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十一 内容: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十一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德王品之二起卷德王问。 若犯重下第二明违因。 于中为三。 谓问答领解。 冶城为六问。 开善为五问。 只是三意。 初两问四罪。 次两问一阐提。 三一问不定。 初问四罪者。 若有佛性不应堕地狱。 如其退落佛性不持。 第二问。 若有佛性。 云何复言无常乐我净。 若无四德岂有佛性。 第三问。 阐提断善应断佛性。 第四问。 不断佛性何名阐提。 第五问。 四罪与阐提等不定还生善根。 涅槃不定还成凡夫。 难文小广。 入涅槃已若还出者。 圣还成凡。 若尔佛无四德。 若不尔者阐提亦无成佛之义。 前难令涅槃无常。 佛答非无常。 此中作不定难。 一切不定则一切无常。 则涅槃亦是一切之限亦应无常。 此难难一切人悉令皆转(云云)。 佛答为两。 先叹问。 次答问。 初叹问为四。 一叹现德。 二叹往因。 三叹所问超逾人天。 四诫听许说。 如文。 善男子一阐提下。 正答为三。 一答第五不定问。 第二答第三断善问。 即兼答第一第二罪人问。 第三重答第五不定问。 兼答第四问。 初答第五中三。 先标。 次答。 三结。 从如汝所言下。 第二正答第三有三番。 一约内外。 二约漏无漏。 三约常无常。 佛性中道。 非此二边故不可断。 人天是善。 三涂是恶。 凡法为外。 圣法为内。 世间是漏。 出世无漏。 有为无常。 无为是常。 佛性悉非此之两边。 故不可断。 若是断者下。 兼答第一第二罪人问。 彼虽作罪终不断性。 明罪不定。 以不定故得三菩提。 本取断已名一阐提。 性非已得云何可断。 既非定有岂能遮堕。 答第一问。 若非定有遣第二问。 又断已得方名阐提。 今性非已得亦遣第四问。 犯四重下。 第三重答第五问为三。 初汎明不定。 二广明不定。 三结不定。 初文又四。 一明恶人不定。 二明诸法不定。 三明善人不定。 四明如来不定。 此即恶人不定也。 色与色相下第二明诸法不定。 有法譬初法如文。 次譬中凡三譬三合如文。 而言亦有定相谓常乐我净者。 为其前难不定云如来入已亦应出圣成凡即无常乐。 今答不尔。 无定之中亦有定相。 谓如来常乐我净。 故言亦有定相。 须陀洹下第三明善人不定。 如来今于下第四明如来不定。 方便道中如来不定。 法身本地定不为凡是名为定。 二端不可得烧者。 两解。 一云衬身譬本地。 在外譬迹应。 此二不灭。 二云衬身譬佛智观机。 在外譬神通应物。 物机无穷故神通不尽。 是故不烧。 衬音者非应言亲音。 此衣在里名为衬衣。 善男子当知如来下。 第二广明不定。 旧解诸句。 作一存一亡。 非鬼至亡法身。 非非鬼至存应身。 今谓法应两分还是定义岂是不定。 兴皇云。 非鬼法身不定。 法身则亡非亡。 非非鬼应身不定。 应身则存非存。 存非存能鬼能非鬼。 亡非亡能非鬼能鬼。 今谓皆未免定。 何者鬼定能非鬼。 非鬼定能鬼。 虽言不定亦名为定。 今明鬼即非鬼。 亦即非鬼非非鬼。 非鬼即鬼。 亦即非鬼非非鬼。 非鬼非非鬼亦即鬼非鬼。 是一即三是三即一。 无一无三一三不定。 斯则真不定义。 余句例然。 今先唱章门。 次解释。 凡二十章门。 但解十六不释四门。 于第九短非短门中。 云现三尺身者。 河西云。 其家无儿。 产一子长三尺而死。 父母悲苦失性。 佛现儿像。 父母见子还得本心。 谓儿言。 我言汝死汝何处来。 答言从死处来。 因缘暂会。 身属众缘。 四大假合。 遍观众缘。 何者是身种种说法。 惑心即断。 便现三尺佛身光明色相。 长者得阿那含。 非漏非无漏是第十六章而最在后释。 何故尔。 佛欲广释此章。 故留在后。 又私谓诸门之中。 若漏无漏凡夫闻之多易解故。 又二。 初明非有漏。 其文极广。 后明非无漏其文甚少。 广略相望亦应可见。 初非有漏文为二。 先明三漏。 后明七漏。 问何不取三界烦恼为三漏。 而取色无色为有漏。 通取无明为无明漏。 答佛说无定。 或转三漏以为四流。 然作三漏者欲重故独为。 一色无色小轻故合为一。 无明是根本通共为一。 但数家称为漏落生死。 论家称为漏失道理。 今经意者只是烦恼则名为漏。 复次一切凡夫下。 第二明七漏。 一见。 二思惟。 三根四恶。 五亲近。 六受。 七念。 前两是漏体。 后五是漏缘。 见是利使。 思是钝使。 根是内五根。 恶是外恶法。 近是恶人。 受是受取色欲等法。 念是昼夜念念不断。 今文无思漏。 又恶漏作离漏名。 能离是道。 所离是恶。 初解见漏中应具十使。 但举疑见者。 欲明贪瞋痴慢四使通于见思五见及疑。 但在见谛思惟门中。 则为慢摄。 文又二。 先广明疑心。 后别明见使。 疑乃非见。 但疑见相关故言疑见。 生六种心者具列诸见。 庄严云。 只是五见开边为断常故言六。 开善云。 决定有我。 决定无我。 未是六数。 但总唱决定。 从我见我一下即是六数。 一我见我。 二我见无我。 三无我见我。 四我作。 五我受。 六我知。 所言六者。 一于假我计有真我。 故言我见我。 二于假我上计无此我。 故言我见无我。 三于阴身上计有真我。 故言无我见我。 我作下三种。 即十六知见中三。 河西以决定有无为二。 我见我者。 本计有我。 入定之时见妙光明。 犹如日月。 即以所见证定有我。 故言我见我。 我见无我者。 计现有我过未无我。 即断见外道。 无我见我。 谓诸有情悉无有我。 离五阴外别见有我。 如麻麦等。 我作我受者。 谓始终常有。 即是常见。 谓我能作因。 我能受果。 及以能知。 从凡夫不能善摄下。 三释根漏又三。 一明凡夫因根起漏。 二明菩萨不尔。 三结如来无漏。 凡夫如文。 菩萨下二明虽复因根不起诸漏。 行苦者二解。 一云。 即三苦中之行苦。 此若最通二云。 行是无常苦但是报。 不得为一。 言二十五里者譬二十五有。 钵譬色心。 油譬于戒。 不弃一滴譬不犯一戒。 王譬佛。 臣譬行人。 拔刀在后譬于无常。 如来拔出下。 第三结如来无漏也。 复有离漏下。 第四释恶漏。 当体名恶。 从治道名离。 又二。 先明能离之道。 后明所离之恶。 初又二。 先明菩萨修行。 后引昔证今。 初文有五种法师。 而言一经于耳七劫不堕者。 前名字功德品云。 若闻常住二字生生不堕者。 闻有多种。 若深能思惟如说行者即生生不堕。 若不能深思惟行者只得少益。 八魔者。 旧云。 无常等四各有其因。 是为八魔。 又一解。 烦恼等四及无常等四为八。 善男子我念过去下。 第二引昔证今。 于中有偈。 旧解。 上半明果下半辨因。 证涅槃是果。 至心听是因。 果中有得离二事。 证涅槃是得。 永断是离。 因亦有二。 至心是修行。 无量乐是得果。 言得乐果者。 非常乐果。 乃是行因得因中之乐果。 有人评之。 比太近局全无所以。 若只有此事何能卖身。 复云何闻此而得成佛。 观师云。 偈意无量不可得尽。 所该甚广义味无竭。 且出十义。 一三宝。 二四谛。 三三德。 四四德。 五生不生等四句。 六本有今无偈。 七雪山偈。 八四悉檀意。 九中论偈。 十四种佛性。 所言偈含三宝者。 只如来证涅槃。 此一句。 即是佛法三宝。 能证之人是如来。 即是佛宝。 所证之法是涅槃。 即名法宝。 永断一句只是助语。 若能至心即是僧宝。 能至心听即是秉行之众。 岂非僧宝。 但此一句亦得两望。 至心亦得是法宝。 至期何处即是听法。 今且属僧。 得无量乐亦是助句。 明三宝者只是两句。 且置两句。 言四谛者。 不取谛义但取行证。 证此法者佛证涅槃。 即是证灭。 何故知尔。 涅槃翻灭岂非灭谛。 永断于生死。 即是除集集是烦恼及以结业。 今生死亦是烦恼及以结业。 若能至心听。 即是道谛。 由至心听故即证道。 常得无量乐即是苦谛。 何以故。 苦果既遣便获乐报。 三三德者。 即是摩醯首罗三目。 亦是伊字三点。 如来证涅槃。 即法身德。 永断于生死。 即解脱德。 至心听。 即般若德。 更须一一释之。 四依品中明三德者。 一法身。 二解脱。 三般若。 四相品中不尔。 一者涅槃。 二者解脱。 三者般若。 即取涅槃代法身。 今此中既云涅槃者岂非法身。 永断生死是解脱者。 有生死即有累不脱。 今既断除。 即是无累宁非解脱。 至心听即是般若者。 由听法故能生智慧。 智慧既生宁非般若。 不至心者容可不生。 今既至心听即能生智。 复得法乐自娱。 非复世间之乐。 言四德者。 即常乐我净。 如来证涅槃即常德。 问为将如来为常。 涅槃为常。 今明人法皆常。 故前文云。 以法常故。 人亦是常。 永断即净德。 生死是可恶不净充盈。 既除不净便得净法。 岂非净德。 至心听即我德。 由我能听。 无我谁听。 常得无量乐自是乐德。 亦云复是重明常德。 生不生等四句者。 前已委悉解竟。 今不复释(云云)应本有今无偈者。 如来证涅槃。 即本无今有。 未证涅槃。 即是本无。 今既证竟。 即是今有。 永断生死。 即是本有今无。 如来未断生死之时。 由有烦恼。 即本有义。 既证法身无复烦恼。 岂非今无。 下之两句不可分张。 只此三世是无有是处。 故直合是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何者是三世法耶。 只证此法涅槃常果。 即是三世无有是处。 雪山偈者。 文小交加须善分别。 上半不应此中文义。 但取下半。 而复不全应。 今四句但应今两句。 生灭灭已。 即是永断于生死。 寂灭为乐。 即是常得无量乐。 此两偈相望互有所无。 此偈望彼。 即无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彼偈望此。 即无如来证涅槃。 若能至心听。 亦应四悉。 如来证涅槃。 即第一义。 有时说涅槃为第一义。 永断于生死即对治。 论中云。 以三观治三漏。 今正断生死岂非对治。 若能至心听。 即是世界。 世界之中。 或言有我或言无我。 皆当至心领受此我无我。 常得无量乐即各各为人。 论中云。 一法分为两种说之。 为计我者即说无我。 计无我者即说有我。 着苦说乐执乐说苦。 今此为除计无常苦者故。 明常乐等法。 中论偈者。 因缘所生法。 即如来证涅槃。 涅槃只是因缘之法。 若非因缘即成性义。 我说即是空是永断生死。 既断生死故得是空。 亦名为假名者。 即是至心听。 若有假我方能听受。 亦是中道义。 即是常得无量乐。 中道即是非有非无。 亦是非常非无常。 结之为常。 无苦无乐结为大乐。 今此常乐。 即是中道之常乐也。 四种佛性者。 除正因性。 但取果果因因四缘佛性。 如来证涅槃即是果果性。 故下文云。 果果者。 谓大涅槃。 永断生死即因因性。 下文云。 因因者。 十二因缘所生之法。 亦断十二因缘烦恼尽者生观智解。 岂非因因。 至心听者。 即了因性。 三十七品六度四等。 并是了因。 常得无量乐是菩提果。 以常乐故岂非果性。 观师云。 聊尔思惟即便得此十科大义。 是故当知。 其理无量非可述尽。 前梵行中言痛。 此中云不痛。 旧解云。 只是浅深(云云)。 次明所离之恶。 谓恶象恶马诸恶兽等能害人者。 能生恶念动身口恶。 恶城恶舍无情之物。 何能为恶。 如在边城持弓执箭警柝遏道。 岂不生人杀害心耶。 恶舍亦尔。 此是恶缘。 恶知识者。 甘谈诈媚巧言令色。 牵人作恶是故须离。 次释第五亲近漏如文。 复次一切凡夫下。 第六释受漏。 文云。 觉觉即受也。 圣行品云。 受为觉相。 因三受后起三烦恼。 故名受漏。 其中复释沙门等名。 皆有多义不可定执。 此中六难与上纯陀有异。 上以檀为难。 哀叹品以罗汉果为难。 此中以怖心为难。 何故三处辨难。 而五同一异。 纯陀品对俗故云最后檀难。 哀叹对道故罗汉难。 此中通对着有凡夫故怖心难。 德王品之三起卷释第七念漏。 又二。 先明漏相。 次明菩萨无漏。 能断念漏。 行心邪念为漏。 理应具三受中生念漏。 今偏据苦中生念漏起贪瞋等过。 菩萨下。 第二明菩萨无漏又三。 法譬结。 初少许法说。 正明菩萨思惟能断念漏。 凡夫愚人不能思惟令其漏灭。 从譬如有王下。 第二譬说。 为二。 先譬次合。 初譬者。 说之不同。 或七八九。 望下合文应是八譬。 一四蛇。 二五旃陀罗。 三诈亲。 四聚落。 五六贼。 六大河。 七草筏。 八到岸。 束八为三。 初六譬道缘。 次一譬修道。 后一譬得果。 初言王者三解。 一云。 佛说众生身中四大。 二云。 无明能构众生四大之身。 三云。 此经诠众生四大。 各相违害譬之如蛇。 箧譬一身。 养食譬摩洗。 准法者。 依所作恶品有轻重。 戮之都市者。 断善根绝慧命。 其事显然故云都市。 切令者。 敦恶莫作诫善奉行。 逃走者。 若得真解彰显而去。 今初伏惑故言逃走。 次王时复遣下。 五旃陀罗用譬五阴。 刀譬无常苦。 回顾者。 欣涅槃为逃走。 厌生死为回顾。 三是时五人下诈亲譬。 藏刀者。 以虚妄我覆于无我。 妄乐覆苦。 密遣一人一人譬爱。 五阴行心。 有此贪爱能惑众生。 故言诈亲。 四其人不信下聚落譬。 譬于五根。 五根即是识所栖。 託如人居聚落。 缸器者。 旧云。 是重口罂譬五根重。 沓字书为洪音。 既不见人即人空。 求物不得即法空。 坐地者安心空境。 五闻空中声下六贼譬。 譬于六尘能劫善财。 空声譬于闻佛教中说有六尘。 夜来者。 无明闇心蔽此六尘。 六路值一河下。 譬遇惑流。 但诸众生恒在烦恼。 那忽云值。 然都未修道则不知惑过。 今始研心知其为阂。 故名为值。 断常冲击譬之漂急。 乏戒定慧故无船筏。 七即取种种下。 筏譬修道。 运手动足譬道用。 筏不可依。 虑善微弱不能胜济。 身倚者。 心依此善截流而去。 草木譬众善法。 两手譬权实二智。 两足譬戒定二善。 八即达彼岸下。 譬得涅槃果。 在此在流多有所畏。 既度到果必无所怖。 次合八譬。 初合四蛇。 即是四大。 大有内外。 内身四大正合四蛇。 四大共造眼根合见毒。 共造身根合触毒。 共造鼻根合气毒。 共造舌根合齧毒。 次合五旃陀如文。 三合诈亲。 亲只是爱。 爱能谀讇诱害众生。 但前三心不能生爱。 唯行心中能生亲爱。 然此五阴尽能为恶。 但起爱取要在行心。 故云一怨。 文云。 怨诈亲者有始有终。 爱心不尔。 无始无终。 复有二义。 一者如十二缘。 犹如车轮。 无有始终。 爱心亦尔。 无有始终。 然十二缘。 复有始终。 即无明为始。 老死为终。 言无始终义者。 求爱来处永不可得。 即无始义。 去处无从复是无终。 次合第四空聚落者。 即内六入。 外世间聚人所住处。 无人故空。 六根即是我之栖託。 求不可得故空。 如人望舍。 谓内有人比至进觅都不见有。 菩萨亦尔。 观于六根皆空无我。 但此六入即为六根。 并外六尘内外十二。 六根亦名六情。 亦云六识。 根以能生为义。 情从生识得名。 然六根无情。 识即有情。 从能受名故云六情。 识取和会。 根尘和会故能生识。 次合第五六贼。 即是六尘。 贼从外来劫人资财。 六尘之贼劫人善法。 但此六尘生三种法四事能生细烦恼者名为四微。 所生者麁故名四大。 言四事者。 色香味触。 四大各四。 亦不具四。 五事生者名为五欲。 言五事者。 足一声尘。 六事生者即名六尘。 尘是滓累之名。 次合第六一河。 河是烦恼。 但此关二河六河。 不暇併述。 有生死河涅槃河善法河佛性河(云云)。 但此经中三河不同。 师子中明生死河。 迦叶中明涅槃河。 此中明烦恼河。 既至河上取草为筏下。 合第七譬戒定智慧以为三品。 到于彼岸下。 合第八到彼岸。 譬常乐涅槃。 云何如来非无漏下。 第二释非无漏。 半句文云。 如来常行有漏者。 数人云。 有漏无漏逐境为判。 若缘漏境名为有漏。 缘无漏境即名无漏。 此中明如来有漏。 似数人解。 何故尔。 文云。 如来常行有漏。 有漏即是二十五有。 故知是从二十五有境为名。 论人从心何时逐境。 我体清净无烦恼时。 虽缘漏境心不成漏。 此之两解为斗争本。 此中具明如来非有漏非无漏。 非有漏者。 乃明如来无复诸漏。 非无漏者。 明佛犹有漏。 此漏无漏。 欲明佛是非有漏非无漏漏无漏双非。 何曾云是有漏无漏。 善男子以是因缘下。 第三结不定。 尔时德王下。 第三领解(云云)。 如佛上说下。 第二德王更请答上果问者。 前问既远故重牒之。 就上第二双问因缘中。 先双答因果。 次别答因果。 别答中如来既广答因竟。 今德王更腾果问。 文为二。 先腾果问。 尔时佛赞下。 第二如来答。 又二。 一叹问。 二正答。 初但叹问。 即有二意。 一叹其有忆持不忘。 既经长时。 犹忆前问。 能请佛答故。 是得念总持之力。 二者此涅槃中多有所含。 汝今併欲而总持之。 是故复云得念总持。 如世人言下。 第二正答又二。 一者举大小相对。 是就相待义答。 二者就绝待义答其大涅槃问。 初明相待即有十对。 绝待义者。 如下文中。 譬如虚空。 不因小空名为大空。 涅槃亦尔。 不因小相名为大相。 就相待中先举十对。 以为十譬。 次合合中为两。 先总合。 次别举譬帖合。 总合又两。 先列大小两章门。 次云何涅槃下释两章先释小。 次释大。 初释小又二。 先举五事。 少分有灭苦之义。 名为涅槃。 非大涅槃。 若凡夫人下。 第二举断伏之灭。 名为涅槃。 先出凡圣两章门。 次释中二。 先释次释成。 初从或因世俗下释上凡夫。 或因圣道下释上声闻。 世俗即是外道。 得禅伏惑之人。 圣道即是小乘。 断惑之人。 何以故下。 二释成上两。 还生烦恼即释凡夫。 有习气者即释小乘。 次文中具出习气之义。 通论十使皆有习气。 如舍利难陀毕陵伽等(云云)。 今偏就我见明习。 无我无乐唯有常净。 无我乐者。 此是与其常净。 夺则皆无常乐我净。 常乐我净下。 此三句合十二字。 释上大涅槃章门。 善男子譬如下。 第二举譬帖合。 上有十譬。 今但别合七。 余三则兼合。 王城地三事共一合。 此三事相兼。 王即有城。 城即有地。 义势相随。 人天又共合。 于别合中。 先合海。 次合河。 三合山。 摩诃那伽钵建提者。 大论云。 大龙大象天中力士。 梁武翻为极牡。 随小王下。 第四併合三譬。 大王大城等也。 四种兵下。 第五合前第七众生大众生譬。 若有人能下。 六併合前人大人天大天两譬。 普示众生一实下。 七合前有道大道。 大名不可思议下。 第二释大涅槃。 即绝待释又二。 先总次别。 初总释又二。 初明不可说次可说。 次别释中但约三德不言常者二义。 一云。 前开宗广明常竟。 故略不言。 二云。 名字品云。 所言大者名之为常。 此更明大不复言常。 就三德中亦各有二。 初大我中二者。 先不可思议释大。 次多因缘释大。 即可说不可说也。 今文中云。 有大我故名大涅槃。 又云。 涅槃无我。 旧有二解。 一云。 无我者绝名冥真故。 涅槃无我。 俗谛寄名故。 涅槃有我。 二云。 无我者涅槃中无我者无生死妄我。 有我者有常乐之我。 观师难此二解。 若绝名冥真名无我者。 亦应绝名冥真名为无常。 彼解云。 不得无常涅槃是常故。 以冥真四绝名为无我。 更并冥真四绝故无常(云云)。 难次家云。 既言无生死中我。 亦应无生死中常。 彼即反难。 生死中何处有常。 即应反问。 生死中何得有知。 彼若解云。 生死无真我。 而有假我者。 又并无凝然常有相续常。 若尔非但无生死之我。 亦无生死之常。 并之无穷。 八自在者。 一一多。 二小大。 三轻重。 四色心。 五根。 六得。 七说。 八见。 如文。 复次譬如宝藏下。 第二释多因缘故名大我。 次大乐又二。 一明不可说大乐。 次世间下。 明多因缘大乐。 初文释四乐于中。 初乐之中有三。 复次明无苦无乐之乐。 二大寂静下。 即是明无喧无静。 名大寂静名之为乐。 三一切下。 释非知非无知。 乃名大知名之为乐。 四释身不坏者。 即是非生死非涅槃之身。 是故不坏名为大乐。 次世间名字下。 第二释有因缘。 还对无缘以之为释。 故分有因无因二文释之。 先明有因缘。 次辨无因缘。 涅槃即同无有因缘。 还是前绝待之意。 初有因缘中。 云迦迦者乌声。 究究者鸡声。 怛怛者雉声。 次无因缘中。 云曼陀等者。 河西云。 曼陀婆者。 梵本一音二物。 一者高座敞堂。 二者药汤。 而出经者言殿堂饮浆。 萨婆车多云。 似马芹一音二名。 坻罗婆夷是燕雀亦一音二名。 次有法不可称量下。 第三就不可量释净。 初释中文多因缘。 但是文略。 次以纯净故名为大。 后释净义。 凡举四净义如文。 善男子是名下。 大章第三总结也。 德王品之四上起卷明第二功德。 他释十德各各论体。 谓初功德以五事为体。 此功德以五通为体。 今云不尔。 此文云。 以得大涅槃威神力故。 当知十功德皆以涅槃为其体。 随事分别种种不同体应根本。 义从枝末而言十德。 五通者。 皆约无分别中而论分别。 若十若五。 旧云。 初功德深第二功德浅。 此不应尔。 上以四句开拓人谓为深。 此中直说人谓为浅。 若欲开此为四句者。 不得得。 得不得。 不得不得。 得得。 余章亦尔。 何浅之有(云云)。 旧云。 大乘异小。 唯佛乃具漏尽。 菩萨乃是因人。 故但五通不说漏尽。 此乃一往以因让果。 若具足论唯佛世尊有真天眼。 不以二相见诸佛国。 他心宿命究竟在佛。 菩萨既其分得五通。 何以不云分得无漏。 今此文中虽列五章六通意足。 旧用不得而得是总标五通。 今云不尔。 不得得者得大涅槃。 大涅槃者中道佛性非漏非无漏之无漏。 故文中非外道即非漏。 非二乘即非无漏。 而言得大涅槃。 即非漏非无漏之无漏释云。 所谓神通者。 不如小乘十八变化之神通。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然之慧即是中道。 无二边漏名大涅槃。 指此而为无漏通也。 私谓验此十德皆证。 初文既有知于略藏。 岂有不能分证六通。 故知德文皆悉互通为辨。 不别而别故十相不同。 别而不别同一涅槃。 是故对地亦应无失。 况复十地义通圆别。 别而不别圆义也。 不别而别别义也。 若依此意。 以此十德中之法门。 一一皆挟十地。 带圆法门作通别释。 弥益其美。 此则与经部会。 与五时会。 与诸教会。 与逗机会。 就文为四。 初标。 次列章门。 三解释。 四结。 二列六。 名既异小乘。 当知六通不与彼共。 文中解释一一简出。 列名虽异今指此文亦名六通。 不得而得即漏尽通。 不闻而闻即天耳通。 不见而见即天眼通。 不至而至即如意通。 不知而知即他心宿命二通。 三解释文即为五。 然列章与解释小不次第。 缘宜不同是故耳。 就初不得得章为三。 一标。 二简显。 三结。 标者即标神通。 神是大涅槃天然之理。 此理融通自在无阂。 故称神通。 其名虽同其理永别。 故简除凡小。 显出中道。 圆具自在。 故知漏尽方名神通。 从通有二种去是简显。 即为二。 标释。 释中二。 一简非。 二显是。 初简非中。 即简出外道二乘如文。 显是为两。 一明一心中神通圆满具足如文。 二显身心自在具足。 就其体圆自在明其用妙。 就自在天又二。 先简出不自在。 次明自在。 第三结文可解。 复次所现身相下。 二释不至至章门。 即是身通文为三。 一明远到。 二简异二乘。 三明自在如文。 复次善男子下。 三释不闻而闻。 即是天耳通文为二。 初释次论义。 释文为四。 一修。 二得。 三简。 四无着。 前二如文。 第三文中。 云复转修习得异耳根者。 明其修得皆异小外。 转修即是大涅槃心。 无阂自在之修。 又虽闻音声无音声想。 是名转修。 得异耳根者不与小共。 第四无着中。 云主相依相者。 不同外道陀骠求那。 不作果相等者。 不以禅定为因神通为果。 简异于小。 余文可见。 尔时光明下。 第二论义。 有二番问答。 初问为两。 一领旨仰非。 何以故下作两难。 一难善声。 二难恶声。 皆作定难。 佛答为二。 初叹问。 次正答。 答又二。 初总答。 次别答。 就初总复二。 初皆不定。 次复明定。 还是不定中之定。 初有二重。 皆先法。 次举譬后结。 次如汝言下。 别答为两。 初答善声。 次答恶声。 欲明原由恶心不关恶声。 世尊声若无定下。 第二番问答。 先问次答如文。 善男子下。 四释不见而见。 是天眼通文为六。 一修。 二得。 三简。 四不着。 五明异知。 六结。 此有数番。 明知非是后知乃借知明见。 后结文乃借天眼文助结以不共故。 善男子云何下。 五释不知而知。 即是他心宿命两通。 文为四。 一知他心。 二知宿命。 三重明他心。 四以是义故下结。 初他心又二。 先知他心。 次知佛性(云云)。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十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4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