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三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三(此下入二十经)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第七无着行体即方便。 依二方便由回向故。 不住生死。 由拔济故不住涅槃。 俱无住故名为无着。 本业后四亦各有三方便。 三者一进趣向果。 二巧会有无。 三一切法不舍不受。 初即回向。 二由巧会故方能拔济。 不舍不受相同般若。 唯识唯明后得。 故不立之。 本业约兼正不同不妨此一。 三皆善巧故俱无住着。 则不二而二之悲智。 即二不二之一心。 是无着也。 有是幻有无是真空。 幻有是不有。 有故即真空。 真空是不空。 空故即幻有。 此二无碍故名巧会。 如是相融故无所着。 有能起用空可观察。 故皆不舍。 若受有同凡夫。 受无同趣证。 故俱不受。 二释相中大分为二。 前明自分无着。 后明胜进无着。 于自分中已含前说。 二三方便在文分三。 初唯明自行无着。 二何以下徵释所由。 后菩萨如是下。 类显万行。 前中又二。 先明净境无着。 后见不净下。 染境不嫌。 前中三。 一明严刹无着。 二往诣下于三宝无着。 于中初敬事供佛。 次如是下显供所为。 后于念念下。 别示无着之相。 义兼三宝及自进修。 皆无所着。 言念念者显速而且多。 三此菩萨下长时无着。 二明染境不嫌。 唯一句者染易舍故。 第二徵释中徵意云。 欣净恶秽人之常情。 菩萨如何不嫌不着。 释意云。 不依佛慧净秽是生顺法而观二相安在。 故云如诸佛法而观察故。 佛法即法界佛慧也。 第三类显万行。 若自若他皆无所着。 于中初句结前生后。 教化已下广列所行。 言佛所住者即圣天梵等。 余并可知。 第二菩萨摩诃萨下。 胜进无着。 文分为三。 初明自行。 二得授记已下利他。 三菩萨如是观身下。 结行成满。 今初分二先牒前自分。 后于佛法下正显胜进。 有十一句。 初总余别。 总谓了达教理行果之法故。 别中一了果法。 谓佛菩提。 二了理法。 谓证法毗尼。 毗尼梵音具云毗奈耶。 此称为灭。 若律藏受名义兼调伏。 今云法灭通四种法皆有灭义。 谓教诠灭故。 行灭惑故。 果证灭故。 理本寂灭故。 今文上下既有余三故。 此灭者即理灭也。 又与证义相应。 圆融教中此容证故。 三住佛正教。 即了教法如所教住故。 四修菩萨行下。 皆行法也。 三句随相行。 行即万行。 心谓四等。 解脱即诸解脱门。 次二句无相行住处。 即前教理及果。 所行即前万行等。 皆无染着也。 由此故能净菩萨道。 堪受记别。 第二大悲利他中二。 先增长大悲。 后要心拔济。 前中又二。 先观其所悲后增悲无着。 前中又二。 先观迷四谛故入于险道。 后观迷胜义故入于险道。 今初也。 初二句标起念时。 凡夫已下辨所念境。 有十三句。 初总余别。 总谓迷于四谛。 皆曰愚痴。 别中前五彰迷后七显过。 前中一不知苦谛。 二不见集过三不信性本寂灭。 四五不能修道。 一解二行。 后七显过。 一不见集过故。 顽嚚贪着即痴爱也。 二由贪爱故受生死苦。 次不求见下四句。 释不修道。 初三缺道缘。 四由不信故迷正道失本解。 以邪为正名为错误。 后一由前不修故入险失灭。 上一向是凡。 二不敬下明迷胜义故入于险道。 通于凡小。 初二句离胜缘。 次二句缺胜因。 三有生空皆为住处。 怖法空者谓断灭故。 故大般若诸会之末。 善现皆愍众生怖畏法空。 而兴问言。 云何令诸众生悟诸法空。 佛言。 非先有法后说为无。 既非先有后亦非无。 自性常空。 勿生惊怖。 远离已下覆疏上义。 由着处怖空故。 远正住邪舍夷入险。 由离胜缘故。 背佛随魔执有不舍。 魔乐生死佛住空故。 二菩萨如是下增长悲心。 结成无着。 第二菩萨尔时下要心拔济。 以大悲心长劫随逐。 文分二别。 先起行。 后乃至下显无着。 前中亦二。 先明心无疲厌。 以无着故即大悲坚固。 不以难化而厌舍之。 后又以下明其心广大。 谓一毛量处化多众生。 法界皆尔。 是为广大。 二显无着中三。 初举少况多。 次于一一下广显无着。 后何以下徵释所以。 所以不着者。 后释有二意。 一称深无相而兴念故。 二广遍虚空起加行故。 前中无相难明寄以喻显。 然此诸喻通喻诸法。 如下本品。 今取义便各举其一。 则明前所见皆无相也。 初句为总观事法界。 从缘如幻无实体故。 是以不着。 余句为别。 一佛随机现。 如影随质故。 又现心水故。 二菩萨行想念生故。 未大觉故。 三缘成之声故。 随感有说故。 余句经文自释。 一切法如实际者总结也。 又前明法界如幻。 即体从缘。 后结一切法如实际。 即事而寂。 世人皆谓实际不变。 而谓诸法无常。 以其所知喻所不知。 故置如言。 理实圆融世间之相。 即是常住。 然古德以后七喻展转释疑。 一疑云。 世间幻火不成烧用。 佛现益物岂同幻耶。 释云如影。 亦有应质荫覆等义。 岂是实耶。 然诸法喻各有三义。 一缘成义。 二无实义。 三有用义。 意取无实故不着也。 二疑云。 若佛如影菩萨何以起行。 往求因既不虚果宁非实。 释云如梦。 梦亦三义。 无体现实与觉为缘。 谓有梦走而惊觉故。 菩萨起行亦尔。 证理故空无明未尽故似实。 能与佛果为缘勤勇不已。 豁然觉悟。 如梦渡河。 三疑云。 若菩萨行如梦者。 何以经说此是菩萨行。 此是二乘行。 释云如响。 缘成无本称声。 大小圣教亦尔。 机感无本随机异闻。 四疑云。 果行可然世间未悟。 此应是实。 释云如化。 心业神力所持无实有用。 五疑云。 若皆如化何有差别之身。 释云如幻。 六疑云身若如幻何有报类不同。 释云如心。 此二三义如前影说。 七总结可知。 上来古德之释。 既二经小异略加添改。 然其所解似过穿凿。 亦是一涂。 二又作下遍周虚空起加行故。 所以不着。 初明处广。 念念明达彰其解广。 正念现前是不着因。 第三结行成满中分三。 初结自行成。 二为化下结利他行成。 三何以下徵释双结二行成就。 利他中三。 初总显教化无疲。 次无疲厌故下。 别示无厌之相。 其中施设者。 随方仪式异故。 和合者善恶缘会故余可知。 后不令下结成无着。 三徵释双结可知。 第八难得行体即是愿。 就释相中文分二别。 前明自分行。 后明胜进行。 然此二行。 各摄上求下化之愿。 略无神通。 今初分四。 初明自行次辨利他。 第三双结二行动寂无碍。 第四双非二行拂迹入玄。 初中分三。 一明修成善根。 二显善根行相。 三行成利益。 今初也。 斯即起行所依。 善谓顺理益物。 根谓增上生长。 获之在己故名成就。 文有十句。 初总余别。 总具后九受难得名。 二此菩萨下显善根行相。 亦有十句。 如次对前。 谓由得最胜解。 故受难得名等。 亦可。 有难得根能有胜解。 又亦以后一行成前十善。 随前一善具后十行。 而别配分明。 三是菩萨下行成利益。 文中先结前后。 于念念下显益。 于中初自益。 能转生死成大智益。 不舍大愿成大悲益。 若有已下显能益他。 由前自行成此能益。 夫正利他。 第二此菩萨下辨利他行。 文分为三。 谓法喻合。 今初。 谓有大智故了众生非有。 则不住生死。 有大悲故不舍众生界。 则不住涅槃。 大悲般若互相辅翼。 成无住道。 二喻中。 初句喻能化人。 次三句喻悲智不住之行相。 后而能下三句。 喻不住之功能。 初二句正喻功能。 以往返不息一句。 结能度所以。 三法合中二。 先正合后徵释。 前中具合三段。 生死即此岸。 涅槃合彼岸。 合上中流。 亦言生死者。 以发心之后成佛之前。 十地三贤尚居二死。 是以中流即是生死。 故云生死中流。 非生死涅槃之中间。 名生死中也。 文旨显然。 晋译失旨不应广引。 有以烦恼为中流。 约其漂溺从因说也。 有以圣贤为中流约受生死之人也。 有以中道为中流约观行说并不应住。 安隐已下涅槃之德。 常故安隐。 乐故无畏。 我故无忧净则无恼。 亦不已下广明以智导悲。 合前往返无休息义。 谓由不住着故。 所以往返运济无休。 及显法中非有不舍之义。 谓非唯悲故不舍。 亦由了其非有无可舍故。 则终日度而无度也。 初句总明。 不舍下别有五对十句。 初一多对。 已化未化俱有舍着二义思之。 二增减对。 化之成道生界不减。 不从化者生界不增。 此约多人相望。 三约一人。 果起不生惑尽非灭。 四谓空为尽谓有为长。 五一对总结。 四对不亡并名为二。 今无分别契本不二。 第二徵释中文有两番。 前番正徵不着。 后番重徵前义。 今初也。 先徵意云。 现化众生有增有减。 而言不着。 其故何耶。 释意云。 以菩萨深观生界。 同于法界无增等故。 所以不着文中。 初二句总。 上句是不异义故云如也。 下句是相即义故云无二。 后无二法中下。 别彰无二之相。 即属对上文。 无取依着释不分别。 余文相显。 此文昭着。 而末学之徒。 但谓一分众生不成佛。 故名不减生界。 深可悲哉。 第二番重徵意云。 何以生界即同法界。 释云。 一切诸法皆同法界。 岂独众生而不同也。 第三菩萨如是下。 双结二行动寂无碍。 亦名无尽心行。 有法喻合。 法中十句。 初二牒前起后。 既方便深入故性相无碍。 住于下余有八对。 正显行相。 一约起行之身。 二了法药。 三识根缘。 四游佛刹。 五达佛法。 六深契离言不舍言说。 七无求离欲而万行爰修。 前七明即寂之用。 八常勤下一对。 明即用之寂。 亦通显所由由勤修故。 涉权入法界故常寂。 二喻中。 木喻法界火喻所成身智。 火事喻悲化。 无边本火不灭喻身智常湛。 三合可知。 第四非究竟下双非二行拂迹入玄者。 然初自行。 云能转生死而不舍大愿。 已有权实双行。 而谓多明照体大智。 次利他之中。 既云无住运济。 则悲智相导。 而多似起用大悲。 次复以导悲之智遣彼着心。 复似悲智二心行有前后故。 第三段辨动寂双行。 则理无不尽。 而犹虑物。 谓二事不融故。 此明形夺两亡权实无寄。 岂唯十行菩萨修行善巧。 弥显功德林悲济之深。 文有五对十句。 然其所非之法。 即前权实二行。 且如究竟即实。 不究竟即权。 今乃双非者。 实即权故非究竟。 权即实故非不究竟。 又但言非究竟。 非谓有不究竟。 故亦非之。 是则借权以遣实。 实去而权亡。 借实以破权。 权亡实不立。 言穷虑绝何实何权。 体本寂寥孰非孰是。 唯萧然无寄理自玄会。 故辨双非非有双非可立。 然双非是遮双是为照。 即遮而照故双非即是双行。 即照而遮双行即为双遣。 总前诸段理极于斯。 下诸句中皆倣于此。 二对所化。 能所取寂故非是取。 了知心行故非不取。 三约化处。 不着世界故非是依。 依刹现身故非无依。 亦约所证智。 无分别而善入故四约化法。 深达义理故非世法。 随世语言故非佛法。 五证离欲际故非凡夫。 不断菩萨行故非得果。 第二菩萨成就下。 明胜进行。 文分为二。 初明慧行。 后菩萨如是下辨悲行。 今初分二。 先牒前自分行。 后不说已下正辨胜进行相。 皆即事入玄。 分四。 初总明离相无说。 二徵释以显双非。 释意云。 所以不说者。 一无法可说故。 二菩萨于如是下。 明无心说。 谓不起念故。 三何以故下。 转释无念。 所以无念者称法界故。 故不说声闻法等。 四假徵以显双运。 徵意云。 既无所着。 何以复修二利之行。 释意云。 性相双非故能双运。 文有法喻合。 法中诸法无二故无说无着。 无不二故不妨起行。 二喻可知。 三合中皆显性不碍相。 于中二。 先正明。 后普与下辨功成德。 立胜进之相故。 晋经此初有此菩萨言。 第二辨悲行中分三。 一牒智显悲。 悲假智深所以先牒。 二于三恶下正显悲相。 三复作是下偏语化恶。 显胜进相文中三。 初明恶是所悲。 次明善非化境。 后徵释所由。 今初所悲中。 先明有违教之惑。 后贪爱下明总具尘劳。 惑病既深方假医救。 前中不知恩报者。 必无敬养更相酬对则难以诃责。 邪见执着则不受正教。 迷惑颠倒所领不真。 愚痴无智为说不知。 无有信心。 绝于希向。 随逐恶友必远善人。 起诸恶慧无由正解。 故难化也。 二设有下善非化境可知。 三徵释中。 初徵次释后转徵释。 初徵意云。 菩萨化生理宜平等。 偏恶弃善其故何耶。 次释意云。 菩萨于物无主定于亲疎。 就于惑重偏是化境。 如母矜病子岂不等耶。 又若求名利应化知恩。 本为净他理应随恶。 若弃恶从善魔摄持故。 三转徵释。 徵云。 菩萨众生本不相预。 何为长劫悲救无求。 释意云。 诸佛菩萨法尔同遵。 不尔不名为明导故。 第九善法行体即力度。 就文分三。 初徵名。 二释相。 三结叹。 今初唯识有二。 一思择力。 二修习力。 本业有三。 一报通力。 二修定通力。 三变化通力。 唯识约修本业约用互举一边。 由前二力为机说法。 则成语意二业之善法。 有本业三力。 则成身意二业之善法。 以修定通。 即意业故。 依梁摄论。 由思择力。 能伏一切正行等所对治障。 令不起故。 由修习力。 能令一切善行坚固决定。 既言一切善行。 此则二力通三业善。 此位大同九地。 是法师位善说法故。 释相中二。 前自分后胜进。 然此二段各具二力。 至文当知。 亦有三力。 谓善知根缘一音普应。 成就十身义该三通。 初自分中。 先总明后别显。 前中作清凉法池标也。 言含法喻。 谓如无热恼池清净无浊。 下二句释上句。 如池含于德水故。 云摄持正法。 下句以四辨才出愿智等。 饶益众生相续无尽。 究竟入于一切智海。 名不断佛种。 如彼大池流出四河相续入海。 二得清净下。 别显文分为二。 初广摄持正法。 二此菩萨大悲下。 广不断佛种。 今初也。 具十总持是摄持义。 十持为体十辩为用。 初句为总。 寂障鉴法名净光明。 余九为别。 初四即四辩才。 四持即池之德水。 四辩即池之四口。 五即外力加辩。 智水灌心故称根令喜。 此即得辩之缘。 六即内力自证之辩。 谓道契内心光明外彻。 此乃得辩之因也。 七同类音辩此约顺机。 八训释辩。 此约穷法。 前四辩中但明通相文句。 此明曲尽其源。 义身即当名身。 名所诠故。 体是名境义即境义。 梵云得种种名身故。 九总显深广持辩无边。 旋有入空旋空入有等故无有边。 皆言无尽者称法界故。 第二广前不断佛种中。 文分三别。 初总明三业利生。 二假使下假设深胜。 三以得一切下总释所以。 前二含于四河。 今初即大悲河。 大悲坚固标其体也。 悲绍佛种故首明之。 普摄众生正明不断。 于三千下示其摄相。 二假设深胜于中有三。 即为三河。 一大会断疑。 明问答成就。 处多大众顿领顿酬。 由具诸度故。 即波罗蜜河。 二复次下微细断疑。 前直明大会异问能答。 今乃云于一毛端处有不可说。 如前大会。 多劫殊问一念能答。 不怖大众不怯文义。 决断拣择显转超胜。 是三昧力。 即三昧河故。 下经云。 菩萨住此三昧。 能于自身一一毛孔中。 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 微尘数诸佛如来。 亦见彼佛所有国土道场众会听法。 乃至云。 其诸众生亦无迫隘。 何以故。 入不思议三昧境界故。 彼约听法此约答问。 以之为异。 余义大同。 此约圆教普贤位中。 故于地前有斯自在。 非三乘中得斯作用。 三而作是念下周遍断疑。 上举毛端多众犹有量故。 今明一切众各具多言。 悉能答故。 即愿智河。 愿智相导悲救无休。 故云作念。 文中先显多众。 后假使下复显多言。 第三总释所以者。 所以得此四河广利者。 略举四因。 此之四因。 或以一因成前四河。 或以四因成其一河。 一他佛外加故。 二自藏离碍故。 三所照法圆故。 四能照智具故。 或各配属一同体悲加故。 二见心性故。 三诸度圆故。 四二智满故。 第二佛子此菩萨下明胜进行。 亦即是前四河之相。 文分为二。 初牒自分行成。 二能自下正显胜进。 文分为四。 一辩四河清净之义。 二如于此下辩四河入海无能障义。 于多界中化无障故。 三佛子下。 辩此四河旋绕池义。 四菩萨成就下。 辨累劫入海无疲厌义。 三旋绕中。 谓成就随顺身语意业。 智为先导。 身语意业四方流注入智海故。 随顺即是旋绕之义。 文中二。 先总标。 二所谓下列释。 皆上句标名下句释相。 勒此十身以为五对。 一证灭示生对。 二不生不灭对。 三非实非虚对。 四不迁不坏对。 五一相无相对。 束此五对不出体用。 一一对中体用对辨。 第一对体用自体。 第二对体用之相。 第三对体用之力。 第四对体用之性。 第五对体用之德。 今初。 理无不证名入无边法界。 世无不超名为非趣。 下释中。 但释非趣者。 谓若入法界必灭世间。 若灭世间即入法界。 标释相成。 此即体之自体也。 二用无不遍故入无边法界。 随类受身。 故云诸趣。 此言入者应往之入。 不同上来证入之入。 释文可知。 此即用之自体也。 第二对。 初不生身。 即前应用之身生而不生。 言住无生平等法者有二义。 一依体起用。 用不离体故。 二体之与用平等无生故。 此即用之相也。 后不灭身。 即前体灭离言说故。 一因灭显理理非灭故。 二寂灭之理离灭相故。 此即体之相也。 故上体灭现生之身。 即以不生不灭为相。 第三对。 体有何力得如实理。 离世俗之实也。 用有何力随应而现。 不同尘也。 第四对。 用以何为性。 随流应而不迁。 体以何为性。 即法界而无坏。 第五对。 体有何德。 过去无始。 未来无终。 现在非有故。 三世言断用有何德。 体即无相能照法相故。 此十身不离体用。 用有聚义体具体依。 皆得名身。 体外无用用即是体。 用外无体体即是用。 体即法性用即智应。 二既不二理智圆融。 唯一无碍法界之身。 随相显十以表无尽。 一乘圆融地前能尔。 更有余义。 如十地离世间品明。 此略举成就随顺之身言。 身兼语意也。 四显无疲厌。 谓四河入海累劫无疲。 菩萨亦尔。 以普贤行愿尽未来劫。 修菩萨行入如来海。 不生疲厌。 是以广显与生为归为救等。 文中先牒前所成之身。 为益他之本。 为一切下正显成益。 句别有十。 在文可见。 十地又明。 今略其要。 俗须委示。 故名为灯。 真但高明故目为炬。 甚深则能所不二。 如光合空为照为明。 但约入地示德为异。 第三佛子已下结叹分二。 先结名。 后菩萨安住下叹胜。 尽法源故。 以清凉法池即是行体故。 标结皆举。 显中是其相。 第十真实行文三。 同前初徵名者。 如本分释。 体即智度今更略释。 若约二智。 受用法乐成熟有情。 并如行能说如说能行。 即是真实。 本业有三。 一无相智即受用法乐。 二一切种智。 三变化智。 皆成熟有情。 下文云。 入一切三昧真实相。 即受用法乐智。 知众生种种想等。 即成熟有情。 知十力智是一切种。 不着一切世间解。 众生无际。 即无相智。 我为善变化及示现如来自在神通。 即变化智。 就释相中文分三别。 第一总显名体。 二别显行相。 三结住行益。 今初。 初句总标。 后如说下解释。 谓言行相符故名诚谛。 诚实审谛即真实义。 此有二义。 一约先誓自他。 二利决志具修。 今如昔说决能行之。 亦如此。 行以为他说故。 下文云我若先成则违本愿等。 二约现修自他二行如所演说。 决定能行。 非数他宝故。 云如说能行。 亦如所证宣示于人。 不昧所知名如行能说。 第二此菩萨学三世下。 别显行相。 文分二别。 先标章后依章别释。 今初。 文有五句。 一称实演法师子吼故。 二深住实相契一性故。 三二利善根等同佛故。 四得如说行同本誓故。 五学佛十力智已成故。 第二此菩萨成就下。 依章别释。 从后倒释即分五段。 第一释智慧成就。 文中三。 初显所成十力。 言时非时者。 垢净之时不同。 化不化时别故。 次而不舍下得果不舍因。 后何以下徵释所以。 十力化生之智故须得之。 令物清净故须不舍因行。 第二此菩萨复生下。 释得三世诸佛无二语。 文中三。 初反举违誓自诫不应。 次是故下顺释。 要当先人后己。 后何以下徵释所由。 徵有二意。 一云何以违誓。 是所不应。 二云何以要须先人后己。 释此二徵即分二别。 初释前徵云。 由先许故不与则违先誓。 不请强许今之不与岂是所应。 后是故下释第二徵。 菩萨之道必先人后己。 不尔岂得名最胜耶。 文有六句。 当句自释不俟繁文。 第三此菩萨摩诃萨不舍下释同佛善根。 本誓智慧皆究竟故。 文中二。 先标德成满。 二于一切下别显同相。 一意业智慧同。 二念念下身业神通同。 第四此菩萨现无量身下。 释入佛种性。 于中二。 一约身明入。 入世无依。 又身中现刹皆得性融故。 二此菩萨知众生下。 智入种性。 于中二。 初入悲种性。 知根善化故。 二观诸菩萨下。 入智种性穷实相故。 故结句云住一性无二地。 以此智性导前悲性。 成无住道。 是为如来无二之性。 文中初会缘入实。 次得义身下依实了相。 后智慧最胜下性相无二。 文有三句。 初句约智则双照性相。 次句约定动寂契真。 后句释成并由住无二性。 第五菩萨摩诃萨以诸下释学三世诸佛真实语。 文中二。 先牒前起后。 众生着二不能悲智双游。 菩萨即寂修悲故得不二。 后得佛十力下。 成果起用显实语相。 能师子吼转法轮故。 结云知实相源方为实语也。 文中大同十地穷佛所得。 圆融教中位位果满故。 穷法实相。 谓如是性相体力等。 皆尽源故。 余句可知。 第三菩萨住此下。 结行成益。 第三结名并如文显。 说分已竟。 大文第六尔时已下。 显瑞证成分。 文分二别。 一瑞证二人证前中先此会。 后如此下结通。 二复以下人证。 亦先此界。 十住一万此云十万。 表位增故。 前现瑞中。 亦应云十方各有十万。 文无者略。 余义已见十住之末。 后佛子我等下结通。 第七重颂分中分二。 初说偈仪意。 先彰说仪。 后欲令下说意。 意有九句。 初总余别。 别中一净治因性。 二不退愿性。 三行性续愿。 四以真性导行。 五上摄果性。 六开已修性即十行所习。 七观所化性。 八照当果性。 二正说偈辞。 总有一百一颂。 大分为三。 初之一颂总申归敬。 次九十六颂正颂前文。 三有四颂结叹深广。 今初也。 将申偈颂再展敬心。 初四字申敬。 十力下显佛三德。 十力智德。 次句断德。 次句恩德。 众生为境故。 末句通喻三德。 智广惑净悲深远故。 第二正颂前文大分为二。 初十一偈颂前本分。 后八十五偈颂前说分。 然十住颂文则举其次第。 今没其次第。 直云行斯道者。 略有四意。 一前则约位始终行布而说。 今将融会前说令无始终。 欲显一位之中具行诸行。 一行之中具一切故。 二前约别行今约普行。 普别无碍二文互显。 三前约同教今约别教。 同别无碍为一圆教故。 四前约不杂辩才。 此约任放辩才说不待次。 言辞不断故。 又前多约因此多就果。 或广略绮互体用更陈。 总别递明互相影发。 显菩萨行深广难思。 下文虽依次第既没本名。 一同离世间圆融之行也。 今初亦可。 总叹行深不颂前文。 颂亦无失。 今颂本分曲分为二。 前四颂前学三世佛而修行故。 后七颂前行体不可思议。 今初分二。 初三别明后一总说。 各初三句辨德。 后句结德。 所行下诸文行斯道言。 皆倣于此。 后七颂行体中。 然文旨包含略为二解。 一颂行体。 二颂加之所为。 然所为正为十行。 义旨不殊故得同颂。 配文少异。 分为二解。 先配行礼。 文分为四。 初一颂总显不可思议。 故云心无分别。 彼无动故。 二一颂颂前与法界等。 等法界有三义。 所有皆明了等事法界。 次句等理法界。 此二无二等无碍法界。 由此等故能破惑成德。 三有二偈颂等虚空界。 等空五义。 初偈显二。 谓空无分别而显万像。 菩萨亦尔。 入实自悟则无分别。 不碍分别于诸众生故。 结云等空。 由入法界故等虚空。 二界相成故举入法界。 后偈显三义。 一等空广大。 初二句显示。 二等空清净。 三等空不可坏。 第三句显由等虚空。 是胜寂静名曰牟尼。 四有三偈。 颂前菩萨行。 初偈总举自分之行。 后二即胜进之行。 二以此文颂加所为。 虽开合不同依次不乱。 初偈颂前为增长佛智。 前半所观后半能观。 次偈颂深入法界。 余如前释。 三中初句颂了知众生界。 次二句颂所入无碍。 四中颂所行无障。 往诸国土则身无障。 说法清净则自行无障。 异论不坏则外无障。 第五偈颂得无量方便。 以愿行等皆善修故。 六中颂摄取一切智性。 无边一切地即智地故。 十地之智同佛智故。 叹胜可知。 七中初句颂觉悟一切法。 次句知一切诸根。 随宜摧伏。 次句即持说一切法也。 第二远离下颂前说分。 十行即为十段。 第一六偈颂欢喜行。 文分四别。 初一财施。 财去悭过安隐他故。 次二偈无畏施。 前偈修因后偈得果。 次二偈法施。 后一颂总结因圆果满。 言百福者。 涅槃二十四云。 五品心修十善。 谓下中上上中上上。 各十善成五十。 始修终修故成百福。 然十善之中。 不杀不瞋是无畏施。 不盗不贪是财施。 离口四过。 不淫不痴是法施。 故具上三施成百福果。 第二智地下颂饶益行。 五偈分四。 初偈律仪。 谓有智能护心不动故。 是菩萨律仪。 次二摄善。 三有一偈饶益有情。 举处摄人。 后偈总结三聚。 第三智慧下无违逆行。 四颂中三。 初一谛察法忍。 次二安受苦忍。 一引他励己以策修。 二引所成德以进道。 后一颂耐怨害忍。 遇害无恼但增救心。 第四于诸下无屈挠行。 五偈分三。 初二颂前摄善精进。 亦名加行。 初半偈。 即颂第一精进等十句。 次句即颂前离过十句。 后偈颂前所为。 次一颂被甲精进。 为物受苦心无厌等。 后二偈颂利乐精进。 第五善解下颂离痴乱行。 二颂中三初一颂现法乐住。 于中前半。 颂能持色法言说等。 后半通颂前无痴乱等七句。 次半偈颂引生功德。 禅了一切法无有边际。 得一切法真实智慧。 故云得究竟也。 后半偈颂饶益有情中。 我当令一切众生。 乃至究竟无余涅槃。 即无尽地也。 第六功德下二颂。 颂善现行。 第七四偈颂无着行。 对前思之。 第八安住下八偈。 颂难得行分五。 初一偈即自行之愿。 次四神通次一外化。 次一求菩提。 后一成熟有情。 若属经文初四偈。 颂前于佛法中得最胜解等十句。 二无量下三偈。 颂自行成益。 第三一偈颂前利他不舍一众生着多众生等。 第九修习下六颂。 颂善法行。 初一修习力。 次一思择力。 次二修定通。 次一报得通。 后一变化通。 若属经文。 初偈颂释名前半摄持正法。 后半不断佛种亦大悲河。 次偈即波罗蜜河。 问答成就。 次偈即三昧河。 前举三昧之用。 此约三昧之体。 次一即愿智河。 次一十身体用。 后一即示现如来自在。 第十了达下四十三偈。 颂真实行。 文分为六。 第一三偈颂得十力。 二善守下三偈。 颂得三世诸佛无二语。 初偈正明依法修行。 即无二语。 余二偈颂我为最胜等。 三六偈颂同佛善根。 四法界下十一偈。 颂入佛种性。 于中分二。 初三偈颂身入。 余颂意入。 于中初四颂入悲种性。 后智眼下四颂。 颂入智种性。 五成就下十八偈。 颂学三世诸佛真实语。 得佛十力等。 如文思之。 六一光下二颂。 颂益物不空。 第三大段四偈结叹深广。 文显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1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