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五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五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第五福田甚深。 问中初标告。 以福田是照导引生。 又施为诸度之前导。 故问目首也。 二显问端分三。 初举法按定。 佛为生福之田。 名为福田。 田德无二名为等一。 此理共许。 二云何下正显疑难。 谓田既是一植福应齐。 施报有差由何而起。 前等此异即缘果相违。 别显十事。 文并可知。 三释成前难云。 田虽齐等心有高下。 容可有殊。 既心无异思报云何异。 答有数意。 一约众生由器有大小。 心有轻重故得报有差。 非如来咎。 二约佛遍称差别之机。 方称平等。 即一之多差不乖等。 即多之一等不碍差。 由心平等无私方能随现多果。 终令解脱一味曾何异哉。 十颂举十喻喻上诸义。 初一总喻印成。 后九别显所以。 前中初句印等是缘等。 彼此共许。 次句印异乃因异。 答别之由。 次句无异思惟诚如所见。 下句总合。 后九别中皆上半喻。 下半合。 一水喻。 器有大小方圆任器故。 二幻喻体外方便贵且悦心。 三王喻体内方便终得实乐。 上二喻佛巧称物机。 四镜喻。 约众生。 谓随妍媸而影殊。 心高下而报别。 与前镜喻因缘不同。 余义无异。 后五皆约佛明。 五药喻即多之一。 具百味故。 普去一切烦恼毒故。 六日喻即一之多无幽不烛。 大小之闇并除。 七月光普照喻佛平等拂上诸迹。 虽随机现要且无私。 八大风普震喻遍动群机。 九大火普烧喻终归寂灭。 又此五喻。 喻灭惑智二障。 至平等智地普动诸有。 皆证无为。 前四即善巧随机。 此五则终令造极。 岂不等耶。 第六正教甚深。 问中初标问人。 以破懈怠故问勤首。 二正显问端中四。 初佛教是一者。 举法按定。 一有二义。 一谓断烦恼集证出离灭。 此义不殊彼此共许。 二谓多人同见所见不异。 二众生下正设疑难难亦有二。 一对初义。 见教之后何以久而不脱。 故云。 云何不即断惑出离。 二对后义。 多人同见何以有脱不脱。 故言。 云何不悉断惑而出。 三然其下释成前难。 正释后义。 多人苦集皆不殊故。 五蕴是正三界通依此苦果也。 痴爱发润为集因也。 兼显初义。 前后苦集亦不殊故。 四是则下结成相违。 出者有益不出无益。 佛教是一其义安在。 答意云。 修有勤惰障有深浅。 机有生熟。 缘有具阙。 智有明昧功有厚薄。 故成有迟速。 答初难也。 修与不修故见同益异。 答后难也。 上之别义不出勤惰二门故。 十颂分二。 初一开章许说。 谓上半许称实而说。 下半开二章门。 余九别释。 初一释速解脱。 后八释难出离。 今初。 上半牒疑。 下半为释。 勤则通策万行。 离身心相故能速出。 然有五相。 一有势力。 由被甲精进故。 谓于佛法中发大誓愿。 二勇捍。 谓于广大法中无怯劣精进故。 三坚勐。 由寒热蚊虻等所不能动精进故。 四常不舍善轭。 由于无下劣无喜足精进故。 五精进由加行精进故。 由斯五相发勤精进。 速证通慧灭障解脱。 下八以喻释难出章。 总相翻前皆名懈怠。 一火微樵湿喻。 喻善根生及三障重。 暂一闻教才少修行。 而业惑内侵令所闻速失。 所行速废故。 成懈怠难出离也。 二鑽火数息喻。 喻修有懈退。 然此下喻。 多通三慧以辨懈怠。 此喻约闻。 即听习数息。 明解不生。 约思即决择数息。 真智不生。 约修即定慧数息。 圣道不生。 圣道如火能烧惑薪煖顶已前皆名未热。 已热而息火尚不生。 未热数息虽经年劫终无得理。 故遗教对此。 明小水长流则能穿石。 禅宗六祖共传斯喻。 愿诸学者铭心书绅。 若直就修行以释。 当以智慧鑽注于一境。 以方便绳善巧回转。 心智无住四仪无间。 则圣道可生。 瞥尔起心暂时亡照。 皆名息也。 三阙缘求火喻。 物者艾等也。 教诠圣道。 等彼火珠要持向智日。 以行承之。 则圣道火生。 空持文字不能决择。 心行乖越道何由生。 四闭目求见喻。 智微识劣喻彼孩稚。 约闻慧者。 虽对明师不肯谘决。 约思修者。 虽对教日心眼不开。 责圣道之不生。 何其惑矣。 五阙缘心广喻。 喻愚人无净信手以持定弓。 复无戒足以拒惑地。 以劣闻慧箭。 欲遍射破业惑厚地。 空欲难遂。 六毛滴大海喻。 谓以少闻思欲测法海。 妄生希欲懈怠尤深。 七少水灭火喻。 劫火遍炽喻触境惑增。 少分三慧安能都灭。 八不动遍空喻。 喻虽知性空智未游履。 而言遍证。 亦增上慢人也。 第七正行。 甚深。 问法首者。 以行法故。 二显问端中三。 初出圣教。 受谓心领义理。 持谓忆而不忘。 二何故下申其所疑。 佛言能断。 今有不断。 即教行相违。 先标相违。 随贪已下出所不断。 势力已下结成不断。 谓有持法非唯不灭旧惑。 亦乃随解。 新增十一种惑。 势力所转。 前四根本后七随惑。 皆言随者。 杂集第七说诸烦恼皆随烦恼。 有随烦恼而非烦恼。 由此即显根本烦恼。 亦得名随。 随他生故。 通释贪等如九地中。 今约依法新起者说。 即贪求名利瞋所不解。 迷其自行恃法自高。 覆藏己短论难生忿。 结恨拟酬。 疾彼胜己悭自所知。 不解言解废法逐情。 三能受持下结成难也。 佛言受法能断烦恼。 今受还起其故何耶。 答意云。 法是法药要在服行。 服与不服有断不断。 非医咎也。 故十行品云。 如说能行如行能说。 智论云。 能行说为正。 不行何所说。 若说不能行不名为智者。 故如说行方得佛法。 不以口言而可清净。 十颂分二。 初一劝赞略说。 初句劝听。 远离贡高轻慢怯弱三种杂染。 方名善听。 求悟解故。 专一趣心聆音属耳。 扫涤其心。 摄一切心方名谛听。 次句赞问显行称理。 故名如实。 下半略说。 言非但者。 要兼修行。 独用多闻不能证入。 故下诸偈皆云。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此名不行之失。 非毁多闻。 若无多闻行无依故。 是以不行为失。 如调达善星。 行之为得。 如阿难身子故。 自利利他之行并须明达。 誓穷法海为种智因。 但应善义勿着言说。 婆沙四十二云。 多闻能知法。 多闻能离罪。 多闻舍无义。 多闻得涅槃。 净名云。 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下经推度生之方便。 乃至不离善巧多闻。 上单显闻。 涅槃四事为近因缘。 即双美闻行故。 智论云。 多闻广智美言语。 巧说诸法转人心。 行法心正无所依。 如大云雷霔洪雨。 如是教理无量无边。 恐繁且止。 九颂喻。 明皆上半喻况。 下半法合。 初惧溺渴死喻。 喻贪随文义失。 谓义门波涛漂荡其心。 虑溺溺他无暇修行。 自绝慧命故名渴死。 二设食自饿喻。 喻随说废思失说法施人。 多求名利。 不思法味损减法身。 三医不自救喻。 喻善知对治而不自治。 四贫数他宝喻。 喻说佛菩萨功德。 不能求诸身心故无分也。 五王子饥寒喻。 谓王子违王法教。 于内起过故受饥寒。 学人亦尔。 生在法王教法宫中。 行边佛教起恶惑业。 故无惭愧忍辱之衣。 宁餐法喜禅悦之味。 故饥寒也。 六聋乐悦彼喻。 喻不解自说失。 谓夫真说。 闻者必忘说闻。 逐语而说为自不闻。 七盲画示彼喻。 喻不见自义失。 八船师溺海喻。 谓将导众人游佛法海。 倚自所解不慎身行。 为法所沦。 九巧言无德喻。 谓亦说修行或谈己德。 内无实德但有虚言。 独此一偈三句是喻。 合文但云不行亦如是。 弥显不毁多闻。 又此九偈亦可别对随贪等义如理应思。 第八助道甚深。 问智首者。 以显智为正道之体统其助故。 二正显问端中三。 初举法按定。 谓断惑证理导行得果。 唯是大智彼此同许。 二如来下正设疑难。 谓既智为上首。 应唯赞智那亦赞余。 此是正助相违难。 三而终下结成前义。 前难云。 智为上首已应不合赞余。 况非以一法成佛。 固当不合偏赞。 为要假多。 为唯用智。 为随一行皆得佛耶。 若随一得成亦违智为上首。 进退皆妨。 下答意中印其初后。 释其中间。 谓智为上首诚如所言。 智如明王为众之御。 故大品云。 般若如目五度如盲故。 印后义云。 终无唯以一法。 实如来叹三世诸佛皆具说故。 以余万行资于智故。 释其中间。 别赞乃有多意。 谓随心令喜故。 随时生善故。 所治蔽殊故。 八门不同故。 众生不能尽受故。 下当属文。 又智论云。 般若必具一切行。 是故赞一即是赞余。 赞余即是赞智。 十颂分二。 初一叹问许说。 余九正答所难。 略分为二。 先二颂开二章门。 后七双释二章。 今初。 初偈标众行成果章。 谓正助相假必万行齐修故。 诸佛同说。 言无有说一者必具说也。 后偈标随机别赞章。 文具禅经四随。 谓初句即随乐也。 将护彼意称悦其心。 故性不同者。 即随宜也。 附先世习令易受行。 习以成性故分不同者。 即随治也。 观病轻重设药多少。 谓贪分多者教不净等。 随其所应度者。 即随义也。 道机时熟闻即悟故。 下别释中二。 初三释随器别赞章。 后四释众行成果章。 前中二。 初两偈半别释随治。 后两句结前生后。 今初。 然六度成其行四等旷其心。 四等多约利他。 六度多明自利。 六度如初会四等如下说。 然并通四随略举一治耳。 涅槃云。 悭者之前不得赞布施者。 即随乐意也。 二结前生后中。 上句结前下句生后。 后四偈释众行成果中。 各上半喻下半合。 然有二意。 一仍前渐具之义便得释成智为上首。 二正明所用不同。 故须兼具。 然摄论第九明立六度。 通有三意。 一为除惑故。 二为生起佛法故。 三为成熟众生故。 前段具初意。 此段通具三。 谓二二合者对治别故。 先基后室等即渐具故。 皆为利他即成熟故。 文中初偈二度。 为治不发行因故。 合云行本。 谓着财不发施。 着家不发戒故。 基堵有二义。 一基即是堵。 即施为进善之首。 戒为防恶之初。 并称基也。 二堵为环牆。 即檀为万行首基也。 戒防未起非堵也。 宫室者解脱也。 次偈二度。 已发修行心。 为治退弱心因故。 谓不能忍生死苦事。 长时修助善品有疲怠故。 今忍城防外恼之敌。 进郭长内行之众。 通说则此二皆能防外养内。 次偈二度治坏失心因故。 谓散乱坏静虑邪智坏正解故。 今明菩萨定静惑乱慧鉴万法。 动寂自在故。 菩萨依之以发通慧。 赖之以证理果。 其由有力之王。 澄清四海明鉴万机。 故率土戴恩天下仰则。 后一偈四等为因。 自他安乐招果无尽故。 第九一道甚深。 亦名一乘。 问中标问贤首者。 至道柔顺故。 又贤犹直善。 佛佛皆同一直道故。 二显问端中三。 初标宗按定。 谓佛佛所乘同观心性。 万行齐修自始至终。 更无异径故云一道。 此理共许。 二云何下正设疑难。 先总后别。 前中谓因道既一果应不别。 云何现见佛刹等殊。 为果异故因非一耶。 为因一故无异果耶。 若双存者即因果相违。 下别辨十事。 一界有染净等殊。 二居人善恶等异。 三诸乘等别广略等殊。 四或三学调伏。 或强软折伏。 五寿有修短。 六光明或色相不同。 或常放具阙。 或照有远近。 七随染净土居人异故。 现通亦殊。 八众会异者。 此有三种。 一多少。 二会数。 三凡圣大小。 九教仪者。 如此土以音声为教。 香积以众香教化等。 十法住者有久近故。 各有差别者通上十位。 然若。 约一佛。 十事各不同者。 德首已明。 今问诸佛十事互望不同耳。 第三无有下结成前难。 谓若诸佛于因行法有具不具。 可有刹等不同。 今皆同具。 刹等那别。 同具即是一道。 第二答中意云。 非唯因同果德亦同。 而见异者。 随机感耳。 非佛自位而有差别。 何者。 诸佛因果具同异故。 谓同满行海是同因也。 将此同因随所调伏种种回向应机之果是异因也。 由此异因感差别果。 由上同因。 同感真应身土等果。 是则约佛即同能随异。 约机同处而见异。 以生就佛虽异而常同。 以佛就生虽同而见异。 以佛望佛。 能异之必同。 其犹锦窠常同常异。 瑜伽三十八。 诸佛平等唯除四法。 一寿量。 二名号。 三族姓。 四身相。 意明随机故除此四事。 余皆等也。 就果同中。 自性身土一向体同。 自受用者平等无二。 相似名同。 余二身土亦相似名同。 而随机见异故。 成唯识云。 自性身土。 一切如来同所证故。 体无差别。 自受用身及所依土。 虽一切佛各变不同。 而皆无边不相障碍。 余二身土。 随诸如来所化有情。 有共不共。 所化共者同处同时。 诸佛各变为身为土。 形状相似不相障碍。 展转相杂为增上缘。 令所化生自识变现。 谓于一土有一佛身。 为现神通说法饶益。 于不共者唯一佛变。 诸有情类属佛异故。 偈中义理多含故。 文势非一。 且分为二。 初二偈印其立宗。 明真身无二。 余偈答其疑难辨应有异同。 今初。 初句总印。 先标文殊者。 警其听受。 法常尔者。 明因果无异法尔常规。 余显一相略明四一。 初句法一。 以法常故。 诸佛亦常。 次句人一。 次句因一。 后偈果一。 略举其五。 一者身一。 此有二义。 谓若约所证。 法界为身则体同为一。 若兼能证无罣碍智为身。 即相似名一。 下既别明心智。 则正当初意。 然体同义异。 二心一。 八识心王俱不可知故。 三智慧一。 四智三智二智一智。 皆无别故。 四十力一。 五无畏一。 此五亦略摄诸德。 二答疑难中分二。 初二偈总明随机见异。 于中前偈约佛。 后偈约机。 前中即随本异因。 为物回向各得差别。 故云如是。 如是即差别之义也。 异举十中三事耳。 即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 后偈约机者。 约佛则刹等皆圆。 约机随行见别。 如直心为行则见不谄之国。 故众生之类。 是菩萨佛土。 余六偈展转释疑分四。 初一偈有疑云。 若皆圆满何以不见。 答意云。 众生不见岂得云无。 然有三义。 一约他受用。 则地前凡小众生不见。 二约自受用。 则等觉众生亦皆不见。 若约即应同真。 权教菩萨不见。 次偈有疑云。 若皆不见何以知。 有释云。 有见者故亦有三义。 初则净意乐地已去。 由愿自在力故。 见他受用。 二净无尘习。 普贤愿满方见自受用。 三圆解之人则名心净。 即应见真。 意在初后义兼中间。 三有一偈疑云。 若应由物见何名佛土。 释云。 佛威神故。 则知生佛共成。 既揽同成异亦称体成益。 四有三偈。 释疑云。 上云众生不见净刹。 又云佛神力令异。 为刹体处别佛有分别耶。 故释云。 刹实同处佛亦无心。 物自见异耳。 于中初半显实。 云刹无分别。 佛无憎爱。 分别即差别义。 故晋经云。 佛刹无异相。 如来无憎爱。 若顺今经。 亦可此二通佛及刹。 次半偈明异自在物。 次半偈明正见刹异。 次半偈彰非佛咎。 次三句释佛无憎爱。 有感便现非佛有爱。 无感不见非佛有憎。 末后一句总结。 一切诸佛法皆如是。 随机隐显真体常存。 亦通结一段。 第十佛境界甚深。 十信观圆便造佛境。 于中亦先问后答。 问中分二。 初标能所问人。 大众同问者。 摄别归总故。 总别无碍六相圆融。 问文殊者。 佛境甚深。 除般若妙德无能达故。 始信终智皆託佛境。 故无按定结难者。 表尊敬故。 若人若法难致诘故。 二佛子我等下。 正申请问。 又分为二。 初结前标后。 加赞妙辩者。 敬上首故。 二何等下别显问端。 句有十一。 初总余别。 初境界有二。 一分齐境界。 谓从十地因。 后果位之法是佛所有。 二所缘境界。 谓佛所知之境。 并非余测。 总为佛境。 二谓问佛境以何为因。 三请佛境度生仪式。 四应机普入世间。 五能知之智。 六所知之法。 七圆音起说。 八明知体相。 九内证平等。 十显现何法。 十一量之大小。 并非因位作用所及。 亦非下位能知。 故云佛境。 若约能知能度等。 即是分齐。 约所知等名曰所缘。 能所双融异即非异言思道断。 是佛境也。 答中十颂次第而答唯广一。 义独在于初。 与总合辨。 欲显分量遍于总故。 即深而广故。 初句总标体深。 次句分量广大故。 佛地论引经释云。 诸佛境界唯除虚空。 无能为喻。 次句释上广。 后句释上深。 然有三义。 一约一切众生即如来藏。 更何所入。 翻迷之悟。 故云证入。 二约理非即非异。 故云入无所入三约心境。 心冥真境故说为入。 若有所入境智未亡。 岂得称入。 实无所入方名真入。 即广之深本起言念。 即深之广安测其涯。 二答因问。 谓此因无限略示三义。 一殊胜。 以行超绝无等等故。 二微妙。 以证理深玄尽法源故。 三广大。 以多劫说少亦不尽故。 三答度问。 谓随其心器意乐不同。 随其智力解悟差别。 诱引进修令各获益。 以遍法界委悉无谬。 差别难知故云佛境。 四答入问。 谓世间即是众生世间。 国土即器世间。 一切者遍法界故。 入有二义。 一以智身潜入蜜益众生故。 二以色身现入显益众生。 智身难知文中偏显。 五答智问。 上半权智。 横无不知故云自在。 竖达三际故无所碍。 下半实智故。 云慧境平等如空无若干也。 虚空之言。 亦兼喻上无罣碍也。 权实无碍方为佛境。 六答法问。 法界是理生界是事。 揽理成事理彻事表。 故云无别。 是故事则不待坏而恒真。 理则不待隐而恒俗。 非直广大无限。 亦乃甚深无际究尽了知。 故称佛境。 又法界是所证。 生界是所化。 了知是能证能化。 究寻其本亦无差别。 是难知之佛境也。 七答说问。 一切言音随性随相。 皆悉了知未曾起念。 故无分别。 以一切差别言音即是如来法轮声摄故。 以斯答说。 音声实相即法轮故。 八知即心体了别即非真知。 故非识所识。 瞥起亦非真知。 故非心境界。 心体离念即非有念可无。 故云性本清净。 众生等有或翳不知。 故佛开示皆令悟入。 即体之用。 故问之以知。 即用之体。 故答以性净。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若能虚己而会便契佛境。 九答证问。 即证大涅槃三德圆也。 非业系故解脱也。 非烦恼者转烦恼即菩提是般若也。 无物者虚相尽故。 法身显也。 无住处者。 成上法身无所在也。 无照者。 成上般若能证相寂也。 无所行者。 成上解脱无业行之用也。 由无用故用弥法界。 由无照故无所不知。 由无在故无所不在。 故结句云。 平等行世间也。 是谓三德秘藏佛之境也。 十答现问。 上半所现。 初句横尽十方。 次句竪穷三际。 下半能现。 并于如来圆镜智中。 无念顿现。 故出现品云。 菩提普现诸心行。 即斯义也。 上来辨十甚深。 即问答竟。 自下第二现事结通。 于中二。 先现事后结通。 今初。 因何而现上来十首。 法光开晓众生身心故。 佛力暂现示相而答。 令其目验而欣厌故。 所现有十。 第一法即所行之法。 谓三学等殊。 二业谓正行漏无漏等。 三集因苦果。 四身类不同。 五根机差别。 六四生非一。 七持戒则人天胜劣。 八犯戒则三涂重轻。 九国土则依处染净。 十说法则近报净居。 聪明利智速具佛法。 此经文阙。 晋本具之。 又此亦可配十甚深。 以是示相答故。 一法首正教甚深。 二宝首业果。 三勤首懈怠难出。 四财首观内身等。 五德首佛法一味随根异说等。 六觉首往善恶趣。 七智首六度顺行。 通为持戒之果。 八目首佛田平等。 但犯戒布施得果差别。 九贤首随心世界有差别等。 十晋经既有说法。 即是说佛境界法也。 第二如是下。 结通广遍。 于中二。 初结东方。 后南西下类余九方。 亦现十事。 以此处说法则现事通于十方。 余处说法亦应类此。 总为一法界大会。 思之。 问明品辨信中解竟。 净行品第十一(入第十四经)释此一品五门分别。 初来意者。 夫欲阶妙位必资胜行。 有解无行虚费多闻。 故前品明解此品辨行。 又前明入理观行。 今辨随事所行。 又前行此愿并义次第。 故次来也。 次释名者。 梵云具折啰。 此云所行。 波利此云皆也遍也。 戍轮律提云清净也。 谓三业随事缘历名为所行巧愿防非离过成德。 名为清净。 又悲智双运名为所行。 行越凡小故称清净。 以二乘无漏。 不能兼利非真净故。 得斯意者。 举足下足尽文殊心。 见闻觉知皆普贤行。 文殊心故。 心无浊乱。 是曰清净。 普贤行故。 是佛往修诸佛菩萨同所行也。 所行即净。 持业释也。 三宗趣者。 以随事巧愿防心不散。 增长菩萨悲智大行为宗。 成就普贤实德为趣。 四解妨者。 问文中但辨一百余愿。 何有行耶。 答文中辨行略有数重。 谓就所历事中。 始自出家终于卧觉。 皆事行也。 知家性空理行也。 触境不迷善达事理智行也。 以愿导智不滞自利大悲行也。 上二不二悲智无碍行也。 遇违顺境心不驰散止行也。 智不沉没观行也。 即止观双运行也。 又对于事境善了邪正。 当愿众生。 皆假观也。 知身空寂心无染着空观也。 见如实理中观也。 或先空后中。 或先假后空。 或一或二或一念顿具。 斯为妙达三谛观之行也。 又所造成行皆施众生。 不起二乘之心。 安忍强软两境唯增善品。 心不异缘妙达性空。 善巧回转。 皆愿利物同趣菩提。 二乘天魔所不能动。 善知药病决断无差。 即十度齐修之行也。 又皆愿利生皆成佛德。 见恶必令其断见善必令其具。 即四弘誓愿之行也。 故智首总标诸德。 以求其因。 文殊令善用心顿获众果。 但言惟愿岂不感哉。 复有问言。 夫妙行者。 统唯无念。 今见善见恶愿离愿成。 疲役身心岂当为道。 答若斯见者。 离念求于无念。 尚未得于真无念也。 况念无念之无碍耶。 又无念但是行之一也。 岂成一念顿圆如上所明也。 行学之者愿善留心。 第五释文中二。 先智首问举德徵因。 后文殊答标德显因。 今初。 亦先标问答之人。 后陈所疑之问。 今初。 此二菩萨为问答者。 历事巧愿必智为导。 故事近旨远。 唯妙德故。 文殊则般若观空。 智首则沤和涉事。 涉事不迷于理。 故虽愿而无取。 观空不遗于事。 故虽寂而不证。 是为权实双游假兹问答。 二陈所问中。 有二十云何。 总十一段。 段各十句。 成一百一十种德。 第一段明三业离过成德。 二得堪传法器。 三成就众慧。 四具道因缘。 五于法善巧。 六修涅槃因。 七满菩萨行。 八得十力智。 九十王敬护。 十能为饶益。 十一超胜尊贵。 此十一中。 若就相显。 二四与六此三唯因。 八及十一此二唯果。 余通因果。 或摄为四对因果。 初二十句问福因福果。 先因后果。 次二十句问慧因慧果。 先果后因。 三二十句问巧解因观行果。 四有五段。 问众行因成德果。 初一为因余四为果。 或分为二。 初十云何。 问净行体。 是问因义。 后十云何。 问行所成。 是问果义。 以善修七觉等。 亦是净行之能。 故皆言云何得者。 为修何行而得之耶。 初十望后故说为因。 望历缘巧愿成净行体。 即是于果未是圆果而是分果故。 上总云举果徵因。 今分为二。 初之一段总问其果。 后十别明。 今初。 十句得此十种三业。 成下十果。 由无过三业故超胜尊贵。 由不恚害故常为饶益。 由无余惑不可讥毁。 故十王敬护。 由恶缘不可坏得佛十力。 由修行不退转。 满菩萨行。 由远离诸相如如不动。 成涅槃因。 由德行殊胜故于法善巧。 由体清净如虚空。 故成具道缘。 由涉境无染故德堪传法器。 由智先导故成就众慧。 又由后十能成就此十。 以十三业永无失等唯佛不共。 分分无失。 一通于因。 又此十句初一总显无过。 次八别显无过。 后一总出其因。 若以智慧为先导。 身语意业常无失故。 又于中八。 前二离过后六成德。 又后九中。 不随于瞋故不害。 不随于慢故不可毁。 不随恶见故不坏败。 不随于疑故不退动。 恒修胜行不随于贪。 故清净无染。 不随于痴故智为先导。 所作称真。 如是等业云何而得。 后十段别明中。 初一异熟果。 次四士用果。 次二离系果。 次一增上果。 后二等流果。 今初。 即修道之器。 以菩萨起修行时要具此十。 方成二利之行。 瑜伽具释。 一常生中国有佛法处。 二种族尊贵非下贱等。 三生信向三宝修善之家。 非外道等家。 四形色端严非丑陋等。 五具丈夫相诸根不缺。 六正念不忘。 亦宿念现前。 七慧悟高明善解世法。 八柔和调善离过修行。 九志力坚强故无怯弱。 十性自开觉不染世法。 又无畏者。 依智度论。 菩萨有四种无畏。 一总持无畏。 于法记持不惧忘失。 二知根无畏。 知根受法不惧差失。 三决疑无畏。 随问能答不惧不堪。 四答难无畏。 有难皆通不惧疑滞。 今并皆得故云具足。 又此十事。 若约法者。 生在佛家是生处具足等。 思之。 又具足者。 唯佛一人云云。 第二十慧下四段。 明士用果中。 一慧为拣择。 二力谓修习。 三善巧谓智。 四道品助修悉以三业而得成就。 今初。 言慧者。 即道之体。 十中一胜世间故。 二过二乘故。 三拣权教故。 四佛果超因故。 上四拣劣余六当体。 一无分量。 二无若干。 三超言念。 四无等匹。 五难比校。 六唯证相应。 欲言其有无相无形。 欲言其无圣以之灵。 欲言俱者慧无二体。 欲言双非非无诠显。 故不可说。 第三力者。 即具道因缘。 皆言力者。 此十各有资道之能故。 一因力者。 即是种性。 谓已有习种无倒闻熏与性种合。 故名为因。 梁摄论云。 多闻熏习与阿赖耶识中解性和合。 一切圣人以此为因。 无性摄论云。 此闻熏习。 虽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种子性。 二欲力者。 有胜欲乐希大菩提。 及起行故。 三方便者。 谓造修力。 依六方便成悲智故。 一慈悲顾恋。 二了知诸行。 三欣佛妙智。 四不舍生死。 五轮回不染。 六炽然精进。 摄论广说。 四缘力。 谓善友劝发。 五所缘力。 即所观察悲智之境。 六根谓信等。 七观察者。 谓于自他事理药病善拣择故。 八奢摩他。 此云止也。 九毗钵舍那。 此云观也。 瑜伽起信等论。 深密涅槃等经。 广辨其相。 具如别章。 今略显其相。 以为十门。 一心行称理摄散名止。 二止不滞寂不碍观事。 三由理事交彻而必俱。 遂使止观无碍而双运。 四理事形夺而俱尽故。 止观两亡而绝寄。 五绝理事无碍之境。 与泯止观。 无碍之心二而不二。 故不碍心境而一味。 不二而二故。 不坏一味而心境。 六由即理之事收一切法故。 即止之观亦见一切。 七由此事即是彼事。 故令止观见此心即是彼心。 八由前中。 六则一多相入而非一。 七则一多相是而非异。 此二不二同一法界。 止观无二之智顿见即八二门同一法界。 而无散动。 九由事则重重无尽止观。 亦普眼齐照。 十即此普门之智为主故。 顿照普门法界时。 必摄一切为伴无尽无尽。 是此华严所求止观。 十思惟者。 筹量应作不应作故。 第四于法善巧。 皆约流转以明前四流转之体。 三界流转之处。 三世流转之时。 三科之义略如前释。 广如别章。 缘起六地广明。 三界三世如前后释。 皆言善巧者。 一善知彼法空无所有。 二善知不坏假名分别法。 相加能摄无尽弥善巧也。 第五修涅槃因。 七觉三空十地品广说。 第六满菩萨行。 此下二种明离系果。 初六度四等修。 即士用。 满即离系。 治诸蔽故及第七具足十力。 并见上文。 第八十王敬护是增上果。 第九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下二段明等流果。 由本愿力为依救等。 由本行力为第一等。 今初能为饶益。 依等十句。 如回向初。 第十为第一下。 超胜尊贵。 十地论释。 今就佛果略释其相。 谓如来功德海满更无所少。 故称第一。 此亦总句。 大者体包法界故。 胜者自利圆满故。 最胜者利他究竟故。 妙者烦恼障尽故。 极妙者所知障尽故。 上者。 望下无及故。 无上者望上更无故。 无等者望下无俦故。 无等等者。 望俦皆是无等者故。 所以广举诸德者。 欲显行之胜故。 上来问竟。 第二文殊答中。 文分为二。 第一叹问成益。 饶益者利益也。 安隐者安乐也。 利乐者即上二也。 佛地论第七有五重释。 利乐之义已见光明觉品。 第二佛子下。 正酬其问。 于中二。 先标因成德酬其举德。 后指事显因酬其徵因。 今初。 先标其因。 谓善用其心。 心觉神明之奥心。 正则万德攸归。 言善用者。 即后历缘巧愿触境入玄如上所辨。 则获下显所成德。 初总后别总谓一切胜妙功德。 皆因用心一百一十门。 德何足难就。 可谓一言蔽诸。 胜谓独尊。 妙谓离相又德无不备云胜。 障无不尽名妙。 此之总句。 亦即酬上十种三业之总句也。 余九别显。 句虽有九义亦有十。 如次酬上十段之德。 一于诸佛法心无所碍者。 即初第一堪传法器德。 念慧觉悟皆具足故。 二住去来今诸佛之道。 即上成就众慧。 三世诸佛唯以佛慧为所乘故。 三随众生住恒不舍离。 即上具道因缘。 成就种性欲乐方便。 常以众生为所缘故。 四如诸法相。 悉能通达。 即十善巧义无惑也。 五断一切恶。 即七觉三空拣择弃恶。 无越此故。 六具足众善。 即六度四等。 七当如普贤色像第一。 由此故得十王敬护。 八一切行愿。 皆得具足。 即是前文成就十力。 得佛果位方具足故。 故晋经无此一句。 而有成就如来一切种智。 斯为十种智力定无惑也。 唯此一段望前不次以内具种智外具色相。 此二同在果圆前后无在。 或译者不回。 九于一切法无不自在故。 能与物为依为救为炬为明。 十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即是上文于众超胜。 上求第一唯佛一人。 今才发心则道亚至尊。 故云第二。 然旧经中。 亦云而为众生第一尊导。 故知第二译者意也。 第二佛子云何下。 指事显因于中三。 初总徵次别显。 后总结成益。 二别显中五门分别。 一总明大意文中。 总有一百四十一愿。 菩萨大愿深广如海。 应如回向非止尔也。 此盖示于体式余皆倣此。 又非无表。 一百者。 十信圆融一一具十也。 四十一者。 即四十一位也。 明此诸位所有惑障。 由此能净所有胜行。 由此能行故。 二通显文旨。 然此诸愿句虽有四事但有三义开为六。 言三事者。 谓初句愿所依事。 次句愿所为境。 后二句是愿境成益。 开为六者。 初事有二。 一者内。 谓菩萨自身根识等。 经云菩萨等故。 二者外。 谓他身或依正资具等。 经云在家等故。 次事亦二种。 一能发愿者。 二所愿众生。 经云当愿众生故。 后事亦二。 一者自益由此诸愿成前诸德故二者益他。 由此发愿愿众生故。 此后二句。 或前句是因后句是果。 如云所行无逆成一切智等。 或二俱是因。 如云巧事师长习行善法等。 或二俱佛果。 如云永离烦恼究竟寂灭等。 或俱通因果。 如云以法自娱了妓非实等。 或三四二句共成一句。 如云演说种种无乖诤法等。 亦可后。 二句中初句所入法。 如云知家性空等。 后句所成益免逼迫等以不必具故合为一。 三别开义类。 然上三事中愿所依事。 虽有多类。 不出善恶依正内外。 随义准之。 二愿所为境。 其一一愿尽该法界。 一切有情不同权小谈有藏无故。 又愿即是行。 成回向故。 一一皆成所行清净善业行故。 如云知家性空。 则菩萨之心必诣空矣。 三愿所为境。 成利益中。 由愿于他成种种德。 自获如前所说功德。 然有二义。 一通二别。 通则随一一愿成上诸德。 斯为正意。 二别显者。 如愿于他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则自必成十种三业离过成德之德也。 二愿于他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则自成就堪传法器。 三愿于他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则自成众慧。 四愿于他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则自成就具道因缘。 五愿于他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则自成就十善巧德。 六愿于他得善意欲洗除惑垢则自成七觉三空。 七愿于他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则自成满菩萨行德。 八愿于他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则自成就如来十种智力。 九愿于他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则自成就十王敬护。 十愿于他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则自成饶益为依救德。 十一愿他得第一位入不动法。 则自成就超胜第一德。 以斯十一配上答中总别十一段。 文并可知。 通别交络应成四句。 谓一切愿成一德。 一切愿成一切德等。 以因愿一多相即故。 成德亦一多鎔融。 四对辨成例。 谓若以初后二事相对辨例。 略有十例一会事同理例。 如菩萨在家事也。 性空理也。 二处染翻染例。 如若得五欲染也。 拔除欲箭翻染也。 三相似类同例。 如若有所施令一切能舍等。 四世同出世例如上升楼阁愿升正法楼等。 五以因同果例。 如正出家时愿同佛出家等。 六舍伪归真例。 如着璎珞愿到真实处等。 七以人同法例。 如见病人愿离乖诤等。 八以境成行例。 如见涌泉愿善根无尽等。 九以妄归真例。 如见婆罗门愿离恶等。 十以近同远例。 如受和尚教愿到无依处等。 五正释经文。 长分为十。 初有十一愿。 明在家时愿。 二有十五愿。 出家受戒时愿。 三有七愿。 就坐禅观时愿。 四有六愿。 明将行披挂时愿。 五有七愿。 澡漱盥洗时愿。 六有五十五愿。 明乞食道行时愿。 七有二十二愿。 明到城乞食时愿。 八有五愿。 明还归洗浴时愿。 九有十愿。 明习诵旋礼时愿。 十有三愿。 明寤寐安息时愿。 今初。 在家有十一愿。 初一总举在家。 以家是贪爱击缚所故。 若了性空。 则虽处居家家不能迫。 次一在家行孝愿。 以是至德行本故。 首而明之。 大集经云。 世若无佛善事父母。 事父母者即是事佛。 父母于我为先觉故。 今翻令事佛者。 生长法身故。 护养一切者。 一切众生皆我子故护之。 一切男女皆我父母故养之。 生生无不从之受身故。 平等敬之法身佛故。 次四受家室等愿。 然五欲射心犹如箭中。 王侯有宫余皆名室。 次五在家所作事业等愿。 在颈曰璎。 在身曰珞。 珞以持衣。 璎以系冠。 一切悉舍亦舍心也。 了聚无性成佛智也。 第二舍居家下。 出家受戒时有十五愿。 初一正舍俗家。 次三出家方便。 僧伽蓝者。 此云众园。 众有六和法则事理一味。 故无诤也。 大师谓佛。 众所宗故。 小谓和尚。 亲所教故。 若约末世三师为大。 七证为小。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故希不退。 次四正落[髟/柔]出家。 袈裟者不正色衣也。 亦云染色。 表心染于法要。 无所染方曰染也。 然二乘之染亦非真染。 必心染大乘故。 云具大仙道为于正法除其结使。 方为究竟寂灭。 落[髟/柔]披衣之后为正出家。 余七受学戒时。 初三自归。 佛在之日则五受之一。 佛灭之后受五八戒。 必依三归。 归要三者。 翻彼外道邪师邪教及邪众故。 犹如良医良药及看病人。 烦恼病愈故。 为与众生为缘念故。 三宝之义至下当释。 受学戒者即十戒也。 亦通五戒。 优婆塞戒经云。 欲受菩萨戒先应遍受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 若尼则受六事及五百戒。 受谓受戒。 学即随戒。 愿中即止作二持。 阇梨者此云正行。 轨范教授故云具足威仪。 和尚此云亲教。 亦云力生。 道力自彼生故。 故翻云入无生智。 依之得戒故翻无依。 具足戒言义含二种。 一则大比丘戒。 二则菩萨戒。 亦制意地方为具足。 第三若入堂下七愿。 明就坐禅观时愿。 初四为修方便。 次二正修止观。 后一修行事讫。 第四下足住时下。 明将行披挂时六愿。 下衣盖丑故愿得惭愧。 上衣即衫袄之辈。 前已辨袈裟故。 此直云僧伽梨。 僧伽梨者义云和合。 新者二种。 故者四种。 要以重成故云和合。 即是三衣中第一衣故。 第五手执杨枝下。 澡漱盥洗时有七愿。 杨枝五利是曰妙法。 去秽为净。 西域皆朝中嚼杨枝。 净秽不相杂。 此为常规。 凡欲习谓别须用之。 盥者澡也。 第六手执锡杖下。 乞食道行时。 总有五十五愿。 更分为三。 初十二愿游涉道路。 次见众会下十九愿。 所覩事境。 后见严饰下二十四愿。 所遇人物。 今初。 锡者轻也明也。 执此杖者轻烦恼故。 明佛法故。 更有多义具如经辨。 今略明二用。 一执为行道之仪。 二振以乞食故。 发相似之愿。 无依之道是真道也。 向无余法真涅槃也。 真净法界心所履也险道有二。 一多贼鬼毒兽。 二陕径阻绝。 初惑业罪苦。 凡夫之险道也。 后自调滞寂二乘之险道也。 皆为难处。 不断生死而入涅槃正法界也。 二覩事境愿。 初覩众会。 谓众聚多谈无义故。 愿说深法众心易乖故令和合。 二大柱者。 旧经云大树。 梵云萨担婆。 (去声轻呼)此云树也。 萨担婆(入声重呼)此云柱也。 由兹二物呼声相滥。 古今译殊。 柱有荷重之能。 一舍由之而立翻。 此愿离我能之诤。 忿恨何由而生。 三德犹丛林森耸可敬。 十一陂泽者。 畜水曰陂。 不集诸流故愿一味。 十二说文曰。 穿地通水曰池。 沼即池也。 取其盈满引法流故。 亦可巧思穿凿能有说故。 十三汲者取也。 辩才演法犹绠汲水。 无忧林者处之忘忧故。 三见严饰下二十四愿。 所遇人物。 六云获根本智灭众苦者。 若得见道无分别根本智。 则断恶道业无明故。 三涂苦灭。 则三苦八苦亦皆随灭。 死及取蕴。 直至金刚后根本智。 则能永断七愿入真实慧永无病恼者。 此有二种。 一约入真见道之慧断身病之苦恼及烦恼病。 谓一切恶趣诸烦恼品。 所有麁重是分别起。 亦为身病远因。 至欢喜地真见道中。 一刹那断。 顿证三界四谛真如。 身病及惑永不复有。 二约金刚心慧顿断一切诸烦恼病及习气随眠。 证极圆满真实胜义。 诸惑永亡。 依上解者。 真实慧者即根本智。 但约所灭惑苦不同耳。 八四大乖违成病。 知空则永无所乖。 于佛菩萨能知恩德者。 诸佛菩萨。 始自发心普缘众生。 难行苦行不顾自身。 垂形六道随逐众生。 见其造恶如割支体。 迄成正觉隐其胜德。 以贫所乐法诱摄拯救。 见其憍恣示迹涅槃。 留余福教以济危苦。 故自顶至足从生至死。 皆佛之荫。 斯之恩德何可报耶。 得人小恩常怀大报。 不知恩者。 多遭横死。 故经云。 假使顶戴经尘劫。 身为床座遍三千。 若不传法利众生。 毕竟无能申报者。 故唯自利利人如说修行。 为报佛恩耳。 沙门此云止息。 毕竟止息唯大涅槃。 世之甲冑随于师旋。 进忍甲冑趣于无师。 能离五邪方为正命。 谓一诈现奇特。 二自说功德。 三占相吉凶。 四高声现威令他敬畏五为他说法行此五事若为利养皆邪命也。 第三句通愿离五。 第四句但离初一。 明断方称长者。 守王正法始曰大臣。 第七若见城郭下。 二十二愿。 到城乞食时愿。 初三总处王都。 则贤达辐辏。 林薮则众德攸归。 次三入家未入则诸家差别。 入已唯一无多。 如入佛乘无二三也。 次八乞食得不。 得愿次七得食正食后一食讫说法。 亦为报施主之恩故。 其中云藏护诸根者。 瑜伽名善守根门。 净名云。 所见色与盲等。 乃至云知诸法如幻相是也。 第八从舍出下。 还归洗浴时节炎凉。 五愿可知。 第九讽诵下。 习诵旋礼时有十愿。 右者顺义故。 普耀经第二亦云。 菩萨降神趣右脇者。 所行无逆故。 佛功德者。 谓如来十力等。 第十若洗足下。 寤寐安息时三愿。 一切智觉者。 非唯三世齐明。 抑亦十方洞晓。 一日始终既尔。 余时类然。 第三若诸菩萨下。 结叹因所成益。 若能如上为善用心。 若此用心则内德齐圆。 外不能动心游大智故。 人天不能动。 心冠大悲故。 二乘不能动不动有二。 一修行时。 此等不能惑乱故。 二不希彼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2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