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 内容: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长者李通玄撰第六段又普眼菩萨闻如来称叹普贤清净功德有三十二行经。 于此段中复分为七段。 一尔时普眼菩萨已下至俱亦不见有三行经。 明普眼菩萨以十不可说三昧求觅普贤亦不能见分。 二时普眼菩萨已下至悉皆不见可有三行半经。 明普眼菩萨从三昧起白佛不见普贤菩萨身语意业及座分。 三佛言如是已下至至于法界究竟边际有十二行经。 明佛为普眼称叹普贤三业甚深不可以能出能入三昧能见分。 四善男子已下至无空过者有三行半经。 明佛为叹见闻亲近承事普贤菩萨利益无空过分。 五尔时普眼已下至头顶礼敬可有三行经。 明普眼等及诸菩萨皆渴仰普贤三称南无头顶礼敬分。 六尔时佛告普眼已下至即当得见普贤菩萨有六行半经。 明佛更劝普眼等大众更致礼敬遍想法界推求普贤菩萨如对目前分。 七是时已下至皆见普贤大士有一行半经。 明普眼及诸菩萨大众依佛劝勅更加礼敬普贤知时欲为现身分。 已上三十三行中七段经不见普贤菩萨。 意明普眼等诸菩萨以出入三昧不得见普贤三业及座境界故。 举幻术文字中种种幻相所住处喻。 明幻术文字之体了无处所如何求之。 不可将出入三昧处所。 求之去彼沉寂生灭。 却令想念明想念动用自体遍周用而常寂非更灭也。 以是普贤以金刚慧普入法界。 于一切世界无所行无所住。 如一切众生身皆非身无去无来。 得无断尽无差别自在神通。 此明任物自真称之为神。 不为不思不定不乱不来不去任智遍周利生自在知根应现名之为通。 万法如是无出入定乱。 方称普贤所行三业作用及座。 如十地菩萨座体。 但言满三千大千世界之量。 此普贤座量等虚空。 一切法界大莲华藏故。 明知十地菩萨智量犹隔。 以此来昇此位。 如许乖宜入出。 如许不可说三昧之门。 犹有寂用有限障。 未得十地果位后普贤菩萨大自在故。 故三求普贤。 三重昇进。 却生想念。 方始现身。 及说十三昧境界之事。 意责彼十地中犹有求于出世习在于世间生死境界未得等于十方任用自在。 以此如来教令却生想念去彼十地中染习出世净心故。 此明治十地缘真俗出世余习气惑故。 已上意明治十地菩萨缘真俗二习未亡寂乱二习未尽于诸三昧有出入习故。 未得寂入生死犹如虚空性无作者。 而常普遍非限量所收。 一切众生及以境界以之为体。 普贤之智犹如虚空。 一切众生以为其体。 有诸众生自迷智者。 名为无明。 普贤菩萨随彼迷事。 十方世界对现色身。 以智无体犹如虚空。 非造作性。 无有去来。 非生非灭。 但以等虚空之智海。 于一切处启迷。 智无体相。 能随等法界虚空界之大用故。 岂将十地之位诸菩萨以出入三昧有所推求。 云何得见。 是故如来为诸菩萨。 说幻术文字求其体相有可得不。 求幻之心尚不可得。 如何有彼幻相可求。 是故将出入三昧及以求心。 而求普贤大用无依善巧智身。 了无可得。 是故如来教诸菩萨却生想念。 殷勤三礼普贤菩萨。 方以神通力如应现身明智身不可以三昧处所求为智体无所住无所依故。 若想念愿乐即如应现化。 无有处所依止故。 犹如谷响但有应物之音若有所求即无有处所可得。 佛言普贤菩萨今现在此道场众会亲近我住初无动移者。 明以根本智性自无依名为现在此道场故。 为能治有所得诸见蕴故。 以无碍总别同异普光明智与十方一切诸佛大用体同。 名为众会故。 无边差别智海一时等用。 不移根本智体无依住智。 名为亲近我住初无动移故。 云称南无者。 明归命信顺故。 约法以南为离。 为离中虚以虚无故。 即明离为日。 离主心。 以心达虚无之理。 即心智明故云南无。 表归命信顺虚无之理智故。 是故善财南方询友者。 义亦如然。 龙女南方成佛义亦如之。 但达虚无之理智。 十方总南无。 若执诸法作实有者。 十方总北故。 余文自具。 第七尔时已下一段有十九行半经。 普贤欲现身分中。 复分为三段一尔时普贤菩萨已下至示现一切三世诸佛有七行经。 明普贤菩萨如应现身分。 二是时普眼菩萨已下至如见十方一切诸佛有两行半经。 明菩萨大众得见普贤。 菩萨欢喜如见十方诸佛分。 三是时已下可有十行经。 明诸菩萨信解力普贤菩萨本愿兴云供养光明普照息三恶趣令诸菩萨入普贤行分。 如普贤菩萨如应现身即见故。 将出入三昧求即不得见。 明无出入智不可作出入三昧求故。 自非位合道同智自会矣。 想念而见。 且是如应现身故。 然后方会其本身也。 余义如文自具。 意明无依住智是普贤之大体如应现身是普贤之大用。 第八尔时普眼菩萨已下一段九行半经。 明普眼叹普贤十种广大住如来叹普贤十广大功德。 其义如文称叹。 第九四十五行经。 明如来令普贤演说十大三昧。 于此中复分为八段。 一尔时如来已下至当得出离有四行半经。 明佛令普贤说十大三昧。 二何者为十已下至无碍轮三昧可有六行经。 明如来先自说十三昧名分。 三此十大三昧已下至当说现说可有一行半经。 明此三昧十方三世诸佛共同所说分。 其三昧名如来自说者。 意明如来是三昧之体。 令普贤说三昧之功用者。 明普贤是三昧之用。 以明佛果位中体用圆满故。 此约体名佛。 用是普贤。 此位会体用自在故。 四若诸菩萨已下至名一切法自在可有四行半经。 明佛叹若闻此三昧爱乐修行名得佛自在分。 五此菩萨已下至普了一切佛所说有九行半经。 明修学此十三昧者得于一切法无所着自在善巧转佛法轮分。 六此是诸菩萨法相门已下至是以佛神力严净一切世界门有五行半经。 明佛叹修此十三昧能入十种法门分。 七若菩萨入此三昧已下至示现种种广大神通有十二行半经。 明佛叹若入此三昧得大方便利用示现成佛不舍修菩萨行分。 八是故已下一行半经。 明如来劝令普贤说此十三昧德用自在分。 其中文义如经自明。 如此十定品。 已后十一品经意。 以十地中所得出世大悲智成。 处世大悲智。 令差别智圆满自在。 方成普贤行具足。 以出世悲智是佛果。 处世差别智悲。 是普贤行。 是菩萨道。 至出现品二行方终。 第十尔时已下有十段经。 说十种三昧自在分。 于此文中初普光明三昧中约分为四门。 一释三昧名。 二明三昧之体用。 三举三昧之境界。 四随文释义。 一释三昧名者。 何故名为普光明三昧。 三者正也。 昧云定也。 识心不现名之为昧。 正智遍周名之为普也。 照迷破惑名之为光。 法无不达名之为明。 二明三昧之体用者。 明此三昧以法身根本智为体。 十种无尽智为用。 以此义故。 佛自说三昧之名。 普贤说三昧之用。 三举三昧之境界者。 于此初三昧中略举境界。 分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莲华。 现身遍此莲华之上结加趺坐。 于其身中复现三千大千世界。 其中有百亿四天下。 一一四天下现百亿身。 一一身入百亿。 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于彼世界。 一一四天下现百亿。 百亿菩萨行一一菩萨修行。 生百亿百亿决定解。 令百亿百亿根性圆满。 一一根性成百亿百亿菩萨法不退业。 然所现身非一非多。 入定出定无所错乱。 如是后倍后倍增广。 具如经说。 此是初三昧之境界。 意明身土重重重重相入遍周广大无尽限故。 四随文释义者。 于此段中略举十义。 一普贤菩萨承如来旨说此三昧不自己功。 旨者意也。 二重举三昧名。 三举菩萨十种无尽智。 四明如是菩萨能发十种无边心。 五明是菩萨有十种入三昧差别智。 六明十种入三昧善巧智。 七举罗睺阿修罗王不坏本身现变化身喻。 八明菩萨深达心法如幻法门。 九明比丘观察内身不净不坏本身如故喻。 十明菩萨住此三昧观察法身见诸世间及世间法普入其身。 如上修学普光明三昧。 以观法身根本智为体。 以十无尽智为用。 以发十无边心。 为所行之行以十种入三昧差别智。 为三昧同别自在之力。 以十种入三昧善巧智。 令三昧身一多佛刹众生刹现在身内不废自身。 常复如故。 复于身内现无量身。 度众生及供养诸佛。 如下文云。 住此三昧观察法身。 见诸世间普入其身。 于中明见一切世间及世间法。 于诸世间及世间法皆无所着。 为以法身。 性自无内外大小中边量故。 法如是见故。 法如是无着故。 为从法身无性无相理所现世间及世间法皆如影幻体故。 为世间及世间法皆法身一味无二相故所有报境皆如影像重重不碍故。 如罗睺阿修罗王者。 明能摄日光令世生恼。 以罗云摄。 睺云恼也。 阿修罗云无天妙戏故于中化事。 如经自明。 第二妙光明三昧者。 于此段中四义如前。 一释三昧名。 二明三昧之体用。 如下自明。 三明三昧之境界。 四明随文释义。 一释三昧名者。 为明法身理智体净能现妙光。 以立其名。 二释三昧之体用者。 明此三昧还以根本智为体。 幻智为用。 三明三昧之境界者。 以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 三千大千世界于一一世界中。 复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身乃至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 具如经说。 乃至菩萨身中。 能现一切圣凡国土。 更相照现重重相入等。 是此三昧之境界。 具如经明。 四随文释义者。 复分为二。 一长科经意。 二随文释义。 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段中长科为十段。 一佛子已下一行经。 是普贤菩萨告众重举三昧之名分。 二佛子此菩萨已下至种种诸法亦不坏灭有十一行经。 明入三昧境界广狭身土照现互相涉入光影重重不杂乱分。 三佛子譬如日出已下至亦不离水有八行经。 明以日光照现七宝山及大海水及山间以此日光影更相照现影像重重无尽光影喻分。 四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至恒不舍离有五行经。 明如是菩萨住妙光广大三昧不坏世间相不坏真性二俱不住二俱不坏分。 五佛子譬如幻师已下至本日不灭有七行经。 明以幻师幻作日月年岁长短不同不坏本日喻分。 六菩萨摩诃萨已下至不坏彼多世界有十七行经。 明菩萨入此妙光大三昧能一多世界更生互相涉入各不妨碍分。 七何以故已下至是名住大悲法者有十一行经。 明菩萨住无我法于诸法自他境界身之及心无所妨碍分。 八佛子已下至无退转故有六行半经。 明此菩萨以不可数世界入一世界。 善知无数众生差别。 菩萨趣入差别。 佛处处出兴。 皆现自身。 于彼一一佛所修行诸行而身彼此无去来。 能同异自在分。 九如有幻师已下至后不乱初有五行半经。 明以幻师喻菩萨实智所生如幻喻分。 十菩萨了知一切世法已下有二十行半经。 明入此妙光明大三昧得智幻门自在分。 二随文释义者。 此一段以根本无作智性自遍周。 以如影智显现诸境。 自他相入一多自在。 由根本智故。 多入一中。 如影智故一现多境。 各身色相状差别故。 如世界所因者。 今生修是来世因。 世界建立者。 明各各世界建立法则故。 世界同住者。 一世界中有多类众生同住。 世界光色者。 或有众生于佛光中住故。 如此日月星。 是帝王及人中众生。 共业所化精光昇上。 复有天住。 居其中故。 世界往来者。 于虚空中持转往来。 此菩萨悉知。 如八部神名。 如初会中已释补特伽罗法者。 数取趣。 明数取恶法趣于苦果。 摩纳婆法者。 教儒童法。 余如经自具。 第三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者。 于此段中约有三门。 一释三昧名。 二释三昧体用。 三随文释义。 一释三昧名者。 何故名为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者。 为此三昧以理性自性遍周。 则智用自体遍周。 以智用自体遍周。 则神通遍周。 此明约理智自体遍周。 以如幻智应物动寂。 依根本智恒无往来彼此延促。 以此立名。 名为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 二释三昧体用者。 此三昧以法性身为体。 以根本智起如幻智为用。 此如幻智如空谷响应物成音自无体故。 以此二智以法性为体俱有德用而无所依。 乃至一切众生心本来如是故。 但为智自无性。 不能自了逐境成迷故。 以止观二门照之。 迷解依本此约法身为止体。 约观十二缘生。 成智体用。 明定能发慧观能起智三随文释义者。 二义如前。 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段中长科为四段。 一佛子已下至神通有一行半经。 普贤重举三昧之名分。 二佛子此菩萨已下至至于究竟有十六行半经。 明入三昧延促自在无所分别于诸法不忘失分。 三譬如日天子已下至亦复如是有三行半经。 明举日天子照临四天下昼夜无生灭喻分。 四佛子已下至善巧智有一行半经。 明都举已上总结其三昧之分。 已上文义自具不烦更释。 第四清净深心行三昧者。 于此段中三门如前。 一释三昧之名者。 何故名为清净深心行三昧。 以菩萨已修空无相之理智。 得身如理智遍周之身。 起前理智遍周之身。 以善巧智加行深心供养。 随所供养一切诸佛香华盖等十事而心不坏。 法身智身无作无想是故以立其名。 二释三昧之体用者。 以法身根本智为体。 起方便善巧智兴十事供养等众生数佛为用。 三随文释义者。 二义如前。 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段中科为四段。 一佛子已下有一行经。 明普贤菩萨重举三昧之名。 二佛子此菩萨已下至不分别如来出世及涅槃相有十八行半经。 明以香华盖等十事供养等众生数诸佛分。 三佛子如日中阳焰已下至皆是想心之所分别有七行经。 明举日中阳焰喻菩萨得知如来出兴灭度分。 四佛子此三昧已下至善巧智有十行经。 明入三昧如梦中所见境界忆念不忘为人善说喻分。 四随文释义者。 其义如文自具但入观者善得其宜。 先须入无思无心定。 得法身之理。 称虚空之性。 方可于根本智方便智兴供养心。 起止俱亡须得自在称理智而为之也。 若但修空无相法身。 即于智不能起用。 若但一向生想不见无相法身。 即纯是有为。 一一依此十定次第方便。 一一经文自具明矣。 第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者。 于此段中三门如前。 一释三昧名者。 何故名为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 此菩萨入此定中。 能知过去诸佛出现劫刹诸佛出现法门。 以严自心根本智具差别智。 以此成名为前之三昧。 兴其供养。 于定中须知劫刹诸佛出兴之次第法门。 二释三昧之体用者。 以根本智为体。 知劫刹次第差别智为用。 已下如文自具。 三随文释义者。 三轮者。 神通记心正教。 是三轮清净明此三昧得神通善记不忘善说诸法。 如歌罗逻者。 此云薄酪。 谓初受胎如薄酪。 自余如文自具。 第六智光明藏三昧者。 明此菩萨能知未来一切诸劫中所有诸佛。 若已说法若未说法皆能悉知故。 智光明藏者。 不离一念含三世劫智名之为藏余义如文自具。 于中八部王等名。 初会已释此不表法。 但以供养恭敬法。 故亲近如来。 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者。 明此菩萨能遍入十方一切世界。 见一切诸佛所有教化庄严。 悉能见尽及承事供养。 及所闻法普入诸趣等总尽故。 因立名也。 于中文义经自具明。 第八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者。 明入此三昧能现佛身等众生差别身。 皆随其类现故立其名也。 又能入同异顺逆三昧故。 以立其名。 余义如文自具。 第九法界自在三昧者。 明此菩萨于自身一一毛孔中入三昧。 自然能知诸世间及知世间法。 及十方虚空界一切世间法。 悉皆知尽。 乃至佛菩萨大众亦皆知尽何以故。 以智称法界故。 以智无中边大小量故。 如虚空故。 智体性明白故。 于一毛孔中虚空无大小量。 即等虚空界。 悉能遍知十方世界一切境界。 此不可以情识筹量能知。 当可以亡思方便定显发之后理智现前。 方可堪为此乃定尽想亡无思无心以无作智印方会故。 名法界自在三昧。 不存情作。 任智遍知故名法界自在。 此经云。 如虫食芥子孔中虚空无损减。 以无思之智可见。 以思知之者即乖。 身边见尽。 即十方与身量同一性。 无表里故。 情存则隔。 如无热恼大龙王宫流出四河者。 准经说。 香山顶上有阿耨池。 其池四方各流出一河。 东面私陀河。 师子口中流出金刚沙。 东入震旦国。 便入东海。 南面恒伽河。 从象口中流出银沙。 流入南印度。 便入南海。 西面信度河。 从牛口中流出黄金沙。 流入信度国。 便入西海。 北面缚刍河。 从马口中流出琉璃沙。 入波斯拂林国。 便入北海。 其池纵横五十由旬。 随方面口各一由旬。 于中表法经自具明。 优钵罗华。 此云青莲华。 波头摩华。 此云赤莲华。 拘物头华。 此云小白华。 其华未开时华叶都蹴然。 因立其名。 芬陀利华。 此云百叶莲华。 如阿那婆达多龙王者。 阿言无也。 那婆达多者。 熟恼也。 言此龙永离龙中之热恼故。 于中文义表法。 一一如经自具。 第十无碍轮大三昧者。 轮者。 譬如轮王千辐金刚轮毂辐辋轫悉圆满明坏生死行圆。 表此菩萨悲智万行神通道力满众生界断众生惑悉圆满故。 明自己佛果已成菩萨智悲愿行无有休息。 不离一念满三世劫。 不离毛孔等周十方法界众生界。 悲智行云一时普覆。 是故名无碍轮三昧。 摩那斯龙王者。 摩那意也。 斯云慈。 谓此龙王兴云降雨从慈心起故。 伊啰钵那象王住金山胁者。 伊啰钵那。 此云香叶。 以于宝窟边多有香叶树。 以此为名。 又以化作三十三头。 一一头有六牙一一牙上化作七池。 一一池中化作七莲华。 以取所化莲华。 其叶香洁因此为名。 住居第一金山之胁以知帝释欲游行时。 于此没而天上出。 送帝释至园游观时。 化其自身与天人相似。 帝释还宫还作象身。 送帝释还宫。 便于天上没于宝窟中出。 此举喻明此菩萨虽已成佛位不坏方便行也。 如彼象王虽能化身作天而常不失象之本位。 自余广义如经备文。 已上十定有十段文意。 明从初发心成道始终出生入涅槃。 总以此刹那际为体。 乃至古今一切诸佛亦总同时成佛故。 有情延促生。 约真无终始。 又明此一会十一品经。 总明至随位佛果不坏方便行普贤之道。 如十信已来乘如来根本智起普贤行愿。 并教化众生。 及自资自智轮令明净。 如作十度鍊真金喻者。 是亦不离此定体。 今至十一地已去。 自智鍊磨已终。 即乃纯是利益众生普贤之行故。 此十定品初会从初发心已来。 及无始来诸佛成佛。 时劫不迁。 佛果及普贤方便行。 无始终时劫身心作用满十方不出毛孔时不离刹那不迁故。 一切古今三世岁劫。 皆以此十定品该收。 众生迷之妄作延促。 迷解还源。 此十定品为本体。 不延促之。 常道本来如是。 十通品第二十八将释此品两门分别。 一释品来意。 二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 为明前有十定品。 此明以定起用即有十种神通。 二随文释义者。 即明已下有十种神通。 其十通名。 具如下列如文具明第一初一段有十三行半经。 明都举十种通之数并举初他心智通之大用。 第二段有十一行经。 明天眼智通之大用。 第三一段有二十四行半经。 明宿命随念智通大用。 第四一段有十八行经。 明知尽未来际劫智通。 第五一段有十三行半经。 明天耳圆满智通之大用。 第六一段有二十行半经。 明住无体性神通起十三种神通大用。 第七一段有十三行经。 明善分别一切众生言音智通大用。 第八一段有四十一行经。 明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通大用。 第九一段有二十二行半经。 明以一切法智通大用。 此明于根本无作智起一切差别智故。 第十一段有三十五行半经。 明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通大用。 此一段明于法性寂灭理中常起大智大悲大用利生恒圆满故。 阎魔王者。 此曰遮止。 谓遮止诫勗罪人能离苦故。 此已上十通皆以不思议无作无碍无限大自在智。 起无限寂用。 入因陀罗网境界重重自在法门。 皆不可作三乘有限量见故。 如阿那律。 我以天眼见三千大千世界。 如观掌中菴摩罗果等。 如权教菩萨。 见自他佛国往来彼此皆有量故。 此约法身。 无限无表里。 中间智身亦尔。 总无限故。 处帝网重重大用故。 总约第一义天一切智天。 非如世间上界诸天眼耳通及三乘声闻缘觉净土菩萨通故。 以住无体性神通。 身恒不离本处。 而十方一切诸佛国土。 一切众生国土。 皆悉现自在身及以毛孔。 而眼耳鼻舌身心无不共同一体一性。 如因陀罗网众像互容无往来自他之性。 此十通体。 如是遍周如是通彻。 名为神通。 以智遍通与物同性而知物故。 名为神通。 非是往来自他是故。 如此十定十通十忍等。 是十地位终入于生死。 利众生之方便。 亦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 地十一地五位通修余义如文自具。 十忍品第二十九将释此品约分三门。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明此品通初发心之始自位昇进行之门。 亦通佛果后利众生成行之方便。 以随行之忍依行立名。 若以权教菩萨地前为伏忍。 地上见道方入顺无生忍。 若以一乘通十住初心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 名生佛智慧家。 名得音声忍。 亦名顺无生忍。 但为随行名异故。 但约十住初生佛智慧家。 约名顺佛正智慧无生忍。 以十行中名以佛智慧随行无生忍。 以十回向中以约理智之中。 以无畏大愿起大慈悲门。 和融理智大悲大慈使令均调。 名和融大愿大悲大智寂用无生忍。 此是地前随行随顺无生忍。 从初地至三地总取地前三位。 总作一法修行名长养智悲使令惯习成满。 以初地依地前十住十行十回向大愿圆满发心起常处生死守护众生之志。 是故亦名顺忍。 直至八地名得无生忍。 善财童子初地善知识名婆珊婆演底。 此名主当春生苗稼。 亦名依止无畏为。 明表主当众生初发心之菩提苗稼。 亦名主当众生。 与作依止使令无畏。 此初地菩萨以地前愿力处众生界行故。 二地明修上上十善戒治欲界惑习使令无着故。 三地修上界八禅及以九定。 令于禅界不着。 此名顺其理智利俗长养大悲顺无生忍。 四地方明三界不污又明生在佛家。 五地以禅定门发善巧智慧修世间技艺。 六地修世间出世间智慧已终灭定三空现前名寂灭忍。 七地常处生死行圆。 八地现行菩萨行功用已终得无生忍。 从此下小九地行相十地佛用一分方终。 十一地普贤行满已去纯是妙觉如来。 不离菩萨方便。 以用济生。 此十种忍。 若以十地昇进论之。 一地得一忍。 十定十通亦然。 约以堪忍之位。 至普贤行内。 以立品之名目。 又随位进修之位。 调治之功。 随行立名。 名之十忍品。 二释品来意者。 前已有十通。 此乃约通有忍。 若无神智通达但成伏忍。 法忍不生。 以故此品须来。 此乃十地已前以忍成通。 十一地内以通成忍。 亦是十通十忍。 是一德之功用故。 三随文释义者。 已下有十段文明十种忍。 第十段已下有一段颂。 是重颂前十忍法故。 如第一音声忍。 总配五位中初位。 十住初。 十行初。 十回向初。 十地初。 十一地初。 如第二顺忍者。 十住中第二住。 十行中第二行。 十回向中第二回向。 十地中第二地。 十一地中第二位。 如是一一次第五位同配。 但以昇进功用惯习生熟不同故。 如是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 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 皆如上一一随五位同配同修。 又一位具十忍故。 余义如文自具。 已上十一地行满。 阿僧祇品第三十将释此品约立四门。 一释品来意。 二释能问之主。 三释说法之主。 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 明前十定十通十忍三品。 明该括因果初终始末不迁刹那之际已成神通法忍具足。 明一切诸佛所施因果教行方便果行相资始终不绝不离刹那之时。 如仁王经十生灭为一刹那九十刹那九百生灭。 如是三世佛果及普贤方便行总时不迁故但以刹那为量不立生灭之名。 设论生灭但于刹那内安立。 更无长短。 自此已下至如来出现品。 明佛果之中三业广大自在行门。 且如此阿僧祇一品。 明如来心业广大自在。 二如来寿量品。 明如来命广大自在。 三菩萨住处品。 明如来行摄生广大常住自在。 四佛不思议品。 叹佛三业神德广大自在。 五如来十身相海品。 明佛身业报功德庄严广大自在。 六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 明佛三业所顺法身所感之功德广大自在。 依璎珞经配第三禅说佛华三昧。 有百万亿偈。 即是此普贤行品是其略也。 当第七会合名佛华三昧品。 七普贤行品。 明佛三业果行遍周广大自在。 八如来出现品。 明佛觉行遍周常于一切世间无时不出现广大自在。 此之八品经。 总叹佛果行智德二业功用。 及庄严报相广大自在故。 以故此品须来。 二释能问法主者。 菩萨名心王。 此明得心成忍之后心业自在名之为王。 三释能说法之主者。 此品何故如来自说。 明此数法广大。 下位智所不及。 唯佛能究竟故。 此是佛果。 二愚非至。 差别智满方了。 即此阿僧祇。 随好光明功德二品法。 是如来自说。 自余五位各各随位菩萨自说。 十信菩萨说十信法。 即文殊觉首等是。 十住菩萨说十住法。 即法慧财慧等是。 如是准此例知。 以此品非至差别智果满佛位方明。 还是如来自说故。 能问之主。 还是如来心智自在。 名之为王。 表心自在故。 方堪能问。 总是佛自在之心故。 设教法则令学者倣之故。 说行以普贤主之。 以行成忍。 即以心王主之。 又此数法智满佛果方终。 以智遍故。 任运而知。 非是加行作意而知。 以此佛自说。 故四随文释义者。 一百洛叉为一俱胝者。 一洛叉此云一亿。 一俱胝此云一兆又。 桉此方黄帝算法总。 有二十三数。 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壤沟疋涧载。 从壤已去有三等数法。 其下者十十变之。 中者万万变之。 上者亿亿变之。 今此阿僧祇品用上等数法故云百千。 百千为一俱胝。 俱胝俱胝是当此壤也。 那由他当此沟也。 鞞婆罗当此涧也。 作疋也。 来载也。 自是已去此方数名尽也。 弥伽及毗伽皆上声呼。 矜羯(居陵反)摩娑婆上声呼啰(郎我反)毗佉担(担多甘反)[医-酉+土]攞陀([医-酉+土]于奚反)阿麽(麽莫我反)勃(蒲没反)薜(蒲计反)窣(苏没反)脾(普计反)谜(莫计反)荼(宅加反)此已上数义广大虽复无量难量。 意明如来智慧普贤愿行三业广大世数不能及。 如下文颂中具明。 此已上依大数有百二十大数。 至不可说不可说转。 以为一终。 经颂云。 不可言说不可说。 充满一切不可说。 不可言说诸劫中。 说不可说不可尽。 不可言说诸佛刹。 皆悉碎末为微尘。 一尘中刹不可说。 如一一切皆如是。 此不可说诸佛刹。 一念碎尘不可说。 念念所碎悉皆然。 尽不可说劫恒尔。 此尘有刹不可说。 此刹为尘说更难。 以不可说算数法。 不可说劫如是数。 以此诸尘数诸劫。 一尘十万不可说。 尔劫称赞一普贤。 无能尽其功德量。 意明如来普贤愿行功德过称量数所不及故。 如是此品说佛位内普贤行愿虚空不可量刹尘不可比无限重重无限重重广如经自具。 如是多劫是一刹那际多如是如来普贤行是一刹那中无尽故。 准前第二会所问答十顶品。 来文未至。 寿量品第三十一将释此品约作三门。 一释品来意。 二释说教之主。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 明前品既是阿僧祇此即合便有寿量二释说教之主者。 说此品教主。 以心王菩萨说者。 明佛寿量以心为体。 以心王表命自在故。 即明如来心王之命随根延促长短任物自在。 而实如来命者无寿命者。 无长短者故。 三随文释义者此之一品经。 明佛寿量长短。 约未悟者作节级。 令知如来寿量无尽。 以少显多以短显长。 若不如是云何能知佛之寿量。 然实如来无长短寿命。 性无生灭故。 如来寿命如根本智。 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故。 约以十佛之命表之无尽故。 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将释此品约作三门。 一释品来意。 二释说法之主。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 前有如来寿命住劫。 此品佛以菩萨行住持世间。 人间海中摄化遍故。 此方如是。 十方国土及阎浮提例然。 但约住处虽有所依。 化行无方不至。 总是尘含佛刹。 毛容法界之众。 于一刹那际。 应十方而等周。 对现色身随根普见。 为明菩萨住持摄化境界。 此品须来。 二释说法之主者。 明菩萨摄化住持之行。 是心王自在随智之行故。 令心王菩萨说此住处之品。 总明随自心王起智用故。 明以普贤行成忍已后皆名心王。 于世自在明不与物违。 三随文释义者。 支提山者。 此云净信。 为此山见者能生净信。 毗舍离城。 此云广博。 为于中印土中最广大故。 亦名广严城也。 摩度罗城者。 此云孔雀城。 亦名密盖。 皆因古事立名。 俱珍那城。 亦名俱陈那。 俱陈者。 此云大盆。 于大盆中畜水若池。 恒于盆侧修仙法。 常为人说护净经及养生经。 后学之徒皆以师法为姓。 今城因此为称。 目真隣陀窟。 此云解脱。 是龙名也。 隣陀此云处。 以有龙在此处闻法得解脱故。 因此为名。 摩兰陀国未翻。 廿菩遮国未翻。 震旦或曰支那。 亦云真丹。 此翻为思虑。 为此国人多思虑计度。 以为名。 是此汉国也。 那罗延。 此云坚牢。 疏勒国。 正云佉路数怛勒。 此方存略但云疏勒。 迦叶弥罗国。 旧云罽宾国。 此翻为何谁入。 昔此国未立之时。 其有大龙池。 人莫敢近。 其后有一罗汉。 见其形胜宜人居止。 乃从龙乞容一膝地。 龙乃许之。 罗汉化身令大其膝渐满池中。 龙以言信舍之而去。 罗汉以神力乾竭其水。 令百姓居之。 建立屋宅。 众人咸言。 我等不因圣师。 何谁得入此处。 故从此语以立其名。 其国即在北印度境乾陀罗国北隣。 乾陀罗国此云持地。 以此国多有贤圣居在此国不为他国所侵害故。 又云乾陀是香。 罗谓陀罗。 此云遍也。 言此国内多生香气遍故。 在中印度北北印度南二界中间。 苫婆罗窟是香华树名。 其窟侧近多生此树。 因名耳。 此之一品大意明菩萨摄生住持不断三宝之行。 但举此一阎浮提。 表十方刹土及一切阎浮提。 总是准此。 已上加第三禅佛华会。 以为七会。 通下离世间普光明殿中会及法界品逝多林会。 总为十会。 佛不思议品如来十身相海品随好光明功德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离世间品。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将释此品约立四门。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释能说法主。 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此品依如来身口智三业得名。 云何名佛不思议。 情识想不能及。 故不思。 情识名不能及。 故言不思议。 以想心曰思。 是有所得心故言义。 名议是世情。 名言义量是妄度量心不能及。 情亡识灭任智用故。 明如来智用非识心妄情思虑所知故。 非情亡想寂智乃现。 应是修方便三昧力方现也。 识灭情昧正智现前名为不思议。 二释品来意者。 明前品既说菩萨住处摄生住持之宜。 此品即明能化之智故。 名佛不思议。 非情识调量所为。 任智自性遍周不为而应物故。 有此品来也。 三释能说法主者。 说法菩萨号青莲华藏者。 明前品菩萨得法成忍。 得心自在。 号曰心王。 此明根本智圆明清净无染名青莲华。 以根本智圆明能成差别智名藏故。 告莲华藏菩萨者。 明依根本智告差别智故。 为表相成故。 三乘名先得智缘真后得智缘俗。 此一乘得即同得。 不分三世有前后故。 青莲华藏菩萨告莲华藏菩萨说。 此不思议如来国土身眼耳鼻等不思议。 智自在法故。 此品意明以自心王根本智说差别智。 教化众生自佛事业大自在用故。 为此会中从阿僧祇。 品至出现品有八品经。 总谈佛果位中心行法则故。 该前五位差别同所归故。 不移十三昧之体。 普光明智。 而有此八品法门及一部经故。 皆约自佛智德立菩萨名。 而自法令易解故。 四随文释义者。 于此一品经长科为三十五段。 前三段是问并佛加持及青莲华获益。 后三十二段是答。 第一尔时已下至云何不思议有六行经。 明诸菩萨大众作念有问佛十种不思议分。 第二尔时世尊已下至佛法方便有四行半经。 明如来以十法加持青莲华藏菩萨分。 第三尔时青莲华藏菩萨已下至告莲华藏菩萨言佛子。 有六行经。 明青莲华藏菩萨蒙佛加持以十种自在智慧欲答前菩萨众所问十法分。 第四诸佛世尊有无量住已下至无有障碍究竟之法有五行经。 明青莲华藏菩萨都举诸佛有十种无量住但总答前大众十种问分。 已下通十种无量住。 总有三十二种无量普遍周无碍总别同异成坏自在因陀罗网门。 答前十问。 佛不思议法故。 于此三十二种。 如因陀罗网互参普遍周。 法门中约数有三百二十种。 答前十问。 此三百二十种因陀罗网互参法门中。 以明佛不思议无尽无尽重重无限无限。 如下一段中自具十法。 如经自明不烦科意。 此品大意。 明从前进修至此自己三业身语智用业用广大会佛三业广大用故。 一业之上答十百千万等无量三业用故。 三业用上各答三十百千万等。 十种无限无量三业之上各答三十百千万等不可说无量业用。 余两段各具十百千万无量。 以明三业所明业用不离二谛。 真俗二门一一十法之中。 身语智为体。 余七是三业上用故。 以青莲华藏菩萨答前十问。 有三十二种答。 一一答中皆有十种无尽法故。 意明至此佛果三业用中真俗法满足故。 故号佛为无上两足尊也。 此明三种业用二智遍周总摄诸法故。 青莲华是真智。 莲华藏是随俗智。 以真俗二智。 自说自己三种业用广大自在不思议门。 人王都邑者。 王所居城所管天下为都。 自余为邑。 宫殿者。 所居止寝宿之室为宫。 以法治生陈设正法处为殿。 毗舍阇者。 是鬼趣。 此云噉人精气。 属东方提头赖吒天王所管。 提头赖吒者。 此云持国。 谓护持国土因以为名。 乾闼婆。 此曰寻香。 是乐神。 亦此王所管。 如于身毛孔及一微尘中。 所现一切世界国土。 一切诸佛及以众生。 咸住其中施作佛事者。 妄情悉灭唯智境乃尔。 以三昧力方现。 非情识所求。 法常如是。 然唯妄情自隔故。 如世界种等前华藏品已释。 自余如文自具。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1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