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八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八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疏。 大文第五。 有十善友寄十地。 第一婆珊婆演底夜神。 寄初欢喜地者。 初获圣性具证二空。 能益自他生大欢喜故。 以于春时主当等者。 盛德如春和畅发生故。 表分别见日皆已亡者。 初地断见惑即分别烦恼故。 疏宗说兼通者。 前已引竟即楞伽意。 故彼第三经云。 佛告大慧。 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 谓说通及自宗通。 说通者。 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契经是名说通。 自宗通者。 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 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 超度一切心意意识。 自觉圣境离因成见相故。 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 我说是名自宗法通。 释曰谓初了唯心谓不堕下。 境界则灭。 超度一切下。 能取亦无。 自觉圣下。 正悟自心不由他悟。 离三量成故离因成。 一切外道下。 对他显胜。 经结劝云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 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偈云谓我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释曰而前引竟今复重说者。 前约证者能说故先明宗通。 今约从教修证故先明说通。 亦前从根本起后得。 今从加行入根本耳。 文小异。 故第一疏中已引前文今复引后。 古人云。 说通宗不通如日被云蒙。 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 疏法门星象下。 此中法喻双辩。 一身以表如体。 星象以表法门。 星象不离一身犹法门不离如体。 下对亦然。 教化表于大用。 毛孔以况真性。 其二愚二无我等并如地品。 第二普德净光主夜神寄离垢地者。 谓具净尸罗离于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故。 疏别中三是智法光明者。 疏但随难解三。 今当重释略有二意。 一作总别释。 初一总余九别。 别中一观外相。 二念内德。 三知所证。 四放光。 五常光。 六变化。 七圆音。 八名号。 九调生。 二约十身释。 一菩提身。 二相好身。 三智身。 四法身。 五愿身。 如贤首品毛孔放光皆宿愿故。 六福德身。 七化身。 八力持身。 圆音持法尽未来故。 九意生身。 随意立名故。 十威势身。 结云威力故。 十身并彰内外皆具。 若专念此何行不成。 疏初明攀缘如实禅同如来清净禅等者。 楞迦第二说有四禅。 经云。 大慧有四种禅。 云何为四。 谓愚夫所行禅。 观察义禅。 攀缘如实禅。 如来禅。 云何愚夫所行禅。 谓有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 人无我自性共相。 骨琐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 如是不异观前后转进想不除灭。 是名愚夫所行禅。 云何观察义禅。 谓人无我自性共相。 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 彼地相义渐次增进。 是名观察义禅。 云何攀缘如实禅。 谓妄想二无我妄想。 如实处不生妄想。 是名攀缘如实禅。 云何如来禅。 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 成办众生不思议事。 是名如来禅。 故偈云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释曰然古皆配位自有二师。 一云初凡小。 二至七地。 三八地已上。 四即佛地。 二大云言。 亦初凡小。 二十信至回向。 三即加行。 四即初地至佛地。 以证如故皆名如来。 若修观者凡夫直用如来净禅。 今此文中即以第三同于第四不同初二。 初二是凡小二犹未亡法无我。 故即以三四因果交彻。 谓见佛法界即缘如义。 无取无入即同如来清净禅义。 又如来禅不碍下。 文广利乐故疏文有十非大同。 中论八不者。 不全同故名为大同。 而涅槃等多分全同。 以其八不摄理尽故云全同耳。 初四全同后六合为四。 言非实非妄即是不常者。 常有二义。 一虚妄计度生死有常。 今云非妄即非常矣。 二者出世实法名常。 今云非实亦无常矣。 诸法实相中无实无非实故非迁非坏。 即是不断者。 断亦有二。 一世法迁移即有断灭。 二灭坏烦恼成于断德。 今并非之故不断也。 又此十句标多约体。 释多约用意。 明体用皆无二故亦可。 总为五对体用。 初不来不去即体用自体。 二不生灭即体用相。 三非实虚即体用力。 四非迁坏即体用性。 五一相无相即体用德。 如十行辩。 疏后思惟下正显四禅者。 斯则以如来禅导于四禅。 不同三地寄位四禅。 四禅不同即为四别。 然大小虽异支林功德名数。 皆同有十八支具如三地。 地论皆摄以为四类。 一所离障。 二对治支。 三利益支。 四彼二依止三昧。 四中后三是支初一非支并如前说。 疏离自忧者约五受说初禅已离忧受。 今大悲救护即忧众生之忧。 离忧合是所离。 今念他忧却生喜乐故为利益。 疏二禅中等者。 然二禅具四支内净喜乐定。 初明灭觉观即所离障。 疏次摄一切众生是一心者一心摄故。 然一心言是三地经有故。 彼经云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 然其一心是释内心义。 无觉无观即是净义。 具此二法名之内净。 又小乘内净但是信心。 大乘内净即合二禅三支所成。 谓舍念正知此之三心。 尚为喜覆力用未胜但能离外寻伺故合为内净。 今摄众生一心摄故已有合义。 疏三禅中下。 然具五支舍念喜乐定余如前说。 疏四禅中者。 四禅有四支舍念中受定今四支俱亡是所离障。 即舍念清净为对治支。 既无苦乐即是中受为利益支。 然其舍受世为利益出世望之亦是热恼故。 今疏云于下苦中横生乐想。 既一切息灭则舍亦舍矣。 方是真舍余如三地。 疏修四念处等观者。 念处观者即无常苦。 不净无我等者等取十想。 与智度论第二十六十想大同故。 言十想者论云。 一无常想二苦想。 三无我想。 四食不净想。 五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六死想。 七不净想。 八断想。 九离想。 十尽想。 今有十三故云大同。 第三喜目观察众生主夜神寄发光地。 谓成就胜定大法总持。 能发无边妙慧光故。 疏神通度生菩提分等者。 以瑜伽有四菩萨行。 一波罗蜜行上已广竟故列下三。 疏后类通余行具四菩萨行者。 初菩提分法行。 以从初发心积集功德皆助菩提是菩提分。 二入诸三昧下。 即三昧行。 三得净天耳下。 即神通行。 得菩萨解脱下。 成熟众生行。 故后结云分别显示成熟众生。 疏未解即心自性者。 前劫未得十住自分。 此劫未得十住胜进。 疏未得六地深顺之忍者。 六地得上品顺忍故。 八妙胜劫下。 无结说得之言。 合言未得七地。 而前劫但云修行最胜道即是已得六地耳。 疏故其劫名亦顺地义者。 此是疏家复为一释。 以初劫名寂静音。 已得初地二天胜劫。 天即净义亦顺离垢。 三梵光顺发光。 四功德月顺焰慧。 月有光明发光焰故。 五寂静慧顺禅增故。 六善出现顺善现故。 七集坚固王功用满故。 已得方便不可坏故。 八胜妙劫顺于不动无功用故。 九千功德法师位故。 十无着庄严智慧无着二严满故。 第四普救众生妙德主夜神寄焰慧地者。 谓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 疏后二句是等觉者。 不言十地者上二句文十地显故。 余位义隐故别指耳。 疏表真精进却从定生者。 真精进者离身心故非定无此。 第五寂静音海主夜神寄难胜地者。 谓真俗两智行相互违。 合令相应极难胜故。 疏后答中即分为四者。 下疏文有三。 初总科二问中下。 料拣三今初。 下释文二中由答与问不次第故。 于中有四。 初正通不次之妨初答第三。 二答第一。 三答第四。 四答第二。 故为不次。 今释意云。 问中初二是所成故。 三四两问皆是能成。 三成于初。 四成于二。 故今答中以第三能成成第一所成故。 先答第三。 次答第一。 以第四能成成第二所成故。 后答四二也。 二又由能起所下。 通伏难也。 难云隔句相对于理甚明。 而其二对问中何以先明所成。 答中何以先答能成。 故今释云由能成所故先答能。 复应问言问中何以不先问能故应答言。 问覩所成求能成故。 见果推因犹如四谛。 疏不明者。 意易见故。 三又观察中下。 三通杂乱难。 谓有问言。 若以观为能成者。 何故答中有所观耶所行之境是所成者。 何以境中有能成行耶。 故今答云观察之中虽有所观为成能观。 如般若中虽有实相为成智慧。 所行境中若能若所皆是所行。 如诸菩萨行深般若能观所观皆所行矣。 四故四问全别下。 结引证兼结弹古人。 古人以第一所起方便。 及第二事业。 皆答第一事业之问。 以其第三答观察。 双答第二第四两问。 以观察境界不相离故。 以答第四行何境界。 却答第三起方便问。 若为此释非但四答相不分明。 抑亦答不次第杂乱故。 疏释竟今乃结云四问全别。 是以晋经中下。 引经正证所行境中有能行义。 谓若所知境唯是所行。 若分齐境即有能行。 是故疏云非但所观。 以晋境界含能观故。 疏二文影略者。 前有大劫之名略无小劫之数故。 应影取后文小劫。 此中但明小劫之数略无大劫之名。 故应影取前文大劫。 则共有二佛刹尘数劫。 疏若以普光明劫为刹尘之一者。 上以普光即是大劫于中已有刹尘小劫。 今为小劫之名。 积普光等小劫之数经佛刹尘。 言阙二字者。 合云从此命终还即于此世界中生。 经二佛刹微尘数劫。 故引晋经定有二字。 言佛弥多矣者。 向以普光为大。 大中有刹尘之佛。 今普光为小劫。 一小劫中已有刹尘。 经二刹尘小劫之佛。 二刹尘小劫之佛故佛弥多也。 疏艮以前之四问皆业用者。 望于菩萨解脱门故。 事业但是四中之一。 疏随一深法有多品类者。 如一施度有九门等。 四一一类中有多事法者。 如一外施有多财宝等。 五如一施食有多支派。 第六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力主夜神寄现前地者。 谓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 疏二十五有理无二故者。 偈云四洲四恶趣梵王六欲天。 无想五那含四空并四禅。 义如前释。 第七开敷一切树华主夜神寄远行地者。 谓至无相住功用后边。 出过世间二乘道故。 疏五浊为因感三灾果者。 三灾果有二者。 一小三灾谓饥馑疾疫刀兵。 谓七年七月七日止。 谓各是一七二大三灾。 谓水火风坏于器界。 今此是前经文。 具云初明饥馑以天不降泽故。 二多诸疫病即疾疫也。 三驰走四方靡所依怙义兼刀兵。 然三灾复有二义。 一约劫欲尽时人寿十岁等。 二者少分往往多起。 今此明约少分灾耳。 疏先深起大悲者。 钞消经文此悲心与第二地中集果多同。 初一总明谓三求众生皆堕无底生死深坑难免出故。 余九为别。 又分为二。 初一解邪理外推求总名为邪。 横计世间常乐我净。 起贪等惑故令住善业。 余八行邪于中别显三求众生。 即分为三初五悲欲求众生。 次二悲有求众生。 后一悲邪梵行求众生。 初中又二。 前三悲现行得五欲受用生过。 后二悲未得五欲追求生过。 前中即为三别。 一悲不共财众生。 欲资身命为生老等苦之所逼迫。 而不得安令不着财则心安矣。 二悲受无厌众生。 内心难满恐得恶名。 怖失财利故令得佛因。 三悲贮积财众生。 不能了达财多祸多。 名无智眼决其疑见即为方便。 第二痴闇所迷下。 二门悲未得五欲追求生过。 上三悲其起惑。 此二悲其造业。 前门悲求后报造有漏善。 如夜暗行迷失道路当示慧炬。 后门悲求现报造诸恶行。 诳己所有嫉他胜己。 谄诳求财诸惑浊乱。 若绝诸恶则法身清净。 第二长时漂溺下。 二门悲有求众生。 前门即道差别。 谓五道循环藏识漂溺惑苦大海故令昇彼岸。 后门即界差别。 谓眼等诸根六尘等。 牵不得自在无有出期。 以佛威神引之令出。 第三以第十门悲邪梵行求众生。 行不正道迷无我理。 随逐邪见乃至九十五种别故引入智门。 上十悲中。 皆有所对能治。 略以显示余如二地。 第八大愿精进力主夜神寄第八不动地。 谓无分别智任运相续。 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疏今初由前起同己等者。 疏文有三。 初得同之因。 二同有四义下示同之相。 言由见初故则不殊余二者。 谓由证见法界体同。 故上同诸佛下同众生。 云不殊余二则于菩萨为究竟之同。 三良以八地下。 偏说此文明同之由。 疏所救千佛等者。 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云。 我实成佛已来经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故。 疏初明内契理事者。 此义全同十通之中一切色身智通。 前已广说故但略科总出其意。 今当重说由内证实故外现色。 所以起信论云。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 云何能现色相。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 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 以色性即智性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 以智性即色性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 所现之色无有分齐。 随心能示十方世界。 无量菩萨无量报身。 无量庄严各各差别。 皆无分齐而不相妨。 此非心识分别能知。 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释曰彼虽约佛。 今此位极大同佛也。 次释经文又此三段。 初明内契理事明色即空。 二明大用广现色身者空即色故。 后结深广不碍悲故。 今初由了法界无定实色举体即空而非断空。 空中无色不碍色故。 色空无碍存亡隐显皆自在故。 方能随乐现种种色。 故先明其内契事理。 经中先明证实离相。 后双了性相。 今初悟一切法自性平等者。 此句总明云何平等。 次云入于诸法真实性故。 谓真实性中无差别相。 无种种相无无量相。 万法一如何有不等。 此真实性依何立。 故复次明证无依法。 所谓不依于色不依于空。 若万法依空空无所依。 今万法依真真无所依。 即无依印法门故。 舍离世间。 世间即有种种差别。 斯则性尚不立何况于相。 亦不依空立色。 亦不依色立空。 亦无异无不异。 无即无不即斯见亦绝强名内证后悉知。 诸法色相差别下。 双了性相初明了相即空。 空即色故。 后亦能了达下。 此明了性色即空故。 又上句色中无空下句空中无色。 又上句色能容空。 下句空能容色。 又上句。 空能显色。 下句色能显空无障无碍。 疏二而恒下。 明无涯大用者。 经中初句云而能示现无量色身者。 牒前起后故云而能由上空不碍色故能现色。 又若以色为色不能现色。 今即色非色故无不现。 又即空之色方为妙色。 故蹑上明色空不二。 成上真空不二而二。 斯为妙色。 色空融即为真法界。 缘起无尽即一现多。 起信等论明八地当色自在者。 起信云。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 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释曰何以得知论是八地前有七地后有九故。 言等论者等取瑜伽等。 即上八地由证无生绝色累故。 得十自在十身相作如影普现皆色自在。 疏上诸夜神叹深皆倣斯法喻者。 然多问发心时之久近而答智轮。 即体用故。 然斯五喻非无有义皆前已有故疏不释。 疏膑谓刖足者。 然俗有五刑劓墨宫割膑大辟也。 疏义当彼时已得四地者。 初地百。 二地千。 三地万。 四地百万故。 第九岚毗尼林神寄善慧地者。 谓成就微妙四无碍辩。 能遍十方善说法故。 疏此十通于六位下。 疏文有五。 一约位竪配亦名行布释。 二然依行布下结前生后生后圆融。 三若约圆融下通诸位释亦名圆融释。 四若定须具十下结成上竪五若定竪下结成须横。 实则横竪无碍是此中意故存二释文义昭然。 疏亦初住生家者。 恐人误为初地生家。 然其生家略有六位。 一初住生菩提心家。 二四住生圣教家。 三初地生真如家。 四四地约寄位生出世家。 五八地生无生法忍家。 六如来地究竟生家。 今是初住即第一生菩提心家。 疏即净心地者。 疏随难释今更委释。 言得如来菩提光者。 明心菩提故入菩萨方便海者。 证真了俗故舍诸有趣。 亦由已断异生性故。 成就自在者分身百刹故。 修菩萨殊胜行者。 净治地法十行常修故。 具菩萨根者。 由证信故余皆成根。 又大悲为首故悲为根。 已断所知故心明洁十愿成熟故愿不动。 同佛证如故得佛护。 分别顿尽名坏诸障具上诸德为物依处。 疏戒忍进等者。 等取禅慧各一增故。 末后二句上句三业善巧见者必欣下句。 功用行满。 又以无功得诸行故。 疏六中下。 初至为生佛家此有两句。 一正释标。 二即解释。 初之二句得无生忍是释生家。 契同法性即释随诸佛住。 佛住甚深真法性故。 上即净忍分成就。 一切甚深法门下。 皆得胜行分此句为总故疏不释。 已下皆甚深法门故其愿度增上释具三世已下经文。 善根一体释得一切佛下经文。 谓同无功用之善根故。 同契无生法忍体故。 从惑等下释具出世白净法。 上皆前经不可知义。 经安住已下即是前经正行广大。 入诸三昧下即离障寂灭。 后三句即三轮化益并易故不释。 疏七中因佛力下。 经疏俱易若欲释者由佛七劝。 名入诸佛力此为总句。 游刹下别二句起行速疾。 从了一切下。 是净土分中事。 于三世间得自在故。 初二器界。 自在。 次二正觉。 后三众生说法度生故。 疏八观普智门言即法师之德者。 亦法师方便成就。 言于三性等者三性即是化法为智成就等。 等字等取入行成就智十一稠林。 经一一门下。 即口业成就具四十无碍故。 能长演余皆法师自在成就。 一三昧自在随心顿演故。 二受生自在。 三于有差别下。 于法自在事理交彻故。 疏从即事知理下释此初对了即事入理即理入事。 亦前句事能显理后句依理成事。 又前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后不动真际建立诸法。 又前动不离寂。 后则静无遗照。 于无量下有无自在。 于少境下广狭自在。 通达下真俗齐照。 以文显故云可思准。 疏九普现庄严先释名后已得下总释大意。 若别说者。 初句严依。 余皆严正。 正中并秘密智初三句身秘密。 演清净下口秘密。 随其心下皆意秘密。 疏十中下经文显然。 皆与本位义理相符。 不为此释实抑经文余并易了。 第十释女瞿波。 寄法云地者。 谓大法智云含众德水。 蔽如空麁重充满法身故。 疏悲智逆顺权实寂用无碍双行之行者。 此中疏有四种无碍。 亦名四种双行。 其十句中句句皆是双行。 约双行事有十差别。 其中双行但有四别耳。 如第一句云云何于生死中。 而不为生死过患所染者。 即悲智无碍。 谓于生死中即有大悲故。 不为生死过患所染。 即具大智故二了法自性。 而不住声闻辟支佛地即寂用双行。 三即实而权双行。 四即权而实双行。 五即逆顺双行。 六即寂用双行。 七八皆即实而权。 九十皆权实双行。 九约化生。 十约供佛。 十一真俗双行各有别相。 疏然前长行但名帝网等者。 此即显帝网之义也。 疏先具相者。 经有三十二相。 前文指此广明。 以文具故今当略说。 准瑜伽四十九。 及大般若第三百八十一说。 然彼经次与今不同。 今依彼经次第列名以今经文注之于下。 经云佛言善现。 云何如来三十二相。 善现。 一世尊足下有平满相。 妙善安住犹如奁底。 地虽高下随足所蹈。 皆悉坦然无不等触(今经当第三相)。 二世尊足下。 有千辐轮纹网毂众相无不圆满(四)。 三世尊手足皆悉柔软。 如覩罗绵胜过一切(八)。 四世尊手足二指中间。 犹如鹅王咸有网鞔。 金色交络文同绮画(六)。 五世尊手足所有诸指。 圆满纤长甚可爱乐(义当第二)。 六世尊足跟广长圆满。 与趺相称胜余有情(七)。 七世尊足趺修高充满。 柔软妙好与跟相称(五)。 八世尊双腨渐次纤圆。 如伊泥耶仙鹿王腨(九)。 九世尊双臂修直佣圆。 如象王鼻平立摩膝(十四)。 十世尊阴藏相势峯藏密。 其犹龙马亦如象王(十一)。 十一世尊毛孔各一毛生。 柔润绀青右旋宛转(二十九)。 十二世尊发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转。 柔润绀青严金色身甚可爱乐(三十)。 十三世尊身皮细薄润滑。 尘垢水等皆所不住(二十七)。 十四世尊身皮皆真金色。 光洁晃曜如妙金台。 众宝庄严人所乐见(二十八)。 十五世尊两足二手掌中颈。 及两肩七处充满(十)。 十六世尊肩项圆满殊妙(十三)。 十七世尊膊腋皆悉充满(十五)。 十八世尊容仪洪满端直(三十一)。 十九世尊身相修广端严(义当第一)。 二十世尊体相纵广量等。 周匝圆满如尼瞿陀树(三十二)。 二十一世尊颔臆并身上半。 威容广大如师子王(十二)。 二十二世尊常光面各一寻(欠此一相含在第二乐见之中)。 二十三世尊齿相四十。 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十八)。 二十四世尊四牙鲜白锋利(二十)。 二十五世尊常得味中上味。 喉脉直故能引身中诸支节脉。 所有上味风热痰疾不能为杂。 由彼不杂脉离沉浮延缩损坏壅曲等过。 能正吞咽津液通流故。 身心适悦常得上味(义似颈文三道即当十六)。 二十六世尊舌相薄净广长。 能覆面轮上至发际(二十一)。 二十七世尊梵音词韵和雅。 随众多少无不等闻。 其声洪震犹如天鼓。 发言婉约如频伽音(二十二)。 二十八世尊眼睫犹若牛王。 绀青齐整不相杂乱(二十四)。 二十九世尊眼睛绀青鲜白红环间饰晈洁分明(二十三)。 三十世尊面轮其犹满月。 眉相皎净如天帝弓(义是颊如师子则当第十七)。 三十一世尊眉间白毫相右旋柔软如兜罗绵鲜白光净如珂雪等(二十五)。 三十二世尊顶上乌瑟腻沙。 高显周圆犹如天盖(二十六)。 善现是名三十二大士相。 释曰上依彼次具引。 今经望之阙于圆光一寻。 含在人所乐见之中。 若依瑜伽开四十齿。 与牙齿鲜白有异则具三十二。 今更依今经次列之。 注大般若次第于下。 一端正殊特(十九)。 二人所乐见(含于第五甚可爱乐及第二十二圆光一寻)。 三足下平满(一)。 四轮相具备(二)。 五足趺隆起(七)。 六手足指间皆有网鞔(四)。 七足跟齐整(六)。 八手足柔软(三)。 九伊尼耶鹿王腨(八)。 十七处圆满(十五)。 十一阴藏隐密(十)。 十二其身上分如师子王(二十一)。 十三两肩平满(十六)。 十四双臂佣长(九)。 十五身相端真(十七)。 十六颈文三道(义当二十五)。 十七颊如师子(义当三十)。 十八具四十齿(二十三)。 十九四牙悉皆齐密(大般若合上二则亦当二十三今皆瑜伽开也)。 二十四牙鲜白(二十四)。 二十一其舌长广(二十六)。 二十二出梵音声(二十七)。 二十三眼目绀青(二十九)。 二十四睫如牛王(二十八)。 二十五眉间毫相(二十一)。 二十六顶上肉髻(三十二)。 二十七皮肤细软(十三)。 二十八如真金色(十四)。 二十九身毛上靡(十二)。 三十发帝青色(当第十一)。 三十一其身洪满(十八)。 三十二如尼俱陀树(二十)。 释曰上略会二经。 若依瑜伽及涅槃说相因各异。 又小不同具如初会。 疏三宝女求归者。 女人谓嫁曰归。 故周易中有归妹卦。 大文第二会缘入实相。 疏中有五。 一总科释。 二然人虽下料拣。 三摩耶既会下解妨难。 先问后岂不下释。 四又此一下别示义门。 五初天主下。 总释诸会而有二意。 一即等觉入俗之意。 二即是前别明会缘。 后归此二。 今初下释文前五中皆牒彼所得初天主光且须正念无失者。 彼得菩萨解脱。 名无碍念清净庄严故。 二可为世师即遍友不得法门。 三遍穷下即善知众艺童子得解脱。 名善知众艺而广说字母。 四无依无尽则贤胜优婆夷得无依处道场。 又得三昧名为无尽故。 五无着清净。 即坚固解脱长者得解脱。 名无着念清净庄严故。 六清净即净智发光者。 即妙月长者得解脱。 名净智光明故。 七发光则智相无尽者。 即无胜。 军长者得无尽相解脱故。 八无尽则诚愿不违者即最寂静婆罗门。 得解脱名诚愿语故。 九方能还归幻住者。 即德生有德得幻住法门故虽下总结。 疏今初摩耶昔云天后者。 新译为幻术故云昔也。 亦云幻生得幻智门故。 疏已能暗合愿智幻门者。 以今文云具净法身。 以如幻业而现化身。 以如幻智而观世间等故。 疏冥契下文天后所现者下见正报现无量身云。 今此未见已知现身故云冥契。 疏但总意若别配之。 此十七身。 摄下经中四十身。 四十身各有二句。 上标下释。 一随意生身即总显随愿。 二无生灭身即下二色身谓不生色身无生起故不灭色身常寂灭故。 三无来去身即下二身。 谓无去色身于一切趣无所灭故。 无来色身。 于诸世间无所出故。 四非虚实身亦摄二身。 即下经云非实色身得如实故。 非虚色身随世现故。 五不变坏身即下不坏色身。 法性无坏故。 六无起尽身即不生色身。 随众生身随众生业而出现故。 恒示现色身尽众生界而无尽故。 上二句皆标之以性释之以相。 异上一向无生灭也。 七所有诸相皆一相身下。 云一相色身无相为相故。 八离二边身即是通意皆事理无滞故。 若别配者。 如下云法性色身性净如空故。 大悲色身常护众生故。 上句离有边。 下句离空边。 又上句有智不住生死。 下句有悲不住涅槃等。 九无依处身即下无处色身。 恒化众生不断绝故。 十无穷尽身即无尽色身。 尽诸众生生死际故。 十一离诸分别如影现身。 即下无分别色身。 但随众生分别起故。 又即如影色身随愿现生故。 十二知如梦身即如梦色身随心而现故。 十三了如像身即普对现色身。 以大自在而示现故。 犹如明镜质对像生。 十四如净日身即清净色身。 同于如如无分别故皎日无私故。 十五普于十方而化现身。 即下化一切色身。 随众生心而现前故。 十六住于三世无变异身。 即下无动色身生灭永离故。 十七非身心身即下总显其体。 云如是身者非色所有色相犹如影故。 乃至离识菩萨显智空无性故。 以一切众生言语断故。 已得成就寂灭身故。 故今结云犹如虚空所行无碍。 超诸世眼唯是普贤净目所见略为此配。 余纵不尽可以类收。 疏即初地净治地法。 十种胜行文少不次者。 彼次云佛子菩萨如是成就十种净治地法。 所谓信悲慈舍无有疲厌。 知诸经论善解世法惭愧坚固力。 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释曰其供养诸佛依教修行。 即如说行之一行耳。 疏故央掘经等者。 央掘之缘玄中已引。 今直释所引之义。 然第二经后世尊令其三归依。 答云我唯一依佛即是法法即僧故。 意明一学至第三卷。 佛问云何为一学。 偈云一切众生命皆由饮食住。 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 所谓摩诃衍离食常坚固。 云何名为一。 谓一切众生皆以如来藏毕竟常安住。 次二谓名色。 三谓三种受。 四谓四谛等皆然。 此即云何名为五。 所谓彼五根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 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决定分明见具足无减修。 耳闻鼻嗅舌甞身触一同于眼。 然有二本。 一本云了了分明。 一本云决定分明也。 次云云何名为六。 所谓六入处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 所谓眼入处于诸如来常明。 见六入门具足无减修。 闻嗅甞触皆同眼也。 意入处云所谓意入处。 明说如来常不闻违逆心净信来入门。 义如疏释遍历七觉八正九定十力皆举大折小。 说如来藏如来常乐我净为无缺减也。 故疏云余可知可知有二。 一则例央掘。 二例此中余三昧等。 疏普贤之华者此中虽不举华量。 十定云无有边际也。 疏上二并是住体遍应者。 然此即缘起相由门中三义。 一诸缘各异义。 二互遍相资义。 三体用无碍义。 今言住体即诸缘各别。 言遍应者即互遍相资即住体。 而遍应是第三体用无碍也。 然上摩耶万类殊应即异体中多。 今此善财一类之身遍对摩耶即同体中多。 若约摩耶善财并不分而遍。 同异虽殊住体遍应义无别也。 摩耶亦是同体一即多。 以随所应异无二体故。 下自言非一处住非多处住。 善财亦是同体多即一诸处善财。 即一身前之善财故。 又二圣互望并含同体异体。 以一摩耶应多善财故。 此即摩耶为同体。 以多善财对摩耶故。 即善财异体。 疏不坏小而广容。 即广狭无碍门。 无生起而生起。 即事理无碍门。 又愿收普贤等者。 上约别愿今是通愿。 无愿不收无智不摄。 等愿智相融皆是大幻。 成不共般若故生佛也。 疏本来无二者称一性故者。 疏以蹑上即此多身。 便云本来无二多皆称性故。 若约事说亦可本唯一耳。 下非一处住非多处住总有四释。 第一唯就体上以辩双非故非多。 云不如事故者。 谓理唯一味不如事之多也。 第二对约不坏性相说。 上句不坏相。 下句不坏性。 亦是不坏一多说。 此一即是对别约事之一。 第三对约事理相如说。 相如即无碍之义耳。 亦是事理相遍第四对唯约于事互相融说。 即事事无碍义。 然具即入二门通缘起相。 由理性融通及同体异体。 言并是释中智幻之义者。 以名中云大愿智幻上广引愿为诸佛之母竟。 故此结中是释上名中智幻之义也。 疏天主光女父名正念者。 即第三会问梵行之王也。 又云往三十三天者。 是摩耶舍化所生天也。 则知摩耶非独在天。 故晋经云在迦毗罗城耳。 第二遍友可知。 第三众艺中二我恒下。 显其业用者。 疏文有三。 一标章立意。 二总科。 三释文。 今初言字母为众艺之胜书说之本者。 出偏示所以也。 以标知众艺而偏释故。 故智论云诸陀罗尼皆从分别语生。 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 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 菩萨若闻其字乃至能了其义。 是字初阿后荼中有四十。 得是字陀罗尼多所成益乃至广说。 又如本行集云。 尔时菩萨为诸童子一一分别字之本末。 乃至训化三万二千童子。 劝发无上真正道意。 是知字为众艺之本故。 十地中以喻十地为诸法本。 二有标下总例。 三皆言般若下释文。 先释总标于中三。 一暗引毗卢遮那经。 二明引遮那。 三引五字经。 今初彼有偈云甚深相无相劣慧所不堪为化是等故兼存有无说。 释曰因字是有无相智是无。 故念诵瑜伽之者。 先观字相后入字义也。 阿字相观云。 八叶白莲一时开。 炳现阿字素光色斯即字相也。 而智表菩提心。 悟本不生圆满具足犹如月轮。 即是字义相有义无。 故云兼也。 是以今经唱阿字时即是相也。 入般若波罗蜜门即是无相智也。 智论云。 此字是实相门则显三种般若。 不相舍离字即名字般若。 入般若波罗蜜门。 即观照般若。 悟不生等即实相般若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4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