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注维摩诘经卷第六 内容: 注维摩诘经卷第六后秦释僧肇撰不思议品第六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 什曰。 法身大士身心无倦。 声闻结业之形。 心虽乐法身有疲厌。 故发息止之想。 身子于弟子中年耆体劣。 故先发念不用现其累迹。 又以维摩必悬得其心。 故直念而不言也。 寻下言诸大人当于何坐。 似是推己之疲以察众人之体恐其须故发念之也。 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 生曰。 前除座待须。 故舍利弗发须之念也。 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 什曰。 不直讥而问者。 欲现其所念乖理进退入负门也。 求床座耶。 肇曰。 独寝床旨现于此。 舍利弗默领悬机故扣其兴端。 净名将辨无求之道。 故因而诘之也。 生曰。 须座之念迹在有求。 有求则乖法。 非所以来意者也。 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 什曰。 不取法相理会于法名为求法。 若取相生着。 心与法乖。 非求法也。 不贪躯命何况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 肇曰。 真求乃不求法。 况安身之具乎。 自此下遍于诸法明无求义也。 非有界入之求。 肇曰。 界十八界。 入十二入也。 非有欲色无色之求。 肇曰。 无三界之求也。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灭证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 肇曰。 有求则戏论。 戏论则非求。 所以知真求之无求也。 唯舍利弗。 法名寂灭。 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 法名无染。 若染于法乃至涅槃。 是则染着非求法也。 法无行处。 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 法无取舍。 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 法无处所。 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 法名无相。 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 法不可住。 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 法不可见闻觉知。 肇曰。 六识略为四名。 见闻眼耳识也。 觉鼻舌身识也。 知意识也。 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肇曰。 法相如此。 岂可求乎。 若欲求者其唯无求乃真求耳。 生曰。 夫求法者非谓求也。 以无复诸求为求耳。 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肇曰。 大乘法眼净也。 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言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 什曰。 自知而问者。 欲令众会取信也。 借座彼国其义有二。 一者欲现诸佛严净功德致殊特之座。 令始行菩萨深其志愿也。 二者欲因往反之迹使化流二国也。 肇曰。 文殊大士游化无疆。 必见诸国殊妙之座。 净名欲生时会敬信之情。 故问而后取。 示审其事也。 生曰。 先问之者。 欲明后所致是实也。 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 肇曰。 由旬天竺里数名也。 上由旬六十里。 中由旬五十里。 下由旬四十里也。 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之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 肇曰。 净名虽以神力往取。 彼佛不遣亦无由致。 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 其室广博悉苞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无所妨阂。 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 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与诸菩萨上人俱坐。 当自立身如彼座像。 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 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昇。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 舍利弗言。 居士。 此座高广吾不能昇。 什曰。 维摩神力所制。 欲令众知大小乘优劣若此之悬也。 亦云。 诸佛功德之座非无德所昇。 理自冥纯。 非所制也。 维摩诘言。 唯舍利弗。 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于是。 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 便得坐师子座。 舍利弗言。 居士。 未曾有也。 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阂。 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 维摩诘言。 唯舍利弗。 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肇曰。 夫有不思议之迹显于外。 必有不思议之德着于内。 覆寻其本权智而已乎。 何则智无幽而不烛。 权无德而不修。 无幽不烛故理无不极。 无德不修故功无不就。 功就在于不就故一以成之。 理极存于不极故虚以通之。 所以智周万物而无照。 权积众德而无功。 冥寞无为而无所不为。 此不思议之极也。 巨细相容殊形并应。 此盖耳目之麁迹。 遽足以言乎。 然将因末以示本託麁以表微。 故因借座略显其事耳。 此经自始于净土终于法供养。 其中所载大乘之道无非不思议法者也。 故嘱累云。 此经名不思议解脱法门。 当奉持之。 此品因现外迹故别受名耳。 解脱者自在心法也。 得此解脱则凡所作为内行外应自在无阂。 此非二乘所能议也。 七住法身已上乃得此解脱也。 别本云。 神足三昧解脱。 什曰。 同体异名也。 夫欲为而不能则为缚也。 应念即成解脱无不能名为解脱。 能然而莫知所以然。 故曰不思议也。 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 什曰。 须弥地之精也。 此地大也。 下说水火风地其四大也。 惑者谓四大有神。 亦云最大。 亦云有常。 今制以道力明不神也。 内之纤芥明不大也。 巨细相容物无定体明不常也。 此皆反其所封拔其幽滞。 以去其常习。 令归宗有涂焉。 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 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 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 不娆鱼鼈鼋鼍水性之属。 而彼大海本相如故。 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 于此众生亦无所娆。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 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 都不使人有往来想。 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 菩萨即演七日以为一劫。 什曰。 或者亦云。 时为常法。 令修短改度示不常也。 令彼众生谓之一劫。 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 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 令彼众生谓之七日。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生。 又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 又舍利弗。 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 又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菩萨一毛孔普使见之。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着口中而身无损。 外诸树木亦不摧折。 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 以一切火内于腹中。 火事如故而不为害。 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 举着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鍼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 或现辟支佛身。 或现声闻身。 或现帝释身。 或现梵王身。 或现世主身。 或现转轮王身。 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 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 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 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 皆于其中普令得闻。 舍利弗。 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之力。 若广说者穷劫不尽。 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 谓舍利弗。 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 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 为若此也。 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 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 肇曰。 所乖处重故假言应号泣耳。 二乘忧悲永除尚无微泣。 况震三千乎。 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 肇曰。 迦叶将明大小之殊抑扬时听。 故非分者宜致绝望之泣。 己分者宜怀顶受之欢也。 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 肇曰。 但能信解魔不能娆。 何况行应者乎。 大迦叶说是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魔王。 肇曰。 因迦叶云信解不可思议者魔不能娆。 而十方亦有信解菩萨为魔所娆者。 将明不思议大士所为自在欲进始学故现为魔王。 非魔力之所能也。 此明不思议。 亦成迦叶言意。 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琉璃车璩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 什曰。 结业菩萨于施度将尽而未极。 是以不思议菩萨强从求索。 令其无惜心尽具足坚固。 亦令众生知其坚固。 亦使其自知坚固。 肇曰。 凡试之兴出于未分。 不思议大士神通已备逆覩人根。 何试之有。 然为坚固彼志故不须而索。 不须而索者同魔试迹。 故以试为言耳。 岂待试而后知耶。 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 肇曰。 截人手足离人妻子。 强索国财生其忧悲。 虽有目前小苦而致永劫大安。 是由深观人根轻重相权。 见近不及远者非其所能为也。 譬如龙象蹴蹋非驴所堪。 肇曰。 能不能为谕。 象之上者名龙象也。 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 肇曰。 智慧远通。 方便近导。 异迹所以形。 众庶所以成。 物不无由而莫之能测。 故权智二门为不思议之本也。 观众生品第七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什曰。 众生若有真实定相者。 则不思议大士不应徒行逼试令其受苦。 以非真实易可成就。 故行恼逼也。 复次佛法有二种。 一者有二者空。 若常在有则累于想着。 若常观空则舍于善本。 若空有迭用则不设二过。 犹日月代用万物以成。 上已说有故今明空门也观众生为若此。 众生神主我是一义耳。 如一痴人行路遇见遗匣匣中有大镜。 开匣视镜自见其影。 谓是匣主。 稽首归谢舍之而走。 众生入佛法藏珍宝镜中取相计我弃之而去。 亦复如是。 亦如一盲人行道中遇值国王子坚抱不舍。 须臾王官属至加极楚痛强逼夺之然后放舍。 如邪见众生于非我见我。 无常苦至随缘散坏乃知非我。 亦复如是。 如空中云近之则无也。 真实慈观诸法空则是真实慧。 真实慧中生无缘慈名为真慈。 亦以慈为本为人说真实法名真慈。 亦慈为本然后行布施等众行为名。 或以自性为名。 或以所因为名。 自此已下例可寻也。 肇曰。 悲疾大士自调之观微言幽旨亦备之前文矣。 然法相虚玄非有心之所覩。 真观冥默非言者之所辩。 而云何不证涅槃与群生同疾。 又现不思议其迹无端。 或为魔王逼迫初学。 斯皆自调大士之所为也。 自调之观彼我一空。 然其事为喻乃更弥甚。 至令希宗者惑亡言之致。 存己者增众生之见。 所以无言之道难为言也。 将近取诸喻远况真观。 以去时人封言之累。 故生斯问也。 生曰。 上不思议是应化众生之迹。 无方应之。 似有众生之情矣。 有众生情者不能为化。 故须问焉。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肇曰。 幻师观幻知其非真。 大士观众生亦若此也。 生曰。 非不有幻人。 但无实人耳。 既无实人。 以悟幻人亦无实矣。 苟幻人之不实。 众生岂独实哉。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炎如呼声响如空中云。 肇曰。 远见有形。 近则无像。 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 肇曰。 经有定数。 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燋穀牙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 肇曰。 阿那含虽有暂退必不经生也。 如阿罗汉三毒。 什曰。 大乘法中云通三界外轻微耳。 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 肇曰。 七住得无生忍心结永除。 况毁禁麁事乎。 如佛烦恼习。 肇曰。 唯有如来结习都尽。 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 肇曰。 心驰动于内息出入于外。 心想既灭故息无出入也。 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 肇曰。 未有入涅槃而复受身者。 如无烟之火。 肇曰。 火必因质。 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肇曰。 慈以众生为缘。 若无众生慈心何寄乎。 将明真慈无缘而不离缘成上无相真慈义也。 生曰。 既悟众生不实必自兼物。 是以有慈矣。 然复似无所加慈。 故复次问之焉。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 生曰。 理常皎然若此。 而众生乖之弥劫。 菩萨既以悟之。 能不示诸。 此假为观意设念。 非实念也。 是即真实慈也。 肇曰。 众生本空不能自觉。 故为说斯法令其自悟耳。 岂我有彼哉。 若能观众生空则心行亦空。 以此空心而于空中行慈者。 乃名无相真实慈也。 若有心于众生而为慈者。 此虚诳慈耳。 何足以称乎。 生曰。 必能实济。 非虚念而已矣。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 什曰。 知诸法寂灭无生。 因此生慈而不失寂灭。 故以寂灭为名也。 肇曰。 七住得无生忍已后所行万行皆无相无缘与无生同体。 无生同体无分别也。 真慈无缘无复心相。 心相既无则泊然永寂。 未甞不慈未甞有慈。 故曰行寂灭慈无所生也。 自此下广明无相慈行以成真实之义。 名行虽殊而俱出慈体故尽以慈为名焉。 生曰。 欲以众生如幻为说之者。 是即如幻慈也。 凡曰可以为慈莫不皆然。 是以推而名之。 不复甲乙言也。 如幻已自辨之于前。 无所释也。 下既无辨。 得不释乎。 行不热慈无烦恼故。 肇曰。 烦恼之兴出于爱见。 慈无爱见故无热恼也。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肇曰。 慈被三世而不觉三世之异也。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 什曰。 见法有起则与法诤也。 肇曰。 彼我一虚。 诤讼安起。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 什曰。 内外内外入也。 内外为二。 相对为合。 肇曰。 内慈外缘俱空无合。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 肇曰。 无缘真慈慈相永尽。 何物能坏。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肇曰。 上明外无能坏。 此明内自无毁。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肇曰。 真慈无相与法性同净也。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肇曰。 无心于覆而心无所不覆也。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什曰。 秦言杀结使贼也。 此从除结中生。 因以为名。 亦能除结故因能受名也。 肇曰。 阿罗汉秦言破结贼。 嫉恚邪疑诸恼结因慈而灭。 可名罗汉矣。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肇曰。 菩萨之称由安众生。 慈安众生可名菩萨。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肇曰。 如来之称由得如相。 慈顺如相可名如来。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什曰。 群生长寝菩萨觉之。 肇曰。 自觉觉彼谓之佛也。 慈既自悟又能觉彼。 可名为佛也。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什曰。 无因即自然。 自然即无师义也。 肇曰。 大乘之道无师而成谓之自然。 菩萨真慈亦无因而就。 可名自然乎。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什曰。 唯佛菩提能解一切法一相一味也。 今无相解中生慈故远同菩提也。 肇曰。 平等一味无相之道谓之菩提。 无相真慈亦平等一味。 可名菩提也。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什曰。 凡夫有爱结而行慈则可与等。 爱断行慈者无能等也。 肇曰。 二乘六住已下皆爱彼而起慈。 若能无心爱彼而起慈者。 此慈超绝可名无等。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 肇曰。 济彼苦难导以大乘大悲之能。 慈欲彼乐亦导以大乘。 可名大悲也。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肇曰。 疲厌之情出于存我。 以空无我心而为慈者。 与生死相毕无复疲厌也。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肇曰。 未有得真实慈而悋法财者。 可名法施也。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肇曰。 未有得真实慈而为杀盗不兼化者。 可名持戒。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什曰。 若能行忍。 则内不自累外不伤物。 故言护彼我也。 凡此中慈上行字梵本中无。 肇曰。 未有得真实慈而不护彼己致忿诤者。 可名忍辱也。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 肇曰。 未有得真实慈而不荷负众生者。 可名精进也。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肇曰。 未有得真实慈而以乱心受五欲味者。 可名禅定也。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 什曰。 行未满而求果名不知时也。 肇曰。 未有得真实慈而为不知时行者。 可名智慧也。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肇曰。 未有得真实慈而不权现普应者。 可名方便也。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什曰。 其心质直有罪必悔不隐其过此二业也。 肇曰。 未有得真实慈而心有曲隐不清净者。 可名无隐耳。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什曰。 直心中犹有累结。 今深入佛法无杂想也。 肇曰。 未有得真实慈而杂以浅行者。 可名深心。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什曰。 身业直正不诳物也。 肇曰。 未有得真实慈而虚假无实者。 可名无诳也。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什曰。 梵本云住涅槃乐。 肇曰。 未有得真实慈而不令彼我得佛乐者。 可名安乐。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肇曰。 自上诸名皆真实慈体自有此能。 故有此名耳。 不外假他行以为己称也。 真慈若此。 岂容众生见乎。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什曰。 功德及功德果报悉施众生。 此布施救苦众生也。 三等尽就施中明等。 若广说亦应如慈等。 肇曰。 因观问慈。 备释四等也。 哀彼长苦不自计身所积众德。 愿与一切。 先人后己大悲之行也。 生曰。 夫欲拔苦。 要当舍己之乐以济之也。 又为实悲矣。 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肇曰。 自得法利与众同欢喜。 于彼己俱得法悦。 谓之喜。 生曰。 慈悲既以益之。 唯喜而无悔也亦为实喜矣。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祐。 什曰。 亦施中明空也。 无所希望。 什曰。 现世不求恩。 未来不求报也。 声闻行四等不能实益众生。 今菩萨行四等已实能利益众生。 故四等皆名大也。 肇曰。 大悲苦行。 忧以之生。 慈喜乐行。 喜以之生。 忧喜既陈则爱恶徵起。 是以行者舍苦乐行平观众生。 大乘正舍行报俱亡。 故无所希望也。 三等俱无相无缘与慈同行。 慈行既备。 类之可知也。 生曰。 虚想众生以舍憎爱者。 非实舍也。 若能不望功德之报。 舍之极者也。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什曰。 为物受身而未离结业。 结业之体未能无畏。 必有所依然后能剋终大业。 故问其所依趣能不废退也。 肇曰。 生死为畏。 畏莫之大。 悲疾大士何所依恃而能永处生死不以为畏乎。 生曰。 行实等者必入生死也。 而据生死言之。 是可畏之境。 苟未能免或为所得。 菩萨何所依怙不畏之耶。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什曰。 如来功德如是深妙。 我当得之。 宁可以此微苦而生疲厌。 一心求佛道直进不回则众苦自灭恐畏斯除。 亦以念为依亦以求趣为依。 肇曰。 生死之畏二乘所难。 自不依如来功德力者。 孰能处之。 生曰。 夫以等入生死者必欲济生死也。 苟以济而入终成如来果矣。 若以利重推之。 故不应难于小苦。 又乃有此冥报。 生死岂能加诸苦。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什曰。 欲依趣如来功德。 要标心有在。 故问其所住也。 生曰。 若直欲济而入或不必能济。 不必能济不成大果。 故复问入当何住也。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肇曰。 住化一切则其心广大。 广大其心则所之无难。 此住佛德力之谓也。 生曰。 明以济而入必住度脱中者也。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生曰。 所谓度脱必有所度。 有所脱故问之焉。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肇曰。 将寻其本故先言其末也。 生曰。 度烦恼之河脱烦恼之缚矣。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生曰。 问众生既有烦恼当作何行乃得除之耶。 答曰当行正念。 生曰。 夫有烦恼出于惑情耳。 便应观察法理以遣之也。 然始观之时见理未明心不住理。 要须念力然后得观也。 念以不忘为用。 故得存观焉。 别本云正忆念。 什曰。 正忆念通始终兼精麁。 凡非邪想念不乖理皆名忆念也。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生曰。 问正念为行也重问也。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肇曰。 正念谓正心念法。 审其善恶善者增而不灭恶者灭令不生。 生曰。 以不生不灭为行。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什曰。 恶法生则灭之。 未起不令生也。 善法不灭令其增广也。 生曰。 念力而观为造理之初。 始是制恶就善者。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肇曰。 既知善之可生恶之可灭。 将两舍以求宗。 故逆寻其本也。 生曰。 夫一善一恶者迭为根本。 永无判也。 要当求其本原而观之者然后判矣。 答曰身为本。 什曰。 身谓五阴也。 肇曰。 善恶之行非身不生。 生曰。 所以为善恶者为身故也。 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 什曰。 由欲着情深故广生结业。 亦以爱润所以受生。 是以于诸结中偏举欲贪也。 肇曰。 爱为生本长众结缚。 凡在有身靡不由之。 生曰。 欲者贪使在我故受身者矣。 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什曰。 法无定相。 相由惑生。 妄想分别。 是好是丑。 好恶既形欲心自发。 故为欲本也。 肇曰。 法无美恶。 虚妄分别谓是美是恶。 美恶既形则贪欲是生也。 生曰。 妄分别法故有可贪着也。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 什曰。 有无见反于法相名为颠倒。 先见有无然后分别好恶。 然则有无见是惑累之本妄想之初。 故偏受倒名也。 肇曰。 法本非有。 倒想为有。 既以为有然后择其美恶谓之分别也。 生曰。 惑心内转为倒。 然后妄分别外事。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 什曰。 法无自性缘感而起。 当其未起莫知所寄。 莫知所寄故无所住。 无所住故则非有无。 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 无住则穷其原更无所出。 故曰无本。 无本而为物之本。 故言立一切法也。 肇曰。 心犹水也。 静则有照。 动则无鉴。 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 未始暂住。 以此观法何往不倒。 譬如临面涌泉而责以本状者未之有也。 倒想之兴本乎不住义存于此乎。 一切法从众缘会而成体。 缘未会则法无寄。 无寄则无住。 无住则无法。 以无法为本故能立一切法也。 生曰。 所谓颠倒正反实也为不实矣。 苟以不实为体。 是自无住也。 既不自住。 岂他住哉若有所住不得为颠倒也。 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 肇曰。 若以心动为本。 则因有有相生。 理极初动更无本也。 若以无法为本。 则有因无生。 无不因无。 故更无本也。 生曰。 无住即是无本之理也。 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肇曰。 无住故想倒。 想倒故分别。 分别故贪欲。 贪欲故有身。 既有身也则善恶并陈。 善恶既陈则万法斯起。 自兹以往言数不能尽也。 若善得其本则众末可除矣。 生曰。 一切诸法莫不皆然。 但为理现于颠倒故就颠倒取之为所明矣。 以此为观。 复得有烦恼乎。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 什曰。 无宅无神。 随宅主有优劣故神有精麁。 未曾有室故以天女为神也。 生曰。 外国亦以神为天也。 夫有福之家必有福神附焉。 是以菩萨託为之矣。 是入生死事也。 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什曰。 诸菩萨上嫌其室空。 今所以供养。 将以宅主处疾故其神承旨而致供也。 肇曰。 天女即法身大士也。 常与净名共弘大乘不思议道。 故现为宅神同处一室。 见大士集闻所说法。 故现身散华欲以生论也。 生曰。 现女神散华者。 示卑而重法。 以敦仰法之怀。 密欲因事畅理以明不畏生死故虽入而不染也。 若畏而避之愈致着也。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 生曰。 任之自堕。 至大弟子便着不堕。 什曰。 天以此未曾有室无杂教故毁贱小乘显扬大道。 所以共为影响发明胜致也。 生曰。 虽曰天力使然。 招之自有在矣。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肇曰。 将辨大小之殊故使华若此。 生曰。 夫制饰华者。 本欲除其好情也。 苟无情于好饰。 终日在己岂有犯哉。 而用神力去华恶其着身者。 盖託全戒。 将明恶必致好虽欲顺律乃反违其意矣。 然则以致好之本排之。 岂可去乎。 故因事以明斯义。 理亦如事也。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生曰。 怪而问之。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肇曰。 香华着身非沙门法。 是以去之。 一义华法散身应堕。 不堕非华法也。 生曰。 不如律法。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 别本云。 不如法分别。 什曰梵本云不净。 沙门绝于饰好故以华为不净也。 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 什曰。 华性本不二故无分别也。 生曰。 华性无实。 岂有如法不如法之分别哉。 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肇曰。 华岂有心于堕不堕乎。 分别之想出自仁者耳。 生曰。 如法不如法出惑想之情耳。 非华理然也。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分别是则如法。 肇曰。 如法不如法在心不在华。 生曰。 若体华理无好恶者。 乃合律之法耳。 观诸菩萨华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生曰。 非直不致着亦不能使着也。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什曰。 如一罗刹变形为马。 有一士夫乘之不疑。 中道马问士夫。 马为好不。 士夫拔刀示之问言。 此刀好不。 知其心正无畏竟不敢加害。 若不如是非人得其便也。 生曰。 恐畏之时情已怯弱故得便者矣。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 生曰。 华香致好则增生死。 然恶之者是畏生死也。 色声香味触得其便。 生曰。 苟曰恶之。 好得便矣。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生曰。 既已离恶。 正使五情所欲陈列于前不复能使好之矣。 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 什云。 问曰。 菩萨结习亦未尽。 云何不着耶。 答曰。 有二种习。 一结习二佛法中爱习。 得无生忍时结习都尽。 而未断佛法爱习。 亦云。 法身菩萨虽有结习。 以器净故习气不起也。 肇曰。 着与不着一由内耳。 华何心乎。 生曰。 向恶华去之。 虽非结病然是其习矣。 习尚招华着身而不可去。 况有结乎。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什曰。 梵本云几久也。 肇曰。 止净名大乘之室久近妙辩若此乎。 生曰。 既已屈之。 便嫌其止室为天。 而不欲便相指斥故寄久为问焉。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肇曰。 将明第一无久近之义。 故以解脱为谕解脱即无为解脱也。 生曰。 止室是有缚矣。 如解脱明无实缚矣。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肇曰。 解脱之道无形无相。 逆之不见其首。 寻之不见其后。 眇莾无朕。 谓之解脱。 若止此犹解脱久近不可知者。 乃大久也。 生曰。 舍利弗前问意虽云止室。 而语交在久。 于不达者取之便谓向答是矣。 苟答其语则云如舍利弗解脱来久也。 今舍利弗解脱来实久。 止室得不久乎。 止室既已有久。 不复得同解脱也。 是以不得不以久为问焉。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肇曰。 逆问其所得令自悟也。 耆年所得无为解脱。 宁可称久乎。 生曰。 言耆年解脱之为久。 亦何所似乎。 舍利弗默然不答。 肇曰。 言久于前责实于后。 故莫知所答也。 生曰。 既言解脱无久。 迹为实无也。 解脱苟以无为实者。 言亦实有也。 有无相乖。 岂可得以言解脱。 是以託用斯默以明解脱非实无矣。 解脱既非实无然后止言。 乃可得必同之矣。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肇曰。 五百弟子仁者智慧第一。 默然何耶。 生曰。 默然似有所不达故尔也。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肇曰。 向闻如解脱请始终难知说以为久。 而解脱相者非心所知非言所及。 将顺解脱无言之旨。 故莫知所云焉。 生曰。 不知其会也。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 肇曰。 舍利弗以言久为失。 故默然无言谓顺真解。 未能语默齐致触物无阂。 故天说等解以晓其意也。 生曰。 有会矣乎。 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 生曰。 夫解脱者我解于缚也。 不偏在我故不内也。 亦不偏在缚故不外也。 会成解脱又不两在。 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 生曰。 我为内。 所说为外。 合之为两间矣。 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肇曰。 法之所在极于三处。 三处求文字解脱俱不可得。 如之何欲离文字而别说解脱乎。 生曰。 舍利弗向言解脱无所言说故默者。 是谓言说异于解脱。 既明无异故诫之焉。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肇曰。 万法虽殊。 无非解脱相。 岂文字之独异焉。 生曰。 无不是解脱相故也。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肇曰。 二乘结尽无为为解脱。 闻上等解乖其本趣故致斯问。 生曰。 以佛言离淫怒痴为解脱而问之耳。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 生曰。 增上慢人以得法为怀。 不能即淫怒痴为解脱也。 故验终以语之令其悟耳。 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肇曰。 卑生死尊己道谓增上慢人也。 为此人说离结为解脱。 若不卑生死不尊己道者。 则为说三毒诸结性即解脱无别解脱也。 二乘虽无结慢。 然卑生死尊涅槃。 犹有相似慢结。 慢者未得道言已得以生慢。 生曰。 以无执为怀者。 不复待验然后悟矣。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 什曰。 有为果言得。 无为果言证。 辩乃如是。 肇曰。 善其所说非己所及。 故问得何道证何果。 辩乃如是乎。 生曰。 既解而善其言也。 要有所得有所证然后有如此之辩。 故问之焉。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 什曰。 若见有得证则情有所封。 有所封则有所阂。 有阂则无辩。 以无得证故能若是也。 肇曰。 夫有阂之道不能生无阂之辩。 无阂之辩必出于无阂之道。 道有得有证者必有所不得有所不证。 以大乘之道无得无证故无所不得无所不证。 从此生辨故无所不辨也。 生曰。 无得为得。 无证为证。 故辨如是也。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肇曰。 若见己有所得必见他不得。 此于佛平等之法犹为增上慢人。 何能致无阂之辨乎。 生曰。 若有得者则不得也。 以不得为得增上慢矣。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什曰。 伏其德音知其不常。 然则未测其所乘故问其志也。 肇曰。 上直云无得无证。 未知何乘。 故复问也。 生曰。 三乘同以无得为怀。 故不知为何志也。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肇曰。 大乘之道无乘不乘。 为彼而乘。 吾何乘也。 生曰。 随彼为之。 我无定也。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 什曰。 非谓有而不嗅。 谓足于所闻不复外求耳。 依喻义可知也矣。 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肇曰。 无乘不乘乃为大乘。 故以香林为谕。 明净名之室不杂二乘之香。 止此室者岂他嗅哉。 以此可知吾志何乘也。 生曰。 维摩诘居此室而应者。 大明宗极之理也。 而宗极之理无取小义。 此则表佛功德外勳矣。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肇曰。 大乘之法皆名不可思议。 上问止室久近欲生论端。 故答以解脱。 今言实年以明所闻之不杂也。 生曰。 诸天鬼神暂入此室。 尚无不发大意而出。 况我久闻妙法乎。 然则不能不为大非能为大矣。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生曰。 既闻妙法又见未曾有事。 岂得不为大哉。 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 生曰。 应主在慈。 岂不有照时乎。 而不见之者彼自绝耳。 非室无也。 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 什曰。 其室清净无逆气恶神。 垢缘绝故垢不生也。 恶神起如十头罗刹入一王体怒害即生。 是其类也。 肇曰。 入此室者烦恼自息。 生曰。 此室常表于理。 见之乃为入耳。 果得入之不复为诸垢所恼矣。 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 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 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絃出无量法化之声。 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周穷济乏求得无尽。 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 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 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 生曰。 佛理常在其心。 念之便至矣。 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 什曰。 如有方寸金刚数十里内石壁之表所有形色悉于是现。 此室明彻其谕如此。 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肇曰。 显室奇特之事以成香林之义。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肇曰。 汝以无碍之智受有碍之身而不转舍何耶。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肇曰。 止此室来所闻正法未觉女人异于男子。 当何所转。 天悟女相焉十二年而已乎。 欲明此室纯一等教无有杂声故齐此为言耳。 天为女像为生斯论矣。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肇曰。 万物如幻无有定相。 谁好谁丑而欲转之乎。 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肇曰。 将成幻化无定之义。 故现变而问令其自悟也。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所转。 什曰。 此从解中据理而言。 而变为女身。 肇曰。 吾不知所以转而为此身。 如之何又欲转之乎。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 肇曰。 仁者不知所以转而转为女身。 众女亦不知所以转而为女也。 若仁者无心于为女而不能转女身者。 则众女亦然不能自转。 如何劝人转女身乎。 此明女虽无定相而因缘所成不得自在转也。 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 肇曰。 如舍利弗实非女而今现是女像。 众女亦现是女像实非女也。 男女无定相。 类己可知矣。 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肇曰。 佛语岂虚妄哉。 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肇曰。 将推女相之所在。 故复身而问。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肇曰。 欲言有在今见无相欲言无在向复有相。 犹幻化无定莫知所在也。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肇曰。 岂唯女相诸法皆尔。 称佛所说以明理不可易。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肇曰。 既知现相之无在。 又问当生之所在。 天曰佛化所生。 什曰。 不直说无生而说生者。 欲据有生相结而理无生灭者也。 吾如彼生。 肇曰。 此生身相既如幻化。 没此更生岂得异也。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肇曰。 岂我独如化。 物无非化也。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肇曰。 身相没生可如幻化。 菩提真道必应有实。 故问久如当成。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肇曰。 所期必无。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肇曰。 圣人还为凡夫何有是处耶。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 肇曰。 彼圣人为凡夫。 我成菩提道。 无处一也。 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肇曰。 菩提之道无为无相自无住处。 谁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肇曰。 据得以问。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什曰。 菩提性空故超于三世。 菩提既空则无得佛。 无得佛者则亦无菩提。 缘会而生。 理不相离。 故有无宜同也。 肇曰。 世俗言数有三世得耳。 非谓菩提第一真道有去来今也。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什曰。 佛道深妙有之真极。 己所未得犹谓不无。 即其所得了其非有。 故问令推己以悟佛也。 肇曰。 罗汉入无漏心不见得道。 入有漏心则见有得。 今问以第九解脱自证成道时见有得耶。 欲令自悟无得义也。 曰无所得故而得。 什曰。 以其解法无得则理会于法。 故因其所会假名为得。 肇曰。 推心而答也。 无得故有得。 有得则无得。 此明真得乃在于不得。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什曰。 二乘取证无得俱同。 但大乘悟法既深。 又无出入之异耳。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曾已供养九十二亿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肇曰。 上但即言生论。 未知其道深浅。 净名傍显其实以生众会敬信之情。 注维摩诘经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4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072.html