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五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五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疏。 第七部类品会下。 此章有二。 先辩来意。 后于中四下。 开章解释。 疏。 摩诃衍藏是文殊等者。 即结集法藏经说。 有三阿难。 一阿难。 此云庆喜。 持声闻藏。 二阿难跋陀。 此云喜贤。 持独觉藏。 三阿难伽罗。 此云喜海。 持菩萨藏。 但是一人随德名别。 由此阿难多闻。 闻持其闻。 积集三慧。 齐备文义。 并持于三藏教总持自在。 于铁围山间者。 纂灵记说。 然此记本是藏和尚製。 后经修饰。 其间经论所无。 皆问日照三藏。 乃西域相传耳。 而纂灵记及刊定记。 皆言智度论说。 未见其文。 金刚仙论亦同此说。 云佛记铁围山外二界中间。 召集阿罗汉八十亿那由他。 菩萨无量无边恒河沙等结集。 疏。 龙树菩萨往龙宫。 见此大不思议经。 有其三本等者。 纂灵记引真谛三藏西域记说。 龙树别传亦说入龙宫见经之缘。 广如别说。 然龙树桉七卷楞伽经。 如来记云。 大慧。 汝应知善逝涅槃后。 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 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 能破有无宗。 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 得初欢喜地。 往生安乐国。 唐三藏西域记。 亦广说其行迹。 疏。 遮拘槃国有其具本者。 桉隋开皇三宝录。 其于阗东南二千余里。 有遮拘槃国。 彼国王历叶相传。 敬重大乘。 诸国名僧入其境者。 并皆试练。 若小乘学者即遣而不留。 摩诃衍人请留供养。 王宫内有华严摩诃般若大云等经。 凡一十一部并十万偈。 王躬受持亲执户钥。 香华供养种种庄严。 悬诸綵旛。 间以时果。 诱诸王子使入神拜令其回向。 又此国东南可二十里有山。 其内置华严大集。 方等宝积。 楞伽方广。 舍利弗陀罗尼。 华聚陀罗尼。 都萨罗藏。 摩诃般若。 大云等经。 凡一十一部皆十万偈。 国法相承传宝守护。 初东晋有沙门支法领。 志乐大乘。 捐躯求法。 裹粮抗策。 以至遮拘槃国。 竭诚请祷。 遂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 齎来至此。 即东晋朝所译是也。 然而龙树具本以从上昇。 法领半珠遂行东土。 圣凡证异。 华梵音隔。 修途阻绝。 妙旨沦湑。 落简遗编。 仅传兼半。 又桉今于阗所进。 盖逾四万偈。 其晋经第一会所说。 华藏世界文多阙略。 取悟无由。 至八十卷烂然可见。 虽十万之偈未全。 已四万之文多具。 即上略本也。 疏。 即海云所持者。 是善财第三善友。 如六十二经。 疏。 不思议法品者。 教起因缘法尔因中已引。 疏。 色与非色言与非言等者。 色与非色对声名等。 谓为体中。 以声为体。 即色蕴摄。 名等为体。 即非色蕴故。 今并不可定之。 言非言等。 兼对诸法显义体。 声名句文并属于言。 诸法显义功即非言等。 今异界类别故不可定之。 疏。 七十三名圆满因轮者。 晋经。 但名圆满修多罗。 此是大愿精进力夜神叙昔为善伏太子救于狱囚。 半月行施就戮时临。 如来入会为说此经。 第二品会差别中二。 初总明。 后今经九会下。 别辩。 于中先明会别。 后今有三十九品。 下彰品不同。 今初言九会者。 下随文释。 中具列。 今当略示。 谓初三会各有六品。 四有四品。 五有三品。 六有一品。 七有十一品。 八与九各唯一品。 故三十九。 言九会者。 第一菩提场会(从第一经至第十一)。 第二普光法堂会(从第十二至第十五)。 第三忉利天宫会(从第十六至第十八)。 第四夜摩天宫会(从第十九至二十一)。 第五兜率天宫会(从第二十二至三十三)。 第六他化自在天会(从第三十四至三十九)。 第七重会普光法堂会(从第四十至五十二)。 第八三会普光明堂(从第五十三至五十九)。 第九逝多园林会(从第六十尽第八十)。 其九会名至下疏辩。 疏。 言三十九品者。 以会会之。 中各有序正等故。 次第云何。 第一会有六品者。 一世主妙严品。 二现相品。 三普贤三昧品。 四世界成就品。 五华藏世界品。 六毗卢遮那品。 第二会六品者。 第七名号品。 八四谛品。 九光明觉品。 十菩萨问明品。 十一净行品。 十二贤首品。 第三会六品者。 第十三昇须弥山顶品。 十四须弥顶上偈赞品。 十五十住品。 十六梵行品。 十七初发心功德品。 十八明法品。 第四会四品者。 第十九昇夜摩天宫品。 二十夜摩宫中偈赞品。 二十一十行品。 二十二十无尽藏品。 第五会三品者。 第二十三昇兜率天宫品。 二十四兜率宫中偈赞品。 二十五十回向品。 第六会一品者。 即第二十六十地品。 第七会十一品者。 第二十七十定品。 二十八十通品。 二十九十忍品。 三十阿僧祇品。 三十一如来寿量品。 三十二诸菩萨住处品。 三十三佛不思议法品。 三十四如来十身相海品。 三十五随好光明功德品。 三十六普贤行品。 三十七如来出现品。 第八会一品者。 即第三十八离世间品。 第九会一品者。 即第三十九入法界品。 所以前后次第尔者。 夫圣人设教。 必有其渐。 将欲命乎微言。 先说三种世间严事。 为九会之都序。 起大法之原由。 故受之以世主妙严品。 同诸经之序分。 二由致既彰。 将陈正说。 众海兴念。 举其问端。 如来将酬。 先现瑞相。 口光远召菩萨来仪。 毫光普爥示说法主。 震动刹网。 以警群机。 佛前现华。 表说依果。 白毫出众彰教从佛流。 总为说法之端倪。 故受之以如来现相品。 三现相既着。 法主将宣。 如来长子。 即普贤菩萨。 毫光既示。 悬解圣心。 欲显难思。 先明入定。 内观事理外鉴根宜。 上感佛加下为物轨。 故受之以普贤三昧品。 四既入至定。 诸佛赞扬。 定起发言。 言必真当。 先陈如来依报。 总说刹海源由。 故受之以世界成就品。 五成就乃总明刹海。 次别彰本师昔所严净。 安布成立。 无尽庄严。 量等虚空。 尘含法界。 故受之以华藏世界品。 六依报殊胜必有所因。 其犹源远。 流长根深果茂。 故说昔为太子历事难思。 备修胜因。 严净刹海。 即举人显法。 故受之以毗卢遮那品。 上之六品。 总明所信因果。 为第一会。 亦名举果劝乐生信分也。 次第二会有六品者。 七由上所信方举依果。 欲起深信复须识正。 故先明如来三业正报。 谓身语意。 身是其总故先明之。 应物成身随宜立号。 故受之以如来名号品。 八言随物欲广说法轮。 展四谛之法门。 名周法界。 一一世界各有四百亿十千之名。 故受之以四圣谛品。 九身语既彰。 意业将显。 意玄叵测仍带身明。 故足轮放光照事警物。 文殊普遍说智光明。 双照事理警令悟入。 身智二照合为一光。 令二觉齐圆。 故受之以光明觉品。 十上之三品。 复为所信正报之果。 次当正说十信法门有解行德。 先明解穷玄智。 谓十甚深十首菩萨。 互相激扬。 故受之以菩萨问明品。 十一既有正解。 复须正行历境造修。 悲智双运无障不寂。 故受之以净行品。 十二解行既圆。 便成胜德住于圆位。 以圆功德而自庄严。 以圆力用建立众生。 贤首说此。 故受之以贤首品。 上之三品。 明十信法。 第三会六品者。 第十三由上十信已周。 将说十住。 故不动觉树而昇释天。 体用无方赴于物欲。 其犹澄江一月三舟共观。 一舟停住二舟南北。 南者见月千里随南。 北者见月千里随北。 停舟之者见月不移。 是为此月不离中流而往南北。 如来应现类此可知。 即体之用无不普周。 去住在缘佛无动静。 不动而遍。 以赴彼机。 故受之以昇须弥山顶品。 十四既至彼天。 菩萨云集赞扬佛德。 显住体深玄。 故受之以须弥顶上偈赞品。 十五感应已交。 正陈所说。 明信满入位得正定心。 以深般若住于真理。 故受之以十住品。 第十六十住。 是位别行不同。 若欲通修。 皆须净行。 故观十种境入甚深观。 观法尽也。 正法当兴。 惑智亡也。 真智方起。 修佛十力。 起四等心悲智双流。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故受之以梵行品。 十七行位既具。 次彰胜德。 十住之德后后过前。 但明初住以况于后。 初发心住德已难量。 由无分齐等虚空界。 举斯胜德劝物发心。 故受之以初发心功德品。 十八自分已圆。 将趣十行。 说于明门。 以为胜进。 故受之以明法品。 第四会四品者。 第十九上之六品十住已圆。 将欲说行。 亦须赴感。 故受之以昇夜摩天宫品。 二十佛既赴感助化赞扬。 显十行体。 皆依佛智故受之。 以夜摩宫中偈赞品。 二十一由致既彰。 正说中贤十行之位。 故受之以十行品。 二十二自分已终欲阶后位。 蕴积众行。 拟将回向。 故受之以十无尽藏品。 第五会三品者。 二十三前第四会行德既具。 将说回向说主赴感。 故受之以昇兜率天宫品。 二十四十方云集助化赞扬。 显回向愿。 皆依佛智。 故受之以兜率宫中偈赞品。 二十五由致既彰。 正说上贤十向之行。 谓回向三处而无障碍。 大悲普覆故回向众生。 大智上求故回向菩提。 入理双寂故回向实际。 三无前后大愿普周。 故受之以十回向品。 上之三品已周。 上贤离进趣相更无胜进。 第六会一品者。 即第二十六十地一品。 谓上之三会三贤既具。 解行愿周。 亲证真如。 有十重胜德。 如地普载生成万物。 若四河入海同趣佛智。 宝珠十德渐渐增修。 大地十山嶷然高出。 大海十德。 德德该通。 为诸如来微妙智业。 故受之以十地品。 第七会十一品者。 第二十七十定品。 谓十地既满将成正觉。 十地胜进立等觉名。 等觉法门量同法界。 略申数义以显深玄。 先明十定穷尽法源。 能为通用智慧之本。 故受之以十定品。 二十八依定之用量周法界。 故受之以十通品。 二十九定通难量特由智极。 故终明智慧玄奥宏广。 故受之以十忍品。 忍即智也。 三十定通智用一一难量。 若欲校量非数能数。 故须历数至不可说。 积不可说以至十重。 校量等觉功德难知。 以况妙觉位德微细。 阿僧祇为大数之首。 故受之以阿僧祇品。 三十一僧祇所说微细难知。 念劫圆融刹那莫穷其际。 尘刹该摄一尘。 有无尽普贤。 今略陈指事。 明穷一切时。 故受之以如来寿量品。 以劫为日。 后后倍前。 刹劫难穷。 佛寿亦尔。 故云寿量品。 三十二复明遍一切处。 上就实。 说尘尘皆是诸佛菩萨所居。 今指事就麁。 令归心有在。 故受之以诸菩萨住处品。 三十三佛不思议法品者。 上之六品辩等觉法门。 等觉义周。 终明妙觉。 妙觉之果略有二义。 一名不可说。 二可寄言。 寄言之中复有二义。 一差别说。 二平等说。 差别说者。 即次下三品酬前诸因。 因果别故。 初总明佛德逈超言念。 故受之以佛不思议法品。 三十四次辩身相普周。 总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 一一相用遍周法界深广难测。 故受之以如来十身相海品。 三十五大相既尔。 随好更多。 一一好中有多光明。 一一光明用周法界。 破地狱苦生兜率天。 三重顿圆十地速满。 彰其功用。 故受之以随好光明功德品。 三十六上皆差别因果。 次有二品明平等因果。 谓因无异果之因。 果无异因之果。 因果交彻。 平等不二。 不二而二。 因果历然。 因即普贤行门。 故受之以普贤行品。 三十七明果。 即十门出现性起圆融。 故受之以如来出现品。 上之六会。 总辩修因契果。 生解分竟。 第八一会。 唯一品者。 即离世间品。 由上差别平等因果生解既终。 今摄解成行。 六位顿修辩二千行门一时齐起。 而处世无染。 故受之以离世间品。 第九会唯一品。 即入法界品。 近望上文。 大行既具。 则证法界。 远取诸会。 信解行愿本在于证。 依人证入。 故次辩之。 如来自入师子频申三昧。 即果法界。 令诸大众顿证法界。 善财历位渐证法界。 渐顿该罗。 本末融会。 皆证法界。 故受之以入法界品。 是知无尽教海。 唯证相应。 无尽法门自此略毕。 故末偈云。 刹尘心念可数知。 大海中水可饮尽。 虚空可量。 风可系。 无能尽说佛功德。 此则言思道断矣。 故三十九品条贯真诠。 令无尽法门宛如在目。 故云今经有三十九品。 疏。 初会六品彼经唯三十四下。 辩晋经有阙开合可知。 疏。 第三明支类等者。 支即支流。 支者分也。 亦如树枝从一树身分出枝分。 本即华严故。 此中言流。 如从一池流出诸派。 大部如池别行如派故。 类即流类。 此中言流。 取相似流类之义。 谓余别行经。 不从大部分出。 义势相似。 即今经流类故。 疏。 小十住经者。 以古德译十地亦云十住。 或云十住地。 今言小者。 即地前十住。 今言大者。 即十地经。 非以卷少为小等。 疏。 渐备一切智德者。 一切智即佛智。 十地即佛智中十德。 如海十德。 以十地之法。 后后深于前前。 故云渐备。 故地影像中。 明十地行相。 次第现前能趣入一切智。 智即渐备义。 又如阿耨达池。 流出四河。 复更增长乃至入海。 又如宝珠十德后后过前。 皆渐备义。 疏。 无边功德经者。 以前刹之劫。 为后刹之日。 后后胜前前。 明功德无边矣。 疏。 罗摩伽即入法界之梵语。 罗者此云离垢染。 摩者转义。 伽者一合义。 谓离垢染转。 即净法界。 一合即入义。 疏。 二明流类等。 疏文有二。 先正明是类非本部之支派。 后或是别行彰有支义。 古德见今经所无。 将为流类。 本部来既未尽。 是此别行复何可定。 多闻阙疑。 故云未敢详定。 疏。 三北齐刘谦之等者。 及与灵辩并如纂灵记。 下当重出。 但今云行道一载。 即是传文。 若准论序不言年数。 又但云于悬瓮山嵩岩寺。 顶戴华严经。 勇勐行道足破血流。 膝步殷勤。 精微感悟。 不言清凉。 多是随方之人欲美其处。 故取太原当处明之。 传既云在清凉。 必託胜境。 况传中所明。 经历数处方终百轴。 第八传译感通。 疏。 佛度跋陀罗。 此云觉贤等者。 桉纂灵记。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国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 觉贤三岁而孤。 八岁丧母。 为外氏所鞠。 从祖鸠摩利闻其聪敏。 乃度为沙弥。 同学一月诵习。 贤乃一日当之及受具戒。 博览群经多所综达。 少以禅律驰名。 甞与同学僧伽达多游处积年。 知其已证不还果。 常愿游方以弘至化。 会秦沙门智严至罽宾国。 问彼国僧谁可流化东土。 咸云贤可。 贤本受禅业于佛大仙。 佛大仙时亦在罽宾国。 智严求人东化亦谓严曰。 可以振维僧徒宣授正法。 即贤其人也。 严即披诚至请。 贤遂默而许焉。 于是辞师东迈。 涉路三载。 寒暑备经艰危罄受。 或层岩四合鸟道跻云。 或连氷千里。 风行雪卧。 每清晖启曙即潜伏幽林。 皓月良霄乃奔波永路。 飞梯架逈扪索凭虚。 危惧日寻。 资粮时绝。 至于交阯渐达夷途。 附舶海行。 备经危险。 方达青州东莱郡。 闻罗什在长安。 欣然而诣。 后游东晋。 至安帝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 右卫将军褚叔度。 请译此经别造净室。 其年三月十日起首。 贤乃手执梵文。 共沙门法业慧严等百有余人。 于道场寺诠译。 指文会理通言适妙。 故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 永嘉六年卒。 时春秋七十有一。 手屈三指明得阿那含果。 余广如传。 业公未详氏族。 风格秀整。 学无常师。 遍阅群教。 每以为未能探微照极。 常怏然不足。 后遇觉贤请译华严筹谘义理。 数岁之后廓然有所通悟。 因顾其友人曰。 圣教司南于是乎在。 遂敷弘幽旨郁为宗首。 着旨归两卷。 见行于世。 今不见本者。 以希声初启未遑曲尽。 时月淹久故多废替。 慧严慧观。 即什公八俊之二。 笔格高简经论深博。 备于僧史。 疏。 谢司空寺者。 即道场寺。 从檀越呼之。 严观二德并此寺僧。 疏。 今润州兴严寺者。 晋时称南扬州。 其境广阔。 今分出为润州耳。 疏。 日照三藏者。 住摩诃菩提及那烂陀寺。 风仪温雅。 神机朗逸。 负笈研精。 琢玉成器。 属玄奘三藏传教东归占风圣代。 以永隆初至自京师。 高宗弘显教门。 诏会龙象。 道成律师薄尘法师等十大德于魏国西寺。 翻译经论。 时有贤首法师。 先以华严为业。 每叹大教阙而未圆。 往就问之。 果云齎第八会文来至此。 贤首遂与三藏对校。 果获善财求善知识。 天主光等十善友文。 乃请译补阙。 复译密严等经十有余部合二十四卷。 垂拱年中。 右脇而卧。 无疾而终。 门人等建塔于龙门山伊水之右。 后梁王武三思奏请置伽蓝。 制以香山为名。 月殿陵烟。 波涵倒景。 珠旛散逈。 影入飞云。 工不日成。 乃回天眷。 法门盛事。 今古莫俦。 疏。 三证圣元年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等者。 具如开元释教录第九。 证义译文僧。 总一十三人。 俗官五人。 弘景禅师有表。 桉经序中。 本于大遍空寺亲受笔削。 故表云。 陛下亲临法座焕发序文。 自运仙毫首题名品。 七曜垂象。 景丽于三明。 八体成文。 光敷于五义。 法宝分行而错落。 净华入贯而昭彰。 九会真诠。 词中悉现。 百城奥旨字下皆明。 疏。 其文之要至下当辩者。 八十卷初。 疏中具明。 意云。 第七十七末。 善财自云。 我以文殊故。 见诸难见者。 彼大功德尊。 愿速还瞻近。 七十九末。 弥勒广示后友。 赞文殊德。 令往问文殊。 又云善男子。 汝当往诣文殊师利善知识所。 而问之言。 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云何入普贤行门。 云何成就。 云何广大。 云何随顺。 云何清净。 云何圆满。 善男子。 彼当为汝分别演说。 何以故。 文殊师利所有大愿。 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等。 广赞竟。 次结云。 善男子。 汝应往诣文殊之所莫生疲厌。 今既无彼文殊。 桉顶十五行经。 则令弥勒记言为虚。 善财。 不依弥勒之教。 先来拟往。 复违昔心。 又阙智照无二相文。 则令后见普贤亦无因起。 故今有之。 诸过皆离。 故云其文之要。 文续义连。 疏。 二明传通感应下。 此段疏文分三。 初正辩感应。 二出感应所以。 三感庆逢遇。 初中有六。 一翻译。 二造论。 三书写。 四读诵。 五观行。 六讲说。 今初。 晋译微言双童现瑞者。 谓初于道场寺译经。 堂前池内。 每日有二青衣童子。 从池中出捧香散华。 举众皆见。 又以此经久在龙宫。 龙王庆此传通故。 令龙子给侍。 亦有善神护诸左右。 故下云冥卫昭然。 疏。 唐翻至教甘露呈祥。 则天梦。 普天降甘露。 故经序云。 甘露流津。 预梦庚申之夕。 膏雨洒润。 后覃壬戌之辰。 以其十四日辛酉初译。 前后各有一日感微。 疏。 冥卫昭然下。 成上二译。 此句成上晋译。 如上已引亦有善神执戟卫护左右故。 言亲纡御笔者。 即成上唐译。 然事即因讲。 以则天序云初译之日。 梦甘露以呈祥。 又是讲新译华严经。 故入译经之中。 传云。 新经初译之后。 佛授记寺诸大德。 请藏和尚讲。 勅令十月十五日开讲便即入文。 至十二月十二日晚上讲。 讲至华藏世界海震动之文。 其讲堂内及寺院中。 忽然震动。 于时道俗数千共覩。 叹未曾有。 三藏法师实叉难陀。 及当寺大德明诠律师德感法师。 述兹灵应具以奏闻。 都维那慧表署状为首奏闻则天。 以圣曆三年腊月十九日。 则天后亲运御笔批云。 省状具云。 昨因敷演微言。 弘扬秘赜。 初译之日。 梦甘露以呈祥。 开讲之辰。 感地动而标异。 斯乃如来降迹。 用符九会之文。 岂朕庸虚。 敢当六种之应。 披览来状。 欣畅盈怀。 宜付所司颁示天下。 此批及状具如别录。 故云亲纡御笔。 疏。 论成西域等者。 即世亲菩萨西域记云。 世亲菩萨是无着之昆弟也。 性与聪敏良缘未具。 遂以小乘为业。 三端妙耸峻若霜峯。 四辩横分。 利如星剑。 无着知小乘权教接引下机。 慰疲俗而置化城。 诱穷子而持粪器。 遂设方便託病在床。 令唤世亲示将去世。 世亲闻已。 不日至焉。 无着见之。 广说病源。 因开大教云。 及吾未死之间读吾所习经典。 世亲即读华严。 乃见毗卢法界普贤行海。 如日光而总照。 若帝网之相含。 因生信悟叹曰。 可取利剑断吾舌根。 用明裨赞小乘之失。 兄止之曰。 如人因地而倒。 亦因地而起。 昔日以舌毁于大乘。 今可将舌以赞大乘。 遂入山披览大乘。 造十地论。 论成之日大地遍震光明洞然。 国主自谒曰。 得阿罗汉等果耶。 答曰未得。 既未得圣果。 何以地动。 答曰。 贫道小年不信大乘。 今者良为造大乘论。 而得地动。 故云地震光流。 疏。 志彻清凉感通玄悟者。 此有二人。 一刘谦之。 二灵辩法师。 初中传云。 北齐太和年中。 第三王子。 于清凉山。 求文殊师利菩萨。 烧身供养。 其王子下有阉官刘谦之。 自叹形余。 又覩王子焚躯之事。 乃奏乞入山修道。 既谐所欲。 遂齎此经一部。 昼夜精勤礼忏读诵。 心祈妙德以希冥祐。 绝粒饮水垂三七日。 形气虽微而丹恳弥着。 忽感髭鬓尽生复丈夫相。 神彩通悟。 洞晓幽旨。 覃思精修。 爰造斯经之论。 始终纶综。 凡六百卷。 遂以奏闻。 高祖敬信有倍常日。 华严一教。 于斯转盛。 言灵辩法师者。 传云。 后魏沙门灵辩。 太原晋阳人。 宿殖胜善常读大乘。 及见车严偏加鑽仰。 乃顶戴此经。 入清凉山寺求文殊师利潜护。 凡历一岁足破血流。 肉尽骨穿。 忽闻空中谓之曰。 汝止汝止。 但思惟此经。 于是披卷豁然玄悟。 后熙平元年岁次大梁正月内于清凉寺。 敬造华严论。 演义释文一百卷。 穷微洞奥。 至二年初。 徙居悬瓮山嵩岩寺造毕。 余具如传。 若准论序。 但云在悬瓮感通。 今据传文故。 亦清凉感通玄悟也。 疏。 其书写则经辉五色者。 后魏安丰郡王延明。 中山王元熙。 并以宗室英灵博通归一。 虔心无上稽首圆宗。 以香和墨。 写华严经一百部。 金字华严一部。 皆五香为藏。 七宝为函。 静夜良辰清斋行道。 即放神光五色照曜堂宇。 众所咸覩因而发心。 不可胜纪。 疏。 楮香四达者。 即僧德圆。 不知氏族。 天水人也。 常以华严为业。 读诵受持妙统宗极。 遂修一净园种诸穀楮。 并种以香草杂以鲜华。 每一入园必加洗濯。 身着净衣溉以香水。 楮生三载香气四达。 后别立净室书写此经。 才书数行。 每字光发照明院宇。 又神人执戟现形警卫。 又有青衣梵童无何而至。 手执天华亦申供养。 余如传说。 疏。 冬葵发艶者。 即邓元爽。 华阴人。 证圣年中。 爽有亲故暴死。 经七日却苏。 说冥中欲追爽。 爽甚危惧蒙彼使命令写华严。 写竟。 爽母坟侧先种蜀葵。 至冬已悴。 一朝华发璨然荣茂。 乡闾异之。 乃为闻奏。 则天皇帝为立孝门。 疏。 瑞鸟衔华者。 僧法诚隐居蓝谷。 后于南岭造华严堂。 藻洁中外庄严既毕。 乃图画七处九会之像。 乃屈弘文馆书生张静敬写之。 诚亦亲执香炉专精供养。 后感瑞鸟。 形色非常衔华入室。 旋绕供养再三往复。 经成之后精心转读者。 多蒙感祐。 疏。 读诵则眇然履空者。 隋禅定寺僧慧悟。 京兆人。 常与一僧同在终南栖隐。 慧悟受持华严。 一持涅槃。 木食岩栖各专其业。 忽有一人。 无因而至。 拜跪问讯。 问讯既讫云。 请一师就宅赴斋。 二人相推。 彼曰。 请华严。 法师悟因随往。 乃是山神。 请千罗汉皆推之于上。 食讫皆飞空而去。 神呼一童令侍。 乃入师口中。 因便得通还归取经。 辞其友僧眇然而去。 广如传说。 疏。 焕若临镜者。 即僧辩才。 不知何许人。 幼事裕法师。 以华严为业。 久而不悟。 乃护净造香函盛经。 顶戴行道。 凡经三载。 遂梦普贤指授玄义。 因忽成诵焕如临镜。 疏。 每舍舍利者。 即樊玄智。 安定人。 弱岁修道于京城。 南投杜顺和尚。 顺令诵华严为业。 劝依此经修普贤行。 每诵经时。 口中频获舍利。 前后数百粒。 疏。 适会神僧。 即苑律师。 京兆延兴寺僧。 以贞观初。 途经灞桥舍于逆旅。 日既将夕。 因而寓宿。 俄有异僧仪服麁弊同至。 主人别房而止。 遂命醇醪良肉快意饮噉。 律师持洁。 勃然秽之。 其僧食已乃嗽以灰水。 闭户而诵华严。 俄终一轴。 苑乃束身抱愧侧听玄音。 未至五更便终六帙。 苑深自悔责。 悲泣交怀。 入房礼忏。 因而分袂。 不告名字。 莫知所之。 疏。 踊地现金色之身者。 即慧祐法师。 京崇福寺僧。 戒行精苦。 事俨和尚。 专以华严为业。 每清景良宵焚香专诵出现一品。 后时忽见十余菩萨从地踊出。 现金色身皆放光明坐莲华座。 合掌敛念听诵此品经。 经了便隐。 疏。 昇天止修罗之阵者。 即般若弥伽。 于阗国沙弥也。 甚有戒行每诵华严为业。 忽有一人合掌窃谓曰。 诸天令弟子奉请法师。 请师闭目。 遂至天上。 天王跪而请曰。 诸天今与修罗斗战。 屡被摧衂。 今屈法师。 诵华严经。 希望法力加护。 弥伽如其所请。 乘天宝辂。 执天幢旛。 心念华严。 以诸天众对彼勍敌。 修罗见之。 忽然溃散。 须臾送归。 身染天香。 终身不灭。 疏。 观行则无生入证偈赞排空者。 即解脱和尚。 姓邢氏。 岱州五台县人。 七岁出家志业弘远。 初从介山抱腹岩慧超禅师处。 询求定舍。 超有知人之鉴。 识其才器。 告众曰。 解脱调习融明。 非尔辈所隣。 未几而大启悟。 后于五台西南佛光寺立精舍。 读华严。 复依经作佛光观。 屡往中台东南华园北古大孚寺。 求文殊师利亲承言诲。 菩萨告曰。 汝今何须亲礼于我。 可自悔责必当大悟。 后因自求。 乃悟无生。 兼得法喜。 遂慨兹独善思惟广济。 祈诚大觉请证此心。 乃感诸佛现身说偈曰。 诸佛寂灭甚深法。 旷劫修行今乃得。 若能开晓此法眼。 一切诸佛皆随喜。 解脱更问空中寂灭之法。 若为可说得教人耶。 诸佛即隐但有声告曰。 方便智为灯。 照见心境界。 欲究真实法。 一切无所见。 又甞本州都督请传香授戒。 法事既毕。 将俟东归。 都督及众送至城东。 日云暮矣。 思欲焚香。 乃闻城上空中声曰。 合掌以为华。 身为供养具。 善心真实香。 赞叹香烟布。 诸佛闻此香。 寻声求救度。 众等勤精进。 终不相疑误。 故云。 偈赞排空。 余广如传。 然或即大圣化身事难详究。 德广化博未之有也。 疏。 海神听而时雨滂沱者。 即僧道英。 姓陈氏蒲州人。 年二十二亲为之婚娶。 五载同居。 誓不相触。 后于并州炬法师筵下。 听华严经。 便落[髟/米]入太行山柏梯寺。 修行止观。 曾属亢旱。 讲华严经以祈甘泽。 有二老翁各二童侍。 常来在座英每异之。 后因问由绪。 答云。 弟子并是海神。 爱此经故共来听受。 英曰。 今为檀越讲经请下微雨。 神乃勅二童。 童便从窓孔中出。 须臾霶霈。 远近咸赖焉。 二翁拜谢。 倏然而灭。 故云海神听而时雨滂沱。 其行迹绝多。 亦广如传说。 疏。 天童迎而大水瀰漫者。 即隋朝僧灵干。 姓李氏狄道人。 依衍法师出家。 年十八能讲华严。 住兴善寺为译经证义沙门。 后遇疾而死。 数日乃苏云。 住兜率天见休远二法师。 并坐华台光晖绝世。 谓干曰。 与我报诸弟子。 后皆生此。 干志奉华严。 常依经作华严观及弥勒天宫观。 至于疾甚目睛上视。 若有所见。 沙门童真问之。 答曰。 向见青衣童子。 引至兜率天宫。 而天乐非久终堕轮回。 莲华藏。 是所图也。 言终气绝。 须臾复苏。 真问何所见耶。 干曰。 见大水遍满华如车轮而坐其上。 所愿足矣。 言绝而逝。 故云尔也。 疏。 讲说则华梵通韵者。 即宋朝求那跋陀罗。 唐言功德贤。 中天竺人。 初学五明诸论。 靡不该通。 后崇佛法深入三藏进学大乘。 大乘师试令探取经匣。 即得华严。 师喜之。 令其讲说。 元嘉十二年至广州。 刺史车朗奏闻。 太祖遣使迎接。 南谯王义宣等。 并师事之。 集义学沙门七百余众。 谯王欲请讲华严经。 以华言未通有怀愧叹。 即朝夕礼忏。 虔请观音以求冥应。 遂梦有人执剑持一人首。 来至其前曰。 汝何忧乎。 于是具陈上事。 即刎却陀首。 便置新头语令回转得无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觉。 备悟华言。 遂讲华严至数十遍。 余如传说。 疏。 人天共遵者。 即魏勒那摩提。 此言宝意。 中天竺人。 博闻赡学通诵一亿偈经。 尤明禅性。 以正始初。 至洛阳译十地等论二十四卷。 意神理摽峻。 慧悟绝伦。 领受华音。 妙穷清切。 帝每令讲华严经。 精义频发。 尝处高座。 忽有持笏。 执名者。 形如大官云。 天帝令来请法师讲华严。 意云。 法事所资独不能逮。 都讲焚香。 维那梵呗。 咸亦须之。 讲席众僧悉皆同见。 意熙怡微笑告众辞诀。 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 故云人天共遵。 疏。 洪水断流者。 即僧法顺。 俗姓杜氏。 京兆杜陵人也。 操行高洁。 学无常师。 以华严为业。 甞居山日将欲种葵。 地多虫蚁。 乃巡疆定封。 虫便外徙。 尽力耕垦。 一无所损。 三原县人自生聋痖。 顺乃召之与语。 应言便愈。 因诣南山属黄渠汎溢。 止之断流徐步而过。 将终之日。 普会有缘声色不渝。 言终而逝。 葬在樊川北原。 今全身塔。 在长安南华严寺。 事迹颇多。 别传云。 是文殊化身。 疏。 神光入宇者。 即藏和尚。 僧法藏字贤首。 俗姓康氏。 康居国人。 初贤首母梦异光而孕此。 为一光。 及生而志慕无上。 年十七辞亲。 求法于太白山。 后慈亲不愈归奉庭闱。 绵历岁时能竭其力。 时俨法师于云华寺讲华严经。 贤首至中夜忽见神光来烛庭宇。 贤首叹曰。 当有异人发弘大教。 及明乃遇俨和尚。 自是伏膺深入无尽。 此为二度神光入宇。 又后于云华寺讲。 有光明现从口出。 须臾成盖众所知见。 又是神光正取言同。 即第二节神光入宇。 取其讲时即第三节。 语其生瑞兼第一节。 故云神光入宇。 余如别传。 疏。 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下。 第二明感应所以。 于中四句。 初上一句正辩所以。 以一文一偈摄义无遗。 极圆妙故。 故普贤菩萨告善财言。 我此法海中无有一文。 无有一句。 非是舍施转轮王位而求得者。 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 释曰。 以一是一切之一故。 称性之一也。 疏。 故一偈之功下三句。 辩其功能。 亦是感通之事初一偈之功能破地狱者。 纂灵记云。 京兆人。 姓王名明干。 本无戒行。 曾不修善因患致死。 被二人引至地狱。 地狱门前见一僧云。 是地藏菩萨。 乃教诵偈云。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当如是观。 心造诸如来。 菩萨授经已。 谓之曰。 诵得此偈。 能排汝地狱苦。 其人诵已遂入见王。 王问。 此人有何功德。 答云。 唯受持一四句偈。 具如上说。 王遂放免。 当诵此偈。 时声所至处。 受苦之人皆得解脱。 后三日方苏。 忆持此偈。 向诸道俗说之。 参验偈文。 方知是华严经。 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所说。 即觉林菩萨偈也。 今经偈云。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大意是同。 意明地狱皆由心造。 了心造佛地狱自空耳。 既一偈之功能破地狱。 何况一卷一品一部之玄微。 愿思此言勉夫传诵。 疏。 盥掌之水尚拯生灵者。 即长耳婆罗门。 僧弥伽多罗者。 师子国第三果人也。 麟德年初来仪震旦。 高宗大帝甚加尊重。 处于禁中岁余供养。 多罗请寻圣迹。 遂往清凉山礼敬文殊师利。 因出至西太原寺。 时属诸僧转华严经。 乃问曰此是何经。 答是华严。 多罗肃然改容曰。 不知此处亦有是经耶。 合掌欢喜赞叹久之。 言曰。 此大方广功德难思。 西国相传。 有人读此经以水盥掌。 所霑虫蚁而舍命者。 皆得生天。 何况受持读诵观察思惟者欤。 故云尔也。 疏。 读诵思修功齐种智者。 上辩盥掌之水。 今明读诵思修功至齐佛。 即十地经。 解脱月先问也。 初金刚藏云。 佛子。 此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菩萨行法门品。 若诸众生不种善根不可得闻。 解脱月菩萨言。 闻此法门得几所福。 金刚藏菩萨言。 如一切智所集福德。 闻此法门福德如是。 何以故。 非不闻此功德法门。 而能信解受持读诵。 何况精进如说修行。 是故当知要得闻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门。 乃能信解受持修习。 然后至于一切智地。 释曰。 闻尚齐于种智。 何况读诵思修不可量也。 经虽举闻为显胜故。 意通思修故。 疏云。 读诵思修功齐种智耳。 疏。 宿生何幸下。 第三感庆逢遇可知。 余诸感通具于传记者。 上来所引。 粗举数条耳。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2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