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十六 内容: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十六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师子吼品之三起卷。 第三明缚解。 众生虽有佛性。 为惑所覆不能得见。 须修万行解生惑尽。 佛性理彰故明缚解。 文有五番问答。 初问答中初问为二。 先领旨唱无。 次是五阴下。 生灭为难。 若正性不生不灭故无缚解。 缘性念念不住。 又无缚解。 此惑体性即起即灭。 云何此惑能缚众生。 既其无缚即亦无解。 有法有譬有合。 答为二。 初诫许次正答又二。 初明缚后明解。 就初缚为三。 一死阴二中阴三生阴。 就初死阴中三。 有法譬合。 初法如文。 次譬中云。 日既西没。 虽残光东照终不归东。 人命将尽。 虽有余气终不更生。 此阴灭已彼阴续生。 此乃即死明生。 众生下合又二。 先正合。 次如灯生闇灭重更引譬。 次如蜡印印泥下。 第二明中阴又二。 先譬后合。 蜡譬死阴。 泥譬中阴。 印灭文成者。 譬死阴若灭中阴即起。 文非泥出者。 此身非是中阴所出。 又非无因亦不余来。 藉于死阴而得现也。 不可求其处所。 但因缘故有。 问亦有不受中阴者不。 答通论皆受。 如大理狱责定行刑。 中阴亦尔。 覈定善恶恶坠善升。 若有别从勐利善恶。 如五逆者径坠。 十善者径升。 [矛*(替-曰+贝)]矛离手遂到彼方。 则不论中阴。 现在阴灭下。 第二合譬。 初正合次二眼三食。 初又二。 初正合次举譬帖合。 二料简二眼三食者。 自无抟食既是改报。 宁得有饭而抟。 既有想阴则有思食。 有身故则有触食。 以有意故则有识食。 俱舍中广明中阴等。 古人有四食章等。 于此非要。 父母交会下。 第三明生阴。 通论六道并有生阴。 且就人道。 初明起三烦恼。 次明具四颠倒。 所以为缚。 不得难言念念灭故故无有缚。 三烦恼者。 一爱二瞋三谓己有。 此是我见亦即是痴。 是人若得下。 第二明解又四。 初明近听思行。 皆如文。 师子吼言空中无刺下。 第二番先问后答。 初问又二。 初作逆喻举空中无刺。 后举阴无系者。 云何系缚。 上德王云。 心本无贪。 云何贪欲能系于心。 即是此义。 答为二。 谓法譬。 初法者就理为论。 谓续故不断。 坏故不常。 不断不常非缚非解。 若未达斯理即有缚解。 举屋举拳。 约掌合时论缚。 掌离时论开。 本不合时论不缚不开。 系缚等三即此意也。 缚即论假。 脱即论真。 不缚不脱即论中道。 乃是三谛相即之相。 师子吼言如眼下。 第三番先问次答。 此问蹑前答文作难。 前云名色缚众生众生缚名色。 名色只是众生。 云何自缚。 如刀不自割。 故后复难。 若其众生只是名色者。 还是名色缚于名色。 云何名色能缚众生。 答如文。 师子吼言若有名色是系缚下。 第四番问答。 问如文。 答中有法譬合。 初法说中。 罗汉子烂故无缚。 报在故有缚。 而言未见佛性者。 大乘望之子果俱缚。 小乘不尔。 次譬合如文。 师子吼言灯之与油下。 第五番亦先问次答。 初问意者。 佛前言灯喻众生油喻烦恼。 今难此语有两解。 一云。 灯览众法。 明油器等共成一灯。 明名灯明器名灯器。 二云。 明与油异正取明为灯。 灯是火性油是湿性。 正取后意为难。 灯之与油二性各异。 众生烦恼本来不异。 云何为喻。 佛答为二。 初举八喻。 后合灯喻。 八喻为二。 初列章次解释。 从小向大为顺喻。 从大向小为逆喻。 现者取现事为现喻。 前逆顺亦是现事。 除逆顺边取余现事。 非者都非其类。 先者先喻后合。 后者先法后譬。 渧此是帝音。 滴此是的音。 先后可解。 此中应作养音上。 看下为养。 下看上为样音。 遍喻者尽其始末。 师子吼言众生五阴下。 大段第四明修道。 既其有缚云何得脱。 故论修道而脱其缚。 文有四问答。 初明道可修。 二正明修道。 三修道之用。 四劝修。 此四次第者。 诸法虽毕竟空而道可修。 是故正修。 修能断惑是故有劝。 初番有三问答。 初问五阴众生人法皆空何故有修。 佛答。 诸心念念相续不断。 虽念念灭烦恼连接。 所以有修。 是故第二更问。 心念念灭何有修道。 佛答。 虽念念灭得论修道。 如灯虽念念灭而能破闇。 汝言念念灭下。 更复取意解。 汝言无增长者不尔。 后举六譬皆明有增长。 如文。 第三番问更蹑前六譬为难。 虽念念灭而能破闇等。 修道亦尔。 初虽未圆久能破惑。 师子吼承此更难。 如初果人善法五阴。 亦应相似相续生净国土。 那忽至于恶国生杀羊家。 佛答。 虽生恶国不失名者。 名谓无漏无漏恒在。 阴则不尔。 善阴恶阴由业所得。 非无漏法之取招也。 故佛答不相似。 虽生恶国不作恶者。 由无漏力持故。 答中先法兼出六譬。 香山譬初身。 师子譬见谛无漏。 雪山譬恶五阴。 飞鸟走兽譬诸恶法。 又香山譬善阴。 雪山譬恶阴。 雪山鸟兽并不敢住。 譬在善恶两国之中皆不生恶法。 此关习报两因之义。 习因种类相似常生终不为恶。 报因牵于异类之果故生恶国。 有人譬须陀洹身。 赀产巨富譬见谛无漏断惑之功。 唯有一子者。 四果中之初果也。 又见思两道中。 唯是见道故言一子。 先已终亡者。 见谛无漏而不现前。 出观则无。 其子等者。 思惟无漏因见谛生。 故言其子有子。 复在他土者。 思惟无漏望于见谛名为他土。 奄便终亡者。 须陀洹人七生终没。 孙闻是已还收产业者。 思惟道中还承接前见谛之功。 虽知财货非其所有者。 见谛无漏非思惟中无漏。 无遮护者。 见思虽别同一无漏。 师子吼言如佛说偈下。 第二正明修道又二。 初明修道。 次明修道因缘。 初又二。 先释次论义。 初举偈问者。 上两句修道。 下两句得果。 能修三品不退得果。 三品是因近大涅槃是果。 初牒偈问。 次一一请答。 答中三番解释。 初番真伪对辨。 次番偏为破恶。 后番偏为生善。 就真伪为二。 先伪次真。 初伪为三品。 下下一向不能持戒。 下中畏于恶道之苦是故持戒。 下上为度众生苦恼是故持戒。 此三并伪。 今取此人尚不可得。 次真者知诸法空而能持戒。 为诸众生而求佛果。 果不可得众生尚无。 况有佛果。 名真持戒。 次能破十六恶律仪者。 此就灭恶更释三品。 魁侩者。 旧云。 是贩鱼肉典军之人。 又云是行杖者。 无身三昧者。 空定灭色故言无身。 无边心者即识处定。 净聚者即不用处。 世边者非想。 此定能知八万劫以此为边。 又非想在三界表故言世边。 世断者八万劫外既不能知。 便谓为断。 世性者即是冥初。 是世之本性。 世丈夫者。 以此定力能见劫初水中丈夫。 即韦纽天。 非想非非想者。 即是存亡观为定体。 修习戒者为身寂静下。 第三就生善释三品。 诸有者即是三有二十五有。 诸界者即是三界及十八界等。 诸谛者即二十五谛及以六谛。 师子吼言不生不灭下。 第二论义。 因前修道故见佛性。 得菩提涅槃。 今难涅槃及以佛性。 凡七番问答。 初三番难涅槃。 次四番难佛性。 初云若不生灭为涅槃者。 只凡夫人亦不生灭应是涅槃。 凡人一期从生至老不更生故。 故名不生。 而复未灭亦是不灭。 此不生灭是涅槃不。 又云。 若以三相中生相为难。 只此一念生已生故故是不生。 复未灭故故是不灭。 是涅槃不。 答中先印述之。 后解。 既非涅槃为始终故。 亦须更通上之两解成始终义。 初生为始命尽为终。 一念三相生相亦尔。 初起为始念灭为终。 世尊下第二难。 明生死法亦无始终。 十二因缘轮转不住。 何有始终。 佛答者。 生死之法有因有果。 十二因缘轮转不住。 过去二因现在五果故非涅槃。 第三番难。 明涅槃之中亦有因果。 戒定慧等能得涅槃。 岂非因果。 佛答涅槃有因而非果。 又复是果而非所得。 又佛性为涅槃因。 复不能生涅槃之果(云云)。 第二有四番问答论佛性义。 初番就共有不共有为难。 先标两章门。 后释如文。 佛答又二。 先法。 次譬。 初法中言不一不二。 不一故非共。 不二故非各。 虽尔终是一切众生同共有之。 地人云。 一切众生同梨耶识法界体性。 若尔一人得时应多人得。 成论师云。 众生各有佛性。 但成佛时权智齐等同一法身。 力无畏等亦复如是。 若尔佛性可数即是无常。 正当此难。 然佛性平等非一非二非共非各。 亦如今之持戒修行之人。 不可一不可异。 人人各修岂得是一。 我解彼解彼解我解。 是故不异。 又如五种佛性并不一异。 众生等有岂可异。 五种不同岂可一(云云)。 问众生于五佛性中为具几许。 答尽有尽无。 众生无观智之了则不能发境。 发境之智既无亦无观境。 因既无因。 宁别得果及以果果。 既无因果云何非因非果。 尽有者必当得故。 从缘现故。 故言尽有。 今时虽无必当有之。 次譬如文。 第二番难忍辱草譬。 若一者一人修已。 余人亦得佛答。 佛性是一随多人修。 各各得之不相妨阂。 第三番问。 如多人在路于后为妨。 佛性亦尔。 前人修时亦妨后者。 佛答者如路桥医并是少分。 圣道之路则不如是桥等亦然。 第四难。 天人六道其相非一。 云何共有一佛性耶。 佛答。 置毒乳中。 随其五味毒能遍杀。 佛性亦尔偏一切处(云云)。 十六大国下。 第二明修道因缘又二。 初明道缘。 二明道因。 初道缘又三。 一处缘。 二时缘。 三人缘。 非处非时非善知识皆不能得。 故云待处待时待伴。 就处又二。 先城处。 二树处。 城处又二。 先问。 次答。 问意。 言十六大国有六大城。 如来何故在此小城。 答为二先。 诃次。 正释。 初诃问者。 佛所居处不应言小。 举三譬况。 如来世尊是人中之尊。 居止之处其处则尊。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我念往昔下。 第二正释又二。 一报地恩。 二驱邪党。 初报恩又三。 一报发心。 二报四无量。 三报弘誓如文。 次驱邪党又二。 初遍六大城。 后明至此降伏。 既了邪穷正尽。 即寂灭涅槃。 六城为六。 初即至王城。 然外道溃乱诱引众生令堕三恶。 故须来此而驱遣之。 又国主有请。 佛不违言故往王城。 外道自知其术浅薄仍奔舍卫。 佛因化三迦叶及通慧二人。 时彼城中有一长者下。 是第二往舍卫逐外道。 就文为三。 一明往之缘起。 二共试神力。 正论往彼。 然诸外道在王舍城不敢拒抗。 行至舍卫仍求面论。 珊檀那者是王舍城人。 此翻护弥。 祇陀。 此翻胜氏。 须达多者是舍卫人。 此翻善温。 问佛名闻十方。 须达亦是六大居士。 何以聘婚夜宿始闻佛名。 答初非不闻孟浪飘瞥。 今道机时熟。 闻则毛衣遍竪。 师子吼品之四起卷是第二至城共试神力。 文为三。 一试缘。 二正试。 三众益。 初又四。 一求试。 二王不许。 三重求。 四王许。 所以求者。 前于王城已被斥逐。 今复更来舍卫城中。 夺名失利不可容忍。 诉王求试。 就初为二。 一褒美于王巧言令色。 二贬挫于佛动容剧谤。 年既幼穉者。 佛既三十成道。 于时只可年三十余。 苦行止六年而已故言学浅。 真实不生王种中者。 彼言佛是幻化必非王种。 劫夺他人父母者。 佛教令人离俗出家。 即是劫夺父母之儿。 亦是断他父母子胤。 不许妻娶。 亦是劫夺家他父母(云云)。 王言大德下。 二是王不许。 六师答言云何无妨。 是第三重求。 王言善哉下。 是第四王许。 王虽私许又须咨佛。 佛言善哉下。 是第二正试又二。 初命王多造。 二正现神变。 如贤愚经(云云)。 三时众得益。 此中不明交论往复。 直尔示于希有奇异。 外道覩变自知不逮。 仍奔至于婆枳多城。 问何不交论。 答三轮之中宜神通轮当是时也。 时众及以外道徒属得益。 其外道师犹未信伏。 尔时六师内心下。 是第三佛复向彼城。 问佛有大悲不恼众生。 云何处处追逐六师不得停足。 答欲摧异见救无量人。 令出邪济除生死缚得大涅槃。 此非哀悯更以何等为慈悲耶。 于是六师复相集下。 是第四向毗舍离。 如来复往为菴罗女及离车等。 种种说法。 此即耆婆之母瓶沙夫人。 既有丽色诫诸比丘观身念处。 次为离车说不放逸破其憍慢。 国法每选智能为主。 余者参议。 是故翻之为边地主。 亦云传参国事。 是时六师下。 第五复至波罗奈城。 六师闻已下。 第六复至瞻婆城。 尔时六师周遍六城下。 二明至拘尸皆被追逐不知何去。 正言拘尸陕小且自保而住不意佛来。 就此文为三。 一邪教。 二正教三邪正论义。 初是外道至拘尸城。 广谈佛过令人起邪。 文云。 母既是幻子不得非。 此有何意。 意言。 人之生法自有常仪。 何因乃从右腋而生。 岂非幻母而生幻子。 二佛至说正拨邪。 归正则邪正各行。 尔时六师复作下。 第三邪正合论。 凡七番问答。 前六番正论。 后一番降伏。 此即初番。 先立邪义。 以见者为我。 即十六知见中一。 佛破有三。 初令六根俱用。 其上举向为譬今还难之。 人在向中见色闻声俱取六尘。 汝以我在眼中只能见色不能遍取诸尘者。 当知汝非。 次令老少不殊。 如在向中。 乃至一百年见外分明。 我在眼中百年见物亦应分明。 若老我在眼不及少者。 何得用向而为譬耶。 第三令内外俱见。 人在向中内外俱见。 我在眼中何不见内。 六师复言若无我者下。 第二番进问此非正难。 为前难甚故更问我。 佛言有色下答又三。 一示因缘。 二破邪我。 三结正我。 此即初示藉诸因缘而得见色曾非我见但横见言有。 六师若言下。 第二破其邪我又三。 初标唱不然。 次何以故下别出诸过。 我以自在为义。 只应唯作婆罗门种。 何故复受六道不同。 色既无我。 受想行识悉无有我。 以无我下三结过。 六师如来下。 第三结示正我又二。 初略示。 次对辨。 初文意者。 前既破色受等无我。 其即更问如来为是色等已不今悬取其意答云。 如来我者无复色缚。 亦无受想行识之缚具于四德。 汝所言我不免四缚。 次更结。 亦与外对辨。 外道言我从因缘故。 是故无常。 如来我者。 非因缘得故常乐我净。 六师言瞿昙下。 第三番外道改宗。 或云部别。 以偏一切处为我。 不取色为我。 佛言下如来破之有二意。 初直就遍破。 后更就一异检。 初文又两。 复次初复次责遍。 我既遍者。 不应初不见应常见也。 次责我遍者。 应遍五道何故畏三恶道。 为人天身持于戒善。 次就一异者又二。 初先唱两章门。 次一一释。 就一责如文。 就多责者。 一一身中各有一我。 我是自在。 云何利钝愚智不等。 瞿昙众生我下。 第四番外道重救。 我则是一又亦恒遍。 众生修业自有差别业果不同。 佛破云。 我既遍而且常。 岂得善恶迭谢。 便应罪福俱有。 故言行恶应有善。 行善应有恶。 若不俱有即是不遍。 又我是自在应善恶自行(云云)。 瞿昙譬如一室下。 是第五番外道复救以然灯譬。 虽同一明而灯体各异。 我终是遍但善恶用异。 如一室中然百千灯(云云)。 佛破又二。 先唱不然。 次三种破。 一从缘破。 二就明出异处破。 三就明闇共住破。 初破云。 汝灯譬于法明譬我者。 明由于灯。 多油炷者灯则明盛。 若尔我由于业业灭我死。 业既陕小我则不遍。 第二责处者。 明从灯出。 若尔者我从业出。 则业有我非我有业。 第三明初灯时与闇共住。 若尔汝之常我。 皆应在于无常我中。 无常之我亦应在于常我之中。 瞿昙若无我者下。 第六番外更请问。 佛答又二。 一破邪我。 我既是常云何能作。 常何有作。 设令有作何不作善而或作恶。 既善恶不定则无常也。 次明正我。 即是如来常住无阂。 第七一番外道归伏如来结章如文。 善男子以是因缘下。 第二明树处又二。 先结前生后。 次正明处。 初如文。 东方双者下。 第二正明树处为三。 一表理。 二护法。 三法味利益。 初表理理即四德。 何意以东譬常无常等。 一解云。 趣取一事无的所在。 亦可以东譬乐无乐。 二河西云。 二株枯乾表应化身灭。 二株敷荣表法身常存。 然菩提树。 亦一觚生一觚枯。 至佛法灭二株皆枯。 若尔何必定破常无常等。 然佛随缘化应有所以。 河西云。 东方双表常无常者。 外道所事大自在天在东方住。 教行于西。 今佛法常破其无常。 故言东方双者表常无常。 南方表我者。 南是右方右手作便。 譬我用自在。 西方表乐者。 西方行佛教即得乐。 表佛法乐。 北是净方又是出家之处。 故表佛法中净。 又云。 自在天面向东。 则右手在南。 皆是为破外道四倒。 表佛法四德。 故作此配。 此中众生为双树故下。 第二护法。 先举事后明理。 事者佛在树下入于涅槃。 四天大王常护此树。 不令外人侵毁其枝叶。 昔召伯治理有善政。 常听讼于小棠之下。 及其既没百姓思其仁爱其树而作勿剪勿伐之诗。 况复如来娑罗树耶。 从华果常茂下。 第三明法味利益。 先譬。 次合释。 华果者。 华敷严饰见者生爱。 譬法身湛然常住无变。 故用华表我果表乐者。 其味甘甜色香具足。 见闻嗅触尝食遍乐。 法身亦尔。 一切众生皆同此乐。 师子吼言如来何故下。 第二时缘又二。 初二月时。 次十五日时。 前二月时有问答。 答为二。 初举喻明事。 次合譬明理。 初文者。 若依夏时即是二月。 若依周时即是四月。 众生悦时皆保常故。 破着悟道。 又云。 六时中者二解。 河西云。 外国二月为一时。 年有六时。 是则春夏冬三时各有前后。 金光明云。 若二二说足满六时。 三三而说一岁四时。 今此正取二二足满六时。 招提云。 举春冬两时各有孟仲季故言六时。 文中举孟冬对阳春(云云)。 言二月者下。 第二合譬明理。 二法身者即是真应。 河西云。 常身无常身俱为照世。 果喻四果。 一云。 是小乘四果。 大能兼小故也。 二云。 是四德。 师子吼言下。 第二明日时。 亦先问。 次答。 问者长阿含说。 八日出家八日入涅槃。 此云。 十五日盖由感见不同。 亦是如来身密自在。 次佛答为二。 初就本。 次就迹。 初本者。 欲明妙本圆极故。 以十五日为譬。 如十五日下即是就迹。 师子吼言何等比丘下。 是第三明人缘于中又二。 先出人。 次论义。 初明人中有问答。 言庄严者。 此人具德具行多知多见。 巧示巧说故能庄严双树。 亦是德行具足堪可依凭。 故得是缘。 佛答为二。 初明因中六人。 六人者。 或是略说或是物宜。 或是对上六师故举六耳。 问何不取菩萨庄严双树。 答菩萨游化无定不常随佛。 此六人者常随侍佛。 得是人缘。 又此比丘即是菩萨(云云)。 文云。 身子闻涅槃不忧。 闻常住不喜者。 阿含中云。 身子闻佛欲涅槃不忍见佛。 去世乃前入灭。 云何言闻涅槃不忧。 佛答中述其德果。 知正是菩萨之义。 不可作小乘意释。 若有比丘能说下。 第二明果人。 即如来是前出人竟。 次惟愿下是论义。 有三番问答。 初虽非正难亦得称问。 佛言下答为二。 先明本。 次辨迹。 本为两。 一略无住。 二广无住又二。 先法。 次譬。 初法中二。 先释住。 此释无住于中。 云名虚空者。 妙体非有故言虚空。 金刚三昧即是如来者。 旧解云。 十地穷学乃未是佛。 相续道中转金刚心即名为佛。 今依此文云是如来。 此名通于因果。 例如首楞严通因果。 檀波罗蜜等者。 非谓六行能成于果。 上文云。 六波罗蜜满足之身。 道品亦然。 譬如虚空下。 二就譬说无住又二。 先譬。 次合。 初譬。 如文。 次合中反以差别简空。 空即无住。 于中云。 六住菩萨烦恼因缘堕三恶道者。 或言六心或言六地。 私云。 恐是六地。 善男子如来今于此下。 第二明迹。 方便道中还归寂定。 众生不见谓佛入涅槃。 师子吼下。 第二番问答。 如来何故不常利生而入寂耶。 佛广答其意。 不共法藏者不与二乘人共。 其中或为灭恶或为生善。 即四悉意须入寂定。 师子吼言下。 第三番问答。 问云何名涅槃为无相耶。 佛答为三。 初直明十无相。 次明有相之失。 三明无相之得。 师子吼言何等比丘下。 第三明修道之用文为三。 初明三法。 次辨二法相资。 三明力用。 初文前略问答。 后广问答。 略问答如文。 然三法不同。 若圣行以戒定慧为三法。 今文以定慧舍为三法。 定慧为正舍是调停。 而言时时者非专一品。 应时时调均令得自在。 师子吼言云何名下。 第二广问答。 问中二。 初通问云何为定慧舍相耶。 次别问三法为二。 初广约定问。 次以慧舍例。 初问定为三初据本有。 次就一境。 三就一行。 初本有中言皆有者。 谓一切众生皆有三昧。 数师明。 十大地中有三摩提是定数。 此定本有何须修习。 河西云。 取造事心专。 不必十大地中定数。 次心在一境者。 若但行一境为定者。 更复缘余便非是定。 若不余缘云何得名一切智人。 三就一行为问者。 若一行是三昧行。 余行时即非三昧。 若不行余行非一切智。 次慧舍二事例亦如是。 问佛答中。 先答别问。 次答通问。 先答别问中二。 先答定。 次答慧舍。 先答定中前问定有三。 今先答第二问。 以第三问例。 次追答第一本有之问。 今初第二。 云如是余缘亦是一境。 谓心专一缘此是定境。 以定缘之无境不定。 非谓犹是问境之一。 盖是定心缘境非是散心。 以定一于一切。 名一切智。 若是散心缘境为境所牵。 若定心缘境设改缘易观。 非境牵心故得是定。 行亦如是者。 即兼答第三一行之问。 若以散心而行诸行。 行牵于心若以定心行于诸行。 令诸行一。 又言众生下。 追答第一本有之问。 善三昧者不取大地。 通三性定乃取善修之定。 次以住如是下。 答慧舍又二。 先答其慧相。 不见三昧慧异答其舍相。 复次若取色相下。 第二答前通问文为四。 一略标三法体。 二释三法名。 三更广三法体。 四明功用。 初略标体为三。 先标定体。 言取色相者。 非定执色相之心。 乃是禅定门户入住出相。 不能观色常无常者。 正作静摄不作照知故不能观。 次若能观色下。 出于慧体。 常无常俱照故非偏慧。 三三昧慧等下明舍体。 二事合调故云平等。 又三。 先法。 次譬。 三合法如文。 次譬者。 偏定是迟偏慧是疾。 二法均平故以驾驷为喻。 三菩萨亦尔下合。 合中云十住菩萨智慧多三昧少者。 河西云。 十住进求胜地。 方建大乘严土化人。 智用偏起故不见性。 二乘自调自净志求证得。 定多智少亦不见性。 于二平等则能见性。 今明入空多则是迟相。 入假多是疾相。 空假双亡是平等相。 能见性者是别教意。 即空即假即中乃不迟不疾。 是善驾驷即圆教意。 乃能见性。 奢摩他下第二释名。 先释定名。 一本云陀。 亦云舍皆梵音轻重。 翻名不同。 一翻为止止息恶缘。 或名为定。 此名多训故留本音不可偏判。 毗婆舍那此翻为观。 亦云见。 忧毕差翻为舍相。 亦平等不争等。 奢摩他有二种下。 第三更广三法体。 皆增数辨之。 初广定中增至十法。 能大利益者。 百论云达分三昧。 因果俱乐者。 河西云。 谓佛所得定。 入出自在始终常乐。 念觉观者。 善恶觉观俱是过患。 观生灭者。 人多于生灭起断常观。 十一切处者。 但列地水风不明火者。 有人言。 经本误失火字。 河西云。 行人观身内四大。 非观外四大。 身内三大显。 骨肉等是地。 洟唾等是水。 气息是风。 此三显现。 火大劣有少煖。 所以但三。 而言不用处者。 明自下地至不用处。 招提云。 火大不恒。 假薪而有无薪不发。 三大恒有所以用之。 不用处者。 明此观成穷不用处。 故数为一。 慧有二种者下。 广出慧体。 般若正是慧。 毗婆正是观亦名见。 阇那正是智。 释般若云。 名一切众生者。 显般若是慧。 能知一切众生数故。 又释毗婆是总相。 亦言是三昧。 所以三昧慧能总知也。 常涂解云。 慧是不痴故在凡夫见名小。 胜故在圣人智是决断最胜。 在诸佛别相总相破相。 亦据优劣。 兴皇云。 凡夫分别是别相。 二乘圣人总。 前诸法无常是总相。 诸佛菩萨皆破此。 故是破相。 今明不然。 斯乃论一心三智。 破相是照空。 别相是照假。 总相是照中。 三智一心中得论。 不思议慧。 不云舍者异体非故。 四功用如文。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二十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4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