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四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四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疏。 统收所计不出四见下。 第二统收十一为四计。 即百论意。 于中二。 先正明计。 后若计一下。 对因果明。 皆广如百论。 疏。 虽多不同下。 第三结归二因。 即收上十一宗计。 乃至九十五种。 皆不出二因。 无而忽有。 是曰无因。 所计处谬。 是曰邪因。 如乳生酪。 乳曰正因。 令乳生席。 即曰邪因。 从无明行而生此身。 是曰正因。 从冥性等生。 皆曰邪因。 一切诸法缘会而生。 缘离则灭。 未有一法不从因生。 情非情境并从因生。 而言无因。 乃成大过。 谓不应生物则合常生。 石女则应生儿。 龟毛亦应生物。 不修万行应得涅槃。 则世出世法。 一时俱坏。 故无因过。 过莫大焉。 配属可见。 离佛法外。 非唯九十五种。 设千般异说。 皆不出于邪因无因故。 说一正因缘。 无计不破。 疏。 此方儒道下。 第二叙此方。 疏文分二。 初指同二因。 后如庄老下。 略出诸计。 然此方儒道玄妙不越三玄。 周易为真玄。 老子为虚玄。 庄子为谈玄。 今疏有二。 先合引庄老。 后别引周易。 前中亦二。 先引文。 后断义。 今初。 正引老子。 及引庄子。 故云皆计自然。 此句标也。 故庄子云。 不知所以然而然故曰自然。 谓人法地下。 即老子道经。 有物溷成章。 此先有言云。 有物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注云。 因所大而明之。 得一者天地王也。 天大能覆。 地大能载。 王大能法地则天行道。 故云亦大。 又云。 域中有四大。 王居其一焉。 注云。 正者人灵之主。 万物系其兴亡。 将欲申其鉴戒。 故云而王居一。 欲警王令有所法也。 次文云。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注云。 人谓王也。 为王者。 先当法地安静。 既尔又当法天运用生成。 既生成已。 又当法道清净。 无为令物自化。 人君能尔者。 即合道法自然之性也。 又上释道大云。 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 以包含目其体。 强名曰大。 此文相蹑故委引之意在道法自然耳。 德经又云。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前则逆推。 此则顺辩。 注云。 一者冲气也。 言道动出冲和妙气。 于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阳气。 阳气不能独生。 又生阴气。 积冲气之一。 故云一生二积阳气之二。 故云二生三。 阴阳合孕。 冲气调和。 然后万物阜成。 故云三生万物。 次下又云。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上来皆明万物自然生也。 即老子言。 若引庄子者。 庄子太宗师篇云。 夫道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 注云。 有无情之情。 故无为也。 有常无之信。 故无形也。 又云。 可传而不可受。 注云。 古今传而宅之。 莫能受而有之也。 又云。 可得而不可见。 注云。 咸得自容。 而莫见其状也。 又云。 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注云。 明无不待有而无也。 又云。 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 注云。 夫无也岂能生神哉。 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 斯乃不神之神也。 不生天地。 而天地自生。 斯乃不生之生也。 故夫神之果不足以神。 而不神则神矣。 功何足有。 事何足恃哉。 又云。 在太极之先。 而不为高。 在六合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注云。 言道之无所不在也。 故在高为无高。 在深为无深。 在久为无久。 在老为无老。 无所不在。 而所在皆无也。 又云。 狶韦氏得之。 以挈天地。 伏羲得之。 以袭气母。 维斗得之。 终古不忒。 日月得之。 终古不息。 堪坏得之。 以袭崑崙。 冯夷得之。 以游大川。 肩吾得之。 以处大山。 黄帝得之。 以登云天等。 注云。 道无能也。 此言得之于道。 乃所以明其自得耳。 又云。 知天之所为。 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注云。 知天人之所为者。 皆自然也。 则内放其身。 而外冥于物。 与众玄同任之。 而无不至也。 意云。 但有知有为。 皆不为而为。 故自然也。 疏若以自然为因等者。 断义也。 通其两势。 初即老子意。 由道生一。 道是自然。 故以道为其因。 是邪因也。 疏。 若谓万物自然而生下。 出庄子意。 则万物自然无使之然。 故云自然。 即无因也。 疏。 如乌之黑等者。 即庄子文亦涅槃经意。 疏。 周易云下二引周易等者。 文中亦二。 先引文。 后断义。 今初。 即系辞也。 系者系属也。 亦纲系也。 此上应加是故二字。 注云。 夫有必始于无。 故太极生两仪也。 太极者无称之称。 不可得而名。 取其有之所极。 况之太极者也。 孔云。 太极天地未分之前溷而为一。 即是太初太一也。 老子云。 道生一。 即此太极之谓。 溷元既分。 即有天地。 故云太极生两仪。 即老子一生二也。 不言天地者。 指其物体。 下与四象相对。 故云两仪。 谓两体容仪也。 释曰。 若准列子。 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 太易者。 未见气也。 太初者。 气之始也。 太始者。 形之始也。 太素者。 质之始也。 彼注云。 质性也。 又释太易指周易太极。 此则太初非太易便成。 太极在初。 若准易钩命诀说有五运。 前四同列子。 第五名太极。 则太极非初。 释与列子大同。 运则运数。 易谓改易。 元气始散。 谓之太初。 气形之端。 谓之太始。 形变有质。 谓之太素。 质形已具。 谓之太极。 虽小异同。 皆是元气生天地耳。 疏。 两仪生四象等者。 孔云。 谓木金水火禀天地而有。 故云两仪生四象。 土则分王四时。 又地之别故唯四象。 四象生八卦者。 谓震木离火兑金坎水。 各主一时。 又巽同震木。 乾同兑金。 加之以坤艮之土为八卦也。 八卦定吉凶者。 八卦既立。 爻象而相推。 有吉凶故吉凶生。 大业者。 万事各有吉凶广大悉备故。 能生天下大事业也。 疏。 太极为因等者。 二断义也。 谓若用太极为因。 故是计无为有。 亦是邪因。 疏。 若谓一阴下。 通显邪因无因。 易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之谓神。 一阴一阳谓之道者。 注云。 道者何无之称也。 无不通无不由也。 况之曰道。 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 故至乎神无方而易。 无体而道可见矣。 故穷变以尽神。 因神以明道。 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 在阴为无阴。 阴以之生。 在阳为无阳。 阳以之成。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孔疏云。 孔疏非孔子。 乃孔頴达也。 一谓无也。 无阴无阳乃谓之道。 一得为无者。 无是虚无。 虚无是太极。 不可分别。 唯一而已。 故以一为无也。 若有境则有彼此相形。 有二有三不得为一。 故在阴之时。 而不见为阴之功。 在阳之时。 而不见为阳之力。 自然而有阴阳。 自然无所营为。 此则道之谓也。 故言之谓道。 以数言之。 谓之一。 以体言之。 谓之无。 以物得开通。 谓之道。 以微妙不测。 谓之神。 以应机变化。 谓之易。 总而言之。 皆虚无之谓也。 圣人以人事名之。 随其义理以立称号。 释曰。 若以阴阳变易能生万物。 即是邪因。 而注及疏。 皆云一者无也。 故是无因。 故云若计一为虚无。 自然则亦无因也。 以虚无亦通邪因。 故致亦言。 疏。 然无因邪因下。 第三双就结过。 言生应常生者。 人自然生应常生。 人不待父母等。 众生菩提亦自然生。 则一切果报不由修得。 此正无因之过。 若以虚无为因。 亦邪因过。 随计各异。 略不言之。 上来广破异计竟。 疏。 以不知三界由乎我心下。 第三举正折邪。 于中三。 初总明迷倒因缘。 次况出深旨。 后拣滥显邪。 初中三界由乎我心。 即唯大乘下十地有文。 唯识等论皆引成立。 谓心法刹那。 自类相续。 无始时界展转流来。 不断不常。 凭缘凭对。 非气非禀。 唯识唯心。 岂同儒道气变为神。 神由气就。 气非缘就。 出于自然。 自然而成其性自化。 非由修习耶。 岂况心外别有冥性微尘等耶。 况梵天等为能生耶。 疏。 从痴有爱流转无极者。 即净名经。 义通大小。 大乘有二义。 一无明发业爱能润业。 二过去无明现在爱取。 小乘则唯有后义。 虽由三毒。 此二胜故。 涅槃亦说生死本际凡有二种。 一者无明。 二者有爱。 此二中间。 即有生老病死。 其文非一。 小乘立三毒为生死根本者。 中论染染者品云。 经说贪欲嗔恚愚痴是世间根本。 乃至云三毒因缘起于三业。 三业因缘起于三行。 是故有一切法。 十二因缘品云。 众生痴所覆。 为后造三行。 以有此行故。 识受六道身。 皆是三毒为根本义。 然外道虽立三德。 不知是己心之所有故。 又计从冥而起用故。 故为邪见。 疏。 迷正因缘等者。 唯心痴爱。 即正因缘。 若大乘说唯心为因。 痴爱为缘。 小乘亦以痴爱为因。 业等为缘。 大乘亦以业种为缘故。 疏。 安知因缘性空等者。 第二况出深旨。 因缘有相浅义尚迷。 性空真理安测涯分。 性空通于初顿终教。 妙有即是实教。 若通于空有二文交彻。 具德即是圆教。 疏。 言有滥同下。 三拣滥显邪。 谓易云。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礼云。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老子云。 杳兮。 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庄子云。 有真君存焉。 如是等文。 后儒皆以言词小同。 不观前后。 本所建立。 致欲溷和三教。 现如今时成英尊师作庄老疏。 广引释教以参彼典。 但见言有小同。 岂知义有大异。 后来浅识弥复惑焉。 疏。 同于涅槃盗牛之喻者。 即涅槃第三答迦叶问。 经云。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 言。 世尊。 出世之法与世间法。 有何差别。 如佛言曰。 佛是常法不变易法。 世间亦说梵天是常。 自在天常无有变易。 我常性常微尘亦常。 若言如来是常法者。 如来何故不常现耶。 若不常现有何差别。 何以故。 梵天乃至微尘世性。 亦不现故。 佛告迦叶。 譬如长者多有诸牛。 色虽种种同共一群。 付放牧人令逐水草。 但为醍醐不求乳酪。 彼牧牛者搆已自食。 长者命终。 所有诸牛悉为群贼之所抄掠。 贼得牛已无有妇女。 即自搆捋得已而食。 尔时群贼各相谓言。 彼大长者畜养此牛。 不期乳酪但为醍醐。 我等今者。 当设何方而得之耶。 夫醍醐者。 名为世间第一上味。 我等无器。 设使得乳无安置处。 复共相谓。 唯有皮囊。 可以盛之。 虽有盛处不知鑽摇。 浆犹难得况复生酥。 尔时诸贼以醍醐故加之以水。 以水多故。 乳酪醍醐一切俱失。 凡夫亦尔。 虽有善法。 皆是如来正法之余。 何以故。 如来世尊入涅槃后。 窃盗如来遗余善法若戒定慧。 如彼诸贼劫掠群牛。 诸凡夫人虽复得是戒定智慧。 无有方便不能解说。 以是义故。 不能获得常戒常定常慧解脱。 如彼群贼不知方便丧失醍醐。 如彼群贼为醍醐故加之以水。 凡夫亦尔。 为解脱故。 说我人众生寿者士夫凡天自在天微尘世性。 戒定智慧及与解脱。 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涅槃。 实亦不得解脱涅槃。 如彼群贼不得醍醐。 是诸凡夫有少梵行。 供养父母。 以是因缘得生天上受少安乐。 如彼群贼加水之乳。 而是凡夫实不知因修少梵行供养父母得生天上。 又不能知戒定智慧归依三宝。 以不知故说常乐我净。 虽复说之而实不知。 是故如来出世之后。 乃为演说常乐我净。 如转轮王出现于世。 福德力故群贼退散牛无损命。 尔时转轮王即以诸牛付一牧人多巧便者。 是人方便即得醍醐。 以醍醐故一切众生无有患苦。 法轮圣王出现世时。 诸凡夫人不能演说戒定慧者。 即便退散如贼退散。 尔时如来善说世法及出世法。 为众生故令诸菩萨随而演说。 菩萨摩诃萨既得醍醐。 复令无量无边众生获得无上甘露法味。 所谓如来常乐我净。 以是义故。 善男子。 如来是常不变易法。 非如世间凡夫愚人。 谓梵天等是常法也。 此常法称。 要是如来。 非是余法。 迦叶。 应当如是知如来身。 释曰。 以法对喻。 文相可了。 是知儒道言同。 皆佛法出。 疏。 况抨驴乳下。 即智论第三文。 意谓佛教如牛乳。 修得解脱。 如抨得酪生熟酥等。 不解修行尚不得酪。 况外道教犹彼驴乳。 佛喻于牛。 外道如驴。 驴乳本非出酪之物。 外道之教无解脱味。 故抨驴乳但成屎尿。 依外道教行。 但招苦果无所成益。 疏。 广明异计下。 第四指广从略。 恐繁故略。 欲知源故指所出耳。 疏。 今但说下。 第五结功超胜。 言佛法之浅浅者。 以其十宗前前浅于后后。 后后深于前前。 前二望第十。 有八重之深。 已能总破一切外道况第三宗。 况第四宗。 乃至第十展转深妙。 然上所引皆是外宗甚深玄妙。 今以第二并能超之。 故云佛法之浅浅。 已胜外道之深深。 然西方外道。 明说三世多信因果。 知厌生死欣求涅槃。 但真源小差。 致去道悬远。 况此方儒道善止一身。 纵有终身之丧。 而无他世之虑。 虽齐生死强一枯荣。 但以生死自天。 枯荣任分。 天乃自然之理。 分乃禀之虚无。 聚散气为生死。 归无物为至道。 方之释氏不合同年。 略辨释道之殊。 以举十条之异。 一始无始异。 谓释立生灭因缘。 无定初始。 儒道有太初太始。 为物之先。 太初为万物之先。 物自造化。 因缘为万法之本。 兴灭由人。 二气非气异。 释以心为法本万行凭缘。 道以气变为神。 无为自化。 自化则无修无习。 弃智绝圣。 凭缘则必假修成。 万行会本。 三三世无三世异。 释以禀质色心灵契相续。 随缘起灭。 三世迁流。 儒道以聚气为生散气为死。 死则归夫天地。 不续不存。 既止一身宁知三世。 四习非习异。 释以善恶由业。 愚智习生故。 积劫熏修灵识玄妙。 儒道以善恶由分愚智自天。 禀纯和则至圣至神。 禀浑浊则为愚为暗。 纵言慎习止在一身。 岂说积功能资他世。 五禀缘禀气异。 释以参罗万象并由缘生。 儒道以富贵吉凶皆由气命。 禀气者不可改易。 禀缘者则可增可修。 六内非内异。 释以天地万物。 内识变生。 儒道以人物蠕飞。 皆由天地所变。 在我则可变染令净。 所变在天任彼高底。 七缘非缘异。 释以四相迁流。 浮虚变灭。 皆由缘力非曰自然。 儒道以日化月移趣新更故。 力皆自尔。 非由我心。 八天非天异。 儒道以祸福吉凶派流为二。 一者天。 二者地。 地而所为可得闭绝。 故谋未兆而散脆微。 天之所为不可遁避。 故受而喜之。 忘而复之。 是以安乎天者弃于人。 绝于圣者从乎道。 斯老氏之旨。 释以果报因缘。 宗源斯二。 一者苦集。 二者灭道。 灭道者。 不住不染离断离常。 高出空有之颠。 逈超生死之外。 苦集者。 因心回转逐业高低。 往来六趣之中。 留连三有之内。 是以厌乎苦者断于集。 忻乎灭者修于道。 此释氏之旨也。 二家之理皎若掌中。 户则千门殊归异贯。 较之于一其可得乎。 九染非染异。 老以仁毁于道。 绝仁而道自停。 不在于为也。 欲害于性。 去欲而性自得。 不在于修也。 利累于生。 屏利而生自成。 不在于益也。 礼出于乱。 弃礼而乱自除。 不在于作也。 理由于道。 有道而理自至。 不在于圣也。 得在于时。 时来而位自成。 不在于争也。 是以不求而自得。 不为而自成。 为之者必败。 求之者必失。 此老君之教也。 释以善为福道之本。 修善而受福人天。 不善为恶道之根。 积不善而沉沦三恶。 慈为无害之径。 欲为生死之源。 绝欲而生死必除。 行慈而寿命长远。 是以为善者必得。 为不善者必失。 离欲者必超欲。 不离欲者必陷欲。 此释迦之教也。 教方既辩。 异乃条然。 譬彼寒温理难併合。 十归非归异。 释以生死苦也。 从妄想而形。 贪爱垢也。 因无明而起。 因无明而起。 则可剪可除。 从妄想而生。 则可搴可拔。 搴拔缘乎性假。 除剪由乎体妄。 知体妄者。 息妄而证涅槃。 达性假者。 弃假而归寂灭。 于是控御一乘。 浮航六度。 越生死苦海。 出火宅烦笼。 逈登般若之台。 妙入涅槃之苑。 湛然常乐与虚空而并存。 嶷尔圆明溷境智而双寂。 此乃释教之所归也。 老以生与死命也。 悉是道之所为。 圣与不肖性也。 但是天之所与。 天与不可逃。 道为不可捍。 知天道不可迷捍者。 则能安处生死。 而守全性情。 性情全而天不坏。 死生处而道不亏。 道不亏则悦恶之虑消。 天不坏则喜怒之心灭。 于是出嚣尘之域。 游道德之乡。 理孤劭于寰中。 神独凝于方外。 澹然玄寂。 而累害不能千。 怕尔无为而邪气不能袭。 可以长生。 可以尽年。 此老教之所归也。 所归既异。 发轸复殊。 相去淼然千里非远。 此上十异。 即冀审思慎之深衷。 多以小乘因缘以破外宗玄妙。 况乎真空妙有事理圆融。 染净该罗一多无碍。 重重交映念念圆融哉。 无得求一时之小名。 浑三教之一致。 习邪见之毒种。 为地狱之深因。 开无明之源流。 遏种智之玄路。 诫之诫之。 传授之人善须拣择。 疏。 三法无去来宗。 谓大众部等者。 先标宗。 说有现在下释而云等者。 等取七全一少分。 谓都八全一少分。 同有此计。 一大众部。 二雪山转部。 三鸡胤部。 四制多山部。 五西山住部。 六北山住部。 七法藏部。 八饮光部。 宗轮论序制多西山北山云。 余义多同大众。 叙法藏亦然。 叙饮光云。 余义多同法藏故。 上八部类同此计。 言一少分者。 取根本化地部。 彼云。 过去未来世无。 现在无为是有。 叙雪山转云。 余义多同说一切有部。 亦无去来也。 北京素公云。 以前义故。 四分律法藏部义。 及四阿含僧祇律大众部义。 并是第三法无去来宗也。 疏。 四现通假实宗等者。 一全一少分。 一全者。 即说假部。 一少分即末经部。 以根本经部是第一宗摄故。 其成实论。 先是数论弟子。 以所造为能造。 后出家入佛法时经部摄。 故三藏云。 经部细实而麁假。 实义同故现通假实摄。 此说假与一说。 说出世别。 此谓真谛中有假实。 蕴门明义是实者。 实积聚故。 界处门明义是假者。 假积聚故。 今疏云。 其成实论。 即是少分末经部也。 疏。 五俗妄真实宗等者。 以世俗是假。 假故妄也。 出世为真。 真非是假故。 是实也。 少似中论一半向前。 疏。 六诸法但名宗者。 则显出世亦假名耳。 故云。 一切我法亦如中论。 若有世间则有出世间。 既无世间何有出世间等。 疏。 七三性空有宗者。 即是大乘法师所立。 应理圆实宗。 疏。 八真空绝相宗。 即是大乘法师胜义。 俱空宗。 疏。 九空有无碍宗等者。 谓互融故。 有是即空之有。 空是即有之空。 语空必摄有。 言有必摄空。 故曰互融。 双绝者。 有即空故有绝。 空即有故空绝。 言不碍两存者。 不坏相故。 有即空而有不泯。 空即有而空不亡。 真如随缘者。 上言空有容滥但空故。 说真如即空空即真如。 又异但凝然。 故云随缘。 非无不变。 具恒沙德者。 唯法性宗非唯空寂而已。 上皆实教中义。 如前立教中辨。 疏。 十圆融具德宗。 广如义分齐。 疏。 然此十宗后后深于前前下。 第三料拣。 于中二。 先通料拣十宗。 后会通妨难。 前中有五。 一通明浅深故后后深于前前。 然此十宗前六全同大乘法师。 大乘则有八宗。 七名胜义俱空。 八名应理圆实。 即以法相为应理圆实。 法性为胜义俱空。 今回七为第八。 八为第七。 如前西域中。 二宗不同。 今符法性。 又加后二以显甚深。 疏。 前四唯小。 五六通大小。 下二大小乘料拣。 然五六立在小乘。 义通大乘。 故云五六通大小。 疏。 七即法相下三。 权实料拣。 疏。 又七即始教下。 四以五教料拣。 但举四教。 前六小乘。 即当第一小乘藏教。 以前已有大小料拣故略不言。 疏。 又第七亦名二谛俱有宗者下。 五二谛料拣。 亦是随难别释。 唯料拣三宗。 以含异义故重释之。 初宗二谛俱有可知。 疏。 如掌珍颂者。 即清辩菩萨所造一论唯释此偈。 此中有两重比量。 前半有为法比量。 谓立云有为是有法。 定空无性。 是宗法因。 云从缘生故。 同喻云。 如幻法。 幻法从缘生。 幻法空无性。 有为从缘生。 有为空无性。 此中因喻前却。 或回文不尽。 而言真性者。 即有为性。 亦合言有为真性空。 二无为比量。 云无为是有法。 定无实故。 是宗法因。 云不起故。 同喻云。 如空华。 空华无有起。 空华无有实。 无为无有起。 无为亦无实。 故中论云。 若有有为法。 则有无为法。 既无有有为。 何得有无为。 广如彼论。 疏。 即般若三论中一分之义者。 以三论中四谛品前以空遣有。 四谛品中以空立有。 故偈云。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又标名以中论意。 显不滞空有。 非但明空。 又偈云。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名中道义。 则三观齐驱。 三谛无碍。 岂独空耶。 故有言学龙勐宗堕恶趣空。 斯言可怖。 故云一分之义。 即三观中一空观义疏。 九二谛无碍宗者。 即真不碍俗。 俗不碍真于谛常自二。 于解常自一。 通达此无二。 真入第一义。 二谛并非双。 恒乖未曾各。 亦其义耳。 今略其旨。 故指前文。 所以不会第十宗者。 第十亦可名二谛无尽宗。 然必融于前。 故不别立耳。 又上三宗诸师各立。 故今叙之。 其第十宗非彼所竞。 故不言耳。 疏。 然十宗五教下。 第二释通妨难。 谓有难云。 十宗何异五教。 而重辩耶。 故为此通。 然有二义。 一则通局不同。 二乃体式有异今初。 先双标。 后教则下。 双释。 显明二通。 影出二局。 上句。 言教则一经容具多教者。 显明教通也。 如一维摩则具五教。 涅槃般若等亦具五教。 故而影出宗局。 维摩但是事理无碍宗。 不通三性空有等宗故。 言宗则。 宗容具多经者。 显明宗通。 以一事理无碍宗内该法华维摩涅槃等故。 而影出教局也。 如一经中具有五教。 不相通故。 疏。 又夫立教必须断证等者。 二明体式有异也。 亦重通妨难。 难云。 若各有通局。 何以不得以宗为教。 以教为宗。 故为此通。 教有断证阶位等殊故。 但有五宗。 约所尚各别故有十宗。 故前六所尚不同。 而成六宗而断证等齐。 但为小教。 则教宗无违也。 疏。 第二显别宗下。 二释别宗。 疏中分二。 先总明立意。 二开章别释。 今初又二。 先正立诸经。 各自有宗故。 此别明斯经宗也。 如法华以一乘为宗。 涅槃以佛性常住等为宗。 故云各自有宗。 虽互有兼通。 就其偏重故。 标为别宗。 疏。 然楞伽下解妨。 妨云。 楞伽第二云。 大慧。 一切法不生。 不应立是宗。 故今通云。 斯言遣滞耳。 若一向不立宗者。 何以彼立宗通说通。 故经云。 宗通自修行。 说通示未悟。 昔人云。 宗通说不通。 如日被云曚。 宗通说亦通。 如日处虚空。 既有二通。 则非无宗矣。 是为无宗之宗。 立而无立。 为宗说兼畅。 是日处空耳。 疏。 略以二门分别下。 第二开章别释。 于中亦二。 先标章。 后前中下。 依章别释。 疏。 初品中无尽平等等者。 即是晋经第二。 善光海大自在天王偈。 下半云。 无取无起亦寂灭。 为一切归故出世。 即今经妙焰海天王偈云。 佛身普遍诸大会。 充满法界无穷尽等。 疏。 缘起相即入故者。 即缘起相由门意。 疏。 十贤首以前下。 就此一师。 疏文有二。 先出意总立。 后谓前之二师下。 为其解释。 即释互阙之言。 出其新立之意。 于中又二。 先出互阙。 后故贤首意下。 彰其立由。 虽依光统师而更添之。 于中三。 初总标。 二由光统师下。 出光师意。 不安缘起法界之由。 三贤首下。 出贤首加之所以。 于中有二。 先总明所以。 以彼得别而阙总故。 以法界下。 二出总别之相。 法界有四。 理实是一。 故云别也。 缘起是总而有二义。 一本有缘起。 如大方广。 方广是业用。 周遍是本有故。 佛华严是因果即修成缘起。 又缘起是义。 因果是位故。 疏。 二申今解下。 疏文有二。 先总明建立。 后今释前义下。 开章别解。 前中五。 一总相标立。 二显其包含。 三彰加所以。 四释通妨难。 五重显异门。 今初意云。 略则第十师其言则多。 既光统别不摄总。 应言法界缘起。 总则摄别。 不应复存因果理实之言。 若取广说。 又阙不思议。 故云若取前义。 应言因果缘起。 理实法界不思议为宗。 若取次第。 应言法界理实缘起。 因果不思议为宗。 疏。 此则摄一总题下。 第二显其包含。 方字两用。 向上则大方。 大方无隅即法界故。 向下方广。 业用是缘起法界故。 故云法界总该前二。 疏。 而法界等言下。 第三彰加不思议之所以。 拣异余经。 故兼引文证。 疏。 净名但明下。 第四释通妨难。 即蹑迹为难。 谓若加不思议。 欲异余经。 尚同净名。 曾何成异。 故为此通彼得业用。 不得德相故。 故彼经云。 有解脱名不思议。 菩萨住是解脱。 能以须弥之高广。 内芥子中等。 曾不说言真如具无尽德。 佛身不分而遍尘毛之德不可尽等。 故彼而为一分。 故龙树呼此经为大不可思议经。 则显彼为小不思议。 不思议虽无大小教中彰之有广狭故。 疏。 若就题中下。 第五重显异门。 上来所辩。 但明题中已具经宗。 若准天台智者释法华经。 于一题中有体宗用。 今取例释故有三也。 疏。 互用皆通者。 谓不坏性相。 则理法界性义名界。 若事法界分义名界。 若性相交彻。 相既即性。 分即名性。 性即相故。 无分即分。 故言互通。 疏。 二显义中曲有四门等者。 此门有三。 初总标。 二别释。 三总结。 初标可知。 别释四章即为四别。 疏。 第一别开法界等者。 此一段疏文有四别。 一标章略明。 二于中十事下。 开章别释。 三而此因果互为宗趣者。 会通宗趣。 然有二意。 一者五周。 皆以因果为其宗趣。 若以修因为宗。 得果为趣。 举果为宗。 令修因为趣。 二者所信因果为宗。 令得差别因果为趣。 举差别为宗。 成所信为趣。 举差别为宗。 令得平等为趣。 举平等为宗。 融差别为趣。 举平等为宗。 令成行为趣。 举顿成诸行为宗。 令信平等为趣。 举成行为宗。 令证入为趣。 举证入为宗。 令忘证修行为趣。 故言互为。 疏。 一经始终下。 第四结成因果。 收前五六七八四师之义。 彼皆不出因果故。 故此因果不违法界。 以是法界成因果故。 疏。 第二会融因果以同法界下。 疏亦有四。 一标章。 二法界门中下。 开章解释。 三五对别明下。 会通六释。 谓不坏因果。 及交彻故。 四上五周因果下。 结归法界。 收前衍裕二师。 就结归法界中有二意。 一归事理法界。 谓第五因果即前因果。 又前之四对。 皆通因果。 因果皆有境智等故。 又第三对中一种是理。 余之九事皆是事摄。 故五周因果不出此十。 二况因果无性下。 会上归于理法界也。 疏。 第三法界因果分明显示。 文亦有四。 一总标。 二亦有十义下。 别释。 三此上五对下。 会宗趣。 如举在缠法界为宗。 令得出缠清净为趣。 余四例知。 四又上五中下。 结示法界因果之相。 收前光统师。 唯初一对。 是法界理实。 余皆缘起因果。 疏。 第四法界因果双融下。 此门但二。 一先标。 二别释。 今初。 由双融故俱离。 由双融故溷然。 离不碍存故云无碍。 能存能离故云自在。 法界虽通事理。 今取理实。 故法界为性。 因果为相。 疏。 一由离相下。 别释中初二一对但明俱离。 三四一对不碍两存。 然性则叵坏。 但云不泯。 相则可坏。 故言不坏。 五即合其初二。 六即合其四三。 皆由性相相即故。 二对皆不相异。 七复合其五六。 谓六是于存。 五是于泯。 正存即泯。 故复不异。 八即融前因果令同法界。 九由同法界因果互摄。 十令因果差别之法。 一一别摄。 已知大意。 次随难释。 疏。 此即相为宗等者。 举相意欲令亡。 不在相故。 后对合上离相。 并为其宗。 令亡因果者。 前离于相。 明因果之相本离。 今亡因果。 令离取相之心。 言下九准思者。 二中应云举性为宗。 令离性为趣。 离性为宗。 令亡法界为趣。 三即离性为宗。 不泯性为趣。 以性本自离不待泯故。 又离性不泯性为宗。 令亡法界不碍法界为趣。 四以离相为宗。 不坏相为趣。 相本自离不待坏故。 又离相不坏相为宗。 令亡因果不坏因果为趣。 五离相为宗。 不异离性为趣。 由性相不异故。 若异离性。 非真离相故。 又离相不异离性为宗。 令双融性相俱泯为趣。 六不坏相为宗。 不异不泯性为趣。 若离不泯有不坏者。 是定有故。 又不坏不异不泯为宗。 令俱存现前为趣。 七双存为宗。 不异双泯为趣。 以即泯而存方是存故。 又双存不异双泯为宗。 令超视听绝思议。 不碍见闻言念为趣。 然超视听之妙法。 则约相说。 绝思议之深义。 则约性说。 八法界性融不可分为宗。 令因果各摄法界为趣。 九因果各全摄法界为宗。 令因果互在为趣。 十二位差别皆摄法界为宗。 一一行位无尽为趣。 疏。 上之四门下。 第三总结。 于中有四。 初以体用收之。 体即前性。 用即前相。 二又初即因果下。 以宗中十一字收之。 三既以第四融前。 则四门一揆者。 总融四门。 四故即照下。 会归心观。 在法为离。 在心为遮。 在法不坏。 在心为照。 遮即初之二门。 照即三四二门。 然初遮是即照之遮。 次照是即遮之照。 五即双遮。 六即双照。 七即正双遮。 而正双照。 八即四门一揆。 圆明一观。 九十随一句中。 具摄前四。 亦同一观。 又十门齐鉴曰照。 无心于十曰遮。 双照照前照遮。 双遮遮前遮照。 言亡虑绝。 了了分明。 故上十门圆明一观。 方契十门之旨。 合上四门之宗。 希领文系之表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2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