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十三 内容: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十三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德王品之六起卷第九功德。 开善云。 第一至第六。 始不闻闻至金心。 第七第八。 始于善友至慧解脱。 第九第十。 始于信心至三十七品。 此卷即是第三周。 又有师言不尔。 而此十德两两。 庄严前之五行乍浅乍深。 今皆不然。 前五行是修。 今十德是证。 证中功德浅深非一。 若尔何以前深后浅。 答亦有此义。 如初功德。 已言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最后而言三十七品。 闻道品名。 谓其初浅。 论其义理超绝二乘(云云)。 于中先标。 次释。 三结。 初标如文。 次释中为二。 初明五事。 次论义。 初又三。 一列。 二释。 三叹。 初文二。 先徵。 次列名者。 信由内发得见圣性。 直起中怀不为缘由。 戒是信成。 友全具菩提。 闻于不说。 如此五事多就理明。 岂可言浅。 在文可见。 云何为信下。 第二解释。 即为五章。 初信又三。 前出信体。 次释信德。 三结。 初信体者信何等法。 凡举五种。 一信三宝。 二信因果。 三信二谛。 四信一乘。 五信三谛。 一师云。 信第一义是信真。 信善方便是信俗。 一师云。 前已二谛竟。 何容重说。 依华严经云。 若叹菩萨作二智名。 若叹佛者作二身名。 只是一体隐显为异。 有言。 第一义谛善方便者。 即是二身亦是二智。 今明此文自称第一义谛。 何容改谛为智。 复改为身。 今作三谛自异二谛。 不成重说。 而文约一乘显其信意。 为众生故分别说三。 知无异趣是故说一。 准此一条例通四法。 三宝亦尔。 为众生故分别二体。 知归至极故说一体。 因果亦尔。 为众生故说因致果。 到于彼岸无施无受。 二谛三谛亦复如是。 次如是信者下。 释信德。 释有四意。 相次而来。 此信。 坚固无能坏者。 何故不坏。 得圣人性以为根本。 即是见性之信深固难拔。 以根深故即能增长。 近大涅槃成就戒等。 初一切诸法从于圣性。 近大涅槃即是竖高。 戒闻智慧等即是横广。 虽有横竖深广之异。 而亦不见横竖之相。 弥着弥亡。 如此明信那忽云浅。 三结如文。 云何直心。 释第二事又三。 标释结。 初标如文。 次释中文为两。 初以不谄为直。 后以忏悔为直。 初明不谄中二。 先释。 次论义。 初中二。 初正释。 次释疑。 初文者。 以解因缘故不谄。 次虽见恶下释疑。 左右解之。 初见恶不说。 后见善则叹。 疑者云。 见恶应说而不说者。 乃是不直何名直心。 即释云。 恐生烦恼。 即复疑云。 既见恶不说。 见善亦应不说。 乃是直心。 次明不尔。 即释云。 赞佛性故令得菩提。 次论义中有问答。 初问有六。 而为三双。 初两从现病生。 彼明三种五种病人。 次两从初功德生。 后两从此文生就初两中。 初一又为三。 先非佛旨。 次领初开经时说。 若言遇不遇下。 第三正难。 既能自发菩提之心。 何须叹于佛性令得菩提。 是取第三病人为难。 初中第二又两。 先领旨仰非。 次正难。 明阐提人亦应发心。 何故尔。 其既有性应自发心。 何俟须叹。 此是取第二病人为难。 如佛所说下。 是第二两难。 从初功德生。 第二十卷中明五难。 初两难据四种罪人。 中两难据阐提后一难据不定。 佛答中。 明佛性非内非外非常非无常所以不断。 今还因此生问。 先领旨仰非。 次正难。 正言不断佛性。 云何言断善根。 只此佛性即是善根。 既其断善即断佛性。 云何复言佛性非内非外。 如佛往昔下。 后难。 若佛性不断。 何故不遮令不堕地狱。 既不断佛性但断善根。 由有佛性应能遮恶。 答未了故更论义。 若因佛性下。 第三复有两难。 近从此生若叹佛性令发心者。 何须复说十二部经。 直叹佛性其义自足。 有法有譬合。 诸佛如来下。 即是后难。 从第八功德。 佛答。 贪心非有非无非因非果。 或即因中有果。 或因中无果。 今还取此为难。 若尔乳应无酪树无五丈。 若乳有酪树有五丈者。 当知因中有果。 不得汎言或无。 尔时世尊下。 佛答为二。 初赞。 次答。 初又二。 初赞问。 次举五句叹其功用。 初六种二人。 叹其能开发大众能令得解。 非但能除见世者疑。 亦使未来无有滞阂。 实为希有。 是故叹之。 初两人。 一者本不造恶。 二者作已能悔。 即是前二健儿。 第二知恩报恩。 他与我恩我复须报。 第三听受新法。 二者直温故不忘。 书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四造创新好。 二者治葺故坏。 第五乐说乐听。 若无说者听何所听。 若无听者说为谁说。 第六能难能答。 正意在此二人。 前之五双乃为弄引。 善问是汝身。 善答即我是。 若无汝精问。 何得我善解。 无我巧答。 何得汝能问。 自有人身左能右能。 口辩通敏能主能客。 自有人专一无二。 昔庄严门下。 有净藏法师。 唯能并难答无所以。 有善解释不便论义者。 即彭城正公(云云)。 今推前六双成后五句。 能问能答能听能说。 成后转于法轮句。 造新修故。 成枯十二因缘大树。 取有是新。 无明是故。 不生生是新。 世谛死时是故。 以新破新名造新。 以故破故名修故。 作恩念恩成度海句。 世恩为他舟航念恩。 自运舟航故成度海句。 不作恶悔恶成摧魔幢句。 魔以恶为幢今能倒之。 复自能建故前后相成。 叹生善。 即初一句叹灭恶。 即后四句既言因此善问即能转于无上法轮。 宁非生善。 后四句复为二。 初两句叹能灭恶。 次两句叹摧恶。 于初二句又二。 上句即叹枯十二因缘大树者。 十二因缘枝条森耸。 喻之大树。 今枯此树使华叶不生。 能度无边生死大海者。 即此生死海中勇浪可畏。 今得度此永免惊惧。 无复可畏。 能与魔王共战者。 此明其始。 摧波旬所立胜幢者。 此明其终。 举终摄始。 外国亦战得胜树幢麾不胜者。 即倒此麾。 今魔战败即摧其幢。 次就答中。 次第答三双六问。 初答前举三病二问次答。 举初功德两问。 后答此中两问。 但答前两问不次第答。 直解三种病人竟。 即是答第一两问了。 依理只应解于初后二种病人。 而今复解中间者。 不用此为答。 只为中间举来。 今还次第为释。 彼不举来今亦不解。 一阐名信下。 二答第三难。 前言若不断佛性亦应不断善根。 只善根即是佛性。 佛性即是善根。 今答佛性中道不同善根。 何者。 一阐名信。 提名不具。 佛性非信。 亦复非具。 云何可断佛性非善非恶。 阐提但能断善。 云何断性。 其中诸句例尔。 古来云。 阐提具含众恶。 不知的翻。 唯河西翻为极欲。 言极恶欲之边。 此乃于总恶之内。 取一事为翻。 例如涅槃名含众德。 亦无的翻。 而翻为灭度者。 亦是总中。 取此一事为翻。 又善法者。 名生已得。 依数人义善有二种。 一生得善。 二方便善。 世间慈孝名生得善。 阐提亦无故言已断。 如汝所言下答第四难。 前难云何不遮堕。 今牒问作答。 明阐提佛性非有非无。 即事求而颇得故非有。 而有是理故非无。 又善巧方便则非无。 无巧方便则非有。 故举箜篌喻此有无。 先譬次合。 初譬中。 所言王者譬众生。 箜篌譬众生身。 音声譬佛性。 大臣譬佛菩萨能善说之。 断絃譬就此身尽命终。 皮木坼裂譬五根四大求之颇得。 即无方便故非有也。 合譬者。 佛性无有住处即非有。 以善方便故可得见。 即是非无。 如汝所说若乳无酪下。 第三答第五第六两难。 明应有定性。 答意非定有性因缘故有。 若乳定有酪即应自生。 不假颇求树汁。 既其假缘。 当知因中无果。 然前作六难。 今但举一诃者何也。 答与夺适时皆为利益。 正言此难。 是计性义与外道同。 寄正诃邪云是痴人实不诃德王。 此答即兼答第五叹善自足。 何须说十二部经。 今明既无定性因缘而有。 是故须说十二为缘。 次以忏悔明直心者。 若有失不悔则非直心。 犯愆发露乃名直心。 文为三。 初设有过下正忏悔。 次于师同学下即是发露。 三惭愧自责下。 即断相续心。 结如文。 云何修戒下。 第三释戒文为二。 一离恶戒即牛狗等。 并取其相而为护持。 外道得通者。 见牛狗等死后生天。 便学彼行望得生天。 余皆例尔。 次得善戒如文。 云何菩萨亲近下。 第四释善友为四。 一辨明是。 二辨非。 三证非。 四证是。 初明是为二。 一菩萨是。 二如来是。 刹多见佛得生天者。 二解。 数义必须上定乃得生天。 今见佛力发昔修定故得生天。 二云。 但令伏下界恶。 随有散善皆得生天。 虽有舍利下。 第二明非。 既未识机不能称缘。 是故云非。 如来称缘知病识药。 是故名是。 我昔住于下。 第三证非。 观白骨者即背舍禅。 数息即根本禅。 旧云。 金师子善取火色。 故应教数息。 今明不尔。 金师之子善解调椎。 宜扶其习故教数息。 私云。 准庄严论云。 善解韛囊善知息相。 澣衣之人善取净相。 故教骨观。 今明不尔。 澣人厌秽作背舍易。 若使众生下。 第四证是如文。 云何具足多闻下。 释第五章文为五。 前一就文言。 后四就义理。 十二文多而义奢。 佛略文少而义要。 义要故是多闻。 又除十二。 唯此涅槃者。 不言涅槃之理出十二外。 正言十二文言浩博。 除广就略其理存焉。 即是多闻何必在言。 故复除全体但取四偈。 又除四偈但取常住。 复除常住取寂默。 故知损之。 又损遂至无为。 但贵其理以为多闻。 不取博言而为多闻。 次善男子若有下。 第三称叹又二。 一法说叹。 二譬说。 叹法说为二。 一唱三章门。 二解释。 解释为两。 一释三事。 二不存着如文。 譬为三。 初为难施作譬。 亦有合。 次为难忍难作作譬。 亦有合。 三为无着作譬。 有法譬合。 尔时光明下。 第二论义两番问答。 初问又二。 先两定。 次两难。 先两定者。 一定自空。 二定空空。 若性自是空此结。 初定为一难。 若性自不空此结。 后定为一难。 善男子下答为二。 先答初定者性本自空。 何以故下。 明一切法不可得故。 既不可得岂不是空。 次答后定。 亦须修空然后见空。 而其本性理本是空。 但不能见要修于空方乃见空。 既答两定二难自遣。 答初定中为三。 一略标。 次何以故下广释。 三相似相续下。 举得失致结。 于中又三。 初举凡夫失。 次菩萨得。 三更诃凡夫失。 善男子一切诸法下。 答第二定。 意明虽复本空复须修习然后乃见。 有无常性故灭能灭之。 有空性故修空得空。 当知本空。 具有法譬合。 譬有二。 初如一切法下举内法为譬。 如盐下举外法为譬。 菩萨修空下合也。 光明下第二番论义。 还从盐譬生。 问为二。 一问观空是倒。 何者本来不空而修空见空。 是于不空见空。 宁非颠倒例如实常而见无常。 无常见常。 皆是颠倒。 亦有譬合。 还转盐譬来此为譬。 二问空既是无为何所见。 若有可见即非是空。 若无可见不应言见。 佛答两问为二章。 答初为三。 一总标。 二广释。 三重结。 初总标中有法譬合。 佛答意云。 见不空法能令其空。 而非颠倒。 但就理论无非空者。 而于众生乃是不空。 只灭其谓情故云能令不空作空。 是故非倒。 善男子贪是有性下。 第二广释又二。 先广释非空作空。 后广释非是颠倒。 初文云非空者于缘是有。 又二。 一明贪欲于其是有。 次明色性于其是有。 若不是有云何贪着。 今言非空使空者。 此法皆空。 以是义故下。 第二广释非倒又二。 初标非倒。 一切凡夫下。 正是广释又二。 一不生贪相故非倒。 次见佛性故非倒。 问入初地时已能见空。 此文云住九地者见法有性。 其义云何。 解云。 约二忍明义。 初地至十地是无生忍。 唯佛地是寂灭忍。 今约二忍。 九地望佛寂灭则见法有性虽比于佛非究竟空。 亦分有空。 故华严云。 七地菩萨能入寂灭。 寂灭即空。 赴缘异说不应迷执。 诸佛菩萨下第三重结。 佛亦有时说有说无。 当知为缘故。 今皆说以为空也。 善男子汝言见空下。 第二答后难又二。 先牒问。 善男子下第二正答正答又二。 初正答。 次引昔证。 初文者以无见为见。 例如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是故我下。 广引昔证如文。 次明第十功德。 亦先标。 次释。 释中旧用三十七品为体。 兴皇云。 涅槃佛性为体。 旧以菩萨行因。 道品是因故以前文为体。 兴皇云。 前诸功德未以涅槃为体。 最后义深故取后文为体。 问此中何不用六度而用道品。 一解云。 但是略耳。 一解云。 释论云。 六度是远因道品是近因。 今明不尔。 道品摄度舍觉摄檀。 余皆可见。 婆沙文中。 以十一法摄于道品。 十一与六名体相当。 但余二念通于诸度。 就文为二。 初明功德。 次论义。 初又二。 先明道品入涅槃。 次简得失。 信者为得。 不信者为失。 初功德云。 不闻闻者。 常住秘藏即是中道。 不闻闻者。 外道经书毗伽罗论即俗谛。 不闻闻。 十一部经即真谛。 三谛一心中不闻而闻。 今第十功德亦如是。 三十七品即真谛。 入大涅槃即中道。 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即俗谛。 此亦一心三谛始终不异。 若能信者入大涅槃。 意谓此解方近于理(云云)。 兴皇以最后功德涅槃为体。 第九已上皆不如此。 此解大失。 已如前难。 论义为二。 一问。 二答。 答为二。 先举恶人为诫。 次举善人为劝。 恶人为三。 先法说。 次举五譬。 三还合五譬。 先别合。 后总合。 初譬栴檀贸凡木者。 二车并载。 一炭一檀。 值冬炭。 售檀者遂乃烧香为炭。 虽得易售而无所直。 持戒者贫寒饥渴。 见破戒者富[目*耎]饮啖。 即毁于戒甘嗜饮食。 所利无几所失者大。 次譬中云金易鍮石者。 昔人乘马腰着金带。 见乘驴者着驴絛带。 即便问之。 市中何物贵。 彼即答云。 驴絛甚贵。 其即易之。 人为色声而弃正法。 其犹如是。 余三譬如文。 别合如文。 善男子当尔之时下。 二举善人。 次光明下领解者。 是品中第二领解段如文。 三是名下总结。 师子吼品之一上诸师咸言。 此品譬能问者得名。 非为不尔不一向然。 此俱譬能问能答。 双题品目。 何者。 菩萨与佛皆二庄严。 下文中有师子王及师子子。 若师子子足满三年则能哮吼。 又若能师子吼赞于大悲。 能吼无量师子吼。 徵文据义二种双明。 讲者因何只作一解。 惑者云。 题中只称师子吼菩萨品。 云何强作两种释之。 答依题则失文。 依文不失题。 广能兼略。 师子拟王。 菩萨拟子。 吼通两处。 二义炳然更何所惑。 又师字自边安匝言师。 居左位事理皆匝。 则自行圆满。 又师字训帅。 帅帅也。 师有他化之能。 故知师者拟佛明矣。 子者训资。 弟子之礼受禀于师。 若从师者日新月益。 故知子字者拟菩萨明矣。 吼通两处者。 吼是口密通有六位(云云)。 今明究竟与分吼通两处。 身口意密皆有六位。 口密通六。 此是世界。 [八/(卑-(白-日))]约子者此从为人。 [八/(卑-(白-日))]约吼者此从对治。 [八/(卑-(白-日))]约师者从第一义。 故题具多意。 地人呼此品是入证分。 开善云。 答安乐性问。 河西。 兴皇。 同为佛性门。 今悉不用。 若是入证。 入证则无说。 若说入证非菩萨说。 若答安乐性问。 安乐性问为是谁问。 而今以此品答之。 若明佛性佛性谁说。 而以此品用目说人。 诸说乖舛故皆不用。 今明此品是第四问答涅槃义。 是师子子问。 是师子王答。 若从其文应言问答佛性义。 前章皆称涅槃。 相从称为涅槃义。 涅槃只是佛性。 佛性只是涅槃。 涅槃名总佛性名别。 总摄于别。 就品又为二。 初明佛性后叹经。 初文又四。 一明佛性。 二明中道。 三明缚解。 四明修道。 佛性是基本。 由佛性故中当通达。 不识故缚识之则解。 欲得解缚应须修习。 初文有问有答。 问为四。 一劝问。 二求问。 三许问。 四正问。 劝问中。 先举诸法门。 后正劝。 初举诸法中有六门。 一举三宝。 次举四谛。 三举实谛。 四举四德。 五举五佛性。 六举因果等。 有乘无乘是举了因性。 何者。 万善一乘皆属了因。 有性无性是举果性果果性。 有众生无众生是举正因性。 有有无有有真无真举境界性。 何者。 夫二谛是智所缘境。 境又生智故是境界性。 有因无因者[八/(卑-(白-日))]举因果。 一解云。 先两句明习因因果。 又三句明报因因果。 有作无作是烦恼因。 业非烦恼。 是善恶业报。 是烦恼业果。 二解云。 上两句明出世因果。 下三句明世间因果。 复次举法门劝者。 总论是举二谛法门。 有佛即世谛。 无佛即真谛。 乃至有报是世谛。 无报是真谛。 文但二谛。 若准恣汝所问宁只二谛。 二门四门等一切诸法。 岂止二谛。 且通三谛乃至四门。 通三谛者。 有佛俗无佛真。 非有佛非无佛中道。 乃至报亦如是。 通二门者。 有佛是有门。 无佛是空门。 乃至有报无报亦如是。 若准恣汝所问应有四门。 两门如上。 亦有佛亦无佛是两亦门。 非有佛非无佛是双。 非门乃至亦有报亦无报。 非有报非无报亦如是。 问佛劝问诸法门。 何不依佛所劝而别问佛性。 答诸法门虽别通入佛性。 若问佛性总能摄别。 何者。 依有乘无乘五句之劝。 即是问五种佛性。 又依三宝是问云何为佛性果。 依苦集二谛即问境界佛性。 依道灭即问缘了。 依实无实即问正性。 依因果即问因性。 因因性。 果性。 果果性。 依作无作即是问因性。 依业无业即问缘性。 复次依乘无乘。 是问云何为佛性体。 依报依三宝四谛等。 即是问何义故名佛性。 依四德即是问何故名佛性。 依有因无因即问菩萨何眼不了了见。 依有果无果即问佛以何眼能了了见。 依有作无作等二句。 即问众生何故不见。 依报无报即问正性。 佛有十八条劝。 菩萨依此劝门起六种问。 同异若此。 而人不见。 私谓。 劝别问别实称佛言。 但未为得意。 总劝别问收法不遍。 未为得意。 总劝总问亦称佛意。 但恐时众不晓总中之别。 故佛别劝而设总问。 深得佛旨时会易晓。 故佛别劝而师子吼总问。 良由此也。 此从今恣汝问下。 即是正劝。 正劝中有正劝敦劝。 佛殷勤令众得益。 尔时会中下。 即是第二求问。 先经家叙。 次正发言。 歛字亦为捡字。 皆是恭敬之貌。 次正发言。 尔时佛告下。 即是第三许问。 先劝供养。 次正许。 初劝中三。 先正劝。 次释。 三结。 初劝供中备劝三业。 尊重是意。 赞叹是口。 迎送是身。 所以者何下。 二释劝文。 有法譬合。 法中。 先明过去德。 次明现在德。 善男子如师子下。 譬说又二。 先为佛作譬。 次为菩萨作譬。 佛譬中。 先譬法身。 次譬应迹。 法身又为三。 先总。 次别。 后结。 初一句总譬。 自知身力下五句别譬。 诸德身即六度。 力即十力。 牙齿即智慧断截烦恼。 四足即四如意。 地即尸罗。 岩穴即禅定。 境尾即大悲大悲。 俯救如尾下垂声即八音说法。 三若有能具下总结。 晨朝出穴下。 二明应身方便又三。 一正应。 晨朝是暗终明始。 譬恶灭善生之机而能应之。 次出穴。 即是从法身起。 频伸为灭恶。 欠呿为生善。 四望即四无阂。 发声即说法。 有十一事。 三一切禽兽下。 即是众生得道。 水性譬凡夫爱染。 陆行譬二乘高原。 飞譬降众魔。 香象譬制外道。 如彼野干下。 第二为菩萨作譬。 野干者。 先举非。 次明是。 三年譬三行。 然下合文。 于五行中略说此三。 又梵行是化他。 化他中。 同其断惑是病行。 同其生善是婴儿行。 梵行兼之故不具说。 如来正觉下合譬。 初合佛譬。 次合菩萨譬。 初文二。 先合妙本为众生。 次合应迹。 合初小不次第。 备合十一事。 合前欲坏实非师子诈作师子。 合云。 为诸众生而师子吼。 前文云。 欲试身力。 合云。 示众十力(云云)。 从圣行下第二合应。 但不合晨朝。 师子吼者下。 第三合前众生得益。 前有四句。 今合直言决定说。 所以降魔制外。 兼释师子吼义。 次声闻缘觉下。 合菩萨譬。 亦前合举非。 次合明是如文。 开譬合譬。 明佛菩萨二义宛然。 岂可单释品耶。 诸善男子下。 第三结劝供养。 尔时世尊下。 二正是许问。 师子吼白佛下。 第四正问。 凡发六问。 但为两意。 前三问问法。 后三问问人。 初三问者。 旧解。 初一问果性。 次问因性。 后双问因果性。 观师云。 此与文不相应。 直依文者。 初问佛性体。 次问佛性义。 后问佛性名。 河西意亦尔。 今将后人来问前法。 初问理佛性体。 次问分佛性义。 后问究竟佛性名。 若一切众生下。 问见不见人。 初问。 问不见性人。 后两问。 问见性人。 于中又二。 初问何法有了不了。 次问何眼有了不了。 法据性体眼约性用。 佛答为两。 初叹问。 次正答。 叹问又两。 初叹。 次论义。 初叹又二。 初叹二庄严。 次叹解六义。 汝自解六为他故。 问叹六义中。 叹初后各二中两则略。 师子吼下。 第二论义两番问答。 初问如文。 答中为四。 前三就胜劣义解。 智庄严胜于福德。 后一就平等解。 有云。 初番以空解为智慧。 有解为福德。 十地为智。 五度为福。 直言般若即是有中智慧。 故属福德。 若识波罗蜜即是空。 解属智慧。 次番又取九住已还为福德。 十住及佛属智慧。 后以果地为智慧。 因中为福德。 此就法体相望如此胜劣。 若此土则福胜慧。 若净土慧胜福。 令树出衣食。 但企尚智慧故言慧胜耳。 笃论具足者善也。 今明三番应约三教而分别之。 十地发真破无明故是智慧者。 此别教意。 十住菩萨与佛同为智慧者通教意。 因中为福果上为智者。 六度因中都不断惑故是福德。 佛断惑故是智慧。 而文云常住者。 此非全是六度菩萨。 若消此文。 应云利根人于三藏中宜闻常住。 闻即得解。 如初转法轮时八万天子得无生忍。 最下既然。 例余亦尔。 乃是密教意。 但差别不定不可执一。 汝今具足下。 就平等答。 故云。 汝之与我各具二庄严故能问能答。 宁非平等无差别义。 今谓此释似约圆教。 师子吼言下。 第二番问答。 问为三。 正难释难结过。 初正难者。 我若二严则不应问佛。 若二严则不应答。 以问答非二严故。 所以者何下释难。 明诸法无有一种二种。 一种二种下结过。 是凡夫相佛答还詶其三。 一詶初难。 只由具二庄严一能问二能答。 二若言下詶其释难。 只由解一二无一二故。 能问一二能答一二。 众生不解一二无一二。 今示其一二。 令知无一二。 非是一二于一二。 乃是无一二之一二。 亦是言于无言。 非是言于言。 善男子若言下。 詶其结过。 翻其前难(云云)。 前云。 是凡夫相。 今云。 是十住相。 先唱生死涅槃两章门。 次释一名涅槃。 是常常即无二。 次释二名生死。 爱无明过现故为二。 二则非一。 此之一二非凡夫相。 解为两。 一云。 正须此语。 其云一二是凡夫相。 佛言一二非凡夫相。 二解云。 凡夫不知一亦不知二。 虽在生死不识生死。 若知一二者非凡夫相。 今解不尔。 一者是常。 此大涅槃常故非凡夫相。 二者生死。 无明与爱此即二乘涅槃。 未除无明沉空之爱。 即是生死之二。 此二非凡夫。 菩萨能知此二。 此不二无一二过则非凡夫。 福慧平等是圆教义。 今师子吼难此圆义。 圆教双亡无一无二。 那忽能问一二能答一二。 佛还以圆教双照答之。 良以双亡一二则能双照一二。 双照一二即能双答一二。 还以双照答其释难。 良以一二故能无一二。 若无一二何能无一二。 又以双照答其结过。 汝言一二是凡夫相。 我言一二非凡夫相。 双照一二岂非凡夫相。 不作圆教问答此义难解。 善男子下。 第二正答五问兼答一问。 答初问又二。 先牒问诫听如文。 次佛性者下。 正答。 初问又二。 一明佛性体。 二简不见者。 初明体又三。 一标名。 二释相。 三结体。 标者佛性名。 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名为智慧。 智慧是有。 即空而有。 即有而空。 空则三谛皆空。 一空一切空。 乃是第一义空。 名智慧者三谛皆照。 一照一切照乃是智慧。 当知空有非空非有。 即三而一即一而三。 即非三非一即空故尽一切相。 即智故照一切境。 即非空非智故云一切中。 是故名为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名为智慧。 名为佛性。 如此标名。 贵在得意。 不可言尽。 次所言空者下。 释相者为二。 先释空。 次释智。 初释空则三谛皆空。 文云。 空者不见空与不空。 不见空者。 不见空边不见不空。 是不见中无边无中。 是第一义空。 次释智。 智则三谛皆照。 文云。 智者见空及与不空。 见空是见边。 见不空是见中。 见边见中。 是第一义智慧。 若此空智。 非前非后不浅不深。 即空即智即智即空。 亦即非空非智而空而智。 是为佛性之相。 文又释不空者即是四德。 空者即是二边。 无有四德。 对非显是解释分明。 三结体者。 佛性名中道。 中道之法常恒无变。 如文。 从无明覆故下。 第二简不见者又二。 先简二边异故不见。 次简起中道见故不见。 初文者。 无明所覆。 此简生死有边异故不见第一义空。 次简二乘偏证空边异故不见第一义空。 如文。 次从善男子去。 是简起中道见故不见。 有人解云。 两种不见一种见。 而皆言不见者。 以随情故。 是义不然。 前唱中道见凡有三种。 全未见而言见中道者。 此乃名同而于名起见。 后结以是义故不见佛性。 当知三种并不见性。 将后验前。 前是唱中道见。 凡夫惑心虽作中道想。 而因苦果苦是定苦行。 是故不见第一义空。 二乘自行胜于凡夫。 化他边劣于菩萨。 虽作中道之想名定苦乐行。 二乘偏空故不见第一义空。 菩萨慈悲甘苦如乐。 是定乐行即是偏假故。 不见第一义空。 如此三种。 虽同名中道与上名相违。 相违故无圆遍之义。 是故不见。 如汝所言下。 正答第二问。 旧云。 此答因性。 观师云。 此具明五性岂独因耶。 就文为两。 初答第二问。 后论义。 初答问为二。 先牒问。 次正答。 初具提其问。 其问何义。 义者名之所以。 有何所以称为佛性。 佛答为三。 初总举圆义。 二别举遍义。 三结叹。 初总答意者。 善得圆旨是其所以。 佛是圆人性是圆法。 人法合称故言佛性。 又一切诸佛是圆人。 菩提是圆果。 兼得涅槃之果果也。 既言果与果果。 即知此果从因。 因生此果。 果从因生。 中道者非因非因因。 非果非果果。 皆显现者悉由佛性为种子。 故知此中道即是佛性。 佛性既为种子。 种子能生两因两果。 此两因果。 又是种子能显中道。 即是更互以为种子。 不作此释无奈此文何。 通涂虽尔。 别说即是佛性以为种子。 问佛性既为四性种子。 何独是于菩提种子。 答特是略出。 又是旁正。 如十二因缘非无旁义。 正发观智生于菩提。 种子义彰。 余之三性其义则旁。 譬如胡瓜正能发热是热病缘。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4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