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六 内容: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六长者李通玄撰第二推德昇进门中。 自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二十一行半经。 于中文义约分五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善知识方处国土。 三示善知识居止处所在河渚中。 四举善知识名号名为自在主。 五顶礼致敬辞退而去。 从如诸菩萨已下是推德昇进。 其中南方义如初释。 国土号名闻者。 依教主立名。 为教主有名闻故。 河渚中居止者。 表戒为河流必入智海故。 童子者。 为明戒净无染号为童子。 名自在主者。 为明已从如来法身智果。 入俗利生。 出世入缠。 主导众生皆自在故。 以立名也。 第一正入当位门者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门。 于此段中约分为七门。 一受教念持昇进。 二天龙夜叉众围绕。 三至名闻国周遍求觅自在主童子。 四天龙示其所在。 五善财即诣其所见十千童子所共围绕。 六聚沙为戏善财见已顶礼申请所求之法。 七自在主告善财所行之法。 于此所修法中约有十门。 一书。 二数算。 三印印手印符印等是。 四界界者世界也。 五处者处所也。 即世界众生住居处所。 六疗病。 七工巧。 八调练仙药。 九农商。 十知众生所出世根等。 于中算法阿僧祇品略序。 此亦如彼也。 此是菩萨行以法算数而知。 彼阿僧祇品佛智满智眼自然而知。 不须算法也。 自余如文自明。 此是饶益行中戒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若约智境法门。 一位通修十行。 若约位门中。 此饶益行中。 以书数算印农商相法并出世间。 方名戒体。 前十住中。 但以法身法性理智为戒体。 即是比丘观十二有支生死海。 为佛智海。 是十回向中。 以海师善入生死海为戒体。 如十信中。 即以畏罪修福离世间行为戒体。 十地中即修大悲为戒体。 即喜目观察众生夜天神。 是在佛右面。 左为智。 右为悲。 又喜目观察众生者。 是慈悲之名。 以之为戒。 各随五位戒体昇进不同。 以智通该。 一位中五位总具。 此中上下十善知识。 约其行体论之。 世技医方供养等事如经具言。 第二推德昇进。 中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有十七行经。 于中文义约分为五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善知识住处及方所。 三举善知识所居城名海住。 四举善知识优婆夷名为具足。 五礼敬辞退而去。 从如诸菩萨已下是推德昇进中城名海住者。 表此优婆夷能含众德如海。 优婆夷名号具足者。 明约德立名。 表此优婆夷以住此忍波罗蜜中具十波罗蜜。 以常能大舍具檀波罗蜜。 素服清洁名之为持戒。 被发毁容名之为忍。 心常不与世心和合名之为精进。 智悲利俗不与识俱。 名之禅定。 已践佛果出世妙慧名为智慧。 常处生死引接众生。 又心无女业示受女身。 明大悲行。 是名方便。 常随本愿六道济生。 名之大愿。 不畏生死常转法轮。 名之为力。 随智幻生一切刹海常施佛事。 名之为智。 具足如是十波罗蜜四摄四无量故。 故名具足。 善财闻已举身毛竪者。 为闻具足之名喜心惊悦。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无尽福德藏解脱门。 于此一段约分为二十门。 一念善知识教门广大如海思惟昇进。 二渐次南行。 三至海住城寻觅善友。 四众人告语在此城中。 五善财诣门合掌而立。 六所观依果其宅广博种种庄严。 七善财入已见优婆夷处于宝座八观其正报身相容仪可尊。 九见其宅内敷施十亿妙座十见其小器在于座前一万童女以为侍卫更无诸余衣服饮食。 十一善财见已致敬申请。 十二优婆夷告语善财所修之法门。 十三举其法门名菩萨无尽福德藏。 十四以其小器十方六道众生所须饮食种种美味悉皆具足。 十五一生所系菩萨食已皆于菩提树下成佛。 十六举百万阿僧祇同行之众三业皆同。 十七善财见无量众生从四门入。 十八随愿所请随所须食皆悉充满。 十九举其我唯知此菩萨福德藏门。 二十推德昇进。 以成后行。 十千童女者。 万行具足。 四门而入者四无量心。 以一小器所施饮食遍周无限众生皆充饱者。 明器虽量小约以法界施智入因陀罗门小含无尽。 又加法界智愿力广大之心以一微尘许之。 食令十方一切所生众生食之充足。 元来不减毫末以一微尘许之食即法界量。 无里外中边限所碍故。 法门名菩萨福德藏者。 明施愿广大也。 此是第三无违逆行。 以忍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十行五位通修。 约位门中以忍为体。 以忍为小器。 无行不具足故以谦无不利。 第二推德昇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八行半经。 于中义意约分四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善知识方所及所居之城。 三举城名大兴及知识名明智居士。 四善财顶礼辞退而去。 从如诸菩萨已下名推德昇进城名大兴者。 约教主立名。 以精进波罗蜜大兴利益。 以立城名居士名明智者。 约第四无屈挠行。 见根利物仰视虚空即财法俱施。 故名明智。 此是十住中生贵住。 十地中第四地得出世智现前。 三界业尽当生佛家故。 此十行中为明智居士者。 居处处俗怀道利生。 故名居士。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 于此段中义分为十门。 一念善知识所授之教思惟昇进。 二渐次南行至大兴城推求明智居士。 三于善知识心生渴仰。 四念当承事诸善知识心无懈倦。 五见其居士在城内市四衢道七宝台上处无数宝庄严座。 六善财申请所求。 七长者称叹能发大菩提心求菩萨道。 八长者示其善财能发大菩提心之众。 九长者告善财所行之法门名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 凡有所须悉皆满足。 十待众来集示其施法。 仰观虚空如其所须从空而下皆悉充满。 然后说法。 从我唯知此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已下是推德昇进。 前位优婆夷。 以其小器。 以明忍门离慢怠高心施其饮食充满。 此位之中。 表精进之心无屈挠行。 常行空观以除烦恼。 得无上智心。 一切依正法报人天善根。 总在其中。 居士云生如来家长白净法者。 明此位是第四生贵住行。 亦是十地中第四地三界业尽生如来家。 唯有世间智慧满足五住中及第五地中修学六住及六地真俗二智。 俱终得寂灭定。 三空现前任运神通十方教化。 然后七住及七地已去入俗起同凡行。 行大慈悲门。 八地分得无功。 十地佛十力方满。 十一地任运利生。 是故于此仰视虚空。 是所修行精进之行。 一切业苦皆悉除断一切佛法及人天福德咸在其中。 但修法空达缘起寂一门。 一切烦恼自然不现。 一切明智自然现前。 且约举大要。 广义如经自明。 此第四无屈挠行以精进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五位十行同行。 约位门中观法空门。 了缘生解脱为胜治。 三界余习法身智现生如来家。 十住初心创开佛慧生如来家。 第四住治三界惑净佛智慧现前生如来家。 第八住中无功智现前生如来无功智慧家。 第十住中智悲普济受佛职位。 亦是生如来家。 十地位中一依此样而成地位。 十住是十地胜进之样。 不同权教佛果在十地之后。 三乘四十心地前为加行。 十地为见道。 此华严经十住为见道。 十行十回向十一地为加行。 修行令惯熟故。 佛果于初先现。 以普贤悲愿。 令智悲大用惯熟自在故。 以自如来根本普光明智先现故。 始终本末。 总无延促时日分齐故。 以法身根本智如实而言。 不同三乘权教情所解故。 皆须约本而观之。 毕竟佛果惯习已成。 普贤行已满。 一往但以教化一切众生为常恒从初至末。 无始无终。 无成无坏。 但以普遍十方一切六道。 以智对现利生为永业也。 从初发心起信修行时。 发如是信乐。 发如是志愿。 起如是志求。 见如是道。 从初发心住。 以定观力契会法身。 显根本普光明智。 照知一切自他生死海性自解脱。 但为教化众生令其迷解离妄想苦故。 亦不见自身成佛不成佛故。 若也起心图成佛念。 当知此人去佛道远。 若也但以法身无性之力。 自他性离无成坏心。 起方便力。 兴大愿力。 起大悲门。 无作而发无限志愿。 教化一切法界中无性众生。 使令迷解。 还令省悟得自心无性之理。 妄想系着自无。 不言成佛。 不言不成佛。 不可作如是图念之情。 如此华严经安立五位教门。 但为引接未得谓得未至谓至未满云满滞染净障于菩提道及菩萨行有止足心有休息想。 安立五十重因果一百一十重法门。 使不滞住止息休废之心。 满普贤愿行。 至无尽极故。 第二推德昇进门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十五行半经。 约分为五门。 一推德昇进者。 从如诸菩萨已下是。 二示善知识方所者。 云南方如前所释。 三示善知识所居城者。 城名师子宫。 此约化主立名。 师子是无畏义。 明此第五离痴乱行中以禅定为宫。 四有长者号法宝髻者。 表此长者所行禅行是法界体用自在无碍禅。 总摄十波罗蜜行。 八正道咸在其中。 如下长者所居其宅十层楼阁宅有八门者。 是明定体遍该诸行。 名法宝髻者。 表[木*弯]摄诸位故至。 法顶故五。 礼敬辞去。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已下至我唯知此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 门于此段中义分为十门。 一念善知识教增长福德海。 二渐次南行向师子城。 三周遍推求宝髻长者。 四见在市中礼敬正申所求。 五长者执善财手将诣所居之宅。 六令善财观其报居之宅众宝所成十层八门。 七善财观已问其所修之因。 八长者为说往昔所修之因。 九并陈回向三处。 十推德昇进。 随文释义者。 周遍推求宝髻长者者。 明遍观心境空有三界定乱昇进无依无得无证之定门。 市中而见者。 明寂乱等也。 若望十住中解脱长者即入三昧。 明身含佛刹之门。 表创居之体。 此十行中定。 明行体恒定。 表处生死市廛摄化众生无亏定体。 明动用。 俱寂性自离故。 遽即往诣顶礼者。 速会其定体不迟滞也。 已下正举申请中。 执善财手者。 引接也。 将诣所居示其舍宅令善财观察者。 令知所因也。 舍宅清净光明真金所成者。 约位以禅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明定体白净无垢报成光明。 真金为舍宅之大体白银为牆者。 以禅体成。 戒为防护义。 颇梨为殿者。 以禅体显智成忍。 此宝似水精明净。 然有众色不同。 绀琉璃宝而为楼阁者。 以禅体而作精进。 观照更增明净清洁也。 车璩妙宝而为其柱者。 以禅为行。 住持诸法故。 已下自余庄严。 以次依十波罗蜜次第排之。 十层楼阁亦准此十波罗蜜。 从下向上排之自有次第。 宅开八门者。 一而各有两门。 四方都八也。 明八正道行也。 第十层中明第十智波罗蜜。 圆会三世佛因果。 一念而满。 教化众生及入涅槃。 总皆不移也。 智约境界法尔如斯故。 已下九层中初以檀度。 二以戒。 三忍配之。 自有次第。 并是以行报生表法。 为善财说本因中。 云我念过去过佛刹微尘数劫。 有世界名圆满庄严。 佛号无边光明法界普庄严王。 彼佛入城时我奏乐音并烧一丸香。 以此供养回向三处得此界报。 所居舍宅如是者。 明得定体。 以十住位中已得定体故言佛刹微尘为数量者。 明定越迷尘自智慧现入此十行禅门故。 故表越迷尘智现以善说法为乐音。 表因定起慧也。 定香但烧一丸五分法身周备。 回向三处者。 但入此随行寂用无碍定门。 即能永离贫乏常见诸佛及善知识。 恒闻正法。 是为三处。 如经具言。 我唯知此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门者。 明随行寂用无碍定门能摄福智及以大慈大悲四摄四无量法皆在其内。 是故号此长者名为宝髻。 表此随行定门。 总为髻摄法义。 自余如文自具。 此一段是第五离痴乱行。 以禅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同治。 约位之中此位治世间出世间定乱。 如此长者十层楼阁。 总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及佛果。 皆悉通收。 以法界无依无性禅为体故。 皆以自体无依无住禅体中十波罗蜜。 以为庄严。 论主以颂释曰。 无作自性禅园苑普光明智为大宅差别观照严楼阁布施法食满众生净戒宝衣恒普着精进慈心为婇女禅定善达世间智五地通明菩萨住寂灭般若第六层七层方便住生死无功八层用自在九层一生法王居第十层中佛果满如是次第而修学毕竟不居初中末以此众法利群生依正二报于中得此略释大况广意如文。 意明一行中十行齐行无始无终。 例皆如是。 第二推德昇进中。 从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 至辞退而去。 有十行半经。 于中约分为六门。 一推德令进。 二示善知识之方所云南方。 三示善知识之国土名藤根。 四示善知识所居之城名普门。 五举善知识名号曰普眼。 六致敬辞去。 随文释义者。 推德令善财昇进如叹德中。 有八行经。 如文具明。 国名藤根者。 表善知识第六般若深固彻众生源故。 如藤根深固彻于大地至水际故。 取坚实穿达义。 以类智慧观达世出世法皆彻源底故。 城名普门者。 明以普眼遍知诸法。 依法主立名。 长者名曰普眼者。 智慧过人天。 名之为长者。 世及出世无不遍知。 名为普眼。 已下劝令往诣。 如文自具。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尔时已下至我唯知此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欢喜门。 于此段中约分为八门。 一正念善知识教思惟昇进。 二往藤根国推问求觅普门城。 三在衢路见长者正申所求。 四长者授与善财所行之事。 其所行事有四。 一善治众病。 二善说对治诸根法门。 三善和合诸香供养普见诸佛。 四推德昇进随文释义者。 其城雉堞崇峻重堞。 最高曰雉。 雉重曰堞。 城高曰崇。 难昇曰峻。 明此善知识住第六行中智慧重重无尽尊高难入故。 衢路宽平者。 三空智慧荡无涯际。 世及出世智无不周。 善治诸病者。 世间四大不和病以汤药治。 如烦恼病以五停心观十波罗蜜治。 善和合诸香者。 以戒定慧解脱法身智身香。 随根普熏。 自佛出现。 如上之事。 皆约事表法。 有事有法。 皆含世间出世间二义。 如十住中第六正心住。 以海幢比丘入寂灭定身出化云遍周饶益。 表第六住中般若寂用无碍门。 今此十行位中。 第六般若善现行中。 举纯用是寂。 得成就寂静身语意行。 如上能疗治众病者。 实有是行。 表法者。 风病明想念多者。 以数息对治。 引令内止方便令所缘所息。 顺无作定显智用神通利化一切。 黄病者。 表贪欲多者。 对以不净观。 痰热病者。 表愚痴多者。 对以十二缘生观。 鬼魅病者。 表取着妙相不离魔业及天报神通对以空观。 蛊毒者。 表一切有所得心能生一切诸缠害业。 爱业喻水。 瞋业喻火。 如是等病皆能对治。 如和合诸香者。 亦实有如是行。 表法者。 即明智慧善说教香令熏破诸恶报业故。 随诸恶业为臭。 随智慧行为香。 如辛头波罗香者。 辛头即阿耨达池西面金牛口中所出大河。 流入信度国。 波罗者。 此云岸也。 明此香出此河之岸上。 表此第六善现行三空智慧四辩无碍如彼大池涌出四河润泽大地复成大海。 一切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 皆生其中。 若有众生闻而入信。 皆得度脱超昇彼岸。 经举其一。 余三河准之倣之。 阿卢那跋底香者。 此云赤色鲜明香。 表赤色是南方正色。 又表离为虚无为日为明为心。 以离法心故。 离犹丽也。 像此位三空四辩无相智慧光明。 丽于一切众生心境。 皆得智慧解脱香故。 乌洛迦栴檀香者。 乌洛迦。 蛇名。 栴檀者。 香树也。 明此蛇最毒常患毒热。 以身绕此香树其毒气便息。 表若有众生闻说心境俱空。 本无体相无有处所。 一法可得之香。 信而悟入。 一切烦恼毒热自然清净。 余香如名可解。 如是八种智慧香。 熏诸众生邪见识种。 令依八正道行入如来智慧香故。 善男子。 我唯知此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欢喜法门。 明如上对治诸法智慧开诸佛智慧方便皆令众生入佛智慧皆欢喜故。 已下明推德昇进。 此名第六善现行中善知识以般若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若约智门中诸位同治。 若约位门中治随行寂用不自在障。 令随行成就寂静身语意行纯清净故。 第二推德昇进分中。 从如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九行半经。 约分为四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善知识所居方所及所居之城名多罗幢。 三举其王名无厌足。 四敬辞而去。 城名多罗幢者。 此名明净。 约化主立名。 以第七无着行中以出世间净智慧。 善入世间作慈悲主。 善知诸根化身同事不忘接生故。 王名无厌足者。 利生无厌故因行成名。 余如文自具。 第一正入当位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得此如幻解脱。 此一段经约分十四门。 一正念善知识昇进。 二往多罗幢城。 三问众人其王所在。 四众人答言今在正殿。 五善财往诣遥见彼王处那罗延金刚之座。 六见王报严身殿皆是众宝七。 见王苦其罚恶痛切难当。 八善财心生疑惑。 九空中天告用善知识言。 令除疑惑。 十善财疑除往诣王所顶礼正申所求。 十一其王执善财手将入宫中令观报境。 十二其王举如幻解脱门化现其身自作恶业受种种苦令实众生心生惶怖起诸善根发菩提心。 十三其王自申所行常于身口意乃至一蚊一蚁不生苦害之心况复人耶。 十四推德昇进。 阿那罗王者。 此云无厌足也。 如十住第七住慈悲位。 以休舍优婆夷表之。 此十行第七慈悲行以无厌足王表之。 以明治恶人之行。 自化作恶自苦治之。 令实众生厌世修德成菩提道。 第七回向以观世音主之。 第七远行地中。 以夜天名开敷树花主之。 如是皆是随位成就慈悲之别名。 自余如经具明。 此是第七善现行善知识。 以方便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以治处生死中染净二行不自在障。 令得住生死中大智大悲得自在故。 第二推德昇进门中。 从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八行半经。 约分四门。 一推德昇进。 二示善知识方处及所居之城名为妙光。 三举善知识王名大光。 四顶礼辞去。 经云城名妙光者。 此同第八住第八地无功智慧妙用。 是本位之中差别智满。 王名大光者。 名根本智。 自余如文自具。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 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菩萨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门。 于此一段经约分为十五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昇进。 二渐次游行人间城邑。 三然后乃至妙光大城。 四问人求觅所居人咸报言今此城是。 五善财得闻城所居住处欢喜踊跃。 六明善财入妙光城所见依果报境众宝庄严。 七明善财见如上妙境及男女诸。 六尘境界皆无爱着但一心思惟究竟之法。 八渐次游行见大光王所住之处。 九见王依正二报身土庄严。 十善财五体投地顶礼其足。 十一正申所求。 十二王告善财所行之行名菩萨大慈幢行。 十三妙光城随心所见净秽不同。 十四王入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门。 时所有报严宝地宫殿皆六种震动。 树林低首泉涌归王。 万姓天人龙神恭敬。 夜叉罗刹咸起慈心。 八部诸王无不顶敬。 皆生欢喜发起善根。 以此大慈为首三昧之力法如是故。 十五推德令善财昇进随文释义者。 渐次游行或至人间城邑聚落旷野岩谷然后乃至妙光大城者。 明周巡观照治前位中智劣大悲不圆满习。 治令智悲均平。 智悲自在方至第八无功妙用之行城故。 问众人言妙光城今在何处者。 明以观照之力智悲齐等犹不自识。 是故须问旧住之人。 表无功之位智悲难会。 众人咸报言妙光城者。 今此城是大光王之所住处者。 明善财契会智悲自在如王之门。 善财欢喜者。 入法乐也。 作如是念已下。 自念必当更闻胜法菩萨所行。 作如是十种念已入妙光城。 明以前第七行中修世间慈悲之行入第八无功智之城。 名入妙光城。 为明达智朗然大慈增广。 已下入城所见宝严地树宫阁台观池沼等。 皆明入此行门约智非报生一不虚来。 皆以慈宫智殿观楼种种智阁法性行花七菩提堑八正道水随菩提行树防护一切众生身口意。 业以为垣牆。 一如十回向初配当埤堄者是垣。 上倾看之孔也。 皆以宝严。 此七重。 以七菩提行之所报成。 举七数倣此。 其城纵广一十由旬。 由旬者。 若约佛本行集经第十二云。 以七微尘成一窓牖尘。 七窓牖尘成一兔毫头尘。 七兔毫头尘成一羊毛头尘。 七羊毛头尘成一牛毛头尘。 七牛毛头尘成一虮。 七虮成一虱。 七虱成一芥子。 七芥子成一大麦。 七大麦成一指节。 七指节成半尺。 二半尺成一肘。 四肘成一弓。 五弓成一丈。 二十丈名一息。 八十息成一俱卢舍。 八俱卢舍成一由旬。 计此方尺量。 二里余八十步。 当一俱卢舍。 八俱卢舍为一由旬。 一由旬合有一十七里。 其城一十由旬者。 合东西南北一百七十里。 若准其城内有十亿衢道。 一一道间皆有无量万亿众生于中止住者。 即非是此世间小由旬量之所能容。 即是以根本智为大城。 一即十故。 体用彻也。 差别智为衢道。 十智之中。 一中有一亿同别之用乃至无尽。 八正道为八门。 四八三十二。 明十波罗蜜七觉分。 八正道分共为进修十住十行十回向。 和合圆融智悲二行。 令使自在。 号根本智。 曰大光王之。 随诸众生根品上中下见。 名妙光大城。 广狭不同净秽差别。 所有众宝庄城及地树宫殿。 总约智悲报生。 如文自具。 此城有一楼阁名正法藏。 大光王常处其中者。 此是差别智之报境。 根本智自在王。 常处其中。 善财见大光王去所住楼阁不远。 于四衢道中坐如意摩尼宝莲华藏广大庄严师子之座者。 此明四智四无量四摄法引接众生为四衢。 以南北东西通过大道。 名为四衢。 此一四衢摄多道路。 乃至百千。 总以一四衢收故。 以随意接生皆令无垢故。 以如意离垢宝以为其座。 以行无染故。 号莲花瑠璃为座足者。 明智随万行明净无障。 金缯为帐者。 表智随慈含育众生。 宝网者以约妙说教网报生也。 天衣以为茵蓐者。 以智无依为座体。 茵蓐者。 有文綵蓐也。 以智无依。 具足四无碍辩之文章。 引接众生故。 其王于上结跏趺坐者。 智悲二业交彻自在。 二十八种大人之相者。 明十住十行二位智悲已修。 犹有十回向未满。 以此未具三十二相。 明以三贤位极方成转轮王之三十二相故。 此约智境不动念。 而和会诸位同异总别之义也。 必不得作。 如情延促量也。 即全亏经意。 设此经教。 金轮王即如随好光明功德品中所说金网转轮王。 此转轮王于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教化众生。 此王放摩尼髻中清净光明。 若有众生遇斯光者。 皆得菩萨十地位。 成无量智慧光明。 得十种清净眼。 十种清净意。 八十随好者。 以随好上界梵天王同得是世间好故。 非同三贤位满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如顶生王等。 是转轮王。 以凌帝释便失神通。 仍居退坠。 此是三乘中一四天下小金轮王也。 亦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皆具福相。 就中不同。 如此十行中大光王是人王摄化境界。 周满十方百千万亿那由他世界。 悉皆化现普资引接故。 如三乘中金轮王但化四天下人不及诸天。 此十行中第八难得行为人王。 摄化十方无边境界及上界天王人天六道。 无不遍摄故。 以得佛智故。 已下叹王福智二业。 如文具明。 经云。 亦如虚空显现种种法门星象者。 明主方神以方隅成法。 即八卦九宫是也。 上方乾像其中二十八宿及十二时支干及日月五星诸列宿等。 皆有法则。 其世人王法之以施德令。 佛以取之用表说法。 自除如文自具。 其座前种种珍宝周满衢路者。 是王所施之物。 如经广明其王身如金山者。 应真色也。 以净智内明行慈祐物之所感也。 端正女人皆具六十四能未详。 我净修菩萨大慈幢行者明从十行之初至第六行修行出世智慧之门。 从第七行至此第八行前。 修处世慈悲起智之行。 至此第八行处世无功用智现前。 常以大慈悲为首。 智随破惑。 名之为幢。 从此已去至于第十行中。 遍行外道。 以大慈悲行乃为九十六种外道身。 我皆为之接诸邪见。 是一终行满故。 净名经云彼外道六师所堕汝亦随堕。 乃可取食。 王言。 我于无量百千佛所问难此法思惟观察修习庄严者。 意断善财疑也。 前十住中第八童真住。 见毗目瞿沙仙人。 亦五体投地。 于此第八行中见大光王。 亦五体投地者何也。 意明此位修悲至智总五位通该。 以表智悲普遍故以此表之。 但五位中第八位。 皆明菩萨行圆。 从此第八位已去皆修如来十种力用自在。 以五位中第十位皆是智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故。 从此已去后位任运自成。 其大光王入菩萨大慈为首三昧。 显所行慈心业用饶益自在。 令后学者倣之。 以明无依之智入等众生心与之同体无有别性。 有情无情皆悉同体入此三昧所感业故。 令一切众生及以树林涌泉悉皆归流悉皆低枝悉皆稽首。 夜叉罗刹悉皆息恶以明智随一切众生皆与同其业用一性无二。 如世间帝王有慈悲于人。 龙神顺伏凤集驎祥。 何况人焉。 而不归仰。 况此大光王。 智彻真源行齐法界。 慈心为首。 神会含灵。 与众物而同光。 为万有之根本。 如摩尼宝与物同色。 而本色不违。 如圣智无心以物心为心而物无违也。 明同体大慈悲心与物同用对现色身而令发明故。 山原及诸草树无不回转。 向王礼敬陂池泉井。 及以河海悉皆腾溢流注王前者。 以智境大慈法合如此。 若众生情识所变之境。 即众生不能为之。 如莲华藏世界中境界。 尽作佛事。 以是智境非情所为故。 圣者以智归情。 令有情众生报得无情草木山泉河海悉皆随转以智回转以末为本故。 如世间有至孝于心氷池涌鱼冬竹抽笋。 尚自如斯。 况真智从慈者欤此第八行中明智从悲行用故。 以是列众之中先标十千龙王。 以为众首者。 表智恒游空垂慈雨法。 以龙游空兴云注雨表之次如他化自在天王已下诸众皆明。 以大慈为首。 三昧业用所招之众。 如文具明。 从顶礼于王已下有四行半经。 明摄化广狭及推德善财昇进。 此是第八难得行善知识。 以愿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治第八行中智悲不自在障令得自在。 大慈为首智为先导。 已前以慈修智。 已后第九十二位以智行悲。 前十住中亦如是。 后十向十地亦倣此意明以无功之智用成慈悲等众生之业用无自功可成。 如来十力四无畏任运自至。 第二推德昇进中。 从如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可有十六行经。 约分五门。 一推德于先令善财昇进。 二示善知识方所。 三举善知识所居城名曰安住。 四举善知识优婆夷名为不动。 五致敬辞退而去。 随文释义者。 有一王都者。 明此位是第九法王子菩萨所居。 故号王都。 凡五位中。 第九位皆是法王子位得说法自在。 优婆夷者。 是清信女也。 年已长大。 二十已上不嫁自居。 修德离俗无染清洁。 号优婆夷。 名不动者。 明此女人自发心来经阎浮提微尘数劫所生之中。 于世五欲及以瞋恨更无所动。 名为不动。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 于此段中。 从尔时已下至我唯得此求一切法无厌足三昧光明为一切众生说微妙法皆令欢喜。 于此段中约分十七门。 一念善知识教思惟昇进。 二如是思惟善知识众善深恩悲泣流泪。 三善财童子如是悲哀思念之时有随逐觉悟菩萨如来使天于虚空中便加劝誉令往安住王都。 四从彼智光明三昧起渐次游行至安住城。 五周遍推求不动优婆夷。 六众人咸告之言。 此是童女在其家内父母守护。 七善财闻已往诣不动优婆夷所入其宅内见其依报所居。 八蒙堂宇光照其身得五百三昧门。 九次观正报身相殊胜。 十明善财说颂叹德正申所求。 十一优婆夷正说自行之法。 十二善财所请三昧境界云何。 十三优婆夷自说自行本因发起时劫缘起。 十四正说空中佛为说法。 十五自说发心已来经阎浮提微尘数劫。 于尔所劫中修世间出世间一切众技。 艺法。 未曾废舍一文一句。 十六优婆夷问善财得见菩萨求一切法无厌足庄严门不。 善财答云欲见。 十七优婆夷入此三昧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悉皆清净瑠璃所成。 善财皆见已下推德昇进。 随文释义者。 问曰。 何故此位念善知识悲泣流泪何意。 答曰。 为明从智修悲满佛十力故。 又问曰。 此位善知识何故为女人。 答曰。 如下文云。 过去有佛号曰修臂。 修者。 长也。 明引接义。 表此从无功之智以愿波罗蜜行慈接引一切众生。 故王名电。 授者。 是智也。 为明智能破迷见道速疾如电光也。 唯有一女者。 慈悲也。 明第六行至第七行。 以悲修智。 自第八行已去以智修慈故。 故以王女表之。 是童女者。 第八住第八行已前慈悲位。 犹有染习。 此第九住第九行。 从智起悲无有染习故。 故以童女表之。 在家父母守护者。 以方便为父。 智度为母。 以守护慈心为女。 无染障故。 净习障至十一地。 方无如十定品中灌顶菩萨犹三求推觅不见普贤者其样式是也。 善男子。 我得菩萨难摧伏智慧藏解脱门者。 明第九法师行中善摧邪论。 已入如是十力智分故。 如下文云。 我于彼佛所。 闻如是法求一切智。 求佛十力求佛辩才。 又以法师位中。 表素洁清高慈悲和悦谦下无慢。 以女表之。 非即女也。 善财入其宅内见彼堂宇金色光明普皆照曜者。 明此第九法师位悲室教光所烛故。 触善财身即得五百三昧门者。 一了相本净自体光明。 二达心境无依不居空有性自寂静。 三如是三昧能于世间无所染着。 四普眼舍得三昧者。 明智眼无依名之为舍。 善知万有名之为得。 五如来藏三昧门者。 明一智之内含容万德。 举此五数。 以明五百都含五位五百法门善财入此三昧。 如七日胎者。 同此位中以智入慈柔和怿适悦也。 一切众生见此女人皆无染着心一切烦恼自然消灭者。 明智相福资仁慈端正无染爱业以受其身所生其身无有淫相。 天人恭敬见者惑亡。 善财以一行颂。 叹此女人修戒忍精进三种行得光明照世间身。 如经具明。 优婆夷入定显求一切法无厌足。 三昧门令善财见。 如文具明。 不空轮三昧者。 须学世间出世间皆具足故。 十力智轮三昧者。 会佛差别智轮满故。 佛种无尽藏三昧门者。 智无不含化无断绝故。 此三三昧是总。 一万三昧是别。 明一多相容自在入因陀罗网教门。 已下推德昇进。 此是第九善法行中善知识。 以力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治说法不自在障令得自在。 第二推德昇进中。 从如诸菩萨已下至辞退而去。 有十五行半经。 于中约分四门。 一推德令善财昇进。 二示善友方所及举城名都萨罗。 三举善友之名行为出家外道名为遍行。 四礼敬辞去。 随文释义者。 城名无量都萨罗。 都云喜乐。 萨罗云出生。 谓此城出生无量喜乐等事表。 此善知识智度圆满行同十地已终佛果遍行诸行宜应所见。 普现其身同彼行门。 接生利俗皆令欢喜故。 城名出生无量喜乐等事。 号出家外道名为遍行者。 智齐佛果名为出家。 为化邪流示同邪见。 名为外道。 益众生行及以三乘尽同其事。 名为遍行。 所行无染。 名为出家。 以菩萨行中化邪不化正。 名为外道。 处行无染。 名为出家。 乃至九十六种外道我皆为之南方义如初释。 第一正入当位法门中从尔时善财童子已下至我唯知此至一切处菩萨行。 总分五门。 一念善知识思惟昇进。 二渐次游行推求善友。 三见在山上平地经行。 山顶是智。 平地是法身。 表不离法身大智同于邪见。 四往诣致敬正申所求。 五遍行善友与善财所行之法。 随文释义者。 言外道名遍行者。 菩萨化邪不化正名为外道。 凡所修进未至究竟。 一乘法界理智妙行。 一多同异自在身土交彻十方世界如因陀罗网门。 皆是外见。 如是通凡及圣。 尽以同行方便引之。 名为遍行外道。 行即如此孔丘庄老之流亦是其类。 如潜名隐相随类而行众生。 但受其益总不知。 谁是谁非。 如是之行。 常遍十方。 无时不现。 如影随形。 如响应声。 非往来之质以智通万有。 常对现色身。 如下文云。 我已成就普观世间三昧门。 已成就无依无作神通力。 已成就普门般若波罗蜜。 我普于世间种种方所种种形貌种种解行饶益众生。 乃至普遍一切诸趣虽在世间常行利益。 时诸人众不知从何而至。 不知不觉。 是何人流。 有众生处一切行遍故。 此是真实行善知识。 以智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此位治于生死中行不自在障令得自在。 余广意如文。 前十住是入佛所住法门之样。 此十行是普贤行之样式。 十地倣此而成十回向是以此十住十行中。 和融慈悲愿力起智兴悲。 令使不偏修出世涅槃及染净二障。 使得常居十方一切生死海中。 依自体法界佛果普贤大行。 恒常充满如因陀罗网境界无碍门故。 以是安立乎。 十回向门。 和会智悲世及出世。 咸使融通依本自在故。 使偏修定业求出世者。 和融无量想念。 起大智用无定利故。 安立十回向。 使权学菩萨不一向妄求他方。 别有佛净土故。 安立十回向。 使得常居寂定身恒遍满一切生死摄化众生故。 起十回向。 使想念十方一切众生数受想思惟忆念流注飘动。 便成智用。 起十回向。 使微小如芥子许福田。 令遍满十方充满法界。 起十回向。 令使世间诸见及微小神通成普贤大用。 起十回向。 令使八住八地智增菩萨忆念本愿广利众生方便起大神通力。 遍兴大利不住净智中。 起十回向。 令使初发心菩萨起如来大愿具佛功德。 起十回向。 广如十回向品说。 若无此十回向门。 一切发心者。 总住二乘地。 无有菩萨得成佛道具普贤行也。 初地菩萨依此三法。 以殊胜愿力发心一依前三法。 加行昇进。 至其功毕道满如初发心。 以明智不迁时日岁月不迁。 还如慈氏返指文殊。 明果不移因也。 便见自身入普贤身中。 明普贤行亦不离因内故。 慈氏云。 我当来下阎浮提。 汝与文殊还来见我。 明来世与今时不移。 此乃约智实论。 不同情识妄想虚变生多劫。 见一乘之行见道。 在初发心位初也。 加行在初发心见谛之后。 以此果行相资。 方成万用自在。 三乘道前三贤菩萨有漏发心地上方成见道。 十一地妙觉如来。 又云。 三千大千世界为佛报境。 未通法界无限之境。 互参无碍门已下推德昇进十回向位。 新华严经论卷第三十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0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