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四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四(已下入三十九经)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第十法云地。 所以来者。 瑜伽意云。 虽于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 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 今精勤修习。 已得圆满故。 有此来。 论云。 于九地中。 已作净佛国土及化众生。 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觉满。 此是胜故。 以八九二地同无功用故。 对之显胜有此地来。 又一乘中最居极故。 次释名下自有释名分。 今且略解云者。 是喻略有三义。 一含水义。 二覆空义。 三霔雨义。 约法就喻则有多义。 云有四义。 一喻智慧。 二喻法身。 三喻应身。 四喻多闻熏因。 空亦四义。 一喻真如二喻麁重。 三喻法身。 四喻梨耶。 摄大乘论云。 由得总缘一切法智。 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 此喻含水义。 总缘一切法契经等智。 不离真如如云合空。 总持三昧即是水也。 又云。 譬如大云能覆如空。 广大障故。 此喻覆空义。 即以前智能覆惑智二障。 又云。 又于法身能圆满故。 此有二义。 一喻霔雨义。 即上之智。 出生功德。 充满所依法身故。 二喻遍满。 即前之智自满法身耳。 故金光明云。 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 成唯识中。 亦有三义全同摄论。 而瑜伽云。 麁重之身广如虚空。 法身圆满。 譬如大云皆能遍覆。 此同摄论第二义。 而无性释以智覆空。 此以法身者智满则法身圆满。 起信论云。 显现法身智纯净故。 本分云。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 亦以法身喻云。 真谛三藏释金光明经云。 虚空喻三法身。 云喻三道之智。 此法喻亦齐似非经意。 此喻位极非道前故。 庄严论第十三云。 于第十地中。 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 摄一切闻熏习因。 遍满阿梨耶识中。 譬如浮云遍满虚空。 能以此闻熏习云。 于一一刹那于一一相。 于一一好于一一毛孔。 雨无量无边法雨。 充足一切所化众生。 由能如云雨法雨故。 故名法云。 此从法身未及佛。 故立赖耶名。 十住论云。 于无佛世界。 能雨法雨故。 瑜伽又意云。 言大云者。 未现等觉。 若现等觉。 能雨大雨作利益故。 是则密云不雨含德而已。 然诸释虽众不出三义。 谓以智慧含德。 遍断诸障遍证法身。 故所覆麁重即所离障。 谓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此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 含藏所起事业故。 斯即二愚障所起业名大神通愚障大智云。 即悟入微细秘密愚。 断此障故。 便能证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谓神通作业总持定门。 皆自在故。 便成受位等行。 具智波罗蜜得化身三昧等果。 即是云雨究竟成佛法身。 及所证如皆亦所遍虚空。 其旨一耳。 次正释文。 文中三分。 先赞请中有十六偈。 前十三赞。 后三偈请。 前中亦二。 前三偈但申供养。 有三类可知。 后十偈天女供赞。 于中亦二。 初一总标供赞。 余九正显赞辞。 于中亦二。 前八赞佛德能。 后一劝修利益。 前中亦二。 前五赞大用自在。 后三显自在所由。 前中亦二。 前二用益普周。 后三随见不等。 于中亦二。 初一总明后二八相显。 所由中亦二。 初一智了世幻故。 文有喻合后二证穷性相故。 于中半偈证体。 半偈起用半偈用不离体。 半偈体用泯绝。 后三请中。 初一结默念请。 后二上首言请。 第二正说论分八分。 一方便作满足地分。 摄前九地所修。 总为方便满此地故。 二得三昧分。 初住地行行德无量。 偏举受职之所依故。 三得受位分。 正住地行。 依前定力摄佛智故。 四入大尽分。 是地满行。 望前诸地行已穷尽。 今复地满尽之极故。 五释名分。 此地学穷辩德显称故。 六神通力有上无上分。 地满足已妙用自在。 形前无上形佛劣故。 七地影像分。 以喻显法如因影像知形质故。 八地利益分。 彰说殊胜劝修趣入故。 后之二分通该十地。 将前摄后云此地有八。 若依前长科。 后二分通则此地分二。 先明地行。 后彰位果。 地行之中方有六分。 如上所列。 六中初一是入心。 余是住心。 出心即调柔果。 已如前说。 今初分中二。 先总明。 后善满下别显。 今初无量智者。 阿含广故。 观察觉了者证智深故。 宝性论中。 地上菩萨起二修行。 一约根本智名如实修。 即此证智。 二约后得智名遍修行。 即此广智诸地。 具起上二种行。 今于上二决择思修。 别中十句摄为七相。 初三七八二处合故。 七中一善修行故。 即是同相。 谓初三句明证助不住诸地同修故。 初句证道无漏白法故。 何以得证。 由次句助道。 何因成助。 由后句不住道增福德故。 不住无为增智慧故。 不住有为。 后六别相。 谓二广行大悲。 即普遍随顺自利利他相。 此总前七地合为一相。 以七地差别之相。 八地之初已辨故。 此总举普遍释广随顺。 释行大悲利他而成自业。 故云自利。 三一句令佛土净。 即八地相。 下三相即九地。 以亲证此故多举之。 谓四一句教化众生相。 即九地自分行。 入十一稠林故。 五有二句善解相。 谓解达真如是佛所行处故。 善顺如来能证寂灭行故。 六无厌足相。 常观察力等欲趣入故。 上句解。 此句行。 并九地胜进故。 前地。 云昼夜专勤更无余念。 唯入佛境界故。 七地尽至入相。 谓十地证穷故。 同前诸地。 结行入位已属第十。 故云名为得受职位。 第二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下明三昧分。 于中二。 初牒前起后。 后即得下正显。 于中四。 初别举十名。 二如是等下结所得数。 三菩萨于此下彰入满足。 四其最后下显最后名。 今初十中初总余别。 总云离垢者离烦恼垢故。 是障尽地偏受此名。 别中九定离八种垢。 一入密无垢。 谓解入事事法界深密之处。 不与惑俱故。 二近无垢。 万行已圆道场斯近故。 如净名说。 上来初一解次一行。 下三成德。 三放光无垢。 谓光开心华令其见实。 亦能坐种种大宝莲华光无不照故。 四陀罗尼无垢。 如海包藏五起通无垢。 则无心顿现。 上五皆起法身之定也。 六有二定清净佛土无垢。 上句无量则尽法界之疆域。 下句正观穷国土之体性。 上六自利。 七化生无垢。 上之二利皆自分行。 八正觉无垢。 谓胜进上觉将成菩提。 时一切诸佛迭共现前而证知故。 如下受职处说。 以本觉将现故。 二结数者亦是眷属。 皆现前者。 久修成就不加功力自然现故。 三彰入满足中能入者。 通方便定体入起相。 即隐显无方故云善巧。 善了所作即知业用。 四彰最后名者。 将说受位分故。 一切智者佛无分别智也。 论经重言智者。 兼后得智。 二智平等名受位也。 第三此三昧现在前下。 明受位分。 于中有四。 一法二喻。 三合四结。 今初有六。 一座二身。 三眷属四相。 五出处六得位。 六中前五自分德备。 后一上摄佛果。 前中初三位体。 次一位相。 后一位用。 前三即依正眷属。 今初随何等座。 谓大宝华王座故。 于中二。 先明主华自有十相。 一主相即宝莲华。 二其华下量相。 三以众妙下胜相具德故。 四超过下地相生处故。 五出世下因相。 六知诸下成相。 七恒放下第一义相。 正观普照法界现事故。 如世莲华开敷。 菡萏为第一故。 八非诸天下功德相。 菩萨德招故。 九毗瑠璃下体相。 十其华下庄严相。 二十三十下明眷属华。 第二尔时下。 随何等身殊妙之身称于座故。 第三无量下随何眷属。 第四佛子此大下。 随何等相。 周遍作业为其相故。 第五佛子此菩萨坐彼下。 随何出处。 十处出光令恶道出离。 菩萨增行故。 文分为四。 一舒光作业。 二众圣咸知。 三下类奔风。 四同声相应。 今初十处放光有三种业。 一利益业。 二发觉业。 三摄伏业。 今类例相从且分为四。 一前之七光但有益业。 前五益凡后二益小。 二第八一光有二业半。 一者益。 益九地已还菩萨故。 二者发觉令知故。 言一半者。 但有摄义摄彼令来故。 三第九一光亦二业半。 一益等位菩萨故。 下文彼光既令此益此光必益于彼故。 二发觉令知故。 言一半者。 魔宫不现是伏业故。 四第十顶光但有发觉。 文分为三。 一显照分齐。 二右绕下正显作业。 谓兴供成益益。 言不退菩提者。 论有四义。 一于登地证决定故。 二入正定聚故。 三定离放逸恶故。 四定集善事故。 三佛子下事讫收光。 言足下入者。 若约教相。 顶光入足显深敬故。 若约证实终极之智。 从下趣入诸佛境故。 故论释后段云平等摄故。 显证佛境即自证故。 第二尔时下众圣咸知。 第三佛子是时下。 下位奔风申敬获益。 文并可知。 第四当尔之时下。 同声相应以修平等因行互相资故。 表内吉祥深广之德严。 心已圆故。 外于此相放光相益。 又上此照彼。 放眉间光表中道已照。 今彼照此。 乃于胸相者。 表心契悬同。 德圆魔尽名坏魔怨。 第六尔时十方下。 明随所得位。 于中二。 一放光于中十业。 初光名即益业。 益一切智令成佛故。 二眷属光是因业。 三示佛是敬业。 四开悟业。 五振动业。 六止恶业。 七降魔业。 八示现业。 九如是下卷舒业。 十示现种种即变化业。 二现是事已下入顶成益。 入顶者。 若约化相上收于下也。 若约实义照极心源名为智顶。 成果在已是为光入。 论云。 诸如来光明。 彼菩萨迭互智平等摄受故。 谓菩萨顶光入佛足。 则因上进于果也。 佛光入菩萨顶果收因也。 亦因收果入则无迹。 因果双亡名平等也。 当尔之时下得益。 名为下结位。 入佛境者所证同也。 具十力者行德同也。 堕佛数者。 如始出家便堕僧数。 第二佛子如转轮下喻。 喻上六事文少不次。 初喻随何身。 二其转轮下喻随何座。 三长大下喻随何相。 四取四大下喻随所得位。 王喻真身手喻应身。 瓶喻白毫水喻于光。 应有第三随何等眷属。 谓文武百寮以为辅弼。 五即能下明随何等出处。 第三菩萨受职下合。 但合随所得位。 正意在此故。 第四佛子下总结。 结斯一分。 大文第四佛子菩萨住此法云下。 明入大尽分。 于中有五种大。 一智大。 二解脱大。 三三昧大。 四陀罗尼大。 五神通大。 此五依五种义。 一依正觉实智义离智障故。 二依心自在义。 离烦恼障故。 三依发心即成就一切事义。 意定力故。 四依一切世间随利益众生义。 意能遍持口能遍随故。 五依堪能度众生义。 身及诸通广能运故。 前二自利后三利他。 文中三。 前二别明。 后三合例。 今初智大分二。 先别明后总结。 今初有七种智。 一集智大。 二应化智大。 三加持智大。 四入微细智大。 五密处智大。 六入劫智大。 七入道智大。 此七展转相生。 今初集智。 依能断疑力了法缘集故。 文中先别明。 后举要下总结。 前中。 有二十集皆明因缘集。 然通真妄及与和合故有三分。 一染分。 二净分。 三灭分。 在文六重。 一唯染。 谓初四及众生集。 诸见烦恼集。 二唯净。 谓声闻已下诸集。 三唯灭。 谓虚空。 四净染合说。 谓识及有为世界成坏。 五净灭合说。 谓无为及涅槃。 择灭无为为净。 非择灭为灭。 性净涅槃称灭。 余三涅槃为净。 六通染净灭谓法界。 故论云。 随所正不正以法界通善不善及无为故。 而论诸句皆有随所言者。 随何等差别皆能知故。 第二佛子下。 明应化智中三。 初牒前起后。 以依前缘集智身起化用故。 故论云依彼身起力。 次如实下正显。 后如是下总结。 别中十句。 初三众生世间自在化。 化起众生善恶业及利钝使。 令众生见似真造作故次一句器世间自在化。 次五智正觉世间自在化。 三乘正觉故。 一法界化。 为三乘所说法行。 余四化为三乘人及果。 后一通三世间。 有情有分别器无分别智。 正觉通上二也。 第三又如实知佛持下加持智。 论云依如是如是转行力。 谓依彼应化常化不绝。 为加持行。 其事非一重言如是。 有十一句。 初三不断三宝是境界持。 余八是行持。 于中初二逆行。 胜热炙身无厌行。 虐婆须染欲遍行处邪皆其事也。 后六顺行。 前四起因行。 时谓起因之时。 愿等因体。 后二得果在时。 时谓长劫智即果体。 谓一切智智故。 第四又如实知诸佛下微细智。 谓知佛化用微细自在故。 论云。 依彼应化加持善集不二作故。 谓依前应化等三智合为不二之智。 作此微细化用故。 随一事即具前三。 非但八相。 一具余七文并可知。 第五又入下密处智。 依护根未熟众生。 不令惊怖故。 现麁隐细而秘密俱成。 初三即总显三密。 次三别显起化密。 一意知化时。 二口与其记。 谓懈怠者迟记。 怯退者速记。 或引实行声闻。 与应化者记。 又昔但记菩萨。 则于声闻记为秘密。 随机隐显。 后摄众生密。 论经云摄伏谓摄受折伏。 皆通身口。 次一教密约实则无三说三。 三即为密。 但为化菩萨故。 约机非一说一。 一亦为密。 后三约所知明密。 知根种种知业万差。 知逆顺行。 皆得菩提故为密也。 第六又知下入劫智。 依命行加持舍自在意。 谓劫时迁流名为命行。 一摄一切名曰加持。 一入一切名之为舍。 以废己随他故。 劫随心转名为自在。 亦十世隔法异成门也。 以得不思议解脱不见长短。 一多大小互相即入等。 并如发心品。 第七又知如来下入道智。 论云依对治意说。 谓遍入诸道。 若逆若顺皆为对治。 无非入道。 此约知凡夫道。 若约知化凡夫道。 即此逆顺等便是佛道。 别中有十四句。 初句总入所化。 谓毛道凡夫随风不定故。 论经云入凡夫道。 论云依凡夫地。 余句别显所化。 略有三种。 一依我慢行者。 令入微尘智观破抟聚。 唯尘无我故。 二依信求生天者。 入净国土过于所信故。 余皆依觉观者。 于中初句起觉观身。 次二句正显觉观心行差别。 次句明所觉境。 上四即所化之觉观。 次四句能化之行。 初句总显遍行故。 次二随宜若逆若顺。 后句若深若浅。 后四句化令入三乘果。 第二佛子一切下总结。 前七皆佛之智菩萨能入。 故名智大。 第二佛子至住此地下。 明解脱大中三。 初标得位。 次即得下略显有十。 初依神通境界。 转变自在言念不及故。 如净名所得。 二能至无量世界。 以愿智力无拘碍故。 三明离障解脱故云净观。 离障有二。 并皆知之。 一约位则世出世间所离不同。 二就出世中学无学别。 此学无学并通三乘。 上三中前二约通。 此一约智共为一对。 总相以明约身明通。 就人显智。 次三一对。 一通二智。 四约心明通。 普照物机随意转变。 一时普应如观音普门示现故。 次二约法明智。 谓五即法陀罗尼。 显如来藏中蕴恒沙德故。 六即能破他言。 随彼言破无碍圆满故。 次二一对相入通智。 约时明通。 由达三世劫随意住持相入故。 约因缘集显智。 一切种智包藏法界之中故。 后二一对约相。 即明通智。 约身明通。 不离一身光明轮而普照故。 是解脱光轮约时明智。 即一而能知多故。 后此十下结广。 第三如是乃至下总例余三。 大尽分竟。 大文第五佛子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下。 释名分中三。 一能受如来大法云雨。 故名法云。 二佛子此地菩萨以自愿下。 明能注雨灭惑故名法云。 三佛子此地菩萨于一念下。 明注雨生善故名法云。 然后之二段。 从自受名。 今此一段从所受立名。 论云云法相似以遍覆故。 此地中闻法相似犹如虚空身遍覆故。 谓佛身云遍覆法界。 法雨亦多。 唯此能受故名法云。 文中二。 先总明能受之德。 由前七智成就念力能受多法。 此智实成多德故云无量菩提。 近说受持之义耳。 二十方下别显受法之相。 于中三。 初总显受多。 二历数显多。 三问答显多。 今初有法喻合法中三。 一明所受法多。 二大法明下所受法妙。 故下合云秘密藏也。 文有三句。 上二句性故谓三慧所知名法自性。 大法明是闻思智摄受故。 照是修慧所摄受故。 下句作故。 谓说授众生如云。 与他雨法雨故。 三于一念下显能受德。 一念者。 速故既多妙。 又速展转显胜。 能安者堪能安受文故。 受者信受故。 上二受文。 摄者思惟摄取义故。 持者。 摄受彼文义成二持。 故此但顺说。 下喻合中兼反显不能。 文并易了。 第二佛子譬如大海下历数显多中。 先喻后合。 海能安者受一切水故。 受者不浊故。 浊如不信。 摄者余水数入失本名故。 持者用不可尽故。 第三解脱月下问答显多中。 先问后答。 答中二。 先校量显示一佛之所受法广多。 后如一佛下类显多佛。 言三世法藏者。 三世佛法之藏也。 而论云。 于法界中三种事藏者。 意取法明照雨蕴在法界故。 以彼经云法界藏故。 故为此释。 第二注雨灭惑。 释名中此中云等如出现品广明。 悲云普覆故。 法雷惊蛰故。 通明无畏。 照机速疾令见道故。 以福智因成种种身。 如云形显多故。 法雨正能破四魔故。 第三注雨生善。 释名八相渐益故可知。 大文第六神通力。 有上无上分中有六种相。 一依内二依外。 三自相四作住持相。 五令欢喜相。 六者大胜。 若就经文分二。 前四合为一段。 正显神通。 后二为一断疑显胜。 今初分二。 先别明后总结。 别中三。 初明依内。 智慧明达者即起通之智。 亦陀罗尼。 二神通者是通体。 三自在即通德。 亦摄不思议解脱。 及与三昧。 具此三事即通无上。 第二随其下依外。 谓业用依外境而起故。 亦是第三依自相。 谓转变作用是神通相故。 此二经文是一义分为二今依自相释文自有二种。 一转变外事。 于中三一同类略广转。 二垢世界下垢净异事转。 三或随心下尘容世界等。 是自在转。 二或随心念于一毛下。 应化自身可知。 第三或随心念于一念中示现不可说下。 作住持相。 谓常用不绝故第二尔时下断疑显胜中二。 先断疑。 后显胜。 今初即论生喜由疑除故于中二。 先示自神通力断疑。 二说法断疑。 今初有二问答。 初一问答显神力无上。 令众欢喜。 后一问答显神力有上。 令众欢喜。 前中先问后答。 问中先大众生疑。 举佛疑菩萨。 如上之事佛可得。 尔菩萨岂然。 后上首为请。 答中二。 一入定现通。 二问答决择。 今初即事为验故。 于中三。 一法主入定。 国土体性无所不融故。 能一身包含无外。 二入此下众覩希奇表通自在故。 佛号通王。 三金刚下摄用增敬。 第二尔时解脱月下问答决择中三。 初问名字。 二又问下业用分齐。 三佛子菩萨住下类显广多。 于中二。 初但结多定已显业用难思。 后佛子此法云下结略显广。 则余德无尽。 此中亦即大尽中事。 第二解脱月下显有上中。 谓劣于佛故。 先问后答。 问中即举菩萨疑佛。 谓菩萨既实得尔。 则佛应不胜。 若言胜者其相云何。 故问辞则同疑意悬隔。 答中三。 一总诃问。 非显佛德无量。 二复次下举所未说显佛德无量。 谓向所说乃是十地德之少分。 如四天下之少土。 全将菩萨之德以比如来。 状如四天下土。 以比无边大地。 况将己说之少分以比如来。 则如一块以比无边大地。 佛证极故。 三佛子我今下。 引事类显佛德无量。 第二佛子菩萨住如是智慧下。 说法断疑者。 谓此地菩萨智慧能令众生入一切智。 复显上说其德不虚故。 疑除生喜。 然此下文。 当出地心比前诸地。 即调柔果而论复将入前分中。 欲显义门。 多势终似惑人。 若准上例。 上来地行竟。 此下第二明其位果。 于中亦有三果。 今初调柔果中五。 一调柔行。 二此地菩萨智慧下教智净。 三佛子此菩萨已能安住下。 胜过自在。 四此菩萨十波罗蜜下别地行相。 五佛子是名下总结地名。 五中前二合为说法令喜可知。 后三及余二果俱名大胜。 显义多含故。 论连前势为果。 已定更不重言。 就大胜中初三明神通胜。 二摄报中。 得十不可说等名算数胜。 此二种事胜一切地故名大胜。 偏举此二者。 以是神通有上无上门中明故。 就前三中先明胜过自在。 于中三。 初牒前。 次诸佛下别显。 后举要下总结。 别中五句为三。 初句即能断疑行。 谓令通达三世之中所有道义故。 二一句速疾神通行。 闻说如来秘密法界故。 三余三句等作助行。 谓以平等三道助通化益故。 于中初句作净佛国土平等化。 即是助道。 次句作法明平等化。 谓教智化。 后句作正觉平等化。 谓慈念令得证知故。 故论经云。 令一切众生得证法故。 余别地结名及算数等并可智。 大文第八佛子此菩萨。 摩诃萨十地行下。 地影像分。 于中四喻。 谓池山海珠喻四功德前二是阿含德后二证德。 前中池喻修行功德。 即诸地中起修之行。 二山喻上胜功德。 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 三海喻难度能度。 大果功德即修所成德。 能至大果故。 谓大海难度十德皆遍。 故名能度。 大海难成由揽十德能成智海。 故云大果。 此释法喻兼含矣。 四珠喻转尽坚固功德。 谓从初地转至法云。 障尽证坚故。 又十地有三。 一是修地因前果后故。 初二喻显之。 二是成地随分。 修成即是佛智故。 珠喻显之。 三是法地。 就佛智法开之为十。 故海喻显之。 以后一融前二无有障碍又此四喻。 皆喻十地与彼佛智。 非一非异。 无差别之差别。 而旨趣各殊。 初一喻始异终同。 次山喻能所依别。 所依之地则一。 能依之山不同。 此则无差之差。 上二喻有能所依。 下二喻直喻地智。 不立能所。 三海喻全一。 佛智之体而十德不同。 德非别物。 又互相遍不同于山。 斯乃无差别之参别。 差即无差。 四珠。 喻唯是一珠前后之异。 唯一智体前后增明。 喻虽无差别不碍差别。 又初喻前后体别。 前非是后而后包前。 次喻前前非后后。 后后非前前。 而同依一体。 海喻前后虽殊而前后相遍。 珠喻闻后一体。 而前前非后后。 后后必具前前。 初一即是圆家渐。 次喻圆中渐。 珠喻即是渐圆。 海喻即圆圆也。 四喻圆融。 上来所解在论虽无理必应尔。 若得斯旨。 不疑十地差别等相。 今初修行德中有法喻合。 法中始从欢喜终至法云。 名次第行相。 次第既具则入智海。 譬中四大河者。 面各出一故。 具如十定品。 而言大者。 阿含婆沙云出二十河。 以四河去池四十里。 各分为四。 并本四为二十。 今就本河所以言大下云增长摄余十六。 而胜鬘云八者。 以东面五河。 人皆具见。 余三大河名声普闻。 十二小河不闻不见故但言八。 合中菩提心合池流出。 善根等合四河。 依菩提心修四摄行。 自善增长故。 准十定品说有四河。 今文含具。 一愿智河即大愿之水。 二波罗蜜河。 三三昧河即今善根。 四大悲河。 即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故。 言无有穷尽等者。 合上无尽竭。 大愿等皆无尽也。 第二山喻上胜功德中有四。 初总举于法。 次如因下总显于喻。 三佛子如雪山下法喻对显。 四佛子此十宝下总结法喻。 今初言因佛智者。 为修平等佛智而起诸行修。 既未穷故。 随十地之行各一增上。 斯乃为修无差而成于差。 以本统末非全隔越。 第二总显于喻。 喻意可智。 鞞陀黎者此云种种持。 由乾陀此云双持。 回文即云持双也。 尼民陀罗此云持边。 斫迦罗此曰轮围计都末底此云幢慧。 第三法喻对显中语其山体。 前二土山余八是宝。 故论云是中纯净诸宝山喻八种地三地世间云何言净。 论云厌地善清净故。 谓能修善厌伏烦恼。 亦得为净。 喻以宝山。 若语山中所有。 即明各有增上义也。 初地圣智法药。 二地戒香。 三地禅等可贵如宝。 四地出世如仙。 五地善巧自在如夜叉。 六地以五地修四谛因相同声闻未能出彼。 六地超彼成果无尽。 七方便善巧如彼龙神。 超前缘起之因名缘觉果。 八地无功用心自在故。 此自在众即是密迹诸神。 九地善巧摄生大力相故。 十地佛德如天已淳净故。 论云。 前三及六非众生数。 余皆众生数。 就非众生数中有二种事。 一初二及第六是受用事资内报故。 第三宝是守护积聚事受用中有二。 一药是四大增损对治。 二香及果即长养众生。 以揵闼婆常食香气故。 众生数中复有六种难对治。 一五通福田治贫穷难。 以供彼仙能生福故。 二夜叉治死难。 威制眷属不令害人故。 三龙治俭难降时雨故。 四诸自在众治不调伏难。 调伏难调故。 五修罗治恶业难。 以咒术力制诸眷属。 不造诸恶故。 六大威德天治修罗怨敌难。 以四天王三十三天俱处此山故。 论但显喻义含于法。 今略合之。 初地法药。 初破无明故。 二地戒。 六地无漏慧资法身故。 三地禅等可蕴积故。 四地道品资助能生福故。 五地修无住不永灭故。 七地功用满足无所少故。 八地三世间化得自在故。 九地善知稠林得无碍辩破惑业故。 十地如佛降四魔故。 皆言集在其中者。 如所说事能生一切物故。 不可尽者。 随顺修行不永断不暂息故。 第四总结法喻。 即结成本意。 本意有二。 一既同一智海得差别名。 则差非差也。 二互相显义。 谓彼十大山因海得高胜名。 若在余处不足为高故。 大海亦因大山得深广名。 含斯大义故。 十地亦尔因修佛智故得高胜。 佛智亦因十地所不能穷。 方显深广。 故论云因果相显。 前言依地即一切智地生长住持故。 此言依海。 即一切智海由深广故。 以山依二处法含二义故。 更显之。 又地则但依海兼明入故。 一一山皆深入大海。 一一地智皆入佛智。 又一一山下皆有于地。 则一一地中皆有佛地。 又山在海海则非山。 山若依地山即是地。 法合是显非一异义思之。 又山出海上高下等殊。 若入海中量皆齐等。 十地教行则优劣悬差。 若证如入智量皆平等。 第三大海十相明难度能度大果功德。 先喻后合皆有总别。 合中总云不可移夺者。 此有二义。 一果海因。 十地相不可夺其果海深广之名。 二地行因相。 由依智海。 不可夺其因行之称。 以是海家之相故。 果家之因故。 若夺因相则果亦不成。 喻中约果名不可夺。 法中举因名不可夺。 文影略耳。 故论云。 因果相顺故。 云何相顺。 谓十地如大海此总举也。 能度难度者。 显因顺果也。 如海十相方能成海。 得大菩提果故果顺因也。 如海成时不失十相。 离十相而无海。 离十地而无佛智故。 十地即智海也。 别中摄十为八。 一易入功德以渐故。 二净功德。 三平等功德。 四护功德护自一味恒不失故。 五利益功德利世间故。 六六七二句合为不竭功德。 以深广故。 七住处功德。 无功用行是菩萨所住故。 经云大身者。 以无量身修菩萨行。 十身相作故。 八末后二句合名护世间功德。 九地潮不过限不误伤物。 知机授法不差根器。 十地若无大海水溺四洲。 余不能受必生毁谤。 又得此二法用护世间。 第四宝珠喻转尽坚固功德者。 先喻后合。 各有总别。 总云过众宝者。 论经。 云过十宝性虽不列名。 论但云过瑠璃等。 意但取玻瓈等。 不能出宝者。 以况小乘八辈。 及缘觉行果。 但有净相无利生用。 今以出宝乃至放光。 则出过众宝故。 取之为喻故。 论云以出故取亦可以出海故取之。 除不出者阙余义故。 别中摄十为八。 合六七八故。 八中一出功德可取者。 选择出海故。 由初地中如智善观出烦恼海也。 二色功德。 由治理之则色明净故。 三形相。 四无垢。 五明净并可知。 六起行功德。 即次下三句。 谓智行穿彻方便行摄持自在行高显故。 相用不染犹彼瑠璃。 颂云金刚取不动不坏。 上三皆是异相庄严。 故合为一。 后二句明功用殊胜。 谓七神力功德。 闻持普照体用微妙故。 八不护功德。 谓随王雨宝无护惜故。 约法则得佛正智受位如王。 令一切众生同己善根藏故。 如随意雨宝故。 合云广作佛事。 合文可知。 大文第九佛子此集下地利益分。 于中三。 初显法利益。 二如此世界下结通十方。 三尔时复以下。 他方来证。 今初分二。 初生信功德。 后雨众天下供养功德。 今初复二。 先明说益生信。 谓欲令物生决定信。 故说利益。 后尔时下动地生信。 今初亦二。 先总叹难闻。 后解脱月下问答显益。 答中二。 先正显等于佛智。 后何以下徵以释成。 先反后顺。 然闻有二义。 一者汎尔闻为远益故。 二不取闻相。 初后圆融真实闻故。 闻已等佛何更修也。 若更修行等多佛故。 第二动地生信中。 佛力为缘而动地者。 亦为生信故。 又法如是者亦是因也。 余如初会。 第三重颂分。 若取长料即当第十。 于中二。 先说偈仪意。 后正显偈辞。 今初先说仪。 后欲赞下说意。 意有九句大旨同前诸会。 今约当会以释初句。 即显初地。 次句即二地。 以三聚戒为行境故。 三即三四二地厌禅。 出世智皆净治行力故。 四即五地五明成种智故。 五即六地般若能除垢故。 六即七地空有无碍。 与一切智故。 七即八地无功不思议智。 庄严三世间故。 八即九地十地能说能受诸功德故。 九即总结。 便指上八句。 如是地义以颂说之。 云更开显。 第二正显偈辞。 有四十二颂分三。 初一偈总赞劝听。 后一偈结说无尽。 中间正颂分八。 初十三偈颂方便作满足地分。 于中初二颂半。 总颂前九地同相中善择功德。 余颂诸地别义。 若依总摄。 即次第颂前十地。 前八地中唯三地半偈。 余各一颂。 九地有三颂兼结入位。 二有一偈颂三昧分。 三有五偈半颂受位分。 四有三偈半颂大尽分五有三偈颂释名分。 六有二偈颂神通力有上无上分。 七有四偈半颂前位果。 亦是神通分摄。 如长行辨。 八有七颂半颂地影像分。 于中初三偈半颂山喻。 次二颂海喻。 后二颂珠喻。 池及地利益分。 文略不颂。 其利益分。 亦可结说无尽。 颂之十地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