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第二一心所摄门中。 然此一门乃含多意。 且分二别。 一推末归本门。 二如来于此下。 本末依持门。 今初依论三观。 初约相谛。 即当第二第一义谛观。 论生起云。 云何第一义差别如是证第一义则得解脱彼观故。 此明修观所以。 以第一义是缘生之性。 若见缘性则脱缘缚。 故修彼观。 而论经虽云皆一心作意。 取能作一心故云第一义观。 论云。 但是一心者。 一切三界唯心转故。 此言则总转者。 起作义。 亦转变义。 然此一文诸教同引证成唯心。 云何一心而作三界。 略有三义。 一二乘之人。 谓有前境不了唯心。 纵闻一心但谓真谛之一。 或谓由心转变非皆是心。 二异熟赖耶名为一心。 拣无外境故说一心。 三如来藏性清净一心理无二体。 故说一心。 此初一心菩萨不为此观。 后二一心经意正明通于三观。 约清净一心为第一观。 通此二心为后二观。 后二一心略如问明。 广开有十。 初之一门假说一心。 谓实有外法但由心变动故。 下之九门实唯一心。 二相见俱存故说一心。 此通八识及诸心所。 并所变相分本影具足。 由有支等熏习力故。 变现三界依正等报。 如摄大乘及唯识等诸论广说。 三摄相归见故说一心。 亦通王数。 但所变相分无别种生。 能见识生带彼影起。 如解深密经。 二十唯识。 观所缘缘论。 具说斯义。 四摄数归王故说一心。 唯通八识以彼心所依王无体亦心变故。 如庄严论说。 五以末归本故说一心。 谓七转识皆是本识差别功能无别体故。 楞伽云。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又云。 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 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既云离水无别有浪。 明离本识无别前七。 六摄相归性故说一心。 谓此八识皆无自体。 唯如来藏平等显现余相皆尽。 经云。 一切众生即涅槃相等。 楞伽云。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如是等文诚证非一。 七性相俱融故说一心。 谓如来藏举体随缘成办诸事。 而其自性本不生灭。 即此理事浑融无碍。 是故一心。 二谛皆无障碍。 起信云。 依一心法有二种门。 乃至不相离故。 又密严云。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及如金与指环喻等。 又胜鬘云。 自性清净心不染而染。 难可了知。 染而不染亦难可了知。 皆明性净。 随染举体成俗即生灭门。 染性常净本来真净。 即真如门。 斯则即净之染不碍真而恒俗。 即染之净不破俗而恒真。 是故不碍一心双存二谛。 深思有味。 八融事相入故说一心。 谓由心性圆融无碍以性成事。 事亦鎔融不相障碍。 一八一切一中解无量等。 一一尘内各见法界。 天人修罗不离一尘。 其文非一。 九令事相即故说一心。 谓依性之事事无别事。 心性既无彼此之异事。 亦一切即一。 上文云。 一即是多多即一等。 十帝网无碍故说一心。 谓一中有一切。 彼一切中复有一切重重无尽。 皆以心识如来藏性圆融无尽故。 上之十门初一小教。 次三涉权。 次三就实。 后三约圆中不共。 若下同诸乘通十无碍。 一部大宗非独此品随一一门成观各异。 可以虚求。 第二本末依持门。 此下终于十门皆是世谛差别。 缘相本寂但应观真。 何以复观世谛差别。 论云。 随顺观世谛即入第一义故。 俗为真诠了俗无性方见真耳。 中论云。 若不知世谛不得第一义。 故此观有六。 一何者。 是染染依止观。 即双辨能依所依摄此半门。 二因观观染因故。 摄次二门。 三摄过观唯苦集故。 四护过观护凡邪见故。 五不厌厌观防小慢故。 上三次第各摄一门。 六深观显因缘之理妙过情取故。 此摄后三门。 六中初二建立染相。 次一就染观过。 次二正观防非。 后一观行深极。 今此半门。 即染依止观因缘有分为染。 而此染相依止一心故。 论云。 此是二谛差别。 以纯真不生单妄不成一心之真杂染之俗。 此二和合有因缘集。 经中三。 初总谓依一心分别十二。 则十二为一心所持。 而特言如来说者。 一心顿具非佛不知故。 谓显如来过去觉缘性已等相续起。 展转传说故。 次徵意云。 十二有支三世行列。 前后引生。 何以今说皆依一心。 后释中论无别解。 古来诸德。 但云离本识心一切不成。 而其释相经生越世。 此虽不失依持之义未为得旨。 今谓说主巧示非唯三世不离真心。 今一念心顿具十二。 弥显前后不离一心。 此同俱舍第九明刹那十二因缘也。 是以此一门中含多缘起。 一含摄论二种缘起。 彼第二云。 若略说缘起有二。 一分别自性缘起。 谓依阿赖耶识诸法生起。 即今一心依持。 二分别爱非爱缘起。 谓十二缘起。 于善恶趣能分别爱非爱。 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即通今释文及前后九段。 二含俱舍第九四种缘起。 一者刹那。 二者连缚。 三者分位。 四者远续。 后三通余九门。 此中正当第一。 彼云。 云何刹那。 谓刹那顷由贪行杀等具有十二。 彼广说相与此大同。 故今不必依次。 意显一心顿具。 随事贪欲与心共生者。 此则总指所行之事。 贪事非一。 随取一事于一念中则具十二。 谓行此贪事必依心起。 复了别前境故。 心即识支。 事是行者。 贪事即是意业之行。 若形身口亦是二行。 不知贪过。 能招于苦名于行迷惑。 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者。 名色是总。 为二所依名与共生故。 晋经云。 识所依处为名色故。 俱舍云。 识俱三蕴总称名色。 意明。 以受蕴自是受支故。 名色增长是六处者。 不生五识唯名十界。 五识依生乃名十处。 识依相显即是增长增长之言宜译为开显。 俱舍云。 住名色根说为六处。 谓六根是别。 以别依总开成于六。 称住名色。 贪必对境为触受必领触。 贪即是爱名受无厌。 爱摄不舍即是欲取。 爱取润前六支成有故。 但前诸有支生即是有义。 有所起者。 即前诸法起便是生义。 生熟为老者。 物生即异故。 老坏为死者。 刹那灭故。 又依大乘当相坏故故经云。 初生即有灭。 不为愚者说故。 此若不断则名连缚。 十二支位五蕴皆名分位。 即此顺后无始来有。 名为远续。 大小理通。 或六八识异耳。 非圣教量孰信斯旨。 论主不解殆似疎遗。 此文正辨同时异体十二有支。 若同时同体亦具十二。 谓迷第一义即是无明。 有漏有取便名为行。 体即是识亦即名色。 即是意处对境名触。 领境名受染境名爱。 着境名取招报为有。 体现名生即异灭为老死。 以此十二有支约时通说。 总有六种。 一依五世说十二支。 谓过去无明行复从过去。 过去烦恼生此则烦恼生惑业。 过去二因生现五果。 则惑业生苦。 若现生未来未来更生未来。 则苦复生苦。 此依三世推因徵果假说有五。 非约展转不堕无穷。 二依三世。 三依二世。 四依一世前后建立竝如初门中辨。 五同时异体。 六同时同体。 即如此文。 二约大悲随顺观中。 即当第二余处求解脱。 谓是凡夫愚痴颠倒。 常应于阿赖耶识及阿陀那识中求解脱。 及于余处我我所中。 求解脱故。 经明唯是一心。 则心外无我法。 当于一心中求。 亦同净名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 言阿赖耶此云藏识。 能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 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 此名唯在异生有学。 阿陀那者。 此云执持。 执持种子及色根故。 此名通一切位。 此二即心之别名。 论主意明。 心含染净故双举二名。 释一心义。 求义云何。 若有我执成阿赖耶。 若我执亡则舍赖耶名。 唯阿陀那持无漏种。 则妄心斯灭。 真心显现故。 下偈云。 心若灭者。 生死尽。 即妄灭也。 非心体灭。 三约一切相智观。 即当第二依止观。 明此缘集依于二种。 一依第一义已如前说。 二依心识即是今文。 前唯约净。 此通染净依义如前。 又前即依真起妄。 此则显妄依真。 第三自业助成中亦三。 初约相谛观者。 此下二门即当因观。 因观有二。 一他因观。 二自因观。 远公云。 行望无明异故名为他因。 从前无明生后无明。 名为自因。 他因小通自因有妨。 以论云自因观者离前支无后支。 经言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故。 今谓他因者。 全赖前支生后支故。 此拣自性故。 大悲观中拣于冥性。 一切相观名为方便。 唯从无明生于行故。 名为自因。 此拣余因能生于行。 亦犹于酪定从乳生。 不从石出故。 大悲观破于自在等因。 一切相智显因缘相故。 三观取意小异文旨大同。 诸德不寻论文妄为异释。 今此一门即他因观。 经明各有二业。 则一是自业。 二是助成。 而竝云他者。 特由无明迷于所缘方为行因。 若了所缘宁起妄行。 又初明自业显是他义。 二明生后显是因义。 余十一支倣此思准。 然生起之因即增上缘。 以缘名因从通义说。 于四缘中诸支相望。 增上定有故。 缘起经及此文中。 唯明有一。 余之三缘有无不定。 故略不明。 谓爱望于取有望于生。 有因缘义。 以爱增为取识增为有故。 若说识支是业种者。 行望于识。 亦作因缘。 余支相望无因缘义。 而集论说无明望行有因缘者。 依无明时业习气说无明俱故。 假说无明实是行种。 瑜伽论说诸支相望无因缘者。 依现爱取唯业有说。 上四位相望明有因缘。 初二定实。 次一不定。 后一假说。 无明望行爱望于取。 生望老死有余二缘。 并以现行相望。 无间引生故。 行等思心可反缘故。 有望于生受望于爱。 无等无间有所缘缘。 以种望现故。 所生现行却缘种故。 余支相望二俱非有。 此中且依隣近顺次。 不相杂乱。 实缘起说。 异此相望为缘不定。 以其逆顺各有次第及超间故。 为缘既多义不同。 经约拣要从定有说。 又约因言已含余三。 其十二支各初自业。 不异前之二门。 论主唯解老死二业者。 以此难故。 举一例诸。 然无明无因老死无果故。 前十一各与后支为生起因。 老死无果与谁为因。 经文意显与无明为因。 则无明非无因老死非无果故。 云不觉知故。 相续不绝不觉知者。 即无明也。 是以十二因缘犹如寻环如汲井轮。 无有断绝。 反显若能觉知则无复生死。 论主总以二业为后生因。 故云坏五阴身。 能作后生因以不见知故。 能作后生因。 意明前阴但灭则后阴生故。 初为因后意不知。 即是无明。 无明为因则十二支相续不绝。 不见此意徒自云云。 二约大悲随顺观。 四观之中。 此下四段明第三异道求解脱。 论云。 颠倒因有三种性因。 自在因苦行因及无因。 此有四因如次四门破之。 前三是邪因故併云颠倒。 一性即冥性。 谓僧佉计此为所知因。 谓知此冥性即得解脱故。 前云异处求解脱显其理非此中。 虽云所知意取行非。 二即迦罗鸠驮计自在天。 为所求因。 谓自在天瞋众生受苦。 自在天喜众生受乐。 求其喜故。 三删阇夜计苦行。 为所修因。 但修苦行以酬往业。 则得解脱故。 四无因。 即阿耆多计众生不由因得。 万法自然。 若知此者便得解脱。 众生于上邪因无因异道中求经。 欲以正折邪故举四门。 令于中求。 不应于上邪见中求。 此门即破冥性。 谓因缘有支各二种业。 而能生彼因缘事。 不由冥性故。 断前支缘则后支不续。 一生之中便得解脱。 汝之冥性纵八万劫知亦无脱期。 三约一切相智观即当第三方便观。 谓因缘有支各有二业为起后方便。 若灭前前即不生后后。 是解脱方便。 第四不相舍离中。 三门同前。 初约相谛。 即当自因观。 自因之义已见上文。 又论云。 自因观者。 无明等自生因观缘事故。 谓离前支无后支故。 如不离无明有行等。 则无明唯是行自因也。 以是自故令行不断。 以是因故但云助成。 若唯不离无明有行。 则成太即。 不应言无明缘行。 若全离无明有行则成太离。 无明则非行因故。 论云。 异则不成不即不离则名自因。 亦二义成矣。 故论主引中论偈云。 众因缘生法是则不即因。 亦复不异因。 非断亦非常。 初句汎举也次句以是所生非能生故。 亦复不异因者。 从于能生生所生故。 非断亦非常者。 不即故不常。 不异故不断。 又不即因故果不断因不常。 不异因故果不常因不断。 又以不即故因果俱不断。 不异故因果俱不常。 非无因常故。 又亦反此。 非相续常故。 又以不离是不即故。 即不常为不断思之。 文中先顺后逆。 顺中而论云。 无明有二种。 一子时。 二果时。 是中子时者。 令行不断。 有二种义故。 缘事示现者。 子是种子果是现行现行之果虽前已谢故不取之。 种子续故令行不断。 能助成行故取子时。 亦可初起无明名之为子。 迁至行时名之为果。 由前等引之力令行不断。 助成行故偏取子时。 余十一支皆有二时。 例此可了。 后逆观。 论云。 先际后际灭中际亦无。 是故不说者。 十二因缘不出三际。 过未既无中岂得有。 是故不说有不断助成义。 又不说者。 灭则灭前诸义故。 不假说子果等殊。 二约大悲随顺观破颠倒因中。 以自在天为众生因。 今以无明等为行等因。 尚不从于余支。 岂得从乎自在。 三约一切相智观。 即当第四因缘相观。 有支无作故者。 既由前前令后后不断。 助成后后。 则后后无性。 何有前前能作后后。 即以无作为缘之相。 是种智境。 第五三道不断。 一依论相谛中六观之内名摄过观。 谓以三道摄十二支。 则显有支但摄于苦因果过患业惑是因。 苦即是果亦有顺逆。 初顺观中文含二义。 一约三世。 则过去无明现在爱取名为烦恼。 虽同烦恼过去迷于本际与无明名现在牵生后果由于爱取。 从其本末隐显互彰。 行有是业者。 宿业名行。 现业名有。 虽同是业。 过去已定当相名行。 未来未有业能有之功能立称。 现在五果未来二果。 同皆是苦。 现报已定当相受名。 未来来起从过患立。 若约二世前十同世。 则烦恼有二能发能润。 虽诸烦恼皆能发润。 于发业位无明力增。 润业受生。 爱取力胜各偏受名。 以无重发唯一无明数数溉灌。 故分爱取。 业亦有二。 未润已润。 未润名行初造作故。 已润名有近生当有故。 若总取识等种为所润。 则亦苦摄故。 唯识云。 有支一分是业所摄。 就苦七中五约种说。 二约现行种位难知。 依当果位别显为五。 果位易了故。 唯立二竝如前说。 三道皆言不断者。 谓从三烦恼生于二业。 从彼二业复生七苦。 七复生三故如轮转。 如净意菩萨十二因缘论广明。 后前后际下逆观分二。 初明对治断。 谓断前际无明行及后际爱取有。 则七苦不生。 后如是。 三道下。 明自性断。 故净意云。 一切世间法唯因果无人。 但从诸法空还生于空法。 是则生灭因果。 如二束芦互相依立。 不能独成则知无性。 二我俱空。 二约大悲观中。 即当破异道求中苦行因计。 谓以业惑而为苦因。 欲求脱苦当断业惑反修苦行。 是起妄业。 计苦行心即是烦恼。 如是妄想宁是解脱乐因。 三一切相智观中。 即第五入谛观。 三道苦集谛故。 谓业惑皆集故。 瑜伽云。 生老死现法为苦。 识等五当来为苦者。 五约种说故。 唯识云。 十二皆苦谛摄。 取蕴性故。 五亦集谛业烦恼性故。 此则业惑通于二谛。 约其逆观即灭道谛。 灭分别心亦即道故。 又体三道即性净三德涅槃。 佛性一实谛故。 第六三际轮回。 初约相谛名护过观。 谓说三际护三过故。 三际不同诸教三说。 一依唯识合能所引开能所生故。 前十现在后二未来。 十因二果定不同世。 因中前七与爱等三。 或同或异。 谓生报定同后报便异。 若二三七各定同世。 如是一重因果足显轮转及离断常。 此则但以二世具十二支。 不许三世两重因果。 若尔云何三际。 今之二果乃是前际十因之果。 二依智论俱舍。 生引俱开。 初二过去次八现在。 后二未来故成三世。 现八之中前五是果。 酬于过去。 后三是因复招未来。 则二重因果各具三道。 可得抗行。 三依此经意明三世故。 开能所引为前中际。 为遮前七定同世故。 复示众明迷本际故。 二属过去合能所生。 总为后际。 为遮爱等但是润故。 示因招果。 令厌因故以因从果。 五属未来则能所引生。 及所发润皆容互有。 经无生死者。 同许为果。 略不明之论经具也。 明文昭然。 何为唯取二世不受三耶。 已知大意。 次正释文。 文有顺逆顺中有二。 先明一往三世。 后于是下。 明流转三世。 今初云无明缘行是观过去者。 观有二义。 一观现在生是过去二因所作。 二则知识等。 是彼过去当来之果。 因果相属反覆相成。 如是方名见过去因义能防三过。 言识乃至受是观现在者。 亦有二义。 一观现在识等由过业得二。 复知识等能得未来果报。 以不得对治依起爱等故。 现在目覩故。 分两向明其二义。 言爱乃至有是观未来者。 此未来因决得来果。 一往定故。 二流转三世者。 谓不得对治复有后世。 于后世上转生后世。 后后无穷已知三际。 云何护过。 谓外与内因缘之法。 立三种过。 一者一切身一时生过。 何以故。 无异因故。 此过从前自因而生。 谓既无自在等而为异因。 唯无明行为识等因。 行有多种。 何以不得六道齐生。 二者自业无受报过。 何以故。 无作者故。 此过从于无作缘生。 作者即我。 三者失业过。 何以故。 未受果报业已谢故。 此过从于无常缘生。 此上辨过云何护耶。 若见三际则能护之。 然过去业有三种义故不得报。 一未作二作已未润三得对治。 今无明缘行则显已作。 现识等五则显已润。 已受爱取有。 三则知未得对治。 于已作业既有润未润。 殊斯为异因。 已润则受生报。 未润则受后报。 润未润殊。 岂得六道一时齐受。 此为异因何用自在。 既自造异因自招二报。 非他身受。 何言自业无受报耶。 假者自造何用我耶。 若已作业不得对治。 润则便生知业不失。 因虽先灭势力续故。 现见得报不可言失。 三过度矣。 后无明灭下逆观。 即得对治义。 此灭则彼灭。 是观待断。 又因观能灭拣自性灭故云观待。 然十二缘三世并备。 但随化迹隐显分三令知过去因招今苦器。 今断爱等当果不生。 则愚痴绝命于慧刃。 爱水焦乾于智火。 高罗四开于六趣无生。 超逸于八极矣。 二约大悲随顺观。 治异道求中。 无因之见示三际因果。 既先际二是中际五因。 中际之三是后际二因。 若无如是等事。 众生亦无。 斯因有矣。 何得言无。 三约一切相智中。 当力无力信入依观。 论云。 先中后际化胜故。 谓此三际为因义边皆名有力。 为果义边名为无力。 若约三世。 前际于现五有力。 于当二无力。 中际爱等于当二有力。 于现无力。 以斯三际化彼凡夫。 令信入依行。 化中之胜。 如是穷究为种智境。 第七三苦聚集。 初约相谛。 即当六观之中第五不厌厌观。 论云。 厌种种微苦分别所有受皆是苦故。 此约微细行苦。 又云。 及厌种种麁苦故。 此约坏及苦。 苦皆凡夫不厌菩萨厌故。 又初微苦二乘不厌。 菩萨亦厌。 二乘虽知舍受。 行苦不穷委细。 有无量相及变易苦。 故云不知。 文中亦有顺逆。 顺中从相增说以配三苦。 前五迁流相显名为行苦。 触受二支触对生苦。 故云苦苦。 余但坏乐故名坏苦。 老死坏生亦名坏苦。 若准瑜伽唯识。 十二支全分皆行苦摄。 有漏法故。 十二支少分苦苦摄。 十二支中各容有苦故。 十一少分坏苦所摄。 以老死位中多无乐受。 依乐立坏所以言无。 若约坏生如今经说。 若依舍受以立行苦。 则除老死。 老死位中无容舍故。 以此三苦从三受生。 谓苦受生苦苦。 乐受生坏苦舍受生行苦故。 二苦皆言少分者。 十二支中具三苦性。 若是二苦必是行苦。 故言全分。 有是行苦而非二苦。 又是二苦各不摄二故云少分。 逆观可知。 二约大悲随顺观。 此下四段当第四求异解脱。 谓不识真解脱求三界苦等为解脱。 故名之求异真解脱者。 有四种相。 一离一切苦相。 二无为相。 三远离染相。 四出世间相。 此四即涅槃乐常净我故。 涅槃云。 于世间法自在远离名为我故。 故下四段经。 明其但有四妄而无四德。 今此明其有苦无乐故。 论云。 彼行苦事随逐乃至无色有缚。 彼计无色为涅槃者。 岂非妄苦耶。 三约一切相智。 此当第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观。 不如实知微苦。 我慢即增上慢。 若知微苦非增上慢。 不知令知名为信入。 第八因缘生灭。 亦名从缘无性。 初约一切智观。 此下三门皆明深观。 谓四句求缘皆无有生。 无生而生故曰深观。 此门明不自生不他生。 第九门明不共生。 第十门明不无因生。 释此四句略有二意。 一破邪。 二显理。 理外妄计曰邪。 邪亡则理显。 理显则惑亡反覆相顺。 然自他等四是计是依。 不之一字是药是理。 穷生之理不出自等。 自等若无生将安寄。 故以不不之则惑亡理显。 然其所计略有三类。 一者外道。 谓冥性为自梵天为他。 微尘和合为共。 自然为无因。 又此四计亦是僧佉卫世。 若提子勒沙婆也。 二小乘同类因为自。 异熟因为他。 俱有因为共。 计无明支託虚而起。 亦曰无因。 上计亦通大乘执相之者。 三约大乘。 果法为自众缘为他。 合此为共离此为无因。 又赖耶自种为自众缘为他。 合此为共离此为无因。 又法从真起为自。 从妄起为他。 合此为共离此为无因。 所计虽众但显正理。 诸计自妄。 显理复二。 一约无生以显深观。 二约生无生无碍以显深观。 先中略为二解。 一约展转释法从缘故不自生。 既无有自对谁说他。 又一切法总为自故。 又他望于他。 亦是自故。 既无有他故不他生。 自他不立合谁为共。 有因尚不生无因何得生。 二约因缘形夺释。 故对法云。 自种有故不从他。 待众缘故非自作。 无作用故不共生。 有功能故非无因。 论解同此。 若尔自种有故则是自生。 岂曰无生。 此乃假自破他非立于自。 次句假他遣自。 故中论云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也。 下二句例然。 惟审详之。 二约无碍者。 但因缘生果各有二义。 谓全有力全无力缘望于果。 若全有力则因全无力。 故云因不生缘生故。 云不自生。 二因望果全有力亦然。 故云缘不生。 自因生故。 故不他生。 三二力不俱故不共生。 四二无力不俱故不无因。 此复二义。 一约用则力用交彻。 有相入义。 谓有力摄无力故。 故十忍品云。 菩萨善知缘起法。 于一法中解众多。 众多法中解了一等。 二据体有空不空。 有相即义。 谓非但因力归缘。 亦乃因体由缘而显。 全摄同缘因如虚空故。 上文云。 一即是多多即一等。 力无力必俱故。 常相即入是为无尽。 大缘起甚深之观。 文中亦有顺逆。 初顺观中。 经云。 无明缘行者牒也。 无明因缘能生诸行者释也。 论云。 有分非他作自因生故。 此以不他生释经因字。 谓如行支唯从无明。 故云自因。 即上自因观也。 二者非自作缘生故。 此以不自生释经缘字。 谓行支但假无明为缘。 非有行自体。 在无明中从自而生。 即他因观。 但取拣余不亲生故名因。 显前非后疎故名缘。 非谓四缘之因缘也。 余并可知。 二约大悲观。 即异求中。 计非想等以为涅槃。 又计妙行为解脱者。 非是常德但是生灭。 故可悲之。 三约一切相智观。 此及后门名无始观。 此有二意。 一若约俗说。 因缘为生灭之本。 生死无际故因缘无始。 二约真说。 见法缘集无有本性可依故名无始。 即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故。 染净真性皆无始终。 显染可除。 但云无始余如别说。 论云。 中际因缘生故后际生。 即举此第八门随顺缚故。 即第九门。 谓但一念从缘生即是不生。 故无始也。 不言初际生者。 意显无初故。 今不起妄即不生故。 第九生灭系缚者。 亦名似有若无。 初一切智观中明不共生。 文中三。 初顺观。 经中但明无明为缘缚行。 令行系属无明。 斯则缘生而为不共者。 论云。 非二作但随顺生故。 无知者故。 作时不住故。 意谓但行顺无明。 缘不得不生。 互无知者。 故非二作。 若尔但随顺生即是共生。 何要知者。 故末句云。 既从缘生则念念不住。 谁为共耶。 此同对法无作用故。 又中论。 云和合即无性。 云何和合生。 次无明灭下逆观。 谓灭但灭于系缚。 既无共生安有共灭。 言有生灭皆是系缚。 三类余可知。 二约大悲观。 谓彼外道异求非想天等。 为解脱者。 菩萨观之但是染缚。 非是涅槃真净之德。 三约一切相智观明无始观中。 随顺缚故而生非有本也。 第十无所有尽观。 亦名泯同平等。 三观之中。 初一切智观。 即深观中显非无因。 经亦三节。 初顺观中由行从无明缘生。 缘生即无性故云随顺无所有。 次逆观中。 灭亦缘灭缘灭无灭。 方顺尽灭之理。 然论经顺观云。 是随顺有者。 显无性缘生故。 不能不有。 二经虽殊同明缘生故非无因。 无因何失若无因生。 生应常生非不生也。 何以故。 无定因故。 此即纵破。 亦可恒不生何以故。 无因生故。 此即夺其生义故无因生。 非佛法所乐。 以无因能生大邪见故。 二约大悲随顺观。 即求异解脱中。 外道计非想无所有处等为涅槃。 以顺有故。 非是出世故。 无我德而妄计解脱。 故可悲之。 三约一切相智观。 当第九种种观。 此即世谛观。 由随顺有故。 有欲色无色爱等之殊。 故云种种。 即真顺有未失顺无。 上来别释十门竟。 自下第三总结十名。 既云逆顺观察。 则前二门阙逆观者。 乃文略耳。 然此逆顺。 若对法第四名为染净。 染净中各有逆顺。 论云。 杂染逆顺故。 清净逆顺故染中顺者。 无明缘行等故。 逆者。 谓谁老死集乃至无明故。 缘起经云。 由谁有故而有老死。 如是老死复由何缘。 初句推因后句审因。 清净逆顺者。 无明灭则行灭顺也。 由谁灭无故老死灭无逆也。 今文略无。 但约染净为逆顺。 耳。 言诸缘起者。 十二非一曰诸。 前前为缘令后后起。 又由烦恼系缚。 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 亦云缘生生即起义。 亦约果说。 余如瑜伽第九第十三十一九十三。 唯识第八。 上来多依此诸论解十名可知。 然各摄三观体势星罗。 今重以十门本意收摄初门。 明染净因起。 二明缘起本源。 三因果有空。 四相成无作。 五陈其谛理。 六力用交参。 七穷苦慢除。 八形夺无始。 九有无无本。 十真俗无违。 复收十门不出五意。 初门迷理成事。 次门理事依持。 次六成事义门。 第九事理双泯。 后一事理无碍。 故唯四门不出事理。 若从事理无碍交彻则涉入重重。 若依事理逆顺双融。 则真门寂寂。 故法性缘起甚深甚深。 即此因缘名因佛性观。 缘之智即因因性。 因因至果成菩提性。 因性至果成涅槃性。 因果无碍是缘起性。 惟虚己而思之。 自下大文第三佛子菩萨至以如是下。 明彼果胜。 亦前摄正心住。 故知缘生此下。 摄善现行故。 三空等现前。 依论云果者。 有五种相。 一得对治行胜及离障胜。 二得修行胜。 三得三昧胜。 四得不坏心胜。 五得自在力胜。 各有佛子以为拣别。 唯第二段有二佛子。 初中分二。 先明对治胜。 后菩萨如是下。 明离障胜。 今初。 即三解脱门。 亦名三三昧。 三昧即当体受名。 解脱依他受称。 此三能通涅槃解脱故名为门。 文中二。 初牒前后正显。 今初意通五果。 由前十观得此三空等果故。 谓以三空观缘。 得第一第三果。 三悲观缘得第二第四果。 三望于初。 初是能治三是所成。 四望于二。 二是能修四是坚固。 第五通从二观而生。 亦可展转而生。 由有治故离障。 离障故行胜。 有治故三昧胜。 三昧胜故心不坏心。 不坏故得自在也。 二知无我下。 正显三空。 三空各有别显总结。 初空门中别显有三。 初三句明众生空。 次自性空明法空。 此上二句明二我体空。 三无作受显二我作用空。 由体空故。 并不能作因受果。 结云现前者。 智与境冥故。 二无相门中亦三。 一者灭障即观诸有支。 皆自性灭。 谓若入空门不得空。 亦不取空相则事已办。 若见法先有后说为空。 及取空相。 非真知空故名为障。 故修无相。 了自性灭则不取空障。 二所以不取者。 得对治故。 谓知空亦复空。 名毕竟解脱。 三既有能治治于所治。 则念想不行。 故云无有少法相生。 能所斯寂则无相现前。 三无愿门亦有三种相。 一依止。 谓依前入空无相方得无愿故。 二体即无有愿求。 不求三界等故。 三胜即大悲化生胜二乘故。 又上三空通缘诸法实相。 观于世间即涅槃相故。 亦不同二乘。 余如智论二十二说。 第二明离障胜中。 先牒前修。 由修得离故。 初离三想是空门所离。 次离有无想是无相门所离亦无愿门所离。 不见有可求故。 已知离障云何为胜。 经中三句次第胜五四地。 及此地方便故。 谓于五地中以十平等深净心。 远离四地身净我慢。 此用深空灭离二我。 故此胜也。 二四地中。 以道品治三地中正受出没等慢。 此用空观以离作受故胜。 三此地方便。 但用十平等破显有无今此地满用深无相破遣有无。 一切荡尽。 故此胜也。 第二大悲转增下。 修行胜中二。 先总明。 修心悲增心中修故。 是利他心为未满。 菩提下。 兼于自利。 亦修所为。 言悲增者。 前观十平等已起三悲。 今十门观缘。 弥悲众生缠于妄法。 后作是念下别显。 于中二。 先明修行。 后而恒下。 明修胜。 今初又二。 先发勇勐修行。 谓励志始修故。 后佛子下。 明丈夫志修行。 果决终成故。 又初则悲智勇修。 后则穷证性相。 今初先智。 后悲智中先知后厌。 初中上二句明缘有合离。 谓业惑相资有为方生。 如无明缘行等。 后二句明缘有具阙。 集即是具。 谓业惑随阙必不转生。 如虽有行无爱润等。 后我如是下厌。 既知有为苦过必断和合集因。 然为下。 修悲益物不尽有为。 二丈夫志修中。 初厌相。 见彼有为多过。 是对碍法故厌之。 后无有下。 证性由了有为自性。 同相本无生灭。 便能灭于对碍而与理冥。 第二修胜者。 谓不住胜相现前故。 有三种胜。 一初二句明般若因胜。 以是不住所以蹑前大智而起悲故。 二即得下。 般若体现胜。 般若是通名无障碍智。 是别称无碍佛智。 虽未成就。 今般若能照此智。 此智前相名曰光明。 光明即门也。 三成就如是下。 明般若用胜。 亦是不住之相。 谓上二句涉事不失理。 故不住有为。 后二句见理不坏事。 故不住无为。 即有为涅槃平等证故。 以菩提下。 不住所为智慧助道未满足故。 不住有为功德助道未满足故。 不住无为又俱未满故。 俱不住。 广如净名下卷。 大品中亦云。 菩萨念言。 今是行时非证时故。 即此所为亦是所以。 第三明三昧胜中二。 先明空定。 后如是十无相下。 例显余二。 前中复二。 先举十上首。 后此菩萨下。 总结多门。 今初十中论分为四。 一除第四前五名观。 二以第四名不放逸。 三以第七名得增上。 四以余三名为因事。 今初观是观解。 前三就相观空。 一入空者。 是人空。 亦是总句。 二即法空。 三即取前二空为第一义。 观之亦空。 后二就实观空。 谓四观本识空。 如来藏包含无外故云大空。 五观七转识。 不离如来藏和合而起。 皆无自体故云合空。 楞伽云。 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又云。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也。 二不放逸者。 依解起行行修究竟。 故名第一。 论云。 分别善修行故。 自分第一也。 修行无厌足故。 胜进第一也。 三得增上者。 因修成德功德起故。 四因事者。 依德起用故。 有三种用。 初一自利名智障净因事。 谓分别是智障。 今得如实空能净分别。 后二利他。 一教化众生因事。 依空起悲故不舍离二愿。 取有因事由得空故。 故离染。 随顺有故不离诸有。 上依论解已为深妙又此十空。 与涅槃经十一空多同少异。 更依释之前八证实空。 后二起用空。 入空即彼内空外空内外十二入故。 自性即性空。 非今始无故。 第一义空名义全同。 第一空者。 彼名空空。 谓前空但空第一义。 今明若有若无本来自空故。 彼经云。 是有是无是名空空。 是是非是是是名空空。 谓是非亦当体空故。 如是空空。 乃是二乘所迷没处。 十地菩萨通达少分。 故名第一。 今亦约少分也。 大空名同彼名般若波罗蜜。 合即内外空也。 合无合故起即有为空。 八即无为空。 如实即无为故。 不舍等二名义俱别。 若欲会者。 九即无始空。 无始不离生死而即空故。 十即无所有空。 谓离与不离皆无所有故。 余结等可知。 第四不坏心果。 此下二段。 亦即摄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此为进善后起大行。 今初。 不坏心者。 由障灭行成。 若智若悲皆不退坏。 文有十句。 初总余别。 别有九种不坏。 一信理决定。 二行堪调柔。 三不怖甚深。 四自乘不退。 五胜进无息。 六泯绝自他。 七利生无边。 八上求地智。 九巧化众生。 亦可对前十三昧心以明不坏。 恐厌繁文。 九并坚固皆云不坏。 十皆具足名悉圆满。 第五自在力胜中二。 初显其相。 后佛子下结其分齐。 前中十句。 初总。 不惧下别。 总云此心者。 此前十心顺佛菩提者。 能深入趣向故。 论云。 得般若波罗蜜行力胜能深入故。 则知此前十心皆是般若现前心也。 别中九句。 依上十不坏心而得自在趣向。 一不惧异论即能伏他力。 二上入智地名断疑力。 得法空故。 三自乘不动力。 以离小故。 四密处决信力。 趣镜智故。 此与前二前却者。 此二相成故。 五诸魔不坏力。 以精进故。 六治惑坚固力。 住智明故。 七遍治力。 具三空故。 处有不染故。 八化生力即前第九方便相应。 九智障净力。 即前上求智。 地前智居中导二悲故。 此智居后。 显悲智相异故。 第二结中由般若现前故。 顺忍明利。 言第三者。 三品忍中为最上故。 第二位果中三果同前。 就调柔中分四。 初调柔行。 二教智净。 三别地行相。 四结说地名。 前中有法喻合。 法中三。 初鍊行缘。 次悉以下能鍊行。 于中闻已受持下是得义持。 三昧慧光是所持义。 随顺修行此句示现得义持因。 因何事耶。 谓因依前三昧胜故。 得如实奢摩他等忆持不舍。 正显能持。 又得已下亦是所持。 三经于下明所鍊净转更明净者。 解脱彼障故。 又由前证得彼佛法藏义故。 喻中真金喻证。 亦喻信等。 瑠璃喻方便智。 由方便智数磨。 令出世证智发教智光转胜前也。 合中方便慧即上不住道。 合前瑠璃。 随逐观察合数磨莹。 转更明净者。 般若现前故。 转复寂灭者。 证智脱彼障故。 二譬如月下明教智净。 以月光宽大胜于前地。 但取月轮为喻也。 四种风轮者。 出现品有能持等四种风轮。 非今四轮。 以彼不是坏散风故。 有散坏风复无四种。 未见经论不可定断。 且就义释。 即四时之风春曰和风。 喻烦恼魔顺爱心故。 夏曰炎风。 喻于蕴魔多热恼故。 秋曰凉风。 亦曰金风。 喻于死魔果熟收杀故。 冬曰寒风。 喻于天魔败藏人善故。 行四魔行即是魔道。 余文可知。 摄报中言声闻难问无能屈者。 已知二乘缘谛等故。 第三重颂。 二十二颂分三。 初十七偈颂位行。 次四颂位果。 后一结说。 前中三。 初二颂一句颂胜慢对治。 二有十偈三句。 颂不住道行胜。 三有四偈颂彼果胜。 二中有三。 初一句颂总显心境。 次九偈一句颂别明观相。 即为十段。 第一有二偈半颂有支行列。 二一偈颂摄归一心。 既云心灭则生死尽。 故知不可唯约真心。 以真妄和合是说依心。 即真之妄既灭。 即妄之真不无故。 起信云。 但心相灭非心体灭。 三一偈颂自业差别。 四半偈颂不相舍离。 五半偈颂三道不断。 六一偈越颂第七三苦聚集。 七一偈却颂第六三际轮环。 八半偈越颂第九生灭系缚。 九有半偈却颂因缘生灭。 十有三句颂无所有尽观。 第三十种下五句颂总结十名三如是下颂彼果胜中。 初二颂对治胜。 次一颂修行胜。 次半偈颂三昧胜。 后二句通颂后二胜。 以义通故。 位果等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0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