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五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五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十定品第二十七(入第四十经)初明来意。 先辨会来。 会来有二。 一约圆融。 谓前明普门中所具差别正位。 故寄历人天。 今明位后德用不离普门。 是则会别入普有此会来。 重会普光意在斯矣。 等妙二位。 全同如来普光明智故。 二约次第。 前明十地今显等妙二觉故来。 以极果由于始信故重会普光。 谓前依本不动智体起差别之位。 今位极成果。 不离本智之因。 后出现因果。 因是果中之因。 得果不舍因故。 果是果中之果。 大用无涯故。 二品来者。 为答第二会中十定问故。 第二释名会名有二。 约处名重会普光明殿会。 由第二会已曾会此。 故重意如前。 约法明说普法会。 二品名者。 定谓心一境性。 十是数之圆极。 以普贤深定妙用无涯。 寄十以显无尽。 故云十定品。 即带数释。 若依梵本。 具云如来十三昧品。 以等觉三昧上同佛故。 三世诸佛之所行。 故云如来三昧。 译家以义通因果。 故略如来二字。 然三昧为定。 虽非敌对由等持心至一境故。 义旨相顺从略云定。 又别行本。 名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 皆人法双举。 梵本是依主释。 别行即依士释。 三宗趣者。 会以普贤因果德用圆备为宗。 令物证入为趣。 品以普贤三昧无碍自在无边大用。 而为宗趣。 次正释文。 此会有十一品经。 分二。 前六明因圆。 后五明果满。 若依古德前九明生解因果。 后二明平等因果。 前中亦二。 前六品明位后因相。 后三品明差别果相。 然六品之因。 若约次第与前五会俱是差别之因。 若约圆融等同果相故。 与果同会。 果是对因之果。 与因同会。 平等因果由差别成。 亦与此同会。 今初此因即是等觉。 然文有等觉之义。 而无等觉之名者。 以此等觉亦即十地之胜进故。 是以诸教开合不同。 仁王经等合此胜进入于十地。 是以不立等觉故教化品中约五忍分位。 于寂灭忍唯有上下。 下忍中行名为菩萨。 即第十地。 上忍中行为萨婆若。 此谓如来。 若依璎珞。 开此胜进为无垢地。 即是等觉。 然等觉照寂。 妙觉寂照。 又贤圣学观品中说六种性。 及六坚六忍等。 瑜伽具有二义。 七十八引深密经说十一地。 第十法云十一说名佛地。 唯有二十二愚。 得佛地时由断二愚。 一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着愚。 即俱生极微细所知障种。 二极微细碍愚即是任运烦恼障种。 断此便能证大菩提。 更不别说等觉断证。 论复有文亦立等觉。 又菩萨地云。 此菩萨虽已修行功德海。 满由未能舍三种法故不名妙觉。 一由未舍劣无漏法。 二由未舍白净无记法。 三由未舍有漏善法。 至妙觉位方舍此三。 今经欲显开合无碍。 故存其义不彰其名。 下离世间品智慧助道具中。 既云随顺六坚固法。 有等觉明矣。 文中分二。 前三品正答前问。 后三品总显深广。 今初分二。 前二品明业用广大。 后一品明智慧深玄。 前中亦二。 初品就定明用。 后品就通明用。 前中分五。 一序分。 二请分。 三示说者分。 四本分。 五说分。 初中三。 初总显三成就二始成下别显三成就。 三与十佛刹下别显众成就。 二中分三。 初约主显时。 二于普光明下约主彰处。 三入刹那下就德显主。 于中十句。 即摄二十一种功德中。 二十别句。 总句即前始成正觉故。 一入刹那际三昧者。 即穷法真源。 谓时之极促名曰刹那。 穷彼刹那时相都寂。 无际之际名刹那际。 即摄二句。 谓二行永绝及达无相法。 若有二行则有刹那。 二行既绝则刹那无际。 由达清净真如本无相故。 所以此中特名入刹那际者。 为显将说等觉位故。 菩萨地尽唯有果累无常。 生相未寂犹名识藏。 若以无间智觉心初起。 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 即无刹那。 若入此际即见心性常住。 名究竟觉故云诸佛三昧。 亦显差别历位。 不离最初刹那际故。 二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现如来身者。 依通起用。 此摄二句。 一切智通即住于佛住。 谓由一切智无有功用。 自神通力常作佛事故。 次现如来身即摄得佛平等。 谓依上一切智现身利乐有情故。 三清净无碍摄三句。 谓清净摄二句。 一摄到无障处。 谓惯习觉慧永断所治。 故云清净。 二摄不可转法由清净故。 他不能转。 无碍者即所行无碍。 世间八法不能碍故。 四无所依止无有攀缘。 即立不思议。 谓虽立教法不依世间故。 非诸世间所能攀缘故。 五住奢摩他最极寂静。 即普现三世。 以见三世平等如理无异。 为最寂静。 六具大威德。 即身恒充满一切世间。 现受用变化身大利乐故。 七无所染着。 即智恒明达一切诸法。 谓于诸法善决定故。 无有染也。 八能令见者悉得开悟。 此摄二句。 一摄了一切行。 谓知有情性行差别随开悟故。 二摄除一切疑。 谓知彼远劫微少善根。 亦令开悟故。 九随宜出兴不失于时。 亦摄二句。 一摄无能测身。 谓如其胜解而示现身。 如摩尼珠。 名随宜出生不失于时。 二摄一切菩萨等所求智。 谓调伏有情摄受付嘱等。 皆不生时故。 十恒住一相所谓无相。 摄余五句。 谓到佛究竟无二彼岸等。 随义虽殊皆由一相无相而成。 可以意得。 余如升兜率品辨。 第三别显众成就中五。 一举数。 二靡不下叹德。 三其名下列名。 四如是等下结数。 五往昔下集意。 叹德中十一句。 初二句总。 位极行圆故。 余九为别。 前四自分德初二行相。 一深二广。 后二行体。 一定二悲。 后五胜进德。 前三同佛三业大用。 可知。 后二同佛无住涅槃。 初句释。 谓不住涅槃故。 入世间不住生死故。 心恒寂静。 后句结德属人。 三列名中一百菩萨。 初有三十同名慧者。 表纯德故。 念庄严下七十菩萨别名者。 表杂德故。 余二可知。 大文第二尔时普眼下。 请分中四。 一普眼请问。 要以普眼方见普法故。 二佛言下如来许问。 三普眼下举法正问。 四佛言善哉下叹问利益。 大文第三普眼普贤菩萨下示说者分。 以法属普贤故。 示其令请。 于中有六。 一示人令问。 二闻名获益。 三推求不见。 四教起见方。 五依教而求。 六为现身相。 今初分三。 一示处。 二已能下叹德。 三汝应请下教问。 第二尔时下闻名获益中。 获十种益。 文并可知。 第三其诸菩萨于普贤下。 推求不见中有三推求。 皆悉不见。 一渴仰推求不见。 二重观察不见。 三以三昧力推求不见。 文各有释。 今初先求不见。 后此由下释不见所以。 威力持者。 欲令大众渴仰得显深旨故。 二重求中三。 一审问重示法本湛然故。 初无移动。 二是时普眼下推求不见。 犹谓可见故。 三佛言如是下释不见所由。 于中二。 初印定徵起。 后善男子下正释所由。 以住处甚深故文有十句。 初句总。 次八句别。 后一句结。 别中四对。 一广智胜定深。 谓智门无边。 有边之智焉覩定用。 起伏无畏展促自在。 唯以出世定求故不可见。 次二外用内证深。 次二得力成身深。 后二多护速证深。 由上八深故不能见。 第三尔时普眼菩萨闻如来下。 以三昧力推求不见。 于中分四。 一新获三昧。 二以三昧下以定推求。 三时普眼从三昧起下。 自陈不见。 四佛言下释不见所由。 于中五。 一约法总标由住难思解脱。 翻上三昧可思入故。 二普眼于汝意下以近况远。 三何以下徵释所由。 释中二。 初略标深广。 翻上三昧尚有数故。 后举要下举略显广。 文有十句初句总。 以金刚慧达差别法界俱空故。 余句别由了空故。 一世界无住处。 二众生无可化。 三寂无去来。 四竖无断尽。 五横泯差别。 六体非体故不碍现通。 七用非用故无依无作。 八不离如如故无动转。 九理事圆故穷法界边。 四善男子若有下彰见之益。 五尔时普眼下归敬弥增。 文显可知。 第四教起见方中。 初令策勤前心。 次又应下别示深观。 上舍境别求故。 未识其体。 今令十方齐观知其体周。 下依此观是以得见。 后誓与下起愿思齐。 具上三心则能得见。 第五。 是时普眼下。 依教修行。 然普眼位深而犹重。 习观修者略有二意。 一位未等故。 二示深奖物故。 第六尔时普贤下为现身相。 于中五。 一为众现身不见。 显深现不碍用故。 二是时普眼下众覩喜敬。 三是时以佛下。 现瑞成益。 四尔时普眼下叹德广深。 于中十句。 无等者下无等故。 无过者上无过故。 余可知。 五佛言如是下如来印述。 初印后述。 述中十一句。 初句总。 后所谓下别。 别有十德。 一二严德。 二圆明德。 三深广德。 四色相德。 五慈覆德。 六超胜德。 七知法德。 八绝言德。 九同佛德。 十赞无尽德。 大文第四尔时如来告下。 本分有四。 一举益令说。 二何者下列所说名。 三此十大下叹定胜德。 四是故普贤下结劝成益。 今初分二。 初劝说成益。 后诸菩萨下引例证劝。 以三世诸菩萨若说此定皆成益故。 第二列名中皆云大者。 因满之定称法界故。 一普光者。 身心业用周遍全包为普。 智照自在名光。 二妙光者。 身智遍照为光。 胜用交映为妙。 三十方无余之刹。 皆至入定为遍往。 往无杂乱不碍时节。 历然为次第。 即能起用名神通。 以智用如理本自遍故。 四明达诸法本自清净。 离于想念契理深心。 依此起用遍供诸佛。 请法起说名之为行。 五佛出劫刹等事。 皆名庄严。 过去门中包此无尽为藏。 亦名过去清净藏者。 入定能入劫一念无缘起。 定能受法三轮无着。 皆名清净。 六未来藏中。 包含诸佛及佛法等。 名之为藏。 智慧彻照称曰光明。 七现在诸佛作用。 众会身相益物。 皆曰庄严。 横遍十方故云一切。 现可目覩故不云藏。 八于差别众生身内外入定起定。 皆自在故。 虽通三种世间。 从多但云众生。 前后诸定皆从多说。 九于眼等十八界自在入出。 又知事法界边际。 与理法界无碍自在故。 十无碍轮者。 三轮摄化皆自在故。 又得十无碍满佛果故。 无尽大用一一无碍。 皆悉圆满能摧伏故。 寻初后际不得边故。 第三叹定胜德。 于中四。 一约人以叹。 人胜故法胜。 二若诸菩萨下约修以叹。 于中二。 先明修成。 后如是下修益。 于中亦二。 初有十句明上等佛果。 后此菩萨普入下明身智周遍。 皆言普入者。 一一皆穷帝网境故。 文显可知。 三此是诸菩萨下直就法叹。 明此十定该摄诸法体相用等。 一一超胜故。 十门五对。 一境智通悟。 二因果游入。 三通辨出处。 四佛法所从。 五严土摄生。 罔不由此。 四若菩萨入此下约证以叹。 前约修叹。 望于佛果以显终同。 此约证叹直就此定以明业用。 亦二十句。 前十明胜德无限。 文显可知。 后得法界智下明智德自在。 及第四结劝文并可知。 大文第五尔时普贤下说分中三。 初承旨总告。 二佛子云何下别释十定。 三第四十三卷末云。 佛子此是下总结十数。 二中十定即为十段。 各有标释结。 就初定释中分五。 一智无尽。 二心无边。 三定自在。 四智巧现。 五观超绝。 各有佛子以为拣别。 五中初二定方便。 次一定体。 后二定用。 又前三各有标徵释结。 今初释中十句五对。 初二所事所化。 次二化处化法。 如影者无实故随现故。 次二摄护始终。 次二所持能持。 后二始心终愿。 第二心无边者。 前明所知无尽。 今辨对境发心。 以境无边故心无边。 有十一句者增数十也。 第三定自在者。 由前大智大心故。 于三昧自在方处非一。 入出不同故云差别文并可知。 第四智巧现中有标徵释。 释中三。 初法说。 于中先十句别明展转深细。 后一句总显离相分明次举喻。 后佛子阿修罗下以劣况胜。 第五观超绝中有法喻合。 合中异前化现故云法身。 法性包含故一时顿见。 由此义故无能映夺。 第二妙光三昧释中二。 先法后喻。 法中四。 一身云展入。 二是诸世界种种下身智俱入。 三是诸世界亦悉下明其卷入。 四然诸下明展卷无碍。 二喻中文有二喻。 喻前互入无杂乱义。 一宝山光影喻。 二幻师善巧喻。 前中先喻后合。 喻中有五。 一明日光现影。 七宝山者即七金山。 如十地末所列其名。 但除妙高及雪香二山。 山间有七香海。 海现日影。 山以净金亦能现影。 二其宝山上下明两影互现。 正喻菩萨自他互入。 以彼影明净如今之镜故。 能互现。 三或说日影下。 正辨得名不同。 谓水中本影现山上影时。 此所现影。 从山上出来入山间。 若山上本影现水中影时。 此所现影。 从山间出入七金山上故。 正入时即名为出。 所喻可知。 四但此日影下明重现无尽。 喻菩萨帝网身土。 五体性下明体离二边故能互现而无杂乱。 谓取不可得故非有。 影现分明故非无。 不住成上非有。 不离成上非无。 若有定住则不能相入。 若其离者则无可相入。 故不离不住方能相入。 后法合中直明不坏不住故。 得互入无乱。 初二句明不坏性相。 谓若坏性相则无可相入。 次二句明若住内外。 则不能相入。 谓若住世间内。 则不能身包世界。 若住世界外。 则不能遍入世界。 由俱无住故能互入。 于诸世界下释其所以。 由定无分别而不坏相。 慧观一相而不坏诸。 既事理双游故。 不坏不住。 若不坏不住。 则住真如恒不舍离。 既即事不舍故相随性而融通。 如无不在故同真如内外互入。 后如幻喻中二。 初总喻。 后如有幻师下别喻。 今初先喻。 后合喻中三。 初总明能幻。 二住四衢下明依本时处。 现幻时处喻互相入。 后不以示现下。 本末互不相碍。 喻不坏相。 后菩萨下合中五。 一明一多相容不同。 合上现多时处。 二菩萨于此下明智鉴不昧。 合前能幻之术。 三不以彼下。 合不坏本末之相。 四何以下徵释所由。 先徵意云。 何以互入得不坏相。 释意有三。 一由知人无我故。 人我之相已见上文。 二菩萨知。 一切法本性下。 知法无我故。 三菩萨勤修下。 得同体大悲故。 由此故能融通事理。 第五佛子菩萨如是下。 结成上义。 于中三。 一结上多入一。 二然不舍下。 结上不坏性相。 后当勤下。 结上明鉴。 第二别喻中有三逆喻。 总中三段。 一幻不坏本喻。 别喻不坏相。 二如是幻者下。 幻必依处喻。 别喻前依本时处。 现多时处。 三如彼幻师作诸幻事下。 明幻师不迷喻。 别喻前能幻今初先喻后合。 合中先正合。 后菩萨了知下。 释其所以。 第二幻必依处喻。 先喻后合。 喻中略无幻必依时。 准合应有。 合中分二。 先合依处。 后合依时。 前中初总合。 以记物现故。 空即事空。 次何以下徵释所以。 由理无差故。 后住于世下结成自在。 二于一念下合于依时。 于中先正显。 后菩萨摩诃萨得下。 释其所由。 以得幻智同于佛故。 及第三幻师不迷喻。 文并可知(已下入第四十一经)第三定中释内有三。 谓法喻合。 法中五。 一明遍刹入定。 二或刹那下明入时次第。 三若久下。 总结多门。 四菩萨于彼下心契定体。 五虽离此下。 不废起通及喻合等。 文并可知。 第四定中释内分二。 先明定内深心行。 后明定起深心行。 今初分二。 先起行。 后深心。 前中先举内。 后于彼一一下起行。 于中先明外事供养行。 后于彼一一恭敬等三业供养行。 二然于诸佛下明深心中二。 先法说。 后如散动下喻况。 于中二喻各有喻合。 一妄念无知喻。 喻其契实无念。 二阳炎似水喻。 喻其了妄同真。 文并可知。 第二佛子此三昧下。 明定起深心行中。 初法次喻后合。 合中上明供养自利行。 今明开演利他行。 文影略耳。 开演深理即深心起行也。 第五定释中有五。 一对境辨智。 二正显智知各有十句。 皆是过去藏中之法。 三所知时分。 有十四重。 即释过去之义。 四显知相状。 不灭现在者不舍也。 不缘过去者不取也。 谓但约过去门。 显非有取舍而缘。 上四各一佛子。 五明出定获益有三。 初举数辨相有十句。 初句总位。 终成果。 名受灌顶法也。 余句别。 一属己二净障。 三究竟。 四始入。 五正证。 六终满。 七持令不失。 八无知而知。 九净三轮。 总该前九如约智。 辨三轮者。 谓无能知所知及正知故。 余可思准。 二何等下徵列其名。 初四是四无碍辩。 次二自利不畏深法。 如言能行。 次二利他。 为善者依为恶者救后二总明二利胜妙。 三佛子下结得速疾。 有法喻合。 歌罗逻者此云薄酪。 余可知也。 第六智光明藏三昧释中分二前明定业用。 后彰定利益。 初中分六。 一总知诸佛。 二若已说下知多名号。 三当出现下知当所作。 四彼诸如来修下。 明知彼因圆果满。 五彼诸如来名姓下。 知现所作。 六此菩萨于一念下。 明知分齐。 其中大千即是佛刹。 而重言者多是遣脱。 应言百佛刹也。 余并可知。 二以了知下彰定利益。 于中四。 前二自利。 后二利他。 谓一令心入持益。 即由上知故持之不失。 由持不失得持之益。 一心中持佛得佛护益。 二心入持法。 得总持辩才益。 余句倣此。 有十二者增数十也。 师子受生者。 不畏生死苦故。 示生死实性名开法关钥。 了生死本空故。 出欲淤泥。 智力持者定慧双运也。 入无住力持。 则大劫不离一念。 二佛子至住此三昧下。 明得善巧益。 有法喻合。 然善巧有二。 一如事善巧故。 法云不可说无量。 喻云见种种物。 二如理善巧故云日光平等。 又由此二无碍方名善巧。 故合云无分别而能知。 三佛子至如是了知下。 明得不空益。 四佛子至住此三昧下。 十王敬养益。 第七三昧释中二。 先明定体用。 后明定利益。 前中亦二。 先徵后释。 所以重徵者。 前通徵一定。 此则别徵庄严。 后佛子菩萨下释中二。 先释一切世界。 以是现在故但云十方。 二皆见诸佛下释其庄严。 于中二。 先总列十门皆是庄严。 其中第八别明庄严者。 即功德智慧以严其心。 色相光明以严身也。 后众会清净下别显严相。 以广前二。 一广众会。 二广庄严。 今初有三。 初明见他。 二见自。 三能见。 今初亦三。 初见众会体相。 次亦见众会下明见分量。 后亦见诸佛。 于彼下见佛作用。 二菩萨摩诃萨下明见自可知。 三如是见时下明能见。 有法喻合。 法中明无分别而见。 喻中明能所诠。 不自云我是能所诠。 而不舍能所诠。 以喻无分别故而知也。 合中先合不舍。 后而于下合不分别。 二佛子至见佛无量光色下广上庄严中二。 先以法说后以喻显。 前中二。 先标章门。 略举四种庄严。 皆分明证了。 后或见佛身下依章别释。 即分为四。 一释无量光色。 二或见佛身其量下。 释无量形相。 三佛子菩萨如是见下。 释上圆满成就。 显前二圆满故。 四又见佛下释上平等清净。 即兼内二严。 二佛子菩萨如是见于佛下。 以喻显中三。 一空无增减喻。 喻法性身无可增减。 空之大小在于世界及于芥子。 非空体然。 如法性之身应器成异。 二月无增减喻。 喻真常色身体不易故。 证有近远随心见殊。 前喻但喻佛身。 此喻兼喻光色及圆满成就。 三随心现境喻。 喻上清净。 菩萨心净则见佛净。 在于如来何净何垢。 第二佛子至住此三昧下明定利益。 略举七种益。 各有佛子以为拣别。 第一速成行愿益。 有标徵释可知。 第二法印同佛益。 有十句五对。 初二福慧同。 次二二谛境智同。 次二体用同。 次二二利同。 后二善巧平等同。 第三以德成人益可知。 第四智德包含益。 于中二。 先喻后合各有十句。 合中总标合初获即得。 十句合前十事。 唯八九不次。 以智虽是一从所知别故。 一佛刹合色相。 二众生合形体。 三变化合示现。 四入佛合眷属。 以互为主伴如眷属故。 五通达佛法为助道资具。 六普摄净法则圆音示人。 七皆令入法方是神通。 八普眼清净超合慧解。 九自在却合自在。 十住法合智用。 第五身威超胜益。 有标有释。 第六令他圆满益。 先牒前起后。 后徵列名相。 第七转作佛事益。 亦先牒前起后。 后徵列名相文并可知(已下入第四十二经)第八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释中分五。 一明能入智。 二显入出之相。 三明入定之益。 四明境界自在。 五总结究竟。 今初由得十种无着。 成后出入自在。 一切地者佛地菩萨地等。 二入出相中。 二先徵起后释相。 于中先法后喻。 法中略辨十类。 以表无尽。 一诸类正报相对明入出。 二天中入下六趣依报明入出。 三千身入下一多相对。 四阎浮提下四洲大海相对。 五一切海神下。 大种事法相对。 其无生法乘四大种生便故来。 六一切妙香华下诸方相对。 七一切四天下下。 众数多少相对。 八不可说不可说众生众中入下。 染净相对。 九眼处下诸界相对。 十一微尘下杂明诸类相对。 为麁细凡圣念劫真妄等。 其入出等义如贤首品。 二喻显中有四喻。 喻前十类各有法合。 一鬼力持人喻。 喻第一第四多约身故。 第二咒起死尸喻。 喻第二及与五六。 多约依报境故。 第三罗汉现通喻。 喻第三第七多约数故。 第四地一苗多喻。 喻后三门杂明种种故。 喻合相映文理自显。 第三佛子至住此三昧下。 入定益中有三。 一得赞同佛果益。 皆上句显义下句结名。 十力义中云心志圆满者。 明力自利义。 义利成就显力利他。 所作皆办彰力圆满。 住无碍智总显力体。 分别了知一切诸法通明力用。 余文可知。 二身智光照益。 三业用无作益。 皆有佛子文相并显。 第四佛子至住此三昧无量境下。 明境界自在。 先法后喻。 今初前第二段但明入起今兼明逆顺有无等。 为种种境界。 起中入者即用之寂故。 入中起者即寂之用故。 是知菩萨之定常入常起。 常双入出常无入出。 方为自在为显自在。 寄诸境界交络而明。 二喻显中文有六。 喻皆自有合。 一幻现六境喻。 喻前同异。 二修罗窜匿喻。 喻前麁细小大二对。 若约理事相望。 则无差别为细差别为麁。 理细事麁故。 或无差为麁总相入故。 差别为细别相入故。 无差则大周法界。 差则随事成小。 若唯约事明大小。 并差别所收。 三农夫下种喻。 喻明上下合辨一多。 文影略耳。 四受胎生长喻。 喻上有身无身。 如彼从无之有故。 五龙下云上喻。 喻有相无相。 六梵宫普现喻。 喻上入中起起中入。 及逆顺相对故合云种种。 第五佛子至到神通彼岸下总结究竟。 并显可知。 第九法界自在三昧释中四。 一显定体用。 二明定成益。 三以喻寄显。 四总结双行。 今初分三。 初总显名体。 谓于眼等法界得自在故。 二菩萨于自身下彰入定处。 谓于毛孔中入眼等定。 显互用自在故。 三自然下明定功用。 于中四。 一了三世间。 二菩萨于彼下多劫修行。 三又于下入出无碍。 四以于法界下结成自在。 此有二义。 一于理法界自在故。 能善分别眼等界。 二善分别眼等十八界。 即是事法界自在。 此二无碍及事事无碍。 故云如是种种。 皆横尽其边竖穷其际。 第二菩萨如是下。 明定成益中辨十种益。 一生多功德益有二十一句。 各十千亿。 二佛子至复有无数下具无尽德益。 随前一事皆至无尽故。 于中二十句。 前十句所具之多。 后十句能具之相。 清净者除垢故。 莹彻者发本智光故。 三佛子至住此三昧下诸佛摄受益。 于中三。 初明摄受。 次彼诸佛下现身说法。 后令修下令其修证。 四佛子至住此法界下诸佛护念益。 摄受摄之属佛护念。 即佛力来加。 五得十海深广益。 六得殊胜超绝益。 并可知。 七得诸力干能益。 于中初列十力。 后佛子此十种力下显其超胜。 随前一一力。 皆具此三十八力。 八佛子此菩萨下结能圆满益。 九此菩萨功德下自德无边故。 他不能说益。 十佛子至住此三昧下。 三昧无边自无不了益。 上十段中前七别明。 后三总结。 第三喻显中。 正显前体用及益。 亦明前所未显故。 不全似上文。 文中二。 先总举喻体。 后佛子如无热下对喻别合。 有十三门各先喻后合。 一合流沙入海喻中。 先总明喻合。 虽举四河意在四口出沙故。 下第九别明四河。 后如恒伽下别明四辩即喻四口。 所说即喻四沙。 若开四辩总别为五。 则有十七门。 二如四大河下合绕池入海喻。 于中先喻后合。 合中先合绕池。 菩提心智名之为池。 三业随顺智慧。 即为绕义。 后佛子下合其四方。 三如四大河围绕下。 合池见宝华喻。 说法有开敷之义。 三昧有感果之能。 庄严清净皆华上之别义。 四合宝树绕池喻。 五合大池清净喻。 即是池体。 六合栴檀香岸喻。 十种智宝有二义。 一即离世间中十种如宝智。 二即他心等十种智也。 七合底布金宝喻。 妙智合金沙。 解脱合摩尼。 无碍光明合二种放光。 住佛所住入于甚深。 合布其底。 上四段各以如无热大池为首。 八如阿那下合龙王无恼喻。 即合池名。 名因龙得故。 九合四河润泽喻。 十合四河无尽喻。 十一合入海无障喻。 十二合入海无厌喻。 上之四喻。 各以如四大河而为喻首。 上之十喻。 皆以菩萨而为合初。 十三佛子如日光下。 合众宝交影喻。 先喻后合。 合中二。 先正合。 后何以下徵释涉入所由。 第四佛子至虽能于定下。 总结双行。 谓权实定散无障碍故。 于中三。 先法。 次佛子下喻。 后菩萨下合。 然法中明即寂而用喻。 合乃明即用而寂。 文影略耳(已下第四十三经)第十无碍轮三昧。 亦初徵。 次释。 后结。 释中三。 初明入时方便。 二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已下。 明入己智用。 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入普贤所住下。 定满成益。 今初有二十二句兼显定名。 初十一句因用无碍。 是无碍义。 后普入下有十一句住果圆满。 即是轮义。 今初段中。 即此无碍无所不摧。 亦即轮义。 初三句三业无碍。 次句器世间无碍。 次二句众生世间无碍。 余句智正觉无碍。 后住果中二智通权实。 故云普住。 三作利乐事。 四净二障种。 七智契佛境。 余七可知。 第二入己智用中四。 第一摄佛功德。 二证入诸法。 三普德无尽。 四结示劝修。 初中即摄如来二十一种殊胜功德。 以此位中德等佛故。 其间或全同佛相。 或有约因相似而次第无差。 于中三。 初总明妙悟皆满。 次别显二十一德。 后显德胜能。 今初十句。 初句标满时。 余九显满相。 然一切智若对种智即是根本。 若直语佛智则通权实。 今此显通。 于中初三句始观。 言观一切智者标也。 云何观。 观有二种。 一总观。 谓权实齐观故。 二别观。 此是实此是权。 权中有多差别。 皆审照了故。 次三句中顺。 亦初句标。 次云何随顺由前总观故。 顿能显示由前别观故。 各各攀缘。 后三句终契。 释同前观。 但由前观察。 今证见分明耳。 二于普贤下别明二十一种功德。 分二十段。 后二合故。 今初第一明二行永绝。 即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 然有二义。 一谓非如二乘有无智故。 二不同凡夫现行生死起诸杂染。 不同二乘现行涅槃弃利乐事。 世尊无彼今菩萨亦无。 文中广显利乐。 即不同二乘皆与智俱。 即不同凡夫。 就文分二。 先总明大用常恒。 二佛子此菩萨有一莲华下。 别显一用。 前中二。 先法说后喻明。 今初法说中二。 先正明后徵释。 今初先明行体。 后不断下辨常恒。 二徵释中。 徵意云。 何以得此智满行常。 释意云。 愿行善成智慧善巧故。 第二喻显中四。 初喻二合。 三徵。 四释。 今初。 摩尼宝置色衣中。 即总喻菩萨心智置佛智中。 虽同衣色喻前智满十句故。 合云观一切智等。 不舍自性。 喻前行常二十句。 二合如喻辨。 三徵意云。 何得已能满智而不断行耶。 四释意云。 菩萨无障碍愿法应尔故。 穷尽生界益无疲故。 文中二。 先法说可知。 后转以喻况。 于中三喻皆喻利生无厌。 各有法合。 一虚空持刹喻。 喻大愿法尔故无厌。 二涅槃普灭喻。 喻为净众生故无厌。 上二喻悲。 三佛智普成喻。 喻能所不二故无厌。 此一喻智既非爱见之悲。 何有厌乎。 第二别显一用中二。 初明依果殊胜。 后菩萨摩诃萨于此华下。 正报自在。 前中二。 先明相严过前十地故。 穷十方际。 后此大莲华下辨德严。 自内而观量周法界。 自外而观许众生见。 斯乃即小之大也。 二正报中二。 初明身量大小。 后一切诸佛下明佛加放光。 有二十重。 后后重中皆倍前前。 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微尘数。 倍则数难量矣。 第二佛子菩萨至住此三昧下。 明达无相法。 即同诸如来。 于最清净真如能入功德。 初结前生后。 达无相故不染。 后安住下。 正显安住即是入义。 谓此真如非有非无。 故云无边。 定有定无即是边故。 不可说法即离言真如。 其法界实相及无碍际。 皆真如异名。 而云如来种性者。 诸佛以无性真如而为性。 故出现品云。 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法华云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 无去来等重显真如。 即是中道故。 深无底现量已下别明能入之义。 第三为去来今下。 明住于佛住德。 谓佛无功用常住圣天梵住故。 文中先三世佛赞。 文通前后二段。 从诸佛力下正显其义。 谓入一切佛境。 即圣天等所住境也。 净眼现证下明能住相。 十眼圆明而安住故。 文有五眼。 余但义含。 第四成菩提心下。 明得佛平等德。 谓佛佛相望有三平等故。 文即为三。 初明所依平等。 诸佛皆依清净智故。 文中始发菩提心。 终成种智。 出生智用皆所依也。 次离世生法下明意乐平等。 同以调生为意乐故。 后神通变化下作业平等。 同作受用变化业故。 第五功德解欲下明到无障处德。 以修一切障对治故。 福智皆净。 离于二障文中。 初二句功德。 次二句智慧。 各上句障净。 下句德满。 次二句重显功德。 余四句重显智慧。 第六所行寂静下。 明不可转法德。 谓教证二法他不能转。 文中初二句略标教证。 谓寂静证也。 于诸佛法教也恒以下别显教。 念力下重显。 证既如空无着等。 他安能转耶。 第七于诸世间下。 明所行无碍德。 谓虽于世间作利乐事。 世间八法不能碍故。 文中住菩萨心成坚固力等。 即不碍之因也。 第八一切诸佛下。 明立不思议德。 谓安立正法凡愚不能思故。 文中初总显一切教法。 皆是如来威力之所建立。 菩萨能知。 反显凡夫不思。 入不二下别显安立难思之相。 谓依无相而广说故。 随欲解之多端。 故并难思也。 第九法界为身下。 明普见三世。 以身心等于法界故于三世事记别无差。 在文可见。 第十开示一切法下。 明身恒充满一切国土。 谓为开法故。 示现受用变化之身。 遍诸世界而为利乐。 文相亦显。 第十一得佛智慧下。 明智恒明达一切诸法。 谓于境善决能断他疑故。 文相亦显。 第十二具大威德下。 明了一切行。 谓具增上意乐。 能了有情意乐性行。 如其所应而为现身。 即有威德。 第十三亦为开示下。 明除一切疑谓声闻人言其全无少分善根。 今能开示。 令其知当生如来妙智故。 心不障碍。 第十四于一切法心无动下。 明无能测身。 然有二义。 一谓其身非虚妄分别所起。 无烦恼业生杂染故。 不可测。 初一行经显之。 二其身虽无分别如摩尼珠。 然由佛增上及众生胜解力。 见金色等。 而佛无有分别。 即不坏诸有下。 经文显之。 第十五虽随世俗下。 明一切菩萨等所求智。 谓菩萨以无量文字调伏有情。 要依佛所闻法为先。 获得妙智故。 诸菩萨等皆求也。 文相甚显。 第十六了一切法下。 明到佛无二究竟彼岸。 谓了一切法空法界等。 即佛无二法身。 依此法身修波罗蜜多等行。 而得圆满。 为从法界生。 第十七犹如虚空下。 明具足如来平等解脱。 谓一一如来所现身土。 皆遍法界犹如虚空。 无相无形不相障碍。 而不相杂。 随其化缘现各别故。 故文云。 随顺演说于一境门生一切智。 谓各顺一一境故。 第十八观十力地下。 即证无中边佛平等地。 谓三种佛身平等遍满。 无有中边之异故。 至萨婆若。 即自受用智。 为桥梁。 即通变化。 见法无碍即是法身。 结云善入诸地者。 即佛十地也。 第十九知种种下。 明尽于法界。 谓此法界最清净故。 能起等流契经等法。 极此法界。 于当来世作诸有情随应利乐。 今文但有所起略无能起。 第二十所有大愿靡不成就即等虚空界穷未来际无有尽故方云成就。 上来略辨。 若广引诸论如升兜率品。 第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开示下显德胜能中二。 初总明。 后虽一切下别显今初先标。 谓用此会事之德。 开示佛平等性者。 同有二十一种功德故。 后此是下总叹前德。 二别显中余九不言。 且广初无碍之义。 自有四十一句。 初句有不碍无。 以有是无之有故。 后四十句明无不碍有。 以无是有之无故。 又前是二而不二。 后是不二而二。 及寂用相即等。 并显可知。 第二佛子菩萨入如是下。 证入诸法用中四。 初明证入。 二离证相。 三徵四释。 今初十句。 初句明能证之定。 三昧智轮尚顺梵语。 若正应云智轮三昧。 因定最胜名大威德。 则能下显所证法。 谓证佛果法。 初句总。 无为果为证。 有为果曰得。 余句别。 趣入释证成就释得。 圆满通二积集约因圆。 清净谓障尽。 定能安住慧能了达。 定慧两亡则自性相应为证入也。 二而此下明离证相。 以无念方证故。 尚不念无碍慧境。 况所证法有若干耶。 三徵意有三。 一何以证而无念耶。 二何以一定得多果耶。 三何以因定得果法耶。 四释中二。 初略别释。 后此三昧下广以通释。 今初别释三徵。 一体性离念故。 二定体虽一用无边故。 三以殊胜故因得果法。 后广通释者。 谓文广义通。 通明上三句。 于中二。 先总标。 境是定之所缘。 深入是定证契。 威力是定之用。 三皆定体皆言种种故。 上云无边。 具三又多故云殊胜。 后所谓下别显有二十八句。 句皆有上三义。 如初句。 入即深入义。 不可说等即无边义。 智门即境界义。 其间或有阙无边义盖文略耳。 知智在说说为智门。 二入功德智慧不二之庄严。 六入不空如来藏。 七悲智之境观度无休。 余可知。 第三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住普贤下。 普德无尽。 于中四。 一正显无尽。 谓非唯上列诸用。 又能念念入多三昧。 亦不能尽。 二徵。 徵意云。 既念念入多何以不尽。 三释意云。 此三昧缘境究竟无尽故。 文有十句。 初总余别并可知四喻况。 于中有三喻。 喻前无尽各有喻合。 前二合中复加徵释。 一如意随求喻喻定心随应出法无尽。 徵意云。 何以出法无尽不匮息耶。 释意云。 了多幻境皆同影像。 缘至则生何有尽耶。 体无增减何有匮息耶。 二生心各别喻。 喻缘境无尽可知。 三龙王降雨喻。 喻入法无尽。 于中初喻后合。 合中分三。 初正明入法合滴如车轴。 谓入广大法故初句总智门。 下别皆云门者自他游入故。 幻网者一切皆幻。 互为缘起相交映故。 世界性空故无体。 随缘染净故有体。 又法性土故有体事土从缘故无体。 又净刹顺理故有体。 染刹妄成故无体。 余可知。 二于一念下。 入法时分合前降雨之时。 三如是入时下。 明入时相用。 合前无边无尽无作境界。 于中三。 初十句明其相状。 次求一切智下明其业用。 三徵释所由。 今初。 初二句合云无边雨无尽。 不疲下合无作境无作即无功用故。 身不疲心不厌。 不永断不暂息。 未入常入故不退。 已入永常故不失。 无法非所入门故不住非处。 无心不契故。 恒正思惟。 不沉不举正是入相。 二业用者随入一一门。 皆有斯业门。 门即不可尽。 文显可知。 三徵释中徵意有二。 一云。 菩萨岂无行满成佛。 何以业用无际限耶。 二云设横显无尽可尔。 何以一一门中用即无尽。 后释意亦二。 一云。 菩萨本为众生生无尽故。 用亦无尽。 二释后意云。 生及世界既如虚空故。 随一门即用无尽。 如芥子中空。 由此不但一门成多。 一念亦能成多事矣。 文中三。 初喻明火随薪缘。 薪多火在。 喻菩萨生界缘广用无有涯。 次合可知。 后转徵释。 徵意云。 菩萨何以起多业用。 释意云。 为普度生满普愿故。 第四是故诸菩萨下。 结示劝修中二。 初结劝勤修。 二佛子至如是修行普贤行下总结显示。 今初谓菩萨心穷生界。 定用无涯。 故应修习。 文中二。 初举所修之法。 后勤加下示劝修相。 今初。 是故诸菩萨五字该下二段。 其所修法有十一句。 末后一句举定名体。 前之十句。 别明无碍轮之业用。 于中倒牒前来诸文。 初种类者业用非一故。 如合龙喻中入法众多。 是种类义。 二境界者即定所缘。 如前妄念缘境喻。 三威德者即通显定用。 如前宝珠能出生喻。 四此上三种皆悉广大。 一一无涯。 如前不见三昧前际故。 五数不可极。 如前入不可说智门等即无边故。 六并绝心言。 如前不作是念有若干菩萨等故。 七皆与智俱。 如前虽知诸法无作。 而能示现一切作业。 是权实明照故。 八体用齐于佛境。 则诸佛现前。 如前观十力地至萨婆若故。 九如来护念。 如前诸佛摄受已。 入未来诸佛数故。 十非但现用自在。 亦成昔善。 如前功德解欲悉清净故。 第二示修相中二。 初略示离过进德。 后不依下别示离过进德。 于中先离过。 后于诸法下进德。 文并可知。 第二总结。 显示者远则通结前来诸段。 近则逆结上来进德之文。 欲一一配属恐厌繁文。 大文第三定满成益。 文属此定意兼前九。 于中四。 一外感佛加益。 二内德圆满益。 三上摄佛果益。 四正同佛果益。 初中五。 一辨加所依。 谓在定时故。 二十方下显能加者。 三与如来下正显加相。 四佛子菩萨下。 加以成用。 文并可知。 五何以下徵释所由。 徵意云。 普行既满何须尽未来际行调生行耶。 释意云。 无障碍愿法应尔故。 已成大愿真能调故。 第二佛子此菩萨获如是下。 内德圆满益中四。 初牒前住定之因圆。 通牒上文并显可知。 二其心恒住下别示所满。 十表无尽。 三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到普贤下。 总结究竟。 四何以下徵释所由。 徵意云。 菩萨何以能满尔所德耶。 释意可知。 第三佛子至以此三昧下。 上摄佛果益中三。 初正明。 次何以故徵。 徵意云。 上是佛德何能摄耶。 后菩萨下释意云。 住此三昧能所作无余同如来故。 于中三。 初正显无余之业。 故皆云一切。 二于此法中下明作业行相。 初句总显依前而作。 更不作余不足之业。 住未足等显其作义。 如是已下总结前作。 三佛子下逐难重释。 谓广前作如是业不作余业。 文中三。 初略标举其中如作。 通身及意。 次徵。 徵意云。 何以不作余耶。 后广释。 释意云。 若作异前非菩萨故。 文有十喻即为十段。 各自有合。 一金刚不坏喻。 喻行体坚牢。 二真金妙色喻。 喻善业外饰。 三日轮光明喻。 喻智慧圆明。 四须弥四峯喻。 喻善根超出。 不合四峯。 若合可以四菩萨行合也。 五大地能持喻。 喻大悲荷负六大海含水喻。 喻大愿普育。 七军将明战喻。 喻习定防怨。 八轮王护世喻。 喻定清物惑。 九植种生长喻。 喻行增物善。 十时雨生种喻。 喻法雨普成。 先喻后合。 合中二。 先正合。 后徵释。 前中云乃至者。 越初生种直合终成故。 由应时而降故。 获斯十四种益。 一得智果净二障故。 二得断果达无相法故。 三得恩果住大悲故。 四得所依清净。 究竟彼岸果。 上四自利余皆利他。 五了有情行令他欢喜。 自离十怖则自欢喜。 六得断疑。 七成应供。 次下诸句由此而成文并可知。 后徵释中。 徵意云。 菩萨依何行力说法。 成斯大益。 释意云。 由成大智证法界故。 尚能净无量行。 岂止成众生耶。 文中二初标。 后所谓下释。 释中三。 初列所净功德。 二佛子下结其广多。 以别说难尽故。 三于如是等下显能净因。 同分善根者。 一一善根回向法界成主伴故。 超诸世间等者。 法性相应所修之福故超于世。 法性不并真故无有对。 余并易了。 第四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下。 正同佛果益。 于中二。 初正显同有标徵及列。 等觉之名由此而立。 二尔时普眼下问答料拣。 于中先问后答。 问中先牒前同佛。 后何故下陈己所疑。 于中初疑不名为果。 后问不舍于因。 后尔时普贤下答中二。 初赞问牒疑。 后佛子此菩萨下正答所问。 于中三。 一法说。 二喻况。 三法合。 今初十一段。 次第答前十一问。 在文易了。 意犹难见。 谓何得已入十力而普行无息耶。 今总以喻显。 如人习诵虽已得通。 而数温习不如久精。 下香象喻显相。 虽相似而体不同故。 璎珞云。 等觉照寂妙觉寂照。 亦似功用满位。 此无功用也。 亦显得果不舍因。 尽未来际。 皆位后普贤故。 喻中三。 一举象王依正胜严。 伊罗钵那此云香叶。 常居第一金山之脇。 二若天帝下明象王神变自在。 言七牙者。 准贤首品但有六牙。 或是译者类后三七便言七耳。 若作表义于何不可。 无能分别此象。 此天者正意取此以喻菩萨等佛之义。 三佛子彼伊罗下。 明不坏本而能现。 第三法合中分四。 一具众行严合前依正。 二为欲安处下明因果无碍合前神变自在。 三佛子菩萨摩诃萨本身下。 结成不坏因而现果。 合前不坏本而能现。 四何以故下徵释重合。 初中可知。 二中二。 一明修无碍行所为。 于中先为果。 后增长下为因。 二不舍普贤下正显无碍行相。 于中先总明。 以法界因果无障碍故。 后现不可说下别显。 于中分三。 初显因门果行。 文有四果。 一智果。 二说法果。 二般若相应果。 四断果。 次而现受生下显果从因行。 及说得时不同随物现故。 后复于一切下显果门因行。 并可知。 第三明不坏因而现果中。 本身不坏即因不坏。 合在窟无变。 一切处变现即能现果。 合在天神变。 四徵释重合中。 先徵意云。 因果相违云何因门现果。 果复为因。 释意云。 调众生法应如是故。 文中二。 先释果作因意十句可知。 后佛子汝应下释因现果意。 于中四一法说谓不舍因而现果。 二如伊罗下举前喻显。 三佛子下重以法合。 于中初明不舍因而现果。 后虽知诸法平等下。 不坏果而现因。 四佛子至安住下叹胜。 上来释相竟。 第三结名可知。 上来别释十定竟。 最后佛子即大文第三总结十数。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0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