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华严经论卷第九 内容: 新华严经论卷第九长者李通玄撰第十会在法界品者。 明此一会普含诸会及十方刹海法界虚空界。 总为一会。 重重无尽。 一切诸佛海及一切众生之海。 总以此法界一品。 总为一体。 一切境界随众生心。 以此为别。 以六相十玄该之。 以无思之心照之观之可见。 或以世主妙严品为一会。 以普光明殿三会为一会。 通前世主妙严品为二会。 上昇须弥夜摩兜率他化第三禅等天为五会。 通前两会为七会。 法界品祇园人间为第八会。 善财大塔庙处为第九会。 以虚空法界一切处会为十会。 即该收前后十方总尽。 亦是一家所释。 亦不违道理。 古人云。 九会者。 为未知有十一地在第三禅说。 此经总十法为准。 不可说九也。 如善财觉城东会。 明前诸会。 但且寄成五位之法。 未寄显能修行之人。 如觉城一会。 即明能修行之人及菩萨摄生方便法则。 第三说佛出世所由者。 如来出世寄位示真。 若见如来始成正觉及正像末三时教者。 非正觉见。 非见佛出兴。 此乃劣解众生且如是见。 求正觉者不应如是。 问曰。 云何见佛出兴。 答曰。 当见自身。 无身无心。 无出无没。 无内无外。 不动不寂。 无思无求。 世及出世。 都无住处。 无心所法。 无法法无心。 心法无依。 性无始末。 以无依住智说如斯法。 教化众生皆令悟入。 是名见佛出兴。 如光明觉品文殊师利颂曰。 世及出世见。 一切皆超越。 而能善知法。 当成大光曜。 若于一切智。 发生回向心。 见心无所生。 当获大名称。 众生无所生。 亦复无有坏。 若得如是智。 当成无上道。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了彼互生起。 当成无所畏。 前两行颂明佛出兴。 后两行颂明正觉中智。 佛出兴当知如是。 不令众生取佛出兴灭没之相。 见初见末。 但见自身。 众生身心无生灭体。 是出世间。 夫说一部之经。 始终徒众形相总有二百二十八众。 形类部从庄严道场形类各异。 当会事意皆有所表。 至位方明。 不可云摸。 且初一品有四十五众。 表意如下。 至文方释。 教文广博。 预陈难解对事方指。 目视道存。 如前长科经意六段门中。 第一会中始成正觉。 总有六品经。 经有十一卷。 其中品名者。 一世主妙严品。 二如来现相品。 三普贤三昧品。 四世界成就品。 五华藏世界品。 六毗卢遮那品。 此六品经。 于初会中有六种意。 此初会中从如是我闻已下。 是序分正说分流通分。 自余会皆然。 从如是我闻一时六字至始成正觉。 是序分。 其地坚固金刚所成已下。 是正说分。 至动地雨华。 是流通分。 从正说分中。 说如来成佛因果菩萨神天五十众。 表佛自行利生之众。 令诸来菩萨见知因果。 及示现得道入法入即同佛所知见法。 与后学者以为样式。 从其凡夫入法。 即同佛知见故。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从此义生。 以后诸会悉自有序分。 至文方明。 大都付嘱流通分。 如来出现品是。 前已叙竟。 如轮王大子喻是。 一初世主妙严品明。 佛始成正觉诸世间主来集庆佛成道又自求所益。 又所表如来自行五位法门。 二如来现相品。 明佛始成正觉口光告众毫光示法。 三普贤三昧品。 明佛令普贤长子。 入如来藏身三昧。 审谛观法。 从三昧起。 说佛果报众生业力成就世界依正二报国土庄严。 四便说世界成就品。 明由众生业力起。 五华藏世界品。 明华藏世界海是佛自智果报得庄严。 六毗卢遮那品。 即明引古证今令众信顺法不虚来古今相照。 令信不疑。 今此初会六品经。 皆有意趣。 就六品之中。 还依会释。 分为二门。 一世主妙严品一品经。 明佛始成正觉略示依正二报之所庄严。 二如来现相品已下五品经。 明示果劝修。 于此二门。 且于初门世主妙严一品。 义分十门。 第一明毗卢遮那始成正觉依正二报之所庄严。 第二明十普贤众常随佛众。 第三明诸神八部诸天来集。 第四明结众已来。 第五明十大天王以自得益法门叹佛十地行果。 第六明日月天子八部王等以自得益法门叹佛十回向行果。 第七明十众诸神主稼神为首。 各以自所得法门叹佛十行之果。 第八明海月光大明菩萨等十大菩萨通九众诸神。 以自所得法门。 叹佛十住行果。 第九明座出自众明佛自行普贤行叹佛自行普贤行果。 第十明华藏世界动地兴供。 明佛出兴大众欢喜福威感应。 已上初会十门中菩萨神天。 总得如来五位法门。 但化令入位者。 皆得一分应真理智。 总得称之为神能主导众生。 非鬼神之神。 以入如来智。 法力自在故十地如天。 亦明自在。 至文方广明。 今释此初会中世主妙严一品。 如前十段科文中第一段。 明佛始成正觉。 于此一段复分为二。 一释经题目。 二随文释义。 一释经题目者。 何故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解云。 大者无方义。 方者法则义。 广者理智遍周义。 佛者智体无依住义。 智自在义。 华者遍法界无尽行义。 以行能开敷自他果故。 华是感果义。 开敷义。 严是庄饰义。 明初发心住位。 以十信中有作行华。 开敷十住位中妙理智慧果故。 复生无作十种行华。 常以法行互严。 用净自利利他之道故。 行为严饰义。 世主妙严者。 以此初品有诸神天八部之众。 皆为世间主。 各将十佛世界微尘数随身部从。 或但云无量来严道场。 此为依众成名。 故云世主妙严。 又佛及菩萨。 皆为世间之主故。 以能主导众生。 总为世间主故。 亦此初品总标一部。 都举。 总有二百二十八众。 形状不同各各部类。 或言一佛世界微尘。 或言十佛世界微尘。 或言无量。 以严海会故。 言世主妙严。 或以佛福报境界妙严依正。 亦得称为世主妙严。 为如来亦为世间主主导众生故。 此为依主得名。 品者。 均别义。 明五位及信心同异差降意类别叙。 进修生熟各有条贯。 次第分明。 令后学者自识本行进修不惑故。 为品类均别义也。 第一者。 非是次第前后之第一。 为法界门中无前头在后之次第。 皆是一时无二念。 同时显着。 诸品之第一。 一多缘起同时之第一。 是名同时具足相应门一多相容不同门。 以十玄门及六相义通融。 不可以如情所系故名第一。 二随文释义者。 从如是我闻一时至如是无量功德以来。 于中有七十一行经。 长科为四分。 一从初如是我闻一时以下至始成正觉。 于中有八句经。 总明断疑成信分。 前之六字明结集闻经之主。 后之五句序致如来得道之处。 二其地坚固以下。 至妙音遐畅无处不及。 于中有二十六行半经。 总明叹佛依正。 此土他方及菩萨神力庄严道场分。 此如帝网之他方。 三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以下。 至所有庄严悉令显现。 于中有十三行经。 叹佛成道修行果满依正。 报德悲智摄生自在无边分。 四从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下。 至无量功德。 于中有三十行经。 明菩萨大众围绕分。 又从初断疑成信分中。 义分为三。 一定传教人。 二定说经时分。 三释经文义。 一定传教人者。 如三乘中大智度论第二卷所释。 如来临入涅槃时告阿难。 十二部经汝当流通。 告优波离。 一切戒律汝当受持。 告阿那律。 汝得天眼当守护舍利劝人供养。 告大众言。 我若住一劫若减一劫。 会亦当灭。 语已双林北首而卧入般涅槃。 阿难亲属。 爱习未除。 心没忧海。 阿泥卢豆语阿难。 汝是守护佛法藏者。 不应如凡夫人自没忧海。 诸有为法并是无常。 汝何愁忧又佛世尊手付汝法。 汝今愁闷失所受事。 世尊今日虽在明朝即无。 汝当问佛未来要事。 卢豆教问要事有四。 一问如来在世亲自说法人皆信受。 如来灭后一切经首当置何言。 二问如来在世诸比丘等以佛为师。 如来灭后以何为师。 三问如来在世诸比丘。 等依佛而住。 如来灭后依谁而住。 四问如来在世恶性车匿佛自治之。 佛灭度后云何共住。 阿难如教请问世尊。 世尊答云。 经首当置如是我闻一时等六字为句。 二云诸比丘皆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三云诸比丘皆以四念处为住。 四云恶性比丘以梵檀治之。 此云默摈。 若心软伏为说迦旃延经。 此云离有无破我慢心。 又如五卷大悲经中。 阿难请佛。 云何结集法眼。 佛告阿难。 我灭度后。 大德比丘应如是问。 世尊何处说大阿陀那等经。 汝应如是答。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菩提树下初成正觉说法。 乃至娑罗双树间说。 如是等二十余处所说之经。 佛自重教阿难结集如是。 是故此六字句义。 佛教立故。 断后闻经者疑。 知非是他余人说故。 亦非阿难自说。 依涅槃安立如经初。 准科文。 从如是我闻一时至始成正觉有八句。 依五卷经说令众断疑。 一者如是是一句。 我闻是二句。 一时是三句。 佛在是四句。 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此之三句义。 唯是一。 但陈其一处三法是一。 并始成正觉为六句。 是故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菩提场中始成正觉。 总为六句。 今言如是者。 如即如佛所言。 是者是佛所说。 简非异说两名相顺契信不殊。 明真是佛说非阿难自说亦非魔梵所说。 又我闻一句。 是阿难从佛所闻。 非转转传闻故。 亦非是非人所制故。 又非如外道。 经书青乌衔来石崖崩得。 是断疑成信分。 如真谛三藏云。 依微细律。 阿难当昇法座之时。 其身如佛具足相好。 众见此瑞遂生三疑。 一疑佛大师从涅槃起更为众生说法。 二疑他方佛来。 三疑阿难转身成佛。 今为除此三疑故安立六字。 是阿难自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 知非是佛重起所说法。 亦非他方佛来。 又非阿难自身成佛。 但以法力故令我似佛。 是故下高座已还复本形。 以此义故。 以此六字用断众疑。 问如三乘中说阿难。 既是佛得道夜。 生年二十方为佛弟子。 其二十年已后经是亲闻。 已前传闻。 故转法轮经云。 阿难结集自说偈曰。 佛初说法时。 尔时我不见。 如是展转闻。 佛游波罗奈。 为五比丘众。 转四谛法轮。 故知以前非亲闻故。 又萨婆多论云。 阿难为佛作侍者时。 请愿言。 愿佛二十年中所说之经。 尽为我说。 勿与我故衣及残食。 将知此也是观闻。 又如涅槃经云。 阿难多闻士。 若在若不在。 自然常解了。 常与无常义。 又阿难得觉意三昧。 佛所说经远近常闻。 此以阿难传法。 并是三乘经中所说。 如此大方广佛华严经传法阿难。 非如上说。 夫天中之天十方调御化仪主伴。 岂是小缘。 自非器类齐肩示阴阳而影响。 三世九世穷劫一念而知。 无尽古今常如即夕。 今以三乘情见延促始终者。 未可详其传教之主。 今此华严经明传教主伴者。 皆是神洞玄源道齐智海。 如文殊普贤互为师范之者所为也。 岂论生时年岁作前后之见。 如是佛出兴世转法轮。 时如来以性海大智之印。 印众生情欲为文字。 于一音中无前后际。 一时普印。 随乐不同。 各随自心所乐之法皆得闻之。 设阿难示行传教之主伴者。 是普贤行海随器高低。 出没任流依根现迹。 皆不得以三乘定例。 如上所说。 并是圣贤。 密潜同事。 是应三乘权化。 未为了教。 如阿阇世王忏悔经。 有三种阿难。 一阿难陀。 此云庆喜。 持声闻法藏。 于上二乘随力随分。 二阿难陀跋陀罗。 此云庆喜贤。 持中乘法藏。 于上大乘随力随分。 于下小乘容与兼持。 三阿难陀娑伽罗。 此云庆喜海。 菩萨持大乘法藏。 于下小乘容与兼持此者。 亦是三乘中传教阿难未为实教。 如是华严经传教阿难者。 正阿难昇高座时。 身同诸佛。 一时顿演四乘等教。 随根结集。 即阿难与佛体用不殊。 此释亦不违道理。 又如涅槃经云。 阿难所未闻经。 弘广菩萨当为流通。 若望此经非三乘所知。 即此弘广菩萨传教非谬。 今此称如是我闻者。 弘广菩萨也。 又大智度论云。 是文殊师利称如是我闻。 以彼论中云文殊师利佛涅槃后四百年中时文殊师利犹在世间故。 又如大智度论云。 文殊师利与阿难。 在余清净处。 结集摩诃衍藏。 如上所释。 总是圣者随方便言。 若以大体论之。 总是如来文殊师利普贤菩萨随事之行故。 设言三身阿难。 亦复如是。 总是佛自普贤行中随根方便随器高低故。 已上定传教人竟。 二定说经时分者。 略立十种说教前后不同。 一如力士经说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即于鹿园说法。 二如大品经说。 佛初成道鹿苑转四谛法轮。 无量众发声闻心乃至独觉心大菩提心。 不言时日。 三如法华经说。 三七日诣鹿园说法。 四如四分戒及萨婆多论。 六七日方说法。 五如兴起行经及出曜经。 七七日方说法。 六如五分律。 八七日方说法。 七如大智度论。 五十七日方说法。 八如十二游行经说。 一年不说法。 九依今唐朝藏法师。 决定将如来成道定二七日说华严经。 已上见佛说法前后不同。 皆是随自见佛说法前后不同。 非是依本法界成实之说。 十今(通玄)依此华严法界门定说法时分。 还依本教定其时分。 总不如上。 如来依真。 出世利物。 还令至真。 若也各自随逐自情。 永劫迷轮苦趣乖真逐妄。 佛意不然。 经自有明文。 何须违教。 逐权背实障业何休。 如十定品说。 如来于刹那际出现于世入涅槃。 总无时也。 言刹那际者。 犹是寄言尔。 以无时即一切时出现。 一切时说法。 一切时涅槃。 为寂用无碍故。 随众生心现故。 又如法华经。 吾从成佛已来经无量阿僧祇劫。 以无时可量故言无量。 此为佛说法时。 以此为定。 不逐世情远思为无量之想也。 以无时是佛说法时也。 以本教说本时。 本时者。 法界无时也。 如十定品。 以刹那际出现于世入涅槃者。 意言时无可移如刹那际。 总明法界无可迁移时也。 今定说经时分。 只是三世古今情尽。 以为本说法时也。 不可依前权教逐情引接之说。 三释经文义者。 一从初六字八句断疑成信分中。 依大智度论云。 如者顺也。 又是者印也。 即印顺信受故言如是。 如是总举一部文义。 即指已所闻之法故。 故云如是。 又依长耳三藏约三宝释。 一约佛。 谓如佛所说。 是我所闻。 是佛所说。 又依藏法师释约法云。 谓如我所闻。 是佛所说。 又如称理教是我所闻。 又今(通玄)约法释云。 如者诸法如故。 是者即是佛故。 故言如是。 以法界大智之真我。 闻佛说法界大智之真经。 故言如是我闻。 即明师弟体一。 此约华严法界门释。 为明初发心因果理智不异佛故。 又一切法如也。 以法体如。 所说法者。 及法亦如。 此法界智是所闻之智。 智亦如如故。 故言如是。 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 若心境有差不可闻佛所说。 亦复不能信顺领受故。 我闻者。 是法界智之真我。 还见法界智之真佛。 还闻法界智之真经。 总法界智之真人。 互为主伴。 还化法界智之真众生。 悟入法界智之真性故。 故言如是我闻。 夫佛日出兴化群生之轨范。 所有结集传经之主伴。 自非气类齐光道相知而利物。 以弘广菩萨文殊师利如来自行普贤等。 传持圣教。 是实也。 非实是种智外三乘之人能传教乎。 设是阿难亦是同流。 皆以常乐我净大智慧之真。 我闻如来大智所说之真经。 非假我故。 皆如佛知见故言如是我闻。 不同涅槃具四缘和合之所闻故。 云何四缘。 一耳根不坏。 二声在可闻。 三中间无障碍。 四有欲欲闻如是之闻。 是凡夫闻故。 又凡夫及三乘有十种缘方得闻。 一本识为依。 二耳识种子为因。 三末那为染污依。 四意识相依。 五自类耳识为无间依。 六耳根不坏为境根。 七作意欲闻。 八境为所缘缘。 九中间无障碍。 十境近在可闻。 如是之闻。 是凡夫及三乘有限量闻。 不同此教菩萨以遍法界大智慧为闻。 更无能所。 以一圆明智境。 一念普闻三世劫无量等诸声。 皆不如上说。 凡夫及三乘系无量劫者。 是法界门中一念一时闻。 以智无里外一时闻故。 一时者。 依梁摄论。 一时有三义。 一平等时。 无沉浮颠倒故。 二和合时。 谓令闻能闻正闻故。 三转法轮时。 即正说正受时。 故如依诸古人说。 正是说法华经时。 非是说余经时。 正是说金刚般若经时。 非是说余经时。 名为一时。 取正是说当部经时。 名为一时。 今此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时即不尔。 即是以法界体寄言。 一刹那际。 出世及涅槃。 以一言音。 一时遍周十方国土转法轮时。 名为一时。 非如上说一时之义。 佛者觉也。 觉有二义。 一始觉。 二本觉。 此佛者觉无始终。 三世障尽名之为佛。 不如权教有出世涅槃有始终故。 又佛者。 大智度论中有四义。 一名有德。 谓婆伽名德。 婆名有故。 二名巧分别。 婆伽名分别。 婆名巧故。 三名有声。 婆伽名声。 婆名有故。 四名能破淫怒痴婆伽名破。 婆名淫怒痴故。 又佛地论说有六义。 颂云。 自在炽盛及端严。 名称吉祥与尊贵。 具斯六种义差别。 是故总号为薄加。 在者在何处所。 有二义。 一指事。 二举法。 指事者。 在摩竭提国。 且指其国。 举法者。 在何处也。 在法界。 即事即法界无二故。 为法界无中边大小彼此故。 又摩竭提国者。 此云不害国。 摩者云无。 竭提云害。 总云无害国。 又云。 摩者不也。 竭提者至。 言其此国将谋兵勇隣国敌不能侵至。 又摩者遍也。 竭提云聪慧。 此国为多有聪慧人遍其国内故。 又云。 摩者大也。 竭提体也。 谓五印土中此国最大。 统摄诸国。 故云大体也。 此国王不行刑戮。 其有罪者。 送置寒林中。 为明佛大悲。 以处表德故。 阿兰若法。 此云寂静处。 寂静有二义。 一事二理。 一事者。 在摩伽陀国尼连河侧沤楼频螺聚落中。 去人间五里一牛吼地也。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处有一万道场神。 常在其处。 一切诸佛示成正觉。 总在其中。 表如来万行圆满中道无边故。 此处是阎浮提之中心故。 二理者。 即一切法自体静故。 即动而常静故。 菩提道场者有二义故。 一事二理。 一事者。 如前尼连河边。 二理者。 遍法界也。 法界无边中道无边。 于一切刹皆示成佛故。 如世间场简秽故。 法场治惑故。 示现成佛治众生惑故。 此场依主释。 为佛在其中现成道故。 依主得名为觉场也。 始成正觉者。 古今情尽。 名之为始。 心无所依。 名之为正。 理智相应。 名之为觉。 得如是法。 名之为成。 又自觉觉他。 名之为觉。 以上释八句中断疑成信分竟。 第二庄严道场分者。 从其地坚固以下。 至妙音遐畅无处不及。 于中有二十六行半经。 明如来依正二报庄严道场于此一段文中。 明如来本行中四种因感四种果报。 于一心性中有四种因。 行十波罗蜜。 又于其中各得十种庄严。 何者为四种因。 第一以法身因报得金刚地。 经云其地坚固者是也。 其地上有十种庄严。 即以十波罗蜜以成依报。 金刚地为正报。 何者为十种庄严。 一以法性中大智以为檀体者。 即一行中具十行总圆故。 以此经宗一行即一切行主伴恒圆满故。 故以宝轮圆满用严金地。 明一即一切故。 二以宝华以严金地者。 明其性戒清洁犹如妙华开敷菡萏令人乐见。 发生自他善因果故。 三摩尼宝以严金地者。 摩尼此云离垢宝也。 以忍行清高心无诸垢所招依果故。 四诸色相海以严金地者。 以精进波罗蜜总该众行。 能招自他果故。 以招报故。 诸色相海以严金地。 五摩尼为幢庄严者。 明定体恒净无倾动故。 所招果也。 禅波罗蜜能普寂故。 六放光明及出妙音庄严法界者。 明定能发慧慧能说教。 以为依果以严虚空。 又明第六波罗蜜空慧满故。 七宝网庄严者。 明方便波罗蜜成就大悲覆护众生施教行故。 所招依果。 为明七住七地等成大悲法门故。 施教行之网。 漉出众生。 安置于大般涅槃之岸故。 因行如是依果亦然。 八妙香华璎垂布庄严虚空者。 此网向下悬垂之饰也。 明第八愿波罗蜜以任运之大智。 入俗益生。 教行所招依果也。 如十地菩萨。 七地已前作七度。 鍊真金转令明净喻八地。 即作种种庄严华鬘喻故。 九摩尼王变现自在庄严虚空者。 明第九力波罗蜜九住及九地等为大法师说法自在所招依果故。 明十住中第九十行中第九十回向中第九十地中第九。 总明法师位说法自在所招报故。 十雨宝及华以严金地者。 明十住十地等大智法云雨众法宝及利众生行普周遍故。 所招依果。 从第九摩尼宝变现自在。 即雨十地法云之宝者。 明住住地地五位相即故。 第二万行因者。 其如来自行普贤行为因所招宝树行列庄严金地。 周遍十方为依果故。 经云。 令此道场一切严具树中现像者。 明觉行体周彻故。 此总陈树上庄严。 后别举菩提树一箇。 用明众树亦尔。 其菩提树有十种依果者。 常以金刚地为正报。 其上庄严为依又如来身为正报。 金刚地及地上一切庄严为依今树者。 以如来行为因。 因行。 招报树为依报。 又树上其树金刚为身。 金为正报。 干枝条叶华果为依。 明以行树法华智果慈悲之叶。 以十波罗蜜为枝干。 法身以为其茎。 而随十行之上。 报得十种依果庄严。 何者为十。 一金刚为树身。 以法性为檀行体故。 所招金刚树身依果。 为明一切行从法性生故。 是故以金刚为身。 云树高显者。 如下十地品说十地菩萨行中依果所招之树。 其身周围十万三千大千世界。 高百万三千大千世界。 如十地菩萨行中依果。 尚自如是。 况复如来。 二瑠璃为干者。 生枝已上为干。 向下无枝条处为树身。 明自行净戒为因外招瑠璃为树干故。 直出者为干。 傍生者为枝。 枝上生者为条。 明万行随流以净戒为体。 以无染故。 皆是法性身。 随流而无染净。 行果所招报相。 三众杂妙宝以为枝条。 以严其干者。 明纯杂万行对缘成忍能利自他所招依果故。 四宝叶扶疎垂荫如云而严其条。 扶疎者荫映得所。 明精进波罗蜜自利利他教行法门覆护得所不省不烦恰中故。 外招依果树叶以严覆荫众生得所故也。 五宝华杂色分枝布影以严宝树者。 明如来以无量三昧方便随流利生影应一切众生之行随类现形。 外招其华以严宝树。 亦明三昧能开敷智慧果故。 故报得依果以华为严。 六摩尼为果与花间列者。 明以定华能敷慧果寂用自在故。 含辉发焰者。 慧能照烛自他故。 所招依果华果间严。 七树出光严者。 明方便波罗蜜以大悲心处缠同事方便破暗故。 所招依果故。 树出光严八光出摩尼者。 明第八愿波罗蜜兴智自在所招果故。 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俱时出现者明第九力波罗蜜以无功智身出应随缘利含识故。 九地菩萨为大法师。 所招依正本末相似。 以行果能招树报。 树出菩萨众还明本行。 明依正交参具总别故。 为明本行万行报得树严。 树出菩萨。 以明因果彻故。 摩尼宝中现菩萨身云者。 表八地无功之净智。 九地出行设教利生故。 以菩萨是行树。 是行中报得。 还于树中出菩萨行。 十菩提树恒出妙音说法庄严者。 明如来十住十地等智波罗蜜。 以法大云雨法雨故所招依果。 第三明大悲因果者。 以如来大慈悲为因。 如来所处宫殿为依果。 此中有五种德而共成之。 一如来大悲含育德。 以成其宫。 二以正智利众生德。 以成其殿。 三以智观照利自他德。 能成其楼。 四以大智知根设教益生德。 能成其阁。 五大悲弘愿周遍利生德。 报得宫殿楼阁周遍十方。 又以十波罗蜜行随大悲生。 复成十种依果。 何者为十。 随法身随万行随大悲随大智所招依果。 各自区分不相碍故。 犹如大地生诸卉木。 地唯是一万像不同。 如水资生喻思之可见。 但十波罗蜜理唯一性。 随其法身万行大悲大智报自差殊。 故如法身大愿大悲大智十波罗蜜。 废一不可。 至八地已来其功未熟。 若废一即一切不成。 欲学佛菩提。 如此通融不修一行。 若偏修理即滞寂。 若偏修智即无悲若偏修悲即染习便增。 若但修大愿即有为情起。 菩萨于此众行不去不留。 以法性均融得所。 即得以定慧力观察之。 不可玄情斟酌也长诸痴爱。 其十种行以为十种依果庄严者。 一以十方一切诸佛平等法性无着大慈大悲心。 行檀波罗蜜所招依果。 众色摩尼之所集成。 以大悲位中万行。 或染或净。 非一色故。 所招依果非一色故。 以严宫殿。 二以法性自体清净。 无表戒体。 随大慈悲行守护众生。 名为行华。 能感自他果故。 所招宝华报以严宫殿。 三以忍波罗蜜处世济凡。 毁誉不变动故。 外招依果诸宝流光。 光化为幢。 幢者不倾动义。 胜怨义。 胜于毁赞之怨故。 四以精进波罗蜜随大悲行。 外招依果。 无边菩萨道场众会以严宫殿。 咸集其所。 五以禅波罗蜜随大悲行。 外招依果。 菩萨出现光明。 以定能发大悲慧光明故。 六以慧波罗蜜随大悲行。 外招依果。 得不思议摩尼宝王而为其网。 以慧能简择成诸法网故。 还得不思议音宝网用严宫殿。 七以方便波罗蜜能随大悲。 同于染净随流之行。 外招依果。 得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 明如来。 以法无依住智慧之门。 成大悲方便之行为因。 所招神力以严宫殿。 如七地位中所行方便行成大悲门。 经中喻云。 犹如一国纯秽一国纯净。 于此二国事难可了知。 明七地菩萨以成就大悲方便万行于染净二见难断难成故。 为此悲门化利众生无休息故。 八以愿波罗蜜。 外招依果。 众生所居屋宅现宫殿中。 明如来大愿应众生为因所招依果如斯显现故。 又此中明智悲圆净故。 九以如来力波罗蜜随大悲行。 为大法师故。 诸佛神力所加。 以严宫殿。 以为依果。 十以如来行智波罗蜜为因。 外招神力。 一念之间宫殿。 悉皆包含十方法界。 明智随悲用普含覆故。 以上十种行用严宫殿。 上庄严皆是如来随大悲行所招依果故。 文势连贯互融相依。 明一行一切行互参故。 一切报果不可无因而得。 但以智细细思之。 本来因果内外相似。 第四如来大智随万行因果者即通万行。 出现世间。 正成正觉。 为正因也。 师子座为依果。 从其师子座一段文中。 义分为三。 一释座名。 二陈座高广。 三明座上庄严因果。 一释座名师子者。 依主释。 如来于大众中得无畏故。 非于座上有师子座严。 设有者但明依报故。 二陈座高广者。 经但言高广不言量数。 今以例比之。 如下十住位中帝释天宫佛座。 高十千层级。 十行位中夜摩天宫佛座。 高百万层级。 十回向位中兜率天宫佛座。 高百万亿层级。 高广随位各各相称。 以次类之。 十地之位他化天宫其座。 高亿万亿层级。 彼天宫已超化乐故。 第三禅中说十一地。 又超二天倍倍更高。 十地品不言佛座层级高广之量也。 但以次类之。 此之四位佛座高下层级不同者。 以明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进修阶降随位所见高下不同。 以实而论佛座高广。 无有决定大小高下可得。 为如来心量尽所系故。 无有量也。 所招依果。 亦不可以量度故。 如无边身菩萨量佛身际不可得故。 已出情际心数量故。 以此义故。 住毛孔中而身不小。 居法界中而身不大。 为情量尽故。 身若随类座亦随类。 若以如来自报体而言。 以法界为座体。 因既如是。 依果亦然。 故亦非可量。 如法界品中。 等于法界座量为定。 三明座上庄严因果者。 略有十种。 皆以如来智随万行。 一切处亦成正觉为因。 一切处十种庄严为依果故。 其十者何。 一摩尼为台者。 明如来智随法施成。 檀波罗蜜。 明智体净所招依果得离垢宝为严故。 摩尼者。 此云离垢宝也。 智能出俗以此为台。 明智体超尘逈出义也。 二莲华为网者。 以智随万行成戒波罗蜜门。 明其性戒得真不证处缠不污犹如莲华处水不染。 为网者。 明智随戒体教行漉众生故。 所招依果报相似故。 三清净妙宝以为其轮者。 明如来以智随行成其忍门。 生在王宫及示成正觉。 假令调达梵魔波旬恼而不恚。 所招依果妙宝为轮。 明佛忍行圆满故。 果报圆满也。 四众色杂华而作璎珞者。 明如来以智随众行成精进波罗蜜故。 所招依果众色之华。 而作璎珞以严宝座。 为明精进行为严大智法身为华璎故。 明智行互严。 五堂榭楼阁阶砌户牖凡诸物像备体庄严者。 明如来以智随行成禅波罗蜜门故。 明其如来智随禅行无动不寂。 明此禅门总摄法身大悲大智进修行门层级次第总皆具足。 所招依果亦具足故。 故总举凡诸物像备体庄严。 俗书云。 大屋曰榭。 其状上平。 可以为台观。 四周置簷。 上下以轩槛阶砌严之中虚为其室。 亦云台。 上有木为榭。 此为略言之。 六宝树枝果周回间列者。 明如来智随慧用依根同行所招依果树严宝座。 宝树枝果周回间列者。 明理智悲愿互参同时总别得所不偏修故。 以十门参之。 七摩尼光云互相照曜者。 明如来智随方便行随器与益所招如是依果庄严。 照曜者。 知根同事。 八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者。 明如来因中八地大智大愿功终。 大悲已满大智圆明。 诸佛摩顶。 能十方示成佛身一切菩萨愿行齐等故。 招依果佛化珠王者。 明同十方诸佛自在故。 菩萨妙宝共来莹烛者。 明菩萨行圆。 莹者明净义。 烛者照曜义。 以明如来因中八地大智随本大愿力照众生根依根与益故。 为依果也。 皆以十玄六相该通。 总一刹那际同别具足故。 不可顺情而知。 常不异理智而知。 依无作定体方明。 思而知之者信位也。 九复以诸佛威神所持者。 明如来大智随行成力波罗蜜。 为大法师。 说佛法轮。 同诸佛力故。 所招依果。 佛力持座令座说法。 十座出音声说佛境界。 妙音遐畅无处不及者。 遐者远也。 畅者悦也。 明座出音说佛境遍周法界远悦众生故。 此如来因位十地法云润泽所招依果故。 第三明如来成道摄生自在分者。 于此分中从尔时世尊以下。 至所有庄严悉令显现。 于中有十三行经总明如来处座成佛身语智等三业自在眷属庄严利生自在。 如来所坐之座。 以法界为座体。 以如来一切万行报得。 为依果庄严。 如来是大智之身。 缘座上所有庄严。 皆是如来大智随行任运报得。 如龙游云起虎啸风生。 报感之应。 然非物能与为也。 成最正觉者。 为简非外道声闻缘觉于权教中木树草座厌俗出缠。 令劣解众生起三乘种。 且拔八苦。 非究竟觉之正觉。 简非如是觉故。 故言成最正觉。 此正觉者。 不忻不厌不出不没。 染净情尽。 以大圆镜智称法界性。 自在教化尽一切众生世界刹海。 皆非限齐。 所有报境身国相彻圆满十方。 诸佛众生。 自他同处互相参入。 影现重重。 不云报满三千大千之刹。 不名净土在于他方。 略说大相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 随好无尽。 顶着华冠。 项着璎珞。 手着环钏。 非同三乘厌俗出家。 劝诸菩萨生于他方佛国净土。 简非如是。 故言成最正觉。 号毗卢遮那。 此云光明遍照。 以其大智教化依根破障故。 如经一一自有其文。 智入三世悉皆平等者。 明智能随俗言入三世。 即俗体本真。 故言平等。 以总别同异成坏门六相义。 该括。 即总而全别。 即别而全总。 即同而恒异。 即异而恒同。 即成而恒坏。 即坏而恒成。 皆非情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生灭相故。 如是皆是如来理智体用依正悉自在故。 以自体无念力大智照之可见。 此一段十三行经。 总明如来身语智三业依正随用自在。 经自具文不烦更释。 第四从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下。 至无量功德。 于中有三十行经。 明菩萨大众围绕分。 于此分中都显初会。 总有四十七众。 皆是围绕皆有其意。 于此四十七众之内。 从初菩提树内流光众已下。 至普贤等十箇。 上名悉同名之为普。 众且分为三。 新华严经论卷第九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2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