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三 内容: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三(尽第七地)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第六现前地亦七门同前。 初释名者。 摄大乘云。 由缘起智。 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名现前地。 世亲释云。 谓此地中住缘起智。 由此智力令无分别智而得现前悟一切法无染无净。 无性释意及梁论等并同此说。 解云由加行智引根本智。 证于真如无染净法界令现前故。 解深密经现前观察诸行流转。 又于无相多修作意。 方现前名现前地。 解云此有二义。 一现前观察诸行流转。 二由多作意令无相观方得现前。 庄严论云。 不住生死涅槃观慧现前。 名现前地。 十住论云降魔事已菩萨道法皆现在前。 仁王经名为法现。 成唯识同摄论。 瑜伽同深密金光明等。 更无异说。 十地论等如前已辨。 第二次第者亦有三义。 一前位寄声闻。 此明缘觉。 寄法过前。 是故次来。 二四地虽出世不能随。 五地能随世间而不能破染净见。 此地观察无染净法界破彼见故。 是故来也。 三唯识论云。 前五地中有相观多无相观少。 第六地中无相观多有相观少。 第七地去纯无相观。 今此地于无相观退少入多。 是故须来。 第三所离障者依十地论微烦恼习障。 解云以此位中修无相观多。 障与此违故说微习。 又形前地障说此为微。 理实即是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细染净。 违于六地无染净法界故以为障。 良以五地超于三四染净别位合令同处。 而二相未尽。 至此方除故说微细。 唯识论云名麁相现行障。 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麁相现行。 彼障六地无染净道。 入六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六地说断二愚及彼麁重。 一现观察行流转愚则是此中执有染者。 诸行流转染分摄故。 二相多现行愚。 即是此中执有净者取净相故。 相观多行。 未能多时住无相观。 解云初愚执苦集流转门。 后愚执灭道净相门。 金光明云。 一行相续了了显现无明。 二法相数数行至于心无明。 解云此后无明还灭净相数于心现。 违彼长时多无相观故以为障。 梁论深密瑜伽同唯识辨。 第四所证者依摄论证无染净法界。 世亲释云。 本无杂染。 性无染故既无杂染。 即无清净。 唯识云六无染净真如。 谓此真如本性无染。 亦不可说后方净故无性中边竝同此释。 又中边论云。 由了达此知缘起法无染无净。 摄论云。 了知此义入第六地。 第五别行者十度中当般若行。 当地中缘起观增上慧行。 庄严论第六住不起染心。 而依缘起受生故。 寻下文。 第六别果者梁论通达无染净法界。 得自他相续无染果。 金光明六地发心得日圆光焰三昧。 当地行果及位果。 寻文可知。 第七释文中三分同前。 初赞请分中十八颂分五。 初二菩萨闻法供养赞叹。 次二诸天欢喜供养。 次二天王眷属供养。 次十一天女歌乐叹佛功德。 于中初二总叹说益。 次三叹大智证空。 次一叹大悲摄物。 次四叹理行无碍。 次一天女静默下一上首请说。 第二正说分中。 论同前地科为三分。 但前却为异。 谓前地趣地方便。 及初住地同名胜慢对治。 此中初住地入不住道行胜摄。 以渐胜故。 初胜慢对治者。 以前五地观四谛法染净相故名取染净障。 是故十平等通观一切法平等也。 文中有三。 初牒前起后。 二何等下正显十行。 三如是下结行入地。 就正显中。 此十平等分以为三。 初八以无破有。 次一以有破无。 后一有无双破。 又初一是总。 余九为别。 前中言一切法者。 论名十二入为一切。 以蕴中不摄无为法故。 界处摄尽故。 初十二处解一切法。 以根尘境识此皆不离三无性故。 是故云无性故平等。 论经名无相者无性相也故。 论二十二入一切法自性无相平等故。 下九别中。 论主立九种相对治现无相。 初一句明十二入自相。 但是妄想所作实无所有故云无相。 论经名无想者。 为明彼相即是想故云无想也。 二外疑云。 既所取唯想可说相空。 想能现相。 想应是有。 论云念展转行相谓念犹想也。 释意明此想念还依妄相展转无体。 故云无生平等也。 余经云从心想生与心作相和合而有。 共生共灭同无有住此之谓也。 三疑云。 既说想相展转互依。 是则诸法生成建立岂是空邪。 释明相依想故所取不成。 想还依相能取不立。 互依两坏故云无成平等也。 此上破于迷苦谛执。 四疑云。 苦是所生可说为空。 集谛能生岂非是有。 论云染相故。 释明惑业本寂自性离故云平等也。 此文在第八句。 准论应在此处故此辨耳。 五疑云。 苦集染法可说为空。 灭道净法岂非是有。 论云净相故。 释明染法既空无染可翻。 不可说净故云本来净也。 上来遣相。 六疑云。 若染净俱空即不应起种种言说。 既有名言。 明知即有所目之义。 论云分别相者名言分别也。 释云但名依义立。 义由名现。 观彼义因不见名果。 又观名果不见义因。 为此世间有得名不得义。 有得义不得名。 故知寻名取义。 俱是妄想戏论故云无戏论平等。 七疑云。 若染净名义一切皆空。 何故菩萨舍染求净。 既有取舍。 岂无诸法。 又云妄法既空即验。 真理是可证取。 论云出没相者。 净法可取名出。 染法可舍名没。 释明妄法即空无可舍离。 真理离念不可取得故云无取舍故平等也。 摄论云。 若于生死非舍非不舍。 若于涅槃非得非不得。 又维摩云。 若达生死性即是涅槃。 于其中不取不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是此义也。 八疑云。 上起真妄有见。 故以无破之。 若尔断无二谛应当正理。 论云我非有相。 问此我非有。 岂非正理。 何故以为所治之相。 答以取此我非有之相。 同断灭无故是失也。 释如幻缘起不碍存故。 不同断灭故云以幻等故平等也。 九疑云。 我先取有即破为无。 我复取无复说幻有。 是故我今取亦有亦无应正道理。 论云成坏相者。 成是有相。 坏是无相。 释有二途。 云我前破汝谓有故说无。 非谓法体实是无。 破汝执无故说有。 非谓法体如情有。 是故正理非是有无故云有无不二故平等也。 一云我前说无。 是不异有之无故非无。 又我前说有。 是不异无之有故非有。 是故离无无别有可与无为二。 离有无别无可与有为二。 故云有无不二故平等。 此中非是有无互遣名为不二。 亦非有无合名为不二。 亦非总无有无名不二。 但是有则是无。 无则是有。 故名不二。 思之可见。 三结行入地中。 初总结入位。 二菩萨如是下别结。 别结中如是观等牒前所观十平等法观。 言能忍者忍受正理远离障垢故。 又忍证深理无分别想故名忍也。 随顺者谓此观智随顺平等真如法故。 明利者能对治微细慢故。 前四五二地亦同得顺忍。 除障未细不名明利。 以四地所除解法慢障最麁故。 得耎品顺忍。 耎犹下也。 五除身净慢。 中故得中品忍。 此取染净法分别慢最细故得上品忍。 故名明利。 下品能对治上品所治。 乃至上品能对治下品所治。 障治相翻理必然故。 言无生忍未现前者。 以七八地上是无生忍位。 此地非彼故云未现。 然顺彼忍故名顺也。 理实初地亦得无生。 为寄五忍以配诸地。 故作是说。 谓地前名伏忍。 初二三地寄在世间。 名为信忍。 四五六地寄二乘位名为顺忍。 七八九地是菩萨位名无生忍。 十地及佛地因果究竟名寂灭忍。 此地是顺忍中上品故名明利。 胜慢对治竟。 第二是菩萨下明不住道行胜。 于中有二。 先就初住地以明不住行。 二作是念下就正住地以明不住。 前地劣故唯正住地方名不住。 此地胜故初住地即明不住。 就初住中二。 初观一切等牒前起后。 二大悲等正现不住。 论经四句。 初三明能观之心。 后一所观生灭。 此经略无大悲满足。 然此三心释作六重。 一辨相者。 愍心创起故云悲首。 论中以殊胜大悲摄三世众生故也。 二求果愍至称为增长。 又上求佛果名为增长。 论中以于所知缘起令智清净。 即此净智为佛果本故也。 三厌离有为心。 论中观一切种微细因缘以生厌离。 缘观细极故云满足。 二明次第者乘前观空便念众生虚妄所缠故。 先起悲。 以悲念故求佛果智。 以益众生。 次起增长佛智。 必由离过而成。 是故末后起观缘生过患终极。 三约二利者。 初一利他。 后二自利。 四约二护者。 前二护小乘。 一护狭心。 二护小心。 后一护烦恼。 五约因果者。 初后摄因中一求果。 六约不住者。 初一不住涅槃。 后一不住生死中一俱无所住。 就所观生灭中。 十二缘生顺生逆灭故云观世间生灭。 此是总观。 下以十门别观彼法可知。 二正住地中。 广显缘起义略作四门。 一总明法界缘起。 二别辨十二有支。 三料简分齐。 四正释本文。 初法界缘起略有三义。 一约染法缘起。 二约净法。 三染净合说初中有四门。 一缘集一心门。 二摄本从末门三摄末从本门。 四本末依持门并如别说。 二净法缘起者亦有四门。 一本有。 二修生。 三本有修生。 四修生本有。 如下性起处说。 三染净合说者亦四门。 一翻染现净门。 二以净应染门。 三会染即净门。 四染尽净泯门。 亦如别说第二别明十二有支者具如别章。 第三料简分齐者作三门。 一就本经。 二约释论。 三经论对摄。 初中本经内有二重。 先别明十观。 后显名重结。 何者十观。 一因缘分次第。 二一心所摄。 三自业助成。 四不相舍离。 五三道不断。 六观先后际。 七三苦集。 八因缘起。 九生灭缚。 十随顺无所有尽观。 于中各有顺观逆观。 故有二十门也。 谓顺观大悲不住涅槃。 逆观大智不住生死故名不住道。 前五地中观四谛染净。 以明不住此地胜故。 唯于染法起逆顺观以明不住故也。 二释论科者。 论主通于此十番缘生作三门分别。 一就厌离有为心中释此十番。 此即是前大悲满足观。 二就深念众生心中释此十番。 名大悲随顺观。 此即是前大悲为首。 三约求佛心中释此十番。 名一切相智分别观。 此即是前大悲增上。 此三与前三次第不同者。 前约生心次第。 今约正行次第。 谓先自离过。 次念众生。 后求大果。 与前别也。 此三门中各观十番即有三十门。 复各有逆顺故有六十门分别缘起观。 三经论对摄者有二门。 一相对。 二相摄。 先相对者。 上论主但取经中初住地处三心。 分别十门缘起。 各具逆顺为六十门。 今寻下文彼果分中。 更以三解脱门观因缘集。 即验通前成一百八十门分别缘生观。 又释论主所以不依经中十门次第解释。 乃更改势作彼三门别解释者。 意许经中十门自释十二缘生义。 已显现不待释故。 初住三心历此十门。 义隐难知。 须释方现。 是故别作此三门释。 由此当知。 经论合举。 总为四重释此缘生。 一一各十。 即为四十门。 各有逆顺。 即为八十门。 以三空观之。 总成二百四十门。 分别缘生法。 应知此意。 二相摄者。 论初门内开为三段。 一名成答相差别。 此摄经中初因缘分次第观。 二名第一义谛差别。 此摄经中第二一心所摄中半门观。 三名世谛差别。 此摄经中后八门半。 于此三中。 初一现妄我非有。 后二现真俗非无。 义理周备故。 第二大悲随顺观中分十为四。 一名观众生愚痴颠倒。 摄十中第一门也。 二名余处求解脱。 摄第二门也。 三名异道求解脱。 摄其次四门也。 四名求异解脱。 摄后四门也。 第三一切相智分别中分十为九。 一名染净分别观。 摄初半门。 二名依止观。 摄初中后半门及第二门也。 三名方便观。 摄第三门。 四名因缘相观。 摄第四门也。 五入谛观摄第五门也。 六力无力信入依观摄第六门也。 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观摄第七门。 八无始观摄第八第九二门也。 九种种观摄第十门。 释相并准思可知。 第四释文者。 释此十门即为十段。 一一门中皆作四门解释。 一依经别释。 二依论。 初约厌离有为释。 三约大悲随顺释。 四约一切相智分别释。 如是四重依经及论收摄方尽。 就第一段中四门之内。 先约经文。 名因缘分次第观者。 此中正现有支无我观。 于中有二。 初明倒执有我妄起缘分。 二又作是念下明迷诸谛理起缘次第。 初中有三。 一辨定无我二迷成缘起。 三结依位行。 初中二句初言世间受身由着我者。 反举或情明我非理。 若我理有着我顺理。 应得出世。 既生世间。 明我非理。 二若离着我即无生者。 顺举解心。 明理非我。 若理有我。 离我违理。 应生世间既得出世。 明理无我。 二一切凡夫下明迷此无我起彼有支。 于中先顺观缘起。 后逆观无我。 前中随邪念等者。 是余经中不正思惟为无明因也。 愚痴着我者。 正是初无明支也。 习起等者明行支。 由彼无明迷世因果造于罪行。 迷出世因果造福及不动。 谓感三恶趣业。 及于人天别报苦业。 皆是罪行。 感欲界人天业名福行。 感色无色界业名不动行。 三以是行下明识支。 然识支余论说有二义。 一是所引。 谓本识中异熟识种。 此取种子。 二是能引。 谓五果种子所依本识名为识支。 此是现行第八。 今此文中约后义说。 以是行支为能引故。 引起识中五果种子。 令熟至有故云以是行故起有流心种子也。 此为能引所引一对。 言有流有取心故起生死者。 由爱取有故生生老死。 此是能生所生一对。 以五果是名言种子通无流位。 今行所引明非无流故云有流也。 此中无爱字者是略也。 四所谓下辨识生名色等。 然有六缘。 如世种植。 一业为地者。 望所生报为增上缘故。 如地也。 二识为种者。 五果种子为彼亲因故。 如种子。 但以能依种子不离所依之识故云识如种子。 此即举所依通取能依故也。 三无明覆者。 受生时无明迷父母等。 如世种植下虽有地中有种子要须上有土覆。 四爱水润者。 于父母起染爱等心。 润其受生。 如虽土覆要须湿润。 五我心溉者。 计有己身。 能有所作如虽湿润须人溉灌。 六种种见者。 以异见网覆令无流法不能得坏。 如世种植须网罗护不令鸟雀所损。 言生名色牙者明所生果。 谓识入胎时。 五果种子为无明业引爱取润故俱熟生果。 但现之有前后。 皆前引后起故云因名色故生诸根等。 非谓名色是诸根亲因。 余亦如是可知。 三是十二下明逆观无我。 四菩萨下结位所行并可知。 二又作是念下明迷诸谛理起缘次第。 于中亦二。 初顺。 后逆。 前中不如实知第一义者此有二义。 一通举第一义谛。 是十二有支所依之本。 明依真起妄现有支无体。 以无明最初故。 先明依起余支类。 此皆依真起。 二别显此是无明所迷。 谓此无明由迷二谛造于三行。 是故论经名诸谛第一义也。 前段明所造三行。 此中现所迷二谛。 文绮互耳。 由各为增上缘力。 引前起后。 令相续成立故也。 有四取阴者。 但识支有二义。 一若赖耶为识支。 余识即属名色支中名支摄也。 二若通第六识亦入识支。 即色受想行。 此四阴为名色支今约后义故作是说。 余文可见。 逆观中无作者是人空。 无作事是法空。 依经释竟。 第二依论约相谛分别释中三段内。 初门名成答相差别。 于中门别有四。 相从为三。 要摄为二。 总之为一。 四者一举彼解惑显成无我门。 二论经愚痴下。 经本一切凡夫下明责情现理三依论经无智下。 依经本痴盲等下名辨相现实门。 四不知第一义下明依实辨相门。 二相从为三者。 四中初一名成。 谓释成无我。 次二名答。 答现无我。 后一名相。 谓依诸谛理立缘生相。 要摄为二者。 前之三门宗现无我故。 一处举释。 后之一门宗现缘生。 依真起相故。 别举别释。 总为一者。 谓第一成答相差别也。 论云五道中所有生死等者。 释世间所有生处等也。 下开三门。 就初释成中四句。 一总释成无我。 二一切世间下牒举经也。 即无我义成者。 但桉经即是现成无我义。 三若第一义下即事现成无我之义。 有二句。 一若实有我不成凡夫过。 二若我实有不成圣人过。 何者若第一义中实有我者定其所取。 着我之心即第一义智者辨定能取也。 不应世间生者正出过也。 谓若第一义中实有我相者凡应是圣。 此为立宗。 以有能证第一义中实我智故。 此为出因。 如诸圣者为同法喻。 此则凡同圣智过。 应无凡夫理既不尔。 明知无我。 又圣应同凡宗。 因云以理实有我圣证为无。 违理倒惑非圣智故。 如诸凡夫应生世间同喻也。 此则圣同凡倒过。 应无圣人。 理既不尔。 明知无我。 此坏圣失也。 准前此文欠一句。 应云离着我心则应非是第一义智。 无我既非第一义谛。 离我之心岂可得名第一义智。 言应常生世间者以理正徵。 若离我心非胜义智应不证涅槃。 常生世间故。 前句中凡夫既有第一义智属道谛摄。 应得涅槃。 不在世间。 此文现于无我真理同前可见。 四现示下举经对现可知。 第二释答中。 谓难在文外故云答也。 有两难二答。 初执情徵理难。 情乖正理答。 难云若理实无我。 应着无我。 云何着我。 既着于我不着无我。 明知有我如虚空无人。 岂有计人。 立量可知。 下答以痴所盲故。 于无我处而执为我。 如目有翳空中见华。 岂可空中有此华也。 比量可知。 二如是实无有我下执相徵实难。 相不依我答。 难云若当有我可令无明作缘行次第。 既云无我唯为次第乃至老死。 此示现下举经正答。 由痴造业业行起识乃至老死。 如世种植相生次第。 何用我耶。 答意如此。 于中悕常为有。 求断为无。 希求是爱。 无智是痴。 烦恼无量。 何故偏举此二种邪。 以是有支根本故。 次释行中三句。 一释邪念。 二邪道。 三妄行。 以菩萨行有不妄行。 故次释识支等。 先併举经文。 是中下释以异熟赖耶正是报体故云示生老死体。 又释种子识为彼因故云如来藏赖耶体也。 又释为生死性故。 谓此识体复能随顺摄持余支种子。 令得成就能所引生故云随顺摄取等也。 罪福等业为地。 远释云。 如是住者是色支。 如是生心者是名支。 结所生名色也。 今更释如是住者是识种业地。 如是生心者是痴覆爱润。 此结上四文也。 又释此总标经中我心灌等。 谓作如是安住。 生如是心。 我是我所等谓见己为我。 如男子受生见父精为己有故为我所。 又见母为己妻亦是我所。 女人反此。 言我我想是慢者牒前我及我所二想为慢。 自见与父共竞女色。 谓己得胜。 便起想慢。 女人亦尔。 言我生等释见网。 谓远云。 见已唯在此处生。 不余处生故云我生不生。 又云见常为我生。 见断为不生。 今释见己正报以为我生。 见所游依报名为不生。 以受胎时或见游华林或居殿堂等异见非一故云种种。 以见执难舍如网覆也。 下释逆观。 以缘起法无性故灭。 非是智力断故名灭。 下结前生后。 若缘无我。 更依何法。 缘相得住。 下举经对现明缘起相依真而起。 论中无明作业。 称名色者。 远公引婆沙。 名色有二种。 一方便名色。 二报名色。 若言名色缘识是方便名色。 若说识缘名色是报名色。 今既说行以为名色。 故知是彼方便名色。 言彼依止者。 阿赖耶识是彼名色等所依止故。 此约依持门说。 二名色与识共生者。 是相生义。 三相依义。 谓识由名色得起。 名色由识得存。 下释逆观。 作者作事人法皆空。 是名结前。 云何问后证此真谛得解脱。 答今举缘生以辨彼观故也。 第三约论大悲随顺中四段之内。 此名第一愚痴颠倒者。 不解无我名为愚痴。 谬执有我称曰颠倒。 论中初总释。 谓菩萨观此第一门十二有支总是痴倒。 随顺菩萨大悲之心故云此事观故也。 下别释中。 先解愚痴。 后一切凡夫下释颠倒。 前中先释痴相。 谓着我故生。 离我不生。 举离不生现着是痴。 次释痴名。 云何问也。 无明闇者。 以无慧明体是闇故名为愚痴。 经怙可知。 二释倒中。 痴盲着我如是倒者。 是取我之倒有相有支中疑惑倒者。 是取我所倒。 此释经中无智求等。 乃至尽此一门。 皆是颠倒。 菩萨观此。 于诸众生深起大悲。 第四约一切相智分别者明此十二有支总是一切种智所知之法。 摄十为九。 此初门中前半为一。 名染净分别观。 谓着我为染。 离我为净。 然此一文具含多意。 且举四释。 谓经中明是妄取我故起此缘生次第之相。 二论家初意。 举此解惑以现无我。 成无我观。 三举离我不生现我是痴。 顺成悲观。 四取此解惑以为所知染净之法。 下半门以是依真起故属后依止观摄也。 释初门竟。 第二就一心所摄中亦四门同前。 初约经分二。 先明心作三界。 是约集起门。 后明心持十二。 是约依持门。 前中言三界虚妄但一心作者。 此之一文诸论同引证成唯识。 今此所说是何等心。 云何名作。 今释此义依诸圣教说有多门。 一相见俱存故说唯识。 谓通八识及诸心所并所变相分本影具足。 由有支等薰习力故变现三界依正等报。 如摄大乘及唯识等诸论广说。 二摄相归见故说唯识。 谓亦通八识王数差别所变相分无别种生。 能见识生带彼影起。 如解深密经二十唯识观所缘论具说斯义。 三摄数归王故说唯识。 谓亦通具八识心王。 以彼心所依于心王无自体故。 许彼亦是心所变故。 如庄严论说。 四以末归本故说唯识。 谓七转识皆是本识差别功能。 无别体故。 楞伽云。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又云。 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 诸识心如是。 实亦不可得。 解云既离水无别有浪。 明离本识无别六七。 广如彼说。 五摄相归性故说唯识。 谓此八识皆无自体。 唯是如来藏平等显现。 余相皆尽。 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 不复更灭等楞伽云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 如是等文成证非一。 六转真成事故说唯识。 谓如来藏不守自性。 随缘显现八识王数相见种现。 故楞伽云。 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薰习故名为识藏。 密严经云。 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又云如来清净藏。 世间阿赖耶。 如金作指环。 展转无差别。 又胜鬘经宝性论起信论皆说此义成证非一。 七理事俱融故说唯识。 谓如来藏举体随缘成辨诸事。 而其自性本不生灭。 即此理事溷融无碍。 是故一心二谛皆无障碍。 起信论云。 依一心法有二种门。 一心真如门。 二心生灭门。 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胜鬘经云。 自性清净心。 不染而染。 难可了知。 染而不染。 亦难可了知。 解云。 不染而染。 明性净随染举体成俗。 即生灭门也。 染而不染。 门即染常净本来真谛。 即真如门也。 此明即净之染不碍真而恒俗。 即染之净不破俗而恒真。 是故不碍一心双存二谛。 此中有味深思当见。 经云于谛常自二。 于解常自一。 论云智障极盲闇。 谓真俗别执。 皆此义也。 八融事相入故说唯识。 谓由理性圆融无碍。 以理成事事亦鎔融。 互不相碍。 或一入一切。 一切入一。 无所障碍。 上文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等。 舍那品云于此莲华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 又此品下云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 如是等文广多无量。 如上下经说。 九全事相即故说唯识。 谓依理之事事无别事。 理既无此彼之异。 令事亦一即一切。 上经云知一世界即是一切世界。 知一切世界即是一世界。 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 广如经文说。 十帝网无碍故说唯识。 谓一中有一切。 彼一切中复有一切。 既一门中如是重重不可穷尽。 余一一门皆各如是。 思准可知。 如因陀罗网重重影现。 皆是心识如来藏法性圆融故。 令彼事相如是无碍。 广如上下文说。 上来十门唯识道理。 于中初三门约初教说。 次四门约终教顿教说。 后三门约圆教中别教说。 总具十门约同教说。 上来所明通一部经非局此地。 又是约教就解而说。 若就观行亦有十重。 如一卷华严三昧中说。 第二依持门中有三。 初标宗。 二所以者何徵责。 谓小乘中十二有支。 三世次第前后引生。 如何说言皆依一心。 下释云。 离本识心一切不成故。 于中初总释三支。 俱唯是识。 后别辨余九亦唯是识。 前中言随事者随其行业。 于何趣中从中阴内。 起求生爱心故云生欲心。 此心起时与本识中识支种子同时起。 至生阴时此求生心灭。 唯本识託歌逻罗等。 如种坏牙生等。 故云是心即是识。 论经贪欲共心生者。 谓第六识中求生时。 贪欲共阿赖耶识同时起故。 中阴未时。 贪灭心续名为受生。 彼所造行变为境界。 谓殿堂等。 名为诳心。 以不知故。 取之为实名曰无明。 此是受生无明非是发行无明。 此中大意明受生时。 行事是能引。 欲心是能润。 此二于识支前说诳心。 无明亦是能引。 以诳故。 令取亦是能润。 此二居后。 引润本识中五果等种生所生果。 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名色等。 是故十二有支皆唯是识。 识外无物。 文意如此。 余文可见。 第二约厌离有为。 就相谛分别者。 论释此是染依止观。 言二谛差别者。 论主意将所依心体是真谛能依有支是俗谛故。 此一文名为二谛。 此释总标文也。 言一心杂染和合因缘集观者。 释所以者何下文。 谓一心是真。 杂染是俗。 即明此心随染和合双辨二谛。 是胜鬘中不染而染等。 第三约大悲随顺分别者。 论名余处求解脱。 是诸凡夫如是愚痴颠倒。 常应于阿梨耶识及阿陀那识中求解脱者。 此是举正现邪言乃于余处我我所中求解脱者。 此显邪乖正。 以诸愚夫背正从邪。 深可悲愍故。 此对治下举经显治可知。 第四约一切相智分别者论。 名依止观。 谓分别有支依止有二。 谓依真性及依心识。 此中二谛通是二依。 明是大智所了之法也。 第三自业助成中亦四门同前。 初约相用分别。 此十二支皆有二义。 一明自行相。 二助成后用。 谓缘中痴惑是无明自相。 与行作因是助成业用。 论经名自业成。 问于四缘中此十二支具有几缘。 答成唯识论第八云诸支相望增上定有。 余之三缘有无不定。 契经依定唯说有一。 爱望于取。 有望于生。 有因缘义。 若说识支是业种者。 行望于识亦作因缘。 余支相望无因缘义。 而集论说无明望行有因缘者。 依无明持业习气说。 无明俱故假说无明。 实是行种。 瑜伽论说诸支相望无因缘者。 依现爱取唯业有说。 无明望行。 爱望于取。 生望老死。 有余二缘。 有望于生。 受望于爱。 无等无间缘有所缘缘。 余支相望二俱非有。 此中且依隣近顺次不相杂乱。 实缘起说异此。 相望为缘不定。 诸聪慧者如理应思。 解云缘起经说。 唯增上缘一切定有。 因缘四位。 谓二是实有。 一但增爱为取。 无别种故。 二有支中具五果种。 望生有亲生义。 若唯说业以为有支即无因缘。 二是假说。 谓无明持行种识为业种。 其等无间缘有三位。 一无明望行。 二爱望取。 三生望老死。 其所缘缘有五位。 于前三位加有望生受望爱。 余之六支总无所缘及等无间。 余义如别说。 二约厌离有为分别者。 于染因观内名他因观。 以前支望后异故名他。 前能起后与他为因故云他因。 各辨行相显他义。 各能生后显因义。 论释死支。 以不见知令相续者。 此是无明。 何故属死。 释此是死时。 无明因死而起故也。 三约大悲分别中四门内。 此当第三异道求解脱。 于颠倒因中求解脱。 倒因三种中此文治彼自性因故云不应如是求。 何以故者将欲广释故徵也。 谓我佛法中因前支起后支。 断前因故后果不生。 即得解脱。 汝说冥性为因。 纵知之何由可脱。 故云不应也。 言因缘有支等者。 总举经文显正治邪可知。 四约一切相智分别中九门之内。 此当第三名方便观。 因缘有支二种业能起因缘事者。 略释显之前巧起后名方便等。 余文可知。 第四不相舍离观中亦四门同前。 初约不相离者。 谓前能起后。 离后无前。 后依前起。 离前无后。 不相离故各无自性。 无性缘起如幻现前。 此为顺观逆成一真理平等观。 经文可知。 二约厌有为分别。 论名自因观。 无明等自生因观缘事故者。 谓无明生行是自生因。 问无明行异。 云何名自。 答以行赖无明无自体故。 缘力全摄。 非是分故。 前明不即故说他因。 此显不离名为自因。 有人引此子果之文。 明无明支有种子现行者。 非此文意。 又远公以五义释此文。 明子时是前无明能生后无明。 令行不断。 与行别时。 果时是后无明从前生。 助成行故。 与行同时等。 今寻此文。 意只发行无明为子时。 所发之行为果时。 以行是无明果故。 说无明有二时。 问无明望行无亲因义。 云何说行即是无明果时。 答无明是行增上缘。 故名为子时。 行是无明增上果。 故名为果时。 文中有四。 初开义门。 二明不离。 三显不即。 四总结同。 初中先开。 后是中下释。 言子时令行不断者。 以无明为行因故有二种义。 缘事示现者。 以子时为缘果时为事故。 余支二义类此应知。 故云余因缘分等。 二自因者下释不相离有三句。 展转释成初自因者不相离故。 二云何不离。 以现见离前支无后支故。 此显离子无果。 故说果为子果。 三不离无明即成行者此顺释。 不离子无明即成果故名不离也。 三若不离下释不即义。 先显二过失。 后引中观论颂释成。 言不即因者以是所生非能生故。 不异因者从于能生生所生故。 以果不则因故。 果不断。 因不常。 以果不异因故。 果不常。 因不断。 又以不则故因果俱不断。 不异故因果俱不常。 又亦反此思之。 又以则不离是不则故即不常为不断也。 亦思之可见。 四自生下总类结同可知。 三约大悲分别者。 谓邪见众生执颠倒因内。 自在天为众生因。 甚为可愍。 今此文中。 显无明作行等故对治彼执故为因观也。 四约一切相智分别者当第四因缘相观。 有支无作故者明此有支非直后依前故。 明后无性亦乃前能作后前亦无作。 故诸缘起是种智境界。 第五三道不断者四门同前。 初约经为三道不断者。 烦恼有二。 谓能发能润。 虽诸烦恼皆能发润。 然发业位无明力增。 润业受生爱取力胜故。 偏说也。 以无重发立一无明。 数数溉灌故分爱取。 业亦有二。 谓未润已润业。 在引因爱取未润初起。 造作相显名行。 业在生因。 爱取已润。 近生当果立名为有。 此约唯业有说。 苦亦有二。 谓在因与果。 识等五种唯是报因。 生等二位但是报果。 以就所引因位难知差别相故。 依当果位别显五支。 谓续生时因识相显。 次根未满。 名色相增。 次根满时。 六处明盛。 依斯发触。 因触起受。 尔时乃名受果究竟。 依此位立因为五支。 果位易了差别相。 故总立二支以显三苦。 然所生果若在未来。 为生厌故说生老死。 若至现在。 为令了知分位相生说识等五。 具如唯识论第八中辨。 又此惑业苦三为流转之相。 如净意菩萨所造十二缘论颂云。 烦恼初八九。 业二及与十。 余七说为苦。 三摄十二法。 从三故生二。 从二故生七。 从七复生三。 是故如轮转。 一切世间法唯因果无人。 但从诸空法还生于空法。 解云此辨三道相生显二无我。 广如彼释。 二约厌离有为分别者论名摄过观。 所谓三道摄苦因苦果。 深厌离故也。 三约大悲分别者论名异道求解脱。 内对治苦行因。 谓邪苦行但是烦恼业妄想因故。 非乐因故。 如经是中无明爱等。 四约大智分别者论名入谛观。 三道是苦集谛故。 是大智所知法也。 瑜伽几支苦谛摄。 及现法为苦。 答二谓生及老死。 问几支苦谛摄。 当成为苦。 答五谓识乃至受种子性。 问几支集谛摄。 答所余支。 解云当五因二果俱是苦谛。 惑业五是集谛摄。 又唯识论第八云。 皆苦谛摄。 取蕴性故。 五集谛摄。 业烦恼性故。 解云此则苦摄十二。 以是取蕴性。 集唯摄五可知。 第六分别先后际中亦四门同前。 初约经。 分别先后际者。 此十二支初二是能引。 次五是所引。 次三是能生。 后二是所生。 于中分别三际。 诸圣教中略有三说。 一依此经开能所引分先际中际。 合能所生总为后际。 以引远故开之。 生近故合也。 二依唯识论开能所生合能所引。 是故前十现在。 后二未来。 以十因二果分二世故。 三生引俱开妙智论。 初二过去。 次八现在。 后二未来故成三世。 唯识论等十因二果定不同世。 因中前七与次三或同或异。 若二三七各定同世。 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显轮转及离断常。 又由此三际因果轮回。 人法二我永无所有。 二约厌离有为者论名护过观。 谓外人与此缘生道理出三种过。 一一切身一时生者列过名。 何以故者外人自徵立过所以。 无异因者释立过相。 以无我异因。 何为不得五道之身一时并生。 二中列名。 徵立可知。 无作者故者释立过相。 若无我作业谁受来报。 三中列徵可知。 释中既无有我。 谁持是业令使至果。 是故应失。 前不受报据前望后说。 此中失业据后望前说。 此三下总牒彰护。 谓过现因。 别名为异因。 以此答前三种难故名为答。 亦通取下句。 现未果异。 由彼异因云何得有一时生过。 又差别因得差别报。 云何乃言有不受报。 差别之报由异因生。 云何得有失业之过。 下释文中。 先释过去内。 无明缘行是见过去者牒举经文。 下释中二句。 初明过因能作现。 二现果由过因。 说现识等以为当来。 此中但说过去因则足。 何须复说现为其当。 欲以因果相属防三过故。 则是见下释已总结过去是因义。 二释现在中。 言识乃至受见现在者牒经文。 释中二句。 初明现果由过因。 二复能下明过因得现果。 现在是彼过去之未来故云得未来果。 三爱取下释未来中。 先牒文。 言复有生者释从爱取等起有生死名有生也。 问前释过现皆二世相对。 今解未来何故不然。 答以彼过现经中自分为两也。 故须相属以成护过。 经中自说爱取有三从果为未来。 不假论主相属故不论也。 言一往定者结别前文。 以上来所明是一分三世名一往。 理数如是称之为定。 下释展转三世相生无尽故云复有后世生转故也。 此说何义下释前护过有三义。 一汎明业不得果。 二举经明得。 三双结得不。 前中先总举。 由三义故令过去业不能得报。 一或有未作者就过去求爱取有等。 尔时未作故。 于现在不得生老死果。 问观此文。 意似说过去无明未作业行。 何因乃云爱等未作。 答若无明未作业。 何因乃言过去业。 三义故不得报。 言或有已作未得报者就现以求爱取有等。 虽已作竟以未熟故。 现在不得生老死果。 或得对治者。 若已润业熟。 计应次此未来得生老死果。 或于此生若得圣果者。 断爱取故令已熟之业则便燋亡不得报。 二是中无明下明举经三义得报。 谓过去既有无明缘行。 故知已作不同爱等。 现在既得识等五果。 明知则是业已得果。 由现在爱取无圣道断令未来生死相续不绝。 三是故下双结中。 有已作是行支。 未作是有支。 已得果是识支等。 未得果是生支等。 圣人已断凡夫未断。 下正结护业。 既有如是差别。 何容有一切身一时生过。 谓有作未作。 何缘一时有得报未得。 云何一时。 有断未断。 如何得一时。 若尔下重牒显示非一切业当受者。 是前已断也。 亦非不受者是前未断。 亦非一时者显前作未作得未得可知。 若自作下护第二不受报过。 谓自作自受。 何不他受。 以他不作故。 三离彼三事护第三失业过。 谓由离前三种不得。 是故诸业无不得果。 故无失业过。 下结可知。 三约大悲分别者。 菩萨见诸外道行异道求解脱中计无因等。 起大悲心。 观此缘生。 救彼邪执。 论言先中际因者。 过去二支是先际。 与现在识等中际为因故。 言及中后际因者。 中际爱取有与未来后际为因。 言中际前后二际故者。 于中际内识等五果分属前际。 爱等三因分属后际。 既有此因。 云何言无。 是故结云若无如是因事则种种众生果事亦无也。 四约大智分别者论名力无力信入依观。 过去二支望现有力。 望后无力。 爱等三支望后有力望前无力。 又释过二有力。 现五无力。 现三有力。 后二无力。 以皆能生为有力所生为无力。 菩萨举此。 化人令离邪入正故云信入。 依菩萨智照故云观也。 言先中后化胜者重释成先中后。 是力无力化胜是信入。 谓照三际以化众生。 为种智故也。 第七三苦分别中亦四门。 初经明。 此有支皆是苦聚。 将释三苦。 因辨受俱分别。 瑜伽云几乐受俱行。 谓除二所余。 解云除受及老死余十有乐受。 以受不与受俱故。 老死位中多无乐故。 几苦受俱行。 谓即彼及所除中一。 解云唯除受支余十一是苦受。 几是舍受俱行。 如乐受说。 以老死位多无客舍故。 几不与受俱行。 谓所除中一即受支。 以受不与受俱故。 唯识论亦同。 次三苦分别有二门。 一理实遍通门。 如瑜伽中几支坏苦摄。 谓乐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几若苦摄。 谓苦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几支行苦摄。 谓所有坏苦苦苦支亦是行苦支或有行苦所摄非余二苦。 谓不苦乐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 一分。 坏苦摄十支全及受支中一分。 谓乐受。 除受支中苦受及老死支。 苦苦摄十一支全及受支中一分。 谓苦受。 行苦摄坏苦苦苦。 皆是行苦。 或有行苦非二支所摄。 谓不苦不乐受。 是故行苦通摄十二。 唯识第八亦同此说。 二随相增显门如此经说。 谓初五支迁流相现故称行苦。 触受二种触对生苦故云苦苦。 余为坏苦者但坏乐名坏苦。 老死支既无乐可坏。 何故名坏苦邪。 释坏苦有二。 一乐坏为苦。 望所坏说。 二以坏是苦故云坏苦。 此老死支能坏生故。 故属坏苦也。 余文可知。 二约厌离有为。 论主世谛观六种之中此当第五。 名不厌厌观。 谓凡夫不厌。 菩萨能厌故云不厌厌。 此约麁苦。 又二乘不厌。 菩萨能厌。 此约细苦故云种种微苦也。 以分别此等皆是苦故。 及厌种种麁苦者二乘所厌。 菩萨亦厌。 又亦得前细是行苦。 此麁是彼余二苦故。 三约大悲随顺分别者。 愍诸外道不达真理求异解脱。 真解脱有四。 举正显邪。 一离一切苦相者涅槃乐德也。 二无为相者是常德也。 三离染相者是净德也。 四出世相者是我德也。 涅槃经云于世间法自在远离名为我也。 言彼诸行苦下辨邪异正。 于下四段经文各配一义。 今此当初。 言苦事随逐乃至无色有缚者。 举此三苦现彼外道求非想等为涅槃者。 菩萨观之皆是十二缘生。 三苦之法何有涅槃乐德之义。 故顺起悲。 四约一切相智分别者。 此当第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观者。 声闻之人不觉细苦自谓无苦名增上慢。 然觉麁苦非增上慢。 举此令彼二乘信入大乘缘生微细苦事。 菩萨照此故名为观。 不如实知下释成慢相。 此之一门前约大悲以化外道。 今就大智以摄二乘。 以文含多意。 论主善取故也。 第八因缘生者亦四门。 初约经。 理实无明望行无因缘义。 而言因缘生行者有二义。 一自种为因。 无明为缘。 合说故云因缘。 然隐彼亲种显此胜缘故云无明因缘也。 二但彼增上缘望自增上果。 还是亲因故。 说无明为行因缘。 余亦如是。 欲明果不自起要从因缘因缘形夺复各无性。 是故言因缘生乃显无生。 此犹顺观。 逆观一泯非生不生可知。 二约厌离有为中世谛观六门中。 此当第六名深观。 此深观中摄后三门合成四句。 一不自生。 二不他生。 三不共生。 四不无因生。 释此四句诸论不同。 略有五说。 一约破外道。 谓诸法不从冥谛自性生故云不自生。 二不从梵天自在天等生故云不他生。 三亦非微尘大种和合生故云不共生。 四亦非无因自然而起故云不无因生。 二约破二乘。 一谓诸法不定从自同类因生故云不自生。 二不定从彼异熟因生故云不他生。 三又亦非彼俱有因生故云不共生。 四小乘中许无明支前不正思惟託虚而起。 似若无因。 今亦不尔故离无因。 三约法显空。 一果不自起名不自生。 二自既不立。 对谁辨他。 又他亦各自。 皆不成自。 云何他生故云不他生。 三自他因果既各不成故云不共生。 四离因缘外无别果法故云不无因生。 此上三重如般若灯论及中论等说。 四约因缘形夺。 对法论云。 自种有故不从他。 待众缘故非自作。 无作用故不共生。 有功能故非无因。 凡诸缘起亡双二句已为甚深。 况总亡四句。 是故缘起最极甚深。 五约缘起无碍门。 但因缘生果。 因缘相望各有二义。 一全有力。 二全无力。 谓因望于果有全不生。 缘必全生故。 云因不生缘生故。 二缘望于果亦全不生。 因必全生故云缘不生自因生故。 三二力不俱故不共生。 四二无力亦不俱故不无因生。 此门有二义。 一据力具有不有义故令相入。 谓因有力时缘必无力。 是故由因有力故能摄他。 由缘无力故能入他。 会彼缘力。 总归因力名不他生。 虽言不他反显自生。 因力归缘不自亦尔。 反前思之。 以二力二无力各不俱故无彼不相入。 一力一无力相归故恒时相入。 以不相障碍增上缘宽故一切诸法无不相入。 十忍品云菩萨善观缘起法。 于一法中解众多法。 众多法中解了一法。 良由此门故也。 二据体有空不空义故有相即。 谓非直因力归缘。 明其相入。 亦乃因体。 由缘显因性空。 摄同于缘。 何者谓若无缘则无因故。 以生果名因。 无缘果不生。 是时不名因。 明知此因会归彼缘为不自生。 是故缘是有义。 无不能摄。 因是空义。 无不所摄。 因受摄故废已同缘。 缘能摄故摄因同已。 余因摄缘受等并准思可知。 由此义故诸法相即无所障碍。 上文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皆此义也。 是故无尽大缘起法无碍自在皆从此门而开现矣。 此中言因无明诸行生者。 论经云无明因缘行生者。 彰因起果。 明非他作。 言因缘能生行者明果由因显非自作。 又以无明是行自因。 故非他作。 亦先无行体在无明中后还生行故非自作。 余亦如是准思可见。 此一门中论主开为不自不他二句也。 三约大悲分别者。 明诸外道求异解脱中。 显彼所求非想天等以为涅槃。 菩萨观之。 但是有支缘生之法非是无为涅槃常德。 是故菩萨随起大悲也。 四约一切相智分别者。 于九门内以第八第九二门合为一无始观。 远公云。 是真谛观也。 见法缘集。 无本性故名为无始。 今谓因缘起法的无元本依之始起故云无始。 维摩中依无住本立一切法。 同此义也。 中际生故后际生者。 举法释成。 谓此缘生则是不生故名无始。 是谓大智所知之法。 第九因缘缚说者亦四门。 初约经。 是因缘生缚者。 谓此缘起互相缚住不得是生。 以是缚故复非是灭。 以一缚字印此法体离诸分别。 然是缘起缚相亦离故。 寄言以显故云缚说。 为明此缚但在说中。 此门显缘起法事相。 向尽理性将现极微妙处故。 论云随顺观世谛则入第一义谛。 是此门也。 释文可知。 二约厌离有为深观四门中。 此是第三不共作。 言非二作者。 或因为自。 以缘为他。 或果为自。 以因缘为他。 此二自他俱不作故。 若自他俱不作。 何得为缘生。 为释此疑故云但随顺生。 谓随俗说生。 理实无生。 言无知者故者。 远公释。 此别释非他。 以无我知者能造作故作时不住者。 别释非自。 明彼无明作行之时无行自性。 住彼作时。 还起后行故云作时不住也。 今更释。 因正有力时。 缘必无力故。 不得相知故云无知者故也。 此是因缘不共果起之时名曰作时。 于因于缘的无所住故云不住。 此是因果不共。 正作果时。 此作不住于因不住于缘。 亦不住果故云作时不住。 此义正是经中缚义可知。 三顺大悲分别者。 谓诸外道求异解脱。 以非想等为涅槃。 菩萨观之。 但是有支非离染缚。 失于涅槃真净之德故生大悲。 故云如是复染生缚也。 四约一切相智分别内。 无始观中名随顺缚故。 谓生灭唯缚。 随顺无本故也。 第十无所有尽观中亦四门。 初约经明此有支虚相既尽随顺无所有彻到第一义。 此显不坏俗而恒真也。 故云无明因缘诸行生。 是随顺无所有。 问无明生行是顺所有。 何故乃言顺无所有。 答乘前诸门。 次第至此。 显彼无明正生行时则顺无生入理故也。 经意如此。 问顺观既尔。 逆复云何。 答生既性尽。 则所有无所有。 俱离故云随顺无所有尽观说。 说义同前。 思取其意。 二约厌离有为中名。 第四非无因作。 随顺有故。 何故经中顺无。 论名顺有。 释经意以缘归理说。 论意以性从相说。 各现别义故作是说。 又释论中顺有意显无生。 是故与经意亦不别。 下别破无因。 一纵破谓应常生故。 二夺破谓恒不生故。 三此非佛法下呵诘破。 谓说无因最大邪见。 若尔下结非无因。 是名下释说总结。 言相谛者。 相是前成答相也。 谛是前二谛差别。 三约顺大悲分别者。 谓诸外道求异解脱以为涅槃。 菩萨观之。 是十二支三有之法。 随顺有求。 妄取无色以为解脱。 失于出世涅槃我德。 菩萨愍此顺起大悲。 四约一切相智分别。 此是第九名种种观。 谓三有相别各多类状故云种种也。 随顺下释现其相。 此是三有世俗之境。 大智照此故以为门。 上来别释十门竟。 二如是逆顺下总结十章。 既云逆顺十种。 明知前十门中皆有逆顺。 前文中有无逆观者是略故也。 一有支行列。 二摄归一心。 三力用相生。 四前后相属。 五三道轮还。 六三际因果。 七三苦过失。 八从因无性。 九似有若无。 十泯同平等配结前十文。 皆可见。 释不住道行竟。 第三大段彼果胜中。 文别有二。 初行果。 后位果。 前中论分有五。 初得对治行及离障。 是前胜慢对治果。 二得修行胜。 是前不住道行果。 三得三昧。 望前治胜以说果。 谓前修三脱以说对治。 彼治转增名三昧胜。 四不坏心者望前离障以说果。 由灭障故。 三昧之心不可破坏。 名不坏心。 五自在力者望前修行以说果。 谓依前修行上进无碍名自在力。 下别释中释此五则为五段。 就初文中二。 先明治胜。 后显离障。 前中释三解脱门义略作五门。 一名体。 二行相。 三治障。 四摄行。 五差别。 如别说。 言是菩萨随十二因缘下正显于前十门有支皆有如此三空观门。 先明空门。 论中分三。 初见众生无我。 二自性空者见法无我。 经中略无此句。 三彼二作无。 以见无作者故。 谓前二句显二我体空。 后一句现二我用空。 亦即前是无我。 后无我所。 言如是下结可知。 二言灭此事下明无相门亦三义。 一灭障者观彼有支自性灭故云灭此事也。 问此与前无我何别。 答前就诸法以明无我。 此中欲遣能取相心故不同也。 二得对治者常解脱现前。 经中略无此句。 三念相不行者见因缘处。 无少法相可生故云余不相续。 远公云。 此三中初灭障者取性心亡。 二得理为治。 三取相心灭不见少法生故。 离分别取相之心。 前灭取性不同凡夫。 今离取相不同二乘。 三知此二下明无愿门亦三。 一前二则是无愿所依故云依止。 二更不乐有者显无愿体故云体性。 三唯大悲等胜出二乘故云胜也。 二菩萨修行下明离障胜。 初离彼我等是空门所离也。 二离有相者是无相所离也。 三离无相者是无愿所离故云离有无相也。 以不取无相故说无愿。 余经云以无相故无所愿求。 此之谓也。 论中如是次第。 于五地下举劣显胜。 初举五地显此空门离我之胜。 此文是倒。 若正应言以十平等深净心故远离也。 则远离四地身净我慢。 今以深空灭彼二我故此胜也。 二举四地离障现此文中离作受胜。 三此六地等举此地初十平等处破有无等。 显今地满无相无愿破遣有无一切荡尽。 故云胜也。 第二悲心下明修行胜有二。 初正修行。 后显修胜。 前中亦二。 初发勇勐修行者。 谓始修决绝也。 二菩萨如是知下明丈夫志修行者谓果决修终成。 前中亦二。 先修行心。 谓以三空观彼有支。 愍诸众生处而不觉故云悲心转增。 由悲增进是利他心。 未满菩提等是自利心。 下明修行胜。 于中二。 先修智不着有为。 后化众生下修悲不住无为。 前中亦二。 先知后厌。 就知中烦恼业生。 合散具阙有增有减。 二既知此法有是过患。 则生厌离不应令合故云我知有为等也。 是故论云知有为法多过远离生业烦恼等。 下修悲化众生可知。 二丈夫志行中亦二。 先智。 后悲智中。 论名厌对观者。 有为名对。 见多过观者重释成也。 灭对者明有为性灭故云无性等也。 与大慈等明修悲可知。 二则得无碍下明修行胜。 于中二。 先胜相现前。 论云智及大悲胜随顺者。 牒前二行之中各有悲智。 能上顺也。 依不住道无碍般若现前者。 明依前悲智不住之道令佛地无碍智光现前。 知有为涅槃平等者解智悲不住所以也。 不共住者解不住义。 谓智不共有为法住故云而亦不住等。 又悲不共无为法住故云亦不住其中等。 彼助道行不满故者释不住所为。 为满智助道不住有为。 为满功德助道不住无为。 故云欲具足等。 第三菩萨住现前地下明三昧胜。 于中二。 先明空定后明余二。 前中先举十空上首后结多门。 此中一万论经名百千万也。 前十空中论摄为四。 一观是观解。 二不放逸者依解起行离过为名。 三得增上者因修成德得上功德。 四因事者依德起用。 三昧是大用本故名因事。 初中除第四三昧。 余五名观。 一生空观。 二法空观。 三合取二空名第一义。 四依本识观二种如来藏中。 是空如来藏。 故云大空。 五观七转识。 不离如来藏。 和合而起。 皆无自体故云合空。 楞伽云。 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又云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 此之谓也。 二不放逸者。 分别善修是自分也。 修行无厌是胜进也。 二修满足故云究竟。 三得增上功德者。 胜德依空生起现前故云生空。 四因事者余三三昧。 一依此空定令智障净。 因是事故名如实离妄也。 二依空起悲不舍众生。 是故论经名不舍空。 三依空三昧。 愿在诸有远离染着名离分别。 然随顺有离不分别。 余文可知。 第四是菩萨住现前下明得不坏心果。 十句中初一总。 深心者深彻难动。 论经不坏心谓坚固不退。 余九为别。 一于理信观。 二行堪受调。 三于甚深秘密之处能不惊怖。 四自分不失。 五胜进无歇。 六不嫉他德。 不破己戒。 二行普净故云广心。 七慈普益生。 八求上地智。 九巧化众生。 第五如是等心下明自在力胜。 于中三。 初总。 次别。 后结。 总中如是等心者得般若也。 转胜增长者行力胜也。 随顺菩提者能深入也。 胜力有九。 就总开别。 一下伏力。 二上解力。 三舍小力。 四信深力。 五摧魔力。 六治惑力。 七遍治力。 八巧化力。 九治障力。 并如论辨。 三是菩萨下结可知。 第二菩萨住现前下明位果。 于中三果同前。 就调柔中三。 初调柔行内听受正法。 如说行者论经得三昧慧光。 释以得义持能如说行。 因彼事者因彼义持事。 是故说此。 依胜三昧得奢摩他。 是前如实三昧也。 毗婆舍那是前智慧光明胜也。 行行已忆持者能持彼行故。 所鍊净中言是人乃至明净者。 解脱彼障释所鍊净也。 证彼义故释知佛法藏。 释喻中。 出世间智增上者显证智体净也。 光明转胜者示现用胜以显体也。 以教智光胜显证智亦增上也。 乃至以方便智等者释合喻文也。 无碍般若是佛智光明也。 方便是前不住道智也。 二释教智净中。 前地取月轮喻故小。 此地取月光喻宽大故胜前也。 随顺四流是魔所行故云魔道。 此名恶魔。 是彼魔道。 三是名下结说相。 摄报愿智并准前可知。 第三大段重颂分中三十九颂分五。 初三颂前十平等法胜慢对治。 二有二十颂不住道行胜。 于中初一颂前初住地心。 总观缘起。 二有五颂初因缘分次第观。 三有二颂一心所摄观。 四有二颂自助成。 五有一颂不相舍离。 六有一颂三道不断。 七一颂三际差别。 八一颂三苦差别。 九一颂超颂第九生缚观。 十有一颂却颂第八缘起观。 十一有一颂半颂第十随顺有尽观。 十二有二颂半颂结十门名。 三菩萨如是下六颂半颂彼果胜。 于中初三颂对治胜。 次一颂半颂修行胜。 次半颂三昧胜。 次半颂不坏心胜。 次一颂自在力胜。 四供养下八颂半位果。 于中初四半颂调柔果。 次四颂摄报果。 略不颂愿智果。 五末后一颂叹深结说。 释第六地竟。 第七远行地者。 释有三。 一约功用后边。 摄大乘云至功用行最后边故。 世亲释云。 谓此地中于功用行得至究竟。 虽一切相不能动摇。 而于无相犹名有行。 二约二义。 解深密云。 能远证入无缺。 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隣接故名远行。 解云无缺无间远于前六隣接净地近后第八。 三约三义。 成唯识论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 故名远行地。 此同十地论。 金光明云。 无流无间无相思惟解脱三昧远修行故。 是地清净无障无碍名远行地。 庄严论云。 菩萨于七地中近一乘道名为远行。 问谁是远去。 答功用方便究竟此远能去。 由此远去故名远行地。 十住论云。 去三界远。 近法王位故名身远地。 仁王经名远达地。 二来意者亦有三义。 一前寄二乘合显菩萨次第转胜。 是故须来。 二于无相观前地未纯。 今此进入纯无相。 是故须来。 三前功用未满。 此地中满。 是故来也。 三所离障者依地论离细相习障。 解云以第六地有相观少名为细相碍。 于第七纯无相观故以为障。 唯识论云。 细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 彼障七地妙无相道。 入七地时便能永断。 由斯七地说断二愚及彼麁重。 一细相现行愚。 则是此中执有生者犹取流转细生相故。 二纯作意求无相愚则是此中执有灭者尚取还灭。 细灭相故。 纯于无相。 作意勤求。 未能空中起有胜行。 解云以所知障执于缘起流转之生还尽之灭。 细于前地所离四谛染净麁相故以为名。 问此后一愚正迷还灭细相。 何以不名还灭愚。 答此愚有二用。 一执还灭相。 二纯作意求无相。 且依后义立名。 又释相有二种。 一有二无。 取无之相名为细相。 若依此释。 求无相则是愚。 梁论名一向无相思惟方便无明。 金光明云。 一味执思惟欲断未得方便无明。 诸余圣教可准通释。 四所证者。 依摄论证得种种法无差别法界。 世亲释云。 谓于此中契经等法虽有种种差别安立而无有异。 无性释云。 如契经等种种法别。 此不如是。 唯识云。 法无差别真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解云谓此真如虽教法中名为法界及实际等安立多名。 体无别异。 故立斯名。 又释以本从末真如流出种种教法。 以末从本种种教法皆归真如。 此与三地各证一义。 又释教法随机种种安立不失平等一味之法。 是此所证中边论云。 第七地中所证法界名种种法无差别义。 由通达此知法无相不行契经等种种法相中。 诸本摄论同。 五所成行亦三种。 谓一十度中当方便善巧行。 二当地成就双行无相行。 谓则空方便智发起有中殊胜行。 三学无功用行如此下文说。 及庄严论第七住虽行功用。 而上参一道多住无相故。 六地别果。 梁论通达种种法无别法界得一切法无相果。 金光明七地发心得如意三昧。 当地行果位果如文。 第七释文者亦三分同前。 初赞请分中有十四颂分五。 初三天众供赞。 二有一颂天王供养。 三有一颂半余天王等叹法作乐。 四有七颂半天女赞得。 于中初二颂半叹佛身业利益。 次一叹佛语业利益。 次三叹佛意业利益。 次一叹已默住悕闻后地。 下一众首请说第二正显地体中。 论分为五。 初一趣地方便是加行道。 次一初住地是无间道。 次一正住地是解脱道。 次一义该始终说在正地。 后一地满是胜进道。 初言乐无作行对治者。 前六地中受着三空名乐无作。 此地随有不着于空故名对治。 此是地地皆舍修法也。 二彼障对治者。 前加行虽治前地乐空之心。 以其有量有功用故则后是障。 是故初住地中修无量无功用行。 以为对治故以为名。 三双行胜者。 垢障既除。 止观俱运。 四前上地胜者。 此地功用过前六地胜后三地故立斯名。 五地满足故名双行果。 下广释中。 就初分内有三。 初结前举后劝修趣入二正显行相。 三结行功能。 初中论云彼菩萨乃至非起增上行者总举前地乐无作障。 下明能治。 谓方便者不舍众生。 法无我智对治摄取增上行此治于无作行中生乐心也。 起十妙行者发起殊胜行。 此殊胜行于出世间及世间增上行更无胜。 即初二三地是世间。 四五六地名出世间。 彼行劣此。 故云胜。 胜犹妙也。 下别释十行。 一一皆有即空方便慧发起有中胜妙行。 此中十行论摄为四。 初三各为一。 后七为一故为四也。 此中初句同论经第二句。 谓即三空而起四等故也。 论言护恶行因事者举方便智。 谓慈不恼生名为护恶方便。 与此为因故名也。 言如是下明发起妙行。 以即空起悲故名不妄行等。 二随诸佛下明财及身胜。 因事者举方便智。 谓菩萨无尽财果无碍身报。 由不滞寂福行所成故。 说方便为彼胜因。 随所须者是财也。 随意取者是身也。 谓随意受生故财身重牒因集功德故也。 三常乐思惟下明护善因事者。 以方便智摄护善根。 令得生长故以为因。 下明发起胜行。 言得彼胜因增上者牒前起后。 言功德增上等者正现胜相故云广集等也。 论主判意前以三句属自利行。 后七合为利他行。 同名摄众生因事。 俱以方便智为摄生因。 七中初一随物受生。 次二化令离障。 下四摄令住善。 初中愿力受生作彼上首。 何故唯作上首以得众生随逐受化。 故云远离三界等。 二毕竟下令离烦恼障说对治故者。 虽照性灭而不碍说治。 能灭大小二惑故名烦恼随烦恼等。 常自灭者明不碍性灭也。 三随顺诸法下令离智障故云为灭四障。 如五地中随世智处说书论等四障应知。 四一切佛国下明为物严土集起法会。 余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此之谓也。 五知一切佛法身下明为物现于正报三业。 先辨身业。 既法身离相。 何故现色。 为与众生作五缘生福。 一见。 二闻。 三亲近。 四供养。 五受法修行故也。 六知诸佛音声下明语业。 为生转法轮故。 七知诸佛下明意业穷照为诸众生随问能释故也。 三是名下总结胜能。 上来释妙。 下释方便智。 论云此十发起胜行共对者。 明共方便智对。 谓于空不着名方便智则空之有名胜妙行。 今明释方便智也。 摄取对治者明不碍空而起有行。 故此有行方能对治乐空之心。 还为方便智所摄。 故云摄取也。 下略举初二句经。 对以显之。 余类可知。 第二是菩萨住七地下明彼障对治有二种相。 一修行无量者。 前乐对治。 有量为障故。 修无量以为对治。 二修无功用行者。 前乐对治作意修习功用为障故。 修无功用而以为治。 先明修无量中二十句。 摄为十对一一对中皆先明境界无量。 后明佛德业无量。 或要摄为五。 初一众生界无量。 二世界无量。 三有两对明法界无量。 四有三对明调伏界无量。 五后三对明调伏方便界无量。 亦同上文五海可知。 论判此十。 总为摄生故云随所作利益。 以调伏界中分二问故。 摄十为六门也。 初二可知。 三以何慧者。 以法界中二句难可别问故。 就能知智问之。 四以何心者问调伏界欲乐心也。 五以何行者问调伏中所起志行。 六置何乘者问调伏方便无量。 以此差别下总释。 是中下别释。 于无量众生释初句。 无量化业释后句。 以入所化无量故修于能化无量化业。 以能化中佛化最极故偏举之。 菩萨修入佛广化业名修无量行。 二乘生住何处者。 于无量世界中令依清净国土故云入无量世界等。 又以诸世界中佛土最净。 菩萨修入。 令物依之故名修无量行。 下并准此。 三以何等智中二句。 一知善恶三性等法。 谓无量种种法界释差别法也。 智慧觉释佛智得道。 二知三世差别之法。 谓无量劫数释上句。 通达三世释下句。 亦入智觉会同前句合为一门。 四以何心有三种事。 一知欲。 二知根。 三知起行心。 若约能化如次现身口意。 初云有众生信种种天者释众生欲乐差别。 言身心随同行者释入佛色身。 若正应言身随彼心同彼行。 说法令其信入佛法故云入无量众生欲乐等。 二知过去心习软中利根者释上句。 谓根器宿成名过去习。 三品不同名耎中利。 如应说法者释下句佛音声等。 故云入无量诸佛知众生等。 三以何行者此一文亦是入六中第五。 亦是第四中后一摄。 以此同是化众生事故二处辨也。 言随众生心者释上句也。 说对治者释下句。 谓佛智为能治故也。 故云入无量众生心心等。 六置何乘者。 于三乘中如次三句各显示一。 皆上句所化。 下句能化。 竝可知。 二菩萨作是念下明修行无功用行。 于中二。 先明观解方便。 二如是智慧下正显修行。 前中亦二。 先举修行无量中。 诸佛如来无量境。 二如是势力下起趣求意。 言不以分别者。 论经自然不以分别等。 论释自然者自性胜无分别故。 谓八地已上无功用心名自然等。 以纯熟任性能起善行故名自性。 依彼能起佛境势力。 是故修习也。 以分别心不能亡缘等照法界。 所以不成。 要以无分别不取相故。 成无分别。 即是无功用也。 正修行中修大方便慧者。 是前十种方便智也。 何故前以为障。 今复为治。 释汎论障治有二。 一是染障翻离名治。 二是生障修熟名治。 今约后说。 但前者始修力励而起功用故障。 今此数修纯熟故治。 若尔与八地何别。 释此中修学无功用不同八地也。 安住等者明因修行立。 以不动故者释成。 以行坚不退故名不动。 非是八地不为功用动耳。 第三常起种种下明双行分。 于中有四。 一二行双无间者。 内证行熟止观俱现名二行双。 外修常续名为无间。 上是自分。 下三是胜进。 二始起信心。 于上决定名信胜。 三依信起行。 行有义利。 义胜名大。 起修称作故名能作大义。 四行熟成德名菩提分。 就初门内三。 先常起乃至无碍者。 总明二行双现无碍故。 论云一念中奢磨他毗婆舍那二行现前故。 言行住等者正显二行无间常起。 论云一切行中。 彼修行时无间不断不息行故。 不断者非令停绝。 不息者非暂休废。 故云无间也。 三离诸阴等者结离恶住善也。 二常不远离下明信胜。 彼无量智中殊异义。 庄严相现前。 专念故。 谓于佛境依正专念信向故云常不远离等也。 三是菩萨下明能作大义。 于中二。 先总标。 二何以下别释。 别释中先释能具之智。 后释所具十度。 前中二。 先徵责云十度行广何故念念能得具足。 释以大悲者广心也。 修习等大心也。 以广大心念念现前是故能具。 二十波罗蜜者下别释所具十行。 谓一念之中舍己善根与诸众生名为檀度。 即此念中能息烦恼。 名之为戒。 慈悲相应不损名忍。 进求无厌心无异念忍法。 无生巧起此行。 大愿转增。 异论不坏。 妙达所宜。 是故一念起一施时即具此十。 余念念中相续不绝。 虽前诸地皆欲修此。 到七地中方得成就。 论释后四。 释方便中。 起无量智事者释方便体相。 以是下释方便功能。 谓以方便能起施等无量行时。 能以愿力具足摄故。 二起上上智者释愿体相。 以是下释愿功能。 谓以愿功能起上上智。 以此智能起彼施等令上上行生。 皆摄取殊胜故也。 三魔等不坏显力体相。 以是能离施等障者是力功能也。 四如实知法者显智体相。 以是下明智功能。 谓由智力显施等差别。 以化众生故也。 四如是念念下明菩提分差别有四种。 一依大乘行者谓十度自利故也。 二依化众生者谓四摄摄生故。 上二摄善行。 下二离过行。 三依烦恼障增上净故家。 菩提分解脱门者。 何处住者对家问也。 以何等门问解脱门。 何等修行得净问菩提分也。 经中略无四家句。 一般若能照二谛是所照。 三惑灭。 四苦尽四一切助下依智障净。 以离无明。 令觉分圆满。 第四解脱月下明前上地胜差别。 于中有二初明胜前六地。 后明胜后三地。 就前中二。 先问后答。 答中先总后别。 总中先标。 次何以故下释。 谓既诸地齐具。 何故第七独名为胜。 下释中以此地中功用行满故云功行具足也。 能入第八无功用道也。 通谓五通。 明后地业用。 智是八地证智。 如前修无功用行处说。 道是彼因即此地也。 下别释胜相中。 论主先总问起。 云何此地中方便行满足者。 方便行是功用行。 彼余下总举以释。 谓世出世举前六地。 更起殊胜行。 举此第七。 是故下结胜过劣。 初地愿力缘遍满真如名为大法。 二地戒除心恶。 三地求于佛慧。 以益众生名转增长得。 四地智光名得法明。 四地入出世道。 五地还能随世。 六地入深缘起。 上六各是一行中具一切。 今此地中一切中具一切。 故过前也。 论中下地增上等是结前也。 云何下生后也。 修行下略显也。 智方便是前方便慧。 菩提分是前所起菩提分行。 于此地功用行满总结满也。 二何以故下正显胜后地。 于中二。 先明此胜过。 二解脱月下因辨诸地染净之义。 前中先责。 意既云此地菩提分胜故得名胜。 此胜于后有何业用。 下释中先法次喻后合。 初中慧所行道是双行之道。 以是力下正显胜相。 谓以此势力令八地上任运之行自然成就更无加行。 二世界者无功用位如净世界。 有功用位如染世界。 隔位难超故以为喻。 又释前六地喻之以染。 后之三地喻之以净。 唯第七地名染净位。 以能越染到此净处。 既染由此越。 净由此到。 是故此地极为要胜。 合中言行杂道者是染净道也。 论经名染净世界据此义也。 二解脱月下因辨诸地染净之相。 于中先问后答。 答中二。 先通明诸地染净之相。 后佛子下别约七地以明染净。 前中有法喻合。 法中先总标。 次徵责云前言是染。 今复云净。 此有何义。 下释以回向菩提名离罪染。 论经中有二句释。 一向菩提是大心故名离染业。 二随道行如是深心故名离烦恼。 喻中二。 先举轮王喻。 前七地未名纯净。 后举梵王喻。 后三地乃名为净。 合轮王中五句。 一菩萨如是以合轮王。 二从初地来乘等合乘宝象。 三知心烦恼合知贫苦。 四不为所污合王虽无苦。 五不名为过合未离人。 合梵王喻准释可知。 二诸佛子下别明此地染净相。 中亦二。 初明此地离障胜前故云过贪欲等。 二明此地形前望后得名不定。 以不能常在纯无流观。 是故将出观求佛。 以为烦恼也。 第五从菩萨住七地下明双果分。 理实此果通前诸分。 以彼双行是正地相故名彼果。 论分为四一业清净者是前彼障对治家果。 二得胜三昧者是双行家果。 三过地者是前上地胜果。 四得胜行者是前乐无作行对治果。 以彼方便及起胜行满足在此故也。 就初业清净中有四。 一戒净有二。 一就具明戒故云成深净身等。 二约行明戒。 谓断恶修善故云所有不善等。 二又世间下明世间智清净胜。 三于三千下明得自身胜心行。 二平等无与等者谓深心及妙行为二也。 四是菩萨所有下明得胜力。 言禅等现前胜者略释。 谓等取神通等也。 禅是四禅。 定是灭定故。 云寂灭乐行故灭定。 三摩拔提此云等引。 谓平等引生诸功德故。 余文可知。 二能入下明三昧胜有二。 初别列十门。 二总结多类。 前中初五起解分别。 后五成行分别。 前中一依未观之义。 伏心令观。 二依已观之义。 重更审思。 上二知理法。 三由义持力。 依一句。 解无量义进益心慧。 四由文持力。 依一义。 说无量名故能分别义也。 上二知教法。 五依通一切五明处智。 此知事法故云如实分别。 后五中初一烦恼障净显其行深。 后四智障净显其行广。 初中以真如观坚固不坏故治惑障。 后四治智障中一胜功德障者。 谓不能发起智通胜德故以为障。 对治可知。 二不能具起无碍法界自在业行故以为障。 依定起此故以为治。 三于深上佛法怯弱障者。 谓如来所说深玄之法。 情碍不入故以为障。 对治可知。 四不住行障者。 不能寂用无碍俱行故以为障。 经对治中。 背二种生死向无住涅槃故名也。 三是菩萨下明过地。 于中有三。 初行修善巧过。 二作业广大过。 三行修胜入过。 就初中四句。 一巧智。 二深悲。 三过声闻等。 对下彰出。 四趣佛智地对上彰入。 谓此能入八地已上法流水中。 止观俱现。 任运流注入佛果海故名也。 二是菩萨住是下明作业广大过。 于中二。 先正现过相。 二彰其分齐。 前中亦二。 先对下彰出。 过二乘故。 论云无量三业。 无相行者入定远离相无量。 声闻缘觉亦有净业远离。 相非无量。 不能利益一切众生故。 此释过二乘。 复次此无量胜余下地者。 此显过前六地等也。 二是菩萨清净行下对上明入。 谓得八地无生忍光相故能照明也。 二彰过分齐中。 先问后答。 解脱月执前同后难。 刚藏简后异前答。 答中法喻合。 法中缘大法者观察攀缘佛果大法也。 以四五六地寄二乘位。 此地出彼故说为过。 理实已前非不过也。 论云方便行尽念观住故者。 方便慧及殊胜行满足名尽。 于上境界念观相应故名为住。 三佛子下明行修胜入过。 于中甚深者。 远入故者。 能上入也。 远离者。 彼障灭者。 离前障也。 释无行可知。 言身口等者。 论云声闻辟支佛虽离彼相业不如是。 得少为足不求上行故。 谓二乘虽亦离相业用不如菩萨。 以少为足不上求故。 余文可知。 四解脱月下明得胜行。 于中二。 先明三摩拔提胜行。 谓在空不住故。 二发起胜行。 谓起殊胜行故。 前中先问后答。 答中从六地等明得法分齐。 今此地等辨胜过劣。 于中有法喻合。 法中先总明得而不证。 后是菩萨成就下别显。 以不舍众生即寂起用故云成就不思身等。 喻合可知。 二菩萨如是以大愿力下明发起胜行。 经中十句。 论摄为八。 以后三句合为一故有八种行。 共对治摄者。 谓此八行皆共所治俱而不污。 又障共能治治行常立。 如是深乐涅槃现身生死。 以能所治俱名共对治。 二门互收故复云摄也。 初中愿力智力是能发起。 从禅等明所起行缘。 虽深爱等正明所发行相。 一起功德行随顺世间门。 谓现世间增修德行。 二既现世间以何等身。 谓上首之身方能摄故。 三既在世间岂不被染。 以愿力取有故无所染。 四既在世不染。 为不同世行故不被染耶。 释云不尔。 示有妻子。 名家不断。 在此炽然而不为烧。 五非直如上同凡摄化。 亦乃能转二乘上入佛智故名入行也。 六示资生行。 谓饮食资身。 睡能资神。 皆顺生死。 是魔境界。 七示有衰退老病死。 三是魔所行。 上二转魔行。 八转行者转诸凡夫烦恼之行。 所转烦恼不出三种。 谓见爱无明故有三句。 初化转诸见。 谓外道着见名为见贪。 化离名转。 二化转无明。 谓智不能达世及出世。 名为障碍。 化离名转。 三化转贪结。 菩萨现受胜妙乐具。 过天龙等处而不着。 令彼见已生尊心。 各令舍已所贪五欲故名摄取转彼贪心。 又释此三亦是菩萨自行常正。 谓明菩萨处邪恒正。 居碍。 不碍。 在贪不贪。 俱皆名转。 下明位果中三果科释皆同前说。 能练行中言护持佛法者。 论云于三千界得为大师故能护法。 次二句释师义。 方便行满者功用行。 修自行胜故。 守护上首利他行胜故堪为师。 所练净中言愍众生故法忍转净者。 利益众生法忍转显。 此地释名应知者。 谓利生是有中殊胜行。 法忍是空中方便智。 此二双行名善修无相行也。 言善根转胜者。 修行功用尽至故名远行。 言尽至者是功用究竟义也。 喻中众宝严金者。 示现一切菩提分法方便行功用满足故也。 释教智净中日光如前地说者。 前地取月光胜月轮。 今取日光。 不取轮义同前地月故指彼也。 此地胜者日胜月故。 余文准释可知。 第三重颂中四十四颂分七。 初九颂前十妙行乐无作行对治分。 二有三颂彼障对治分中无量行。 略不颂无功用行。 三有六颂双行无间分。 四有十一颂前上地胜分。 五有八颂双行果分。 六有四颂位中三果。 七末后一颂叹胜结说。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1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