏。 四贤首弟子下。 亦二。 先正立。 后顺违前中五。 一总以标举。 二论云下。 引论为据。 三言四教下。 正明所立。 四初教谓下。 别示其相。 五广如下。 结广从略。 彼疏又明。 此所立教。 依所诠法性。 以显能诠。 初教法性全隐。 次一法性分显。 三即分隐。 四即全显。 法性虽一显有不同。 故成四耳。 若约乘收其第二教即是小乘。 三即三乘中大乘。 四即一乘。 此亦多同光宅四乘。 疏。 然今下辩顺违中。 先别破。 后结非。 前中又二。 先破初一。 后破后三。 今初。 有邪正溷杂过。 若对教主下。 遮救。 恐有救言。 若不识邪。 安能知正。 邪正对辩。 则是皁白分明。 故今遮云。 若欲尔者。 应总分邪正。 然后于邪正中。 方可分其大小等耳。 故为立式如此。 方先分三教。 于儒教中方辩九流七经。 于道教中方论道德之别。 于佛教中方论大小权实。 则无溷滥。 不然即如西域先分内外。 外中方分六师或十宗等。 等者。 等取内教之中分大小等。 言六师者。 净名云。 一富单那(名也)迦叶(姓也)。 二末伽梨(名也)俱奢梨(母名也)子。 三删阇夜(名也)毗罗胝(母名)子。 四阿蓍多(名也)翅舍钦婆罗(弊衣也)。 五迦罗鸠驮(名也)迦旃延(姓也)。 六尼揵陀(名也)若提(母也)子。 此六各起一见。 一起断见言。 一切法空。 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二末迦梨俱舍梨子。 起常见言。 一切苦乐不由行业。 性自有之。 三起自然见。 执道不须修。 八万劫苦尽。 即自然解脱。 如转缕丸于高山顶。 旋尽自止。 立解脱因。 谓解脱为因。 非因计因。 是邪因也。 拨道不须修。 是邪见也。 四即苦行外道。 自拔头发。 五热炙身。 即得解脱。 非道计道。 亦戒取也。 五起边见。 执一切法亦有亦无。 不同佛法因缘故有无性故无。 由执有即定性之有。 即是常见。 执无即定性之无。 即是断见。 断常乖中。 合成边见也。 六谓一切苦乐果报。 皆由过业不藉现缘。 前世业尽即苦尽。 纵现修道亦不能断。 此人信有前世业为因。 非邪见拨无现缘。 即是少分邪见。 道能尽苦拨无不能。 道计非道。 亦是邪见。 六师之计。 具如涅槃。 此六各起一见。 如第六地引。 疏。 又依涅槃为半满下。 破后三教。 然彼师之意。 以真如有二分。 具说二分为具分。 唯说不变为一分。 但明生空为半。 具显二空为满。 今难半满乃有二义。 一若约第二义已称为满。 不合唯得一分。 若满中有一分义者。 涅槃满字亦唯一分。 则亦未满故云不应复有一分之言。 一分之言。 意在第三教也。 二有救言。 涅槃但约二空论半满。 不约真如等者。 则违涅槃。 涅槃既云空者。 所谓生死。 不空者。 所谓大般涅槃。 何得言唯约二空。 而论半满。 是知二空。 犹是涅槃半字。 双照空不空。 方为满耳。 故彼经云。 声闻之人但见于空。 不见不空。 菩萨见空及与不空。 故疏云。 岂彼不说妙有而诃空耶。 故其所立下。 总非也。 疏。 一波颇三藏者。 据般若灯论序云。 中天竺三藏。 波颇蜜多。 唐言朋友。 学兼半满。 博综群诠。 丧我怡。 神搜玄养性。 游方在念。 利物为怀。 故能附杙传身。 举烟召侣。 冐氷霜而越葱岭。 犯风雪而渡沙河。 时积五年。 途经四万。 以大唐贞观元年岁次娶嘴。 十一月二十日。 顶戴梵文至于京辇。 昔秦徵童寿苦用兵戈。 汉请摩腾远劳蕃使。 讵可方兹感应道契冥符。 家国休祥德人爰降。 有司奏见殊悦帝心。 其年有勅。 安置大兴善寺。 仍请译出宝星陀罗尼经。 般若灯论庄严论等。 疏。 阿含具云阿爰摩。 此云教也。 疏。 此释名局下。 辩顺违。 以上立义各指一经。 一经之中。 皆有四谛观行等。 诸如华严涅槃皆有四圣谛品。 广显其相。 大乘等经非无观行等故。 疏。 二贤首所立等者。 以下文依之。 故今略指。 然昔来更有耆阇法师。 立六种教。 一因缘宗教。 二假名宗教。 三不真宗教。 谓说诸法如幻化理。 四真宗教。 谓说诸法真空理故。 五常宗教。 说真理恒沙功德常恒等故。 六圆宗教。 如诸师今不序者。 前四名即衍公四宗义。 在立宗之初。 第五同第五时。 第六同诸师圆教。 故略不引。 又真宗说真空理。 常宗说真理恒沙功德常恒。 既真宗真理非常宗。 应同无常。 又三与四。 但法喻之别。 故并不引。 上来此方立教竟◎。 ◎第二序西域中。 文分为二。 先正序。 后顺违。 前中贤首起信论疏。 初义理分齐中序之。 于中二。 一总序源由。 二双释所立。 今初。 然真谛笈多波颇三藏。 皆是西域。 而躬亲在斯分教。 故属此方所收。 下二大德。 本是西方分教。 故云西域耳。 那烂陀者。 此云施无厌。 然桉唐三藏传。 似智光乃戒贤弟子。 而今云同时者。 或恐名同人异。 或是师资。 不妨立义所宗复异。 又准无行禅师书亦云。 西方有二宗并行。 一宗无着天亲。 一宗龙树提婆。 龙树之宗。 玄标才举。 则无着牵羊。 翎羽暂腾。 则陈那乱辙。 则同时定有二宗。 又桉西域记。 唐三藏初遇龙树宗师。 欲从学法。 师令服药求得长生。 方能穷究。 三藏自思本欲求经。 恐仙术不成辜我夙愿。 遂不学此宗。 乃学法相之宗。 若藏和上义分齐云。 法藏于文明年中。 幸遇中天竺国三藏法师地婆诃罗。 唐言日照。 于西太原寺翻译经论。 躬亲问之。 故有凭矣。 疏。 戒贤远承下。 第二双释所立。 即为二别。 二中文皆有五。 一师资相承。 二所凭经论。 三正显所立。 四彰了不了。 五结成所凭。 今初。 戒贤中初。 师资相承中。 弥勒位极此为上古。 无着初地此为中古。 护法难陀未有得圣之文。 但是当时英彦。 化世未久故云近踵。 疏。 依深密等者。 二所凭经论。 等取佛地等经瑜伽。 等取对法显扬等法相之论。 余并可知。 疏。 立三种教下。 三正显所立。 于中先总后别。 总中以法相大乘为了。 则显法性为不了。 唐三藏师宗者。 具如西域记及三藏传广说。 疏。 谓佛初下。 别显三教。 即为三别一一教中各有三定。 一时定。 谓有初时等故。 二法定。 谓有空等故。 三经定。 谓指阿含等故。 三性等义至下当辩。 疏。 具说三性三无性等者。 此有两重。 一约三性。 则初时约依他说有。 二约遍计说空。 三具说三性。 则遍计是空。 依圆是有。 以为中道。 二者约三性皆有。 约三无性皆空。 第一时中说三性皆有。 第二时中总说诸法皆悉无性者。 约三无性密意说耳。 故唯识云。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初则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故。 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谓若显了说。 则双明三性三无性方是中道。 故为尽理。 疏。 是故于彼下。 第四明了不了。 然二宗义别。 下说十种。 且就深密。 略有四义。 一约三性三无性。 二约心境空有。 三约一乘三乘。 四约成佛不成佛。 即五性一性义。 此中且约三性空有。 论了不了。 前第三时合约三性三无性论。 余二门义略不明之。 下别会中。 隐显而出疏。 此依深密下。 第五结成所凭。 疏。 二智光下。 疏文亦五。 同前标列。 初师宗中文殊对弥勒。 龙树对无着。 青目清辩对护法难陀。 护法难陀注唯识论。 青目注中论。 清辩亦注中论。 造掌珍论。 疏。 依般若等下。 二所凭经论。 般若等经等取涅槃法华等经。 中观等论等取门论百论智论。 疏。 亦立三下。 三正立可知。 疏。 又初渐下。 第四明了不了。 上约心境空有。 以立三时之教。 今约三性空有。 以明了不了义。 盖影略耳。 言以彼怖畏此真空者。 小乘闻空。 谓无物为空。 如空泽之空。 则毕竟都无。 恐成断灭。 若必无者。 何有因果生死涅槃。 徒事勤苦修有何益。 故经云。 宁起有见如须弥。 不起空见如芥子许。 故生惊怖。 今存假名。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故存依他之假有。 以接小心之劣机。 疏。 后时下。 第三时教缘生即空者。 缘生即依他。 依他即空。 不存依他空遍计也平等一味者。 空有一味。 非空外说有。 有外说空。 空有相即故无异味。 见空即是见有。 见有即是见空。 空有二体既同。 何要偏留依他但空遍计。 疏。 此三次第下。 五结成所凭。 般若灯论本颂。 即中论五百偈。 题云分别明菩萨释曰。 分别即智。 明即是光。 人译异耳。 释论称为般若灯者。 照了般若。 般若无此不可见故。 又体即般若。 照物如灯。 大乘妙智经。 未见经本。 但依贤首引耳。 或云即般若经。 般若是智。 摩诃是大。 亦可妙故。 又波罗蜜亦同妙义。 疏。 然此二三时下。 第二辩顺违。 然藏和尚起信疏。 问云。 此二三时可和会不。 自答云。 无会无不会。 无会者。 各各为人悉檀。 悉檀者。 智论云义宗也。 诸佛说故。 并是圣教。 随缘益物。 何须会之。 故云无会。 言无不会者。 即可会也。 今会此义有其二门。 一约摄生宽狭。 言教具阙。 以明了不了。 二约益物渐次。 显理增微。 以明了不了。 初中二。 一约摄生宽狭者。 深密宗中。 初唯为小。 次唯为大。 此二时中狭故非了。 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 宽故为了。 二约言教具阙者。 初唯说小。 次唯说大。 各有所阙故非了义。 于第三时具说三乘。 具故为了。 第二门内亦有二意。 初约益物渐次者。 谓妙智经意。 初唯益小故非了义。 次虽通益大小。 不能令趣寂二乘得大菩提故。 非了义。 第三时中普得大益。 方为了义。 二显理增微者。 初说缘生实有。 次说假有故非了义。 第三时中显理至空。 会缘相尽故。 为了义。 依此会释二宗。 各有了不了义。 此贤首意。 谓约初门。 则法相宗为了。 法性宗非了。 若约后门。 则法性宗为了。 法相宗非了。 既皆二义了。 二义不了。 于理则齐。 今观贤首之意。 多明法性。 何者。 有二义故。 一以摄生宽狭。 对益物渐次。 则摄生宽为了。 不及益物唯大为了。 以言教具阙。 对显理增微。 则言教具为了。 不及显理相尽为了。 思之可知。 二者言中虽云各有二了有二不了。 深密宗中二种了义。 亦成不了。 何者。 如摄生中。 以第二时唯摄大为不了。 第三时具摄为了者。 则得纯金。 何如杂铁。 纯菩萨众。 何如凡小同居。 法华唯为菩萨。 何如昔日被三。 是故应云唯摄大机为了。 总摄三根为不了。 又如言教具阙中。 以第二时不具为不了。 第三具说三乘为了者。 言皆阙典。 应为不了。 杂以无稽。 应当是了。 纯卖真金。 应为贫士。 瓦木杂货。 应为富商。 法华唯说一乘。 何如昔开三异。 是故应云唯说一极方为了义。 杂说三乘即为不了。 上二本是法相宗为了。 今皆成不了。 后二又或法性是了。 则四不了皆属前宗。 四种了义皆在法性。 恐法相者。 是非心生故。 疏不引之。 乃别谓和会耳。 疏文分二。 先总明顺违。 后各别会释。 今初分三。 初总非前立。 谓既俱圣教。 不可受一非余。 二互相违。 不可二文双取。 故云不能。 二深密经意下。 会释二经。 恐有问言。 若并不许。 其如二经。 有文如何会释。 故今为显二经之意。 各有所为。 不可偏执。 偏执则互相违。 三得斯意下。 结成和会。 若得经意二家俱得。 受一非余则二家俱非故。 离之则两伤。 合之则双美。 疏。 然欲会二宗下。 第二各别会释。 于中三。 初标列章门。 次广会初二。 后通略会释。 今初十对。 句各一对。 皆先明法性。 后辩法相。 如云一乘三乘对。 则一乘是法性。 三乘是法相。 余九例知。 初二次下。 广明。 后八义分齐中具显。 疏。 且初二义下。 第二广会初二也。 于中二。 先双标二义。 后别显二相。 所以双明者。 以初二义互相成故。 谓若立五性为了。 则三乘为了之义自彰。 以有声闻缘觉二定性故。 则成二乘。 有菩萨性成菩萨乘。 不定性人通成三乘。 无种性人三所不摄。 则人天乘收。 则五乘亦具。 若以一性为了。 则一乘义成。 等有佛性。 故名一乘无不成佛。 故涅槃云。 佛性者名为一乘。 疏。 如法相下。 第二别显二相者。 先法相宗中二。 先标所宗。 后故深密三时教下。 引文成立。 总为二段。 一明三乘为了。 一乘为不了。 后明五性为了。 成前三乘。 前中引其二经。 初引深密。 虽明有性无性意成三乘。 言初皆不成者。 小乘中说独佛一人有大觉性。 余不说有故皆不成佛。 次一向成者。 是第二时中唯说一乘。 一切众生皆得成佛。 为一向成。 尽成则太过。 尽不成则不及。 故皆方便并为不了。 以初未堪闻大一向抑故。 第二时中劝令欣佛。 一向扬故。 第三时中依理正说。 有性皆成非不及也。 无性不成非太过也。 故称实为了。 上明三乘是了之证。 又初二卷下。 证一乘是权。 后引胜鬘。 亦但证一乘是权耳。 疏。 大般若下。 第二明五性为了。 成前三乘。 则显一性一乘皆非了。 也。 于中总五段。 引经而三论附出。 即分为五。 一引般若说有五性。 虽无第五。 前四既有。 无性必然。 前三可知。 第四云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者。 谓不定性人未入见道。 则容不定。 若入见道。 则名正定聚。 不容不定。 如入声闻见道。 终无回心作菩萨人。 言离生者。 见惑过患。 如生食在腹。 若入见道。 能离彼生。 故云离生。 至下更释。 疏。 深密第二下。 引深密经。 于中二。 初指同前文。 后又云一切趣寂下。 证有趣寂。 若有趣寂。 则五性义成。 疏。 又十轮下。 第三引十论。 明定有三乘。 以成五性。 若无五性无三乘故。 疏。 故楞伽下。 第四正明五性。 庄严瑜伽二论例同。 疏。 善戒下。 第五引善戒地持。 立有二性以成前无性。 故彼论云。 种性有二。 一有种性。 二无种性。 彼论释云。 种性者。 无始法尔六处殊胜。 展转相续等。 而言亦云者。 全同楞伽。 以前不引彼经所释故。 今例释。 不欲繁文耳。 疏。 若法性宗下。 疏文亦二。 先标所宗。 后法华下。 引证成立。 长分十段。 一引法华。 双明一乘一性。 二引涅槃。 明乘性相成。 三重引法华。 明无趣寂。 四引涅槃第九。 明无无性。 五引经释论。 结成正义。 六广引诸经。 遮救定性。 七引涅槃。 遮救无性。 八引法华。 遮救趣寂。 九释胜鬘。 会一乘方便。 十以法华。 结成破立。 今初分二。 先正立一乘。 后立一性释成一乘。 今初。 十方佛土中等者。 即第一方便品偈。 上三句正立第四句释疑。 言无二亦无三者。 古有多说。 大乘法师云。 二即第二。 三即第三。 以菩萨乘胜故为第一。 此即生公意。 而未尽其旨。 生公云。 二者第二乘。 三者第三乘。 亦应无第一。 第一不乖所以大故不无之。 既无二三。 一亦去矣。 意云。 今日一乘深有玄致。 所以称大。 所以大者。 义理深也。 昔三乘中大乘既未融。 余二则立为权。 若约悲智。 万行不乖今日之一。 故云不乖所以大故不无之。 言既无二三一亦去者。 昔说有三。 二既不立。 大岂独存。 以不收二乘故。 又权指故。 亦同羊鹿。 俱不得故。 如光宅四乘中说。 若天台等意无二者。 无有声闻缘觉之二乘。 无三者。 总无昔日三乘。 以皆非实故。 宗说不同。 任情去取。 若望经意。 但立一实为真趣。 举二三皆悉不许。 不论大小。 如说世间此人独立。 更无与比。 非要别指张王二人。 下句释疑。 疑云。 若唯有一。 昔何说三。 又华严经云。 或有国土说一乘。 或二或三或四五。 如是乃至无有量。 故今释云。 若以如来方便。 则多少皆得。 十方国土及昔说有三。 是方便耳。 非真实也。 又次下经云。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疏。 又云初以三乘等者。 此引第二经。 重成三皆是权。 若具引者。 经云。 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 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 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如来亦复如是。 无有虚妄。 初说三乘引导众生。 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释曰。 此文皆明先三是权。 后一为实。 纵饶会二归一。 亦是三为方便。 唯一为实耳。 疏。 以性唯一下。 引其二文。 明唯一性证成一乘。 此句总以一性成一乘。 若有多性容有多乘。 既唯一性并同作佛故。 唯一乘耳。 疏。 故云诸佛两足尊下。 引证。 初引第一未来佛章。 故彼偈云。 未来世诸佛。 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 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 导师方便说。 今但引两句。 显诸法无性。 成一性义耳。 然上三偈。 诸释不同。 今直解经文。 初一偈明当佛开权终归一实。 故云其实为一乘。 次偈释说一乘所以。 以唯一性故。 谓若有二性容有二乘。 既唯一性故说一乘耳。 知法常无性者。 知即能证知。 法谓所证知。 法即色心等一切法也。 常无性者。 所证理也。 即是真如无性之理。 觉诸法故。 云何常无性。 谓色心等。 从本已来性相空寂。 非自非他。 非即非离。 湛然常寂。 故曰无性。 而言常者。 谓本来即无。 非推之使无。 故曰常无性耳。 佛种从缘起者。 然有二义。 一约因种。 因种即正因佛性。 故涅槃云。 佛性者。 即是无上菩提中道种子。 此种即前常无性理。 故涅槃云。 佛性者。 即是第一义空。 无性即空义也。 缘即六度万行。 是缘因佛性。 起彼正因。 令得成佛。 是故说一乘者。 唯以佛性起于佛性。 更无余性故说一乘。 称理说也。 体同曰性。 相似名种。 故关中云。 如稻自生稻不生余穀。 此属性也。 萌干花粒其类无差。 此属种也。 二果种性。 关中云。 佛报唯佛其理不差。 即性义也。 说法度人类。 皆相似此种义也。 果之种性。 缘真理生。 故云从缘。 故释此偈云。 佛缘理生。 理既无二。 是故说一乘耳。 意云。 证理成佛。 称理说一。 此中知法常无性偈。 全同出现。 出现品云。 如来成正觉时。 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 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 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乃至云知一切法皆无性故。 得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 谓知无性。 佛性同故。 准于下经。 以知无性。 尚得一成一切皆成。 况无不说一乘而度脱之。 后偈又云。 是法住法位等者。 重释前偈。 言是法者。 即前所知之法。 所以常无性者。 由住真如正位故。 由缘无性。 缘起即真。 由即真故。 故上云无性。 言法位者。 即真如正位。 故智论说。 法性法界法住法位。 皆真如异名。 世法即如故。 皆常住。 谓因乖常理。 成三界无常。 若解无常之实即无常而成常矣。 则常与无常二理不偏。 故涅槃经况之二鸟。 今于道场证知一切世间无常即真常理。 犹悬镜高堂万像斯鉴。 二而不二不可言宣。 以方便力假以言说。 一尚假说况有二三。 故知前偈即一性之文。 疏中略要但引一句耳。 疏。 又第三下。 此引药草喻品证一性义。 故彼经云。 众生住于种种之地。 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 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 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 究竟涅槃常寂灭相。 终归于空。 今但略引二句。 以此证知。 则明三乘之人不知差别即一。 唯佛究之无三无二。 言解脱者。 真解脱也。 故第二经偈云。 为灭谛故修行于道。 离诸苦缚名得解脱。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 但离虚妄名为解脱。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释曰。 一切解脱即真解脱。 真解脱者即一解脱味。 故无二味安有三乘。 故又云。 常寂灭相。 即性净涅槃。 是上世间相常住也。 故皆一性。 疏。 涅槃亦云下。 第二引涅槃明乘性相成。 非但唯一性。 故说一乘。 经明一性即一乘也。 即第二十七经云。 善男子。 毕竟有二种。 一者庄严毕竟。 二者究竟毕竟。 一者世间毕竟。 二者出世间毕竟。 庄严毕竟者。 六波罗蜜。 究竟毕竟者。 一切众生所得一乘。 一乘者。 名为佛性。 以是义故。 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一切众生实有一乘。 以无明覆故不能自见。 释曰。 以皆有佛性故唯一乘。 又佛性者。 即是第一义空之理。 理能运载。 即是乘义耳。 疏。 师子吼者名决定说者。 亦即第二十七经。 师子吼品。 释曰。 若不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则是野干鸣。 设千万年在于佛法。 终不能作师子吼也。 疏。 三十三又云下。 引证佛性即是一乘。 非但因同果亦同也。 亦师子吼品。 彼明海有八德。 下具合之。 此合第三一味之义。 经中但加标云三者一味。 释如疏文。 一甘露者。 正显一味。 甘露以喻涅槃。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2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