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二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二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十行品第二十一(从第十九经半尽第二十一经)来意有二。 一前序此正故。 二前辨所依佛智。 此辨能依之行故。 二释名者。 随缘顺理造修名行。 数越尘沙寄圆辨十。 仁王名为十止。 就三学中定心增故。 梵网名。 为长养。 长道根故。 若具梵本。 应云功德华聚。 菩萨说十行品则兼能说人。 今文略耳。 宗趣可知。 四释文者。 此品不同前二。 有行德者以行为主。 故略无之。 又行德已纯熟进趣中收。 故唯一品义当行中之解。 品有七分。 一三昧分。 二加分。 三起分。 四本分。 五说分。 六现证分。 七重颂分。 今初三昧分。 功德林入者为众首故。 表说十行众德建立故。 承佛神力是入定因。 入菩萨善思惟者。 显定别名。 拣因异果故名菩萨。 巧顺事理拣择无碍。 无心成事名善思惟。 二入是已下明加分有三。 初总辨作加因缘。 二辨加所为。 三正显加相。 初中四。 一总标加因。 二十方下加缘显现。 三告功德林下赞有加因。 四善男子下双显加定因缘。 于中二。 初别显所因。 二令汝入下结因所属。 今初。 亦有四因。 一伴佛同加准十住会。 即是神力加也。 二主佛宿愿。 三主佛现威。 四大众机感略无助化善根。 或是诸字中摄故。 余义具于前会。 二为增长下辨加所为。 有十一句。 前十别明。 后所谓下一句总结。 乃至起分皆同前会。 但住行之殊。 第三善男子下。 正辨加相中三。 初语业加。 命其说故。 二是时诸佛下意业加。 与智慧故。 有别显徵释。 别显中初总余别。 别中一捷辩。 二无断辩。 三无师智。 前后二会并无此智。 即是本觉之智了因自得悟。 不由师。 假佛缘显故得云与。 及无痴智并是迅辩。 四应辩五无谬错辩。 六丰义味辩。 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辩。 八总策前七九。 此七无胜。 三尔时下身业加。 增威力故。 第三时功德林下。 起分可知。 第四告诸下本分文二。 初行体后行相。 前中若约所依。 即前善思三昧为体。 若约所观即二谛双融。 若约能观悲智无碍。 今从教相。 即下四行为体。 若约十行别体。 即以十波罗蜜为体。 义见初会。 今就教相中。 若直就经文文分为二。 初标显。 二何以下徵释。 初中先标行体难思。 行即深心所修行海也。 与法界下显难思之相。 深等法界广齐虚空。 故心言罔及也。 又超下位名不思议。 又即理之事行。 同事法界之无量。 等虚空之无边。 即事之理。 行同理法界之寂寥。 等虚空之绝相。 此二俱非言之表诠心之显诠。 故难思议。 况二交彻。 能令一行摄一切行。 一位摄一切位。 纯杂无碍故。 第十行。 云入因陀罗网法界。 成就如来无碍解脱。 人中雄勐大师子吼。 乃至到一切法实相源底故。 又若唯遮者则凡圣绝分故。 非但遮常心言。 亦应融常心言。 是则于中思议不可尽也。 遮融无二。 则思与非思体俱寂灭。 方曰真不思议。 从徵释中。 何以因人之行便叵思耶。 释云同佛果故佛穷事行之边。 极理行之际。 断一切障证一切理。 因圆果满融无障碍。 菩萨同彼宁可思议。 若取论势。 菩萨行为总句。 余皆是别。 不可思议即真实行也。 彼约地前不见。 此约凡愚叵思。 亦名真实行布。 位中无真如观故。 无观相行。 二与法界等即是胜行。 亦是佛本故。 三与虚空等即因行也。 是无常因亦未得地智。 缺常果因也。 四学三世佛而修行者是不怯弱行。 未能顺理真实救护。 故无大行。 余同前会。 第二佛子何等下辨行相。 文分为三。 初总徵其名。 二佛子下标数显胜。 故云三世诸佛同说。 三何等下徵数列名。 先徵次列后结。 列中。 然与本业名虽小异。 而义意大同。 一施悦自他故名欢喜。 约三施说在因皆悦故。 下经云。 为令众生生欢喜故。 若就果说。 财获富饶无畏。 身心安泰。 法施当获法喜皆欢喜义。 此约随相。 本业云。 始入法空不为外道邪论所倒。 入正位故名欢喜行。 此约离相。 二三聚净戒亦益自他。 故名饶益。 或以后摄前。 本业云。 得常化一切众生法。 皆利众生故。 此唯据利他。 三忍顺物理名无违逆。 彼云得实法忍无我我所名无瞋恨。 此约以后摄初。 晋云无恚恨。 亦是以初摄后。 而实二忍顺物法忍顺理。 以后遵前。 皆顺事理。 四勤无怠退名无屈挠。 亦通三勤。 彼云。 常住功德现化众生。 故名无尽。 谓若有怠退斯则有尽。 而摄论三精进中。 三名无弱无退无喜足。 则是以后摄初。 五以慧资定离沉掉故。 名无痴乱。 彼云。 命终之时。 无明之鬼不乱不浊住正念。 故名离痴乱。 此但从一义。 故下经云。 于死此生彼心无痴乱。 六慧能显发三谛之理。 般若现前故名善现。 彼云。 生生常在佛国中生。 此但据得报。 谓即空照有而能现生。 七不滞事理故名无着。 彼云。 于我无我乃至一切法空故。 此即涉有不迷于空。 谓于我而无有我也。 若于我无我皆不着者。 则双不滞也。 以有不舍不受方便智故。 八大愿可尊故。 又成大行愿乃能得故。 故名难得。 彼云。 三世佛法中常敬顺故。 名尊重行。 彼约修心此约难胜。 九善巧说法名善法行。 彼经云。 说法授人动成物则故。 同于九地法师位故。 十言行不虚故名真实。 又称二谛故。 故彼经云。 二谛非如非相非非相。 故名真实。 然上约十度释名。 度各有三。 并见初会。 第五佛子何等为下说分。 十行则为十段。 一一各三。 谓一徵名。 二释相。 三结名。 今初。 欢喜行即是檀度。 初徵名中已如前释。 第二佛子此菩萨下。 释相分二。 先略辨体相。 后修此行时下。 广显名相。 今初。 瑜伽菩萨地。 菩萨六度各有九门。 一者自性。 谓出行体。 二者一切。 谓能具行。 三者难行。 谓就中别显。 四者一切门。 谓行差别。 五者善士。 谓作饶益。 六者一切种。 谓偏摄圣教。 七者遂求。 谓随所须。 八者与二世乐。 谓于现在作大饶益。 令得未来广大安乐。 九者清净。 谓胜离相成波罗蜜。 今文分三。 以摄于九。 一总标施主。 二其心下离所不应。 三但为下彰其意乐。 今初。 含摄前四及与六七。 谓一者施主惠施。 显施自性。 惠有二义。 一惠即是施。 二谓巧惠筹量可不。 凡所有物悉能施者。 摄余五门。 谓一若内若外。 二若难若易。 三财法无畏。 四一切种门。 五随求与故。 二离所不应即清净施。 文有五句。 以摄十义。 心平等者略有四义。 一无执取。 离妄见故。 二不积聚。 施观渐与顿皆平等故。 三不高举。 但行谦下不与他竞。 离憍慢故。 四无向背。 不朋党故。 言无有悔悋者。 此有三义。 一不退弱。 施已无悔故。 二不下劣。 胜物无悋故。 三不留滞。 速与无悋故。 言不望果报者。 不求异熟果故。 不求名称者。 无所依故。 不贪利养者。 不望报恩故。 三彰其意乐中。 有十二句摄上二门。 谓前十一句明善士施。 此有五相。 一但为救护者。 不损恼故。 二摄受者。 自手授与故。 三饶益者。 应其时故。 上三下益。 次有八句。 明其上攀不出二意。 一净信故。 二恭敬故。 八中一创起习学。 二忆持不忘。 三爱乐不舍。 四净治其障。 五更修增广。 六住持不断。 七令不隐没。 八演以示人。 后令诸众生离苦得乐。 结归慈悲。 即二世乐。 上但为之言流下诸句。 又上救护是无畏施。 摄受是财饶益是法。 第二广显名相中。 广前一切施也。 亦具诸施恐繁不配。 文中二。 先现行财施。 后愿行法施。 财中复二。 一随相。 二离相。 前中亦二。 一明施行。 二回向行。 前中亦二。 初愿受胜生行施。 二示异类身行施。 前中依无着论有六意乐。 一方便。 二欢喜。 三恩德。 四广大。 五善好。 六清净。 下并具之。 于中文四。 一愿具施缘。 即方便意乐先作意故。 亦即广前为大施主。 二假使下难求能求。 三尔时菩萨下。 明难舍能舍举难况易。 即便施者无留滞也。 四如是下明一切无违。 有三意乐。 初即广大意乐。 能广行故。 二但更下。 即欢喜意乐也。 三作如是念下。 恩德意乐也。 我今应下是随顺心。 第二又作下。 明示异类身而行布施。 回现施善未来受身。 以悲深故。 亦广大心也。 第二以此下回向行。 初自期大果。 亦广大意乐也。 后愿施田亦得二果。 是善好意乐。 第二菩萨如是下。 明离相施即清净意乐也。 随相离相行必同时。 言不并彰故分前后。 应将离相别别贯前。 如大般若。 不欲繁文故。 併居一处。 前后体势类此可知。 文分为三。 初人空观。 次法空观。 后二观之益。 即成彼岸智。 今初也。 如是利益众生者。 牒前事行。 欲显正利益时。 即无我想等故。 所无之法略有十句。 我谓主宰诸蕴假者也。 故智论三十五云。 于五蕴中我我所心起故。 瑜伽大同此说。 此句为总。 但是一我随事立下别名。 然由迷缘生实性。 计有即蕴异蕴之我。 既了性空迷想斯寂。 故云无也。 若别别观无之所以。 如十定品第二定辨。 二众生者。 智论云。 五蕴和合中生故。 瑜伽名为有情。 谓诸贤圣如实了知。 唯有此法更无余故。 三有想者。 智论瑜伽俱名生者。 谓计有我人能起众事。 如父生子故。 有即所起诸趣生也。 四命者。 谓命根成就故。 瑜伽云。 寿命和合故活存现。 五种种者。 智论名为众数。 谓阴界入等诸因缘。 是众数法故。 新译名异生。 能受异趣生故。 六补特伽罗者。 此云数取趣。 瑜伽云。 计有我人。 数数往取诸趣无厌故。 此名依一声中呼一人。 若依多声中呼多人。 即云补特伽罗。 七人者。 有灵于土木之称。 智论云。 行人法故。 大般若名士夫。 瑜伽释云能作一切士夫用故。 八摩纳婆。 此云儒童。 谓计有我人。 为少年有学之者。 此名依一声中但呼一人。 若呼多人多声中呼。 应云摩纳婆嚩迦也。 九作者者。 作诸业故。 智论云。 手足能有所作故。 十受者者。 智论云。 计后世受罪福果报故。 大般若第三四。 大品第二及金刚般若中说数有增减。 名或小异。 大意不殊。 回向十定准斯会释。 二但观下明法空观。 菩萨既了法空。 安有我耶。 故上云人空非如二乘人空法有。 故此直云但观法界空等。 法界众生界总举所观法体。 不出此二。 菩萨了之究竟无差。 横则无边。 等虚空故。 竪则无际。 离始终故。 空法者此二皆空也。 空亦总句。 何以知空。 但有名字无实所有故。 无何所有。 一外无自共之相状。 二内无有为无为之体性。 三无所住之处。 所谓不在内外中间有中住故。 四无二法之相依。 有去不留空故。 五无造作之功用故无所有。 无所有故空。 空故众生界即法界也。 第三作是下观益。 九句皆云不见者。 穷于法性到彼岸故。 初三即是三轮。 福田者施所生也。 业约成因而招当果。 剋获为果酬因曰报。 习因习续于前。 习果剋获为后。 习因习果通名为因。 能牵后报此报酬因。 此则果通现得又报谓有漏。 果谓无漏。 同是当果。 漏无漏殊。 小施小果大施大果。 第二愿行法施。 文分为二。 初观悲境为起愿由。 二我当尽学下。 起愿利益。 不坏法性是坚固因。 安隐快乐是坚固果。 第二饶益行。 释相之中先略后广。 皆显三聚含于九戒。 今初。 略中文三。 初明持相。 次彰离过。 后显持意。 今初。 初句为总。 总该三聚即戒自性。 于色声下别释净义。 意地无着是真律义。 亦为生说。 即饶益有情戒也。 二不求下彰其离过。 亦是于果无依。 显清净义。 三但坚持下。 显持戒意。 初句为总。 尽寿坚持。 作如是下以誓自要成上坚相。 谓一切利养恭敬。 他论本随烦恼不能伏故。 一切恶止得佛正法。 是真善行。 缠谓八缠。 即无惭无愧掉举恶作惛睡悭嫉。 初二障戒。 正障律仪。 次二障止。 次二障观。 后二障舍。 即障善法饶益。 于相修中。 缠绕身心所以偏说。 或说十缠。 谓加忿覆。 于被举时为重障故。 此即随惑。 缚谓四缚。 即贪欲瞋恚戒取我见。 贪利不遂热恼生瞋。 梵行命难则生毁谤。 谤则戒取我则浊乱。 不毁不持方为平等。 第二佛子菩萨如是下。 广显三聚。 即分为三。 初摄律仪。 二摄众生。 三摄善法。 今初即坚持不犯。 为第一难持。 文中亦二。 先显难持之境。 谓多而且丽加以惑心。 日日长时。 故为难也。 后尔时菩萨下。 起观对治。 即能持于难持也。 言乃至者。 大品云。 贪着五欲障碍生天。 况复菩提胜事皆障故。 云乃至。 第二唯除下摄众生戒。 于中四。 初明忘犯济物。 如祇陀末利唯酒唯戒。 唯除教化。 即行于非道不舍智心。 即通达佛道。 二佛子下轻身益物。 为第二难持。 乃至舍命亦无缺故。 三菩萨自得下。 彰持分齐。 是第三难持。 谓恒住正念无误失故。 即以难况易以误况故。 本性惯习故分齐者。 初发心住。 了见心性成正觉故。 解法无生常见佛故。 触境皆佛。 岂容佛所生欲想耶。 四尔时菩萨下。 明深起大悲是善士相。 在文分三。 初悲物着欲。 二生劝持心。 三徵释所以。 今初。 七句初二为总。 无时不起。 是长夜中想念。 下别。 一想念未得。 二趣向可得。 三贪着已得。 四决谓为净。 五耽染无厌。 六迷醉沉溺。 七随境流转。 八欲罢不能。 二我今下生劝持心。 初劝他持戒。 次住净戒下兼赞戒功德。 三徵释者。 大悲益他菩萨家业故。 第三作是学已下。 明摄善法戒。 文分为二。 初明自分现摄。 后辨胜进当摄。 今初。 善法虽多不出悲智故。 文中略举于中分三。 初双标悲智。 二然知已下。 双释二相。 三如是解者已下。 双明二果。 今初也。 先智后悲。 智中先明离过。 谓离恶行无明。 后以智下明其成德。 为众生下即是摄悲。 二双释二相中。 悲智双运文分为二。 先以智导悲自成正观。 二一切诸法下。 通明入法显彼倒因。 今初。 文有四对。 前三二互相望。 后一当体以辨。 前三对中。 前二不离后一不即。 即显生之与倒非即离也。 众生即能起颠倒之人。 乃染分依他。 颠倒即所起之妄。 是遍计所执。 初对明不离者。 谓依似执实故。 离生无倒。 依执似起离倒无生。 第二对明不相在。 重释前义。 言不离者。 明因果相待缘成非先有体。 二物相在因中无果。 故倒内无生。 若必有者则应遍计是依他起。 果中无因故。 生内无倒。 若要令有者。 则应无有不倒众生。 第三对明不即。 不坏因果能所遍计之二相故。 由前三对则知生倒非一非异非即非离。 第四对当体以辨倒心。 託境方生故非内法。 若是内者无境应有境。 由情计故非外法。 若是外者。 智者于境不应不染。 既非内外宁在中间。 则知心境。 当体自虚。 将何对也。 以明即离众生亦尔。 即蕴求无故非内法。 离蕴亦无故非外法。 既非内外亦绝中间。 本性自空何能起倒。 将何对他明非即离。 既如是知则自无倒。 为物说此倒惑自除。 二一切下。 通明入法显彼倒因。 谓由不达缘成不坚。 妄生遍计。 故云诳惑愚夫。 实则愚夫自诳。 若猕猴执月。 三如是已下。 双明二果。 即前悲智所成之果也。 亦九戒中二世乐戒也。 先总后别。 总中由解诸法不实幻化。 即是觉了诸行了行相虚。 名达生死。 知行体寂是了涅槃。 了之究竟即得菩提。 自得度下别有九对。 一度苦。 二脱集。 以了生死故。 三调之以道。 四寂之以灭。 以了涅槃故。 次四即证四谛之德。 如次配上。 谓由断苦故。 得安乐等。 九即证佛菩提之乐。 第二佛子已下胜进当摄。 于中有二十句。 前十具胜德。 一顺佛二离世。 三行胜法。 四住等理。 五等慈。 六明智。 七离过。 八忘缘。 九舍执。 十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后十住深智。 末句为总即是佛智。 余别显深广之义。 一上无过。 二言不及。 三离依着。 四无变动。 五超数量。 六无边畔。 七无终尽。 八绝色相。 由上故深。 第三无违逆行。 即是忍度。 于释相中文分二别。 初略辨行相。 后对境正修。 今初分三。 一修忍行。 二离忍过。 三修忍意今初。 常修忍法。 即标行所属。 谦下等言彰忍之相。 文有十句。 初总显自性。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 若海之下百川归焉。 恭敬崇彼安敢不忍。 不自害下九句别明。 通有三释。 一约三毒。 二就三业。 三据三忍。 初云。 前三治瞋行忍。 瞋必害故。 一无如前境而自刑害。 二力及害他。 三以死相敌无论先后。 及与一时但取两害。 次三治贪成忍故。 梁摄论云。 取是贪爱别名。 一自贪名利。 二使彼令取。 或随喜彼取。 三兼行上二。 后三治痴修忍。 痴故执着一着己德能。 云何毁我。 二彼人若是云何辱我。 三俱染可知。 此九皆过菩萨正观。 以不不之能治之观下文自辨。 二约三业者。 害必加身着必由意。 自他赞举名为取也。 苟心赞他尚为谄媚。 况自称举。 故并安忍之。 三约三忍者。 害即怨害。 取即不能安受饥寒等苦。 妄受取故。 着则不见谛理。 由见谛理。 三忍皆成。 故思益云。 诸法念念灭。 其性常不住。 于中无骂辱。 亦无有恭敬。 若节节解身。 其心常不动等。 又上三即约违顺中庸之境。 故成三毒。 余可准思。 二亦不下离忍过也。 名引中人利诱下士。 菩萨上士。 故不贪求。 三但作下修忍之意也。 所以修者。 先自忍己后为生说。 令修忍行离恶断惑。 是内安忍惑亡智现。 则住法忍。 既去烦恼鑛秽。 则身心柔和堪任法器。 如彼鍊金。 上来皆是清净忍也。 第二佛子下。 对境修忍广显行相。 文中分二。 先明修忍行。 后明修忍意。 前中有三。 初耐冤害。 次安受苦。 三谛察法。 今初分二。 先彰难忍之境。 后明能忍之行。 此亦难行忍也。 今初分三。 初明口加毁辱故。 梁摄论以耐冤害。 亦名他毁辱忍。 略显十种。 一触忌讳故。 二恶轨则故。 三令忧慼故。 四无风雅故。 五极庸贱故。 六诠邪恶故。 七不入人心故。 八诠猥杂故。 九极鄙恶故。 十极麁犷故。 以是言下总结所作。 多人多口各多恶言。 二又此下身加逼害。 上二事广。 三如是经下总辨长时。 是谓难忍之境也。 二菩萨遭此下明能忍行。 先结前生后。 谓遭前极苦。 二作是念下正显忍相。 以失自要。 文有十句。 初一假设不忍失念易志故。 云动乱。 余九明失。 一则不调瞋恚。 二则不护根门。 三迷忍法门。 四不修忍行。 五随风外转。 六动乱内生。 七不惜善根。 八未忘彼此。 上八自损。 由此不能利他今能忍故。 以不不之。 便成八行。 自他俱利自他俱调。 若说此胜利成善士行。 二菩萨尔时下。 安受苦忍。 虽仍前文义当安受故。 引往所受苦以况今苦。 而欲安受。 所以引者。 无始显昔苦时长。 诸苦明其事广。 虽事广时长而空无二利。 今时促苦少能成忍。 度自利利他安不忍哉。 故练磨颂云。 汝已恶道经多劫。 无益受苦尚能超。 今行少善得菩提大利不应生退屈。 由斯重自劝勉诫励。 令净而无乱喜不忧慼。 调其瞋蔽摄护根门。 是自住忍法。 令物同忍。 第三复更已下谛察法忍。 亦仍前起故云复更。 斯则一忍之中。 便具三忍。 表非全异故。 一境具明。 文分三别。 一自成法忍。 文有五句。 初句总标。 无我已下释成空义。 以苦空无常无我四行释之。 倒为其次。 又约大乘故苦乐等双遣。 一人我法我两亡。 二常与无常非实相待有故。 三空有俱寂故云无二四苦乐。 皆遣云无所有。 二诸法空下令他成忍。 众生迷空故应为。 说皆清净忍也。 三是故下结行应修。 然庄严论中。 由三思五想则能忍受。 一思他毁辱我是我自业。 二思彼我俱是行苦。 三思声闻自利尚不以苦加人。 此三文在安受忍中。 思昔诸苦自他调摄故。 言五想者。 一本亲想。 众生无始无非亲属故。 二修法想。 打骂不可得故。 三修无常想。 四修苦想。 五修摄取想。 即此文摄对前可思。 第二为慈念下明修忍意。 文有十句义兼通别。 通则三忍皆为此十在义可知。 别则为初五。 故修耐冤害。 慈念为总。 次但欲饶益于他。 不惧他不饶益。 本欲安人岂当加报。 愍彼沦倒宁怀恨心。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 次一安受苦忍。 随逐众生无疲苦故。 次二句。 为觉自他修谛察法。 后二通于前三。 上一为言下流至此。 斯即九中二世乐也。 第四无屈挠行。 挠者曲也弱也。 即牢强精进也。 释相中二。 先总显其相。 后随难别释。 前中文三。 初正显精进。 二性无下明离过失。 三但为下辨进所为。 此之三段。 初即总举次是释。 精谓无杂故。 三是释进趣所为故。 今初正显中。 初句标行所属。 所谓已下显胜列名。 精进多名望业用故。 初第一者亦是首义。 此义有三。 一大故。 第一谓为大菩提故。 二胜故。 第一光明功德故。 三殊胜故。 第一谓超出故。 第二大亦三义。 一最胜故。 大胜中极故。 如世大王。 二最妙故。 大事理融通故。 如世大德。 三上故。 大行体高上如世尊长第三胜者亦有三义。 一无上故。 胜不可加故。 二无等故。 胜不可匹故。 三普遍故。 胜体周法界无可胜故。 二离过中即难行精进。 性无间杂最为难故。 先离自恼之过。 谓本随烦恼任运不起。 故曰性无。 圆融教中地前得尔。 后终不为下明离恼他。 三辨精进所为中。 有二十句具含三种精进。 但为是被甲四弘愿故。 而行即是方便加行所为之法。 是所摄善。 文分为四。 初三断惑。 次七度生。 次四知法。 后六求佛。 即四弘也。 今初。 初断现行。 次断种子。 后断余习。 二度众生中为成十力智故。 烦恼是漏意令其尽。 境界即遍趣行。 心行义兼于业生死义。 兼宿住处非处力。 总故不明。 三有四句。 知法中初总余别。 别中一事法界。 若自入法则以净信为根本。 若约利他则以慈悲为根本等。 二即理法界。 云平等性。 三事理无碍法界。 三世之事。 即平等理性也。 事随理融义含事事无碍。 四有六句。 求佛中初二即智。 初句教智光明。 后句证智。 次二知境先真后俗。 后二皆权智。 前句知机识药。 后句四辩宣陈分别演说。 即是乐说。 说于法义句即是辞上之四弘。 初二知苦断集。 后二修道证灭。 即无作四谛之境也。 第二佛子菩萨下。 随难别释。 于中二。 先明被甲精进。 后明利乐精进。 今初。 全同瑜伽之文。 但论以被甲为初。 约先心自誓故。 本业三进之中初名大誓。 今居摄善之后。 就假设遇缘耳。 文有两番问答。 初番可知。 后设复有下第二番中。 更难于前。 得大善利者。 我本发心愿代物苦。 但虑不容相代。 今闻苦身能遂顺本悲心。 不虑时长。 但增喜庆长劫不懈。 况尽寿耶。 一念不悔即忘身无间。 自庆得利即平等通达。 有深功德为难行也。 第二菩萨以此下。 利乐精进。 即用前加行摄善。 以利众生。 令彼涅槃真安乐也。 第五离痴乱行。 释相中二。 先总显无痴乱。 后别明无痴乱。 今初。 句虽有六义乃有十。 初总余别。 总云成就正念者。 然通三义皆名正念。 一就奢摩他品名为正念。 正念即定。 以彼定心离妄念之乱。 故名为正。 此从业用立名。 亦隣近立称故。 八正道中正念定摄。 起信论云。 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住正念。 二就毗钵舍那品。 亦名正念。 谓不偏鉴达明了于缘。 故下经云。 正念诸法未曾忘失。 三双运道名为正念。 次下经云。 以正念故善解世间等。 谓于缘明了是无痴义。 不异所缘名无乱义。 即双运也。 又下经。 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 虽有毗钵舍那及双运道。 皆就心一境。 辨名禅自性。 别中初句复是无乱之总。 谓不随境转故无散乱。 三障不能坏名为坚固。 四缘不能牵故云不动。 五超劣显胜故云最上。 六异世无染故云清净。 上五释无乱也。 下四义释无痴。 谓七称法界故云广。 八趣一切智故云大。 九引发难量故云无量。 十不舍大悲名无迷惑。 上九别句摄为三禅。 前六现法乐住。 次二引生功德。 后一饶益有情。 第二以是下。 别显无痴乱。 如次释前十义。 即为十段。 亦初一为总释前正念。 于中分二。 初结前生后。 后善解已下显正念之能。 文曲分二。 先双标后双释。 今初也。 正念有观故能善解。 正念有止所以能持。 世言无益但须善解。 出世有益偏语忆持。 出世不解应不持义。 世言不持应无记忆。 故文虽影略义必两兼。 解事解理故名善解。 二所谓下双释分二。 先通就诸境明无痴乱。 后此菩萨下。 别约所持明无痴乱。 今初也。 据无痴乱文但有九。 开初为二句亦有十。 谓法义别故。 初句即法无碍合蕴成二。 谓色与心。 非色谓心即余四蕴。 二能持建立下义无碍也。 义有二种。 自性亦二。 一事二理。 事即质碍为色性等。 理即无性为色等性。 皆无名相中。 施设建立持言及义。 即文义二持。 今正觉理事离妄分别。 名无痴乱。 此二释上能持。 下八释上善解。 义必兼具故痴乱双举。 三于五蕴生灭得无痴乱。 十地品云。 死有二种业。 一能坏诸行。 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今此菩萨。 于二事理静无遗照。 故无痴乱。 四偏语胎生明无痴乱。 瑜伽第二说四种入胎。 一正知入而不知住出。 所谓轮王。 二正知入住不正知出。 所谓独觉。 三俱能正知。 所谓菩萨。 四俱不正知。 谓余有情。 前之二人尚有痴乱也。 凡夫痴乱相者。 谓下者见所生处。 在于厕秽中者。 见在舍宅。 上者见处华林。 若男于母生爱。 于父生瞋。 谓竞母故。 女则反上。 大集二十七。 涅槃十八二十九。 俱舍第九。 皆具说之。 次三及十文并可知。 八九各有通别。 别谓四魔十魔及业。 如离世间品。 及如大品魔事品起信论说。 若依智论。 除诸法实相皆菩萨魔事。 起心动念悉是魔业。 今以智觉察不随其转。 如人觉贼及偷狗故。 知魔界如与佛界如。 如无二故。 既觉其事即不造其业。 第二此菩萨下。 别约所持法门明无痴乱。 文有二别。 先正明后徵释。 前中三。 初结前标。 后次所谓下正显所持。 三菩萨下结无痴乱。 二正显中有十五法。 一所证理体。 大分深义。 所谓空故。 即事真故。 二即体业用之法。 三具德相故。 四一具一切故云种种。 上四即所诠理法。 五即能诠教法义。 见初卷。 六行法以因严果故。 七果法。 上七通明四法。 下八唯约地位。 亦果行收。 谓八即初地大愿。 已证理故名正希望。 决定解断二障。 故云清净。 九即根本智。 十即后得。 此二通至七地。 十一甚广大法。 即八地法证深法忍。 如法界故。 十二九地是法师位。 了物机故。 十三十地。 知世间集共不共等故。 苦无常等通色心故。 名之为共。 色心类殊名为不共。 又器世间名共。 共业感故。 众生世间名不共。 自业成故。 此二唯约所知。 又随他意行名共。 随自意行名不共。 又静虑无色四等五通。 虽共凡小菩萨无漏大悲故名不共。 十四等觉智。 十五如来智。 上竪明诸位。 若约横配者。 初一唯因后一唯果。 中间六智通于因果。 而别义相显。 三结无痴乱者。 不忘不痴不失无乱。 心常忆下通结相续。 第二何以故下徵释。 释中。 以因深故不乱众生。 得无乱果。 不坏正法增广大智。 得无痴果。 不断善根得相续果。 因果影响孱然无差。 第二复次下别释上九。 摄为三禅。 初六释前现法乐住。 即为六段。 今初释前心无散乱文二。 初标。 二所谓下释。 释中又二。 前释种种音声。 略列七种。 言沮坏六根者。 非唯引夺耳根。 亦令余根不能缘境。 故名沮坏根。 以见等而为义故。 又沮坏者。 如治禅病经云。 因于外声动六情根。 心脉颠倒。 五种恶风从心脉入风动心故。 或歌或舞作种种变。 此即破坏之义。 既坏意身余皆随坏。 然色可冥目触味合知。 香少诠显。 为禅定刺唯在于声。 故偏语之。 明无痴乱。 非余四尘不能乱也。 故上忍中遇身加害。 心无散乱。 二此菩萨下释不能惑乱。 文亦分二。 先总明长时不乱。 后所谓下。 别显不乱之相。 句有十一。 初总余别。 别为五对。 一境审心定。 二教达行成。 三忆因念缘。 四观真起用。 五外净他惑自决义门。 虽遇恶声此皆无损。 上皆一切种禅。 谓通名义止观及二利故。 第三不作下释前坚固。 谓四障不坏。 是知正念坚固。 亦是出前不乱之因。 言法障者。 于法不了如彼牛羊。 此即所知障也。 三障为言摄在烦恼。 体即无明故。 斯亦清净静虑也。 第四佛子如上下。 释前不动。 谓诸恶缘不能牵故。 悉能坏乱众生身心。 彰声之过不能坏此菩萨心。 对显难思。 第五菩萨入下。 释前最上。 谓超劣显胜故。 此下三段亦即出前无痴乱缘。 正示现法乐住之相。 言超胜者。 初标人拣禅。 云菩萨入。 异凡小故。 住于已下举法以拣圣法。 即是无漏拣于凡夫。 思惟观察拣于二乘。 二乘入禅不能缘境故。 身子不觉刑害之手。 迦叶不闻涅槃之音。 善知已下正显胜相。 了性相故。 相则念念不住。 取不可得。 性则三相性空固无所得。 不得性相违顺何依。 第六如是闻已下。 释前清净。 即清净禅。 顺违中境不生三毒。 不染善取有定慧故。 了相无相故名善取。 有斯正念。 大地为鼓妙高为椎。 岂能乱哉。 第七知一切下释广。 谓称法界如虚空故。 亦近释前文有六句。 初总余别。 别中无得相空无作人空。 无际性空。 此三相尽故法界理现。 与法界等事如理。 故无有差别。 理即事故。 第八菩萨如是下释前大义。 此下二段。 释引生功德。 今云大者。 趣一切智不退转故。 即难行禅也。 第九善入下。 释前无量。 谓能引发难量德故。 文分为三。 初引自利德。 文有六句。 初标一切门禅。 次四别显后一类结多门。 则何定不摄。 复云门者三昧无量。 数如虚空。 今一中摄多故名为门。 如牵衣一角。 如蠭王来。 次增长下引利他德。 后是时下结不为乱。 非唯不乱本定更增。 如猪揩金山风炽于火。 第十作如是下释无迷惑。 谓耽着禅味不起大悲。 是为迷惑。 今悲以导禅。 故无迷也。 此即饶益有情禅也。 住清净念即现世乐。 得智断果即后世乐。 是谓与二世乐也。 第六善现行。 体即般若。 瑜伽一切般若。 亦有三种。 一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 二能于如所说五明处及三聚中。 决定善巧慧。 三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 摄论以加行根本后得为三。 皆六度明义。 唯识以生法俱空。 本业以照于三谛。 皆十度明义。 经有十度应依本业今为顺文。 且依瑜伽则权实无碍。 皆名善现。 虽彼依六度。 今圆行菩萨则十度齐修。 据行布分兼正不同。 亦不相滥。 就释相中。 古人亦依本业三慧分三。 初明中道。 次念生无性等以为照无。 普入已下明其照有。 此得次第三谛。 失于圆融。 又照无经中佛法世法二互不异。 亦不杂乱。 岂独是无。 今约圆融依于瑜伽兼正以辨。 各具三谛故。 彼论释初慧云。 于一切法悟平等性。 入大总相究达一切所知边际。 远离增益损减二边。 顺入中道故。 文分二别。 先明行相后显成益。 前中亦二。 先略后广。 前中又二。 先总标。 后能知下解释。 今初也。 三业清净是能示体。 示于三业正是现义。 住无得现。 现即无得寂用无碍。 斯即中道可称善现。 若异后有无。 而说中者相待中也。 二释中能知三业。 皆无所有是住无得义。 不妄取有离二边缚。 是清净义。 凡所示现无性无依。 释示无得义。 以境无定性心无所依。 皆不可得也。 三业皆示故致凡言。 二住如实下广辨行相中三。 初如实随觉慧。 二佛子此菩萨作如是下。 于五明等善巧慧。 三菩萨尔时下。 能作有情义利慧。 今初如实觉。 于三业而现三业。 于中先别明后总结。 前中三业即为三段。 今初意业是二本故。 首而明之。 如实心者用所依也。 住者心冥体也。 知无量心等者不碍用也。 即所示意业。 多心多法皆有谛也。 境既无相心何所得。 即无谛也。 有无不二故曰甚深。 即中道义也。 不可以次第三观而观。 故名难入。 唯圆机方能入故。 何者。 若偏观三谛是常是断。 是相待故。 若总观者。 一则坏于三谛。 异则迷于一实。 故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非三非一。 双照三一。 在境则三谛圆融。 在心则三观俱运。 住之与知即是观也。 古德以凡所下至于难入。 明唯识观非无所以。 然且唯识之义不彰。 又有释云。 心非境外故无得。 境非心外故无相。 即心是境故甚深。 即境是心故难入。 亦是一理。 二住于正位下释示身业。 正位等三即示所依。 方便已下依体起用。 由非惑业之生故。 生灭即无生灭。 此中正位即真如异名。 非约见道以智契会。 故称为住无住。 住者即住真如。 三住涅槃下释示语业。 前之三句示之所依。 言语道断。 显示而无相即言亡言。 是断言道故。 晋经云。 非有说有言语道断。 然上之所住总有七种。 体一名异异从义别。 一如实心者。 即自性清净心。 是为总相。 次正位等三。 即心之体性。 正位者法所住故。 真如语其自体是实是常法性。 约为诸法之本。 迷此真如有诸法故。 成诸法已不失自性。 故名法性。 亦即因相。 涅槃等三即是果相。 住涅槃界即是真如体圆寂故。 出二碍故。 故智论云。 有菩萨发心即观涅槃行道。 恐此涅槃滥唯在果。 故云住寂静性。 谓约真如体无妄动。 即是涅槃。 如此之性体为有无。 故云无性。 无性之性即是实性。 非谓断无故举多名。 方显所住之深奥。 依此示现方明所现之为善。 二入离下总结三业中。 初句结心故无缚着。 次句结身即所住真如等。 三结前语。 即超诸世间等。 末句总结三业。 皆寂用无碍故名善巧。 善现之名从斯而立。 第二佛子下辨五明处。 三聚中决定善巧慧故。 于文中解世间法。 于中分三。 初以理会事。 二菩萨如是下。 事理无碍。 三永不下顺理起悲。 今初。 文有六句。 一众生缘生故说无性。 二法依真起故会归无为。 三国是心之相分故。 四时依法以假言故。 五名无得物之功故。 若名在法中见义。 应知名故。 六物无当名之实故。 若法在名中闻名则应识义。 召火应当烧口故。 二菩萨如是下。 明事理无碍。 文有七句。 初一总显甚深。 余句别显深相。 然世法与佛法实无二体。 假约事理以分其二。 故以五句显非一异。 一世相即空故云寂静。 二佛法平等故无增益。 三以理无不事故。 佛法不异世法。 事无不理。 故世法不异佛法。 四此全理之事与全事之理。 而事理不杂。 五各全收尽互无所遗。 故云亦无差别。 末句了前诸法。 同法界体。 故得鎔融。 普入三世横竖该摄。 若约漏无漏说为世法佛法。 各具事理释者。 一生死即涅槃故。 云世间寂静。 二无有一法非佛法故。 更何所增。 三二法染净虽殊。 同一真性故不相异。 四不坏相故。 无有杂乱。 五皆是即理之事。 而各互收无遗。 即无差也。 六同一法界总显所因。 三永不下顺理起悲。 谓无缘之悲以导前亡机之智。 入假化物。 初句为总。 谓虽深入智慧不忘本心。 非如八地心欲放舍。 下三句别。 一不舍愿炷。 二增大悲油。 三兼前智光故。 堪为依处。 第三菩萨尔时下。 作一切有情义利慧。 于中二。 先建摄生志。 二先人后己。 今初文有五句。 成熟是总。 或因成果熟故。 或始末劝奖故。 余句是别。 一折伏。 二摄化。 三令悟本性成大菩提。 四断惑清净得涅槃果。 二复作下先人后己。 文分为四。 一假设自度。 二而诸众生下。 观物轮回具业惑苦。 三菩萨如是下。 结所不应有二过故。 一违本誓心。 二堕悭贪失。 此为不可。 四我当下决志先拔。 第二是菩萨下显行成益。 于中三业不空。 是为遍益。 终至菩提是究竟益(此下入二十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1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