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三十一 内容: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三十一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迦叶品之四迦叶白下。 第二明异虚空义。 又两番问答。 此初番问者。 正言佛性涅槃虚空等并非三世。 虚空非三世而名为无。 涅槃非三世而名为常。 同无三世何不同有。 佛答为三。 一章门。 二解释。 三结酬。 先唱章门如文。 云何名下次释三门皆有所以。 涅槃等三为利益故相待而说。 空无利益故无相待。 但得是无不名为常。 私谓言利益者。 只为将护末代权机者。 不宜闻于生死是涅槃。 二乘是如来。 瓦砾是佛性。 忽有机缘不可不说。 但依下答其言有归。 法华已说岂可固违。 故经云世间相常住。 世间之言岂过五阴国土等耶。 况阴界入色大小两乘不唯正报。 一切世间下第三结酬。 以虚空无待故所以名无。 涅槃有待故名为常。 问涅槃对非涅槃。 虚空亦对非虚空。 何故非待。 解云。 欲互显故。 涅槃本绝而名为待。 虚空本待而名为绝。 涅槃相待故得是有明是妙有。 虚空绝待故得是无明是妙无。 此即不例。 后番迦叶因佛上答即设并云。 如来向云涅槃有对是故名有。 虚空无对即是无者。 四大无对亦应是无。 四大无对而是有者。 虚空无对亦应是有。 此文不易。 故一切世间无非四大对。 犹名四大有者。 一切世间凡所有物。 皆是四大即皆是有。 无非四大对于四大。 虽复作并佛竟不答。 但牒虚空以对涅槃。 问何故不答亦有深意。 迦叶本云。 四大无对是故名有。 虚空亦应无对是有。 今明四大虽无外计非四大来对于四大。 而四大中自有相对。 如地水等各自相对。 而虚空中更无有物自相对者。 所以是无。 此并虚出故佛不答。 佛答有三。 初牒问非之。 何以故下二释。 明涅槃有十五句所以有。 虚空无十五句故所以无。 若有离于下。 第三正答有五句。 先明虚空若有应同四大有三世摄。 如世人说下。 第二明虚空若有应同心数。 自有三句。 虚空若同下。 第三明若有待者是三世摄。 若三世摄下。 第四明应是四阴但同四阴。 除色一事余名四阴。 四阴非见虚空亦然。 阴三世摄空亦然耶。 是故离四阴下。 第五结非有。 此意正明法。 若是有可论相待。 空既是无无何所待。 复次诸外道言下。 第三破外道计空又二。 初正破执。 次结同异。 就正破又二。 先别破八执。 次总举五大例破。 初别破八执。 一破空是光明。 二破空是住处。 三破空是次第。 四破空在三处。 五破空是可作。 六破空在无阂处。 七双破两执。 八重破空是住处。 初破空是光明者。 数家亦谓二十一色空属明色。 于中又二。 先牒执。 次破之。 文云亦可说言虚空是常者。 具足应云亦不可说是常。 文中略故而无不字。 虚空虽无不可说常。 终是无常。 但此外道不解空义云空是色。 乃是空中容于光色。 何得乃言空是色耶。 言亦可者应言不可。 语略故尔。 复有人言下。 第二破空是住处。 亦先牒次破三结。 光宅云。 既言真谛有重数。 亦言虚空有处所。 如东西二室一满一空。 当知有处。 亦同此破。 复有说言下。 第三破空是次第。 言次第者。 如箫管中及门向内。 数人云。 窓内见于外间之空。 先于第一窓櫺中见。 复于第二第三中见。 此是次第。 亦先牒次破。 若复说言下。 第四破空在于三处。 即有三计。 亦二。 先牒。 次破彼计。 一云空还在空处有中无空。 二云空在有处无处无空。 三云在有无处如湿烂物当烂。 未烂即名有空。 破执如文。 如说虚空可作下。 第五破空是作法。 亦先牒执。 次破之。 今时数论等各计。 穿地斫树等悉皆得空。 并是作空世间人说下。 第六破无阂处。 先牒执。 次破彼执。 于中二。 初具不具下先两句定。 次若具下难。 只问无阂处为空者。 此空为具足容十方空为。 不具足容十方空耶。 若具十方虚空者。 当知十方无有虚空。 若不併着者亦是此有彼无。 若有人说下。 第七双破两执。 一执空与有并。 二执虚空在于物中。 先牒两执。 二俱不然下。 正破先总倡不然。 次何以故下。 双破两执又二。 前破空与有并。 次破器中。 初文又二。 先作三章门。 次次第解释。 三章门者。 一异业合如飞鸟集树。 唯鸟来栖树树不来栖鸟。 亦如物来合空空不来合物。 二二业共合如两羊相触。 空亦合物物亦合空。 三已合共合如二双指合者。 物用与物已合。 物只是体用是物家。 动用此二事体用已合。 空用与空已合。 空即是空体用即是空。 所容受用。 此体用已合复更以物合空。 如两指先已合后更两两共合。 若言异业下。 次释上三章。 先释第一文自有三。 一无常难。 二常难。 三亦常无常难。 今初先作无常难中。 言一是物业即是动业。 二虚空业即是空业。 言空业合物空则无常。 物既无常而空与其合。 岂不无常。 若物来合空物则不遍者。 此既合彼应随空亦遍。 复应物随空是常。 百论中或心神等觉以觉等神破(云云)。 然今在言小异而其还于此执。 正言物既不遍云何合空。 言则是无常者。 空亦无常耶。 若言虚空是常下。 第二作常难又二。 先牒执非之。 次正难。 难意并之令併无常。 若言虚空亦常无常下。 第三作常无常难。 彼意或言。 合物之空自是无常。 不合物空恒自是常。 云亦常无常者。 今直难云无有是处。 谓法相中无有一法半常半无常者。 若共业合下。 释第二章门又二。 此初牒执非之。 何以故下正破。 言若空与业合业亦应遍者。 谓空体与用合用亦应遍。 若空用遍则应遍与物合不得更有离物之空。 不应说有合与不合。 若言已合共合下。 释第三章门又二。 此先牒章门非之。 何以故下正破。 其中有法譬合言先无后有者。 谓空之与物先时不合后时方合。 则是本无今有。 应是无常。 然此唯破后合不破前合。 所以然者。 前空体与空业用。 物体与物业用。 不有则已有则俱时。 岂可得言先时无合后时方合。 而浅识者谓空是体有。 若来时方有空用。 物亦如是体移动时方有动用。 只此前合亦是本无今有。 破则应云无常。 只此先无今有。 破者即具破于前后二合。 正破后双合。 旁破前单合。 若言虚空在物下。 破其后执明空在物中又三。 初牒执非之。 次正难。 后结句。 此初牒执非之。 何以故下正难又二。 初作理责。 次作并难。 初又为三。 此初正责。 若言有器空在器中者。 本无器时空在何处。 若有住处下。 第二难应有多空。 未有器时已有一空。 后有器时复有一空。 宁非多空。 如其多者下。 第三结过。 凡结三过。 一不得言常。 谓先是无器之空今是有器之空。 宁得是常。 二者不得言一。 可解。 三者不得言遍。 有器时空非无器时空。 空宁得遍。 若使虚空离空有住下。 第二并难。 若谓无器时空离有器时空而有住处者。 物亦离空而有住处。 是故当知下。 第三结句可见。 若有说言指住下。 第八重破空是住处。 亦先牒次破。 所言指住处者。 若言即指一切住处为虚空住处。 既有四方。 方若异者空应四方随空住处。 有法若从因缘下。 第二总结举五大住例破可寻。 虚空无故非是过去下。 破外道执中次结同异。 所言同者。 涅槃虚空同无三世。 所言异者涅槃是常虚空是无。 又三。 初明空非三世。 次举兔角亦非。 是故我说下。 三结同异。 善男子我终不与下。 明用中第三习解。 除惑之用亦言无争之用。 何以除惑。 已得中道观故能去之。 若无此观何由能断。 大分为二。 先明如来习解已满故不与世争。 二明诸菩萨等观解除惑。 前文又三。 一观解。 二论义。 三结成不争之用。 此即初文。 世间智人体中道理双说有无。 佛亦如是不违彼说。 复是由佛得中道故故与物和。 所以不争。 岂非中道观解之用。 世间愚人所述乖理不当法相。 言有言无违于佛旨如与佛争。 况世间人。 迦叶菩萨言下。 第二论义有四番问答。 此初番先问次答。 答中有三。 初唱十法。 次列十法。 三结不争。 倡结二文之中皆有沾字。 须作点音。 次第二番问答论世智所说有无。 问可见。 答中定于法体又二。 先明有。 次明无。 次第三番问中二。 先正作相违之问。 次结佛有颠倒。 答中明不相违各有所据。 众生之色从烦恼生故色是无。 佛色不然故得是有。 次第四问答明色常无常相。 问含二意。 一问云何色阴从烦恼生而是无常。 二问云何色不从烦恼生而得是常。 答中具明二义。 今问中略故但举色从烦恼生是无常一边。 佛答有三。 一明观与不观为常无常之本。 二正明常无常果。 三结所属之人。 初文又二。 初总明观与不观。 次单明观者。 亦可云先略后广。 广中唯明一义。 前文又四。 此即一明生三漏是所观境。 智者应当下二出能观人。 如人将盲下三出不能观者。 有四种人下。 第四双举二人。 前二如文。 第三文中不观之人。 人譬三漏。 盲譬众生。 棘譬恶道。 欲明三漏牵诸众生令堕三恶。 纵出恶道法身破坏。 法身破坏故三身尽坏。 四双结两人中有四句。 前二即是观不观者。 后二即是任业之人。 若人能观下。 第二单出能观人又二。 先单出人。 次广明其人又二。 初总后别。 总中又二。 此初正明观漏。 有六句。 复作是念下。 二明其自能勤修。 亦有五句。 是故我于下。 第二别明观漏亦二。 初正明观漏。 次明能自勤修。 前文有三。 此初先观因有法譬合。 有智之人下。 次观果报。 观果报已下。 三观于轻重。 智者若知下。 二明自能勤修。 亦有法譬合。 有人能知烦恼下。 二正明常无常果又二。 先明不从烦恼生则得常果。 次明从烦恼生得无常果。 知烦恼烦恼因下。 三结所属人又二。 先结得常果者即是如来。 次明得无常果者是凡夫。 世间智者下。 第三还结成不争之用。 迦叶白佛下。 第二明菩萨除惑。 即是诸菩萨等习此观解离诸结漏。 若无中道力用云何能令惑使俱尽。 又四。 一观漏体。 二观漏因。 三观漏果。 四结观智。 初观漏体有三番问答。 此初文先问三漏之体。 佛答中三漏为三。 初明欲漏又三。 一出体。 二引证。 三结名初出体。 内恶觉观即内心。 因于外缘即是外境。 是故我昔下第二引证。 此偈出出耀经。 佛将阿难共行。 见一女人将儿汲水。 见一男子遂生染心瞻目不已。 因系儿颈内儿井中。 乃说偈自责云。 欲欲我知汝根本。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 则汝不得生。 说者或小不同。 但明三漏两处不同。 前德王品以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是欲漏。 上二界烦恼除无明是有漏。 总三界无明是无明漏。 今文所明以欲界中爱为欲漏。 上二界爱为有漏。 无明与我见合为无明漏。 是故一切下。 第三结名。 次明有漏中亦三。 初出漏体。 次简异欲漏。 三结名。 次明无明漏中又二。 初出体。 次明能生诸漏。 此初一行余出体。 从无明即一切下。 第二明能生诸漏。 文有三。 倡释结。 迦叶言如来下。 第二番问答。 先问何以异说。 如是二法下佛答有三。 初倡两章门。 一互因果。 二互增长。 不善思惟下。 第二释章门。 先释互为因果。 其能生长下释增长。 如子生牙下第三譬结。 迦叶白佛下。 第三番问答。 问意言佛前说第三漏云是无明。 今复云何从无明生。 佛言如我所说下。 佛答又三。 先倡有两无明。 若说无明下。 第二释两无明又二。 先明无明漏是内无明。 次解从生是外漏内心不了。 是一无明而外复生烦恼是外无明。 若说无明漏下。 第三结两果。 言无明漏名无始终者。 谓得无始无终果。 十二因缘无明最初。 而能生于行识等果。 如是因缘三世轮转名无始终。 若得中观能焦因缘成有始终。 翻彼生死归涅槃终。 从无明生阴入等者。 谓从无明生于诸漏亦招阴果。 迦叶白佛下。 第二观漏因有两番问答。 此即初问。 智者当观下。 佛答有四。 此初明外因。 何缘转下作中下。 第二明内因。 菩萨作是观时下。 第三明为观得道。 是故我于下。 第四引证。 迦叶言众生一身下。 次番问答。 初问。 次如一器中下佛答。 先譬次合。 初譬中言如一器者譬一神明。 有种种子者譬成就诸惑。 得雨各生者。 谓得取相各自相生。 若取好相生贪。 取恶相生瞋。 次合譬云。 爱因缘故生烦恼者。 还复取相名之为爱。 或复说爱未必明取相。 迦叶言下。 第三观漏果亦两问答。 此初问答中又二。 先明报果。 次明习果。 就报果中有三种苦及三无常者二解。 一云。 三苦即苦苦行苦坏苦。 三无常者一生灭二流动三大期。 二云。 此谓三界为三苦。 三无常者即是三界皆无常也。 迦叶言佛有无漏下。 第二番简无漏果报。 问中有二。 初略次广初略问又三。 一倡有无漏果。 二明智者断果。 三问断无漏果不。 诸得道人下。 第二广问亦三。 此初倡有无漏之果。 如其智者下。 第二明云何言断。 如其断者下。 第三问云何言有。 问意云。 有有漏果复有无漏果。 圣人若当断无漏果者。 云何能得圣人果报。 然佛答有二意。 一云当体为言。 即无漏无有果报。 今言有者是因中说果。 佛答有三。 初举因果互说。 次明无漏无果。 三明无烦恼果。 前文三句。 初倡如来有两种说。 如世间人下。 第二明世人之说。 我亦如是下。 第三出如来之说。 言身从心至梵天边者。 是因中说果。 谓色界为身初禅之定为心。 定是意业所以名心。 所以常谓色界为心。 生身是为定心。 心实非身。 但能得身故名为身。 即是因中说果果中说因。 可见。 一切圣人下。 第二明无漏无果。 果谓三界中但以漏业得报。 故云无无漏果。 下句复云无漏果者。 此是因中说果。 因此无漏能得佛果。 因实非果。 能得果故名因为果。 有智之人下。 第三明无烦恼果又二。 初明断惑。 次智者下明修道。 圣道者下第四结观智。 迦叶品之五起卷是第三单明生善两番问答。 初为三。 一缘起。 二正问。 三结问。 缘起中法譬合(云云)。 若从是义下二正问。 用烦恼为众生众生复是烦恼。 烦恼为众生即是因苦而无善。 众生复是烦恼即是果苦不善。 若尔俱不善云何而得生于善法。 何得复有妙药王耶。 若言下三结问。 佛答为三。 初叹问。 次合前譬。 三结能修之人即佛性力。 初叹如文。 雪山下次合前譬。 然前妙药譬于佛性。 今云药王即净梵行。 在言少异。 若有众生下三结如文迦叶白佛下第二问答。 正出所生之行此更问前意。 何等众生有清净梵行。 佛答为二。 初总答所问。 次别答。 初总中先譬次合。 佛答意者。 众生亦不尽具有此梵行。 如世果子其已是果。 但此果不必併生于子。 鸟食火烧水烂则不能生。 不被三事即能生子。 众生亦尔。 不能修者是烦恼果。 而于果上复生惑因。 若修善者即但有惑果无有惑因。 即此众生身中有清净梵行。 众生观受下第二别答明修观解。 文为五。 一观受。 二观想。 三观欲。 四观业。 五观十二因缘。 此之五观但成两科。 前四观五阴。 后一观因缘。 观五阴中何故不观识色两阴。 识初起时未别苦乐。 论人云。 识得实法想得假名。 未能分别是故不观。 色阴麁浅故亦不观。 三阴勐盛所以观之。 于三阴中受想不开。 行阴开二。 谓欲业是。 所以然者行阴过重是故开之。 观中一一例皆有四。 一观受体。 二观受因。 三观受果。 四明修道。 初观受体。 夫受心者只是果报。 言近因者以受是五果之末。 从于此处复起三因生诸烦恼名触因缘。 言因缘者触名不定无别自体。 亦可说识为触。 亦可说想为触。 此是次第因缘。 言无明触即是烦恼前心。 言明触者即是无漏前心。 言非明无明触者即是有漏诸善前心。 复当更观下第二观受因。 前讨受因无所从生。 后明从和合生。 次观果报下即第三观果。 若人能作如是下第四修道。 文云触有三种。 一无明触者。 若行心作恶即识想受三名无明触。 行心起善即前三心名为明触。 行在无记非善非恶。 即前三心名非明无明触。 又一解如次。 文云明触即入圣道。 余之二触增长诸恶。 复次善男子下。 第二观想例前为四。 此言想者非谓想阴。 以行心中别有想倒。 又思惟中名想倒心倒。 见谛之中名为见倒。 今乃总论不得名见通名为想。 又云无色界为一切想者。 无色界中乃有不用处非谓一切。 但前二是一切故以为名观想体中又二。 先正观体。 次问答(云云)。 初问中云灭受想名解脱者。 数人云。 得解脱者不止灭。 此二心灭一切心乃得解脱。 今偏言二心者过患多故受心修禅想修无色。 受心味禅想计无色以为涅槃。 论家不尔。 缘世谛名想受。 缘真谛名慧心。 世谛想心可灭得脱。 真谛慧心不可灭。 与数大同。 故迦叶难云。 灭一切法名为解脱。 岂灭两心得解脱耶。 佛答须灭一切方得解脱。 佛或时总说即摄一切。 或时别说。 今说受想二灭即得解脱。 此则总论已说一切。 文中初云。 因众生说闻者解法者。 即是因于众生说善恶等法闻即得解。 又云。 因法说众生众生得解者。 先说善法须近。 恶法须舍。 众生闻此即能得解。 此两意正酬前问。 次观想因亦二。 先正观因。 次两番问答。 三观果四修道悉如文。 复次智者观欲下。 第三观欲即是烦恼门。 亦例有四。 此初观欲。 体正是内心。 今但举外尘者。 能生心欲故名尘为欲。 此即因中说果。 倒想因缘便生于受下。 第二观欲因。 次观下三观果报。 是故下四修道。 复次智者下。 第四观业亦为四。 先观体。 文云。 受想触欲是烦恼者。 数论二解。 一云。 受想触欲心王起时数即随起。 此中云受想者。 即是十通。 心数中四数。 受即痛数。 既属通心俱通善恶。 心数起善即名为善。 心数起恶即名烦恼。 今据起恶言之。 论云无王数异。 此中云受想四者。 即是四心但无色阴。 触即是识。 欲即行阴。 若行起善即名为善。 若行起恶即名烦恼。 此中正明作恶义也。 又言能作生业不作受业者二释。 一云。 由此烦恼因缘不绝故云生业。 而不能分别五盖果报诸受差别。 故不作受。 二云。 由此烦恼润业得生。 故言能作生业。 而不能招。 舍受二舍中容舍心。 既是烦恼云何能润生。 于受乐受正是乐心。 复不能润。 此并论润业生义。 与业共行则有二种者。 欲出业体比论业时。 犹有于惑故言与业共行。 而业法不同故具为生受二业。 又云身口二业亦名为业亦名果者。 其能造作即名为业。 复畅口意即名为果。 意但是业无自畅义故不名果。 又云正业是意。 以意正是业体故也。 期业为身口业者。 以身口自然符会。 有若期契故云期业也。 第三观果报又二。 初正解四业。 次两番问答料简。 初如文。 初番问如文。 答中云无漏名果不名报者。 或时云果报不异。 此中判别。 私谓无漏是习果。 故但云果不得云报。 次番问如文。 答中云又言十不善法有上中下。 重苦入地狱。 轻苦入饿鬼。 不重不轻在畜生。 十善有四报在四洲。 阎浮年命果报最劣下业之果。 而言上上者。 取其修道行善边胜。 四有智之人下修道。 复次智者观业烦恼已下。 第五是观十二缘。 文亦有四。 谓烦恼业有苦。 但今文准前受想等皆具四门。 今文但云烦恼等。 私云十二缘中体因果报三义具足。 能观之智即是修道。 且依现文即是果报。 以此文推烦恼得苦。 业亦得苦。 不应云烦恼不能招报。 十地经分十二因缘为三道。 谓烦恼业苦。 无明爱取是烦恼道。 行有是业道。 识等及老死是苦道。 此中为四长出于有。 即指现在五果为有。 生死为苦。 苦之与有此亦无定。 而上文明八苦。 不取识名色但取老死。 故作此说。 然此四句若具存其相。 一从烦恼生烦恼。 二从烦恼生业。 三从烦恼生有。 四从烦恼生苦。 次更约业。 一从业生业。 二从业生惑。 三从业生有。 四从业生苦。 后两句亦尔。 即应十六句。 今文但九句。 亦有经本说十二句者。 但九句少十二句多。 准理应有十一句。 何者十二因缘次第相生。 如因无明生行因行生识乃至因生生老死。 老死不知更生何等。 若尔只十一句。 但出经者安十二时。 意欲彰于十二因缘。 今此不足只是广略不同。 夫相生者有前生后后逆生前。 复有跨节相生。 且作初句烦恼生烦恼。 无明是本。 即是烦恼而生爱取。 烦恼生业即是无明生行。 烦恼生有者即是无明生识等。 烦恼生苦即生老死。 第二句从业生业者从行生有。 从业生烦恼者行生无明。 从业生有者行生识等。 从业生苦者即是行生老死。 第三句从有生有者识生六入等。 从有生烦恼者即识生无明。 从有生业者识生行。 从有生苦者即识生老死。 第四句从苦生苦是从生生老死。 从苦生烦恼者从老死生无明。 从苦生业者即老死生行有。 从苦生有者即识等五果。 文云。 内外爱则有爱。 苦者经有二文。 一云受苦。 二云爱苦。 爱义稍弱义解皆通。 言受者由此受故则受于苦。 言爱苦者经中多言恩爱为苦。 就观因缘。 今亦准前四观不同。 体中为四。 一明因果相生。 二观五道皆苦。 三观三界皆苦。 四观八苦。 初又二。 初正辨相生。 后结十二义。 相生九句并相关如文。 有智之人观地下。 第二观五道苦。 就五道中具有十二因缘。 中烦恼等四。 地狱即是苦。 烦恼即是烦恼。 业即是业体即是有。 例余道亦然。 智者深观三界下。 第三观三界皆苦。 然三界未必皆苦。 唯三涂是苦。 人天至第三禅皆乐。 第四禅是舍。 此且一边。 若依如来初成道时。 手指上下三界皆苦。 智者若能下。 第四观八苦智者深观下。 第二观苦因。 文云。 苦因即爱无明者。 小乘中业烦恼为苦因。 大乘中即爱有无明为苦因。 小乘业为苦本无明为旁。 是故文云。 爱为集谛皆用烦恼为苦本。 文云。 爱无明有内外者。 有二义。 且出爱内外者。 见外色境生心想着名为外爱。 自心起染名为内爱。 见他人身是外爱。 见自己身是内爱。 无明者内心不了名内无明。 不别外事即外无明。 文云。 爱因缘取取因缘爱者。 此如十二因缘。 顺则爱缘取。 逆则取缘爱。 此二义者还是取爱互相因待。 如无明缘行行缘无明。 亦因亦果。 三观果报。 四智者下修道如文。 迦叶白佛云何下。 品中第二叹经。 分文为三。 一正就教叹。 二就行叹。 三就佛叹。 初正难教。 能生中道佛性遂使阐提还生善根。 是故叹教。 依教而行此行希有。 是故叹行。 佛是教主是故叹佛。 此即叹三宝也。 初教中文有二番问答。 初问意者云何梵行之缘。 此非正问梵行之体。 佛答一切法是此乃通答。 一切诸法皆能生行。 此文意在涅槃满教含一切法。 后义自现。 第二番问答正是叹经。 问意者经能生行云何通。 言一切法。 是佛答二。 先叹。 后答。 答中意者只此涅槃是一切法。 又二。 先广举二十五譬。 后善男子下结指涅槃叹此经也。 第二十五中云割习气者。 轻品同断。 今断最轻无明以习气为言。 若三藏通教皆先断正后断习。 正是界内正习。 若依别教先断界内正习。 次断界外正。 次断界外习。 依圆教界内外正习一时同断。 今文云。 断习者。 即是叹圆教同断之意非方便也如我先说下。 第二就行为叹为二。 初明道品。 次明十想。 此有两义。 一为行之要。 二皆是大行。 言行要者。 菩萨应修六度四等为行之要。 何得以声闻道品十想为要。 此明道品取真解之位已上。 十想取方便之位。 此是似解。 正观是入道宗。 宁非要耶。 又以大涅槃心修则非二乘法。 言大行者欲摄众善。 无非大士之所行故。 初明道品于中为二。 初正明道品体。 次明道品因缘。 初体又三。 一明真解为是。 二明有漏则非。 三还结真是。 庄严解道品云。 三四是外凡所观。 二五是内凡能观。 八七是真圣作观。 开善云不尔。 三十七品通内外凡。 三四二五并是内凡似解之观。 八七皆是真圣观之。 八正是见谛。 七觉是思惟。 观师弹庄严云。 大品明三十七品是出世法。 云何三四是外凡。 弹开善云。 此文世第一法非净梵行。 三十七品是清净梵行。 云何外凡而能观之。 天台明道品多种。 具在止观道品文中。 庄严据约位道品。 开善据通修道品。 皆是一涂(云云)。 就初明是有四。 第一明三十七品为梵行之宗。 若离如是下。 第二明离道品则不得果。 以是因缘下。 第三结是。 何以故下。 第四释是之意。 迦叶白佛有漏之法下。 第二明非有四番问答。 此初番问中明有漏善非。 问意云。 有漏之善亦资生无漏。 何故不说以为梵行。 答以其体是倒故。 是故不得言是。 倒者不明有漏之善有常无常等倒。 但既是有漏则有执心不能无得。 故名为倒。 迦叶白佛世第一法下。 第二问答。 问意欲举世法为难故先定义宗。 佛言有漏者佛答。 开善云。 五方便皆带取相实是有漏。 然又是相似无漏。 但未能断漏。 不摄无漏之异故言有漏。 然其体实不执。 故难文即云性非倒也。 世尊虽是有漏下。 第三问答正难。 问意云。 虽复谓为有漏而能生解体非颠倒。 既其若是何故非梵行。 佛答有二。 此初言向无漏故不名倒者。 明此观发无漏故不名倒。 而自体有执。 次又言世第一法唯是一心者。 正取隣于苦忍为第一法。 则唯一刹那心。 今佛答意。 明我说梵行本令众生发心相续。 世法即唯一心是故不取。 迦叶白佛众生五识下。 第四问答。 问中举五识为问文云。 众生五识非是颠倒者诸解不同。 有说识阴未有取相。 或言识心有相。 但轻后三心。 而今问家云。 五识非倒者。 谓但一往得境。 未分别三假参差之相。 故说非倒。 而复云非一心者。 如眼见色即心心相续若尔者不得不为梵行。 佛答云然是有漏复是颠倒。 故知识心已有取相。 又云体非真实非着想故倒。 下文释云。 生男女想乃至舍宅缾衣等想者。 识心未得男女形心缾衣等解。 此乃想心而有。 此文者欲。 明想时何故有执。 正由前识心已着色声故生今想着。 举果明因也。 善男子三十七品下。 第三结是也。 善男子若有菩萨于三十七品下。 第二明道品因缘即能知九义。 九义即是道品之用。 婆沙中明道品有九性。 此则是性。 若论其体各有所据。 言九性者。 一戒。 二定。 三慧。 四念。 五信。 六精进。 七喜。 八猗。 九舍。 约道品中惟三是戒。 即正语业命。 八种是定。 四如意为四定。 五定根。 六定力。 七定觉。 八正定。 九种是慧。 四念处为四。 慧根慧力为六。 择法觉分为七。 正见正思惟为九。 四种是念。 念根念力正念念觉分。 两种是信。 信根信力。 八种是精进。 四正勤为四。 根力为六。 正精进及精进觉分为八。 所余各一。 此文有五。 一列名。 二明体。 三释义。 四约法。 五料简。 此第一列名。 然此九义即为三别。 初四是道品之因。 中三是道品之体。 后二是道品之果。 言前四因者。 根是欲欲发心求于菩提。 因是明无明。 善因是明。 恶因是无明。 摄是收摄不令散失。 增是善思惟思惟作善。 所以此四是因。 主是念。 导是定。 胜是慧。 既云念定慧宁非是体。 实是解脱即少分。 毕竟即涅槃果。 此二岂非是果。 迦叶白佛下第二明体。 先问。 次答。 答又二。 先赞问。 次正答。 答中云因名明触者。 即善知识之缘。 善男子善欲即是下。 第三释九义即为九文。 此先释欲为根本又。 二先释。 次料简。 释中二。 先答。 次譬。 次料简中有两番问答。 世尊云何明触下第二释。 触最有多句。 以触无定。 然则随有触对之义皆得说也。 文云。 因正命故得净根戒。 前明正命已。 是木叉。 木叉云戒。 此中又未明定共道共。 何以知然。 下文自云。 因净根戒得乐寂静始是得定能善思惟。 始是得慧既未明定慧。 云何已有道定戒耶。 而今得木叉竟。 在道定前而说净根戒者。 有二释。 初云。 前明正命是木叉戒正是坚持不犯。 此复明净根者。 更明此戒渐细乃能摄护五根不令起过。 故谓净根。 二云。 不言净于五根。 但菩萨自有信等诸根。 戒有能生之义。 即戒为根。 此戒既净能生定慧等法。 故谓净根戒。 十住论。 优婆塞戒经。 并有净根之说。 受名摄取下第三释摄受。 前明观受。 受是生烦恼之始摄取烦恼。 今明受生道品。 故还谓受为摄取。 因善思惟下第四释增。 谓因思惟故心解增进故名为增。 其中先倡。 次释。 若观能破下第五释念。 有法譬合也。 既入定已下第六释导。 谓定能导生于智故有导名。 是三十七品下第七释胜。 有法譬合。 意言慧能正断故名为胜。 虽因修习下第八释实。 先举定伏非实。 次正明智断是实。 是三十七品下第九释毕竟。 其中二。 先明四沙门果犹非毕竟。 后正明得大涅槃乃为究竟。 而文言除断三十七品所行之事。 谓得果之日因中有为诸慧悉舍。 复次善爱念。 心下。 第四明约法又三。 一约法。 二约人。 三就譬。 此初就法明。 其中九法为三意。 前四是因。 中三是体。 后二是果。 复次欲者即发心下第二就人。 此中九法为二。 前四就因。 后五就果。 然因中通内凡。 果地通学与无学。 复次欲名为识下第三就譬。 此又三解。 一开善云。 此举十二因缘是九法之境。 道品缘此境也。 二者今之所用此是就譬明此。 九法次第如十二缘相生。 此九法亦尔。 次第相生。 然此十二因缘有三事难解。 一不具足。 二识支重出。 三不次第。 所以不具者正为存略。 而略行不略无明者。 以无明是因缘根本。 所以识支重出者。 一正是识支。 二谓触为识。 所以不次第者。 正欲明因缘轮转无穷不定次第。 迦叶菩萨言根本因增下。 第五料简。 先问次答。 答有五复次。 初复次云根者初发可解。 因者即是相似。 是即初后两心相续不断。 增者灭相似得相似者即灭前相似心。 更复得后相似之心。 而但简三法。 其中有三道之说。 见道即见谛道修道即思惟道。 唯除罗汉果。 无学即罗汉。 迦叶菩萨言如佛所说下。 第二就十想明行。 先问次答。 答中有三。 初总标。 次解释。 三总结。 此初总标十想次列。 然论其体实是慧也。 以想名说之。 初作观时未能明了想像其事。 后观成时从方便立名亦名为想。 若论其位则通浅深。 以其初习亦名十想。 大品中亦有十想。 释论云。 初习名九想。 成就名十想。 名数大略与此是同。 但有两异。 一者大品賸有不净想断想。 二者大品无有多过罪想及无爱想。 其中离恶想即离解脱想。 尽想即灭想但此十想为二。 前六明观行。 后四明出离。 就前六为二。 初三是正观。 谓苦无常无我。 后之三想相成而已。 古来二解。 一云。 别相主对以死想成无常。 不可乐想成苦。 厌离食想成无我。 言食厌成无我者。 然世间人于食生贪者。 只由计我欲美其色故。 佛知无我即不贪求精好饮食。 故知厌食成无我想。 不可乐成苦想者。 所以瑞应经云。 三界皆苦何可乐者。 死想成无常者此最易见。 以死故无常。 言通相成者。 只由食厌不可乐死故无我。 亦只由食厌不可乐死故苦。 由食厌不可乐死故无常。 后四想者多过罪想通厌世间。 离解脱想与灭想为异者三解。 一云。 断因尽为离。 断果尽为灭。 二云。 分知为离。 全尽为灭。 三云。 伏惑为离。 断除为灭。 无爱想者。 既离灭之后故心无爱着。 文云称比丘义可知。 故下云称可沙门之相。 迦叶言云何名为下。 第二解释又三。 初别解六想。 次总叹六想。 三略标。 四想。 此初先别解六想。 无常为初。 先问。 次答。 答中六想自为六文初无常中二。 先标。 次释。 释中二。 先麁次细。 言二苦因者二解。 一云。 因内生内苦。 因外生外苦。 二云。 出在文中。 饥渴为内寒热为外。 言行六处者即是六尘。 次修苦想下。 第二解苦想。 云深观此。 身即无常器者。 身中三苦八苦。 皆在身内故言苦器。 文又云。 无常故苦者。 数人云。 无常力切故苦。 若无常所偪则不苦。 论师云不尔。 苦必无常。 无常未必有苦。 如一切草木亦无常而不苦。 有情之类有苦必无常。 三聚为色。 与无记并皆无常而不苦。 唯心一事是苦。 从智者复观下。 第三无我想可见。 次明食厌想又三。 初正明。 次论义。 三结成。 文中云。 四食揣正搏触思识者。 揣只是今时人饭食。 可分段故。 触食即是依报。 衣服卧具彊软诸触。 思食是业食。 识食只是意食。 次明不可乐想如文。 次明死想又二。 初明大期之死。 后明念念死又二。 初问。 次答。 文云。 一息一眴四百生灭。 成论云。 一念六十生灭。 问云何两文不相应耶。 解有二意。 一云。 成论是小乘明无常。 犹奢所以六十生灭。 经是大乘明无常。 稍切故所以四百。 二云论云。 一念者此念短故但六十。 经云息者息长故有四百。 智者具足下。 第二总叹六想。 明从六想得于七想。 文云。 一常修想。 非观常境但常作此修故也。 乐修想作愿乐之音。 亦是恒乐欲修也。 若人具足如上六想下。 第三略标四想。 文云。 能诃三界即是过罪想。 远离三界即离想。 灭除三界即灭想不生爱着即无爱想。 是名智者下第三总结。 尔时迦叶下。 次偈叹中第三就佛为叹。 三十六行偈大分为三。 初两行总标。 次三十行正叹。 三四行结叹。 灵味师云。 师子吼叹佛大慈。 此品叹佛大悲。 今谓不尔。 文中自言佛具一味大慈心。 复云所谓慈心救世间。 宁直大悲。 今谓应如灵味。 师子吼明佛性。 即是大慈与乐。 此品明阐提生善。 即是大悲拔苦。 别说若是。 虽明大悲非无大慈。 虽说大慈非无大悲。 大般涅槃经疏卷第三十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4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