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疏。 又法华第三云下。 第三明无趣寂。 既无趣寂。 则无定性二乘。 一乘之义亦已显矣。 疏。 引三文。 谓法华智论及法华论。 今初。 即化城喻品。 结会世尊所化弟子。 经云。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 汝等。 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我灭度后下。 疏。 全同。 言余国者。 有云。 随举娑婆之外一国。 即是若天台云。 余国者。 方便有余土也。 彼立四土。 一凡圣同居土。 即法相中变化土也。 二方便有余土。 三实报无障碍土。 即是法相中报土。 通自他受用。 四常寂光土。 即法性土。 方便一土。 法相所无。 天台依凭智论而立。 智论即下所引。 九十五文。 论曰。 阿罗汉先世因缘。 所受分段身。 必应当灭。 住在何处。 而具足佛道。 答。 得阿罗汉更不生三界。 有净佛土出三界外。 乃无烦恼之名。 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 如法华经说。 有阿罗汉我于余国等。 引文全同前疏。 又云。 若尔罗汉受法性身。 应疾得菩提。 何以稽留。 答云。 以舍众生及舍佛道。 又复虚言得道。 虽不受生死。 于菩提根钝。 不能疾得。 不如直往菩萨。 释曰。 智论之文昭然。 与法华符会。 定知虽出三界不趣寂也。 故疏结云决定回心。 疏。 法华论中四声闻内等者。 引论成上无趣寂义。 先引后释。 今初。 然论云。 言声闻受记者。 声闻有四种。 一者决定声闻。 二者增上慢声闻。 三者退菩萨心声闻。 四者应化声闻二种声闻如来与记。 谓应化声闻退已还发菩提心者。 若决定者。 增上慢者。 二种声闻根未熟故。 如来不与记。 菩萨与授记。 菩萨授记者。 方便令发菩提心故。 疏文略引耳。 言退菩萨心得记者。 即如身子二万亿佛所。 已曾受化。 又次下云。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 则非独身子。 又四大声闻。 自陈舍父逃逝。 则已先化。 第三周中引大通智胜佛所曾已广化。 皆是退菩提心。 言应化者。 如富楼那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 又言。 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 又阿难自忆本愿。 偈云。 方便为侍者。 罗睺罗偈云。 罗睺罗密行。 唯我能知之。 现为我长子。 皆应化声闻也。 故知夫能对扬圣教。 影嚮其迹。 靡不是权。 而独言富楼那是应化者。 亦抑法华诸罗汉耳。 言菩萨与记者。 论主次前自云。 如下不轻品中应知。 礼拜赞叹作如是言。 我不敢轻于汝等。 汝等皆当作佛者。 示诸众生所有佛性故。 此上皆论。 而安国法师不许此义。 云何有昔时菩萨。 预记今日会上声闻。 即诸弘法菩萨。 谓药王等当与记也。 释曰。 既是论主自言菩萨与记。 亦论自释。 何得不依。 疏。 既云未熟下。 释上所引论文。 若决定声闻定不成佛。 则应言余二声闻根不熟。 故佛不与记。 既言未熟。 非永不熟也。 若大乘法师云。 合言不熟。 译者之误。 言未熟耳。 故疏结弹云。 不可不顺己宗。 定有趣寂。 便判论文为错耶。 又上言方便令发心者。 彼论次前。 有问云。 彼声闻等。 为实成佛故与授记。 为不成佛与授记耶。 若实成佛者。 菩萨何故于无量劫修习无量无边种种功德。 若不成佛者。 云何与之虚妄授记。 答曰。 彼声闻授记者。 得决定心非谓声闻成就法性故。 如来依三平等说一乘法故。 以如来法身与彼声闻法身平等无异。 故与授记。 非即具修功德行。 故菩萨之人功德具足声闻之人功德未具足。 释曰。 由此论文是故上云方便令发心耳。 言三平等者。 一乘平等。 无二乘故。 二生死涅槃平等。 三法身平等。 今即第三平等。 疏。 入楞伽下。 亦成无越寂义。 言入楞伽者。 即后魏菩提留支所译。 文有十卷。 世尊入楞伽王城。 故云入也。 同引三卷经文。 皆说无实涅槃。 明知定无趣寂。 若尔何以言得涅槃。 望其当分。 谓是无余涅槃。 以大乘望之。 但是深入三昧。 沉空多时假言涅槃。 以引劣器耳。 疏法华论中意亦同此故。 同无实涅槃也。 论释七譬喻中第四。 为有定性人。 说化城喻。 论云四者实无。 而有增上慢人。 以有世间有漏三昧三摩跋提。 实无涅槃而生涅槃想。 如是颠倒取。 对治此故。 为说化城譬喻应知。 释曰。 既言无实涅槃。 明知是假说耳。 故与前同。 又法华云。 我虽先说汝等灭度。 但尽生死而实不灭。 次引胜鬘。 亦成上来涅槃不实耳。 疏。 又无上依经。 宝性佛性二论。 皆说入灭二乘等者。 无上依第一说云。 阿难。 一切阿罗汉辟支佛。 未自在位菩萨。 为由四种障。 不得如来法身四德。 一者生缘惑。 二者生因惑。 三者有有。 四者无有。 何者是生缘惑。 即是无明住地。 生一切行。 如无明生业。 何者是生因惑。 是无明住地所生诸行。 譬如无明所生诸业何者有有。 缘无明住地。 因无明住地。 所起无漏行。 起三种意生身。 譬如四取为缘。 三有漏业为因。 起三种有。 何者无有。 缘三种意生身。 不可觉知微细堕灭。 喻如缘三有中生念念老死。 由无明住地一切烦恼。 是其依处未断除故。 诸罗汉辟支佛。 未自在位菩萨。 不得至见烦恼垢浊。 习气臭秽。 究竟灭尽大净波罗蜜。 又因无明住地轻相惑有虚妄行。 未灭除故。 不得至见无作无行极寂大我波罗蜜。 缘无明住地。 因微细虚妄。 起无漏业。 意生诸阴未除尽故。 不得至见极灭远离大乐波罗蜜。 若未得一切烦恼诸业生难。 永尽无余。 是诸如来为甘露界。 则变易生死断续流灭无量。 不得至见极无变异大常波罗蜜。 阿难。 于三界中有四种难。 一者烦恼难。 二者业难。 三者生报难。 四者过失难。 无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 如三界内烦恼难。 无明住地所起因缘生死。 如三界内业难。 无明住地所起有有生死。 如三界内生报难。 无明住地所起无有生死。 如三界内过失难。 应如是知。 阿难。 四种生死未除灭故。 三种意生身。 无有常乐我净波罗蜜果。 唯佛法身是常是乐是我是净波罗蜜。 汝应知之。 释曰。 据上经文。 明于二乘及未自在菩萨皆受变易。 三界之外有业惑苦甚为昭着。 如何断言永灭无余。 下疏明于四种生死。 可检于此论。 下文中。 又广说常乐我净之相。 亦可知之。 所归下。 言宝性佛性二论者。 大意同无上依经。 宝性论当第四。 佛性论当第二。 此卷亦广论四种生死。 疏。 如是经论下。 结成无定性声闻也。 疏。 涅槃第九下。 第四明无有无性。 彼经广说阐提无善根竟。 即云。 复次善男子。 譬如莲华为日所照无不开敷。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若得见闻大涅槃日。 未发心者皆悉发心。 为菩提因。 是故我说大涅槃光所入毛孔必为妙因。 彼一阐提虽有佛性。 而为无量罪垢所缠。 不能得出。 如蚕处茧。 以是业缘不能生于菩提妙因。 流转生死无有穷。 已上皆经文。 今疏。 但取中间。 意在虽有佛性之言。 既言虽有。 则非无也。 但未得其用耳。 故疏结云。 此则有而非无。 疏又云。 或有佛性一阐提有等者。 即涅槃第三十六。 南经三十二。 皆迦叶菩萨品。 具有四句。 今但引第一句者。 是证阐提有性。 经云。 善男子。 或有佛性一阐提有。 善根人无。 或有佛性善根人有。 一阐提无。 或有佛性二人俱有。 或有佛性二人俱无。 善男子。 我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义者。 不应难云一阐提人定有佛性。 定无佛性。 若言众生悉有佛性。 是名如来随自意语。 如来如是随自意语。 众生云何一向作解。 此一段经近远皆释。 大同小异。 今依荐福故。 彼疏云。 今准经明佛性略有五种。 谓善不善无记及理果等。 今言一阐提有善根人无者。 此是不善佛性也。 然善根人有其二种。 一是离欲善根人。 离欲断一切不善故。 二是五性。 五住已上无不善性故。 此之二人俱无不善性也。 善根人有。 阐提人无者。 此是善佛性也。 阐提断一切善。 故云无也。 二人俱有者。 理及无记性也。 二人俱无者。 俱无果性。 此中有者。 是现有。 非当有也。 然有人执此经文。 谓一分善根人。 及一分阐提。 无有佛性。 以经说有善根人及一阐提无故。 善根人无者。 是无性不断善人。 阐提人无者。 是断善无性。 二人俱有者。 俱是有性。 二人俱无者。 俱是无性。 此释违经故。 涅槃上文云。 如来佛性则有二种。 一有二无。 有者。 所谓三十二相。 乃至无量三昧。 是名为有。 无者。 所谓如来过去诸善不善无记。 业因果报。 烦恼五阴十二因缘。 是名为无。 乃至阐提佛性亦尔。 是则上从乎佛下至阐提。 皆有有无二性。 无全无性。 由善根人与一阐提有无二性异故。 得有四句。 此中明佛性多种有无不同。 不明众生多种有性无性。 所以得知者。 经言。 或有佛性。 善根人有阐提人无等。 故不言或有善根人有佛性。 阐提人无佛性。 故谈文尚不识颠倒。 尚能解义。 今此善不善因果理性。 无一众生悉具一切。 无一众生悉无一切。 始末以明一切众生具一切也。 佛与阐提亦有四句。 佛有非阐提者。 谓果性。 阐提有非佛者。 谓无明诸结性。 二人俱有者。 是理性。 二人俱无者。 善因性。 故阐提决有佛性。 又上经云。 若言众生中别有佛性。 是义不然。 何以故。 众生即佛性。 佛性即众生。 直以时异有净不净。 解曰。 生之与性既二互相即。 明有众生即有佛性矣。 疏。 况前引楞伽五性。 自迷其文等者。 破其所引不晓经意。 彼之所引证无性义。 今释其所引。 还成有性。 非无性也。 何者以彼经言非焚烧一切善根者。 常不入涅槃。 则有入义也。 疏。 此意则明下。 疏释经意。 疏。 况经自下。 引经结成。 疏。 庄严论下。 引论重成。 同前楞伽。 非毕竟无性。 疏。 是知前来下。 第五释所引经论。 结成正义。 于中二。 初释般若深密经意。 意明长时定性。 长时无性。 多劫之外。 定性回心。 多劫之外无性说有。 故云非永定永无。 非永定者。 结上声闻。 非永无者。 结阐提也。 疏。 诸论随佛下。 二通妨难。 谓有难言。 诸大菩萨造论释经。 言永定永无。 岂是菩萨不了佛意。 故今释云。 菩萨能知随教弘阐耳。 故世亲造于小乘论。 则无预大乘。 说般若宗。 则性空寂灭。 建立唯识。 则性相历然。 及释法华一乘昭着。 解十地论。 则六相圆融。 余诸菩萨例此可了。 佛随众生机缘立教。 菩萨随佛亦显浅深。 故次下。 引宝性佛性。 即符一性。 疏。 若谓法华是第二时下。 第六引诸经论。 遮救定性。 于中二。 先正牒破。 后结成前非。 今初又二。 先牒救词。 后何以下。 难破。 今初。 言是第二时者。 彼不立为第二时教。 由谓一乘是密意说。 义当深密第二时教。 又以法华盛破三乘说于一乘故。 当第二时耳。 言为引不定者。 彼引摄论第十偈云。 为引摄一类。 及任持所余。 由不定种性。 诸佛说一乘等者。 彼有十意。 此偈有二。 一为引摄一类不定性声闻故。 二为任持不定性菩萨恐退精进故。 今但取初意。 故云为引不定性故。 一切悉成。 即一乘义。 既未说定性不成故是密意。 若作此说者。 疏。 何以自判法华为第三时者。 难破也。 彼法华疏引经。 云我等今日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而今自得。 第三时教也。 又下结云。 为显第三时真实之教故说此经。 据上二文。 则判法华为第三时。 约明一乘是密意说。 则成法华复为第二。 一宗自立义语相违。 疏。 谁敢判于法华为不了耶者。 即遮救也。 恐彼救言。 设依密意为不了者。 复有何过。 故便难云。 谁敢判为不了。 以判不了即是谤经。 恐招苦报。 但由不信皆当作佛。 即是谤经。 岂要不信文字经卷故谤不轻。 但由不信汝等皆当作佛言耳。 疏。 妙智经等者。 此双引经论。 妙智经者。 即上西域三时教中。 第二时中明于三乘。 第三时中即明一乘。 故言一乘居三乘后。 次引梁摄论成立正法中者。 即第八卷末论曰。 佛说正法善成立。 释论释曰。 一切三世诸佛共说此法。 所说理同不相违背。 故名正法。 又欲显说者胜。 故言佛说。 由所说道理胜。 及所得果胜。 故名正法。 如来成立正法有三种。 一立小乘。 二立大乘。 三立一乘。 于此三中。 第三最胜。 故名善成立。 释曰。 既彼论亦云第三最胜居三乘后。 则三非了矣。 疏。 真谛三藏部异执记者。 即宗论之异名耳。 疏。 故经云临欲终时者。 即引法华第二信解品文。 经云。 复经少时。 父知子意渐以通泰。 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临欲终时而命其子。 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 皆悉已集。 即自宣言。 诸君。 当知此实我子我实其父。 今我所有一切财物。 皆是子有。 先所出内。 是子所知。 斯即会无性定性之父子意。 明法华会中。 明一切声闻皆佛真子。 临欲终时者。 喻临涅槃时也。 第三经末亦云。 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等。 明皆临涅槃时也。 疏。 若不信下。 又遮其救。 恐彼救言虽言临终说于法华。 临终言宽。 容后更说其余经故。 若作此救。 且致法华。 涅槃即云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 晨朝唱灭中夜涅槃。 斯为最后。 居然可信。 此后必定不说别经。 而涅槃经亦说一乘。 以破三乘。 一性破五性。 则一乘一性亦居最后矣。 那言居第二时为不了耶。 疏。 若以般若为第二时下。 复重遮救。 恐其救云。 我对般若为第二时。 故立法华为第三时。 以般若但明于空。 法华显中道故。 若作此救。 且纵可尔。 以从多分一义说故。 即自违于深密三时。 深密三时三乘为了。 破第二时说皆成不了故。 今说法华以一破三。 岂得同于第三时教。 疏。 明知深密下。 第二结成前非。 欲将深密三时。 定断一切佛法。 理不尽故。 以未居最后故者。 以约时判未是穷终之极唱故。 如世后勅破于前勅。 涅槃法华居于最后故。 能决了有余义耳。 若尔不信深密。 岂不谤于深密经耶。 故下释云。 深密别为一类之机故非无理。 以诸余经虽未终极各随一类。 皆不相违。 义如前说者。 如前叙西域中。 最后会通也。 疏。 若谓佛性有二下。 第七遮救无性。 于中二。 光牒救辞。 后辩差当。 今初。 彼法华疏云。 然性有二种。 一者理性。 胜鬘所说。 如来藏是。 二者行性。 楞伽所说。 如来藏是。 前性皆有。 后性或无。 故今许云。 斯言可尔。 故涅槃云下。 引经为证。 疏。 然涅槃依于理性下。 第二辩其差当。 涅槃明有心作佛。 有心未必有行。 既皆作佛。 明约理性。 何以趣寂。 趣寂定不成佛。 有心定当作佛。 岂得相成。 疏。 是知下。 结示正义。 谓阐提实不作佛。 今言阐提作佛者。 以发心之后方能作佛。 从其未发大心前名阐提耳。 故云以作佛非阐提故。 亦如女身不得成佛。 今言龙女作佛者。 当作佛时。 忽然之间变成男子。 岂是女身作佛耶。 阐提成佛亦复如是。 此约成佛。 若约佛性。 理本有之。 疏。 乃抑扬当时言阐提无者。 扬则令其发心。 抑挫令其莫作。 若言阐提有佛性者。 显扬理性令不自欺。 若已作阐提令速回心。 若速发心。 得佛无异。 是故言有。 未必总有果行二性。 言无未必总无理等。 故生公云。 扬当时诱物之妙。 岂可守文哉。 以法显三藏翻六卷泥洹经云除一阐提皆有佛性。 生公云。 夫禀质二仪。 皆是涅槃正因。 阐提含生之类。 何得独无佛性。 盖是此经来未尽耳。 由唱此言。 被摈武丘。 后大经既至。 圣行品已下。 果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犹有佛性。 于是诸公轻舟迎接请唱斯经。 每至阐提有佛性之文。 诸德莫不扼腕。 何以至今犹存无义。 疏。 若谓法华入灭下。 第八遮救趣寂。 于中先牒救辞。 谓彼救云。 上法华第三云。 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 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 而于彼土求佛智慧。 得闻是经入于佛慧者。 是应化声闻。 非定性入灭声闻也。 疏。 权必化实下。 次正破也。 于中又二。 先总夺云。 化有无用之失。 如有定性声闻。 故菩萨化为声闻诱令回心。 此则化而有益。 今汝宗中定性决不回心。 何用化于定性而受一乘耶。 故无所化之机。 能化便成无用。 疏。 又岂不误下。 纵其有化。 化翻成损。 言岂不误。 一类怯弱等者。 谓一类人厌生死苦。 又闻佛道长远。 心生怯弱。 常欲且趣寂灭界中。 若知一灭永沉。 彼则不敢趣寂。 今见变化之者从灭得起。 此怯弱人便谓有真趣灭得起。 便即趣灭希后得起。 汝宗一灭。 决定不起。 便成误彼令其永沉。 故云尔也。 疏。 是知趣寂下。 三结成正义。 法华已前有二意。 故说有趣寂。 一为好灭之者。 且顺其心。 谓彼念言。 大患莫若于有身。 故灭身以归无。 劳勤莫先于有智。 故绝智以沦虚。 然则智以形倦。 形以智劳。 轮转修途。 疲劳莫返。 不如寂灭诸患永亡。 故顺彼机。 言有永寂二者。 为恐怖不定小乘怯弱菩萨。 倦于广利且欲息心。 便闻永寂声闻。 一沉涅槃永不复起。 便生怖畏惧见小乘。 由此策心还行大道。 有斯二益权说有之。 不晓随宜执为究竟。 故法华之会广破昔非。 三根声闻皆与记别。 不在此会亦为宣陈。 若实是声闻。 必信一乘之说。 若不信者增上慢人。 第一周中。 犹云除佛灭后现前无佛。 以佛灭后解一乘义者难得其人。 故许不信及第三周。 即言余国决定受化。 明文若此。 何用偏执。 故言皆是法华前意耳。 疏。 又胜鬘经云下。 第九会一乘方便之言。 意云若随欲说。 不是方便。 是真实者。 即定有三乘。 既随欲说。 是方便说非真实者。 则明唯有一乘。 故云即是一乘。 则随彼所欲而方便说。 便为一句。 此是一乘所以下云。 即是一乘无有二乘。 此意正显一乘之义。 诸公错读。 乃云而方便说即是一乘。 故谓一乘而为方便。 斯定误矣。 若以名中一乘大方便者。 此是巧化摄物运济方便。 非是真实假设方便。 故生公云。 理本无言。 假言而言。 即是方便。 疏。 又彼经中更引胜鬘余文。 证成一乘真实可知。 疏。 设有方便之言者。 复纵破之。 莫论胜鬘无一乘方便之言。 设纵有一乘是方便之言者。 亦是法华之前方便说耳。 及至法华。 亦复破三归一也。 况复经无此言。 何须强执。 疏。 法华云。 此经难信难解下。 第十结成破立。 意云以四十余年皆说三乘。 唯至法华独说一乘故难信解。 此即法师品文。 文云。 佛告药王。 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 已说今说当说。 而于其中此法华经。 最为难信难解。 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 不可分布妄授与人。 诸佛世尊之所守护。 从昔已来未曾显说。 而此经者如来现在。 犹多怨嫉。 况灭度后。 今疏。 略引言已说者。 法华之前谓般若等。 言今说者。 即无量义经。 言当说者。 即涅槃等。 所以方知诸经不及法华。 难信解者。 以法华是会三之始归一之初。 信解者难耳。 昔经虽妙犹带三乘。 曾未明言说唯一实。 涅槃之中虽明一极。 法华在前已破三乘。 后说一极。 便易信受。 法华犹如先锋。 涅槃如于大军。 先锋已破于贼。 后军用力不多耳。 又破三显一。 法华如收穫。 涅槃如拾穗。 故涅槃三十六云。 昔于灵山说法华。 八千声闻得受记别。 如秋收冬藏。 更无所为。 即其义耳。 若依难信之义。 设将已说该着华严。 若比法华亦为易信。 始成正觉便说一极。 上根所受。 不对昔权。 故比法华诚易信耳。 疏。 诚哉斯言者。 结定前经。 若保执下。 结成破立。 三乘五性即是所破。 一乘一性以为所立。 疏。 百喻经下。 更引他经证成一义。 彼经第二云。 昔有一聚落。 去王城五由旬。 村中有好美水。 王勅村人。 常使日日进其美水。 村人疲苦。 悉欲远移避此村去。 时彼村主语诸人言。 汝等莫去。 我当为汝白王。 改五由旬作三由旬。 使汝得近往来不疲。 即往白王。 王为改之作三由旬。 众人闻已便大欢喜。 有人语言。 今三由旬。 与彼本来五由旬量。 更无有异。 虽闻此言。 信王语故。 终不肯舍。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修行正法。 超度五道向涅槃城。 心生疲倦便欲舍离。 顿驾生死不能复进。 如来法王有大方便。 于一乘法分别说三。 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 修善进德求度生死。 后闻人说无有三乘但是一道。 以信佛语终不肯舍。 当知彼人亦复如是。 此经即是金口良断。 权实显然。 可息诸说耳。 疏。 上约二宗。 下第三通会二宗令不相违。 然此会者。 恐于后学各计是非。 以生过患故复会通。 虽复会通权实不失。 于中有三。 先总标。 后谓就机下。 正会。 言约法则一者非佛化法。 化法亦有权说三乘。 故今言法者。 佛之知见一乘可轨之法耳。 疏。 新熏则五本有无二者。 然准法相。 立新熏者。 亦说有五。 立本有者。 亦说有五。 今借其言不依其义。 谓众生遇缘熏习三乘种性及不定无性。 故有五耳。 何者唯习近声闻。 成声闻定性。 唯习近缘觉。 成缘觉定性。 故法华安乐行中。 不许亲近声闻者。 恐被熏习成其性故。 若唯习近菩萨则成菩萨定性。 若俱习近三乘。 则成不定性人。 亦如今人偏习禅戒慧等。 即成定性。 三学俱习成不定性。 不定偏执故。 若都不习近三乘者。 则成无性。 卒难教化。 故知熏习成五种性者。 依其长时故说各别。 言本有无二者。 本有佛性理不容差。 故说有心定当成佛。 非是本有五种性也。 疏。 若入理等者。 真理寂寥不属诸数。 借一以遣三。 三亡则一遣。 言穷虑绝何实何权。 体本寂寥孰三孰一。 故法句经云。 森罗及万像。 一法之所印。 此以一遣多也。 又云。 一亦不为一。 为欲破诸数。 浅智着诸法。 计一以为一。 此以非一遣一也。 故须三一两亡。 疏。 若约佛化仪。 则能三能一者。 随物机宜则说三乘。 淘练已久。 则便说一。 故下经云。 或有国土说一乘。 或二或三或四五。 如是乃至无有量。 释曰。 尚有无量况三一耶。 疏。 是故下。 令物除执。 常说权实亦莫执之。 此即求那跋摩遗文偈也。 谓有偈云。 诸论各异宗。 修行理无二。 竞执有是非。 达者无违诤。 亦如脇尊者。 对迦腻色迦王云。 如析金杖。 况以争衣。 争衣则衣终不别。 析金则金体不殊。 是故依之修行。 无不获益耳。 疏。 大集五部虽异者。 谓五部僧。 故涅槃三十三。 亦云五部互生是非。 长没三恶道。 疏。 涅槃各说身因者。 即第三十五经云。 善男子。 如来所说十二部经。 或随自意说。 或随他意说或随自他意说。 云何名为随自意说。 如五百比丘问舍利弗云。 大德。 佛说身因。 何者是耶。 舍利弗言。 诸大德。 汝等亦各得正解脱。 自应识之。 何缘方作如是问耶。 有比丘言。 大德。 我未获得正解脱时。 意谓无明即是身因。 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 复有说言。 大德。 我未获得正解脱时。 谓爱无明即是身因。 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 或有说言。 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饮食五欲。 即是身因。 尔时五百比丘各各自说己所解已。 共往佛所稽首佛足。 右绕三匝礼拜毕已。 却坐一面。 各以如上己所解义。 向佛说之。 时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 如是诸人谁是正说。 谁非正说。 佛告舍利弗。 善哉善哉。 一一比丘无非正说。 舍利弗言。 世尊。 佛意云何。 佛言。 舍利弗。 我为欲界众生说言。 父母即是身因。 如是等经。 名随自意说(云云)释曰。 意取各随自说者。 为随自意。 今疏所引。 不取随自意义。 但取皆正说言。 五百虽异皆为正说。 二宗小别并合佛教。 故不应是非。 故海东晓公云。 如言而取所说皆非。 得意而谈。 所说皆是则贵在得意亡言耳。 余可知。 第三立教开宗中。 疏文分二。 先标章。 后今初下。 别释分教。 于中三。 初总辩源由。 次言五教下。 正立五教。 后若约所说下。 约诠辩异。 二中先列名。 后初即天台下。 解释。 初小乘教易故不释。 以见天台立名招难故。 改名小乘。 所摄法门不异于彼。 故指同也。 疏。 二始教等者。 文二。 先正立。 后释名。 今初。 言二乘不成佛者。 其言犹略。 应云阐提二乘皆不成佛故。 下终教有二乘阐提悉皆成佛言。 以趣寂难成。 故偏举耳。 疏。 此既未尽下。 二释名也。 谓何名初教。 复称分耶。 由合二三两时。 皆未尽理故。 言未尽者。 第二时中但明于空。 空即初门。 第三时中定有三乘隐于一极。 故初教名并从深密二时以得。 云何空为初门。 法鼓经中以空门为始。 以不空门为终。 故彼经云。 迦叶白义言。 世尊。 诸摩诃衍经多说空义。 佛告迦叶。 一切空经是有余说。 唯有此经是无上说。 非有余说故。 若尔彼第三时既不明空。 何得名初。 以未显一极故。 特由此义加分教名。 故云有不成佛。 故名为分。 疏。 三终教等者。 疏文有三。 初立名。 次第。 性二乘下立理释名。 后上二下。 结前生后。 二中亦对第二教二义。 由前定性二乘及一阐提皆不成佛。 故名为分。 亦名为始。 今既尽理所以名终。 立实教名双对前二。 非唯说空复说中道妙有。 故称实理。 既非分成亦名称实。 疏。 四顿教等者。 初正立。 次释名。 后解妨。 今初。 言一念不生即是佛者。 即心本是佛体。 妄起故为众生。 一念妄心不生。 何为不得名佛。 故达摩碑云。 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 心无也刹那而登正觉。 下经云。 法性本空寂。 无取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疏。 不依地位下。 二释名。 先正释。 下引二经。 思益经文文显易了。 楞伽经语略而未周彼经第四先长行云。 大慧。 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 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颂中有七偈。 后二偈。 明不立地位。 十地则为初。 初则为八地。 第九则为七。 七亦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 第四为第五。 第三为第六。 无所有何次。 解曰。 初之七句以义配同。 最后一句据理都泯。 十地则为初者。 同证如矣。 初则为八地者。 初地不为烦恼所动。 同不动矣。 第九为第七者。 第九同第七无生忍矣。 七亦复为八者。 纯无相观与八同矣。 第二为第三者。 同信忍矣。 第四为第五者。 同顺忍矣。 第三为第六者。 第三地中获三慧光。 第六地中得胜般若。 同慧义矣。 无所有何次者。 结上经文。 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等。 今疏上句略举约义同中一句之要。 下句即据理都泯。 义已略周。 正意在于下句。 而言等者。 等余经文。 疏。 不同前渐下。 上约当法立名。 此下对他受称。 不同二三之渐教。 不同第五之圆教。 故立此名。 则圆顿义异。 不同天台圆即是顿。 疏。 顿诠此理下。 解妨难。 此有二难。 一者刊定记难和尚云。 上所引经。 当知此并亡诠显理。 复何将此立为能诠。 若此是教。 更何是理。 今为通此。 故云顿诠此理。 故名顿教。 谓所诠是理。 今顿说理。 岂非能诠。 夫能诠教。 皆从所诠以立。 若诠三乘即是渐教。 若诠事事无碍即是圆教。 岂以所诠是理。 不许能诠为教耶。 何得难言更何是理。 迷之甚矣又复难言。 若言以教离言故与理不别者。 终圆二教岂不离言。 若许离言总应名顿。 何有五教。 若谓虽说离言不碍言说者。 终圆二教亦应名顿。 以皆离言不碍言故。 今疏不救者。 以贤首不如此立。 何用救耶。 但用一句之言。 诸难皆破。 故知形虽入室。 智未昇堂。 亦由曾不参禅。 致使全迷顿旨。 疏。 天台所以不立下。 通第二难。 谓有问言。 此之五教摸榻天台。 初即藏教。 二即通教。 三即别教。 第五名同天台既不立顿。 何用此中别立。 故今释云。 若全同天台何以别立。 有少异故所以加之。 天台四教皆有绝言。 四教分之故不立顿。 贤首意云。 天台四教绝言。 并令亡筌会旨。 今欲顿诠言绝之理。 别为一类之机。 不有此门。 逗机不足。 即顺禅宗者。 达磨以心传心。 正是斯教。 若不指一言以直说即心是佛何由可传。 故寄无言以言。 直诠绝言之理。 教亦明矣。 故南北宗禅。 不出顿教也。 疏。 五圆教下。 文中有二。 先正立。 后指经。 既是当经。 义理分齐。 一门广说。 故不释耳。 又亦大同诸师圆教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2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