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五 内容: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五长者李通玄撰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有十六行经。 约分为四门。 一明推德于前。 二示善知识方所及国土。 三举善知识名号。 四善财敬恋善友流泪辞去。 第一推德于前者。 明解脱长者推德于前位善知识有十种殊胜。 劝令善财进求加行。 第二南行。 如前初位已释。 至阎浮提畔者。 明此位正心住。 是得出世间及处世间智慧神通之极畔故。 故云阎浮提畔。 唯得世间出世大悲心。 未得入俗同缠行圆满大慈悲心故。 故以比丘表之。 于世间中出俗相故。 后位即明入俗大悲心圆满。 即以优婆夷满愿表之。 有一国土名摩利伽罗者。 此梵本未译。 有比丘名海幢者。 明约以德智慧如海能破众生业惑处。 名之为幢。 幢者摧坏义故。 第一正入当位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已下。 至我唯知此一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 此一段经约分为五门。 一正念前法令其增长。 二渐次南行至阎浮提畔摩利聚落。 三周遍求觅海幢比丘是进求观照。 四乃见在经行地侧结跏趺坐入于三昧离出入息无别思觉。 五明入三昧中身分出众十方教化。 何故在经行地侧结跏趺坐入于三昧表寂用自在。 以经行地是用三昧是寂。 表依用有寂。 地侧者。 表不住寂用之中而任运自在故。 离出入息。 明称理而寂称理而用性自遍周非同二乘作寂灭证也。 此同十地中第六地也。 以十地行依此十住行样。 修行至彼同此本故。 是故第六地菩萨得寂灭定神通现前。 此是随空慧寂用门十地大悲寂用。 从第五身出众海十方教化中。 约有二十三种法门。 一足下出无数百千亿长者居士婆罗门众周遍十方者。 表足是所行之行还从其中出行故。 为长者居士婆罗门是世间仁士之行故。 二从两膝出无数百千亿刹帝利婆罗门众皆悉聪慧者。 以两膝是起止坐卧卷舒自在之所由。 膝还出清净王种。 表智制生死如王自在。 刹帝利者。 是王种也。 婆罗门者。 是净行也。 表智随生死自在。 如王无染也。 聪慧智能明白万法故。 种种色相者。 从智化现也。 余皆是智中之行故。 以义取之。 三从其腰间出等众生数无量仙人者。 表腰间是世间行五欲之境。 表以智幻生同众生行利众生事。 自无五欲也。 故出仙人。 四从两脇出不思议龙及龙女众者。 表两脇是覆荫义故。 于中出龙雨润众生故。 五从胸前卐字中出无数百千亿阿修罗王。 皆悉示现不可思议自在幻力。 令百千世界皆大震动者。 胸是勇勐义卐者清凉义故。 于中出修罗众。 表精勤勇勐震动摧破烦恼魔军高慢山王谄爱宫殿故。 令清凉故。 六从其背上出无数百千亿二乘者。 表背是背众生之方所。 还从其中出二乘众。 表二乘背佛大智大悲万行利众生事及法界体用故。 七从其两肩出无数百千亿诸夜叉罗刹王者。 表两肩是荷负守御之处。 还从负中出夜叉罗刹可畏之状。 守护行众善业之众生。 及向十住及正入十住十行位者。 乃至现作执金刚神。 守护诸佛及佛住处。 八从其腹出无数百千亿紧那罗王及女。 及出无数百千乾闼婆王。 及各奏无数百千天乐及歌赞叹一切诸佛及法者。 表腹包含众法义。 还于其中出歌咏音乐之神称赞诸佛及法故。 九从其面门出转轮王者。 明口是转法轮王之所由。 还于其中出轮王之众故。 十从其两目出无数百千日轮普照地狱趣者。 表目是慈悲破暗处故。 及一切众宝国土。 以作种种光明庄严显曜。 及照一切众生无量事业。 十一从其眉间白毫相中。 出无数百千帝释者。 表眉间白毫相中道十地之果。 还于其中出帝释身。 表住于中道。 得法之顶者。 能为世主主导众生以帝释号能主故。 十二从额上出无数百千亿梵天。 十三从其头上出无量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众者。 明修行至法之头表行遍满故。 十四从其顶上出无数百千亿如来身。 明佛果故。 如随位雨法。 如经自具。 十五又海幢比丘从身一切毛孔一一皆出阿僧祇佛刹微尘数光明网者。 表全身总是法界般若波罗蜜妙慧三空无碍解脱教众生之光重重无尽故。 十六尔时善财童子。 一心观察已下。 是善财观察善知识所作三昧境界事业。 十七六月六日已下海幢出定善财称叹。 十八圣者已下是善财问三昧之名。 十九海幢比丘举三昧之号名普眼舍得。 又名般若波罗蜜境界清净光明。 又号普庄严清净门。 二十明海幢比丘举修般若波罗蜜门所得三昧有百万阿僧祇三昧庄严。 二十一善财重问三昧境界。 二十二海幢比丘重说此三昧。 为说二十二种无障碍法。 二十三我唯知此一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 推德于先。 令善财昇进善财以如上十法。 观察海幢比丘。 又住立思惟观察经一日一夜者。 明檀波罗蜜。 七日七夜者。 明七支戒。 半月者。 忍波罗蜜。 以明忍但自益不益于人故。 半月表之。 一月者。 以明精进自利利他故。 一月表之。 六月者。 第六住也。 复经六日者。 是第六波罗蜜故。 以为海幢比丘是十住中第六正心住修般若波罗蜜智慧日故。 故云六月。 是第六正心住。 六日是第六波罗蜜智慧日故。 此是十住中。 第六正心住般若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以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以约位门中。 第六波罗蜜。 偏治世间出世间寂用不自在障。 得寂用神通自在门。 犹出世慈悲心多入俗。 常住世间慈悲犹劣故。 以海幢比丘表之。 虽有慈悲。 但得无染行清净之慈。 不得同众生行等众生事。 一无有违方便取一切众生故。 即以后位俗士休舍优婆夷。 其行明处真不证知真行俗。 第二明昇进。 前位第七不退住中。 如诸菩萨入智慧海已下。 至辞退而行。 有十六行经。 约分为五门。 一推德于先。 二示善知识居处。 三举善知识所居园林。 四举善知识名号。 五明善财正念海幢比丘教恋慕辞退而去。 南行义如前已释。 住处名海潮者。 明善知识住生死海。 广度众生如应引化。 而无失时。 犹如大海潮不失时故。 以所居以表其行。 园林名普庄严者。 以一切生死海为园。 以万行海为林。 以行此大悲无尽无边之行海。 以严净十方众生海。 令成佛海故。 园林名普庄严。 于园中有优婆夷名为休舍者。 此云满愿自满本愿遍化众生故。 优婆夷者。 表慈悲行也。 此是十地中第七远行地大慈悲行之轨样。 从此倣之至彼地功熟故。 以神表之。 明神用自在。 前位是出世无染大悲法门。 即以比丘表之。 此位入俗处染而不污。 处真同俗之慈悲。 即以优婆夷表之。 渐成力用自在故余如文自具。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已下至我唯知此一解脱门。 于此段中约分为十三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胜进。 二渐渐南行至海潮处。 三见普庄严园林庄严众宝。 四入其园中周遍推求。 五见优婆夷往诣其所。 六致敬礼拜正申所求。 七休舍优婆夷为说自己所行之法。 八善财白言圣者发无上菩提心其已久如。 九善财童子言圣者久如当得成无上菩提。 十休舍优婆夷正答成佛久近因缘。 十一善财请说解脱法门如何名目。 十二休舍优婆夷正答其名名离忧安隐幢。 十三我唯知此一解脱门。 已下推德昇进。 如园林众事及宫殿众事皆众宝所严者。 表约行愿广大尽佛界众生界故。 依报庄严广大无限。 容貌端正及诸严饰。 表慈心悲慜益物利生调顺柔和体道无我。 十波罗蜜无顺逆行十方诸佛身遍奉侍供养。 所感正报容止可观。 见者除惑人天崇重。 表大悲行示现女身而非女心。 所有庄严及以宫殿楼阁池沼。 皆约悲智万行报生。 如前先约略表示。 所有严饰如经自明。 意明此位方便波罗蜜慈悲行广庄严报广。 经云善男子其有众生得见我者。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者明来至此位要修至三空解脱世间智。 出世间智慧现前。 成广大慈悲行。 方来至此方便入生死门。 达生死性与佛福智海本来一性。 便得离忧安隐幢解脱门。 方名不退住。 虽复知空无我。 常于生死有畏。 未入离忧安隐幢。 常居退位设不退还凡夫。 还退作二乘。 及生净土别欣乐果。 故云十方诸佛悉来至我所于宝座上为我说法。 表悲与智会。 明此位以悲成无功之智门。 第十住中王女慈行童女。 明以智成悲自在门。 师子幢王。 表是十住位中无功用智自在。 女表无染之慈也。 至第十灌顶。 住智悲满故。 第十地是蕴积大悲成行门。 以九箇女天一箇如来妻表之。 十一地是大悲行满以悲起智成佛门。 即以摩耶生佛表之。 以此十一地中十箇善知识。 总佛果已满善知识。 以具普贤行故。 遍作世间人中仁士之行。 童子师居士长者童子童女行同凡士。 此明果极行遍故。 大约以智发心。 从初发心住。 即悲智齐发为其始。 学出世道根本智为先以此立五位五十箇行门。 以简生熟同别。 由兹五十箇波罗蜜五位中五重练磨。 简其智悲广狭生熟出世入缠逆顺。 和会福慧多少胜劣不同。 令发心者不住一法及三四五十百千即以为足故。 意令进昇至于无限广大如法界故。 就诸五位五十重中。 一一具有智悲二行。 五十箇波罗蜜互相参彻。 约有五百箇波罗蜜门。 共为主伴。 圆此悲智世及出世心量广狭生熟之门。 方明总别同异成坏六义。 如此十住门十波罗蜜。 直以约法界体实法安立。 十法圆融互参成一百法门。 以初发菩提心。 以此佛本果行为样。 修行从此本样。 修行五重加行练磨方始得依初样。 虽复练磨生熟差别。 然智悲不异初心。 日月时节亦无迁转。 以约智发心本无三世时分故。 此优婆夷。 表对第六住是世间出世间法故。 为回彼出世心多者。 令依满本愿故。 起爱处生死。 爱度众生。 成慈行故。 以优婆夷名满愿表之。 以取其志养育子孙无疲劳故。 表大悲菩萨养育一切法界众生。 若善不善皆无舍离。 未曾起不济之心。 化种种身。 未曾舍一众生如毛发许。 恒常对现一切众生前。 种种教化令成就故。 此位约回第六住出世心多不断生死爱度众生犹在爱习。 以优婆夷表之故。 名有行有开发。 第十灌顶中以一分无功智成。 以智生悲无有爱习。 以师子幢王女慈行童女表之。 此是当十住位中调治和会智悲生熟之意。 如上我有八万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属常居此园。 明以众生八万四千那由他诸烦恼园林悉皆与之同行而接引之。 善财问优婆夷发菩提心久近者。 意明求解脱无有久近。 一发即三世一时求。 解脱体中无有久近故。 明大悲行中问发心久近者。 意明大慈大悲深厚。 还与众生界住劫久近相似。 若众生界无尽大悲愿行无尽。 后问久如成佛。 意亦如之。 且举三十恒河沙为量。 已去唯佛所知意不可极也。 又前三比丘得出世心是一十。 至弥伽海幢比丘。 得了世间出世间心。 是二十。 至此第七住入世行慈悲。 是三十也。 明发心久近。 俱枳罗鸟梵本未译。 毗卢遮那摩尼宝者。 名为光明遍照如意无价宝也。 宝多罗树形。 如此方椶榈。 以妙宝所成。 阿卢那香此云赤色香。 婆楼那天佛。 此云水天解脱。 名离忧安隐幢者。 此有二义一教化众生使令离忧。 是菩萨安隐幢。 众生未离生死。 菩萨不自取安隐故。 因化成名。 二菩萨虽达生死性空。 于生死有畏。 未为究竟安隐无忧。 若能入生死教化众生。 达生死众生及以教化者。 总涅槃行无出无没。 方名离忧安隐幢故。 此是十住中第七不退住。 方便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五位通治。 约位门中偏治世间出世间心大悲心劣。 而令悲智得圆满故。 第二推德昇进前位中。 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行。 有十六行半经。 于中文义约分为五门。 一推德于先令其胜进。 二示善知识处名为海潮。 三示其国土名那罗素。 四举善知识名号。 五顶礼流泪辞退而行。 此流泪者。 表大悲弘深。 又敬法贵入情至厚重。 又表智悲自在垂悲俗流伤嗟苦趣圣心广济悲叹难胜此。 南方有海潮处者与前位同名海潮处者。 表悲智同会以将前位慈悲之门。 昇进会于智体。 以将第八愿波罗蜜。 发起智业会其悲门。 智若不发兴大愿行悲。 趣寂无由起用。 是故十地中至此第八地位。 诸佛三加七劝。 令念本愿方能生大慈悲。 是故二位同名海潮。 明第八愿波罗蜜会其悲智一体方得无功大用行广利而无思。 犹如海潮汎洪波而不作像此位菩萨以无功智化诸群品知根而不失时也。 是故二位同名海潮。 此会智悲不二。 国名那罗素者。 此云不嬾惰。 为第八住入无功之智称本智遍周利生无懈无疲劳嬾惰之心。 此位是十地中八地之样。 从此而起。 初迹至第八地。 中方与本样会同。 此中一分相应十地中第八地。 大用一体无功智周佛地方满。 至如来出现品是其满处。 以法界品为源始。 根本智恒尔无功大用故。 以初发大菩提心者。 元依法界普光明智体。 发心功熟即是本来法界。 但约智悲生熟广狭。 上明位次第。 仙人名毗目瞿沙者。 此云出声可畏。 为智目增明善摧邪论出言契当异论息心故。 名出声可畏。 善财悲泣流泪思惟有十难事。 如经具明。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初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得无胜幢解脱门。 此一段文约分为十三门。 一念教诲思惟胜进。 二渐次游行至那罗索国。 三周遍推求毗目瞿沙。 四见一大林阿僧祇树以为庄严。 五见彼仙人旃檀树下敷草而坐领徒一万六申其所求。 七仙人称叹善财。 八仙人示其善财法门名字。 九善财问其无胜幢解脱境界。 十仙人以手摩善财顶执其手令善财自见其身往十方佛刹微尘数世界中。 十一善财见佛获益。 十二仙人放善财手还在本处。 十三我唯知此无胜幢解脱已下是推德昇进。 波吒罗树者。 似此方楸树。 其气香其花紫色。 尼拘律树者。 叶似此方柹叶。 其子似枇杷子。 子下承蔕如柹。 其种类耐老。 于诸树中最高大。 领徒一万。 明行具足。 问曰。 何故此位见仙人何意。 答曰。 此有二义。 一表智净如仙。 为明此位无功智现。 无染如仙。 二为无功智现以大悲行能同异道同事接生。 其居处林树庄严。 明荫覆利物。 池沼莲花庄严。 明慈悲处世而无染行。 仙人于旃檀树下敷草而坐。 表智树覆荫。 熏戒定慧解脱知见香。 遍周法界敷草而坐。 明无功之智能善治贪乱。 明少欲之相。 鹿皮草衣。 示行少欲知足。 髻鬟垂鬓者。 无功之智圆满。 如是徒众前后围绕者。 明主伴万行圆满。 善财见已往诣其所五体投地者。 明敬法重人之礼。 又表以五尘之境皆归智地。 叹言真善知识。 善知识者。 无功之智本自真故。 无胜幢解脱者。 明此位无功用智性自遍周利益一切众生摧破烦恼无有断绝下位不如故。 云无胜幢。 仙人以手摩善财顶者。 示以安慰接善财。 手者表引接也。 善财自见其身往诣十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中。 及到十佛刹微尘数佛所者。 明会智境遍周也。 凡至十住中第八住十地中第八地。 皆须诸佛圣者。 灌顶劝发加持。 及第十灌顶住及第十法云地。 总须诸佛灌顶加持故。 若不加持。 或时滞寂。 或不了佛境界故。 无能自进。 为创初不达佛无功用智之境界故。 已下见佛境界。 如经具明。 阿庾多者。 此方一兆之数。 那由他者。 此方一沟。 仙人放善财手善财即见身还本处。 明以智力加持入法。 既得法已自力常然。 虽复圣者舍其加持一见见无有异故。 如舟济度于岸。 不可负舟而行。 此是童真住明创初童蒙入真无功智之界。 以愿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明此位无功智现恐当滞寂。 以大愿门兴其智用故。 又令念本愿广度众生有此节级。 以法防之令不滞寂故。 以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此位会七住中悲行。 第八住中无功之智。 以大愿波罗蜜兴作。 令使智悲任用自在。 第二推德昇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南行有十二行半经。 于中义意约分六门。 一推德于先。 二示善知识所在。 三举聚落名伊沙那。 四示善知识名为胜热。 五劝令致问所行法门。 六礼敬辞退南行。 南方如初所释。 聚落名伊沙那者。 此示长直。 为表此善知识摄化长其直道无诸谄诳。 故名长直。 婆罗门者。 此云净也。 为表此善知识无染寂静故。 名胜热者。 表胜世间烦恼热故。 示胜盛火炎热故。 此是第九法王子住得法自在。 明第九力波罗蜜法力自在示同外道五热炙身。 引接邪徒令归正智。 明得智同邪接诸邪见妄行苦行者。 令皆信伏。 下自具文。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得此无尽轮解脱。 此一段经约分为二十五门。 一得无胜幢法光所照入诸佛不思议神力。 二念善知识教渐次南行。 三至长直聚落见彼胜热修苦行四面火如大山。 四中有刀山高峻无极登彼山上投身入火。 五善财顶礼谘问所求。 六婆罗门令善财上其刀山投身入火。 七善财人身难得心有怀疑。 八十千梵天在虚空中劝念此是金刚焰定光明。 九有十千诸魔在虚空中劝念善财叹婆罗门德行。 十复有十千自在天王于虚空中告语善财不令生疑。 十一复有十千化乐天王亦在虚空叹婆罗门德。 十二复有十千兜率天王在空称叹。 十三复有十千三十三天于虚空中雨天鬘陀罗花供养。 十四十千龙王。 十五十千夜叉王。 十六十千乾闼婆王。 十七十千阿修罗王。 十八十千迦楼罗王。 十九十千紧那罗王。 二十有无量欲界诸天如是等十三种众。 皆在空中称叹婆罗门德。 劝念善财不生疑惑。 二十一善财悔过。 二十二婆罗门为善财说颂。 二十三善财顺教登其刀山入大火聚。 二十四善财入火聚时获益。 二十五我唯得此菩萨无尽轮已下是推德昇进。 如上婆罗门示行此行时。 随诸众生总见行门。 各自差别。 约表法中。 刀山是法王子住中力波罗蜜。 智慧为体。 成修行者达生死苦难。 但见法界性解脱。 须得无有怖畏。 堪力用自在。 火焰是金刚智之光明。 亦名金刚三昧。 如上诸天已说。 伊那跋罗龙王。 往因由破戒损其极臭树。 遂头上生此臭树。 故以名之也。 优婆者。 清信也。 难陀者。 此云欢喜。 明此龙闻法信乐欢喜故。 菩萨无尽轮解脱者。 意明法王子住得法师位。 以此一行随诸众生乐欲不同。 各见说法及行门无尽差别。 明称众生根圆满故名无尽轮。 此是法王子住。 以力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以约智门中以五位通治。 以约位门中以治说法不自在障。 同十地中第九地。 从此果行修行至第九善慧地。 功熟倣此。 十住中本果还以法界体普光明智为大用。 第二推德昇进门中。 约分为四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善知识处云南方有城名师子奋迅。 三举善知识名云童女慈行。 四顶礼胜热婆罗门足辞退而去。 南方义如前初位释。 城名师子奋迅者。 是师子幢王所居之城其王是慈行女父。 表智自在为王大悲行遍为女。 明此从智生悲处生死染而与不染等。 明习气尽故。 前第七住中休舍优婆夷。 明故存爱习用成悲门。 以未断爱度众生之爱习故。 号优婆夷。 以此成大慈悲之行满。 八住中无功之智方成。 即明以从悲生智。 此位以从智生悲故。 即师子幢王女是童女也。 表此位任运利生无染习也。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约经文义分为二十二门。 一于善知识心生尊重。 二念教昇进。 三渐次南行。 四至师子奋迅城。 五推求慈行童女。 六闻其童女族姓王种。 七五百童女以为侍从。 八明女所居之殿。 九明女所坐之座。 十善财闻已往诣。 十一善财入已覩见童女依正报得庄严。 十二善财见已正申所求。 十三童女令善财观其依果所居报得知其行因。 十四善财观已合掌瞻仰慈行童女。 十五童女告善财法门名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 十六童女告善财所修行法门见佛之数。 十七正举其见佛之数有三十六恒河沙诸佛名号不同。 十八明童女受此法门诸佛各以异门而入。 十九诸佛一说更不重宣。 二十善财白言问此法门之境界。 二十一正举所修观察法门时得普总持门。 其数有百万阿僧祇总持法门。 其大数有一百一十七。 二十二我唯知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已下明推德昇进渐次南行者胜进也。 至师子奋迅城周遍推求慈行童女者。 会智悲无二体也闻此童女是师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为侍从者。 明信此十住位中灌顶住普该五位智悲二门总如此十住中修更无异路故。 名师子幢王女。 五百侍从以闻法者。 是此当位中修行也。 信此一位都摄。 五位智悲总如此门。 方名此十住门。 名住佛所住。 当如是知。 以此住中善知识依报之境总与佛果报所得境界名体俱同。 皆具因陀罗网互参之佛境身土。 重重含容。 时劫岁月都无延促。 一一门各各具足无量一切法门。 如经文自具。 令善财观察者是。 如慈行童女所居之殿名毗卢遮那藏殿者。 即是佛果包含众德。 五位行藏佛因果门。 总在此位之中故。 龙胜旃檀足金线网天衣座上而说妙法者。 明以大慈悲身坐一切智智座上为龙胜也。 说一切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香白净教网。 覆护引接一切众生。 以之为座。 善财闻已诣王宫门求见彼女见无量众来入宫中者。 明此智殿悲宫是一切众生共所入处五位菩萨共所居都。 善财问言。 诸人今者何所往诣。 咸报之言。 我等欲诣慈行童女听受妙法者。 此明信而无疑善财童子即作是念。 此王宫门既无限碍我亦应入者。 自念信已当入。 入已见毗卢遮那藏殿者。 自心智悲万行与五位因果智悲一时会入故。 [王*颇][王*梨]为地者。 明以此宝似水精然红白赤碧不同但以明净类。 以法身报得。 瑠璃为柱者以净行住持万德。 金刚为壁者。 智净防护也。 阎浮檀金以为垣牆者。 表净戒外严也。 百千光明而为窓牖者。 以教光明照俗报得也。 阿僧祇摩尼而为庄绞者。 离垢行严报生。 宝藏摩尼镜周匝庄严者。 根本智起差别智照众生根本报生也。 以世间最上摩尼宝而为庄饰者。 净行无染世间行报生也。 无数宝网罗覆其上者。 即能设教网报生也。 百千金铃出妙音声者。 明声遍十方说法之音所报生也已下明正报庄严。 慈行童女皮肤金色。 明法身白净心无垢报生。 金色应真菩萨皆金色也。 目发皆悉绀青。 以净智照瞩覆护诸众生法故。 梵音声者。 清朗远闻十方也。 令善财观其依报者。 明知果即识其法门也。 于一一镜中所现一切佛境界互相含者。 具如经说。 云此是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 我于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者。 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三十故。 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法者。 通摄六位十信十地十一地佛果行总在十住十行十回向法中。 成彼前后六位法故。 以前信位具信未是实入住位故。 十地十一地因果行门。 但依十住十行十回向法。 会融理智悲愿行门已。 备十地十一地。 依而倣之。 令使惯熟。 更无新法故。 以后十地十一地中。 不立随位进修佛果名号。 亦无遥见佛来。 亦无迎佛法事。 上下随文看之。 意自现尔。 以是此第十灌顶住中。 智悲二行。 总收十住十行十回向智悲愿行。 总在其内。 故云三十。 教虽文字有前后安立之迹。 约智悲愿行。 岁月日劫总是一法。 总是一时。 乃至十信心亦尔。 十地十一地亦尔。 此一位中一切总别同异成坏法无不在中故。 如此位经文中。 令善财童子观庄严境界见一一壁中一一柱中一一镜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乃至一一宝中。 悉见法界。 一切如来从初发心修菩萨行。 成满大愿具足功德。 成等正觉转妙法轮。 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如是影像靡不皆现如水中普现虚空星宿日月所有众。 像广如经。 说以此境界用明一位总含诸位诸劫日月时分皆不迁移。 故云我于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此法门。 一说不再说悉皆领受。 即须知十住十行十回向此三种十法。 总在十住中一住中行故。 亦以智中有此三十箇法门。 悲中亦有三十箇法门。 亦为六十恒河沙佛也。 以一一位皆有遍法界行门故。 以恒河沙略举。 其遍义故。 亦取一位通该六位故。 亦表一切智慧解脱不离三空六波罗蜜故。 一一位中有六位故。 一一六位皆有无尽行愿故。 以下举一百七箇陀罗尼门。 明此一位总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因果。 不出此位。 一百七箇总持收故。 如是一百七大总持门。 不出十波罗蜜中行。 互参有百波罗蜜。 如是百波罗蜜不出三十七觉支。 以为互参助伴。 成三贤十圣等妙六位。 共名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 以此恒河沙是此经中最初小数故。 故举之明初发心中十住门即遍该六位中六十法故除十信不入位。 深细思之可解。 大意智此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 一一皆含十地十一地及妙觉地法界门。 总通收一法界故。 一智慧一慈悲一解脱一劫一岁一月一日一时。 无前后无别异门。 然安立种种随世差别法门故。 终可不作延促长短见故。 如初善财童子于善知识所起最极尊重心。 生广大清净解。 常念佛乘专求佛智。 愿见诸佛观法境界。 无障碍智常现在前。 不合云常念大乘。 以此经是法界佛果门。 与二乘无比对分。 亦与权教大乘十地之后安立佛果者。 亦非比对。 何得云专念大乘。 以大者比小者说大。 此法门所有发心。 皆依佛果发心。 所有心量愿行智悲之境。 皆非比对。 不可以将比对大小之乘惑乱佛乘之门。 令使失其经意妄传教门。 此是译经者不达误言也。 如后应专求佛乘一切智乘不思议乘佛果乘。 以佛果文殊普贤法界。 才初发心总入故。 又终始不分时劫差别。 绝情所量。 唯是智故。 余如经文。 此灌顶住位以智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此位以智治修行前后差别及智悲不均平障。 入智悲圆满前后自在无二门。 问曰。 此灌顶住位智悲已满。 何故不以佛表之。 何故将王女表之。 答曰。 明此十住中一住即十住。 明前德云比丘海云比丘善住比丘海幢比丘总是成佛出世间解脱位。 弥伽解脱长者休舍优婆夷毗目仙人胜热婆罗门王女慈行。 总果中圆会菩萨道。 以一位互体通收。 总在其内具足。 凡见比丘是表求佛果以庄严菩萨行凡见俗士即明求菩萨行不离佛果。 或男或女长者外道神天。 表法一一随位行门配之方明。 此已上十箇善知识初德云比丘明以禅定观照显发自心佛智慧普见诸佛境界光明门。 第二海云比丘是观生死海十二有支本来清净佛国海门。 第三善住比丘法身智自在无碍出俗门。 第四弥伽长者明处俗修行世间文字门。 第五解脱长者明处俗身舍无尽佛刹庄严自体万境自性禅定门。 第六海幢比丘真俗二达出缠寂用无碍神通门。 第七休舍优婆夷处世成长大慈门。 第八毗目瞿沙无功智现同邪门。 第九胜热婆罗门摄诸邪见苦行门。 第十王女慈行明智悲圆满总摄诸位智悲因果同时具足门。 如是十门总摄六位因果。 三十七道品互体圆融。 一多具足。 如帝网法门。 此十住法门明自住佛所住。 已下十行经明自利利他之行。 已下推德昇进入于十行位也。 此童女慈行是智波罗蜜中大悲圆满门。 明总摄诸位同该。 位位如是。 故云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此法门。 三十为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也。 六云通佛果妙觉及五位。 通收表智波罗蜜圆该三贤六位。 总含一际约法门依报。 表之如前。 以六相明之。 于此十行中。 从初善见比丘已下至出家外道。 名为遍行。 是十行中十箇善知识。 于此第一初行中。 如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十一行经。 于中文义约分为五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善知识方所。 三举国土名。 四举善知识名号。 五礼敬辞去。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是推德胜进。 南方义如初释。 国土名三目者一法眼。 二智眼。 三慧眼。 如推德中。 智眼无瞖。 普观法界慧心广大。 此是三眼国土。 明随世利生。 智眼观根。 法眼知法。 慧眼决择正邪。 此三是一。 随用说三。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自尔时已下至我唯知此菩萨随顺灯解脱门于此段中经文义分为六门。 一善财思惟菩萨所住行有。 一十三种甚深。 二渐次游行至三眼国。 三推觅善见比丘。 四见在林中经行往返天龙恭敬。 五善财顶敬申请所求。 六善见比丘授与善财经行恒遍十方菩萨随顺灯解脱门。 比丘号善见者。 明此法眼智眼慧眼善见诸法。 善见一切众生根性。 应时教化而令解脱故。 号善见也。 比丘者。 此名灭诤。 能化众生烦恼见诤故名比丘。 何故十行之初先见比丘。 答曰。 为明菩萨所行之行。 皆令一切众生无诤离染出世间故。 为行之首。 皆须无染出世间。 以此先见比丘。 明心离世间方堪处俗同光利物。 是故已下方明俗伦。 在林中经行者。 表行广多如林覆荫根茎枝叶花果明济。 俗行如是故。 林中经行往返者。 明入生死度众生。 令诸众生得出世涅槃之乐。 又令不住涅槃起大悲愿入于生死。 又度众生令至涅槃是往返义。 如是转转无有休息。 犹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故。 以随顺灯法门授与善财故以林中经行往返所表也。 又壮年美貌端正可喜者。 明能行诸行为壮年也。 美貌端正是行报生故。 又心端行正名为端正。 其发绀青右旋不乱者。 心清行正所报生也。 又右旋不乱者。 顺正法也。 顶有肉髻者。 智高德满报生也。 皮肤金色者。 智净心安素白无垢。 慈悲利物业报所招。 黄相是福德色也。 颈文三道者。 是不妄言出报所生故。 额广平正者。 智宽博达之报也。 眼目修广如青莲花者。 以智悲慈所报得也。 脣口丹洁如频婆果者。 明赤色也。 是南方色。 以为南为离离为日为虚无为心为法门。 以智为日。 口为说法之门。 以智慧日。 口能诠表正法。 所生报也。 胸标卍字者。 业清凉所生。 七处平满者。 两手两足两肩马王阴藏。 为七处满其臂纤长者。 引接成善所生报业。 其指网缦。 以教漉众生所生报业手足中有金刚轮。 明转法轮利众生所生业果。 如是广叹其福。 皆具如经所明。 皆是智行内修外严众福因不虚弃。 明知因识果。 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释梵护世人及非人前后围绕者。 明比丘所摄生依根遍故。 以招其众侍从随之。 亦是表法众也。 主方神随方回转引导其前者。 方法也。 法随众生根器。 回转引接众生。 方无定相。 即法无定相。 足行神持莲花以承其足者。 表行无行无染无尽光神舒光破闇者。 以教光破惑也。 阎浮幢林神雨众杂华者。 明以广多善言众行引众生。 令住戒定慧香花故。 不动藏地神现诸宝藏者。 此是禅定行能现智慧之宝藏故。 普光明虚空神庄严虚空者。 明以正智慧观照诸法庄严法空起差别智行差别行不离法空故。 成就德海神雨摩尼宝者。 明以普贤大愿成就大慈悲之德普雨法雨利益众生故。 须弥山神头顶礼敬曲躬合掌者。 明谦下离慢恭敬行也。 无碍力风神雨妙香花者。 明柔软语敬语无我语和悦语无麁恶语知时语不妄语利益语如法语赞叹语一切众善语。 皆为无碍力。 风神雨妙香花所闻之者。 戒定慧香华悉皆具足。 是故易云巽为言说。 风行于地上可以观。 此明君子之典礼雅言也。 有所倣学以成仁德。 故云风行地。 地者坤也。 坤为众人。 倣君子言教故有所可观。 此经以正智慧。 风神口出正教言音为风出。 合典礼之言为香华。 春和主夜神庄严其身举体投地者。 明慈悲和悦常处生死之夜令众生见者皆悉欢喜。 发生善根名为春和主夜神。 庄严其身投地者。 明大慈大悲愿行庄严投于生死之地教化安乐一切众生。 常觉主昼神执普照诸方摩尼幢住在虚空放大光明者明法空根本智照诸众生以差别智度令解脱故。 时善财童子诣比丘所已下申请所求。 皆云已发无上菩提心者。 明于初文殊师利所已发菩提心。 即达菩提体无行无修无求无得无证。 以此求菩萨道。 即不离菩提心。 但求菩萨道成菩提心。 本自无成坏故。 不可已求当求现求已发当发现发。 若无如是念故。 名为已发无上正觉之心故。 出此三世心故。 名为已发无上正觉之心。 比丘答善财言我年既少出家又近。 明始从十住初生诸佛智慧。 而生此行。 名为年少出家又近。 此十行门列名前后行。 是一时十回向亦然。 此三法一时行以智境界不出一刹那际。 都该十信及十地十一地六位一时故。 又初始发心不见生老前后际故。 名为年少出家又近。 我此生中者。 即明不见始终之生中也。 于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者。 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以三十箇法均调智悲以此三十箇随位佛因果法互参智悲无尽故云三十。 不离八正道行门。 故云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 前慈行童女。 即云三十七恒河沙。 即表三贤七觉之行。 此云三十八恒河沙佛所者。 即胜进至八正道故。 三十八恒河沙佛者。 总三贤之位八正道中佛因果也。 总明发心之际正智现前破无明时。 无量恶业灭无量智慧现前号为恒河沙佛数故。 从一日一夜净修梵行或七日七夜净修梵行或有佛所半月一月一岁百岁乃至不可说岁乃至不可说劫满足六波罗蜜者。 此明出世道满足六波罗蜜。 余四方便愿力智波罗蜜等。 是入生死成大悲行故。 此是比丘但云六度不云十波罗蜜也。 亦成道遗教入灭各差别悉能见者。 明智境界顺俗差殊智。 无纤毫时分迁也。 已上日月岁劫明时不迁也。 又云。 善男子我经行时。 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现前。 乃至不可说佛刹皆悉严净。 乃至不可说众生差别行皆悉现前。 乃至成就普贤行满愿力故。 一念领受不可说不可说如来法。 广如经说。 此一段明远近含容不可迁。 不可具陈。 总不出一念者。 意明经行所表法身智体无依。 以智无依故。 即智无表里中边故。 以智无表里故。 即十方不远十方无近。 以智无远近。 体若虚空。 明照十方。 随愿起行。 应根利物。 不去不来。 对现色身。 如日现于众水之内。 以此智境界故。 时日岁劫性自无迁。 一念悉亡。 古今多劫即纤毫不转。 远近境界不出尘中。 智为愿使。 愿是智王。 悲行神通普贤行海。 皆由愿使智。 如声闻缘觉。 虽有神通。 以无大愿利众生故。 对普贤行愿神通。 犹如百千日光比一箇萤火也。 余意如经自明。 法门名菩萨随顺灯解脱门者。 明菩萨以自如来普光明智。 顺诸众生行起差别智。 教化众生恒令发明无有休息。 名菩萨随顺灯解脱门。 此是欢喜行行檀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以约智门中一行之中通修众行。 以约位门中偏修六波罗蜜出世之行。 此十行初门。 以将十住中智波罗蜜门。 普印三世一切佛境界众生境界无尽劫。 总一时故。 不出毫内故。 已下例然。 初终总尔。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0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