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无量寿经义疏 内容: 无量寿经义疏下卷沙门慧远撰次明修治忍力成就不计众苦。 能忍违缘。 故离三觉不起三想。 少欲知足。 能忍顺缘。 故离色声香味触等。 此两段竟。 次离惑体。 无染恚痴。 染犹贪也。 此三段竟。 下复修治。 三昧常寂。 止行深也。 智慧无碍。 观行胜也。 上来四段。 合为自利。 下就利他明离烦恼。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明离心过。 言和颜者。 明离身过。 爱语先问。 明离口过。 由无烦恼。 故身口意中不起过矣。 上来第一明离烦恼。 自下第二明其修善。 于中有三。 一起愿心。 二恭敬下。 依愿起行。 三住空下。 行成入证。 初起愿中。 勇勐精进志愿无倦求清白法。 自利愿也。 惠利群生。 利他愿也。 第二行中。 先明自利。 后明利他。 前自利中。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 摄行方便。 恭敬三宝。 摄福方便。 奉事师长。 摄智方便。 以大严等。 彰行成就。 以大严者。 谓以福智二种庄严而自严也。 具众行者。 随别以分。 谓具檀等一切行也。 下明利他。 以行教他。 故令众生功德成就。 第三证中。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 诸法非有。 人法无性。 名之为空。 假人假法。 相亦不有。 名为无相。 于此二中。 无有希求愿乐之心。 名为无愿。 又离妄想。 亦名无愿。 于此三中。 无果可为。 名为无作。 故维摩云。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 故知无作约果以论。 于前三中。 无因可生。 名云无起。 故维摩云。 虽行无起而起善行。 故知无起约因以说。 然诸经中说理不定。 或说一空。 如大品中所说独空。 辨一不多。 故名为独。 或说二种。 谓二无我。 或说三种。 空无相无愿。 或说四种。 如维摩说。 谓空无作无相无起。 又大品说。 有法空。 无法空。 自法空。 化法空。 亦是四种。 别章广释。 或说五种。 如此中说。 空无相无愿无作无起。 备如向释。 或说七空。 如大品说。 或说九空。 如毗昙说。 或说十一。 如涅槃说。 或说十四。 如大品说。 或说十八。 如大品说。 或说二十五空。 如涅槃说。 广则无量。 今据一门。 且说五种。 于此理法证会名为观法如化。 证法非无此第二竟。 自下第三明离恶业。 于中初先明其离过。 修习善下。 彰其摄治。 前离过中。 远离麁言。 明离口恶。 远离自害害他俱害。 明离身恶。 下摄治中。 修习善语。 治前口恶。 自利利人。 人我俱利。 治前身恶。 此第三竟。 自下第四重明修善。 于中初先明其自利。 弃国捐王绝去财色。 明其所舍。 自行六度。 彰其所修。 下明利他。 以前六度教人令行。 上来四段。 别明身因。 无央数劫积功累德。 总以结之。 上来第一明修具。 自下第二彰报殊胜。 于中有二。 一对上所修净土之因。 明得报胜。 即胜依果。 二或为长者居士已下。 对上所修法身之因。 明得报胜。 得胜正果。 前中初言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自得胜财。 在犹任也。 教化安立住于正道。 以财摄他令归正法。 后中初明功德之果。 次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明智慧果。 功德果中。 先别。 后结。 别中有四。 一身报尊上。 二常以四事供养已下。 依身起行。 三口气下。 身报微妙。 于中三句。 文相可知。 四手出下。 依身起行用。 手出供具供养诸佛。 上来别竟。 如是之等超诸天人。 总以结叹。 慧果可知。 上明所行。 自下第二明其所成。 谓成法身净土之果。 然此所成。 遂前四十八之大愿。 应别对之。 文显可知。 文中有二。 一略明所成。 二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已下。 广明所成。 略中有四。 第一阿难就身为问成佛已未。 如来具答。 二其佛界下。 约之明土。 三又问下。 阿难重复就身为问成来久近。 如来具答。 四其国自然七宝已下。 约之明土。 就初段中。 阿难先问法藏比丘为已成佛。 为未为现。 此约三世时别以问。 佛答可知。 第二段中。 直列彼佛国土名号。 未辨其相。 第三段中。 先问后答。 文显可知。 第四段中。 先明所有。 又其国土无须弥下。 彰其所无。 明所有中。 自然宝成。 明其体相。 恢廓旷荡。 明其量相。 悉相杂等。 明庄严相。 明所无中。 初先正辨。 阿难白下。 问答重显。 前正辨中。 初无山等。 次无四趣。 后无四时春秋等别。 后重显中。 文别有三。 初阿难问。 若无须弥。 四天王等依何而住。 如来反质。 二阿难正答。 如来约之以显彼事。 三阿难彰己为他故问。 非自不知。 上来略竟。 就下广中。 文别有四。 一明佛身。 二即约身明其从众。 三明国土。 四即约土明其人民。 就初段中。 应先解释三佛之义。 然后释文。 义如别章。 文中初先明佛光相。 后显寿命。 前明光中。 奇叹以显。 先别。 后结。 别中有四。 一释迦自叹。 二其有众生遇斯光下。 明诸众生见闻利益。 三无量寿光显赫已下。 诸圣共叹。 四若有众生闻其光中下。 重明众生见闻获益。 初中有三。 一辨胜过劣。 无量寿佛光明第一。 二诸佛光明所不及下。 举劣显胜。 佛光实等。 随化故尔。 三是故下。 叹显胜。 有十二句。 初无量光。 无边。 无碍。 此之三种。 当相以叹。 无量。 多也。 无边。 广也。 无碍。 自在也。 无对。 炎王。 此之两种。 寄显胜。 他光不敌。 名无对光。 此光胜余。 名炎王光。 清净。 欢喜。 智慧。 不断。 此之四种。 当相以叹。 离垢称净。 能令见者心悦。 名喜。 于法善照。 名智慧光。 常照不绝。 名不断光。 难思。 无称。 超日月光。 此之三种。 寄对显胜。 过世心想。 故曰难思。 过世言相。 名无称光。 过世色相。 名超日月。 上来第一释迦自叹。 自下第二见闻获益。 初有遇者三垢消灭。 明除障益。 此名三毒为三垢耳。 身意煖等。 明生善益。 若在三下。 明灭苦益。 寿终后下。 明得乐益。 第三共叹。 文显可知。 第四重明获益之中。 初明称说随意往生。 次为诸圣咸共叹誉。 后明得佛一切共叹。 上来别叹。 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已下。 总以结叹。 上来明光。 下明佛寿。 文显可知。 上来第一明其佛身。 自下第二约身明众。 于中有四。 一明其土人寿长远。 如无量寿。 二又声闻下。 明其众多。 三神智洞下。 彰其德胜。 四重显众多。 且就初会显其多相。 余不可论。 初会声闻不可称计。 菩萨亦然。 当不辨多相。 就目连不知以显。 于中初明目连不知。 如大海下。 借事显之。 佛先立喻反问阿难。 次阿难答。 下佛约之。 彰显目连所知多少。 自下第三明其国土。 是中应先解净土义然后释文。 义如别章。 文中汎论。 有三庄严。 一事庄严。 色香味等五欲精上。 二法庄严。 纯论妙法。 三人庄严。 胜善众生居住其中。 今此所明国土胜中。 有事庄严及法庄严。 下第四段人民殊胜。 是人庄严。 然彼土中庄严妙事。 不可具辨。 今此文中略举四事。 一明宝树。 二明伎乐。 三明讲堂宫殿等事。 四明宝池。 树中初先汎明诸树。 第二别明道场之树。 三总就之校量显胜。 前汎明中。 先列其树。 后明出声。 就列树中。 其国宝树周满世界。 总以标举。 金银树等。 明纯宝树。 或二宝下。 明杂宝树。 所出声中出五音者。 所谓宫商角徵羽等五种音也。 第二所明道场树中。 先明树相。 次明出声。 下明众生见闻获益。 前明树中。 先明量相。 一切众宝自然合成。 明其体相。 以月光等。 明庄严相。 出声可知。 就明见闻获益之中。 初明六根见闻觉知悉得利益。 下明得忍差别不同。 彼国天人皆得三忍。 总以标举。 慧心安法。 名之为忍。 忍随浅深差别为三。 次列三名。 寻声悟解。 知声如响。 名音响忍。 三地已还。 舍诠趣实。 名柔顺忍。 四五六地。 证实离相。 名无生忍。 七地已上。 下明众生得忍所由。 皆无量寿威神力者。 由彼如来现在威力。 故获三忍。 本愿力等。 由其过去本愿之力。 故获三忍。 本愿是总。 余四是别。 满足愿者。 愿心圆备。 明了愿者。 求心显着。 坚固愿者。 缘不能坏。 究竟愿者。 终成不退。 以此愿故。 生彼国者悉得三忍。 前明诸树。 次别明其道场之树。 下通就之格量显胜。 偏显树中音声胜矣。 文显可知。 上来明树。 自下第二明其伎乐。 亦有自然万种伎乐。 总以标举。 又其乐声无非法等。 显其声妙。 十方界等。 彰其声胜。 胜十方界一切音声。 自下第三明其讲堂宫殿等事。 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成。 明其体相。 复真珠等。 明庄严相。 自下第四明其池相。 于中初先辨其池相。 后明出声。 辨池相中。 文曲有四。 一明量相。 彼国诸池。 或十由旬。 二十三十。 乃至纵广百千由旬。 二明水相。 具八功德。 清。 不臭。 轻。 冷。 濡。 美。 饮时调适。 饮已无患。 是其八也。 清净。 色入。 不臭。 香入。 软。 冷。 及濡。 此五触入。 美。 是味入。 饮时调适。 饮已无患。 此二法入。 此八是其水家功能。 故名为功。 水家之德。 故名为德。 文中初言八功德水湛然盈满。 总以树举。 言清净者。 八中净也。 言香洁者。 八中香也。 味如甘露。 八中美也。 三黄金下。 明诸宝等庄严之相。 四彼菩萨声闻入下。 彰其资用无碍之相。 于中五句。 一浅深无碍。 二冷煖得中。 三释神除垢。 四净无瑕秽。 五回流相。 注迟疾得所。 上来明池。 下明出声。 于中有四。 初演无量自然妙声。 正明出声。 二随所应下。 善应物种种果闻。 于中初总。 次别。 后结。 三随顺清净离欲已下。 明能起善。 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 顺涅槃也。 随顺三宝力无畏等。 顺菩提也。 此前顺果。 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 随顺其因。 四无三途下。 明能生乐。 无三途等。 明无苦也。 但有自等。 明有乐也。 是故已下。 结叹显胜。 上来四段。 合为第三明其国土。 自下第四辨其人民。 于中有四。 一明他方新往生者正报微妙。 二所处宫下。 依报殊胜。 三其诸闻萨已下。 明旧住者正报微妙。 四其诸天人衣服以下。 依报殊胜。 初中具足清净色身。 明身胜也。 诸妙音声。 明口胜也。 神通功德。 明意胜也。 第二段中。 所处宫殿衣服等事犹第六天。 资具胜也。 若欲食等。 资用胜也。 且就食论。 彼佛国土清净安等。 总叹显胜。 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泥洹。 涅槃。 本是一名。 传之音异。 第三旧住众生胜中。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 智慧高明。 神通洞达。 明其德胜。 咸同一下。 彰其身胜。 于中初言咸同一类无有异状。 但顺余方故有天人名。 明身齐等。 颜貌端下。 明身殊胜。 颜貌端正超世希有。 当相辨胜。 佛告已下。 校量显胜。 校中有五。 一将贫人比粟散。 王二将粟散王比转轮王。 三将轮王比忉利王。 四将忉利王比他化王。 五将他化自在天王。 比无量寿一切天人。 毕竟不及。 初校量中。 文曲有三。 一佛将贫人对粟散王。 反问阿难。 二阿难正答。 假令此人在帝王边。 无以为喻。 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正明贫人不及帝王。 所以然者下。 明彼贫人不及所由。 由其先世无善故尔。 文显可知。 所以世间帝王已下。 释彼帝王胜过所以。 以其宿世修善故尔。 文亦可知。 三如来述可。 余四校量。 文显易解。 第四重明依报胜中。 初明其国一切衣服饮食等事与身相称。 或一宝下。 就别显胜。 于中有五。 一明诸宝随心现前。 二宝衣布地。 三宝网罗覆。 四自然下。 德风吹鼓。 五又众下。 宝华充满。 第四风中。 自然微风徐起微动。 总以树举。 下别显之。 别中有四。 一风体调和迟疾得所。 二吹网动树发微妙声。 三触身生乐。 四吹散众华遍满其国。 第五华中。 句别有四。 一明宝华周遍世界。 二明诸华各具多叶。 三明诸华各出多光。 四一一华中出三十下。 明诸华中各出多佛。 于中复四。 第一明前一一光中各出多光。 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第二明前一一华中各出多佛。 出三十六百千亿佛。 第三明前一一诸佛各放多光。 第四明前一一诸佛普为十方说微妙法。 于中初先明其所说。 如是诸佛各各已下。 彰说利益。 自下第三明其所摄。 摄取十方有缘众生同往彼国。 以法化益。 然下所摄。 遂上所发四十八愿。 一一别对。 相显可知。 文中有四。 一摄下人同生彼国。 二无量寿佛威德无极下。 摄取上人同往彼国。 三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已下。 重摄下人同生彼国。 四弥勒白佛于此世界几许菩萨生彼已下。 重摄上人同生彼国。 第一第三有何差别。 前初段中具辨生业教修往生。 第三段中举得举失劝人往生。 义有此别。 故须分别。 第二第四有何差别。 前第二中摄人同往。 第四段中摄人同生。 有斯不同。 故须别说。 摄取下人。 正明所益。 摄取上人。 显彼土胜。 增人慕求。 初中有三。 一彰生彼住正定聚。 令人慕求。 二十方佛皆共赞下。 举闻名者。 皆得往生。 增人去心。 三佛告阿难下。 正辨生业。 教修往生。 初中其有生彼国者皆住正定。 正明所摄。 人有三聚。 一者邪定。 二者正定。 三者不定。 小乘法中论说不同。 若依毗昙。 外凡常没。 名为邪定。 五停心观。 总别念处。 暖顶二心。 名为不定。 此等有退。 故名不定。 忍心已上。 坚固不退。 名为正定。 若依成实。 外凡常没。 名为邪定。 闻思二慧。 行有退转。 说为有退。 五停心观。 名为闻慧。 总别念处。 名为思慧。 暖顶已上。 说名修慧。 现见法空。 永不退转。 悉为正定。 大乘法中。 善趣已前。 名为邪定。 善趣位中。 数进数退。 说为不定。 习种已去。 位分不退。 说为正定。 莫问大乘小乘众生。 生彼国者皆住正定。 所以下释。 彼无邪定及不定聚。 故皆正定。 第二段中。 初明十方恒沙诸佛。 皆共赞叹无量寿佛。 次明众生闻名信心回向发愿皆得往生。 下彰分者。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余皆得生。 言五逆者。 杀父。 杀母。 杀阿罗汉。 破和合僧。 出佛身血。 此是其五也。 此五皆恩。 及违福田。 故名为逆。 前二皆恩。 后之三种。 违于福田。 立邪毁正。 名为谤法。 此等障重。 所以除之。 问曰。 于彼观经之中。 说五逆等皆得往生。 今此经中言不得生。 此言何论。 释有两义。 一约人分别。 人有二种。 一者久发大乘心人。 遇缘造逆。 如阇王等。 此虽造逆。 必有重悔。 发心求出。 能灭重罪。 为是得生。 观经据此。 二者先来不发大心。 现造逆罪。 多无重悔。 不能决定发菩提心。 为是不生。 此经据此。 二约行分别。 行有定散。 有人虽复造作逆罪。 能修十六正观善根。 深观佛德。 除灭重罪。 则得往生。 观经据此。 若人造逆。 不能修习观佛三昧。 虽作余善。 不能灭罪。 故不往生。 此经据此。 自下第三正辨生业。 教修往生。 于中初言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总以标举。 如观经中。 麁分为三。 细分为九。 麁分三者。 谓上中下。 大乘人中。 习种已上。 名为上品。 小乘人中。 外凡持戒。 乃至那含。 以为中品。 大乘人中。 外凡善趣。 名为下品。 细分九者。 前上品中。 细分为三。 所谓上上。 上中。 上下。 四地已上。 名为上上。 生彼即得无生忍故。 初二三地。 名为上中。 生彼国已。 过一小劫得无生忍。 彼国日长。 故一小劫得无生忍。 若于此界。 经无量劫方得无生忍。 种性解行。 名为上下。 生彼国已。 过三小劫得百法明门。 住于初地。 故知地前。 亦以彼国时日长远。 故经三小劫得到初地。 若于此界。 经无量劫。 中品之人。 亦分为三。 所谓中上。 中中。 中下。 见道已上。 名为中上。 生彼即得罗汉果故。 内凡之人。 名为中中。 生彼即得须陀洹故。 煖等四心。 名为内凡。 外凡持戒。 名为中下。 生彼国已。 经一小劫得罗汉故。 下品人中。 亦分为三。 所谓下上。 下中。 下下。 彼约作罪轻重以分。 不随位分。 彼中九品。 今合为三。 上品三人。 合为上辈。 中品三人。 合为中辈。 下品三人。 合为下辈。 然此三辈。 人位虽殊。 至欲往生。 齐须发心求大菩提。 专念彼佛。 回向发愿。 方得往生。 故此论之。 问曰。 天亲作往生偈。 女人根缺及二乘种。 皆不得生。 观经宣说小乘众生亦得往生。 其义云何。 释言。 彼说女人根缺不得生者。 就彼国中受报时说。 彼无女人及根缺故。 言二乘种不得生者。 就此国中往去时说。 小乘众生先虽习小。 临欲去时。 要发大心方得往生。 若用小心求生彼国。 无得去理。 为是天亲言二乘种不得往生。 问曰。 若言去用大心。 何故至彼证入小果。 释言。 由其本习小乘多故。 本在此处多学观察苦无常等。 至彼闻说苦无常等。 即便悟解。 故证小果。 以本乘终发大乘心求生彼故。 在彼国中得罗汉已。 即便求大。 上来总举。 下别显之。 就上辈中。 初举。 次辨。 后总法叹。 辨中有三。 第一明其所修行因。 二此等下。 同成往生。 三住不退下。 生彼得益。 初修因中。 句别有五。 一舍俗出家。 二发菩提心。 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四修诸功德。 五用前诸善愿生彼国。 就往生中。 初彼迎此。 即随已下。 此往生彼。 就得益中。 住不退转。 位分坚固。 智慧勇等。 成德殊胜。 前举次辨。 是故已下。 结叹修习。 就中辈中。 初举。 后辨。 辨中还初明其行因。 次明往生。 后彰得益。 前明因中。 十方天人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总以标举。 虽不能行作沙门等。 简异上辈。 依如观经。 此小乘人。 是故不能彼大修功德。 当发已下。 正辨其因。 于中四句。 一发菩提心。 二专念彼无量寿佛。 三少修福善。 四回向愿生。 此人虽复先学小乘。 正欲往生。 必须修习如此四行。 方得往生。 就往生中。 初彼迎此。 后此生彼。 得益可知。 就下辈中。 初举。 后辨。 辨中还初明其行因。 次明往生。 后彰得益。 前明因中。 十方天人其有至心欲生彼国。 总以标举。 假使不能作诸功德。 简异中辈。 如观经中。 举罪以别。 今此略无。 当发已下。 正辨其因。 于中四句。 一发菩提心。 二专念彼无量寿佛。 乃至十念愿生其国。 三闻深法。 欢喜信乐。 不生疑惑。 四至诚心。 乃至一念念于彼佛。 愿生彼国。 亦得往生。 就往生中。 明于梦中梦见彼佛。 亦得往生。 得益可知。 上来第一明摄下人。 自下第二明摄上人同往生彼国。 举此为显弥陀国胜。 增前下人求生心矣。 于中初先长行略辨。 后偈广论。 前长行中。 文别有二。 一诸佛共叹。 二于东方下。 菩萨共往生。 后偈中别颂。 宜审记知。 前佛叹中。 初佛告阿难。 无量寿佛威神无极。 释迦自叹。 十方界下。 余佛共叹。 此下别颂。 亦须记知。 下同往中。 先列东方。 后类余方。 列东方中。 于彼东方恒沙佛国无数菩萨。 皆悉往诣无量寿佛。 是其始也。 恭敬供养。 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是其次也。 听受经法。 宣布道化。 是其终也。 东方既然。 余方亦尔。 此初中后。 下偈别颂。 亦须记知。 下偈颂之。 世尊颂曰。 经家序列。 下正颂之。 有三十偈。 初十五偈。 颂上后段菩萨共往。 后十五颂。 颂上初段诸佛同叹。 前十五中。 初有两偈。 颂前同往。 次有五偈。 颂前文中恭敬供养。 下有八偈。 颂前听法宣布道化。 前两偈中。 初偈颂前东方同往。 后偈颂上余方共往。 至彼礼敬无量寿佛。 是故名观无量觉矣。 次五偈中。 前之四偈。 见佛供养。 后之一偈。 见土愿求。 前四偈中。 初之两偈。 外事供养。 后之两偈。 内事供养。 前外事中。 各齎妙华。 供养也。 宝者。 宝供。 香者。 香供。 无价衣者。 以衣供养。 奏天乐等。 伎乐供养。 伎乐音中。 歌叹佛德。 后内事中。 初一偈半。 口叹供养。 后之半偈。 身敬供养。 就口叹中。 前之一偈。 叹佛自德。 后之半偈。 叹佛利他。 叹自德中。 究达通慧游入深法。 叹佛智通二种德也。 智是通本。 通是智用。 是二相须。 故并叹之。 通慧究满。 究竟名究。 洞达名达。 此通与慧。 皆依法成。 故复明其游入深法。 倚观曰游。 穷本称入。 证入法界缘起通门。 能现胜通。 证入法界缘起智门。 能起胜慧。 具功德藏。 妙智无等。 叹佛福智二种行也。 福是慧资。 慧是福导。 是二相须。 故并叹之。 福行圆备。 名具功德。 慧行殊胜。 名智无等。 偷谓匹伦。 役伴之谓佛无伦匹。 名无等伦。 下利他中。 慧日朗世。 化人生智。 慧能开晓。 照世如日。 教人生解。 名朗世间。 消除生死。 化人离障。 生死覆障。 从喻名云。 身敬可知。 上来四偈。 见佛供养。 下之一偈。 见土愿求。 文显可知。 自下八偈颂上听法宣布道化。 就此文中。 初之两偈。 弥陀如来现相发起。 次有一偈。 观音怪问。 后之五偈。 彼佛具答。 梵声犹雷。 八音畅妙。 答声妙也。 八种梵音。 如彼梵摩喻经中说。 一最妙声。 其声哀妙。 二易了声。 言辞辨了。 三调和声。 大小得中。 四柔软声。 其声柔软。 五不误声。 言无错失。 六不女声。 其声雄朗。 七尊慧声。 言有威肃。 如世尊重有慧人声。 八深远声。 其声深远犹如雷震。 以此妙音酬答观音。 当受菩萨记。 今说仁谛听。 勅听许说。 授记之言。 义如上解。 今当说此。 仁等谛听。 自下四偈。 正明所说。 于中初偈。 举彼愿心。 记必成佛。 第二一偈。 举彼智愿记必得土。 觉了一切如梦幻等。 是举智也。 满足诸愿。 是举愿也。 成如是刹。 记得土也。 第三一偈。 举彼智行。 记必成佛。 知法如电。 举彼智也。 究菩萨道。 具诸德本。 举彼行也。 受决作佛。 记成佛也。 第四一偈。 举彼智愿。 记必得土。 通达法性一切空无。 是举智也。 前觉一切如梦幻等。 是世谛智。 此通法性一切空无。 是真谛智。 专求净土。 是举愿也。 必成是刹。 记得土也。 下十五偈。 颂上文中诸佛共叹。 初有五偈。 颂前十方诸佛共叹。 后之十偈。 颂前文中释迦自叹。 前五偈中。 诸佛告菩萨。 令觐安养国。 正劝令往。 闻法受行。 明往所作。 疾得以下。 明作利益。 疾得净处。 明前闻法受行之益。 自于当来得妙净土。 名得净处。 下之四偈。 彰前往觐安养之益。 益有五种。 第一往彼得神通益。 初半偈是。 第二往彼得授记益。 次半偈是。 前明彼佛授菩萨记。 即其事也。 第三往彼得不退益。 次一偈是。 前言生彼住正定聚。 即其事也。 第四往彼起愿之益。 次一偈是。 菩萨兴愿。 是总举也。 下别叹之。 别中愿己国无异者。 求净土愿。 愿己得土同弥陀佛。 名国无异。 普度一切。 化众生愿。 名显十方。 求佛身愿。 愿得佛时名达十方。 第五往彼广供多佛起行之益。 后一偈是。 自下十偈。 释迦自叹。 令人同往。 于中三分。 初有三偈。 举经难闻。 欢喜修行。 次有四偈。 叹弥陀佛授菩萨记。 即佛智德殊胜。 令人归趣。 后之三偈。 以理教劝。 前三偈中。 初有半偈。 举无善人不闻此经。 彰经深重。 次有偈半。 举有善人方乃得闻。 显经微妙。 于中先明有善之人。 方闻此经。 曾更见下。 明见佛者。 方乃信敬欢喜奉行。 次有半偈。 举有恶人不信此法。 彰经深重。 下之半偈。 举有善者乐闻是教。 显经微妙。 举恶不闻。 令人舍远。 举善得闻。 使人慕修。 又此文中。 彰经深重。 去人轻谤。 显经微妙。 生人信敬。 下有四偈。 叹弥陀佛智德殊胜。 令人归趣。 于中初有七句之文。 明诸声闻菩萨不测。 初法。 次喻。 后合可知。 次有一句。 明佛独了。 次有六句。 明一切人悉得圣道。 共思不知。 假使一切。 人之多也。 具皆得道。 行德胜也。 净慧达本。 空解深也。 亿劫思佛。 观之久也。 穷力讲说。 言之极也。 虽复如此。 尽寿不知。 下有半偈。 结叹显胜。 佛慧无边。 叹佛智广。 如是致净。 叹佛德净。 致谓至也。 穷至清净法性涅槃。 故难测知。 下有三偈。 以理教劝。 于中初偈。 举彼三难。 劝人勤求。 寿命难得。 是初难也。 佛世难值。 第二难也。 有信慧难。 第三难也。 此三难。 今已得之。 故闻此经。 应当勤求。 次第二偈。 举彼见闻。 能获大益。 劝人发心。 闻不忘者。 弥陀佛所闻法不忘。 言见敬者。 见弥陀佛心生重敬。 得大庆者。 明前闻法见佛恭敬。 得善利也。 得善可喜。 名得大庆。 则我善友。 为佛摄也。 行顺释迦。 名我善友。 是故当发。 结劝发心。 末后一偈。 教令定去。 设满世界火。 必过要闻法。 决意定去。 会当成佛。 广济生死。 明去所为。 会当成佛。 求自利果。 广济生死。 求利他果。 自下第三重摄下人同生彼国。 于中有三。 第一广举无量寿国胜妙之事。 令人愿求。 二从世人薄俗已下。 明娑婆界秽恶充满。 使人厌舍。 三从广礼无量寿下。 就弥陀国辨得彰失。 令人修舍。 初中有二。 第一广举无量寿国胜乐之事。 二佛告弥勒诸天人下。 劝人往生。 前中有八。 一彰彼国寿命长远。 二彰彼众光明殊妙。 三彰彼众身相具足。 四彰彼众智德殊胜。 五彰彼生永离恶趣。 六彰彼土兴供养多。 七彰彼生闻法不绝。 八彰彼菩萨行德圆备。 就初段中。 彰彼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明寿长远。 无有中夭。 除愿为物余国受身。 第二段中。 初彰彼国诸声闻人身光一寻。 次彰彼国余菩萨光照百由旬。 其一由旬。 有四十里。 照百由旬。 合四千里。 三明观音及大势至。 光遍三千大千世界。 于中初辨。 阿难白佛下。 辨其名讳。 此二菩萨于此国下。 彰此生彼。 第三段中。 彰彼众生身相具足。 皆悉具于三十二相。 如经广辨。 智慧成下是第四段。 彰彼众生智德殊胜。 句别有四。 一智慧成满。 深入诸法。 证会法性。 究畅要妙。 穷达教诠。 二神通无碍。 三诸根明利。 四得忍不同。 其钝根者成就二忍。 谓音响忍及柔顺忍。 其利根者乃至成佛。 得阿僧祇无生法忍。 又得已下是第五段。 彰彼生者永离恶趣。 于中初明彼国生者。 乃至成佛。 不更恶趣。 神通自在。 常识宿命。 后除为物他方现生。 释迦自说如我国中诸菩萨也。 语阿难下第六段。 彰彼生者能兴广供。 于中初明往十方界广供多佛。 次从受法。 后明供已未食之顷还归本国。 前中四偈。 一彰彼国诸菩萨等。 于一食顷。 往十方界。 遍供诸佛。 二随心下。 明诸供具随心化现。 三在虚空下。 明于空中化成华盖。 四其诸菩萨下。 明诸菩萨共奏天乐歌叹佛德。 佥谓皆也。 众皆喜跃。 名佥欣悦。 复供佛已。 未食之前还归本国。 自下第七。 彰彼生者闻法不绝。 于中初明说法之时。 众集讲堂。 如来为说。 莫不已下。 明说利益。 心解得道。 即时已下。 设供奉佛。 于中初先风摇树音。 次吹妙华。 后诸天等。 持华香乐。 供养奉献。 娱乐无极。 自下第八。 彰彼菩萨行德圆备。 于中初别。 后总结之。 别中有七。 一行修离过。 二具足下。 成德圆备。 三等观三界空无有下。 行修具足。 四究竟一乘下。 成德殊胜。 五摧灭嫉下。 行修增进。 六因力下。 诸力具足。 七身色相好功德已下。 通就诸德总叹显胜。 初中先别。 后总结之。 别中初言所可讲说常宣正等。 化行离过。 于其国下。 自行无失。 于中初先明摄对治灭烦恼下。 明离诸过。 前摄治中。 明修六度而为对治。 初修舍行。 舍犹檀矣。 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 明其离见。 无染着心。 彰其离爱。 除舍此二。 名为舍行。 次修戒行。 去来进止情无所係随意自在。 明离身过。 无所适莫无彼无我。 明离意过。 于众生所。 无适适之亲。 无莫莫之疏。 名无适莫。 无竞无讼。 明离口过。 次修忍行。 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软调伏。 正明能忍。 无忿恨等。 离于忍障。 次修精进。 求善不息。 名无厌怠。 诸行齐修。 故曰等心。 所修胜上。 名为胜心。 求心殷重。 故曰深心。 次修禅行。 远离乱意。 故曰定心。 下修慧行。 得法爱着。 名为爱法。 此据终也。 闻时甘露乐。 名为乐法。 此据次也。 求时心喜。 名为喜法。 此据始也。 上来修治。 下明离过。 灭诸烦恼。 离烦恼也。 离恶趣心。 除恶业也。 上来别竟。 究竟一切菩萨所行。 总以结之。 上来第一行修离过。 自下第二成德圆备。 具无量德。 总以树举。 下别显之。 别中初明自利功德。 以无碍下。 明利他德。 前自利中。 得深禅定诸通明慧。 游德七觉。 自分功德。 禅谓四禅。 定者。 所谓四空定等。 诸通。 六通。 明谓三明。 宿命。 天眼。 及漏尽。 慧谓三慧。 闻思修等。 言七觉者。 念。 慧。 精进。 轻安。 喜。 定。 舍。 是其七也。 修心已下。 胜进功德。 修心佛德。 上求佛德。 肉眼已下。 成就功德无量。 且举五眼之义。 广如别章。 此应具论。 今且释文。 肉眼清彻靡不分了。 肉眼胜也。 形肤曰肉。 净肉之根能有照瞩。 目之为眼。 于彼国中。 报得肉眼彻见无数世界之事。 名为清彻。 所见明审。 故无不了。 斯乃照瞩现在色像。 名为肉眼。 天眼通达无量无限。 天眼胜也。 一切禅定。 名为天住。 依天得眼。 故名天眼。 能见众生死此生彼。 所见宽多。 故曰无量。 所见长远。 故曰无限。 法眼观察究竟诸道。 法眼胜也。 智能照法。 故名法眼。 能见一切众生根欲性心。 并知一切化众生法。 所知穷极。 名为究竟。 了知三乘道法差别。 名究竟诸道。 慧眼见真能度彼岸。 慧眼胜也。 照空实慧。 见理名眼。 能见真空。 故名见真。 除舍有相。 达到平等无相彼岸。 名度彼岸。 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佛眼胜也。 前四是别。 佛眼是总。 见境周尽。 故云具足。 又复佛眼能见真实如来藏中不空实性。 名了法性。 上来自德。 以无碍智为人演说。 是利他德。 自下第三明修具足。 于中两对自利利他。 初对修始。 后对修终。 从初乃至除灭烦恼。 悉是初对也。 从如来下。 是后对也。 前中初言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 是其自利。 等观三界空无所有。 离生死行。 志求佛法。 趣菩提行。 具诸辨下。 明其利他。 具诸辨才。 明化他德。 除灭众生烦恼之患。 明化他益。 就后对中。 初明自利。 其大悲下。 明其利他。 就自利中。 文别有四。 一自分之解。 二修诸善下。 自分之行。 三闻甚深下。 胜进之解。 四常能修下。 胜进之行。 自分解中。 从如来生解法如如。 是其理解。 解由如来教化出生。 是故说之从如来生。 空同曰如。 解知一切万法皆如。 名解如如。 善知习等。 是其教解。 习善之教。 名习音声。 灭恶之教。 名灭音声。 菩萨于此悉能善解。 故名善知。 于中巧知。 故曰方便。 由于圣教能善知故。 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自分行中。 修诸善本。 志崇佛道。 趣菩提行。 知一切法皆悉寂灭。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灭生死行。 知一切法皆悉寂灭。 观空修治。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治成离障。 生身苦报。 烦恼惑因。 此二残余皆悉灭尽。 胜进解中。 闻甚深法不疑惧者。 于深能解。 所以不疑。 于深能入。 为是不惧。 胜进行中。 常能修者。 于佛深法行不息也。 上来自利。 明利他。 其大悲者。 总以标举。 下别显之。 深远微妙。 悲心深也。 靡不覆载。 悲物广也。 此第三竟。 自下第四成德殊胜。 于中初先明自利德。 如大乘下。 明利他德。 就自德中。 初摄善胜。 照诸功下。 明离过胜。 摄善胜中。 究竟一乘。 菩提德满。 乘是行用。 行能运通。 故名为乘。 随化多乘。 就实不殊。 是以言一。 一义不同。 汎解有四。 一简别名一。 如来于彼三藏教中。 随化分三。 求声闻者。 为说四谛。 求缘觉者。 为说因缘。 求大乘者。 为说六度。 宣说菩萨三阿僧祇。 修行有漏六波罗蜜。 于最后生一身之中。 断结成佛。 简别彼三。 是以言一。 二破别名一。 如来随化宣说三乘。 世人定执以为真实。 破别彼三。 是以言一。 故经说言。 唯一是实。 余悉非真。 犹如化城。 非真息处。 三会别名一。 如来根本分一为三。 会之归本。 是以言一。 如胜鬘说。 四无别名一。 就实论实。 由来无别。 故名为一。 于此一乘。 穷名究竟。 至于彼岸。 涅槃果极。 此二一对。 决断疑网。 慧由心出。 是其证知。 除妄显真。 名断疑网。 真解发中。 名慧心出。 于佛教法。 该罗无外。 是其教知。 穷解无余。 名该无外。 此证与教。 共为一对。 智慧如海。 明慧深广。 三昧如山。 彰定高胜。 慧光明净超踰日月。 彰其慧明。 清白之法足圆满。 犹如雪山。 显其定净。 此定与慧。 复为一对。 上来摄善。 下显离过。 照诸功德等一净者。 是其法说。 诸德皆净。 名等一净。 下以喻显。 喻别有六。 文喻可知。 上来自利。 下明利他。 有十三句。 皆约喻显。 犹如大乘载群萌者。 名世大车以为大乘。 彼诸菩萨利他之德。 如世大车。 名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矣。 余皆可知。 此第四竟。 自下第五行修增进。 于中五对。 皆初利他。 后明自利。 五对何别。 前二自分。 后三胜进。 就自分中。 初之一对。 起修方便。 摧灭嫉心不忌胜故。 利他方便。 心有嫉忌。 不能利他。 故须除灭。 专乐求法心无厌足。 自利方便。 后对正修。 常欲广说志无疲等。 正明利他。 常欲广说志无疲惓。 起说心胜。 击法鼓等。 所说法胜。 言击法鼓。 喻闻慧法。 教声远被。 名击法鼓。 建法幢者。 喻思慧法。 立义称建。 义出名幢。 言曜慧日除痴闇者。 说修慧法开众生也。 修六和敬。 正明自利。 行成同他。 情无乖异。 名六和敬。 身口意同。 是其三和。 同戒同施及与同见。 化是其六和。 此六和同。 便相亲敬。 名六和敬。 下胜进中。 初对修始。 第二修次。 第三修成。 就初对中。 常行法施。 利他始也。 志勇精进心不对弱。 自行始也。 第二对中。 为世灯明最胜田等。 利他次也。 为世灯明最胜福田。 明化德胜。 自具智慧。 能生物解。 名世灯明。 自具功德。 能生物善。 名胜福田。 常为导师。 等无憎爱。 明化益胜。 以慧开人。 名为导师。 福善济润。 故无憎爱。 唯乐正道。 无余欣戚。 自行次也。 乐道修善。 无余离过。 第三对中。 拔欲刺等。 利他成也。 拔诸欲刺以安群生。 化人离过。 功慧殊胜莫不尊敬。 化人从善。 灭三垢等。 自行成也。 灭三垢障。 成就断德。 贪瞋痴等。 是三垢障。 游诸神通。 成就行德。 此第五竟。 自下第六诸力具足。 初别。 后结。 别中初明自力具足。 如法调下。 化他力足。 自中相从以为七门。 因力缘力为第一门。 起修所依。 过去所修一切善行。 能生今善。 名为因力。 近善知识。 听闻正法。 名为缘力。 意力愿力为第二门。 起修方便。 求佛之心。 名为意力。 起行之愿。 名为愿力。 方便之力常力善力为第三门。 加行正修。 依法巧修。 名方便力。 依法恒修。 名为常力。 依法正修。 名为善力。 定力慧力为第四门。 修心成就。 修止成就。 名为定力。 修观成就。 名为慧力。 此前四门约修分别。 多闻之力为第五门。 起行之解。 施戒忍进定慧之力为第六门。 明所起行。 行谓六度。 此之两门就行分别。 正念正观诸通明力为第七门。 依行成德。 舍相入实。 名为正念。 离痴见法。 说为正观。 依此二种。 成就六通及得三明。 名通明力。 此后一门就德分别。 上来自利。 如法成就诸众生力。 明其利他。 上来别竟。 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总以结之。 此第六竟。 自下第七通就诸德总叹显胜。 于中有四。 一自德殊胜。 二为佛共叹。 三究竟大乘。 四超出小乘。 初中身色相好功德辨才具足无与等者。 自分所成。 身色相好无与等者。 明其身胜。 功德辨才无与等者。 明其德胜。 言具足者。 明德具足。 言庄严者。 明身庄严。 恭敬供养无量诸佛。 胜进所起。 第二佛叹。 相显可知。 第三段中。 究竟菩萨诸波罗蜜。 教行成满。 修空无相无愿三昧不生灭等。 证行成满。 第四段中。 超出二乘。 文显可知。 上来别叹。 彼诸菩萨成如是下总以结叹。 上来八段。 合为第一举弥陀国胜乐之事。 自下第二劝人往生。 佛告弥勒。 告其所对。 诸天人等。 举其所为。 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等。 牒上所辨。 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 牒前文中所辨之人。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牒前文中所辨之土。 何不力下。 正劝往生。 于中有三。 一正劝往生。 二易往下。 如来伤叹。 三何不弃下。 重劝往生。 前正劝中。 何不力为善。 正劝修因。 何不力励为善求生。 名力为善。 念道已下。 明修利益。 念道之者。 自然往生。 名念自然。 但能念道。 行德显着。 不简上下。 同得往生。 故言着于无上下也。 若得生彼。 神通洞达。 无有边际。 故云洞达无边际耳。 宜各精进努力求之。 重劝修因。 必得超下。 重明修益。 必得超绝。 明其所出。 往生安养。 彰其所至。 横截五恶。 恶趣自闭。 明其所离。 三途人天。 是其五趣。 于此分别。 下三恶道。 名为恶趣。 人天二道。 名为善趣。 今此约对弥陀净刹。 娑婆五道。 齐名恶趣。 地狱饿鬼畜生。 是其纯恶所向。 名为恶趣。 娑婆人天。 杂恶所向。 亦名恶趣。 若依此方修习断除。 先断见惑。 离三途因。 灭三途果。 后断修惑。 离人天因。 绝人天果。 渐除不名横截。 若得往生弥陀净土。 娑婆五道一时顿舍。 故名横截。 截五恶趣。 截其果也。 恶趣自闭。 闭其因也。 此明所离。 昇道无极。 彰其所得。 得道深广。 故无穷极。 上来第一正劝往生。 自下第二如来伤叹。 欲使世人力励往生。 初言易往而无人者。 正为伤叹。 修因即去。 名为易往。 无人修因。 往生者尟。 故曰无人。 其国不逆违。 彰前易往。 自然所牵。 显前无人。 娑婆众生。 文习盖缠。 自然为之牵缚不去。 故彼无人。 自下第三重劝往生。 何不弃世事勤求道德。 劝其修因。 可获长生寿乐无极。 明修得果。 上来第一举弥陀国胜乐之事。 令人愿求。 自下第二彰娑婆界秽恶充满。 令人厌舍。 于中有四。 一举三毒烦恼之过。 二劝人修舍。 三举五恶五痛五烧苦之过。 四劝人修舍。 就初段中。 先明贪过。 世间人民父子已下。 明其瞋过。 如是世人不信已下。 明其痴过。 贪中有三。 一通就世人以明贪过。 二尊贵下。 偏就富贵以明贪过。 三贫穷下。 偏就贫贱以明贪过。 就初段中。 世人薄俗诤不急事。 明其有恶。 谓此世人薄于风俗共诤世间不急之事。 于此剧下。 彰其有苦。 苦中有三。 一求财苦。 二有田下。 明守护苦。 三横为下。 明散失苦。 初求苦中。 于此剧苦。 勤身营务以自给济。 为身故求。 无尊卑等。 为他故求。 无尊无卑无贫无富。 举能求人。 少长男等。 举其所为。 下明有苦。 共忧财等。 明心苦也。 为心走等。 明身苦也。 守护苦中。 有田忧田。 有宅忧宅。 如是等事。 别明其苦。 重思下结。 散失苦中。 横为非常水火盗等。 明失财苦。 或坐摧等。 明失身苦。 次就富贵以明贪过。 文显可知。 就贫贱明贪过中。 文别有三。 一求财苦。 二或时坐下。 明失身苦。 三不肯下。 明未来苦。 求财苦中。 文别有五。 一今无事中。 忧之生苦。 二适有一下。 少有事中。 明不足苦。 三适欲具下。 已得事中。 明散失苦。 四当复求下。 明进求时有不得苦。 五亦结众下。 明追求时寒热等苦。 此五合为求财苦也。 失身之苦。 及未来苦。 文显可知。 明瞋过中。 文别有三。 一以理教劝。 当相亲爱。 无相增嫉。 有无相通。 不得贪惜。 言色常和。 莫相违戾。 二或心诤下。 广明瞋过。 三何不弃下。 劝修舍离。 第二过中。 别有三种。 一明未来怨害之过。 二人在世下。 明有未来恶道之过。 三所生窈窈冥冥已下。 明别离难聚之过。 第三段中。 劝舍可知。 明痴过中。 文别有二。 一明有痴。 二生死常道转相剧下。 明其痴过。 前中有二。 一明痴人自无正信。 二更相瞻下。 专受他语。 自无信中。 初先别论。 但坐是下。 总结显过。 坐不信故。 专执自见。 是其过也。 受他语中。 更相瞻视。 先后同然。 效习他人。 转相承下。 承习父祖。 于中初言转相承受父余教令。 明子无知受父邪言。 先人祖下。 举父痴顽成子无知。 于中四句。 初言祖父素不为善。 明其无行。 二不识道德。 彰其无解。 三身愚神闇。 心塞意闭。 生死善恶自不能见。 无有语者。 重明无解。 前句无解。 不识出道。 此句无解。 不知世间善恶因果。 生死之趣不能自见。 不识果也。 善恶之道不能自见。 不知因也。 于此因果自心不识。 他无语者。 故永不解。 四吉凶祸福。 竞各作之无一怪者。 重明无行。 前句无行。 彰不作善。 此句无作。 明其造恶。 自已为恶。 他无语者。 故不永离。 上来一段其明有痴。 下明痴过。 于中有四。 一由痴故父子相哭。 二如此人下。 明由痴故造恶受苦。 三或室家下。 明由痴故亲戚相忆。 四总猥下。 明由痴故造恶受苦。 初中先明父子相哭。 教语已下。 明难开晓。 是以生死流转无已。 为之轮转。 第二段中。 句别有五。 一明此痴人。 曚冥抵突。 不信经法。 各用快意。 二惑于爱欲。 不达道德。 三迷于瞋怒。 贪狼财色。 四坐前三种。 不得正道。 多受诸苦。 当更恶趣。 明有重苦。 生死无穷。 明有深苦。 五哀哉下。 如来伤叹。 令人厌舍。 第三段中。 句别有三。 一由痴故亲戚相忆不可开解。 二思想下。 明由相忆不能修善。 三便旋下。 由不修善不能得道。 第四段中。 句别有四。 一痴故起贪。 追求世事。 总猥愦扰。 贪欲爱等。 二各怀杀下。 痴故起瞋。 共相残害。 各怀杀毒。 恶气窈冥。 为妄事等。 三自然下。 明由前恶受苦难出。 造罪之人。 宿罪之力。 自然招集非法恶缘。 随而与之。 恣其作罪。 待其罪极。 顿夺令尽。 将入恶道受苦无极。 四痛不可下。 如来伤叹。 令人生厌。 上来广举三毒之过。 自下第二劝力修舍。 于中有四。 一正劝修舍。 二弥勒领解。 三重修舍。 四弥勒领行。 初中有二。 一劝人修行。 二傥有疑下。 劝人请问。 劝修有三。 一举前过劝人修断。 佛告弥勒世间之事。 用是事故坐不得道。 举前过也。 世间事者。 牒举向前三毒之事。 用是以也。 坐是由也。 世人以是三毒事故。 由不得道。 当熟下劝。 当熟思计远离众恶。 劝人舍过。 谓离向前三毒众恶。 择善行之。 劝修对治。 二爱欲下。 举世五欲无常之过。 劝人修舍。 三曼佛在下。 举佛现在。 劝人勤修。 于中初先举佛现在。 正劝修行。 其有愿下。 彰益劝为。 得慧明达。 得智胜也。 功德殊胜。 得福胜也。 勿得已下。 举损诫约。 上来劝行劝问可知。 自下第二弥勒领解。 于中有二。 一正领解。 二今得值下。 欢喜自庆。 前中有四。 一叹佛说快。 贯心思之。 世人实尔。 成前说快。 贯谓通也。 通心思之。 世人实随三毒之事。 坐不得道。 名为实也。 二佛言下。 领佛慈化。 三佛语教下。 重叹佛说为深为善。 于中初先叹说深善。 智慧明等。 举智成说。 四今我众等所以蒙下。 重颂佛恩。 今我众等。 所以得度脱所由。 下正出之。 由佛前世勤苦修道。 今得佛果。 化导我等。 故得解脱。 皆佛前世求道之时谦苦所致。 举佛因也。 恩德普等。 彰佛果也。 恩德普覆。 总举佛德。 福禄魏等。 别以显之。 佛为法王尊超圣等。 总以结叹。 别中初言福禄魏魏光明彻照。 自福殊胜。 达空无极。 自智殊胜。 开入泥洹教授典揽。 以智化益。 开入泥洹。 化人证灭。 教授典揽。 教人起道。 道法训世。 名为教授。 以此经典要揽众义。 令其习学。 故曰典揽。 威制消等。 以福化益。 刚强众生。 威德制却。 令其消伏归从圣化。 是故名为威制消化。 善濡众生。 慈力摄取。 名感十方。 有缘斯摄。 名无穷极。 结叹可知。 上来领解。 今得值佛。 闻无量寿。 靡不欢喜。 心得开明。 欢喜自庆。 此第二段弥勒领解。 自下第三重劝修舍。 于中有四。 一叹前弥勒领荷佛恩。 二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已下。 庆前弥勒值佛闻法。 并得闻于无量寿名。 三汝今亦可自厌已下。 正劝修行。 四汝等宜各精进已下。 劝舍疑。 惑初中佛告汝言是也。 印其前言。 弥勒向前叹佛说快甚深甚善。 此言当理。 故曰是也。 若有慈下。 叹前弥勒领荷佛恩。 弥勒向者。 怜佛前世勤苦为物志求佛道。 名为慈佛。 敬荷佛恩。 名为敬佛。 此实大善。 天下久久乃有佛下。 举佛化益。 述前所说。 天下久久乃复有佛。 彰已难值。 佛今我已下。 明已化益。 于中有四。 一彰已作佛。 以法化世。 二断诸下。 由佛现化。 教诸众生断死因。 断诸疑网。 拔爱欲本。 令离烦恼。 杜众恶源。 令离恶业。 杜犹塞也。 恶业是其恶道家本。 名众恶源。 教令断塞。 目之为杜。 三游步下。 彰已作佛。 以法化世。 游步三界无所拘碍。 身业化也。 身化自在。 故无拘碍。 典揽智慧众道之要。 意业化也。 善解经典。 揽知众义。 名典揽智。 善知三乘所行之要。 名众道要。 执持纲维照然分明开示五趣。 口业化也。 执法持众。 名执纲维。 辨正异邪。 名照分明。 用化群品。 名开五趣。 四度未度下。 佛化世。 教诸众生出生死果。 度未度者。 决正生死。 令出生死。 泥洹之道。 使得涅槃。 举此化益。 述前弥勒所叹所领。 此初段竟。 自下第二庆前弥勒值佛闻法闻无量寿。 于中有三。 一彰弥勒修来久远。 二乃至下。 明今值佛闻无量寿。 三快哉下。 如来庆之。 前中初言汝从无数劫来修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 修来久也。 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 圣来远也。 汝及十方诸天人等。 永劫已来忧畏勤苦不可具言。 勤苦多也。 永犹长也。 藉此多因。 今得值佛闻无量寿。 为是可庆。 后二可解。 此第二竟。 自下第三正劝修行。 言对弥勒。 意兼一切。 于中初先正劝修行。 虽一世下。 彰益劝物。 前中有三。 一劝舍过。 二端身下。 劝修善法。 三人能自下。 劝利众生。 劝舍过中。 汝可自厌生老病等。 劝生厌心。 生老病死。 是其内苦。 言痛苦者。 是其外苦。 恶露不净无可乐者。 宜自决断。 彰过令舍。 劝修善中。 端身正行。 是其止善。 益作众善。 是其作善。 修已洁体。 洗除心垢。 劝修意行。 修已作善。 余是止善。 言行忠信。 表里相应。 劝修口行。 言行忠信。 是其作善。 表里相应。 是其止善。 言表心里。 语不违心。 故相应。 劝利他中。 人能自度。 牒前自德。 转相拯等。 正劝利他。 转相拯济。 化他离过。 精明求愿。 积累善本。 化人成善。 精明求愿。 化起愿也。 积累善本。 化起行也。 上来劝修。 下举明益令人修学。 虽一世勤苦须臾间。 修时促也。 后生已下。 得益也。 于中初明得益长远。 无为自然次于泥洹。 得益殊胜。 得益长中。 句别有四。 初言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爱乐长也。 第二长与道德合明。 成德长也。 身与福俱。 名道德合。 心与智俱。 名为合明。 三永拔等。 离过长也。 于中永拔生死根本。 长离业因。 无复贪等。 长离烦恼。 无苦恼患。 长离苦报。 四欲寿等。 寿命长也。 此第三竟自。 下第四劝舍疑惑。 汝等宜各精求所愿。 劝其专修。 无得疑等。 劝舍疑惑。 生彼边下。 彰过劝舍。 上来第三重劝修舍。 自下第四弥勒领行。 于中初言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 领佛向前劝修之言。 彰已奉行。 不敢疑者。 领佛向前劝舍疑惑。 彰已不疑。 自下第三广举五恶五痛五烧业苦之过。 令人厌舍。 于中初总。 何等下别。 佛告弥勒吾语汝下。 重复总辨就初总中。 文别有二。 一叹前起后。 叹前弥勒领解奉行。 二今我下。 彰己化意。 为化众生。 令离五恶五痛五烧。 令持五善获五福德。 前中初言于此恶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 当相正叹。 十方世界最无伦匹。 寄对显胜。 所以下释。 先徵。 后解。 诸佛国土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 举易显难。 成此为胜。 就后段中。 我今于此世间作佛。 彰已成佛。 处于五恶等。 显己化处。 令舍五等。 明己化意。 为化众生。 令有所出。 令有所得。 令所出者。 出离五恶五痛五烧。 五戒所防。 杀。 盗。 邪淫。 妄语。 饮酒。 是其五恶。 造此五恶。 于现世中。 王法治罪。 身遭厄难。 名为五痛。 以此五恶。 于未来世。 三途受报。 说为五烧。 此皆令出。 令所得中。 降化其意。 伏令从法。 令持五善。 所谓五戒。 翻前五恶。 获其福者。 由持五戒。 于现在世。 身安无苦。 翻前五痛。 度世长寿泥洹道者。 后生弥陀。 终得涅槃。 翻上五烧。 第二别中。 何等五恶五痛烧等。 问前起后。 下对辨之。 一一门中。 皆初明恶。 后翻明善。 就初门中。 先明其恶。 下翻明善。 恶中初言其一恶者。 总以树举。 次辨。 后法。 下喻显过。 辨中初先明其杀恶。 世有常道王法已下。 约杀明痛。 寿终已下。 就杀明烧。 前明恶中。 诸天人等。 明造恶人。 欲为恶等。 正明造恶。 不知修下。 明造恶过。 于中初先正明其过。 又尊贵下。 举得显失。 痛烧可知。 是为下结。 譬如已下。 喻显烧相。 就明善中。 先辨后结。 辨中初言人能于中一心制等。 正明作善。 翻对前恶。 身独度脱获其福者。 翻对前痛。 翻对前烧。 是为下结。 第二门中。 先恶后善。 恶中先举。 次辨。 后法。 下喻显之。 辨中初恶。 今世现有王法已下。 第二明痛。 因其前世不信已下。 第三明烧。 恶中还初明造恶人。 都无义下。 正明造恶。 破家已下。 明造恶过。 正造恶中。 都无义理不顺法度。 明其无善。 奢淫憍等。 明其造恶。 奢淫憍纵。 各欲快意。 兴盗所为任心自恣。 更相欺等。 正明劫盗。 余文可知。 第三门中。 先恶后善。 恶中初举。 次辨。 后法。 下喻显之。 辨中初恶。 亦复不畏王法下痛。 如是之恶着于下。 烧恶中初明造恶之人。 常怀邪下。 正明造作邪淫之恶。 交结聚下。 明造恶过。 为淫造作杀盗等事。 是其过也。 余文可解。 第四门中。 先恶后善。 恶中初举。 次辨。 后结。 下以喻显。 辨中初恶。 如是众恶天神记下。 是明其痛。 寿命终下。 是明其烧。 恶中初先明造恶人。 不念修下。 正明造作妄语之恶。 口之四过。 不应法故。 通名妄语增嫉善下。 明造恶过。 痛中明其宿善灭尽。 善神舍远。 身无依倚。 多遭厄难。 是其痛也。 烧中明其恶业所牵。 鬼神摄录。 将入恶道。 受苦燋焚。 名之为烧。 余文可知。 第五门中。 初恶后善。 恶中初举。 次辨。 后法。 下喻显之。 辨中先恶。 如是世人心意下痛。 大命将终悔惧下烧。 恶中初明造恶之人。 徙倚懈惰不肯已下。 正明造作饮酒之恶。 饮酒之人。 不修善行。 不事家业。 违反教。 嗔怒令喜斗。 背恩忌义。 欺陵抵拒。 兼以论之。 肆心荡逸鲁扈抵下。 明造恶过。 过相众多。 文中具显。 痛中明其现有愚痴。 闇障覆心。 无所知晓。 以之为痛。 亦应有其王法治罪。 文略不说。 烧等可知。 上来别论。 下复总辨。 于中还初明其五恶。 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下。 翻恶明善。 恶中初先总明五恶五痛五烧展转相生。 但作已下。 别以显之。 别中两番。 初明从恶生痛生烧。 身死随下。 明其从烧生恶生痛。 前中初言但作众恶不修善本。 明其恶也。 皆悉自然入诸恶趣。 明起烧也。 或其今世先被殃等。 明起痛也。 后中初言身死随行入三恶等。 是明其烧。 至其久下。 从烧起恶。 至其久后共作怨结。 从小微起遂成大怨。 起杀生恶。 皆由贪着不能惠施。 起劫盗恶。 痴欲所迫随心思等。 起邪淫恶。 厚己诤利无所省录。 起妄语恶。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等。 起饮酒恶。 此等生恶。 身坐已下。 从恶起痛。 坐前五恶。 身受劳苦。 苦增不息。 名久大剧。 下显剧相。 凡在世间。 天下道理。 自然施立。 是故名为天道施张。 造恶必彰。 名自糺举。 身当法网。 是故名为纲纪罗网。 贵贱上下。 莫不从法。 是故名为上下相应。 罪者归之。 无人伴匹。 故云茕忪当入其中。 古今有下。 结以显过。 上来明恶。 下翻明善。 佛语弥勒世间如是。 牒举前恶。 佛皆哀之。 彰已悲怜。 以威神下。 教灭前恶。 化令从善。 摧灭众恶悉令就善。 教修世善。 弃捐所思奉持经等。 教习出善。 初至无失。 明出世因。 终得已下。 成出世果。 上来第三明五恶等业苦之过。 自下第四劝人修舍。 于中有二。 一如来劝修。 二弥勒领解。 前中有三。 一以理正劝。 二吾哀汝下。 举已现在化益以劝。 三吾去世下。 举已灭后衰损以劝。 初中有二。 一以理正劝。 二汝等于是广殖德下。 彰此修胜。 增人学意。 前正劝中。 初劝自行。 得佛经辞。 当熟思之。 端心正行。 主上已下。 劝其化他。 主上为善率化下等。 化他修善。 当求度世拔生死等。 化他离恶。 彰此胜中。 初明此界一日修善。 胜无量寿为善百岁。 所以下释。 下明此界修善十日。 胜余佛国为善千岁。 所以下释。 就初段中。 汝等于是广殖德本。 总以标举。 布恩等别。 别中初举六波罗蜜。 是自利行。 布恩檀度。 勿犯戒度。 忍辱忍度。 精进进度。 一心禅度。 智慧慧度。 转相教化。 是利他行。 为德立善。 总以结之。 此前作善。 正心正意斋戒清净。 是其止善。 以此修难。 故于一日。 胜无量寿为善百岁。 就下第二举已现在化益劝中。 初明化人修善得乐。 佛言已下。 明其化人灭恶离苦。 就下第三举已灭后衰损劝中。 初举灭后衰损之事。 语弥勒下。 劝人修断。 上来佛劝。 自下弥勒领解奉行。 弥勒白佛所说甚善世人实尔。 是领解也。 如来慈等。 彰已奉行。 上来四段。 合为第二广举娑婆秽恶之事令人厌舍。 自下第三就无量寿得失双辨令人修舍。 就中有五。 一佛劝阿难礼无量寿。 二阿难奉命敬礼彼佛并愿求见。 三由前请。 无量寿佛放光普照。 四因佛光照彼此相见。 五因相见。 具彰彼国得失之事。 令人修舍。 就初段中。 初告阿难。 令礼彼佛。 十方国下。 举佛共叹。 成其顶礼。 第二段中。 初明阿难奉命设礼。 白言已下。 启请求见。 愿见彼佛。 求见化主。 安乐国土。 求见其处。 及菩萨等。 求见彼众。 第三段中。 初先法说。 佛放光明。 普照一切。 皆同一色。 次以喻显。 下合显之。 第四段中。 初此见彼。 后彼见此。 彼中。 初阿难见。 后大众见。 第五段中。 初彰彼得。 令人愿求。 后显彼失。 使人厌舍。 彰彼得中。 如来三问。 阿难三答。 文显可知。 显彼失中。 初先彰彼胎生之失。 若有众生识本罪下。 教人修舍。 前明失中。 文别有四。 一彰彼国有胎生果。 二慈氏白下。 辨因显果。 三复慈氏下。 对胜显劣。 四如轮王下。 就之显过。 就初段中。 如来初问。 彼国人民有胎生者。 汝复见不。 阿难次答。 彰己已见。 如来下复为之具辨。 第二段中。 初弥勒问。 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正辨胎生。 约化显之。 为是通问。 下佛答之。 于中先明胎生之因。 若有众生明信佛下。 明化生因。 胎生因中。 先明其因。 此诸众生生彼已下。 明因得果。 就明因中。 若有众生以疑惑心。 略明其失。 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略明其得。 不了佛下。 广明其失。 于彼佛智疑惑不信。 是其失也。 于中初言不了佛智。 此句是总。 不思等别。 佛智渊深。 余不能测。 名不思智。 佛智众多。 非言能尽。 言不可称。 于诸法门。 知之穷尽。 名为广智。 位分高出。 名无等伦最上胜智。 于此下结。 然犹信下。 广明其德。 下得果中。 先辨。 后法。 明化生中。 先明其因。 此诸生下。 明因得果。 自下第三对胜显劣。 于中先举化生之胜。 后对明胎生之劣。 文显可知。 自下第四明胎生过。 约喻显之。 如来初先立喻反问。 弥勒次答。 不也。 总答。 但种种下。 别以显之。 佛告已下。 如来为辨。 明胎生者无余苦事。 但五百岁不见三宝不得修善。 用此为苦。 以此苦故。 虽乐不乐。 上来四段。 合为第一明胎生失。 自下第二教修舍。 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 正教修舍。 识本疑惑佛智之罪。 深自悔责。 即得已下。 明修得。 弥勒当知其有已下。 结劝修学。 举失显得而为劝也。 上来第三明摄下人往生彼国。 自下第四重摄上人往生彼国。 于中先明此土菩萨往生彼国。 弥勒先问。 如来后辨。 佛告弥勒不但已下。 广明余国菩萨往生。 于中初总。 其第一下。 别以列之。 十三国菩萨往生。 通前娑婆。 别列十四。 不但此下。 总举余国。 明皆往生。 甚多无量。 不可具说。 举此令人求去专也。 上来正宗。 自下流通。 于中有四。 第一如来叹经劝学。 二尔时世尊说此经下。 彰说利益。 诸人悟道。 三动地放光。 雨华作乐。 增众深信。 四明所说利益弘多。 大众同喜。 初中有五。 一举闻益。 劝人受行。 二吾今为诸众生已下。 教人请决。 三当来之世经道灭下。 彰此经法济益之要独留百岁。 四佛语弥勒下。 举经难闻生人重敬。 五是故我法如是作下。 结劝修学。 初中有二。 一举得闻无量寿名。 获利深广。 劝学此经。 闻名依经。 故劝学之。 若有众生闻此经下。 明闻此经得益广大。 劝人受行。 前明闻佛得益之中。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为得大利。 明闻佛名得益多也。 是故已下。 劝学此经。 以此经中说无量寿。 闻获大利。 故设大火满三千界。 亦须从过听受此经。 况余小难。 所以下释。 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 故必须听。 后明闻经得益之中。 若闻此经。 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举闻经益。 是故应当专心信等。 劝人修学。 上来第一举闻利益劝人受行。 自下第二教人请决。 吾为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及其国土一切所有。 彰已化意。 所当为者皆可求之。 正劝请决。 无得已下。 遮后人疑。 自下第三明此经要独留百岁。 当来之世经道灭者。 举彼未来法灭尽事。 释迦正法有五百年。 像法千岁。 末法万岁。 一切皆过。 名为灭尽。 我以慈下。 明已留意。 佛以慈悲怜愍众生。 故法灭后。 独留此经百岁济度。 以此经中开示净土令人求生。 故偏留之。 大涅槃经显示佛性。 教圣中深。 圣人先隐。 为是先灭。 此经教人厌苦求乐。 济凡中要。 为是后灭。 法随人别。 故灭不同。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所愿皆得。 明留之益。 法灭尽后。 百年闻者。 尚得利益。 往生净土。 况今闻者。 何有不生。 唯佛留意。 明今闻经。 有求去者。 定得往生。 莫自疑虑。 自下第四举经难闻生人重敬。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 明值佛难。 生当佛时。 名之为值。 目覩称见。 此皆难也。 诸佛经道难得闻等。 明法难闻。 于中先明经教难闻。 手得经卷。 之名为得。 耳听曰闻。 亦可领诵名之为得。 耳飡称闻。 此等皆难。 菩萨胜下。 明其行法闻之甚难。 遇善知识能行亦难。 明修行难。 此前汎举。 若闻斯经信乐受等。 难中之难。 约对前三。 明此经中修学最难。 余义余法。 处处宣说。 开显净土教人往生。 独此一经。 为是最难。 自下第五结劝修学。 言是故者。 是此经法有多益故。 于中修学最难得故。 我今宣说。 言我法者。 举此经法。 如是作者。 此经宣说弥陀如来修愿修行得身得土。 名如是作。 如是说者。 如来上来为众宣说。 名如是说。 如是教者。 如来上来教人往生。 名如是教。 此举前法。 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结劝修学。 上来五段。 合为第一叹经劝学。 自下第二。 明说利益。 无量众生发正觉心。 起愿益也。 闻弥陀佛发愿修行得佛净土摄化众生。 愿与同之。 名正觉心。 下明得道。 先小后大。 小乘众生。 闻说娑婆秽恶可厌。 深心厌离。 故得小果。 于中初言得净法眼。 成须陀洹。 见四真谛。 名净法眼。 次得那含。 后得罗汉。 大乘众生。 闻弥陀佛成德广度。 坚心愿求。 故得不退。 闻此多益。 誓欲济度。 名誓自庄。 由斯剋果。 故于将来当成正觉。 第三段中。 如来化周。 为增物敬。 故以神力动地放光作乐雨华。 六动如上。 第四段中。 明说广益。 教惬群机。 大众同喜。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下卷(终)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0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