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五 内容: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五长者李通玄撰第三西方过十佛刹微尘数已下可四行经。 于中十法如前。 一举佛刹方面者是西方。 二举佛刹远近。 义如初释。 三举世界名色者。 名莲华色。 为明十信位中进修渐胜心如莲华色。 为明十信位中进修渐胜心如莲华无染故。 言莲华色者。 莲华有四色。 明信心于此四色无染故。 又明信心菩萨以色心观空无性道理对治不染故。 名莲华色也。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灭暗智。 为明西方金为白虎为杀害为昏暗为不祥为苦谛故。 佛号灭暗智。 明信位进修智增胜故。 能破自他暗故。 五举菩萨上首名者。 名曰财首。 为明信位增胜有法财利物故。 即第三信中自行利众生之名也。 佛号即是自觉之智。 菩萨即是自智之行。 总明觉行俱进。 余门如初已释可知。 此主忍波罗蜜中十波罗蜜。 第四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已下可四行经。 十门如上。 一举佛刹方面者是北方。 二远近。 其义如前。 三举世界名色者。 名瞻卜华色。 此华黄色也。 为明第四信心增胜开敷感果德中和之色也。 黄色是五色中最上之色。 黄者中宫之色。 为福庆之气。 明内心白净外现黄相。 经云。 应真菩萨皆真金色。 明此信心适悦恬和白净无染福庆和气开敷道果名为世界故。 世界为瞻卜华色。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威仪智。 为明北方坎为师为君。 像君有德处。 黑位而接凡故为师也。 佛号威仪智者。 明第四信心增胜以为轨范接引凡愚。 名威仪智。 以智庠序为师之貌故。 五举上首菩萨名者。 名为宝首。 明为师范以法宝利生故。 故为名也。 余义如前。 此位主精进门中十波罗蜜。 第五东北方已下可四行经。 于中分为十法如前。 一举其方面者。 云东北方为艮卦。 为小男为童蒙。 为创明。 为清朝。 二举佛刹远近。 义如初释。 三举世界色者。 名优钵罗华色。 此是青莲华。 像此第五信心清洁色香无染开敷感果故。 如艮位处清朝也。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明相智。 像此第五。 信心增胜。 如艮位处清朝明相现故以所信自心上而标佛号。 非他佛也。 五举上首菩萨名者。 名为功德首。 前位明宝首即法宝利生。 此位即自利利生之功德也。 余义如前。 此位主禅门中十波罗蜜。 以艮为止故。 第六东南方已下可四行经。 于中十义如前。 一举佛刹方面者。 是东南方也。 是巽卦。 巽为风为教。 在事为方。 在人为说。 像君子说教利人。 易有明着。 君子设教。 启蒙顺之。 如草上加风。 是顺义也。 如观卦是。 易曰。 风行地上。 可以观像。 君子有德。 设正教众人信顺如草上加风。 无不顺故。 坤为众。 为信顺故。 又四大之中风力为最。 天地赖之而持。 人赖之而生。 日月赖之运行。 又明风能简秽择净义故。 故为教也。 为教能简非择是教愚蒙故。 是故巽卦位在东南。 爻辰持丑为艮位。 艮为小男。 为童蒙。 为明。 巽为风。 教化童蒙令发明故。 如来法之。 辰巳之间为斋戒故。 辰巳之间上值角宿。 角为天门。 主僧尼道士。 是众善门。 明智慧言说是众善之门故。 此义无量难为具说。 且约略而言之。 后有智者以法审之。 详之思之。 义准深细故。 二举远近。 义如前说。 三举世界色者。 世界名金色。 为明最初第一信心始信如胎故。 以东方金胎之位表初信解。 今以进修至第六信位。 明信心转转增胜故。 故以金生于已。 以像之信心。 更增明白净生故。 此东南方金色世界。 像四月金生于已。 表信心增明白净转胜善简择众法能说教故。 风化行故。 以此表智慧门也。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究竟智。 明信心增进善能以教简择正邪至究竟智。 又以巽为风。 在事成方。 方犹法也。 在善简择。 成白净之理。 在言成说。 在化成教。 在凡成思。 在智成慧。 成离之德。 为赤为文章。 成兑之德。 为金初生。 为白净。 兑为金为口。 为口能说白净究竟之理故。 故佛号为究竟智佛。 五举上首菩萨名者。 名为目首。 明以第六信心增胜善简正邪其道明着正见不惑。 名为目首。 像其巽卦。 位在东南方。 爻辰在丑。 其位是风。 上值箕宿。 明箕为风。 简择义也。 又箕为寅位。 主初明也。 明此第六信心主般若波罗蜜。 以决定智慧善简正邪令自他胜慧明生故。 名目首。 目者善见简择分明义也。 余义如上。 此东南方。 明吉凶定正邪之际至午万事毕午为常明法门。 善财童子南行询友。 为法虚无无作常明之道。 是不为之妙用也。 是故君臣师弟父子之仪。 臣南君北。 正治正明。 无为无作常然之道。 为南方离。 离中虚为虚无。 为日为明。 在身为眼目为心也。 是故周易云。 离法心故。 然法无住处。 法无所得。 法非眼耳鼻舌身心。 亦不离也。 今如来以方隅而显法。 令启蒙者易解故。 若不如是彰表令生信者。 启蒙何託。 有言之法皆是託事以显像故。 得意者法像俱真也。 言默皆契。 此位主慧波罗蜜。 余九为伴。 第七西南方已下可四行经。 于中十法如前。 一举佛刹方面者。 在西南方。 申未两间为坤位。 坤为土。 为信顺。 为净。 为负载万有。 为生养为圆满也。 二举佛刹远近。 义如前释。 三世界名宝色。 为明此第七信心是方便波罗蜜成就慈悲门故。 託此坤位为其母也。 明常以慈心育生如母故。 以法宝利人。 世界名宝故。 为明以法宝利生之业以成自世界。 来生感果在中故。 表业表法。 总如宝故。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最胜智。 明此信位慈心增胜处众治人令信顺故。 佛号最胜智。 又大悲圆满如土像故。 荷负众生资养万物。 如大地故。 名为最胜智。 五举上首菩萨名者。 名为精进首。 为明大慈增胜如母处众利生心无疲倦。 名精进首也。 余义如前。 此位主方便门。 余九为伴。 第八西北方已下可四行经。 于中十义如前。 一举佛刹方面者。 在西北方。 是乾卦。 乾为金。 为坚刚。 为父。 二举佛刹远近。 义如前释。 三举世界名色者。 金刚色。 明此信位是第八愿波罗蜜大坚固力故。 号金刚色故。 寄託此乾位为金。 为坚刚也。 又以智增胜故。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自在智。 明此第八信心位同八住八地智增自在故。 像其乾。 为天为父。 明智自在义故。 五举上首菩萨名者。 名法首。 明此信位智增胜故。 以法利生故名法首。 余义如前。 此位主愿波罗蜜。 第九下方已下可四行经。 于中十义如前。 一举佛刹方面者。 在下方。 下方最下是风轮际。 甚坚密。 假设有大力士。 以金刚轮向下击之。 然金刚碎如微尘而风轮无损。 以坚密故。 能持世界。 明此信位是第九力波罗蜜。 信当九住九地法力成就教化众生。 荷负一切而心坚固。 如风无损。 二举佛刹远近。 其义如前。 三举世界名色者。 名颇梨色。 此宝有青黄赤白。 然举此下方色者。 是白如似水精明风能简秽是白净义故。 又取法身妙智为最上故。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梵智。 明智风是净义。 梵者此云净也。 明此位进修增胜以白净大智用利自他故。 五举上首菩萨名者。 名智首。 明第九力波罗蜜。 九住九地信心善慧成就以智利生。 故名为首。 又下方者。 是禅定义。 安静义。 谦下义。 是根本智。 上方者。 观照义。 如日月处空而照物故。 余义如前。 此位主力波罗蜜。 是法师位。 第十上方已下可四行经。 于中十义如前。 一举佛刹方面者。 在上方。 明有日月众星处虚空而照万有像其智也。 处法空而照诸根。 以此表智波罗蜜二举刹远近者。 义如前释。 三举世界色者。 平等色。 为上方虚空界表法空无相平等也。 为信心者。 法空之心现前有念法空之情故。 名之为色。 四举佛名号者。 佛号观察智。 为明上方虚空有日月星辰下照万有。 明信心者。 智照自他身心。 皆无有体性。 如虚空故。 如光影无体质故。 是故名为观察智佛。 五举菩萨上首名号者。 名为贤首。 为明信。 此十种世界及佛名号总是自心之智所见妙理。 号之为世界。 法空之智。 号之为佛。 故智所行行。 号为菩萨。 总是随见随行进修立名。 有此十法故。 得是十法。 名为贤首。 如上所有世界远近云十佛刹尘者。 即明佛刹重重相入如光影像。 迷之即心障无边故。 举刹尘为远。 悟之即无尽佛刹在自身毛孔中。 如影重重。 以迷处便言远在他土。 以悟之人法处。 名之从他方远刹而来。 总明迷悟上作远近之名非佛刹法界中有远近之事。 菩萨来众其数亦云十佛刹尘者。 即言心。 能信普贤行智随根欲菩萨行无尽重重遍诸刹土教化众生以成其数。 既信之已。 决定身能如是行之故。 以是义故。 十方菩萨各举十佛刹微尘者。 是斯义也。 明一一菩萨行无尽重重满诸刹土教化众生故。 应如是知。 如是信解。 此已上答前庄严佛法性佛刹佛住佛刹等。 第四长科中文殊师利举法演说分者。 于此分中。 义分为七。 一文殊师利已下两行经。 明文殊观众。 二诸佛子已下可三行经。 明叹四种佛刹不可思议。 三何以故已下可两行半经。 明诸佛随根说法调伏。 四诸佛子已下可三行半经。 举佛身业名色相寿命修短等。 随根之法化众生故。 五诸佛子已下举佛名号。 先举此处四天下次及三千及周法界名号不同。 初举十千。 次渐增广。 乃至无量。 十千者。 是初首数之一终。 为明佛号普遍诸名字故。 令诸众生了知一切名字平等清净无分别好恶故。 已下直至品末。 六诸佛子已下可四行经。 是都结此土。 他方例然。 七如世尊已下举世尊往因所行。 今为众说。 此已上答前二十八问中。 四种佛刹出现及名号遍周已下四圣谛品。 即如来说法遍周十方世界所说法门。 不离四谛义故。 又此如来名号品。 非但论名号遍周。 但是如来身口意业总皆遍周。 文殊师利菩萨略而都举。 如前文中云。 诸佛子。 如来于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等。 如经广明。 即明此品总答如来身语意业一切遍周。 从此品文殊师利举佛果海身语等一切遍周。 令大众自信己身同佛三业。 入如来性海等。 如来智发迹进修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直至如来出现品。 是其一终因果。 此名号品是始初入信。 名号遍周。 即一切名。 总是佛果。 出现品是己身自修行行满之果。 是故如来放眉间光灌文殊顶。 使令问佛出现果法。 放口中光灌普贤口。 使令说佛果德。 始明行因果彻故。 明文殊普贤理智妙行此齐体也。 离世间品法界品。 虽在其后。 为文字相排似有前后。 总是前后相通彻法故。 总是一圆满法故。 如法界品。 是此一部经之大体。 为一切凡圣之本元也。 前初会信佛果即以如来并普贤为首。 即明以已成之佛果及已行之行果生信。 今以自已入信修行门。 即以文殊师利及如来名号。 并四谛法门。 为所信之因果。 即明以妙慧法门及名言而修学故。 问曰。 何故如来不自说其教。 何用放光令菩萨说。 答曰。 如来意令当位菩萨说当位法门。 令修学者知分剂易解故。 文殊常与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 作信心之因。 成妙慧之本母。 普贤菩萨常与一切众生。 作修行之因。 以此二仁成就菩提无作智果大悲之海。 今二仁自相对问说。 如来出现品。 明是修行者因果始终圆满前后因果性果智果行相彻一体故。 明从此品至出现品文殊普贤二行因果。 信心者。 修行位满体用彻故。 令后学者易解故。 如有两品经。 如来自说。 前已述讫。 明是佛果二愚。 至佛方明。 四圣谛品第八将释此品义分为三。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谛者实义也。 明如来说四种实义令诸众生起信解故。 问曰。 何故不说多但云四。 答曰。 此四种谛义总摄多故。 为明一切世间不离苦集。 一切出世间不离灭道。 灭尽诸苦名为灭谛。 灭尽涅槃名为道谛。 三乘涅槃无余可得。 名为道谛。 以二乘趣寂。 菩萨多生净土。 又推净土在余他方。 又云。 菩萨留惑润生故。 若不故留烦恼。 还应必有涅槃可证。 或有他方净土可生。 是故三乘涅槃皆有可得。 又阎浮提成正觉佛。 木树草座。 是化佛。 上方摩醯首罗天红莲华上佛。 是实报。 智皆有忻厌故。 是故曰三乘四谛厌苦集忻灭道。 名四谛法轮。 此一乘经言四圣谛者。 是其实义。 何以故。 达苦性真无厌故。 无有他方别佛刹别净土故。 无有染净涅槃生死忻厌故修道者。 住如法。 修如法。 不厌不着。 不忻不取。 一如法界无去来性。 无住处性。 身尘毛孔心之及境。 皆称法性。 如是信解。 如是修道。 以是义故。 一乘四圣谛。 三乘四谛。 各各差别。 各有信解。 如来依根方便设教。 皆非凡夫能立。 如今修道者。 但随自信解力便处即作。 不可例然。 如法华经。 为声闻人说四谛法。 为缘觉乘说十二因缘。 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 亦是如来随时之说。 如此经十地品。 五地菩萨作十种谛观。 以四圣谛为体。 六地菩萨作十种十二缘生观。 此是如来随位进修之法。 大要总言。 此四圣谛十二缘生法门。 但一切诸圣一切凡夫起信乐佛法心道未满者。 皆从初心观自他苦故。 发菩提心乐求道法。 但依大小胜劣不同。 四谛十二缘各别。 但一切世间法。 四谛义无不该通。 此是如来语业说法遍周故。 如璎珞经立九乘法门者。 意明三乘参用四谛十二缘各自得道差别。 其九乘者。 一声闻声闻乘。 二声闻菩萨乘。 三声闻缘觉乘。 如是三乘同观四谛十二缘法。 各自得道不同。 如是三乘中各有三通为九。 通此法界不思议乘。 于解脱中道总有十乘。 皆得究竟。 无三界苦余诸道门。 皆是人天世间生灭之法。 设得少乐终竟不离苦本。 三乘虽得出三界。 其道未真。 未是佛果乘故。 二释品来意者。 为明前名号品是说如来身业随方名号不同各别。 此品说如来随方语业。 随方说法不离四圣谛故。 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 于此一品经文。 于中总有十二段经。 从尔时文殊师利已下十一段。 是通中心并十方。 正说四圣谛义各别不同。 末后一段。 是总都说十方世界无尽名目。 皆是四圣谛为体。 从此四谛上分作种种法门。 五蕴十二缘总在其内。 八万四千尘劳解脱。 总在其内。 如文具说。 不烦更释。 已上佛名号品四圣谛品是自己信进修行中所信之法。 已下光明觉品现佛境。 及所行行遍周。 如文具明。 如是已上十信门。 以根本普光明智为殿体。 如是进修究竟不离此智也。 光明觉品第九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此品名光明觉品。 为明因如来放十信中足轮下光照烛十方。 初云。 一三千大千。 以次增广。 至不可说法界虚空界。 为明无尽。 令信心者了心境广大无尽无碍与法界虚空界等。 明其自己法身智身愿行亦等故。 以光所照觉悟信心令修行故。 以是因缘名光明觉品。 修行者。 一一随光观照十方。 已能观之心亦尽。 即与法身同体。 入十住初心入信心者。 一一随此宝色灯云光。 观内心及方所。 总令心境无有内外中间。 方可入方便三昧入十住法门。 若作此宝色光明观。 不成一切普贤愿海。 神通力诸佛大用皆悉不成。 二释品来意者。 为此第二会中普光明殿说十信心。 明成凡夫自心所契佛果信。 其前之如来名号品。 举佛身眼耳鼻舌等及名号遍周。 四圣谛品。 明如来口业说法行遍周。 总明佛果遍也。 今此品放如来信位教行之光觉悟。 令信心者自信自心智境界身行遍周。 即一切处不动智佛。 一切处文殊师利。 一切处觉首目首财首等十首菩萨是也。 即明信心者。 自己身语意业名号遍周一如佛故。 此品须来。 明已上不动智佛等十箇智佛是信心中所信之果。 是自己之智与佛本同。 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妙理之慧。 余九是行。 十色世界是所见之法。 三随文释义者。 从初尔时世尊已下有二十四行半经。 于中大意义分为五。 一举光出处。 二举光所照境界远近。 三举一切处百亿众会菩萨同集。 四举一切处佛刹根本智佛。 五明一切处文殊同声一时说颂。 一举光出处者。 经云。 尔时世尊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 此光是初会中如来放眉间光。 名一切菩萨智光明普照曜十方藏。 此是教化十方菩萨。 安立十信及五位十地法门。 次第令随位进修开敷智眼成其无量福智之海。 是故名之照曜十方藏。 又藏者有二义。 一众生善根堪受此法。 名之为藏。 如文殊师利叹善财童子善哉功德藏能来至我所。 二大愿大悲大智法身。 总名为藏。 此光明常照曜十方法界善根众生。 而能成就大菩提心大愿大悲大智饶益众生藏者故。 此如来两足轮所放光明。 是彼现相品中眉间之光。 照十方已。 其光还来入佛足下。 为欲以十地果光用成十信故。 是故于此品中还放彼第一会中所入如来足下之光。 以成十信如来两足轮下放光。 是现相品中所入之光故。 明足下放光者。 是以果成信初始故。 如十住位中。 于如来足指端放光。 即明入圣之始发迹应真之初生诸佛大智家故。 十行位中足趺上放光。 十回向位中膝上放光。 十地位中眉间放光。 终而复始。 还依旧果成因。 因修果体至功终位熟本末不移至位。 更明今此放两足轮中之光明以果成信故。 乃至修行常修果体使惯习成熟故。 如此从眉间放光。 足下轮中放光。 足指端放光。 足趺上放光膝。 上放光眉间放光出。 现品中又于眉间放光名。 如来出现光明。 如此六度放光总。 明成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因果法门进修之行相一终故。 法界品又眉间放光者。 明此一部之经菩萨五位进修及如来出现所证本法总法界为体故。 明法界一品是过现未来一切诸佛之本末故。 是恒法故。 是法常道不思议故。 是一切众生本末故。 是一切法之本体故。 二举光照远近者。 初照三千大千之境。 次照十百千乃至十亿及不可说。 问曰。 何故不一时普照而有渐次耶。 答曰。 是一时中渐次。 为法界中无前后故。 渐次者。 为十信修胜进增胜故。 三举一切处百亿众会菩萨同集者。 明自己信行遍周故。 四举一切处佛世界及十智如来者。 明信心者自己智德果遍周故。 五一切处文殊师利同时说颂者。 明信心者自己妙慧择法遍周。 总明自有非是他法从初自信如是。 十色世界十智如来十首菩萨。 总是自己果有法性大智万行遍周。 以成信故。 从此修行经历五位不离此也。 是故发心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礼初发心。 初发以为天人师超胜声闻及缘觉。 一如涅槃经说。 此明从凡入信心者难故。 为凡夫总自认是。 凡夫不肯认自心是不动智佛故。 是故入十信难。 明十信心成就任运至十住初发心住故。 乃至究竟佛果故。 如三乘中修十信心经十千劫。 此教中为以根本智法界为教体。 但以才堪见实即得不论劫量。 如觉城二千之众善财为首者。 是路上发心六千比丘之众。 亦是皆智慧勐利人类精奇。 一闻多晓悟。 谦恕仁慈。 专求大道。 以利含生。 皆是一生信满发心入位人也。 若不信自心元是不动智佛者。 即永劫飘沦。 何能利人济物。 如经说。 若自有缚能解彼缚。 无有是处。 是故发心有二种。 一修信解发心。 但修十信解故。 即如前十智。 如来十首菩萨是。 二信满发心。 十住位初名初发心住故。 即十慧菩萨十箇月佛是。 其因果也。 又就此说颂门下义分为二。 一明文殊师利说十偈颂叹如来十种德令信心者信解增广。 二明信心者心地增广其光渐增。 其光渐增者。 明信心渐胜。 如文可知。 一一随光所照之境。 以心观之。 随方令心无尽。 十方总然。 十方观遍唯有能观心在。 复观能观之心。 亦无内外。 即十方无碍方入十住初心。 一从文殊说颂中云何叹如来十种德。 令信心者渐渐增广。 一从初十行颂。 叹如来法身无体性德。 二有十行颂。 叹如来大慈悲德。 为众生求菩提心故。 三有十行颂。 叹如来了法如幻德。 应缘现身故。 四有十行颂。 叹如来以甚深法德。 为众开示故。 五有十行颂。 叹佛救护众生德。 劝信心者有十种业应作故。 六有十五行颂。 叹如来无相之相。 德随应见者皆得见故。 七有十行颂。 叹如来无依自在德。 具一切功德令信心者修学故。 八有二十行颂。 叹如来智慧方便德。 令信心者乐学修行故。 九有二十行颂。 叹如来广大苦行精进德。 令信心者修行故。 十有二十行颂。 叹如来实性无三世德。 无二相遍周一切令信心者修学故。 已上文殊师利说此十颂叹佛十德。 令起信心者发信进修行故。 此光明觉品。 举佛果法。 令信心者正自入信。 信同诸佛。 果法不移。 法身不动智菩萨行遍周一体。 自古及今更无他法。 凡圣一性同无性味。 同大愿大慈大悲大智。 文殊妙慧普贤万行之味。 总为动寂一体用故。 如是信修从初发心一时并进。 以此十信位内置一百四十大愿成大悲行。 法身慧身智身一时俱进故。 法身者。 即十色世界是。 智身者。 即十智佛是。 慧身者。 即文殊师利是。 大悲者。 即一百四十大愿成之是。 如是已上诸法。 皆是此光明觉品悉皆信入。 如问明品。 即是已入信中。 问答法则成其信力修行故。 问曰。 何故成十信门皆文殊师利说法。 答曰。 为明文殊是十方诸佛妙慧善简择正邪。 正邪既定。 方以行修行。 即名普贤行也。 次第合然故。 明文殊师利。 是童子菩萨。 以因创发启蒙入信之首故。 自行成名也。 又问曰。 五位法中菩萨入定方说。 何故信位不入定说。 答曰。 信是凡夫生灭心。 信未入证。 故无定也。 以五位是入体应真无作之理智非无思而显。 不可以有情求。 故须入定。 菩萨问明品第十将释此品约分三门。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为成十种信根长十种信力。 文殊师利觉首等互为主伴。 问十种法明故。 故为问明品。 二释品来意者。 前品如来足下轮中放光。 开觉所照佛境远近。 令信心者一一观之无碍。 令心行广大称法界故。 又文殊师利菩萨以十偈颂叹佛十德。 劝令信心者修行故此问明品。 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断疑故。 有此品来也。 三随文释义者。 于此品一段文中有十一段经明文殊师利觉首等十菩萨互为主伴。 问十种法明。 各以菩萨之名。 即表十信所行之行。 文殊还以名下之行以相谘问。 十菩萨等各以自行法以颂答之。 令信心者依而倣学。 其十问十颂。 其文如下。 最下一段都结十方同此。 第一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六行经。 是文殊菩萨起二十问。 善恶因果。 或一字问。 或一句一问。 总有二十问。 向下十一行颂。 是觉首菩萨答初一行颂。 是叹能问之人及劝听。 后十行颂。 是答所问之法。 文殊善问世间善恶因果不相知业。 能成就善恶因果。 觉首菩萨。 便以法不相知。 以真理答。 但为迷真自作业尔。 知真者。 但以全业是真。 末后一行颂。 明真妄总亡举喻及法说故。 如文自具。 思之可见。 文烦理隐不烦更释于此十一行颂中。 义分为三。 一科颂意。 二释菩萨名。 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 此十一行颂一行是一颂。 初行叹能问及劝听。 次下十行文各自具明。 初一行颂。 颂法无性。 次一行举喻水流不相知。 准意知之。 不烦更科。 二释菩萨名者。 为明觉此随流生死业体本性恒真而无流转。 眼耳鼻舌身意恒如法。 知非流转生死性故。 亦无虚妄。 亦无真实。 但为无贪瞋痴爱。 真智慧故名之为真。 故说如斯法。 利众生故。 名为自觉觉他大道心众生者故。 为以此当体无明诸业因果上自觉觉他令知法界自性真理真妄两亡。 名为觉首。 以信此法初。 名之为首。 此明十信初心。 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以一切众生全体真妄两亡唯佛智海故。 故以不动智佛等十智如来为十信位中自己果故。 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等十色世界。 是十信之中所信之理。 文殊师利觉首财首等十菩萨众。 是十信之行以行立名。 得名知行。 一一菩萨倣行解上而立名故。 已下菩萨例然。 世界名妙色。 即是觉首菩萨所觉之理。 无碍智佛即是觉首当位所修佛果。 以此信心明诸业因果真妄两亡。 即智用无碍故。 三配随位因果者。 常以自心本不动智佛。 为本信心之因以进修得此无碍智佛。 是随位佛果。 此乃但依问答及菩萨名号佛名号世界形色。 取其意趣。 理自分明。 勿须疑也。 第二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五行经。 是文殊师利问财首菩萨言。 如来十种方便随时之法。 初举非众生。 即约觉首所答。 业体纯真。 后问如来十种随时之化。 何缘而有。 财首为成信心。 约实而答。 随时是假。 如下十行颂中具明。 于此十行颂中义分为三。 一科其颂意。 二释菩萨名。 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 此十行颂中一行一颂。 初一行颂中初当两句。 叹所问法非小器所堪是多闻者之。 境界次两句今如问当说。 及听已下九行颂是财首以实。 而答如文。 具明。 二释菩萨名者为将如下颂中善达真假法财而惠施众生故。 名为财首。 以十信心中法财初始益生之所行。 名之为首。 世界名莲华色者。 明此信中以法圣财饶益众生令其自他性无染着故。 号世界名为莲华色。 以法施人。 破迷成智。 名为灭暗智佛。 明当位信中自具法门理行智之因果故。 财首是当位之行。 已下例然。 三配随位因果者。 常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文殊师利。 为信心之因。 进修得解脱智佛。 财首菩萨是随位之行果故。 佛是智果。 余者例然倣此。 第三尔时已下四行半经。 是文殊师利问宝首菩萨。 先总举众生同有四大无我无我所。 云何已下有十问。 业因果法已下有十行颂。 是宝首菩萨答前十问故。 初明举体无分别。 二明受业之好丑。 由行所生。 具如经说。 大意达体业亡迷真业起故。 于此十行颂中。 义分为三。 一科颂意。 二释菩萨名。 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 初两句是叹果报由行生。 次两句叹业体本真本无所有。 是诸佛所说已下九行。 一行一颂举喻显法。 达法无业法业无二由行不同。 如文可知。 二释菩萨名者。 明此信位达业即法体不复有业。 名之法宝。 以法宝益生为信首故。 故名宝首。 明此是北方是师位以威仪轨则以利众生故。 佛号威仪智。 世界名瞻卜华色者。 此华黄色。 明是利众生之福德色也。 黄者福庆之气内应白净。 外现黄相故。 如来为人天之师衣。 缁衣像北方。 坎故内应白净无染之理。 外现黄相即明。 以利生白净无染之福相以为世界之名。 以利。 众生德行详序佛号。 威仪。 智常以法宝利。 生达业性真。 名为宝首菩萨。 总是第四信心自所。 得法因果理智之号。 问曰。 何故北方。 为师为君。 答曰。 像水利润万物又。 水流慕下像。 为君为师者说愚济迷使令发明。 又明北方坎为下位。 像为君为师者。 常以谦下之行。 令众生所归益之。 以道润之故。 君子常谦处下位而济物发明故。 故以北方坎为君为师。 夫大方无隅。 但取其意表德故。 余位如名号品已释。 一佛号遍十方故。 此以随方表法。 故如周易泰卦乾坤。 初九拔茅连茹。 为茅洁白柔弱。 其根甘甜。 像君子有德。 如茅柔弱洁白。 甘和可以引接之与仕也。 然茅非君子。 以物喻之。 然此方隅非佛。 以法喻之。 令如法也。 佛智无依。 依物名智。 其方无方。 以法成方也。 非东西南北如情所见方故。 三配随位因果者。 常以自心本不动智佛。 为始信心之因。 进修得威仪智佛。 为次第精进波罗蜜中之果也。 第四尔时已下六行经。 是文殊问德首菩萨。 如来所悟是一法。 云何已下有十问。 如文具明。 已下有十行颂。 是德首菩萨答。 于此说颂中。 义分为三。 一科颂之意。 二释菩萨名。 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 此十行颂中初一行。 叹所问之义。 唯甚深智所知。 次下九行颂。 一行一颂如文具明。 大意明不异一法界修行无量法门。 无量法门秖是一法界性。 不可滞一不作多。 不可滞多不是一。 如十玄义思之。 以无依住智照之可见。 二释菩萨名者。 名为德首。 为明此位不离一法界性以消痴爱及一切烦恼而常修习一切诸功德故。 名为德首。 世界名青莲华色者。 明此第五信心是禅波罗蜜故心净无染无贪恚痴故。 此是东北方佛号明相智。 明此位进修之果得法心净。 故如艮位丑寅两。 间明相现故。 故佛号明相智。 用此方隅以表禅定法故。 以东北方是艮。 艮为山。 山表安静不动义。 是禅定义故。 三配随位因果者。 常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 为所信之因进。 修得明相智佛为果也。 第五尔时已下五行半经。 是文殊问目首菩萨如来福田等一无异。 所谓已下有十问。 具如经说。 已下有十行颂。 是目首所答。 三门如前。 一科颂意者。 此十行颂一行一颂。 其颂意答前所问。 佛福田是一云何布施果报不同。 其义有二。 一明佛自福田不同。 二明众生所施福田不同。 一明佛自福田不同者。 明如来身目发绀青身真金色丹脣素齿一身之上色各不同。 华藏世界庄严万异者。 总明法性理智中具有。 以法性理智中本具无量功德故。 有随行报得庄严者。 如如来身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者。 是法身智体自具故。 如来有无量随好功德庄严。 是随行报得故。 如外边依正报中金刚地。 是法性身报得是正报。 宝树庄严世界是法性。 随行报得是依报。 宫殿楼阁是法性大智随大慈悲含育众生。 业上报得。 师子座。 是法性随智转法轮报得。 莲华藏世界。 是法性随行教化众生无染性报得。 香水海。 是法性随大悲心谦下饶益行报得。 香河右旋。 是随顺法性进修教化众生报得。 总不离法性大智随行报殊。 一一行中皆有无量行门。 互为主伴。 以此庄严。 依报正报。 一一境界中有无量同异。 此是观因知果。 以此准知总是一性中随用不同故。 二众生布施福田果报不同者。 此乃由心轻重有智无智果报不同谦下高心。 所求有异。 总是一心中随用不同故。 二释菩萨名者。 名为目首。 明此位是东南方辰巳之间。 像此信心进修智日渐高。 善知福田因果等报名为目首。 是故如来常取辰巳以为斋戒之则。 如前名号品已释。 准彼知之。 三配因果者。 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 此位究竟智佛为进修之果。 第六尔时文殊师利已下五行半经。 是文殊问勤首佛教是一。 云何得见者。 有断烦恼不断烦恼不同等然。 其已下十问已下有十行颂。 是勤首菩萨所答。 于中三门如前。 一科颂意者。 此十行初一行颂劝听。 次一行颂劝闻法勤修。 已下八行颂责其懈怠。 如文具明。 二释菩萨名者。 名为勤首。 为前明目首善示福田因果佛号究竟智。 此位当须勤而行之。 故名勤首。 佛号最胜智者。 为明勤修胜进即得最胜智为果。 三配随位因果者。 还以本不动智佛为因。 最胜智佛为进修之果。 第七尔时已下六行经。 是文殊问法首。 如佛所说。 若有众生受持正法。 悉能除断一切烦恼。 何故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 于中有十。 一问如文具明。 于中有十行颂。 是法首所答。 三门义如前。 一科颂意者。 此十行颂中初一句劝听。 次一句叹能问。 次两句责多闻者不修行。 已下九行颂。 一行一颂责多闻而心不精专不能断烦恼。 如文具明。 二释菩萨名者。 名为法首。 为是西北方戌亥两间。 明愚迷长夜中能以正法自利利他专求无懈。 名为法首。 世界名金刚色者。 以坚精无怠。 是自世界。 託西北方乾卦。 乾为坚刚。 佛号自在智者。 以自精勤观照达理业亡。 名为自在智佛。 三配随位因果者。 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 进修得自在智佛为果。 第八尔时已下有五行经。 是文殊问智首。 如来唯以一法而得出离。 又于佛法中智为上首。 何故赞叹布施等。 总有十问。 大意明十波罗蜜四无量心毕竟无体何须用为。 已下有十行颂。 智首菩萨答。 如文具明。 于中三门如前。 一科颂意者。 此十行颂中初一行颂。 叹能问及劝听。 已下九行。 一行一颂如文具明。 智首菩萨答意。 诸助道法随根遣病若不修学无性菩提不成。 如颂中分明举喻况说可知。 但须依法有病即治之。 如除堆阜道自无碍。 自病已除还与人服药之与方终无舍离。 二释菩萨名者。 名为智首。 以明智能知根权施法药。 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菩提分。 随病生起。 增多之处。 而令服之。 显发菩提无作之性。 渐令依本。 名为智首。 此是下方世界。 明以布施戒忍进定等十波罗蜜门如地。 能生发一切白净之法故。 世界名颇梨色者。 此是白色如水精宝色。 佛号梵智者。 明心如大地荷负万有常安静故。 梵者净也。 三配随位因果者。 还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因。 进修得心智寂静为果表地体安静故。 第九尔时已下是文殊问贤首。 一切诸佛一道而得出离云。 何今见种种不同所。 谓已下有十行颂是。 贤首答于。 中三门如前。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2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