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一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一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第十九经)自下第三中贤十行会。 初来意者。 酬前十行问故。 匪知之艰行之为艰。 前解此行。 若膏明相赖目足更资。 故次来也。 次品来者。 此会四品分三。 初二品当会由致。 次一品当会正宗。 后一品胜进趣后。 于由致中。 后品明赞德显体。 此品先明感应道交。 前会已终将陈后说。 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 会名有三。 一约处名夜摩天宫会。 夜摩此云时分。 即空居之首表十行。 涉有化物宜适其时。 时而后言闻者悦伏。 时而后动见者敬从。 涉有依空即事入玄。 託此而说。 约人名功德林。 约法名十行会。 并如后释。 三皆依主。 次品名者。 大同于会。 然梵本中。 上无升字下有神变。 译者以升为神变。 升为神变略有四义。 一不离前三而升此故。 二升一处即升一切处故。 三升已广其处故。 四前后同时无障碍故。 谓佛以圆遍之身。 不起而升时分天宫。 升属如来夜摩。 约处相违释也。 前升须弥后升兜率。 准此可知。 三宗趣者。 会品之宗并如名说。 意趣可知。 四释文者。 一品长分为十。 第一本会圆遍。 谓前会不散而说后会故。 初句遍因。 十方下遍相。 亦有主伴等并如上说。 但处加须弥。 则而演说法通上三会。 第二尔时世尊下。 不离而升。 第三时夜摩下。 天王见佛并如前会。 第四即以下。 各严殿座。 初一句总依空起行。 故云化作。 无着导行故曰莲华。 一行含多所以称藏。 余如上说。 百万已下别显严相。 于中四。 初明座体备德严。 皆云百万位渐增故。 次百万夜摩下。 明座旁围绕严。 三从百万下法门行德严。 文有八句。 摄为四对。 一因缘。 二福智深心契理故。 三愿行四体用。 无生法体之所起故。 四末后一句法教流通严。 第五时彼下请佛居殿。 第六时佛下如来受请。 第七尔时下各念昔因。 然晋经亦有乐音止息。 今略无者译人之意。 谓不如十解会事归理。 不云乐音止息。 不及回向事理无碍。 不云炽然。 退可同前进可齐后。 故并略之。 第八偈赞十佛。 此十佛是前会十佛之前。 如次十佛明位渐高念昔亦远。 理实三世诸佛皆同此说。 余如前会。 文亦有二。 先明此界后辨结通。 前中十偈亦各有四。 初句标名赞别德。 次句通显具吉祥。 三忆曾入此殿。 四结处成胜极。 亦初一句诸颂不同。 初二字别名次二字通号。 下三字别德。 亦皆以下别德释上别名。 一以闻十方释成名称。 二以世间灯释宝王义。 珠有夜光可代灯者。 为宝中王。 佛有智光照无明夜。 故曰宝王。 三四五六义并可知。 七以世灯释胜天者。 身智光照胜于天故。 八以论雄释无去者。 具勇智辩不可动故。 九十可知。 又此中殿各举别名。 初一严体下皆宝之别德。 谓此宝清净。 以用庄严殊胜无垢。 此宝发香是香必妙。 能严之宝无所不见。 可谓普眼如是。 严者。 是善庄严无处不严。 名普严也。 又善严者善因生故。 第九尔时世尊入下。 佛同升殿。 第十此殿下。 处忽宽容并如前会。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初来意者。 助化赞扬故。 说行体性故。 行所依故。 然三天偈赞来意宗趣大旨是同。 但解行愿以为异耳。 释名宗趣亦不异前。 约处约行少有别耳。 四释文者。 文亦有三。 一集众。 二放光。 三偈赞。 初中有十。 一明集因。 亦即各随其类。 为现神通也。 二十方下主菩萨。 三一一下眷属数。 四从十万下来处分量。 然显数随位增。 信十住百回向是万。 此合当千而云十万。 或译人之误。 或是十百则传写之误。 五其名下列菩萨字。 同名林者表十行建立故。 行类广多故。 聚集显发故。 深密无间故。 扶疎庇映故。 此十菩萨。 表行之体也。 可以意消息之。 六此诸菩萨下。 来处刹名同名慧者。 十解之慧行所依故。 七此诸菩萨各于下。 明所事诸佛。 同名眼者。 以智导行了了分明。 成有目之足故。 斯即十行当位之果佛。 于此位显者皆名眼故。 宜以当界之佛与当界菩萨。 共相属对思而释之。 八是诸下至已设敬。 九随所下参而不杂。 十如此下结通无尽。 第二尔时下放光足上。 谓跌背行必动故。 背依轮指得有用故。 表行依信解而成用故。 余同前会。 第三尔时功德林下。 明说偈赞。 十菩萨说即为十段。 亦以东方为始。 上方为终。 各有说偈所依。 谓承佛力等。 今初菩萨。 且就能说。 积行在躬功德圆满。 故名功德。 若就所叹。 叹佛胜德故云功德林。 有十二颂。 以是会主总叙此会普遍之事。 于中二。 初八述赞奇特。 后四举德释成。 前中四。 初一偈叙此品放光。 次二叙前品感应。 次三叙此品众集。 后二明自在普周。 后四举德释成中二。 前二举因显用。 后二辨果用深广。 于中一体用自在。 上半不去遍至。 下半卷舒相尽。 谓一身即多。 则一相不可得。 多即是一则多相不可得。 是故恒一恒多恒非一多。 由此自在。 一尘内身无不周于十方。 遍十方身并潜一尘之内。 皆悉圆遍非分遍。 故难思议也。 后一深广相成。 上半牒广辨深。 下半释深显广。 谓不住故无处不至。 不去故不离本位。 此释深也。 尘毛等处无不普入。 广无边也。 第二上明功德此辨智慧。 悟此除冥难遇之慧。 故名慧林。 偈中叹此十颂分三。 初一明佛难遇。 次六别释难遇。 于中亦三。 初二益广难遇。 次一因圆难遇。 后三果深难遇。 三有三偈校量显胜。 于中初一长时大行校量。 次一长时供佛校量。 后一胜物供佛校量。 第三胜林悟胜义甚深之法。 故偈叹深广无涯之德。 十颂分二。 初三明佛德广博。 后七显法体甚深横竖互显。 前中初二喻况。 后一法合。 喻言孟夏月者取意译也。 梵本敌对翻云后热月。 西域如来圣教。 一岁立为三际。 谓热雨寒。 西域记云。 从正月十六日。 至五月十五日为热时。 则后热月。 言兼得此方孟夏后半余之二际。 各有四月准释可知。 赫日之言。 但取阳光时长难穷其际耳。 彼方或为四时。 与此名同。 但以正月黑半为首耳。 不见此文妄为异解。 后七中令于依他修三无性观。 以余之二性不离依他故。 由于二性成依他故。 谓圆成是依他体性。 遍计但横执依他。 又迷真似现故。 即依三性说三无性。 三性尚一岂有三无。 三无但是即有之无。 三性但是即无之有。 有无不二为一实性。 有无形夺性亦非性故。 于一依他中具修诸观。 文即分三。 初三作生无自性性观。 次二兼修胜义无自性性观。 后二修相无自性性观。 今初即分为三。 初偈正观无生。 初句果空。 谓缘生果法非先有体。 从世性微尘。 及未来藏因缘心识中来。 若有来处即先已有。 如鸟来栖树何得言生。 次句因空既无有果。 对何说因。 又世性等。 亦是妄计因缘有故。 次句双遣所从。 是因所生是果。 又初句不自生。 次句不他生。 次句不共生。 又初句非先有而生。 次句非先无而生。 次句非半有半无。 三义各以末句息妄成观。 次偈以无生释无灭。 略有三义。 一无生可灭故。 二无待对故。 三例生从缘故。 后偈观成利益。 经。 云无生即是佛。 故论云。 若见因缘法。 则为能见佛。 依他因缘即无生故。 次二偈约依他。 兼修胜义无自性性观中。 前偈遣所观。 上半辨观。 下半明益。 各含二义故致兼言。 一者成前。 谓非唯能相之生。 生即无生。 所生法体从缘无性。 即无所有。 此显依他无生是圆成。 性益云深者即事而真故。 二云无生真性亦无所有。 即彼胜义无自性。 性益云深者真性不立故。 后偈遣能观然有二义。 一成前所观。 谓以无性故无有能了。 如无有人能了龟毛长短大小。 知无所了是究竟了。 二是正遣能了。 既无所了亦无能了。 能所两亡为究竟解。 后二偈明相无自性性观。 中初偈正明后偈总结。 前中上半显执。 不了国等依他谓为现见。 妄计为生故。 晋经云。 所言有生者。 当知由所生。 下半明观。 若知无性则离遍计故。 后偈总。 结称于事理之实以观世等。 故善说也。 第四以信乐力闻深不畏。 名无畏林。 偈叹信向益深德故。 十颂分二。 初一所信之境。 谓法身体即法界。 智身证极法界。 致令应用之身不动而遍。 后九闻信之益分五。 初一闻信离恶。 次二辨其难闻。 次三明闻信成佛。 将过去已成证现未当成。 四有一偈明闻必有由。 励物起愿。 五有二颂显起行益。 第五拒妄崇真。 拒迷崇智名为惭愧林。 偈赞如来大智胜益。 十颂分三。 初三法说难思。 次六以喻并决。 后一结德归佛。 今初初偈明闻生胜益。 令物希闻自在法者即佛智也。 次偈佛穷种智故下位难思。 后偈显智从生。 此文反显。 然有二意。 一者成前。 谓欲生智慧当于佛求佛。 无不知故。 不应求之于凡凡暗冥故。 犹搴芙蓉必于深水。 而于木末安可得耶。 二者成后智。 从熏习自种而生。 不从烦恼无智所生。 是故下。 言二心不同时。 属自愚智故故应慎所习也。 若尔何以。 经言烦恼泥中有佛法矣。 此说在缠如来藏故。 然此大智从藏德生。 非从迷起。 若尔烦恼即菩提。 复云何通。 约体性故。 从所迷故。 如波与湿。 然实义者真妄愚智。 若约相成二门峙立。 若约相夺二相寂然。 双照二门非即非离。 若说一者离之令异。 如此章中。 若云异者合之令同。 如后章是善须得意。 勿滞于言。 若准晋经。 云非从智慧生。 亦非无智生。 了达一切法灭除世间闇。 则显智体绝于愚智。 不称实了则名无智。 此偈双明性相。 后喻但显二相不同。 二并决中二。 先五明二性相违。 后一辨功能不等。 今初。 唯第二偈三句是喻。 余偈喻合。 各有半偈。 一约色非色者。 非色谓心缘虑质碍体性不同故。 二中有二喻。 相无相者理事相反。 生死涅槃真妄相反。 虽同一体。 分别义门不相是故。 三成之与坏约相别故。 四初心后心时不同故。 五诸识身所用别故。 缘会不同故眼无耳用。 又此眼识不合余根。 识身同识尚不相合。 愚智。 性异安得相生。 二功能不等者。 非唯二性各别。 然智能灭愚愚不灭智。 药能去毒毒不去药。 亦犹明能灭闇闇不灭明。 三一偈结归如来。 逈出世表故难值遇。 第六勤观理事同无差别。 离身心相故名精进。 十颂总相显佛此德。 前即无差之差。 此乃差之无差。 二章相接显非即离。 亦互相成。 十颂分二。 初一约法双标。 后九就喻双释。 今初也。 初句标其所知。 五类之法皆无有差。 余三句对人以显。 次句拣非余境。 下半唯佛究尽。 后九释中前五释所知。 后四释能知。 前中初四正释。 后一遣疑。 前中皆上半喻。 下半法无差所由。 在于末句。 然其能喻不离诸法。 取其所易喻其所难耳。 一体色无别喻。 此喻为总。 喻虽是一法合有二该横竖故。 竖约理事交彻。 法者事也非法理也。 色即空故。 亦可法真法也非法妄法也。 取文虽异义旨乃同。 谓如金之黄色与金体斤两性无差别。 随取互收。 合中金是所依喻其真法。 色是能依喻妄非法。 以妄无体揽真而起。 则真无不隐唯妄现也。 以真体实妄无不尽唯真现也。 是则无体之妄不异体实之真。 故云无有异也。 亦同密严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横者异法相望。 法者可轨之法也。 非法者。 不可轨之法也。 又法谓有法非法谓无故。 中论释法不生非法。 云有不生无故。 体性无异者。 谓同如故。 然前义正顺于喻。 后义乃顺标中。 诸法之言要由初义性相无差。 方得显于后义事事无差。 若但用后义。 未显相全同性。 那得显于事事同于一性。 第二偈假名不实喻。 以真夺俗是故无差。 揽缘成众生。 即虚非众生。 所遣既无能遣安有。 故俱无实。 以喻诸法皆无实义。 并从缘故。 若以正报为众生。 依报非众生。 乃全是所喻非实之相。 尚难显了。 三三世互无喻。 喻无相故无别。 谓若未来有过去者。 应名过去何名未来。 故知定无过现之相。 文举一隅应反余二。 诸法无相如彼互无。 此以差别喻无差别。 四四相非实喻。 喻无性故无差别。 生等四相离所相法。 无别自性。 一切诸法离所依理。 无别自性。 此以相无喻于性无。 后遣疑者。 疑云若都无别。 云何见有性相等殊。 故此释云。 亦如涅槃体离有无百非斯绝。 而强立名字曰余无余。 诸法亦然。 真俗并虚分别成异。 若离分别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第二四偈。 喻能知者皆展转遣疑。 初偈疑云。 既有分别则有能知。 故释云。 离所数物无能数数。 既所知无性何有能知。 无知之知是真了法。 次复疑云。 若依向喻能数喻能知。 能知虽无所知犹有故。 复用能数法以喻所知。 智慧差别以喻能知。 反覆相遣显无差理。 谓一上加一名之为二。 乃至百千。 皆是诸一。 由能数智作百千解故。 晋译中第三句。 云皆悉是本数。 今译明一多相待故。 无体性喻彼妄想。 于无性中计为有无耳。 次又疑云。 都无能所何名佛智。 故释云。 能所双亡佛智斯显。 故所知妄法如世成坏。 能知真智湛若虚空。 尚不初成况当有败。 如出现品。 又权智照俗同世成坏。 权即是实如不离空。 末偈疑云。 佛智既等应用何殊。 释云。 随心妄取佛无异相。 又谓常无常如各取空。 佛智双非如空无别。 第七智了三种世间。 性相诸边不动。 故名力林。 十颂显佛离相真智。 于中分三。 初四遍明世间。 次五双遣世及出世。 后一观成利益。 今初略有二观。 初二偈摄末归本观。 显众生世间空。 后二缘生无作观。 兼显器世间空。 今初也。 初二句。 推假名众生不出三世。 显是无常。 次二句推三世众生不出于蕴。 显无有我。 次句蕴由业生。 以明果空显非邪因。 次句推业唯心明心外无法。 次句体心如幻。 不离性空及与中道。 如幻无性故。 非有非无故。 末句以本例末。 则上五一如皆展转缘生故。 二缘生无作观中。 初偈无作故缘成。 后偈缘成即无作。 今初言不自他作者。 通遣诸非。 一约外道非自性等作。 亦非梵天等他作。 但以虚妄无业报故。 广如三论破。 二约小乘非同类因自作。 亦非异熟因他作。 以皆相待无自性故。 三约因缘相待。 如十地论及对法所明。 四约以因望果。 中论云。 自作及他作。 共作无因。 作如是说。 诸苦于果则不然此自他言含于二意。 一以果为自以因为他。 论云。 果法不能自作已体故。 二以因为自以缘为他。 此明不从因缘。 无果待对故。 离既不成合亦不成故。 论云。 若彼此共成应有共作。 若彼此尚无作。 何况无因。 作彼此即自他也。 下半二意。 一不碍缘成以遣无因。 二非但不碍幻有。 亦由有空义故能成因果。 是则不动真际建立诸法。 又非但说于苦四种义不成。 一切外万物四义皆不成。 成坏之言显兼器界。 后偈缘成即无作者。 向约幻有。 虽言成坏幻有即空故不应说。 是则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第二五颂双遣中。 初半偈假徵。 次半标答。 次偈出体释成蕴是世间缘成。 寂灭即出世间故。 净名经云。 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 一体说二故云假名。 次二句徵蕴名体。 世以蕴为体。 蕴以何为体。 次二句标答。 上句答体下句答名。 应名无生五蕴。 既云性不可灭。 则显前非事灭。 次一偈释成空故不灭亦非事在。 不灭则知本自不生。 是无生义。 后一偈例出世间。 显智正觉世间。 亦应缘无性。 又证无性之理为自体故。 末后一偈明观益者。 佛以实法为其体故。 见法则常见佛也。 第八照理观佛而起正修。 故名行林。 十颂观佛体相普周德。 于中分二。 前七约喻显修。 后三见实成益。 前中复二。 初二地种无性普周喻。 喻佛无生遍应德。 后五业相无依成事喻。 喻佛难思现用德。 于中二。 三偈喻二偈合。 前中初一明业果互依。 次偈明相依无性。 业不离生故业性空。 因业有生故生无来处。 后偈双结难思显成真观。 若逆推其本。 业复有因卒至无住。 无住无本故无所见。 无见之见方了业空。 二颂合中。 初偈难思普应。 合上业果互依。 次二句。 以互不相是。 合互依无性。 身若是佛转轮王等即是如来。 佛若是身。 正觉之心应同色相。 后二句结示真体。 唯如唯智。 合第三偈难思达本。 二有三偈明见实中。 初颂见佛即了法。 以见佛称性不疑同体故。 次偈见法即见佛。 了法即性净。 知佛不住性相故。 后偈明了正修行。 照了无相心寂分别。 寂照双流故名正念。 则从佛法生是法王子故。 又上三偈初知离名为法。 次知法名为佛。 后知无名为僧。 穷见三宝之实体也。 第九照心本末名为觉林。 十颂显于具分唯识。 大分为二。 前五约喻显法。 后五法合成观。 前中二。 前二约事后三约心。 乍观此喻似前喻所作后喻能作。 细寻喻意。 前喻却亲。 故喻真妄依持。 后喻心境依持。 然依生灭八识。 但有心境依持而即如来藏心故。 有真妄依持。 以会缘入实差别相尽。 唯真如门。 即前喻所显。 摄境从心不坏相故。 是生灭门。 即后喻所明。 存坏不二唯一缘起。 二门无碍唯是一心。 故下合中但明心造欲分义别。 喻显二门。 是名具分唯识。 今初。 二偈真妄依持即真如门。 摄一切法也。 初偈初句总喻一心。 次句喻随缘熏变成依他也。 次句不了依他故成遍计。 第四句喻依他相尽体即圆成。 后偈喻依圆真妄非即离义。 上半不即能所异故。 大种中无色身所触故。 色中无大种眼所见故。 又能造无异画色差别故。 喻妄依真能所异故。 性无差别相不同故。 下半不离义。 谓所造青等。 离能造地等无别体故。 假必依实同聚现故。 喻妄必依真性相交彻故。 然大必能造色。 非色能造大。 喻妄必依真起真不依妄生。 故不云也。 然不离于色有大种可得。 后三约心者。 喻于唯识心生灭门。 于中初一亦明心境不即离义。 上半不即。 心中无彩画。 不可见故。 彩画中无心。 无虑知故。 喻能变所变见相别故。 下半不离随心安布故。 喻离心则无境界相故。 要由心变于境。 非是境能变心。 故云唯识。 不言唯境。 但云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不言然不离于画而有心可得。 次一偈喻能所变之行相。 明画师巧思不住。 变态多端。 所画非心谁相知者。 法合彼心者。 真妄和合心也。 恒言遮断。 不住遮常。 如瀑流故。 含一切种故云无量相。 甚深细名难思议。 次句顿现万境。 下句喻所变境。 离心无体。 又常不住者。 无住为本故。 无量难思总标深广。 下二句释。 示现一切广故难思。 各不相知深故难思。 三一偈。 重喻上来不相知义。 谓非唯所画之法。 自不相知。 喻所变之境无有体性。 能画之心念念生灭。 自不相知故。 亦不能知于所画。 双喻心境皆无自性。 各不相知故。 言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 又虽不知画心。 而由心能画。 喻众生虽迷心现量而心变于境。 又由不能知所画。 但画于自心故。 能成所画。 喻众生由迷境唯心方能现妄境。 又喻正由无性方成万境。 故云诸法性如是。 第二五偈合中分四。 初一偈合。 初二句初句合。 最初句心者。 即总相之心也。 下三句合。 第二句诸世间者。 即诸彩色此句为总。 下出诸相即蕴界处。 故云无法不造故。 晋译云造种种五蕴。 正法念云。 心如画师手。 画出五彩黑青赤黄白及白白。 故上文云。 布诸彩色。 画手譬心六色。 如次喻地狱鬼畜修罗人天。 若言种种则十法界。 五蕴等法皆心所造。 次二颂合前初偈下半。 于中二。 初一举例以合。 由成前诸言。 谓如世五蕴从心而造。 诸佛五蕴亦然。 如佛五蕴。 余一切众生亦然。 皆从心造。 然心是总相悟之名佛。 成净缘起。 迷作众生。 成染缘起。 缘起虽有染净心体不殊。 佛果契心同真无尽。 妄法有极故不言之。 若依旧译。 云心佛与众生。 是三无差别。 则三皆无尽。 无尽即是无别之相。 应云心佛与众生。 体性皆无尽。 以妄体本真故亦无尽。 是以如来不断性恶。 亦犹阐提不断性善。 又上三各有二义。 总心二义者。 一染二净。 佛二义者。 一应机随染。 二平等违染。 众生二者。 一随流背佛。 二机熟感佛。 各以初义成顺流无差。 各以后义为反流无差。 则无差之言含尽无尽。 又三中二义。 各全体相收。 此三无差成一缘起。 上约横论。 若约一人心即总相。 佛即本觉。 众生即不觉。 乃本觉随缘而成此二。 为生灭门。 下半此二体性无尽。 即真如门。 随缘不失自真性故。 正合前文大种无差。 若谓心佛众生三有异者。 即是虚妄取异色也。 后一偈反势合。 谓妄取异色则不知心行。 若知心行普造世间。 则无虚妄。 便了真实。 即正合大种无差。 兼明观益。 三一偈有二义。 一双合前真妄心境不即离义。 上半合前二三偈之上半。 即前互无不即之义。 心即能变及心体故。 身即所变。 谓有根身是识相分及性之相故。 下半双合前两偈。 下半不离之义。 谓虽不相住。 而依心现境依体起用。 作诸佛事体用不碍。 为未曾有。 二又将合前第四偈。 谓上半合前恒不住义。 及各不相知。 而能作佛事。 合示现一切色。 自在未曾有合无量难思议。 为兼此义。 不以互无言之而言不住。 译之妙也。 晋经但云心亦非是身。 但得前文互无之义。 末后一偈结劝即反。 合前画师不知心喻。 若不知心常画妄境。 观唯心造则了真佛。 上半有机下半示观。 然有二释。 一云。 若欲了佛者应观法界性。 上一切差别皆唯心作。 以见法即见佛故。 二观法界性是真如门。 观唯心造即生灭门。 是双结也。 又一是真如实观。 一是唯心识观。 大乘观要不出此二。 观此二门唯是一心。 皆各总摄一切法尽。 二谛双融无碍一味。 三世诸佛证此为体故。 欲知彼者。 应当观此既为妙极。 是以暂持能破地狱。 第十鉴达诸佛逈超色声。 心言路绝故云智林。 颂显此德十颂分二。 初一标章后九解释。 今初。 若准晋本。 第四句云所思不可思。 则四句皆标章。 今经则上三句标章。 第四句总结。 谓标章遮过令不依识。 明佛三业非凡境故。 第四总结显德示智入门。 谓若了唯一真心。 言思斯绝则合菩提之体故。 梵本第四句。 云于不思何思。 即是以一真心而成三业。 三业不离一真形夺相融。 不可以一多思也。 又非唯佛之三业同一真心。 亦与观者真心非异非一。 故难思议。 若能离于思议则终日见闻。 亦无所见闻矣。 后九别释中。 即分三别。 初二释不可取。 次四释不可见。 后三释不可闻。 今初也。 初半偈夺以正释。 后一偈半纵以生过。 然有量等实通三业。 为对下二且就智明。 有如理智不可言量。 有如量智不可言无。 又一智即是一切智故。 众智所用不相杂故。 后纵中初半。 纵其令取必无果利。 后一偈显取之失。 夫说法者。 当如法说法无所得而欲取得。 心计有说执石为宝。 是谓自欺。 理无谓有是为自诳。 终不契理。 故云。 己事不成污他心识故不令众喜。 又以量无量取则堕断常。 自损损他故皆不可。 第二有四偈。 叹佛色身深奥释不可见。 章文分为二。 初一法说后三喻况。 今初。 非色现色故称为妙。 物感斯现是曰无边。 又色即空故边即无边。 又净识所现空色相融。 故身分总别。 乃至一毛皆无边量。 摄德无尽。 具上三义岂可以尽言。 次三喻中分二。 初一摩尼随映喻。 喻佛地实无异色。 随感便现故言无色而现色。 喻全似法。 故但合云。 佛亦如是。 后二偈净空现色喻。 喻佛法身体非是色。 能现麁妙一切诸色。 初偈喻后偈合。 四句对前。 但二三前却此是分喻。 故委合之。 以空但不可眼见。 而可心知。 佛所现色心行处绝。 故为分喻。 心眼尚不能见。 况肉眼哉。 此即见中绝思议也。 问二喻。 岂不违经上云有无边妙色。 今云非色无色耶。 亦违诸论佛有妙色为增上缘。 古德云。 若约初教大乘义。 如前说。 若实教大乘。 佛地无此色声麁相功德。 但有大智大悲大定大愿诸功德等。 然诸功德等并同证真如。 若众生机感。 即现色无尽。 既无不应机时。 故所现色亦无断绝。 此以随他为自。 更无别他自。 约此为有。 故云。 无边妙色。 今约自说。 不约随他。 故云无色非色也。 亦可前喻初教后。 喻实教。 有云。 若尔彼能现体为有无耶。 十莲华藏尘数之相。 皆示现耶。 八地七劝。 言佛色声皆无有量。 宁不违耶。 若执佛果。 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者。 无漏蕴界穷未来际。 遍因陀罗网皆非实事。 亦违涅槃灭无常色而获常色。 此义具如智慧庄严经说。 然上二解各是一理。 并符经论。 今当会之。 摄末从本唯如如智。 自受用色智所现故。 摄相从性但有如如。 既所现即如。 何妨妙色。 故有亦无失。 然如外无法何要须现。 万法即如如即法身。 更何所现。 故云唯如如。 及如如智独存。 于理未失。 如色相即有无交彻。 若定执有无恐伤圣旨。 故今二喻前后相成。 摩尼现色但云无色。 无即但是无他。 非无自体。 净空现色既云非色。 非即非其自体。 不独无他。 前喻自受用身后喻法身。 此二不二为佛真身。 故下经云。 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 所现众色形令入此法中。 第三三偈。 释所闻不可闻中。 初约应声缘感。 便应离相离性故。 声非如来应不差机。 非声之声故云不离。 故以声取是行邪道。 若离声取未免断无。 次颂约体释。 湛然不迁。 心离分别。 尚非心见安可耳闻。 犹如天鼓无心出故。 此即闻中不思议也。 后偈释疑。 疑云。 为是有法不可闻耶。 为是无法无可说耶。 上半顺理后句答。 次疑云。 若尔何以现闻教法。 下半释云。 但自心变非佛说也。 若依权教。 此约有影无本。 然本影相望通有四句。 若依此宗果海离言故无有说。 用随机现谓如是说。 而此本质亦是自心余如悬谈中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1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