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三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三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第二饶益行。 疏。 皆显三聚等者。 广略皆显故。 今初初句为总。 总该三聚。 是略中具也。 即戒自性者。 是九戒之一也。 意地无染是真律仪者。 出三聚相。 起心即破菩萨戒故。 二亦为生下。 摄众生戒下显持戒意含于摄善。 亦是于果无依。 即第九清净戒之一也。 疏。 谓一切利养等者。 出坚相也。 四分戒云。 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 名誉及利养。 死得生天上。 若希此三非真坚持。 疏。 本随烦恼者下。 经自出。 疏。 又具明缠即随惑。 缚即根本。 言一切恶止者。 即是律仪。 善行即是摄善。 疏。 缠谓八缠下。 释此缠字。 疏文有五。 一释八名。 二辩障业。 三释总名。 四明十缠。 五者结示。 然初八缠广如论释。 无惭无愧十藏广明。 余之六事前后频有。 二初二障戒下。 辩障业。 杂集第七云。 修尸罗时无惭无愧为障。 由具此二犯诸学处无羞耻故。 次二障止者。 论云。 谓修止时惛沉睡眠二法。 为障于内引沉没故。 修智慧时掉举恶作二法。 为障于外引散乱故。 释曰。 此论约二顺障。 今疏反此者。 以约违障。 掉举恶作正违止故。 惛沉睡眠正违慧故。 后二障舍者。 论云于修舍时悭嫉为障。 由成就此于自他利悋妬门中数数摇动心故。 疏。 即障善法饶益者。 止观是善法舍即饶益。 疏。 于相修中缠绕身心者。 三释总名。 亦出偏说所以也。 本论云。 数数增盛缠绕于心故名为缠。 释论中云。 由此诸缠数数增盛缠绕一切观行者心。 于修善品为障碍故。 疏。 或说十缠者。 即第四明十缠。 俱舍颂第五随眠品云。 缠八无惭愧嫉悭。 并悔眠掉举与惛沉。 或十加忿覆。 论云八缠者。 品类足论或十者。 毗婆沙师言于被举时为重障者。 忿以令心忿发为性。 覆以覆藏自罪为性故。 疏。 此即随惑下结示。 疏。 缚谓四缚者。 先标列。 后会经。 今初。 杂集等论但有三缚。 谓贪瞋痴由此三缚。 缚诸有情令处三苦。 今言四者此经第三地文。 亦云此菩萨于一切欲缚。 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释曰。 此即修所断中三界烦恼。 及无明故。 于见缚之外说四。 并前即五住地惑也。 今此四缚即按次文。 贪利已下。 会经四相。 初贪利即经贪求为一。 二热恼即瞋。 三诸难逼迫。 毁谤即是戒取。 四浊乱即是我见。 正于持戒而说四故。 然其戒取由痴而生。 不了诸难而生。 毁谤亦是邪见同意三业故。 故亦不出三毒及见。 我见持为诸见之主故。 疏。 不毁不特释经得佛所赞平等正法。 故净名第三见阿閦佛品云。 不施不悭。 不戒不犯。 不忍不恚。 不进不怠。 不定不乱。 不智不愚。 不诚不欺。 不来不去。 不出不入。 今取此势但用一戒中义耳。 不犯故事相无违。 不持故了戒空寂。 疏。 初摄律仪二摄善法等者。 唯识十度但有三名而无解释。 若梁摄论三学之中具有解释。 本论中云一摄律仪戒。 谓正远离所应离法。 二摄善法戒。 谓正修证应修证法。 三饶益有情戒。 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无性释云。 律仪戒者。 谓于不善能远离法防护受持。 由能防护诸恶不善身语等业故云律仪摄善法戒。 能令证得力无畏等一切佛法。 饶益有情戒。 能助有情如法所作。 平等分布无罪作业成熟有情。 有说。 后二依初建立。 释曰。 此下释立三所以。 无性云。 此能建立后二尸罗。 由自防护能修供养佛等善根。 及益诸有情故。 世亲云。 住律仪者。 便能建立摄善法戒。 由此修集一切佛法。 证大菩提。 复能建立益有情戒。 由此故能成熟有情。 准梁摄论及释云。 若人不离恶法。 摄善利他则不得成。 有说。 前二为成后一。 梁论云。 若人住前二种净戒。 则能引摄利众生戒为成熟他。 梁论三戒大意同前。 故彼论云。 此三品戒即四无畏因。 何以故。 初戒是断德。 第二戒是智德。 第三戒是恩德。 四无所畏不出三德故。 由此故说戒有三品。 本业经云。 戒有三缘。 一自性戒。 二善法戒。 三利益众生戒。 义皆同也。 疏。 今初即坚持不犯为第一难者。 即难行戒。 准瑜伽论第四十二。 有其三种。 一者谓菩萨。 现在具足大财大族自在增上。 弃舍如是大财大族自在增上。 具受菩萨净戒律仪。 是名第一难行戒。 二者菩萨若遭急难乃至失命。 于所受戒尚无缺减。 何况全犯三者。 如是遍于一切行住作意。 恒住正念常无放逸。 乃至命终。 于所受戒无有误失。 尚不犯轻何况犯重。 释曰。 今即第一次二疏中具之。 疏。 祇陀末利唯酒唯戒者。 末利夫人为救厨子。 饮酒涂饰等。 祇陀太子为顺国人。 亦和光饮酒而不忘戒。 并如别说。 疏。 深起大悲是善士相者。 论云。 云何菩萨善士戒。 当知此戒略有五种。 谓诸菩萨自具尸罗(一)劝他受戒(二)赞戒功德(三)见同法者深心欢喜(四)设有毁犯如法悔除(五)。 释曰。 今正当中三疏文自配。 自具尸罗前文已有已毁令悔文中略无。 疏。 谓依似执实者。 众生是依他似有故。 颠倒谓执似为实。 如依绳之依他执为蛇实。 疏。 依执似起者。 即唯识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谓依遍计之执起依他之似。 似即众生。 疏。 第二对明不相在。 即不于颠倒内有众生等。 疏言不离者。 此句牒前。 上言不离众生有颠倒等。 明因果相待方得缘成。 释上义也。 依似执实待果成因也。 依执似起待因成果也。 上辩前对之是。 非先有下拣前对之非。 即先有先无门。 从因中无果下。 示其正义。 以释经文二句之中皆先顺说正义。 后反显先有之过。 初云因中无果故。 倒内无生者。 顺说正义也。 次若必下反释拣非。 非先有故遍计是因因中有果。 故遍计中有依他起。 从果中无因故生内无倒者。 顺说正义也。 若要令有下。 反释拣非也。 若果有因有众生等即有颠倒。 今有不倒众生故。 知果中无有因也。 第三对中言不坏因果能所遍计者。 因即能遍计。 果即所遍计。 所遍计即依他也。 从由前下结归中道。 疏。 第四对当体以辩者。 不对众生说颠倒等故。 亦皆先顺明。 后反显。 如倒心託境方生故。 非内即先顺明。 次若是内下反显。 疏。 既如是知下。 结成二利。 疏。 实则愚夫自诳者。 如猕猴执月。 月岂有心诳猕猴耶。 愚夫执虚为实明是自诳。 经云诳愚夫者。 是愚夫不了之境义似诳耳。 疏。 即前悲智所成之果者。 如是解者觉了一切等即智果也。 通达生死及与涅槃具二果也。 有大悲故通达生死。 有大智故通达涅槃。 又自度等即智果也。 令他得度即悲果也。 二利皆即悲智果耳。 疏。 亦九戒中二世乐戒者。 论云。 当知此戒略有九种。 谓诸菩萨为诸有情。 于应遮处而正遮止(一)于应开处而正开许(二)是诸有情应摄受者正摄受之(三)应调伏者正调伏之(四)菩萨于中身语二业常清净转。 是则名为四种净戒。 复有所余施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俱行净戒。 则为五种。 总说名为九种净戒。 能令自他现法后法皆得安乐。 释曰。 今但通说悲智之果。 智果了一切行。 即般若相应故云亦是。 若别配者令他解脱离垢。 即是遮止开许斯即制听二戒。 可以离垢解脱。 其令他安隐即是摄受。 令他调伏其名全同。 皆令他得二世乐也。 五度助戒含在其中有摄善。 故第三无违逆行。 疏。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者。 即周易谦卦云。 谦亨君子有终吉。 彖曰。 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 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 地道变盈而流谦。 鬼神害盈而福谦。 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 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 象曰。 地中有山谦。 君子以褒多。 益寡称物平施。 释曰。 上所引文其相并显。 但谦之象。 地在上山在下。 山合出地。 今入地下谦之象也。 又言褒多者褒聚也。 聚其多而益其寡。 是益谦义故为平施。 若王注云。 多者用谦以为褒。 少者用谦以为益。 随物所施不失平者也。 谦下者。 忍之本也。 疏。 若海之下等者。 即老子德经云。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 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 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是以处上而人不为重。 处前而人不为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释曰。 特由谦卑天下归之。 天下德趣之。 疏。 一无如前境而自刑害者。 天宫云。 自害略由五缘。 谓贪瞋邪见愚痴不善心。 疏。 苟心赞他者。 智论五十三说。 舍利弗赞须菩提善说法。 好人相不自赞。 不自毁于他外人。 亦不赞毁。 若自赞非大人相。 不为人赞而便自美。 若自毁者。 是妖谄人。 若毁他者。 是谗贼人。 若赞他者。 是谄媚人。 须菩提了无生法故。 舍利弗虽赞而不谄。 以称实赞故。 又以断法爱故。 心不高亦不爱着。 但益无障碍因。 所谓一切法无所依止故无障碍。 又言取即是着。 唯识第八释三熏习中云。 惑苦名取。 能取所取故。 取是着义。 业不得名取着。 智论取增名着。 七十四云。 初染曰取。 生爱名着。 疏。 上来皆是清净忍者。 论云。 略有十种。 谓诸菩萨遇他所作不饶益事损恼违越终不反报(一)亦不意愤(二)亦不怨嫌(三)意乐相续恒常现前欲作饶益。 先后无异非一益已舍而不益(四)于有怨者自生悔谢。 终不令他生疲厌已然后受谢(五)于不堪忍成就增上勐利惭愧(六)依于堪忍于大师所。 成就增上勐利爱敬(七)依不损恼诸有情故。 于诸有情成就勐利哀愍爱乐(八)一切不忍并助伴法皆得断故(九)离欲界欲(十)由此十相当知菩萨所修行忍清净无垢。 释曰。 不可别配大意同经。 疏。 初耐怨害等者。 三忍之义略见初会。 今更重依摄论释之。 无性论云。 耐怨害者。 是诸有情。 世亲释云。 能忍他人所作怨害。 勤修饶益有情事时。 由此忍力化生。 虽苦而不退转。 言安受苦忍者。 是成佛因。 寒热饥渴种种苦事。 皆能忍受无退转故。 言谛察法忍者。 是前二忍所依止处。 堪忍甚深广大法故。 世亲云。 堪能审谛观察诸法。 或由谛察为前二依者。 世亲释云。 由此忍力建立次前所说二忍。 梁摄论云。 由观察法忍。 菩萨能入诸法真理。 此忍即是前二忍依处。 以能除人法二执故疏。 此亦九中难行忍也。 难行有三。 一忍羸劣有情所不饶益。 二忍自臣隷所不饶益。 三忍种性卑贱所不饶益。 今同第三。 疏。 若说此胜利成善士行者。 论云。 善士忍有五种。 谓诸菩萨先于其忍见诸胜利。 谓能堪忍补特伽罗。 于当来世无多怨敌。 无多乖离。 有多喜乐。 临终无悔。 于身坏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 见胜利已自能堪忍(一)劝他行忍(二)赞忍功德(三)见能行忍补特伽罗慰意庆喜(四)应有设有不忍如法悔除(论阙第五恐是脱漏故今具之)而疏云说此胜利正是第三赞忍功德。 如失自要即是第一自不忍。 不能令他安忍。 今不不之即是第二既自庆慰。 亦能庆他当第四五也。 疏。 故鍊磨颂者。 即三种鍊磨心。 断除四处障中之一。 即无性摄论第六释入现观云。 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 谓三种鍊磨心断除四处障故。 若唯识论第九明资粮位。 释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云此位二障虽未伏除修胜行时。 有三退屈而能三事鍊磨其心。 于所证修勇勐不退。 一闻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 引他况己证大菩提者。 鍊磨自心勇勐不退。 释曰。 即第一菩提广大屈引他况己鍊。 广者无边。 大者无上。 深者难测。 远者时长。 由斯故退。 引他鍊之。 摄论颂云。 十方世界诸有情。 念念速证善逝果。 彼既丈夫我亦尔。 不应自轻而退屈。 唯识论云。 二闻施等波罗蜜多。 甚难可修心便退屈。 省己意乐能修施等。 鍊磨自心勇勐不退。 释曰。 即第二万行难修屈省己增修。 鍊颂云。 汝昔恶道经多劫无益勤苦尚能超。 今行少善得菩提大利不应生退屈。 唯识论云。 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 引他麁善况己妙因。 鍊磨自心勇勐不退。 释曰。 即第三转依难证屈引麁况妙。 鍊颂云。 博地一切诸凡夫尚拟远证菩提果。 汝已勤苦经多劫。 不应退屈却沉沦。 唯识论云。 由斯三事鍊磨其心。 坚固炽然修诸胜行。 释曰。 今是十行正是其位故。 疏引之言断四处障者。 无性摄论但举四云。 由离声闻独觉作意故(一)由于大乘诸疑离疑。 以能永断异慧疑故(二)由离能闻所闻法中。 我我所执断法执故(三)由于现前现住安立。 一切于中无所作意。 无分别断断分别故(四)释曰。 即由此四是四处故。 然三鍊磨通治四障。 然皆由忍三轮故。 忍三轮者。 自他过失分别也。 疏。 二诸法空下。 令他成忍至皆清净有。 十如前已引。 今但总相是彼之意亦不别配。 疏。 然庄严论中由三思五想者。 即第二论中。 言此三等在安受忍中者。 前念无始劫受诸苦恼。 即是自业及行苦也。 亦令他得此法即况二乘也。 言对前可思者。 前性空无二即不可得无有真实。 即是无常若苦若乐即是苦想广为人说等即摄取想略无本亲。 摄在无始生死之中。 疏。 愍彼沦倒宁怀恨心者。 准智论云。 罗睺罗被外道打悲泣。 人问其故。 答曰。 我苦少时尔奈渠长苦何。 即愍其沦溺而言倒者。 亦愍其因但由颠倒。 如提婆菩萨被外道开腹弟子欲追。 菩萨广说法空诫诸弟子云。 此等颠倒妄见我人故生此恶。 不了性空无有真实等。 疏。 斯即九中二世乐者。 论云。 二世乐忍有九。 谓菩萨住不放逸(一)于诸善法悉能堪忍(二)于诸寒热悉能堪忍(三)于诸饥渴(四)于蚊虻触(五)于诸风日(六)于蛇蝎触(七)于诸劬劳所生种种。 若身若心疲倦忧恼(八)于堕生死生老病死等苦。 有情现前哀愍而修忍行(九)上七皆有悉能堪忍之言。 论云如是顺忍得二世乐。 斯亦总相愍念众生。 令得二世乐也。 第四无屈挠行。 疏。 挠者曲也。 弱也者。 即周易大过卦意。 易云。 大过栋挠利有攸往亨。 彖曰。 大过大者过也。 栋挠本末弱也。 释曰。 大过兑上巽下上下皆阴故云本末弱也。 易文以弱释挠。 音义云。 挠者曲也。 曲之与弱义相似也。 今取弱义。 释无屈挠。 则屈者亦曲也。 既曰牢强则无屈弱。 然梵云钵履耶捺多。 此云无尽。 即晋经之名。 谓大愿之力无有尽耳。 此亦大同。 疏。 此有三义。 一大故第一等者。 此取十地势十句相释。 以二三四释于初句。 以五六七释第二大字。 以八九十释第三胜字。 文并可知。 疏。 即难行者。 在文易知。 然皆亡三轮故精进三轮者。 即众生高下事用分别。 疏。 具含三种精进者。 唯识说三。 一被甲。 二摄善。 三利乐。 无性释云。 一被甲。 二加行。 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 初者谓最初时自励言我当作如是事。 即是解契经所说。 初有势力句。 次即加行有勤句。 无怯等者。 谓随事意乐所作善事。 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复不放舍。 于自疲苦心无退屈名无怯弱。 于他逼恼心不动移名无退转。 乃至菩提于其中间进修善品。 常无懈废名无喜足。 如是三句解释契经所说。 有勇勐于诸善法不舍离故。 世亲释三精进大同。 无性释经五句复云。 所以者何。 或有最初求于无上正等菩提。 虽有势力而加行时不能策励。 故说有勤加行。 虽复有勤心或怯弱。 为对治彼故说有勇。 由有勇故心无退屈。 心虽无怯逢生死苦心或退转由此退失所求佛果。 为对治彼立无退转。 无退转者。 即是坚勐故不退转。 显云坚勐由有坚故逢苦不退。 由有勐故不惧于苦。 虽逢众苦能不退转。 而得少善便生喜足。 由此不证无上菩提。 是故次说无喜足者。 是不得少善便生喜足。 此义即显示不舍善轭。 由此义故说三精进。 然被甲者。 从喻立名。 如人入阵先须被甲以防弓矢。 今求菩提必先誓愿以防退屈。 本业经直云一起大誓愿之心。 二方便进修。 三勤化众生。 疏。 今初全同瑜伽之文。 但论以被甲为初者。 四十二论云。 一被誓愿甲。 若我脱一有情。 若以千大劫为一日夜。 处于地狱经尔所时。 证大菩提乃至过此千俱胝倍无懈怠心。 况短时苦薄耶。 有能于此生少净信已。 长养无量勇勐大菩提性。 况成就耶。 故云约先心自誓。 疏。 有深功德为难行者。 瑜伽难行精进有三。 若诸菩萨无间远离诸衣服想。 诸饮食想。 诸卧具想。 及己身想。 于诸善法无间修习曾无懈怠。 是名第一难行精进。 若诸菩萨如是精进尽众同分。 于一切时曾无懈废。 是名第二难行精进。 若诸菩萨平等通达功德相应。 不缓不急无有颠倒。 能引义利精进成就。 是名第三难行精进。 今文具三长劫不懈。 况尽寿耶即是第二。 一念不悔即亡身无间即是第一。 自庆已下即第三。 前行初离过亦此第一。 第五离痴乱行。 疏总。 云成就下。 释此总句有二。 先正释。 后解妨。 前中即瑜伽九门中自性禅也。 论云静虑自性者。 闻思为先所有心一境性总也。 一或奢摩他品。 二或毗钵舍那品。 三或双运道也。 疏中随标便引文释成可知。 言善解世间等者。 下云以正念故善解世间一切语言。 能持出世诸法言说。 乃至心无痴乱。 疏。 自配无痴乱即正是双运。 又以别义善解是观。 能持是止。 故为双运。 疏故下经云禅定持心等者。 即第十回向偈中。 疏。 虽有毗钵舍那下。 第二解妨在文可知。 正是瑜伽出禅自性也疏。 上九别句摄为三禅者。 三禅即瑜伽一切禅也。 唯识但列而不释名。 瑜伽释广。 今依摄论。 无性释云。 一安住静虑。 谓得现法乐住离慢见爱得清净故。 二引发静虑。 谓能引发六神通等殊胜功德故。 三成所作事静虑。 谓欲饶益诸有情类。 以能止息饥俭疾疫诸怖畏等苦恼事故。 梁摄论中释三定云。 有现世得安乐住。 何以故。 能离一切染污法故。 一依此定者为生自利。 谓三明故能引成六通。 二引因成通定生随利他。 利他即是三轮。 一神通轮。 谓身通天耳通天眼通。 此轮为引邪向正者令其归正。 二记心轮。 谓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 此轮为引己归正者。 若未信受令其信受。 三正教轮。 谓宿住通漏尽通。 宿住通识其根性。 由漏尽通如自所得。 为说正教令得下种成熟解脱。 由具此义是故说定有其三品。 为离痴乱行。 疏。 正念有观下。 疏文有五。 初正释顺文。 二世言无益下出经局意。 三出世不解下立理显通。 四故文虽下结成通义。 五解事下别释善解。 疏。 瑜伽第二明四种入胎下。 疏文有二。 先正释无痴乱言。 二示痴乱相。 前中文显。 俱舍第九论问起云。 前说倒心入母胎藏。 一切胎藏皆定尔耶。 释曰。 此牒前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为问也。 论中答云。 不尔。 经言入胎有四。 其四者何。 颂云。 一于入正知。 二三兼住出。 四于一切位。 及卵恒无知。 前三种入胎。 谓轮王二佛业智俱胜故。 如次余四生。 释曰。 但观上瑜伽颂文易了。 但业智俱胜更须略释。 第一轮王以业胜故正知于入。 宿世曾修广大福故。 第二辟支佛但知胜故正知入住。 久习多闻胜思择故。 第三大觉福智俱胜三皆正知。 谓旷劫修行胜福智故。 除此前三余胎卵湿福智俱劣故皆痴乱。 疏。 凡夫痴乱相下。 则第二别示痴乱。 先总举其相。 后指其源。 大集二十七多同涅槃。 涅槃十八者。 南本十六。 经云善男子。 人有三品。 谓上中下。 下品之人初入胎时作是念言。 我今在厕众秽归处。 如死尸间众棘刺中大黑闇处。 初出胎时复作是念。 我今出厕出众秽处。 乃至出于大黑闇处。 中品之人作是念言。 我今入于众树林间。 清净河中房舍屋宅。 出时亦尔。 上品之人作是念言。 我昇殿堂。 在华林间。 乘马乘象登陟高山。 出时亦尔。 菩萨摩诃萨初入胎时。 自知入胎。 住时知住。 出时知出。 终不生于贪欲瞋恚之心。 而未得阶初住地也。 是故复名不可思议。 二十九者。 南经二十七。 经云中阴二种。 一善业果。 二恶业果。 因善业故得善觉观。 因恶业故得恶觉观。 父母交会和合之时。 随业因缘向受生处。 于母生爱于父生瞋。 父精出时谓是己有。 见己心悦而生欢喜。 以是三种烦恼因缘中阴阴坏生后五阴。 如印印泥印坏文成。 释曰。 此略举男。 俱舍第九则具男女。 论释倒心趣欲境云。 此明中有先起倒心驰趣欲境。 彼由业力所起眼根。 虽住远方能见生处父母交会而起倒心。 若男中有缘母起爱生于欲心。 若女中有缘父起爱生于欲想。 翻此缘二俱起瞋心。 彼由起此二种倒心。 便谓己身与所爱合。 所泄不净流至胎时。 谓是己有便生欢喜。 此心生已中有便没。 受生有身余广如彼。 瑜伽文说彼胎藏者。 若当为女于母左脇倚嵴向腹而住。 若当为男于母右脇倚腹向嵴而住。 又此胎藏业报所发生分风起。 令头向下足便向上。 胎衣缠裹而趣产门。 其正出时胎衣遂裂分之。 两腋出产门时名正生位。 并可知。 疏别。 谓四魔者。 四谓天阴烦恼及死。 言十魔及业如离世间等者。 所谓蕴魔生取着故(二)烦恼魔恒杂染故(三)业魔能障碍故(四)心魔起高慢故(五)死魔舍生处故(六)天魔自慢纵故(七)善根魔恒执取故(八)三昧魔久耽味故(九)善知识魔起着心故(十)菩提法智魔不愿舍离故。 十魔业者。 一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二恶心布施瞋心持戒。 舍恶性人远懈怠者。 轻慢乱意讥嫌恶慧。 乃至第十增长我慢无有恭敬。 于诸众生多行恼害不求正法真实智慧。 其心弊恶难可开悟是为魔业。 四魔如常所辩。 谓天魔阴魔烦恼魔死魔。 故大品之中四魔。 而多说天魔烦恼魔。 疏。 起信论说者。 余论广有此论分明人易寻故今略示耳。 即修行信心分中。 论云。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 则有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若于坐中现形恐怖。 或现端正男女等相。 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或现天像菩萨像。 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 若说陀罗尼。 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 无怨无亲。 无因无果。 毕竟空寂是真涅槃。 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 亦知未来之事。 得他心智辩才无碍。 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 又令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 或多慈爱。 多睡多病。 其心懈怠卒起精进。 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 或舍本胜行。 更修杂业。 若着世事种种牵缠。 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 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 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 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 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 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 以是义故行者当应智慧观察。 勿令此心堕于邪网。 当勤正念不取不着。 则能远离是诸业障等。 释曰。 此一段文虽则稍广亦为要用。 其中兼有对治则显菩萨心无痴乱。 疏。 智论除诸法实相等者。 论有喻云。 譬如绳能缘一切物。 唯不能缘火焰缘火焰即为烧故。 魔亦如是能缘一切法。 唯不能缘诸法实相。 若入实相魔即实相何所惑耶。 故论云。 魔界如佛界如。 一如无二如。 皆法界印。 岂以法界印更坏法界印。 又八十二云。 魔见解般若菩萨。 如捕鱼人见一大鱼入深大水。 钩网所不及则绝望忧愁。 以离六十二见网故。 又七十三魔作大沙门有重威德等。 或时语菩萨般若三解脱门是魔说。 但是空汝常习此空。 于中得证不得证云何作佛法。 佛法先行布施持戒等。 修三十二相福德。 坐道场时尔乃用空。 菩萨或行或信或疑远离般若。 释曰。 依此世魔甚多。 七十一又云。 魔作知识身说般若空。 虽说罪福名而无道理。 或说空可取即涅槃。 释曰。 前七十三。 魔令莫修空而须修事行。 此中说断灭空令其趣证。 故人多惑耳。 若得诸法实相亦不舍空修事。 亦不谓空碍有。 亦不以空为证。 则以般若性空导一切行。 修无所修则魔不能令菩萨痴乱。 疏。 今以智觉察者下。 示不为痴乱所以。 如人觉贼及偷狗者。 即涅槃南经邪正品。 北经亦如来性品。 即第七经。 如人觉贼贼无能为。 又因迦叶问依四种人。 难云。 世尊魔等尚能变作佛身。 况当不能作罗汉等。 佛言。 善男子。 于我所说若生疑者。 尚不应受况如是等。 是故应当善分别知。 善男子。 譬如偷狗夜入人舍。 其家婢使若觉知者即应驱骂汝疾出去。 若不出者。 当夺汝命。 偷狗闻之即去不还。 汝等从今亦应如是降伏波旬应作是言。 波旬。 汝今不应作如是像。 若故作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 魔闻是已便当还去。 如彼偷狗更不复还。 下乃广说佛说魔说之相。 此文但令觉察。 疏。 大分深义所谓空故者。 即十二门论但改彼也字为故字耳。 疏。 共不共等。 此有二义前义十地更释。 后义出现品明。 疏。 又随他意行下。 即涅槃经意。 明佛有三语。 随自意语。 随他意语。 随自他意语。 立行亦然如前已引。 疏。 孱然无差者。 孱犹现也。 疏。 沮坏六根等者。 沮亦坏也。 疏。 五种恶风等者。 即治禅病秘要经第一。 此经是宋元嘉十八年沙门昙摩蜜多于扬州祇洹寺译。 标云治阿兰若乱心病。 七十二种法。 经云尊者舍利弗所问。 出杂阿含。 阿兰若事下取意引。 即诸释子比丘坐禅。 因毗瑠璃王象戏惊怖发狂。 阿难令闭门白舍利弗。 舍利弗牵其问佛。 经云。 唯愿天尊慈悲。 一切为未来世诸阿兰若比丘。 因五种事。 令心发狂。 一者因乱声。 二者因恶名。 三者因利养。 四者因外风。 五者因内风。 此五种病当云何治。 唯愿天尊为我解说。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 有五色光从佛口出。 绕佛七匝还从顶入。 告舍利弗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若有行者于阿兰若。 修心十二头陀。 于阿那般那。 因外恶声触内心根四百四脉治心急故。 一时动乱风力强故最初发狂。 心脉动转五风入咽。 先作恶口。 汝等应当教是行者服食酥密。 及诃梨勒。 系心一处先想作一玻瓈色镜。 自观己身在彼镜中。 作诸狂事见此事已。 复当更观而作是言。 汝于明镜自见汝作狂痴事等。 广有治法末后结云。 是名治乱倒心法。 复次舍利弗既去外声已当去内声。 内声者。 因于外声动六情根。 心脉颠倒五种恶风从心脉入。 风动心故或歌或舞作种种变。 汝当教令作洗心观。 洗心观者。 先自观心令渐渐明。 犹如火珠四百四脉。 如毗瑠璃等广说治法。 今疏即引后段之文。 然彼但云五种恶风下更不说。 然似前因五种事便为五风。 准金七十论。 说五种风。 一者波那。 二者阿波那。 三者优陀那。 四者婆那。 五者婆摩那。 是五种风。 一切根同一事。 波那风者。 口鼻是其路取外尘。 是事谓我止我行是其作事。 外曰。 是波那何根能作。 答曰。 是十三根共一事(谓十一根并大我慢)譬如笼中鸟。 鸟动故笼动。 是故十三根同其事。 阿波那风者。 见可畏事即缩避之。 是风若多令人怯弱。 优陀那者。 我欲上山。 我胜他。 不如我。 我能作此。 是风若多令人自高。 谓我胜。 我富等。 是优陀那事。 婆那风者。 遍满于身。 亦极离身。 是风若多令人离他不得安乐。 若稍离分故如死。 离尽便卒。 婆摩那风者。 住在心处能摄持是事。 是风若多令人悭惜。 觅财觅伴。 是五种风事并十三根所作。 释曰。 此五必是也。 不依常位。 从心脉入故发狂乱耳。 疏。 上皆一切种禅者。 瑜伽四十三。 一切种禅有六种七种。 总成十三。 言六种者。 一善静虑。 二无记变化静虑。 三奢摩他静虑。 四毗钵舍那品。 五者于自他利正审思惟。 六者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静虑。 言七种者。 一者名缘静虑。 二者义缘静虑。 三者止相缘。 四者举相缘。 五者舍相缘。 六者现法乐住。 七者能饶益他静虑。 今云名义即后七中。 一二止观。 即六七中各是三四。 二利即前六中五六。 及后七中五六七。 故摄十三善。 及与无记。 亦有通也。 疏。 斯亦九中清净静虑者。 瑜伽四十三云。 有十种。 一者由世间净离诸爱味清净静虑。 二由出世净无有染污。 三由加行。 四由根本。 五由本胜进。 六由入住自在。 七舍静虑已复还证入自在。 八神通变现自在。 九离一切见趣。 十一切烦恼所知障静虑。 皆有清净静虑之言。 若配经者。 正是九十及与初二离垢障故。 然大意清净者。 由离三轮故。 定三轮者。 谓一境界。 二众生。 三惑。 疏。 故身子不觉刑害之手者。 准智论说。 舍利弗。 当道坐禅。 有大力鬼名为刑害。 以手搏之。 从禅定起微觉头痛。 白佛。 佛言。 赖汝定力。 此鬼之力掴须弥山令如微尘。 自今已后莫当道坐。 疏。 迦叶不闻涅槃之音者。 如来二月十五日晨朝出声。 普告一切言。 如来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 若有疑者今悉可问为最后问。 然以佛神力其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万类皆至而迦叶不闻。 定起方觉世界变异惊怪询问。 方知如来入般涅槃。 上之二事一定中不能觉触。 二定中不能闻声故知劣也。 今菩萨善知故为超胜。 疏。 相则念念不住等者。 然三相四相一念具足已如初卷。 今性相别明。 若相融为四者。 揽缘名生。 生即无生空有无碍虚相安立。 名之为住。 住即无住圆融形夺随缘转变。 名之为异。 异即无异两相都尽各无自性。 名之为灭。 灭即无灭斯则即相而性故无所得。 疏。 大地为鼓等者。 如幻三昧经云。 假使以大地为鼓。 须弥为搥于须菩提耳边打。 不能生微念心乱。 何以故。 入空定故。 疏。 即难行禅者。 难行瑜伽有三。 明法已引。 今重取意出之。 谓住深静虑舍而利生。 生于欲界为一。 依止静虑。 发无量菩萨二乘境界等持为二。 依此速证无上菩提为三。 今文正当第三。 疏。 初句标举一切门禅者。 瑜伽云。 略有四种。 一者有寻有伺静虑。 二喜俱行。 三乐俱行。 四舍俱行静虑。 疏。 复云门者。 即智论问云。 何以不但言三昧而复说门。 答但语三昧无量数如虚空。 无边菩萨云何尽得。 是故说门。 菩萨入一三昧中摄无量三昧。 如牵衣下。 同此中意。 疏。 非唯不乱本定更增者下。 出增相。 猪以秽身揩于金山。 非唯不污而令山色转益明净。 斯乃外境之猪益定山之净。 疏。 住清净念即现世乐等者。 瑜伽二世乐有九。 一者神通变现调伏有情静虑。 二记心变现调伏有情静虑。 三教诫变现调伏有情静虑。 四于造恶者示现恶趣静虑。 五于失辩者能施辩才静虑。 六于失念者能施正念静虑。 七制造建立无颠倒论。 微妙赞颂摩怛理迦能令正法久住于世静虑。 八者于诸世间工巧业处。 能引义利饶益有情种种书算测度数印床座等事。 能随造作静虑。 九生于恶趣所化有情。 为欲暂时息彼众苦。 放大光明照触静虑。 今但通举二世乐义耳。 第六善现行。 疏。 体即般若亦忘三轮而照也。 般若三轮者。 境智众生分别。 就标名中二。 一总显体。 二瑜伽下。 正释名。 于中二。 先引三慧立名不同。 后依之释名。 前中略出四说。 就摄论三中准论具列云。 一无分别加行慧。 二无分别根本慧。 三无分别后得慧。 论具释云。 无分别加行慧。 谓真如观。 前胜方便智。 无分别根本慧者。 谓真如观智。 三无分别后得慧者。 现诸世俗智。 能起种种等事。 梁论三慧者。 论中释云。 从闻无相大乘教。 得闻思修。 入分别相空。 通名无分别。 加行般若若入三无性者。 无分别智名无分别般若。 若得无分别智后得入观。 如于所证。 或自思惟。 或为他说。 名无分别后得般若。 由具此义故说般若有其三品。 疏。 本业以照于三谛者。 经云。 一照有谛慧。 二照无谛慧。 三照中道第一义谛慧。 皆十度明义者。 经具列十故。 疏。 经有十度下。 第二依之释名。 言今为顺文者。 多同瑜伽故。 虽彼依六中下。 解妨。 妨云。 唯识云。 若依六度则般若具摄三慧。 谓加行根本后得。 若为十度第六唯摄无分别智。 今何引六而成十耶。 故今释云。 约圆行说亦兼正明义如本业是。 疏。 古人亦依下初叙昔。 二此得次第下辩非。 三今约下辩正文。 中犹略今具引三慧。 瑜伽释三慧相云。 云何菩萨一切慧。 此有二种。 一者世间慧。 二者出世间慧。 复有三种。 一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 谓若诸菩萨于离言说法无性。 或于真谛将欲觉悟。 或于真谛正觉悟时。 或于真谛觉悟已后所有妙慧。 最胜寂静明了现前。 无有分别。 离诸戏论。 于一切法悟平等性。 入大总相究达一切所知边际。 远离增益损减二边。 顺入中道。 是名菩萨能入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 释曰。 据此即具足加行根本后得三慧。 亦具照有照无照中道三慧之体。 是第一慧。 今经文中第一段内。 便具三谛之慧故与之同。 二释上第二慧。 证真善了于俗故。 广知五明等。 论云。 若诸菩萨于五明处决定善巧演说。 如前力种性品。 应知其相及于三聚中决定善巧。 谓于能引义利法聚。 能引非义利法聚。 能引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 皆如实知于是八处。 所有妙慧善巧摄受。 能速圆满广大无上妙智资粮。 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释曰。 此是后得广知诸法三聚。 即前能引义利等。 亦即善恶无记兼五明为八。 五明即内明因明等。 三释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 云有十一种。 如前应知者。 即三十七论成熟品。 成熟自性自有十一。 谓由有善法种子(一)及数习诸善法(二)获得能顺二障断净(三)增上心有堪任性(四)极调善性(五)正加行满(六)安住于此。 若遇大师不遇大师。 皆有堪任(七)有大势力(八)无间能证烦恼障断(九)所知障断(十)譬如痈肿熟至究竟。 无间可破说名为熟(十一)前十别明。 后一总喻熟相。 疏。 住无得现现即无得者。 住无所得即空观也。 示无所得身等假观也。 故云住无得现。 现即无得上二不二中道观也。 故云寂用无碍斯为中道。 从若异后下结弹古人。 以璎珞三慧别配得中道慧。 是相待中非得中也。 疏。 何者若偏观下。 出次第三观过相。 有则定有定有着常以离空故。 定无着断以离有故。 离二明中故是相待。 疏。 若总观下。 示圆融三观之德。 于中先有两句。 向上成次第之过。 明次第三观有一异过故。 二者即初二句反释双遮三一。 故即一而三下。 双融中具有四句。 皆融即一而三是一句。 即三而一是第二句。 双非三一是双非句。 由即一而三故。 非三即三而一故。 非一四虽即一体而三用历然。 虽有三用。 而一体无二故双照三一。 即遮而照。 即照而遮。 故圆融也。 在境下。 结成谛观。 疏。 古德下叙昔。 虽非经意释文稍巧故复叙之。 故云亦是一理。 以唯识观相不明显故。 故不为正。 疏。 故晋经云。 非有说有者。 今经无此。 示意相隐。 但有言语道断。 即通身意故引晋经意在有说之言。 疏。 然上之所住下。 总释上三业所住不同。 一如实心即自性清净心者。 胜鬘起信等皆立此名。 庄严论第六云。 众生于无性及有可得。 此二处中互生怖畏。 为遮怖心而说颂云。 譬如清水浊秽除还本净。 自心净亦尔。 唯离客尘故以说心性净。 而为客尘染。 不离心真如别有心性净。 释曰。 后偈释前偈上半合上半下半。 释下半。 既不离心真如别有心性。 明知但是离于客尘说之为净。 净体即是自心。 心即真如此自性净心即如来藏。 亦是本来净识故。 真谛三藏说有九识。 第九名阿摩罗识。 若唐三藏此翻无垢。 即第八异名。 谓成佛时转第八识以成此识无别第九。 若依蜜严经心有八种。 或复有九。 又下卷云。 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 即同真谛所立第九。 又真谛三藏所翻决定藏论。 九识品云。 第九阿摩罗识。 三藏释云。 阿摩罗识有二种。 一者所缘即是真如。 二者本觉即真如智。 能缘即不空如来藏。 所缘即空如来藏。 若据通论此二并以真如为体。 故起信一心二门生灭门中。 说其本觉即真如门。 体无二也。 余名随释可知。 疏。 举多名者即上七名故。 收真如法界。 略有百名。 权教最多。 言百名者。 谓法性。 不虚妄性。 不变异性。 平等性。 离性生。 法定。 法住。 实际。 虚空界。 不思议界(已上大般若)真如实有空不空性胜义(已上佛地论摄论)无相无为正性(已上思益中)法位(大品)真性。 无我性。 真实性。 心性一心(上亦大品下三亦华严)唯识性。 无性法印(第一回向云以法界印印诸善根故)寂灭(智论)三性中名圆成实性。 三身中名法身。 三净土中名法性土。 三佛性中名自性住性。 五法中名如如。 五藏中名皆是谓法界藏。 法身藏。 出世间上上藏。 自性清净藏。 如来藏。 四胜义中名胜义。 胜义亦通证得。 及道理中灭谛(瑜伽六十四中)六谛中亦名真谛。 现观七谛通达中名法性。 显扬二种佛性中名理佛性。 十四谛中名胜义谛。 三般若中名实相般若。 三三宝中名一体。 三解脱中名空(出智论七十四)二果中名智果。 涅槃中名性净方便。 二谛中名真谛胜义谛。 三谛中名空谛(仁王经)四谛中名灭谛。 或名实谛。 显扬名一谛。 或名中道。 或名解脱。 涅槃中以一百门显解脱异名。 或名不二法门。 或名无二性。 或名实性。 或名实相。 或名无量义。 亦名第一义谛。 亦名第一义空。 上来众名若在大乘权教中者。 但就理名之。 若实教中或就即事之理。 即理之事。 事事无碍。 然皆通权实教。 疏。 五名无得物之功者。 若依世俗名以召实。 实以当名。 故使命火不得于水。 命水不得于火。 今约真谛故平等无依。 此五六句皆先标无依。 后若名在法等反以释成。 如有一人虽先知。 有曾未相识。 忽然见面终不得知此是某人。 此为见义不知名耳。 义即境义。 六中有人虽闻其名竟不识面。 召火不烧口明知名中无有义也。 亦应云言饭已饱等故。 智论四十七云。 凡有二法。 一者名字。 二者名字义。 如火能照能烧是其义。 照是造色烧是火用。 二法和合名为火也。 今闻火名不得照烧之义。 故无得物之功也。 疏。 然世法与佛法实无二体者。 同一真如故。 无事非真。 事亦即如故。 云假约事理以分其二。 疏。 故以五句显非一异者。 初二句当相以辩通。 非一异正是非一。 三一句正明不异。 四一句别明不一。 五亦无差别句。 即事事无碍。 第六了知总出所以。 疏。 若约漏无漏等者。 对上事理此二皆通事理。 上初二句即是非一。 今约漏等。 初二句义却成非异以相即故。 三约同体。 四不坏事。 五事事无碍。 疏。 非如八地心欲放舍者。 八地菩萨证无生忍。 便欲放舍利众生事。 诸佛劝起令忆本愿利益众生。 是不忘本心。 不舍愿炷等。 即菩提心灯。 疏。 二堕悭贪失者。 法华第一云。 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 此是为不可。 第六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0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