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一 内容: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一长者李通玄撰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将释此品约分三门。 一释品来意。 二释能说法主。 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 明前品说自佛三业二智入不思议际遍周广大无限饶益众生。 此品约三业入不思议智中之身故。 此品来也。 二释能说法主者。 明此相海由行报成。 普贤是行。 还令行者自说自行报德之果。 三随文释义者。 于此一品经。 长分为九十九段。 第一初从尔时普贤菩萨已下至所有相海有一行半经。 是初总举如来身相如海广多。 第二略说九十七种大人之相。 分为九十七段。 最下总说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诸相。 为总结通。 初尔时已下都有九十九段经文。 以取十莲华藏世界微尘数相海庄严。 号十身相海品。 此一品经大意。 明三种业用身语智广大无限利益一切众生善相行上报生福相。 如初举顶上三十二宝庄严大人相。 其中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普放无量大光明网。 一切妙宝以为庄严者。 初明三十二种宝。 是明三种业用是万德之总相。 二种宝是二智。 明如来三业二智是修众福之本故。 万善根海。 无不以此三业二智以为体故。 故初所感果以先标为首。 又用严如来之头首故。 经云其中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 方者法也。 是根本智成差别智之法故。 普放无量大光明网者。 是差别智中随根设教。 济漉一切。 众生之所报生。 约因名为光网。 一切妙宝以为庄严者。 一切业果福相报得。 皆以此二智为所庄严故。 宝发周遍者。 明以智治生周旋普。 覆以此报生。 宝发柔软密緻者。 慈悲柔软随根济众报成故。 一一咸放摩尼宝光充满一切无边世界悉现佛身色相圆满者。 明于根本智所生诸差别智。 起差别行者纯净无垢故报得摩尼净光。 悉现佛身。 为约此二智纯净无碍所有报境总成智用故。 皆与身同。 此三业上一中报十。 三业上三十故。 二智上二十总言三十二种宝用严顶发。 通此顶上及身。 略举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者。 明且约随真俗二智净三业上行七菩提分十波罗蜜。 能净一切三界九品烦恼便为智用。 以智净故所有报果亦净。 以智无碍自在故所有报果亦自在故。 九品烦恼者。 欲界一。 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禅上二界有八。 欲界一共为九品。 有能觉之者。 便以二智七觉十波罗蜜方便。 自利及以利生。 具普贤行满。 便报成此九十七相。 以十波罗蜜方便发起三界中有自在行用故。 于九品烦恼上各成十波罗蜜行门。 成九十种大人相。 以七菩提分上助显方便分明故。 以成七种通。 以此七觉分十波罗蜜助道方便行。 助显九品烦恼。 成真俗二智。 令大悲圆满。 于一品烦恼上成十种行门。 报生十种相。 九十配十波罗蜜。 七种配七觉分。 十莲花藏世界微尘数相者。 配真俗二智三业及行普贤行遍普周也。 问曰。 此出何教所配。 答曰。 此经所有法门。 但出自教。 余经不能与此教门相会。 何者是自教。 答曰。 为普贤是佛自行。 还令自行说自行所报得之相。 普贤行者。 不离真俗二智七菩提分十波罗蜜故。 但约名知教。 约教知行。 约行治惑。 惑亡报成。 即知因果所生即为教也。 不可引余权教三乘行门例此所修因果报得。 但准已前诸品所放光及菩萨名乃至座名数。 以次类之可晓其意也。 佛行普贤行者。 不离三界九地烦恼中。 而成悲智之门。 所有报生因果。 还约三界九品烦恼中。 成殊胜智行。 出三界自在行获过三界殊胜报业故。 以此准知可明佛意。 即是经之教也。 已下诸相以此三业二智七觉分十波罗蜜为体。 又以七菩提分九波罗蜜。 共成一箇智波罗蜜。 以智波罗蜜为佛果。 七菩提分九波罗蜜是行故。 报得九十七种大人之相。 十莲花藏世界微尘数大人之相者。 是差别智大悲圆满十方世界。 以普贤行报得故。 此前后二释义通其一故。 已下诸相。 约根本智起大悲用。 随差别智报生。 如文自明。 如经云绀蒲成就者。 意明颈文三约婴节成就。 云西国有绀蒲果。 赤色三约文成。 以此比之。 弥卢藏云者。 明如来右辅上牙大人相宝焰高远如须弥山之状也。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将释此品约立四门。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释说教之主。 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何故名为随好光明功德者。 明前品已明十身相海有十莲花藏世界微尘数相海庄严其身。 此品约其佛身相中随相无性功德故。 以约行报得成大人之相。 随行法身之理智以成光明故。 以立品名故。 以随行破烦恼之妙理智慧。 以成报相之光。 二释品来意者。 明前品大人之相。 约如来行行生报得故。 即令普贤说故。 为普贤行是一切诸佛行故。 此随好光明。 法身根本智无性随行无体无相功德为光明。 能大利物。 还以无形质无体性光照有缘。 如无形质天鼓音声说法令解脱故。 此品须来。 然虽理行无二同为一体。 今约感果利物之殊。 不可无其次第。 三释说教之主者。 明如是妙理之果宝手是引接义故。 表以法身妙慧性光引接一切众生故立此品。 何故如来自说此品者。 明佛果中二愚。 一数法广大愚。 二随好光明功德愚。 此二法非诸菩萨智所及。 至佛果满方明。 以理智法身但与行作无依之体达妄情之缘。 其行中所感功德之相。 即属普贤行成。 则普贤自行报生。 还令普贤自说自行报终之果。 阿僧祇品是数法广大。 随好光明功德品是法身智身自体无性无依功德故。 此二法皆非依行作得。 不由普贤行之所及故。 但与行为依止故。 是当普贤行满佛果位终之法。 是故如来自说。 明当位自说自位法门。 令后学者不惑故。 此品明法身智身无相理中功德所有利物之法。 还以光明天鼓无形质物响音所告。 还说法身无相妙理。 顿登十地离垢之功故。 非余下位和会大愿智悲万行之相得故。 以是如来自位自说故。 虽行果与智果不殊。 然约法辨位。 令法则分明。 令发心修行者解行不惑。 意明法身及根本智不属行所修生。 唯大悲及差别智。 须依此根本智。 加普贤大愿力。 和融回向修学。 常以根本智为无作之体。 此之法身及根本智。 虽加十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法四摄四无量成就饶益众生之行。 然根本智法身。 为无自性可有成坏。 但能与一切诸行愿。 作无染着无烦恼无三界业解脱果之体。 以此品中明此随好功德能随行用不失自果广利众生。 此是一切菩萨行之恒佛果故。 故以此如来自说。 若无此智德之果。 一切众行皆无常故。 如虚空体全与诸有情而作全体然虚空不属修生。 四随文释义者。 于此段中长科分为十三段。 第一尔时世尊已下至而为眷属有三行经。 明举光之体用分。 第二佛子已下至于彼命终来生此天有八行经。 明如来生处兜率天时放法身妙理智无作净光地狱获益天鼓告因分。 第三佛子菩萨足下千辐轮已下至入无依智印三昧有四十二行半经。 明恶道众生蒙光所照舍报生天天鼓说法分。 第四时诸天子闻是音已下至而不得见有四行半经。 明诸天子兴供而往天宫而不得见毗卢遮那菩萨分。 第五时有天子已下至摩耶夫人胎可有两行经。 明天子告诸天众菩萨所生人间分。 第六时诸天子以天眼观已下至悔除所有诸障过恶有十四行半经。 明诸天子欲往人间供养天鼓音告云毗卢遮那菩萨无体来去并劝发菩提心悔除过恶分。 第七时诸天子已下至一切罪恶悉得清净有二十七行半经。 明天鼓为诸天子说菩萨悔除罪恶达业无生分。 第八说此法时已下至犹未现离垢三昧少分之力有十一行半经。 明诸天子天女获益分。 第九尔时彼诸天子已下至一恒河沙善根有十二行经。 明诸天子兴香花供养及有众生闻香。 八万四千烦恼皆清净。 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 若有众生见其盖者。 种金网转轮王一恒河沙善根分。 第十佛子菩萨住此转轮王位已下至教化众生有一行半经。 明金网转轮王境位摄化广狭分。 第十一佛子譬如明镜世界已下至必得往生彼佛国土有四行经。 明举月智如来喻闻名获益分。 第十二菩萨安住已下至成就如是清净肉眼有九行经。 明若有遇此金网转轮王光明即获得十地法门分。 第十三佛子假使有人已下至未有二十一行经。 明此清净金网转轮王肉眼所见广大境界难量分。 四随文释义者。 于此品中十三段文。 约立三门。 一说光明所因从何所来。 二蒙光触者以何因缘。 三明天鼓从何所因而能说法。 第一说光明所因从何所来者。 从如来自体性自清净法身根本无依住智自性清净功德所生。 能成相好无所依止。 故名随好光明功德品。 此之光明一切众生同共有之。 为不以普贤行愿助扬显发。 不显现普贤行愿。 不以此光明体。 亦不能得成法界无限大用。 是故此经名为觉行互严经。 至此二行圆满。 遂乃各各自显其功。 前品大人之相。 因普贤行成还令普贤说故。 此品随好光明。 是佛自果无作法身无依住根本智光。 是佛自说。 但依教主以取经意举光之中其随好光无量。 今依此品略举其三。 一初举如来应正等觉有随好名圆满王者。 都陈根本智无依无性而能普照自在名圆满王。 别举此光中随用。 云此随好中出大光明名为炽盛。 此明随用能破迷惑七百万阿僧祇光明而为眷属者。 此明随用备根。 七百都数约七菩提分息六道苦。 乃为七百者。 数之长也。 皆令发起一乘中十地道故。 为此光体是佛果光光所及者。 皆依本故。 又约八地已前有行有开发为七百。 万者。 万行。 阿僧祇者。 明光体备根遍周。 次举兜率天为菩萨时放大光明名幢王照十佛刹微尘数世界。 地狱众生众苦休息。 得十种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舍地狱身生兜率天。 闻天鼓音而为说法。 得离垢三昧发十地道。 此明光照往因十信解心修力不固有因放逸生恶道者。 遇光苦息三业复本。 此明三生成果。 第一生修十信解心。 心不精专作诸恶业。 第二生生恶道住地狱中。 第三生蒙光照触苦息生兜率天。 天鼓响音告法成十地果。 此为三生。 若也于此教中依智发心。 专求不懈不放逸心。 修方便定入佛智慧。 生如来家为佛真子。 便名成佛。 如轮王第一夫人所生大子具轮王相虽未当位是王真种体无差别。 如是十住初发心菩萨。 创从信种修方便定。 自显正智生如来家。 虽未有神足通力。 当其佛位。 然其真智慧种与佛不殊。 从此一生加行修治。 随其正智入变易生。 神通自在。 如人一生身语意业修有为十善。 尚得生天报。 得天神通。 何况正智慧现前。 法身体会无心作恶。 专学慈悲。 岂可不入变易生身也。 若也直约第一义论。 通于生死总为变化。 悟智即佛不约神通。 神通是利众生之权方便故。 若直取觉义智是正觉。 自余神通降生成佛。 总属行收。 今至此品明觉行圆满。 佛明前之二种光明。 一名光幢王者。 且约佛果法身根本智圆明破惑之大用。 一切修道。 不会此根本智光无成佛期。 二举足下千辐轮光光名圆满王者。 明成菩萨昇进加行之光为足。 表所行行故。 常放四十种光明者。 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地前四位也。 中有一光随于一切六道种种诸欲所乐皆令成就乃至阿鼻地狱受无间苦遇斯光者。 皆生兜率天天鼓响音说法及以悔除诸惑得离垢三昧。 或得无依智印定。 此一光是一切六道应根起信之光。 余三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加行成十地道果满之光。 为地前三贤位。 是圆会悲智愿行已终。 十地但成此地前十向之功。 不别有位。 以此但放四十光明。 不放五十也。 无功之果。 是佛自位不属行故。 明足下光。 是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愿行之位。 十地约法而成。 功德满前愿故。 三举右手掌中一随好光明现无量自在神力者。 此表引接光。 以手是引接义故。 此乃冥同一切世间三界之方便。 非世间天人及三乘所知故。 且举此三种光明备世诸有以遍。 自余广多不论。 第二蒙光触者。 何因缘者。 经意明先世有信心故。 如经云汝往昔亲近众善知识。 即明昔曾有信心之种。 虽造恶业生于地狱。 为有信种。 光及其身。 苦息种存能便发意舍身生天。 若无先世信种。 设光照身者。 不觉不知。 第三明天鼓从何所因而能说法者。 如经云。 但以毗卢遮那三昧力故。 般若波罗蜜威德力故出音声。 大约三缘而得闻之。 一毗卢遮那菩萨三昧之力。 二于无体性三昧中有自在无作妙慧。 三众生昔曾闻此无性法身大智慧之种。 方堪得闻如是妙声。 迷除得道如离垢三昧者。 是无性妙理自体无中边。 等虚空性。 性自无垢具无限。 智慧知见自无我所。 须以方便定发起方明。 如法慧菩萨入无量方便三昧是也。 又如善财于妙峯山上得忆念一切诸佛智慧光明者是也。 总是十住初心创始显发故。 至此品中不离初处满故。 还向普光明殿说十信心处。 说此十一品十一地及佛果之门。 表此意也。 不离一念不隔一时而成果故。 方便三昧者。 任无作性荡然自定不收不摄任心自安。 万惑自净道自现尔。 方可任用。 施为不失其理。 然以普贤愿行。 方成悲智大用无作法界缘起之门。 一如其上五位进修行者也如经云。 于色声香味触其内具有五百烦恼。 其外亦有五百烦恼。 瞋行多者二万一千。 贪行多者二万一千。 痴行多者二万一千。 等分行者二万一千已上都有八万四千。 如色声香味触各有五蕴。 共十使烦恼。 皆意根为主。 知是色声香味触为外。 受想行识及意为内。 如因内外心境成缘皆能成十使烦恼。 色声香味触受想行识及意能所互参。 内外各十。 如是内外十种烦恼。 一一皆能起十使烦恼。 即内外所缘各有五百烦恼。 由迷心境内外相资。 由内五蕴成境。 由外五境所起能缘。 由此内外能所二缘。 十使烦恼因之不息。 乃至八万四千。 如是十使皆因五蕴所成。 一一使中有百以将十使中五蕴以五蕴成十使。 一一蕴中一百。 五蕴中有五百。 以五蕴成五尘。 一一尘中有五百。 以尘蕴为内外之上共为一千。 配七识中即有七千。 分三世。 三七二十一。 当二万一千。 即依瞋贪痴多者及等分各二万一千。 共为八万四千。 余文自具。 如十使中各有内外五蕴。 十使互参即有一百。 于一百十使。 一一使皆有五蕴为五百。 由内心缘外境互为主伴。 以此内外各有五百。 共成一千。 由末那与六识相因作业。 有七千烦恼。 法如前配。 三七二十一。 亦当二万一千。 若约此品法门。 天鼓所说无生理智。 及说悔除过恶之法。 甚善甚妙。 修道发菩提心者。 可以持诵作意倣而学之。 以方便定慧力勤思观察。 还同此品刹那成佛。 于中法门融通次第。 具如此品。 如善财童子所见善知识皆云。 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教我学菩萨道者。 明菩提无求无修无三世故但求其行菩提无修。 此随好光明功德。 但与行作光明。 令行无依无修作者。 一切发心者。 先修方便三昧。 而以显之。 从此理中方当加行。 是故名以果成因门。 以因即果门。 以理智之外无别行故。 即理事无碍。 以为进修。 是故但求其菩萨道。 即行是菩提。 明随行无得故。 是以发普贤行未圆故。 求菩萨道以菩提无三世不出一刹那万行皆圆满故名佛乘。 即乃直论智境。 不分三世延促等障。 凡夫及三乘。 谓三无数劫及无限劫。 是此教中智境不迁之门故。 以本如是故。 法如是故。 非佛神通使然也。 三乘情见诸佛神通。 以迷实法本来如是。 此普光明殿中十一品法。 是都该一部及无尽古今总不移毫念也。 须当如是信解修行名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故。 当知十地及等妙二位。 总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法则而成。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将释此品。 约作四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释说教之主。 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何故名为普贤行品。 为明从初会菩提树下如来是佛果。 如十普贤菩萨并已下菩萨神天等众是佛普贤行故。 从第二会普光明殿。 说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等十智如来。 以成十信心。 明其能信自心是不动智佛是自心之本果。 余九亦然。 文殊师利觉首目首等十首菩萨。 是自身所行普贤之行。 以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所有十十等佛号。 十十等菩萨名。 乃至无量佛号。 无量菩萨名。 皆是自身自心进修佛果。 自普贤行直至于此普贤行品。 是一箇自心佛果。 一箇自心普贤行。 至如来出现品。 方明自己佛果理智体用方终。 以此出现品中如来放眉间光灌文殊顶。 放口中光灌普贤口。 令其理智法身妙慧文殊师利共普贤菩萨自相问答如来出现所有境界。 方明自身理智妙慧。 普贤行海佛果进修始终圆满付嘱流通。 亦在出现品内。 离世间品是佛果后常道无始终普贤行故。 法界品是佛常道法界。 恒以佛果后普贤行故依义亦可作利。 世间品是自己道行已满。 纯是利益世间无世间可离。 无出世间可至故。 以普贤行恒利益众生为本故余义至后品重明。 以此品通该十信以来至出现品。 一势始终因果本末。 以立其品名。 大约此一会十定以来十一品经。 总以十定之体通收始末。 不出一刹那际故。 此品以明佛果位内自行普贤行满故。 以立其名。 二释品来意者。 为明前品明极果性智光明以利众生。 此品明普贤行能利物故。 有理智无行。 理智乃处俗不圆。 有行无理智。 其行无由出俗。 故理智体彻方成不二自在之门。 以此此品须来。 三释说教之主者。 此品何故。 普贤为能说教之主者。 为此品行门是普贤之行满故。 还令普贤自说。 明普贤之法身本智妙理之用故。 二法独行即不圆故。 先举法身性智之光。 次说普贤之行故。 四随文释义者。 于此一品经长科为十五段。 第一尔时普贤菩萨已下至出兴于世有五行半经明。 众生去佛道远佛乃出世前品所说略说少分境界分。 第二佛子已下。 至成就百万障门。 有两行半经。 明普贤菩萨众生有大过恶不曾见一过恶若见一菩萨有瞋心成百万障门分。 第三何等为百万障门已下。 至成就如是等百万障门。 有四十四行经。 明举一百箇障门以彰百万障门之首分。 第四何以故已下至起瞋心者。 有一行半经。 明都结已上于他菩萨不起瞋心分。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佛子菩萨摩诃萨咸应发心恭敬受持。 有六段十法如经文义自明。 一诸菩萨欲疾满足诸菩萨行应勤修十法分二则能具足十种清净分三则能具足十种广大智分四则得十种普入分五则住十种胜妙心分六则得十种善巧智分已上有十段经文。 第十一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持此法者。 至悉与三世诸佛法等。 有三行半经。 明闻此法劝恭敬受持以少方便速成佛分。 第十二尔时佛神力故已下。 至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 有十一行半经。 明正法威感地六震动天兴供云供养法分。 第十三尔时佛神力故至十方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 有十行半经。 明普胜世界一切处普贤菩萨俱来作证分。 第十四尔时普贤菩萨已下。 有七行经。 明普贤菩萨观众并陈说颂之意分。 第十五正申颂意分。 四随文释义者。 如向所说者。 言前十身相海品及随好光明功德品。 是略说少分。 为邪见与结使系缚恒相应故。 远离如来道不知出现如来为如是众生示现出兴。 略说少分福德境界。 而实如来无出无没。 唯道相应者智境自会。 不于诸佛作出生灭没之见。 但自以定观二门以治心垢身边见谢智境相应若以正见。 何出何没何成何坏何染何净。 若得自心如是平等不染净者是佛出兴计我我所者。 是身边二见颠倒疑惑者。 所谓四倒无常计常无我计我非乐计乐不净计净。 邪见者。 所谓八邪。 邪念邪命邪思邪精进邪定邪语邪业邪慧。 结缚者。 六处结缚眼耳鼻舌身意以下说一百箇障门与百万障门为首。 以防修道者。 于他菩萨起一念瞋心。 如经自具。 如有修道者大须慎之。 如上修道创始发心。 唯虑亡想尽其道乃会。 情在想存。 我见求道终不相应。 须依智人自摧憍慢。 敬心彻到。 方以定观二门。 决择上二界禅。 声闻外道及权教菩萨所修定慧一一须知。 方识正法。 方始心无邪。 正求差别智门。 以大愿力长大慈悲。 成普贤行。 如作贼心求法。 不善调心傲慢心增。 于他菩萨起一念瞋恨。 当入百万障门。 如经具明。 作恶神恶鬼等难。 以得一分求道之心。 助成势力怒不可当。 诸有发心者。 当须防之如法谦敬一心志求。 亦可常须诵持此普贤行品以防三业令使应真。 如经云。 知一切众生心行智者。 此名他心智。 以自无心自他障绝。 即自心与一切众生心一体无二。 以此能知一切众生心故。 以自心众生心无二故。 乃至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亦尔。 以自心无自他心故。 即圣凡一理同体。 圣凡一理同体即圣凡心法悉知故。 以圣凡心一理故。 即身无内外诸见无内外见故。 即无边世界虚空界平等。 自心与虚空界平等。 则无大小远近中间。 既自心无大小远近中间。 即智恒遍满十方世界而无往来。 既智恒遍满十方世界而无往来。 即能随根对现色身自在。 既能随根现色身自在。 即应根说法自在。 既能应根说法自在即一身多身相入自在。 已下诸自在法皆如是修行。 以禅定智慧力性自融通。 非生灭妄想所知。 如是自无心无思无妄想之正智性。 自遍周而无往来随时随根。 为教化一切众生故。 现作一切等众生之事业。 皆无作者无有处所。 任性智用故。 如响应声无有处所作者故。 非往来故。 已下皆准此智知之修之。 如地动兴供有三义。 一法威感也。 二诸菩萨闻法怿悦。 三如经云。 法如是故经云持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者。 一念无思无依智现即菩提也。 如十方各过十不可说世界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来诣此土充满十方者。 此即是普贤行满。 故叹言善哉善哉者。 叹教法难遇。 故佛子乃能说此诸佛如来最大誓愿授记甚深法者。 明普贤行愿是理智大悲圆满法果行已终故。 以果终是佛授记甚深法故。 明法身智身大悲之行尘尘之内具佛普贤无尽行故号曰甚深法佛子我等一切同名普贤者。 明法行无二。 以此名同。 各从普胜世界普幢自在如来所来者。 处道谦和名为普胜世界。 能破自他憍慢及诸烦恼。 号之为幢幢者。 明心不随境动理智。 悲行重重遍周故。 名为普胜幢。 虽处生死不与染。 俱名为自在。 此佛世界号是随行因果之名。 来诣此土者。 明昇位极至此法也。 以佛神力故。 于一切处演说此法者。 前明身业行周此明语业遍周以下如文可见。 如经欲开示菩萨行者。 普贤行是。 欲说如来菩提界者。 法身无性根本智是。 欲说大愿界者。 是普贤发兴大悲愿者是欲说一切世界劫数者。 如上文中一劫入一切劫。 一切劫入一劫。 一念入一切劫者是欲明如来出世功不唐捐者。 明应根不失时。 欲明所种善根必获果报者。 明佛菩萨应根众生获益。 欲明大威德菩萨为一切众生现形说法者。 明理智遍周无往来而对现色身随根授法。 已上十事法。 皆以下颂中一一具明。 此一段颂有一百二十一行。 并一时普颂前十法。 明普贤行终因果理智悲愿皆圆故。 如下颂中自明。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将释此品。 约立四门。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释如来放光加文殊普贤所由。 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 何故名为如来出现品者。 为从第二会普光明殿说十信心以不动智佛为初信首。 次无碍智佛等余九佛是十信中进修。 又明一智中具十种智故。 随行立名。 从十信中。 信进修行不离根本智不动智体。 起大悲愿行。 修差别智成大慈悲。 至此位满。 名为如来出现品。 明前初会菩提场中出现始成正觉者。 是毗卢遮那佛出现。 此品中出。 现是菩萨进修五位行解智悲位满出现故。 故名出现品。 亦如善财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 表智悲二行满故。 便见慈氏如来。 是表如来出现义。 是故如来以光加此二人问答说如来出现之门。 文殊表现根本智。 普贤是差别智。 成就饶益众生之门。 二释品来意者。 前明五位中文殊普贤及佛果三法已周。 此明佛果行圆满故。 此品须来。 三释如来放光加文殊普贤所由者。 明如来眉间光是佛中道。 佛果智光以灌文殊之顶者。 明佛果智德高胜为令文殊起问佛果之门。 如来放口中光灌普贤口者。 明普贤是差别智满欲令说法故。 问曰。 何故如来不自说此品。 所以放光加此文殊普贤二人。 答曰。 以表法故。 令后学者易解故。 非是如来不自能说。 问曰。 何为表法。 答曰。 为明文殊是佛法身现根本智者。 普贤是佛昇进修行差别智者。 明至此位根本智及差别智齐满周圆。 方始名为如来出现。 表以法身自性白净无垢中能现自体无依明净本智。 问差别智自说自己修行行解之心。 与古今诸佛合其智德。 方是自己所行觉行圆满佛故。 是故如来放光加之。 成法则故。 明一切菩萨果满功终。 法皆如是。 佛所放光许至佛位故。 法非谬故。 表明如是法身本智差别智利生万行齐备周圆。 方是自己如来出现。 表文殊是现根本智者。 普贤是说法者佛是果也。 思之可见。 大意明文殊普贤是成就佛果理智行门。 还令说佛出现之法。 佛是根本智。 自体无言。 凡是有言皆是差别智。 初会菩提场中毗卢遮那佛出现故。 明初会菩提场非是毗卢遮那如来放光成法与初发心修行者为样式故。 明表法身根本智与差别智利生行周圆满故。 故令此二人说自佛与古佛出兴恰相似故。 如是文殊普贤是古今诸佛之共法。 若初发心者。 从初发信心已来。 皆悉游履此之文殊普贤二行。 至此方满故。 如是进修皆不离初信中不动智佛十智之体故。 以明时不动智不动行不动能遍游十方不动一入多不动多入一不动小入大不动。 大入小乃至如经所明。 为达身心理智无性无依。 情识系亡法会常尔故。 以此五位昇进。 或昇天表法。 或身遍十方终成不离普光明殿本智之体一刹那际。 是故此自果已终之法。 还不离说信心之处普光明殿说。 还如善财至慈氏如来还见文殊。 信心初发入普贤身相似。 恐后学者迷法。 一一以善财将行表之。 令易解故。 大意依此可知。 又约此一部之经有三终因果二种常道。 一从初菩提场至毗卢遮那品。 有六品经。 至毗卢遮那品是佛自分五位中因果。 即以十普贤海月光大明菩萨通神天等五十众是。 二发信心菩萨五位通信心即六位因果者。 从第二会于普光明殿说佛名号品已下。 至第八会普光明殿如来出现品。 有三十二品经。 明菩萨发心因果一终。 此三十二品中。 第三禅佛花三昧品未来。 是此修行中加行之次第。 三自文殊师利。 至大塔庙。 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 化善财令南求五十三胜友。 明以行劝修五位一终之因果。 为表但说教由。 恐在行还迷。 以置善财是发心能行行者。 五十三善知识是已行行之人。 一一求学昇。 进与后发菩提心者。 作五位昇进之样。 令不迷其行故。 其中意至文方释。 二种常道者。 如法界品离世间品。 于出离道常利众生。 恒真法界非虚妄也。 是常道佛果故。 恒离世间利生无求自利。 是佛常道之普贤行也。 是明此经三终因果二种常道。 如第二会至第八会中。 如来出现品。 是明发心菩萨昇进五位一终付嘱流通。 总在此品。 明此品是五位昇进果圆之末也。 有人于法界品终觅付嘱流通。 此为未得经之意趣。 以法界品总该一部教体及以三世古今无本末时分寂用之大体。 非是安立加行置因果所为。 但以引接。 菩萨发心乘法界乘。 引接迷徒至此如来出现品。 以明经五位加行进修功。 就处方说流通付嘱故。 若论根本法界性自不迷。 性自不悟。 无出无没。 不成不坏。 无流无通也。 此付嘱流通意。 从凡夫未悟。 令加行功终处说故。 非在法界品后也。 如法界品。 直论一切诸佛功终之果。 是自流通不须付嘱。 如法界品中如来师子座暨于法界无有边涯。 此明果极也。 如此如来出现品明信心者。 五位加行功终之力。 方始纯实。 创登功毕二行圆周。 便说付嘱流通。 明果初满故。 方入常道法界。 非古今始末之量也。 流通此法名曰流通。 即法界品。 是为自以法界功满。 常以法界劝众生。 以方便行倣而学之。 名为付嘱流通。 方便行者。 即五位中方法是也。 则诸波罗蜜四摄四无量三十七品大愿大智大悲等是。 一切诸佛法皆如是方能成也。 四随文释义者。 于此一品之中长科两段。 第一从初尔时世尊已下至佛子如是无量阿僧祇法门圆满成于如来。 于中并颂有一百三行经明如来放光加文殊普贤令说如来出现分。 第二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已下有十段经。 普贤菩萨说如来出现身境界及所行行十事之法分。 于此两段。 长科中从初第一段中分为五段。 第一从初尔时世尊从眉间放白毫相光已下至而说颂言有十二行半经。 明佛放光灌文殊顶令问法分。 第二二十行颂。 明文殊师利菩萨称叹如来德及放光加持之意请问谁堪演说佛境界分。 第三尔时如来即于口中放大光明已下至颂有三十五行经。 明如来放光入普贤口令文殊知问法所在并举问如来出现十法分。 第四二十行颂。 明文殊师利菩萨重颂请说如来出现十法分。 第五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已下至佛子如是无量阿僧祇法门圆满成于如来。 明普贤告众如来出现有十无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分。 已上五段是佛光加文殊普贤令相问答说佛出现分。 光加之意前已叙竟。 大意表法中。 明昇进修行法身根本智差别智慈悲行十方圆终处名为如来出现故。 放光加令文殊普贤二人明理智体用参彻是如来出现。 明文殊是十方一切诸佛之法身妙理现根本智慧之门。 普贤是十方一切诸佛差别智万行大悲之门。 今明五位进修至此位二法圆满名自佛出现故。 放眉间光灌文殊顶。 令问自佛果极至顶法门。 放口中光。 是说教之光。 令说自己佛果极至顶差别万行智悲十方圆满法故。 以此二人表法令学者易解故。 非是如来自不能说。 又表根本智非言所及也。 此一品经。 表明法身根本智差别智悲行圆满故。 十地十一地已前加行此位真俗二法功终。 其义如文自明。 第二于长科第二段中演说如来十种出现门中有十段经文。 说如来出现有十百千阿僧祇事。 其十者。 一明如来十无量出现。 二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身。 三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音声。 四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心。 五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境界。 六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所行之行。 七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成正觉。 八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转法轮。 九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入涅槃。 十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见闻亲近。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1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