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十 内容: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十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德王品瑶亮云。 五行是略。 十功德广。 一二功德广圣行。 乃至九十功德广病行。 太昌宗云。 从初至六广前三行主对相应。 后四广后两全不相应。 光宅云。 五行十德体一义异同是因善。 起自外凡终于穷学。 感后集果谓之为行。 酬前习因谓之功德。 是则行因德果。 开善云。 五行据浅十德据深。 五行始于闻经终于初地。 十德始于初地终金刚心。 故品初则叹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闻者惊怪。 第六功德以金心为体。 河西云。 五行是涅槃因其趣深远恐惮不修。 故举十德庄严奖劝令学。 今皆不然。 前两家以广略主对义不相应如其所说。 光宅云。 习因习果乃菩萨之位不关佛乘。 开善云。 行浅德深。 文云第九功德初发五事悉得成就。 此不应深。 圣行以大涅槃心修。 婴儿行云得大涅槃此那忽浅。 河西云。 是奖劝之语。 奖劝则通何处不劝研其遗文。 不与经会。 皆不用之。 今依经文菩萨当修五种之行行即是修。 文云菩萨修行大涅槃经得十事功德岂非是证。 前三圣行各说行果亦是于证其文则少。 后十功德非不明修而证文多。 其事显故判行为修以德为证。 就文为三。 一佛明十功德。 二高贵领解。 三总结。 初又二。 一总唱十数。 二别释。 初倡数为三。 有对告倡数称叹。 初对告者光明遍照论外化广。 高贵德王辨内行深。 又光明是般若。 高贵是法身。 德王是解脱。 解脱摄法故如王。 般若理周故遍照。 法性尊极故高贵。 三德具足以目一人。 从德名人从人题品。 次倡数者直倡十数不别列名。 下别释中一一出名。 三称叹者河西云。 梵本云希有奇特。 钝根小智闻则惊怪。 翻者略希奇但存九句。 独佛境界不与小共。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不可思议。 深无底故惊。 广无边故怪。 不真故非内。 不假故非外。 分别智所不知故非难。 泥洹智所不洎故非易。 无色故非相。 无心故非非相。 无去来今故非世法。 无边无中故无相貌。 绝四离百故世间所无。 何等为十下。 第二是历别解释。 先徵起次正释。 即为十章。 旧分此不同。 冶城为两周。 初功德不闻而闻从浅至深。 至第六功德金刚三昧为一周。 第七功德又始发心至第十功德修三十七品见佛性为一周。 开善作三周。 初周如前。 第七第八为二周。 谓从善友生即是外缘第九第十为一周。 由信心得即是因由。 今谓若望法华明三周义。 初法次譬后因缘。 皆重说前义故言三周。 今之功德名义永异岂同三周。 今但为十。 初文为三。 先明五事。 次论义。 三结。 初文又三。 先标五章。 次列。 三别解。 旧明五事为三慧。 初一闻慧。 次一思慧。 后三是修慧。 有云。 初两是闻思二慧。 中间二是闻思功用。 后一是修慧。 兴皇以初一是本后四相成。 由闻得益益故断疑疑除故直直故知秘。 今明不然。 三慧似道此文明证修大涅槃得十功德真证炳然。 尚不得以别真道释。 何用小共似道释之去文逾远。 兴皇以五法相由是亦不然。 夫入证在怀非复前后说非行时。 何况证时犹在次第。 文明证得而作修解。 文明不共而作共解。 文明不闻闻而作从他闻解。 文明不思议作思议解。 文明秘密作显露解。 文明圆备作偏缺解。 文明惊怪作寻常解。 文明无差作差别解。 文明中道作边穷解。 若依文者无十过失。 不知何故拒抗佛经(云云)。 私谘。 后学请观初德五法之文。 不闻而闻犹参因相。 闻已利益等四。 全是果上之名。 初既多立果名。 余九纵似修因。 亦是正中之行。 章安置多少之言意亦如是。 乃至细寻九句之文。 皆悉顺于若修若证。 故知凡诸释经若寻文取义。 若依义判文。 不然则罔象消文必招众失。 三解五法文自为五。 初释不闻闻为三。 标释结。 标不闻闻者。 乃是圆证妙悟发解称闻非他边领。 若从他闻即是闻闻何得是不闻闻。 次所谓甚深下此即是释。 释此圆闻。 一闻一切闻不可具说。 略举三种。 初不闻闻第一义谛。 二不闻闻俗谛。 三不闻闻真谛。 此之三谛三法一心。 非前非后不浅不深。 故言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二乘之人永不证中。 故不与共亦不证俗复不与共。 其虽证真不知真之秘密。 亦不与共如此不共是故惊怪。 乃至非是世法上所称美正叹于此。 今初就不闻闻第一义中为二。 初通列。 次通释。 初列中。 一佛性。 二一体三宝。 三四德。 四涅槃常住。 五如来涅槃。 次通释一一事中。 无非中道甚深。 凡二十句余亦如是。 次从复有不闻闻一切外道经书下。 是第二不闻。 闻俗谛又二。 初列俗谛法。 二明秘密。 初俗法者。 然根本有三外道。 各有经书此但列迦毗罗优娄佉。 不明勒沙婆者略。 又迦毗罗计一。 即阴是我。 优娄计二。 异阴是我。 勒沙婆计亦一亦二。 亦即阴亦异阴。 与二人略同故不说。 复有十二部经去。 是第三不闻。 闻真谛法亦二。 一闻真谛法。 二闻秘密。 皆言因此经而得闻之。 即是圆证之义。 毗佛略中。 明三宝一体佛性常住涅槃。 小乘所无是故除之。 三结如文。 次释闻已利益者为三。 标释结。 标证得之益。 非是思慧之益。 文云得近三菩提。 思慧犹未发真岂近义耶。 次释为二。 一略二广。 略中又二。 先提缘由故言听受。 次显真证是一心三智举三譬。 譬之真智照理。 如镜内净。 假智照事。 如炬了外物。 中智圆照。 如日遍朗。 而三番说者令人易解。 证时一心俱得三智。 二若有菩萨去。 是广明利益又二。 初叙缘由。 次历四法。 明益如文。 不从他闻是真证之益。 而能自知近三菩提故知非思慧明矣。 三结如文。 三释断疑心者为三。 标释结。 标如文。 前利益是内证断疑。 是外论去离亦称智断。 明生暗灭虽前后互明同显圆证功德故。 旧云是闻思功能。 若小乘闻思何曾闻思佛性之义。 若大乘闻思。 未见佛性今作离断之义。 于证义便释文为二。 初略释离二广释离。 略有三番。 初离名义两疑。 次离八倒之疑。 三离权实之疑。 初名义可见。 次疑八倒云。 疑佛涅槃是无常倒。 次明常倒理须具八而文略。 将三单对一双是五种(云云)。 涅槃四倒总别之殊。 三疑有三下。 离权实上疑。 疑三乘是疑权。 了众生佛性是实理。 须具列佛性今但互现。 复次下二是广离又三。 一离众多疑。 以无常为首者。 即离实法上疑。 次复次色是我去。 即是离假名上疑。 三四重五逆下。 是离依正两报上疑。 五逆四重就正报论重恶。 有佛性无佛性就正报论极善。 世界有边无边是依报。 初如文。 次假名中。 云生死之法有始有终者。 有始有终是邪外所计。 内亦有之。 一云生死都无终始十二因缘轮转无际。 二云无明一念即是其始。 金刚后心即是其终。 三云无始而有终。 经云无始。 无明即是无始。 佛果即是有终。 若定作三执即是争论。 真证之时即便得离。 听是经下三结如文。 四释慧心正直无曲亦三。 标释结。 初标。 前明内证三智外离诸疑未知何智。 今标正直之智非是二边。 所以双举正直邪曲两章。 次释出既识二边正直自显。 菩萨修圣行时已能除凡夫二乘邪曲。 当知五行是修曲见既除所见则正。 当知十德是证明矣。 释声闻曲见如文。 三修行如是下结可解。 五释秘密义亦三。 标释结。 初能知者标也。 前无二边邪曲而有正直中道之慧。 此慧能知深密之义。 次释中为三。 一果深密。 二因深密。 三不思议深密。 初所谓下。 即是如来大般涅槃即果深密。 次一切下是约因。 三复次下。 约不思议。 实无有我而于未来不失业果下二句。 此寄无而言有。 次诸业下四句。 寄有而言无。 寄有无而言非有非无。 寄非有非无而言有无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复不可思议。 玄而复玄约不思议而论深密。 尔时光明下。 第二论义为四。 一德王论。 二琉光论。 三无畏论。 四德王重论。 初为两。 先问次叹。 问为两。 初领旨仰非。 二正难。 上虽说。 五事今正难初事。 凡作三双。 初一双作夺门。 次作纵门。 三作况门。 初夺门为两。 先法次譬。 法说为三。 初通约有无夺。 次正就不闻闻夺。 三结。 初有无夺又二。 初夺次遮。 初文夺分使成两次无不应下。 遮生灭不得作一。 次如其下。 就不闻闻夺。 三世尊若不下正结。 先结定成两。 次云何下结定不应。 一譬如下。 是第二譬说先譬次合。 譬中夺凡累三譬。 至是住相何因有去。 去既未至所以须去。 生已生故故不更生。 若其不生即不生。 不生不得不得例尔。 皆定夺为两。 次闻已下。 合譬不得为一譬中无不一譬。 但是开合互现耳。 从世尊若不闻闻下。 第二一双。 是纵难。 难有三。 初纵众生有三纵一徵。 次纵佛果有一纵一徵。 三更结两纵如文。 从世尊凡是色者下。 第三一双。 是况难前就色声况。 次就三世况。 初文者障内色可见。 障外不可见。 麁可见。 细不可见。 质柱一边见。 余边不见。 世间之色尚有可见不可见。 况涅槃微妙云何可见。 声亦类尔。 次三世者。 三世有为尚不可见。 涅槃无为何可见闻。 尔时世尊下第二叹答。 旧云。 称叹此非是答。 今明亦是答。 其以定相难佛明幻等岂可得定众疑皆息是为叹答。 琉璃光光来非青见青。 非黄见黄。 岂非不闻而闻。 即是瑞答。 后琉璃光答问即兼答。 德王无疑为众兴问。 凡此三答三答三根释然。 河西亦言叹是总答下别答。 时大众中下。 第二琉璃光论义为二。 一从远来。 二至已论义。 初又二。 先现来相。 次正明来。 初现相中先放光。 次问答。 初放光者。 乃是奇异。 仍释前问名为瑞答以示来相。 放光是光体。 大众遇光是光用。 师子王定即自在定。 迹既自在乃显光体不可思议(云云)。 尔时文殊下。 二问答又二。 先明其本。 次明其迹。 初本又二。 先无言辩本。 次寄言辩本。 初四菩萨相问皆默者。 一显诸法无言。 二显此疑应从文殊得解故余人不答。 文殊问佛佛默然。 众见佛默答咸谓文殊玄解。 所以迦叶复问文殊文殊又默。 众谓迦叶已解。 如是传传乃至五百。 尔时世尊下。 第二寄言明本。 先问次答。 凡有七番。 前六皆破定相次一明因缘。 私谓此因缘答是破是立。 因灭无明即是破也。 如前皆默炽然菩提即是立也。 如后世俗又前是自行破立故众皆默。 后是为他破立故答。 光缘故知光之本者莫逾菩提之灯。 是故此光非色现色从真起应。 自彼而来放光召机故非现而现。 问菩萨放光岂是常住。 一云藉彼佛力故有常光。 二云彼菩萨是佛自有此光。 佛言文殊下。 第二辨光迹。 亦有问答。 佛言莫入即止其本。 应以世谛宜明其迹。 迹文为三。 初此述彼土。 次彼述此土。 三明菩萨欲来。 尔时琉光下。 第二彼菩萨正来。 非彼佛不能答示佛道同。 欲生此土善灭此土恶令见性得道。 是故遣来。 问若诸佛道同彼土遣来此应遣往。 答亦应遣往但略不说。 又随化主所举此佛举彼菩萨故菩萨来彼亦应举。 此但略不举。 问迦叶好世不说此经。 今佛恶世对治无常故说常经。 满月如来亦出好世何以说之。 问难皆与德王同耶。 答常治无常其土应无。 若逗常机任理而说是故云同。 并云昔所不闻而今得闻可非对治。 又迦叶如来亦有常机何故不说。 今解不尔彼土虽无对治之说亦二悉说迦叶亦尔。 尔时世尊问下。 第二至已论义为二。 初旁论去来。 二正问上义。 初文者。 然问答前后随缘不定。 此中佛先问次菩萨问。 此中旁论与纯陀异。 上文对佛而文殊旁难。 即是人旁而法不旁。 此中正应问不闻闻而问去来。 即是法旁而人不旁。 佛问意者。 汝见诸法有去来故来无去来故来。 琉光答十番。 初两就前境明无来。 后八番约迷悟。 悟无去来。 迷有去来。 琉光明理不去来而迹有去来。 迷悟亦尔。 兼答高贵不闻而闻。 世尊且置下。 正论义为四。 一请许二问答三重研四结难。 请许如文。 次琉光下问若具足问应如德王三双六隻。 此中直问闻所不闻。 凡有三异。 一德王问广琉光问略。 二德王问证琉光问修。 三德王问不闻闻。 琉光问闻所不闻。 云何会通。 解云琉光在本土亦作三双之问。 众已闻广是故但略。 德王通问五行之证。 证是内悟不由外闻故言不闻闻。 琉光问证中之修即是天行。 天行任运念念增明故言闻所不闻。 词异理同(云云)。 佛答为二。 初缘起。 二正答。 初缘起中二。 有赞许诫听许有六句似如六度而不次第。 汝欲尽海我能善说此约精进许。 拔毒箭此约戒度许。 慧炬照明此约般若许其问不闻闻。 佛许汝于佛性未得明了我有慧炬能为照明。 当知广说不闻闻即广佛性。 上文云云何不闻闻得闻常乐我净复是其义。 若琉光问与德王同琉光得了因高贵亦然。 下文云我因是事即得悟解一句半句得见佛性入大涅槃。 若不闻闻是佛性者三句。 云何不闻闻是了因。 闻不闻是缘因。 不闻不闻是正因。 闻闻是境界。 又是因性。 闻不闻是因因性(云云)。 例来不来生不生至不至等亦复如是。 作船师此约忍度许。 生赤子心此约禅度许。 惠施此约檀度许。 次谛听去。 是诫听又二。 初诫未闻。 次诫闻已。 诫未闻有三。 谛听令不覆器。 善思令不漏器。 念之令不污器。 不覆故能受。 不漏故不失。 不污故堪饮。 诫闻已亦三。 初三事诫覆。 次二事诫漏。 次五事诫污。 初标覆次释覆。 当生敬信标法。 至心听受标已。 恭敬尊重标师。 莫求其过释覆法。 莫起三毒释覆已。 不观种姓释覆师。 若无三事即器不覆。 从既闻法已下二是诫漏。 莫生骄慢去是勿漏生死。 亦莫生念去勿漏涅槃。 无此二边即是不漏。 从于佛法僧去。 诫勿污一勿污一体。 二勿污四德。 三勿污大乘。 四勿污无住。 五勿污法相。 若作别体污即不能尊师。 若起四倒污即不能尊法。 若起小乘住着生贪污即不能尊自。 无此五失即是不污。 凡行十法结是至心(云云)。 问琉光放光光即常住安被斯诫。 答椎堪叩物寄圣诫凡。 善男子有不闻闻下。 第二正答即为二。 初约不闻闻四句。 次广开不生生两番四句。 南方旧解。 初四句是法说。 后两四句是譬说。 地论人。 初四句是教相。 次二是证相。 观师云。 诸四句无异为逗三根三番说之。 旧解。 初番四句诸师不同。 一师约二谛云不闻闻即真为俗故真得有闻。 不闻不闻此但真谛绝无见闻。 闻不闻即俗为真无所闻也。 闻闻但是俗中有于见闻。 一师约真应不闻闻者法身起应。 不闻不闻法身嶷然。 闻不闻者摄应还真。 闻闻应迹闻见。 一师约生死涅槃。 涅槃真寂不闻不闻有感便应。 不闻而闻生死纷紏。 若能修道则闻不闻。 若不修道常是闻闻。 一师云。 闻闻四句非是正意。 后重研不生四句方是正意。 宜就不生等解。 不闻不闻是涅槃无始无终。 不生生是涅槃无始而始。 生不生是涅槃无终而终。 生死亦然。 生生是生死无始无终。 不生生是无始而始。 生不生是无终而终(云云)。 今谓义皆不然。 何者此三番四句圆冠诸法靡不该通。 用圆释经犹惧不会安得偏作若教行证法譬解耶。 非但方不会圆兼复屠割伤体。 又一师依于一谛以释四句。 虽言亲密弥益疏遗。 况作二谛疣累转多。 真应生死涅槃等二亦复如是。 况作生生等三句解者损失事深。 况作互无只是小乘少分意耳不关大道。 今皆不用。 又此十事皆是内证。 德王难不闻闻。 琉光难闻不闻。 二词虽异而同问证。 答正广明四句。 若欲释之千涂万辙同显斯证犹惧不当。 而诸师蓬飞野外蓱流海表。 偏据事相执一害诸。 非但乖圆永不闻证若以四句通释诸义触处皆通欲解初四句应扶佛语。 佛虽答证意在通修。 初入证道修道忽谢无所可有名为不闻。 真明豁开无所不照即是于闻故名不闻闻。 证得如是大般涅槃。 大般涅槃无有闻相故名不闻不闻。 证起惑灭名闻不闻。 寂而常照随扣则应名曰闻闻。 今取佛解不生生中四句。 释此既是佛解非徒穿凿。 初句明证智。 次句明证理。 第三句明证断。 第四句明证应。 若事若理智断自他于初证中具足无缺。 如此之证不与小共不可思议闻则惊怪。 尽涅槃海此一妙证释二人疑。 复此不闻闻是证圣行。 闻不闻是证梵行。 不闻不闻是证天行。 闻闻是证婴儿行病行。 一证一切证圆证具足。 故上文佛告迦叶不独汝得如是五行。 今此众中五十三万人悉皆同得如是五行即其义也。 复次不闻闻是证了因。 闻不闻是证缘因。 不闻不闻是证正因。 闻闻是证境界。 故佛答琉光云。 汝于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炬能为照明即其义也。 复次不闻闻是证圆净。 不闻不闻是证性净。 闻不闻闻闻是证方便净。 故佛答琉光云。 汝今欲尽大涅槃海我能为汝具足解释即其义也。 若得此意于一证中自在广说(云云)。 第二广明四句。 从如不生生去明两种四句。 云何名如是不异义。 彼此四句不可异故。 于彼四句更立名义互相显释类例可通。 略举两种。 显广义端。 遍冠一切内外诸法。 那言此四是譬说耶。 兴皇例以此四句。 通于本有今无雪山割肉等偈。 不生生是本无今有。 生不生是本有今无。 生生即是三世有法。 不生不生即是无有是处。 生不生是诸行无常。 不生生是是生灭法。 生生即是生灭灭已。 不生不生是寂灭为乐。 不生生是如来证涅槃。 生不生是永断于生死。 生死即是生生。 若能志心听常得无量乐即是不生不生。 今明初约圆证根本其义既立。 遍通一切内外之法。 何但通诸大经亦通小律。 生生是诸恶。 生不生即是莫作。 不生生是诸善奉行。 不生不生是自净其意(云云)。 非但通于大小经律。 亦得通于菩萨之论。 生生是因缘所生法。 生不生是我说即是空。 不生生是亦名为假名。 不生不生是亦名中道义(云云)。 世尊云何不生生下。 第三重研。 何故重研。 良由不闻闻等义犹难解。 更研不生生等重助释之。 若了不闻闻等则不重研。 不生生等今欲类例通之使遍一切故重研也。 又为二。 一约内四句。 二约外四句。 内四句中句句皆。 先问次答。 安住世谛者有二义。 若就生死外法。 即是初念託胎来名安住世谛。 若就涅槃内法。 修习方便位名安住世谛。 从修发证无明豁破。 即是初出胎时。 亦是涅槃无始而言于始。 将此类通不闻闻等。 即是圆证其义转明。 世谛死时亦有二义。 若就生死外法福命俱尽名世谛死。 若就涅槃内法。 即是无明尽时名世谛死。 亦是生死无终而终。 四住菩萨旧云。 十住中第四生贵住于生自在。 又云。 十地中第四地断见谛尽。 不生三涂能以神力示自在生。 今观二解。 一似别义。 一似通义。 未会此文。 寻此义意但令菩萨四住惑尽。 非是结业牵生三界。 而能示现名生自在地。 经有六住义。 第四住与此义相应。 具如止观第五。 是引彼亦引证不生生等。 第二约外法四句而言未生生者。 未之与不各随义便。 琉璃光下。 第四结难。 于三四中但难不生生等。 于不生生等四句中但难生生。 欲因生生广解诸句。 就文为三。 一难。 二解。 三领。 就难为六隻三双。 初就常无常难。 次就自生生他难。 三就本有本无难。 皆难生生。 为常故生。 无常故生。 为自生。 为他生。 为本有生。 为本无生。 初文常无常者。 生若是常有漏之法应无此生。 生若无常则有漏是常。 生自无常无常则灭不能自固。 岂生有漏。 有漏既其不为生之所生故应是常。 次世尊若生自生下。 第二结自生生他难。 生若自生生无自性者。 言生既自是所生非复能生无能生性。 故言生无自性。 二云生本假缘未有自性何能自生。 若无自性何能生他。 能生他者等是生他。 何故但能生于有漏之他。 而不能生无漏之他。 有漏无漏望自俱他。 世尊若未生时第三难。 若本有者未生之时已是于生。 何故于今方名为生。 于今乃是缘合之时。 若本无生而可生者虚空是无。 那不复云虚空生耶。 佛言下第二解释为三。 先非六问。 次释六非。 三答六问。 合有六非一是为七章门。 初非六问者。 若定如汝问则皆不可说。 初言不生生不可说。 即非初难生定是常。 生生不可说。 非第二难生定无常。 生不生不可说。 非其第三自生则失自性故是生不生。 不生不生不可说。 非其第四生他之难。 前云若能生他何不生无漏。 故言不生不生不可说。 生亦不可说。 非其第五本有之难。 不生不可说。 非其第六本无之难。 后一结有因缘亦可得说。 即是显四悉檀因缘而可得说。 云何不生生不可说下。 第二释上六非章门。 释第一云。 自云是生。 复云不生。 不生即常两事相乖故不可说。 释第二章。 生若无常则生复生生为生所生举体皆生。 复为灭所灭举体。 皆灭。 生生故生即举体皆生生生故不生。 即举体皆灭故不可说。 释第三章门。 生不自生本取生死。 释第四章门。 涅槃亦有生义不可定言涅槃不生。 前难云。 等是生他何不生于无漏。 无漏只是涅槃。 涅槃亦有生义。 如是修道得故。 故复是生。 是生不为灭之所灭此生即常故不可说。 释第五章门本无有生岂可言未生已是有。 释第六章门。 不可定言有于不生。 而复有于可得之事。 所以复生。 不同虚空一向无生。 第七可说章门。 十因缘者。 除后两支。 前十为生而作因缘故可得说。 此只消文。 止观中释四句稍广。 私谓准彼释意与今大经文理雅合。 深会彼文无生之观咸契涅槃无生之文。 莫入空定大众钝。 故有二解。 一云众实是钝不解空定故言莫入。 二云若作空定之说众解则迟。 空义深隐取解为难。 以迟难为钝。 然经文偈六句皆不可说。 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佛六番释不可说竟。 又指因缘亦可说竟。 此义犹略。 今更两番说有因缘皆可得说。 具于一句作四句说。 所谓不生生。 生生。 生不生不生。 不生四句皆如此说。 是为因缘亦可得说。 亦应言有因缘故皆不可说。 何以故。 一句具四。 何可偏作一二三说。 为此因缘则不可说。 乃至四句悉具四句那可偏作一二三说。 为是因缘皆不可说。 又四句即事而理。 理皆不可说。 又四句即理而事。 事皆可说。 何以故。 下文云。 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多闻。 今例此义若知四句即事而理即是说。 地师名前三种四句约教行证。 一往而言非无此义。 今欲分别此之六句。 似如襌複通别惑解。 初两句明通别惑。 次两句明通别解。 不生生是别惑襌。 生生是通惑複。 不生生是通解襌。 不生不生是别解複。 次生句。 结前襌生複生同是惑生。 次不生句。 结前襌不生複不生同是解故。 如此襌複惑解皆不可说因缘可说。 具如前辨(云云)。 善男子有为之法下。 第三答。 即正答六问。 答前六句为两。 初答前两问。 次答后四问。 答前又二。 先别就四相。 次合就四相。 初别就四相即为四。 初言生是常者。 当其分部守其自性故得是常。 言无常者住来住生。 生即改变复是无常。 住亦如是。 为生所生不得是常。 异亦如是。 而言法无常者前生中云。 住若无常生亦无常。 今举法对异。 还是前生住无常法。 异亦有常无常义。 具如生住。 坏亦如是。 文云。 本无今有坏亦无常者。 本无今有只是生义。 已生来生坏坏不得是常。 本有今无复是无常。 善男子以性故下。 合明四相。 各守性分皆得是常。 以二义故不得是常。 近论念念迁变。 远望涅槃即复非常。 为涅槃所断是故非常。 善男子有漏之法下。 二答后四难又为二。 一正答第五兼答第六。 二正答第四兼答第三。 此初答第五问者。 上问若本有者云何于今乃名为生。 今答云本有生理非是已有今方是生。 即兼答第六等是无生。 何故不说虚空为生。 今答亦云有可生之理方得有生。 虚空无可生之理。 何得说空以之为生。 无漏之法下答第四难。 有法譬合初文者。 初难云。 若能生他应生无漏。 今答无有生于无漏之理故不能生。 有漏之法有生性故。 故可得生。 兼答第三生无自性难。 若有自性生能生之既无自性岂可得生。 兼答两意。 自然悬去。 次譬中举火眼者。 各有其性。 火性能生眼性能见。 此中言有生性故生能生者即是破性义竟。 然后说性是则无爽如前非性执竟。 后方云有因缘时则可得说合如文。 尔时琉光下第三领解又二。 初经家叙相。 次正陈解。 陈解又二。 自陈陈众。 初陈自云闻不闻。 陈众云不生生。 此即陈其得解之门。 只为不至至四句。 有未解者无畏更问生不动国。 德王更论不至至等。 世尊我今已解下。 第三无畏论义为三。 一请许。 二论义。 三请答。 德王之问请许如文。 二无畏论义有三问答。 领解问中又二。 初问此生彼。 次问彼利根。 此两相成转侧为异。 问经说净秽二土菩萨互有胜负今云何通。 答若敌对相望净土则胜若权实相望若入实净土胜。 若入权秽土胜。 次佛答。 正答初问兼遣后问。 偈有二十一行为两。 初十行是止善。 后十一行明行善。 然净土之业即菩提心。 今论别行乃是总别不异。 三领解如文。 是光明遍照下。 第三请答德王之问。 上中已解为未悟者更请。 先问次佛答。 问如文。 佛答为二。 先赞诫听。 次正答。 答中先举未至不至。 次牒闻不闻。 初又二。 初标至不至章。 次解释。 释中意者。 然德王初问有三种六种。 佛说六喻及光瑞答不闻闻竟。 次琉光论义已答不生生竟。 今更重牒不至至尔。 初闻不闻四句上根已了。 次不生生。 四句中根又悟。 今为下根释不至至缘之所宜故前后间出尔。 就此四句前两句明涅槃有至不至。 修道除惑则至不尔不至。 下两句明生死有至不至。 若修道背厌则不至。 不尔则至。 还重反覆成上诸句。 然此中解释还须望前。 前云不生不生即大涅槃。 此言不至还是不生更无别异。 若尔何以不同前明不至不至。 答为缘襌複。 不至者即是凡夫不能修习所以不至。 不至至者。 亦望前初出胎时名不生生。 此中言不至至于生死互举一边。 至不至者亦须望前。 世谛死时名生不生。 亦是互举。 至至亦须望前。 前云生生不断。 此中还论生死故与前同。 次牒闻所不闻又二。 前列四章。 次释中但释一句。 前已释竟不欲烦文。 地人别分教证浅深之异。 然今文意只是缘宜。 宜作三说。 但是悟有前后非关法有浅深。 何以故。 语异义同故。 尔时光明下。 第四德王重论为二。 初襌问果。 次双问因果。 初问为二。 一问二答。 问为三。 一问涅槃始有即是无常。 二问因庄严故复是无常。 三问涅槃若有亦是无常。 于第三问中复有四章。 不者直作七问。 一问本无今有故无常。 二问因庄严故无常。 三问若是有故无常。 四问可见故无常。 五问不平等故无常。 六问有须待故无常。 七问有名字故无常。 初问又三。 谓领旨略问广问。 广问有法譬合。 第二第三第四如文。 第五有两重譬合。 第六有譬有合。 引昔第七如文。 尔时世尊下。 第二佛答三问。 初答本无今有有法有譬有合。 地人作真缘两修释。 言真修是本有。 缘修是始有。 三论师。 用正因缘因释。 正因是本有。 缘因是始有。 从汝言因庄严故下。 答第二有法有譬。 譬中三重譬合如文。 从汝言因缘故下。 答第三涅槃是有。 一往问答似不相应。 问直云涅槃是有即应无常。 今举五因者。 明涅槃不同五因之有。 后举生了而复简生。 但同于了只答此问即兼余四。 前举五因似四缘三因。 生因即报因但长有。 草木和合因。 即是习因善恶自然相似。 住因即依因。 增长因即增上缘。 远因即缘缘但无次第缘。 后二因者不同作因同于了因如文。 以后二因简前五因皆作因故。 尔时光明下。 第二双问因果。 问中二。 先六度即是问因。 次问涅槃即是问果。 佛答又二。 一双答因果。 二别答因果。 初双答如文。 善男子云何是施下。 二别答因果。 又二。 先因次果。 初因中又二。 初明顺因。 次明违因。 初文又二。 初正答次叹经。 初正答为六辨度非度。 前五是少分涅槃。 后一正是判度。 有相有得则非度义。 无相无得乃名为度。 其中广举一檀为首。 余五悉指杂华。 云何菩萨不闻十二叹经。 先结菩萨为叹。 次结三乘为叹。 初文中云十二部经其义深粹者。 昔十二部但明于空比生死为深而非邃。 此经明生生即不生生。 即生不生即不生不生。 故为深邃。 亦是即有不有。 即空不空。 即非空非不空。 是故深邃(云云)。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十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4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